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

2023-09-16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该院收治的60例行剖宫产术初产妇, 年龄为21~34岁, 平均年龄为 (26.4±2.5)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 (39.4±1.5) 周。纳入标准: (1) 均行子宫下段剖宫产; (2) 乳腺发育及乳房外观正常; (3) 无严重产科并发症及内科疾病; (4) 新生儿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均>7分。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的例数、年龄、孕周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产后常规护理, 如产后健康宣教、喂养指导等, 仅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干预, 详情如下: (1) 产后加强与产妇的沟通, 向其介绍母乳喂养的优点、方式及技巧, 鼓励其产后积极采用母乳喂养新生儿; (2) 对新生儿进行脐带无菌处理后, 协助擦洗产妇乳头并加强乳房护理, 条件允许下可提前让母婴接触, 指导产妇哺乳, 通过新生儿吸吮来协助完成正确的哺乳过程[4]; (3) 加强产妇产后的饮食指导, 提高产妇营养, 及早恢复正常饮食, 帮助建立营养储备, 指导产妇及其家属合理选择饮食, 如鸡汤、鱼汤等高蛋白平衡饮食; (4) 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护理, 保证稳定/良好的情绪, 主动与产妇交流, 了解其顾虑和想法, 帮助其尽快适应角色转变, 提高母乳喂养的依从性[5]; (5) 综合检查产妇乳房, 判断乳腺管的疏通情况, 可通过托起乳房, 于乳晕两侧用大拇指和食指向胸壁处适度捏挤乳房, 促进乳汁喷射; (6) 产后镇痛, 提高睡眠质量, 减少由疼痛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 提高病房舒适度, 促进患者乳汁分泌[6]。

1.3 评价指标及标准

分析两组产后的泌乳始动时间, 产后72 h的泌乳充足率及母乳喂养情况。泌乳始动时间:娩出胎儿至产妇有乳胀感, 对乳房进行挤压乳汁第1次排出的时间。母乳充足:新生儿在2次母乳喂哺间隙有满足感, 大便>3次/d, 小便>6次/d。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并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的泌乳始动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 泌乳始动时间<24 h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49~72 h的比例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的泌乳充足率及母乳喂养情况

观察组产后72 h分别有22例 (73.33%) 泌乳充足, 23例 (76.67%) 母乳喂养, 7例 (23.33%) 混合喂养, 对照组产后72 h分别有14例 (46.67%) 泌乳充足, 15例 (50.00%) 母乳喂养, 15例 (50.00%) 混合喂养。观察组的泌乳充足率和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剖宫产是产科的常见术式, 可有效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 成为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安全的有效手段。随着剖宫产技术的完善和人们观念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孕妇选择了剖宫产来结束分娩, 扩大了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后并发症及损伤可影响产妇安全, 危急新生儿健康, 目前已引起广泛关注。泌乳功能失调是剖宫产产后的常见并发症, 多种因素可影响产妇 (尤其是初产妇) 的乳汁分泌、导致泌乳功能失调, 如分娩过程中大量体力和精力消耗、产后疼痛和恐惧及由创伤引发的不良情绪等[7]。此外, 产后疼痛及不良心理反应不利于剖宫产产后恢复, 同时也影响产妇的自理能力及母乳喂养欲望。因此, 加强剖宫产产后的护理来及时改善泌乳功能失调, 对产妇自身恢复及保证新生儿营养具有重要意义。

细节护理是一种常用的护理模式, 主张从细节入手来对患者进行护理, 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和功能恢复。该研究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细节护理, 旨在提高其泌乳功能。研究结果指出观察组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 提示细节护理干预可提高剖宫产产后的泌乳功能恢复, 主要与细节护理干预针对导致剖宫产产后泌乳功能紊乱的可能因素进行护理有关。此外, 细节护理干预加强了对剖宫产初产妇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24 h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49~72 h的比例低于对照组 (P<0.05) , 进一步表明细节护理有助于加快泌乳始动。泌乳充足是保证喂养过程充分的关键, 对新生儿的营养支持意义重大[8]。该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泌乳充足率和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 表明细节护理干预可影响剖宫产初产妇的喂养行为, 给予产妇正确的母乳喂养指导, 必要时协助其实施喂养, 有助于提高母乳喂养效果。加强对剖宫差初产妇的心理指导, 可帮助其养成乐观情绪, 增加喂养过程中的舒适度, 有利于保证新生儿的营养。

