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朝核问题范文

2024-08-12

形势与政策朝核问题范文第1篇

1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基本情况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总学时是18学时, 分3个学期完成,在高职课程设置中一般占1学分,考核方式多采用考查。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参考教材是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的《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 )》。学校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根据《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相关的理论内容,按照中宣部下达的文件统一选定专题、制定教学计划。高职形势与政策课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多媒体教学,通常是100~200人的大班授课模式。

2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

2.1 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较低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基于这样的教育目标,很多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在三年的课程设置中,学生实习实践的时间占很大的比重,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此外,高职学生本身的政治理论基础也相对薄弱,对国内、国际形势和政策关注较少。这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学习热情,对于教师涉及的提问和互动环节参与度低,进而从根本上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性。

2.2 课 时短 、内容广导致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领域宽,跨度大,内容涉及面广,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总结;既有宏观形势,又有微观动态;既有国际局势变化,又有国内形势动态。既有社会改革,又有经济发展;既有科学技术,又有生产建设;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历史、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知识性强[1]。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让政治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高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消化吸收。此外,课程的课时量较少、课程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也是影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原因。

2.3 教学形势多样性和考核机制规范性缺失

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虽然大多数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利用课件和视频吸引高职学生的眼球,但却由于缺少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讨论与课外交流的环节而不能形成充分的互动,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方式多以考查为主,一般是学生提交论文或随堂开卷答论述题,这样的考核方式让原本课时较少的形势与政策课更难以巩固学习效果。

2.4 学校重视程度低和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高职院校近些年来非常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视素质教育的问题。由于形势政策课程不是正式纳入程序性的教学计划, 并且没有稳定的内容, 更加容易忽视,往往出现了流于形势的情况[2]。此外 ,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师多是兼职教师任课, 这些兼职教师除了形势与政策课外还有其他教学任务, 因此很少有机会参加形势与政策的专题研讨和专业培训。

3增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3.1 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 ,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虽然较本科生薄弱, 但是他们具有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易于接受新事物、积极参加活动、多才多艺、乐于助人等很多优秀的特质, 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挖掘他们的潜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交流。例如:教师可以为每个授课班级建立形势与政策课学习交流QQ群,通QQ群为学生答疑解惑。

3.2 发挥教研室的积极作用 ,带动教师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

高职院校要积极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组织形势与政策任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使教师们及时掌握形势与政策的要点和难点, 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适度的缩减, 从而避免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学时少、时间间隔长、内容复杂等原因而使知识点难以被学生较好地消化吸收的问题。此外, 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准备,合理安排好每一学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并想办法将较为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知识, 使内容易于被高职学生接受,保证在满学时教学的前提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3 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 ,严格规范考核制度

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应该在讲授教学法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参与式教学。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新闻播报、小组讨论、时事评论、情景演示、辩论赛等有意义的活动,将基本政治理论与国内、国际形势与政策融入到这些有趣的环节中。通过参与式教学,让学生们在课前搜集资料、提出问题,提高他们自主运用政治学理论分析解决形势与政策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严格规范考核制度。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形势可以包含课堂表现、期中提交论文和期末闭卷考试三个环节,通过这三个环节,督促高职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并考察大家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形势的把握以及运用政治理论分析形势与政策的能力。

3.4 提高高职院校重视程度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严格的规范和监督。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建立有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估体系,在教学评估体系中,更加重视学生对教学评价的参与。此外,高职院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吸纳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人才。鼓励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参加培训,参加交流和研讨活动。通过培训、研讨等环节使他们能准确、科学地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精神实质,防止出现对形势与政策内容主观性理解的问题, 从而使形势与政策内容的精神及时、准确和有效地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3]。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也更加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然而,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探索尚处在初级阶段,面对新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高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朝核问题范文第2篇

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对外政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近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

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

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

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奥巴马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受福岛核危机,经济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改善。

2、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3、南南经贸合作明显加强。亚洲与拉美、亚洲与非洲,亚、非、拉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带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泛区域、区域和双边合作蓬勃发展。

4、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起着空前的示范效应和领头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1、世界经济保持增长,我国外贸市场空间仍较大

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加工贸易影响显著,一般贸易保持高速增长。。

3、主要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加剧了世界经济摩擦的风险,欧美等国对我发起的贸易摩擦多由失业部门发起。

4、油价高企加剧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5、顺应世界FDI大潮,调整引资政策重点。将重点转向有针对性地发展部分服务行业,优先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贸易以及重点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和商业分销服务业等出口导向性服务业。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五个突出问题:

——粮食进一步增产、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粮食收购价格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化肥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洪涝灾害偏重发生。

——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投资结构仍不合理。由于产生投资膨胀的体制性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投资增长仍然过快。

——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行业效益出现明显分化,煤炭、石油开采、黑色和有色金属等采掘业利润增长较快,建材、石油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纤行业利润下降较多。

——煤电油运总体形势仍然偏紧。由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仍然突出。

——安全生产形势仍比较严峻。顶风违规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事故多发。

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

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节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我国富煤少油。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资源中,煤炭在近中期内可以满足与千万吨数量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即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煤可经直接或间接液化两种方法转化成汽柴油。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种的依赖性强。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成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转化成汽柴油。煤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温和,几乎不依赖于煤种。

核裂变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相关技术日臻完善,是未来百年内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可行、且可靠的方案。建设、运行、维护核裂变电站及对核材料的开采和核废料的处理等将在未来百年内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核裂变能源的利用受制于地球上有限的核材料蕴藏量和人类对核废料处理的艰难和危险。利用核聚变能可能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一种最重要途径。太阳光即是太阳中的氢核聚变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聚变的主要原料是浩淼的海水中所蕴藏的用之不竭的氘,其产物是惰性气体氦,因此,核聚变既无原料短缺问题亦无核废料或核泄漏等污染问题。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是影响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例如: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核武器扩散,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疾病,走私贩毒等。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

