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论文范文

2024-07-21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历程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势必受到艺术本身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大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钢琴音乐是在20世纪初期伴随着中国的新音乐的发展而开始发展的,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缩影。不同时期民族化特征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20世纪前半叶;1949年至1976年;1976年以后三个阶段。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对民族风格的理解和运用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在钢琴作曲中也通过不同的形式创作出来。

在20世纪初期,对传统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思想,在音乐创作上利用民间旧形式的音乐配合西方新鲜的内容,从而体现钢琴作曲的民族化特征。20世纪40年代末期,中国文化发展变化出现了新的形势,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多元化、自由、活跃的局面。但是,到60年代初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对音乐创作有了政治性的要求,使得音乐创作必须为政治服务,从某种程度上禁锢了音乐的发展,禁锢了艺术家的音乐创造,在这一时期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民思想得到了大解放,国家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甚广,中国音乐界思想上的束缚得到了解除,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的多元化。更多的钢琴作曲家采用新的技法进行大胆的探索,追求新的响音结构,或直接采取十二音技法,更有人独自进行创作技法;作曲家有各种技法与民族音调相结合,使作品通过西式的钢琴弹奏出中国特有的民族化神韵。

中国钢琴音乐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创作和演奏上都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点,具有明显的民族化特征,在表达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识和民族风格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意见。

二、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1、民族化的风格

有人说,中国钢琴作品中缺乏统一的民族风格,这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民族化的中国风格比较宽泛,中国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又有其不同的风格和特征,造成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显著的差异;音乐的风格又是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征和作曲家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以及不同的选取素材等因素综合集中的形成和体现。另外,中国钢琴的技法受到西方传统和现代技法的影响,但其中存在的民族化特征始终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技法的改造和探索,造成中国民族化风格出现多样化。

2、音乐风格参照问题

中国音乐风格的参照不同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认为音乐的风格基本上,是以作曲家个人的艺术修养,和时代背景的风格为基础。但是,在中国作曲家基本上以西方的音乐语言和形式进行作曲,在其中融入民族的音调与特色。中国的钢琴音乐作为一种从西方国家传递过来的舶来品,既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西方人对中国钢琴音乐的不理解,比如在钢琴作曲中添加非音乐文化特征,和被改造的似是而非的音乐要素。但是,正是这些因素,是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化特征的重点,是任何经验主义的错误理解。

3、未来的发展

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变化。在新的形势、新的时期,中国的钢琴音乐应该面向全球化,应该走向世界。这就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有了更高的要求。走向世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传统和创新、民族和世界所存在的矛盾性。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传统和创新进行统一,如何将民族融入到世界中去。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继承传统是为了更新的创造,创新更是传统风格的延续。不断发展的民族应该是开放包容的,应该走向世界,应该和世界融为一体。通过民族化的艺术风格向世界弘扬中国文化,通过中西文化的兼容,推动我们自己的学术水平。

三、结语

中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的改革,中国钢琴艺术的创作利用钢琴这一外来的乐器,使传统的艺术曲调有了丰富的背景和强有了衬托,使得传统的音乐旋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表现。利用钢琴模仿传统乐器的特色和已经,丰富了传统音乐的声性色彩和立体思维。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钢琴音乐创作,运用现代的形式和钢琴的技法,将中西文化进行融会贯通,将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发展和创新,使得中国钢琴作品更具有时代气息,更接近时代潮流,和人们的审美习惯,对中国的音乐艺术文化具有启迪意义。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对音乐的追求与日俱增。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不断加快,民族化特征逐渐显现,追求中国风格成为了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不竭动力。钢琴作品民族化的特征是中国艺术人一种文化身份的体现,也是中国艺术家和作曲家对中国文化的信仰、喜爱和尊重。中国艺术文化博大精深、融会贯通,集合了各种名族风格,各种地域特色,各流派,以及不同时代的流行特征,所以中国钢琴音乐中国风格民族化也是多种特色和风格的混合体。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民族化特征在世界音乐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身份的标签,将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时代风格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艺术形式,新的流行风格。本文就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音乐元素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钢琴音乐,民族化,分析和探究

