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当代美术论文范文

2024-07-15

发展现当代美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美术教育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一环节,特别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它显得更为重要了,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新课标践行的今天,由于对其片面的理解,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若不及时加以重视及改善,一切都还是涛声依旧。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美术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必修课,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它对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无可取代的。在教学中,为了更好适应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认清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找出解决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学上的不重视。一般美术课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低,每班每周只有一节课。而且,美术课经常需要大量的美术用品,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因为不是考试科目,学生从主观上就很不重视,上课时候也不能把学习用品准备齐全,从而造成有些学生上课作业完成不好。而且现在的美术课中真正让学生自己操作的时间并不多,40分钟的时间一般一半的时间是学生绘画或者制作,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完成一个较为出色的作品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能草草了事,敷衍过去。再加上各学科的学习任务繁重,而美术这门课程又不在升学考试范围内,这就导致了学校不会给予过多的重视,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主修课上,而美术这门课也就被学校遗忘在了角落里。时间长了学生们的心理也就会认为美术这门课可有可无,更有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其他的课程,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无法发现美术课的魅力,也无法从中受益。

2.师资力量薄弱,教法不得当。“在今天的教学中,美术已经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真正体现美术的含义,无法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大部分教师认为,美术只是教会学生画画即可,在课堂上拿出一幅画让学生照着画就行,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授,这种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学会了绘画,而无法真正体会到美术这门课的博大精深,更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文化学习,更不能放弃知识技能的教学。只有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结合知识技能的学习,才会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学设备不健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低。由于学校对美术教学的不重视,在软硬件的配置上也会存在着差异。有的学校虽然能够按照国家课时计划标准开设美术课,可是受到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校少开或者某些年级不开美术课的情况也屡屡发生。有的学校就算开设了美术课,也形同虚设,经常被其他主课老师无情占用。同时,学校的教学设施,对能不能有效的推进美术教学也很重要,因为现实中教学环境及设施的差异的确存在着。再者由于大部分学生为了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往往牺牲娱乐时间去学习功课,这样一来就更没有兴趣去学习美术甚者其他主修课以外的课程了。很多学生在上美术课时候选择做其他課程的习题,他们认为有学习美术课的时间,不如去完成其他科作业,提高其他科的成绩,因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大幅下降,对美术学科的优势不予理睬,长此以往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情操陶冶又如何提高?

二、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一件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学习效率也就会跟着提高。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从课堂活跃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娱乐中对美术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此更加热爱美术。如: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书中的国画作品时,有的同学要求画竹子,有的要求画荷花,这时教师应毫不犹豫很爽快地就答应他们的要求,因为如果这时候很强硬的拒绝他们,硬要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但他们可能就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一些对美术的兴趣,自然也不会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在许可的范围内向学生“妥协”一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加强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沟通。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的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门户”。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美术对孩子的未来是没有用的,并不能帮助学生上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他们会为学生设计好一条最省事最高效的学习计划,会把什么有必要认真学,什么不必花时间去学分的清清楚楚。家长的言行早早就植根于孩子的脑海里,使他们受到影响,从而不重视美术课程的学习。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努力和家长沟通,让他们认识到美术教育的真正作用,改变对美术教育的看法。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需要的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而这不仅仅是体现在分数上。因此关注学生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给予他们信心,营造好学习的大环境。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教师在学生美育的培养中也占很大一部分因素。教师应全面把握教材,灵活运用。在教学中应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而不能把它上成了语文课、历史课;要把握好教材并灵活运用,不一味的照搬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计自己的课堂,这样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容易让他们吸收理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4.将美术纳入考核范围。美术课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在出生时候并不具备审美能力,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才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古往今来受到科举考试制度的约束影响,学生们都已经习惯了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自己学习能力和左右自己的学习爱好。如果将美术纳入考核范围之内,学生就会主动尝试了解美术、学习美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多的联系实践,可以督促学生学习美术,端正学习美术的态度。

美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教学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为基本。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目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源溟,李冲锋,姬升果.现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艺术[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2]赵其坤.归真·寻美:赵其坤美术名师基地成果集[M].上海三联书店,2011.

[3]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4]郭淑颖.农村美术课堂教学激趣之我见[J].中学英语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2).

[5]吾买尔·阿不都热西提.如何上好初中美术课[J].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2012,(7).

[6]易萌萌.校企协同创新中美对比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04).

作者简介:付川(1989-),女,河南省信阳人,研究生,专业:美术课程与教学论。

发展现当代美术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进行结合,统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一般情况下,现代文学指的是从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年之间的文学,当代文学指的是一九四九年以后的文学。伴随着越来越多人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学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现当代文学也得以更加细致和全方位的展現,相对应的是不断提升的学科地位。但是面临着现代化社会信息爆炸的现状,迅猛发展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侵略,使得现当代文学偏离了其原来的发展路线,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渐渐暴露出来的大部分问题,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生存起到了严重的阻碍。

关键词:中国 现当代文学 现状 发展方向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学在历史岁月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时代的发展过程当中,文学也进行着自身的改变和进步,在接近七十年的发展、努力和探究之下,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情况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伴随着越来越多人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学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现当代文学也得以更加细致和全方位的展现,相对应的是不断提升的学科地位。但是面临着现代化社会信息爆炸的现状,迅猛发展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侵略,使得现当代文学偏离了其原来的发展路线,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渐渐暴露出来的大部分问题,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生存起到了严重的阻碍。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和发展过程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进行结合,统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一般情况下,现代文学指的是从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年之间的文学,当代文学指的是一九四九年以后的文学。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的时间点,它们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而产生,而中国社会变革的实质是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也就是我们说的现代化历程。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

在中国现代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指的是文学革命时期,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七年,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是该时期最为重要的两个文学社团,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和鲁迅。第二个十年是革命文学的十年,指的是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七年六月。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家是巴金、曹禺和老舍等自由主义作家或左翼作家,而伴随着矛盾的作品《子夜》的发表,文学的形式也进行了创新。第三个十年指的是抗战时期,指的是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四九年九月,鲜明的时代特点被注入了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将社会背景通过文学作品进行反映出来,在这其中,国统区最为优秀的作家是钱钟书和张爱玲,而解放区最为优秀的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现状

