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1

翻译理论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优势竞赛论与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界中举足轻重。生态翻译学即是翻译学理论也是哲学理论。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生态翻译学与优势竞赛理论有诸多的相似点如“译者的中心地位”和翻译的“和谐统一”思想。此外,针对诸多学者对于优势竞赛论的质疑和争论,生态翻译学有着很好的回答,而且其中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可以帮助学者们避免走向极端,利于翻译实践的开展。

关键词:优势竞赛论;生态翻译学;忠实;含义

优势竞赛论与生态翻译学理论有诸多相似之处。“优势竞赛论”是由许渊冲先生在结合严复的“优势论”、叶君健的“竞争论”和郭沫若的“创作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翻译观。这种将前人翻译理论“取其精华”、“糅合贯通”形成一种新理论的办法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的“为整合一体、和谐统一”思想。优势竞赛论指的是译者要能动地发挥译语优势,使其超过原作。这种强调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的观点体现了生态翻译学“译者的中心地位”的视角。

“优势竞赛论”同传统的翻译观念有抵牾,继而引发争论。有学者认为它会让译文远离“忠实”,提出“忠实”是翻译的唯一标准(宋学智2002:61),彻底的否定了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这次争论中,又有人质疑作者含义的“原型”该怎样去把握(周艳 2007:92)。针对以上极端的观点,生态翻译学的“中庸之道”设想一种理想的“含义原型“的存在,需要充分考虑作者的写作生态环境(包括社会背景、教育程度、生活经历等)再结合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读者的阅读生态环境后,发挥能动性,使得译文达到“美”和“雅”的效果,符合读者的审美情趣(郭玲玲2013:3)。

一、优势竞赛论——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

1981年,许渊冲在《翻译通讯》(《中国翻译》的前身)第1期上发表《翻译的标准》提出发挥译文语言优势论,此当视为打响了“优势竞赛论”的第一枪。他说,“翻译首先要求忠实准确……其次是要求通顺流畅,符合译文语言的习惯用法……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随后在2000年第三期的《中国翻译》上,他在《新世纪的新译论》进一步说道:“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文学翻译的低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是求美”,“为了求美,甚至不妨失真”。此后,国内诸多学者对此观点褒贬不一。

作为许渊冲的十字翻译思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一部分,创优竞赛理论借鉴和汲取了众多翻译大家和学者的翻译理论。

“创”取自郭沫若的创作论。他坚信只要译者充分发挥了创造力,使读者愉快,得到美的享受,诗歌翻译中的失与得可以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创造调和。

“优”借鉴了严复的信、达、雅 三字理论。‘优’就是发挥譯语优势,就是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优’是‘美’。‘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许渊冲2003:242)。

“竞赛”思想是取自叶君健的竞争论。许指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许渊冲2003:242)。

由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的观点之一:翻译是一个为整合一体、和谐统一的系统。这一理念在翻译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是适用的(胡庚申,2009:48)。由此看来,生态翻译学的和谐统一(holism)也是适用于翻译理论的。优势竞赛论“博”了郭沫若和严复之采,众傅雷与叶君健之长,并将它们向前一步推进,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诗词翻译的理论体系。其中许认为创造美是本体论,发挥优势是方法论,神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许渊冲2003:242)。不难看出创优竞赛论理论完善,是一个较为和谐统一的翻译生态系统。

二、优势竞赛论中体现的译者主体性

中国的生态翻译学的奠基人胡庚申教授在他的《 翻译适应选择论》创新性地提出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点并且在他的《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一文中分别从翻译美学的三元视角、诸者关系视角、译者功能视角、译品差远呢视角、意义构建视角、适应选择视角和翻译实践视角来力证译者的主导作用,打破了长期以来一直禁锢于语言层面的,持有“原著中心论”、“作者中心论”。他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9:49)。“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主体都带有“个体主体”性质,每个人的审美观、看问题的视角、社会背景、文化传统、教育程度、生活经历与情感经历等等,均不相同……往往产生不尽相同的译本”(吕俊 2002:37)。

