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危机的成因影响范文

2024-03-28

叙利亚危机的成因影响范文第1篇

一、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定义

条约是判决的基础, 但是它也具有法律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判例则延展了法律的范围, 往往能够使法律的宗旨和目的得到更好的阐释。通过国际上的两个知名案例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了解目前国际社会对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定义的态度。

塔吉克案 ( tadic) (1) 和切利比奇案 ( Celebici) (2) 是国际法上三个非常著名的案例。这两个案件的审判都是在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进行的, 判决结果中对于武装冲突的定义也由此成为了国际社会对于武装冲突定义的一个权威版本。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在塔吉克案判决中写道: 只要国家相互之间诉诸武力, 或者政府当局与有组织的军队之间发生冲突, 或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不同的军队相互之间发生冲突, 就属于武装冲突。无论如何, 这 ( 非国际性武装冲突) 是发生在政府有组织有武装团体或者是一国以内的武装团体之间的暴力。

在切利比奇案中, 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将国际性武装冲突解释为“有武装部队成员参与的两国之间的任何分歧”, 除此之外, “冲突持续的时间以及冲突规模的大小、受害者多少都不影响武装冲突已经存在的事实”。

在后来发生的阿卡耶苏案 (3) 中, 卢旺达法庭在审判时引用了塔吉克案中对于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的定义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解释, 为未来的司法实践奠定了基础。

第一, 至少要存在两个相互间作战的团体。在此, 并不要求其中一方是获得国际承认的“合法政府”。

第二, 非政府的武装团体必须是有组织的。

第三, 该武装冲突要达到一定的紧张程度。例如, 具有集合性质。此处可以参考阿卡耶苏案中卢旺达刑事法庭确定的认定标准: 只要本国政府在冲突中动用了军队力量而不是警察, 就可以认定为达到了武装冲突认定中的紧张程度。

第四, 日内瓦四公约第二附加议定书中还要求要实际有效控制国家一部分领土。

第五, 关于冲突的持续时间的限制, 第二附加议定书设置了武装冲突“持久”的限制。然而从上文介绍的切利比奇案中, 我们已经提到前南国际法庭认为持续时间不影响武装冲突的认定, 没有对时间提出任何的要求。

根据上述判例以及条约的规定, 本文认为, 非国际性武装冲突系发生在一国领土之内的不具备国际性的武装冲突。

二、叙利亚危机性质的确定及其转变

2011 年8 月, 叙利亚问题调查委员会成立, 并按照此前理事会的要求提交了调查报告,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 其中对于叙利亚危机的性质完全按照前南刑事法庭在塔吉克案中确立的标准进行了机械化的认定。

第一次认定: 调查委员会于2011 年11 月提交了第一份报告, 报告中委员会认为政府军和反政府团体的冲突已经越来越激烈。据目击者称, 坦克进入了城市, 并且频频向居民楼发射, 估计共有260 名平民被打死。在评估适用的法律时, 委员虽担心叙利亚冲突有上升到国内武装冲突的风险, 但是还是要依据有组织性和激烈程度来进行认定, 据此做出了如下判定:

委员会无法对武装团体的作战激烈程度作出判断, 同样地, 他们也无法判定像叙利亚自由军这类武装团体的组织性。因此, 委员会将不会在叙利亚冲突上适用国际人道法。由此可见, intensity和organization已经成为武装冲突认定中必须严格遵守的两个因素。

第二次认定: 2012 年2 月, 调查委员会提交了第二份报告, 称危机越来越出现暴力和军事化倾向。一些自由军团体采取了进攻性的行动, 目标是检查站、政府部队设施、警察派出所以及政府车辆。许多反政府武装团体自称为自由军, 他们由叛逃者 ( 主要是军人中的叛逃者) 以及越来越多的武装平民组成。自由军领导人住在国外, 其如何控制在该国境内各种不同的自由军团体尚不清楚。此时的调查委员会继续严格执行双标准: 尽管我们认为某些地区的冲突可能已经达到激烈程度的要求, 但是我们依然无法认定叙利亚自由军、地方团体以及其他反叛武装已经达到了组织性标准。

最终认定: 最后, 在2012 年5 月调查委员会向人权理事会提交了一份定期更新报告。委员会表示, 他们已经看到了叙利亚冲突的激烈程度以及某些地区武装团体越来越高的组织性。直到2012 年5 月底, 国际红十字会称整个叙利亚都已经进入国内武装冲突的状态, 而不仅仅是霍姆斯和伊德利卜。7 月中旬, 红十字委员会宣布认定叙利亚冲突为非国际性武装冲突, 从而引发了对国际人道法的适用。 (4)

摘要:叙利亚问题独立国际调查委员会成立于2011年8月22日, 其任务是调查2011年3月以来叙利亚共和国境内所有涉嫌违反国际人权法的行为, 委员会成立以来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将叙利亚危机认定为非国际性武装冲突, 由此引发了对国际人道法的适用, 为以后对战犯的追责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关键词:叙利亚危机,非国际性武装冲突

参考文献

[1] 佘发勤.论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及其性质的判定[J].法学论丛, 2008.

[2] 吴思科.叙利亚危机政治解决之路举步维艰[J].当代世界, 2014.

[3] 殷智通.论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D].内蒙古大学, 2012.

