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护理学论文范文

2024-07-15

药物治疗护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1药物治疗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1药物治疗的心理护理

肺结核病程较长,糖尿病又是终身性疾病,两者相互影响可大幅度延长治疗时间,见效慢,病情时常反复发作。 由于患者对疾病认知的程度不同常表现出悲观、 忧郁、恐惧等不同的心理反应。 而不良的心理和生活态度对身体的康复和机体免疫力功能会产生负面影响[2]。 加强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不适与想法,给予适时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当病情好转时及时让患者知晓,以增强患者自信心,帮助患者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

1.2药物治疗的健康教育

经常有一些病人长期服用多种药物,但疗效甚微。 追问其病史及用药情况后发现病人未遵医嘱用药,或减量或自行停药,甚至换用其他药物。 这表明,病人对于药物治疗依从性较差,其疗效亦较不满意,因此促进病人在使用药物时增强遵医行为甚为必要。 因此,患者每次用药都必须在医护人员的直接监督下进行,因故未用药时,必须采取补救措施,以保证按医嘱规律用药。

1要使患者掌握准确注射胰岛素和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和技能,教会病人如何进行药物皮下注射后的观察,让患者了解低血糖的特殊症状和处理方法。2因抗痨治疗疗程长,病人必须坚持规律全程服药,巩固疗效, 防止产生耐药,以免导致治疗失败。 在社区护理实践活动中,要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结核病的特点,使其懂得坚持用药的重要性。3运动可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适当的运动可促进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 改善血液循环,帮助肌肉保持弹性,同时减轻胰岛素或降糖药的剂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达到控制体质量,保持良好状态的目的,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可进行散步、做简单家务、 打太极拳等轻量级运动,以不感到疲乏为宜。

2抗痨药物应用的护理和健康教育

药物对结核病的控制起决定作用,临床上采用早期、 联合、适量、规律、全程使用敏感药物的原则,达到有效控制结核病,减少复发的目的。 由于抗结核药有一定的副作用,应加强患者抗结核药副作用知识教育,注意保肝治疗。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予以及时处理,定期复查肝功、血尿常规等。

2.1抗痨药物不良反应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同时接受抗痨和降糖治疗, 加重了抗痨药物的不良反应。 能否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予以恰当的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护士应向患者介绍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表现,加强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患者自查能力,从而更准确更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予以相应处理,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常见抗痨药物用量、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见表1。

2.2抗痨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

INH可干扰正常的糖代谢,使尿糖增加,血糖升高, 并加重末梢神经炎;RFP可促进肝微粒体酶对磺脲类药物的代谢失活,从而影响降糖效果等[2]。 嘱患者在服用抗痨药物的同时注意监测血糖。

2.3抗痨药物坚持服用的重要性

强调规律、全程、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告知患者不规律用药或过早停药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提高遵医行为,严格控制血糖及合理进行抗痨治疗,有利于彻底治愈肺结核,控制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

2.4临床症状观察与护理

合并糖尿病后可降低抗结核药物敏感性,治疗病程比较长。 呼吸系统症状明显如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有不同程度的咯血。 女性患者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 为了使结核病情尽快得到有效控制,在结核化疗前先对患者进行痰涂片检查。 结核病患者在服用抗结核化疗中对结核病的控制起决定性作用。 对活动性结核的化疗必须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使用敏感药物的原则。 在化疗中要进行监督管理:如服用利福平并观察肝脏、肝功能有无改变、皮肤有无黄染、恶心、呕吐症状,服用对氨水氧酸胃部有不适感,服用吡嗪酰胺周身关节有无疼痛感觉,服用异烟肼有无耳鸣症状,硫酸阿卡米星静脉给药,此药有一定肾毒性反应,用药前常规化验。 即在治疗期间要严格监测病情变化。

3胰岛素应用的社区护理和健康教育

肺结核的治疗成败与血糖的控制程度有关,若血糖控制不良,抗结核药物常常不能发挥应有的疗效,从而使结核病的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成为复发耐药病例[4]。 部分患者依从性比较差,基于此,应当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及时的观察,及时解决患者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

3.1胰岛素的选择

血糖的波动会导致肺结核加重,控制好血糖对肺结核的治疗至关重要。应及时使用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胰岛素按作用时间分为速效、短效、 中效、长效、预混五种,由于各自起效时间,维持时间不一样,注射前一定要认真查对,以免弄错。

3.2注射部位选择

首选腹部,按顺序轮换注射,避免同一部位重复注射致脂肪萎缩,腹部对胰岛素吸收速度均衡,可防止血糖波动过大,腹部较其他部位活动量小,可减少运动对胰岛素吸收速度的干扰,腹壁注射可选面积大,患者自行注射方便,是胰岛素注射的理想部位。 在选择部位时, 应考虑到其他因素对胰岛素的影响,如运动、按摩、日光浴、热水浴等可增加局部血流,使胰岛素吸收速度加快,故在病人运动前或运动时,应避免该部位注射,以免引起低血糖。

3.3胰岛素注射笔的使用

严格遵守专人专笔,一种笔芯一支笔的使用原则, 以防疾病传播及不同类型胰岛素间药物剂量的影响, 患者及家属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学会自行操作,掌握正确注射方法,特别要嘱咐患者注射后15~30 min内进餐,注射后也要注意观察,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由于胰岛素注射笔携带方便,使用简单,剂量准确、注射无痛,已被日益增多的患者所接受。

3.4用药反应观察与护理

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常有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头昏、恶心及饥饿感视物不清等症状,以上症状应引起患者重视。

3.5低血糖防治

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当胰岛素注射过量,未按时进餐或进餐量过少,运动过量等均可发生低血糖反应,告知患者若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出汗、伴有饥饿感等表现,立即救治。首先使病人平卧、给氧,轻者可口服果汁或糖水,重者无法口服时静脉补充,可静脉推注20~40 m L 50%葡萄糖,指导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糖果、糖尿病登记卡,以防不测。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该病患者往往存在多种类型的并发症,肺结核就是其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5]。 糖尿病影响下患者体内糖代谢的紊乱将导致结核菌的生长与繁殖速度加快,从而促进结核病的快速蔓延, 而患者肺结核感染症状的加重也会导致糖尿病的代谢紊乱关系更为复杂。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下两种病情相互影响,导致病情发展迅速,治疗难度较大[6]。 在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关键,系统科学的护理对策也有重要价值。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病情复杂,护理难度较大,护理要求提高, 其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主动性和病情程度。 通过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开展药物治疗的社区护理与健康教育活动,使患者了解有关肺结核、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主动规律服药,了解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定期复查,建立了患者对疾病积极的应对状态,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社区护士要开展积极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在应用抗痨药物过程中,要开展抗痨药物不良反应、抗痨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抗痨药物坚持服用的重要性和临床症状观察与护理,做到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使用抗结核药物。在应用胰岛素过程中,要正确选择胰岛素制剂和注射部位,正确使用胰岛素注射笔,学会用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和低血糖防治,控制血糖在适宜范围,建立患者对疾病积极应对状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护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药物治疗管理(MTM),是指具有深厚药学知识、技术、能力等专业优势的药师为患者提供的用药指导、咨询、教育等专业药学服务。MTM服务有助于促进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并能切实体现临床药师工作价值,还可大幅节约国家与患者的药品开支。因此,在临床药师培训中开展对MTM的教学尤为必要。现将MTM应用于临床药师培训的模式进行构思与探索,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关键词] 药物治疗管理(MTM);临床药师;培养模式;合理用药;初步探索

