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文化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15

美术课文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是艺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对于艺术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创作以及文化传承、地方服务等方面有重大意义。美术考古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一个社会或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传统及特征的一种手段。高校只有以美术考古的研究方法认真梳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教学,才能在学科建设中合理定位、打造优势,才能办出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关键词]美术考古地域文化研究学科建设

引言

美术学属于艺术学的一级学科,考古学属于历史学的一级学科,而美术考古学目前是考古学中的一门三级学科,是以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美术遗迹和遗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美术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进行美学的分析和研究。美术考古学和美术学、考古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学科,与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哲学等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史属于艺术考古史的一个内容,研究的重点是美术学而非历史学的相关问题。美术考古学与美术史的区别在于美术史研究的重点是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品,而美术考古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传统及特征,所以,美术考古学具有传统视觉文化研究和区域艺术研究的性质。视觉文化研究与区域艺术研究实际上就是利用考古学与美术学共同研究人类历史上(及区域历史上)所产生的具有视觉艺术价值的物质文化。

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本地区特有的生态、传统、民俗、习惯等,是具有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及文明表现,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的地域文化主要有中原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等。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在不同历史阶段内具有鲜明特色的考古学文化,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及特点离不开美术学与考古学。

美术考古学是视觉文化研究与视觉艺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视觉文化研究与视觉艺术研究是美学研究领域的两大重要内容,二者直接影响了美术学与考古学的发展,并将美术考古学提升到学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针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高校,从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出发可以构建新的专业与学科方向。虽然这些新的专业与学科方向仍是基于图像学研究基础上的视觉文化研究,但研究的手段更为丰富,与以往美术学研究方法有所不同的是含有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如包括田野考察、文物、历史图像与文字研究。这些考古资料与文献相互联系、彼此交叠,共同形成了我们对于历史文化的认知和对地域文化的情感。

在藝术院校中,一般将美术考古专业构建在美术史研究方向的框架中,但由于受时代发展及学科建设多样性、高校专业建设多样性的影响,视觉文化研究面临重要的转型。基于此,许多院校成立了人文学院,美术考古学成为其中重要的内容,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值得一提的是只有中央美术学院有从本科至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北京大学、山东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上海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院校目前只有美术考古研究方向。

高校将本科教学与美术考古学相结合,融入时代需求与国际化视野,在已有专业和学科的基础上可以衍生出诸多新的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学院在人文学院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三个新的研究方向:第一,针对图像产生的时代文化生态研究,即“视觉文化研究方向”;第二,针对城市进程和当代公共艺术创意及管理体系的“艺术策划与行政研究方向”;第三,针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民俗学研究的“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将考古学融于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建筑学以及艺术学等学科中,对这些学科下的绘画专业、设计专业、美术史论专业等的本科教学意义重大。

地域文化研究是打造高校学科方向与专业特色的重要因素

艺术的产生基于特定的视觉环境与文化心理,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可产生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形式。三秦大地独特的地域条件形成了陕北、关中以及陕南不同的文化特征,也造就了这些区域中的高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内容和研究方向,如:延安大学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宝鸡文理学院的“周秦文化研究所”“关陇民间美术研究所”“陕西方言研究所”、咸阳师范学院的“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西安美术学院的“周秦汉唐考古研究所”“中国传统美术与西部美术研究中心”“新中国美术研究所”“黄土画派研究所”、陕西理工大学的“汉水文化研究科普基地”等。这些科研基地的建设都以学院的历史沿革与地域文化特色为基础,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美术考古的方法,形成的学术成果彰显了学院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色,也更好地发挥了高校文化传承的作用。

教育部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指出学科建设是“双一流”的基础,同时《暂行办法》的第四条还指出高校要“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认真解读国家政策可发现,国家在高校发展的定位及特色上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加强建设支撑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着力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科体系。

学科方向的确立要立足于传统,着眼于前沿,明确学科特色,合理定位发展方向。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就解决了高校学科研究方向和定位的问题,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和特征,也形成了高校不同的特色学科。陕西省的艺术高校应秉承“学术引领、创研并重、专业服务、协同创新”的科研理念,充分发挥陕西独特的文化积淀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地缘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大格局,积极打造自身特有的学科方向与特色专业,并逐渐将其形成优势。

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对艺术高校学科建设的影响

高校学科建设主要指学科定位(包括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包括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建设(包括重点学科、实验室、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要素,这些要素是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重要依据。优势学科的建设需要在人才培养及科研创作上融入地域文化与专业特色,艺术高校要想打造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首先需要了解本专业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脉络,将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相互关联,了解艺术范式形成的原因及形式所承载的内容。

艺术高校的本科教学应立足传统,注重应用,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并努力推进学术前沿研究。西安美术学院在本科教学中将美术考古运用于本科教学中,各教学单位深度挖掘和汲取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具有西美特色的教学体系及课程内容,如:中国画系的“唐代墓室壁画临摹”、雕塑系的“中国古代雕塑临摹”、设计系的“传统纹样考察”、服装系的“汉唐服装复原”、环境艺术系的“古建测绘”、美术史论系的“周、秦、汉、唐美术考古”等课程。这些课程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培养学生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范式用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临摹之外,这些课程中都有人文考察和田野考察,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研究艺术表象之外对于艺术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因素、思想体系等内容进行深层次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艺术发展规律。

将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融入科研创作,是利用学科优势促进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的重要途径。如中宣部、文化部等主办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及体现延安革命精神和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新中国美术创作工程”,都需要艺术家先认真研究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其次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最后在把握艺术创作的民族性与传承的基础上,将传统艺术语言和当代艺术手段融合,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表现精神的优秀作品。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规律,也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