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做出判断,应酬好与大国的关系,对我国的外交有重大的意义。当前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呈现出合作与竞争,依赖与牵制等关系。国际局势的总体稳定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要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尤其是与美、俄、欧盟、日的关系。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受挫,正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但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并未改变。我国一方面要扩大合作,增加两国外交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坚持原则,维护我国利益。

北约不断东扩,严重影响了俄在欧洲的扩展,俄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亚洲。同时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能源供应与边境问题上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

欧盟在积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在大国问题上谋求与中国的协作,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

由于日本不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同时在积极扩展和建立其大国地位,积极配合美国牵制中国。中日抗衡比较明显,处理好中日关系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中日关系的长期僵硬将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形势与政策朝核问题范文第3篇

专业:07级国际政治

学号:2074050264

姓名:朴香玉

时间:2011-4-3

朝核问题的性质与中国的战略

【内容摘要】 朝核问题的久拖不决对中国外交构成直接挑战。如何认定问题的性质,不仅对了解问题的症结至关重要,更直接关系到具体的应对战略。目前学界绝大部分观点似乎都本能的认为朝核问题是一种危机,明确将其定性为冲突的观点较少。笔者认为,危机的认知对于即时性的应对是有益的,但考虑到朝核问题的历史延续及复杂性,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朝核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朝核问题属性的分析界定其具体性质,并对美朝当事方的战略分析,为中国的外交应对提出个人的思考。

【关键词】属性 性质 战略 选择

一、朝核问题的属性及其性质的界定

冷战结束以来,朝鲜半岛发生了多次危机。自2002年10月,半岛局势进一步紧张。朝鲜进行核试验之后,新一轮的朝核博弈再次展开。对于美朝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该如何理解?如何看待跌宕起伏的朝核问题?它具有什么属性,性质如何界定?笔者将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阐述。

〈一〉线性:朝美核问题的历史及延续

朝鲜核问题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冷战的直接产物。朝鲜开发核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援助朝鲜开发核技术开始,朝鲜核问题经历了整个冷战时代,并延续至今。1985年,美国官方首次透露朝鲜秘密建造核反应堆消息,随后开始向朝鲜施压,要求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全面监督与核查。美朝双方在此问题上矛盾不断。1990年4月,美国军方正式提出朝鲜核问题,质疑朝鲜正在研制核武器。在随后的核查过程中,美朝双方对检查的对象和结果意见不一。美国以军事压力威吓朝鲜,企图迫使朝鲜接受强制性的“特别检查”。但是朝鲜却于1993年3月12日以安全为由宣布退出其于1985年底加入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一时间,朝鲜半岛局势剑拔弩张,冷战结束以来的第一次朝核危机由此爆发。

经过艰难谈判,美朝双方于1994年10月21日在日内瓦正式签订了《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第一次朝鲜半岛核危机基本缓解。但是,框架协议的执行并不顺利。协议签订之后,朝美在履行《框架协议》的问题上争论日渐激烈,朝鲜指责美国没有按协议规定在2003年前提供轻水反应堆,美国则一再要求对朝鲜的核设施进行“核查”。尤其是在小布什上台后,对朝实行强硬政策,这再度引起朝鲜方面的激烈反弹。美国助理国务卿凯利2002年10月初访问平壤后宣布朝鲜已经承认推进浓缩铀开发计划,于是美国废止《框架协议》,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朝鲜指责美方违反了《框架协议》,使这一协议成为一纸空文。同年12月12日,朝鲜决定解除对核计划的冻结,重新启动用于电力生产的核设施。2003年1月10日,朝鲜宣布再次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这一系列事件终于酿成了第二次朝核危机。

之后经过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启动了六方会谈。经过艰苦谈判,最后达成《9·19共同声明》,美朝就弃核及提供援助等问题达成协议。但随后朝美双方在谁先采取行动落实共同声明的问题上又出现分歧。美国更是对朝实行金融制裁,导致六方会谈陷入僵局。而朝鲜在2006年7月5日进行导弹

试射并于10月9日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再度将朝核问题推到危机的边缘。联合国安理会相继通过1695和1718号决议,对朝鲜实行制裁。围绕朝鲜半岛核问题引发的新一轮危机再度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随着第五轮六方会谈的重启,与会各方在第三阶段会议上达成《2·13起步文件》,由朝鲜核试验引发的新一轮危机才有所缓解。

危机突发性和紧迫性的特点使得其只是一个“点”的概念,冲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反映的是由于竞争而引发的矛盾和敌对的持续性。通过历史考察可以看出,朝核问题的发展是线性的,而不是非线性的。朝鲜与美国之间的敌意自朝鲜战争之时就已经开始积累了,朝核问题更是朝美敌对的直接产物。所以一定程度上,朝核问题的本质不是核问题,而是朝鲜半岛残存的冷战结构。从孤立的角度观察,历史上朝美之间的每次对抗都可以称为“危机”;但从线性的角度看,危机是国家间矛盾由量变转为质变的关键点,而冲突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朝核问题不单单是几次孤立的危机,而是历史上朝美持续的冲突在新形势下的延续与激化。