综上所述, 细节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剖宫产后的泌乳功能及泌乳量, 可在剖宫产产后护理中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在剖宫产后实施细节护理干预措施对早期泌乳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2012年1月—2012年9月的60例行剖宫产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均给予妇产科常规护理, 仅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细节护理干预;分析两组产后的泌乳始动时间, 产后72h的泌乳充足率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 泌乳始动时间<24 h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60.00%vs.26.67%, P<0.05) , 4972 h的比例低于对照组 (10.00%vs.30.00%, P<0.05) ;观察组的泌乳充足率 (73.33%vs.46.67%, P<0.05) 和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 (76.67%vs.50.00%, P<0.05) 。结论 细节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剖宫产后的泌乳功能及泌乳量, 可在剖宫产产后护理中推广。

关键词:细节护理干预,剖宫产,产后早期,泌乳功能

参考文献

[1] 臧晓党.剖宫产及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对产妇泌乳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7) :48-49.

[2] 黄彬.剖宫产术后母婴同室泌乳状况与护理 (附340例报告) [J].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 (11) :2200-2201.

[3] 桑文淑, 杨素勉, 刘秀敏, 等.物理疗法结合心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泌乳及子宫复旧的临床效果[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 (5) :409-410.

[4] 李云波.剖宫产产妇泌乳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5) :13-14.

[5] 杨世萍, 张淑萍, 方红, 等.实施产科全程护理模式促进产妇早泌乳充分泌乳[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 :24-26.

[6] 李秀珍, 牟园芬, 罗小玲, 等.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产妇泌乳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29) :9-10.

[7] 董美娟, 黄君.无痛分娩对初产妇应对方式和泌乳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3) :62-63.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之间,在妇产科收治的184例妊娠期糖尿病住院孕产妇。其中:对照组孕产妇92例,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9.0±2.4)岁;初产妇58例,经产妇34例;妊娠周期21~40周之间,平均(24.5±1.3)周。观察组孕产妇92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9.8±2.1)岁;初产妇55例,经产妇37例;妊娠周期21~40周,平均(24.6±0.8)周。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孕产妇应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即对孕产妇实施妇产科一般性的晚期妊娠护理,如药物护理、体征检查以及简单的心理疏导和运动指导等。

1.2.2观察组给予孕产妇应用早期护理进行干预。即孕产妇在确诊妊娠期糖尿病后立即予以相应的临床护理。包括:①加强胰岛素治疗护理;②增加血糖及体征监测的次数;③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④制定科学、严格、合理的饮食计划,增强饮食护理控制;⑤指导孕产妇进行科学、适当的产前运动等。

1.3统计方法

通过SPSS16.0软件对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若P<0.05则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分析

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孕产妇中正常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并发症情况分析

经过临床护理,新生儿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使得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3] 。临床研究证实,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治重点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以便更好的控制患者血糖,减少产妇及新生儿的并发症[4,5] 。因此,临床上应该加强对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护理干预。该临床研究显示,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孕产妇中正常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早期护理产妇的新生儿在窒息、呼吸窘迫、畸形、巨大儿以及肺炎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10.87%)也显著低于常规护理产妇的新生儿(51.09%),各项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应用早期护理干预进行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的诊治,能够有效控制孕产妇的血糖水平,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妊娠结局,从而更好的降低新生儿的并发症率,确保产妇以及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安全。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将早期护理应用于妊娠期糖尿病对孕产妇妊娠结局的临床影响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妇产科住院部接收的184例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依据数字表法将孕产妇实施分组护理干预,对照组孕产妇(92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孕产妇(92例)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并统计、对比和分析两组孕产妇的临床护理情况。结果 经过临床护理,观察组孕产妇中正常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产妇,新生儿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妊娠期糖尿病孕产妇的临床诊疗中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其症状缓解迅速,临床效果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理想科学的临床护理方法。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早期护理,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冬梅.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4,12(24):118-119.

[2] 刘轩.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2):347-348.

[3] 邹丹,金丰梅.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3):12-14.

