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21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1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持扶贫的进展与现状

在国家和政府领导的支持下, 我国贫困人数正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所谓的农村即溶扶贫机构, 实质上就是由国家财政作为基础, 从而推动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实施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其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为此, 关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扶贫工作的现状主要有几下几方面的内容。

1.1 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不断增强

我国偏远地区的农村人口要想实现脱贫状况, 最根本的措施离不了金融机构的大力扶持。为此,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 在2014年正式颁布了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 其主要内容主要是, 对于农村贫困人口来说, 小额贷款可以不用担保或抵押。这一政策的提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据可靠数据现实, 目前我国已经像农村贫困人口发放了1 200亿元之多的贷款数。而且通过调查, 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对信贷有着急切的需求。

1.2 各央行货币政策的支持

我国政府及各级央行充分利用货币政策, 不断吸引了各大金融机构像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经济越是不发达的地区, 对贷款的需求就越大, 为此, 金融机构不断的资金投入, 也更好的推动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1.3 政府财政的大力投入

根据中央领导人的报告中显示, 我国政府每年用于扶贫项目的资金正在逐年增加。同时, 各地区的政府财政投入也不断的加大力度, 相比较去年, 金额增加了一半还多。“十三五”期间, 我国政府共像扶贫地区投资金额约达到2 500亿元之多。同时在追求金额不断增加的过程中, 我国政府部门还通过建立档案的方法, 真正做到对贫困人口的保护, 避免其他人口的冒入, 真正使贫困人口达到有效的帮助。

1.4 各部门间的工作缺乏协调性

首先, 各地区政府部门人员对扶贫工作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因此在工作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各地区政府都有着不同的手段, 甚至有一些地区, 政府实施扶贫计划并没有与该地区的金融机构达成很好的共识, 以至于金融机构未能制定确切可行的方案加以实施, 最终导致扶贫工作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其次, 要想做好各地区的扶贫工作, 需要各个部门、政府的大力支持, 有效协调, 但是在扶贫调拨资金的工作中, 流程化的工作太多, 使得扶贫资金得到正式发放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并且加上有效的扶贫金额, 最终使得扶贫工作难以取得显著成效。

2 阻碍农村金融机构精准扶贫进程的因素及原因分析

2.1 农村金融机构扶贫形式单一

其中对于农村扶贫金融机构来说, 其主要单位包括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银行, 其主要扶贫方式就是提供小额的贷款项目。而对于目前我国银行制度条例来看, 其中贷款项目要通过各级部门逐级向上级领导请示, 过程中需要的时间不仅长, 而且就目前情况来看, 申请贷款项目大都是一些企业, 因此贫困人口真正的实现脱贫还有一定的距离。另外, 对于农村扶贫机构来说, 就是主要的信用社、银行部门, 并么有其他财政部门的参与。另外, 再加上一些偏远地区扶贫政策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 甚至更是得不到当地政府的保护, 使得扶贫政策中贫困人口小额贷款制度并没有落实到实处。这以上种种的现象, 最终都将导致我国贫困地区真正受到政府保护的人数并不多。

2.2 扶贫成本过高

由于我国一些偏远地区长期缺乏资金的扶持, 导致该地区的公路、基础设施等都不完善, 长此以往, 群众的生活就受到了很多的困扰。比如, 一些偏远农村, 白天供电还能正常, 但是到晚上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在这些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变的农村地区, 往往只有简单的设立几个信用社、储蓄银行网点。另外, 再加上山区居民散居的特点, 该地区的各个金融机构很难形成连接。而面对这样的农村山区环境, 金融机构追求利益的本意在这里无法实现, 作为利益至上的金融机构, 也就不愿意在这些地区设立办事处。而农村山区的知识水平本来就有限, 再加上交通的不便, 导致农村群众也不愿意去地方申请金融机构的帮助。

2.3 有效金融资源使用效率低

尤其对于偏远地区来说, 经济水平总体比较低, 领导团队也没有高的知识水平, 导致当地的发展过于保守、落后。比如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 群众的耕种方式还是以手工为主, 对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并没有加以利用, 其中, 一方面因为缺少金融机构的扶持, 并不是每户群众都有足够的资金进实施机械化种植。另一方面, 农村群众知识水平有限, 传统的耕种方式早已深入民心, 加上缺乏专业指导, 机械化耕种方式并未很好的展开。由于以上种种的原因, 农村群众的生产方式很难像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另外, 基于目前农村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 而金融机构投入的资金只可以满足基本的生产需求, 最终导致有效金融资源使用率过于低下。

2.4 脱贫与返贫现象同时存在

目前农村地区贫困的人数仍不在少数, 对于一些得到政府帮助的贫困农户来说, 显然贫困程度有所缓和。但是,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 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传统的种植业。而种植业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天气的影响, 在这些靠天吃饭的地区,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 农户没有及时的相应的措施加以防范处理, 那么后期用于种植业投资的资金将不断增多, 或者缺少资金的支持, 那么这些本脱离贫困的农户, 又将回到了贫困的生活中。这也就是返贫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说到底, 农村金融机构的能力毕竟有限, 农户一旦出现经济问题就像机构申请资金支持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因此, 除了借助当地金融机构的力量之外, 寻求外来的资金帮助是很有必要的。

3 提高金融机构扶贫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3.1 当地农村即溶机构积极寻求点上帮助

第一, 借助电商平台的传播力量, 将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更好的销售至各地, 彻底摆脱农村地区单纯依靠采购商的方式, 另外还能帮农户更好的节约运输成本等。利用电商平台, 农户只需要上传自己的产品, 只要购买者觉得满意, 直接可以下单, 农户只管打包发走即可。第二, 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 由于信贷存在一定的风险, 直接打击了农户申请贷款的积极性, 如果可以通过电商平台, 实施用户贷款评价制度, 这样农户有了参照, 对于信贷也就不再反感。另外, 我们都知道, 从网上下单购买商品, 都有完整的评价制度, 因此利用这种制度的优势, 作为金融机构来说, 如果农户的产品获得的好评多, 那么就可以优先考虑贷款资格;而对于那些差评的农户来说, 农户申请贷款时就要慎重考虑。通过以上各种方法的实施, 不仅能够有效控制金融机构的贷款奉献, 而且扩大农户的经济收益。