(一) 、商业化的文学创作

在现代社会,市场化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侵蚀了当代文学创作者的文学创作,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巨大变化,朝着文学功利化的方向发展,文学成为了谋取利益的工具,成为了名利的附属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刺激下,“纯文学”逐渐消失,伴随着大众文化在网络等传媒方式大肆发展,导致严肃文学对文学地位受到“俗文学”的挑战。文学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启蒙、审美甚至教化功能,被逐渐放大的仅仅是文学的娱乐功能,抑制了文学作品中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严肃文学逐渐的被边缘化,仅仅被一部分的精英分子所接纳。伴随着文学的功利化,越来越多的作家进入到了市场和名利的竞争当中,他们希望各种奖项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而获得,想让自己在文学界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更加希望市场被自己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进行主导,并且从中赚取大量的财富,文学创作根据市场需要来进行,庸俗化、名利化和市场化占据了文学创作过程,扭曲了原本正常的文学创作状态。

(二)缺少自我审视精神

对于“自我”的认真反思和审视,是文学研究和批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式,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指的是“自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根基应该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当代文学创作的营养应该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阶段,自我的反思和审视被我们忽略甚至放弃,文学的发展自由散漫。因此,当代人深刻的心理,没有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缺少自我审视精神是文学极端化的表现。

(三)缺乏创新研究

通过分析人们现在的生活情况可知,人们的生活被都市文化和网络文化填满,社会发展阶段非常迅猛且日新月异,在这个阶段,发展较快的是纯文学和先锋文学,并且成为目前文学领域方面研究方向和热点。举例来说,底层写作、革命小说和乡土文学。与此同时,在时代发展特征的影响之下,深刻的变化也在文学研究方面发生,造成了研究领域和形式的便捷化,导致功利性占据了文学领域的研究。在目前的时代社会环境中,我国大多数学者都在积极努力的对现当代文学发展进行研究,这种现当代文学研究热度的提高,虽然将文学研究领域进行了拓展,人们的文学视野和文学角度得到了增强,但完全没有体现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意义,并且将现当代文学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缩减,造成了降低研究深度的后果,在大家忽略了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研究之下,文学创新研究更是迟缓,学术研究的负担过重的现象层出不穷。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方向

(一)民族化的文学模式

在当前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要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回归传统,就必须要发展民族化的文学模式,与中国文学发展规律进行相符合。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西方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是民族文化还没有被一些当代文学作者忽略。举例来说,现当代文学当中,部分作者创作的白话诗歌,它们的来源多是描述民间的真实生活,或者是一些关于民间生活的歌谣,将民间的这一生活群体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出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族化精神的体现。与此同时,现当代文学创作者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的心理,也在民族文化的描写和中华民间产物的汲取过程当中体现出来,积极地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对于外来文学的借鉴必不可少,但是中国传统的特色也要在创作过程当中得以体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基石是传统文化和民间精神,这样,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层次发展才会得到保障和促进。

(二)世界化的文学模式

将创作现当代文学的时代背景作为出发点,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西方化”的观点要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中进行剔除,文学发展的模式要走向世界化。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文化承载体,文学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它的发展应该能够将人类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进行反映,而不是将人的价值观进行否定或者是从中获利。文学没有国家的界限,也没有阶级的区别,所以,在今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一种世界性的交流模式亟须被建立,只有这样,每个国家之间的文学和文化交流才能够得以保持,我国现当代文学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才会更好的促进。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者和研究者要明辨是非,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发扬长处避免缺点,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不是将创作动力基于西方文化,也不是固执地发展传统文化,而是要将一种具有特殊文化内涵和创新动力的新文学精神进行建立,积极健康的文学精神是具有创新性的,看待世界文学要用整体的眼光,才会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三)人性化的文学模式

通过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发展史可以得知,中国的文学创作者在挖掘人性本质特征的时候,会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方式,也会树立起一些人性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发展人性化的文学模式,要有以下三个步骤:第一,中国当代作家不能忽视重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只有将经典进行重读,才能将新文化达到更好的衔接,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第二,要持续扩大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氛围,在扩大的过程当中,还要持续的深入研究传统的古诗词和戏曲,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进行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与此同时,还要重视社会变革或转型期的市民文学,将它的文学特性和社会效应进行认真分析,使得文学发展的平衡可以得到保持。第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缺少的是感动人心的语言,面对这种现状,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一定不能将自己的意识进行禁锢,要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将生命的意义进行寻找,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社会发展过程,用独一无二的方式进行重绘或记录。发展人性化的文学模式,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四、结语

根据以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分析和概述,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应该将自身作为出发点,重视选择语言表达方式,不能忽略文字的运用,创造出具有积极作用的文学作品。第二,在当代文学的范畴内,需要更能体现时代性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者要把这个目标谨记心中,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动力。第三,商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文学创作不能完全地受制于商业化,文学创作者要放大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发展民族化的文学模式、世界化的文学模式和人性化的文学模式,避免文学的功利化,将自身的影响力得到提高,文学创作要伴随着积极的心态,文学的创作者们要切实的体会到,自身对生活的感悟和文化积累影响自己的文学作品的优秀程度,自己的文学作品不是名利场上的筹码。生活需要用心感悟,作品需要用心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未来创作方向由这样的文学作品决定。

(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发展现当代美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交叉学科已有较大的发展。为了使其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人们把握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规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会计之路,创新发展会计交叉学科。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交叉学科;会计交叉学科;会计学

一、历史趋势:会计交叉学科的发展

(一)交叉学科:科学发展的必然

科学反映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科学交叉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古代,科学处于萌芽阶段。科学是一个统一的体系。15世纪下半叶,由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科学才逐渐分化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体系。交叉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后期的近代科学的早期阶段,在整个近代科学阶段出现的交叉学科多半限于自然科学的内部交叉。或数学向自然科学的渗透。“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就曾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所显示的突破原有学科界限的新趋势,在分析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基础上预言:原有学科的邻接领域将是新学科的生长点。”此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原有基础学科相互交界的领域产生出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不断产生表明了当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到20世纪,科学的分化在继续,并已形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四大科学体系。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学的不断分化也可以看作是科学发展综合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断出现的交叉学科正日益消除各种传统的学科界限,使各门科学结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知识体系。

