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成员范文

2024-08-12

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成员范文第1篇

正文:

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中,西部的发展极为重要。我国西部国土面积 占全国的56%,人口占全国的22.8%,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全国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

改革开放至今,沿海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西部地区也在加速发展。然而,由于西部的特殊条件,东西部的差距仍在扩大。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西部大开发,正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在新世纪实现我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抉择。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总体规划。国家提出西部开发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经济结构调整、开发特色产业为关键,以依靠科技进步、培养人才为保障,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繁荣经济、使各族人民

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在总体规划下,今年将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大工程,继而循序渐进,遵循经济规律实施,避免一哄而起。

本文的“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总体的表现。从整体意义上说,人文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人文环境状况是控制西部大开发深入持久发展的瓶颈,人文环境的建设是西部开发工程大厦的社会地基也是其拱心石。把人文环境建设摆到基础性地位上来,有广泛的依据,也有其重要意义。

(一) 西部大开发中人文环境建设的历史意义

我们应当从历史实践出发,尊重历史的必然性,始终遵守历史统一的原则。从中西历史比较来看,没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运动创造的人文环境,就很难培植出西方近化自然科学和近代社会文化转型;15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1600年-1900年之间中国却变得大大落后于西欧呢?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停留在过去人文观念上无所事事、缺乏创新。处于中西盛衰消长之际的明代是关键时期。当时人文新陈状况如何呢?明代思想家中王阳明的影响最为著名,但他与同时代的西方人文主义大师比起来显得未免寡浅。明朝历史上出现过一些个性化、异端化倾向颇重的思想家,但他们的思想种子最终的结局象当时资本主义的萌芽一样不能形成气候。因此传教士传到中国的科学、西学终究未能很快地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森林。两相对照,我们可以说没有人文精神创新的引导及其肥沃士壤,就没有社会历史的进步;如果我们漠视进步的人文精神与历史发展之间的规律,西部大开发就将步入实践的误区。

(二) 西部大开发中人文科学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自然科学万能论、科学主义都是独断论,都是违反科学史实际和科学家实践活动本性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是两种相对独立的不同学术传统,尽管二者时或平行、时或交叉、时或环动、时或渗透,但是毕竟二者有不同的对象、出发点、价值观、信念、方法、规范和模式。当有人把自然科学视界之外的东西看作无有的时候,实际上只是在掩耳盗铃式地漠视人文环境,而这种看法实际上是给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帮倒忙。设想人文不在场的局面是什么呢?只能是技术乌托邦或者什么都没有,这种乌托邦史无前例,后也无来者。也许出于某种超越智慧的安排,让人类兼有科学与人文,让科学与人文并存而互相规范、互相促进,这正是人类的福社。

(三) 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社会主体作用的重要意义

社会是有其自身独特性的存在系统,我们必须确认和发展社会主体,因为社会主体才是历史的决定性的力量源。社会主体何以有如此力量呢?又何以能发挥此种力量呢?乃是因为有人文价值系统的整合作用、纽带作用、定向作用。新思想、新思潮、新价值等对社会意识有巨大的规范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其作用力之大有时出乎意外,正是在这种作用中,社会主体得以建构、发挥作用。相比之下,再伟大的科学发现也难以直接使公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体,因此,西部大开发如果缺少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充实武装起来的社会主体,西部大开发的圆满成功将是很难实现的。

总结:

结 语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推进西部大开发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总结经验,完善政策,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努力开展西部大开发中人文环境的建设,只有西部的人文环境建设好了,西部大开发才有了其发展的坚实基础,西部大开发才能不断的向前发展。这才是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哈珀. 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中的人文视野[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 谢阳举. 杨振宁论科学与人文关系述评[J]. 西北大学学报. 2000年,(3).

