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关系经济利益论文范文

2024-05-17

成本控制关系经济利益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对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非营利组织研究做了简单梳理,在界定非营利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以中国宋庆龄基金的“饮水思源”助学活动为案例研究其信息披露质量,并提出了加强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的建议,以期为提高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信息披露 利益相关者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非营利组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弥补了政府和市场资源配置的不足,在缓解社会矛盾、调节利益分配、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慈善透明报告(2011)》显示,我国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透明状况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与社会公众的需求还相差甚远。此外,相对于美国的“DADS法”和英国的“行政监管模式”等成熟的披露机制,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相关的理论研究还非常有限。随着一系列公信危机事件的发生,使得公益慈善组织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如何重新塑造公益慈善形象,提高公众信任度,增强慈善捐赠信息的透明度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综述

( 一 )非营利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 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下,致力于获得长期成功的非营利组织必须进行有效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非营利组织需要从其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取合法性和资源,因此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Bielefeld, 1992; Gronbjerg, 1991)。Balser D(2005)探讨了非营利组织如何管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管理实践对组织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非营利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外部关系处理的越好,外部评估者对组织有效性的评价越高。Knox S(2006)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研究非营利组织关系营销战略的发展,结合Mitchell的利益相关者评分法和Coviello的现代市场营销实践的框架,证实了利益相关者管理对发展关系营销战略的重要性。

( 二 )非营利组织的有效性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的战略管理不仅仅是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做出响应,还必须对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评价进行引导(Kearns,1996; Oliver,1991; Romzek,1996)。Herman和Renz (1998) 指出,利益相关者会对组织有效性做出判断,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影响力。研究表明,评估者认为绩效较高的非营利组织具有较高的有效性。Ospina, Diaz, and O’Sullivan(2002)认为成功有效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创建正式或非正式的机制来培养利益相关者关系,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Deborah Balser(2005)认为,非营利组织应当通过影响利益相关者的预期,提高价值观、使命的吻合程度,从而提高组织的有效性。此外,有部分研究者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管理行为与非营利组织有效性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非营利组织响应利益相关者的能力。

( 三 )非营利组织治理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Young D R(2011)建立了以资源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治理体系,经过实践证明对提高非营利组织董事会的绩效有重要作用。Van Puyvelde S, et al(2011)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将非营利组织的委托代理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现代管家理论,提供了一个综合的非营利组织委托代理理论,为非营利组织治理提供理论基础。胡建锋(2012)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于非营利组织治理的适用性,并从建构治理主体、整合治理过程、创建评估机制方面建构了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随着信息披露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解释信息披露行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界定了信息披露的范围,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分析框架,为信息披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有部分研究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信息披露研究中,然而在非营利组织研究领域,鲜有研究者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非营利研究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

二、非营利组织利益相关者及信息需求

( 一 )非营利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界定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公益人,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利益相关者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林钟高等(2005)等按是否存在有效契约的标准将利益相关者划分成两类:一类是由契约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利益相关者(资源提供者、董事会及其成员、管理者、目标受益者、志愿者和其他员工、政府部门等);另一类是没有契约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社区及其成员、媒体、民间评估机构等)。尉俊东(2006)从公共服务营销的角度,根据组织受益人的特质,将非营利组织划分为以公众、顾客、成员为导向的三类组织。为了区分不同类型的内外部委托代理关系,Van Puyvelde S, et al.(2011)将非营利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接口利益相关者、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接口利益相关者包括董事会成员,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者、员工、志愿者,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捐赠者、受益者、供应商、竞争者、合作伙伴及其他。程博(2011)在林钟高、周美芳、尉俊东等学者的基础上,将非营利组织利益相关者分为政府、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个人四类。Mitchell & Wood(1997)运用米切尔评分法(Score Based Approach),从Legitimacy(合法性)、Power(权力性)、Urgency(紧迫性)三个属性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最终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三类:确定型利益相关者、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潜在的利益相关者。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是组织密切联系的对象,同时拥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同时拥有三种属性中的任意两种;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具备三种属性中的其中一种。本文借鉴Mitchell的评分方法,对非营利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加以细分和界定。

( 二 )非营利组织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非营利组织公开的信息是否完整、全面,能否完整体现公益慈善组织的专业化能力以及工作开展情况;能否快捷、及时迅速地公开信息;捐赠时间、日常捐赠内容以及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否真实准确;社会公众能否方便完整地获取公开的信息等,都必须尽量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信息披露的具体需求详见表(2)。确定型利益相关者是非营利组织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和信息的核心需求者,主要包括捐赠者、受益者、员工与管理者以及政府。作为公益慈善信息的核心需求者,对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以及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信息需求内容,捐赠者关注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持续运营能力以及捐赠款项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受益人关注非营利组织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数量、质量以及持续性;管理者和员工关注组织获取资源能力和持续经营能力;政府关注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执行情况以及资金筹集和运用情况。对于信息披露时间,要求非营利组织实时披露日常捐赠信息、捐赠款物拨付和实用信息,限时披露重大事件专项信息,定期披露财务信息,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对于信息披露方式,非营利组织可采取官方网站、大众媒体、现场披露、公益慈善项目报告等多种方式。期型利益相关者是非营利组织的次级利益相关者和信息的次级需求者,主要包括供应商、志愿者和合作伙伴。关于信息需求内容,供应商关心组织的运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财务稳定性;作为无偿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则更关心组织的使命、项目计划以及组织效率;非营利组织的合作伙伴包括政府和企业,政府更关注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执行情况以及资金筹集和运用情况,而企业则更关注组织的使命、项目计划以及组织的持续运营能力。由于预期型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点不同,因此对信息披露时间及方式的要求也不同。潜在型利益相关者是非营利组织的边缘利益相关者和信息的边缘需求者,主要包括社区、社会公众、媒体和第三方评估机构。潜在型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不容忽视,因为部分边缘需求者在未来可能转化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关于信息需求内容,社区关注组织的基本情况以及业务活动信息;社会公众更关注组织的业务活动信息,组织持续提供产品及服务的能力及效果;媒体则更关注组织的业务活动信息;第三方评估机构更关注组织的使命、战略规划、募捐绩效、能力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以便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非营利组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官方网站、大众媒体定期或不定期的披露相关信息,但需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易得性,以满足潜在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三、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评价——基于中国宋庆龄基金与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饮水思源”助学活动的案例研究