3.2 完善贫困风险补偿机制

对于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来说, 金融机构实施扶贫贷款的有着过高的风险, 因此直接导致了机构不情愿发放贷款的现象。另外再加上贷款经理办理扶贫贷款产生的收益显然比普通贷款所产生的收益少, 这就又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提高了难度。基于以上种种现象, 完善农村贫困奉献补偿制度刻不容缓。一方面,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可以设立扶贫投资基金, 在扶贫项目中, 利用这笔基金为达到条件申请贷款的项目进行补偿。另一方面, 还可以积极的邀请保险公司的加入, 当地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等的优惠政策将保险公司吸引到扶贫的队伍当中, 让农户能够更好的接触到各类金融产品。另外, 只要购买保险的农户, 如果是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从中可以获得补偿金, 这也是为了避免返贫现象再次出现的方法。

3.3 避免返贫与脱贫现象同时发生

由于农村地区知识水平有限, 受教育程度不高, 直接导致了农户寻求金融机构的帮助, 没有形成很好的认识, 也就不能利用金融机构来更好的实现脱贫。因此,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当地政府就要积极的引入金融类产品, 寻求社会各界的帮助,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金融产品知识的普及, 提高农户对于金融产品的认识, 杜绝脱贫与返贫现象同时发生。

结束语

简单来说, 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但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 贫困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 为了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必须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 利用好农村金融机构的扶贫力量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政府的帮助,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生活得到了金融机构的大力扶持。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 在农村金融机构扶贫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投入成本过高、扶贫形式单一等问题。那么, 为了使我国农村机构更好的进行扶贫工作,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 将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扶贫的现状以及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 重点研究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扶贫的工作措施。

关键词:农村金融,精准扶贫,风险补偿,农村信用体系

参考文献

[1] 盖康, 何文媛.关于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思考——对庆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调查[J].金融科技时代, 2016 (2) :74-76.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全市10个县 (市、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慢病防治单位。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统一下发“关于开展疾控系统慢性病和伤害预防控制基本情况调查的通知”, 全市10个县 (市、区) 按附表要求自行填写相应内容并搞好质控。

1.3 统计和分析方法

收集慢病防治机构人力资源调查相关内容, 手工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人员数量

全市10个县 (市、区) 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有547人, 其中专职从事慢病防治工作的有25人, 仅占总人数的4.57%。从事慢病防治工作的人员数量明显偏少。

注:*数据来源于全国调查数据结果[2]

2.2 性别构成 (表1)

从事慢病防治工作的人员性别比例男性略大于女性12%, 相差不大。

2.3 学历构成 (表2)

从事慢病防治工作的人员学历以大专和中专及以下为主, 各占48%和44%。与全国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2.4 专业构成 (表3)

从事慢病防治工作的人员的专业以其他医学居多, 占56%。而预防医学只占8%, 显著低于全国水平16.3%。其他专业竟占32%学历构成极其不合理。

2.5 职称构成 (表4)

从事慢病防治工作的人员的职称以初级及以下和中级比例居多, 各占64%和32%。与全国调查类似。

3 建议

此项研究结果与齐小秋等的研究结果类似。齐小秋等的研究表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量过多、素质不高和流失普遍。目前我市县级慢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投入不能满足工作规范化的需要。疾病预防控制被列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慢病预防控制工作又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很重要的一环。面对新的体制,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新体制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开展中的各方面问题, 其中资源配置是个很重要问题, 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合理的配置。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各级政府加大对县级慢病防治机构资金投入。 (2) 统筹兼顾, 科学配置县级慢病防治机构人力资源。 (3) 重视预防医学教育, 加强县级慢病防治机构人力培养。

摘要:目的 了解廊坊市县级慢病防治机构人力资源现状, 为卫生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廊坊市县级慢病防治机构人力资源进行填表调查。结果 (1) 从事慢病防治工作的人员数量明显偏少。 (2) 从事慢病防治工作的人员性别比例相差不大。 (3) 从事慢病防治工作的人员的专业的学历构成极其不合理。 (4) 从事慢病防治工作的人员的职称以初级及以下和中级比例居多。建议: (1) 各级政府加大对县级慢病防治机构资金投入。 (2) 统筹兼顾, 科学配置县级慢病防治机构人力资源。 (3) 重视预防医学教育, 加强县级慢病防治机构人力培养。

关键词:慢病防治,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 徐永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与预防[J].实用预防医学, 2006, 13 (1) :212~213.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是受建设单位的委托,能够在工程在实施过程对造价进行动态的管理,可以通过跟踪审计的方式来控制工程造价,通过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来实现对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因而对工程建设单位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它不仅可以对工程造价进行动态管理,而且还可以提高工程运营效率。文章首先论述了工程造价咨询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工程造价咨询的重要性,最后阐明了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

[关键词]工程造价咨询;控制;工程造价;影响

1.工程造价咨询的现状

从不同的方面来看,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宏观方面,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有两种角色,其一是宏观管理主体,其二是微观管理主体。由于工程造价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和工作质量有关系,因而后者主体是指政府。因此,为了确保工程的高质量,维护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我国政府在控制工程造价方面设计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管理体系,它通过分层管理和多层管理,对控制工程造价的管理权限和相关人员的工作权责进行了明确划分,并且设置了严格的规定。现在,我国政府根据分工不同,如交通部门、水电部门等,都设置了相应的工程造价管理单位。以工程建设部门为例,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和健全工程造价的相关法律制度,与此同时,对我国的同行业设置了具有普遍性的造价金额,并且还对造价咨询机构的工作人员从业资格实行了归口管理,将他们落实到各个省市的工程造价管理单位,进而根据区域的特殊性进行特殊管理。但是不管怎样,地方造价单位都要接受国家工程建设部门造价单位的管理。在微观方面,工程造价咨询机构都是以工程建设方的委托为依据,根据它们的建设意愿,进行科学的规划,通过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来实现对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