进入21世纪,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航天技术、城市经济和管理系统,都需要有各方面的专家、教授共同参与,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进行研究才能解决,并在这种实践过程中,促进了科学的融合、发展。迄今为止,交叉学科的数量已达2000多门,其中许多都是交叉学科的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什么是交叉学科?现代科学的学科发展趋势是高度发散与高度聚合或日细化与综合化相伴共生的时期。交叉学科研究则是将学科发散与聚合融于一体的体现。交叉学科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移植、渗透、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学科交叉是不同学科之间跨学科的,从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采取交叉思维进行的科研活动。学科交叉点一般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学科交叉研究的新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交叉学科。交叉学科是学科交叉的研究新成果,是综合性、跨学科的产物。随着交叉的发展,学科交叉的方式日趋多样,交叉的内容不断扩张,交叉的跨度日益增大,交叉的层次不断加深,交叉的效果日益显著。所以,交叉学科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新的学科。交叉学科亦即边缘学科、跨学科。

交叉学科研究在解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重大、综合、复杂性问题的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和重大作用,已引起科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各种科学的交叉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不仅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发展迅速。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的发展也方兴未艾。例如。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已形成的和正在研究中的有:1 人为本经济学类。如人口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精神经济学、心理经济学、思想工作经济学、生活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神经经济学、幸福经济学(快乐经济学)、休闲经济学、老龄经济学、就业经济学等。2 要素经济学类。如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生物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学、土地经济学、货币经济学、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消费力经济学等。3 部门经济学类,如服务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物流经济学、会展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广播政治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体育经济学、卫生经济学、图书馆经济学、传媒经济学、电视媒介经济学、报业经济学、国防经济学、战略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公司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4 专项经济学类,如大坝经济学、通货膨胀经济学、灾害经济学、项目经济学、银行家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混沌经济学等。5 技术经济学类,如创新经济学、技术进步经济学、软件工程经济学、数理经济学、数理金融经济学等。6 管理经济学类,如管理经济学、管理人经济学、经济哲学、经济逻辑学、经济伦理学、经济统计学、法律经济学等。7 综合经济学类,如知识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谐经济学、社会经济学、民族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供需平衡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地理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制经济学(规制经济学)、节约经济学、效率经济学、中庸经济学、实用经济学、物理经济学、药理经济学等。

(二)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会计学在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发展的影响下,会计交叉学科也在不断发展。我国会计交叉学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提升阶段。

1 起步阶段(1949—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建立社会主义会计学的开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和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从总体讲,是要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统一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与此相适应,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依据革命根据地会计工作的经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会计工作的模式,结合经济发展的需要。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与国家财政制度相适应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统一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适应国营企业的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公营企业,没收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管制、征用、收购的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私营工商企业转为国营企业)和发展,建立了国营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一时期,在总结我国会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一批会计著作也相继问世。如《工业企业财务会计》(修订本)、《会计核算》(修订本)、《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会计原理》、《工业会计核算》和《商业会计》(修订本)等。1958年至1965年间。是我国会计工作从挫折中得到恢复的时期。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会计工作遭到空前的破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会计学才又步入全面建设的阶段。

会计交叉学科发展起步阶段的特点,是在编写会计专业用书中形成会计交叉理论,并是以会计核算为主体的结合部门经济理论的专业教材。这个阶段只有部门性的交叉会计理论。还没有形成会计交叉学科。

2 发展阶段(1978-2000年)

我国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来,会计交叉学科的发展才进入到发展阶段。在这个期间除会计交叉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外,也有会计交叉学科的著作发表,如上世纪80年代。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阎达五等著《责任会计的理论与实践》(1987年),黄肇兴著《经理会计》(1987年)。娄尔行、张为国著《租赁会计》(1989年),孙宝厚著《会计系统论》(1989年),丁志田著《第三产业会计》(1992年)。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叶陈刚编著《会计伦理学》(1989年)。张兆国编著《责任会计学》(1989年),宋建文编著《决策会计原理与应用》(1990年)。此外。又如,刘锡林著《经济效益会计》,裘宗舜等著《会计信息论》,王正德等著《会计哲学概论》,范长缨编著《决策会计》,阎达五主编《社会会计》等。

20世纪90年代,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陈亚民著《会计规范论》,曲晓辉著《论物价变动会计》,吴艳鹏著《资产计量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郝振平主编《会计的国际透视》。于玉林著《现代会计结构论》,林钟高著《会计行为论》,刘志远著《企业财务战略》,万寿义著《租赁会计》;1999年出版的张俊瑞著《资产变现论》,谷澍著《履行中合约会计论》,孟凡利著《环境会计论》;2000年出版的许家林著《资源会计研究》,于长春著《税务会计研究》,周咏梅著《社会保险基金会计研究》,马晓芳著《会计市场研究》。张昌仁著《企业与资本市场的会计研究》。张朝宓等主编《当代会计实证研究方法》,苑泽明著《现代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管理研究》。蔡春著《审计理论结构研究》等。此外,又如。毛炳主编《证券会计学》。王又庄等主编《质量成本与质量责任会计》。朱于平等著《会计人才学》。张汉兴、李增军、袁志编著《会计公共关系指南》。杨俊亮著《会计哲学——会计本体论的哲学沉思》。王兴军编著《战略会计学》,熊楚熊著《增值会计学》,秀凯国、张俊民主编《中国期货会计》。刘仲文著《人力资源会计》。蒋尧明著《质量会计学》,李百兴等编著《期货与租赁会计核算》。杨秋林等编著《会计心理学》,金建华著《检察会计鉴定学》,朱建国著《会计教育》,张俊民编著《会计监管》,朱海林著《金融工具会计论》等。

3 提升阶段(进入21世纪)

进入21世纪,2001年1月1日开始施行新的不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继续推行已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并提出社会更加和谐是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谐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相应建设和谐会计。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具体准则38项,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这使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实践证明,发展经济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这个期间。会计交叉学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拓展了宽度,加强了深度,提升了会计交叉理论与会计交叉学科的水平。

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将开拓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新局面。

二、把握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规律

在改革开放开启的新时期以来,我国会计交叉学科已有较大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需要对其发展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以把握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规律。

