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知识传播共享论文范文

2024-07-21

工程项目知识传播共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研究现状

学术社交网络能够打破科研工作者的传统知识交流壁垒,致力于满足其科研信息需求,维护其个人学术社交关系,促进科研工作者的知识交流与知识创新。学术社交网络最初起源于在线学术社区,学术社区设立的初衷在于为学者提供前沿知识、存储优质学术资源,依托于该理念而设立的典型社区有Scilinks、Linkedin等。此后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以Twitter、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针对用户科研需求开始拓展服务范围,在社交网络中架构学术平台.帮助研究者建立维护和管理自己的学术社会网络。但由于大众社交网络中用户群体差异较大且其中信息专业性不强.无法充分满足学者科研信息需求,因而催生了针对不同科研用户特征的垂直科研领域的学术社交网络。自学术社交网络发展至今,国内外学者和机构为优化其知识组织模式,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实践探索.如我国唐杰教授率领团队应用语义技术将科研人員、科技文献和学术活动三者相互关联,从多个资源中集成学者数据构建学术社交网络AMiner;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在为学者提供资源支撑基础上添加学者个人微博、科研群组以及实时更新关注的论文与话题功能模块,搭建了一个既保留了社交平台属性又结合了文献资源管理的学术社交网络Sos.cholar:美国麻省理工的Wickramasekara率领团队通过开发云端设计个人知识管理工具Benchling,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效地帮助学者收集、储存、加工、利用和传播各类信息资源;西班牙哈恩大学通过不同语言标签集管理文献信息,集成信任、协作和内容3种知识组织方法的混合推荐系统,设计并实现了学术社交网络SharingNotes。尽管国内外学术社交网络种类繁多.但根据运营理念和核心功能不同,主要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学术社交网络:以ResearchGate为代表的用户互动平台、以Men.deley为代表的文献信息管理平台、以小木虫为代表的UGC(用户生成内容)社区和以经管之家为代表的学科前沿资讯平台。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都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但随着网络中数字化的科研信息不断扩充,学术社交网络中海量的科研信息和用户交互内容逐渐呈现无序化、异构化,极大地增强了用户搜寻信息的难度,使得学术社交网络发展出现瓶颈。基于这一现状,如何将现存良莠不齐、离散异构的学术信息筛选组织成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满足用户科研信息获取与知识交流需求,是优化在线学术社交网络的当务之急。立足于这一现实,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对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展开了深入研究。

1在线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理论研究

在线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两个研究领域,即不同知识单元之间的广度关联研究和知识组织体系的深度聚合研究。不同知识单元之间的广度关联研究不仅包括文本和词汇之间的关联研究,还包括厘清用户知识需求与知识单元之间映射模式研究。知识组织体系的深度聚合研究则包括构建不同类型的知识组织结构体系,进而探析在线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的未来发展趋势。

1.1知识组织单元由单一粗粒度向多元细粒度发展

文本和词汇是在线学术社交网络最基本的知识单元,在早期学术社交网络中,大多以文本知识单元为基础,基于科研本体和主题本体构建知识组织。如宋文等基于概念理论提出采用语义技术链接不同主题的知识体系,并通过计算文本相似度拓展学术社交网络的知识发现服务。这种仅基于文本粒度的简单知识组织理论粗略地帮助人们链接学术社交网络中的知识.但随着知识资源形态的丰富,单一文本层次的语义技术远远无法满足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在分众分类法兴起的背景下,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衍生出了词汇为量级的知识单元.通过挖掘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抽取新的文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义缺失的不足。因此,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转向以文本一词汇的跨粒度知识单元聚合研究,如傅城州等以分众分类为基础依托于语句关系收集标签词汇增强语义关系,并通过计算文本相似度和聚类构建架构学术社交网络。而学术社交网络的社交属性要求知识组织需要围绕用户开展,为用户交互服务,仅基于文本、词汇的知识组织无法满足用户知识交流需求。因而,曾建勋提出了应用本体语义技术,从用户生成内容和用户关系构建科研关系网络,以用户一文本新视角探索学术社交网络知识关联服务新模式。如今,学者们正尝试利用深度学习从大量简单数据中寻找规律处理新知识构建多粒度知识组织,如Pradhan T等结合深度学习和随机游走模型从文本、词汇和用户多层次细粒度地为学者推荐潜在科研伙伴,并通过采集数据集验证模型在精度、召回率和F1得分等指标上相较于其他方法具有更强的有效性。

1.2知识组织体系从链式知识层向多维知识网络演变

在最初的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体系中,将不同学科的文献信息分成不同的知识层,通过元数据链接不同知识层,以便于用户获取知识。如Verd.ugo N等搭建了Ogmios系统利用元数据集成科研成果信息,并基于上下文的匹配方法将学术社交网络中的研究者个人资料与知识需求结合,根据学者知识需求情景实时协同知识组织。然而随着学术社交网络中知识交流频率的增加,产生了大量的新知识.最初的单链式关联不足以整合源源不断产生的新的交互内容,只有通过增添新的知识和语义关系,才能不断强化不同知识层之间的关联,保持学术社交网络中资源组织可持续发展。陈果等在构建的领域知识库中利用知识元将学术社区中用户生成的碎片化知识与原有知识体系链接,为学术社交网络中知识组织引入新的知识单元,形成多链式知识组织结构。而如今,在用户知识需求转变迅速背景下,尽管现有知识组织结构能勉强整合科研信息,但无法动态地随用户知识需求变化而变化,为厘清知识空间至知识需求的映射规律,只有通过更加密切的网状关联,融合用户需求聚合知识层,才能精准满足多层次的用户知识需求。如张连峰等应用关联数据分析用户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交互群体间的关系归纳用户知识需求,提出了一种深度融合主题和SECI模型的知识组织框架,以加速学术社交网络中的知识的流转和创新。

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单元由单一粗粒度的文本、词汇转向多元细粒度的知识超网络,知识组织体系亦从链式知识层演化至多维知识网络,这些变化既是知识组织理论变革的具象表征,也是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理论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从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理论研究历程来看,无论是从概念理论、分众分类到社会网络理论,还是从元数据、领域本体到关联数据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理论研究都无一例外地朝着用户聚拢。同时,用户在学术社交网络中除了是知识利用者,更是知识的生产者和管理者,这使得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愈发注重用户交互的作用.通过揭示用户交互关系进行知识组织将成为革新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理论的要点。

2在线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方法研究

学术社交网络的知识组织理论研究逐步深入的同时,知识组织方法也不断迭代更新,已有的研究实践中,已经从学者关系、标签聚类、主题聚合和推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方法探讨,以揭示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结构,明晰知识交流演化规律和趋势.促进学者有效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开展科研交互与合作。

2.1利用学者关系拓展社交网络

学者关系中的引证、合作、信任关系既是现实学术社交的基础,也是网络学术社交的脉络,面向学者关系开展知识组织利于学者交流合作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创新。2014年,邱均平等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成果中利用共现和耦合的方法挖掘潜在科研关系.为学术社交网络专家发现和知识服务提供了新思路;2018年,Hoang D T等利用学者之間已有研究合作网络,建立了一个加权向量图来帮助学者发现学术社交网络中新的合作者;胥伟岚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一步解析学术社交网络中用户科研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人际网络优化学术社交网络知识交流模式的方法。

2.2结合用户标签聚类信息资源

VanderWal于2005年创造了社会标签(Folk.sonomy)一词,它是由用户生产的,用于描述实体的词表或分类事物的机制。在学术社交网络中社会标签的应用多融合于知识组织体系中,2013年,Uddin M N等认为应建立社会标签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基于Folksonomy提出了一种根据学者评分检索和排序学术社区资源的方法。2015年,毕强等以豆瓣网为研究对象,挖掘图书情报学科的图书标签之间的潜在关联关系,融合社会分析法拓展了用户标签聚类方法。2018年,郭顺利在博士学位论文中通过提取知乎中用户原创内容关键词,利用DPAC算法聚合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生成答案发现知识主题,为用户生成知识融人社区知识体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3融入关联数据聚合主题内容