2.工程造价咨询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一般的工程项目建设规模都比较大,建设周期也较长,建设单位要想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实现资金的合理利用,那么必须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前就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以免工程实施之后因准备不充分才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造成工程管理的混乱。在全球经济高度集中和高速运转的今天,工程项目的法律责任人及其相关的招投标制度和政策都已正式建立,并且社会的分工因行业的不同而更加清晰与明确,这就促进了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的兴起。工程造价咨询单位通过对工程项目实施的可能性进行详细的研究,然后以工程的规模、用途等为参考依据,计算出该项目工程的建设所需资金的大致范围以及工程因不能及时完工或者出现问题之后需要赔偿的金额等。总之,就是对整个过程项目做最好和最坏的打算,让工程实施方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够灵活应对。由此可见,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至关重要,值得建设单位的高度重视。

3.工程造价咨询对控制工程造价的影响

3.1对项目实施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影响

对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是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正常实施的前提条件,既能够保证项目的合理性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降低了建设单位的投资风险。如果建设单位没有进行先行性研究,那么其所做出的项目决策就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期间可能存在较大的漏洞,会导致项目在实施之后会出现错误,最终会给建设单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为了能够有效利用财务资金,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因而需要借助相关组织机构的力量来实现。在这种背景之下,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就应运而生了。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建规模不断扩大,控制工程造价的需求空前增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开始从事工程造价咨询工作。如此,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就拥有了高学历、高技能的员工,他们能够更好的为建设单位服务,节约了工程建设投资方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方面的时间。不仅如此,这种由专业团队打造、做出的风险评估也更加准确,为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2对项目设计阶段的影响

在工程项目正式开始修建之前,要先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它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就必须将质量因素、使用年限、环保因素等都考虑在内,力争做到既符合国情又具有长远性。一来可以使项目在招投标过程中更具优势,二来也能够避免项目在中标之后再进行修改完善的费用。所以,建设单位应该在投标的阶段就应该做好一套完整的、可靠的设计方案,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国家的负责,切不可单纯的为了招投标而设计。要想切实做到这一点,建设单位就需要向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行咨询,将工程建设地段、建筑面积、建筑用途、开工竣工时间以及预定建设周期等都要详细告诉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让其能够充分掌握建设项目实施情况,以方便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例如: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会针对其提供的工程设计初稿进行预算评估以及分析,如果工程造价超出了建设单位的预定金额,那么在这个时候,工程咨询机构就会通过采取必要的方式,像是适当更改工程设计方案等,以此来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必须保证工程质量的合格。由此可见,工程造价咨询在项目设计阶段具有深远意义,它能够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降低资金预算,使其始终处在建设单位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确保建设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3.3对招投标阶段的影响

在这一阶段,建设单位为控制工程的造价,就需要委托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行有效的制定可行性的标书计划,以及进行对于工程建设的评标做出合理的建议,工程造价咨询机构清楚专业性的图纸设计,更加的明白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的具体实施,可以用专业性的言语、角度进行建议,进一步的协助工程的投资方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不同的实施方案进行比对,以及工程建设的管理。合理的工程造价分析可以有效地缩短工期,避免人力与机械的浪费,从而进一步的减少工程造价。

3.4对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影响

在项目工程的设计方案确定之后,建设单位应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费用进行动态管理,像是材料费、人工费、设备费等。为了尽可能的节约成本支出,加强工程项目造价的准確性,建设单位可将这一部分工作委托给工程造价咨询机构。一般而言,工程造价咨询机构都设置市场调查小组,财务数据整理小组,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小组等,这一系列的组织部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工作链,对控制工程造价具有很强的作用。这样一来,就使其购买到了物美价廉的材料,从源头上降低了建设项目工程造价。

3.5对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影响

造价咨询单位对于竣工验收阶段进行适当的结算、一定的保修回访以及试运效果的评判,这是工程建设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工程建设很重要的审核阶段。审核结算根据最初的计划情况与实际的发展情况做具体的比对和合理的调整。认真的审查工程建设中是否有多余的工程子项目,是否重复计算工程量等不合理的签证,进而实现工程造价有效的控制。对竣工阶段的价值总和与各方进行合理的协商与管理,对项目的投资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与评估,进一步的分析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分析核算是否达到预期的工程造价控制,增加工程造价控制的经验,以利于后期同类项目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文婷.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2010(05).

[2]阎晓菁.工程造价成本控制与管理研究[J].知识经济..2012(20).

[3]宁婷.浅谈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对造价的控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6).

[4]钟健.工程咨询对建设项目造价控制的作用探析[J].科技资讯.2012(12).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邮政公司化运营及部分专业独立运营后,传统邮政面临经营和发展的双重压力,文章结合实际分析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新时期企业文化,并为实现传统邮政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具体策略。

关键词:文化;思想;效益;机制;创新;成本;人才

中国邮政实行公司化运营后,随着运行体制、机制等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面J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建设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塑造邮政发展的新形象,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近几年来临沂邮政发展的历程和当前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讨。

1 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1.1 以人为本是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文化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因此,构建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解决企业当前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也是由人在现代化社会大生产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决定的。在我国,职工不仅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的主人,所以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一切为了人,依靠人,属于人,塑造人”。同样,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人的建设,在这一建设过程中,要以人为核心,重点放在“人”这个基点上。

1.2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基石

邮电分营初期,临沂邮政面临基础差、底子薄、资金短缺、亏损严重、邮政电信职工收入差距较大、职工情绪不稳等诸多困难,各级部门领导班子团结一致、身先士卒,通过在全局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倡导“团结务实,艰苦创业,拼搏进取,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统一干部职工的思想,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全局干部职工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形成了人人热爱邮政、献身邮政的良好局面,邮政也逐步走出了困境。临沂邮政分营后前两年就实现了扭亏,比计划提前一年,累计减亏7 000余万元。截至2008年底,临沂市邮政局业务收入由分营初的0.73亿元提升至2.65亿元,收入增长3.63倍以上,群众用邮满意度达到95分以上,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经营规模的有力扩张和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2 当前邮政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所面临的新问题也不断涌现。