参考文献

[1] 盛夏,民族钢琴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教学中的建构[J],北方音乐,2016(21)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人们“民族自信”“民族自觉”意识的不断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与重视,其保护与传承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多元性和生动性的部分,其可持续性地发展,除了需要其在族群内部的传承外,也需要对外进行传播。民族舞蹈送教下乡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播的手段,如何利用这种手段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少数民族舞蹈保护与传承发展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生态环境;送教下乡

舞蹈生态学是以舞蹈与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而这一环境应该包含舞蹈文化在萌芽、形成、发展、传播与传承阶段的各种环境,这种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正因如此,少数民族舞蹈,特别是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舞蹈的保护、传承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在收集、研究、分析某一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时,应强调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协调关系。将“送教下乡”概念植入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中去,就是给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播和传承以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旨在如何调适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传承与传播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减缓自然舞蹈文化的流失速度。

一、送教下乡的文化背景

“送教下乡”是指“把城市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饲养场,让想上学的农民有学上。”①其雏形最初是以“乡校结合”为办学模式,着重提高第一产业的技术发展,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比重不断提高,“送教下乡”模式逐步涉足到其他领域。笔者从中国知网上检索结果显示:最早自1991年以来,与“送教下乡”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收录的期刊论文共计336篇、硕士论文共计9篇,参加国际会议的论文共计7篇,刊登报纸的共计317篇。其中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教育领域540篇,农、工、畜牧业领域99篇,其他学科领域30篇。基于“送教下乡”教学模式自身的特殊性及基层学校的需求性来看,人们的关注点似乎总是指向技术及智育两个方面,而舞蹈艺术作为学生美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却并未以“送教下乡”教学模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随着“全民舞蹈”热潮的到来,以及国家对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视,笔者认为,要增强舞蹈艺术的普及性,不仅要将舞蹈艺术教育深入到村村寨寨,还应该以多元的方式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融入其中,将“送教下乡”模式植入到舞蹈艺术教育中,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舞蹈艺术“走进去”“走出来”,增强舞蹈艺术的普适性。

笔者在前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田野调查中看到,州内各地村民不仅以各种方式对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进行传承与传播,同时,他们对一些外来的舞蹈文化也十分感兴趣,比如在哈尼族传统“十月年”中,人们不仅会聚集在一起欢跳“乐作舞”“猴子舞”等传统的哈尼族舞蹈,还会跳一些比较前卫的迪斯科舞蹈。在他们认为,在传统民族节日中,大家一起跳舞,既有对民族传统的传承性,也有舞以达欢的功能性。随着文化圈的不断交融,他们在向外界展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他们也渴望接触和吸收更多的外界文化。笔者在红河县甲寅乡进行田野调查时,当地村民表现出对外界舞蹈文化的极大兴趣,他们会用一些传统的哈尼族舞蹈元素演绎汉族流行歌曲,也会编创一些有别于当地民族特色的广场舞,他们还渴望能透过外界到访的学生、研究者那里学习一些当地没有接触过的舞蹈种类。由此笔者想到,何不将田野调查与送教下乡结合在一起,既能以科学的方式将一些珍贵的传统民族舞蹈文化加以搜集、保护、传承与传播,又能满足村民们渴望接触、吸收外界舞蹈艺术的需求。

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

我国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平台可以认识、了解、学习到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艺术也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下继续发展着。众所周知,少数民舞舞蹈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文化群体内部传承和文化群体外部传播,无论是传承还是传播都是靠教育来完成的。文化群体内部的传承是通过族群内部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将本民族的传统民族舞蹈文化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笔者在对云南省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上寨村的乐作舞进行调查时发现,生活在当地的男女老少无一不会跳乐作舞。每天晚上,人们在结束了一天劳作之后,都会相互邀约,来到公房内跳乐作。当地的乐作舞传承人王里亮、李阿胖两位老师,无论是在家族传承还是师徒传承中,在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着红河县彝族乐作舞,他们在村内教孙子辈的小朋友跳乐作舞,使孩子们铭记传统;为慕名而来的学者、研究者们讲解、演示乐作舞的历史文化和表演艺术,让学者、研究者为红河县彝族乐作舞留下点滴记录;走出村寨,走进学校,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乐作舞的艺术魅力,让世人感受到传承的力量。