[3] 唐纳德·沃斯特. 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成员范文第2篇

一.“西部大开发”的主要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建设与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

对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这么多年来,今天人们对国家给予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有75%认为一般,其余25%认为合适。其实国家给予西部有很多优惠的政策,但也许对于大多数的非西部地区的人们并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多人以为只有像沿海地区一样水平了才叫做有成果。实际上近五年来,西部生产总值分别增长8.5%,8.8%,10.0%,11.3%和12%,高于前些年的增长速度,五年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重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这些成绩都是应该肯定的,而有这些成绩的前提是在中央建设资金累计安排在西部地区约46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的大力支持,和各种相应的积极措施下取得的。

另外,60%的人认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应选择旅游为最佳。这确实是一个很具有潜力可挖的项目,但也反映了人们只是抱着一种体验和了解的态度走向西部,并没有想要走进西部在这里开发或者投资一些其他的行业。因为另一题结果显示,90%的人认为现在投资西部大开发经济效益一般。这种观念也就直接导致了人才流失,企业停滞,市场狭小,经济僵化等一系列后果。人们并不看好西部大开发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一项摆在领导者面前的难题。

三.“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地位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建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现代化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们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

同富裕,保持全国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中国实行“分化”和“西化”,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搞颠覆和分裂活动。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中国的阴谋,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需要寻求新的生产领域、新的市场、新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发展水平较低,还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有效地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客观需要: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任务更为艰巨。加上千百年来频繁的战乱、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的原因,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荒漠化年复一年地加剧,并有逐步向东推移的趋势。这不仅对西部地区,而且也给东部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不遏制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就没有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全国的现代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适应世界范围结构调整,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在新世纪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使我们发展得更快、更好,必须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加快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市场和能源、原材料支持,为东部地区的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四.“西部大开发”实施的必要条件

改善投资条件所带来的是更多外资企业,而在这些条件之上的是80%的人所认为的西部大开发迫切需要的是人才。而沿海城市之所以具有的发展优势也同样是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地理港口、经验管理等也同样拉开了东西部的距离,因此作为西部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教育,建立起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快人才成长的人才发展机制,加大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力度。要采取特殊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国内外人才到西部工作和创业。

在这同时还要搞好环境保护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推动西部与周边国家开展边境贸易和经济合作。

五.“西部大开发”的工作重点

1.西部大开发是面向21世纪的一项大战略、大政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亦是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

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部署。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对于什么时候、在什么基础上把支持与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提到日程上,邓小平同志也做了深入的思考,要求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上,第37

3、374页)现在到了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中国东部地区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实力大大增强,同时东西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依然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所以,目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了条件,而且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审时度势,把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国家经济布局指向和区域经济政策作出调整,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西部大开发要依靠两个手段、三股合力。

两个手段是指市场机制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尤其是区域政策。

要素价格的变化和地区要素价格差异,是推动产业空间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20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大城市的土地、环保、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攀升,不少传统产业、产品的优势正在或已经丧失,西部地区应该利用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有利条件,在这些产业和产品上形成优势,赢得市场,站稳脚跟。传统理论在讲到产业空间转移时,往往解释为发达地区及大城市的工厂和设备向欠发达地区搬迁。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多的是通过优胜劣汰,一地区某产业逐渐失去优势和衰落,而在另一地区发展起来,形成优势。因此,西部地区不能坐等“转移”,而应打主动仗。方式不同,中西部的付出与收益都大相径庭。

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有赖于三股合力的共同作用。一是进一步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加大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政策与资金投入的力度。二是广泛推进东部和西部之间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加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跨区域的资产重组。三是加快西部改革开放的步伐,进一步探寻适应国内外大市场新态势、适合西部区情的发展战略与对策。前两者是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启动与推动力,后者则是关键与根本。只有通过后者,来自外部的种种支援和帮扶,才能转化为自身的“造血”功能,形成自组织、自发展的机制,成为推动西部发展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成员范文第3篇

按照中央部署,从2002年开始,中国银行连续12年在陕西省咸阳市及其所辖的四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十余年来,中国银行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和陕西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先后派出7批34名优秀中青年干部驻咸阳挂职扶贫,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他们逐渐摆脱金融机构重资金扶助,轻能力开发的主观意识,从输血到造血,积极帮助贫困对象增加自我发展能力,先后累计实施了“安全饮水、道路交通、校舍建设、移民搬迁、文化进村、产业扶贫和能力提升帮扶”等126个项目,累计为永寿、长武、旬邑、淳化四县无偿投入扶贫资金4500余万元,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12年5月,在咸阳市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中国银行的定点扶贫工作经验成为全市扶贫的典范,被咸阳市委、市政府授予扶贫工作队扶贫工作最佳单位。同年,中国银行被陕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中央赴陕定点扶贫先进单位”。2013年,中国银行扶贫工作队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中央国家机关等单位定点扶贫先进集体”。