2.1 缺乏主动性,思想传统保守

部分职工、个别领导干部思想解放不够彻底,在邮政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后,思想上一筹莫展,在业务市场拓展、管理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外部环境协调等方面缺乏主动性,贻误发展时机。

2.2 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强

邮政企业竞争性业务(邮政储蓄、速递物流)实行单独核算后,针对传统业务逐步萎缩的现状,企业在业務种类的创新经营与发展上缺乏主动性,在核心业务的发展上思路不明确,在服务深度与广度上与群众的消费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存在不确定性,这也是造成部分职工对邮政发展前途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

2.3 企业体制、机制落后

制约邮政发展的“瓶颈”主要是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在加速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新矛盾及其对职工队伍造成的思想冲击,以及企业资金、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的配置短缺方面问题突出。

针对这种现状,邮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从加强人本管理人手,重新审视原有的价值观,调整现有经营模式,建立具有鲜明特点的企业文化。

3 建设以人为本的邮政企业文化的措施探讨

3.1 统一思想,全员发动

企业运行体制、机制改革以后,部分职工对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不能做到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倡导“以人文本,科学发展”的企业文化理念,加强对邮政改革与发展的宣传和引导,确保职工思想稳定。改革的经验也表明,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入了解职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工作,才能引导员工正确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保持思想稳定,同时将改革稳步推向深入。在企业转型时期,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和外部压力更加激烈,面临的发展机遇也前所未有,只有全体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通过规章制度、计划和行政命令进行控制,只能做到行动上的统一,而利用共同的企业文化进行控制,能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达到统一。因此,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协调和控制功能,提供全体职工共同的思考和行动方式,便于协调和解决组织内部矛盾,统一职工思想。目前,邮政储蓄、速递物流等专业实行专业化经营后,企业由过去的集权管理到现今分权化的组织和动态环境,这种协调统一显得尤为宝贵。

3.2增强全员意识,构建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

邮政体制机制改革后,广大基层邮政干部、职工面临空前的经营和生存压力,就临沂邮政当前的状况而言,截至2009年11月,全市实现邮政业务收入19448.99万元(不含速递物流和邮政储蓄银行),实现收支差额-78.79万元。要扭转当前亏损的格局,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对全体职工四种意识(发展意识、效益意识、成本意识、关联意识)的培养,并将其不断融入到现有企业文化中,以促进当前邮政改革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3.2.1 增强全员发展意识

通过在全员中大力宣扬“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等科学发展理念,积极贯彻落实好集团公司提出的将业务“做大、做实、做强”的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邮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只有将发展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积极为员工拓展收益提供平台,才能进一步增强企业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2.2 增强全员效益意识

分营初期,临沂邮政始终把邮储业务作为企业的生命线业务,把发展邮储余额作为业务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邮储余额由分营初期的不足16亿元到2007年突破i00亿元大关。邮储业务给临沂邮政带来了丰厚效益,有的县区局邮储收益高达邮政业务收入的80%以上。也正是由于邮储业务的发展,企业职工的待遇比分营初期有了明显提高。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对邮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和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传统的只靠邮储余额产生收益的发展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只有有条不紊地进行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活期余额,才能提高利差收入,进而提高邮储余额收益。邮储业务的发展为其他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经验。今后,除国家规定的普遍服务业务可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做好成本核算后争取国家补贴,其他开放性竞争业务,尤其是部分代理类业务在开展之前一定要考虑能否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强全员的效益意识,特别是在邮政当前资金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开展这方面的企业文化教育尤为重要。

3.2.3 增强全员成本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让全员明白:降本增效是转变增长方式

的要求,可以有效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低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将成本意识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邮政网络大,成本高不算啥”等错误经营理念。为此,临沂邮政邀请了聚诚培训公司的专家开展了降本增效课程培训,以增强全体职工的成本意识。降本增效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形成合力,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2.4 增强全员关联意识

邮政储蓄银行、速递物流公司成立后,邮政企业尤其是基层企业间的资源占用和合理补偿问题一直备受基层职工关注,因此,公平合理地划分邮储、速递物流业务的收益,是各级领导不能回避的。当前,邮政储蓄余额收益的合理划分及资金运作所产生风险的共担问题,也是下一步邮银合作的焦点问题。邮政与速递物流公司之间资源使用的收益划分问题等,也是当前邮政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邮银之间、邮政与速递物流之间的利益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彼此的业务发展,因此,增强全员的关联意识,树立共同发展的理念,构建和谐统一的邮政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3.3 建立长效体制、机制,不断加快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保持当前职工队伍稳定,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过程。建立合理的长效体制、机制,是企业发展长久不衰的有力保证。

3.3.1 建立充满活力的人才引进机制

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是要善于引进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不断培养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从表面看是产品竞争、质量竞争、价格竞争,但是,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邮政体制改革后,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之前邮政重视邮储业务的发展,大量的技术、管理人才都向邮政储蓄银行倾斜,因此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人才引进后要合理使用,积极创造个人施展才能的机会,在企业内构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理念。要摆脱过去部分领导思想观念中存在的“邮政属于劳动密集型作业,不需要高级人才”、“邮政业务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都能干”等错误论断。比如,对于同样的服务工作(营业、投递等),不同学历层次的人员的服务效果是根本不同的,因為即使现有业务操作没大变化,但服务对象和公众用邮需求在发生变化,只停留在一定状态的服务是会被社会淘汰的。要把企业文化所倡导的理念积极灌输到新人职人员的思想中去,不断增强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硬、企业归属感强的人才队伍。

3.3.2 建立职工福利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

以物质利益机制、民主管理机制为保证,建立相应的职工工资福利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一切关心企业、符合企业价值观的企业精神得以实现,使为企业取得实际效益的职工得到尊重和实际物质利益。