[4] 万琼丽.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2014,6(26):152-153.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接诊78例中重度HIE患儿所有患儿诊断均符合1996年杭州会议修改的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依据及分度标准[1], 排除遗传性和先天性疾病患儿。其中男45例, 女性患儿33例, 胎龄 (38.75±1.63) 周, 日龄<75h, 出生体重 (2.5~4.5) kg。38例患儿家长同意接受早期护理干预措施作为干预组, 其余40例为对照组。2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出生体重、胎龄、窒息程度、及神经系统症状, 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 早期治疗措施:2组HIE患儿入院后均给予HIE综合治疗, 维持血气平衡和pH在正常范围内, 维持血糖在正常值, 维持良好的血液灌流;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消除脑干症状及使用脑活素等脑细胞代谢激活剂。 (2) 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 合理用氧, 注意保暖, 动态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等;干预组:除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外, 还给予感知和动作训练, 在住院期间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由护理人员完成, 并指导患儿家属参与康复护理计划。具体如下: (1) 视觉刺激法; (2) 听觉刺激法; (3) 加强亲子交流; (4)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依次对婴儿的头、面部、胸部、腹部、手臂、手、背部、臀部进行抚触, 每天1~2次, 每次15~30min, 抚触室温28~30℃, 湿度50%~60%; (5) 在喂养和护理时与患儿亲切交谈, 通过交谈来促进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2]; (6) 出院后指导家长在家中继续实施感知和动作训练, 必要时配合针灸、按摩等治疗, 定期随访, 并给予指导。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DQ值测定

干预组在3、6、9、12个月龄时测得的DQ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预后比较

干预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7.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现有研究证明, 在婴儿大脑发育的早期如果受到损伤, 即使是严重的脑损伤, 只要治疗护理措施得当, 脑功能的发育可以很好的恢复, 而同样的脑损伤如果发生在成年人身上, 则损伤是不可逆的[3]。研究表明人脑的发育具有“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 脑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 此时具有很强重组的能力和适应能力[4]。据报道0~3岁是人脑发育“关键期”, 此阶段脑细胞生长发育最活跃, 此时大脑皮层的细胞迅速发展壮大, 树突的发育和触突的发生也在此时期, 这时期人脑发育最快, 可塑性最强[5]。在此时期对HIE患儿采取早期干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促进损伤的脑细胞生长和脑神经元突触的形成, 恢复大脑的正常功能。

本研究显示, 在治疗后3、6、9、12个月时护理干预组患儿DQ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组患儿预后不良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改善HIE患儿的预后。我们认为对HIE患儿采取早期干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 可以促进患儿大脑发育和智力的发展, 改善预后。

注: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将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接诊78例中重度HIE患儿所有患儿, 其中38例作为干预组, 除采用常规HIE综合治疗和护理措施外, 还给予视觉、听觉、抚触、按摩等护理干预刺激, 其余40例作为对照组, 用常规HIE综合治疗和护理措施。结果 干预组在3、6、9、12个月龄时测得的DQ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组预后不良发生率为7.9%, 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中-重度HIE患儿给予早期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 视、听、抚触按摩等刺激能有效地促进患儿智力发育, 改善预后。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护理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624~631.

[2] 沈晓虹.西宁地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干预治疗与护理体会[J].高原医学杂志, 2008, 18 (4) :53~55.

[3] 李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治疗与预后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10, 31 (1) :67~68.

[4] 罗燕.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影响的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6) :66~67.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00 例骨科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 选取自2012 年1 月—2015 年6 月。 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被确诊为糖尿病, 均进行骨科手术, 且在手术前经彩超检查被证实双下肢均未形成深静脉血栓, 且在近期内无血栓病史。 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将这100 例患者纳入此次研究的病例中。

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 分为各有50 例患者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25 例, 女性患者25 例, 年龄分布于45~81 岁之间, 平均为 (63.67±16.37) 岁, 包括23 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4 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8 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5 例股骨粗隆骨折内固定术, 有23 例患者骨折前已知患有糖尿病;观察组中, 男26 例, 女24 例, 年龄分布于44~82 岁之间, 平均为 (63.71±16.41) 岁, 包括24 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3 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9 例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4 例股骨粗隆骨折内固定术, 有22 例患者骨折前已知患有糖尿病。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糖尿病知晓情况等方面作比较, P>0.05,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诊断标准[5]

