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

2024-05-04

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近几年,素质教育呼声越来越大,历史作为记录过去和现在的人文学科,已经成为学生必学的一门课程。作者主要对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探析,并结合实际教学工作经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现阶段,在新课改实施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主要发展趋势。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进程,但是历史学习过程是枯燥的,教师只有适当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乐趣,才能不断推进历史教学。

1.新课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1.1在开放性的体系下进行历史教学。

在开放性的体系下进行历史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播知识,学生能够自由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历史课堂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发表看法和意见,这样才能使他们能够真正了解历史、认知历史。因此,教师可以在对历史教材知识讲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表对这一段历史的看法和意见,从而更高效地理解历史、获取知识,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2使历史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样。

传统教学模式总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在讲台上以固定思维向学生讲述课本上的内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历史内容。因此,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策略。

一方面,师生可以采用对话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是教师对所讲的历史内容进行提问,让学生自由思考,然后表达看法和意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对这部分历史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另一方面,师生讨论。课堂教学以讨论方式进行,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间能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畅所欲言,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授课,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1.3新课改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课改提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相互学习,友好相处,展现团队合作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小组讲述一部分历史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认真搜集与其相关的历史资料。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必须相互合作,在获得资料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内容,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由此可见,新课改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初中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新课改对初中历史教学发挥重要作用。

2.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2.1充分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潜力的一项巨大动力,是学习的源泉。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首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根据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提问,选择一些与现阶段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感受不到现实和历史的差距,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灵活记忆历史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创设历史情境,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改下,利用情景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尤其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法,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单纯的文字信息只会使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和无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历史题材的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此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间互相讨论,积极踊跃发言,发表对这段历史的想法和意见,真正融入到学习氛围当中,增强学习实效性。

2.3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指导。

初中历史教学的自主学习并非没有教师的参与,与之相反,教师的科学指导尤为关键。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2.3.1阅读指导。初中历史课程具有较大的知识涵盖量,涉及古今中外多方面知识,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为了规范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历史史料,并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2.3.2思维指导。初中历史的各部分内容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其学科体系的构成是复杂的。如何将零散破碎的知识纳入到整体知识框架之中并融入学生个人的历史知识储备之中是记忆的问题,更是思维的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在各个大专题下应有小专题,如“文化”下有文学、绘画、建筑等。其次,要指导学生历史纵向和横向之间的关系。

2.3.3探究指导。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是多层面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它不仅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逐步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可能。教师要教会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学生可以对历史教材文本提出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对实际教学内容进行质疑。

3.结语

新课改的提出和实施,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重要因素,新课改的实施有效改变了这种现状。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营造良好氛围,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新课改的实施对初中历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强调以“充分的自主学习,有效的合作学习和适当的探究学习”作为基本策略。教师要将新课改理念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必须做到明确目标、创设情境、提升思维、学会创新,并且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新课标 教学效率 策略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我们教师教学的一个难题,我们的教师在不断地在寻找最适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了目前我们所探寻出来的结果:

一、明确目标,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明确目标是我们的研究所需的一个重要步骤,在明确目标的过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是重中之重。教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力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渗透,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如今,社会发展迅猛,影视、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传播,历史题材作品也逐渐突出,在一定程度上,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运用好这些资源,同时还要注意教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和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可以有很多种表达自己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方式,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极大的热情,学会主动探究,这便能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实现情感共鸣

历史上的人物、事件的发生以及所包含的知识点都是不同寻常的。我们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种多样的资源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学习历史。多媒体教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它可以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当教师讲授的内容让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表现出积极的回应。当学生产生这样的心理时,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定可以与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从学生的情感出发,通过语言等多种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例如:学习君主集权的强化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向天再借五百料》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这时再引入新知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完歌曲以后,教师再对学生做出提问,更加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三、用史料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课本上的描述看似客观,可终归只是一家之言,如果学生只专注于课本中的描述,盲目听信于历史课本中的记录,是不会看到真实的历史的。现如今的教学就存在这样的教学漏洞。因为历史的发生时间距离我们较为遥远,因此很多学生只能了解字面内容,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曾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开展《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节课上,他不仅引导学生学习完了历史课本中的知识,还引导学生学习了台湾人拍摄的抗日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引導学生了解蒋介石对日本侵略者的态度,然后要求学生结合之前学习的内容对史料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这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应用这样的方式思考:挖掘抗日战争时的数据,印证台湾纪录片中给出的数据是否正确,终于得出了属于自己的历史结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培养。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历史课本中的材料过于片面,理解并分析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得出正确结论。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思辨历史知识,教师可为学生引入相关的史料,这些史料可以帮助学生还原当时的历史状况,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