邮政体制改革初期,无论是邮政职工还是其他专业职工,其平均收入从横向比较都不可差距太大,差距过大是职工互相攀比的根本原因,势必影响职工发展业务的积极性。薪酬改革后,职工的平均收益也不要低于改革前,合理地拉大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业务发展,过分地拉大差距会挫伤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因此,要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合理的原则,制定比较完善的企业内部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结合企业文化理念所倡导的和谐统一精神;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员工队伍的思想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确保队伍稳定;要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民主制度,充分尊重和扩大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推进企业民主管理;通过广泛开展企业文化创建活动,营造企业关爱员工、员工关爱企业的发展氛围,促进企业发展,维护员工权益,实现企业稳定发展和员工自身价值提升;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等待遇,使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员工,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3.3.3 把创新机制纳入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时代的变化,企业文化经常处于创造、维持、否定、补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邮政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创新提高的理念。邮政独立运营以来的实践证明,企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提高的历程,从邮电分营初期的一穷二白到今天遍布城乡的邮政局所;从传统业务的信函、包裹、汇款等单一品种到今天衍生出多达200种的丰富产品;从分营初期的规模邮政储蓄业务到今天的专业化经营;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到先进的电子化支局操作等;没有不断的创新提高,企业便不可能保持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职工待遇的不断提高也不可能实现。因此,邮政应积极倡导创新提高的理念,把经营理念定位在为顾客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效益上,把服务理念定位在一切为了客户上,把管理理念定位在以人为本上。只有观念的创新,才能有超前的行动,只有观念和经营的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上规模、出效益。要把这种不断变化的理念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并逐步渗透到每位员工的思想中,鼓励他们学习新东西,接受新观念,赶上新发展,在把握新机遇的发展过程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逐步明确:坚持以人为本的创建理念,结合各自实际,从内外部环境人手,在不同时期提出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口号,努力营造促进邮政科学发展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为邮政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简介:朱美文(1972~),男,山东临沂市人,经济师,主要从事邮务类业务的发展与管理研究。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运用文献计量学理论,以2009年至2018年期间农业物流相关文献数据为基础,利用Citespace和Ucinet软件进行关键词分析、作者分析、机构分析等,得到相应可视化图谱,从而了解和把握了农业物流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以期为农业物流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物流;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学

1 引言

农业物流是指在农业生产及其相关物质资料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中,实体由供应地向接收地流动的过程及其相关活动,包括农业物质资料和农产品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

201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1号)提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国家邮政局应负责优化农村快递资源,完善农村配送网络。在1号文件中,“农业物流”被提及,表明国家对“农业物流”的重视。因此,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农业物流”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厘清“农业物流”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完善現有“农业物流”理论体系,以期为农业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知识图谱是以信息科学、图形学、应用数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利用可视化技术展示知识演进过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知识图谱软件较多,例如Citespace、Ucinet、Pajek等。本文主要采用Citespace和Ucinet两个软件进行分析。Citespace软件是陈美超教授开发的一款基于Java平台的可视化软件,是以共引分析理论和共现分析理论为基础,并利用寻径网络算法对某一领域文献进行分析,进而展现出该领域知识发展路径及其知识拐点的知识图谱软件。Ucinet软件是由Linton Freeman编写,且由Steve Borgatti和Martin Everett共同维护的一款社会网络分析软件。

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分析的基础源于CNKI数据库。笔者以“农业物流”为主题进行检索,剔除新闻、征稿、会议纪要等杂乱信息以及外文文献,收集到455篇中文文献。本次的检索日期为2018年12月26日。

3 数据分析

3.1 发文量分布

如图1所示,在1997年~2007年期间,“农业物流”的文献数量由1997年的1篇增长到2007年的55篇,属于快速增长期。具体来说,学者从1997年开始从事“农业物流”的相关研究。但是,在1998年~2001年期间,以“农业物流”为主题的文献数量为0,说明学者较少关注“农业物流”这一领域。从2002年开始,学者重新关注“农业物流”这一主题,且“农业物流”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在2008年~2018年期间,“农业物流”的文献数量呈现出先急剧下降,再小幅波动的趋势;2008年关于“农业物流”的文献最多,数量为54篇;2015年关于“农业物流”的文献最少,数量为12篇。由此可见,“农业物流”理论逐渐走向成熟。

2019年“农业物流”的文献仅1篇。笔者检索时间为2018年,2019年这一篇“农业物流”的文章为网络优先出版的文献。

1997年,北京物资学院的曹佩文在《物流技术与应用》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农业物流”的期刊论文。在此文中,曹佩文将农业物流分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农业销售物流三个阶段,并从内容、形式、任务以及特点四个方面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2004年,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倩发表第一篇关于“农业物流”的学位论文,即《江汉平原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在此文中,张倩结合江汉平原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分析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对策。综上所述,曹佩文从基础理论角度来研究农业物流这一主题,张倩从应用理论角度来探讨农业物流相关问题。

3.2 关键词分析

笔者以“农业物流”为主题进行检索,选取被引数量排名前100的文献,删除其中20篇无关文献,得到80篇文献。将80篇文献导入到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并利用Ucinet中Netdraw绘图模块,形成关键词的可视化图谱,如图2所示。

笔者以“农业物流”为主题进行检索,将有关文献数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设定时间宽度为1997年~2019年,设定时间片分区为1年,选定Node Types为

依据Citespace运行结果,得到表2。由表2可知,关键词排名的前三位分别为“农业物流”、“现代农业物流”、“农产品物流”。

对比表1与表2可以看出,表1与表2中同时包括“农产品物流”、“农业物流”、“农产品”、“农村物流”、“供应链”、“新农村建设”、“电子商务”、“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物流”、“冷链物流”、“信息化”这11个关键词。笔者是以“农业物流”进行检索,可以不考虑“农业物流”这个关键词,因而,其他10个关键词是学者在研究“农业物流”时所关注热点。这10个关键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与“农业”关联较大的关键词,例如“农产品”、“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电子商务”;第二类是与“物流”关联较大的关键词,例如“现代农业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信息化”、“农村物流”、“农产品物流”。