(一)会计交叉学科的概念及其分类

会计交叉学科是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结合而形成的新的会计学科。会计交叉学科是将其他一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方法与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使其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会计学科。会计交叉学科不是多门学科简单地相加而拼凑的学科,而是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依存于内在的有机联系,经过渗透和融合,从而形成的新的理论、方法或学科。会计学科与其他科学的交叉化发展。主要是交叉化的会计理论和交叉化的会计学科。

会计交叉学科的交叉有多种形式。按学科交叉的学科数划分有:1 单一交叉(简单交叉),是会计学科与其他一门学科的两门平行学科的交叉,如会计学与哲学的交叉而形成的《会计哲学》;2 多元交叉(复杂交叉),是会计学与其他多门学科的两门以上非平行学科的交叉,如会计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行为学、法学、公关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而形成的《人本会计学》。按学科交叉的范围划分有:1 邻近交叉,是会计学与其相邻的经济学或管理学的学科间的交叉,如会计学与信用学的交叉而形成的《会计信用学》;2 远距交叉。是会计学与其不相邻的自然科学或其他科学的学科间的交叉,如会计学与生物学的交叉而形成的《会计生物学》。按学科交叉的属性划分有:1 本学科交叉,是在同一学科内各分支学科问的交叉,如会计学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交叉而形成的《成本会计》;2 跨学科交叉,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如会计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而形成的《会计心理学》。

(二)会计交叉学科的特点

会计交叉学科的发展是会计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会计交叉学科具有以下特点:

1 跨越性,研究的内容是跨越不同学科,会计学科与其他社会学科或与自然学科的交叉内容。如会计学与决策学交叉研究的决策会计学等。

2 单一性。内容单一,只对某一个方面(面)。或某一个过程(线),或某一个问题(点)具有的特定内容进行研究。如对财务会计、管理过程的战略会计和财务会计中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

3 复杂性,研究的内容涉及多种学科相关的各种问题,受各种因素所影响,受多种机制所制约。需要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如主要受外部各方面影响的环境会计。

4 融合性,对某些对象的研究,从系统出发,多层次、每个层面的结构、相关面,多角度、多因素进行分析,使各学科知识融合。揭示发展的规律。如对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的研究。

5 具体性,对经济、社会、科技和管理中的实际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对学术研究和学校教育中的具体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如对租赁会计和会计信用的研究。

6 针对性,针对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而出现的与会计相关的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如针对产品质量问题而形成的质量会计,针对破产企业而形成的破产会计等。

7 创新性,从跨学科的整体出发,在交叉学科之间进行“移植”与“融合”、“嫁接”与“杂交”,使知识、技术、方法集成,创立新学科的理论、方法与体系。如对产权会计、地区会计的研究。

8 探索性,对某方面或某个对象目前尚未解决而又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其学科内容和性质具有不确定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对未来会计学的研究。

9 前沿性。研究的内容是当代现实中的热点、难点和创新点的问题,是经济社会、科技和管理需要研究的问题。如对期货会计、会计逻辑学的研究。

10 相对性,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学科的内容将不断发展。对其认识将不断深化,学科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如会计哲学的内容将随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充实和完善。

(三)会计交叉学科的交叉

形成会计交叉学科是一个学科交叉研究的过程。

1 制定学科交叉的研究任务。确定任务的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管理现代化、会计改革、会计法规建设、会计学科发展和会计教育改革等方面的需要。根据客观的需要确定学科交叉的任务,是通过学科交叉研究形成新的会计交叉学科,或是需要解决面临的重大的复杂科学问题、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问题。

2 确定学科交叉形式和搜集相关资料。按照确定的学科交叉研究任务。确定学科交叉的形式。学科交叉的形式有:(1)会计学科与自然学科的结合,也就是会计学科将某种自然学科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会计与计算机相结合的《计算机会计学》、会计与数学相结合的《会计数学》、会计与物理学相结合的某种会计理论研究等。(2)会计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结合,也就是会计学科将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某种学科的理论、方法移植或运用到本学科,使会计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会计学与税收学相融合的税务会计;人文科学与会计学的融合,如会计学与文化学相融合的会计文化学。根据确定的学科交叉的各种学科相应搜集各种相关资料,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依据。

3 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在大量占有交叉学科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学科交叉研究是不同学科之间理论与方法的“移植”与“融合”,是“嫁接”与“杂交”,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学科交叉研究,是在体系上借鉴、理论上移植、方法上聚合、内容上渗透、文化上融合、前沿上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交叉是一个较长期的渐进的研究过程。学科交叉研究不是形式上的“学科横移”或“学科转移”,而是交叉的两门或多门学科之间在理论、方法与体系上的“移植”与“融合”,“嫁接”与“杂交”。形成新的研究成果。

4 学科交叉研究成果检验。学科交叉研究的成果需要通过一定组织形式进行检验,核查是否完成该项研究任务。学科交叉研究成果有两种:一是形成新的会计交叉学科,这是会计理论发展和会计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二是解决重大会计问题,可以是解决会计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如为会计改革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或为某项会计工作提出重要会计方法,也可以是解决会计理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如为会计理论建设提出重大基础理论,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不是以创立新的交叉学科为目的,但它可为会计元科学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会计交叉学科交叉的方法

会计学科交叉的方法主要是移植法。移植方法是将某一研究对象或某种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移植到另一研究对象或另一学科中的一种方法。移植方法对于开辟新的学科领域和科研方向、发现新的理论和学科有重要作用。移植方法有:1 纵向移植法,从低到高移植,将低级运动形式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移植到较高级的运动形式学科中去;从高到低移植,将高级运动形式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移植到较低级的运动形式学科中去。2 横向移植法。在各种学科之间。进行科学原理与方法的移植,有基础研究横向移植法(一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向各分支学科的横向移植,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移植)、应用研究横向移植法(将某种原理、结构、方法等移植到另一种事物上)。用于会计学科交叉的方法。还有系统法、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综合法、类比法、组合法、分离法、补充法、联想法、相关法、相似法等等。

(五)会计交叉理论的发展

在会计学科交叉中,移入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是完善和发展会计理论与方法。这是发展会计理论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在会计学中引入其他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如引入资金、成本、收入、利润、分配、负债、权益、管理、委托代理、银行结算、经济核算、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等理论与方法,可以相应建立有关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在会计学中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系统理论、信息理论、预测理论、决策理论、控制理论、模式理论、规范理论、协调理论和发展理论等,可以相应完善和建立会计系统论、会计信息论、会计预测论、会计决策论、会计控制论、会计突变论、会计耗散结构论、会计协调论、会计模式论、会计规范论和会计发展论等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