结语

美术考古与地域文化研究承载着我们对于传统与当代、审美与研究、传承与创新的认知,二者的结合对学科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在艺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哲学层面理解艺术的本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学生中国文化精神的自觉与自信。

美术课文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具有民族色彩的美术形式,其源于人们日常生活,是从生活当中得出的一种艺术方式,同时民间美术也是我国重要的民间文化。因此,针对民间美术应秉持尊重的态度,并积极地探究其传承方式,在原本的传承方式上进行创新,使民间艺术更好的传承并发展,成为我国美术作品的标志和特色。本文基于民間美术传承方式展开,其中分析了民间美术作品传承方式,并阐述了美术作品创新发展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民间美术  艺术传承  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也逐渐增大。民间美术是我国美术形态中的重要组成内容,研究和传承民间美术作品,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艺术,同时也有利于让当代群众从中吸收良好的精神文化内容,丰富群众精神世界,也使我国传统美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民间美术源于实际生活,是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所创作出的艺术形态。民间美术是以美化生活环境、丰富民间传统的风俗活动为主,其中融入美术元素,最终呈现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可以看出,民间美术是我国各个民族中特有的元素,以美术作为媒介,表达出我国广大劳动群众的智慧、情感和文化,也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基本素质和民族精神,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形式,也是作为中国人民应当继承和传承的内容。

民间美术也反应了我国各个民族的风貌和气派,艺术民族化问题自延安时期被提出,进而成为文艺界经久不衰的话题,美术“如何民族化”在艺术家、理论家的实践和评论中不断探索。但在实际生活中,民间美术的生存空间逐渐被侵蚀,很多民间美术已经濒临消失和失传,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之后,人民将重点放在了工业方面,认为民间美术的传承没有太大的必要,导致很多美术作品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而消亡。事实上,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风俗文化的载体,其蕴含的艺术价值要远超美术本身。民间美术中包含了美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不仅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我国美术作品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其价值不可预估。因此,身为中国人,应当意识到民间美术的价值,并做好对民间美术的研究,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一)现有民间美术形式的保护

针对民间美术形式的保护来说,现阶段主要依靠文字记录、摄影、录音等方式进行记录,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民间美术储存下来,并上传到网络上,建立网络数据库,供群众查阅。通过对每一个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探究,从应用民俗、分类方式以及工具材料、工艺特点、传播区域等方面,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相关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风俗特点和气候、产物等,构建成一种较为完善的资料储存在网络上。以这种方式储存的民间美术,群众在搜查、观看方面更加方便,也更有利于保存民间美术作品,但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缺点,民间美术作品不够细致,而且网络上呈现出的美术作品缺乏灵活性。

(二)传承人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方式,在这一传承方式中,选择传承人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言传身教”在民间具有技艺传播的特点,多是以家庭作为中心,通过师徒、父子、母女等直接关系进行传授。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艺术者大多是没有受到系统美术教育的群众,美术创作的经验难以整理成系统的文字进行描述,所以美术技艺的沟通只能通过口头教授这一直接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最为直接,口头语言也不需要进一步加工,比较自然随性,传承者更方便学习美术技巧。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经济水平和人文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审美也在发生着改变,这种单一的传授方式逐渐面临淘汰,如果没有传承者,那这种民间美术形式也会销声匿迹,可见这种“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三)民间艺术品传承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一些民间美术虽然逐渐衰弱,但是,随着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美术的传承。一些美术作品被制作成可流通的商品,使民间美术以这种方式得到了传播。同时我国现阶段很多民间美术作品也通过商品的形式走出了国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比如,山东潍坊的风筝、河北蔚县的民间剪纸等。同时民间美术作品也作为一个地方的特色,进入到了旅游景点当中,供前往旅游的游客购买独具当地特色的美术作品。民间美术作品以商品的形式流通,不仅刺激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当地民间手艺人的收入,还发扬了我国民间美术文化,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些艺术作品也会随着购买者传播到各地,推动我国艺术作品的发展。任何艺术作品都需要有人欣赏,并要保持其独有的艺术特点,结合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创新,才能使艺术作品保持活力,维持其生命力。因此,民间美术作品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也需要结合当代人的审美,从而增强民间美术作品的持久力,也使其传承方式更加现代化,传播面也更加广泛。

(四)民俗活动的传承方式

1.礼仪传承

(1)诞生礼

不同区域中民族美术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山东地区部分孩童刚出生时,姥姥会给孩童做“百岁”,“百岁”就是姥姥做的千层底的鞋子和绿豆芽,鞋子上绘有相应的图案,寓意“生根发芽”;部分地区在诞生礼中会送鱼枕,枕头上绘制了鱼的图案,寓意“多子多福”等。这些民间手工艺术品上浓缩着民间美术的身影,也表达了长辈对后辈的关爱。

(2)婚俗

婚姻是一大喜事,在我国民间美术作品中就存在与“婚姻”相关的主题,所以婚姻也是传承民间美术的一种方式。比如,在新人的婚房内要贴上“喜娃娃”的剪纸,寓意“早生贵子”。

(3)丧俗

在民间美术作品中丧俗表达的主题是生命的延续,寄托着亲人的哀思。在为丧俗所做的民间美术作品中,包括了绣有“引魂鸡”的枕头或是绣了“莲花”的鞋子等。

2.岁时节令

(1)春节

春节可以说是中国人民最喜欢也最热闹的节日,有很多民间美术作品是为了庆祝春节、庆祝丰收,并祈求下一年能够幸福美满等。

(2)端午节

在我国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古代的这一时期容易发生瘟疫,所以人们会剪裁小老虎,缝制荷包装上艾叶等,主要起到避邪除秽的作用。