叙利亚危机的成因影响范文第2篇

1.1 企业组织环境的变化

企业组织环境指的是企业内部构建中的技术、任务以及制度环境。这些环境的特点也会对企业组织管理出现危机。环境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同时资源环境的贫乏加之竞争的激烈性也会导致企业组织结构以及运行的态势有所变化。而且组织环境也会对组织目标造成一定的影响, 技术环境中涉及到的技术水平会对技术要素造成一定的压力, 而且环境的特性也决定了其会对企业的组织制度建设形成一定的制约性[1]。这些组织结构要素通过内部的关系连接形成一个结构的整体, 如果一个要素发生变化, 那么其他的要素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甚至影响到整个组织机构的运行。但是这种对组织机构运行的影响并不一定都会造成组织管理危机, 一般都是在出现组织功能失调后, 又没有及时进行矫正才会产生组织管理危机。

1.2 企业组织的历史效应

企业组织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时期的历史效应, 这种组织发展的历史阶段对组织未来的影响非常大。这是因为企业组织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很多的危机, 所以也会不断的在克服危机。同时企业组织在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中都会经历危机的动荡期, 当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其原有的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方式必然会与新时期的发展情况发生矛盾, 所以必须要对企业组织的内在机制以及组织的运行方式作出改变。

除了历史效应外, 路径依赖的惯性作用也会导致企业组织管理产生危机。路径依赖可以理解为物理学中所讲的惯性问题。企业组织的发展历史也会受到这种惯性的影响。由于这种惯性在企业组织中的存在, 逐渐形成一种习惯, 进而像一只无形的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企业的组织规则发展。

此外, 企业组织的惰性效应也是造成企业组织管理危机的重要因素, 企业组织经过成长期后会逐渐进入到稳定期, 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发展形式过于一板一眼, 拼搏和创新的意识不足, 逐渐产生惰性[2]。而且组织机构形成的历史时间越长, 其产生的惰性也会越强。而这种安于现状的状态会与企业的发展形成矛盾, 导致企业组织行为呆滞。

1.3 企业组织构成要素出现异化

在企业的组织构成要素中, 包括技术、目标、制度以及活动等, 其中技术是组织建立的基础, 目标是组织结构行为实施的灵魂, 制度在组织中起到协调和粘合的作用, 而活动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载体, 如果一个要素出现变化, 其他的要素都会受到影响。技术要素在企业组织管理中处于核心位置, 同时也是使企业组织形态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使得技术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企业的生产经营工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这也要求企业组织机构必须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与之相适应[3]。同时目标要素的影响, 组织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和多重性的特点, 其对企业组织管理的行为也会造成重要的影响。组织目标的改变会对组织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组织的正式目标与运作目标的相符程度也决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持续情况。最后由于企业组织管理中的各个子目标的内生性也会导致矛盾冲突, 进而使得目标系统出现混乱的情况, 导致企业组织管理活动无法正常运行。此外, 制度要素也会对企业组织造成重要的影响, 企业组织的建设离不开制度, 同时也需要在制度的约束下运作。因此如果制度出现变化, 必然会引起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

2 企业组织管理危机的治理对策

2.1 监测危机源头, 及时排出危机

为了对企业组织环境的不稳定情况进行更好的分析和掌控, 还需要根据其特点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分别为低等、中低等、中高等以及高等。现实组织环境的不稳定性同样也可以进行等级分类, 并以此为基础做好危机概率以及强度的预测工作, 进而为危机消除措施的采取提供有效依据。同时根据企业的规模以及组织的目标等对组织结构进行监管。比如, 针对一些产品比较单一的中小企业可以采用U型结构高度集权形式;对于横向合并的企业主要采用H型结构控股的方式;对于整体效益比较大的大中型企业采用M型结构集权和分权制度;针对高科技的企业则主要采用网络结构的分权等级排列方式。

此外, 还需要注意对监测企业制度的完善, 包括管理制度、管理标准的完备率以及规章制度的和利率等指标的完善。企业初创期, 对管理的制度以及管理标准的完备率要求不高, 但是当企业开始步入正轨, 则要求其完备率需要超过80%, 这也是彰显企业活力的重要指标。

2.2 流程疏浚, 控制组织管理波动

首先, 企业的组织管理中需要注重同观态的制约, 同观态能够使企业在相同的环境条件群体中, 保证组织的特性可以根据环境的特性匹配的方式进行修正。在企业组织管理中具有强制、模仿以及规范等形式, 在企业组织管理的领导中主要表现为模仿和规范两种形式。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 需要注重设计的动态性, 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 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微调。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的化解渐变性的危机, 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内进行。同时在动态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方法的合理性, 通过定性和定量论证后, 并在专业化和效率性的原则下实施。在满足以上标准的情况下, 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并根据分析和论证的结果对企业部门设置情况进行调整, 修整企业的整体组织结构。

2.3 建立危机应对机制, 完善管理

对于存在组织危机的企业, 会对管理系统的运行以及领导的权威性等造成一定的威胁, 所以企业必须要成立特别危机治理小组, 对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 并对危机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预测, 然后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比如可以采用层级结构调减法, 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层级进行简化, 保证沟通的效率。如果企业的层级过多, 会对企业的信息传递准确性以及反应的速度造成影响, 所以还需要对这种高型结构进行改造, 实现扁平化组织机构, 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同时也可以采用收缩法, 对核算单位进行划分, 也就是将一艘快要沉没的大船分解成为小艇, 保存实力, 分散风险。还有一种方式为经营范围和规模的缩减, 进而能够使企业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保证企业组织的有效运行。此外还可以采用专业分离法和兼并吸收法, 对企业中可能会出现危机的事情利用分离措施使得风险和危机被分散, 进而使企业转危为安, 或者对已经陷入危机的部门进行撤销, 消除危机。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组织管理危机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企业必须要注意对企业组织管理的关注, 分析可能会引起组织管理危机的成因, 并根据具体的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 保证企业组织管理的有序进行。