2006年.万维网之父Tim.Bemera-Lee提出以关联数据简化实现语义Web,其中关联数据主要通过发布和链接结构化数据使得分散异构的数据孤岛实现语义关联,从而促进传统文件网络向数据网络的演进。在学术社交网络中面向主题关联的知识组织则是指依据本地资源主题内容补充新数据.以完善学术社交网络知识脉络的一种关联数据应用方法。2014年,Kava M等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数据立方体的模型.链接学术社交网络中某一主题的所有异构资源,丰富了学术社交网络的知识结构。2018年,王日芬等使用LDA主题模型在科研文献共现关系重构了社区学科知识网络,同时提出主题影响力概念并规范了其测度方法。2018年,关鹏等在该研究基础上,通过复杂网络与多agent系统仿真.实现了整合主题的学科知识网络演化,为主题关联的知识组织提供了新的方法与工具。

2.4应用推荐系统重构知识组织

推荐系统是目前信息过滤系统中最有效解决用户信息过载问题,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的工具之一。在学术社交网络中.主流推荐系统机制分为以下3种:协同过滤、基于内容和混合推荐。协同过滤是推荐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算法,它无需注解领域术语,对各个研究领域具有普适性。2016年,吴燎原等提出了联合概率矩阵分解科研信息的新算法,协同群组信息和用户标注更精准地为学者过滤了冗余信息,提升了科研社交网站知识推荐服务的精度。协同过滤具有普适性,但其存在稀疏矩阵和冷启动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ZhaoP等通过提取高层次学者的研究内容,计算提取研究主题与潜在读者的阅读兴趣之间的相似度后进行匹配,跨越了用户相似度稀疏产生的服务障碍,解决了冷启动问题。但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仍存在缺陷,其推荐结果易重复,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混合推荐算法弥补了前两种传统推荐方法的缺点,能大幅度地提升推荐效果。2019年,Sarwar S等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案例推理和神经网络的混合)提出了一种个性化、可调整的用户分类模型,并结合情境感知优化知识服务系统,实时地向学者推荐所需科研信息。

综上所述,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方法主要有:利用学者关系拓展社交网络、结合用户标签聚类信息资源、融人关联数据进行主题聚合和应用推荐系统重构知识组织这4类,其中学者关系依托于用户交互关系、用户标签由用户与内容交互产生、关联数据依赖知识交互关联、推荐系统立足于用户交互行为需求,并且用户交互贯穿于用户使用学术社交网络的全过程,亦是学术社交网络建设的主题。因此,依托于用户交互行为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方法研究将成为学界未来的重要方向。

3研究评述及未来研究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围绕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问题,展开了知识组织理论探索,提出了许多改进社交网络知识组织的方法并应用于技术实践中,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技术模型借鉴,但仍存在一些问题:①现有的对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的理论研究.多从用户知识需求分析与资源关联角度展开,尽管其中掺杂了一些用户交互行为的分析,却未将用户交互行为与学术社交网络的知识资源组织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②现有的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的方法与实践研究集中在学者与论文推荐服务方面,未能充分挖掘学术社交网络的社交属性和碎片化的交互内容开展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针对这些问题,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学术社交网络用户交互特征与需求分析

用户对于知识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特征.用户交互行为特征是用户需求偏好的有效反映,用户知识发现与获取需求从分散、孤立的显性需求,转变为基于知识关联关系的聚合需求,用户需求的满足仍存在精准性不高、延展性不强等缺陷。因此,针对学术社交网络中用户交互特征与需求进行分析是未来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拓展的第一步.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理应对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进行群体差异分析与精准刻画,在此基础上进行用户交互需求建模.为知识组织的开展提供依据。

3.2学术社交网络用户交互内容与关系关联揭示

用户的知识交流与利用形态处在新的变革之中.用户通过知识交流和利用行为形成用户交互关系、用户一知识资源间的关联关系和知识资源间的关联关系。这些关联关系与用户的知识需求内容紧密相连。通过对交互内容进行深度语义挖掘,将其与用户的需求偏好和用户的社会化交互关系进行语义关联,能够更好地揭示用户关系与知识需求之间的关联关系。学术社交网络用户间所开展的广泛科研交互及所形成的交互关系.是实现学术社交网络中合作关系转化和科研合作开展的重要支撑,以用户交互关系为视角动态关联用户知识需求,有助于构建跨系统的知识关联组织.与时俱进地满足科研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诉求。在其关联揭示中,应对用户交互内容进行实体识别与抽取.并界定语义特征,挖掘实体之间的概念语义关系;根据实体特征与语义关系进行交互内容与关系标注。同时,为便于知识关联组织阶段对交互内容的利用.亦需要针对资源标注结果优化语义描述,以实现机器可理解。

3.3基于用户交互关系的多维知识关联组织

由于学术社交网络中学术资源来源广泛、类型多样,致使知识分布呈现无序化、碎片化,无法建立紧密有效的知识关联,但优质的知识关联是实现知识资源的细粒度组织的关键,如果知识资源关联组织无法完整链接在一起.将无法为用户提供精准、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因而,将异构的学术资源和UGC内容通过何种方法链接成一个新的动态整体,将成为未来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研究的新方向。目前,已有学者提出通过语义分析细粒化知识单元,结合科研关系关联异构学术资源,但其仍未能充分挖掘学术社交网络的社交属性和碎片化的交互内容,其中许多问题仍亟待解决,如:如何抽取学术社交网络中多元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多维关系与知识网络之间的映射模式以及知识交互关联构建等问题。因此,在未来研究中为了更深层次揭示学术社交网络中知识资源关联关系,构建多维关联关系网络,需要融合用戶之间的交互关系、用户与知识交互关系、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化关联。

3.4面向用户交互需求的知识服务拓展

知识组织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因而提升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的利用效率,发挥社交属性和碎片化交互知识的价值,需要围绕用户的交互需求进行知识服务拓展,构建面向用户交互关系的知识来源关联、结构关联和知识进化关联服务体系。未来研究推进中,应在前述知识关联多维组织的基础上.探索基于用户交互关系的潜在科研关系匹配与推荐服务、碎片化知识的聚合服务、隐l生知识的获取与推送服务等。除此之外,学术资源组织应在知识元链接系统、学科分面导航系统和知识关联检索系统中选择何种形式呈现给用户也将成为学术社交网络研究重点。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研究不应当局限于理论与方法研究,应携手信息服务机构将研究理论与方法运用在实践中,增强理论与方法的普适性。实证研究需要在不同类型、专业的学术社交网站中,揭示不同知识单元之间的知识关联.面向用户开展多维知识组织.集成碎片化的显性知识,发现理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平台建设,推动知识的组织、传递和应用。

4结语

本研究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学术社交网络知识组织正在逐渐由传统学科类属体系转向依托于用户交互关系的新模式,促进知识的关联发现与链接,形成内容相互关联、多维度、多层次的知识网络。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用户交互行为与内容特征、揭示用户交互关系、多维知识关联组织等内容展开。

工程项目知识传播共享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为网络学习者提供更多浏览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资源检索的难度,如何优化和组织网络学科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资源导航,是现阶段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基于语义Web来描述学科资源及其之间的语义联系,应用知识地图整合、显示其语义联系,为学习者呈现形象、直观的学科知识结构,提供高效、智能的资源呈现和导航服务,实现学科资源的精确定位,促进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的查询、理解与整体把握。

【关键词】语义Web;学科知识地图;本体;学科资源本体模型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育的普及,使各种网络教育资源急速增长,学习者在浏览时往往会迷失在资源海洋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学科资源,本文用本体为学科资源提供一个统一的规范模型,基于语义来描述学科资源及其之间的关系,保持相同资源语义上的一致性,并用知识地图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直观、形象地描述了学科知识的结构,提供结构化的学科资源目录,方便学习者对学科资源的检索和浏览。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建构的架构、基于本体的学科资源模型的表示和存储、语义学科知识地图建构的工具、方法、步骤等内容,初步探索语义Web技术和知识地图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的应用,为学科资源的整合、应用、共享与结构化呈现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一 相关理论