参照WHO于1999 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患者出现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的血糖超过11.1 mmol/L;空腹血糖值超过7.0 mmol/L。 如患者满足以上3 条件中的任意2 条, 即可被确诊为糖尿病。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骨科手术;3术前经彩超检查被证实双下肢均未形成深静脉血栓, 且在近3~4 个月内无血栓病史;4知情同意, 且临床资料完整;5配合研究, 且积极性较高。

排除标准:1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2肝肾功能不全;3凝血功能障碍;4术前下肢已形成深静脉血栓或在术前3~4 个月内有血栓病史;5临床资料欠缺;6治疗依从性不高。

1.4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骨科手术。 于围手术期,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干预, 遵照医嘱给予患者降糖药物以降低血糖, 指导患者进行四肢活动, 术后给予患者下肢按摩以缓解疼痛、避免血瘀。

观察组患者施行早期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血糖控制、抗凝护理、运动指导以及生活护理等, 具体措施如下:

1血糖控制: 将患者的身高、 体重等资料录入至Excel表格中, 计算患者每天应摄入的热量和各营养物质比例, 严格控制饮食, 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在饮食过程中, 应密切监测血糖,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对饮食情况、血糖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少食多餐, 补充维生素, 刺激性食物应尽量避免食用。 另外, 还应遵照医嘱给予患者胰岛素注射或降糖药物口服。

2抗凝护理: 遵照医嘱给予患者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 于脐周皮下注射给药, 剂量为4 100 U/次, 每天进行1 次;术后给予患者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 每天进行2 次, 以促进下肢血运。

3运动指导: 主动活动: 术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动, 练习股四头肌收缩, 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足关节练习, 每天进行4~6次, 每次持续5 min;被动活动:使用CPM治疗仪进行屈伸运动, 首次运动屈伸幅度为30°, 每日逐渐增大, 在患者的耐受范围内, 增至110°即可停止。

4生活护理: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定时按揉下肢, 定时翻身,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保持个人卫生清洁, 患肢应保持干燥和清洁;每天应保持早睡早起的作息时间, 以保证充足的睡眠。 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均施行至患者出院。

1.5 观察指标

采取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血糖 (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 ,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 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情况。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表示为n (%) , 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 (x±s) , 进行t检验。 以P<0.05 表示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与干预前相比, 两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有效的控制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加显著 (P<0.05) 。 见表1。

注:与干预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对比

手术后, 对照组共有7 例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 其中3 例患者的血栓形成于双股静脉, 3 例患者的血栓形成于腘静脉, 1 例患者的血栓形成于髂骨静脉; 观察组仅有1 例患者形成深静脉血栓, 其血栓形成于髂骨静脉。 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 (P<0.05) 。

3 讨论

临床研究报道指出, 骨科手术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深静脉血栓, 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6]。 血栓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静脉血流速度过缓、血液黏稠度过高、静脉管壁受损, 其中静脉血流速度过缓主要是因为手术过程中使用止血带束缚止血, 使用麻醉药物后血管阻滞增强, 加上手术后患者的肢体由于固定有石膏而无法自由活动, 导致下肢静脉的血液流动速度减缓, 在此基础上, 手术后患者往往需要使用脱水药物或者止血药物以预防出血的发生, 这些药物往往会导致血容量减少, 进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7]; 血液黏稠度过高主要是因为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红细胞和血浆蛋白均发生改变, 加上术中血液的丢失, 导致血小板的黏附性增强, 进而促进血小板聚集, 形成血栓[8]; 静脉管壁受损主要是由骨科手术的机械操作造成的, 骨科手术属于创伤性手术, 手术过程中, 容易损伤静脉管壁, 进而导致纤维蛋白发生沉积, 并形成血栓[9]。 骨科糖尿病患者由于其机体免疫力较弱, 耐受性不强, 加上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浓度过高, 患者血液黏稠度较高, 更容易在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10]。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还容易引发肺部栓塞, 甚至诱发死亡。 因此, 有必要对骨科糖尿病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进行合理、有效的干预, 以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目前, 临床上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为加强肢体活动、减轻静脉管壁受损、尽早发现等。 该研究为了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特选取两组患者进行对比, 分别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早期护理干预, 观察组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血糖控制、抗凝护理、运动指导以及生活护理, 其中血糖控制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 并遵照医嘱给予患者药物降糖, 使血糖水平被控制在合理水平范围内, 与此同时, 还对血糖进行了密切的监测, 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抗凝护理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用药, 为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 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小板活性因子的释放, 加强对纤维蛋白的降解, 解除血液的高凝状态, 同时, 还给予患者空气压力波治疗仪, 通过充气、放气, 使患者的下肢水肿得到消除, 促进瘀血的排空, 加快肢体远端血运, 从而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11];运动指导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 加强患者对肢体的训练, 促进肢体血运, 修复肢体损伤, 加快关节滑液代谢, 从而起到有效消肿止痛、促进肢体活动功能的作用, 同时还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12];生活护理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的生活细节进行护理, 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 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从而达到改善肢体血运、控制血糖的效果。

