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子技术论文范文

2023-09-16

光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针对地方院校理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应用和课程体系不完善等现状,结合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科特点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实际,确立“三位一体强基、理工结合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育人的全过程中体现“理论、技能、应用”相容、“知识、能力、素质”并重。通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关    键   词]  理工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物理学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2016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1]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通常表现出机智灵活、好奇开放,具有想象力丰富、敢于冒险、坚持不懈等良好精神特征。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拥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教师以及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2]。对地方本科高校来说,其主要职责是要立足地方、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地方急需人才,这就决定了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落实到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主[3]。

一、应用物理学人才培养现状

应用物理学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物理基础,能在物理学、电子技术、能源材料等相关技术领域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国内部分理工科院校为寻求完善学科体系、支撑传统特色学科发展要求,新增了应用物理学专业,但这些学校的应用物理学专业大都是在基础物理上发展而来,普遍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不科学、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导致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就业竞争力较弱等问题[4]。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从数量乃至质量上已经不能根本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

桂林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培养定位:培养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并具有综合运用物理学科学理论和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应用物理学及相关工程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根据专业特征,学生培养分成应用型和学术型两类。应用型学生掌握光电技术、光电材料及器件的基本原理、设计与制备方法,受到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初步训练,具备光电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光电检测、新能源材料、太阳能技术及其产品开发和应用的能力。学术型学生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理论基础知识,获得基础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物理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对最前沿的交叉学科有广泛的认识,为学生下一阶段进行前沿科学和尖端技术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教育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育模式。针对应用物理学专业的现状,以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应用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依据,桂林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结合本校以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理念,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新形势下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发展规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研究,确立“‘三位一体强基、理工结合凸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育人改革模式,探索以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师资队伍的基本建设(“强基”),凸显应用型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凸用”)的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地方理工科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课题从2013年9月开始实施,采取边研究、边实践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内容

育人培养模式改革注重“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优化”,通过这三方面融合来夯实学科基础的发展模式——“三位一体强基”;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纲领、专业课程设置为基础、实践实训教学为手段来实现理工结合、凸显应用;以教师科研、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基地等为依托,加强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搭建了“三位一体强基”的学科基础发展模式

1.“331”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了3层次、3平台和1目标的“331”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把课程分成公共基础模块、物理基础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来实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应用技能”三个层次培养;对教学资源进行平台化,即把资源分类为“校级平台—院级平台—校外平台”三个平台,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程与平台相互交叉来夯实学生基础,实现强基目标。

2.师资队伍提升与优化

师资队伍为教学和人才培养之本,根据学科发展需要针对性地提升专任教师队伍素质,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等措施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专业教学整体水平,促进良好学科师资队伍梯队的形成;不断探索适合办学实际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需要,多措并举,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利用寒暑假去企业挂职锻炼等助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学院吸纳企业导师不间断开展企业文化、创业经验、成长成才等讲座,并与专任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论文(设计)。

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较为完备的教学软件资源,建设所有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课程(32门);开发用于考核的考试系统;搭建用于学习和研究的计算机集群软件4个;建设虚拟仪器实验仿真软件32套;出版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教材3套;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把单一的闭卷考试改革成单元测试、网络测试、论文、开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实验教学硬件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几年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投入500余万元建立专业发展需要配套的专业基础实验室8个,特色鲜明的以光电子、新型能源材料为主的实验室12个;建立配套齐全的实践实训场所包括校内电子设计实习、物理虚拟仿真实验实践场所等4个。同时,积极转型办学思路与办学模式,全面开展校企合作。随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深刻地体会到开展校企合作是优化教育资源和市场办学的必然选择,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方向,更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在的必然要求。因此,应用物理学专业与广东、江苏及广西等多家省内外优质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和协同育人平台,使之成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践行“理工结合凸用”的人才培养理念

1.课程拓展与课程体系革新

学院本着“理科课程厚基础,工科课程强技能”的原则,围绕以培养光电子、新能源材料物理方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强化以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的专业基础课程群,强化毕业设计的工程训练性,凸显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群,拓展个性发展的“第二课堂”。

在教学中融入理工结合思想,引入学科前沿及工程应用实例,强化学生理工结合的意识。专业课程群加强物理学与光电类、新能源材料工程课程的结合,开设应用光学、原子物理与光谱学、光电子技术等系列基础课程,初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专业方向课程群主要加强光电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半导体光电材料、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等23门任意选修课程。同时,增设10余门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的拓展性研究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不断完善物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的多层次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积极支持低年级的开放实验和高年级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等课外科研创新活动,让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接受个性化、立体化、全方位的实践训练。