1 知识地图及其建构

知识地图 (knowledge map),又称认识地图、认知地图[1],最早是由布鲁克斯(B.C.Brooks)提出的。它通过对知识、概念等进行组织、描述,绘制成以各个单元概念为节点的知识图,并通过可视化技术来显示知识的有机结构。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知识地图描述了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获取途径,不仅能够表示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帮助使用者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还能对学习资源进行导航,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知识地图一般分为程序型、概念型、能力型、社会关系型四大类[2]。概念型知识地图主要以组织或系统便于共享的通用术语、主题对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显示,并划分知识间的层级关系,存储关联知识文档之间的链接,提供知识向导。[3]

目前的概念型知识地图大多是面向应用的,主要用于指示知识的位置,无法对学科间的关联进行语义表达,基于本体的知识地图不仅能语义描述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以语义知识网的形式展现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习者直观、清晰地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还能实现学科内容的共享、互操作和动态更新。本文建构的学科知识地图就是基于语义的概念型知识地图。

2 语义Web及其技术

语义Web是Berners-Lee于2000年12月18日在XML2000会议上正式提出的[4],旨在使Web上的信息具有计算机系统可以理解的语义,从而更好地帮助计算机之间以及计算机与人之间的协同工作。也就是说,它使现在的Web成为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通过对Web上海量的异构信息进行有效地分类、继承、集成、复用、协作和管理,实现资源的共享、兼容,使用户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为我们提供动态的、智能的访问和导航。

本体作为RDF(S)的扩展和延伸,用于描述应用领域的概念、概念之间丰富的语义关系,解决语义表达、信息共享、语义理解、知识重用等问题,是现阶段语义Web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中应用语义Web和本体来语义标注和描述资源的概念、属性及资源之间的关系,消除学科知识的二义性,实现学科资源的共享、重用,建构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为用户提供、呈现基于语义的学科资源导航。

二 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的建构过程

1 学科语义知识地图架构图

图1是学科语义知识地图建构架构图,架构图由资源层、语义层和显示层构成,资源层存储的是实际的学科资源,语义层通过对学科知识进行语义定义、描述、标注和整合形成学科知识本体模型,显示层以网状结构呈现学科知识节点间的关联,把基于语义的学科知识地图可视化地展示给用户。其中,语义层作为语义表达学科资源和定义资源间语义联系的模块,是实现学科知识地图语义呈现的关键。

上图中,资源层通过对数据库和网络中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和隐性知识进行关键字提取等操作,来完成对学科资源的预处理。语义层通过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语义定义、描述和标注,建构各学科的学科本体库,然后根据学科间固有的联系,对各学科本体库进行语义整合和合并,将原本异构的领域本体联系起来,形成学科资源本体模型,显示层将学科本体模型映射为知识地图,并将各学科本体间的语义关联也映射到本体知识地图中,用可视化技术全局呈现学科知识地图的关系网络。

2 学科资源本体模型

为了便于学科知识和资源的整合、更新,整个建构过程动态地组织资源,并采用知识点作为资源描述的基本单位。每个知识点指向若干个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HTML文件、PPT、视频、音频及其它形式的学科资源,这些学科资源按照相关性和存储格式的不同来存放。若干个相关度大的知识点的集合构成子内容(例如“章节”),而若干个子内容组成一个学科内容(例如“课程”),各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按学科内容之间或学科课程的相关性等参数来记录的。每个知识点有属性及其属性值,如知识点标号,知识点主要内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PPT、HTML、音频、视频等)、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知识点采用的教学策略(协作、合作学习等)等属性。知识点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如包含关系、前验关系、后继关系等。总上所述,一个学科知识点可以看作是一个11元组:(A,B,C,D,E,F,G,H,I,J,K),其中:

A:知识点的标识号,模型中每个知识点的编号是唯一的,用来识别知识点;

B:知识点关键字集,可用于检索本知识点的关键字集;

C:知识点的说明部分,概述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及本知识点在学科课程中的重要性,便于学习者浏览和查询学科内容;

D:知识点的描述部分,指向知识点内容文件的指针;

E:知识点关系,描述本学科知识点与其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包括:

先验关系:学习该知识点需要掌握的预备知识点;

后继关系:本知识点可以作为哪些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

包含关系:在本知识点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

相关关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先验、后继、包含等关系,也可以是属于同一个子内容或学科内容的除以上关系外的知识点;

F: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和呈现方式,知识点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资源的呈现方式,包括PPT、HTML、音频、视频等分类;

G:知识点的示例部分,指向知识点的示例文件的指针;

H:知识点的测试部分,对学习本知识点的学生测试其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试题集;

I:该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包括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由此可以作为划分通过阈值的依据;

J:进入阈值,只有当所要求的先验知识点的加权平均得分不小于进入阈值时才允许学习该知识点;

K: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目标,包括记忆、理解、应用等值,用于指示该知识点所要求达到的认知能力的层次。

本文中的学科资源语义模型用网状结构来存储,如图2所示,采用这种存储方法,不仅对学科资源和知识点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描述和呈现,体现出各学科资源和知识点间承上启下的关系,又照顾到各学科、知识点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保持学科结构的系统性,也方便学科知识地图直观、形象地呈现,为浏览者从全局上、总体上掌握学科内容提供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智能化的学科内容、资源导航。

三 学科本体知识地图建构方法及步骤

1 本体知识地图建构工具

本体的编辑和建构工具很多,经过分析、比较,本文选用Protégé作为本体描述和知识地图呈现的工具。Protégé作为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一个开放源码的本体编辑器,支持多重继承,提供对新数据的一致性检查,与其它本体编辑工具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1)界面风格与普通Windows应用程序风格一致,易于用户操作。Protégé提供了一个图形化的界面用于建构类、属性和关系,本体结构以树型的层次目录结构显示,使得用户可以更加专注于概念层次上的本体模型构建。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相应选项来编辑或增加学科类、学科子内容类、属性等本体元素,能直接对本体进行检查、浏览、编码和修改,也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查询服务。

(2)是一个可扩展、跨平台的工作环境,模块划分清晰,提供完全的API接口,用户可以在Protégé中插入插件扩展其功能,如插入RacerPro来扩展推理功能。插入可视化插件,如OWLVlz、Ontoviz和TGVlzTab等,来生成和显示基于本体的知识地图和学科结构。

(3)支持具有JDBC1.0驱动的数据库,便于学科资源和知识地图的导入和存储。

(4)支持本体语言对本体进行输入和输出,并且可以免费下载使用。

2 本体知识地图建构方法与步骤

本文用Protégé作为学科本体知识地图建构和呈现工具,具体建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学科知识地图的范围。根据学科应用的专业领域、面向的学习者来确定学科知识地图的领域和范围,并根据领域范围对学科内容和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对相关领域材料的收集、分析来确定资源范围中所包含的学科类、学科子内容类及知识点类。

本体分析。确定学科领域内知识点、术语的概念、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并用领域内的标准术语对这些概念、属性、关系进行定义。如定义学科内容和知识点的属性,包括知识点的标识号、关键字集、说明部分、描述部分、测试部分、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目标等。定义学科之间、内容之间、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包括先验关系、后继关系、包含关系、相关关系。

建立学科资源本体框架。基于以上的本体分析,对学科知识进行本体描述和分层,创建学科资源模型的层次框架。由于OWL广泛的定义词汇、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功能,如类型之间的不相交性、基数、等价、枚举类等,并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所以本文选用OWL语言来描述学科资源本体。文中采用从顶到下的方法建构资源本体框架,并在创建本体框架后,为学科资源模型添加属性和实例,即为创建的学科内容类添加实体资源,为类属性添加属性值。

生成知识地图。利用Protégé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可视化插件OWLVlz、Ontoviz、TGVlzTab,根据用户的需要生成各种视图,呈现学科语义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评价。从准确性、清晰性、一致性、完善性和可扩展性等多个方面对本体知识地图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对知识地图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

图3和图4应用Protégé依据以上建构语义知识地图的步骤,建构基于语义Web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地图,并用TGVlzTab插件呈现资源的结构、属性、关系的网状图。

四 结束语

语义Web和知识地图作为资源定义、知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在资源描述和开发中已有应用,本文把二者结合起来,建构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具有语义关系的学科资源结构图,而且通过本体对学科资源及其关系进行定义,实现资源的结构化存储和互操作,为学科知识地图的构建、维护和呈现提供基础。本体的使用减少了学科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表达歧义,实现了资源的共享、重用。

参考文献

[1] 杨曦宇.知识地图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7,(3):

133-136.

