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村交通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西部地区农村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 西部地区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国家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给予了很大关注, 多次就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召开研讨会、制定相关措施并下发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 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规定: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 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对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普及和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讲, 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农村的种种历史原因, 再加上一些教育政策上的偏差, 一些改革措施在农村学校并没有得到实施, 许多问题仍然困扰着学校体育工作者, 农村学校体育特别是西部地区边远农村中学体育课程的现状还是很令人担忧:开课不足、领导不重视、体育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严重缺乏、体育师资不足且流动性大等。

1.1 体育教师地位低、待遇低, 缺乏工作积极性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大部分学校生存于应试教育的阴影下, 唯有升学率才是提升学校影响的唯一途径。体育教师的劳动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承认和尊重, 且人们没有将作为操作性知识的体育当作一个知识种类来看待, 认为这种工作是比较低“智商”的, 只要是“四肢发达”的人都能胜任该项工作, 而学校给予的待遇比其它学科的教师要低, 甚至某些应该享受的待遇也很难落实。这些都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2 师资严重不足, 学历参差不齐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和引导者, 这支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某地区抽样调查中, 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334, 所有体育教师中, 有24.3%在高等学校所学专业不是体育教育, 有18.7%为兼职教师。而大部分高学历的集中在条件稍好的中学, 据对某县中学校的调查显示, 仅有73%的中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 在全部体育教师中, 毕业于相关专业的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是这一部分人, 为适应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要求, 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 体育只是兼教, 教师的专业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1.3 场地、器材严重不足

没有充足的体育器材, 就很难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目前很多学校就是一栋教学楼和一块坪, 甚至没有篮球架, 学生每次体育课就只能在坪里嬉戏, 这在某一程度上也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 器材的缺乏很难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兴趣需要, 学生对每项活动的兴趣都是有限的, 这就要求学校备有充足的活动器械, 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贯彻与实施。

2 西部地区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存在问题原因

造成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两种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

2.1 经济因素

在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 政府资金投人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县乡政府财政支出中, 极其有限的教育资金投人大多给了城镇学校, 县里的优秀教师也大多被召集到了重点学校, 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好几所重点中学。对于农村学校来说, 政府投人的教育资金明显低于城镇学校, 有的农村学校甚至连日常教学经费都无法保证, 与升学关系不大的学校体育更是不受重视, 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能开设体育课。

2.2 教育政策的“城市取向”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而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是农村的现代化。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 以农民问题为主的“三农” (农民、农业、农村) 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 也就是说, 不解决中国农民的教育问题, 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就难以有质的飞跃,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难以向前推进。“全国普通中学中, 农村约占89%;在校中学生, 农村约占74%”。因而, 对于一个以“三农”为主要成分的国家来说, 没有富于特色的适宜的农村学校教育模式及相关政策倾斜, 只能是一种遗憾。

3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法

《全民健身纲要》颁布以来, 城市体育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农村中学学校体育虽经过多年的改革, 却举步维艰。怎样做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3.1 提高全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和实质, 毛泽东同志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健身的根本途径就是体育锻炼。同时, 体育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 学校应该明白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应该达成共识并支持体育事业的发展。

3.2 充分利用农村资源, 丰富农村中学体育课程内容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 我国经济在飞速地发展, 但农村经济仍然很落后, 特别是西部山区, 这严重制约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在政府拨款杯水车薪, 甚至不能专款专用的情况下, 学校体育要想发展, 只能自谋生路。场地、器材紧缺, 可以动员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自制简易器材来开展体育活动。

(1) 定向越野是一种组织方法比较简便、开展比较广泛的运动; (2) 将拓展训练的部分内容引入体育教学中; (3) 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引入体育教学中。

3.3 师资建设应该从自身解决问题

市场经济状况下, 高学历的毕业生基本上不会去边远山区任教。那么, 就只能从本校现任教师做起, 其实, 有很多教师不是“不会”, 而是“不愿”。

3.3.1 解决体育教师的“不会”就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 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 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 并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 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3.3.2 解决教师的“不愿”就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使其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建立评价课改的新机制、奖惩要分明, 教师的工作量和待遇应该有明确的文件规定, 对体育课上得好、在课改中做出成绩的教师要进行表彰和鼓励, 如果教学工作好坏一个样, 教师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 社会上陈旧的观念也就很难转变。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经验, 深度剖析了当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 从实践中总结了农村中学进行课程改革的方法, 强调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解决问题。相信本文的研究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改,农村中学,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

[1] 黄晓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与思考[J].西安教育学报, 2001, 9.