同时,与广州奥迪威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优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由企业提供部分经费、师资、技术、平台等方面的支持,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通过课程或系列课程的建设,推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体系的完善。

2.依托实践和实训平台,加强理工融合,凸显专业应用

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理工融合的实验、实践和实训平台。依托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光电纳米薄膜材料制备室、铁电/介电信息材料制备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开设应用电工学、光电子综合实验、物理虚拟仪器实验等理论与实践课程;融合校内电子信息类、材料化学类专业教学资源,开设数电与模电、金工实习、电子电工实习、材料加工物理与数学模拟等理论与实验课程,使学生具有进行应用性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工程能力基础。

同时,与校外企业联合建立了课程见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研究创新平台。如,与桂林市部分龙头企业,如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桂林长海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桂林市兴安尚科光伏高科技有限公司等实现了“产学研”合作;与区外珠三角地区的中山贝奥斯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等光电企业也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并与奥迪威、贝奥斯和领先电子等优质企业搭建了协同育人平台。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吸引、推动更多优质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使企业在校企共同育人过程中成为主要成员,而不再是旁观者。

3.培养理念注重“理工结合凸用”

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秉承“理工结合凸用”。在发挥物理学基础作用的前提下,坚持“理論、技能、应用”相容、“知识、能力、素质”并重,通过整合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和材料化学专业的优势资源,重点打造光电类和能源材料类这两个以物理为基础的工科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方向,形成以物理学为基础,光电类和能源材料类为落脚点“理工结合凸用”的专业特点。

(三)应用型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1.科研激发创新意识

依托自身教学科研资源,开设应用研究型课程:以教师科研课题或项目等为载体,通过应用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目前,学院已经开设应用研究型课程近20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参与教师科研项目:鼓励省部级以上项目课题组吸收2~3名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研基础培训,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科技活动提升能力

学院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项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活动。学生共参与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其中区级项目20余项,共获得支持经费10多万元;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等竞赛。另外,学生依托我院物理协会开展了数据分析、软件编程、电路分析、IC设计、3D打印、家电维修等一系列活动,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

3.创新基地孵化小微企业

学院为应用物理学专业提供了面积为120平米场地作为创新创业基地,投入经费50万元用于学生自主创业,并成功孵化在广东中山成立的LED灯饰有限公司(2011级学生刘向聪)、桂林小能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2012级学生邓坚)、“妈妈爱”农副基地(2012级学生常垂明)等。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

(一)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成果

几年来,引进博士7人,新增教授、副教授8人,15人次博士后出站出国访问留学等参加各类学习进修,现本专业专任教师达到24人,形成了高学历、高级职称比例高、中青年占主体和专业对口度高等特色。近年来,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省部级项目21项,科研总经费近1000万元,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1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教学改革建设紧密围绕“三位一体强基,理工结合凸用”的理念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获得相关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个(其中区级项目7项),编写《大学物理》《光电子技术》和《应用物理学专业实验教程》等理论及实验专业课程教材3套,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

(二)教学平台、资源建设效果

建设专业创新创业训练实验室和技能实训实验室:提供120平方米的场地、投入100余万元经费用于学生进行3D打印、电子设计与制作、设备调试、新型半导体材料制备与应用、LED器件实训线操作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同时,建设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多媒体教学课件库等各种教学资源全部应用于教学,并为校内外理工科物理类教学所共享。应用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充分利用了科研平台资源,夯实学生物理基础、培养专业兴趣、加强专业素养。近三年来,100多名专业学生参与创新研究,学生选修应用研究型课程十分积极,并有部分学生选修2~3门研究型课程,专业学生基本融入教師科研课题之中。

建设有新能源材料校重点实验室、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3个教学实验中心,校企合作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和协同育人基地共6个。2017年,以近年来应用物理学本科专业建设成果为基础申报物理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是我校该年度唯一获批新增的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三)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

通过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在《物理学报》《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篇、申请专利6项、自主创业孵化企业和考取研究生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特别在考取研究生升学率方面在本校排名前列(近年保持在20%以上,学校为9%左右)。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电子设计等竞赛项目来提升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物理专业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赛促学,推动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