文化群体外部的传播主要通过学校、培训班、旅游、网络等方式进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教育与展示,尽管这些方式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学校教育中,大部分专业院校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中涉及到的都是藏、蒙、傣、维、朝、云南花灯、东北秧歌这八个版块的课程,但舞蹈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特别是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更注重区域性文化的传播。如笔者看到CCTV舞蹈世界“青春梦想季”——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专场中的表演性组合有:《架子孔雀》(傣族)、《阿尺目刮》(傈僳族)、《栽秧鼓和烟盒舞组合》(彝族)、《宫廷长甲舞》(傣族)、《云南花灯》。又如红河学院开设的《红河本土舞蹈教程》课程,“该教程主要搜集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较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素材,进行整理、加工、课堂化而形成,共四单元——红河哈尼族民間舞训练教材、红河彝族烟盒舞训练教材、红河彝族民间舞训练教材、丰收鼓舞,每个单元都以讲解、单一(短句)动作、教学组合三个部分呈现,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教学性、系统性。”②这些有着共同地域特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当地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且通常在这些地区的高校中,他们所使用的教材更多的是自编教材,这些教材较之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所用的教材,多了一些代表性、地域性、技艺性和趣味性,少了一些程式性,而这也正是当地深入骨髓的民族味道,在离开了滋养它们的土壤后,总会让人觉得美则美矣,却缺少了一点韵味。

中小学、培训班、旅游展演、网络平台上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播其所涉人员更具流动性,传播性较大,但延续性较差,且在传播中容易产生知识性的错误。此外,由于不同地方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生活水平,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重视程度等存在着差异,也会导致人们所接受到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数量、质量层参差不齐,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偏僻,经济、文化等较为滞后的地方,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人就越少了。笔者认为,在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除了进一步加强传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外,还应进一步推进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改革。例如,笔者所在的昆明学院音乐学院,在舞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以培养“会跳、会教、会编;能站讲台,能上舞台;突出一项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③为目标。昆明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的生源多为云南省内的学生,学生毕业后通过普岗、特岗考试进入中小学、幼儿园任教,或进入社区文艺部门服务基层,这些学生就能结合所学知识与所处环境的地方性民族舞蹈文化等,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较为科学、有效的传播。

笔者在前往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中学进行“送教下乡”调研时,该校李浩老师系原昆明学院 2002级的学生,他在工作单位组织学校一些学生进行舞蹈训练,主要训练内容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撒尼跳乐”以及芭蕾基训等一些舞蹈课程。在调研过程中,学生们跳了一段特别地道的“撒尼跳乐”,随后笔者择选了两组红河县彝族乐作舞中的动作,作为“送教下乡”教学的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展开教学,理论上从“撒尼跳乐”和“乐作舞”的异同入手,让学生们了解一点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又从动作入手简单教授一些“乐作舞”的动作,让学生们学习,虽然时间短,但是学生们能够基本掌握动作的连接。但很明显,学生们对于“乐作舞”的动律及特点难以掌握,后期的組合教学成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基于这一次“送教下乡”的尝试,期待通过这种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能在传承和传播中不断地强化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独特性,发现其相互之间的交融性。

三、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的可行性

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能够满足基层不断增强的美育教育需求。自2016年以来,笔者所在的昆明学院音乐学院已经连续承办了三届“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活动教师培训”——民族舞蹈培训工作,其初衷也是为了教会省内各地州不同层次的教师们一些校园民族舞、少数民族课间舞等的编创和教学方法,使得云南省内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通过这一活动,我们能够搭建起更广阔的“送教下乡”教学平台,及时予以需要帮助的教学部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等提供较系统、较科学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指导,让人们能够认识、了解到更丰富、更传统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文化。二是,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是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手段。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要求教学活动必须深入到基层,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民族性和传统性,要求教员务必深入、准确地了解、分析、研究教学内容中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这就在备课过程中无形地对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了保护与传承;其次,择选的教学内容还应具有适用性,否则送教下乡就难以达到指导作用,无法满足当地民族自我保护与传承传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需求;再次,在送教下乡教学活动之余,亦能深入了解当地的传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教员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则在送教下乡的同时,亦对当地的传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了保护与传承。这种交叉式的教学与调查研究能使不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得以有效地传播、传承。

注释:

①https://baike.so.com/doc/5049658-5276727.html.