在优势竞赛论中,为了实现译文的意美、形美、音美,译者可以适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译入语的优势。然而,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的先见、文化意识、美学观、翻译目的以及个人翻译主张等因素会潜在影响,所以译者在能动地创造性翻译的时候会无意地糅个人翻译风格,结果不同的译者就创造出了不同的译本,这就有了不同译本的比较和竞赛。这一点与生态翻译学所强调的译者的中心地位不谋而合。

三、创优竞赛论存在的问题(一)与“忠实”之争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说,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然而一切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才有意义。这里的客观现实就是译文的忠实性(faithfulness)。由忠实性与译者主体性作用引发的争论不在少数,其中最为典型之一的就是在新世纪之初由“创优竞赛论”与“忠实是翻译者的天职”而引发论战。之后又有诸多学者在各种期刊上评论,各抒己见。

对于许的翻译而言,他的翻译中的许多亮点是美的化身,使人乐之。宋认为如果译者一味追求“发挥译语优势”,采取“足尺加三” 的手法去“深化” 之,“美化”之,在自认为胜过原文的时候,往往也把读者引进了由译者强定的某一条感受带上,从而剥夺了读者的其他感受、其他想象、其他联想(宋学智2002:60)。使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法,将会使译文失去原文的文化土壤,将会把原作置于译入语文化的背景当中,不利于读者去感受异域文化气息。所以从这个认识层面去看,“发挥译语优势”能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信息”是不能成立的(宋学智2002:61)。

针对以上极端的观点,生态翻译学有很好的解释。“生态翻译学对传统的文学和文化翻译以及翻译本身的教义形成了挑战”(王宁2011:10)。王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提出的“译者中心”双重解构性”,即对“原文至上”的解构与对“译者中心意识”的解构。译者在翻译中起主导作用,但在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的意识不能随意发挥。译者为了翻译出最佳译文,就必须不断做出适应与选择,努力寻求“人本”与“文本”的平衡(郭玲玲2013:3)。它对拟翻译文本的选择并非根据译者自身的好恶,而更应该根据所选文本自身内涵的可译性,也根据内在于原文深层的生态结构来在目标语中再现原文。这应该是确保翻译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基本前提(杜海宝 2012:80)。如果没有值忠实于原文,“把翻译变成(了)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钱钟书 1997:85),就不能称之为翻译。

四、创优竞赛论存在的问题(二)与“含义”原型之争

由上文中可知,为了实现“人本”与“文本”之间的平衡,我们可以把翻译看作是译者发挥主体性、张扬自我,与忠实传达原作、克制自我之间来回转换的操作过程的观点,以期为译者适度发挥主体性(仲伟合&周静2006:92)。但是当译者发挥译语优势使译文流光溢彩时,又怎样去遵守忠实并去把握作者的意图?学者周艳也提出相同的疑问。她根据国内外学者对翻译的界定,对作者的意图用“含义” 来表示,而译者译文表达的内容简单概括为“意义”(周艳2007:92)。因为每个译者、作者和读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不同,即使译者们对同一个原文含义有着相同的理解,但在翻译时仍带有自己的影子。读者也是如此,如果根据从作者——译者——读者的三元关系理解,那么中间俩次信息转换的过程会导致信息差(information gap)越来越大,而作者想表达的含义就变得捉摸不透,忠实的对象也就无法确定。

以上结论会使译者们陷入恐慌,因为译者們失去了一种共同的价值判断无法开展翻译活动,而对现有的译文的含义也到处充满着质疑与分歧。赫施认为作者的意图即真正的“范型”(prototype),也即“ 含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翻译作为解释的一种,也得益于并依赖于“ 含义” 的确定性(周艳2007:92)。译者们对范型的猜测需要有理有据,尽力去了解当时原文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他的性格特点和文字风格,要寻找的这些可靠性的依据只能是作者的原意,而作者的原意又需要阐释者在阐释过程中去寻找,所以对于含义的解释总是倾向于成为一个维护自己本身的假设(赫施 1991:190)。赫施在坚定驳斥相对主义的同时,也表示“ 作者意图” 把握困难,陷入了“ 怪圈”。这种无奈与尴尬使“ 忠实论”变成了无可企及的幻想(周艳 2007:92)。