我国很多节日风俗习惯中都有着民间美术的身影,而且我国民族文化历经了不同的时期,在各个民族的发展当中得以沉淀,其中蕴含了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观念和风俗习惯。民俗活动中包含着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涵,民間美术是民俗活动的表达方式,所以两者的关系属于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如果没有丰富的民间美术,那么这些民俗文化也就很难流传至今。因此,保护民间美术的同时,也是对民俗活动的保护,从继承中求创新,从发展中引用到实际,才是对民间美术最好的传承。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各个民族中的艺术都是构成世界艺术体系的一部分,只有充分保证其艺术形态和特点,才能在世界艺术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民间美术具有原发性、地域性的特点,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民族艺术代言人。因此,民间美术的发展是当代我国艺术和文化事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方式非常多元化,但却缺少了系统性的传承方式。我国经济在逐渐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逐渐增强,文化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现代化主义思想浪潮中,时代在以极快的速度给世界上的人民带来新的文化内容,这也对传统民间美术带来了一定冲击。为了挽救民间美术,我国很多学者投身于研究我国民间美术文化当中,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举办民间美术展览、发行民间美术作品的书籍、传授民间美术工艺等,这些保护工作对我国民间美术作品的传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需继续努力。

四、民间美术的创新艺术策略

想要使我国民间美术作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民间美术作品将时代和民族特色相结合,站在现代化文化的角度对我国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探究,找到民族文明和艺术的互补点,完成民族文化的转型和发展。可以看出,创新传承方式和艺术表达形式是民间美术发展的主要探究点,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发展。民间美术有着非常丰厚的底蕴,所以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将民间美术以更为活跃的方式体现出来,更为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同时,也通过相应的方式整合民间美术,充分激发其中蕴含的艺术美和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探究民间美术作品的发展途径。

(一)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提高民间美术的吸引力

要想传承民间美术作品,首先要保留其原有的文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型成更为符合现代化潮流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从传承和保护的角度入手,要先收集、整理、归纳以及宣传民间美术作品,并将其纳入研究范畴,探究其与现代美术的结合点,顺利完成创新、传承和发展的过程。在当今时代中,有很多较为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经过创新的民间美术作品被国际设计者所认可,成为具有我国文化特点的艺术佳作。整理其成功的原因,是在基于我国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美术创作,这与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通过研究,让学习者了解在艺术或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将已知元素重新组合、联结改变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改变角度思考,获得创意表达的新角度与新高度。比如,福娃是我国为2008年奥运会所设计的吉祥物,设计理念是奥运五环,也包含了我国五行观念,所以分别有金木水火土五个福娃。福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也在向全球人民传递着友谊、和平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也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愿。福娃作为奥运会的吉祥物,向全世界彰显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验证了那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展现出了当代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和艺术美。

(二)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创新,促使民间美术作品更具规模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民间美术的发展既不能失去其原本的特点,同时也需要更为符合现代人们的消费观念。比如,近几年春节时候出现了一种生肖剪纸,专门贴在门窗上,不同于以往福字,生肖剪纸更为灵活和生动。在鼠年,人们便会购买小老鼠的剪纸,到了牛年便换上牛的剪纸,不仅更为有趣,同时也能提醒人们今年是什么年。每年都有不同的动物,有新意又有过年的感觉,所以受到很多群众的喜爱,原本淡出人们视野的剪纸艺术,又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当中。这种创新方式让传统民间美术作品中的剪纸艺术年年有市场,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了发展。通过创新,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从而使民间美术更加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其次,当有了一定市场之后,还可以发展团队模式,在市、县等政府部门领带下,参加国内各种艺术比赛,从而扩大民间美术作品的知名度,也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使我国民间美术得到创新和发展,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和功能,丰富人民的精神和实际生活。

(三)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探索民间美术研究方向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非常重要的承载体,其创作不能与民族文化脱节,尤其是本土文化。将民间美术进行整合之后与学校美术教育相结合,或是成立民间美术专业等,让民间艺术家或是专业人士传授民间美术相应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民间美术在创新、整合的过程中得到传承,其精神得以延续,同时也丰富美术教育。这种融合方式既能为民间美术提供新的传播方式,也提供了新的内容。

(四)丰富传承方式,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

民间美术在以往的传播中都是以小单位为主,其形式、环境、对象较为单一,比如“言传身教”的方式。如果仍旧采用这样的方式不进行创新和改进,很有可能被社会淘汰,难以实现民间美术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我国传统文化现阶段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民间美术传承者要想找到一个适合的传承人非常困难。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民间美术传承方式。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在中小学内举办民间美术比赛,或是展览会等;其次也可以在校园内成立美术兴趣班,使学生从小便能接触民间美术,从而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学习的兴趣,并使其意识到传承民间美术文化的重要性。

五、结语

我国民间美术是我国文化中非常珍贵的部分,所体现的是我国群众生活的缩影,也是文化的体现。因此,针对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应当在基于艺术作品原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艺术表达形式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承的方式。只有传承,才能不消逝,只有创新,才能不被淘汰。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美术,并更好的保护民间美术。

参考文献:

[1]张颖.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今古文创,2021(21):89-90.

[2]苏欢.当代宣传画的民族化探析——以疫情期宣传画作品为中心[J].艺术工作,2020(03):11-13.

