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市场变化范文

2024-01-29

适应市场变化范文第1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范畴和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本文就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 介绍一下如何紧跟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方向, 迅速修订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工艺性课程;同时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了探讨。

1 根据就业形势改革工艺性课程设置

长安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在1995年开始招生。当时正是我国开始开展地质大调查时期, 在地质调查过程中除了发现了各种有冶炼价值的有色金属矿以外, 还发现了许多天然的无机非金属矿物与之伴生。充分利用这部分无机非金属矿物资源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然而, 在我国高校中还没有一个以该领域为特色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于是就决定以“矿物材料”为基本特色建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工艺性课程主要有“粉体工程”、“宝石加工工艺”、“矿物材料加工工艺”、“矿物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石材开采与加工”等。由于在把矿物原料转变成矿物材料过程中有较大的增值, 因此学生受到选矿企业的欢迎。

自2000年开始, 我国传统陶瓷生产基地的生产原料因为趋于枯竭而价格倍增, 纷纷向内地寻找联合厂, 陕西省宝鸡市陶瓷开发基地中就集中了大量这种性质的厂家;另外, 在秦岭北侧因为发现大量优质石灰石矿而建立了大量的水泥厂, 在陕北一带建立了多条平板玻璃浮法生产线。针对硅酸盐行业在陕西省的渐渐兴起, 在2000年修订教学计划时,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保持矿物材料特色同时, 加进去了“硅酸盐材料”课程系列, 主要增加了“硅酸盐工艺学”、“硅酸盐材料配方设计”、“硅酸盐工程设计概论”、“热工过程与设备”、“硅酸盐工业机械设备”等课程。使学生就业面有了较大扩展, 招生规模从32名学生扩招为64名学生。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 从2003年开始, 我国交通基础建设进入飞跃发展阶段, 城市发展轨道交通, 城市之间建立高速公路网, 高速铁路纷纷开工, 村村通公路工程也启动, 这些工程急需大量精通道路结构及道路材料的人才。在2005年修订教学计划时, 加进去了“道路材料”课程系列, 增加“路面材料”、“路基材料”、“混凝土工艺学”、“特种水泥”、“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等课程。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为120名学生。

由于石油价格增长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全球就发展新能源度过这场危机达成共识, 2008年制定了针对能源材料的教学计划, 在教学计划中, 加进能源材料课程系列, “能源材料工艺学”、“燃料电池原理与制备”、“二次电池制备及原理”等, 2009年计划按模块招生, 招生规模为150名学生。

纵观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壮大, 无不是密切跟踪国家和当地的产业发展方向。然而, 有了好的就业方向还不够, 保证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保持高就业率的根本。

2 工艺性课程的整合、更新与衔接

由于工艺性课程门数多, 各门课程都要保证相对的完整性, 所以相互之间难免有相互重叠之处, 如何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本质特点为主线, 合理衔接、整合教学内容, 不仅可以节省出大量学时数, 而且避免了学生因为重复学习而带来的不良情绪。

我们以硅酸盐材料模块为例, 介绍一下教学内容分配与整合。我们知道, 硅酸盐材料制备过程自始至终离不开粉体, 粉体既是原料又可能是产品。粉体的制备、性质、在许多课程中都涉及, 将这些重复内容合理分配就是衔接和整合的过程。以“硅酸盐工艺学”为工艺性课程的核心课程。在“粉体工程”教学中突出粉体基本性质和粉体力学两部分, 粉体化学合成、结构及性质放在“硅酸盐工艺学”中, 粉体物理加工过程及粉体输送过程重点在“硅酸盐机械设备”中讲授。

工艺性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大量的实验课程, 我们采用独立设置实验课——“硅酸盐材料实验”。因为这样就可以具有独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相应的考核制度, 这不仅有利于各门课程之间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 打破传统的割裂式教育, 也有利于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促进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实验设备的综合利用, 进而推动了实验室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2]。

另外, 还要注意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验教学的关系及衔接。在实验课程体系中, 实验教学不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陪衬,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乃是作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诸多方面的两个教学侧面, 两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侧重基本概念、技术原理、机理, 而实验教学更侧重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实验技术等感性认识。实验教学是专业理论教学和实验技术技能之间的连接桥梁[3]。