“ 忠实论”肯定含义确定性的存在,却忽略它“ 难以达到”,所以译者们将目光从不确定的“ 含义”转向确定的本族读者,提出“知之” 不如“ 乐之”,充分发挥译语优势(周艳 2007:92)。“竞赛论”便是首当其冲,它鼓励译者的创造力,但必须是在“含义”指引下“带着镣铐跳舞”。因为翻译需要有标准,所以优势竞赛论也只能在探索“含义”的路上缓缓前行。

怎样带着“镣铐”跳出优美的“舞姿”? 周艳提出了“翻译乌托邦”的构想,是希望译者们“虽不能肯定我们所作的解释上的推测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知道,我们这个推测会是正确的”(赫施 1991:190)。尽可能的方法去获取判断作者意志,涤去不利于传达原文的个人局限,尽管无法确定自己的译文是否“含义”最好的传达,但孜孜不倦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意义。“忠实论”对“含义确定性”的笃信,“竞赛论”在理解“含义”基础上对翻译永不求止的进取心,两者在翻译这条艰难却充满意义的道路上需要放弃极端,携手共进(周艳2007:93)。这与生态翻译学的崇尚的中庸之道是一致的,“且不说翻译过程中过分的直译或意译、异化或归化、过度诠释或欠额诠释等都是不可取的,就是译论研究本身也需要“允执厥中”,不能走向极端”(胡庚申2010:63)。

五、结论

优势竞赛论与生态翻译学联系紧密。许渊冲在前人的翻译理论基础上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优势竞赛论,来追求一种整体和谐(holism)。优势竞赛论的重要主体就是译者,这种译者主导的观念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对于那些过分夸大优势竞赛论和忠实论的极端的人来说,生态翻译学有着很好的解决方法。它所提出的“译者中心”的解构性将译者的能动作用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而对于那些走进含义“ 范型”怪圈的人来说,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庸之道”倒是可以让他们避免极端,走出“怪圈”。

优势竞赛论的追求之一就是“美”、“雅”,俩者但虽多是理想化的标准,但如何使其达到其最佳理想,与主观上确立的指导原则密切相关!在生态翻译学中的哲学思想可以帮助译者认识到自己的能动作用,忠实的主、客观性,避免认识上的僵化和形而上学,有助于译者”不断追求翻译标准,达到一种理想国的境界”(宋学智2002:61)。

参考文献:

[1]张智中.“优势竞赛论”本质透析[J].外语教学,2004,06:39-44.

[2]汪庆华.许渊冲诗词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西华大学学报,2013,05:103-106.

[3]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02.

作者简介:周仁萍(1991-),女,汉,安徽人,硕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研究方向:二语习得与教学。

翻译理论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中国的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都有着悠长的历史,由于地理位置、生存环境、人文习俗、饮食习惯等因素,中西方翻译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立足于中西方翻译理论,对二者的差异进行对比,并提出在中西方翻译理论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我国翻译活动发展进步的方向与策略。

关键词:西方翻译理论;中国翻译理论;理论差异;差异对比

前言: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理论体系[1]。学术界通过对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研究,大多以为我国的翻译活动是从东汉时对佛经的翻译开始的,到今天,我国的翻译活动已经发展了两千余年。另外,在公元前3世纪时,犹太学者翻译了《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自此,西方翻译活动开始出现[2]。在世界发展的数千年间,翻译活动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不仅产生了完善的体系,也出现了不同的翻译理论[3]。本文研究探讨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差异,并从对比中得到启发,对我国翻译活动的开展与进行提供指导思路,对我国翻译活动具有理论意义。