西部地区农村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在西部农村, 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环境污染加重, 使得该地区影响人口健康的风险因素变得日益复杂。一些曾经得到控制的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重又上升;一些地方病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较差的卫生状况和身体状况反过来又影响了劳动生产率, 减少了农民增加收入的机会, 使西部许多农户处于贫困——疾病——贫困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当中。西部农民的健康状况及生存质量严重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社会整体稳定。2002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制度, 并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 (市) 先行试点。从运行情况来看, 西部各试点县 (市) 新农合的框架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农民就医消费层次趋于合理, 参合农民主动前往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就医;县、乡两级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得以提高, 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的整体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为农民就近看病、降低就医成本创造了条件, 也提高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但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由于地理、经济等因素, 西部地区的合作医疗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 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

2.1 筹资

资金到位困难。首先, 调查发现:仍有部分农民不愿意参加新农合。究其原因:一是筹资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部分农民对于新农合的认识不足;二是农民的逆向选择问题, 部分农民由于健康状况较好而不愿加入;三是过去某些政府部门乱收费或违背承诺使农民对政府的出资承诺缺乏信心。此外, 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加入新农合, 如经济收入的约束;还有地域的限制, 部分农民由于外出务工而无法加入新农合, 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在外地医疗机构就诊无法得到补偿而不愿加入。其次, 一些市、县 (市) 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困难。

2.2 管理

(1) 管理经费不足。政策规定新农合管理经费由各级财政自行负担, 不能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这对于本身就很困难的县乡基层财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导致很多试点地区管理经费不足, 管理条件低下, 信息化管理跟不上。 (2) 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 管理机构人员编制不足, 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 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管理水平较差, 难以适应新农合的发展。

2.3 补偿

(1) 补偿机制不健全, 以药养医现象严重。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往往高于零售药店, 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上升较快, 降低了参合农民的实际受益率。 (2) 补偿比例偏低, 报销的限制性因素多。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要先垫付医疗费用, 再拿费用凭证到新农合经办机构报销, 贫困家庭可能因无力垫付大病的全额医疗费用而放弃求医。 (3) 以“大病为主”的补偿政策有待完善。目前, 新农合主要是以保“大病为主”的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考虑到因病致贫的主要因素是大病, 并且保大病符合保险的基本原则, 即造成损失大但发生概率小, 这样可以有效通过保险合同的安排在参保人群中分散风险, 但事实上, “大病为主”的模式忽略了农村居民首先需要的基本卫生服务, 与广大农民基本健康关系更为密切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投入不足, 致使小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成大病。从卫生投入绩效看, 对大病的干预所获得的健康效果远不如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及时干预。此外, “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导致“小病大医”的道德风险。

2.4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农村医疗救助和新农合制度之间缺乏合理衔接。截至2007年底, 我国农村有绝对贫困人口1497万 (人均年收入不足786元人民币) , 占农村居民总人口1.6%;低收入人口2841万 (又称“相对贫困人口”, 人均年收入位于786元至1067元人民币之间) , 占农村居民总人口3%。这两类人口的60%均分布在西部地区。按照卫生部2004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公布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全部贫困人口的33.4%的比例和大病平均发病率10%来计算, 西部地区每年有86.93万人需要大病救助, 按照每人每年大病救助1500元人民币来计算, 年供需资金13亿元人民币, 而国家财政每年只能拿出3亿元, 西部地区的配套资金供给和需求之间有巨大缺口。

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一般晚于新农合开始运作的时间, 而新农合也是2003年才开始试点, 这两项制度的结合还处于初创阶段。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这两项制度的结合做的调查发现, 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255个县 (市) 中普遍的制度设计是:医疗救助与新农合结合, 并在提供参合费用外, 另外提供补助;特困医疗救助农户基本上为以前确定的贫困救助户, 医疗救助对象包括五保户;申请特困医疗救助需要农户自己提出申请, 讨论公示, 再逐级上报审批, 由县民政局来最终确定特困农户, 救助基金由民政局管理。从实施效果来看, 现有的制度框架还不能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看病难”问题, 贫困人口得到的医疗服务和公共补助收益低于其他群体。而在贫困现象尤为严重的西部农村地区, 新农合和医疗救助如何合理衔接, 还需要继续试点和积累经验。