在课程设置及课程进程方面,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般存在3种状态:超前、平行、滞后。由于我们的实验教学体系相对独立, 实验教学独立设课, 考虑到实验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实验教学安排并不完全依赖理论教学的教学进程, 而是根据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要求, 从有利于使学生掌握较完整的、系统的技术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目的出发, 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因此, 实验课与专业理论课的衔接特点为:与基础理论主干课及专业方向主干课的衔接为同步衔接, 而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为超前或滞后;在横向上分别以主干课程为依托, 在纵向上又分别为后续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是落实培养目标, 开发学生科学思维、培养工程素质、创新意识的实质内涵。在构造实验课程体系时, 我们对实验课程内容, 按照培养目标将原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实验进行分类、归纳、删减、更新, 整合成不同的实验模块。依照循序渐进, 分阶段分层次实施的原则, 各门实验课由不同的实验模块组成。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开设的工艺性课程、建设材料工程教学体系时, 如何密切结合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 修订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与用人单位接轨, 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情况下, 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以“硅酸盐材料”方向为例, 讨论了其教学计划中的工艺性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 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工艺性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改革,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夏冰.工艺性课程事例教学法探讨[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 27 (9) :97~99.

[2] 孙康宁, 王昕, 张景德, 等.金属工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5 (s1) :180~183.

适应市场变化范文第2篇

摘要:我国政治体制三十多年改革的战略思维:思想、理论和实践准备;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夯实基础;服务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战略;思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三十余年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同样,作为全面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得到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有了长足的发展。三十多年,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战略思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想、理论和实践准备

思想准备。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开始,政治体制改革以此为起点,进入了改革的历史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处理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准备。解放思想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经济体改革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样,政治体制改革,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就无从着手,也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果。

理论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包含政治体制的改革。邓小平说:“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1]政治体制改革与其他改革一样,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

1980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讨论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代表中央在会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分析了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和现行政治体制[1]160的主要弊端及弊端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篇讲话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方针,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他的这个讲话,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至今仍然是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和理论基础。

实践准备。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能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我们党是执政党,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有带动和表率作用。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法制是民主的保障。如果没有党内民主,国家没有法制,政治体制改革根本无法进行。所以,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准备。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讲社会主义民主,也要讲社会主义法制”[1]24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体制改革是围绕健全党的民主这个主体而逐步展开的。然而,改革开放前,由于左的路线,特别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党内民主遭到践踏,集体领导成为一句空话,无疑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大障碍。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内民主为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同样,民主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生命。如果不讲民主,改革就无法进行,所以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基础。

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夯实基础

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竞争经济,同时也是民主经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场经济上的革命,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邓小平说:“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1]164邓小平还说:“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176

邓小平的这些论述,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对正确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切实做好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

党政分开,下放权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在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中,党的权力过分集中,往往集中到几个人甚至一个人的手里。这会严重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影响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加强党的领导,变成了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实行一元领导,变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邓小平还强调:“我提到要注意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党政分开和下放权力。”[1]164邓小平的讲话,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意味着对原有领导体制应该进行根本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和难点。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既管宏观,又管微观;既管市场,又管企业,政企不分,政市不分特别严重。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不是市场的主体,怎么能参与市场竞争呢?市场又怎么能配置资源呢?早在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阐明社会主义改革必须是全面改革的观点,进而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具体的要求,指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一次深刻改造。体制改了,组织机构和思想作风也要改。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为人民服务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2]

政府职能的转变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很重要。根据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国情、应该是小政府、大社会。政府的职能是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搞好优质服务,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最根本的是政府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超越法律的任何行为都是违法的,都应该追究政府的责任。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为了践行“三个代表”,十六大还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况且要求政治体制改革要做到“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政治体制改革尤为重要,实际上是其基础工程。我国原有政治体制产生于战争年代,形成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改革三十多年,我国社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产物。原有体制是不能适应的,只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得到实现。