[3]孙凤玲.民间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20(24):170-172.

[4]李毅.民间艺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A].中学教育科研学术成果集[C],2020:15-16.

[5]贾娜娜.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研究——以民间剪纸艺术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02):59-63.

[6]陈琳,穆旭龙.改变角度,提升创新力[J].艺术工作,2019(01):95-96.

[7]王富强.民间美术传承及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价值[J].黑河学院学报,2019(09):181-183.

[8]霍治民.东北地区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研究——评《东北民间美术遗产研究》[J].领导科学,2019(08):2.

美术课文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讨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一般原则和操作路径,为高等艺术院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维视野 艺术教育 课程体系 建设

课程在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中居于核心位置。著名课程论专家菲利浦·泰勒认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如果没有好的课程设置,学校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达成和实现。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来说,虽然艺术教育因其个性化教学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传统“师徒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但是现代艺术教育与古代“师徒传授”式的经验传授有着根本差异。其差别就体现在作为现代教育的艺术教育应该有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人才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有整体性的考量,而不只是停留于纯粹的技能培养。在目前我国艺术教育持续扩张的背景下,要想保证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高素质、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满足社会对新型艺术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讨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一般原则和操作路径,以期对高等艺术院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有所补益。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这是我们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把握的一个首要基本原则。学者陈侠认为,“课程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来达成目标。在艺术学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编制中,经常会遇到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而导致课程编排混乱的情况。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调整的情况下,如果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或者仅仅在旧有课程体系上做简单修补,都可能导致课程设置缺乏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从而无法构成完备的课程体系。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于当下我国的艺术教育来说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有新的要求。近现代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艺术家以及创作型、表演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然而,这种精英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在艺术院校扩招的背景下,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接受艺术教育的人都具备成为专业艺术家的潜质,社会也无力消化大量专业艺术家型的精英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艺术生产经营、管理、策划以及艺术普及方面的人才却有着大量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人才生产与需求之间的严重矛盾。再则,以往那种不同学校、不同地域和不同专业所奉行的同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也会带来大量的人才浪费,只有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一般而言,传统美术史论专业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优秀的美术史论研究人才和美术批评人才。起初,国内对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并不大,因而只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几家专业艺术院校中开设有该专业。而在今天我国艺术学科蓬勃发展,在艺术学升格为门类的背景下,美术学科的诸专业包括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内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近十年来,许多艺术院校都陆续开设了该专业。然而,学科和专业究竟如何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在国家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的背景下,社会对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艺术批评、管理和经营人才的需求显然大于专门的美术理论研究人才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确立了以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了解美术创作、擅长美术研究、会艺术策划的“一专多能型”美术史论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研究与批评、美术活动策划、美术教育与培训、文博艺术管理等工作,并能胜任新闻出版、艺术市场、博物馆、美术馆、网络新媒体等领域的工作。这一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应对文化产业发展而对人才培养目标所做出的调整。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就是在这一新的人才目标的统摄之下完成的。

二、按照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建设

强调课程建设的体系性意味着课程设置应该具有有机性,也即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应该具有适应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为课程设置奠定了原则性基础,但是要使得课程设置达到有机性,还必须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提出具体化的要求,然后按照不同能力要求进行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为了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高等艺术院校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自然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出于对不同维度的考虑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要求。对于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和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具备对视觉艺术的体验、感受、认知和鉴赏能力;(2)掌握中外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美术发展演进的规律有清晰的认识,熟悉美术学的理论动向及前沿课题,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3)熟悉艺术市场,了解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对本土美术文化和艺术生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4)应该具备综合的人文素养,不仅对其他艺术门类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应该掌握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本常识;(5)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能完成相关艺术活动和展览活动的组织策划。

在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做出较为清晰的勾勒之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专业课课程设置按照人文素养模块、美术技能模块、美术史知识模块、美术理论知识模块、应用类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六个模块来设置课程。具体情况如下:(1)人文素养模块: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古代汉语、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2)美术技能模块:中国画基础、书法基础、油画基础、平面设计基础、摄影基础;(3)美术史知识模块: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20世纪中国美术专题、台湾美术专题、桂林抗战美术研究专题、新时期与中国当代艺术专题、文艺复兴研究专题、欧美战后艺术专题、佛教艺术专题、中国民间美术专题、西方绘画材料与技法发展史;(4)美术理论知识模块:美术概论、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中国古代画论选读、西方美术史学与研究方法、20世纪西方艺术理论、视觉文化理论导读、绘画语言解读、《历代名画记》精读、大众文化与传播、新媒体艺术研究;(5)应用类模块:美术批评与写作、展览策划与文案写作、博物馆学概论、编辑出版学概论、书画鉴定概论、美术市场与艺术管理、美术考古学概论;(6)实践教学模块:美术史迹考察、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这样六个专业课程模块和学校的通识课、共同课模块共同组成了美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化建设的优势首先在于同类课程聚集的课程群对应于不同能力的培养,使得每种能力的培养至少能有3-5门必修课程作为保障,这样学生能力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另外,课程模块化建设还可以使学生能根据能力菜单自主选择某类或某些类型的选修课程以加强和突出某项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这就避免了人才培养过于标准化而带来的缺乏个性的问题,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人才培养过程的时间轴为依据进行课程的阶段性安排