因地制宜 充实自己

扶贫工作是一项特殊工作,专业性很强。中国银行定点帮扶的咸阳四县不仅有条件艰苦、老百姓思想观念陈旧等条件的制约,还有现代农业发展意识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等特点。但同时,咸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类企业对资金需求缺口较大,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求迫切,贫困地区发展潜力巨大。

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中国银行针对扶贫队员来自金融部门,对党和国家各项扶贫政策掌握不够深,对基层了解不到位,扶贫工作仅局限于资金投入、项目管理,效率不高、影响不大的现状,积极组织队员学习中央扶贫开发和农村工作理论政策,深刻领会新时期党和国家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充分利用中国银行品牌资源优势,科学务实地筛选、确定扶贫项目,侧重研究国家关于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方面的政策保障内容,努力推进扶贫工作从现有的输血式资助到造血式开发的模式转变,把扶贫项目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能力开发转化提升。他们在持续实施民生项目帮扶的同时,深入研究农村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积极探索借鉴国际先进扶贫经验的可行性,进一步加大对促进定点扶贫县发展能力的帮扶力度,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融资融智 多措并举

在定点扶贫工作中,中国银行除进行传统的资金扶贫外,还融资、融智,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方式,积极探索“中行模式”扶贫工作特点。

第一,知识扶贫智力支持。中国银行采取承担培训师资费用的模式,出资20万元与咸阳市政府合作,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了一期由分管金融、农业(扶贫)的县、市(区)长参加的咸阳市党政领导干部“银政合作”研讨班,邀请了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务院扶贫办、中国银行等单位的著名专家、教授进行集中面授和讨论。通过举办金融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当地领导干部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意识,为加强和改进当地的金融工作,促进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致富,实现跨跃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第二,牵线搭桥服务地方。结合咸阳市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需求,中国银行扶贫工作队专程赴北京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总部,邀请其到咸发展分支机构。之后,通过扶贫工作队的协调配合,中国银行咸阳分行与旬邑县人民政府签署了20亿元人民币授信规模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如今,咸阳市政府金融办公室已将支持中国银行在咸设立村镇银行列入重点工作内容,而中国银行咸阳分行也被咸阳市政府确定为“清华大学中国银行总行支持咸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产、学、研对接项目”定点金融服务机构。

第三,教育扶贫提升能力。2011-2013年,中国银行出资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了三期“教育局长和中小学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为咸阳市13个区县重点中小学免费建立清华大学伟新教育远程二级网站,为咸阳贫困地区争取了一批(80人次)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免费培训机会。通过培训,切实提升了贫困地区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推动了贫困地区教育长足发展。

第四,联动扶贫开拓视野。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中国银行扶贫工作队与中联部(中央国家机关驻咸定点扶贫单位)合作,采用由中联部负责对外联络协调、中行进行项目资金补助、咸阳市政府牵头组织的形式,带领贫困地区分管农业(扶贫)的区县长、扶贫办主任赴日学习日本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及农业金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应贫困地区金融资本链条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查漏补缺 确保质量

扶贫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走形式、走过场。因此,在落实扶贫资金上,中国银行主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抓立项决策,由工作队长带队组成项目评估组,深入各县、镇、村,对各县申报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都进行实地勘察,根据考察结果,由扶贫工作队展开项目评审会民主决策、择优选定。

二抓进度控制,扶贫工作队制定了《中国银行咸阳扶贫工作项目评价管理办法》,由各驻县扶贫队员采用自查、互查和复查的方式,进行项目进展情况全方位跟踪管理。

三抓资金兑付,根据项目管理办法,对于核查项目评价结果在A级以上的项目给予资金兑付,对于评价结果低于A级标准的责成驻县队员协调项目所在地政府限期进行整改,整改结果达标后方可给予兑付资金。而对于对外合作项目,则按照总行法律合规部统一培训合同文本与有关培训合作单位签署正式合同,同时按照总行财会部和人力资源部门有关要求支付相关培训费用。