该研究结果显示, 与干预前相比, 两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有效的控制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加显著 (P<0.05) , 说明在围手术期对骨科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控制、生活护理以及运动指导, 能够有效控制血糖, 促进血糖的下降;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 (P<0.05) , 说明在围手术期给予骨科糖尿病患者早期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从而改善预后, 促进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 在骨科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施行早期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值得在骨科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早期护理干预预防糖尿病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骨科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 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 分为各有50例患者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骨科手术, 于围手术期, 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施行早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 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 两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有效的控制 (P<0.05) , 但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加显著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 (P<0.05) 。结论 在骨科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施行早期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值得在骨科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骨科手术,深静脉血栓,早期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徐震, 钱小莉, 刘静娟, 等.糖尿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4 (5) :306-307.

[2] 孔焱, 李秀媚, 袁奕英, 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4) :76-77.

[3] 胡少珍, 彭淑献, 刘小平, 等.早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13) :1953-1955.

[4] 王忠芳, 曹圣芹.早期护理干预在糖尿病髋部骨折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5, 21 (12) :64-66.

[5] 卢小闽, 黄碧琴, 张雪梅,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医学信息, 2011, 24 (9) :259.

[6] 李永艳.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2 (3) :52-53.

[7] 马惠敏, 窦勃, 赵金彩, 等.颈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4) :1279-1280.

[8] 李玉, 吴婷婷, 王娇, 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3) :238-239.

[9] 廉军孝, 王燕, 宋国敏, 等.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国内外护理文献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 (15) :74-76.

[10] Clemence BJ, Maneval RE.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atheter-related upp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Literature review:Part 1[J].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usion Nurses Society, 2014, 37 (3) :187-196.

[11] Smitherman AB, Weston BW.Catheter-associated thrombosis in children:Single-institution experience and review of pediatric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J].Journal of infusion nursing: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usion Nurses Society, 2014, 37 (2) :103-107.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在我院骨伤科住院的患者166例, 其中男75例, 女91例;年龄36~90岁, 平均54岁;其中骨盆骨折病人21例, 股骨颈骨折病人52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47例, 股骨干骨折病人25例, 腰椎骨折病人21例;病程2.0~6个月, 平均60d。

1.2 护理干预

(1) 加强基础护理落实。每天协助病人用温水清洁皮肤1~2次, 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做到“五勤”。受压部位垫以水垫, 可降低局部温度、病室温度18~24℃最适宜, 避免病人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 汗出者及时擦干汗液。使用便盆时, 避免生拉硬拽, 必要时在便盆边缘垫布垫, 以免擦伤皮肤。大小便失禁病人垫以纸尿布, 及时更换, 及时抹洗。清洁的皮肤上勿用粉剂, 特别是大小便失禁者, 在其会阴部使用油性液体或膏体保护。对于关节突出部位可加垫软枕。

(2) 加强营养, 可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 根据病人的情况结合病情, 制定结构比较合理的膳食, 保证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合理供应。每日要选择新鲜有营养的食物补充, 少食多餐, 每日5~6餐。

(3) 加强健康教育, 做好情志护理, 消除不良情绪, 使病人以轻松、愉快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以达到预防压疮的发生。

(4) 加强对牵引病人的巡视, 避免皮肤牵引带或固定带与皮肤直接接触, 或在易卡处放置海绵垫或纱布, 减轻局部受到的压力。

1.3 压疮评估方法[2]

