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研究范文

2023-09-18

临终关怀研究范文第1篇

一、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价值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目的是为了明确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 要以高度的服务精神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 保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实现学生与学校共同发展。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价值主要包括:第一, 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保障了学生学习质量。在教育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 学生在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后, 也愿意甚至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 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与任务, 使其在专业学习中投入更高的热情, 从而保障甚至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1]。第二,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宗旨之一是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体现。在教育管理中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 可以调动学生在实践学习环节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整体素质。第三, 推动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 教育管理更为高效。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制度化、机械化的管理情况, 在管理上体现了更多的“人情味”, 将学生的内心想法考虑在内, 这使学生管理工作更为高效。

二、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 普遍缺乏人文理念

意识指导人的行为, 只有树立了人文关怀的意识与人文理念, 才能将其自觉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但从现实情况看来, 部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普遍缺乏人文理念。一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 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更倾向于对学生统一管理或者是军事化管理, 忽视学生的个性, 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以教学与班级管理为例, 部分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认为教师是绝对的权威, 学生需要绝对地服从教师, 在班级管理中未考虑到学生的需求, 采取强制性的管理手段, 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的, 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做, 不应该怎样做, 容易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同时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单向教学使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与此同时, 部分高校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官本位”倾向明显, 教育管理者重视职位晋升、轻视管理与服务, 对于学生、教师的合理需求视而不见或者未及时处理。在学生就业与创业方面, 部分教育管理者并未加强对参与校园招聘企业的资质严格审查, 并未积极与学生、企业沟通, 了解学生实习情况, 导致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骗。少数高校更是为了就业率这一硬性指标, 以未在规定时间内签订就业协议, 就对学生进行批评。整体看来, 人文观念普遍缺失是高校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 教育管理模式过于机械化

部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仍采用传统管理模式, 即层级管理模式, 下级人员要绝对服从上级人员的工作安排与要求。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 教师与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一方面, 教育管理者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容易滋生腐败, 懈怠工作, 不能够及时处理与反馈相关问题, 管理效率较低[2]。另一方面, 教师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工作, 还需要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教师容易产生疲惫感, 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影响学科教学。从制度上来看, 部分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激励制度不合理, 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导致人文化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3]。

(三) 缺少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文关怀视域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使学生与教师能够在这一环境内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在教育管理中我们不可忽视环境育人的作用, 通过人文环境的影响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教育管理工作者缺乏人文关怀意识, 管理理念落后, 不能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出发进行管理。尽管部分高校要提高开放性, 但是却对教学活动有着种种的限制与障碍, 教育教学管理仍未突破传统思想的桎梏, 不利于师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没有积极营造、民主开放与创新的氛围。

三、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一) 转变教育管理理念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 教育管理者要转变教育管理理念,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 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创新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 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是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于将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 自我主体意识淡薄, 课堂学习就是在单纯地、被动地学习知识。因此, 学校要鼓励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传授知识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与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师生互动机会, 以学生讨论学习、教师补充的形式开展教学,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逐步转变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地位[4]。

二是要树立多层次的教育目标。学校要坚持以专业学科教学为龙头, 以校园活动、艺术活动为特色, 重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 让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一方面, 在教学中要正确看待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因材施教,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地发展出潜能。另一方面, 要多开展校园活动,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平台, 通过学分、评优评先等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参与校内文化活动中, 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技能, 培养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等。

三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与需求。教育管理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物质层面需求, 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层面需求。例如, 除了关心学生学习、饮食、学习环境之外, 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课余生活如何度过等, 多与学生沟通, 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四是将“以人为本”理念贯彻到各个环节中。教育管理者应该明确学生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围绕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开展工作, 通过不同类型的管理活动锻炼学生的智力、意志力、体力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改革教育管理模式

一方面,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打破重叠机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创新管理机制, 要合理划分各个部门、管理队伍的职能, 要建立起完善的管理组织, 提升管理效率与质量。首先, 学校要建立相关决策机构。由高校管理层、一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共同组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小组, 工作组通过院 (系) 长行使管理职权。其次, 建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执行机构。高校应该将职能或服务相近的部门合并, 例如将实训基地、实验室、自习室统一为学生教务部门, 简化管理机构, 提升管理效率。在此基础上, 要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人员的职能, 明确管理范围。同时, 要建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监督机构。高校应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监督机构, 集中监管各个部门人员相关决策的执行情况, 监督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等内容。学校还可以通过民主选举建立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委员会, 监督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提升管理实效[5]。