三、服务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里的全面协调,首要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二者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就能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既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和谐,也是上层与下层的和谐,同时也是有权人与无权人,有钱人与无钱人的和谐。构建这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不能实现的。

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敏感性、全局性,尤为曲折复杂。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面临很多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亟待解决,这就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合。为此,党的十七大明确地提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表明了党中央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并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了突出的地位。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几千年以来,中国的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解放思想,才能冲破几千年来以来的封建意识,冲破各种束缚;才能在制度、机制、方法等方面大胆创新。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践行在各项工作中。眼下的中国社会,人人都讲解放思想,特别是领导讲得最多,叫得最响,可实际却是领导最怕解放思想,也最难解放思想,因为他们担心手中的权力被制约,被削弱。这样解放思想就成了一句空话,成了领导的一副面具。其结果是严重阻碍了改革,导致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解放思想要摆脱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约束,实事求是地研究情况,从中找出客观规律,使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第二,要下大决心,要有勇气,花大力气真正解决权力高度集中的问题。我国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很长,在政治上突出地表现为“官本位”,而且根深蒂固。邓小平在分析政治体制主要弊端时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3]。要彻底改变权力高度集中的现象,既要冲破几千年来的封建意识和束缚,又要打破共产国际的传统,没有勇气,不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是不行的。

第三,政治体制改革既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不照搬西方模式,但又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在政治体制改革中都要很好地融合进去。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实际上在借鉴“三权分立”中互相制衡的有益的成分,这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8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9.

适应市场变化范文第3篇

一、税法传统教学模式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在税法课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一上课大家都会抬着头听听课但是过不了很长时间就会趴到一大片。这就反映了一种情况:我们的税法课教师在税法课上只是机械地去讲一些抽象的法律条文或者税法规定, 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税法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 在传统的税法教学中, 学生们只是学习到了一些税法知识而没有能够与实践相结合, 导致了很多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法律条文而不能够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失去了更大的竞争机会。

二、针对适应市场需求的税法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 布置任务, 设计教学模式

“左耳听, 右耳冒”这一俗语用来描述大多数的税法课程的听课状态是最好不过的了。在传统的税法教学模式中, 教师们往往在讲台上进行填鸭式教学, 不在乎台下的学生的听课效果, 使得税法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变得十分不理想。因此, 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布置任务的形式, 以任务为驱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所以, 我们教师们可以将班级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并给各个小组布置不同的税务任务, 让学生们在任务的背景下模拟税务实训, 更加熟练地掌握税务计算、申报、缴纳等各个环节。

(二) 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做与学相结合

在传统的税法课程教学中, 往往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们在讲台下面浑浑噩噩的听, 至于听多少、记多少, 我们教师很难做到准确地把握。所以, 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引进税务软件, 让学生们模拟税务人员的身份进行税务计算等操作。在这个学生们根据企业性质和发生的业务而进行实际的操作的过程当中, 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起来, 学生们也能根据实际操作而提高实践能力。在这样一个学与做结合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三) 优化校企合作,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们学习完相关知识之后直接进入企业会很难进入状态, “书呆子”状态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因此, 我们学校的管理者应该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在“请进来”的过程当中, 学校通过邀请一些税务精英走进学校, 对学生们展开税务教学的工作, 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到实际运营中的知识;与此同时, 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 我们学校可以安排会计类学生进入“校企合作”的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早日体会到现实工作的情景, 更好地从学校过渡到社会、企业工作中去。所以, 我们学校的管理者们应该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来思考问题, 不断优化校企合作, 建立新型的校企关系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三、针对适应市场需求的改革的明显效果

(一) 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与学习兴趣都明显提高

众所周知, 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 我们这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方法, 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之下, 通过做与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们在模拟实训的过程中, 不断地熟悉各种税务技能, 这样比传统的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另外, 在“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以及“做与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下, 对于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也是一种提高。学生们从一张白纸变成了技能小能手, 掌握了各种税务技能。

(二) 教学效果

学生们在新型的税法课程教学模式下, 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税法知识。与此同时, 在实训以及任务驱动下, 学生们也能更好地、更快地掌握税务有关的能力及技能。通过这种新型的税法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生们能够更快地进入企业工作状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这种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当中, 学生更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所以, 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实用性上多下一些功夫, 针对税法课程进行创新性的改革。