②周庆.红河县哈尼族、彝族乐作舞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5.

③内部资料.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舞蹈属于肢体语言艺术,表达着一种无以言表的特殊情感,而民族舞蹈是舞蹈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组成要素,有着生动活波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的表现内容,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已被提出新的要求,要具备“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特点,需要多角度巧妙地把民族舞蹈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 民族舞蹈 体育教学 结合 实践

就民族舞蹈而言,是以情感表达为切入点,以人们的思想情感为中心,来支配身体完成一系列相关动作,又被称之为“人体艺术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还具备“古朴、纯真”的元素。在新时代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需要巧妙地融入民族舞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一、民族舞蹈概述

就民族舞蹈而言,属于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其它舞蹈艺术形式的核心来源,它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应运而生。也就是说,劳动人民是民族舞蹈的直接创造者,有着浓浓的地方特色,鲜明的人文风俗,能够客观地反映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实际情况。随着时代不断演变,被注入很多全新的舞蹈形式,更好地去表达人们内心无法言说的情感,那份真实而淳朴的情感,有着浓浓的地方特色,又有着独居魅力的舞蹈风格。由于民族舞蹈在人民群众产生,也需要由人民群众去传承这样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换句话说,民族舞蹈还具有其他一些鲜明的特点,比如,适应性、群众性、地域民族性。以综合性为例,民族舞蹈的类型并不是单一的,比如,绿洲文化型、海洋文化型、农耕文化型,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太平鼓、秧歌、花鼓灯”等都属于农耕文化型。

二、高校实施民族舞体育的重要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民族舞蹈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现代教育而言,更需要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美育可以美化人的心灵和行为,具有良好的品质,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做好铺垫。就民族舞蹈而言,能够客观地折射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并对此进行歌颂、赞美,鞭挞“假、丑、恶”。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你表达、交流情感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舞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好地去认识并感受美,不断开拓他们的视野,强化他们的民族情感,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其次,可以不断丰富体育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素养。民族舞蹈和体育教学的融合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意识到学习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能够在丰富的体育资源中找到适合自身锻炼的运动项目,逐渐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最后,还能进一步促进全面健身计划的实施。它在高校的实施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运动技能,逐渐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步入社会后也能积极参与到各类民族舞蹈运行中,达到健身的目的。

三、民族舞蹈和体育教学相结合实践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民族舞蹈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准确把握彼此具有的特点,优化教学方法。因此,本文作者以高校健美操教学为例,对民族舞蹈的融入实践予以了探讨。

(一)合理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开展健美操教学

通常情况下,就健美操音乐而言,需要选择爵士乐、迪斯科等具有现代特色的音乐,但长期受这些音乐的刺激下,学生会逐渐对健美操课失去兴趣。为此,教师需要选择那些具有民族风格的迪斯科音乐作为伴奏音乐,激发学生进行健美操练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节奏感、韵律感,进一步提高健美操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在音像教学设施作用下,把不同民族分割的音乐知识融入到健美操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健美操以及音乐之间的结合,培养他们多方面技能。

(二)优化教学方法

在融入民族舞蹈过程中,要全方位分析舞蹈动作具有的多样化特点,对学生有着怎样的锻炼价值,并根据健美操具有的特征,巧妙地将二者融合,达到“育体、育心”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练习一些“原始”的健美操动作,再配上具有现代特色的迪斯科音乐,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在此基础上,以健美操步伐为核心,巧妙地融入民族舞蹈的手臂动作,并以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为背景音乐,对学生进行深层次地练习,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在健美操的热身部分、结束部分适当编入争端的民族舞蹈,整套完成之后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土族、撒拉族等民族舞蹈,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为背景音乐,展开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行编排相关的民族舞蹈,不断展现他们自身才能。

四、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舞蹈是作为一种人体运动艺术,属于一项特殊的“美”运动,需要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把民族舞蹈巧妙地融入其中,充分展现其自身魅力,不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挖掘学生各方面才能,使其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锻炼他们身体、塑造形体的时候,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不断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培养他们更多优秀的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使其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赵斯文.探究民族舞蹈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5,19:188+190.

[2] 曹智.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分析及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199-200.