会计学科交叉的会计理论按其内容分,有基本理论融合,如系统理论与会计理论的融合而形成会计系统论;有基本方法融合。如控制方法与会计方法的融合而形成会计控制方法。

(六)会计交叉学科的发展

在会计学科交叉中,移入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是发展新兴的会计学科。交叉化的会计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其体系化的基础上,将会形成新兴的会计学科。在建设现代会计学的过程中。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引入现代的哲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法学、系统学、决策学、环境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发展新兴的会计科学,可以建立相应的会计哲学、会计伦理学、会计心理学、会计逻辑学、会计法学、会计系统工程学、决策会计学、环境会计学、会计数学、计算机会计学和会计方法学等。其中,不少的学科已有专著出版。当然,形成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不是“举手之劳”的一件容易的事,不是出版了一本有关的书,就形成了相应的一门会计学科,而有一个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七)会计交叉学科的结构

我国会计学的发展中已形成和正在研究的有一批会计交叉学科。这些会计交叉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一个不断完善的有机整体。按会计交叉学科的性质,其结构分类如下:1 会计基础学科:如会计系统工程。会计实验学,会计数学,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价值学等。2 企业会计学科:如生物会计,证券会计,期货会计,破产会计,税务会计,战略会计,决策会计。控制会计,责任会计,网络会计,增值会计。循环经济会计,价值链会计,产业集群会计,物流会计。虚拟经济会计。经济效益会计,会计统计分析等。3 政府会计学科:如政府会计,地区会计,灾害会计等。4 非营利组织会计学科:如社团会计,军队会计等。5 个体经济会计学科:如家庭会计。6 会计人才学科:如人才会计学,会计哲学,会计逻辑学,会计伦理学,会计行为学,会计信用学。会计心理学,会计教育学。人本会计等。7 会计机制学科:如会计法学,司法会计,法律会计学,会计公关学,会计方法学,实证会计,会计组织学。会计制度学。会计治理学。公司治理会计,会计市场学,会计档案学等。8 会计专门学科:如和谐会计。计量会计,产权会计。基金会计。风险会计,泛成本会计,金融工具会计,会计金融学,无形资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租赁会计,质量会计。反倾销会计,反洗钱会计,资源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会计,社会会计。关联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社会工程会计。环境会计。未来会计。会计经济学,大众会计学。会计文化学,政治会计,会计美学。会计比较学,特色会计学等。

以上80门会计交叉学科和会计交叉理论。有的学科比较成熟,有的需要不断完善,有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高举旗帜:创新发展会计交叉学科

(一)走中国特色之路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怎样发展会计交叉学科?这需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会计之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适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需要。发展会计交叉学科和会计交叉理论。

要走中国特色之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持续地发展会计交叉学科。

(二)走开拓创新之路

中国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历史是创新、发展的历史。会计的创新、发展是客观的必然。创新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21世纪,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前景。走会计开拓创新之路,是走中国特色之路的保障。是屹立于世界之林之路。

会计交叉学科的发展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重在创新。发展会计交叉学科要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创新者独立地根据需要并能拥有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这说明:创新者。是自己。是创新的主体;独立,是自己作主。自己选择研究项目,选择组织形式。制定规划,实施管理;根据需要。创新对象是市场发展、科学进步、开展教育的需要;拥有知识产权,创新的成果能获得知识产权;创造性活动,是原始创新或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活动。自主创新才能提升会计交叉学科发展的水平。

(三)走群体开发之路

会计交叉学科的研究要涉及众多学科及其相关的各种人才,突破个人分散研究的小范围。走向群体的联系、沟通与协调,需要组织研究团队。

按会计交叉学科研究课题组织团队。团队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勇于探索,勇于开拓,提问题,提难题,组织和实施会计交叉学科创新规划;要提倡打破思想禁锢,打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在学术问题上人人平等,不同学术思想通过竞争、选择、优化、融合而不断进步与发展;要鼓励不同学科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推动对交叉学科问题进行跨学科的探索和合作;集中研究力量。调动每个人的创造积极性,发挥团队精神和团队的作用。发挥集体的智慧。把准研究方向,用集体的力量创造出新的研究成果,创新发展会计交叉学科。达到新的研究水平,获取会计交叉学科理论的“自主知识产权”。

(四)走现实可行之路

发展会计交叉学科适应了当代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需要,又具有科技进步、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理论指导和会计基础的强有力的支持,是现实可行的。为了实施会计交叉学科的发展。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主要有:

1 制定会计交叉学科发展规划。各级主管会计工作的部门、研究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的领导。应重视会计交叉学科的研究,并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制定会计交叉学科的发展规划。

2 大力提倡和组织交叉学科研究。按照会计交叉学科的发展规划。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群众学术团体要消除思想障碍,提高对发展交叉学科的认识,制定、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规划和实施措施,大力提倡和组织会计交叉学科的研究。

3 开展学术活动。组织和参加地区、部门、国家和国际的各种学术会议,交流会计交叉学科研究的成果。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

4 建立和健全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消除体制障碍。制定和健全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如在资源配置、利益分配、奖励、知识成果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为开拓、创新会计交叉学科提供有效的保障。

发展现当代美术论文范文第4篇

提起农村, 大部分人首先浮现在脑海的就是农田, 平房, 还有质朴的劳动人民那黝黑粗糙的皮肤, 因此也折射出一个现实问题, 农村代表着落后、贫穷、产业结构单一的形象。农村一直是一个国家高度重视的部分, 并且也有众多的惠民政策及举措致力于其建设发展, 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 缩小城乡差距, 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是我们几代人的共同使命。

“农村”对于中国来讲意义深远, 首先对于农村的定义是指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 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地的地方, 我国是建立在农耕文明上的国家, 回顾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 有三千年是农耕文化,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农业是其他一切产业的基石, 从遥远的远古时代起, 农业就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生存方式, 也是走向文明的跃进。就连当代城市的发展也是农耕文明发展的成果。并且最开始富裕的就是中国农民比如80年代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赚到第一桶金的“万元户”们。