四、用故事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融入情境

我们从小都爱听故事,很少有人爱听一些枯燥的知识和大道理,学生也是如此。科技日新月异,我们的授课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一技术在历史课程教学上同样用处颇多。如今,《百家讲坛》《明朝那些事》以及各类历史剧在文化影视市场上深受喜爱,这类文学影视作品对历史最大限度地还原和尊重是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的导入,我们应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复习旧课式的导入、提出问题式的导入、图片赏析式的导入、讲述故事式的导入、引用诗词式的导入、播放乐曲式的导入等等,由导入创设情境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

现如今经济发展迅猛,我们越来越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不断被提高。学生把历史知识掌握牢固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观念进行培养。中学学习正是成长的关键时刻,我们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学习进行科学的引导。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定要把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竭尽所能,帮助学生全面学习和发展。

(责任编辑 曾 卉)

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3篇

1 以“史”动人

历史的基本内容就是史实。一堂历史课要打动徐学生, 必须有丰富的史实作为基础。现在电视上很流行的电视节目, 如《百家讲坛》、《档案》等节目, 无不以历史的史实加个人的见解。节目内容丰富通俗易懂。这些节目给我们历史老师的教学以很多的启发。

在我们历史课堂上, 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些节目的一些做法。在课堂上大量应用相关的历史史实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用历史史实的时候, 不仅引用正史上的相关史实。我们还要尽可能的寻找相关的野史的材料。尤其是这些来自民间的材料往往贴近学生的生活, 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野史的史料和正史的材料, 由于编者的观点不同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反差, 容易引发学生强烈的反差感, 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寻找历史材料的时候, 应该尽可能寻找与地方史相关的史料。地方史是学生历史知识中最了解的部分。可以说也是最感兴趣的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尽量引用地方史的材料,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史实的功效,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使用历史材料的时候, 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比较死的感觉。在使用历史材料的时候, 一定要使历史有动起来的感觉。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时, 为了体现革命者艰难革命的历程以及反动派的疯狂破坏。笔者将辛亥革命的历程做一个详细列表, 加以说明: (1)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邹容的《革命军》, 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对启发人们的民主觉醒, 组织和壮大革命派的队伍, 推动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作用最为显著; (2) 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 除孙中山在国外较早创建的兴中会外, 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是湖南的华兴会、湖北的科学补习所和浙江的光复会; (3) 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 (4) 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5) 革命派的武装起义; (6) 武昌首义与清王朝瓦解; (7) “南北和谈”和南京临时政府; (8) 清王朝瓦解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2 以“言”感人

历史课堂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在使用语言方面, 使用方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方言是学生所在地的语言, 学生非常熟悉。方言中有很多有趣的地方。这些都是普通话所没法比的。在课堂上用方言讲解涉及地方历史的内容, 学生想不感兴趣都难。

在课堂上还可以使用大量的网络语言。年轻一代几乎是伴着网络中长大的。对网络十分熟悉。对网络语言的了解和使用就更加的熟悉。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网络语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老师和学生之间会出现很大的鸿沟。学生会认为老师你已经OUT了。对你的历史课堂的兴趣当然就降低了。要想再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就很难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笔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学习中, 尽可能地使用网络语言, 以此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小结的时候, 笔者尝试用总结体、方阵体、咆哮体、淘宝体、甑环体等等, 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进行课堂小结。比如在学习《解放战争》时, 有学生是这样总结的:“国民党蒋介石军队的水平是极好的, 美国大牌军事指挥人员配上飞机大炮, 原是最好不过的了。虽说运气欠佳, 三大战役未胜, 成全中国共产党军队, 倒也不负人民的恩泽。”在学习《发达的古代手工业》时, 笔者用方正体小结”:“同学们, 现在向我们走来的是中国古代文物方阵!他们左边是高贵的瓷器, 右边是五彩的纺织品, 中间夹着精美的青铜器。他们因价值连城而显得星光灿烂。”

3 以“行”逗人

一堂历史课能否打动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是关键。课堂上除了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等传统的做法外, 还有没有其它的做法呢?现在电视荧屏上流行的《宫》、《步步惊心》、《后宫甑环传》等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