如果说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是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而对课程做出空间性安排的话,那么注重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和衔接则是基于对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时间性的考量。人才的培养过程应该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不认清人才培养的这一基本规律,那么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容易出现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不强、课程衔接先后顺序颠倒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事倍功半。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每一不同培养阶段的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出要求,然后落实到具体课程。按照人才培养的这种阶段性特点,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划分为阶段目标:一年级,主要目标是建立学生对美术初步的感性经验和初步的理论认识,主要通过技能类课程来实现。同时,通过中外通史、古代汉语等课程打好学生的人文基础;二年级,要求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的系统而扎实的学习,掌握美术批评写作的基本技能,熟悉美术展览策划的基本常识;三年级,继续完成对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对其他跨学科和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关注和学习;四年级,继续开展前沿的学术研究,使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这种阶段性的安排旨在通过低年级与文、史、哲相关的人文学科和艺术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结构,进而逐步进入到美术史及理论的专业学习,结合美术史论实践与考察课程展开美术史论的学习与研究,为高年级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四年的学习时间里,始终贯穿着实习、实践和应用类的课程,这是为了便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向文化市场。

四、因地制宜、以人文本构建特色课程

一所好的大学一定是具有自己学术传统和个性特色的学校,而鲜明的学术传统和个性特色又集中地体现在特色课程上。如何设置特色课程,这是任何学校、任何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都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艺术院校的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特色课程必须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相适应;第二,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学术传统和历史积淀以及现有师资力量的状况;第三,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对学术前沿领域的开拓;第四,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区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功能需求。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特色课程的设置就是按照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的。首先,将广西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学术(下转第63页)(上接第56页)视野。广西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进行特色课程构建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将广西近现代美术研究、民族民间美术等内容作为特色课程建设的内容,以期培养出能够积极参与区域文化发掘、整理、研究和建设的专门人才。

其次,在特色课程建设上,做到了以人为本,突出老师们的研究特长。如20世纪中国美术、台湾美术研究、新时期与中国当代艺术、绘画语言解读等特色课程都是广西艺术学院老师长期研究的领域。桂林抗战美术既是广西现代美术的发生,也是整个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课程既是地域性的,也有全局价值。广西艺术学院很多老师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丰富的积淀。

再次,在特色课程建设上,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性。比如本专业设置的视觉文化理论选读、大众文化与传播、新媒体艺术研究等特色课程都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领域,代表了美术研究的最新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图像时代的新一代学人,应该对视觉文化以及在此影响下的美术及美术研究的走向有基本的认识。这类课程的设置开阔了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术眼界。

总之,对高等艺术教育来说,构建一个成熟的课程体系需要有多维视野的关照,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对不同能力的需求;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循序渐进的阶段性规律,又要考虑优势和特色课程的构建。只有较为全面地考虑到了课程体系的有机性,才能构建出适应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菲利浦·泰勒.课程研究导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11

[2]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

(责编 卢 雯)

美术课文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国的传统文化起源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由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能够给予现代美术设计多样化的创新资源,从而较好的拓展了美术设计的运用元素,同时也使美术设计的作品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与民族民间的特色。本文深入分析与研究了在现代美术设计创新方面所受到的传统文化的影响,阐述了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中的应用,以此来给予美术设计创新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美术设计;创新;应用

伴随着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进程,人们的审美情趣的提升,对于设计要求也日趋于多元化,较好的促进了设计理念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发展,设计的元素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不可或缺的,设计的元素以多元化的形式体现在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各类信息当中,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在美术设计当中有机的融入传统文化,既可创新与发展现代美术设计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可视作是对传统文化一种有益的傳承与延续。

1 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即是指由前人所创造、并经过长期繁衍与传承的文化。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在历代先辈们经过创造之后,并以漫长岁月累积了丰富多彩的的文化,并在传承的过程当中深深的植入至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精神意识当中。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体现,在所有中国人的内心当中对于传统文化具有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感。其影响力已然渗透到人们心灵的最深处。例如:在我国传统的讲究“吉祥如意”的图案当中的“龙凤呈祥”“福寿康宁”、“天官赐福”等,可以说在每一幅图案当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识,体现着隽永的民俗含义,并伴随着民族文化一直传承至今。虽然在文革浩劫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些文化传统被破坏,但在文革结束之后,这些文化传统得以恢复与传承,这也充分说明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当中,并获得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

2 在现代美术设计创新当中传统文化的艺术思想所具有的影响

相较于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而言,美术设计具有自身服务于市场的特点,两者之间截然不同,美术设计既是在创造艺术品,也是在“创造文化”。因此美术设计的作品需要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文化鉴赏的两方面的需求,由于当前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的持续的提升与变进,对于美术设计的作品要求也在随之提升。

由于美术设计的作品是立足于传统的基础上来进行创造,因此在作品当中集中性的展现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难以运用语言来进行描述,同时从深层次上来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意识,在艺术理念方面,由传统的思想意识来赋予了对于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认知与思考,并将这样的对于艺术的思考体现在传统的创作工艺与技法当中。传统文化当中的艺术思想不仅仅是体现在传统的文学、艺术当中,从另一方面而言也体现在民间艺术作品当中,经由传统文化和艺术思想赋予了设计作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直至今日,仍然会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产生着影响。

由于传统艺术思想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所有的商品都体现出价值属性与艺术价值属性,美术设计作品的创作深层次目的是借助于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创作,并使之融为人们现实生活的具体形式,并在市场流通当中体现出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3 在美术设计创新当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因素

3.1 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精华

在美术设计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应立足于美术设计创新发展战略的高度,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精华,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基础之上,来有效地创新、升华、发展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持续的创新与发展,发展现代美术设计,即是要使传统文化来作为现代美术设计进行创新发展的源泉,现代美术设计应以全新的理念来留存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设计中充分展现传统文化,在傳承与发展当中来达成全新的超越。