育人培养模式改革实践4年来,直接受益约500人,间接受益2000人以上,成效明显。通过理学院数理节、电子设计、家电维修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立项、竞赛和科研活动的热情高涨;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孵化了3个小微企业,为学校大学科技园自主创新基地提供了示范作用;几年来,学生评课满意率均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连续3年位于学校前3名。

四、社会评价及推广

“理工结合培养地方院校理学类创新应用型人才”改革实践实施后,培养的应用物理学专业毕业生活跃于电子、新能源、教育等各个行业,部分毕业生成为公司骨干、行业能手,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个别优秀毕业生被中国青年网、《桂林日报》专门报道。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湖南工程学院和商丘师范学院等院校的领导、老师多次到我校应用物理学专业交流、参观学习,对该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将改革成果作为相关理工专业的教学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参考,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建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制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6-48.

[2]朱士中.校地互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6(Z3):21-23.

[3]夏蔡娟,王秋萍,严祥安.地方院校应用物理学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8(15):161-162,165.

[4]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41-44.

编辑 陈鲜艳

光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一线生产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双线并重。文章针对如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中将理论与实践应用进行整合,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问题,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电子技术课程的重新开发和设计为例,探讨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电子技术课程

[作者简介]田秀红(1959- ),女,吉林农安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高芳(1972- ),女,辽宁盖县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技术分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王屹(1964- ),女,吉林四平人,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技术分院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吉林长春130033)

电子技术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性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直接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的过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电子技术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尝试,在教学中重点采取以实例贯穿,从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中应用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一、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该是建立在经过企业调研和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对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再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电子技术课程重新开发和设计时,先调研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就业职业岗位群,归纳职业岗位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明确电子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然后紧紧围绕电子技术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电子产品制作的完整工作过程,系统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电子技术课程定位

我们由企业调研和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并紧紧围绕职业岗位技能、知识和素质要求,构建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可知,电子技术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通用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知识和技能。因此,确定的电子技术课程核心能力目标为:仪表、工具使用能力;元器件检测能力;电路分析、识图、读图能力;电路装配、调试能力;电路故障检修能力;专业资料使用、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

三、基于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载体的选择,既要满足专业知识的要求,还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因此,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的过程的特点,打破学科体系,重新序化课程内容,从实用出发,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新系统化的改造,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从现象、产品入手,引出系统的知识,再以直观、具体的工作过程,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提出新任务,进行设计讨论,进行知识的应用和提升,从而实现知识、技能、实践一体化。

通过对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教学加工,我们归纳出小型电子产品装配的教学过程。通过一个电子产品的装配全过程,不仅应用到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训练了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我们以产品为载体,任务为驱动,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境。我们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选择典型的、涵盖电子电路知识点的代表性产品作为学习载体,并根据每个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构建了六个学习情境(见下图)。

学习情境的设计重新序化了课程内容,从实用出发,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的角度进行新系统化的改造,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支撑知识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排序,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学习情境中的电子产品选取具有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可行性,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电子产品从设计、组装到调试和检修完整的工作过程。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舍弃复杂、烦琐的理论推导和计算;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枯燥的理论学习于趣味的工作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总结和提升,使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

四、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每个学习情境按照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导向组织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得到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训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锻炼其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课程的教学过程采取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的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的工作过程相一致,使学生能够在任务完成的工作过程中,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建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评价体系

由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由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采用,我们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基于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的评价体系。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也成为评价主体,学习评价由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组成,使他评和自评相结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不但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具体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阶段学习效果评价(考勤、课堂表现、单元考试);(2)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工作计划、作业、产品制作);(3)表述能力评价(课堂发言、讨论);(4)团队合作及协作学习能力评价(项目合作);(5)综合能力评价(操作考试)。

六、关于进行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知识的教授,还要进行实践操作演示,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因此,教师是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础和关键,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确保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选择、设计到实施全过程的工作质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课程实施的保障。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正确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础保障。

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的形成是建立在工作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的,学生要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因此要建设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打破教室和实验室、学校和工厂的界限,形成“动态的教室”与“开放的实验室”,使课程在虚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施,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教、学、做等活动同步进行,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光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职教育中的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综合的汽车专业和电工专业的综合性课程,其中包括的教学内容有汽车维修,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基本知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同时具备一定的汽车学习基础与电工学习基础。但是大多数中职学生相对而言,个人学习能力比较差,基础知识储备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进行这门课程学习的时候难度较高,因此需要进行相关的教学效果研究,让学生能够通过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学习到更加有效的知识。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效果;方法研究