[2] 李丽,陈丹华.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地图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0,(5):3-5.

[3] 郑方林,王以宁.知识地图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0,(1):75-76.

[4] 宋炜,张铭.语义网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刘凤娟.基于语义网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中领域模型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年硕士毕业论文,2007.

[6] 尉迟文珠.浅谈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知识地图的创建[J].天津电大学报,2009,(3):22-24.

The Construction of Semantic Web-based Subject Knowledge Map

SHI Lei

(Distance Teaching Center,China Central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1,China)

收稿日期:2011年4月1日

编辑:红叶

工程项目知识传播共享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图书馆共建共享环境下,从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服务、内部工作管理、图书馆管理等4个方面设计了图书馆的建设模式,研究了资源共建共享给图书馆资源保障、用户服务、业务工作、管理工作等带来的变化,为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重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联盟;共建共享;建设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10.023

Study on the Model of Library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ng and SharingFan Yafang Gao Zhonghua

(Library,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网络环境,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与服务模式,不仅局限于个体图书馆的管理与运行,还应考虑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延伸、扩张与重组。本文以资源共享为着眼点,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用户服务模式、业务工作管理模式、人才交流管理模式[1]等进行探讨,为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重构提供参考。

1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资源的构成要素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由较为单一的馆藏实体资源,向馆藏实体资源与馆藏虚拟资源、网络可获取资源并行发展的格局转变。近年来,在共建共享的利益趋动下,图书馆的资源保障体系,通过图书馆联盟或联合体等组织形式,融入了多家图书馆的多种资源,形成了多家图书馆资源对一家图书馆的联合保障,使资源的互补共享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文献经费,保障了用户对资源的需求。图1为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模式。

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下,图书馆资源保障体系的构成是以馆藏资源为核心,以区域、行业、系统、国家、国际等联盟馆资源为辅助,构成的资源集合。用户在联盟共建共享的条约下,实现资源的共知与共享。因此,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核心用户、核心专业、核心学科等需要,建设自己的核心文献群。同时也要对联盟其它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特色收藏、互联网可共享学术资源等进行调研,建立共享共用协议,作为图书馆辅助资源群,用来补缺自己资源之不足,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的资源保障体系[2],满足多方用户的需要。图1 共建共享环境下的资源建设模式

2 信息服务模式

图书馆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落脚点与归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图书馆的基础服务工作,主要包括:书刊借阅、馆际互借、定(专)题服务、读者导读、用户教育等;另一种是现代信息服务工作,主要包括:信息咨询、文献传递、科技查新、检索课教学、个性化服务、用户培训等,这些工作是实现图书馆价值,发挥图书馆作用的直接体现。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在扩展,服务活动在延伸,服务方式在变革,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不仅体现在个体图书馆服务价值上,还体现在加入图书馆联盟后,联盟及联盟成员馆对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集群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突出优势资源和特色服务的主要体现。图2为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图2 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从图2可见,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除涵盖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活动外,图书馆联盟及其盟员馆的服务也成为个体图书馆用户获取文献资料的重要手段。图书馆联盟的加盟服务,可使用户在更广阔的服务平台上获取更高层次的服务。可了解本馆以外,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乃至全国、全世界图书馆的藏书;了解联盟内各成员馆的特色资源、重点学科资源、教学教参资源等,并通过文献传递、馆际互际等提供文献获取服务;通过联合咨询,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准确、更权威的信息服务;通过用户的在线联合培训,扩大信息素养教育范围,掌握信息获取技能等。总之,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为图书馆发展寻求了新的发展生机,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大范围的资源获取途径[3]

3 业务工作管理模式

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有效管理,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图书馆业务工作除信息服务工作外,主要由文献采访工作、文献编目工作、技术保障工作等所组成。

就采访工作而言,传统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由本馆馆藏规模和能否独立地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决定的,因而,建立系统而完整的馆藏文献体系是传统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之间通过多层次网状联盟,集聚其它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形成了资源共享和整体建设的态势[4]。评价图书馆工作水平的标准,不能再看其文献资源收藏的规模,而是看其信息的获取能力。图书馆采购工作也将随着资源集成、获取与保障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图3为共建共享环境下采访工作模式。在资源共建设共享模式下,图书馆的文献采购工作除做好自己的馆藏资源建设外,还要统筹、协调好联盟内其它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要加大与其它图书馆的合作与交流,做好资源的协调采购与合理配置工作;做好电子资源的联合采购、纸本资源的联合招投标工作,以节省文献购置成本,扩大资源的收藏范围;做好联盟购置资源、联盟内各成员馆资源的调研与共享建设工作,保障资源使用范围的最大化;与数据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做好数字资源的租用工作,保障数字资源的正常使用等等。

文献编目工作是图书馆重要工作之一,担负着资源组织、导航、检索等重任,是组织图书馆藏书、用户索取文献的重要保证。传统环境下图书馆的编目是对个体图书馆

图3 共建共享环境下采访工作模式

文献收藏的整理与组织,其工作模式是个体图书馆自行编目,费工、费时。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编目数据主要来源于共享馆,不仅省力、省时,其编目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图4为传统与联合编目环境下的编目工作流程图。图5为共享环境下编目工作模式。图书馆的联合编目不仅可享用其它成员馆馆藏纸本资源的编目数据,对电子资源也可通过联合编目的形成进行共建共享。图书馆还应加强团结与协作,对网络学术资源通过学科导航、专业知识门户站点建设等形式进行整合;应加大对网络资源自动标引、元数据标引等的研究工作,拓展编目工作范围,助推新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更上新的台阶。图4 编目工作流程图

图5 共建共享环境下编目工作模式

技术保障工作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支撑。传统工作模式下,图书馆的技术保障主要是对个体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电子阅览、网络环境、设备技术等的管理与优化。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技术保障与其它图书馆、数据库商进行了充分的交融,在服务空间、服务功能等方面得了充分的展示。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系于对本馆业务工作的支撑,来自于馆外的技术力量同样为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图6为共享环境下技术保障工作模式。从图6中可以看出,图书馆在自身技术保障的基础上,来自其它图书馆、数据商的技术加盟,如设备的租用、数字资源的远程存取、图书馆服务软件的联合开发与共享、管理系统的统一维护等等,也为图书馆的技术保障提供了保障。

图6 共建共享环境下编目工作模式

4 图书馆管理工作模式

图书馆管理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资资源的引导[5]。从管理职能看,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从制度建设方面看,主要包括政策、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与量化管理;从应用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除控制、协调好图书馆内部诸要素,使其健康发展外,还要考虑图书馆的外部环境,使图书馆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交融,统一,以实现图书馆目标与任务。图7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工作模式。

图7 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管理模式

从图7可以看出,图书馆的管理核心是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计划。围绕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核心,图书馆在与其它图书馆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图书馆的内部管理工作在发生着变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除着眼于本馆人才队伍建设外,还要放眼于联盟馆、合作馆、数据商、出版商等部门的人力资源,实现人才的合作、互助与租用;在财力资源管理上,除考虑本馆信息资源建设、设备资源建设、人才培养等经费预算外,还要考虑图书馆在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方面的支出,考虑联盟在合作采购等方面节省的经费开支,考虑加入联盟后联盟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等等,做好图书馆的预算与决算。在图书馆目标管理上,通过图书馆的合作与交流,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岗位设置、工作流程、管理模式等均会在交流中得到优化与提升,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助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等等。

共建共享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还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加大图书馆合作共享的服务模式研究,不仅可促进图书馆自身建设,扩大图书馆用户服务空间,而且也可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整体化、系统化与全球化。

参考文献

[1]曹志梅,范亚芳.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资源共享方案研究[J].情报探索,2008,(7):8-9.