既然电视剧中穿越横行, 那么在历史课堂上能不能也来个穿越呢?有人说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但是只要掌握好一定的尺度, 也是可行的。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 失败往往都发生在中国人的身上。在学习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时候, 笔者的提问往往会和其它部分不同———失败是必然的吗?中国当时怎样做, 历史命运就能改写呢?如果是你, 你会怎样改变中国的命运呢?你的方法行得通吗?如果不行, 请归纳失败的根本原因, 得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的内容时, 通常的提问是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侵略, 洋务运动会不会成功?依据书本内容说出你的理由?后来在实际的教学中, 笔者的问题是, 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 假设你穿越回到200多年前的清朝, 你会采取哪些方法协助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等取得洋务运动的成功?体会一下改革者的艰难, 如果你的方法依然不能成功, 分析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具有完全的新鲜感, 课堂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而且很多的回答超乎想象。在后来的历史教学中, 笔者会不断推动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比如, 让学生准备课前材料、编写历史小论文和演出历史剧甚至穿越剧。学生有了参与, 就不会感到厌倦, 学习积极性自然地提高了。

摘要:现阶段, 江苏高考历史科目只是选修课目;加上历史教育目标制定的过于宏大, 知识结构严密, 内容庞杂, 超出了中小学生理解的范畴, 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不利于提高中学历史教育质量。因此,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于中学历史教育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4篇

一、历史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将历史教学总体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从中我们不难看出, 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 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 培养学生终生发展潜力的开发与人性不断完善的能力。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的历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 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

由此可见, 新课程对历史老师的的角色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仅仅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历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其角色行为应当转变。

1、由重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突出了“教师为中心”、“知识本位”的观念。教师以书本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要教学任务。学生以单纯的记忆知识为根本目的, 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这种重教轻学的做法显然有悖于新课程的理念。大家知道,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包罗万象, 学生不可能将所有的历史知识面面俱到地掌握, 且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 终生教育已成为时代对人的发展要求的基本特征, 因而历史教学必须“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如我在讲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中“海峡两岸”这一框题时, 课前我会设计问题: (1) 中国历史上有关台湾的记载; (2) 台湾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3)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4) 现在“台独”的形式, 我们为什么要坚决反“台独”等。我会采取问题式教学,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通过翻阅书籍, 上网查资料, 请教老师等形式学习, 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谈他们的心得, 教师只对知识作总结, 补充学生不足的地方, 这样教师课堂讲得少了, 课堂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

历史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习惯的指导者。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体验式等多种方式的学习,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 共同探究历史问题。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 而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 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而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让学生通过感知现象—进行概括—实际运用的思维过程, 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的历史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往往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的知识, 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 忽视了知识形成过程, 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将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 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专家指出, 历史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达成和过程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都伴随着相应的、复杂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只有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 才能更好更全面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现在教育研究成果表明,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 新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 强调探索过程, 意味着学习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 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但在表面上看却一无所获, 然而, 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代价的。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知识到积累历史知识, 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一般经历感知具体历史知识—理解规律性历史知识—巩固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等阶段。在教学活动中要遵循这些规律, 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和存储历史结论, 而是结论和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询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 伴随着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 最后获得历史结论。

二、历史教师应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学习的开展对历史教师的知识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我们从现在教师反馈的情况了解到, 多数教师知识陈旧, 视野狭隘, 指导学生学习显得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难想象的。因此, 优化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升其综合素质对增强学习实效性至关重要,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两个转变。

1、从“一桶水”到“长流水”的转变。

以往的接受性学习对历史教师的要求通常是“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在今天这种观念已经不适宜了。在历史学习中师生关系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 而是多向互动的关系, 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认识和交往。有“一桶水”显然远远不够, 理应确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重视知识的不断更新, 像一条流动的长河, 常用常新,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从“单一型”到“复合型”转变。

历史教师要胜任对新课程学习的有效指导, 必须具备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新课程学习课题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还有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解决“通史”与“专题”的矛盾。目前教师所具有的“单一型”知识结构显然难以适应, 必须向“复合型”转变。除掌握专业的历史知识外, 还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 了解时事发展, 以及最新的各方面资讯。

三、历史教师应由“居高临下”转变为“平等的首席”

《说文解字》中“教”的解释是“上所施, 下所效也”。其含义是:在地位上, 师生是上下级关系, 师道尊严是很严厉的;在教学上, 教师是施教者, 学生是仿效者, 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是把前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声器”, 而学生是吸收知识的“容器”;在教育哲学上, 学生是一张白纸,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白纸上面画各种图案。然而,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 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教师肩上的责任不再仅仅是如何“教”, 更重要的是如何“导”。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主导作用。据重庆教科院研究人员对西南地区556名中学历史教师和2121名中学生的调查, 有21%的学生反映教师仍是“一讲到底”, 40%的学生认为历史课堂不太活跃, 两项合计为61%;有58%的学生认为, 教师教学方式的呆板成了影响他们对历史科目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中学历史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 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思维情景, 启发学生善于质疑。比如《鸦片战争》, 老师可以带出结果“落后就要挨打”, 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结论呢, 通过鼓励学生对任何事情都问一问为什么, 带着为什么对学习进行分析、归纳, 得出答案。久而久之, 学生在质疑探索中经历从“不知”到“知”, 从“不懂”到“懂”, 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 在此过程中找出学习的自信与动力。