一、中西方翻译理论差异对比

(一)实用性与理论性的差异

中国翻译活动与西方翻译活动在进行时,实用性与理论性就是其中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异点。我国的翻译家大多都十分关注翻译中可能存在的困难问题,并对如何解决翻译过程中的困难十分有研究,基本情况下,我国的翻译家所关注的问题更加具有实用性,在解决问题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针对性,以此来确保我国的翻译理论可以在国际之中获得认同。另一方面,西方的翻译家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则更加具有抽象性,同时,也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在实用性和理论性的差异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的翻译作品具有明显的差别。

(二)翻译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中西方翻译活动进行的同时,就推动了各自翻译理论的形成。因此,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差异之中,也存在着表达方式的差异。一方面,我国的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使用精炼的词语与句子,并不会将细节过于放大,这样能够为读者带来较大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其独特的画面感。中国的翻译家在翻译时,更多关注的并不是原本的既定概念,而是读者在阅读后对该论述的理解。另一方面,西方的翻译家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更加强调在语言形式方面的表达,更加注重将原文中的内容讲述清楚,因此,学术语言的翻译更加丰富。从此方面来看,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对比中,表达方式的差异同样十分明显。

(三)翻译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不同可以说是中西方翻译理论对比中特别鲜明的一个差异,其差异的主要缘由为中西方的哲学思想大不相同。我国的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儒家、佛家与道家学说都着重强调人自身的领悟能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法就能够代表我国重视悟性的思维。因此在翻译活动中,我国的翻译家在就翻译问题展开学术讨论时,大多缺乏系统的阐述与说明。另一方面,西方的翻译家更加注重在翻译活动之中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会更加重视总结翻译理论,并不断进行超越与突破。

(四)翻译中宗教方面的差异

宗教在中国与西方都有着较长的历史,不同地区的人民所信仰的宗教并不一致,中国与西方的宗教信仰差异同样巨大。因此在翻译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方面的不一致也成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点。我国在宗教方面的翻译活动更加中立,虽然翻译活动最开始是由宗教翻译开始发展的,但是翻译活动也存在于文学方面,并不局限在宗教翻译之中。西方在宗教方面的翻译理论更加具有神秘色彩,虽然在如今看来,具有神秘色彩的翻译内容并不贴合实际,但是在西方社会与宗教群体之中,具有十分大的作用和影响。

(五)保守性与挑战性的差异

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随着当地的思想而产生差异。我国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封建社会,尊崇古人古言、尊重权威的风气十分明显,对后世也带来了十分大的影响。因此,从古至今我国的人们都更加愿意接受、传承古人圣贤所发表的言论。因此在翻译活动中,我国的翻译家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保守一些,在翻译时更加尊重前人之言。但是在西方,翻译家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则会更加具有挑战性与突破性,在尊重权威的基础上,不断的挑战前人的理论,始终都更加注重创新与突破。

二、中西方翻译理论差异对比的启发

(一)注重翻译的创新与开拓

相对于西方翻译理论,我國在开展翻译活动时,缺乏了一些对理论的创新与开拓。由于翻译工作是文字工作,是针对于语言而进行的活动,语言的习惯与表达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我国,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翻译理论更加保守,哪怕我国的翻译理论体系已经十分成熟,也缺乏一定的创新与开拓。因此,我国的翻译家应该立足与传统文化,在现有的、成熟的翻译理论基础之上结合时代发展进行翻译理论的创新与拓展,使翻译理论更具突破特性,不断完善我国的翻译理论。

(二)注重翻译的客观实践性

人类社会发展十分漫长悠久,发展到如今,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着不同,我国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能够导致我国的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差异十分明显。在我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影响之下,我国的翻译家更加习惯进行总结与整理,而西方的翻译家更加注重分析与论述。因此,从这一方面而言,我国的翻译理论更加具有主观性,翻译家的主观感受对译文的影响十分大。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我国的翻译理论也需要更加具有客观实践性,在学术方面拥有更多造诣。例如科技方面的翻译,我国在此方面的翻译缺少一定的指导性与理论性,从事翻译工作需要不断建立客观思维,在翻译活动中加以利用。

结语:综上所述,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之间的差异并不小,在地域、文化、习俗、宗教、思维等不同的影响下,二者的翻译理论也各具特色。本文经过研究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差异对比,得到了我国的翻译工作需要更加注重翻译的创新与开拓、更加注重翻译的客观实践性的启示。只有这样,我国的翻译理论才会更加完善,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持续发展,不断在国际上得到认同,提升我国翻译工作的国际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李静.中西方翻译标准的比较与发展[J].英语广场,2021(25):20-23.DOI:10.16723/j.cnki.yygc.2021.25.006.