( 一 )案例背景 本文以中国宋庆龄基金与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饮水思源”助学活动为例,分析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利益相关者及信息披露情况,详见表(3),以对提高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质量有所启示。2006年6月5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以及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单位联合在北京宋庆龄故居举行了“饮水思源”公益捐赠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农夫山泉“一分钱公益”活动——帮助水源地贫困孩子的公益活动正式启动。双方约定,农夫山泉公司以每销售一瓶农夫山泉就提取一分钱的形式捐赠“饮水思源”助学活动,捐赠总金额不低于人民币500万元。捐赠款项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对农夫山泉4个水源地(长白山、千岛湖、丹江口、万绿湖)的贫困学生提供直接的帮助和对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然而,由于缺乏及时有效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造成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理解偏差,最终“一分钱公益”活动引起多方质疑,严重影响了公益活动的公信力。

( 二 )利益相关者及信息需求分析 在“一分钱公益”活动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包括消费者、受益者、管理者及员工、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包括其他合作伙伴等;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包括社会公众及媒体等。消费者作为活动的捐赠主体,需要了解农夫山泉履行承诺的情况;受益者具体涉及到长白山、千岛湖、丹江口及万绿湖地区的贫困学生,他们关注的是接受捐赠的数量以及期限;管理者和员工则关注基金会的资源获取能力和项目持续运行能力;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合作伙伴,则更关注合作活动的实施效果。其他合作伙伴作为预期型利益相关者,更关注基金会的使命、影响力及项目运营能力。社会公众是基金会潜在的利益相关者,更在意活动的服务效果以及组织的公信力。媒体是基金会信息披露的重要方式,更关注基金会的业务活动信息。

( 三 )信息披露情况及评价 关于“饮水思源”助学活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未披露公益活动的明确捐赠数量、起止时间、活动范围及活动期间,未通过公开途径公示活动方式、销售量等捐赠情况及相关证明。2009年8月11,《公益时报》发表文章《农夫山泉“一分钱”捐赠受质疑》,对捐助活动提出了质疑。为了回应质疑,2009年8月18日农夫山泉公司发表了“一分钱”捐赠活动的声明,公开披露了“饮水思源”助学活动的期限、捐赠金额以及捐赠款项的使用信息。经过多方质疑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提供了“饮水思源”项目的情况介绍。在“饮水思源”项目中,捐赠主体是消费者,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捐赠人有权向受捐人查询捐赠款项的使用、管理情况。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作为活动主办方,有义务及时准确地公开募捐活动信息,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本案例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未及时公开披露公益活动的相关信息,引起了各方的严重质疑,严重影响了基金会及合作伙伴农夫山泉的公信力和合作效果。此外,公益活动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的作法也促使很多消费者怀疑公益活动的真正动机。通过案例分析,会发现慈善信息的公开透明不仅涉及到慈善公益组织,也会涉及到其合作伙伴企业的公益项目的信息公开。案例也引发了学者们的思考:企业通过公益方式营销,是否应该披露企业销售方面的具体信息,以什么方式披露捐赠信息,披露到什么程度,谁来监督企业的信息披露;如果企业通过与公益机构合作的方式开展募捐,公益组织必须承担信息披露的责任,如果公益组织不披露信息或企业没有提供相关信息给公益组织,公益组织应该承担怎样的信息披露责任?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是为慈善事业保驾护航的指路明灯。建立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和报告机制,对于公益慈善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至关重要。对那些违反承诺、违规或违法行为应该如何惩罚以及由谁来执行惩罚,监管制度中必须明确界定。为增强慈善捐助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公益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推动慈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民政部2011年正式向社会发布《公益慈善捐助信息公开指引》,为公益慈善组织和机构公开信息提供了指导性规范。国内关于企业“假捐”的风波不断,也暴露了慈善立法缺失的现状。只有尽早颁布《慈善法》及其实施细则,规范慈善捐赠及相关的信息发布,才能真正促进慈善信息的公开、透明,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慈善事业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善款使用透明度所营造的公信力,如何加强信息披露,提高慈善事业公信力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要提高慈善信息披露质量,本文建议:(1)不断完善慈善事业法规建设,积极出台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地方法规政策,形成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多层次的法规政策体系,以解决公益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与公开透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2)构建同一专业、透明、高效、及时回应各方需求的信息披露平台,提升整个慈善行业的透明度,契合了民众对慈善事业公开透明化的诉求,引导公益慈善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3)培育发展第三方组织评估机制建设,推动慈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加强对慈善组织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财务和审计监督、公众监督,逐步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

参考文献:

[1]胡建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我国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的构建》,《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2]林钟高、王锴、章铁生:《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3]Mitchell, A. & Wood, D.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 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Academy o f Management Review, 1997.

[4]Knox S, Gruar C. The Application of Stakeholder Theory to Relationship Marketing Strategy Development in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7.

[5]Young D R. The Prospective Role of Economic Stakeholders in the Governanc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011.

[6]Van Puyvelde S, CAERS R, DU BOIS C, ET AL. The Governanc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tegrating Agency Theory with Stakeholder and Stewardship Theorie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011.

[7]Van Der Laan Smith J, ADHIKARI A, TONDKAR R H. Exploring differences in social disclosures internationally: A stakeholder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2005.

( 编辑 聂慧丽 )

成本控制关系经济利益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业间、行业内竞争加剧,而企业间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也因此,人才、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战略核心资源,是企业得以经营和管理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人才、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合理的薪酬管理,只有具备与社会、市场和企业和谐的薪酬管理,才能保持企业人才、人力资源优势,在未来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成绩。文章通过对当前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时期;电力企业;人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企业文化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在当前社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电力企业作为电力行业的基本单元,担负着保证社会电力稳定供应和管理的重要角色。伴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完善和改革的步伐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手段获得了巨大丰富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完善。当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有不合理的薪酬管理等现象,导致了企业在竞争和发展中、在保证社会供应上等各方面处于被动局面,造成了企业人才的流失、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减少。因此,实现对企业人才、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对薪酬管理的完善,是当前形势下电力企业进行改善和提高的重点。

二、新时期薪酬管理的重要意义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企业与员工间对工作内容和报酬达成的一致概念,是员工提供工作服务的根本,是实现企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薪酬管理不仅仅是实现员工工作、企业经营管理和支付报酬这一流程,更多的引入了其他因素,从而在福利待遇、生活条件、工资报酬、绩效奖金等各方面实现对人才能力的认可和價值的肯定,通过在薪酬支付标准、要素结构和分配管理等各方面进行积极的、合理的调配,从而实现电力企业薪酬管理工作的不断丰富和优化,实现电力企业对人才的吸引、保留和重视、实现对人才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实现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从根本上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确保人才数量,保证人才质量,以此来保障企业的效益。

(一)重视薪酬管理,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整合

合理的薪酬管理有利于电力企业资源整合。企业通过进行合理的薪酬管理,优化资金分配,在保证员工的基本薪酬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电力企业在资源上实现纵向整合、横向整合两方面的优化,加速企业资源的流动质量和效果,提高其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蓬勃发展。