利用国际通用的压疮Braden评分表l对入院患者压疮发生高危人群进行评估。总分<12分, 预示有压疮发生的高度危险;12~14分为中度危险;15~17分为轻度危险;≥l8分认为无压疮发生危险。

1.4 统计学处理

注:第5天与第1天相比, P=0.025;第6天与第1天相比, P=0.010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表1)

3 讨论

压疮是由于病人感觉部分丧失, 长期卧床或者坐着不变换体位, 骨突起部分压迫皮肤, 引起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障碍, 造成坏死而引起的。如果不及时更换体位, 坏死可发展到深层组织, 侵害肌肉、肌腱和骨头, 坏死组织可以发生感染, 病人全身情况也随之恶化, 会引起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严重可危及病人生命[3]。压疮多见于骨折后长期固定或卧床的病人, 95%以上的褥疮发生于下半身的骨隆突上, 67%的溃疡发生于髋及臀部周围, 29%发生于下肢, 比较典型的褥疮发生部位为骶骨、股骨大转子、坐骨粗隆、足跟及外踝[4]。

卧床时局部组织受压, 毛细血管血流受到压迫的结果是组织缺血及低血氧 (缺氧) , 解除压迫血流又进入组织, 受压区域变得充血, 原因是局部发红突出, 机体向缺血的组织供氧。局部血管扩张的防护机制是对缺血短时发生自然代偿的反应, 在达到危急时界限前如果解除压迫并经过反应性充血, 就可以恢复已遭受损害的循环。如果组织受压>4.25Kpa的压力作用于毛细血管时间较长, 血管就发生萎陷并形成血栓。持续压迫阻塞血流, 干扰淋巴循环, 组织丧失氧, 营养素及代谢受阻。细胞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导致组织酸中毒, 毛细血管的渗透性增加, 产生水肿, 而最后细胞发生死亡, 再修复已成不可能。一个人有完整的神经系统对局部压力起代偿作用, 并在坐、站、甚至睡觉时常常改变重力最终导致压疮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采用压疗Braden评分表进行压疮危险程度评分在l0~l7分之间的病人采取早期护理干预, 结果表明干预第5天和第6天压疮危险度评分和第1天比较, 中高度危险病人减少, 无压疮发生危险病人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看出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骨伤科卧床患者压疮发生率, 减轻护士工作量,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骨伤科卧床病人压疮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166例骨伤科卧床病人, 采用压疗Braden评分表进行压疮危险程度评分, 对在l0~l7分之间的病人采取早期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第5天和第6天压疮危险度评分和第1天比较, 中高度危险病人减少, 无压疮发生危险病人增多 (P<0.05) 。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骨伤科卧床患者压疮发生率, 减轻护士工作量,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关键词:骨折,压疮,卧床,局部自我减压,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 郑晓静.褥疮预防的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 2008, 4 (6) :40~41.

[2] 王虹, 陈红宇, 杜敏华, 等.实施难免褥疮申报制度加强三级监控[J].实用护理杂志, 2009, 19 (8) :44.

[3] 邵培双, 胡宝芹, 金彩霞.改变侧卧位度数预防早期压疮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8, 7:21.

早期护理干预论文范文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该院所收治的11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每组有55例患者,对照组中, 患者的年龄为20~40岁,平均年龄为(27.4±2.4)岁,患者的孕周为36~40周,平均孕周为(38.2±1.7)周,其中, 初产妇有35例,经产妇有20例;研究组中,患者的年龄为22~41岁,平均年龄为(27.5±2.2)岁,患者的孕周为35~41周,平均孕周为(38.3±1.6)周,其中,初产妇有34例,经产妇有21例。 研究组和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基本相似(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的相关数据均可进行比较及分析。

1.2方法

对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 主要有,保持患者病房的干净、舒适等;对研究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加早期护理干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孕妇进行产前的健康教育:入院之后,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和患者的家属介绍有关妊娠期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告知患者需注意的事项,帮助患者消除产前对于妊娠和分娩情况的顾虑等。

2给予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干预:护理工作人员需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存在的紧张、焦虑或抑郁的情况;护理工作人员应保持和蔼的态度对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给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一定的关心和爱护,言语亲切、态度热情,和患者建立较为良好的护患之间关系,帮助患者尽快的熟悉医院内的环境,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存在的恐惧心理得到消除;护理工作人员还需增加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沟通与交流,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效正确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和治疗的配合度。