另一方面, 高校要打破层级管理, 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形式。在校内实训过程中, 部分高校重视“面子工程”, 却并未考虑到学校财力、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 造成校内实训资源分配不均, 浪费严重。基于传统层级管理模式的弊端, 高校要尝试将权利下放, 将教学自主权等权利下移动至各个学院、专业, 对各个专业的办学与发展需求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 优化教学仪器、教育经费等资源配置,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设置与调整专业。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抓好学生安全工作, 各个院系的院长不必对教务处、行政处负责, 而是直接与校长对接, 减少行政干预, 及时传达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信息, 改变过去“高能低效”的情况。除此之外, 学校还应该加强教育教学评价队伍建设, 小组组长由副校长担任, 各个部门抽调人员担任组员, 对各个专业、学科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使院长、教学工作人员可以及时落实各项教学任务与工作, 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6]。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 不能仅仅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而是要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进行, 重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 在考核上合理提高形成对评价的权重。在对教师评价时, 要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 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挂钩, 重视对教师日常行为习惯、教学态度的考核, 激励教师努力实现个人价值, 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与足够的人文关怀。

(三) 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

第一, 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首先, 完善生活措施,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校要有足够数量的自行车停放点, 尤其是在学生宿舍、教学楼附近要设置停放点, 满足学生学习、出行的需要;同时要确保每个教师、每栋楼的楼层以及公共区域有足够数量的垃圾桶, 便于学生丢弃垃圾, 减少乱丢垃圾的现象,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 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议高校将校训悬挂、镌刻在醒目位置, 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走廊、教室悬挂名人名言, 激励学生勤学善问、博学多思, 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美化后的校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 约束不良的行为习惯与风气,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使学生自然产生一种文明高雅、催人向上的感受, 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第二, 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现阶段, 部分大学生出现精神空虚的情况。因此, 高校要积极开展多形式、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满足学生的精神层面需求。高校可以举办“学生网络好文化活动周”的活动, 让学生在不同的模块上传自己的摄影作品、原创歌曲等,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校园文化建设, 强化学生文明上网的意识;同时通过学生作品评选明确校园网络文化的导向, 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高校还可以举办“校园歌手大赛”等, 由学生自愿报名参与, 鼓励大学生演唱与创作歌曲,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三, 要改变现有的制度环境。高校除了通过硬性制度规范教师、学生的行为, 还应该尝试建立人文管理制度, 例如实行完全学分制度, 使学生在制度环境下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与弹性。

四、结语

在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下,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交流较少, 不够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本文在人文关怀理念的基础上, 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 发现现阶段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存在教育管理者普遍缺乏人文理念、教育管理模式过于机械化、高校缺少良好的人文环境等问题, 从教育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与模式、环境育人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树立多层次的教育目标, 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形式, 积极开展多形式、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改变现有的制度环境, 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能够更符合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发展需要, 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

摘要:将人文精神渗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是践行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重视情感的投入, 要将人文关怀渗入学生教育管理各个环节, 弘扬人文精神。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价值, 对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以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魏华.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J].教育现代化, 2017 (41) :339-340.

[2] 王丹.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探究[J].长江丛刊, 2017 (17) :173.

[3] 喜超, 谭淑娟, 白莹, 等.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新探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7, 11 (4) :110-114.

[4] 朱小曼.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考评指标的构建与解析--以辽宁科技大学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7 (1) :118-121.

[5] 曲婷慧.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浅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 (6) :275.

临终关怀研究范文第2篇

职业院校是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接轨的排头兵, 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严重匮乏专业知识精通、人格发展完善、心理承受力佳、社会适应力强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这种问题的症结在于大多数的职业院校一味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 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不仅没能成为职校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助推器, 反而出现一些学生因为心理素质欠佳而严重影响其在校学习和就业后的个人发展的现象。因此在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活动中渗透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更是大势所趋, 事在必行。

教学管理的特点是强制和他律, 它运用强制手段, 主要依靠外力约束人的行为, 使人的行为符合规章制度的要求。而人文关怀则强调情感和自律, 它运用情感的手段着力约束人的动机, 使人自觉遵守规章制度。通过情感的作用, 促使人自我教育, 产生“内在”影响, 是人文关怀发挥作用的特殊机制。约束行为与约束动机、他律与自律、强制与情感是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显著区别, 但二者又是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管理既要加强制度管理又要实施人文关怀, 把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起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有责任感、专业感更要有亲和感, 善于且乐于与学生交流与沟通,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干预, 使之德才兼备, 善于面对和解决困难。

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项涉及教育与学习的理性与情绪并重的动态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 除了知识的传递和加工外, 还存在情感的交流和体验。人文关怀就是这种师生情感交流与体验中的重要一环, 也是目前职业教育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一环。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认为, 教育活动仅仅限于课堂或者生产实习场所的技能培训, 将大量的专业知识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全部, 忽略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格发展的完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差是目前职校学生中广泛存在的问题。为了克服传统职业教育管理思想的这种弊端, 使教育管理活动取得预期的成效, 既要狠抓管理制度建设, 注重制度管理, 又要尊重与信任学生,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坚持“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相统一、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才能推动职业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 在对职业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 如何强化“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如何注重情感渗透都赋予了职业院校学生教育工作新的历史使命。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采用以下方法逐步在职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可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均得到明显提升:

1开放课堂教学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考虑学生在学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 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引导和关怀, 以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管理者”, 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总是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教学需要我们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融洽师生关系。

2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要以人为本, 尊重人, 理解人, 发展人。学生应该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施教变为引导,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3创设良好人文环境

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 在感悟中生成的。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情境体验, 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开通悄悄话信箱、举办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社团活动、运动锻炼等多种人文关怀形式, 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在校学生中开展心理素质调查, 组织学生填写《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表》等问卷, 整理调查结果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对个别严重案例进行个案跟踪和特别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增强其心理承受力。

4发挥评价功能

课堂教学是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独特个性的学生。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充满激励, 充满人文关怀的多元化的评价语言, 可以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 可以创造和谐愉悦的情绪, 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可以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教师的语言评价, 变成了一种赏识, 一种激励, 一种人文关怀。既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又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 更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将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的对照实验发现, 在教学管理中渗透人文关怀可以有效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验班学生生活满意度增加, 心理健康状况改善:本校最新一期的艾森克人格问卷显示, 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由2007级的42.11%降至2008级的30.85%。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实验班学生跟踪调查则显示, 实验班学生人格发展较完善, 心理承受力佳, 社会适应力强, 用人单位反馈评价也明显优于非实验班。这表明学生健康的心理与学生自身人文精神的建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真正成功的职业教育, 应该将人文关怀放在首位, 使学生树立“先学做人, 再学做事”的观念并贯穿其职业生涯。在教学管理中渗透人文关怀, 对于探索提高中等职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论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传统的职业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 未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教育给予足够重视。职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人格发展欠完善, 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对职校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试点教育表明, 在教学管理中渗透人文关怀,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改善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 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职业生涯均有明显助益。因此, 提倡重视人文关怀, 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值得引起职校教学管理者的重视。

临终关怀研究范文第3篇

1 临床资料

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我科收住40例晚期癌症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35~86岁, 平均58岁。病种分布:肠癌9例、肺癌10例、胃癌6例、淋巴癌2例、肝癌4例、乳腺癌4例、其他5例。

2 临终患者的基础护理

2.1 病室环境

保持病室温度18~22℃, 湿度50%~60%。勤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新鲜, 病室采用暖色装饰, 适当摆设花卉盆景, 增添生机。保持安静, 避免噪音。患者勤换衣物, 保持床单元整洁。

2.2 饮食护理

遵照患者饮食习惯提供家庭式餐饮,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碳水化合物增加免疫功能的食物。少食多餐, 调剂花样, 癌症患者的饮食可以与正常人相似, 但需多吃一些对机体康复有益的食品。每日膳食中, 蛋白质食品如奶, 蛋、鱼、肉、豆制品要略高于常人;食物以鲜, 活为好, 忌食放置过久的动物性食品, 多食天然绿色的蔬菜, 水果, 如胡萝卜、南瓜、杏子、麦仁、青菜、番茄等;香菇、黑木耳、白木耳、海带等都可以起到食疗作用。放疗后病人的口唇干燥, 疼痛, 可多吃芦根, 荸荠, 海带, 绿豆, 墨鱼等菜肴。病人出现口干, 恶心, 应当禁忌辛热的食品;如辣椒, 胡椒, 生蒜及煎炒的干果等;平时容易腹泻, 怕冷喜暖的人, 须忌食甘甜油腻重的食品, 忌柿子, 芦笋。必要时辅以助消化药, 给予鼻饲, 胃肠外高营养等方法, 满足患者的基本营养需求。

2.3 口腔溃疡的护理

口腔溃疡常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最明显是不能进食造成的挫折感。可利用温和的口腔冲洗液如生理盐水、无菌用水、碳酸氢钠溶液等进行口腔护理, 以稀释口腔内有害菌群浓度, 保持口腔清洁。如口腔黏膜充血、水肿, 禁用牙刷刷牙, 可用华素片含化, 选用朵贝尔液或1%双氧水含漱。

2.4 皮肤护理

由于患者为消耗性体质, 长期卧床, 易发生褥疮。帮助患者1~2h翻身1次, 每班沾少许50%乙醇按摩受压部位, 避免发生褥疮。对已有创面每班用稀碘酊 (0.4%碘酊) 或碘伏擦拭创面1~2次, 并用氧气吹创面, 每次5min左右, 之后涂上珍珠粉, 促进创面愈合。

2.5 控制排泄紊乱

临终患者常会出现便秘或腹泻, 尿潴留或尿失禁等, 增加患者生理上的痛苦。患者常表现为全身不适, 烦躁不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纳差等。而且排便异常易造成肛裂或肛周感染, 严重时导致败血症。正常排便能有效的清除肠内毒素, 使精神放松。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每日排便时间, 次数、感觉、形状及颜色, 及时收集资料进行评估, 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 以便进行正确的辨证施护。营养膳食调配是预防治疗便秘的最佳方法, 患者容易接受。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增加膳食中食物纤维含量, 平均每日6.8g, 食物纤维不会被机体吸收, 但增加粪便体积, 刺激肠蠕动, 有利于恢复肠道功能, 加强排便规律性, 有效改善排便异常。增加排便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 促进结肠内容物通过, 使粪便顺利排出。另外患者可进行生物反馈训练、药物控制或采用导尿、灌肠术等解除患者痛苦。