3 完善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措施

3.1 建立西部农民非货币型筹资方式

“筹资难”已经成为西部农村地方政府尤其是农民个人的头号难题。鉴于此, 许多学者建议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实力的差异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 提倡经济落后地区的集体和政府投入比例高些, 个人投入比例相对低些。显然, 这些建议仍是以完全货币化的筹资方式来解决“筹资难”问题的。事实上完全货币筹资模式在市场经济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难以有效运作, 西部地区应该因地制宜, 探索非货币型筹资方式。

3.2 加强新农合的机构建设和管理能力的建设

增加对机构建设的投入, 尽快落实和增加人员编制, 加大人员的培训力度, 逐步提高其对合作医疗日常工作和基金管理的能力。尤其是村干部在宣传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作用。现实中, 从新农合中受益的农民, 其报销的费用情况往往不易为其他村民所知, 但农民只有在亲见他人真真实实受益后才会放心地接受这项制度。因此不只是定点医疗机构需要公示新农合的报销情况, 还需要落实到各个村, 如果各个村委会能为农民专门建立关于新农合的宣传橱窗, 公示新农合的基本政策和规定, 让农民了解新农合的重要意义、筹资标准、报销比例、报销办法等相关政策, 并及时更新政府最新政策, 将本村甚至本乡镇农民受益情况公开, 用真实事例去带动更多的农民参加合作医疗。

3.3 完善新农合的补偿制度

在坚持自愿性原则下, 合作医疗对农民是否有吸引力, 关键在于其补偿制度。作为理性经济人, 农民最关心的无非是能否从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 (1) 制定合理的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偿比例。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卫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起付线、封顶线, 提高参合农民医疗费用的实际补偿比例, 这样既可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率, 也可提高合作医疗住院统筹基金使用率。 (2) 不仅要“大病统筹”还要“小病统筹”。西部地区农民更容易遭受疾病风险, 所以需要通过保小病来预防疾病由小变大, 再通过保大病来缓解农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由于大病统筹部分所占比重不大, 所以要控制大病统筹的支付范围、比例及上线限额, 重大病症可以申请农村医疗救助。过于贫困的地区, 由于农户基本没有个人缴费能力, 所以合作医疗的开展只能是政府转移支付为主的低层次保障, 一般只能是满足农户的基本门诊需要。西部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低, 疾病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更具有恶性循环性质。在补偿门诊的基础上加强大病的补偿,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4 建立完善的医疗救助与新农合结合制度

在医疗救助方面, 要建立医疗救助与新农合的制度衔接。各地政府和民政部门应该首先做好得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特困家庭成员、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以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居民的医疗救助工作, 建立专门的救助基金, 根据患者的医疗费用自付情况给予救助。目前医疗贫困救助基金来源只有财政拨款一个渠道, 资源不足, 资金使用也不够规范, 只有极少数贫困农民得到救助。在新农合与医疗救助的衔接问题上, 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进行基线调查, 实现制度调整。基线调查是民政系统对救助群体具体情况了解的前提, 有助于了解新开展医疗救助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大病分布、农村居民医药费用等情况, 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对于那些还未进行基线调查却又已经开展医疗救助的地区, 应对已经进行的救助情况做跟踪调查, 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 结合当地具体情况, 对医疗救助的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偿比例进行调整,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其次覆盖目标群体, 增大补偿比例。根据医疗救助原理, 医疗救助应该瞄准贫困人群而不是大病人群, 即在贫困人口出现大病时能得到及时的救助从而获得治疗,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减缓因病致贫的作用。另外, 可以将患有大病的个人而不是整户作为救助对象, 将节省下来的基金用于提高目标人群的补偿比例。

同时, 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医疗救助力度, 增加医疗救助资金投入。一方面利用救助资金为他们代缴参合费用, 另一方面为他们负担一部分需要自己承担的医疗费用, 即政府为贫困农民直接购买一定的医疗卫生服务, 降低这些贫困农户的医疗费用的个人负担比例, 使其在花钱不多的情况下真正得到最基本的卫生服务。

《农村医疗保障体制改革试点与下一步的改革思路的思考》, 《卫生部国外贷款办公室—农村卫生政策应用研究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2006年7月