[2]曹作华,等.基于共享景框的图书馆服务链体系构建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37-41.

[3]文庭孝,陈能华.信息资源共享及其社会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7):78-81.

[4]姚晓霞,冯英,陈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机制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23-27.

[5]付立宏,袁琳.图书馆管理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7.

工程项目知识传播共享论文范文第4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把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好,开拓方便快捷的渠道送达人民群众的面前,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是一件相当艰巨的工程。文化共享工程是面向农民群众的最为快捷的信息服务工程,自2002年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进展,将丰富的数字资源通过互联网、卫星、数字电视、有线电视等手段送到农村,送到基层,受到人民群众热烈欢迎。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的目标。前不久,文化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了《2007-2010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责任书》。可以说,文化共享工程正在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为此,我们就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有关问题专访了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

老百姓可以多渠道享受文化资源

《中国报道》:大家对文化共享工程还不是很熟悉。周部长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文化共享工程是什么样的工程?大家还很关心政府为什么要建设这么一个工程,能够起到什么作用?预期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样的?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

周和平:文化共享工程是利用先进技术提供文化服务的工程。这个工程由文化部和财政部2002年4月启动,到现在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具体讲,这个工程是对优秀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整合,就是通过互联网、通过卫星、通过数字电视、通过移动硬盘、移动光盘来为基层提供服务的。启动这个工程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通过这个工程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服务和文化资源,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报道》:请问周部长,您说的文化资源具体有哪些来源?

周和平:这些资源来源于各大图书馆、博物馆、表演艺术团体,包括一些电视台,以及科技部门、农业部门、卫生部门的专业数据库,根据各地的需求,特别是农村的需求,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这些资源都是解决了版权问题,可以在共享工程使用的公共文化资源。

《中国报道》:您能不能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现在人民群众通过哪些渠道可以享受到这个工程提供的服务呢?

周和平:一是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互联网上也有共享工程的网站;还可以通过卫星,在边远地区、网络条件不太发达的地区是通过卫星传输的,现在这个卫星基本上是通过中央教育台的卫星传输频道向基层传输,这就需要在基层有一个接收天线,同时有一个接收器,通过这种方式为基层提供服务;同时,各地还创造了很多新的模式,比如通过IPTV模式,也就是利用宽带的网络电视,群众可以通过机顶盒加电视机就可以看了,可以把电视机作为计算机的终端来使用,群众就靠一个电视机的遥控器就可以使用这些资源,是非常方便的。

有的地方搞了数字电视。据了解,我们国家已经有25个城市开始推行数字电视,在进行数字电视转换的地方就通过数字电视这个平台进行播出。有的地方还通过有线电视,因为电视是播出性的,在有线电视播出的时候可以从中挑选优质的资源播送这些节目。有的地方网络条件不太具备,我们就通过移动硬盘或者光盘。有的地方还把这些资源打印成材料,向群众发放,通过这种形式向基层提供服务。

总之,各地都是根据群众的需求传送和播送这样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服务。资源内容包括的面很广,比如农业科技信息,现在已经有了3000多部多媒体的农业科教片,教农民如何科学地种植、养殖、加工;还有法律常识、保健常识,这些内容也是很受农民欢迎的;还有文化方面的信息,已经整合了600多部电影、2000多部戏曲、几十万册的图书;另外还有一些专题的知识讲座等等。资源总量现在已经到了6万多小时。这些资源量也在不断拓展和丰富。

《中国报道》:我感觉文化共享工程里面的信息已经很多了,这是不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呢?是不是一个向上的增长过程呢?

周和平:是的,我们首先对资源的建设做了整体的规划。就是按照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按照基层群众的基本需求进行这些资源的加工。首先确定这个方向,然后着力处理资源建设中的版权问题,能够上网的一定要解决好版权。再一个就是资源内容的采集,根据总的大纲的要求采集这些资源。这些资源可以长期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资源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可以补充互联网上的优质文化资源,也可以通过基层各个文化部门,图书馆、文化站、基层点等各种设施提供信息资源服務。可以说从整个平台搭建和基层建设上它是一种长期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的工程。

《中国报道》:共享工程的机构设置情况是怎么样的?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周和平:这个工程是依托于各级公共图书馆和各个公益性文化单位实施的,除了在文化部建立一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以外,往下就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室进行。国家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到省里就叫某某省的分中心,到地、市这一级叫某某市的支中心,到市这一级依托于县图书馆就叫某某县的支中心,乡镇以下的就都叫做基层服务点。

文化信息工程建设使图书馆面貌得到大大改善,建立的电子阅览室,都是按照国家要求的配置标准采购的;建立了机房,机房中有存储设备、服务器、光盘刻录等全套的设备。还有就是所有的服务窗口,比如说外借、采编等这些业务管理部门也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这就从一个传统的、落后的、只是借还书的图书馆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读者人数日渐增长。

《中国报道》:从统计数据上能发映出文化共享工程实施后带来的变化吗?

周和平:原来的统计都是传统的模式,现在上了计算机管理就由计算机统一统计了,人数增长是明显的。这个叫图书馆流量统计。以前主要是书的借还和阅览,而现在增加了通过网络、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览的。应该说共享工程给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和非常好的机遇,使图书馆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

工程建设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中国报道》:文化共享工程对农村文化建设将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农民在工程建设中能得到哪些实惠和好处?

周和平:我到山东走过很多地方。我觉得这个工程一个是活跃了基层文化生活。这个工程有电影、地方戏等很多文化艺术方面的资源。在山东这个工程搞得很好,已经普及到村这一级,有的村是一个点,有的是两个点,有的还配置了广场,比如放电影,天天可以放,

有的时候一天放几部电影。像山东的地方戏,如山东的莱芜梆子、吕剧、柳琴等这些演出,非常受观众欢迎。大家觉得通过共享工程可以享受到这么多的东西非常高兴。

这些资源中有大量的农业实用信息,通过网络可以看到种田的知识、养殖业的知识包括加工业的一些知识,因为他们在实践中也碰到了比如植物的病虫害、家禽病害的防治等。山东农民也谈到这项工程在促进农业生产生活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的农民通过看科教片就提高了产量和收入,这点是非常实在的。再比如农民打官司、咨询法律问题、农民权益问题等都可以通过网上的法律知识解决,都很受大家的欢迎。

就总体目标来讲,这个工程是一个公益性的文化服务项目。按照中央的要求,到20lO年的时候全国也都会像山东一样实现全面覆盖。按照规划,从现在开始,2007、2008、2009年每年完成30%的县级支中心建设,乡镇和村基层点建设同步推进,到2010年扫尾,到20lO年的时候要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城乡全覆盖,也就是“村村通”。为此,中央财政最近决定要下拨将近25亿元来开展这项工程,加上各级政府和地方财政的支持,这项工程的各项措施也会逐步得到落实。

《中国报道》:9月17日,文化部举办了文化共享工程签约会,在签约会上签订的《2007—2010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责任书》,对各地政府的相关责任进行了哪些约定?对于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周和平:刚才咱们也谈到了一个总体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力度推进,所以我们就采用签约的形式确定各级政府的责任。作为文化部,我首先说一下我们自己的责任,一是组织协调各地政府开展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建设;二就是负责落实钱,特别是落实中央支持中西部建设共享工程的专项资金;三是制定技术标准,网络建设、资源建设等标准;四是会同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对中央投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五是督促验收各地的建设情况,并对共享工程建设比较好的地方进行表彰。

对地方政府也提出了相应的责任要求,一是在2010年以前按照中央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县、乡、村三级基础网络建设,实现基层全覆盖;二是负责落实本地区承担的资金。因为我们是分级管理,除了中央拿25个亿,地方也有配套资金,这由地方政府负责落实;三是根据规划建设基层服务点,达到建设的标准;四是搞好服务,使这些已经建成的点能够很好地为群众服务;五是加强对工程的管理、资金的管理、服务网络的管理等等。签订这么一个文本,责任明确了就比较好去评判、督促、验收,能够确保这个工程按期完成。

《中国报道》:现在农村各种“工程”很多,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等,加上文化共享工程,会不会产生重复建设?如何实现有关资源的共享?能否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收益?