〈二〉对立性:朝美双方目标的互不相容

一、冲突有三要素,具备了三个要素的矛盾对抗都可以称之为冲突。而美朝对抗具备了这三个要素:第一,目标的不相容性:长久以来,朝鲜追求获得核武器或者以核武为威慑手段维护自身的安全。在“先军政治”的政策下,核武器直接关系着朝鲜的国家安全;美国认为朝鲜获取核武器将会严重损害美国在东亚乃至全球的领导地位,构成对美东亚安全秩序的威胁,力图阻止朝鲜的这一企图。第二,双方的对抗态度和敌对行为:双方都以排他性的思维看待自己的生存问题。自朝鲜战争之后,朝鲜和美国就表现出了对对方的敌意——美国妄图通过包括武力在内的方式颠覆朝鲜的现有政权,实现朝鲜的政权更迭,建立自己主导的东北亚安全秩序;而朝鲜则通过发展自身的威慑能力针锋相对、毫不妥协的应对美国的威胁、维护自身的安全。第三,双方的直接对峙状态:美国通过实行金融制裁、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等手段对朝鲜进行遏制,要求朝鲜以彻底的、可核查的、不可逆转的方式放弃核武器计划;朝鲜则发展核威慑来应对美国的包围与封锁,并要求美国彻底放弃对其的安全威胁,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提供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朝美双方的追求目标互不相容,两国采取的追求自身目标的行动直接加剧了双方的对抗。

二、冲突不能简单的以武装暴力为唯一特征。从冲突三要素的角度来看,武装暴力只是冲突的一种形式而非全部。符合冲突三要素的任何对抗在性质上都属于冲突,冲突也有软性和硬性之分。

虽然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之后,朝美之间的武装冲突行为得以停止,但两国间的冲突状态却一直持续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朝美关系龌龊不断,冷战结束后更是危机频仍。所以,虽然从行为上来讲,朝美之间还没有发生武装暴力;但从冲突的角度来看,双方却一直处于冲突的状态。根据海德堡国际冲突研究所的评估,朝鲜问题属于非暴力冲突,也就是本文所说的软性冲突。由此看来,朝核危机只是朝美之间软性冲突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三〉摇摆性:朝美矛盾的复杂及久拖不决

朝核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植根于朝美两个主要当事国之间的敌对和相互间的极度不信任;

2、朝美在核问题上的对立根源,涉及双方复杂的利益关切;

3、朝核问题涉及面太广,牵动世界主要大国及东北亚有关国家的传统地缘政治利益和威望。

从根本上讲,朝美之间的冲突不仅在于朝鲜的安全保障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基于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的冲突源于非物质层面的因素。在这种冲突中,利益的客观标准往往为价值观或自我认同所笼罩,这使得冲突变得棘手并难以解决。在这种冲突发生改变之前,冲突双方之间的关系是无法转化的,而他们之间的冲突也是无法解决的。朝美冲突的根本原因部分即在于此。

源于物质需求不相容的冲突会由于物质利益的满足或可替代资源的出现而得到解决。而这种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牵连到核心身份观念的冲突却具有很强的自我发展的动力。敌人意象一旦形成,就变得难以改变。同时意象本身也加重了冲突并使之永久化。由于这种冲突的复杂性是由冲突的自身动力激起的,除非双方对彼此的认同基于基本的信任开始发生变化,才能打开冲突方关系良性互动的阀门,否则恶性循环的强大惯性会阻碍冲突的解决。而朝核冲突将物质性因素融入意识形态的争论,导致朝美冲突具有持久性。

而在朝鲜成功进行核试验之后,美朝双方的基本立场更加尖锐对立。朝鲜在获得核威慑力之后不会轻易放弃核武器的考虑与美国难以接受朝鲜核地位的考量更是直接制约着矛盾的解决。美朝之间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核武器的刺激下会更加难以消除,这无疑为双方的互动增添了新的不确定因素,美朝之间的矛盾也由此将变得更加棘手和复杂。

朝核问题的这三个属性决定了其性质,即朝核问题是朝美双方由于历史上长期敌对而形成的、集意识形态或认知性冲突和安全利益矛盾于一体的软性冲突。这场历时半个世纪的冲突虽然没有再度演变为武装暴力行为,但其复杂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断演化,时起时伏,导致了一个又一个的危机。

二、美国与朝鲜的战略

朝核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冷战的遗留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朝核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美朝的矛盾性不仅源于冷战结束后的核问题,更是1950年朝鲜战争后双方极度不信任的产物。朝核问题的凸现只是美朝之间互相敌视的恶性循环的一个环节。作为冲突当事方的美朝又是如何看待这场冲突呢?

〈一〉美国的战略

总体而言,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应对战略已经远远超越了朝核问题本身,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冷战期间,朝鲜半岛是国际政治角力的重心之一,原因不仅在于朝鲜半岛的战略位置,而在于这是美苏争霸的最前沿。冷战刚结束之时,朝美之间冲突激化导致了第一次朝核危机。当时美国还没来得及重新审视其对朝战略,所以与朝鲜进行了双边谈判,最终与朝签署了《框架协议》。冷战后,美苏争霸已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告终,朝鲜半岛对美国的重要性也相应下降。美国开始对朝鲜的战略价值进行重新评估。而2002年朝核问题的重现以及1994年美朝《框架协议》的彻底瓦解更加坚定了美国重新制定对朝政策的决心。对于美国而言,冷战后的朝鲜半岛已经由国际战略层面下降为地区安全的层次。所以在朝美冲突由于核问题再度激化为第二次危机时,美国对朝核问题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即以一般的地区冲突问题来定位。相应地,美国的外交战略也就转为通过多边的地区方式来应对,即要求地区的“利益攸关方”与美国分担朝鲜发展核武器带来的后果,共同为朝核问题埋单。所以,美国拒绝同朝鲜进行双边谈判,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已经不再将朝核问题看作是双边问题,朝鲜半岛无核化也不仅仅是美国的责任。

固然,朝核问题的凸现给美国造成不小麻烦,但在美国看来并没有触及到其核心利益。因而,朝核问题在美国外交议程中并非位于最优先的位置。美国的算盘是通过朝核问题“地区化”的扩散效应加大相关国家的危机感,迫使相关国家组成“孤立”朝鲜的联合阵线。所以美国才会在谈判中采取僵硬的立场,迫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地区各国向朝鲜施加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明白,对朝的任何单边军事行动不仅会疏远与韩国的关系,还可能造成自己在东北亚地区的孤立。而通过“地区化”的多边方式处理朝核问题不仅可以维持自身的领导地位,还有利于借助其他国家的能力杠杆制约朝鲜的行为。所以,从宏观上来讲,要求地区的“利益攸关方”分担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成本是美国的一项长远战略。 但“地区化”并不意味美国将放任其他国家主导朝核问题的进程,美处理朝核问题还从维持美在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领导地位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即预防崛起大国(尤其是中国)夺取地区领导地位。