[3] 黄艳萍.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1,01:87-88.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文化;民族舞蹈;舞蹈艺术

民族文化是我国悠久历史长河中的美丽瑰宝,也是一代人们的情感寄托。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对于民族文化是十分重视的,而且也不断地提出相应的措施帮助民族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之中,民族文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蹈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最终会演变成一种文化集合体的形式,在表演的过程中就能够反映出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民族舞蹈是一种在肢体语言和表演技巧上,都需要进行不断练习的舞蹈种类。一个优秀的舞者能够在舞蹈演出的过程中反映出民族文化的鲜活特征,而且能够显示出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在学生学习舞蹈的过程之中,不仅需要注重形体姿势的训练,更需要了解民族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一、民族舞蹈教学的现状

一些学校在开展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民族舞蹈表演形式,而忽略了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致使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将民族舞蹈教学与文化内涵相结合,学生难以了解民族舞蹈背后的真正故事[1]。除此之外,由于学生的民族舞蹈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民族舞蹈的理解以及领悟能力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开展教学时就无法达到一个较为统一的水准,学生们也只知道模仿教师的动作,从而进行一种较为机械的记忆。这种记忆方式也导致了在日后的表演过程之中,学生十分容易遗忘动作,而且也难以真正地掌握动作的内涵与核心。在进行民族舞蹈的表演时,每一支舞蹈及其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背景,会随着民族舞蹈表演者的不同表演形式,产生不同的感觉。因此,在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注重动作技巧以及形态规范的基础之上,将民族舞蹈所具备的文化底蕴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到民族舞蹈的内涵,并且被民族舞蹈的魅力所吸引。

二、民族舞蹈文化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的意义

(一)加强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认识

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民族舞蹈中的基础动作以及相关的表演技巧。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们对于民族舞蹈文化的理解和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学习某一支民族舞蹈的表演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网络资料的查阅[2]。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到民族舞蹈背后的故事、民族舞蹈的发源地、民族舞蹈的创始人以及民族舞蹈背后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教师如果想要在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文化教育,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一些相关的民族舞蹈文献、影像的方式进行民族舞蹈的欣赏,欣赏之后,由教师随机指定小组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就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也能够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互相学习民族舞蹈文化。

(二)实现民族舞蹈与民族舞蹈文化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的学习遇到阻碍。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学科性过强而忽略了民族舞蹈背后的真正文化内涵,所以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好民族舞蹈,就需要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快速地学习民族舞蹈动作,并且提升自身的知识境界。在过去的民族舞蹈教学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往往过于机械性,而且是不断地重复民族舞蹈的动作,学生们无论是在自主方面还是创新方面都受到了局限,所以学生们的民族舞蹈过于相似,一定程度上缺少了个人的色彩与灵气。要想改善这一问题,就需要加强学生对于民族舞蹈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学习,只有实现了民族舞蹈教学与民族舞蹈文化共同发展的目的,才能够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民族舞蹈的真正含义,掌握民族舞蹈的动作,表演出更加优美的民族舞蹈。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舞蹈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形式。学生在学习民族舞蹈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气质和修养,能够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3]。与此同时,民族舞蹈文化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感受,让学生学会领悟民族舞蹈的魅力,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民族舞蹈,而不是被家长或者教师强迫重复地、机械性地了解民族舞蹈动作。学生如果能够做到自觉进行民族舞蹈动作的训练,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信念感与成就感,这是在家长和教师逼迫之下所不能形成的。此外,在进行民族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传递民族的文化,了解民族的色彩,这样才能够丰富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和生命活力。学生学习舞蹈可以提升自身的形体美,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自身的内心世界。优美的舞姿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感化他们的内心世界,最终达到审美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这个过程之中能够感受自身的内心世界,丰富自己的思想,同时能够帮助舞蹈文化不断传承和发展。