纵向整合上,在强调个人绩效的同时,增加团队绩效薪酬指标。在各上下级管理部门间形成团队意识、集体意识,只有集体的成功,才是全体的成功,个人的工作与质量与集体的工作效果不脱离,通过形成集体薪酬管理因素的建立,才能不断在工作上,提高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和配合,实现对在纵向上人力资源的整合和运用,提高电力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横向整合上,在强调整体工作的同时,强调个体效果指标。在同级其他部门上,通过完善报酬管理工作,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竞争,对各部门生产、管理工作进行量化分析和处理,以实现在绩效方面的管理和落实,提高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各部门的最大价值。在同部门各成员方面,通过对个人能力的合理运用,找准人才的位置,发挥人才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果。通过在部门间、个人间的薪酬合理管理和调用,实现部门资源、人才资源的合理配比和应用,以此实现部门和个人价值,最终保障电力企业效益和价值。

(二)优化薪酬管理,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

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企业管理为基础,以员工提供服务为根本,只有两者积极有效的统一,才能实现企业员工的价值。脱离了员工,企业失去了基本运行的能力,因此,企业只有在管理和员工间实现和谐,才能实现企业的运行、管理和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对薪酬管理的不断优化,在各方面保证对员工的投入,保障员工劳有所获、劳有所值,才能提高充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发展。

一方面,由于薪酬管理的改善,实现了对基层岗位等各类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和质量的肯定,使得基层岗位工作人员待遇和收入有所提高,大大的激发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忠实度,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障了基层电力工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薪酬管理的改善还增强了基层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树立的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基层员工的离职率。

另一方面,在对基层工作岗位薪酬管理的改善的同时,还要在其他管理部门,对原有过高的、不合理的薪酬管理进行改良、改正。薪酬管理不仅仅意味着改善待遇等方面,还意味着合理地降低过高的薪酬,通过合理的纠正,使薪酬管理变得更加合理。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改善以往死工资、铁饭碗模式,通过合理的资源薪酬管理,对薪酬组成进行合理的改革,降低基本工资,提高绩效收入,改变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管理现象从根本上提高各部门员工对自己工作内容的重视,提高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确保企业经营效果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薪酬管理,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人才的引进

一方面,一个企业是否有较好的企业文化,从各个方面均能体现,而薪酬管理可以体现一个企业管理水平、体现管理者的能力和认识,体现一个企业对于人才、文化的认识程度。只有具备良好的薪酬管理方法和制度,不断完善,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

另一方面,当一个企业具备良好的薪酬管理制度、良好人力资源管理、良好的企业文化的时候,通过良好的宣传,必然能够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为更多的人才所认可和接受,改善民众以往的错误认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良好的资源薪酬还使得企业对员工劳动作业的保障和社保、医疗等各方面配套服务的不断完善,薪资水平、劳动待遇的量化,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人才对企业的了解,增强了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只有不断的对人才的引进,才能保证企业人才战略的发展,保证企业人才优势,为将来的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新时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现状

(一)企业薪酬管理认识不足

由于电力企业传统管理方式和对经济利益的趋势,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重视,致使企业在人力资源部门相应人才上的流失。同时由于老员工的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等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导致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本身就缺乏落实薪酬管理的内动力,思想固化,不愿去创新、更新。因此导致了薪酬管理工作水平整体较低,薪酬管理工作进展缓慢。

同时,由于管理者能力的不足,错误的坚持“薪酬成本观”,认为薪酬管理工作就是企业单纯的成本支出,相较于其他管理工作和具体的固定资产上,管理者不愿去主动地推动薪酬管理工作,以防“生产成本的增加”。而这些管理认识的缺失,严重地阻碍了薪酬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员工绩效管理考核制度不完善

由于电力行业国有的特殊性,传统电力企业遗留下来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不干一个样”的“病症”在当前部分电力企业中仍然存在,这种“大锅饭”思想,极大地降低了员工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混日子”的态度的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有所改善,但薪酬结构仍然未能完善和落实到底。部分企业在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方面,由于单位片面追求企业效益,在进行绩效考核时,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导致绩效考核在实际管理和落实过程中的各种“不适应”,凸显了企业绩效考核制度设计不合理和建立不完善。同时,部分企业管理观念未改变,片面的形成纸质制度,在具体落实中,实行“老一套”,导致绩效考核制度的不落实和不彻底,严重的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

(三)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和激励的缺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收益,但较之企业的效益的增长,员工的收入却鲜有改善和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改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导致员工薪酬水平的停滞不前和不能够与时俱进。同时,由于电力资本市场的开放,电力企业不再纯垄断,导致新形势下,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间员工薪酬的巨大差距,导致企业员工产生不满情绪,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个别过激现象的产生。同时,由于电力企业薪资待遇的“行政级别论”,工作内容对薪资待遇的影响远远小于行政级别的影响,与其他非国有电力企业的巨大的薪资薪酬差距还导致了企业在人才方面的缺失,一方面由于老员工对薪酬待遇的不满而离开;另一方面由于鲜有低薪酬待遇对人才没有吸引力,导致企业人才的大量外流和难以引进,造成企业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而由于企业薪酬管理水平和质量的低下,导致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缺乏适当的激励,使得员工的积极性大幅削减,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大降低,更加加剧了员工离职和各类事件的发生。

四、新时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制度下的相关对策

(一)引进人才,提高认识,完善组织工作

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开放电力资本市场以后,电力企业已经迎来了巨大的竞争。因此,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企业人才战略,不断通过改善各类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改善薪酬制度等方面,加大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人才的引进,通过引入人才,引进先进的管理认识和经验。通过对管理层进行人才、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等各方面知识的教育和讲解,通过人才战略,提高管理层的认识能力和管理水平,以此来实现企业的科学经营和管理和企业决策的正确。同时通过人才,对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完善的设计和贯彻落实,实现薪酬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定和正确贯彻和落实以确保员工的各项薪酬和福利待遇等,保障电力企业经营活力,以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提高。

(二)建立绩效制度,加强竞争,严格执行

新时期,电力企业面临着各项激烈的竞争和发展问题,只有完善薪酬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薪酬绩效制度,才能保障员工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认同感,才能保障企业的积极高效的运行。通过建立和完善薪酬绩效制度,建立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对部分不合适员工进行调职、学习等处理,提高企业员工间的积极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逐步完善企业薪酬结构,提高对员工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考量,将其划入薪酬结算部分,以实现员工工作态度的提高。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表现和成就的个人和集体予以激励和奖励,以提高企业对员工工作内容的肯定。同时,制度的执行上,要求严格落实,消除以往“面子工程”等消极工作的影响,积极进取,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改善分配制度,动态化管理薪酬,确保与时俱进