9·11之后,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成为美优先关注的领域。但是美国并没有放弃对传统威胁的关注,中国崛起对美国构成的挑战一直是其关注的焦点。对美国而言,朝核问题并不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根本威胁,预防中国的崛起才是美国的长远关切。如何处理朝核问题是涉及到美国能否继续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地区充当领袖还是被其他崛起大国边缘化的重大问题。允许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发挥一定的影响力对于遏制冲突升级有积极意义,也符合美国的利益。但是对美国而言,这种允许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不能危及美国在该问题上的领导地位。美国不会坐视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钥匙落入别国手中。所以,由中国主导的六方会谈基本上对朝核冲突形成制约之后,美国开始显示自己掌控六方会谈进程的能量,防止中国扩大影响力。对朝实行金融制裁以及美朝柏林会晤,甚至希尔邀请金桂冠访美都表明美国开始夺回处理问题的主动权。“2·13起步文件”的达成其实只是对美朝柏林会晤成果的背书,而第六轮六方会谈无果而终更是美国在解除对朝鲜金融制裁问题上“耍花招”的一种结果。美国希望六方会谈能按照自己所设置或所能控制的步骤进行。

在朝鲜进行核试验之后,美国的战略目标已经将阻止朝鲜获得核武器转移到防止朝鲜进行核扩散上。布什总统在朝鲜核试验之后的讲话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或许这是不得已的选择,但在美国看来,防扩散现在是最现实、也是最重要的目标。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认为,朝鲜核武器本身并不会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美国的利益在于防止核武器与恐怖主义的结合。或许也是基于这一考虑,美国加紧了与朝鲜的双边接触,但是其坚持通过六方会谈解决朝核问题的总体方向不会改变。

〈二〉朝鲜的战略

苏联的解体以及社会主义阵营的最终瓦解使朝鲜失去了赖以依靠的后盾。如果说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的对峙尚为朝鲜的生存提供了一丝呼吸空间,其发展核武器计划姑且还是小心翼翼的话,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大的世界格局则对朝鲜构成直接的压力,迫使朝鲜认为通过发展核武器,迅速增强自身的威慑力实行自保是维护安全的首要途径,这也就是为什么朝美冲突会在冷战结束后以核危机的方式爆发出来的一个原因。

固然,朝鲜希望得到美国的安全保障和外交承认,但是历史上长期的敌对以及根深蒂固的不信任使得朝鲜一时难以找到与美国对话的合适渠道。通过激化核问题迫使美国让步,或者由此构成对地区的安全压力迫使地区各国向美施压,从而获得安全保障与经济援助,最终实现朝美关系正常化,是朝鲜的最终目的。

试图实现与美的直接对话一直是朝鲜追求的目标。即使是冲突爆发后举行的中美朝三方磋商,朝鲜也认为这是朝美之间的双边会谈,而不是美国所谓的多边谈判。一定程度上,六方会谈并非朝鲜最中意的外交途径,只是当时迫于现实的困境与各方压力才采取的“次优”选择。导弹试射以及核试验一定程度上不仅是朝鲜向久拖不进的六方会谈表示不满的信号,也是其寻求与美直接谈判的一种方式。

在核试验之后,朝鲜加大利用核武牌的力度,充分利用了核武器的威慑效应,成功地让相关国家意识到冲突升级的危险性,并迫使美国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实现了朝美双边会谈。

可以看出,朝鲜也并不认为核问题只是一场危机,否则朝鲜也不会提出包括安全保障、朝美关系正常化以及经济援助等一系列要求了。朝鲜只是借用这场核危机凸现出长达半个世纪的朝美冲突,以此彻底解决这种软性冲突长期以来对其造成的无形和有形的压力。

三、中国的战略选择

朝美冲突的日益严重,突显了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即在朝鲜战争停火五十年之后,东北亚地区仍然没有走出历史的阴影;在冷战结束已逾十载之际,世界上最后一处的冷战遗迹还处于对抗中。这个地区还远未完成国家间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朝鲜核问题的激化使地区各种潜在矛盾凸现出来,不仅牵动着东北亚安全的全局,还关系着东北亚今后长期的稳定与发展。

尽管美方一再兜售这样的观点,即“朝鲜核危机问题与其说是美国问题,倒不如说是中国的问题。无论怎样,这场危机首当其冲受到挑战的不是美国,而是中国。”但是朝核问题毕竟是美朝双方的问题。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既不置身事外又不过度介入、为别有用心的国家所利用,是事关中国外交战略的重大问题。

首先,通过对朝核问题的属性分析及性质的界定,我们应明确,朝核问题是朝美之间的软性冲突。而经过对美朝当事方的战略的分析,也可以得出双方是从冲突的角度看待这次核危机的。因此笔者认为,从冲突的角度而言,忽略了朝核问题历史上的连续性就忽略了朝核问题的本质;忽略了朝核问题当事方的对立性就会影响外交应对中的自我定位;忽略了朝美矛盾的持久性就容易模糊中国的战略思考。

具体而言,第一,朝核问题线性而非非线性的属性以及朝美双方目标的对立性表明,朝核问题是朝美基于历史上的敌对而产生的软性冲突,而不仅仅是一场危机。中国不应当局限于“点”的危机管理,而应制定长期的冲突管理战略。通过逐步落实工作组机制,维护六方会谈机制的持续运作,将朝核问题稳定在外交解决的轨道上,实现朝核问题冲突管理的延续。