摘要:企业的组织管理危机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进而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企业组织管理危机的种类比较多, 同时引起组织危机的原因也是多样性的, 包括组织环境、组织历史以及内部的构成要素等。所以还需要加强对企业组织管理危机源头的查找, 并建立完善的疏浚流程, 通过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分析, 保证企业组织管理的有序进行。本文主要对企业组织管理危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组织,管理危机,成因,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 伍如昕.“人治”和“法治”谁更有效?——组织伦理制度、伦理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4) :134-144.

叙利亚危机的成因影响范文第3篇

摘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论可构建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三维结构模型。其中,时间维分为七阶段,逻辑维包括七步骤,专业维涵盖七领域。基于此模型分析,可从整体效益、供应链模式、人才队伍建设等角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提供可操作性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复杂性;三维结构模型;应用

一、 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既关系到城乡居民的消费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甚至牵动农产品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放眼全球,从德国二恶英毒饲料污染到美国单增李斯特菌事件等质量安全危机时有发生;在我国,从“瘦肉精”到“地沟油”黑色产业链,从“三聚氰胺”到“海南豇豆事件”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繁曝光。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此起彼伏,不仅使消费者感到震惊和担忧,还导致了农产品品牌受损、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相关行业遭受毁灭性冲击。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潜伏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供应链环节,由于链条长、环节多、主体分散及监管力量薄弱等客观原因,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必然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酝酿和爆发过程,具有难预测性、突发性、危害严重性、时间紧迫性及公众关注性等特点,一旦发生极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因此,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消费者信任度日益降低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学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进行了多维度探析,基于近十年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实证分析质量安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关键控制点,揭示农产品初加工环节要素施用量不当,深加工环节人员环境不卫生等潜在危机[1];指出供应链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发生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 强调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事前控制[2];认为建立一个包括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环节和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需要对物理、事理、人理等系统要素进行整体统筹、使之相互配合,共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4]。可见,相对于工业产品而言,农产品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同时流通渠道复杂、利益也涉及农户、农企、政府等多方主体。相应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牵连多行业、多部门,涵盖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需要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供应链关键节点企业、消费者多方参与。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是一个由若干相互作用子系统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统一体,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应采用系统方法论进行分析。本文运用三维结构模型,立足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系统复杂性,剖析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进而提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二、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系统复杂性特征

复杂性是系统固有的客观属性,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构成要素众多,过程前后承继,参与主体相互协作,系统处于各因素综合作用的外部环境当中。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具备复杂性特征,表现为要素复杂性、主体复杂性、过程复杂性和环境复杂性(图1)。

(一)要素复杂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成是一项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可能源于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生产加工、流通仓储、营销服务和消费等基础环节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信息化建设、市场管理支持环节。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涉及从田头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育种到包装的每一要素,众多要素可概括为农产品、硬件和软件三大类。其中,农产品是质量安全生产、交易和消费的物质载体,硬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交易和消费的设施设备,软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交易和消费的技术方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要素错综复杂,必须纵观全局,追根溯源。

(二)主体复杂性

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牵涉多要素和多环节,必然要求质量安全危机管理调动多方主体参与。除农民、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农产品消费者等直接利益相关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主体还包括政府、协会、媒体等间接利益相关者。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主体具有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基于各自的利益进行决策和协同协作,应做好利益协调以提高管理效率。

(三)过程复杂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遵循周期性发展的动态规律,包括潜伏期、触发期、危险期及消退期四个阶段,这些阶段前后衔接,不可分割。相应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全过程,危机管理链条长、时间跨度大,危机管理前后阶段、管理方式和处理结果相互反馈,相互依赖。为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必须针对前后各阶段的危机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环境复杂性

农产品质量危机管理存在于一定的资源禀赋、法律制度、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环境中,环境变化对系统产生反复影响和作用。资源禀赋环境是土壤、水体、空气和投入品等直接和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素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环境指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假冒伪劣投诉制度、农产品危机信息发布制度等,其为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提供监管依据。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与法制观念的培育及宣传媒体舆论的监督及导向等。科学技术环境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成果的标准化收集、数字化表达和网络化共享,从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稳定性、维护农产品竞争的有序性。

三、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

(一)霍尔三维结构

三维结构模型是操作层面的系统工程方法论,由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于1969年提出,简称为霍尔方法论。三维结构模型以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组成的立体空间结构来表示系统工程各阶段、各步骤以及为完成各阶段、各步骤所需的各专业知识, 其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提供统一的系统思维范式,成为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础[1]。当今,霍尔三维结构已被规范应用于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实践中,其强调系统工程各工作中参与者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由主体协调系统程序、原理、观点、手段和工具,从而实现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益。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而言,时间维是指依据质量安全危机潜伏、爆发和平息的周期性规律而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七个管理阶段;逻辑维是时间维每一阶段中必须遵循的七个管理步骤;专业维是指在时间维和逻辑维中所应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图2)。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三维结构