3注意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血糖水平的监测,每周至少进行1次的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 h血糖水平的监测,必要的时候需每天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三餐之后的2 h进行血糖水平的检查。

4饮食指导: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饮食控制需在充分保证母婴的热量及营养需求的同时,防止孕妇出现餐后的高血糖水平及酮症,指导孕妇进行少量而多餐的饮食,并由营养师按照患者的标准体重计算出每天所需求的热量,并结合患者的血糖水平、体重、孕周等制定较为合理的饮食方案,保证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妊娠期间的热量及营养的需要,并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5适当运动: 适宜的运动能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使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的情况得到改善,但是,不可进行较为剧烈的运动,多进行低等强度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一般可于餐后的30~60 min进行运动, 运动时间在20~30 min左右,运动量需使自身心率低于120次/min, 并注意运动时的安全,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进行运动时应有护理工作人员或者患者家属的陪同,避免出现意外的情况。 当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出现早产、流产先兆或者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时应避免进行运动,而进行卧床休息,以免加重病情。

6药物治疗:在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与运动干预之后自身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时, 护理工作人员可按照医生的嘱咐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理的应用胰岛素治疗,在使用胰岛素治疗之前,护理工作人员要需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解释药物治疗的目的、 重要性及必要性,对患者进行良好的药物知识宣传和教育,在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其用药时间正确,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之后的不良反应,告知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期间应随身带着含糖的食品,避免患者血糖水平过低的情况。

分析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新生儿的并发症情况与患者对于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1.3统计方法

使用统计学的软件(SPSS17.0)分析该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数据,使用(±s)表示计量资料,按照t检验的方式实施相关的检验,并应用 χ2检验的方法对于该研究中的计数资料进行检查,若P<0.05则表示组间的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剖宫产比例和妊娠合并高血压、早产、羊水过多、产褥相关疾病、产后发生出血等围产期并发症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发生新生儿窒息、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低血糖等新生儿并发症的情况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所示。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所示。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发生不同程度的糖耐量下降或者持续的高血糖相关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机体健康[3,4]。 近几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与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5,6]。 而且,妊娠时出现糖尿病会增加患者原有的糖尿病病情的严重程度,促使隐性的糖尿病变为显性,或者使不存在糖尿病的孕妇出现糖尿病的严重不良影响[7]。

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高危妊娠疾病,也是临床的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特殊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比较的复杂,多和患者的遗传、肥胖、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存在一定的关系[8]。 而且,妊娠期糖尿病会使产妇羊水过多、流产、发生产后出血或难产等并发症的情况增加,还会使畸胎儿、巨大儿或者死胎的风险提高,对于孕产妇及婴儿的机体健康均带来严重的威胁[9]。 所以,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的护理干预,并积极控制患者孕期的血糖水平十分重要, 可有效治疗患者的妊娠期糖尿病[10]。

该研究中,研究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剖宫产比例和妊娠合并高血压、早产、羊水过多、产褥相关疾病、 产后发生出血等围产期并发症分别占7.27%、1.82%、 1.82%、0%、0%、1.82%,比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21.82%、10.91%、12.73%、9.09%、10.91%、12.73%明显更低(P<0.05),说明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产妇围产期的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发生新生儿窒息、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低血糖等新生儿并发症的情况分别占1.82%、1.82%、 0%、0%、0%,比对照组的10.91%、10.91%、7.27%、7.27%、 5.46%明显更低(P<0.05),可以看出,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早期的护理干预也可明显降低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达96.36% , 比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72.73% 明显更高(P<0.05),说明给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早期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与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母婴围产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对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1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加早期护理干预,分析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剖宫产比例和妊娠合并高血压、早产、羊水过多、产褥相关疾病、产后发生出血等围产期并发症分别占7.27%、1.82%、1.82%、0%、0%、1.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82%、10.91%、12.73%、9.09%、10.91%、12.73%,研究组发生新生儿窒息、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肺炎、低血糖等新生儿并发症的情况分别占1.82%、1.8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91%、10.91%、7.27%、7.27%、5.46%,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96.36%)明显的高于对照组(72.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

上一篇:纺织品贸易论文范文下一篇:机械加工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