Exploration of the mode of medical treatment management(MTM) applied in clinical pharmacist training

LIAO Yin XU Cha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Beijing 100050, China

[Key words]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MTM); Clinical pharmacists; Training mode; Rational use of drugs;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药物治疗管理(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MTM),是指具有深厚药学知识、技术、能力等专业优势的药师为患者提供的用药指导、咨询、教育等专业药学服务,其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与依从性,进而培养患者正确的自我用药习惯及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1]。MTM服务发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2003年经美国国会通过的医疗保险现代化法案(medicare modernization act of 2003,MMA)明确规定,医疗保险中的D类承保公司(medicare part D insurers)要为其受保人提供MTM服务[2]。时至今日,MTM已经成为美国医保用以控制药费及提高医疗质量的极为有效的工具之一。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在不断摸索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药学服务与发展方向。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3-4][国办发〔2017〕13号]第十七条明确指出:“积极发挥药师作用。落实药师权利和责任,充分发挥药师在合理用药方面的作用。各地在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时,对药师开展的处方审核与调剂、临床用药指导、规范用药等工作”。这说明我国政府已意识到药师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已着手从政策上将药学服务的工作重心由“以药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化,工作模式由“供应保障型”向“服务技术型”转变。而MTM无疑是体现药师工作价值与技术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有效途径。

如上所述,MTM的工作目的、方法、内容与理念均与临床药学相一致。在临床药师的工作中开展MTM服务,不仅可以体现药师的自身价值与专业优势,更是提高患者用药效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有效手段。因此,在临床药师的培养过程中,进行MTM的教学是尤为重要的环节。笔者拟在今后的临床药师培训中加入MTM服务的相关内容,以期提高临床药师的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

1 在临床药师培训中所需加入的MTM服务要点

1.1 药物治疗回顾(medication therapy review,MTR)

药物治疗回顾(MTR),是指全面收集患者用药信息,系统评价药物治疗效果,发现药物相关的临床问题并根据重要性进行优先级排序,制定下一步用药计划及解决方案的过程[5-7]。MTR是进行MTM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提高药师及患者对其治疗药物的认识,消除患者的用药顾虑,解决患者的用药问题,进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用药管理与自身健康掌控能力。

1.2 個人药物记录(personal medication record,PMR)

个人药物记录(PMR),是指患者所有在服药物的综合记录,其包括所有在服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草药及相关制剂、保健品及膳食补充剂[8]。PMR以电子表格为宜,但无论是电子版还是手写版都应简单易懂并可随时更新。其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2)治疗团队基本信息:主治医师姓名与联系方式、药师姓名与联系方式、家庭紧急联系人姓名与联系方式;(3)患者过敏史(患者的过敏原、过敏类型、过敏症状等);(4)用药记录(患者的所有在服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服药周期、适应证等);(5)其他潜在的用药问题,如患者对所服药物的关注点;(6)更新时间及相关人员签字。

1.3 药物治疗相关行动计划(medication-related action plan,MAP)

药物治疗相关行动计划(MAP),是指药师对患者的用药情况与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后,制定的下一步药物治疗方案的文件[9]。MAP是由药师与患者共同协作完成的,其内容仅为患者可执行的、药师工作范围内的用药内容,不包括需医师或其他医护人员参与的治疗措施,这也是MAP有别于其他表格之处,一般包括:患者姓名及联系方式、主治医师姓名及联系方式、药师姓名及联系方式、患者下一步用药方案、下一步用药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患者反馈信息、预约随访时间、记录登记时间等。

1.4 药师干预与转诊(intervention and/or referral)

药师干预,是指在MTM服务中,药师以患者的治疗利益与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干预[10]。其干预内容包括:(1)药师与患者共同干预解决的药物相关问题;(2)药师与医生、护士等医疗团队合作干预解决的药物相关问题。

而部分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较为复杂、也较为特殊,故其对药学服务的需求程度与深度可能远超MTM的服务内容。在该情况下,若药师无法解决现有的药物相关问题(如疾病需重新诊断或评估、患者出现疑似药物不良反应等),则应将患者推荐给专科临床药师或更加专业、更有经验的上级医师处理,此过程即为药师工作转诊[11]。需要注意的是,若患者在服用治疗窗较窄的高风险药物时(如华法林、甲氨蝶呤),药师应将患者转诊于经专科培训、具有资质认证的临床药师处理,从而保证患者使用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1.5文档记录与随访(documentation and follow-up)

文档记录是MTM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格式的文档记录,不仅有利于药师与医师、护士等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从而优化患者的治疗方案与治疗效果,保证患者治疗的延续性;还有利于物化药师的工作量,作为患者支付医疗服务的依据,并体现药师的工作价值[12]。文档记录的格式应规范专业,现多采用“SOAP”格式(主观信息、客观信息、评估、计划)[13-14],记录方式,以电子记录为宜,进而便于更新患者的药物治疗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各医疗机构间采用统一格式的文档记录,有利于患者在更换医疗环境时其药物治疗信息传递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文档记录完毕后,药师应向患者反馈相关信息,并将更新后的MTR表、PMR表、MAP表及其他用药指导材料交予患者,并口头解释、强调患者下一步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疑惑、忽略的问题进行用药咨询与教育[15-16]。

2 在临床药师培训中进行MTM教学的优势

2.1 MTM有利于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

MTM作为美国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医疗服务项目,其主要的实施人群是社区药房中的药师[17-18]。借鉴美国MTM的培养模式与经验,在我国的临床药师培训中开展对MTM服务的教学,可大幅提高临床药师(尤其是来自二级医院、社区医院的药师)对慢性疾病且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提供治疗药物审核、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与医师共同制定药物治疗方案、用药咨询与随访等药学服务能力,从而监管患者的长期用药,提升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与依从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相互作用,规避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而与医生、护士组成治疗团队,共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更为专业的医疗服务。

因此,在临床药师培训中开展对MTM服务的教学,不仅有利于丰富临床药学的工作内容,促进临床药学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推动二级医院、社区医院中的临床药学发展,填补社区卫生服务中药学技术服务的空缺,进而促进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用药指导与教育等药学技术服务的联动。