3.3 文献作者分析

笔者将“农业物流”相关数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将时间跨度设定为1997年~2019年,时间片分区设定为1年,选定Node Types为Author,数据抽取对象为Top 30,其他参数均为系统默认值。运行Citespace软件,获得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如图4所示。

依据Citespace运行结果,得到表3。由表3可知,严余松位居高产作者排名的首位,共发表7篇“农业物流”相关论文,且首篇以“农业物流”为主题的论文发表于2007年;杜小芳和王多宏都位居高产作者排名的第二位,发表论文数量同为6篇,杜小芳、王多宏分别于2003年、2007年发表首篇以“农业物流”为主题的论文。

依据图4和表3,可以归纳出高产作者合作情况,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高产作者严宇松与王多宏属于同一研究团队。依据CNKI数据库可知,严宇松与王多宏共合作6次,两位学者的共同研究成果于2007年首次发表。具体来说,王多宏和严余松在《现代农业物流主体的探析》中提及:现代农业物流主体分为三类,即农业物流服务的需求方、中介方和供应方;王多宏和严余松在《我国农业物流现代化建设探讨》中阐述: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农业物流的标准化、信息化、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及柔性化;王多宏和严余松在《立足现实 借鉴经验 建设和发展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中提到: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具有载体功能、管理和组织功能、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功能;王多宏和严余松在《现代农业物流运作模式比较与构建》中详细分析现存的6种农业物流运作模式的表现形式和运行过程,提出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物流运作模式,即“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业生产者及农产品加工制造商—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运作模式;王多宏、严余松和张蓉在《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立和完善的必要性分析》一文中,从供应链角度来分析我国农业物流存在的问题,例如,农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王多宏、严余松和张蓉在《中国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一文中运用杜能的区位理论构建了我国农业物流区位模型,该模型包括大、中、小三个杜能环。综上所述,高产作者严宇松与王多宏主要从物流体系运行、物流体系构建等方面来研究现代农业物流体系。

如图5所示,高产作者杜小芳、张金隆、张思华属于同一研究团队。依据CNKI数据库可知,杜小芳与张金隆合作5次,杜小芳、张金隆与张思华共同合作4次。具体来说,在《农业物流的发展研究》一文中,张金隆、杜小芳、张思华和张纯军结合湖北省农业的结构特点,提出农业物流体系的優化措施,即政府统筹规划、完善支撑体系;在《发展湖北现代农业物流的思考》中,杜小芳、张纯军、张金隆和张思华从产业基地、时代背景和经济形势、存在问题三个方面分析湖北省农业物流的现状,并阐述湖北省农业物流的未来发展方向;杜小芳、罗静、张金隆、张纯军和张思华在《农业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中提到:发展农业第三方物流利于促进农业增收、实现农业产业化和提高物流质量;在《发展湖北现代农业物流业的对策研究》一文中,杜小芳、张金隆和张纯军认为:虽然现有湖北省农业物流体系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但是仍需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需要构建基础设施平台、信息网络平台和物流政策平台,建设农业物流生产基地、农业物流园区和农业物流中心;在《发展农业与创建现代农业(食品)类企业体系的思考—兼论创建现代农业“物流”和食品“供应链”体系》中,张思华、张金隆和杜小芳认为:现有农业(食品)类企业所具备科技含量低、高层次的农业(食品)类企业少、农业龙头企业少且发展慢、农业物流供应链的连接方式较松,因此,需要完善农业物流供应链的基本框架和保障措施。总之,高产作者杜小芳、张金隆和张思华比较关注湖北农业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 发文机构分析

笔者将下载的有关“农业物流”数据导入到Citespace软件,将时间跨度设定为1997年~2019年,时间片分区设定为1年,选定Node Types为Institution,数据抽取对象为Top 30,其他参数均为系统默认值。运行Citespace软件,获得发文机构的知识图谱,如图6所示。

依据Citespace运行结果,得到表4。由表4可知,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发表了8篇“农业物流”相关论文,位居高产发文机构排名的首位,最早发文时间为2003年;武汉理工大学的学者共发表7篇以“农业物流”为主题的论文,位居高产发文机构排名的第二位,最早发文时间为2006年;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位居高产发文机构排名的第三位,该机构学者于2006年首次发表“农业物流”相关论文,总发文量为6篇。对于排名前三的高产发文机构而言,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都位于湖北省,表明湖北省学者较为关注农业物流产业的发展。

依据图6和表4,可以归纳出高产发文机构合作情况,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高产发文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与湖北省农业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结合高产作者的合作情况,笔者发现高产作者杜小芳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张金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张思华来自湖北省农业厅。由此可知,高产作者间的合作情况与高产机构间的合作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由图7可知,高产发文机构西京学院管理工程系与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间存在合作关系。依据CNKI数据库可知,西京学院管理工程系与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共同发布了三篇以“农业物流”为主题的期刊论文,即《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与物流业耦合联动效应研究》、《区域农业与物流业耦合联动效应研究—以安徽省为例》、《新常态下蚌埠市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这三篇论文的作者都是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的李学兰和西京学院管理工程系的王海元。这三篇论文都是研究农业与物流业间的耦合联动效应,其中《经济新常态下农业与物流业耦合联动效应研究》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区域农业与物流业耦合联动效应研究—以安徽省为例》与《新常态下蚌埠市农业与物流业耦合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属于实践应用研究。在实践应用研究中,学者的研究视角呈现出逐渐缩小(或扩大)的趋势,即由安徽省缩小到蚌埠市(或由蚌埠市扩大到安徽省)。

3.5 资助基金分析

笔者以“农业物流”为主题进行检索,并将分组浏览策略设置为“基金”,检索到符合条件的条目为50条,统计后得到表5。依据表5,受到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的学术论文为6篇(排名第一),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学术论文为5篇(排名第二),说明国家非常支持农业物流领域研究,这与政府部门重视“三农”问题存在一定关联。对于省级基金项目而言,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和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位于前三位。湖北省、黑龙江省和湖南省都属于农业大省,农业物流问题是农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三个省的科研部门会为农业物流研究提供较大支持。

4 结语

本文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基础,以Citespace和Ucinet为实施手段,对1997年-2018年的“农业物流”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发文作者分析、发文机构分析等,得到相应的可视化图谱。由知识图谱可知,学者主要从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角度来研究农业物流问题;少数发文作者(或发文机构)之间进行了合作研究,多数学者(或研究机构)处于独立研究阶段。

参考文献

[1]汝宜红,郑凯,朱煜.现代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秦长江,侯汉清.知识图谱—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新领域,大学图书馆学报[J].2009,(1):30-37.