第二,朝美双方的对立性以及朝核问题的摇摆性决定了朝核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六方会谈作为冲突管理的一种机制,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朝核问题不仅涉及到朝美双方的利益关切,还直接影响到未来东北亚地区的格局演变。中国要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朝核问题,将朝核问题的解决与推动东北亚未来安全机制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维护东北亚地区的长治久安。

第三,朝核问题的性质以及美朝各自的战略还要求中国要准确定位、审慎应对朝美间冲突。美朝双方都有应对问题的长期的或即时的冲突战略,中国应当从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待问题。朝鲜与美国是冲突的主要当事方,也是解决冲突的关键因素,中国的角色定位就是充当“诚实的调解人”,这就要求中国要以“软性战略”来应对朝美之间的“软性冲突”:中国不仅要维持冲突管理的动力,努

力实现朝鲜方面核问题的“软着陆”,避免局势的进一步紧张;还要谨慎看待各方的战略变化,并理性评估自身实力,适时调整政策,做到灵活而有弹性。

正是鉴于以上几个原因及考量,笔者认为,中国应采取冲突管理战略应对朝美之间的核问题。

所谓冲突管理,即是对冲突进行管理的应对策略与方法。与危机管理不同的是,冲突管理是一种过程性的应对战略,即通过在对由于不相容性引发的冲突进行协调和管理,采取谈判、调停等第三方介入的手段和冲突管理的框架性机制等一系列方式和途径对冲突予以引导性管理,防止冲突演变成剧烈的暴力行动,从而缓和冲突的烈度、降低冲突的危害性。其最终目的则是通过第三方介入对矛盾的不相容性进行管理来缓和冲突的爆发性,给冲突各方提供重新寻求外交解决的机会与空间,促使冲突各方互动方式由毁灭性向建设性转变,从而为冲突的最终解决奠定基础。

在具体操作上,冲突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框架内,对冲突进行分析、评估并对其管理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管理的目标、设定计划及程序安排;调动可采用的资源对实施管理计划,并对各方进行引导和沟通;对冲突管理进程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和控制,保证操作运行与管理目标相一致。

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之后,中国通过启动并主持六方会谈介入朝核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把朝核冲突纳入到冲突管理的轨道,奠定了外交解决问题的基本架构。随着朝核问题的进一步复杂化,中国适时地对六方会谈机制进行深化与扩展,将朝核问题的解决细化为五个工作组,利用朝核问题的契机,全面解决朝鲜半岛问题。

朝核试之后,虽然“2·13起步文件”极大地缓和了一度升级的危机,并在很大程度上“消化”了朝鲜核试验所引发的巨大冲击,但朝鲜核试验引发的后续效应却正在慢慢扩散。朝鲜也初步关闭宁边核设施,启动了无核化的第一步。但长远来看,朝美双方的分歧依然很大。随着谈判程序的进行,问题的实质会越来越敏感,变量的增加也会导致问题日趋复杂化。除非其中一方做出重大政策转变,否则矛盾还有可能会再次激化。基于这种客观而务实的判断,采取冲突管理的战略,将朝核冲突维持在一个相对缓和的水平上而不至于升级甚至失控,无疑是现实情况下中国外交唯一理性的选择,因此,中国应坚持不懈地推动六方会谈不断向前发展、将朝核问题稳定在外交解决的轨道不仅对遏制冲突升级、缓和美朝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保持地区稳定,并最终为构建东北亚和平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考虑到朝核问题的复杂性及长期性,中国应做好长远的战略打算。当务之急应继续对朝核冲突进行冲突管理,稳定六方会谈作为冲突管理的现实有效手段,并使之成为构筑东北亚新格局的重要内核。这不仅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也符合相关各方的利益。

注释:

[1] 徐纬地:《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9期;李敦球:《朝美,六方之外谈什么》,载《世界知识》2007年第4期。

[2] 参见高辉:《朝鲜核问题的症结与解决前景》,载《社会观察》,2005年第4期。

[3] 张琏瑰:《六方会谈:新起步 新检验》,载《世界知识》2007年第5期。 [4] 时永明:《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载《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第5期

[5] 郑永年,《外刊论朝鲜核爆综述》,载《国际展望》,2006年11月,第8页。

[6] 崔立如:《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中国的作用》,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9期。

[7] 有关朝核问题与危机管理的精彩论述可参见:林利民,《朝核危机管理与中国的外交抉择》,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8期。

形势与政策朝核问题范文第4篇

论文题目: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收获与感悟 》 院系班级: 自动化1106 姓 名: 学 号:

辅导老师: 晋振华 完成日期: 2014年5月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收获与感悟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帮助我们正确 认识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 时代背景。能够使在校大学生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

随着世界的不断变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形势与政策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着。而这些形势与政策的变化也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作为一名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是必须的。

关键字:形势政策、大学生、国家形势

从进入大学到现在,形势政策这门课程已经伴随了我们三年,当时的我们是懵懂的,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眨眼间,我们已经大三,我们不能只是对课本上的东西精通,我们还要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充分了解,我们即将进入社会,现在社会飞速发展,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我们必须看清如今的形势,因为周围的各种变化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发展,尤其是形势和政策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紧跟社会发展,从而发展自我。

1.形势与政策与我们紧密相连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作为大三的我们,即将进入社会,未来的社会是我们的舞台,我们要在这个大舞台中尽情的展现自己,我们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我们的前辈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2.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及解决政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14年,我国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一些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带来变数,新兴经济体又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我国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凸显,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同时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大,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我们必须防微虑远,趋利避害,一定要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3.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心得与体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老师上课非常生动,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听,而老师的思维更是睿智敏捷,素材也丰富多彩,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陶醉。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为了更好的把握住自己,必须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学习好《形势与政策》课,这样在我们才能更好的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有必要。因为,高等学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了解了世界,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也为我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提前上了一课,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形势和国家政策,好让我们更有准备的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13理论热点面对面》[N].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3]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M].求是.2006(9)。