3.2 完美融合传统文化

在创新美术设计当中,持续进行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同时也是在借助于文化融合来拓展美术设计的创新,使之步入国际化发展之路,进一步增强美术设计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国际化是美术设计的必由之路,现代艺术设计应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借助于国际交流来使传统与现代进行完美的融合。

3.3 培育多元化的美术设计人才

现今,美术设计应注重凸显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培育多元化的美术设计人才,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培育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前提条件。现代美术设计人才应拥有渊博的知识与深厚的内涵,作为艺术设计者必须深入学习与掌握历史知识、认知传统文化,唯有奠定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方可在现代设计当中有效地运用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持续汲取先进的现代化设计理念,营造现代艺术设计体系,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设计人才,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养分,并充分应用在现代设计,构建具有国际性、前瞻性的现代设计艺术的设计人才团队。

4 结语

总之,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题材,能够给予美术设计者们许多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在现代美术设计创作中,有效地应用传统的文化理念与设计方法,使美术设计作品表现出新颖性与艺术性,使现代美术设计较好的传承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潇雨.浅析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的影响[J].职业技术,2014,06:92.

作者简介:陈泓吉(1983-),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美育。

美术课文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美术教学,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潜在的独特价值,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研究认为,目前海陆丰地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堂教学存在财政投入不足、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准备不够充分、教学资料搜集短缺,高校与红色基地缺乏合作、学生参观红色基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教学氛围比较沉闷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要采取注重提高财政投入力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系统搜集美术教学资料、充分做好美术教学准备,加强与红色基地的合作、提高学生参观红色基地的意识,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新美术教学模式等策略。

关键词:海陆丰地区;红色文化;高校;美术课堂;美术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素养

当前,正值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作为高校,要搞好美术教学工作,通过高质量的美术教学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价值。海陆丰地区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美术教学,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潜在的独特价值,对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下面简述海陆丰地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堂教学的意义,指出海陆丰地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几个方面探讨海陆丰地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海陆丰地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堂教学的意义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1927年,彭湃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弘扬与传承红色文化,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当今和平、安定、幸福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换来的,从而坚定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引导学生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高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渗透海陆丰地区红色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海陆丰地区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更好地对海陆丰地区红色文化进行宣传和传承。

当前,学术界关于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相关研究较多,但通过美术教学将美育与德育融合方面的研究不多。面对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存在的信念不坚定、道德滑坡、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等突出问题,高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可以培养学生敢为人先、勇于革新、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海陸丰地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海陆丰地区地理位置独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高校美术教师可以结合区域红色文化特点与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调查发现,海陆丰地区高校将红色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财政投入不足,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准备不够充分,教学资料短缺;高校与红色基地缺乏合作,学生参观红色基地意识不强;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教学氛围比较沉闷。

1.财政投入不足,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高校财政管理部门针对红色文化与美术课程结合的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影响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的美术科目处于边缘状态,学校虽然了解弘扬海陆丰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对红色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没有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每年的红色文化与美术课程结合的教学活动,或者即使有专项预算费用,但活动形式也仅限于参观红色遗迹,单一的活动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红色文化与美术课程结合的效果。而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必须是持续性的、实践性的,这样才能让红色文化在学生中薪火相传,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从而更好地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堂教学。

2.教学准备不够充分,教学资料短缺

教学准备是红色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搜集海陆丰地区红色文化方面的美术教学资料,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美术教师缺乏对红色美术素材的收集以及对红色美术素材背景知识的了解,在课堂上往往只根据文字描述来介绍相关红色事迹,缺乏直观的视觉感受与冲击,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3.高校与红色基地缺乏合作,学生参观红色基地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部分高校与红色教育基地尚未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红色教育基地缺乏有效的对接,两者之间的互动普遍不足。有的高校一学年都没有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没有让每个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偶尔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活动有时也只是走马观花,缺乏现场的有效讲解,使得学生对红色故事的历史起因、过程、结果等缺乏深入了解,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参观红色基地意识不强,影响红色文化的传播。

4.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教学氛围比较沉闷

美术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创新性。在调查中发现,海陆丰地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术教学缺乏创新,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缺乏活力。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弘扬海陆丰地区红色文化的意识不强,教学内容只是简单的简笔画、色彩、素描,难以让学生产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更难以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渗透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不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有的教师不重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很少根据时代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难以创作具有创新性的美术作品。

三、海陆丰地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多管齐下,需要持续坚持、做深做细。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人才综合素养是最核心的软实力。而美育课程能够塑造大学生的灵魂,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为了将红色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教学,传承并弘扬红色文化,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注重提高财政投入力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系统搜集美术教学资料,充分做好美术教学准备;加强与红色基地的合作,提高学生参观红色基地的意识;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新美术教学模式。

1.注重提高财政投入力度,丰富美术活动形式

高校财政管理部门应对海陆丰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开展较好的学校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并定期邀请美术教育专家进行更深入的培训指导,同时鼓励各学校加强互动,实现资源与经验共享。高校要利用网络论坛、微信群、QQ群等发布全国各地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经验,供美术教师学习和讨论。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弘扬海陆丰红色文化,让大学生学习红土地敢为人先、勇于革新、不怕牺牲的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换言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堂教学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不仅突出战争年代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也要关注他们在和平年代投身国家建设、致力经济发展、支援家乡教育事业、弘扬家乡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贡献。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多角度反映红色地区新风貌、新形象和发展潜力。