新时代的电力企业必须迎合市场发展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的沉淀与积累,新形势下要求电力企业必须根据当前形式进行不断的更新。首先,改善分配制度,在确保企业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股份制改革,使得员工从原本的为企业工作转变为为自己工作,增强员工的主人感,以主人的身份去经营、管理和工作。其次,随着企业的发展,应动态的对员工薪酬进行管理,其中动态管理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改变以往“大锅饭”、“死工资”现象。对各具体工作的薪资进行有针对的调整,在纵向、横向两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充分调动各部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对薪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行政级别”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降低,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薪酬判定标准,将薪酬管理更加公平。另一方面,将员工的薪酬管理纳入企业管理,根据企业运行实际,企业效益,对员工的薪酬进行部分的动态的调整,保证企业腾飞员工发展的双赢。最后,在进行薪酬管理过程中,还应该放眼全国、全行业,在薪酬改革、改进过程中,结合行业标准等各方面,将电力企业薪酬管理工作做到与时俱进。

五、结论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实现人才兴企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新时期,电力企业只有认真、加强和落实电力企业薪酬管理,才能提高电力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下占据优势地位,才能在电力行业的改革和升级的历史进程中,确保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和发展,这对于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湘琼,郑苗苗.关于新时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几点思考[J].广东科技,2013,(22):190-191.

[2]宋鲁男.关于新时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思考[J].中国電力教育,2014,(33):122-123.

[3]刘虹.新时期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0):176-177.

[4]杨健.新时期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9):75-76.

作者简介:姜磊(1984-),男,天津人,工程师,工程硕士学历,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成本控制关系经济利益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论证了社会利益在当下社会中的含义、特征,分析了其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指出:社会利益不等于国家利益,并进而探究经济法的价值追求即保障社会利益。鉴于市场行为存在破坏社会公共利益的不公平的负面效应,鉴于权力过分干预的弊端,保障社会利益应当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下的新型公平理念。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价值追求

作者简介:刘佩(1993-),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2012级法学专业,在校本科生。

毋庸置疑,社会利益在经济法中尤为重要,贯穿了经济法整个的制度构造和实施,体现出现代国家运用行政权力干预经济、引导经济的目标和利益追求。而其政策性、管理性、不确定性,也表现出依法治国的要求与政府干预经济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利益的论证中出现的问题也颇多。对此,我试图通过定义社会利益、比较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探索经济法的价值追求,来回答社会利益的合理性与基本内涵。

一、何为社会利益

在法学中,我们习惯将利益依据其性质分为私益和公益两种,私益即私人利益、个人利益,公益即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又可分为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就逻辑而已,两者是相对的。某一时期、某一特定领域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在这里,社会利益的主体被界定为不特定多数人,这是社会利益的最核心要件。按照此种界定,社会利益本质上是一种“群体利益”,与群体分化密切相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相对于其他社会成员,某一群体的利益总是受到侵犯,久而久之,该群体就会从社会中分化出来,其所代表的群体利益,就可被视为社会公共利益,如消费者群体、中小企业群体、低收入群体等。

社会利益的相对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社会利益追求的是弱势利益,处于弱势群体的利益的最大化。但弱势群体的地位需要相对考虑,选择不同的相对方时,同一主体代表的利益不一定相同。经营者相对于消费者而言属强势方,消费者利益为社会利益,但经营者也有大小之分,中小企经营者相对于大经营者来说,其所代表的利益也会构成社会利益。同样,消费者相对于经营者而言为弱势方,消费者利益属社会利益,但消费者也会有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分,以低收入群体作为向对方,高收入群体所代表的利益又不能代表社会利益。也就是说,具体哪些利益属于社会利益,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在具体情况下,结合需要对比的对象,才能做出合理的认定。从这个角度看,经济法维护社会利益,并不是只维护某一群体利益,而是旨在扶持弱势群体,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普遍性是社会利益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国家对药品安全的监测比其他产品更为严格,不是为了保障药品生产者的利益或是伪劣药品可能造成某个个人的危害,而是因为药品潜伏着对不特定的多数人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再比如,公司法在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和登记的程序上之所以规定的更严格,就是为了股东利益,上市公司更多表现为成千上万股民的利益,这些利益具有社会性,一旦出现问题整个社会都会受到影响。

二、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在我国实践中常将两者混用。国家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国家自身利益有三种:政治统治、国家主权、国家财产所有权利益。此外,国家再无其他独立法益,否则即是非法的。

在早期市场经济阶段,商品交换带来自由主义观念盛行,国家职能方面,人们倾向于认为,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严格分立,国家事务具有公共性,但国家并不必然代表社会公众,社会整体也应有其独立利益追求时,代表整个社会公众的事务也具有了公共性。这时,公共利益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政治国家的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政治统治必须是从社会职能出发,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下去。全体人民将权力赋予国家,国家体现的就是社会利益。一个国家追求的利益不是社会利益,则总有一天会被社会淘汰。

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逐渐趋近。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关乎的都是全体公众,代表公众利益。国家涉及全局,代表的是长远利益,但具体经济关系中,它就是对象化了的物质利益。这两者很难严格区分,但在某种程度必然是相符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社会不断进步,为的是人民的利益,这就是社会利益。但二者的区别亦客观存在,领导者关注国家利益持重,采取的政策必然围绕军事、主权、领土完整,一旦过度则可能忽视公共需求,阻碍公共利益。

三、经济法的价值追求

传统私法以维护个体利益为主,公法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主,经济法介于两者之间,立足社会整体,以不特定多数者利益为重。因此,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属社会利益维护之法,即社会本位法。

国家调控市场的手段有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是避免及减少市场行为带来损害的可能性,旨在维护竞争秩序。《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经济法中竞争法的部分,也正因此而存在。公平自由的竞争秩序代表的就是公共利益,社会利益是一种价值目标,它包括“秩序”、“公正”和“衡平”等。在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保障社会利益,其中都包括社会秩序与社会公德两方面。可见社会利益意味着“秩序”与“公正”的价值。

经济法产生于19世纪末20年代初,是为了弥补传统民商法的不足,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它属于公法部分,以国家公权力对市场行为进行规制或调控,也是为了保护大多数社会群体的利益。经济过度自由,市场主体为了追求利益,可能会采取不公平甚至是违法的手段,这无疑使公正的竞争秩序遭到破坏,从而使大多数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市场行为是必须受到法律约束的,这不是为了限制经济发展,而是要在发展繁荣经济的目标上建立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我国经济法发展的历程比较迅速,不同于西方国家,没有经历过自由市场经济时期,而现有的市场经济也是直接从计划经济转化而来,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市场失灵的问题,也正因此,属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干预市场的模式还残留不少,也导致了许多问题。行政权力的介入必然影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行使,而权力过分干预则必使权利受到损害。将权力限制在笼子里,经济法不仅调整市场主体的行为,也规定市场管理主体的行为,旨在从制度设计上保障公平。