引言:

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主要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更应当培養出拥有复合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以汽车专业的学生而言,现在他们需要在学校内学习到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汽车专业的能力,还需要去拥有一定电工专业的能力或者其他专业的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就是一门十分实用的学科,具有较高的综合性,那么如何去提高这门课堂的教学效果,便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存在的现状问题

(一)教学体系较为传统

目前来说,在进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的时候,所选择的教学体系是比较传统的,而传统的教学体系是基于应试型教学模式所制定的。因此相对而言,更加重视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更加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却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本就是一门更加注重实际操作的教学,所以传统的教学体系并不适用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堂。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去强调理论知识,会让学生感觉这门课程比较枯燥深奥,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出现厌学等现象。

(二)教学计划不够适配

教学计划指的是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所提出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教学学习方案,因此教学计划将会直接关系的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较为新颖的课程,想要让这门课程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教学计划必须同为新颖。但是大多数学校在开展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往往会采用原有的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计划来培养学生。很明显这样的教学计划并不适配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会造成教学计划没有针对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不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让学生通过该门课程得到良好的个人能力发展。

(三)师资队伍需要加强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结合汽车专业与电工专业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任课教师同时拥有汽车专业和电工专业的任教资格。但是目前来说,大多数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的教师暂未拥有这样的能力,多为原本担任电工电子教学的教师,去进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的任教。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在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涉及到较为专业复杂的汽车教学内容,大多数电工教师就会感觉十分棘手,严重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不够多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进行中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去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但是现在进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的教学时,还是存在有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十分传统,过于强调教师的课堂主导性,而不是教师的课堂引导性。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够多元,不够有趣,并不利于学生进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

二、提高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从教师角度来说

1、需要具备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

因为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是一门新兴的教学内容,而且同时结合了汽车专业的技术和电工电子专业的技术,因此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也需要同时具备这两门专业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进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的任教。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新知识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去掌握更加丰富的汽车专业知识或者电工专业的知识,从而尝试跨学科学习与教学,最终让自身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提高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2、需要向着“双师型”教师转变

所谓“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指“双职称型”教师,即:在拥有教师系列职称以外,还拥有汽车专业的职称,或者电工专业的职称;第二种类型是指“双素质型”教师,即:教师既需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而考虑到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是一门综合性教学内容,不仅综合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还综合了电工专业与汽车专业知识,因此想要有效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必然是需要相关任职教师从普通教师向着“双师型”教师转变。

(二)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说

1、需要从理论结合实际操作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是一门不仅需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想要提高教学效果,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就需要去做到以理论结合实践,来让学生全方位的提高个人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先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对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再由教师带领学生去参观汽车电气设备的实习车间,或者与校外企业合作,让学生到实际的就业岗位中去进行实践操作。从而使得学生可以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强化个人实践动手能力,也让学生能够从实践过程中去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

2、需要提高教学内容的多元

考虑到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相对而言难度较高,而大部分中职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储备较少,个人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就需要提高内容的多元性,去强化教学内容的趣味度,让学生不会过分地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困难,反而做到去提高学生对于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堂的兴趣度。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该门课程讲解的时候,可以搭配丰富的教学素材,如视频、图片、音频等素材,并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如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教学设备,从而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课程专业元素,提高教学内容的多元。

(三)从教学方法角度来说

1、电化教学法

电化教学法是指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利用演示课件或者仿真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通过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更加方便教师讲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并培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2、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拿出具体的物品,亲自动手演示的教学方法。所以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相关知识点,并且还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现场拆装法

因为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是一门综合了汽车专业以及电工专业的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现场拆装法,也就是让学生直接拆装真实汽车内部的电气或电板,让学生掌握到汽车的电子电路的真实情况,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有所依据,在锻炼实践能力时有所提高。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装备将会在汽车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这就要求现代汽车维修或检测人员应当向着复合型人才发展,不仅要拥有汽车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拥有电工电子专业的知识。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教师需要通过汽车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去强化教学效果,去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去学习到更加多元的专业知识,让学生能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使得学生更满足当代社会对于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丹.提高中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效果方法研究[J].湖北农机化,2019(15):57-57.

[2]杨守青.浅谈提高中职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模式的探讨[J].文存阅刊,2019,000(013):98.