摘要:本文在分析西部地区现实社会经济条件、医疗状况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背景的基础上, 就该地区合作医疗在筹资、管理、补偿以及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衔接等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借鉴一些地区的先进经验, 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该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西部地区,新农合,问题及措施

参考文献

[1] 杨红燕:《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西部地区农村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西部地区应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战略重点。’

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包括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环境。

关键词:西部 结构调整 发展方式 转变

一、现阶段中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战略对策

我国西部地区12省、市、自治区,约占全国人口的1/3,土地面积的71%。不仅人口众多,而且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西部地区发展。

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地位,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也是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拓展我国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不断改善民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国家不断加大投入,西部大开发取得巨大成就。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结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社会事业和人才开发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互动,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广大干部开拓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各族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向上,西部地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部大开发不仅有力促进了西部地区发展,也为全国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西部大开发不仅造福了西部地区人民,对全国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也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但现阶段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特色优势产业亟待培育,“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贫困面广量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因此,现阶段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

现阶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我国各项工作都要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经济结构调整既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同时又是中央对现阶段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也应把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在整个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主要是以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等为战略重点。我国现阶段也就应该把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包括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环境。等等。

在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把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要内容。

这是由于现阶段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部差距继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关键性因素就是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小,产业配套能力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原料型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较大,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不高;粗放型经济特征明显,比较优势没有在国内外市场得到充分发挥。要进~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应从产业布局上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结合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地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1、现阶段我国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应逐步提高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努力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改变重工业偏重,轻工业产品老化,技术含量低,信息产业发展滞后,现代服务发展和现代农业不足的格局。

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应加大对西部地区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支持力度。为此,应努力抓住有利时机,将西部地区那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高科技成果加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应加大力度解决西部地区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转化速度慢等转化难问题;应努力加快西部地区适用于民用的军用高科技产业向民用转化的步伐。为此,需要多渠道筹集军用高科技向民用产业转化的高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需要加快这些转移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扩大这些企业的服务领域,同时还需要在加快这些转移企业的技术进步的同时扩大其技术产品转移;应重点扶持一批西部地区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并使它们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具有相当经济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具有竞争力;应在西部地区重点大力发展太阳能及风能等新能源及其装备产业、新一代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产业、高性能材料和功能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高速铁路、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产业,并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批国家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

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应完善西部地区金

融组织体系,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快西部地区区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快西部地区金融业、保险业、信托业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各级物流中心和流通网络建设。加快西部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加快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加快西部地区信息咨询、服务外包、商务会展业发展。

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应重点建设优质粮油,优质商品猪和特色畜禽、特色效益农业生产基地,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突破口,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新跨越。

2、现阶段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科技进步。

在农业领域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根据各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在种子、耕作、病虫害防治、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上采用新技术,努力实现科技进步的新飞跃:

在工业领域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速度,加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完善企业创新环境,加强大中型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中小型企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成为产品和技术开发主体,鼓励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

在第三产业领域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的第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3、现阶段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

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在现有的工业基础上,按照市场导向、优势互补、生态环保、集中布局的原则,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实施城市群和产业集群战略,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产业的规模经济,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打造精品投资环境,降低产业转移成本,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4、现阶段在产业布局上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大开发区建设和发展。

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完善各类开发区基础设施;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一步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加强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定位、完善设施、创新体制,提高各类开发区发展高科技产业产业转移项目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更好地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建设一批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的专门开发区,努力使各开发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本地工业快速发展的基地和龙头。

三、大力支持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在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把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要内容。

这是由于现阶段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都差距继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关键性因素就是西部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乏力,并且目前西部地区资源产品就地加工的产业链条较短,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流通等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特色优势产业亟待培育;同时发展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又是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实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解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必须进一步结合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情况因地制宜地大力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现阶段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特点、产业基础、支撑条件、需要与可能,充分发挥本地区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加快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和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和煤炭产业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石油、天然气优势资源开发基地的建设和石油、天然气产业发展;应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大型水电项目和中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和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钒铁、稀土、有色金属等稀有优势资源开发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交通运输设备、工程机械、汽车制造、节能环保设备、数控机床和石油钻采成套设备等重点的世界知名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和现代制造业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集成电路、软件及信息服务、数字视听、新一代平板显示、军工电子、智能化仪器仪表及数字医疗等为重点的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应加快西部地区以猪、牛、羊、酒、烟、茶、菜、药、丝、麻、林、竹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四、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结构调整