摘要:众所周知, 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税法课程的学习之后, 在走进企业后应该具有运用税务软件进行纳税申报以及帮助企业进行各种税务登记的能力。然而,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只是针对自己的业务题目进行盲目的计算, 不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创收。因此,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当前的税法课程教学没有做到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所以, 我们教师应该从税法课程反面进行改革, 通过不断优化改革的方式, 真正使学习完税法课程的会计专业同学们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下面我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 进行针对适应市场需求的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的分析阐述。

关键词:市场需求,税法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娜.适应市场需求的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 2017 (23) .

适应市场变化范文第4篇

一、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的本源概念

(一) 学术期刊的质量的概念。

学术期刊的质量, 在现行的质量评价体系中, 是以信息为主线, 通过“信息量”这个概念来陈述的。信息量大, 或称“信息密度大”, 是对发行出去的期刊质量的要求。但是, 这个定义并未明示, 只能从前后文中意会。为避免产生歧义, 对“信息”和“信息量”的概念内涵还需界定。信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客观描述, 反映事物的特征及事物间的联系。是可以被理解接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排除疑惑, 消除认知不确定性的有用情报。这是站在信息发出者也即办刊人的立场上, 陈述信息的客观绝对性。另一种定义:信息是能够消除认知不确定性的信号。这是通信论中的定义, 无论对发出者与接收者, 强调的是有用性。信息量:是被消除的不确定性的数量。是通信领域在提出“信息”之后, 随即廓清了认知不确定性在量上的概念:“信息量”——即信息量的大小不能单纯依据信息本身的结构和内涵, 还要看受信者对所接受的信息的需要、理解和接受的程度。简言之, 对同一个发信者发出的同一个信息, 不同知识结构, 有不同职业需求者所获取 (理解) 的信息量是不同的。这与学术期刊功能对“信息”的“传播”要求相吻合。

(二) 信息的定义。

对于客观绝对性的信息定义, 出版界也没有给出量化界定。虽然指出“信息如何量化是个重要问题”, 但没说该如何量化。而在信息论中, 通信中的“不确定性”不那么复杂, “任何一个事件只要知道它的各个可能独立状态的概率分布, 就可以求出它的熵值, 通过概率、数理统计方法, 便可求出它所能提供的信息量。”把通信中的信息量概念引入期刊质量评价时, 似乎遇到了某种困难, 所见到的文献和教科书都没有对这个问题的正面解答。没有做出明示交代, 跳过了对“信息量”的量化计算, 而转入“信息量大”或“信息量小”的模糊陈述。本是定量的事, 却变成“大”、“小”模糊范畴。这个未明晰的环节, 给准确把握期刊质量概念, 制造出一定程度的朦胧。在这种模糊不分明的状态下, 评估工作不能等待, 于是出现了没有明示的概念转移:不在信息量上费心了, 而从“期刊的应用效果”入手。自1992年开始, 我国在开展优秀期刊评比工作时陆续有人采用援引于西方的“期刊应用程度”的参数系统, 在1994年颁发的我国第一份期刊质量标准:“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与评估标准”中对此参数系统给予了原则肯定。但在操作上并没有采纳那个系统, 而是沿用我国习惯, 分成政治标准、学术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四个分支, 分头评估, 在计算方法上也是绝对值加定性评估。至今已16年了, 真正具有权威性的法规类文件还是这份标准。西方的参数系统也罢, 我国的分类标准也罢, 在本质上都属于“应用效果”类, 而且是“读者多少”的“载体流量”数量型评估。在尚无量化“文献信息量”的可操作计算方法之前, 我们也只能沿用定性解释的办法, 这是较切合我国现实的一种选择。对于指导我们的具体工作有现实意义。