[3]徐鹏华.关于中职汽车电工电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J].山海经:教育前沿,2019,000(011):P.1-1.

[4]王强,杨娇娇,刘映霞,等.《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汽车维护与修理,2019,No.350(10):35-36.

光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核心,在大数据工业环境下,我国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为机械生产管理运行效率和质量提升带来了积极的意义。论文立足于多年工作实践调查,通过对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的概述提出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实践应用范畴,最后提出促进我国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

1 引言

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标志。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工业大数据的发展更加突出了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性与完善性。基于我国工业智能化制造战略的实施,尤其是4.0工业时代的发展,大力发展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成为我国机械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结合多年工作实践调查,详细阐述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对策。

2 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的概述

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是融合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等于一体的学科。电子控制技术主要涵盖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硬件系统主要供相关人员进行操作,软件系统则是使电子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控制。随着我国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控制技术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智能化。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依托于大数据技术等实现对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尤其是工业大数据架构的应用有效地促进了智能化控制水平提升,实现了远程智能化控制。例如,在现代机械加工过程中,通过电子控制系统可以对加工机床进行自动化控制,有效地降低了人工参与的概率,提升了机械加工的精度。第二,具有较大的信息收集与研判优势。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具有很强的信息收集功能,其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潜在的有规律的信息,从而向控制系统进行反馈,便于控制系统作出最佳的决策指令,从而提升电子控制技术的性能。第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应用电子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人工费用的支出,同时,还可以提高电子设备的操作性能,大大提高设备生产的经济价值。

3 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具体应用

随着我国智能制造业的发展,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工業大数据架构的发展推动了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结合实践调查,电子控制技术在我国工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3.1 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电子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日益完善,尤其是在高端制造领域,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机电一体化主要包括电子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以及机械装置三个部分。在机械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下,我国机电一体化在数控机床加工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其主要是通过电子控制技术完成对数控机床的精确度加工。总体来看,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实现了对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控制。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工业机器人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其主要是通过在线控制系统对机器人进行控制,而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则是实现对工业机器人重复动作控制的关键技术,通过电子控制技术有效地提升了机电一体化运行的稳定性。第二是在汽车行驶领域中的应用。随着汽车人机互动功能的不断完善,汽车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对电子控制技术的要求更为严格。应用电子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汽车行驶过程的安全监测,有效地提升了汽车的安全系数。例如,在汽车电子监视仪表中采用的就是电子控制技术,其通过对各终端设备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反馈,从而作出最佳的自动化控制指令。

3.2 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在机电装置中的应用

机电装置是提供动力的重要设备,随着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其在机电装置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凸显。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创新主要来源于电子控制技术,因此,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机电装置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目前,汽车电子产品可以分为电子控制系统和车载电子装置两大类,其中,电子控制系统性能直接决定着汽车整车的性能。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ECU控制单元被应用在汽车中,网络总线系统作为汽车控制网络平台,所有的ECU控制单元和车载电器都将逐步搭载到汽车网络平台上,以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全车智能化控制。在汽车朝着综合集成控制发展的趋势下,车载网络总线系统作为汽车全车控制网络及通信平台,对汽车全车通信、智能化控制及提升整车性能、安全性、操控性至关重要。

4 促进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发展的对策

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通过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电子控制技术容易受一些信号的干扰,导致电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差等问题。结合实践工作岗位,为了推动我国工业大数据发展,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发展。

4.1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性能

虽然我国电子控制技术在某些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但总体而言我国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因此,我国要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电子控制技术的性能:一是要加大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力度,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电子控制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掌握核心科技是占据市场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计算机发展速度非常快,所以我国要进一步加大计算机电子技术的创新力度,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准确定位差距,以此制定出科学的自主创新发展战略。二是要加强核心技术的创新,对照世界一流技术努力消除制约我国电子控制技术发展的因素,提高我国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应用的稳定性。例如,基于5G技术的发展,我国要加强5G技术与电子控制技术的融合,以此提升电子控制技术的性价比,提高市场占有率。

4.2 提升质量检测水平

提高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关键就是要对相关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通过质量检验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以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为例,汽车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必须应用到具体的产品中,因此,相关质量检验部门必须加强对相关产品的质量检验,将质量检验报告及时反馈给技术研发部门,以此帮助其及时解决电子控制技术应用中存在的弊端。为了提高对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的检验水平,质量检验部门要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构建大数据检测平台,第一时间对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预判,以此提高我国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水平。