1.时间维

(1)防范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一旦发生,必将带来严重后果,因此防范是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第一要务。防范阶段应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形成和爆发。一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生产源头抓起,对生产、加工、包装、保鲜、储运、销售等环节严格预防,保证资源、饲料、添加剂、物料、设备、技术的科学、安全与卫生。另一方面,运用广告、公关、网络等传播工具,建立起消费者、销售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公众及新闻媒体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2)预警阶段。在防范基础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进入预警阶段,对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对象与范围、预警指标与信息等要素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发出危机警报,减少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预警阶段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信息搜集与预测,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风险分类管理,发布危机警报并制定危机处理预案, 目的在于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在萌芽状态下及时消除。

(3)控制阶段。当防范和预警无法及时消除质量安全危机威胁时,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重心转为危机控制阶段,即在最短时间内将质量安全危机的不良影响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控制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发展方向和危害程度,主要包括确认危机发生、甄别危机程度、分析危机成因、成立危机应急小组、进行信息沟通、启动危机处理预案等。

(4)处理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处理应在危机处理小组的统筹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要做好质量安全危机的信息沟通,尽快通过媒体发布危机的调查结果,并更正与事实不符的信息。相关企业必须正视问题、勇于承担责任,实施有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的追溯召回,以减少对消费者的人身伤害。对召回的问题农产品立即进行检测和销毁,并邀请权威机构、新闻媒体予以公证,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造成的不良影响。

(5)评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平息并不意味着危机管理工作的结束,必须对质量安全危机进行评估。评估阶段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调查危机成因,考察危机处理措施的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二是尊重社会公众的知情权,通过媒体向公众完整准确地传达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相关信息数据。

(6)整改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整改阶段主要是分析归纳危机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相关企业进行流程再造,优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作模式,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建议。最后,监督相关部门逐项落实整改措施,进一步排除同类企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危机风险。

(7)恢复阶段。最后,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进入恢复阶段,目标在于使农产品供应链相关主体恢复正常运转。恢复阶段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先进技术应用和高效监管体制实施,以及涉农企业的生产、流通、营销等各作业环节启动运作并培育公共关系等,从而遏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再次产生。

2.逻辑维

(1)找问题。收集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相关资料和数据,综合分析危机风险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环境因素,整理近年来同类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事故的案例和数据,从资源、技术、体制和市场等方面甄别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诱因、症结及关键。

(2)设目标。设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总体目标并细分为具体指标,落实任务方向、经费预算、控制范围、人员配备和工作周期及进度安排等。设目标时应兼顾消费者安全、农户收益、企业发展和社会福利,分清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主次、轻重和缓急,充分考虑目标的约束条件和可行性。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目标的制定应由农业主管部门、食品卫生部门、法制部门、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流通和销售企业、第三方组织、消费者和新闻媒体共同参与。

(3)拟方案。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风险的客观状况和危机管理的资源约束和目标任务,拟定若干可能的备选方案。如对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制定召回和销毁等方案,对质量安全农产品的相关投入要素和生产设备制定检测、维修和整改等方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信息发布和公开声明等沟通传播方案等。

(4)做分析。对上述拟定的若干方案建立时间序列函数、结构方程模型、模拟仿真系统等数量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各方案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型运算过程和结果调整参数,进一步优化方案或形成新的备选方案。

(5)评优劣。根据特定时期和特定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具体状况、危害等级和资源约束等,基于备选方案的定性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参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从中区分出最优方案、次优方案和满意方案。

(6)定决策。由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核心主体根据备选方案的综合评价结果来选择某个方案进行实施。值得注意的是,危机管理方案的决策并非以某一主体的利益为决策依据,而是以系统主体利益的协调和系统整体效益最优为决策原则。因此,应从系统全局角度考虑,均衡企业盈利、消费者福利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7)付行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决策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与预期不符的结果,因而需要回到前面相应的逻辑步骤中重新执行直至结果满意为止,系统运行甚至需要经过反复调适才能完成。

3.专业维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各时间阶段及每一阶段的各逻辑步骤中,均需要应用大量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思想、理论和方法,其涵盖农业经济、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法律、信息、技术及社会科学等专业领域。例如,从农产品生产规律、组织模式及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等方面,研究质量安全危机产生的关键节点和内在机理;观测农产品的生产投入品、添加剂、营养成分、外观等指标水平,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发生的临界点;运用法律规制激励约束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主体的决策与行为;通过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平台实时分享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处理进度和经验教训;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和转移;将公共关系等社会科学知识用于引导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组织行为。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三维结构的活动矩阵

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时间维和逻辑维结合起来形成危机管理系统的活动矩阵(表1)。活动矩阵的要素aij显示农产品危机管理工作所处的具体阶段和具体步骤,如a12表示在防范阶段设立目标、a66表示在整改阶段做出决策等。三维结构的活动矩阵可明确各项具体工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整体中的层次和功能,有利于厘清各项具体工作间的执行和协作。

四、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

三维结构模型的应用

(一) 兼顾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的协调运作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三维结构,按危机酝酿、危机爆发和危机平服的周期规律,划分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时间阶段,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拟定每一时间阶段的实施步骤,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涉及的学科领域构建专业知识和方法体系。为此,必须同时兼顾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的思路,细化每一阶段的目标实现过程,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的涌现创新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应运用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的方法,优化系统结构、调整系统运作、实现系统功能,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从专家经验、感受和判断等实践经验出发直接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将历史经验与农业经济、供应链管理、法制、技术和信息等知识相结合,通过建立模型、运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和计算得出定量结果,完成从局部定性认识到整体定性认识的转变。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演绎、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等综合集成,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方法的涌现和创新。