(三) 信息的要求。

在这种定性理念之下, 对信息的要求是:1、所提供的信息是读者未知的。陈词滥调不具有足够的信息量, 不能改变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所以学术期刊尤其要求所发论文要强调原创性, 有突破, 代表学科前沿。传播具有这类特征的论文, 因为读者未知, 对其要解决的问题又有用, 其信息量大。2、所提供的信息应是读者需要的。论文应有新观点, 新创造, 新方法。要强调针对性, 是因为即使读者不知道那个信息, 因为他不需要, 或不着急需要, 那么你所提供的信息也就不能唤起他的兴趣, 对这样的接收者就不具备信息量或信息量很小。所以, 办刊人要认清自己的读者群, 学术期刊要强调论文的学术价值, 重视学科的新的生长点。3、强调要发表那些重大科研成果信息。这些“主要信息”是科研工作者独创性智力劳动成果, 就其社会效果而言, 它的价值、质量、信息量是客观的主要信息所包含的信息量比一般信息所包含的信息量要大, 其价值也就更高。这项要求在具体活动中是:论文主题要突出, 论点要鲜明, 文字要精练。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在大科学时代, 科研活动和科技信息传播的社会分工日渐明晰。传播更强调的是读者意识, 是能被读者理解接受的信息量, 这与市场经济中“关注顾客为焦点”的基本理念一致。

(四) 科技信息传播的调整。

科技信息的传播要在一定社会规范的调整下进行。1、“传播”的质量, “社会规范的适应程度”对科技学术期刊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至关重要。这涉及期刊主体出版、经营行为的遵纪守法程度, 涉及社会各界对办刊人的理解、尊重和支持程度;涉及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给与的关注和支持程度。2、传播效率, 即传播的快慢和深入程度, 对科技学术期刊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有直接影响。这要求信源发出的信息要客观、真实、精确;要尽量消除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干扰和失真;强调信息反馈, 保证信源发出的信息同受信人收到的信息在含义上完全一致;把信息传递给需要者, 并能使他们顺利地理解、接受和应用。发挥信息“消除受信人在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功能, 达成传播目的。这涉及编辑、印刷、出版、邮递等环节的效率。3、信息量大小是构成科技学术期刊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的核心。期刊所提供的信息应是读者未知的、需要的;应是学科前沿的主要信息, 智力成果强调创新性, 创新具有更大的信息量, 这既是科研成果信息量的绝对性, 是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必备品质, 是满足社会对科技学术期刊需求的源本。而实现满足社会的需求, 则涉及到遵循“信息小梯度传播律”, 在操作层面对读者群的认知, 以及办刊人与读者的互动、沟通。期刊信息量大小, 取决于这两个方面的努力程度。

(五) 信息量用于考察科技学术期刊质量的优点。

1、要把评价科研智力成果与传播科技信息的科技学术期刊区别开来, 符合社会分工的现实, 期刊强调的是传播效率, 这样做利于实现和提高“科技学术期刊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2、为各科技学术期刊在平等市场条件下开展竞争创造了理论条件:每一种期刊都有达到信息量最大的空间, 办刊人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积极性的可能, 办出特色品牌期刊。

二、提高科技学术期刊质量的操作层面措施

(一) 政治方面。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是办刊人永葆崇高的奉献精神的支柱。包括: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发行中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科技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规。在学术研究上认真贯彻执行“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科技道德、编辑道德, 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二) 学术方面。

科技学术期刊的学术方面内涵, 是其报道的科研智力成果, 是期刊向读者传播的科技知识、发挥智力成果社会文化公益性的主体。学术方面的质量, 是学术期刊区别于其他期刊的本质特征, 要采取针对这一特性的具体措施:包括:编辑、发表的论文能反映学科动向, 及时报道重大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 反映学术前沿;发表的论文要有创新, 有突破, 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兼顾理论与实践, 应用与储备兼顾, 关注新学科生长点, 注重高新技术。努力提高论文入选本学科核心数据库的入选率, 提高在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权威性文摘期刊中被列为固定收录对象的种数。