周和平:这个问题也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从现在网络的发展来看,中央对于基层、对于农村的文化共享工作非常重视,很多部门的工作都在向农村延伸。各部门重视的一个好处就是都开始向农村投入,资源向农村倾斜,但是容易出现重复建设,而且资源的建设是要花钱的。所以我们首先在部这一级有一个协调机制,将按照各自的分工,确定共同的主攻方向,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从文化系统来讲,我们文化部的资源建设和各地的资源建设有一个通盘的规划,文化部建的资源省里就不建了,山东建的资源河北就不建了,为此,在这个共享工程网站上也开设了一个查重目录的项目,而且各地资源建设要首先报一个目录,以避免重复。这样可以使国家有限的经费花到刀刃上,花到群众急需的资源上。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使资源建设更具针对性

《中国报道》:文化共享工程已经实施5年,这5年来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多少人受益?

周和平:一是网络的发展比较快。从网络的情况来看,每个省都建立了分中心,一批地(市、县)也都建了分中心,到基层县、乡两级,特别是农村这一级,现在我们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共建基层点达到35万多个。二是资源得到不断丰富,已经达到65个TB(1TB相当于近1000个小时),所以65个TB是6.5万个小时,其中国家中心建了13TB,地方中心建了52TB。三是传输方式不断拓展。原来我们设想是通过互联网、卫星、移动硬盘、光盘等方式,而最近几年各地有很多创新,一个创新就是利用IPTV模式,所谓IP是计算机宽带网络,所谓TV是电视,就是利用计算机的宽带网络传输信息资源,终端利用电视机加一个机顶盒接收。这个模式在一些省推广以来,由于操作比较便捷,图像清晰,效果很好。再一个就是数字电视模式。数字电视已经有25个城市1267万户在搞数字電视整体转换,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通过数字电视频道播出,信息量很大,已经进入千家万户。还有一种模式是通过有线电视模式进行播出。四是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像上海,共享工程和城市信息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城市的宽带网传输这些资源,为基层服务,效果也是比较好的。随着我们国家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地还会创造出很多新的模式。

《中国报道》:目前,有些地市州图书馆已开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但由于设备资金有限,各县市图书馆仅能在本地图书馆接收观看文化信息,真正亟需要这些电影、戏曲、农业知识的广大农民却不能观看到和利用这些知识,而且总体感觉科普知识等方面的资源陈旧。影视资料及其他视频资料也太老,农业基础知识等较为陈旧,缺乏科学性等,总体感觉共享工程资源广而不精,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周和平: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关心的问题。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基层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像新疆这样的地方以及西部其它地区,我们规划一个县级的支中心资金是68万,中央财政要直接拿其中80%的钱,也就是说一个县可以得到54万多的支持。乡镇一级我们的规划是3万块钱,而像西部地区可以得到80%的支持,也就是2.4万块钱,到村这一级也可以得到五六千块钱的支持。全国对西部地区国家财政可以支持80%。中部地区按照规划,中央财政是支持50%。随着资金不断到位,我觉得硬件设施会有重大的改变。

资源建设内容的丰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会不断地征求基层的意见,使这些资源更具有针对性。另外,我们还鼓励各地建立一些地方特色资源。同时,共享工程通过网络的开展,可以逐步地开发出个性化的服务平台,就可以在网上回答公众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当然,这也是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中国报道》:您刚才所说的中央财政的这些钱,到基层大概是什么时候?

周和平:应该说是陆续到位,今年

的资金很快就要到位了,今后每年都会有资金的支持。 《中国报道》:共享工程有近万个站点,那建一个基层站点要花多少钱? 周和平:如果是一个计算机终端配上卫星的接收设备,那要花1.5万到2万元:如果只是用1PTV的模式,几千块钱就可以了,买一个大屏幕的电视,几百块的机顶盒就可以解决问题。这要看各地的模式而定。如果是卫星接收的话,那花钱要多一点。

《中国报道》:在資源建设方面,尤其是娱乐方面,像电影、戏剧、各种地方戏剧等相对贫乏,如果牵涉版权因素,像这等惠民工程,国家是否应该解决?

周和平:至于版权问题,我们是在国家现行的版权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解决,当然也鼓励著作权人向文化共享工程捐赠版权。我们这个工程开展以来,很多知名的学者、科学家也都争相向我们捐赠版权。像政府投入的公益性演出,原则上应该无偿为共享工程提供服务,由共享工程使用,这样能够不断地把资源丰富起来。

为公众服务的水平会不断提高

《中国报道》:目前文化信息传播已经采用了很多传统手段。为什么还要增加如此多的投入?使用高技术手段是否能适应广大农村农民群众的需求?

周和平:应该说共享工程确实是利用现代技术服务的工程,它的优点就是比较便捷地提供服务,传输的资源量大。这些资源也都能体现时代的特色。中国这么大,用这个工程就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使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作为一项现代技术工程,我们追求的是在使用端越简单越好。如果能够用电视机来看就更方便了。电视机的操作是简单的,中国80%、90%的家庭可能都有电视机了。我们也要逐步地使这个工程大众化,在操作层面上、操作界面上越简洁越好。

《中国报道》:在这个工程中,传播方式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互联网。文化部准备如何更好地使用好这个渠道?

周和平:我首先要说一下,这个共享工程是基于互联网来提供服务的,互联网的优点一是传输速度快,再一个它的传输资源量大。和电视还不太一样,电视是播出式的,播什么你就只能看什么,而互联网则是有很多资源库的支持,想看什么点什么,可以实现双向的和个性化的服务。我们这个工程是基于互联网进行的,所以也就有了这个优点。

利用这个工程的平台,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国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国家投入4亿。在数字图书馆工程建成之后,大量的解决完版权的资源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向公众提供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大家知道,就图书馆的发展而言,纸质的图书阅览之后又拓展了计算机的阅览,这个工程也支持了很多计算机上的阅览方式,就使很多公民可以不到图书馆就可以享受图书馆的资源。除了看书之外,图书馆将来还会提供一些参考咨询等专项的课题服务,开展双向的服务。

另外,各级文化部门还有一批文艺表演团体,这些表演团体每年都会生产出不少艺术精品,这些艺术精品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向公众进行展示,大家可以借助这个工程看戏、看表演。

再一个方面,就是各级文化部门还有一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这其中有很多的藏品,过去没有网络的时候你只能到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去看,现在有了共享工程服务网络,你可以随时了解他们藏品的有关情况。另外,文化部还通过和其他领域的共建,形成了一批农业、科技、法律、卫生、保健常识等其他方面的资源,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供服务。这个共享工程是以资源建设为核心的、利用现代技术服务的公益性工程,所以随着它的资源量的不断扩大,这个工程为公众服务的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中国报道》:文化共享工程目前发展很好,但是全国从事文化共享工程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图书馆技术部的兼职人员,没有专门的机构和部门,更没有专门的人员、专门的经费,这必然造成管理和服务上的欠缺。国家在这方面有没有考虑要在全国建立一支专门的队伍?如何建立?

周和平:共享工程的建设是依托于各级公共图书馆进行的,我们不再另外设机构,所以搞好共享工程的服务就是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责。过去不大熟悉的图书馆员都要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能够很好地提供服务。我们各级中心都是建在各级公共图书馆,所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已经陆续配备了专业人员。我们将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图书馆就是为公民服务的,是公民的终身学校,共享工程的实施使公民增加了一个受教育的手段。实际上这个工程对图书馆也是一次革命,是提升服务水平的机遇。

《中国报道》:城市居民应该如何使用共享资源呢?