4.3 重视核心技术保护,加大相关人才培训力度

当前,尤其是在国内外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加大对核心科技的保护力度不仅是促进我国整体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我国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性能的有力保障。结合调查,对于核心技术的保护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法律的保护维护科研机构的合法权益,避免计算机电子控制核心技术被窃取、被盗用。我国还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促进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我国高校要加强对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优惠的政策吸引海外留學人才回国,投身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工作。

总之,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工业大数据架构的应用和完善,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是实现工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技术,因此,我国要加大对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创新支持力度,以此推动我国电子控制技术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彦波.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及应用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12):54.

【2】孟海辛.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10):165-166.

【3】多辽.浅析汽车电器的现代电子控制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内燃机与配件,2020(02):248-249.

【4】黄仟卿荷.基于电子控制技术的工业设计在机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电子世界,2020(05):80-81.

光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中《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包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等。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效的融入专业知識,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符合我国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对分课堂;对比

1 课程思政提出背景

如今信息技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悄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经济、科技的生态变局。我国正逐渐向世界舞台中央靠拢,世界的思想斗争处于更加隐蔽、复杂的局面。我国正处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的是建设时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我国需要大量的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教育部引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提出所有的教育均要以“育人为先”为第一要素的要求;2021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提出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可见教育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课程思政文件的组合拳,力在从根本上解决为我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问题。

1 《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课程是我院高职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这门课的系统学习,学生掌握电子元件的识别与检测等知识,学生掌握了电子元件的规范焊接与组装的流程。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基于行业、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等精神导引。

参照国家标准和电子信息行业标准,学习了国家的相关课程思政文件,依据本专业的特点,修改并制定了该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诚信做人,踏实做事,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公共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为达到上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分两部分进行。

1.1 课程思政教学总体设计

课程内容采用项目为导向,挖掘项目中各个小任务的思政元素,通过课堂讲授、网络自学等各种学习平台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爱国、爱专业、爱校、爱班级的“大爱”种子,以任务为驱动“做中学”“学中做”展开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学过程中以我国古代、现代涌现的大批典型的工匠型大师为精神引领,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教学中引入国际企业电子产品装配IPC标准,将我国先进优秀企业文化内容引入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

1.2 课程思政评价

课程的评价要在各个项目中包括课程思政评价,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者相统一,确保在课程评价时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所以课程思政应该是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确保思政入教学如春再花,如盐在水,将思政的内容融入项目评价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的设计与研讨,小组的讨论与总结、学生的自我展示以及教师言行举止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多元多维的评价体系。

2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

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授课过程中,始终坚持《纲要》中的“价值塑造”为第一要素,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1 课程内容重构中挖掘思政元素

按照学生学习知识由易至难的学习规律,将课程内容由简至难重构分为四个教学项目,分别是电子产品辅件的生产与检验、通孔技术电子产品的生产与检验、贴片技术电子产品的生产与检验和混装技术电子产品的生产与检验。学习内容由简至繁的学习过程告知学生,学习没有捷径,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台阶走好、走稳才能逐步达到学习顶峰,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项目的实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协作精神,协作是现代化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通过各个小组成员协同合作保证项目的高效率运行。通过团队合作,有助于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和提高组织整体效能。

2.2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以“项目二:通孔技术电子产品的焊接与装配”为例讲解如何在教学中展开课程思政的教学。项目二是以“数字万用表的组装与焊接”为主题来展开教学,按照项目的制作流程将该数字万用表的整机组装分为四步来完成:学生自主网络下单购买、课堂讨论定制装配工艺流程、个人独立和小组协作焊接装配和项目总结反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合于各个环节。

在学生网络自主下单购买环节中,由学生按照教师下发的任务单要求学生自行在网络上查询并购买数字万用表,学生在网络上购买数字万用表电子元件的过程中,会对比分析不同品牌的厂家生产数字万用表的价格和质量,借此让同学们了解我国生产的万用表的胜利等知名品牌,对比分析国有品牌与国家品牌的质量、技术差别,告知学生只有不断地从产品的各个方面完善提高产品技术和质量,才能摆脱我国当前某些技术被发达国家牵制的局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对购买到的数字万用表散件开展装配工艺流程的讨论,各个同学都要参与讨论与制定组装流程,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对比、分析完成最佳的组装流程,培养学生协作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