(三) 编辑方面。

编辑工作质量是保障期刊形成产品的生产程序, 保障“产品的内在质量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这一物质产品制造业的规则, 完全适用于科技学术期刊物质形态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保证产品的质量, 完全可以采用ISO9001:2008的管理模式。包括: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出版的标准, 保证学科专业名词、术语的统一、标准、规范;执行办刊宗旨, 发挥导向作用, 完成报道计划;努力减少稿件在编辑部滞留时间, 缩短报道时差;选题配置得当, 栏目设计合理, 提高刊物蕴含信息密度;及时收集反馈社会各界对期刊的反应, 改进编辑业务。

(四) 出版方面。

出版是期刊走向社会、投放市场的末道关卡, 也是与市场的接口。出版工作的质量, 对产品的品牌形象贡献同样是重要的。强化出版质量的要求, 包括:版式设计科学、规范、合理、美观、布局协调;版权、目次页内容符合标准, 要求的项目齐全;印刷清晰, 墨色相宜, 均匀, 无垢迹;装订无差错, 装帧整齐;提高印刷质量, 如期发行;及时收集并反馈社会各界对期刊的反映和对科技信息的诉求。

以上措施, 是站在办刊人的角度, 立足于“质量是在策划、设计、生产、发行、服务全过程中形成的”观念, 以信息应用效果为主线, 尽自己的社会分工职责, 关注可操作性为特征。

参考文献:[1]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 2003;[2]关于颁布五大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

印刷物资有限责任公司刘凡兵)

摘要:从质量定义入手, 在综述现行可公开查阅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文件所界定的学术期刊质量的“源、本”的基础上, 对“什么是期刊的信息量”进行了界定, 并从操作的角度阐述提高期刊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学术期刊质量,政治标准,学术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

参考文献

[1] 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 2003;

适应市场变化范文第5篇

一、财会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下出现的问题

(一) 改革意识不强

财会管理工作在经济的发展中需要不断保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 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经济体制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延续着传统模式, 将财会管理工作都交给企业的财务部门, 虽然这样做没有错, 但是顺应不了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于企业运用的是旧的模式, 所以很多财务员工的工作意识还没有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 造成企业财会管理工作应有表现没有表现出最大程度。

(二) 财会管理工作强度、力度不够

传统的财会管理工作只依靠财务部门人员完成, 与企业其他部门联系频率非常少, 但是随着企业越来越流行透明化的管理模式, 财会管理部门需要对其他部门开放, 得到其他部门人员的监督, 保证财会部门工作能够公平、公正、公开。另外, 企业应该乘着经济市场良好, 加大财会管理工作的工作力度, 让企业各个部门人员能够共同使用企业的资源, 但是由于一些企业员工在传统工作思想下工作时间长, 很难在融入新模式下的财会管理。

二、财会管理与市场经济的适应性

(一) 转变传统财会管理观念

当代社会企业想要在新时代跟上市场经济的步法, 核心内容是要转变员工的传统财会管理理念, 多进行财会管理理念的创新和改革。但是在进行财会管理理念创新的同时不能仅仅针对财务部门人员, 应该针对全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另外想要做好财会管理模式的发展, 其中借鉴国外先进理念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通过让涉及财会管理工作人员以及财会管理人员学习新的知识, 加快本企业的财会管理观念改革。

(二) 采用科学合理方法进行判断

由于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将企业的经济发展都交给了财会管理人员和企业领导, 所以容易造成不懂企业发展规划的决策人员做出错误抉择, 并且目前我国文化、经济都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所以企业应该结合企业各个部门员工一起做决策, 增强决策的适应能力。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决策人员进行决策时是依据传统的管理理念, 已经无法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新时代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管理人员及决策人员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财会管理工作的判断, 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 财会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是否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财务管理能力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市场经济下财会管理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 提高财会管理业务水平

企业想要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下进行科学的财会管理工作, 首先就要保证管理工作能够顺应市场的经济需求。将企业财会管理朝着市场经济现在以及未来需求方面发展, 这是想要做好财会管理的必然条件, 这么做的基本要求需要提升财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财会管理作为一家企业无形资产中的重要一部分, 不断提升财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可以保证企业未来发展需求, 能够从实际方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 不过在进行人员技能提升的过程中, 需要保证财会管理人员办理业务的公平性, 严格查处以权谋私的现象。

