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美术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07

新课标下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节选)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者从采集材料到运思加工、制作表达直至修改定稿,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它是作者的智能知识、意志及思想感情等多种素质条件的综合体现。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纵观目前作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充分地重视积累和修改。

一 、重视积累

许多的语文教师都会遇到作文教学“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窘境,尤其到了高年级,学生因作文而苦恼家长也跟着着急,甚至出现了一些舍本逐末的做法,买作文训练的书、报作文提高班、背诵优秀作文„„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那么心声自何而来?宋代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如果你要学习写诗作文,那就要在写作诗文以外下工夫。古往今来有多少大师都得益于他们丰富的阅历,而我们的小学生呢?他们生活的范围本来就有限,再加上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限制,就只能在“四角天空”下活动了。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之不尽”。 是啊,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奇妙的百科全书,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去体察人情世故,感受悲欢离合,获得人生经验,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就有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的内容越充实。著名的作家孙犁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我们应该把孩子们领出教室,让他们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广泛积极的兴趣爱好,甚至是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有东西可写,写出真情实感来。例如去年夏天,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参观新建的海洋馆。因为乌鲁木齐是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孩子们对海洋世界的了解只能从书本和电视中获得,这次参观满足了他们极大的好奇心求知欲,个个激动不已,人人手中捏着纸和笔一路走来一路记。参观结束后,每个孩子都写了这次活动,老师们普遍反应这次作文再不是只凭想像瞎编乱造敷衍了事的,反而神秘的海盗船、五彩斑斓的海洋鱼类、惊险刺激的人沙共舞,妙趣横生的海狮表演在学生的作文中精彩纷呈。

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么广泛阅读则帮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的关系的经验。对小学生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破万卷”“读千赋”但教师一定要指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通过更多的阅读,广泛汲取精华,开发和培养创造思维。叶圣陶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如果老师能经常询问学生们读书的情况,给予正确的引导,适时推荐有益书籍,指导课外阅读,勤于组织班级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那么学生的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无论是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还是来自于阅读的间接经验,只要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的质和量,就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二、重视修改

修改是创作优秀作品的重要环节之一,修改环节与作前指导的意义相比只有过而无不及。作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作后修改,让修改成为学生作文的习惯,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一) 强化修改作文的意识 许多老师因为觉得课时紧张,不舍得在作文修改的环节花费时间和精力或者怕麻烦,作前指导后收上学生的作文寥寥几句评语就打发了,有的甚至只评个等级,打个分数就算了事。老师指望一次作前指导,就使学生写出好文章来,但是这样是不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学生亦是如此,写完一篇作文,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作文批改后发下来只匆匆瞥一眼批语就塞进书包不再问津,很少自觉修改。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修改的要求。如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老师们有必要认真领会课标精神,改变作文教学重作前指导轻作后指导的现状,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从提升教师、学生的修改意识入手,彻底改变对待修改作文的态度,强化修改作文的意识。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修改作文,舍得在指导修改作文上花费时间和精力了,学生也就愿意在修改作文上下功夫,形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北师大配套教参提出作文要经过“起草—评议—修改—成文—赏评”几个阶段的建议应该积极采纳,促使作文教学形成“写—评—改—赏”的基本模式。

(二) 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指导修改作文时要做到明确评改要求;做到赏、评、改结合;教给修改方法;倡导在合作中修改。

先来看一个课例《我喜欢的灯》具体过程如下:

(1) 课前准备:浏览学生草稿,选一篇典型作为例文,发放例文。 (2) 导入新课:总评起草情况,回顾习作要求,确定赏评标准。 (3) 指导修改例文:赏、评、改

a提出要求:对例文进行深入阅读,对照评改作文的要求进行批阅,圈点出错别字、病句等明显的错误,勾画出好词佳句,整理出阅读时的体会和发现的问题,批语中提出合理化建议。

b学生自主评改 c在交流中指导修改 (4) 评改自己的作文 (5) 同学互相评改 (6) 作业:定稿誊写

1、 指导修改要明确评改要求。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应该有一个由评到改的过程,无论是自评或他评都按照相对统一的标准,找出作文的闪光点或不足,去评价、去赏析、去修改。那么这个标准从何而来呢?不妨让学生自己去制定。每次习作都会有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作文的要求中提炼评改的一二三,相信学生们有能力制定并按照这个标准去评价或修改自己或他人的作文。

教学片段:

师:你们试着从要求中归纳出这次作文评改的标准,可以小组同学一起归纳。

小组讨论后反馈:

生:可以看是否围绕主题“喜欢的灯”来写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生:要看作者是否把“我”喜爱的灯的来历、外形特点、功能作用以及为什么喜欢的原因等介绍清楚。

生:指出错别字、病句及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 „„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过评改作文时还要把握一定原则,那就是尊重作者的本意,多蹴少改,真诚赏识作文的闪光点,委婉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要求你能做到吗?