2.系统搜集美术教学资料,充分做好美术教学准备

要想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美术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高校美术教师就必须系统搜集美术教学资料,充分做好美术教学准备。要广泛收集整理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实物等最有说服力的教学素材,并且对各类素材的背景故事、历史价值、精神内涵进行精准把握与深刻领会。要以红色文化素材为教学媒介,对红色文化进行精心讲解,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加强与红色基地的合作,提高学生参观红色基地的意识

高校应加强与红色教育基地的联系与合作,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各个红色基地参观学习,并请红色基地的专业讲解人员进行讲解。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从红色基地借出部分文物在学校举办展览活动。要借助与红色基地的联系,定期举办有关弘扬红色文化的艺术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绘画比赛等,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参观红色基地的意识,提高红色文化融入美术课程教学的效果。

4.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新美术教学模式

美术课程是一门多元化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艺术性、创造性,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融合红色文化元素,创新美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红色美术作品,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审美素养。另外,还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感悟红色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绘画比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对红色文化的感悟力,通过优秀作品的分析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四、结语

百年树人,教育为本。海陆丰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作为培养综合性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宝贵而独特的资源运用好,发扬光大,并长期传承下去,激励一代代学子刻苦学习,为建设美好中国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海陆丰地区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应当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竭尽全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要注重提高财政投入力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系统搜集美术教学资料,充分做好美术教学准备;加强与红色基地的合作,提高学生参观红色基地的意识;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新美术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审美素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優秀人才,促进海陆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明霞.余德聪.社区教育传承创新海陆丰红色文化的探索与实践——以汕尾开放大学为例.教育现代化[J].2019(57).

[2]孙随太.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美术教育的途径[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06).

[3]卢昉,李海勃.新时代红色美术融入高校美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大众文艺,2019(20).

[4]赵君.在高校美术课程中运用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实践研究[J].美术文献,2020(01).

[5]陈迪菲.传承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J].现代职业教育,2021(02).

[6]薄存旭.我们需要怎样的红色文化教育[J].教学与管理,2010(28).

[7]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8]聂建平.社会变迁视阈下高校红色美术教育研究[J].西北美术,2017(04).

[9]李强,曾梦叶.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以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工作为例[J].艺术家,2020(06).

[10]郑川.红色美术经典的当代人文素养养成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14(15).

[11]王璐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美术类课程研究——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2).

[12]李顺庆,杨明.红色文化与艺术专业特色建设融合创新模式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21(01).

[13]蔡贤军,赵敏.论湘鄂西红色视觉文化遗产审美元素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8(04).

[14]叶克军,董可木.从国家叙事角度看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文化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Discuss on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Art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Hailufeng Area

Chen Zhengxiong

(School of Art, Shanw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wei 516600, China)

Key words: Hailufeng area; red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t class; art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accomplishment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2021年度广东省汕尾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学校美术课堂传承弘扬海陆丰红色文化营造红土地新思想新精神良好氛围研究”(SWSKZ-20201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政雄(1973-),男,广东汕尾人,硕士,讲师,从事职业教育、中西绘画实践、中国书法研究。

美术课文化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国家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背景下,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笔者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紧随国家步伐,为实现学校与幼儿园对接、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结合笔者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从改进课程结构、注重学生素养培养、优化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进行“双元双优制”美术课程模式探索。

关键词:产教融合  双元双优制  美术课程  课程模式

Exploration on the Curriculum Model of \"Dual System and Double Excelle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 Take the Art Cours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WANG Huijuan

(Hengyang Kindergarten Teachers College, Hengyang, Hunan province, 421000  China)

1  产教融合背景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

2  “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

“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企业、学校这“双元”来共同合作进行课程教学,采用多元化课程模式,以品优、学优这“双优”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的综合职业素质创新课程新模式。与普通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技能不同,“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注重学校课程教学与幼儿园教育需求全方位融合,在校園与幼儿园这“两元”之间培养品优学优的“双优”人才。

3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学校积极推进各科教学模式创新,可由于教学理念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面都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工作;教学过程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美术文化、美术情感的培养;美术教师缺乏专业认知,忽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特殊性,课堂上偏重专业化教学;采取以分数高低为准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进入幼儿园工作的前几年总感觉工作压力大,需要很长的时间适应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这就说明了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与职后岗位的融合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改变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进行“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探索。

4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探索

相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产教融合是要求学校人才培养与幼儿园岗位需求对接。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而言,则要求学校美术课程教学与幼儿园美术教育需求紧密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评价标准与幼儿园评价标准对接。要实现这些对接,学生就要通过学校与幼儿园共同学习,通过在学校上美术基础课,周末寒暑假去幼儿园进行美术实践教育活动实践,再把基础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运用,最终完成课程学习,由学校与幼儿园这“双元”共同完成美术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美术理念、人文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促成“双优”目标的达成,实现美术课程的最终教育目标。这就需要进行“双元双优制”美术课程模式改革探索,要进行“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改革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4.1 “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下,调整美术课程结构,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