二、近代农村的发展历程与面临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百年, 国家社会需要工业的发展, 随即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进而在这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开始对于农村的重视程度就相对弱化了,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 随着科技进步, 譬如袁隆平杂交水稻以及机械化设备等技术支持, 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也相对减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对人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 随之而来就导致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 以此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的需要。从一个落后、闭塞、相对封闭的环境转移到一个繁荣、先进、便捷的都市, 造成两者对比鲜明。年轻人对于环境有较强的适应力, 适应了城市丰富多彩, 就业机会多的生活, 大家也就越来越不愿意回到农村。现如今, 乡愁和市场经济需求的流动产生了明显的冲突。城镇在发展, 农村在凋零, 城乡差距悬殊, 村里大片房屋空闲。

三、相应的解决对策

针对农村问题, 我国一直都做出过各种各样的举措。诸如, 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修路, 老房盖新房, 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举措, 提高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但是, 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即人们的精神追求, 在城里务工人员被漂亮的新房子, 干净平坦的道路吸引回去一段时间以后难免会和繁荣的城市做对比, 再度反城, 一切由恢复原状。走城镇路线是又一进步举措, 以城市为中心, 带动城镇发展, 进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 是以经济和钱刺激农村的发展。因此, 也需要我们更加细化、精化农副产品, 及其当地特色产品, 譬如誉有“蔬菜之乡”的山东寿光就极具代表性。基层领导可以组织村民组成合作社, 平摊市场风险, 同时加强科技的创新和升级, 满足当代人健康、营养、绿色、有机的需要, 充分利用互联网及物联网。同时针对工业的政策不变, 为工业做出贡献后反哺农业, 促进其共同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的今天, 整个社会的发展更为注重的是团队意识。回顾历史, 即便是英雄, 也是有“背后哥们”的扶持才取得的成效。因此, 当代我们也要更加注重“与人同行”的教育。城乡差距的缩小到持平, 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的矛盾也需要我们由点到面, 因地制宜的化解。对于振兴农村经济发展我们可以将其进行分类, 根据地缘位置以城市为中心将其分为近郊、远郊、偏远三部分。因地制宜地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针对近郊的乡村, 便利的交通, 临近城市为其提供了巨大的有利条件, 可以侧重发展休闲型农业、旅游、采摘园等向服务业侧重, 此发展模式不仅成本低, 利润高, 又可以很好地保存本土的文化特色, 增加就业机会。产业结构也进行了调整, 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靠拢, 例如上海浦东的孙桥。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曾提出乡村振兴其落脚点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经调研, 当前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比例已经达到16%, 到2020年此比例上升至20%, 针对这部分60-65岁的老人我们在近郊可以采取种植有机蔬菜, 由专人统一进行网上销售, 订单配送服务到达城市顾客手中, 老人只负责少部分的种植采摘即可。这样不仅可以使得老人们可以做到自行养老;在进行适当劳动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身体, 增加乐趣, 延年益寿;并且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蔬菜绿色无污染, 有机的需求。

远郊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远离城市, 大多耕地丰富, 政府应对于农机设备给予优惠福利, 在专业种植, 科学种植养殖方面给予更加专业的, 先进的技术指导, 同时加快机械化进程及普及力度, 更加高效的同时也解放了部分劳动力。因此也可以利用本地资源丰富, 土地价格低廉、农副产品原料出产地等优势发展民营企业, 例如农作物深加工等行业吸引企业投资建厂。对此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 给予市场一定的自由空间, 为此提供便利的政策支持, 使其散发活力,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乡镇的民营企业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诸如80、90年代的一批老民营企业家对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政府部门对于交通一定要加大投入力度, 严格把好质量关, 远郊地区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等原因相当于近郊处于劣势, 如果要发展经济, 交通便利是必要条件也是一大吸引力, 并且此投入是一劳永逸的。

国家要推进城镇化进程, 对于偏远地区要引导农民向集镇, 以及沿国省道路沿线搬迁聚居。笔者认为偏远地区大多是老旧、位置特别偏远, 自然环境恶劣且多易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人口数量少、居住分散、生活水平低、经济极其落后的穷苦地区。并且很多偏远地区山路崎岖且危险程度极高, 可发展经济的条件差。国家投入经济建设成本高, 见效慢, 且该地区本身人口就少。因此, 可以将偏远地区再进行程度划分等级, 对于极其偏远且环境恶劣, 人口较少的地区, 鼓励迁移, 并且提供相应的福利政策。对于附近的乡镇土地、市场、用地进行政府统一监控管理, 避免个人抬高价格的现象产生, 由国家进行统一规划建设, 也体现了我国中央集权的优势。对于偏远地区的医疗保险、养老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且文化程度低的女性, 切实保障偏远地区百姓老有所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力资源。偏远地区人力资源匮乏,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由于各种疾病及意外伤害导致的身体缺陷, 不可以进行体力劳动;同时教育水平低, 基础设施薄弱, 对于人才的教育培养、技能水平的培训不足, 导致偏远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此地区知识改变命运就是现实写照, 对于教育不要依赖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 要将分散的点统筹管理, 将学校逐步整合到乡镇, 进而逐步将高级中学整合到城市。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无差别对接。并且对于山区偏远村落住宿的孩子适当进行补助, 确保义务教育全员覆盖, 做到孩子们都有学可上, 都上得起学, 加强学校基础设施配备以及师资力量考核。核心价值观对于每一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对偏远地区孩子的教育方面, 学校和老师应当给孩子树立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光靠政府政策上的帮扶是治标不治本的。国家应该站在战略性的角度绸缪偏远地区的经济建设。同时给予地方市场一定的自由空间, 调动其积极性, 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 我国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农村年轻血液越来越少, 人口老龄化, 经济落后等问题值得重视。此现象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所导致的社会分工所产生的结果。调整农村生产模式, 按照地理位置等因素进行分类, 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高效利用地区资源优势整合, 为农村人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分类,就业

参考文献

[1] 陆远, 王志萍.传统与现代之间:乡镇企业兴衰与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以苏州吴江区七都镇为例[J].浙江学刊, 2019 (1) :42-49.

[2] 张晓丽, 论乡村振兴战略下城市近郊农村的产业发展模式[J].产业经济, 2019 (5) :210-212.