在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城乡经济结构调整,为此,应将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全面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这是由于现阶段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东部差距继续扩大的一个童要因素又在于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依然较为突出。西部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农业增效不高;西部地区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受过初级培训,广大衣牧民缺乏持续增加收入的渠道和门路,农民增收不多。特别是边远高寒山区、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等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十分艰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很弱。新农村建设困难大。为要加快西部发展必须继续努力解决西部地区的“三农”问题。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乃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基本途径。

1、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应做好城市合理布局规划,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做好城市合理布局规划应做好主体城镇群合理布局规划、核心城市合理布局规划、区域中心特大城市合理布局规划和民族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合理布局规划。

坚持城镇化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中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县中心镇建设,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特色突出的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要通过努力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增强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要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和谐发展,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百姓真正享受到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利益和甜头。

2、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全面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应总结推广重庆、成都等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经验,扩大改革试点

范围,加快统筹城乡改革。

应统筹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要素市场和行政社会管理,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动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构建城乡统一的土地、资本和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发展;

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家属有序转为城镇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平等共享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行政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应把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区域扩大到西部地区有条件实行的市、区、县。

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发展环境

在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发展的软硬环境。

改善西部地区发展的硬环境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这是由于现阶段,制约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约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影响西部地区与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东部差距继续扩大的重要环境因素就是西部地区发展中基础设施依然滞后,特别是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依然滞后;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矛盾特别突出,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的补偿机制还不健全。要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硬环境,必须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

1、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继续完善以铁路、公路建设为主体,兼顾发展其他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应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应抓好在建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努力抓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应加快西部地区交通网络建设和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应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建设西部地区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出海通道、西南地区连接西北地区的南北通道以及我国连接周边国家的国际通道;应把西部地区作为国家公路建设的重点区域,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西部路段。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应加快西部地区大中型干线机场建设和改造,加快对改善边远地区交通条件、促进旅游等资源开发以及应急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线机场建设;应加快西部地区内河航道治理、重点内河港口建设,提高出海通道能力;应加快西部地区水利基础设施、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库和城市水源工程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应加快西部地区油气管道和城乡电网建设;应加快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地理信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应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应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解决农村饮水问题和用电和通乡通村道路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现阶段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注重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部门协作和监测评估,促进生态环境整体趋好。应加快推进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的综合治理;应加强西北草原荒漠化防治区的综合治理。加强沙区林草植被保护及牧区水利设施、人工草场和防护林建设;应加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建设,加强小流域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应加强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养区的综合治理,推进西藏等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应加强西南石漠化防治区的综合治理,加大封山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和农村能源建设;应加强西部地区重要森林生态功能区的综合治理,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资源、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应加快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应加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加快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体系,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西部地区在加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推动东西互动、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坚决不能把东部地区污染的企业搬到西部地区。

改善西部地区发展的软环境应加大对西部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支持力度。

——应加大对西部地区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缩小西部地区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进一步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已有的专项转移支付,应进一步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还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的贴息支持力度等政策。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经济特别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的专项拨款补助。增加对西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财政补贴、扶贫救济、文教卫生补助、边疆地区补助、基本建设专项补助费、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以及“西藏地区补助费”等直接经济援助。

——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税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中央应实行加大对西部地区各种形式的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对西部地区的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应适当提高税额,增加资源产地地方财政收入;对西部地区地震灾区的农业、能源、资源开发等“瓶颈”基础产业和开发区,优势产业试验区,以及各种知识经济产业、研究与开发产业、信息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应进一步实行特殊税收优惠政策;

——应加大对西部地区投资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投资倾斜力度;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应取消西部地区县以下(含县)以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市地级配套资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应继续通过发行长期国债或专门发行西部开发特别国债或西部建设债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将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国家直接投资西部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及环境污染治理项目。

——应加大对西部地区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信贷支持力度。加强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西部地区金融服务力度;应深化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和发展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鼓励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通过资本金注入和落实税费减免政策等方式,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事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应积极支持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支持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再融资;应大力扶持西部地区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投资基金;应大力规范发展西部地区产权交易市场;应结合西部地区发展实际实施信贷倾斜政策。对各家金融机构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向西部地区的信贷投入,可不计入总行信贷规模;应在西部中心城市设立西部开发银行,给予西部开发银行较大的自主权;应鼓励外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到西部地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拓展营业,为西部的资金需求开拓渠道;对西部地区的存款利率适当加以提高,形成东西部的存款利率差;中央银行可适当降低西部地区各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贴现率和再贴现率;应扩大西部地区企业发行债券的规模并在审批额度和审批程序上向西部地区倾斜。