2.2 MTM有利于体现临床药学的工作价值

目前,MTM服务得到了美国大多数病患的广泛认可。如Ramalho对1998~2008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9068名MTM受众进行服务满意度调查时发现,约99.0%的患者表示MTM服务帮助其知晓了在服药物的治疗目的、治疗方案与药物服用方法;约95.3%的患者表示MTM服务使其整体健康水平得到提升;约98.1%的患者愿意将MTM服务推荐给自己的亲朋[19-20]。由此可见,MTM服务确能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与生存质量,从而提高患者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故我国可将MTM服务做为药学服务的突破口以体现临床药学的工作价值。

2.3 MTM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药师的沟通能力

目前,我国临床药师的核心工作理念是为临床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而这种服务的基础固然是药师与患者、医师得到有效地沟通。MTM服务同样十分注重药师与患者、医师的沟通。

在患者方面,MTM服务不仅规范了药师与患者沟通的内容、流程、模式与表格,比已往的“问诊”更能详细与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MTM强调患者要与药师共同制定药物治疗相关行动计划(MAP),在制定过程中药师需考虑患者的关注点与难易程度,从而根据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为患者提供可行的MAP,而不是将正确知识填鸭式的灌输于患者。这不仅有利于患者通过取得阶段性胜利而获得成就感,增强患者继续治疗的信心,进而对药师产生认同感;还有利于体现临床药师“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包括尊重患者对自身的治疗意愿、同理心等人文关怀。而在医师方面,MTM规范了MTR、PMR、MAP、转诊单等相关文档记录的格式与要求,使患者的所有MTM资料均较为专业、統一、简洁又不失委婉,大幅度提高了与医师交流、探讨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效率,减少了沟通中的误差与错误。

因此,在臨床药师的培训过程中,进行对MTM服务的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药师的沟通能力。

3 展望

综上所述,MTM服务有助于促进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并能切实体现临床药师工作价值,还可大幅节约国家与患者的药品开支。由此可见,在临床药师培训中开展对药物治疗管理(MTM)的教学是确有必要的。

本单位作为一所首都大型三甲医院的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肩负着向行业、向社会输送高水平临床药师的重任,而MTM无疑是提高临床药师专业技能与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且MTM也是当今临床药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在今后的临床药学培训中,开展与讲授MTM的相关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培训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MTM的培养模式,努力促进MTM与临床药学的融合,进而有力推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Pellegrino AN,Martin MT,Tilton JJ,et al.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services:Definitions andoutcomes[J]. Drugs,2009,69(4):393-406.

[2] Bluml BM. Definition of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wide consensus[J]. J Am Pharm Assoc,2005,45(5):566-572.

[3] 国务院办公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Z].2009-04-08.

[4]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Z].2017-02-09.

[5] Manley HJ,Cannella CA.Nondialysis (home) medication utilization and cost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hemodialysis patients[J].Nephrol News Issues,2005,19(2):27-28.

[6] Anonymous. Summary of the executive sessions on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programs:Bethesda,maryland,June 14 and August 18,2004[J]. J Manag Care Pharm,2005, 2(2):179-186.

[7] Mitchell JB,Jessica Frank.Analysis of parmacist-provided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MTM) services in community pharmacies over 7 years[J]. Manag Care Pharm,2009,15(1):18-31.

[8] Sound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programs[J]. J Manag Care Pharm,2006,12(3):2-13.

[9] American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an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ain drug stores foundation.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in pharmacy practice:Core elements of an MTM service model(version 2.0)[J]. J Am Pharm Assoc,2008,48(3):341-353.

[10] American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and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ain drug stores foundation.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pharmacy practice:Core elements of an MTM service(version 1.0)[J]. J Am Pharm Assoc,2005,45(5):573-579.

[11] Cranor CW,Bunting BA,Christensen DB. The asheville project:Long-term clinic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of a community pharmacy diabetes care program[J]. J Am Pharm Assoc,2003,43(2):173-184.

[12] McGivney MS,Meyer SM,Duncan HW,et al.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Its relationship to patient counseling, disease management,and pharmaceutical care[J]. J Am Pharm Assoc,2007,47(5):620-628.

[13] Doucetle WR,McDonough RP,Klepser D,et al.Comprehensive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Identifying and resolving drug-related issues in a community pharmacy[J].ClinTher,2005,27(7):1104-1111.

[14] Smith SR,Catellier DJ,Conlisk EA,et al. Effect on health outcomes of a community-based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program for seniors with limited incomes[J].Am J Health-Syst Pharm,2006,63(4):372-379.

[15] Isetts BJ,Schondelmeyer SW,Artz MB,et al. Clinic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of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services:The Minnesota experience[J]. J Am Pharm Assoc,2008,48(2):203-211.

[16] Barnett MJ,Frank J,Wehring H,et al. Analysis of pharmacist-provided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MTM)services in community pharmacies over 7 years[J]. J Manag Care Pharm,2009,15(1):18-31.

[17] Clpolle RJ,Strand LM,Morley PC,et al. Pharmaceutical care practice:The clinician’s guide (second edition)[M]. New York:McGraw-Hill,2004:168.

[18]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Pharmaceutical Safety and Savings[EB/OL].(2010-11-01)[2010-12-08].http://www.ncsl.org.

[19] Ramalho de Oliveira D,Brummel AR,Miller DB.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1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a large integrated health care system[J]. J Manag Care Pharm,2010(16):185-195.

[20] Iyer R,Coderre P,Mckelvey T,et al. An employer-based,pharmacist intervention model for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Am J Health-Syst Pharm,2010,67(2):312-315.

(收稿日期:2017-09-19)

药物治疗护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硝酸酯类药物;抗血小板

文献标志码:A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映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挽救濒死心肌。笔者将AMI治疗分为一般常规药物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PCI)。其中一般常规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ACEI类治疗、B受体阻滞剂治疗、他汀类药物治疗。笔者就近年AMI一般常规药物治疗做一综述。

1 硝酸酯类药物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是临床上最古老、最常用的心血管系统的药物之一,最初被用于心绞痛发作的治疗。过去数十年间硝酸酯类药物的适应证不断扩展,目前在缺血性心脏病发作的治疗和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的治疗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初认为硝酸酯类药物治疗AMI的机制是通过降低血压起作用,随着对硝酸酯类药物临床作用的深入研究,表明硝酸酯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从而使其适应证得以扩展,开辟了硝酸酯药物治疗的新领域。1987年Furchgott等研究发现兔主动脉血管条的内皮可在其局部释放出一种能使血管扩张的物质,这种物质被命名为内皮来源的血管舒张因子(EDRF),后来研究证明这种物质就是一氧化氮(NO)。急性心肌梗死患者EDRF的产生不足,而硝酸酯类药物可以补充其不足的EDRF,因而可用于AMI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硝酸酯类药物主要是以下3种:硝酸甘油(NG)、二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ISDN)、5-单硝异山梨醇酯(ISMN)。在临床应用中,国内学者冯庚指出硝酸酯类药物为治疗AMI首选常规药物,而国外学者对硝酸酯类药物治疗AMI的研究也获得了肯定的疗效。