[4]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形势与政策朝核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信息传播 长效机制 创新

[作者简介]侯俊(1976- ),女,湖北石首人,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技术管理。(湖北武汉430063)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地位凸显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纵观我国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现状,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提高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试图借鉴无线电传播的原理分析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通过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沟通及其与教育环境的良性互动,探索、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大学生素质。

一、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的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战略意义,它能够使学生不间断地认知时事、认同政策、认清大局和大趋势,形成科学的形势政策观,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①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高校教育者在实践探索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改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积极作用。

1.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认识不够。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在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功能放在首位,而是进行简单的理论说教与政策宣讲,从而背离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衷。有的学校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没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无法科学地构建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在教学中没有把形势与政策课定位为一门完整意义的课程,导致教育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效果不明显。同时由于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的经费投入不够、教学交叉管理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也制约着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一些学校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缺乏完善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队伍的准入制度,导致专职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缺位。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辅导员、教师队伍大多没有经过连续、科学的培训,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中显得不够专业,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忽视学生关注的问题。同时教育者在教育上缺乏教育技巧,容易趋于理论说教,而不是正面引导、积极探索,这容易使得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另外,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考评体系,难以监控教育的效果,也影响了教育者工作的积极性。

3.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单调,手段落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够,教育内容单调、空洞,空话、套话多,理论联系实践少,对学生缺乏明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教育中,重“说教”轻“引导”,也把学生变成完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把知识变成分析问题的工具。另外,形势与政策教学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需求,上课形式单调,缺乏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以及多媒体的应用,大多采取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纯课堂教学活动或以“满堂灌”的形式讲解,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使得形势与政策教育易趋于表面化、流于形式化,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就造成了教学与教育目的脱轨,只进行了单纯教学却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4.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态度比较消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参与、学习程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结果。根据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是主动到堂并认真听课的学生,他们对时政比较感兴趣或为了拓展知识面而来上课,听课认真;第二类学生属于被动到课,或是由于考勤约束、或为了调节放松、或出于对老师的尊重等,被动来到教室听课;第三类是消极旷课型的学生,他们对于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认为教学内容对自己的专业没有用处等原因,经常旷课或者到课不认真听讲。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后两类学生占很大一部分。同学们大多数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有必要开,但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②这说明同学们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持有肯定态度,但对课程的满意度不高,这也给我们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育、教学提供了创新研究的要求和方向。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环节分析

针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以及主客体与教育环境的互动与联系,探索和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

教育可以看做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借助无线电的传播原理来进行分析,无线电的传播机制可以具体简化为信息、调制、传输、接受、解调、理解、反馈七个环节,教育信息传播机制类似于无线电的传播机制。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看做是一个发送者(教育者)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信息通过教育渠道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机制。优质的发送者是保证教育信息有效传播的首要条件,同时如果没有选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传播,其他环节将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发送者要根据教育的目标,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形势与政策教育信息的基本范围,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进而通过调制编码,把教育信息编译成适当的符号,如语言文字、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接着,发送者要选择适当的渠道和方式传输给接受者(学生)。传递的渠道应多样化,在保证信息不失真的前提下,要尊重学生主体性需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互动。作为接受者的学生根据信息传递的方式选择有效的接受方式,他们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对教育信息进行解调,把信息转换为具体特定的意义,并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现实环境等情况进行理解、消化,并且理论联系实践,从实践活动中深化知识。反馈是检验信息传播结果的必要环节,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掌握情况反馈给学校、老师,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安排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七个环节是把教育者当做发送者、学生当做接受者来分析。而从学生到教育者的信息传播严格意义上来讲也将遵循教育信息传播的这七个环节,此过程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故省略,只用反馈来代替这一过程来解释。

教育信息传播机制的七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就构成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机制。只有当这七个环节密切联系、良性互动,保证教育信息畅通有效,才可以称为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同时,教育信息传播机制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开放机制。在信息发送和接受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干扰或扭曲信息的因素,被称为噪声或障碍。噪声主要影响调制和解调,进而影响整个信息传播。噪声包括外部的社会环境内部的干扰因素,如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面临着敌对势力的强大攻势和全面渗透等。③同时,高校内部也存在课程定位不合理等影响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的内部噪声问题。

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就是要从教育信息传播的七个环节入手,完善每个环节的功能,并加强各个环节的互动与联系,保证信息畅通有效,同时也要努力克服噪声的消极影响,推动机制的良性运行。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运行策略

1.创新教师队伍,提高信息发送者的素质。作为信息发送者的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中处于首要地位,他们对于课程的定位、课程的传授方式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的传播和教育的质量。组建一支优质、高效的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首要因素。首先,要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宣讲团队,建立定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交流报告会制度,要以学校和学院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以及学生干部为骨干,并聘请一些校外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为兼职教师,组成一支理论深度和政策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宣讲队伍。其次,学校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观,把形势与政策当做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积极研究和构建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制订详细的课程计划,探索有效的沟通方式与教育信息传播渠道。再次,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对学生积极教育、引导,让学生自己真正学会理解、学会分析,形成正确的形势政策观。

2.创新教育内容,确保教育信息生动有效。教育信息是传播机制的第一个环节。生动有效的信息能从源头上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信息包括基本理论、形势和热点问题两部分。基本理论、政策是相对稳定的部分,是教育中的重点,也是分析各类时事政策的基础和工具。我们要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结合党和国家当前形势与方针、政策、社会热点以及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关注焦点确定教育信息的基本内容,保证教育信息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实行分层管理,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信息内容、不同的课程设置,因材施教,让学生更易理解与掌握。同时,我们要注意避免对学生“满堂灌”,要通过教育,既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④