责任编辑:姚开建

西部地区农村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水平在不断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运用在农业生产的工作中,这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仍然存在问题, 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因此,我们应认清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趋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現状;发展趋势

引言

我国的农业人口众多, 即使在我国已经步入到工业产业和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经济轨道中, 农业产业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广大农村人口能否提前实现小康。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业中的投入使用,使农业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着我国的农业产业向智能化、高效化、精细化产业的模式发展。 但是,受我国经济发展国情以及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动仍存在很多突出问题。

1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机械制造水平低

在以往的农业发展中,我国对于农业机械制造的认知并不完整,农业机械主要是通过仿造国外的设计生产的。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的环境与国外环境的差异比较大,仅仅依靠仿造无法全面提升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一些地区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很低,甚至很难在日常使用。

1.2 精准化的农业技术发展缓慢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了高精度的 GPS 和计算机GLS 系统,但是在农业中的应用比较少。虽然近几年我国十分重视对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管理,努力提升发展水平,但是这些精准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仍然较为缓慢,无法推动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

1.3 科学技术含量不高

农业机械自动化主要是实现农业机械的全自动运行,减少劳动力,提升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但是,从目前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和应用情况来看,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自主研发的农业自动化机械较少,应用起来较为困难,无法进行实际的创新和提升。

1.4 缺乏农业机械自动化人才,地区差异较大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人才十分稀少,而且技术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对机械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准确判断,导致机械的应用水平较低。

2总体成稳步增加趋势

我国目前普遍的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路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依托于工业发展而形成的部分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以电气自动化为基础形成的无人化、自动化农机设备操作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依托于人工智能专业的农业仿真自动化机器人设备的使用。 其中,我国目前普遍农村地区均以完成第一阶段的推广与应用, 已经使农业生产变得快捷方便。 但是,对于第二阶推广与应用仍处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总体表现为东部地区的步伐快于西部地区,平原地区快于山区地区。 而第三阶段的人工智能化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仍处在研发和试用阶段,距离工业生产、农业应用仍有大量问题去攻克。 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能满足国家发展需求,但是距离发达国家水准,仍存在一定差距。

3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1 精准农业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作为推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产业, 高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而在发达国家精准农业已经形成了农业与高科技有效结合的重要产业,这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及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因此,我国各部门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将其与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有效的结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 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可靠有效的保障。

3.2 农机自动化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这主要是受到我国自动化设备的制造技术的限制,因此,我国政府在未来应该加大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资金投入,无论是从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技术,还是农民对自动化机械使用的培训工作,这都将大大的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不断发展。 另外,我国政府还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增加农民购买自动化机械的补贴,这样才能够实行农业生产自动化机械的普及,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投资力度

目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的红利政策颁布、各项税务的补贴以及大量科研人才资源的整合,已经提高了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水平。仅仅依赖于政府宏观性的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市场经济作为催化助剂,以对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加速,寻求更灵活的商业合作模式、建立雄厚的金融基金、吸引国外先进企业投资都有助于农业机械自动市场化的发展。

3.4应用型自动化控制技术

在未来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需要注重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确保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的生产环境。应用型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渐被人们重视,而且开始将计算机和微处理技术应用其中,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在确保适用性的同时,努力进行机械的改革和创新,研发出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型自动化农业机械。

3.5农产品自动化检测及包装

目前,农产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也需要进行包装,因此农业机械自动化也要为农产品的包装提供便利。通过合理应用自动检测技术和包装技术,从农产品的品质入手,逐步加强对数量和体积的控制,实现不同产品的逐一包装,提升了销售速度,减少了劳动力。目前,我国的此项技术已经进入试用阶段。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的阶段,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大力的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将其与农业生产有效的结合,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大力推动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助推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何玲 .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J].农业与技术 ,2015,35(20):34+79.

[2] 宋东力 ,覃石泉. 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推广策略[J].南方农业,2017(2):115-121.