2 抗血小板治疗

主要包括环氧化酶抑制剂(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血小板膜糖蛋白b/a(GP b/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G)的生成,特别是血栓素A2(TXAz)而发挥其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作用。在早期AMI的抗血小板治疗中,阿司匹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的抗血小板药物临床使用,氯吡格雷近年广泛应用于临床。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临床使用中,从第1天起,每天重复给氯吡格雷75mg,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在3~7d达到稳态。在稳态,每天服用氯吡格雷75mg平均抑制水平维持中40%~60%,在治疗中止后一般约在5 d内血小板聚集和出血时间逐渐回到基线。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来自于CAPRIE临床试验,该试验研究显示: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新的缺血性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和其他血管疾病死亡)的发生率。氯吡格雷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的总体病死率分别为5.8%和6.0%,没有显著性差异。根据年龄分组分析,氯吡格雷对75岁以下患者的治疗作用好于75岁以上患者。依据现有临床治疗资料,推荐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防治中应用氯吡格雷以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国内不少学者应用氯吡格雷在AMI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而最近使用的替罗非班等是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其作用机制为阻止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GPⅡb-Ⅲa受体被认为是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途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道占据该受体阻止纤维蛋白结合,防治血小板聚集。国内白红颖等学者对替罗非班在AMI的治疗获得了满意的疗效。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三者在AMI治疗中抗血小板的疗效尚缺乏大宗病例及多中心的随机对比研究,尚难定论哪个更有优势。

3 抗凝治疗

目前临床使用的有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普通肝素通过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形成纤维蛋白,激活血小板。肝素与内源性抗凝血酶Ⅲ形成复合物,使抗凝血酶Ⅲ滅活凝血酶作用增强数千倍。低分子肝素是间接凝血酶抑制剂,作用有赖于抗凝血酶Ⅲ;对于和纤维蛋白结合了的凝血酶无效;皮下应用生物利用度高,常规应用对APTT影响不大,无需检测。2007年的美国和欧洲新指南倾向于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而不是普通肝素,Antman等对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抗凝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总计21946例患者,30d病死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d死亡和心肌梗死联合终点的发生率普通肝素高于低分子肝素。其他抗凝药还有华法林、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国内外报道相对较少。

4 ACEI类治疗

ACEI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心肌重塑、减轻心室过度扩张而减少充盈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几项大规模临床随机试验如ISIS-4、GISSI-3、SMILE和CCS-1研究已确定AMI早期使用ACEI能降低病死率。该研究还强调在应用治疗过程中注意剂量的调整,2007年中国的AMI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指出:ACEI在AMI时应用,应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溶栓治疗后血压稳定即可开始使用,并对ACEI的使用剂量、时限及禁忌证给予了明确的建议。在该指南发布前,20世纪90年代初学者张成勋等对ACEI在AMI中的应用作了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对比研究,研究指出口服卡托普利有降低AMI 4周病死率的作用,主要是减少了心衰的发生并减少了心源性休克的病死率。指南发布后,李玉春等学者应用ACEI治疗AMI亦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ACIE成为AMI治疗中必不可少的药物。

5 β受体阻滞剂治疗

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体循环血压和减弱心肌收缩力来减少心肌耗氧量,对改善缺血区的氧供需失衡,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有肯定的疗效。国外学者Norris等证实β受体阻滞剂是减少AMI梗死面积的一线治疗药物之一,在无该药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及早常规应用。且使用剂量达最大耐受量,即心率小于60次/min停用,无低血压时为宜。最新研究表明:正常人心率的中位数是67次/min,心率每增加20次/min,病死率增加近1倍,心率越快,冠心病发病率越高,斑块形成越多。基于此,该类药物的使用更有益于心率更快的AMI患者。刘安仁提出了使用时需注意:①β受体阻滞剂有个体差异。②用后是否起作用。③目前用量多不足。β受体阻滞剂在心肌梗死药物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正确合理使用该类药物不仅可有效控制症状,更重要的是积极改善患者预后。杨麟等调查显示,无论是在AMI中还是梗死后二级预防,目前我国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形势不容乐观,不仅常规使用率低,而且剂量也明显不足。而早在2004年的ESC专家共识文件中明确指出,AMI时,只要没有禁忌证,所有患者均应接受口服受体阻滞剂治疗。在现有的报道中,目前临床上常用的B受体阻滞剂为美托洛尔,国内学者熊汗莲等应用后指出美托洛尔在AMI中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6 他汀类药物治疗

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及美国成人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提出,所有冠心病患者均应进行全面的血脂测定。心肌梗死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后24h内测定,否则梗死后至少要4周血脂才能稳定并且保证测定的准确性。3项二级预防的大型临床试验4S、CARE、LIPID的结果均表明,以辛伐他汀或普伐他汀降低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不仅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30%~40%),而且降低總病死率(22%~30%),并减少作PTCA、CABG及脑卒中的发生率。AMI早期应用他汀类调脂药物在AMI中的治疗,有显著改善预后,除了调脂作用外,抗炎及稳定斑块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的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综上所述,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ACEI类治疗、β受体阻滞剂治疗、他汀类药物治疗为治疗AMI基本、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溶栓或PCI能明显提高AMI的治疗抢救成功率。

[责任编辑:邓德灵]

药物治疗护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综述抗心律失常药物靶向性的作用机制、分类、构效关系及研究新进展。方法:回顾性查阅和检索国内外最新靶向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有关文献。结果:本文综述了新型靶向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构效关系及研究新进展有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研发新药提供借鉴。结论:新型靶向性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据循证研究结果,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关键词】靶向性;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

心律失常指起源部位、心搏频率、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所引起的心脏节律的异常。其中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发生于有或者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病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对生命和健康构成威胁,可显著增加心血管事件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尤其是卒中的发生率。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将其分为5类,首次诊断的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房颤的治疗5项原则: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形成、缓解症状、基础治疗和诱发因素控制心室率,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即控制节律。非药物治疗有手术、射频、电击除颤等治疗手段,但因为其操作有难度易于复发以及并发症等原因,药物仍为一线治疗的首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新型靶向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分类、构效关系及研究新进展的部分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1 靶向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构效关系

现有的靶向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结构具有多样性,这可能与该类药物作用于多类型的离子通道有关。