四、结束语

重庆作为新一轮课改地区, 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这对于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将是机遇也是挑战。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只有在高中新课程理念的熔炉中淬火, 才会愈加厚重。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 做学习型教师, 精彩生命;做研究型教师, 幸福生活;做智慧型教师, 灿烂人生。总之, 课改之路是艰巨的, 漫长的, 但是, 只要不断实践, 不断创新, 课改之路一定是光明的。

摘要:重庆市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 这一举措引起了教学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它不仅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引起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 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参与这次课改的历史教师来说, 我也在这场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接受了洗礼。我现在就谈谈在高中课改中, 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要求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新形势,高中历史,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许伟.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思考[J].东部教育网

[4] 马执斌.实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和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 2005 (7) .

[5] 胡平.浅谈新课程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魅力中国杂志社.2010.

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5篇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早北京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 首先要弄清楚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样的人和由谁来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思政工作始终要坚持以人为中心, 坚持以德树人, 将思政工作放在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十九大以来, 开始明确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 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来武装头脑, 加强师生对当前思想政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加强高校师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建设, 培养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社会精英的聚集地, 是普及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战略高地, 让高校的思政工作活起来, 带动全国的思想政治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开展。

高校的主要任务, 一方面是培养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引领社会更加高效、文明、和谐地运行。长期以来, 高校把工作的中心放在后者, 强调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社会生产需求匹配, 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思政工作, 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国家的建设缺乏责任感, 对国家的政策不了解, 引发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比如教师下海, 学生经商, 造成学校的学风浮躁和人才的流失, 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实践证明, 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也一样重要, 要放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去, 如果不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的东西就容易被淡化, 从而人们就容易被不健康的思想侵蚀, 改革就容易受干扰, 国家也容易出问题。在新形势下, 国家的领导者要有力地执行国家发展计划, 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保证改革的方针能够高效地执行,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思想, 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军, 是当前思政工作者艰巨的历史重任。

二、明确政治立场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的重要使命, 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政治工作者要用自己的方式影响他人,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不改变,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的发展是经过先辈们的不断探索得来的, 关于走什么样的道路和怎样走好这样的道路我们经过了艰难的探索, 也曾走过不少弯路, 实践证明, 一味盲目地借鉴他人的发展模式不一定适合自身的发展情况, 要实事求是, 走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高校是国家重要的思想战略重地, 我们要培养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拥护者和接班人, 就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国家的发展道路,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有的人说要提高国家的战斗力, 就先提高国家的军事战斗能力, 虽然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 “落后就要挨打”是不变的真理,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能力在国际地位上就极其被动, 思想政治工作和国防工作的地位是一样重要的, 我们也需要钢筋铁甲来武装我们的大脑。

三、对事业要执着

新时代赋予新的挑战,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更新工作内容。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高校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可以有效地利用互联网, 深入挖掘时代的鲜活内容, 用科学的方法去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很多高校开始淡化思想政治工作, 把中心放在提高学生的就业和专业素质上, 但是我们要知道, 越是在这样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 越是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人认为,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培养一批服从党政的安排、遵纪守法、为人民服务的公民, 这是非常片面的, 也不符合当代高校学生的教育方式。教育应该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在新的时代下,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教育工作新的使命, 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时代特点, 去指导学生的思想建设。教育不应该是给学生设立条条框框, 而是给学生提供思想的沃土, 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浪潮中, 让学生更加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 培养学生的政治责任心和爱国情感,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大量的后备军。

四、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 随着学习和宣传先进思想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思想道德典范, 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道德标杆。要建设社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培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凝聚中国力量, 就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高校的教育者应该要把培育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使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 就要上下团结一致, 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 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精神导向,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那么这个民族是无法前进的。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引导是最基础的工作。要积极发挥教育教学的导向性, 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要用核心价值观去打动当代青年, 体现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灵魂作用。青年人是容易迷茫的, 尤其是在重大抉择的时候, 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才不容易走弯路、错路, 这样也能保证我们的青年能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为我们民族的未来提供更加优秀的青年才俊。