生:能!

评改的要求明确了,作文的修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指导修改要做到赏、评、改结合。

在课例中,老师发放例文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并要求对照评改作文的要求进行批阅,圈点出错别字、病句等明显的错误,勾画出好词佳句,整理出阅读时的体会和发现的问题,批语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就已经把指赏、评、改结合起来。交流的过程亦是如此,无论是修改自己的作文还是修改他人的作文,都做到了赏、评、改结合,使学生在互相评价中认识自我,在互相启发中开阔思路,在互相答疑中加深理解,在交流中丰富感受,在互相品赏中提高认识。

3、 指导修改要教给方法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作文修改方法的指导。小学生修改作文最普遍的方法是朗读法。他们把文章清晰响亮地念出来,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凭借语感和语言习惯来修改。也用比较法,将写好的作文与同一题材的课文(范文)相对照,找出不足之处。

“换位思考修改法”是笔者在作文批改时的偶得,就是要求修改作文时,找出写人、叙事、状物的疏漏之处,使笔下的人、事、物面貌既“真”又“实”。告诉学生:“修改作文时想想怎样改才能变概括为具体使读者更明白、更清楚。

另外,修改作文还有加减法、冷置法、比较法等。在指导修改作文时,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修改,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更好。

4、指导修改要倡导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在指导作文修改时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采取同学互评互改的方式更加有效。

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你想和谁交换评改?(学生很兴奋,找伙伴交换彼此的作文)

„„

师:刚才批改同学作文时,你发现谁的作文写得不错,想推荐给全班?说说推荐的理由,请文章的作者把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生:××同学作文写的是她和爷爷亲手做的花灯,读了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在这么多灯中她只喜欢这盏灯。我真羡慕他有那么好的爷爷。我想推荐她来读。

学生读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认为××同学得作文中有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我还想给××同学提个建议,如果„„处这样写:„„ 会更加具体。 „„

这节课,一改通常教师评改为中心的作文修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发挥学生的潜能,达成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修改作文的实践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新课标下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要回归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像;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

一、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在潜心读书中,进行认读、体悟、融情、碰撞和思索。

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要把重点放在情感感悟和情感投入上。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训练要有层次,即体现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交流的过程。

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交流呢?

1 首先,要给每个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自主思考的空间。“充分感知,自主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也是对话、交流的基础。其次,开展有效的对话和讨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对话可以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两两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文本、学生、教师三者之间的对话。可以就阅读理解的,或者情感思想的,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以及大家提出的“疑”或“惑”,展开对话和讨论。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

三、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任何学习及学科素养的形成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的信息和简单地传递、复制书本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如何积极有效地建构呢?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建构,应包含一定的知识点,遵循一定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重要的词句和一定内涵的词句;分辩感情色彩,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词句等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各个年级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求。

新课标下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入手。动力是激励并维持一个人的活动、思维,以达到一定目的内在的一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是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一股干劲,一种冲劲。唯有让学生在接触历史课本之前,先具有这样的动力,才能采取主动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有意识地挖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形成的材料。

二、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指一个人爱好某种活动和积极主动探求某种事物(件)的心理倾向,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历史剧表演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便被激发出来。例如,笔者在上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公开课之前,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历史剧《宋濂见太祖》的表演,与学生一道研究内容,编写剧本,由学生自导自演,彩排时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堂中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阵欢乐的、轻松的笑声。因而这节课从头至尾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从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入手。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灵魂,要真正做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观念更新和角色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这个必要,教师应转变以往的那种自己是知识的权威者、是学生的知识宝库的陈旧观念,而应努力使自己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当今,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学生的知识信息不一定比教师少,甚至于超过教师。

四、从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入手。众所周知,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集中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双边活动”成为“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构建师生的“学习共同体”,简直是天方夜谭。因此,转变课程教学模式,不仅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要求,更是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之后,付诸行动的重要体现。

五、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要注意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切实消除“师道尊严”的“紧箍咒”,努力建构起一种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

新课标下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传统阅读教学中“对话”的缺失

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我们称之为“教学对话”。对话不仅仅是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容,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它是一个意义生成的过程,对话本身的发展就应带动师生双方精神的发展。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真理、意义、情感潜移默化的过程,使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变革的过程。具体到语文教学,对话面对的是一个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