1.1 甲磺酰胺基是阻断Ikr所需要的药效基团。在化合物结构中引入甲磺酰胺基对于提高靶向活性和消除负性肌力至关重要。许多靶向性药物具有甲磺酰胺基并且具有相似的医学生物学特征,若以乙磺酰胺基或三氟甲磺酰胺基取代甲磺酰胺基化合物的靶向性是下降的。但由于不同化合物的靶点结合部位不同,引入更多的甲磺酰胺基并不一定都增强靶向活性,只有在化合物的适当部位引入甲磺酰胺基才对Ikr离子阻滞有意义。

1.2 复合型靶向性药物结构更具有多样性。可以从下途径设计复合型靶向性药物:(1).以现有靶向性药物为先导物进行结构改造,如以胺碘酮的结构为基础,发现该药的结构类似物也具有多重作用机制。如决奈达隆(Sanofi-Aventis, Bridgewater, New Jersey, USA),SSR149744C(Sanofi -Aventis, Bridgewater, New Jersey, USA)和ATI - 2042 (Aryx Therapeutics, Fremont, California, USA)等胺碘酮族化合物。(2).在靶向性药物结构的基础上,模拟其他离子通道阻滞剂的结构特征,对于开发复合型靶向性药物也有一定的意义,如钙拮抗剂维拉帕米类似物,通过模拟其结构特征,在靶向活性中成功引入了钙拮抗活性。(3).具有手性的靶向性药物,其对映体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征一般都会存在差异,如d,l-索他洛尔,能同时阻滞Ikr和β受体,而d-选择性较高,可阻断Ikr却无β受体阻滞作用,因此研究靶向性药物时应注意其具有手性的药物,其不同的对映体及消旋体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同,深入研究这些异构体的结构差异将有助于了解药物的作用靶位,从而为药物的设计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1.3 Iks阻滞剂结构的共性:(1)、有一个或几个被亲水基团隔开的芳环;(2)、有间隔的6个键的2个氢键接受体;(3)、有苯磺酰基基团1-R-4-烷基-苯基(R为任意基团)。(4)、具有Iks阻滯活性的化合物具有2个苯酰氨基,对Iks有较好的活性和选择性。(5)、对于分子的极性氮原子,适当延长其取代支链烷基能增强活性,且其立体选择性对活性影响不大,但与苯环连接的杂环若为异脲和噁唑,则无活性。

2 靶向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迄今的证据表明,触发因素和适当的基质改变以维持折返和电活动的持久异常,并引起收缩结构重塑是房颤的特征性改变,现代分子和细胞技术极大的促进了对基质细胞离子通道异常导致房颤的理解,同时高通量筛选技术发展,大大促进药物的最佳靶点的研究进展和新型靶向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成。国内尚无新型靶向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统一分类,按其作用机制可大致分类如下:(1)、选择性作用于心房肌的药物,如维纳卡兰;(2)、选择性作用于缺血心肌的药物,如HMRl883和HMRl098/clamikalant等化合物;(3)、选择性抑制自律性升高的药物,如Ivabradine;(4)、选择性调节钙通道的药物,如JTV519;(5)、选择性作用于缝隙连接的药物,如Rotigaptide。

3 靶向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

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作用于心肌细胞不同的离子通道,通过改变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不应期和电传导特性,或通过影响自律性心肌细胞的4相自动除极发挥作用。这些药物多数同时对多种离子通道、多种心肌组织部位均有治疗作用而选择性较低,例如用于治疗房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可能存在明显的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因此,临床需要治疗更加有效并且安全性高的药物,从而使特异性的作用于心脏某个靶点的药物应运而生。已经证实心肌细胞存在许多离子通道,如某一离子的特定通道,和一种以上离子的共用通道。同时,目前很少有单独作用于一种离子通道的药物,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部位存在交集,这就使不同药物合用时,对离子通道的阻断致效应往往产生复杂的电学结果,致心律失常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针对房性心律失常的药物往往对心室肌也存在作用,如目前最有效的胺碘酮类药物,由于其阻断钾通道的效应,使心房不应期延长,在治疗房颤的同时,也使心室不应期延长,QT间期延长,进而导致间断扭转性室速。

3.1 新型靶向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靶点主要集中在七个方面:(1)、特异性的乙酰胆碱调节的K+抑制;(2)、作用于异常Ca2+电流;(3)、缝隙连接调节;(4)、Na+/Ca2+交换抑制;(5)、心肌扩张或心肌缺血诱发的ATP敏感性K+电流离子;(6)、作用于兰尼碱受体Ⅱ;(7)、靶向L型钙离子通道基因。

3.1.1 房颤反复发作导致心房有效不应期进行性缩短,有效不应期的离散度增加和传导速度减慢,主要是通过L型钙通道失活(短效)和减少L型钙通道表达(长效),进而减少L型钙内流(ICa,L)的效应来实现的,该效应可以缩短动作电位平台期,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同时,房颤时,内向Ca2+电流增加,可触发快速心房电活动。另有报道,房颤的电变化还包括减少外向钾电流(瞬时外向Ito和持续外向IKsus),以及超速激活延迟整流IKur,增加内向整流电流,减少依赖ATP的钾电流(IKATP),增加或减少乙酰胆碱(ACh)激活钾电流(IKACh)。这些变化有可能改变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复极,减轻心房不应期的缩短。

3.1.2 作用于Ikur通道

许多离子通道参与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最重要的复极化钾电流是所谓的瞬时外向电流Ito,参与心肌细胞早期复极,超快激活钾电流Ikur,在复极早期和复极化平台期发挥作用,最后是快、慢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r和Iks,在平台期和复极化末期仍保持活性【1】。除此以外,其他钾电流如IK1,IKAch(基于Kir3.1/3 .4异四聚)和IKATP也均参与动作电位。对复极化钾电流的阻断可导致动作电位时程的延长,并提高细胞不应期,这些电流因此也被作为开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靶点【2】。在这些离子通道中,超快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仅存在于人类心房肌,在心室肌上没有表达。IKur由Kv1.5通道所表达,直接针对Kv1.5 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可以明显减少心房肌上的IKur密度。由于功能性IKur在心房肌上的选择性,Kv1.5通道将成为开发新的心房选择性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靶点。已有研究显示Kv1.5通道阻断剂能够治疗房颤,50μM 4-氨基吡啶,阻断Kv1.5通道,可以延长分离的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66%【3】。 在人的心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心室中没有。Ikur抑制剂可延迟心房的复极化和RP而不影响心室组织,因此不存在致心室心律失常的风险。