(三) 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整体最优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须应用系统的三要素思维范式,既考虑本位要素的权益,也考虑其他要素的权益,实现三者兼顾。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系统层次间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效益的三兼顾为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均衡,既保护农业经济效益,又保障消费者安全,同时还要杜绝质量安全危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稀缺资源的掠夺。

(四) 优化完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系统的运作要求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发挥协作精神,并形成相对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首先,提高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技术、资本及信用等市场准入条件,构建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物流运作规范对其进行实时动态跟踪,保证各成员有较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意识和控制能力。其次,建立完善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的预防、处理和恢复能力。再次,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供应链成员信息共享系统、技术协同系统、优化供应链的信息传递及协调互动机制,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市场响应能力。最后,理顺政府部门、第三方组织、涉农企业、消费者和媒体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的关系。[6]

(五) 培养专业互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管理要求配备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结构互补、实践技能较强的人才队伍。为此,应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大力发展高等农业教育,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和农业企业基层实习,提升其质量安全管理的实践技能。二是在相关企业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完善技术人才引进、绩效考核标准和机理约束机制。三是通过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形式开展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的基层技术人员培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队伍的科技素质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刘畅,张浩,安玉发.中国食品质量安全薄弱环节、本质原因及关键控制点研究——基于1460个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11,(1):24-31.

[2]游军,郑锦荣.基于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控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9,(5):56-62.

[3]陆勤丰.保障中国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管理体系构建[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2,(6):40-41.

[4]张蓓,刁丽琳.WSR方法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南方农村, 2009,(2): 56-59.

[5]孙东川,林福永.系统工程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6-62.

[6]欧阳小迅.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分析——基于市场激励和国家有限干预框架下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11(2):133-136.

(责任编辑 吴晓妹)

叙利亚危机的成因影响范文第4篇

摘 要: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是更古不变的道理。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渐加剧,粮食涨幅较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粮食产量大国,粮食出口量持续走高,但面对世界粮食危机,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供给和出口能够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就从管仲的粮食兴齐战略角度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让我国在世界粮食危机之下取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 管仲;粮食兴齐;世界粮食危机

1 世界粮食危机现状

据目前的世界银行数据统计,如今世界粮食价格涨幅超过一倍。以大米为例,亚洲作为大米的主要供出地,亚洲的大米自2008年开始已经涨了近三倍之多,自2017年以来,国际大米的价格更是突飞猛涨。今年的四月份,世界大米的价格已然创下了近20年来的最高峰。在粮食价格暴涨的大环境下,世界粮食储备降低到了近四十年来的最低点,目前世界粮食储备量仅能够满足两个月左右的需求,粮食危机的阴影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

我国作为粮食产量大国,但目前也出现了一定的粮食危机,我国香港甚至出现了哄抢大米的风波。据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主管人员表示,目前米荒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问题,目前超过四十多个国家正在面临粮食短缺的危机,一些国家甚至因粮价上升出现了很多暴动和骚乱。据世界银行数据分析,目前全球将有超过一亿左右的人口将面临因粮价增长导致的赤字危机,很多国家政府已经陆续开展起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在我国的国内粮食问题的讨论也在持续的升温。

2 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成因

对于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因素而言,存在很多的方面,如需求、气候、人为因素等等。虽然说气候问题的确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机械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气候问题俨然不是引起世界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真正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是需求方面。下面笔者就对粮食价格波动的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论述。

对于粮食需求而言,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基本需求、工业需求、投机需求。对于基本需求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目前世界人口数量激增,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中产阶级不断地增多导致消费的生机,使得肉类食品的消费越来越多。根据科学研究表明,生产一公斤的牛肉大约需要近8公斤的谷物饲料,这一部分的粮食的消耗汇总起来占比就很大。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统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会激增到92亿,届时粮食的需求将会更加激烈。对于工业需求而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枯竭,目前各国都在纷纷开展绿色能源,以美国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其在粮食向乙醇的转化上转化率仅为28%,这已经是目前的最高水平,欧美等发达国家可谓是目前机器吃粮的典型国家,每年这些发达国家的机器吃粮相当于5亿,而这大量的的粮食消耗却仅能满足百分之十八的机器需求。对于投机需求而言,随着全球的流动性总体过剩问题的持续增长,庞大的游离资本主义娶你开始不断的向有限的资源对寻找突破,可以说这部分游离资本主义者投资向哪里就会导致这部分产业的价格疯狂的上升。近年来,能源等大宗商品依然成为了国际游离资本主义者所追逐的重要对象。尤其是美国的资本主义者更是将粮食作为继石油之后的新宠,这部分资本主义者充分利用目前粮食库存短缺的问题,肆意的进行投机和炒作,导致粮食危机被无限夸大。

3 管仲粮食兴齐战略与我国粮食战略

管仲的粮食兴齐战略从根本上来将就是充分利用“民以食为天”的这一理念,通过以市场作为诱导来降低其他国家的粮食储备量,当其他国家粮食储备量不断降低之后,就以自身充足的粮食储备作为优势来对其他国家施压,进而实现对其他国家占有。管仲的粮食兴齐战略虽然不能直接适用于我国的现状,但是我们可以从其思想战略中总结出我国的粮食战略方针。国土资源辽阔,且物产丰富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资源,近年来,大量的粮食出口导致国内粮食价格上调的问题依然在国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国需要对粮食出口贸易给予一定的限制,要对我国粮食储备量进行提升,通过建立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粮食仓储体系,来保障粮食的储备发展。另外,我国要学会运用数据分析和计算来对粮食储备量进行合理的计算,要根据我国的粮食产出和粮食生产的季节性变化以及特殊情况下的粮产量问题进行计算,从而计算出我国最低粮储量,保证粮储存量能够满足国内的基本需求。