[3] 候阿利.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在旅游城市近郊农村中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5 (10) :144.

[4] 姚士谋.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5] 王晶晶.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实现五个“振兴”[N].中国经济时报, 2018-04-25.

[6] 唐茂华.中国不完全城市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发展现当代美术论文范文第5篇

高等学校是向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 应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推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从理论上对大学生的发展任务进行分析, 对指导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出发, 结合我国时代发展特点, 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任务进行探析, 期望为高校指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1 大学生发展理论

“发展”概念源于欧洲, 最初是从生物学借用来的。其核心内容是指有机体内在的、定向的、渐进的、不可逆转的或有目的的变化过程。根据发展的内涵, 我们所说的“发展”, 通常具有“进步”的含义,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即大学生全面进步。

人的发展始终是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几代领导人结合中国国情, 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发扬光大, 并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 对大学生的发展提出相应的要求。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 学术界和教育界对大学生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十分重视, 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均有所论述。

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的载体必定是个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全面发展。其中,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 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劳动力 (包括体力和智力) 、社会力、潜在力诸方面能力的全面性、普遍性发展。在谈到人的个性在个人那里充分发展时, 马克思指出, 个性的充分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主要包括自然潜力、需要、心理、感觉、精神、道德、观念和思维等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为研究大学生发展任务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代教育的要求

现代社会需要有现代素质的新人来支撑, 社会的全面进步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1984年第39届国际教育会议提出:“教育的双重目的和作用是保证个性的全面发展, 以及充分培养每个人使其对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1986年第40届国际教育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通过提供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培养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条件, 并以和平、国际谅解、合作和相互尊重的精神教育青年, 促进个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生、学会生存”。全面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也是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1.3 心理学家关于大学生发展的理论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发展心理学对于大学生发展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学术界具有相当的权威。在20世纪以来埃里克森、奇克林等人从对学生发展内容的分析归纳了学生在大学阶段面临的各方面的发展任务主张通过优化环境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埃里克森认为,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 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该阶段发展任务,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 (成年早期)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林就大学生成长提出了一种“七向量说”的理论。它试图从培养个人的胜任力、情绪自制、独立性、自我个性、人际交往、自我定向与整合能力七个方面的能力来探讨大学生的发展。该理论在美国甚有影响, 迄今仍有不少大学以此作为衡量学生自我发展的参照指标。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 都强调开发学生多方面自我胜任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力图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 奇克林的“七向量说”主要针对美国大学生提出, 同一教育理论因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教育目标不同, 其具体应用也应该有所不同。因而, 我们在借鉴国外理论成果的同时, 要尽可能的考虑中国的国情, 研究出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发展任务, 将有关大学生发展的理论本土化。

2 当代中国大学生发展的任务分析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发展任务的研究, 比较分析了奇克林的“七向量说”, 结合中国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提出了当代中国大学生发展的核心任务模型, 认为大学生发展的任务主要集中在个性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发展两个方面。人的个性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性质, 离开人的社会性, 人的个性也便难以实现。所以说,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即:全面发展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反过来, 只有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全面发展的要求才能逐步达到。

2.1 个性的发展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心理、科学精神、文化素质和自我意识。

身体素质指作为个体从遗传上获得的先天性的特质与成长过程中受环境影响, 通过劳动及体育锻炼获得的后天性的特制。对于身体处于人生巅峰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来讲, 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个人有重大意义, 有助于提高学习与工作能力。大学生应注意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 保持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所谓心理素质, 主要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特征, 是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 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健康的心理要求大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并加以积极的处理和调节。他们随着生理的急剧变化, 情绪欠稳并十分敏感, 在与父母沟通、朋辈交往及对异性追求中的挫折往往会做出较以往更加强烈的情绪反应。因此, 应该学会有效的处理个人情绪体验, 协调感情与理性的冲突, 这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一项重要任务。

科学素质, 指从事科学探索、科学创新应具备的理智德行, 包括人才成长所应具备的知识积累、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 应着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基本的传授, 基本技能的训练, 掌握科学知识的能力以及计算、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掌握和运用信息与高新技术的能力等, 以适应自身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文化素养, 主要是指人文科学素质。提高文化素养, 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知识层面上, 要加强文化素质方面的学习。二是在修养层面上, 通过文化素质方面的学习,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举止。三是在能力层面上, 通过文化素质方面的学习, 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并发展个性, 以激活创造力。

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 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青年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阶段。青年的自我经过一段矛盾冲突, 在新的水平上达到协调一致, 即自我统一。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注意自我意识的培养, 即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2.2 社会适应性发展

人的个性发展是建立在社会性的基础上的, 正如裴斯泰洛齐说:“教育的宗旨不是孤立地发展个人, 而是把个人放在人类缚在一起的大链条的位置上, 使整个人都得到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 应具备全面的个人素质, 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同时, 社会上的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我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社会适应性发展主要包括了解社会规则并融入社会生活、掌握职业技能和谋生本领、学会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等。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内涵丰富,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情下, 首先应该在思想道德素质上过硬,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品德素质三个层次。政治素质:指一个人的世界观、政治立场、政治见识和理想抱负等。以帮助学生把握时代脉搏, 认清社会发展方向, 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 与时代同呼吸, 与人民共命运。思想素质:指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坚持真理、积极进取, 形成与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如开放和开拓意识、竞争和风险意识、变革和参与意识、平等和自主意识、民主和法律意识等。品德素质:指人才在与他人、集体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伦理道德, 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大学生刚脱离家庭, 要培养自我独立性, 摆脱对别人的依赖是大学生成长的另一重要标志, 包括情感自立、行动自立及人际间的互助、依赖、扶持。大学生要学会在与人良好沟通与相处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情感自立要求大学生逐渐摆脱渴望别人首肯自己行为的感情上的依赖, 学会独立判断与行事。行动自立要求大学生学会自我决策, 独立制订计划并加以贯彻执行。这方面的成长通常被称作自我指导的成长, 包括确定目标、寻求有关人员的帮助及学会运用系统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学生在校生活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方面要求“大学生加强对来自不同背景、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的人的容忍与尊重, 藉以建立亲密无间的友谊”, 其关键在于对他人的不同信念与观点能予以尊重与理解。一个能够耐心聆听他人的讲话, 尊重其观点并积极地表达不同意见的人, 是很容易与人沟通的。由此, 大学生要学会在与人良好沟通与相处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大学阶段大学生要完成走向社会的心理角色转换, 培养自我定向能力可使大学生更好地安排个人生活与未来职业计划, 树立远大目标, 使得他们深入考虑个人志向、职业选择、事业发展、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并做出详尽的安排。