通过对咸阳市及四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中国银行不仅很好地达到了帮扶目的,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扶贫队员在个人能力建设和自我发展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历练,为中国银行总行、分行急需或适合的岗位进行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取得了“政府支持、群众满意、银行放心”的三赢效果。

中国银行表示,今后还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各项扶贫政策,发挥自身的金融服务优势,进一步加大对促进定点扶贫县发展能力的帮扶力度,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按照“着眼长远、注重民生、推动发展、塑造品牌、实现多赢”的原则,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实施相关扶贫项目,有效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积极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成员范文第4篇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是跛足前行,西部大部分的国土不能得到有效开发。区域经济的理论告诉我们,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经济的总体发展效应才能进入最佳状态,否则低水平的地区将会制约高水平的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从而制约全国的发展水平,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事实上,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极大障碍,既制约了全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进程,又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整体统一性,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极为不利。因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确保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提高西部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变潜在的消费需求为巨大的有效需求,以扩大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增强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进而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其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把西部地区具有的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投资成本低廉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利于振兴西部地区经济,更重要的是,它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实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我国西部地区与周边十多个国家接壤,边境线长,聚居的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造成我国贫困人口中,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一地区,东西之间贫富差距异常之大、社会公平目标被损失太多。这种极不平衡的状态,会引起落后地区人民强烈不满情绪,激化民族矛盾,很容易演化为严重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问题乃至中国整个战略上失衡。东西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无疑已动摇了我国的稳定性目标,这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严峻现实。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国家应当把解决东西部地区差距放在重要位置,并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观调控措施逐渐缩小这种差距,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适应了这一需要。

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西部地区经济,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告别贫困,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只有这样才能让西部各民族都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整体利益和每个民族利益的一致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从自身获得的实惠中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进而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稳定。

总而言之,西部大开发加快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急切要求。

首先,从我国人民生存环境角度看,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向自然过度索取,以致出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过度的垦殖与开发,使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不断增加,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因此,只有加快西部开发,把扶贫、改善生产条件和改变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西部才能走上脱贫致富的良性循环道路。

其次,面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必须保护环境、平衡生态、留有空间、延续时间。西部地区不仅是我国河川和植被的重要发源地、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而且也是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更是决定我国能否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最为敏感的地区。如果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使当地无法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解决我国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开发西部,只有在开发中才能重整山河,才能真正维系西部的生态平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成员范文第5篇

2012年2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一五”西部大开发取得的显著成就,深刻分析了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西部大开发再上一个新台阶。在《规划》出台后,我在第一时间关注了相关新闻并进行了学习。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西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下,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首次超过东部地区的五年,也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五年。西部地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西部地区依然是我国区域发展的“短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十二五”时期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战略优先位置,突出体现科学发展,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特色和优势,努力保持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努力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

开创西部大开发新局面,一是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始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部特点的科学发展新道路。二是要更加注重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要深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为全国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三是要更加注重集中力量解决全局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西部地区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四是要更加注重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区域开发方针。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一手抓好重点经济区的培育壮大;一手抓民族地区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脱贫致富。五是要更加注重凝聚各方力量。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中央支持与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共同发展相结合,形成共同参与和支援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局面。

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成员范文第6篇

摘 要:为突破空间资源限制,提高会展管理效率,降低会展成本,优化会展服务,会展中心有必要积极实施电子商务以赢得竞争优势。会展中心可从传统场馆会展的信息化管理、以网络宣传与对外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会展中心网站建设、为参展商提供增值服务、促成网络交易洽谈与结算、实现各区域会展中心的资源共享和协作、促进传统场馆会展与网络虚拟会展优势互补等六大层面循序渐进地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关键词:会展中心;电子商务;优势;策略