对于目前的世界粮食危机而言,我国一定要正视粮食危机下农业生产的要素。要通过积极的开展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实现对我国粮食产出量的提升。对于我国的几个大型粮产地区,我国要通过政策扶持和经济扶持的双重手段来实现对粮产量的提升。在保障满足我国国内基本粮食需求和工业需求的基础上,适当为降低世界粮食危机做出贡献。

总结

我国在国际上一直是以大国的形象来面对世界。在世界粮食危机的面前,我国要充分发挥大国的模范带头作用,从保障国民需求入手,推动国内粮产和粮储建设,进而实现对世界粮食危机的缓解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曹历娟,洪伟. 世界粮食危机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02):32-37. [2017-09-28].

[2] 鐘甫宁. 世界粮食危机引发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9,(04):4-9+110. [2017-09-28]. DOI:10.13246/j.cnki.iae.2009.04.003

[3] 刘立红. 从管仲粮食兴齐战略到世界粮食危机[J]. 商场现代化,2008,(19):21. [2017-09-28].

叙利亚危机的成因影响范文第5篇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sub prime lending crisis),也称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

一、次贷危机形成的阶段

从次贷危机形成的过程来看,根本上讲是由于违背了经济学的供求规律。次贷危机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5月之前,美国利率较低,投资活跃,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高企。大批的投资者对房地产有着很高的投资欲望,从房产供需上看,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造成了房价上涨(如图1所示)。

图1中,在需求D下,满足需求的供给为S’,供求平衡的价格为P’,然而由于供给不足,实际供给S远远小于S’,从而使市场价格P>P’。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增加供给是缓解市场压力的根本途径。

第二阶段:然而在美国市场上,并没有这样的举措。相反的,由于房地产市场繁荣,房价飞涨,贷款金融机构看到了房价上涨的巨大利益。于是,金融机构以房产抵押贷款的方式,向信用状况不佳,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负债较重的个人提供住房按揭贷款,收取更高的利率。在房价上涨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不必担心贷款者不能还款,因为将抵押的住房变现,金融机构不会有任何损失。这样的金融产品的推出,毫无疑问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从而使房价进一步上涨(如图2所示)。

图2中,在原本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次贷的推出,进一步使需求扩大,需求曲线右移至D’,市场价格随之上升到P’’。为分散市场风险,贷款机构将贷款的打包,推出了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等金融产品,卖给了大批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又将CDO抵押给贷款机构,用贷款资金继续购买CDO,继而投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又设计出许多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金融工具,此时,债务性质的资金已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了。

第三阶段:2006年6月开始,美国利率上调,造成了房地产市场降温,房价开始下跌。由于次贷利率采用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相结合的方式,固定利率的优惠利率时限到期后,利率便随着市场利率的提高而提高了,大批的次贷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形成了大规模的贷款违约损失。贷款机构收回大量的抵押房产,为回收贷款,大量的房地产进入市场。对于冷淡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因为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被扩大了,房价自然会进一步下跌(如图3所示)。

图3中,抵押房产进入市场,使供给扩大至S’’’,从而使已经下降的P1进一步降至P2,次贷贷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损失。

由于之前,市场上有大量以次贷为基础资产的金融产品,次贷的损失很快便传递到市场上其他的大量债务资金上,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次贷危机的爆发。次贷危机的爆发,给美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随后欧洲、韩日等国的银行也大规模的投资了次贷,这样次贷便成了全球性的危机。

二、启示

从次贷危机的形成来看,由于贷款机构轻视了次贷的风险,将资金贷给了风险较大的次级贷款者,而一系列衍生金融产品的推出又进一步将风险扩大了,当风险显现的时候,损失也被成倍扩大了。但从以上的供求分析来看,次贷危机的爆发根本原因是,贷款机构没有很好地分析市场的真实状况,在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时,次贷的推出使供不应求的状况加剧了,而市场降温时,抵押房产的处置又使本来冷清的市场更加雪上加霜了。

供求规律是经济运行的最基本规律,任何违背供求规律运行的行为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危机的爆发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那就是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等市场指标形成影响。即使是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央银行,也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的涨落作为制订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

叙利亚危机的成因影响范文第6篇

像上海很多中小企业,有不少是韩国的、日本的,一看赚不到前马上不干了,这要想改变的话,恐怕有一定难度,主要措施可能是目前在营业的,通过放松银根、减税等措施,使这部分坚持下来的企业,让他们首先生存下来,如果这个做到了,不致恶化,那么形式经过一年或者半年之后,形势会好转。