周和平:城市居民通过互联网就可以享受共享资源,特别是开通数字电视的地方,可以借助于电视机来共享这些资源。现在一些城市的社区、街道的文化站,一般都能够接收共享工程的资源。

《中国报道》:我国的农村地区。网络、电脑普及率还不是很高,一下子就给他们用上了卫星装置这样的高科技,他们能有效利用吗?

周和平:我们有一个共建共享的机制。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信息产业部的信息大篷车、全国妇联的美德在农家等活动都是结合起来进行的,这些共建共享机制的形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说是一个花钱少、见效快,能够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好服务的思路。

《中国报道》:最后想请周部长谈谈文化共享工程在文化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

周和平:中央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非常重视,今年8月27日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文件中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特别是对于共享工程提了原则性的要求,这个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既是一个新型的服务手段,又能够提供丰富的、优秀的内容,所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是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对农村来讲,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城市而言,在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市民方面都会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中国报道》:非常感谢周部长回答了我们提出的这么多问题,通过周部长的介绍,我们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也相信这项工程会更加深入人心。

工程项目知识传播共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共享工程;图书馆分馆建设;VPN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分馆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图书馆分馆的出现,弥补了图书馆布局不合理的缺陷,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提高了图书馆文献的利用率,满足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1 图书馆分馆建设出现的问题

1.1经费问题

这也是图书馆分馆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很多分馆都是在区级、社区或乡镇图书馆基础上建立的,这些馆专项经费很少,有些馆没有经费,每年购置的书籍、杂志不多。图书经费来源主要靠主管部门和上级馆支持,馆内的藏书比较陈旧、可读性差。

1.2设备问题

很多分馆的软、硬件设备还相当缺乏,部分馆还在采用纯手工的图书管理模式,没有服务器,没有数据库,没有图书管理系统,没有多媒体播放设备,计算机也较为匮乏,上网也是采用最简单的ADSL;即使有些分馆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现代化、规范化程度不高,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

1.3人员问题

分馆专职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很少,他们基本没有受过图书馆专业培训,也未受过计算机网络知识教育,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借阅工作,不能指导读者阅读,更不能为读者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很多图书馆分馆难以吸引读者,分馆大多数时间门可罗雀,不仅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分馆主管部门的关注热情。图书馆分馆建设是大势所趋,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努力改善分馆条件,吸引更多读者前来阅读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2 共享工程与图书馆分馆的共性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它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基础工程,也是一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国家级文化创新工程,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不仅添置了较好的硬件设备,还生产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在资源传输上,已形成了互联网、卫星网、电视网为主要传输渠道的网络传输体系。图书馆分馆建设与共享工程之间存在联系,有很多共性。

2.1两者的目的相同

共享工程建设旨在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将文化信息资源通过各种途径传输到群众身边,实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整体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这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目的相一致。

2.2两者的受众相同

都是将先进的文化资源传输到全国城乡各地最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身边,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2.3两者的技术支持相同

一般情况下,共享工程支中心基本上由市、县级图书馆担负,图书馆技术部门承担了共享工程基层站点的建设和技术辅导工作;而图书馆分馆建设更离不开图书馆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包括分馆规章制度、业务规范的制定、电子化设备和管理系统安装调试等。

2.4两者的资源相近

图书馆分馆除了拥有书籍、报纸、杂志等纸质文献资源外,还有电子图书、电子杂志、数据库、多媒体影像等电子文献资源;而共享工程主要以数字化的电子资源为主,包括文献资源、地方剧目、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珍贵文物及社会公众文化信息资源等,两者的差别仅在于资源存储介质的不同或者内容类别的差异。

2.5两者传输的方式相近

在资源传输上,共享工程以互联网、卫星网为主要渠道,以光盘、移动硬盘为辅助手段;而图书馆电子资源传输也主要以光盘、硬盘、互联网为主。目前,依托互联网的VPN技术发展迅速,无论是共享工程建设,还是图书馆分馆建设,VPN(虚拟专用网)都将成为主要的传输方式。

3 共享工程服务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好处

共享工程与图书馆分馆建设之间的共性,表明了共享工程服务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设想应当是可行的。我们选择共享工程条件较好的基层站点改建成图书馆分馆,这样图书馆分馆建设工作会事半功倍。

共享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并实施的国家级文化工程,自建设以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无论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都得到了大力支持,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共享工程服务于图书馆分馆建设,应该能带来很多的好处。

3.1场馆面积

根据共享工程的要求,共享工程站点必须具备多媒体阅览室、放映室等各种活动场所,因此,必然会促使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建造或找寻布局合理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作场所。这些场所可以肩负双重使命,在为共享工程服务的同时,也能为图书馆分馆正常服务提供场地保证。

3.2计算机和网络设备

根据共享工程的要求,基层站点必须具备一定数量的电子化设备,如服务器、计算机、移动硬盘、交换机等,将它们搭成局域网,再与互联网相连,构成现代化管理最基本的架构,这些网络和设备,既能运用于共享工程,也可在分馆办公自动化和图书管理自动化方面大显身手,还能为分馆网上业务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3.3播放设备

VCD、DVD多媒体播放机和多功能投影仪等设备是共享工程站点宣传、播放先进文化的重要工具,它们在丰富基层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设备也能在图书馆分馆的服务中发挥作用。例如可以开展科普教育、学生课后教育、下岗再就业培训、法律咨询以及农业科技教育等活动。

3.4队伍建设

共享工程支中心除了负责基层站点的设备维护外,还有义务提供技术辅导,这些辅导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等方面;如果基层站点建为图书馆分馆,上级图书馆除了要提供图书、报纸和杂志等文献资料外,还有义务为分馆提供图书馆传统业务知识、管理规范和文明服务等方面内容的辅导,辅导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集中式的,通过长期的、形式多样的辅导,可以将分馆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同志培养成既懂业务知识又懂现代知识的专业人才。

3.5数据资源

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内容汇聚了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表演团体等系统的各类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其中包括文献资源、地方剧目、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珍贵文物及社会公众文化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在服务于共享工程的同时,也可作为分馆数据资源的一部分为读者服务。

3.6VPN设备

VPN已成为共享工程文件传递、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它是共享工程建设重要的考量项目。让VPN服务于图书馆分馆建设,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费用,还能使得分馆的业务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VPN是指通过综合利用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并通过一定的密匙管理机制,在公共网络中建立起安全的“专用”网络,保证数据在“加密管道”中进行安全传输的技术。目前,在共享工程的VPN建设中多数采用了硬件VPN技术,即在中心配置中心硬件网关,在基层站点配置分支硬件网关,通过Internet将硬件网关连接起来,由硬件网关的自动路由功能建立中心与站点的连接,从而形成了专用网络通道。如果VPN设备能为图书馆分馆所用,将使中心馆与分馆的资源共享成为现实,分馆可以通过VPN访问中心馆的丰富资源,也可以方便地以Web浏览器工具访问中心馆服务器,实现图书实时借还服务、实时检索服务,甚至可以利用中心馆资源和网上共享资源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共享工程提高图书馆分馆建设水平的设想是有理论依据的,我们相信,只要中心馆与分馆群策群力,通力协作,充分利用共享工程所提供的一切,认真做好分馆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图书馆分馆建设一定会有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吴爱云.公共图书馆的分馆建设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04(12):21—22.

[2]丁宁.VPN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网络互联中的应用[J].图书馆建设.2008(3):9—11.

[3]刑军.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分馆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71—72.