沿用传统法律部门已经不能完整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民法更注重平等主体之间的利益保护与纠纷解决,必然不能解决社会经济的运行,社会资源不能合理配置,对弱者的保护只能体现在部分制度中,如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举证责任倒置等。行政法就主要从行政权力出发,关注国家利益,强调将权力关进制度、法律的牢笼,防治权力滥用。大势所趋,经济法的出现弥补了民法、行政法,以行政权力为工具,但依然关注经济自由、意思自治,其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经济法追求的不是某个企业、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是宏观经济发展,长远的利益以及环境、人文价值等的发展。就比如说,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外,还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增加社会财富,提供部分公共产品。

经济法立足社会本位,它体现国家意志,也尊重当事人意志,从全局角度处理社会问题,也显示了它的根本特性。经济法是市场经济发展后产生的衍生物,在国家干预与经济发展中,调和各方矛盾,是体现国家意志、体现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其以社会利益为核心,以大多数人利益为核心,必然意味着要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即使那少部分人没有过错。现代法治的价值之一是公平,但是没有绝对的公平,各种利益之间的博弈与平衡是经济法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在法规必须有所体现,且要清晰明确,才能真正达到经济法设立的预期。

[ 参 考 文 献 ]

[1]威廉·庞德.行政法[M].北京:中国百科大全书出版社,1997.

[2]王伟光,郭宝平.社会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华国庆.经济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成本控制关系经济利益论文范文第4篇

海南省金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金林集团)是海南省国资委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集团,拥有7家全资子公司、1家控股公司,直接或间接地管理着近500家省属国有企业,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被列入了省国资委骨干企业五年培育计划和董事会建设改革试点单位,是有力推动海南省“绿色崛起”的地方性投融资平台。

省金林集团自建立以来,结合海南“碧海蓝天”优势资源,抢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机遇,通过信息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优化了资源配置,建立了长短结合、风险分散的产业结构,策划、孵化并推进了航空科技体育文化旅游项目、海南国际花卉产业园项目以及蓝海(国家级)水产物流交易中心项目等一系列现代服务业产业项目,这些项目逐渐发展成为实现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平台,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创造了无限商机。

信息化时代国有企业加强信息化

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的背景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国有企业只有主动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合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国家战略规划,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需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提出要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域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加服务业比重,实现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海南省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46.1%,但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低附加值、低产出等情况仍普遍存在,高端、现代服务业相对较为薄弱,难以促进海南经济的高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达到2020年60%的目标,只有加强自主创新,进军现代服务业,完成战略转型,海南省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顺利实现。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做大做强省属国有企业

按照做大做强省属企业的决策和“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原则,海南省国资委于2011年归并、整合海南金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与海南省林业总公司,组建了海南省金林投资集团。

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省金林集团成立之初面临的问题

较为沉重的债务负担。省金林集团部分成员企业尚未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管理滞后,战略不明,且缺乏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累积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仅林业总公司的负债就高达2亿元。

用人机制不够先进,员工积极性不高。部分成员企业薪酬体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充分暴露,内部分配平均主义较为严重,收入分配与实际贡献脱钩,员工利益受损,士气低落,缺乏工作积极性。

集团对成员企业的管控力度不强。由于来自不同的系统背景,成员企业之间、成员企业与集团总部之间的联系尚不紧密,彼此之间相互竞争、自负盈亏,尚未形成有效合力。

三方面的困难与不足,促使省金林集团领导高层团队开始推动战略变革,打造集团核心竞争力。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省金林集团在发展中不断摸索探寻,结合自身实际,终于找到了信息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这两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精细化

管理,健全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构建服务于集团决策的信息共享平台

省金林集团成立之初,从推进集团信息化建设入手,建立资源数据库和OA电子办公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与办公自动化,构建集团信息化体系,为集团领导高层团队明确集团战略目标提供信息平台,使信息化生产力服务于集团的精细化管理、建设与发展。

建立集团四大核心资源数据库

省金林集团对成员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人员状况、土地资源状况和外部企业战略实例等进行全方位信息采集,建立相关动态数据库,设专人跟踪维护,在集团内部实现资源共享。

全面清查资产,建立财务信息数据库。省金林集团对成员企业当前的资产结构、债务结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资本保值增值能力、收支平衡点等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建立成员企业财务信息数据库,准确而集中地反映成员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为进一步统筹资金管控,优化资源配置,引入战略合作投资者提供了准确的第一手信息。

建立员工素质能力模型,搭建人力资源数据库。省金林集团从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等11个方面,结合工作表现,对每位员工进行考评,建立每名员工的素质能力模型,根据岗位需求,计算员工的岗位匹配度,搭建起集团的人力资源数据库,为集团的人才调配提供准确、科学的数据支持。

建立土地资源数据库,把控集团优势资产。省金林集团拥有近5万亩的土地资产和30余万亩的林权资源,在充分了解每块地块的限制因素后,集团对现有土地进行归类细分,搭建起以土地资源数据库为核心的网络化土地资源信息共享系统,并以此为根据,科学制定出中远期发展战略规划。

广泛学习借鉴,形成战略发展策略库。省金林集团从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和谋略性四个方面着手,搜集了囊括世界500强企业成长案例、重要节点的重要举措、战术操作等国内外企业发展战略案例,形成集团战略发展策略库。

办公自动化与信息共享为集团决策提供服务

金林集团有条件的成员企业安装了OA办公系统,在集团内部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办公流程规范化,同时将四大核心数据库融入OA系统,建立高度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为集团领导高层团队决策提供科学的信息支持。

高度信息化明晰集团战略愿景和战略目标,精细化管理促进战略目标实施

通过信息化建设,分析集团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明晰了集团战略愿景。以战略愿景作为集团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指引制定集团的战略目标。以战略目标为核心,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精简组织架构,业务模式中心化;强化财务管理,集中资金管控;逐级分解责任,细化考核指标;塑造企业文化,实现最优人才配置。

以明晰主业为战略统一的核心,明确战略方向和重点

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的产业发展要求,省金林集团制定发展战略目标,确立航空科技体育产业、农林产业和国有产权运营为三大主业板块,致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以创新性的战略管控模式(见图1)有力地传达了“整合资源、开发项目”的意志,确保战略目标与发展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图1 战略管控模式

省金林集团的战略管控体系(见图2)以可持续发展、不断改进、绿色循环为思想,用明确的战略愿景来主导战略规划,以战略分解为重点,以战略执行为核心,以战略管控为手段,全面管理集团战略工作。