4.1.1 调整美术课程结构,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

根据“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采取以幼儿园岗位需求为依据,进行美术课程体系设计,要体现实用性和科学性,由于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种类繁多,学生要掌握的美术知识繁重,课时安排有限,这就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美术课程:比方说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而次要的课程则作为专业选修课、学生也可根据自己需要设立社团活动等。专业必修课则是以简笔画、幼儿园环境创设、手工、书法、幼儿美术心理、美术修养等课程形式进行普及教育。专业选修课是为少数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形式,学生可根据将来自己从事的岗位和兴趣进行自主选择,这类课程是对美术课程的再补充。社团活动也可以是对美术课堂的补充,教师可针对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创办相关的社团。例如成立剪纸协会、儿童画创作协会等。通过多元化美术课程的设置,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学生学习具有更多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同时,采取学期上课,周末寒暑假去幼教企业见习,根据见习中遇到的问题,再回到课堂中解决的“双元”上课方式。以幼儿园环境创设这门美术课程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去幼儿园观摩,找出问题,然后回到课堂开展幼儿园环境教学规划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设计主题、自行创作,提升了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为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打好基础。

4.1.2 促进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融合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还没有完全融合,必须面向幼儿园美术教学实际进行设置,使课程内容与幼儿美术学习息息相关,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重实践性,要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相结合,以儿童画欣赏这个模块为例,多加入一些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作品,要引导学生以幼儿的视角去欣赏画作。开展儿童画教学实践活动,设计儿童画教学案例,并在见习中运用到幼儿园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收集反馈,教师再次优化美术教学内容。最后,教师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教与学的能力,为学生进入幼儿园的美术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4.2 “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下,注重培养学生美术综合素养

根据国家政策对幼教的要求,幼儿教师既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美术技能,又需具备组织美术活动的能力,更需具备良好的美术综合素养。但目前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的总体方式还是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美术素质、美术文化、美术情感的培养。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美术技能,但美术综合素养却不理想,因此,树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的美术课程观,把培养重点放在幼儿教师的美术综合素质方面,打破原来注重培养幼师美术技能的课程模式,形成以培养幼师综合美术素质为主的新课程模式。对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进行传统美术文化熏陶。我国的传统美术文化非常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融入我国的传统美术文化,如民间剪纸、蜡染等,在中国画的教学中融入文人画精神,教会学生做人:虽历尽艰辛,但却积极向上。或者教师带领学生去当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展览,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为学生未来的幼儿美术教学打好基础。其次,多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阔学生的眼界。如上美术欣赏课程时运用VR技术、数字技术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或是结合学生喜欢的影视作品进行环境创设,通过这些实践提升学生的美术文化底蕴,培养美术素养。

同时,要在美术课堂中融入人文教育、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尊重和爱护幼儿,明确学前美术教育在孩子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做一个拥有较高师德的幼儿教师。

4.3 “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下,调整和优化美术教学评价体系

在此之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教学评价主要注重对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能力的评价,却没有对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美术素养进行评价。而且,学生去到幼儿园实习也没有一个详细的评价反馈,导致美术课程教学千篇一律,没有与时代同步。因此,要实现“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就要调整和优化美术教学评价体系。要把学生美术综合素质、思想品德评价纳入学前教育专业综合成绩中,同时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设置美术教育质量、师德评价标准。在校学习不再单纯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是把“品优、学优”这双优作为评价标准。比方说学前1802班的刘芳同学,她的美术技能成绩在班上一直是第一名,但是她美术综合知识匮乏,组织幼儿美术活动的能力不足,她不爱帮助同学,斤斤计较,因此她的美术课程行为操行分一直不及格,通过技能成绩与素质操行的双面评价,她的美术课程表现是良。而班上的陈涛涛同学,虽然美术技能成绩不在前三,但是他美术综合素养高,知识面广,组织幼儿美术活动能力非常强,热爱帮助同学,凡事都为班集体着想,他的美术课程行为操行分在班上一直稳居第一,通过技能成绩与素质操行的双面评价,他的美术课程表现是优秀。

4.4 “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下,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笔者学校美术教师都是美术专业特长生毕业的,有着深厚的美术专业能力与美术教育基础,但是他们没有幼儿园美术教学的经验,缺乏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了解,对于学前专业美术教育认识不足,导致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结合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能力,进而形成学生课程所学美术知识与幼儿园美术教育需求融合度不高。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进行双元教学。安排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到幼儿园进行跟班教学,熟悉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及幼儿美术认知;幼儿园园长来学校交流,把幼儿园的美术教学理念、幼儿园的先进美术教学活动模式通过交流教学带给学生。通过这种学校美术教师与幼儿园园长双元交换教学,让双方更加了解自己的教学目标,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同时提升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教学的能力。

美术课程在学前教育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关系到学生美育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走进幼儿园后对幼儿美术素养的培养,为了确保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幼儿美育的工作,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必须结合幼儿美术教育目标,从学生校园学习与幼儿园实践的课程中,改进教学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素养,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育能力等方面进行“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探索,推动我校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而促成笔者学校其他课程的“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教学,培养“双优”学生,使其具备从事幼儿美术教育工作的美术综合素养与能力。

最后,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的探索,可以解决当前校园课程模式培养的人才与幼儿园教学需求的人才部分脱节,校企融合度不高,学前教育人才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标准的问题;“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可以快速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幼教人才,解决现行幼教需求大,幼教人才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双元双优制”课程模式可以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行业要求全方位融合,促进双方师资的深度交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为幼儿园、地方、国家培养高规格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獻

[1] 邰康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决策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9):81-85.

[2] 王晶,乔丽红.产教融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0):197-198.

[3] 郑桂梅.产教融合融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实训体系的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3):24-26.

[4] 方臻,成风,王楷.产教融合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20(5):107-108.

[5] 段文章.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选择调查研究[D].河北大学,2020.

[6] 楚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高素质幼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上一篇:韩剧跨文化传播论文范文下一篇:发展现当代美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