[2]胡逸捷.中西方思维对翻译的影响——就思维与行为要素相关性研究[J].汉字文化,2021(15):151-152.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1.15.064.

[3]李珺.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英语翻译问题探讨[J].海外英语,2021(14):247-248.

翻译理论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及当代价值

3、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视域下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4、反贫困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和实践路径

5、浅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扶贫实践及思想体系

6、论诉讼抵销在中国法上的实现路径

7、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理论品格

8、中国共产党百年反贫困与社会救助的理论与实践

9、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10、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中国实践

11、精准扶贫经验分析与价值总结

12、基于ISM模型和能力贫困理论的河北省返乡下乡创业扶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13、社会性别、贫困与全球化

14、贫困理论范式的转向与美国福利制度改革

15、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反贫困工作

16、中国扶贫之路的内生逻辑、历史进程及未来展望

17、教育扶贫理论研究综述

18、.恩格斯反贫困思想的逻辑理路及其现实启示

19、习近平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的形成逻辑、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20、精准扶贫理论在设计扶贫项目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

21、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主要依据、科学体系和重大意义

22、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3、标签理论视域下高职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帮扶

24、案主自决与优势视角理论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方面的实践与反思

25、积极语用:提升我国学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26、辽宁省相对贫困现状与治理体系研究

27、江西省脱贫攻坚立法研究综述

28、脱贫攻坚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9、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的实践逻辑、理论结晶与分享策略研究

30、基于农户需求视角的西部边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成效调查研究

31、马克斯?韦伯社会分层理论视角下的美国贫困原因剖析

32、多元化扶贫开发与扶贫文化理论构建

33、新疆“民工荒”现象解析

34、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初心意蕴

35、《资本论》是唯物史观建构的必然理论环节

36、解释贫困的多样化视角浅探

37、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需要做出重大调整

38、我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机制分析

39、对第三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的几点思考

40、构建议题式教学“真”课堂

41、法宝: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

42、国内外城镇贫困人口问题研究述评

43、贫困乡城转移、城市化模式选择对异质性减贫效应的影响

44、贫困地区分类分批扶贫的实现路径研究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究

46、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形成逻辑

47、农民合作社发展与相对贫困治理协同推进机制研究

48、相对贫困治理研究的一个方向:农户生计资本分形研究

49、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内在价值

翻译理论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文学作品的质量评价:以百度翻译与谷歌翻译为例

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的翻译

4、机器翻译汉英翻译错误分析及译后编辑研究

5、探究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在翻译能力模式构建上的异同

6、视听翻译、多媒体翻译与多模态翻译:辨析与思考

7、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民办高校翻译课程文化输入研究

8、基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下的《诗经》翻译研究

9、德语翻译中文献型翻译与工具型翻译的技巧特点(二)

10、食人主义翻译理论对我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影响和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11、机器翻译VS人工翻译:流行语英译之我见

12、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的运用

13、翻译技术对翻译学习方式的积极作用探究

14、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比较

15、从关联翻译理论的最佳关联性赏析 《唐顿庄园(第一季第一集)》的字幕翻译

16、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前景研究

17、中国翻译界的信顺翻译标准之争

18、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科技英语翻译探析

19、翻译审美心理学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20、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啼笑皆非》的翻译研究

21、翻译行为视角下《背影》汉译英翻译方法

22、浅谈戏剧翻译中结合使用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重要意义

23、论中国翻译史上政治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24、广西崇左法律翻译现状及法律翻译人才产出策略