3.创新课程渠道,确保调制、传输的有效性。调制、传输是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第二、三环节。如何将合理的教育信息进行调制编码、有效传输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步骤,也是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重要条件。调制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需要赋予教育信息的表现形式。要进行合理的调制,教学的内容就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充分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声音、图片、电影、校内刊物、报纸、广播台、宣传橱窗、网络等平台的教育信息进行编码,调制成为图、文、声等多种有效的形式。在传输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拓宽传输渠道上,我们要在保证信息不失真的前提下,将理论联系实践,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班级、党团支部、社团等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以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作为信息传播渠道,保证信息传播的畅通。

4.创新学生认识,提高信息接收、解调、理解的正确性。学生对于教育信息正确地接收、解调、理解是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第四、五、六个环节,它们是保证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根本条件,也是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决定因素。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分析国际、国内事件往往不够全面,容易受到“道听途说”的误导,把听来的信息错误地编码解释。因此,我们要在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将形势与政策理论融于实际中,分析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发展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根据形势而调整的方针、政策,抓住学生关心的、反映强烈的问题去分析、讨论,并鼓励学生进行反思与质疑,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正确地解调和区分信息的真伪,全方位、多角度辩证地理解信息。

5.创新考评反馈,保证信息有效传播。反馈也是教育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促进形势与政策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反馈包括教育前的调查反馈、教育过程中监督反馈和教育结束后的考评反馈三个部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之前,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以期了解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所持的态度、感兴趣的内容等问题。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的安排和具体规划。在课堂上,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严格考勤,课后要收集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学校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考评,通过督导等形式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进行监督。此外,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结束后,仍应要求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形势与政策的思考与学习。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重视反馈的作用,就保证了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联系、互动,推动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运行。

6.创新噪声障碍,避免信息传递失真。在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内部噪声和外部噪声的干扰,我们需要理性、客观地面对噪声,努力降低噪声,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确保接受、解调和理解信息的正确性,从而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面对内部噪声的干扰,就需要我们改善课程的运行机制,明确课程的归属问题,克服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有随意性和非课程化的倾向,转变重认知、轻分析的课程设置,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外部的噪声——主要是多元的价值观,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任由学生盲从,而应该合理地分析利弊、积极地引导。对于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我们不要避而不谈,而是要积极面对,理性分析本质、原因,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探索和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育信息传播各个环节的良性互动,将各环节的创新研究具体落实,在保证教育信息时效性、针对性的基础上,克服噪声环境的不良影响。

[注释]

①张月群,卢黎.在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工夫——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52.

②张若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探析[D/OL].http://epub.cnki.net/grid

2008/detail.aspx?QueryID=79&CurRec=1,2003-07-31.

③程丽,杨洪林.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170.

④刘乃(斌贝).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D/OL].http://epub.cnki.net/grid2008/

detail.aspx?QueryID=8&CurRec=1,2002-09-12.

[参考文献]

林丽萍.创新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形势与政策朝核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信息传播 长效机制 创新

[作者简介]侯俊(1976- ),女,湖北石首人,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技术管理。(湖北武汉430063)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地位凸显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纵观我国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现状,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提高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试图借鉴无线电传播的原理分析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通过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主体与客体的沟通及其与教育环境的良性互动,探索、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从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大学生素质。

一、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的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形势与政策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战略意义,它能够使学生不间断地认知时事、认同政策、认清大局和大趋势,形成科学的形势政策观,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①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高校教育者在实践探索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改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积极作用。

1.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认识不够。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在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功能放在首位,而是进行简单的理论说教与政策宣讲,从而背离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衷。有的学校认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没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无法科学地构建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在教学中没有把形势与政策课定位为一门完整意义的课程,导致教育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效果不明显。同时由于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而导致的经费投入不够、教学交叉管理及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也制约着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一些学校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定位不够明确,缺乏完善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队伍的准入制度,导致专职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缺位。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辅导员、教师队伍大多没有经过连续、科学的培训,在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中显得不够专业,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忽视学生关注的问题。同时教育者在教育上缺乏教育技巧,容易趋于理论说教,而不是正面引导、积极探索,这容易使得学生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另外,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和考评体系,难以监控教育的效果,也影响了教育者工作的积极性。

3.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单调,手段落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不够,教育内容单调、空洞,空话、套话多,理论联系实践少,对学生缺乏明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教育中,重“说教”轻“引导”,也把学生变成完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把知识变成分析问题的工具。另外,形势与政策教学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有些教师忽视学生的需求,上课形式单调,缺乏先进的教学技术和设备以及多媒体的应用,大多采取单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纯课堂教学活动或以“满堂灌”的形式讲解,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使得形势与政策教育易趋于表面化、流于形式化,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就造成了教学与教育目的脱轨,只进行了单纯教学却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4.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态度比较消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参与、学习程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结果。根据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学生是主动到堂并认真听课的学生,他们对时政比较感兴趣或为了拓展知识面而来上课,听课认真;第二类学生属于被动到课,或是由于考勤约束、或为了调节放松、或出于对老师的尊重等,被动来到教室听课;第三类是消极旷课型的学生,他们对于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认为教学内容对自己的专业没有用处等原因,经常旷课或者到课不认真听讲。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后两类学生占很大一部分。同学们大多数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有必要开,但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②这说明同学们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持有肯定态度,但对课程的满意度不高,这也给我们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育、教学提供了创新研究的要求和方向。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环节分析

针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尊重学生的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以及主客体与教育环境的互动与联系,探索和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