三、民族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民族舞蹈教学慢慢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学生去学习民族舞蹈,从而提升自身的气质与修养。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民族舞蹈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实现了民族舞蹈教学和民族舞蹈文化教学相结合,才能够帮助学生真正意义上学会民族舞蹈。然而,在许多学校开展民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之中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民族舞蹈的教学遇到了阻碍[4]。第一,教学的内容模式过于守旧。由于我国的发展历史非常长久,所以舞蹈的种类也十分繁多,而且民族舞蹈也分为不同的舞种,但是民族舞蹈所占主修课的比例却不断减少。与芭蕾舞相比,民族舞蹈教学授课的内容过于狭隘,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存在教学内容过于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教师通常都是让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机械性的重复,并没有在课堂之中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且也忽视了民族舞蹈背后文化知识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只注重于对于民族舞蹈动作的记忆,难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使得民族舞蹈的表演过于空洞,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民族舞蹈的热情。第三,我国拥有民族舞蹈的种类非常丰富,比如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等等,但是这些民族舞蹈缺乏发展的空间,使得民族舞蹈教学逐渐陷入了一种困境。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教条化、模式化的教学也致使学生不愿意学习新鲜的舞种。

四、加强民族舞蹈教学的策略

民族舞蹈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它是需要不断训练和积累自身学习能力的一个较为漫长的学习过程。在民族舞蹈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训练自身的基本功,也需要让学生了解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民族舞蹈的自身魅力,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舞蹈张力。因此,教师运用一些相关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也是非常值得采取的,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了解民族舞蹈文化的真正内涵,然后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以及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来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而且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中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认可,从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保证民族舞蹈教学能够朝着更加信息化、多元化的方式不断地发展和前进。

五、结语

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民族舞蹈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实现民族舞蹈教学和民族舞蹈文化共同发展,能够帮助我国的民族舞蹈不断发展和进步。

參考文献:

[1]李媛媛.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好家长,2018(39):209-210.

[2]孙越.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学习的重要性[J].参花(下),2018(3):148.

[3]武开娟.解析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9(2):170,172.

[4]王晓玲.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分析[J].中国文艺家,2019(4):211.

作者简介:

叶红秋,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国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舞蹈文化融入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当中,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舞蹈课程教学的内容,还能够以舞蹈文化为重要基石,进一步促使我国民族舞蹈课程教学有效开展,促使学生全方位理解民族舞蹈的真正内涵,促使民族舞蹈表演更加优美、动人。文章重点对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促进民族舞蹈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我国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民族舞蹈教学;传统文化底蕴

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发展我国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时候,需要将其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促使其能够在不同领域当中发光发亮。而民族舞蹈作为极具特色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舞蹈教学中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促进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我国传统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帮助学生将情感与肢体相结合,更好地演绎民族舞蹈,提升自身民族舞蹈表演水平的重要方式。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与表现特征

(一)具有传承性的文化价值与特点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之所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经久不衰,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这种特殊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发展过程当中,保存和传承了我国民族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思想以及文化精神,具有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提升民族认同感等非常显著的重要功能。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不管经历什么朝代,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都会与所处阶段的历史文脉、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相融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始终受到人们的追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当中的重要载体内容,在各个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得到不同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其他的一些民间文化相类似,都会伴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转变,代代相传。

(二)具有大众性的文化价值与特点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当中共同造就的精神财富,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锤炼之后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舞蹈风格,能够较为形象、系统而又完整地反映当地人民群众独有的精神风貌、生活实践、劳动生产特点等等,其传播、继承与发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由此,民族民间舞蹈在表现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大众性和普遍性,不仅其创作离不开大众,其传播也离不开大众,其发展过程更离不开大众。因此,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传播与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对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喜好予以考虑,并且结合其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精神文化等内涵予以调整,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文化价值与特点

在民族舞蹈当中,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内容、精神文化内涵等方面,包含着这一民族特有的理想追求、审美特点、思维表现形式、风俗习惯等等。各不相同的民族民间舞蹈又会因为缔造其的人民群众自身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历史背景的不同,展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特点。这就需要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和发展过程当中,尊重当地民众的信仰,不能进行随意的改变,也不能因为需要迎合市场的发展以及“国际化”,而对这些民间民族舞蹈进行盲目改变,或任意将其与外来元素进行融合运用,导致不伦不类的现象出现。只有凸显其原生态民族特色,才能将最本质的民族舞蹈内容展现在受众的面前。