3.1.3 作用于ATP敏感的K通道

ATP敏感的K通道由一个钾内流通道(kir6.1 or kir 6.2)和一个规则亚基(磺酰脲类受体,SVR1、SVR2A and SVR2B )。研究发现Kir6.2/ SVR2A结合体优先表达于心肌细胞膜表面,因此,一些针对心肌纤维膜ATP敏感的K通道的药物已经开始研发,如新型HMR1883(或其钠盐1098)或者HMR1402既是选择性阻断ATP敏感的K通道。这类药物减弱了心脏电生理特性上的缺血改变并且能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由于ATP敏感的K通道只有在ATP水平下降时才能被激活,因此这类药物仅能特异性的作用于缺血组织,而对正常组织影响微乎其微【4,5,6】。心肌缺血情况下,ATP敏感的K通道的激活促进了钾离子的流出,缩短了APD,由于在复级中的异质性,还产生了一个反折性心律失常的内环。实际上,非选择性ATP敏感的K通道阻断剂(如格列本脲)也可以防止缺血性心律失常,但这些还可带来其他副作用,如促进胰岛素的释放和低血糖症等,并减少冠脉流量,抑制心肌收縮功能【6,7】。

3.1.4 作用于RyRⅡ

心脏正常功能由心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来完成,而心肌细胞的收缩与 Ca2+的释放密不可分。在心肌细胞的肌浆网中存在 Ca2+释放通道——兰尼碱受体Ⅱ ( ryanodine receptor type Ⅱ, RyRⅡ), 开放的 RyRⅡ是胞内 Ca2+释放通道【8】。RyRⅡ主要参与心肌机械收缩过程,它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RyRⅡ功能失调导致Ca2+渗漏是心力衰竭和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病基础, 也是心脏猝死的重要病理基础。由各种原因造成 RyRⅡ的基因突变、表达异常或功能异常均可引起心律失常。在静息时表现正常的 RyRⅡ在运动或精神应激的情况下常出现功能障碍, 这是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重要的机制。RyRⅡ通道异常可造成 RyRⅡ异常激活, 自律细胞发生早后除极 ( Early after depolarization, EAD)及迟后除极( Delayed after depolarization, DAD), 进而触发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房颤等,甚至有猝死危险【9,10】。有研究表明,β受体阻滞剂如普奈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对RyRⅡ都有抑制作用。近年来,一类选择性的作用于RyRⅡ的药物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JTV519可以增加钙通道稳定蛋白 (calstabin2)与RyRⅡ的亲和力,使RyRⅡ稳定在关闭状态,防止SR泄露钙离子,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7,11】。 目前的研究显示:钙离子转运调节剂,通过增强钙调蛋白与RyRⅡ的结合,阻滞二者的解离,使RyRⅡ通道处于关闭状态,减少钙离子从肌浆网释放,达到抗心律失常作用。JTV519即是一种钙离子转运调节剂,动物实验显示其可通过减慢肺静脉电位的频率达到预防房颤发生的作用。

3.1.5 作用于晚钠电流

正常的心肌电生理活动中,晚钠电流对动作电位的影响作用不大。但在病理情况下,如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离子通道在病理条件下发生重构等,钠通道快速开放后不完全性失活增强,即引起晚钠电流的增强,表现为动作电位期间钠离子流不断向细胞内流入,内向电流加大,使动作电位延长,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由于晚钠电流是由钠通道蛋白开放引起的,因此可以被经典的钠电流阻断剂(Cd2+、河豚毒素、利多卡因、美心律、奎尼丁、氟卡胺等)或者具有阻断钠通道副作用的药物(胺碘达隆)所阻断。但由于这些药物同时影响了瞬时性钠电流,进而影响了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故此类药物的研究意义不大。因此选择一个有效的晚钠电流抑制剂的关键在于,其必须具备特异性,能够对晚钠电流作用且不影响瞬时性钠电流。目前为止最有效的晚钠电流特异性抑制剂是雷诺嗪(Ranolazine),对于不同的细胞,雷诺嗪[14]最早做为抗心绞痛类药物应用于临床,在36项雷诺嗪减少未溶栓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局部缺血的代谢效率随机对照试验中,观察到雷诺嗪与安慰剂对比减少了心律失常的发生:室速(5.3% vs 8.3%;P<0.001);室上速(44.7% vs 55.0%;P<0.001);新发房颤(1.7%vs 2.4%;P=0.08)。新近,Sossalla及其同事运用接受心外科手术患者的右心房组织标本研究永久性房颤的INa变化和雷诺嗪对INa的抑制作用。对离体心房肌细胞的膜片钳试验结果显示,与窦律相比,房颤的峰钠电流强度显著下降,相反,房颤心房肌细胞的晚钠电流强度显著增加。雷诺嗪可降低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晚钠电流强度约60%,但对于窦律患者的心房肌细胞晚期INa电流强度只降低约18%。该研究结果提示雷诺嗪可能会成为治疗房性心律失常一种有前途的新选择。离体实验发现雷诺嗪具有更强的心房钠通道亲和性,进一步证明雷诺嗪不仅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还具有心房选择性晚钠电流的阻滞作用。雷诺嗪对晚钠电流的效能可以达到对电压门控性钠电流抑制作用的的9到38倍。这提示雷诺嗪可能是通过与其他钠通道阻断剂完全不同的结合位点对钠通道蛋白产生作用【13】。变异型F1760A,它是ΔKPQ一个单氨基酸变异的产物。该种变异能大大降低雷诺嗪和利多卡因对晚钠电流的抑制作用。提示了雷诺嗪和利多卡因可能通过作用在钠通道蛋白的相同的结合位点产生作用,而结合机制不同,则可能是雷诺嗪比利多卡因对晚钠电流选择性更高的原因。但同时,雷诺嗪对别的离子通道也有一定的抑制能力,如它同时具有IKr,,ICaL,IKs, IK1,Ito和INCX等电流的抑制作用。因此还需要开发研究出比雷诺嗪更具特异性的药物通过抑制心肌晚钠电流来治疗心律失常【5,13】。

3.1.6 作用于β肾上腺素能受体

研究已证实,β受体阻滞剂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治疗中可以发挥其多效性。人们从分子生物学、离子通道以及基因研究找到了β受体阻滞剂在该疾病治疗中的靶标——β肾上腺素能受体/cAMP/PKA途径和转录因子血清反应因子(SRF)。该途径和SRF能上调缝隙连接Cx43的形成和内向整流钾通道(IK1),从而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的产生。而β受体阻滞剂正是通过抑制β肾上腺素能受体/cAMP/PKA途径和SRF的表达降低miR-1水平,达到抗心律失常的目的和保护受损的心肌。