3 结语

大学生发展任务的九维度模型论述了大学生思想、生活上、学习上、与社会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具体揭示了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任务, 符合事物客观规律和科学发展观。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在知识经济时代, 大学生的培养要力求与国际接轨,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明确大学生的发展任务, 一方面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指明了方向, 有利于个人形成健全人格和培养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对学生事务管理提出了新思路和新的挑战。21世纪是人才辈出的世纪, 掌握人才就掌握了祖国的未来, 因此, 必须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历史性课题。

摘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可见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发展理论的分析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出发, 结合中国国情, 借鉴国外相关理论, 提出了大学生发展任务的模型, 提出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任务。明确大学生发展任务, 对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指导作用, 同时为高校开展学生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任务

参考文献

[1] 社会转型中的青年发展与社会整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 孙丽军.与时俱进, 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导新的实践[J].中国医药卫生, 2005, 6 (14) .

[3] 黄雁玲, 李志英.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谈我国的素质教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版) , 2001 (1) .

[4]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C].

[5] 马克思恩格期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学习——内在的财富[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76~88.

[7]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8] Chickering, A.Education and Identity[M].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1969:9, 80, 94.

[9] 岳晓东.论大学生心理素质之认识与培养[J].教育导刊, 2000 (5) .

[10] 李玉华, 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J].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11] 黄希庭, 徐凤姝.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发展现当代美术论文范文第6篇

当代影视美工不是单纯的瞬间摄取静态造型艺术, 而是在运动中完成的立体造型艺术。因此, 影视美术造型设计具有三大特点:逼真性、运动性、综合性。从理论原则上来说, 拍电影或者电视剧过程中对影视美工的要求和职责没有原则性的区别。

从事影视美工的美术师所设计的景物, 不是让电视剧或者屏幕前的观众亲自实地体验, 而是通过摄影机镜头这一媒介来展现给观众。基于这一重要原因, 影视美工师根据剧本设计影视作品场景时, 必须要符合影视剧作品使用摄影机进行拍摄的自身拍摄特点。拍摄影视作品时, 摄影机运动具有推、来、摇、移、跟、升、降、俯等特点, 这就决定了影视美术师所设计的建筑不能简单等同于真实生活中的建筑。如果按真实建筑的空间格局、尺度与建筑材料来搭建影视剧中的拍摄场景, 不一定能够符合影视剧拍摄的实际需要。影视剧拍摄所需的场景要具备向纵深和横向延展的空间, 影视剧拍摄的场景不同于舞台剧场景只需要面对一侧观众不同, 需要考虑到全方位角度问题。虽然在影视美工场景设计方面要考虑到全方位角度问题, 但是也需要根据影视剧本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并非所有的影视剧拍摄都需要场景是360度的, 而且还要考虑到拍摄经费条件是否允许。除此之外, 影视剧拍摄美工场景设计中, 最忌讳搭建一个四方的场景空间。简单说, 就是一个房间布局, 四堵墙、两边窗、一边门, 如果这样的话, 摄影机无论怎么拍, 都无法拍摄出好的视觉效果, 也会使得画面单调、乏味, 也不利于演员发挥。美工师在设计场景时, 应该使原本单调的空间富于变化, 做到虚实结合, 而非一览无余, 这样才能够给摄影师提供多角度、多空间的摄影机位设计。当然, 设计影视剧场景时也不能太做作, 需要手法自然, 符合建筑的实际规范, 符合日常生活原则。

我在参与微电影《刷车》的美工设计时, 考虑到剧情发展和演员表演需要, 需要把洗车房、烤漆房和停车场等主要场景有机地组合成一体, 这样将便于摄影机镜头的调度和拍摄的连贯。实际拍摄场地所租用的洗车房的正中间原本有一堵玻璃材质的墙体, 但是这堵玻璃墙在拍摄过程中营造不出来剧本所要求的那种沉闷、紧张的气氛。于是, 我在进行美工设计时, 将玻璃墙变成了一堵实墙, 并且在墙上加装一个排风口, 排风扇叶缓慢转动过程中, 外界的光线穿过旋转的扇叶, 会形成灰暗中的一丝丝光亮。这样就形成了符合《刷车》剧本所要求的那种沉闷、紧张的气氛, 最终圆满的完成了微电影的拍摄工作。

目前, 国内影视拍摄受到美国好莱坞模式的影响, 出现了许多相对永久性的影视基地, 如横店影视城等。国内影视剧作品拍摄地的相对集中, 出现了同样的拍摄场地, 拍摄不同的影视作品的现象。同样场地、不同作品的现实, 这就要求影视美工师要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对场景进行修改、重置, 尽量避免让观众在观看影视剧作品时产生似曾相识的重复感。

影视剧美工所搭建的建筑场景与真实生活中建筑主要区别分别在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内部结构和地基力学处理方式等几方面。在建筑外观方面, 影视剧美工所搭建的建筑场景无论在时代特征、建筑符号、局部特征等方面都已经接近真实建筑, 从镜头拍摄画面中观看很难分辨出真伪。

目前, 影视剧拍摄往往会采用与影视旅游相结合的运营方式, 这样就为影视剧美工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影视美工所参与设计或者主持设计的建筑场景不仅要符合拍摄需要, 而且也要适合今后影视旅游发展需要成为永久性建筑。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影视剧美工搭建场景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和牢固性, 美工师应该不单纯关注外表, 而应该多与建筑设计师交流, 实现多学科交流融合, 力争构建出既符合影视剧拍摄需要, 又安全坚固的建筑场景。

摘要:如今, 影视美术工作在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 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从事影视剧作品美术工作的美术师与从事绘画、舞美创作的美术师不同, 其是用镜头观察拍摄对象, 调动所能掌握的造型元素去营造或表现出影视剧本中所需要的环境。

上一篇:美术课文化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开征环保税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