(二) 建立新的财会管理目标

虽然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能够在较短期限内顺利完成企业经济发展要求, 但是想要让企业长时间发展进步, 定好财会管理目标是关键。在进行财会管理目标建立时, 应该保证企业整体长远发展目标与之保持一致, 让保证企业在进行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收入最大化。另外在企业的发展当中, 保持产值最大化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也是企业发展关键部分, 所以企业决策者在制定企业未来经济发展规划时需要制定长远目标, 将企业长远发展方向指定对。最后, 财会管理目标的建立需要对企业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遇见的资金、时间价值、风险、利润等方面的相关性进行详细分析, 保证企业在未来整体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盈利状态, 为企业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提供资金援助。

(三) 财务人员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企业财会管理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对财务人员的管理模式, 财务人员作为企业财会管理工作运行的核心部分, 对于企业未来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保证企业财务人员时刻拥有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能力。想要达到这点, 企业应该拥有一套完善的财务人员管理方案, 制定正规、科学的财务人员管理考核制度, 对于表现良好的财务人员做出适当的奖励, 保持财务人员之间的友好竞争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虽然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企业财会管理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创新、改善企业管理理念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通过提升企业财会管理人员能力的同时不断发展自身的财会管理现代化技术, 来不断增强企业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有了巨大的进步, 但是在财会管理工作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 这就需要财会管理工作形式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财会管理工作想要做好, 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以及相互适应必不可少, 因此本文以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研究为主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财会管理工作,市场经济,适应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忠睿.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分析[J].山西农经, 2017 (3) .

[2] 马利琴.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7 (3) .

[3] 张兴丽.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研究[J].统计与管理, 2017 (9) .

[4] 金广彪.财会管理工作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探讨[J].现代商业, 2018 (9) .

适应市场变化范文第6篇

一、供应链环境下采购资金管理的意义

供应链主要是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企业在对信息流和资金流等方面控制的基础上从采购原材料方面逐渐形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企业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和分销商及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在供应链机制下企业采购并不仅仅由采购人员进行操作[1]。供应链环境下采购资金管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其本身和生产、销售及财务运输等部门紧密关联,在加强采购资金管理的基础上,推动企业能够更好适应市场的变化,对企业发展具有有利影响。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工作具体实施时需要能够做到采购数量适当、采购时间资金保证和支付方式选择等,其中采购资金管理仍然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在供应链中采购属于对下游需求和上游物资供应联系在一起的主要节点,在和供应商实施有效采购合作的基础上,使得供应链上游由于成本降低创造的价值能够使得实施采购的核心企业获取更多的利益。在供应链价值传递的过程中,也会使得最终端客户受到更多的益处,让企业增值更好地实现,而如果采购成本过高也就容易造成最终产品价格上升,这也就会造成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利益减少,这就需要加强企业采购资金的管理,推动企业之间实施更好的协作,更好的执行采购作业,在这一基础上满足用户的需要,有效降低企业库存积压的成本[2]。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增强采购资金管理能够推动采购成本得到更好的控制,对产品质量稳定具有有利影响,也能够提升企业诚信度。

二、市场变化下采购资金管理问题

(一)财务部员工专业素质的影响

当前企业在进行纸张采购的时候,采购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是财务部门管理人员缺少财务数据量化控制理念及素养,在对供应商不了解的情况下也就无法得到更加理想的合作供应商。但是在对产品采购的时候,对产品成本预算控制方面重视不足,也容易造成企业产品质量不稳定现象明显。这些现象都表明在降低采购成本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人员始终是关键因素。

(二)采购价格和数量及资金矛盾突出

当前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控股国有资本因调整集团发展方向撤资等影响,很多企业日常经营的资金压力增加,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数量和价格与资金紧张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在原国资控股时期,企业拥有集团统一采购的议价能力及集团前期低息垫资铺底的优势,并且根据季度或年度采购的数量享受供应商相应的季度和年度返利优惠,供应商给予企业的付款账期也会适当延长,资金面较为宽松。为享受返利,采购部门在执行按经济批量采购的同时往往会根据以往经验而进行上浮采购处理,争取享受数量返利优惠[3]。导致库存品种比较齐全,且存在着库存量保持高位的现象,但随着国资撤出,这些企业资金压力增大,导致在采购的时候必须强化采购资金管理,从而既能满足市场销售需要、又能获得适合的采购价格,避免资金短缺出现逾期产生罚息。