3 心理护理

工作中要加强技术培训, 掌握相关的医学知识及心理学知识严格操作流程, 提高护理操作技能和准确率。实际工作中用精湛的业务水平, 减轻患者的痛苦, 同时通过技术知识尤其是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提高并讲究语言艺术性、技巧性。患者由于身患绝症加上疼痛的折磨, 常表现烦躁、易怒。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奉献精神。说话时要轻声细语, 不能与患者争执。在护患沟通中用爱心安慰患者, 想患者所想, 急患者所急。在精神上给予病人以最大的安慰和照料。对处于否认期的患者, 不要将病情全部揭穿, 以保持患者心中一点希望, 让其预测不幸事件的发生, 逐步适应现存事实, 争取家属的合作。密切观察患者心理动态, 对有悲观绝望情绪的患者, 要注意看护, 预防不幸事件 (如自杀) 的发生。多与患者沟通, 传递如同类疾病好转或治愈的良性信息。也不要对患者说谎, 要了解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的认识程度, 理解患者心情, 耐心听患者诉说, 循循善诱。使其尽快面对现实。对处于愤怒期的患者应忍耐克制, 态度和蔼可亲, 给予关爱, 宽容和理解。提供时间让患者自由表达或发泄内心的痛苦和不满, 必要时辅以药物稳定他们的情绪, 尊重他们的人格。协议期患者通常态度合作和友好, 护士应抓住时机, 主动关心患者, 鼓励其说出自己内心感受和希望, 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可适度采用欺骗的方法, 做出积极治疗和护理的姿态。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体贴, 引导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对处于忧郁期的患者允许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悲哀, 尽力安抚和帮助他们, 让家属多陪伴患者, 缓解其孤独感, 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尽量带去快乐。增加其希望感, 接受期患者常喜欢安静, 不要过多打扰他们, 不勉强与之交谈, 保持适度的陪伴和支持。不要在患者面前提死字, 尽量以睡觉来替代, 并协助家属帮其了却未竟的心愿和事情。总之, 对临终患者, 护士要用良好的态度、语言、表情、行为去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情绪, 使患者临终前体验到人间温情, 安然祥和地告别人生。

4 疼痛控制

临终关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减轻患者痛苦, 医务人员必须完成自身的死亡观、生命观的科学转变, 建立科学的生命质量观和价值观, 把解除疼痛放在第一位。采用心理疗法让患者了解抑郁、焦虑等不良因素会使痛阈下降, 加重疼痛。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术, 听音乐, 与患者共同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回忆值得留念或愉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让家属多陪伴患者, 亲人的守护可使患者感到温暖、自由。耐心向患者讲解疼痛的原因, 适时改变患者的姿势, 给予局部按摩, 增加舒适感。告知患者及家属改变药物不良反应及耐受性的错误认识, 及时的镇痛治疗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准确了解患者疼痛的特点、部位、诱因, 迅速采取措施, 保证患者及时有效地解决疼痛问题。止痛药应当有规律的按时给药, 而不是按需给药。使疼痛在尚未开始或刚开始时便得到控制。这样不仅能避免剂量的逐渐增大, 还可减少患者心理上对疼痛的恐惧感, 取得更好疗效。

5 家属的心理支持

亲人身患绝症, 家属的痛苦过程比患者更为漫长, 长期的苦闷、混乱和绝望使家属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下降。我们要换位思考, 体会它们的痛苦, 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家属的要求, 做到以情感人, 增加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鼓励家属尽情宣泄它们的情绪, 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 运用眼神、握手等非语言行为, 表达对丧亲者情感的理解和心理的支持。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方式面对现实, 鼓励他们寻找可利用的社会资源。 (如重要社会关系和朋友) 以缓解自己生活的忙乱, 并帮助其安排好陪护期间的生活, 解决其实际问题, 建立丧亲者随访制度, 通过信件、电话等与家属保持联系, 体现临终关怀工作的价值。医务人员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将对心理非常脆弱的家属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医务人员要更加谨慎。此时医务人员的医德比医疗技术更重要。

6 总结

随着癌症患者的不断增加, 对晚期患者施行临终关怀十分必要。患者经历着身心两方面的痛苦。经过护理人员对以上40例患者精心照料和护理。保持了患者及其功能的最佳状态, 使其精神更美好、躯体更舒适、生活更充实, 维持其生活质量, 使其生命结束时安祥、有尊严地离去。家属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重建生活的信心。

摘要:近年来, 癌症发病率逐年增高, 临终关怀体现了现代医学—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2009年以来, 我们对住院治疗的40例晚期癌症患者采用基础护理、营养支持、心理安慰、疼痛控制、家属的心理支持等全面关怀与照料手段使患者食欲得到改善, 精神状态好转, 睡眠质量提高, 促进了家庭的理解与配合, 纠正了患者对癌症的认识和对治疗的态度, 使临终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家属的心理得到宽慰。

关键词:癌症晚期,临终关怀

参考文献

[1] 林小芳, 黄格, 黄先玲.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实施[J].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1, 7.