二、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产生的影响

(一)通过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来规范学生的肢体语言

在民族舞蹈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将民族舞蹈文化进行融入,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之下以特殊的文化理念对学生的肢体语言进行规范。在这一过程当中,主要是通过民族舞蹈课程以民族舞蹈文化为视角展开教学,针对民族舞蹈自身的动作、姿态、步伐等予以剖析,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详细地对民族舞蹈文化以及民族舞蹈表演过程当中的每一个肢体动作的含义进行表达,并充分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民族舞蹈的课程学习当中关注自身的形体,更加准确地掌握传统的民族舞蹈表演技巧。

例如,在对东北秧歌的表演过程当中,需要身体前倾、膝部微微前屈、整个重心向前,通过这些动作的呈现,充分体现出东北秧歌表演的灵活性、欢快性以及喜庆的氛围特点。如此可以促使欣赏者在欣赏东北秧歌舞蹈的过程当中进一步联想到东北优秀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点等。由此,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当中,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至关重要,可以说是进一步规范学生舞蹈动作表现技巧的根本所在。

(二)依托民族舞蹈文化促使民族舞蹈教学与文化相融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民族舞蹈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学会如何更加规范地表演民族舞蹈内容,还需要在技能掌握的过程当中促进学生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民族舞蹈的过程当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想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则需要将民族舞蹈文化和民族舞蹈课程教学相结合。因为整个民族舞蹈课程的教学需要依托民族舞蹈文化,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融合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风俗、生活文化、地域特点等内容,有针对性地将民族舞蹈文化精髓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当地文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掌握当地民族舞蹈表现技能,并且对其他地区的民族舞蹈文化、舞蹈表演技能进行学习,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这种文化特点以及学习氛围的营造,可以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思想观念、品质品德。

除此之外,将民族舞蹈课程教学与民族舞蹈文化相融合,采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手段展开民族舞蹈教学,能全方面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培养出高品质、优秀的舞蹈表演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实践经验。

(三)通过民族舞蹈文化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升

从民族舞蹈课程教学的本质上来看,民族舞蹈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民族舞蹈表演水平。巧妙、科学而又合理地展开民族舞蹈课程教学,除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民族舞蹈表演技能之外,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舞蹈演绎技能、舞蹈文化水平以及综合能力。而且在这一学习过程当中,还可以通過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意识。在后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当中,教育教学者可以通过特殊的“以情带舞”这一课程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在舞蹈演绎的过程当中更好地表达情感,形成美好的审美意识。在此基础之上,教育教学者还可以从审美角度出发,进一步鼓励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表演技巧、精神内涵进行领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促使学生能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当中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地创作优秀的民族舞蹈艺术。除此之外,还能够以“真、善、美”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进一步实践和探索,促进学生在思想、品德、观念上得到提升,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结语

在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当中,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入是极为重要的,其不仅仅能够对整个课程教学活动产生影响,而且还能够在一定情况下提升学生的舞蹈技巧、情感表达能力等,促进学生在文化素养、品质品德、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要将民族舞蹈文化更加积极、科学而又合理地融入民族舞蹈课程教学当中,促进传统民族舞蹈得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戴钦,帅晓军.“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策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12):218-221.

[2]刘黎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的结合策略阐述[J].戏剧之家,2018(19):202.

[3]苏珊.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8):52-53.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音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民族民间舞蹈是少儿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但是,传统的少儿民族舞蹈教育活动,往往只重发展少儿的动作,单纯要求少儿模仿;有时还用口令来训练少儿动作,等少儿学会了动作后,再配上音乐。这样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对少儿创造性表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本文旨在探索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教育,让少儿初步学习和掌握各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舞蹈风格和特点,培养少儿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的能力。

关键词:少儿;民族舞蹈;舞蹈技能

一、视听结合,充分激发对民族舞蹈的兴趣

兴趣是少儿学习的内动力,要使少儿对民族音乐舞蹈感兴趣,就必须培养少儿民族音乐舞蹈的感受力。而培养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必须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少儿直接感受音乐旋律美和舞蹈动作美,激发少儿对音乐舞蹈的注意和兴趣。而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多感官感知,“多通道”欣赏才有效果。同样,少儿在欣赏民族舞蹈的活动中,调动更多的感觉器官就能更深刻、更细致地感知民族舞蹈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例如:我在教少儿欣赏新疆舞蹈的同时还通过欣赏VCD等多种手段来激发少儿学习舞蹈的兴趣。有的少儿在欣赏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合着音乐节拍手舞足蹈起来,少儿在听听、看看、唱唱、跳跳的过程中,让大家分享他们对民族舞蹈的感受。然后再请少儿欣赏他们非常熟悉的新疆维吾尔族歌舞《小弟弟早早起》,少儿就会根据已掌握的几个基本动作自编自舞起来,我真为他们的潜能感到惊喜。