图2 战略实施体系

优化组织结构,实行管理扁平化

省金林集团由精简架构体系入手,明确了三级管控体系,不断将条件成熟的三级成员企业调整到集团母公司直接管控,保障所有权与经营权、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分离。

加强集中管控,实行业务中心化

省金林集团紧紧围绕发展“三大主业”,组建“六大中心”:战略规划中心、风险控制中心、资源配置中心、运营协调中心、财务管控中心、信息集成中心,各大中心的主任由集团公司领导成员直接担任。

遵循重大事项、资金及资源集中管控,日常事项自主经营的管放结合的管理体制,省金林集团将工作重点聚焦于对二级企业的资源整合、协同支持、风险控制、引导方向和管理输出;着重关注战略规划、投融资决策、资源配置、重要干部任免、管理改善等关键管控职能。

构建财务智囊,实行全面预算

规范财务制度,统一财务流程。为规范财务制度、统一财务流程、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省金林集团先后制订并下发了《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并有效执行。

设立资金池,统筹集团资金管控。集团资金统筹管控坚持“收支两条线”和“集团全面掌控”的原则,所有成员企业必须做到收支分离,集团总部将纳入统筹管理体系的资金进行调剂和投资,以确保资金安全,降低资金成本,实现资金的统一管理、统筹使用、丰欠互补,有效解决集团各成员企业的资金周转问题。

全面预算,实时支持业务发展。集团实施精细化的预算管理,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优化集团财务及整体业绩,构建驱动业务的财务管理模式,推动集团战略目标的稳步实现。

逐级分解责任目标,全面落实业绩考核

为有效落实战略目标稳步有序地实施,省金林集团以经营目标责任制为基础,将责任目标逐级分解、全面细化,建立起责任人经营业绩同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指标既有利润总额等基本指标,也有结合项目现状的分类指标。

为确保企业负责人着眼长远,提高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省金林集团还在年度目标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了任期内目标责任制。

根植企业文化,实现人才最优配置

为激励和凝聚全体员工“打破常规去想,实实在在去干”,共同努力实现集团发展的战略目标,省金林集团敢为天下先,以“心有方向,肩能担当,同心协力,共创未来”为企业文化主线,以“激情、坚韧、协同、奉献”的企业文化精神,营造奋发向上、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一改消极懈怠的低效作风,塑造竞合统一的组织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金林现象”。

全员竞争上岗。为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才与岗位的合理配置,省金林集团提出并建立了全员竞争上岗机制。省金林集团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提出各部门竞岗的职位、职数需求,员工根据自身能力竞争上岗,所有员工均可参与竞聘。

全员绩效考核,建立“末位淘汰制”。省金林集团提出科学的全员绩效考核制度,率先在省国资系统中建立“末位淘汰制”。推行“绩效上、薪酬上,绩效下、薪酬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员工素质模型分配项目人员。由于省金林集团项目众多,各项目均需一定人员形成项目组。为使员工在其职能工作和项目工作上都能发挥最高效率,金林集团搭建员工素质模型框架,对比员工的能力与项目工作所需,结合各层领导的全方位打分,得到员工与项目工作的匹配程度,最终确定相关项目的最优人员配置。

精细化管理打造信息时代现代

服务业产业集群的成果

省金林集团成立前,金城公司和林业总公司2010年合并主营业务利润为2 386万元;2011年集团组建成立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 660万元,主营业务利润为3 803万元;2012年全球经济下滑,省金林集团主营业务利润为7 885万元,逆势增长了107%。

一体化管控有效强化,集团化建设成果显著

推行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利用OA系统平台,结合内部管控制度,规范成员企业办事流程,提高内部运转效率,充分实现了对成员企业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高效利用,内有强大凝聚力、外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初见雏形。

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成果。为全力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金林集团分五个步骤实行精细化管理,打造短、中、长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为企业注入强有力的发展后劲,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雏形初显,三大主业项目齐头并进

省金林集团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深深根植于海南岛“碧海蓝天”“青山绿水”的特色资源中,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高度融合,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创造巨大社会效益。

海南航空科技体育文化旅游项目填补通用航空产业空白,创造海南经济发展新支柱。省金林集团抢抓时机,打造航空科技体育文化旅游产业链,填补海南航空体育产业空白。项目以赛事启动基地建设,开发主题旅游业、培训业、制造业、娱乐业和地产业,打开千亿通用航空市场,创造海南经济发展新支柱;项目将极大丰富海南旅游业态,并呈现出天空、雨林、海洋全方位“三维立体”式全新姿态;项目受益人群广泛,有力地普及了航空知识、提高了国民素质;随项目逐步推进,构建海南岛及浩瀚南海区域低空交通网络,意义重大。

开发地方特色资源,服务海南地方经济发展。

海南(国家级)水产物流交易中心项目。该项目打造“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国家级、多功能、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的大型水产品集散市场,集水产养殖、加工、贸易和市场开发于一体,填补了海南大型水产品交易市场的空白。项目将聚集海南省85%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消费群体面向每年2 500万的旅游人群和800万海南本地居民,全方位服务海南水产业的发展。

海南国际花卉产业园项目。该项目开发建设园区4个,共计3 530亩。项目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海南商务厅批准获“海南省椰心叶甲等林业有害生物检疫除害窗口”“海南省服务业试点单位”;项目发展定位为海南省花卉产业的价格形成中心、市场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行业服务中心;项目将引进国内外知名花卉企业350多家,为当地提供1 400多个就业岗位;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海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绿色崛起,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

其他现代服务业产业项目。乡土珍贵树种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培育种苗16种,共5.6万株,为绿化宝岛提供了可靠的珍贵树种,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金林系列特色风情小镇等为代表的绿色项目,以海南本土农场为试点,探索建设生态农庄、特色小镇,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带动职工就业、增收,促进农场专业发展转型,用“青山”书写特色城镇化的实践范例。

省金林集团明确以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为战略目标,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成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重组整合与资源最优配置,保障战略转型顺利完成,实现快速发展,逐渐成长为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集团公司。

今后,省金林集团将以现代服务业产业项目的建设更好地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企业综合实力的壮大更好地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以改革发展的红利更好地维护职工群众利益,为实现“中国梦”扛起国企的社会责任与海南担当而努力。

(责任编辑:郝幸田)

成本控制关系经济利益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近现代史上,民族主义作为面临外压时的民族或被压迫民族的一种意识形态,对实现民族独立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整合学术界有关民族主义基本理论,并在宏观民族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进程和制约因素进行论述,以期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得以积极、快速发展。

关键词:民族主义 中国

一、民族主义的定义

民族主义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尚未达成共识。各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民族主义有着不同的定义。有的着