会展业包括会议、展览和奖励旅游等,因此,在国际上又被简称为M.I.C.E.(Meeting, Incentive Tourism,Convention,Exhibition) [1]。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朝阳服务产业的会展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中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吸引了大量商客和游客,极大地拉动了我国各大区域经济中心的交通、酒店、餐饮、商务等相关服务产业的生长[2]。时至今日,我国已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华北、华东、华南三大会展产业带。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会展业也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步伐而迅猛发展。还要看到,在我国会展业所展现出的繁荣景象的背后,也潜藏着各区域会展中心之间的激烈角逐和竞争。大型会展中心在谋求传统场馆展览业务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实施电子商务已成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安排。

一、会展中心实施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会展中心均以承办场馆交易会和展览会为核心业务,以场地租金为基本利润点。会展中心的管理者对电子商务往往持排斥态度,他们一方面对网络公司开展网络虚拟展览心存戒备,担心网络虚拟展览业的发展会蚕食场馆实物展览业务,另一方面则对会展中心全面引入电子商务手段持排斥态度,担心投入巨额资金收不到相应的回报。在笔者看来,会展中心实施电子商务利远大于弊,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1.会展中心实施电子商务是突破自身空间资源限制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会展业始终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推进器和晴雨表,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地方政府更是将会展业视做支柱产业加以扶持。随着我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会展中心场馆数量不断增加,展厅面积急剧膨胀。会展业的发展与土地资源供给瓶颈的矛盾已见端倪。这一矛盾的推进与深化,势必会对会展业发展形成巨大制约。笔者认为,缓解以至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大力开发与建设虚拟展馆与网络交易平台,使实物展览向虚拟展览延伸。向电子商务要空间资源效益,应该成为各级政府与会展业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的共识。

2.会展中心实施电子商务是提高会展管理效率、降低会展成本的需要

会展中心参展商品种类的增加和客户群的扩大,正在带动会展中心业务量迅速扩张和业务复杂程度大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沿用手工交易方式,无疑会提高信息搜寻成本、延长交易周期和降低管理效率,而电子商务天然具有信息搜寻低成本、信息处理高效率的显著特征[3],因此有必要推广普及电子商务手段。换言之,会展业的投资者、经营者不仅有必要向电子商务要空间资源效益,也有必要向电子商务要时间资源效益和管理资源效益。

3.会展中心实施电子商务是优化会展服务的需要

会展业虽然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但在发达国家已经成熟。发达国家会展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会展中心发展电子商务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例如,展览业高度发达的德国就十分重视网上会展的介绍、应用环境的分析和相关技术的研讨展示和培训。该国在汉诺威(Hannover)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信息通讯科技博览会(CEBIT)。据德国贸易展协会(AUMA)的调查显示,其实物会展与网络会展的有机结合获得了绝大多数德国参展企业的认可。美国展览研究中心(CEIR)的调查也显示,美国企业多数认为,把贸易展览会和电子商务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市场营销、对外联系和交流。

4.会展中心实施电子商务是新时期捕捉市场机会的需要

网络交易市场规模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扩张。十年来,网络技术发展与互联网深入千家万户的速度超乎所有人的预想,现代企业和消费者正在转变观念,接受网络交易这一无法抗拒的便捷而又新颖的业务模式。据Comscore Network公司统计,美国2005年网络零售创下纪录,总交易额高达820亿美元,其中服装、电脑软件、玩具等商品的在线销售增幅均超过30%。网络交易的商品清单,正从数码产品迅速扩展到服装、食品、家电、玩具、个人护理品等众多产品,而这些产品正是中国制造的优势所在,也是历年会展中心展出频率最高的产品。既然如此,我国会展业怎能不紧跟网络经济的步伐,漠视这极富潜力的交易市场?况且,随着在线交易规模的迅速膨胀,在线交易业务利润的源泉已被开启。无论是eBay、淘宝等C2C平台的代表,还是阿里巴巴等以B2B为主的平台,收益与利润增长的速度都令人瞩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增长迅猛,网上成交额由2004年的3 500亿元升至2005年的5 531亿元,增长158%。可见,网络展览与在线交易的春天已经到来,各大会展中心有必要加快拓展电子商务的进程。