二、创设环境,充分营造民族舞蹈的氛围

环境对少儿的印象是深刻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师应鼓励少儿穿上民族服装,大胆、自由、随意地表演欢乐的民族舞蹈,给少儿自己展示的机会,满足少儿自我表现的需求,同时,少儿之间自发的音乐行为也会吸引同伴积极参与,并互相促进,为少儿提供一个自娱自乐的舞台。在少儿民族舞蹈教学尝试中,我让家长带着自己和孩子共同创作的民族舞蹈,带上自己设计的不同的民族服饰,来到孩子中间进行亲子互动,也可与其他幼儿互换服装,让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同台舞蹈,在良好的气氛中,家长与少儿愉快地交流,增强少儿感受民族舞蹈的信心和乐趣。

三、精心选材,充分感知民族舞蹈的风格和魅力

第一,必须是贴近少儿生活的民族音乐。少儿民族舞蹈教育应从感受入手,让少儿先感受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再加深理解,因此,选择贴近少儿生活的民族舞蹈,以少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少儿就容易学会。如蒙古族舞蹈《吉祥三宝》,歌词简单明了,曲调生动活泼,节奏自由流畅,简单地表达了爸爸、妈妈、孩子就是家里的吉祥三宝,抒发全家人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感。

第二,选择多种体裁,特点鲜明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舞蹈异彩纷呈,如瑶族舞曲《铜鼓舞》节奏深远悠扬,汉族舞蹈《采茶舞》、傣族舞蹈《孔雀舞》活泼欢快,彝族舞蹈《阿哩哩》风趣开朗,朝鲜族舞蹈《桔梗谣》凝重端庄,蒙古族舞蹈《赛马》自由舒展、豪迈奔放。让少儿感受各种性质的音乐,体验不同情绪的舞蹈,少儿就能更生动、更自然地表现各民族舞蹈的特性。

四、有效组织,充分理解、创造、表现民族舞蹈美

第一,有意启发思维,感受表现作品音乐舞蹈美。教师要有培养少儿感受力的强烈意识,以感受活动和感受能力的培养为起点,随时强化。例如:在少儿舞蹈教学的起始阶段,我先有意识地创设音乐情境,通过听录音,听教师范唱,让少儿感受曲子,理解歌词,产生兴趣,然后启发少儿用动作表达出来,这种自由表达是少儿在感受基础上的表现,也是一种创造力。

第二,有序组织引导,化难为易,理解表现作品音乐舞蹈美。有序指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让少儿由易到难,在玩中学、游戏中,从中理解和表现作品的音乐舞蹈美。如教福建民间舞蹈《采茶扑蝶》,教师制作一只彩蝶,用一根长棍牵着,先让少儿伴着音乐玩捉蝴蝶的游戏,并有意识地在游戏中渗入舞蹈基本动作,使少儿在兴致勃勃的追逐中自然地学习舞蹈动作,很快地理解并形象地表现作品的音乐舞蹈美。

第三,有机引导感受,创造动作,表现作品舞蹈美。创新动作是少儿感受与表现音乐美的一个好方法,少儿动的过程是倾听、感受和表现的过程。少儿对音乐作品感受了、理解了,就会在大脑中产生意境和联想,新旧表象的重新组合才能有动作想象,才能有创造力。如在播放《小格桑》乐曲时,孩子们都神气活现地做踏步、敬礼、摆抢、远望、吹号、骑马等动作,这些都是音乐旋律在少儿情感上的反映,说明少儿有感受音乐美和体现音乐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丹.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方法的再认识[J].职业技术,2007(24).

[2]王冉.舞蹈教学的基本思路[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3]杜燕.浅谈舞蹈艺术培训与少儿全面发展的关系[J].青海教育,2005(Z3).

上一篇:理实一体化计算机网络论文范文下一篇:计算机网络下医院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