[3] 陈居武.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J].南方农机,2018,49(3):47+50.

[4] 石平凡 ,陶义.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分析[J].山西农经,2018(27):246.

[5]何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7):148-149.

[6]全超,毛伟男,邓鹏.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7,48(3):133.

西部地区农村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贵州少数民族神话类型丰富多样,针对其艺术特征及文化特点研究,将为后续阶段了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历史提供帮助,使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能得到充分保护。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神话;类型;特征

引言

现今,做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保护,对于提高对传统文化传承能力至关重要。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历史较为悠久,以民族神话为契机做好神话内容分析,有助于更好探索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并了解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核心内涵。

一、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概述

贵州有着丰富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汇集了56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就有18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贵州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政治文化中心的建立始于宋代。该时期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数量相对稀少,其人口构成多数以外贸商人为主。随着宋代末期战乱问题愈演愈烈,居住于西部地区及北部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开展向贵州迁移。此时,少数民族文化与当代文化形成双向融合,贵州文化开始逐渐向周边扩散。随着贵州文化影响力逐步提高,到清代初期,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已占据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二、贵州少数民族神话类型

神话是人类发展史中较早产生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人类早期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认识,是今天人类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神话资源,国内学术界对贵州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80年代。贵州少数民族神话可分为开辟、洪水、日月、图腾、物种起源和英雄神话六个种类。物种起源神话有《蝴蝶歌》,开辟神话有苗族《盘古开天地》、侗族《古老和盘古》,英雄神话有革家《后羿射日》、苗族《姜央造人》等,贵州少数民族神话记载了悠久的民族历史,体现了贵州少数民族人民认识自然、改善生存环境,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民族情感的纽带和桥梁。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将神话里的故事、人物、图腾、动植物等转化为图案、符号应用到刺绣、蜡染、银饰、工艺品等载体中,运用这种形式将民族神话和民族历史代代相传。正是由于贵州地区少数民族长期处于多元化文明交融状态,使其少数民族神话类型尤为丰富,涵盖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与自然神话三个领域,不同民族之间神话内容虽然不同,但其传递中心思想与神话寓意却基本一致。

1.创世神话

苗族与布依族的创世神话相对较多,包括《洪水滔天》、《十二古祖神》、《赛胡细妹造人烟》等多个故事体系。相比于汉族神话故事而言,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神话故事内容,具有自身独特语言艺术表达方式。例如,《赛胡细妹造人烟》中布杰具有超越人类力量的神力,能人间天上,四方八极,他随意进游,同时亦可对雷公进行惩处。从神话结构来说,《赛胡细妹造人烟》应基于英雄神话故事体系进行延伸。然而,神话故事中并未单一围绕布杰自身事迹进行刻画,力嘎当万、蓉莲、赛胡、细妹、茫耶等,也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构成,不同人物对照多种人性的变化。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赛胡细妹造人烟》基于人性视角进行故事叙述,加之赛胡、细妹造人,与早期阶段汉族女娲补天、西方亚当夏娃故事内容不谋而合。所以,《赛胡细妹造人烟》总体而言仍属创世神话范畴,但神话表达方式及艺术手法却采用英雄神话与自然神话的结构。

2.英雄神话

贵州少数民英雄神话故事也相对较为丰富,故事内容倾向于育人树德,培养良好个人品质,是贵州少数民族英雄神话故事的重要导向。例如,苗族的《神药贺阿忙》与《蚩尤传说》。前者,是对贺阿忙个人品质称赞,后者则是对蚩尤人物故事的传播。从苗族自身文化视角来看,贺阿忙与蚩尤在精神品质及文化地位上并不本质差异,贺阿忙与蚩尤均是苗族的神话英雄。但从汉族神话视角来看,苗族的蚩尤更多代表邪恶、贪婪与傲慢等负面形象。虽然苗族与汉族在神话故事内容上存在文化冲突,但在艺术刻画方面则具有相同之处。譬如,汉族对于黄帝的描述,大多是以正面视角宣传黄帝的个人品行。而苗族多个版本的《蚩尤传说》中,却也不乏对蚩尤的个人品行称赞。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英雄神话故事是贵州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食粮,对于苗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3.自然神话