临终关怀研究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是主要介绍的是如何对晚期肿瘤病人进行有效的护理--姑息护理,使其能够安度余生。结合实际的临床护理经验,本文主要从症状护理和心理护理二方着手,结合具体症状,讨论护理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姑息护理;晚期肿瘤;症状护理;心理护理

姑息护理现状分析

姑息护理是随着临终关怀活动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护理方式。1990年WHO提出:姑息护理是对患病后无法治愈者的一种积极的、功能整体性的护理。主要是控制疼痛和其它症状,处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问题,以提高病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因此,作为肿瘤专科护士,面对回天乏术时的晚期肿瘤病人,提高其生存质量比不惜一切代价延长生命更为重要。运用姑息护理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控制症状的方法和心理支持,从而解除其疼痛和不适,提高其生活质量,使病人有尊严地、有意义地度过余生,平静地接受死亡。现代模式的姑息护理是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性临床服务,它并不等同于一般的住院护理,包含二个部分,症状护理和心理护理。

症状护理

通过长期对晚期肿瘤病人的实际临床护理,我们对晚期肿瘤病人的常见症状护理方法进行了总结。

1疼痛

由于肿瘤细胞累及器官、骨骼、或放化疗反应等可致疼痛,国外资料显示,50%的晚期肿瘤病人都伴有度疼痛,其中约20%的病人疼痛不能缓解。因此,止痛成为晚期肿瘤病人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护理上首先应做好病人的精神安慰和耐心解释工作,相信病人的疼痛信息,争取病人的充分合作,使病人有一个平静的心态接受治疗。目前控制疼痛的方法主要有2种,即药物控制及非药物控制。药物控制就是使用止痛药,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注意按时给药及观察用药后效果,以便医生适时调整用药量,以保证获得最佳的止痛效果,确保病人疼痛的连续缓解。除药物控制外,也可采用其他能减轻疼痛的物理疗法,如通过让病人听音乐、看电视、阅读书报等方法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2呼吸困难

由于肿瘤疾病的进展和转移,如肺癌引起的上腔静脉综合征、气胸、肝癌引起的腹水以及放疗化疗导致的肺纤维化均可引起呼吸困难。护理上若病情许可的给予取坐位、双腿下垂,同时给低流量吸氧,尽可能湿化以避免口咽干燥。使用鼻导管,可使病人在吸氧时能谈话、吃饭、喝水。注意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和凉爽,有助于减轻呼吸困难。

3疲乏

疲乏是晚期肿瘤病人所经历的一种最常见、令人痛苦、使人衰弱的症状。据报道在接受姑息护理的肿瘤病人中,超过90%的病人都会出现这一症状。这是由于肿瘤本身代谢废物的蓄积,病人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吞咽困难所致营养缺乏和肿瘤对宿主的营养竞争性消耗,加上瘤体迅速生长、感染、发热等使新陈代谢增加,以及气短、贫血所致有氧代谢障碍等均可引起疲乏。护理上应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适当活动。宜高蛋白、高热量饮食,以增加能量来源;多饮水,以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帮助病人减轻身体上的不适,如疼痛、恶心、呕吐等,以减少能量消耗。

4厌食

由于瘤组织迅速发展,代谢异常,病人常有食欲减退,味觉和嗅觉改变,而疼痛、便秘、焦虑等因素均可影响病人的食欲。护理上要求病人宜少量多餐,给予浓缩优质蛋白及其他必需的营养素如鲜牛奶、鲜果汁。饭前适当控制恶心、疼痛;病情许可鼓励病人饭前散步,以增进食欲,同时让家属送一些病人喜爱的食物,或辅助吃一些辛辣调味品,有烟、酒嗜好的,可少量饮酒或饭后一支烟。如厌食严重的,要静脉补充营养。

心理护理

根据长期实际晚期肿瘤病人护理经验,我们发现肿瘤病人在得知自己病情之后一般心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多数病人一开始不愿承认,慢慢的接受之后又有抱怨,到最后的妥协与接纳,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否认阶段的心理护理

大多数病人并不是长时间否认自己的病情,但有时候可能会想用“不承认”来保护自己和亲人,当然也有个别病人至死也不承认自己患了不治之症。面对这一阶段的病人护理人员和家属都要坦诚、热心地关怀病人,要认真、仔细地听病人诉说,要使病人感到支持和理解。护理人员则应弄清家属是什么态度,他们和病人是如何交流的,护理人员和家属之间必须取得协调,要弄清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到底知道了多少;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愤怒阶段的心理护理