教育可以看做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借助无线电的传播原理来进行分析,无线电的传播机制可以具体简化为信息、调制、传输、接受、解调、理解、反馈七个环节,教育信息传播机制类似于无线电的传播机制。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看做是一个发送者(教育者)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信息通过教育渠道传递给接收者的过程机制。优质的发送者是保证教育信息有效传播的首要条件,同时如果没有选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传播,其他环节将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发送者要根据教育的目标,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形势与政策教育信息的基本范围,包括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进而通过调制编码,把教育信息编译成适当的符号,如语言文字、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接着,发送者要选择适当的渠道和方式传输给接受者(学生)。传递的渠道应多样化,在保证信息不失真的前提下,要尊重学生主体性需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互动。作为接受者的学生根据信息传递的方式选择有效的接受方式,他们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对教育信息进行解调,把信息转换为具体特定的意义,并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现实环境等情况进行理解、消化,并且理论联系实践,从实践活动中深化知识。反馈是检验信息传播结果的必要环节,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掌握情况反馈给学校、老师,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安排和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七个环节是把教育者当做发送者、学生当做接受者来分析。而从学生到教育者的信息传播严格意义上来讲也将遵循教育信息传播的这七个环节,此过程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故省略,只用反馈来代替这一过程来解释。

教育信息传播机制的七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就构成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机制。只有当这七个环节密切联系、良性互动,保证教育信息畅通有效,才可以称为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同时,教育信息传播机制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开放机制。在信息发送和接受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干扰或扭曲信息的因素,被称为噪声或障碍。噪声主要影响调制和解调,进而影响整个信息传播。噪声包括外部的社会环境内部的干扰因素,如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面临着敌对势力的强大攻势和全面渗透等。③同时,高校内部也存在课程定位不合理等影响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的内部噪声问题。

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就是要从教育信息传播的七个环节入手,完善每个环节的功能,并加强各个环节的互动与联系,保证信息畅通有效,同时也要努力克服噪声的消极影响,推动机制的良性运行。

三、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运行策略

1.创新教师队伍,提高信息发送者的素质。作为信息发送者的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中处于首要地位,他们对于课程的定位、课程的传授方式直接影响着教育信息的传播和教育的质量。组建一支优质、高效的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首要因素。首先,要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宣讲团队,建立定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交流报告会制度,要以学校和学院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以及学生干部为骨干,并聘请一些校外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为兼职教师,组成一支理论深度和政策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宣讲队伍。其次,学校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观,把形势与政策当做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积极研究和构建这门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制订详细的课程计划,探索有效的沟通方式与教育信息传播渠道。再次,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对学生积极教育、引导,让学生自己真正学会理解、学会分析,形成正确的形势政策观。

2.创新教育内容,确保教育信息生动有效。教育信息是传播机制的第一个环节。生动有效的信息能从源头上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形势与政策教育信息包括基本理论、形势和热点问题两部分。基本理论、政策是相对稳定的部分,是教育中的重点,也是分析各类时事政策的基础和工具。我们要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结合党和国家当前形势与方针、政策、社会热点以及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关注焦点确定教育信息的基本内容,保证教育信息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实行分层管理,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信息内容、不同的课程设置,因材施教,让学生更易理解与掌握。同时,我们要注意避免对学生“满堂灌”,要通过教育,既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④

3.创新课程渠道,确保调制、传输的有效性。调制、传输是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第二、三环节。如何将合理的教育信息进行调制编码、有效传输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步骤,也是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重要条件。调制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需要赋予教育信息的表现形式。要进行合理的调制,教学的内容就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表现形式,可以将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充分应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声音、图片、电影、校内刊物、报纸、广播台、宣传橱窗、网络等平台的教育信息进行编码,调制成为图、文、声等多种有效的形式。在传输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拓宽传输渠道上,我们要在保证信息不失真的前提下,将理论联系实践,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班级、党团支部、社团等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以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作为信息传播渠道,保证信息传播的畅通。

4.创新学生认识,提高信息接收、解调、理解的正确性。学生对于教育信息正确地接收、解调、理解是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第四、五、六个环节,它们是保证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根本条件,也是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决定因素。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分析国际、国内事件往往不够全面,容易受到“道听途说”的误导,把听来的信息错误地编码解释。因此,我们要在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有的放矢,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将形势与政策理论融于实际中,分析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发展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根据形势而调整的方针、政策,抓住学生关心的、反映强烈的问题去分析、讨论,并鼓励学生进行反思与质疑,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正确地解调和区分信息的真伪,全方位、多角度辩证地理解信息。

5.创新考评反馈,保证信息有效传播。反馈也是教育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促进形势与政策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反馈包括教育前的调查反馈、教育过程中监督反馈和教育结束后的考评反馈三个部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之前,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以期了解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所持的态度、感兴趣的内容等问题。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的安排和具体规划。在课堂上,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严格考勤,课后要收集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学校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考评,通过督导等形式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进行监督。此外,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结束后,仍应要求和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形势与政策的思考与学习。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重视反馈的作用,就保证了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联系、互动,推动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运行。

6.创新噪声障碍,避免信息传递失真。在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内部噪声和外部噪声的干扰,我们需要理性、客观地面对噪声,努力降低噪声,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确保接受、解调和理解信息的正确性,从而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面对内部噪声的干扰,就需要我们改善课程的运行机制,明确课程的归属问题,克服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有随意性和非课程化的倾向,转变重认知、轻分析的课程设置,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外部的噪声——主要是多元的价值观,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任由学生盲从,而应该合理地分析利弊、积极地引导。对于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我们不要避而不谈,而是要积极面对,理性分析本质、原因,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探索和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育信息传播各个环节的良性互动,将各环节的创新研究具体落实,在保证教育信息时效性、针对性的基础上,克服噪声环境的不良影响。

[注释]

①张月群,卢黎.在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工夫——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52.

②张若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探析[D/OL].http://epub.cnki.net/grid

2008/detail.aspx?QueryID=79&CurRec=1,2003-07-31.

③程丽,杨洪林.对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创新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170.

④刘乃(斌贝).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D/OL].http://epub.cnki.net/grid2008/

detail.aspx?QueryID=8&CurRec=1,2002-09-12.

[参考文献]

林丽萍.创新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上一篇:销售员工转正申请书范文下一篇:新思维新亮点新导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