[3]溫倩宇,文庭孝.基于CiteSpace和Ucinet的医院管理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6,(8):70-75.

[4]刘晓英.图书馆评价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5]曹佩文.农业物流[J].物流技术与应用,1997,(2):8-10.

[6]张倩.江汉平原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7]王多宏,严余松.现代农业物流主体的探析[J].现代农业,2007,(2):59-61.

[8]王多宏,严余松.我国农业物流现代化建设探讨[J].商业时代,2008,(23):17-18.

[9]王多宏,严余松.立足现实 借鉴经验 建设和发展我国农业物流基础设施[J].商业研究,2007,(10):196-198.

[10]王多宏,严余松.现代农业物流运作模式比较与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670+11722.

[11]王多宏,严余松,张蓉.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立和完善的必要性分析[J].中国市场,2008,(41):118-119.

[12]王多宏,严余松,张蓉.中国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J].河北学刊,2008,(6):243-246.

[13]张金隆,杜小芳,张思华,张纯军.农业物流的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9):140-141.

[14]杜小芳,张纯军,张金隆,张思华.发展湖北现代农业物流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4,(5):29-31.

[15]杜小芳,罗静,张金隆,张纯军,张思华.农业第三方物流发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3):159-161+172.

[16]杜小芳,张金隆,张纯军.发展湖北现代农业物流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6):35-38.

[17]张思华,张金隆,杜小芳.发展农业与创建现代农业(食品)类企业体系的思考—兼论创建现代农业“物流”和食品“供应链”体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5.

邮政储蓄机构现状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依法治教和依法执教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主体,在当今教育法制化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执法者,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我国的“普法”工作已经进入第五个五年,其在教育领域的效果如何?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是否得到了提高?其能否满足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发展?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进行了调查测试和分析。

一、调查测试的基本情况

1 调查地点、对象与数量

本次抽样调查,我们选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中小学校的在职教师,其中包括城区、县城和乡镇的高中、初中和小学。每种类型的样本抽样50~60份,共发放测试问卷500份,实际收回386份,扣除无效试卷外,总计收到有效问卷357份,问卷有效率为92.5%,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1.5在微机上进行了统计分析。

2.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3.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共23题,测试题目共22题,总分满分为54分,以下统计都将其折合为百分制。其中涉及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题目共13题,涉及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题目共9题,还有1题为教师教育法律学习途径的调查题目。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基本状况与分析

1.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基本状况与分析

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学原理知识共13题,满分为55.5分,中小学教师这部分题目得分的平均分为31.8分,标准差为8.9分,平均分转换为百分制为57.3分,没有达到及格的成绩。

其中,在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法的题目上,正确率为53.8%,说明有46.2%的教师对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法认识不正确,其中有34.4%的教师认为是义务教育法;在教育立法的题目中,有60.6%教师对教育立法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准确,而也有34.4%的教师认为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教育法律,没能搞清我国教育法律的立法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教育法实施的题目中,正确率为76.1%,其中有19.7%的教师认为教育执法仅仅是国家的权力,没有意识到其也为国家的义务;关于教育法律监督的题目,正确率为66.3%,即大部分教师对教育督导的性质认识正确;在教育法律责任的题目中,有59.3%的教师对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认识正确。

在学校法律地位的题目上,正确率较高,为95.2%;对于学校规定学生违纪罚款的题目,有94.1%教师正确,认为学校的管理行为违法,而有1.7%的教师认为不违法,还有3.7%的教师不知道;而关于学校法律责任基本原理知识的题目,正确率仅为9.6%,绝大部分教师对学校职工的过失造成学生受到意外伤害的案件,应南学校承担法律责任的理解有误。

在教师权利的题目上,正确率56.6%,有15.6%的教师认为不能团结同事,其他教师不愿与之共事的可以解聘教师;有3.1%的教师认为和校领导关系不好的也可以解聘教师;在教师义务的题目上,正确率仅为40.9%,有38.8%的教师认为一切听从校领导的安排和指挥是教师的义务;在教师法律救济的题目上,60.6%教师正确,而有29.7%的教师认为申诉受理机构为当地县人民法院,没有分清教师申诉和诉讼的概念。

在学生权利原理知识的题目上,仅有44.5%教师正确,而有42.1%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基本权利是国家赋予学生的权利,没有准确理解应是教育法律;在学生上课扰乱课堂教学纪律,任课教师将其请出教室的行为,有60.6%教师正确,认为是违法行为,而有29%的教师认为是不违法,还有10.4%的教师不知道。

从统计数据分析,不同地域、不同任教阶段、不同学历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得分存在着显著差别,进一步分析得出:城市、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县城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小学和高中教师;研究生、大学本科和大专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中师等学历的教师。

根据相关分析,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得分与学校所在地域、教师的任教阶段、性别、学历和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有很强的相关关系(皮尔逊卡方检验相伴概率为0.047、0.009、0.000、0.041和0.011),并且线性关联分析表明学历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相伴概率为0.001),而与性别、政治面貌、教龄、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和是否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没有相关关系。

2、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规定(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基本状况与分析

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规定(教育法律条文)知识共9题,满分为44.5分,中小学教师这部分题目得分的平均分为27.5分,标准差为9.8分,平均分转换为百分制为61.8分,达到及格的成绩。

其中,在我国国家举办的中小学的内部管理体制的题目上,52%教师正确,而有26.3%的教师认为是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没能注意其与高等学校的区别;85.8%教师正确理解了“义务教育阶段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而有1.7%的教师认为可以开除,6.8%的教师认为屡教不改可以开除,还有5.7%的教师视情况而定,都没能正确理解;对于中小学校园周边设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违法,78.8%教师正确,而有15%的教师认为不违法,还有5.9%的教师不知道;对“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教育法》规定,66.5%教师认识正确。