金融危机的中国机遇

从我对各方面的了解,这次美国经济问题对我们国内经济情况影响很大,一方面在出口领域,我们知道我国贸易顺差接近一多半,主要来自于美国,如果对美国出口市场出现大的萎缩,理所当然会对我国出口驱动经济的轮子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一些金融领域,涉及一些购买美国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债券的影响比较大,近几天大家也能知道,披露出来中投在美国的亏损非常大,这些都是我们国内的损失。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近期也一直针对这个问题做一些研究,我感觉应该对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总的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我想可能反而是一次大的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可能有几个背景大家可以一起探讨。第一个背景,包括美国逼迫人民币快速升值以及对我国出口产品限制的措施,虽然很现实,但是我想只要外面环境允许我们以正常行为规则发展的话,我想中国是相当充裕的。短期内可能初级性的加工产品出口会受到影响,但是这个时候反而可以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只要在这种外围市场情况下有这种趋势,我相信国内中小企业,包括大企业肯定能做好产品的升级换代。当然可能需要时间的缓冲,这就引出第二块问题。从中央以及各方面,宏观决策层会很好的把握这个时机,同时争取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包括大型出口商,都会提供缓冲的时机。

我们仔细看一下就可以发现,今年7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开始停止,而且出现了适度贬值,这就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这一点可以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防止了8月8日美元大幅度升值给我国汇率改革带来的冲击。我们可以翻阅历史发现,很多汇率改革的国家,包括日本,包括韩国、德国,从历史来说都可以发现,往往在汇率改革的第一阶段,当该国兑美元从升值转向贬值,大部分会出现致命冲击,日本、韩国、德国都经历过。我们国家,从各方面横向对比来说,应该是第一例,就是使美元反向升值对于人民币反向贬值交错的风险,我觉得产生很大的缓冲释放作用。近8月美元大幅度升值,包括国际上石油、农产品价格等大幅度暴跌情况下,我国汇率反而比较稳定,这点在我国汇率改革路上是里程碑;第二个作用,我们也知道这个时期人民币升值减缓,对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可以说给了一个很大的缓冲作用,一个喘息之机。我在这里也是对中小企业的一个建议参考,就是到年底之前,人民币会控制到目前的升值幅度之内,只要国内不出现大的金融动荡,可能人民币还会有略微贬值的过程,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安排第四季度出口生产,大的汇率政策应该会对中小企业有个好的参考价值。

众所周知,最近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从这一次危机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我国经济和中国的企业受到了什么影响?对我们而言,中国企业到底是机遇大还是挑战大?

首先,对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侯玉成表示,美国本次金融动荡最终转化成危机,是由价格泡沫所引起,价格泡沫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美国将问题转移到金融衍生品是在混淆概念,其根本问题就是房地产泡沫过渡膨胀,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近年,美国的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导致经济发展较快,但其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是以价格不断上涨来支撑它整体总的经济发展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细微差别,导致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施慧洪博士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国的金融机制,即信用衍生产品,普通的债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预期的,衍生化后,本金变化了,利率也变化了。如利率可以与汇率挂钩,利率可以跟很多因素挂钩,这样就使风险更加扩大化。尤其是期货,利率一高,亏损的数字就成了天文数字,这使整个经济分为两极,一方是巨大的盈利,一方是巨大的亏损,经济体系就无法平衡。

面对这种局面,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尽力挽回金融危机局面,但究竟有多大效果?侯玉成表示,包括现在欧洲、美国所有的注资,包括成立各类基金的目的主要是让市场稳定,整体在根上并没有做实质性的动作,目的就是各国央行联合起来,给市场信心,先让金融系统稳定,让实体经济正常运营。

谈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目前的影响,侯玉成认为,其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连杰表示,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另一个层面,刚性的内需支持的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比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侯玉成认为,在目前经济局面下,可以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基础上加强对内需的关注,从近期召开的党代会可以发现,内需的启动,或者内需的制造,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的经济政策方向。而对于农业甚至与农相关的整体领域,可能是我国未来加强内需发展的一个点。下一步我国很可能在科学、技术行业给予适当扶持和推动,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试图从这个领域制造出新的消费热点。

对于什么样的行业在这次危机中能够很好的发展,企业如何在这次危机中全身而退?各位专家对中小企业提出建议:

侯玉成:中小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思路要有大的改变和提高。今年乃至未来,靠过去单纯的密集性、低成本生产模式会逐步遇到发展瓶颈,这需要未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两个方面必须要准备,第一方面,首先中小企业技术需要进行提高和准备。第二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一些经济和金融领域熟悉的人才,做一个必要的配备。

连杰:谈到中小企业发展有一点要提出,就是中国金融环境。在中国金融环境整体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下,金融行业是有机会的,金融行业将来也会产生很多种小企业,有可能也会生活的很好。投资公司选企业,在实务中考虑几个因素,第一是行业空间,即使排名第一,但行业中只有一百万的生长空间,是不考虑的;第二是行业壁垒,这是限制竞争的因素,设计壁垒让后者无法追赶,甚至不能轻易进入这个领域竞争,这就很有价值了。

对于中小企业转型的问题,施慧洪认为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力量,第二方面需要依靠外力,外力部分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否则中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起来非常被动。而侯玉成认为,中小企业一定要从自身发展着手,不能把发展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身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企业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

最后,三位专家谈到我国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何时突围时,表示:目前局面下,中小企业要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包括非洲市场、欧洲市场,甚至亚洲市场,通过危机的锻炼,来提高与国际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等,不断提升自我实力,前进的步伐不能停止,机会终究会到来。 是机会?——可能给中国带来机遇

瑞士银行投资银行部中国区主席蔡洪平:“对中国而言,目前美国的金融危机意味着机会。我们不要把中国的经济问题和美国挂钩太多。中国是一个经济结构非常坚固的国家,具有庞大的市场和需求,同时也有资源。这个时候,美国反而给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光大集团董事长、银监会前副主席唐双宁: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机构如果看得准,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可以反向操作,出手收购境外金融企业,借机进入美国华尔街。唐双宁指出,对手的失败就是自己的机遇,本次金融危机能够促使美国金融机构收敛,中国金融机构的话语权将有所加强。[详细]