二、会展中心推进电子商务的优势

笔者认为,相比阿里巴巴等网络公司,会展中心实施电子商务更具优势。具体说来,其优势主要包括:

1.实物资产优势

网络展览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不同于实物展览的全新会展模式。其通过在互联网上创建虚拟的展会平台,为组展者、参展商、采购商实现在线展示、互动交流和商务合作等。网络展览虽然能够突破四维时空的限制,显现出优于实物展览的诸多特征,但实物展览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却是网络展览所不具备的。更何况并非所有的产品都可通过网络技术获得全面的展示。换言之,实物展览需要网络展览来完善,网络展览则需要实物展览来补充。离开了实物展览的纯粹的网络展览是难以成功的。会展中心所累积的实物资产优势,阿里巴巴等网络公司显然望尘莫及。

2.国际经验优势

我国会展经济的迅猛发展,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快速推进的必然,也是我国被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产物。在当今的时代,会展业如果不能面向全球就难以获得高收益高回报。长期以来,中国奉行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政策,大型会展活动成为向全世界推荐“中国制造”产品的最好舞台。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转变,由重出口转向强调进口与出口协调发展,“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也易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然而,无论是实施出口导向,还是强调进出口协调发展,会展中心均具有跨越国境、沟通有无的经验和能力,这经验和能力必将有助于会展中心构建庞大的面向世界的与国际接轨的电子商务平台[4]

3.客户资源规模优势

“规模效应”既在传统会展业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网络商务平台上施展着巨大的魔力。会展中心的客户规模越大,对新客户的吸引力就越强,参展商、采购商的满意度就越高,规模创造的垄断优势就越显著。以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为例,2006年秋季第100届交易会的参展商逾3万家,参观交易会的海外采购人员来自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逾19万人。该届广交会的客户规模,已超过国内阿里巴巴等任何一家网络公司的客户数量。可以设想,如果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能够搭建起更加完善、更加便捷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必定会吸引更多的采购商,规模效益也将更加显著。

4.品牌资源优势

广州、北京、上海三地会展中心,无论在B2B市场,还是在B2C市场,其品牌号召力都是其它IT公司所无法比拟的。沈阳、武汉等会展中心,也日益树立起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形象。长春、昆明等会展中心,则在汽车、花卉等行业占据着先天优势。会展中心品牌优势的累积,依靠的是数十年与企业共同繁荣的强大根基,基于这一强大的根基,会展中心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必将更加迅速,品牌资源优势也必将更加彰显。

三、大型会展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策略

笔者认为,大型会展中心实施电子商务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原有的场馆会展业另起炉灶,而是要在发挥和提升原有优势、巩固和加强原有基业的前提下,从以下六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建设好电子商务平台。

1.搭建传统展馆会展信息化管理平台

搭建传统展馆会展信息化管理平台,旨在提高传统展馆会展的管理效率。该平台由面向参展商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和面向采购商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组成。前者包括摊位配置及收费管理系统、证件管理系统、成交统计系统、一站式现场手续办理系统等;后者则包括采购商邀请系统、来宾报到系统、电子邀请和网络办证系统、VIP采购商管理系统等。借助这一平台,会展中心能够利用现代电子商务技术替代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简化业务办理手续、优化业务管理流程、缩短业务办理时间、降低业务运作成本,大大提高筹展、组展的管理效率。

2.搭建以网络宣传与对外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会展中心网站

以网络宣传和对外服务为主的会展中心网站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即时发布展会信息,为各种专题的展会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网上宣传和招商;二是将部分传统业务延伸至国际互联网,实现会展业务网上办理、参展商资料网上维护、采购商采购网上预约等;三是通过网站为参展商和采购商提供包括参展指引、外商鉴证服务、展区布置、酒店餐饮、交通服务等在内的各项服务。借助这一平台,会展中心不但能够更快地找寻并获取目标客户,更及时地响应目标客户的需求,还能更准确地测算展会规模与效益。