在取得教师资格应具备的学历的题目中,72.3%教师正确;在教师具有的权利的题目中,正确率为62.2%,其中有1.1%的教师认为体罚学生是教师具有的权利;对于教师在学校的教室吸烟或饮酒是违法行为的规定,仅有51.9%教师正确,而有35.3%的教师认为不是违法行为,还有11.2%的教师不知道。

在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的题目中,正确率为66.7%,其中有19.5%的教师认为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不是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10.5%的教师认为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不是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16.1%的教师认为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不是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13%的教师认为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依法提起诉讼不是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在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的题目中,正确率仅为42.3%,其中有43.7%的教师认为一切听从教师的安排和指挥是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

从统计数据分析,不同学历教师的教育法律条文

知识的得分存在着显著差别,其基本情况如表3。

根据表4,进一步分析得出: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大学本科、大专和中师等学历的教师,大学本科和大专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中师等学历的教师。

根据相关分析,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得分与是否担任行政职务有很强的相关关系(皮尔逊卡方检验相伴概率为0.006),而与学校所在地域、任教阶段、性别、政治面貌、学历和是否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没有相关关系。

3.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整体分析

调查测试题目共22题,所有教师教育法律知识得分的平均分为59.3分,标准差为15.7分,没能达到及格的成绩。

从统计数据分析,不同地域、不同任教阶段、不同学历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存在着显著差别,其基本情况如表5、表6和表7。

根据表8,进一步分析得出: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县城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小学教师;研究生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大学本科、大专和中师等学历的教师,大学本科和大专学历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中师等学历的教师。

根据相关分析,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与学校所在地域、任教阶段和教师的学历有很强的相关关系(皮尔逊卡方检验相伴概率为0.028、0.009和0.034),并且线性关联分析表明学历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相伴概率为0.000),而与性别、政治面貌、教龄、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和是否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没有相关关系。

三、思考与建议

1.加大教育普法力度,注重教育普法范围和程度的均衡发展

根据以上统计分析,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平均分转换为百分制为59.3分,在本次调查的试题所涉及的教育法律知识很有限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也没能达到及格的成绩,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不容乐观,可以说这与我国的教育普法力度不足不无关系。和其他法律的“普法”工作不同,目前,我国“教育普法”工作的重点是在学校,相应地政府和学校就应承担起教育普法的重任,而在这方面,“教育普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通过以上教师教育法律知识七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地域和任教阶段的教师在三个方面的内容中存在着显著差别,城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县城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的得分均值显著高于小学教师,其与学校所在地域和任教阶段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在我国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这些结论提示我们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加大教育普法力度的同时,注重教育普法范围和程度的均衡发展。

2.提高受教育程度,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无论是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整体分析还是各个方面的分析,不同学历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别,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与教师的学历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并且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表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将有利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教师的学历教育中,大多包含教育法律法规课程,丰富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因此,正如本文以上的结论,学历越高的教师,其教育法律知识水平越高,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3.重点提高担任学校行政职务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

担任学校行政职务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如何,关系到教育法制实现的程度。在以上分析中,是否担任学校行政职务,与教师教育法律知识中教育法学原理知识和教育法律条文知识两大方面内容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表明是否担任学校行政职务是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然而在各方面的教育法律知识的得分中,担任学校行政职务的教师的得分与其他教师的得分并不存在显著差别,可以说与我国教育法制所要求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表明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普法中要重点提高担任学校行政职务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来实现教育法制的跨越发展。

4.中小学教师需要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教育法律

在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两大方面中,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得分没有达到及格的水平,在要求掌握的基本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得分也勉强达到及格,在教育法律知识的七个小方面中,教师仅有四个方面基本达到及格的水平,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存在不足,尤其是教育法学原理方面的知识,在教育立法、执法和教育法律责任等方面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偏差,特别是运用教育法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知识,在教育法学原理知识教师部分的得分仅为50.8分,在学校法律责任基本原理知识的题目中,正确率仅为9.6%等,无不反映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学原理知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掌握程度也不容乐观,对于教师在学校的教室吸烟或饮酒是违法行为的规定有46.5%教师不正确,在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的题目中,正确率仅为42.3%等,均表明教师教育法律条文知识的不足;在上面的统计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在关于学生的教育法律知识方面,中小学教师同样存在着明显不足。

5.逐步建立完善有效的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体系

根据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教师教育法律知识的整体分析还是各个方面的分析,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与没有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别,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及其各方面的得分与是否参加过教育法律培训没有相关关系,这让我们不得不对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培训的效用进行反思。目前,我国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法律教育,其一是通过学历教育或教育教学培训中开设教育法律课程,几乎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的教育法律培训;其二是通过我国有计划的法制宣传教育(简称“普法”工作)在教育部门的实施,而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大多数教师认为“普法”工作基本流于形式,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提高。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知识水平,我们要引导教育法律课程教育向系统化教育法律教育延伸,逐步建立完善有效的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体系。笔者认为,在教育法律教育中,教师教育法学原理知识的水平,主要依赖于教育法律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法学原理知识水平的重要策略;教师教育法律条文知识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在教育法律宣传上来下功夫。

6.注重“教育普法”方式的多样性,构建中小学教师寻求教育法律知识的多种途径

“教育普法”方式的单一性,也是造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不高的间接原因之一。在教师学习教育法律知识的途径的调查中,有50%的教师主要通过政府、学校宣传教育的途径学习教育法律知识,33.5%的教师主要通过自学报刊书籍学习,即有83.5%的教师是通过这两种方式,只有8.7%的是通过广播电视,7.8%的教师是通过互联网络的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育普法”中,我们要在加大政府和学校宣传教育力度在基础上,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法律类书籍报刊资料,充分发挥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大众传媒在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多形式的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构建中小学教师寻求教育法律知识的多种途径。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上一篇:偏远地区无线网络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肝病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