在我国,教学基本被理解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这是一种怎样的教学呢?教师要传,学生就得接;教师要授,学生就得受。由于解惑往往是变相的传授,所以传统阅读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传接、授受活动。显而易见,教师和学生在传接、接受着一种在他们之外的被称为教学内容的东西。教师作为传授者,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对学生而言是“先知先觉者”。师生知识上和年龄上的不平等,实际上使传统阅读教学成为“传话教学”。在传话教学中,即使是形式上的对话也是极少的,在“满堂灌”之余,只是一些近乎机械的问答,实在谈不上是“对话”。在学生这种“静听”的表象之下,掩盖着思维的贫乏、创造性的泯灭和才智的消磨。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教、学生学”是一种不变的模式。

传统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言语交往行为主要是由教师启动的,这意味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师生之间的对话对于学生而言基本上是一个非自主的过程,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他们主要扮演了一种“听众”的角色。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变成了教师单向地传授知识,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个性缺乏应有的尊重,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没有给学生主体品质的培养留下多少余地。而在理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应该各自占有一定比重。

二、课改中阅读教学“对话”的异化

在新的课改中,一些教师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探求语文阅读教学的多样性,这是值得钦佩的。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一)与文本对话的淡化

语文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虽然我们不赞同以一系列的“一课一得”或目标建构学生语文的知识系统或能力系统,但因此就把与文本对话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极其不重要的位置,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这也走入了一个极端。在新的课改中,有相当多的教师为追求新的教学方式,忽视与文本的对话,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相关文本的拓展阅读上,花费在所谓的模仿写作或发散性思维训练上,甚至花上很多的时间借助多媒体去听歌看录像,更有甚者,将名著直接改编成学生表演,并与电影对比,这样的阅读完全异化了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需要感悟、需要解读文本的。在这种与文本对话的淡化中,漠视了阅读教学活动产生的中介——文本,异化了“对话”。

(二)学生主体的虚假

为打破传统教学的单纯问答式,有的教师整节课就设计为学生讲或学生演或者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讨论,教师的讲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这种表面的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恰恰体现了教师对“对话’的异化,为追求形式而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实际上没有作为重要对话者之一的教师的参与,仍处于一种低效状态。

三、新课标下的对话教学

(一)针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由文本到教师再到学生的“传话”式解读文本和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信息流动的“独白”的情况

应提倡以“教师、学生、文本”为核心的多重对话形式: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及与教科书编者、教学环境等的对话。学生面对教材时,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促成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与对话,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领悟和感知代替教师对课文的条分缕析,对于改变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情形是大有裨益的。

(二)针对课改中与文本对话的淡化,要改变脱离文本而进行的“对话”

文本是阅读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创造力、获得阅读智慧和愉悦的沃土。阅读过程不是重复作品,不是复制作品情节,阅读是要借助与文本对话建立起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内容。

(三)针对学生主体的虚假性,要正确理解“对话”理念指导下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相对于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的漠视,现在教学中大力强调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探寻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文本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凭借,与他们进行着意义的交融。但教师仍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他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独立感受、体验和理解组织整个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独特感悟,教师的教学也是为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品位、获取人文素养服务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可见,教师是对话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他的作用不应被误解、被忽略、被取消。在对话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参与,对话将不会存在,学生的主体性也将不会存在,教学的目的将不会达到。对话教学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对话时代虽然已向我们走来,但“非对话的传统”远远没有结束。要使民主、平等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旋律,还需我们不断努力。

新课标下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小学课程标准不断创新和改革的过程中,对音乐教学活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通过对教师专业水平的逐步提升,及时的转变传统形式的教学理念。在新型教学方法的支撑作用下,保障了小学音乐课堂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效用,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以有效提升,使学生能够基于新型的教学氛围,及时的解决课堂阶段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创新措施

引言:通过对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加以分析,加快小学音乐课堂模式的转型进程,在解决教学问题的情况下,基于有效的经验,保障了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一、分析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课堂的影响

在义务教育工作不断推行的过程中,将新课程标准作为基本指导原则,实现了小学音乐课堂的创新目标,不仅能够保障良好的审美体验,还可以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创造性转型,为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时,需要将新课程标准作为基本指导依据,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为主要目的,使学生能够积极的融入到课堂氛围当中,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形式,加强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水平。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课堂所提出的要求加以分析,需要确保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予以高度的重视,使学生能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基于较高的审美情趣,借助音乐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与此同时,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时,需要将优良的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能够基于现代化的学习理念,主动的承担起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义务。

二、分析新课程标准下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热情

在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作用下,导致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通常会将教师作为主体,而学生只能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时,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持续的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明确,使学生能够基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探索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主动的掌握优良的音乐学习方法,从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兴趣的驱动作用,保障了小学音乐课堂的实效性。另外,还应积极的顺应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在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情况下,针对传统落后形式的音乐教学方式进行完善,基于新型的教学理念,将此方面的基本依据充分的体现在课堂教学阶段。对于新型的小学音乐教学目标来说,除了需要引导学生鉴赏音乐之外,还需要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的掌握歌曲的曲调变化趋势,加大了学生的投入力度,使学生能够对音乐课堂教学予以高度的重视。例如:在开展《大树妈妈》这一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在前期阶段,为学生布置合理的预习任务,使学生能够借助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渠道,搜集与此类课程相关的音乐素材,并基于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设定,使教师能够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充分的掌握课堂的中心和内涵,在实际的讲解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课堂的重点。