3.1.7 作用于靶向L型鈣离子通道基因

许多学者认为基因靶向治疗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房颤、缺血性心肌病以及长QT综合征等疾病的动物模型中进行了研究,并已取得令人振奋的结果。有学者在缺血性心肌病的猪动物模型中转染KCNH2-G628S,发现心室刺激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几率明显低于转染前。研究表明:可以通过靶向L型钙离子通道基因逆转心房颤动的心房电重构。改变心内传导的策略主要集中在干预借施上:①通过将载有抑制性G蛋白(Gai2)的腺病毒的题因转移至房室结来减少IcaL;②通过将Gem(Ras相关的小G蛋白)的基因转移至肌纤膜来抑制IcaLα亚基开放。然而,基因与细胞转变治疗心津失常的领域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临床为时尚早。其主要障碍有:治疗方案在人体内的可实现性,潜在的致心律失常风险.基因表达的时限和地点,还有载体或转基因潜在的毒性作用。

3.1.8 作用于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是存在于细胞间的蛋白质管状,是一种动态结构,有多种因素参与调节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如细胞内PH、Ca2+浓度和细胞膜电位等。缝隙连接有多种功能,它与细胞的代谢和分化,物质的运输和电兴奋的传导等有密切关系。缝隙连接是由连接蛋白构成,在人体心脏内,连接蛋白(Cx)的Cx43, Cx40和Cx45蛋白在心肌细胞内单独或共同表达,形成具有不同传导性和控制性能的通道Cx43和Cx40在心房和传导系统中均有表达成熟期的Cx40主要存在于心室中。心房颤动动物实验及离体细胞研究显示,缝隙连接功能与房颤的发生和持续密切相关,房颤反复发生或持续存在后,心房肌细胞的Cx43表达显著减少,细胞间的传导缓慢,传导的各向异性增强,易形成微折返,加重房颤的发生发展。缝隙修饰剂是新近研究的旨在通过连接蛋白(形成缝隙连接通道的蛋白亚基)的作用改善细胞间偶联的药物(Cx)。缝隙修饰剂Rotigaptide(ZP123)是一种特异性缝隙连接调节剂,通过激活PKC改善缝隙连接间传导,作用于Cx43,促进细胞耦合效应。在雄性SD大鼠离体左房代谢应激时,选择性地防止心房传导减慢,可在代谢性应激时减慢心房传导预防房颤的发生。在慢性容量负荷过重的兔心脏,增加心房传导速度。在犬模型中,可防止心肌缺血导致的传导减慢和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改善持续室颤兔的除颤阈值。Rotigaptide不影响膜(离子)电流,致心律失常的风险很低。缝隙修饰剂AAP10 (WyethPharmaceuticals, Madison,NewJersey,USA)有可能通过提高Cx43依赖PKC的磷酸化来增加缝隙连接的传导性,但由于稳定性差尚未用于临床。GAP-134是一种二肽的缝隙连接调节剂,也能通过防止代谢应激引发的心房传导速度下降而预防房颤的发生。这些药物能否对慢性房颤心房重塑导致的房颤是否有效尚不清楚。

4 展望

目前,对于抗心律失常药靶向治疗研究不断深入,许多新型靶点被发现,相应的一些特异性的或选择性的作用于这些靶点的药物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大型临床试验。但现在仍是抗心律失常药靶向治疗的初始阶段,相信随着心肌电生理和临床药理的不断发展以及更多临床试验的进行,众多新型靶向抗心律失常药物将被陆续用于临床,也会给心律失常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总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靶向治疗是理论上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发展的方向,深入研究和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靶向治疗的作用靶点,提高靶向性治疗的特异性和选择性,则是我们在未来应该关注和把握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 春. 氧应激状态与心房kv1.5通道表达及功能改变在心房颤动发生机制中的作用[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6:1-59.

[2] Tamargo,Caballero,Gomez,Delpon. I(Kur)/Kv1.5 channel block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J]. EXPERT OPINION ON INVESTIGATIONAL DRUGS,2009,18(4)399-416.

[3] 梁振涛. 药物对电压门控Kv1.3和Kv1.5的阻断效应和意义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1-114.

[4] Alexander Burashnikov, Charles Antzelevitch. Novel pharmacological targets for the rhythm control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J].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2011,132(3):300-313.

[5] Savelieva,Camm.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current anti-arrhythmic drugs, investigational agents,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J]. EUROPACE,2008,10(6):647-665.

[6] Billman. The cardiac sarcolemmal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 as a novel target for anti-arrhythmic therapy[J].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08,120(1):54-70.

[7] 朱 斌,赵金宪,叶铁虎. ATP敏感性钾通道的阻断剂与开放剂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5,22(1):70-73.

[8] 林 琨. 兰尼碱受体2调节及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0,31(2):168-171.

[9] George,Lai. Developing new anti-arrhythmics: Clues from the molecular basis of cardiac ryanodine receptor (RyR2) Ca2+-release channel dysfunction[J].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07,13(31):3195-3211.

[10] Wehrens,Lehnart,Marks.Ryanodine receptor-targeted anti-arrhythmic therapy[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2005, 1047:366-375.

[11] McCauley, Wehrens. Targeting ryanodine receptors for anti-arrhythmic therapy[J]. PHARMACOLOGICA SINICA,2011,32(6):749-757.

[12] 张轶男.1-磷酸鞘氨醇对缺血缺氧豚鼠心室肌细胞晚钠电流作用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1-51.

[13] 杨 琳,薛小临,李 丽,孙红梅,张 虹. 心脏晚Na电流对APD频率适应性及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6):472-475.

[14] 吴晓冬,戴德哉. 雷诺定受体与心律失常[J]. 东南大学学报,2005,24(1):55-59.

药物治疗护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为探讨适合现阶段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的教学方法,作者借鉴国内高校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分析药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发现药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已迫在眉睫,PBL和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较好地适应课程发展需求,由此得出结论:PBL和LBL相结合的模式可能是一种能够适应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 PBL教学法 药物学教学

一、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该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历经40多年的完善和发展,已在国际上较为流行并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

沿用至今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科为基础、以授课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全程灌输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然而,PBL与LBL截然不同。在PBL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为主,老师的“教”为辅,师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PBL教学法通过设计真实性任务,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重要的任务或问题对接,使学习者主动投入问题的探究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完成对其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其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教学现状

近年来,高职护理人才的需求量激增,高职护理专业是为医疗卫生保健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开设的。药物学以药理学为基础,侧重于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是护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

与药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相似,药物学的学习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要求偏高。而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高职学生知识储备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往往不易适应药物学的教学。大多数学过药物学的高职护理学专业学生反映该课程内容庞杂、知识不易理解、章节间联系不够紧密、学习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等。这些反馈意见反映出传统的LBL教学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药物学教学的发展需要。“教”和“学”矛盾的出现和解决需要从教学方法上寻求答案。

三、PBL教学法与国内高校药理学教学改革

药理学知识更新迅速,陈旧的知识不能满足人才发展需要;课堂教学方法落后单一,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新。因此,国内医学院校纷纷进行药理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包括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内的不少院校尝试了PBL教学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也为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路。