专家观点:美国金融危机是中国的机会: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化,讨论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声音越来越大。专家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将是中国的机会。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的最大机会是要认真研究,吸取教训,并不是说危机使美国的金融资产便宜了,中国企业可以去抄底,大赚一笔。

是挑战?—— 经济形势可能更严峻 中国难以独善其身

法国巴黎证券(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兴动认为:“华尔街风暴对中国的冲击并不小,而且这个冲击可能意义深远。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还在发展,并没有结束,而这对中国来说,是祸绝不是福。因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可能会有更多的国际资本涌入中国,这会对中国造成很大的压力。其次,中国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何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投资将会成为一个大问题。另外,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并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中国的出口可能进一步下降。”[详细]

不是贸然收购的时候:对于华尔街目前的局面,中国一大型券商高层坦言:“现在可不是国内机构走出去的时候,一旦出去可能会片甲不留,……中国目前还成不了国际社会并购的主流。”

他认为,仍在动荡中的华尔街可能会经历一个重生的过程,其间相关的交易法规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不确定因素太多,“目前根本看不清楚,金融危机影响力也肯定没见底。”如果在这种看似便宜货满地的时候仓促出手,贸然进行收购行为,一旦接手可能发现有更多的窟窿等着补,那时候想抽身都来不及。[详细] 美国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如果得到国会通过的话,将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救市行动。不过,美国大量发行美元,可能会使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恶化,加大中国未来的通胀压力。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继续延伸,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成为密切关注的焦点。知名经济学家沈明高表示,美国救市不仅会使美国面临10%的财政赤字,而且会给增速放缓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压力。

澳大利亚增加150亿澳元拨款抵御危机法国将于12月4日公布救市方案 保经济增长是明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 英国减税200亿英镑

存贷款利率下调1.08个百分点 中国 日本经济七年后重回衰退阶段

9月15日,美国巨型证券公司“雷曼兄弟”倒闭,犹如一场海啸,引发全球金融系统动荡。美国政府不得不动用“国家权力”,处理危机,消化金融“孽债”。其出手之重,已不再顾及“市场情面”,预示着美国版“金融资本主义模式”迎来了逆转的时代。美国一向自诩是在金融马背上长大的牛仔,特别是二战后,长期把持国际货币和金融体制,聚敛财富,行使霸权,支撑美国经济繁荣。但冷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危机不断,捉襟见肘。自1987年8月上任到2006年1月退休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任19年,竟然处理了12次各种类型的金融危机,足见冷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的动荡。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事实上暴露了美国“金融资本主义模式”的破绽。

首先,美国主导的“资金游戏”面临极限。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撒切尔和美国的里根政权掀起“新自由主义”潮流,推动金融自由化。1999年美国颁布新银行法,进一步放松了金融管制,金融经营模式的“分业管理”被打破,“混业经营”大流行,形成了“ 裁定型金融运作模式” ,即利用市场定价的扭曲,通过“低买高卖”,套取高额利益,展开“资金游戏”。而随着市场参与者增多,价格体系日趋均衡,游戏利润率下降。为扩大利润空间,美欧等巨型金融机构大肆“创新金融技术”,编制金融衍生商品,人为制造“虚拟的金融世界”。如以“次级贷款”的债权为抵押,整合、分割、编制成一系列的证券化商品,并通过层层分割、再编制,衍生出更多的虚拟金融商品,销往全球。这个过程被美国吹捧为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也被视为分散金融风险的最佳手段。问题是,金融风险犹如电脑病毒,不会因分散而消亡,相反,其不断分散的过程,恰恰演变为病毒扩散的路径,一旦在某个环节病毒发作,必将侵染整个系统。这就是“次贷危机”爆发后,至今不断深化、扩散的根本原因。

其次,美国市场评级体系改革滞后。无疑,金融衍生商品的发展,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美国的金融改革并没有触及市场评级机构的垄断格局,当年靠“政府订单”扶植起来的评级机构依然垄断着市场,导致评级市场“道德缺失”,金融风险被掩藏,酿成病毒广泛扩散。

第三,美国金融体制存在结构性失衡。美国的新银行法仅仅扩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权,结果出现了金融机构集团化,金融产业大扩张,金融权力大膨胀。而作为金融监管部门,美联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财政部等,依然按照传统的格局“各司其政”,给金融产业留下了三不管的空间。

第四,最惨痛的教训是“规模=安全”让美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金融改革中,美国政府认为金融机构的规模越大越安全,因此,积极掀起金融机构并购浪潮,形成了巨型金融集团垄断的金融产业格局。如,美国前三家证券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均超过1万亿美元,堪与中等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媲美。 而雷曼兄弟公司的纯债务就高达6130亿美元。显然,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用事实击碎了“规模=安全”的定论,也让美国政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重新认识到规模过大对金融系统的破坏性。

金融市场化与产业化,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必修课,关乎民间储蓄能否有效转化为民族生产力的蓄积条件,更是确保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制度条件。随着中国贸易发展,经常收支顺差连年扩大,“中国资金”、“中国资本”日趋国际化,金融改革与开放,成为确保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上一篇:校级优秀班集体申请书范文下一篇:项目安全管理实施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