(三)采购价格变化比较快,对资金管理要求提高

在2016年下半年的时候,各个纸厂在受到国际浆价上涨和国家环保整治产能减少等相关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都相继提升纸张的价格,每月的纸张价格涨幅始终保持在3-5%,这一情况始终持续到2017年二季度价格才逐渐趋于平稳,各纸厂也推出预付款锁定价格政策,在这一情况下其所出现的最主要矛盾就是消化提前付款的压力,而在进行纸张采购的时候,采购量的增加及资金占用方面的压力比较突出[4]。

三、市场变化下采购资金管理措施

(一)深化供应链管理理念提高员工业务水平

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员工业务水平提升的时候,首先需要在企业内部有效树立全员参与的供应链管理理念,使得供应链管理相关思想和措施在培训及学习等方式的基础上深刻贯彻到员工管理的过程中,促使员工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意识及协作意识得到明显提升,将原本只有的只有少数人参与的供应链管理理念逐渐变化为全员参与的管理。其次在重点培养和培训等方式培养人才的时候,有效引入高素质专业管理人员,在这些方式的基础上促使采购队伍人员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减少采购过程中信息失真问题的发生,对采购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构建奖惩机制,在这一情况下更好的激励员工对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促使企业采购成本能够有效降低。

(二)积极调整企业采购管理计划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国资撤出使得企业资金压力不断增加,企业对采购资金管理方面的要求也逐渐提升,这就需要采购部门和销售部门能够融合在一起,有效提供准确的采购需求,从而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库存积压,增强清理滞库品和残破品力度。财务部门在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的销售回款和采购付款计划等基础上确定当月资金收支计划,对资金缺口更好的处理,积极调整销售采购计划,使得采购资金管理更加有效。企业尽可能做出准确的资金计划,使得管理人员在对利润及资金压力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是否享受预付款优惠的决定,同时销售部门相对应的引导客户是否享受预付款等方面也需要更加明确,从而降低企业发展的资金压力[5]。

(三)预判趋势,现金为王

在企业采购计划设计的时候,需要首先将消化库存作为主要目标,有效缩短客户授信,明确加速货款回笼。比如春节期间,管理人员要认识到处于春节放假阶段的时候,各个印刷厂的开工率不高,采购数量仅仅以补充必须库存为主,在二季度出版招标旺季中,纸价跌幅缩短也会不断稳定。再如,2018年下半年的时候,上游原材料国际浆价走势已呈下跌趋势,且在国民经济下滑影响的情况下,市场需求也没有较大变化,传统纸厂库存压力大,即使各纸厂延长授信期限,仍存在着低价频出的现象。在2018年由于具备应对跌价的经验,下半年库存也尽可能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在四季度末期的时候,企业的存货已降至最低,同时企业的应收款也降至最低,虽然利润出现负增长,但企业现金流比较高,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基础上获取有效的授信额度和授信期限,为其之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6]。

四、结束语

供应链方向下,市场环境变化比较多样,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在发展的时候需要深刻认识到采购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当前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从而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促使企业得到更好的资金支撑,在之后发展的时候也能够更好的发展。

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信息技术也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所面对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采购资金管理也成为在供应链环境下需要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本文从供应链方向的基础上明确企业顺应市场变化所采取采购资金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在分析企业采购资金管理过程中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适合企业的采购资金管理方式。

关键词:供应链,市场变化,采购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 杜正海.供应链金融体系在物资集采供应中的应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9,14(06):42-43.

[2] 田佳佳.基于供应链的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J/OL].品牌研究,2018(S2):57+77.

[3] 沙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A公司采购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4] 光潇.基于供应链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研究[J].中国商论,2018(23):89-90.

[5] 黄迦.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上一篇:水质生态修复范文下一篇:手语社团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