此阶段病人常常抱怨“为什么是我患了晚期肿瘤,而不是别人?\"这种心理常会导致病人将愤感的情绪向周围的家属或护理人员发泄。我们要把病人的愤怒和怨恨看成是一种健康的适应性反应,这对病人是有益的。不能把病人的不好看成是个人的行为,他们的脾气是由于他自己对死亡的恐惧、绝望,他们的愤怒不是朝某个人来的,这时我们不要用同样的愤怒去对待病人,而是要体谅病人,和病人建立信赖和友好的关系。

协议阶段的心理护理

当病人认识到怨恨和发脾气对自己的疾病并无益处之时,就会采取妥协的态度,希望能时来运转,找到一位高明的医生或祖传秘方或寄希望于医学的巨大突破,使自己的绝症得以治愈。这一段时间通常对病人有益,因为病人会很好的合作,一切事情会很顺利的进行。护理人员应该理解病人的这些心理动态,尽力减轻病人的不适症状,缓解晚期肿瘤引起的疼痛,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接纳阶段的心理护理

从忧郁期转人接受期后,病人觉 得他处理完和别人之间的一切未了之事,他的一切都已做完, 恐惧、焦虑和最大的痛苦已经过去,他已准备好接受死亡。这个时期应当允许病人自己安静的呆着,给病人一个自己的空间,给病人一个自己的时间,而不要强与其交谈。

综上所述,现代的姑息护理由症状护理和心理护理组成,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它能减轻晚期肿病人者疼痛,有效控制不适症状,给予病人心理、和精神支持,提高其生活质量,使晚期肿瘤病人有尊严、有意义地度过余生,平静地接受死亡。,然而现在在们国家由于人口多,相对的医疗资源缺乏,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同事犹豫文化观念、医疗政策、法律、经济、姑息护理教育和培训不足等障碍影响了姑息护理在我国的开展,成千上万的人仍然遭受着死亡前的痛苦,因此更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姑息护理,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政策的支持。

临终关怀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人文;人文关怀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0

有句外国医学名言是 这样说的,“Treatment is more about restoring the peace of mind than about producing a cure.(医学治疗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疗疾病,更要助人心安。)”。我们中国也有句名言“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这当中都包含着医护人员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古来有之,当今世界经济快速迅猛发展,医学也跟着进步,护理人文关怀也越来越凹显出其重要性。我们的先人虽然注意到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始终没有提出相关的理论来。

1.护理及护理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发展

1.1护理的定义。护理的概念是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nurse这一概念来源于拉丁语,原为养育、保护、照料等意。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1859年认为“护理是使病人置于能接受自然影响的最佳环境”。当时的护理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急性病患者的需要。1943年SisterOlivia认为“护理是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对人、环境、健康、护理的认识,美国护士M-arthRogers在生态学家Newnan和Fitypatrick理论的影响下,认为应该重视人是一个整体,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1966年美国VirginiaHenderson认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对护理下的定义“护理是诊断与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其内容是护士对病人现存疾病的状态和潜在健康问题评估,依据护理理论确定护理诊断,应用护理程序这一科学的护理方法为病人解决问题,并对效果进行评价。这一概念提出护理要作为医疗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仅执行医嘱,护理的发展不再是注重疾病,而是在重视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的整体护理,注重护理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以上各项护理定义各有其重点,也有一定局限性,是与历史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我们可根据时代的进展对护理下定义,因为护理的内容、目标、对象等总是不断变化的,护理的内涵也总是依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着。但护理的任务和目标却是可以确定的。护理工作的任务就是帮助患者 ,恢复健康;帮助健康的人,促进健康 。护理目标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

1.2护理学的定义。目前对护理学概念尚无一致公认的标准定义。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护理学有了很大进展,对护理学的认识逐步提高。1981年我国著名学者周培源说:“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1986年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说:“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医疗有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護理专家林菊英说:“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护理理论逐渐自成体系,有其独立的学说和理论,有明确的为人民服务的职责。”究竟怎样定义护理学呢?许多护理学者提出不同的定义,但都认为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最近有些护理学者认为“护理学是研究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1]。它以自然科学和会科学为基础,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2]。”我认为此定义比较准确的说明了什么是护理学。护理的对象是人,护理学本质属性就包含人文性,它是研究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3]。护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人类健康,不仅是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研究内容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护理学的任务:①建立有助于康复的物质和精神环境。②着重用教授和示范的方法预防疾病。③为个人、家庭和居民提供保健服务。联合国主管卫生工作的专门机构-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1977年提出了一个战略目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1.3护理学的发展史。护理学的产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护理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护理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他主要经历了自我护理(远古时代)、家庭护理(古代)、宗教护理(中世纪)、医院护理(中世纪末)、近代护理(19世纪中叶)、现代护理(20世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代护理是南丁格尔创建的科学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20世纪护理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其发展可概括的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没有疾病”阶段,此时护理的特点就是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只是针对于疾病的治疗,护理工作以执行医嘱为主,且形成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成为这一时期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此时的护理教育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但为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致命弱点是只关心病人局部的病症,以协助医生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病灶为目的,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因而护理从属医疗,护士成为医生的助手,护理研究领域十分局限,束缚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新的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且是在心理上,社会中良好的适应状态” ,标志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医学的指导思想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与医生的关系转变为合作性的伙伴关系,护理从单纯执行医嘱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身心整体的护理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如生理、心理,而不单纯的是疾病的治疗。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正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护理现状。此时,护理学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脱离了类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改变了护理的内容和方法,但护理的研究内容仍局限于病人的康复,护理的工作场所限于医院内,尚未涉及群体保健和全民健康。