(二)借助丰富教学资源,优化音乐教学效果

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时,实际所涉及到的课时总量相对较少,从而缩短了学生接触音乐作品的时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为了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并保障小学音乐课堂活动的有效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增设乐器情况下,确保所开发出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能够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打造优良的音乐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课堂的前期阶段,收集与“母亲”有关的音乐主题。在课堂当中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歌曲进行演绎,使教师能够掌握课本内容和学生差异,使学生能够基于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有效加强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设置特定教学情境,推动音乐教学开展

在新时期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使情景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教育阶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效果,并且对音乐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使教师能够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时,基于鉴赏和欣赏的角度,以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为主要指导方针,对音乐作品当中所含有的物质和人文条件加以分析,从而打造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尽快的投入到音乐学习过程当中。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时,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够对音乐作品具备充分的了解,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有效加强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熟练掌握了大量的音乐学科知识。例如:在教师讲解《四季童趣》这首音乐作品时,可以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作用下,借助软件设施为学生播放关于“四季”的画面,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充分感受自然变化状态的情况下,彰显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使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借助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束语:传统形式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顺应小学阶段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具体要求,需要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对传统教学模式予以优化和完善,基于创新性和创造性的角度,结合现代化小学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打造有针对性的教学情景和课堂模式,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为主要目的,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良性互动,从而才能够优化最终的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參考文献:

[1]耿敬华.创新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考和探究[J].2021,(22):160-161.

[2]陈铭.创新小学音乐课堂提升学生音乐学习活力[J].2021,(23):127-128.

新课标下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检验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能力的指标之一,如何让学生喜欢动手,愿意动手,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和积极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生物学的学习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和一种强的内趋力,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应用趣味教学。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对材料的收集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这样课前对材料的收集就显得很有意义。比如在讲细胞的基本结构时,我们可以课前让学生动手做些细胞的基本结构的物理模型,还比如讲解细胞的有丝分裂时,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材料(包括彩纸、剪刀和描线笔等)。课前还可以收集些跟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照片等。

二、课堂中的把握

1、巧设导入,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导入新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好引导方法,注意唤醒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关键是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的内容中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题设计得比较新奇。如在进行新课标的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之前,我们可以把萝卜条放在浓盐水中进行演示实验并提示①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②为什么有的食物放在食盐中保存的时间会更长些?③萎焉的萝卜放在水里又会变硬?

通过对上述生物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巧妙设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时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多样性、趣味性、启发性、灵活性、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时,先给学生讲一个小故事:美国的舞蹈女明星,拒接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给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到:“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你那样聪明,像我一样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吗?”学生可能回答不一,也可能答不正确,但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时再由浅入深,深层次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这样学生听来饶有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用直观教具激发兴趣.

巧用一切有实效的教具,如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插图、板画、图表、实验、多媒体等形式辅助教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枯燥,甚至厌倦。学生的认识从总体上讲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灵活巧妙地运用直观教具,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的印象,减少学生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这不仅便于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理解知识,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还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较难掌握的《细胞增殖》时,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细胞有丝分裂的各时期的物理模型,可设计制作《细胞增殖》FLASH课件,因为本节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用普通的教学手段很抽象、很枯燥,根本无法直观地体现细胞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配合课本插图,把细胞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系统、直观、完整地向学生展示,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细胞分裂的连贯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印象,增强了记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以诗词、成语、谚语和俗语,增强学生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课堂伊始,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必修3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时,可运用优美的古诗来导入新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多加注意和收集,并在课堂上巧借善用,就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必修2《遗传和变异》时,可借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一猪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样的谚语和俗语来引入。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5、通过实验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特别是当他们成功地制作好一片临时装片,自己操作显微镜在视野里清晰地观察到植物细胞的结构,青霉的菌丝和孢子,旋转前进的草履虫,自身的血细胞时,其喜悦之情难以自禁。学生这种对实验本身的兴趣又会迁移到有关知识上来,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要想方设法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还应把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例如细胞吸收水分的实验等,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完成。

三、课后培养学生的兴趣

开展课外活动,持续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活动的开展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又可激发他们的兴趣。生物学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建立生物实验园地,自办生物小专栏,开展生物小实验,开展研究性课题等,也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到森林、农田等观察动植物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李春宝谈初中生物学的兴趣教学。生物学教学,2003,(28):25

[2]林素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教育评论,1999(2):66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上一篇:农民工职业培训论文范文下一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