在焊接装配环节中,依据前述小组制定的工艺文件进行元件的来料检验。因为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内容,所以该环節主要要求学生独立自主、细心、有序的对比完成来料检验,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依据 PCB板上元件引脚的间距进行元件的整形与焊接环节中,要求学生按照国际电子产品装配标准的高标准要求来对元件引脚进行整形与焊接,引入行业的IPC标准入课堂,让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期间以企业的IPC组装的目标条件来整形元件引脚,拉近了课堂与企业岗位的距离;教师通过图片类比举例讲解对比合格与不合格的整形与焊点,要求学生以IPC标准中的最高标准为目标来要求自己,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产品工艺的工匠精神。

项目总结反思环节是项目的最后收尾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主要任务是教师对学生组装的数字万用表的组装工艺进行点评,并展示班级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借此告知同学们“工匠”“能匠”就在班级中,只要同学们用心不断打磨自己的焊接组装技能,就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组装和焊接技能水平,让学生用心体会“铁棒也能磨成针”的工匠精神。

2.3 课程思政教学总结

在项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持续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加强:

(1)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把控整个课堂的教学方向,教师课堂的一言一行皆会影响学生。教师本人就是课程思政的最好代表,高职学校的教师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行动上做表率。

(2)探索校企合作育人。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课程内容的重构的内容均来自企业真实的项目,在引入项目的同时,将企业的文化和职业精神有机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通过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校企共育人的互赢合作。

3 结论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课程思政项目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已开展一年多时间,课程思政改革内容在2019级电子信息专业学生中实施,在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积极变化,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水平朝着做好、做精、做细的精益求精的方向变化,包括课程思政的多方位的课程评价成绩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了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教育部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Z].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Z].

[4]靳肖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J].文化产业,2021,(5):123124.

[5]刘丽华.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1,(8):153155.

[6]曾小林.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角色定位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21,(08):9196.

[7]曾小林.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角色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8):9196.

光电子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灯光基本电路连接与检测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并且满足是开关S闭合,灯泡EL亮。

2、分析在S闭合、打开条件下,能够用万用表测量电位。

3、分析在S闭合下,能够使用万用表测量电流。 教学重点:掌握实物电路的连接。

教学难点:使用万用表测量电位、电流。

一、 旧课复习,新课导入

回顾:提出关于教室电灯(风扇)的电路布置形式,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电路图,分析两图情况,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出制作一个基本电路,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灯光基本电路连接与检测

二、 新课教授

任务准备······

1. 工具准备:万用表、连接线、电池插座 2. 材料准备:电线、蓄电池(5号电池)、开关、小灯泡 提问:5号电池与车用蓄电池作比较,包括电压、电流 3. 连接线制作:用夹子与电线相接,从而方便连接。 工作中······

1、 线路连接与检验 (1)线路连接步骤

①连接蓄电池正极与开关S ②连接开关S与灯泡EL

③连接灯泡EL与蓄电池负极

(2)线路连接检验

开关S比合格,如果灯泡EL亮,则正常,反之为不正常。

2、 电路测量 (1)电位测量

何为电位:电场力将单位正电荷从某点移到参考点(零电位点),所做的功叫做该点的电位,单位为V。(P42)

测量方法:用数字万用表选择直流电压挡“2V”,黑表笔(负)接于蓄电池负极上,红色表(正)接触于需要测量电位的测量点,万用表里显示的电压就是测量点的电位。测量点位图示(1-5)点,并记录数据。

标准数据:1与5,断开1.5V,闭合1.5V

2与5,断开0 V,闭合1.5V

3与5,断开0 V,闭合1.5V

4与5,断开0 V,闭合0 V

(2)电流测量

用数字万用表选择直流“20mA”,断开测量电路的电线,把红、黑表笔分别接于断开电线的两端,则万用表显示的电流就是测量电路流过的电流。

标准数据:断开,电流为0;闭合,电流为120mA

提问:如果开关不闭合,电流是否还可以测量?

灯泡端电压:断开为0,闭合为1.5V;灯泡状态:断开为不亮,闭合为亮。

总结:

1、灯泡端电压UEL=0V时,流过灯泡电流I=0A,灯泡不亮。

2、灯泡端电压UEL=12V时,流过灯泡电流I=1mA,灯泡亮。

三、作业布置

思考与联系:P39~40,题

上一篇:理财消费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学文化欣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