三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已成为各国健康保健人员的努力方向,护理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转变为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1977年WHO提出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护理的范围、对象和内容都将有很大的扩展。护理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病人,扩展到健康、亚健康的人,扩展到生命全过程的护理,也从个体护理扩展到群体的护理,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家庭和社区,扩展到有人的地区,护理教育趋于完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是我国护理发展的方向。护理学已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综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

1.4 我国护理学的发展。早期的中医药学与护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与护理学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养”,是我国古代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中医把人体看成作是统一的有机体,并把人的健康与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生活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中医药学为护理学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在祖国医学中有关护理理论的技术记载就颇为丰富了,如我国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但当时并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大多都是由大夫担任护理工作,一人任两职。鸦片战争前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自由出入中国。我国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的影响,随西医和宗教的传入开始。 当时的护士大多是外国人,由于当时社会的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去学习护理并成为护士,但那时的护士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并不能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护士。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护士队伍壮大,护理教育体制日趋完善,护士晋升制度和注册制度的建立,护理出版物增加 ,护理研究日益发展都促进了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2.人文关怀

2.1人文的概念。“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英语中人文即是humanism, 從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 易经 》中 贲卦 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 程颐 《 伊川易传 》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现在大都采用辞海中的解释。

2.2人文关怀、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关怀(caring,又称关心、关爱、关怀照顾等)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4]。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5]。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6]。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 世界观 ,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它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立在人性论、人文主义倡导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思想和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高科技时代不断融入人类所有文化精神(包括科学精神、伦理精神、艺术精神)而逐渐成熟起来。护理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虽然这其中包含了护理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护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素养等内容,但人道主义的伦理意识和精神最重要。因为护理技术的正确应用、护理程序的有效实施、病人身心需求的合理满足等等,都需要护士的人道伦理意识作为前提,尤其是当护士单独从事某项服务时更需要良好的伦理意识加以保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要以人道和美德作为后盾”一样。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与我们现今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有专家称,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是整体护理的内在动力,而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和应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7]。人文素质要求现代医护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感、积极而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8]。

3.护理人文关怀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提出及发展。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在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文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在她的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

3.2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内涵、核心内容。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9]。护理人文关怀也即是人文护理,是文化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10],简单说是指护士将所学知识内化后,发自内心的给予病人的情感付出,以及对病人的同情理解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爱[11]。具体来说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护。即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体现对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爱,是一种实践人类人文精神信仰的具体过程。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有五个方面: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9]。

3.3我国护理人文关怀进展及发展趋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概念的认识更为理性,更加全面。护理学作为一门逐步发展成熟的独立学科,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化的实践过程中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集中体现就是护理人文关怀。护理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和护理学科进步的产物。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护理人文关怀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我国人文护理发展趋势一、护理实践的发展 社区护理:下世纪护士将从医院走向各级初级医疗保健场所; 健康教育: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各专科护理 :面对和管理更加复杂和危重的病人。二、护理教育的发展 教育层次:扩大高等护理教育规模,提高护理教育层次和增加护理教育的多样性形式; 课程设置: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开业护士的培养 护理管理的发展: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护理研究的发展:出于广泛深入开展的阶段,我国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意识有待提高; 护理理论的发展:应用护理理论,检验和发展护理理论 。

总之,人文护理是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必须人文护理。现在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文护理即是以人为本的护理[12]。我国的人文护理才刚开始起步,我们要以虚心、诚恳的态度,刻苦耐劳的精神,向别的国家学习。我相信人文护理将在我国迅猛发展,人文护理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2]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3]何宇芬,谭斌.浅谈临床护理队伍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1407-1408.

[4]段红梅.人文关怀体现护理质量提高[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93.

[5]杨涯人,邹效维.论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学习与探索》,2008,02:11.

[6]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2003,24(3):5-7.

[7]宣扬,申正付.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16.

[8]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2l2.

[9]计慧明. 护理人文关怀新进展.现代护理报:2009.

[10]王斌全.护理人文关怀与健康新概念[J].护理研究,2003, 17(1): 2.

[11]李旭.今后十年我国护理管理发展趋势[J].护理管理杂志, 2001, 1(1): 24.