重强调其社会政治意义,有的则着重强调文化心理意义。例如:民族主义理论学家汉斯·科恩说:“民族主义是一民族的绝大多数普遍地表现出来并要求普及到它的所有成员中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承认民族国家是政治组织的理想形式,承认族体是一切文化创造力的源泉。”美国历史学家古奇认为,“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成员的觉醒,这种觉醒是与现实、维持与延续该民族的认同、整合、繁荣与权利的欲求结合在一起,它包含着本民族优于其他民族的信仰。”我国学者余建华认为,民族主义如从其本源内涵理解,应该包括心理状态、意识形态及社会实践等三个方面。余建华对民族主义的定义是:“民族主义是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在民族意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本民族至高无上的忠诚和热爱,是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以及在这种理论政策指导或影响下的追求、维护本民族生粗和发展权益的社会实践和群众运动。”杨思新根据学者的不同观点,结合民族主义的社会政治意义和文化心理意义两个层面,对“民族主义”做出了一个比比较完整的定义:民族主义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要求本民族政治独立、文化统一的一种心理状态与行为取向。

二、民族主义的分类

关于民族主义的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本文主要按照民族主义的内容,对民族主义进行分类。

1、政治民族主义

政治民族主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就是把强调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政治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其基本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学者埃沃拉指出,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运动,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其成员首先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二是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这些观点都反映了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长期以来,人们熟知的民族主义大多是政治性的,无论是法国大革命还是北美独立战争,民族主义从诞生起就被打上了政治的烙印。

2、经济民族主义

经济民族主义是与把民族和国家的政治权益放在首位,把追求或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主权、统一作为主导目标的政治民族主义相对而言的。经济民族主义主要是把维护民族国家经济权益作为对外事务优先考虑的目标。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进一步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在全球化浪潮目前都力图获得最大利益,同时避免损失,经济民族主义随之凸显出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全球化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发展中国家让渡部分国家主权和市场来实现的,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现实经济利益为代价的。为了保护国家经济独立,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反全球化的经济民族主义呼声越来越烈。

3、文化民族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文化领域的民族主义,是指表现文化领域内的一种强调本民族共同文化认同,维护本民族文化独立性的民族主义倾向。文化民族主义认为,文化传统和文化认同是民族主义不可缺少的因素,其核心思想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和平等,多元民族文化和平共处,强调各民族文化按照自己的道路成长和发展,一个民族可以向其他民族文化学习但反对机械抄袭,主张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反对僵化地死守传统。文化民族主义认为世界分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每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文化是区分不同民族国家的本质特征。文化民族主义把文化作为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核心依据,目标是保留、复兴和壮大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制约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经历了两个阶段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可以作为两阶段的分界线。第一阶段从建国以后到改革以前,这一阶段的中国的民族主义具有三个基本特点。首先,它是以社会主义的“强国梦”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面对西方冷战的压力与苏联对中国控制的图谋,中国通过在国内政治与经济生活中强调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以实现数代中国先辈的富国强兵的理想。其次,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中国民族主义的表达方式,民族主义的内涵是由爱国主义这一特定概念来表征的。再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国际主义义务与民族主义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50年代的抗美援朝运动,即体现了国际主义义务的要求,又贯穿着民族主义的“保家卫国”的目标。60年代的抗美援越运动,也同样体现了意识形态所要求的国际主义义务与保障边境安全的民族主义之间的整合。

中国当代民族主义的第二阶段,新的现代化民族主义开始兴起,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原因来认识。从民众方面而言,中国与所有国家一样,社会成员对本国与本民族利益的关注是一种自然的、合理的要求。从国际环境因素而言,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人口最多的潜在的超级大国的迅速崛起,引起在某些西方大国的疑虑与不安,这就使得某些西方国家在这种政治利益危机意识的影响下,提前对中国采取了扼制措施。

面对着种种国际压力和国内社会格局的变化,中国的民族主义必然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在发展的同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中国民族的厉史、文化与民族心理等因素来分析,这种民族主义的发展将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

首先,中国的民族主义受到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由于中国文化中本身不存在救赎主义的宗教,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形态是儒学,可以肯定,这种传统的主流文化将会成为国家凝聚力的新资源。而儒学作为民族主义凝聚力的载体与支撑点,世俗的理性精神、中庸、和平、恕道,以及对种族界线的淡漠,这些文化心理因素将对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思维起到重要的影响。

其次,中国的民族主义受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制约。从地理上看,中国是一个腹地极其辽阔的大陆型国家;从历史文化上看,“文化主义”心态又具有一种深层的影响力,这两个特点使一般中国人对国际意义上的民族敏感度并不很大。例如,如果汉族地区的群众没有机会接触少数民族,或者,中国的居民没有机会接触外国其他民族的人,是很难产生因民族差异对比而形成的民族意识的。换言之,中国的地理与文化历史特点,使民族主义所发挥的动员力作用还是相当有限这种动员力在沿海较之内地,在城市较之农村又有很大区别。

再次“民族主义”这一概念不能在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中取得直接合法地位。由于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范畴系统,是以国际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并不完全兼容,前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民族主义思潮的合法性与其发展的程度的制约作用。同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同体,自50年代以来,“民族”既可用来表述少数民族这种概念,又可以用来表述“中华民族”这一整体概念”。这种语义的交叠,会造成一个矛盾的现象,既当人们为了强调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利益与地位而提倡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时,又会使得“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在民族主义口号下取得“合法性”,产生分离主义倾向,所以在使用“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时候,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综上所述,民族主义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理理论界都尚存一些有待探讨的内容,而且就我国的事情情况来讲,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双刃剑”的属性,因此,如何在中国建立理性民族主义理论体系,培养正确的理论观念和民族情感,将会对我国的文化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M].学林出版社,1999

[2]王立新.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2000

[3]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3

[4]安德森,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人民出版,2003

[5]郑大华,邹小站.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陈彦.民族主义诱惑与认同危机[J].当代中国研究,2006(1)

[7]钱雪梅.文化民族主义理论[D].博士论文

[8]韩雪青.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限度[D].硕士论文,2004

成本控制关系经济利益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法制建设也在逐步的完善,但是在公共利益保护方面仍有诸多问题存在,并且在社会建设过程中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介绍经济法与公共利益的关系,指出现今公共利益保护中存在法律限度问题,如法律制度有待完善,多元化因素对法律的影响,实际实施困难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法律制度完善、法律执行视角、社会公平建设、稳定市场秩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公共利益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经济法  公共利益  法律限度

1 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概述

公共利益不仅使社会公众受益,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社会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经济法对于公共利益保护上仍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限度,导致公共利益的保护未起到应有的效果。