[收稿时间]2009-06-11

[作者简介]腾斌(1966—),男,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

工程项目知识传播共享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个人知识管理在目前的研究中并未受到很大关注,然而,对于个人发展来说,个人知识管理是极为重要的。首先应该理清的是个人知识管理目标,因为研究的不充分,导致目标缺乏层次感。从自由教育目标的视角来看,结合需求层次理论,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有五个层次,即生产能力、竞争力、归属、影响力和超越。

关键词 个人知识管理目标 自由教育目标 需求层次理论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e Educational Goals

ZHANG 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Key words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free educational goals; hierarchy of needs

1 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在知识管理领域,个人知识管理并未受到很大关注,在CNKI数据库中,将时间范围设定在2000年至2011年9月,对不同关键词进行主题查询(选择精确匹配),得到的论文检索数目如下:

2000-2011年CNKI论文检索数目(精确匹配)

纵向比较,“知识管理”“隐性知识”“企业知识管理”这些关键词的全部期刊论文数量与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比为3:1,而个人知识管理为4:1,也就是说,个人知识管理领域里更难有高质量研究。横向比较,在全部期刊中,“知识管理”“隐性知识”“企业知识管理”分别占“知识管理”词条的2%、35%、11%,由此可见个人知识管理的冷门。

为什么有关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如此之少呢?从知识管理的研究历史来看,知识管理起源于在全球化的普及和人类知识总量的爆炸性增长的时代,知识的经济价值被人发现,知识型组织和知识工作者相应出现,可以满足越来越高的客户需求,使组织保持竞争力。可以说,经济是推动这一切的因素,经济往往是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虽说对于个人来说,合理地管理自己的知识以保持个人竞争力也很重要,但因为个人竞争力的保持要素除了知识管理还有很多,因为个人的改变往往没有组织内知识分享的变化大,因为研究对象具体到人所导致的极强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增加了研究难度,所以个人知识管理的研究受到了冷落。

在学科地位上,由图1所示,知识管理属于管理学,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组织,并非个人。

知识管理的研究人员背景也偏向于组织的研究,国内主要研究人员的专业背景有企业管理、情报科学(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和教育学,他们在组织知识管理的研究中有极为丰富的共同语言。如果加入心理学、新闻学、传播学这些学科,弱化企业管理与经济学的影响,大概研究人员可以在个人知识管理找到更多的兴趣点。

图1知识管理的学科地位

事实上,知识管理对于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人是在与全世界的人才竞争,其所面临的挑战比以往都要大。在知识成几何式增长的信息时代,如何高效率地从知识的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是个难题,而因为一个人已经不能掌握全部的知识,所以如何更快地学会知识才是发展的关键。这些,都需要个人知识管理的进一步研究。

2 自由教育目标

自由教育的目标被哈佛大学描述为“哈佛的教育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即一种在自由质疑精神下进行的,不需要顾虑教育论题是否恰当或者是否有职业用途。”

“自由教育的目的是动摇陈见,是使学生‘习惯的’变成‘不习惯的’,揭示隐藏在表面之下与之后的东西,摒弃原来方向并帮助他们找到确定新方向的方法。通过教会学生质疑陈规,促进自我反思,训练批判性的、分析性的思考,通过让他们体验一种由于接触极其不同的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而产生的疏离感,这种事件与文化是超越他们甚至是我们教师自己理解能力的东西,自由教育由此达到上述目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知识只有记忆、理解与简单的应用的话,那么他是学习的奴隶,是受制于前人已发现的知识的。如果他能够对知识加以分析、综合、评价,和灵活应用,那么他就与知识处于平等地位了。如果他能够达到自由教育目标所描述的那样,超越具体的知识,可以在学习中培养一套全面的、严密的批判性思维,不盲信陈规,不断自我反思,超越已有的知识,使人成为自由的人,那就达到了学习的最高目标。

3 在自由教育目标影响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目标

目前学界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目标的说法不一,比如:(1)个人知识管理的初步目标是使个人显性知识条理化,便于检索使用。(2)借鉴了隐性知识的概念,个人知识管理也强调隐性知识的显性化。(3)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竞争力,提升个体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还有从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上也可以看出其目标:

(1)Frand和Hixon (1999):它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使其成为我们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它还提供某种将散乱的信息片段转化为可以系统性应用的东西的(个人)战略,并以此扩展我们的个人知识。

(2)丹麦皇家图书情报学院Trine Schreiber教授:个人知识管理是创建信息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支持个体的学习。个人知识管理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减少信息过载带来的不便,同时又不减少个体学习的机会。

但是,这些目标仅仅要求知识的浅层管理和基础的学习,并没有达到自由教育的至高要求。从人的身心发展角度来看,这些目标多集中在职业发展上,并没有考虑到人的兴趣、爱好,以至于自由的思想和灵魂。即使是职业发展,提高竞争力也只能满足生存需求,对于尊严、自我实现这样的高级需求没有涉及。

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个人知识管理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的,每一层次都体现了人的不同需求,而最终目标是瞄准自由教育的目标。

(1)生存能力。一个人作为新手踏入某一知识领域时,个人知识管理应该侧重于有效地从海量信息中检索并获取知识,排除过多的、不必要的信息干扰,将所需的知识以适当的形式保存下来,理解知识并且在实际情境中加以运用。在这一层次,个体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需要适应环境而生存。从人一生的发展角度来看,儿童时期的知识管理主要在这一层次上。

(2)竞争力。在这一层次,个体在某一领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识积累,在知识积累的同时应紧密伴随个人显性知识条理化的工作,应该使知识具有体系,便于知识的检索和扩充。生存能力比别人强才具有竞争力,也就是说,个人要善于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己运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在这些方面做得越好,竞争力就相对越强。提高竞争力符合大多数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另外,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也就是知识管理所提倡的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可以使个体突破现有环境资源的束缚,在新的环境中保持同样的竞争力。如果在陌生的环境下,已有的知识不能迁移过来使用,那么,学得快才能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们随时会面临新的环境,“学得快”的重要性有可能超过“学得好”。

(3)归属。在前文所提层次的知识管理中,个体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特长,即对知识关注选择的倾向性,开始对知识进行筛选和过滤,可以找到符合自己个性的知识群体,于是主动为自己选择了一个适合的环境,也就慢慢具有了归属感。在这一层次中,个体可以获得较大的身心愉悦,放松心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这一层次,个人关系管理要纳入个人知识管理的体系中,个人关系依据知识的流动方向包括三种:专家、同水平的学习者和帮助的对象。人是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知道谁最擅长哪个知识领域和解决哪种问题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人际关系也是可以分享的。如果说前面要求的是知识管理的“know what”、“know why”和“know how”,那么这一阶段加入的“know who”不仅仅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管理的视野,而且也体现了一个人知识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人站在全部学科体系的角度看待知识,可以削弱专业化带来的偏颇与狭隘,更好地理解整个社会和全人类。通过个人关系管理,个体开始隐隐地创设为自己有利的环境,个人关系管理与个人知识管理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4)影响力。随着个体在某一领域的知识积累的质变,或者随着一个人阅历的增长,知识在其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就好比专家脑中的图式一样。通过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个体对周围人产生了影响,有了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在所处的群体中取得了一定地位,也进一步消减了生存和竞争的压力。通过对他人的影响,个体为自己创设了一个有利的环境,此时,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明显增强。这个层次内传播的知识,不仅可以事实和原理,更可以是方法和思想等较高的知识层次,个体对待知识的态度、追求、理想、信念等等隐性知识开始发挥极大的作用。此时,人仍然不能超脱所处的环境,不是理想意义上的自由。

(5)超越。这一层次关于智慧、理想、信念,它们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因为极度个性化,这些知识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也因人而异。人有了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自己看待世界的观点。对自己来说,这一层次的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做到让个体既与环境进行良好的互动,又可以游离于社会,达到心灵真正的自由。对他人和社会来说,这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智慧经验帮助他人实现自由,那就是超越。

有了终极目标的理念,个人知识管理才能超越具体技术的局限,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不断地发展、应用新的技术,使技术的“求真”为人类自我发展的“求善”服务。个人知识管理应该以超越为目标,时时刻刻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才是自由的教育,这才是学习的终极意义,这才是对学习终身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朱静.个人知识需求层次模型及个人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策略.图书情报工作,2008增刊(2).

[2]田志刚.个人知识管理的29个原则.

[3]杜军.学习型社会与个人知识管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上一篇: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服务部门做好档案工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