贵州少数民族的自然神话故事相对稀少。不同于创世神话与英雄神话,贵州少数民族自然神话,更多是以情感传递为基础。例如,苗族的《蝴蝶妈妈》故事内容,是以创世神话为依托,通过艺术情感表达进行艺术衬托,使神话故事自身在强化故事代入感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內容可塑性。在汉族的自然神话体系中,大部分神话内容是以传递亲情、爱情或友情等作为基础框架。苗族的《蝴蝶妈妈》则是以12个创世统治者作为核心,逐步的进行情感内容延展,使神话内容在与《十二古祖神》进行串联的同时,更好传递多元化感情思想。从这一来看,少数民族神话的确与汉语神话具有一定差异,但本质上均是围绕素质教育、艺术表达及情感表达等进行布局。所以,应该说,贵州少数民族神话体系及类型,既延续汉族神话艺术特点,同时,也特具有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贵州少数民族神话特征

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神话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贵州少数民族神话故事内容丰富,故事内容涉及人文、战争、医疗等多个领域。神话内容对于年龄、性别及人物性格的描述并无限制,对于神话布景的运用也充分贯穿自然生态与动物生态,使神话本身具有打动人心的基本特点,为神话内容传播与传承奠定坚实基础。第二,贵州少数民族神话传播性较强。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来源较为复杂,迁移因素受战争、饥荒及经济等多方面影响。正是由于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结构复杂,加之少数民族长期在贵州地区居住,为贵州少数民族神话的传播提供足够空间。除此之外,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神话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对于神话传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三,贵州少数民族神话极具哲理,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引起人对于神话内容反思。即便是以创世神话或自然神话为主导的神话故事,同样充斥大量对良好品质塑造及对和谐社会环境向往等相关内容,使贵州少数民族神话传播、教育能力得到充分增强。第四,贵州少数民族神话内容通俗易懂,虽然部分少数民族神话内容采用民族语言书写,但所采用的艺术创作形式并不复杂,使其内容更便于理解,简化神话故事阅读的流程。相比于猜字谜式的汉族神话故事,贵州少数民族神话通俗的叙述方式,对于更好进行民族文化传播提供有力保障。第五,贵州少数民族神话故事,大部分具有内容相通性,神话故事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一脉相承发展态势,各个不同神话体系之间均存在一定内容联系,例如《洪水滔天》、《十二古祖神》与《蝴蝶妈妈》均是以孵化出姜央(人)、雷公、龙王、象、牛、羊、鸡、蛇、蜈蚣、山猫、虎、狗共十二兄弟作为核心人物背景,通过对故事叙述内容延续,实现对相同神话体系内容不同神话内容传播。因此,贵州少数民族神话虽然在神话类型上存在差异,但故事根源则是一脉相承。

贵州少数民族神话内容始终伴随民族发展进行推进,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神话故事,贵州少数民族神话,具有极深文化内涵,不同时期神话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不尽相同。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不同神话故事体系中寻根始终是贵州少数民族神话的核心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贵州少数民族实际上是缺乏实际归属感,对于落叶归根及探寻故土,始终有着不可阻挡的执念。从精神层面来说,贵州少数民族神话所彰显的文化思想,实际是表现不同民族之间对多种不同生活状态的渴望。应该说,贵州少数民族神话所传承的艺术价值,正是当代社会所缺乏精神内核,对于当代社会和谐发展及构建多元化文化艺术发展环境形成一定启发。

结语

综上所述,贵州少数民族神话类型较为丰富,其神话内容与民族命运紧紧相接。针对贵州少数民族神话特征的探索,对于更好了解少数民族神话历史及文化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高志英.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对瘟疫的认知与应对\"专题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20, v.41;No.234(08):29-29.

[2]单晓娅, 潘康, 滕文.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现状评价与特征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6, v.37;No.182(04):33-39.

[3]张勋, 余跃生, 何学华,等. 贵州世居民族头面部形态特征多样性研究[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7, 020(002):65-66,70.

作者简介:潘珺(1980-5),女,仡佬族,贵州人,研究生学历,职称;正高。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 2019YB06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贵州少数民族神话采集及文创产品研发》

西部地区农村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系统地分析目前成都市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成都市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并规划了现代物流体系发展规划的战略,探讨了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现代物流 发展规划 战略 保障措施

现代物流是衡量一个城市投资环境好坏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发展,抢先建成西部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对于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成都作为西南地区“三中心、两枢纽”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高职高专会计教育改革论文范文下一篇:职业安全危害护理实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