25、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实用英语英译汉翻译教学研究

26、外贸英语函电翻译之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分析

27、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的水》(节选)翻译研究

28、生态翻译学下“三维”适应性转换翻译方法应用

29、翻译补偿视域下外宣文本汉英翻译

30、论生态翻译学在中西翻译研究中的学术定位

31、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影视剧片名翻译

32、浅谈切斯特曼翻译伦理观照下的文献翻译

33、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中的培养问题探究

34、透明的翻译:西方诗歌翻译所涉及的句法问题和翻译哲学

35、翻译信息论视域下外宣翻译编译策略研究

36、生态翻译视域下的谢灵运山水诗典故翻译

37、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巴蜀文化旅游外宣翻译规范化探讨

38、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博翻译

39、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香水评论英汉翻译研究

40、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翻译

41、翻译技巧在翻译能力培养课堂中的教学设计研究

42、英汉翻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分析

43、翻译语料库在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44、散文翻译思想对译者散文翻译行为的影响研究

45、翻译转换理论下 电影《八佰》英译字幕翻译研究

46、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网站外宣翻译研究

47、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看化妆品名称的翻译

48、中国翻译史上的科技翻译高潮和西学翻译高潮之比较

49、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

翻译理论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3、探讨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与教学

4、CBI模式下商务英语专业生态教学模式构建探析

5、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6、“互联网+”环境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

7、浅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翻译的教学原则

8、基于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9、论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10、非英语专业商务英语课程教学问题探因及对策研究

11、“小商标,大翻译”教学实施报告

12、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13、就业导向下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14、国际视野下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因素分析与策略

15、商务专业语言知识对商务英语翻译信度的影响

16、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调查研究

17、基于翻译公司网站调查基础上的商务英语口译岗位人员素质研究

18、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文本中的误译类别探究

19、中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优化探究

20、普通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未来发展路径探究

21、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22、高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浅思

23、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探析

24、广西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的改革及对策

25、新经济时代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26、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27、任务型教学法在经贸专业商务英语课程中的运用

28、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29、商务英语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研究

30、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31、“一带一路”背景下菲律宾商务英语教育概况及启示

32、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33、本科生开放式商务翻译语料库建设

34、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

35、论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

36、以技能训练为核心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37、浅析大数据背景下的商务英语教学

38、区域经济发展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

39、经济新常态下商务翻译创新机制的构建

40、商务英语专业英语类精品课建设之路探索

41、人机结合的跨境电商产品界面文案翻译能力培养研究

4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机辅翻译应用能力培养探索

43、互联网环境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探析

44、浅析商务文本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45、商务英语》网络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初探

46、关于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性考核评价

47、基于语料库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8、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翻译报告撰写问题初探

49、浅谈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学习关键点

翻译理论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多模态应用翻译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

3、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研究

4、商务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标准分析

5、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研究

6、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语用失误解析

7、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

8、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广告翻译策略研究

9、论语境因素与商务文本翻译的择义理据

10、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评价研究

11、功能对等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12、从语域视角看语义翻译策略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13、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影响

14、商务活动中广告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15、商务英语中的广告翻译

16、跨文化语境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

17、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18、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中英商务广告翻译研究

19、浅谈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

20、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英汉《商务翻译》教学评价模式的探析

21、浅析商务文本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22、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改革研究刍议

23、“互联网+教育”形态下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24、交际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中的应用

25、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6、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策略

27、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

28、商务英语的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策略研究

29、高校学生商务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

30、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商务英语翻译混合式教学设计

31、论商务翻译教学中的术语翻译问题

32、生态翻译视角下的商务广告汉译英研究

33、商务广告英译汉翻译策略研究

34、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的整合实践与教学设计

35、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述评

36、目的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37、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38、浅析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39、多元化混合模式的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40、经济新常态下商务翻译创新机制的构建

41、商务英语翻译的文化意向错位研究

42、试论现代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43、浅议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

4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商务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45、商务广告翻译关注点研究及策略

46、跨文化视阈下的商务英语翻译失误与对策

47、多模态模式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48、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49、刍议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上一篇:中日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城市的发展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