[12]丁炎明.以人为本护理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41.

临终关怀研究范文第6篇

2011年度执法监察先进经验典型材料

2011年,市国土资源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国土资源监察的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局党组制定的“未雨绸缪、提前介入、预防为主、事前防范、露头就打、从严整治”的原则,切实统一思想,周密部署,狠抓落实。针对土地、矿产执法监察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典型的经验做法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成立动态巡查工作小组

实施动态巡查责任制是及时发现并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解决执法难,降低执法成本,减少经济损失的根本途径。我局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对待此项工作,认真学习上级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多次召开党组会专题讨论加强土地动态巡查工作,并对原先制定的动态巡查责任制方案重新进行了调整,成立了由主管局长为组长,监察科科长、地矿所所长、建设用地科科长、地政科科长、信访科科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由各城区、中心所长、矿产资源所长组成。办公室设在监察科,负责土地动态执法监察工作的日常运作。

二、明确巡查责任主体和巡查职责

实施动态巡查的主体是我局监察科、各城区所、中心所和地矿所。各城区所、中心所负责对全市违法占地的查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情况进行巡查和监督。地矿所对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进行查处和检测,抓好矿产资源动态巡查工作。

三、建立动态巡查责任制,健全动态巡查网络

(1)严格执行月报告制度、动态巡查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了土地动态巡查人员、责任、落实“三到位”。同时,建立健全市、乡、村三级动态巡查网络,将土地动态巡查触角延伸到村街,自上而下形成健全的土地动态巡查队伍,并做到人员、经费、车辆、器材“四到位”。明确一批乡(镇)村国土资源监察信息员和协管员,信息员和协管员积极反馈信息,做好基层动态巡查工作。由我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办,采取交叉巡查、联合巡查、拉网式巡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违法用地情况进行定期巡查,争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处理。对违法占地行为建立起由纪检、公安、法院等部门密切合作的联动机制,实行联合办案制度和移交移送制度,保证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到位一起,增强土地执法的威慑力和影响力。

(2)划分巡查区域,明确巡查范围。土地监察实行包片责任制,将全市个乡(镇)办分为9个片,由3个城区所和6个中心所负责,实行所长负责制,矿产资源所对全市矿产资源进行管理以及对违法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进行查处。动态巡查实行包片管理原则,包片组是实施动态巡查的主要单位,对所辖行政区域范围的国土资源、测量标志、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进行巡查;中心国土所对辖区内的违法占地进行查处,对用地情况进行统计,对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进行检查;矿产所对全市非法采砂行为进行查处,同时对地质灾害进行定期预防和巡查。

四、制定定期会审制度,落实社会监督制度

定期会审制度是由局党组组织监察科、用地科、地政科、信访科有关人员每月向局党组汇报一次案件办理情况,每周一由各科、所长参加的例会统一安排一周的工作。对每宗案件责任到人,明确落实时限,对重大案件实行领导包案,下大力解决。我局从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选聘了20名国土监督员,对规划审批、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用地审批、土地登记、违法案件查处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杜绝了人情案、关系案和个别人说了算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力求工作做到公开、公正、透明、规范运行。

五、结合信访工作,创新管理工作模式

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巡查与信访工作相结合。信访问题越多越频发的地方,就是巡查的重点,处理信访一个点,巡查一个片,在处理信访问题的同时开展巡查,能够收到较好效果。二是巡查与查处违法案件调查相结合。调查一个点,巡查一条线,在深入自然村、违法户进行调查时,凡是经过的地方,有可疑的在建项目,就马上调查落实,达到及时制止违法占地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建立巡查台帐,做好巡查详细记录,规范登记,发现重大情况应及时向动态巡查领导小组汇报。若在巡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不在自己辖区的,应及时主动向相关巡查责任单位通报,并协助处理;建立巡查责任制考核体系,将动态巡查责任制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对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及时发现、报告、制止违法行为,违法案件明显减少的部门和个人予以奖励。对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责任区域内发生的国土资源违法案件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的,视情

节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或通报批评。

六、加强软、硬件建设,畅通违法举报信息渠道

开通12336国土资源违法举报电话。办公室设在信访科,具体负责来信、来访、来电及上级交办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线索受理、登记、转办、管理和向举报人反馈受理情况,并做好违法举报台帐的记录工作。畅通了违法举报渠道,有效地扼制了越级上访案件的发生 ,维护了辖区内的安全稳定。

七、加强舆论宣传,营造依法管地用地氛围

我局不断强化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在每年的世界地球日、土地日和普法日,都要精心安排宣传内容,采用悬挂标语,出动宣传车,开展知识竞赛、在报纸上开辟专栏等内容趣味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搞好土地管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使我市干部群众保护耕地和依法用地的意识得到了提高,增强了法律观念。

通过以上工作,使我局土地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推动我市土地管理工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某某国土资源局

上一篇:科研会计述职报告范文下一篇:社会治理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