1.1 经济法与公共利益关系

公共利益保护是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性问题,经济法与公共利益关系极其紧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公共利益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方针目标,经济法要结合公共利益,不断进行完善和编制相关法律法规,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适应中国国情。

(2)经济法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在市场化经济下行的今天,各个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在市场竞争中,必然有强有弱,经济法立足于社会公平法制,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保障,并开辟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渠道,有利于保障全社会公共利益。

(3)经济法本身就是作为国家规范和管理社会公共经济秩序的依据,通过经济法来实现市场行为规范化、制度化,弥补市场缺陷,避免恶性竞争,形成良性竞争秩序,從根本上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1.2 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保护法律限度的表现形式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相关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但是经济法在公共利益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法律限度,影响了经济法在公共利益保护方面的作用。

经济法在立法时,缺乏对公共利益保护的概念,内容上缺乏正面的具有针对性的法规条款,多是原则性规定,实用性较差。在执法时,司法机关常常出现不按法律程序执行的现象,并且由于经济法内容不完善,在实际执法时,对公共利益保护的效果较差。在司法工作中,经济法在对公共利益进行保护时,利益分配多采取依据政策进行公共利益的协调,缺乏有效地责任追查制度,不利于保障公共利益。

2 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保护法律限度发生的原因

2.1 经济法本身制度上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并且在社会发展中带来一系列问题。例如:制定和推行新经济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法律制度。

经济法的基础是计划经济体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现今的经济体制已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法一味地强调政府地位,而忽视了市场主体,在保护公共利益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缺失。此外,我国经济法过于注重公共利益的地位,尤其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冲突时,经济法更多的是保障公共利益,与社会法制的理念相冲突。从总体来看,经济法本身制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完善。

2.2 多元化对经济法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经济程度逐步加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受世界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不断推动文化、经济、法制等方面的发展,这使得经济法规范越来越多元化,在理念和规范上有着较大的变动,人民群众对于相关法律法规的接受程度不同,在实施公共利益保护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增加了执法难度。

2.3 经济法形式不合理

经济法的制定和推广是为了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为保障社会公众的利益,社会性特征极强。但是由于社会公众有着明显的分工,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选择、信息交流,以及公共利益保护缺乏明确的标准和有效地执行程序,从根本上削弱了经济法对公共利益的保护程度。公共利益保护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强调程序规则的使用,只有法律制度与程序规则相匹配,才能实现公共利益的保护。另外,受市场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政策长期处于变动中,影响着经济法,弱化了法律作用,产生了法律限度。

2.4 经济法理论与实际不匹配

在经济法推广和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调制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系在中央政府是为了更好地把控整体的利益而制定的政策,而地方政府则注重自身的利益,在实施相关法规时,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对国家政策进行规避,尽管当地政府受益了,但是对于全国的公共利益可能就造成了危害。另外,相较于调制受体而言,调制主体不容易受到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例如:政策法规、市场调控等,调制受体在具体社会活动过程中,会通过规避法律法规、市场政策等方式,降低外界因素对自己的影响,维护自身利益,最终双方形成了互相对抗的局面。在规避政策的过程中,调制受体必然会对公共利益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公共利益保护受到限制。

3 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保护法律限度突破举措

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是公共利益保护存在法律限度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实现公平公正,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步伐,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需要有效避免公共利益的虚化、打破法律限度,充分发挥经济法的作用,采取科学的、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不断增强经济法的法律效力,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3.1 落实实体法构建

作为社会性难题,公共利益的明确界定不仅需要与公共利益制度和社会公众需求相结合,还要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在执法时要尊重客观事实,杜绝职权滥用的事件。我国经济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包括公共利益概念、准则等。这也使我国的相关经济法在不断地完善,但是至今仍未出具正向规定,导致经济法在保护公共利益方面往往都是形式化、实践能力差。针对以上情况,公共利益的保护要不断完善实体法,明确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准则,使相关法律制定能够落地。

在立法方面,我国立法机关立法时要结合我国国情,明确公共利益保护的概念、内容、主体以及公共利益范围等,与社会公众需求相吻合,为经济法的执行明确法律依据。在执行方面,要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加强监督职能,客观、公平公正、依法保障公共利益。此外,还要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经济法,增强法律效力。

3.2 转变程序法视角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发展才能形成公共利益,再通过公共决策才能保障实施过程的公平性与民主性。明确的法律程序有利于公共利益冲突事件的公平规范的处理,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促进公共利益保护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良好的程序有助于个人或者企业群体自身利益的维护,即约束了公民的行为,也为维权提供了渠道。此外,还应该积极转变程序法视角,根据国情需要进行完善法规程序,制定公共利益争议处理机制,实现公共利益的差异化保护。

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举措来约束社会公众的权利和行为,为执法实施提供帮助,降低公共利益保护难度。另外,在处理公共利益冲突事件时,要秉持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让社会群众依法实施知情权、参与决策权等,以实现社会公平。此外,要健全司法制度,对于责任进行追查制度,利用公益诉讼完善法律法规,真正实现的公共利益保护工作。

3.3 强化社会公平的保障

公平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法的重要内容,直接与群众的根本利益相挂钩。为保障公共利益,在实施过程中要秉持公平的原则。首先,要将社会公平意识融入經济法立法中去,立足社会群众的利益,不断优化经济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要保障弱势群起的合法利益,例如消费者群体等。国家每年的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日,根据法律法规对相关的生产企业就行通报,不仅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能够有效打击假冒伪劣犯罪,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为公共利益保驾护航。此外,社会公平还应该立足于受众群体的利益分配公平与合理性,减少公共利益矛盾,加快市场化经济的稳步发展。

3.4 优化市场经济秩序

公共利益的保护离不开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这就需要发挥经济法作用,促进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运行。需要国家政府对市场进行调控,通过市场监管和市场调节,制定市场准入标准,优化市场秩序,减少公共利益冲突事件,保障市场稳定运行。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利用调整税收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整,实行产业化升级,降本增效等手段,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损害。此外,利益冲突要有大局观,尤其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应优先保障公共利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法制建设,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公共利益的保护,以防公共利益受损事件的发生。强化实体法的建设,可以为公共利益的执行提供法律依据,转变程序法视角,可以公平公正的处理公共利益冲突事件。强化社会公平和优化市场经济秩序可以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全面保障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孟昭君.浅谈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保护的法律限度[J].现代经济信息,2019(28).

赵明.浅谈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保护的法律限度[J].楚天法治,2019(21).

谭芙蓉.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保护的法律限度[J].商情,2019(06).

杨晔.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保护的法律限度[J].法制博览,2019(03).

于可猛.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保护的法律限度[J].法制博览,2019(05).

柏彬.浅谈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保护的法律限度[J].法制博览,2019(13).

上一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政府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