五、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我们党历来都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各地区积极配合党中央的核心教学理念, 推进高校的思政工作的展开, 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丰硕。在新时代下, 党中央站在思想的高度上规划好顶层设计, 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实现复兴的道路上,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中央的思想引领, 每个人都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前进的路上奋起直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是要以人为本, 以德树人, 以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为引领, 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 加强党的领导,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强化党的政治纪律, 在有规律有组织的教育模式下展开思想教育工作。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敢于攀登、扎实肯干、勇于创新是每一个青年人应该有的精神面貌。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路上, 要善于结合时代的特点, 用科技创新来服务政治教育工作, 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当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科技, 辅助当今的教育工作, 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现代气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历史机遇, 全面推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六、结语

党的十九大以来, 深入分析了我国所处在的历史时期, 明确我国进入了新时代,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 首先必须要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校自身要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 才能办好教育工作。其次, 要坚信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 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我国现在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证明我们的道路是正确的,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坚定社会主义道路。最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要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教育者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明白, 重担在肩, 踏实肯干, 在新时代下要继续奋起直追, 显示我们新一代青年人应该有的精神面貌。高校的工作者要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要解决突出问题、抓好任务落实,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转化成办学优势。

摘要: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政工作的内容和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方向以来, 全国高校把加强思政工作作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九大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局势和所面临的挑战, 对高校教育来说, 新形势下师生们面临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转变, 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要做好当前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政工作, 就要深入分析当前的局势, 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努力开拓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新形势,思想政治,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倪邦文.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遵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 36 (02) :1-8.

[2] 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 2017 (01) :4-9.

[3] 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2016-12-09 (001) .

新形势下初中历史论文范文第6篇

1创 设民主气氛 ,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这种“以师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是成为在有限的时间记住有限的课本知识点的工具,至于主动探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是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驾驭课堂的一种教学能力的体现。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是一个巧妙的引入,可以是一段师生精彩的对话,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比喻,可以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插曲,也可以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手势或教师的一个眼神,还可以是一次真诚的表扬和中肯的批评,甚至有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也可以。比如,上课时,有学生讲话,你不妨给他一个警示的眼神或一个会心的微笑,这样既可以使其明白自己己违反课堂纪律,又让学生感到教师有颗宽容心,还可以不影响其他学生上课,教学不会间断,气氛又和谐,岂不是一石多鸟。如果此时,老师严厉批评他一顿,会让学生觉得丢了面子,觉得老师不通情达理,因此,师生关系可能因此僵化,整个教学气氛会因为你而紧张,这样既可能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又达不到教学效果。

2创设多种活动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动力,培养学生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又落实课程目标,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能激“能”,激“趣”,又能增“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1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 ,未必是手段越多效果越好的。殊不知,当这些“现代化的手段”一一亮相时,有些本来属于学生的活动权、思考权已经在无形中被剥夺了。学生和听课者一起在欣赏着这种浓妆重彩的舞台效果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的研究者、参与者”等角色不知不觉被淡化 , 取而代之为欣赏者、接受者的角色,上课的教师更是变成了类似“放映员”的角色。这岂不是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师生同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师生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理念背道而驰了吗?因此,《思想品德》的任课教师无论是在开设公开课还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过于重视表面化的东西,而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当我们在公开课上真正展示了一个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提高和探索时,这种耗费时间多、耗费人力多的“现代化手段”,即使不用,还是能够真正达到目的。

2.2 寓 教于乐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而且是易于接受、表现。为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变化教学方式,除了借助多媒体手段外,许多课内容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相关的小品来强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寓教于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在“超越自负告别自卑”教学中,可设计情景如下:自负的小枫,自卑的小林,自信的小佳在一次数学测验中都考了100分,放学了,他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要求四人小组5分钟准备, 派代表表演自负、自卑、自信的特点,比一比哪一组最生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各小组同学积极参与,精心准备,还生动表演,教室里一阵阵笑声和掌声告诉我们这一活动设计的成功。

2.3 小 组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创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旨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

3结合热点 ,把握时代脉搏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开卷考试题,有关时事政治、乡土材料的内容占较大的比例,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题型涉及选择题、简答题和以材料为背景的分析说明题。试卷命题已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只注重知识的覆盖率的做法,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功课压力大, 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所以对一些背景材料不了解,很难正确回答问题。据了解,每年中考考试中后,有一部分考生走出考场第一句话总是抱怨“书上找不见答案”。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摆脱过去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做法,学习只限于死记硬背,既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不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书本知识与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从初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 能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需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能驾驭课堂的前提下进行。

摘要: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模式、教学习惯以及对教学质量过分担忧的影响,我们的教师还难以真正迈出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所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课改中迫在眉睫的关键。

上一篇:商务人才文化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高中英语作业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