3.搭建服务于参展商的电子商务平台

以参展商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参展商电子商务平台,可为参展商提供三大高附加值服务:一是参展商借助实物展示与网络形象展示双重手段,能够及时发布展品信息,最大程度地扩大与采购商接触的机会;二是参展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更加充分地说明展品类型和特征,提出具体展示需求,并从会展中心汇集的装修装潢公司那里得到更加直观、个性特征更加鲜明、选择余地更大的展地装饰装潢设计服务;三是参展商利用便捷的网络索引及形式多样的网络广告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营销渠道,将会展中心的品牌优势与客户资源优势转化为自身的营销优势。借助这一平台,参展商不但能够及时地发布展品信息,更充分展开宣传攻势,而且能迅速地了解和响应交易诉求。

4.搭建网络交易洽谈与结算的电子商务平台

会展中心通过搭建网络交易洽谈与结算平台,可以将信息和数据交互处理、网上商品交易、电子支付、网络身份安全认证等电子商务技术全面引入会展业,为参展商与采购商提供优越的网络交易环境。该层次电子商务平台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建立采购商需求信息发布、索引与回馈通道,配合参展商网络展区,实现供求双方的互动与交流;二是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子支付结算服务,引入物流配送公司参与线下服务,实现小型交易品、试用品、商品模型和宣传资料的网络交易;三是在电子证书和印签等安全认证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网络签约功能,令繁杂、耗时、费力的合同签订工作变得方便、快捷、省心、高效。

5.搭建各区域会展中心资源共享与协作的电子商务平台

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中心坐镇华北、华东与华南,是我国会展场馆规模最大、举办展会次数最多、展品涉及行业类别最齐全的全国性会展中心。西安、成都、沈阳、济南、深圳、武汉等会展中心会展规模居中,展会主要集中于特定行业、覆盖部分地区,是全国性会展中心的重要补充。我国作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会展经济已成为推动国内外贸易的重要引擎,从春分到冬至,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展会层叠不断。全国各区域的会展中心有必要承担起增强协作的职责,促进参展商与采购商等客户资源的整合,从规模、时段、区域、行业等不同的角度,推动全国展会一盘棋格局的形成。

6.搭建整合展馆会展与网络虚拟会展的电子商务平台

有的人出于对网络虚拟会展会替代传统会展的担忧,而对网络虚拟会展抱排斥态度。其实,正如“亚马逊在线”有赖于大型物流网络支持一样,网络会展及其交易业务也有赖于传统会展平台的支持。因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无法展示实物商品”的缺陷,只能通过传统展馆会展业来弥补,所以,网络展览和在线交易非但不会削弱传统的展馆会展业务,反而有助于拓展传统会展业领域,有益于提高传统会展业的服务效率与质量。传统场馆会展与网络虚拟会展各有优劣,不应过分强调二者的差异与替代,而忽视二者结合与互补[5]

综上所述,会展中心的电子商务平台总体构建如图1所示。

图1中:①表示传统场馆会展信息化管理平台;②表示以网络宣传与对外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会展中心网站;③表示服务于参展商的电子商务平台;④表示网络交易洽谈与结算的电子商务平台;⑤表示各区域会展中心资源共享与协作的电子商务平台;⑥表示整合传统展馆会展与网络虚拟会展的电子商务平台。会展电子商务的六大平台环环相扣,从点到面,将实物贸易与网络贸易有机结合,在最大程度整合国内外客户资源的同时,深入挖掘参展商与采购商的业务需求,梳理与协调众多产业的价值链条,提供系统全面的会展商务服务。可以预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将为我国的会展经济插上飞翔的翅膀,赋予其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马勇.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解读[J].经济地理,2002,(3).

[2] 柳玲.浅析电子商务对会展的影响[J].经济视角,2006,(7).

[3] 孙开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非中介化和再中介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1).

[4] 湛新华.会展与信息科学的关系浅析[J].现代情报,2006,(1).

[5] 金蓓.电子商务在现代城市会展行业中的应用[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5,(3).

[6] 慕容.网络会展对场馆会展的冲击及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9).

(责任编辑:孟 耀)

上一篇:细胞的增殖公开课学案范文下一篇:我终于学会了作文开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