1. P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显露的优势

首先,它能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其次,它能缩短学习过程,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甚至可以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最后,它不仅对理论学习大有益处,而且能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口头表达、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2. PBL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

PBL教学法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够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问题。同时,教师必须设计出适合课程教学的实际问题,妥善处理问题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这些对教师的素质、能力和精力均是挑战。

(2)教学资源不匹配

开展PBL教学的学校需要具备相应的网络设备、图书资料和基础设施等,甚至需要编写与PBL相适应的教学大纲、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等。

(3)评价体系尚未完善

传统的书面考试考核形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PBL教学法对学生全方位能力训练的成效,PBL教学法需要与之配套的评价体系。

(4)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欠缺

在接受PBL教学法之前,学生大多只接受过LBL教学法,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地听教师讲解知识的学习方式,对LBL教学法的依赖心理强烈。此外,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往往较为薄弱,畏难情绪时有显现,遇到问题不知所措,并且大多不善于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四、PBL教学法与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教学改革

PBL教学法的优越性在于它使理论和实践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融为一体,然而,它也存在不足之处。LBL教学法在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完全摒弃之,直接将PBL教学法应用于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很难避免国内高校药理学教学改革中PBL所暴露出的问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能会较为圆满地解决药物学课程“教”与“学”的矛盾。

国内高校已有的实践经验表明根据药理学的具体教学内容,选取PBL或者LBL教学法既能使学生全面掌握系统理论知识,又能把基础和临床结合起来,从而使两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我国医学教育特色的PBL教学模式。将该教学模式运用于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的教学极有可能将学生系统地构建知识体系和全面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发展计划。

五、结语

高职护理专业药物学教学沿用传统的LBL教学,偏重知识传授,缺乏师生交流,无法适应时代需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且拓展教师的思维。其优越性显而易见,其在药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将会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袁媛.PBL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35):296.

[2]杨建宇,黄素群,杨凌.PBL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3B):60—63.

[3]李晓丹,韦莉萍,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05,(11):46.

[4]Neville AJ.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Medical Education Forty Years On[J].Med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2009,(18):1—9.

药物治疗护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 其中男59例, 女141例, 年龄12~54岁, 平均年龄33岁;皮损分布:胸部72例, 肩背部48例, 腹部20例, 四肢42例, 头颈部18例;其中单发者143例, 多发者57例;瘢痕疙瘩面积2.0cm×3.0cm~3.5cm×16cm。

1.2 治疗方法

手术部位常规消毒, 用1%利多卡因局麻。沿瘢痕疙瘩边缘约0.5cm切开皮肤, 深达肌膜层。尽量将瘢痕组织切净, 切除后用手指触摸伤口, 如还有较硬的瘢痕组织, 需清除, 然后将伤口对合缝合, 常采用三层法缝合切口, 即皮下、皮内、皮肤层减张缝合。缝线采用6-0或5-0进口带针可吸收线, 间断用0号或3-0丝线皮下减张缝合, 使皮肤层缝合时处于无张力状态。如遇皮肤缺损较大, 不能直接缝合, 可将切口周围皮肤皮下游离松解后, 减张缝合。另在切除病灶皮下缝合后, 沿切缘两侧作真皮内、紧贴真皮下分点注射醋酸曲安奈德[3]注射液 (40mg) 。术中尽可能不另作切口转移皮瓣, 以避免新的伤口形成新的瘢痕增生。术后注意伤口清洁, 每日消毒伤口更换敷料, 常规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伤口10~14d拆线。拆线后将曲安奈德1mL (40mg) , 用2%利多卡因根据瘢痕的大小按1∶1或1∶2的比例稀释抽入5mL的注射器, 自原手术切口边缘进针, 至病灶中下部停针, 边注射边退针, 以局部切口皮肤变白隆起效果为佳, 并使其均匀分布, 并以棉签压迫止血, 治疗后24h勿洗澡。嘱患者3~4周后复诊, 视患者切口瘢痕情况, 可行第2次, 甚至第3次注射治疗, 间隔1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为瘢痕疙瘩痛痒症状消失, 全部变平变软, 治疗结束后随访至少12个月未复发;显效:为痛痒症状消失, 或基本消失, 瘢痕与术前比较有60%~70%变软变平, 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未复发;无效:为痛痒症状有所减轻或无变化, 或已达到治愈或显效的标准, 但在1年内又复发者。

2 结果

本组20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 治愈148例, 占74%, 显效47例, 占23.5%, 5例半年后复发, 总有效率97.5%, 复发率2.5%。

3 讨论

瘢痕疙瘩是一种以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过度产生和沉积为特征的皮肤纤维化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的纤维组织过度增生、蔓延超过伤口, 导致局部的痛痒和疼痛。其治疗比较棘手, 目前仍无特效的单一治疗办法, 其主要问题是难以控制其较高的复发率。

在瘢痕疙瘩的治疗上, 手术切除是关键环节。只有手术才可使瘢痕去除, 其它方法无法使其完全消除。但是单一手术切除复发率高, 而皮质类固醇激素是治疗瘢痕疙瘩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其作用机制是可抑制正常组织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抑制胶原蛋白合成, 增加胶原酶的产生, 并减少胶原酶抑制剂的水平。手术切除瘢痕疙瘩后联合创面周围类固醇类激素-曲安奈德注射, 并在必要时重复注射以加强疗效, 可使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是治疗瘢痕疙瘩最成功的方法[4]。

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过程中, 手术要求一定要无张力缝合, 小针小线, 使手术微创或无创, 术后注意预防感染, 尽量避免伤口机械物理性刺激等。拆线后的局部药物封闭治疗时, 一定要掌握好药物的配比浓度、用药量、注射的深度和范围, 严重病例需重复注射3次或3次以上以抑制其复发。

笔者采用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综合方法治疗瘢痕疙瘩, 从根本上去除瘢痕疙瘩增生性病灶, 松解瘢痕部位挛缩情况, 修复因瘢痕疙瘩过度增生引起的局部形态改变或活动障碍, 极大的改善了外观畸形状况, 从美学角度提高了对瘢痕疙瘩治疗的价值。并通过上述治疗机制很大程度上抑制复发率, 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分析手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 手术切除病灶, 术中注射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 术后每2周拆线1次, 视患者切口瘢痕情况, 可行第2次, 甚至第3次注射治疗, 间隔1个月。结果 治疗瘢痕疙瘩总有效率为97.5%。结论 手术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

关键词:注射治疗,瘢痕

参考文献

[1] 蔡景龙, 张宗学.现代瘢痕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61.

[2] 王春虎, 黄渭清.瘢痕疙瘩的治疗研究进展四[J].中国美容医学, 2008, 17 (4) :610~613.

[3] 尚静.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瘢痕66例的疗效分析[J].广西医学, 2007, 29 (12) :1966~l967.

上一篇:高校市场营销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会计师网誉认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