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7

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被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成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关专业的首要任务。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横跨IT技术与管理科学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个合格的企业信息化人才不但需要掌握行业最新的IT技术,还要掌握企业管理、行业知识、流程管理、项目管理、工业工程等管理理念。因此企业信息化人才需要既有深厚的技术基础知识,又需要领导实施开发企业信息化产品、过程和系统,同时还要了解各种最新的管理思想与技术开发对企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这与恰恰目前国际上最新的CDIO,我校从2009年开始,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TOPCARES—CDIO培养模式。

具有作为CDIO改革的一部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拟在大学新生入学第一年开设一门新课“信息系统导引课程”。课程包括CDIO培养计划介绍、企业手工管理体验、企业信息化管理体验和职业调研与规划四个阶段.

1.CDIO培养计划介绍

导论课程一开始,就由教师向即将开始专业学习的新生介绍CDIO的内涵与思想。首先,结合CDIO能力大纲,使学生了解CDIO理念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学科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学生参照这四个层面的能力要求为自己设定专业学习目标及今后的努力方向。由于CDIO能力大纲是直接参照工业界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如SAP公司对人才素质的要求、ABET的标准)而制定的,因此,不仅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理念,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全面的实施指引(包括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学生考核以及学习构架)以及实施检验的12条标准,具有系统性及可操作性,作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指南是完全可行的。

其次,向学生讲解基于CDIO理念的培养计划的内容,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及将要参与的各种CDIO实践活具备初步的认识,了解培养CDIO各项能力(如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等个人能力,协同能力,项目的组织、设计、开发和实施能力)的重要性;设计一些有关CDIO的研讨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发言,从而为后续的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2.企业手工管理体验

企业模拟运营对抗的基础背景设定为一家已经经营若干年的生产型企业,此课程将把参加训练的学员分成4-6组,每组4-5人,每组各代表不同的一个虚拟公司,在这个训练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将分别担任公司中的重要职位(CEO、CFO、市场总监、生产总监等)。六个公司是同行业中的竞争对手。他们和来自其它企业(其它学员小组)的激烈竞争中,将企业向前推进、发展。在这个课程中,学员们必须做出众多的决策。例如新产品的开发、生产设施的改造、新市场中销售潜能的开发等等。

学生在经营模拟企业的过程中,会定期的向教师提交经营分析报告,分析目前自己所在公司面临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公司未来发展的目标和策略,然后以口头和文字语言交流的形式向教师和其他公司进行汇报。而教师要对每个模拟公司的报告进行专业的点评和指导,将真实企业案例与模拟公司的虚拟业务结合起来讲解。

通过该项目,学生可以体验一个简单生产型企业典型业务流程,对企业运营和业务流程建立直观而感性的认识,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意识到可以如何利用即将学习各科专业知识去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决策能力,由此激发学生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的兴趣并加强其学习主动性,也使其能尽可能深入的了解后续所学课程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关联和作用,见图二。同时,通过各种案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学风。

3.企业信息化管理体验

在导论课程的第三阶段,教师借助于SAP公司的ERP系统SAP Business One,将企业沙盘模拟对抗中的业务,在软件中实现,让学生体验到手工业务与信息化经营的不同,即从销售订单的生成到进行MRP物料需求计划展开,生成采购计划,进行采购作业,继而生产和交货这些手工业务功能在ERP系统中如何实现,从而体验到企业信息化的意义所在,同时,也为未来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出铺垫。同时,老师设置一些企业信息化的题目,要求学生将自己对企业信息化的感受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口头表达等方式进行研讨。

4.职业调研和规划

在学生对企业运营和企业信息化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组织学生去生产企业参观实习,了解现代企业的运转过程和产品的生产过程,进一步加深这认识(替代方案:录像演示);聘请企业领导或咨询公司业务主管进行演讲(替代方案:录像演示),使学生能从企业家或者咨询顾问的角度了解现代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从而有目的,有系统的规划未来的学业。组织学生讨论自身的能力、兴趣、强项和弱项,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制定专业学习计划和目标。

总结

综上所述,专业导论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先由教师向学生讲授CDIO基本理念与方法,并向学生全面介绍基于CDIO理念而设置的本专业课程计划;其次,通过学生在企业沙盘上经营一家生产制造企业,使学生意识到沙盘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明确专业与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再次,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体验,明确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了解本专业设置的意义;最后,通过调研和规划,了解现代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系统的规划未来的学业和未来职业生涯。下表列出了专业导论课程的四个阶段和各阶段的教学内容。

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构建完整的财会信息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规范本组织财务管理工作,而且能够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辅助本企业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做好财务内部监督。文章从财会信息角度分析财会信息管理工作,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财会信息;财会信息管理;财务管理质量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7.211

财会信息具有依据性、变化性、私密性和滞后性等特征,做好财会信息管理工作能够为本企业搜集最完善的财会信息,强化内部财务管理,监督财务预算执行过程,全面提升财务管理质量。本文将简析财会信息的特征,论述财会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并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财务信息透明化、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等三个方面来浅谈解决对策。

1 财会信息的特征

财会信息有四大特征,即依据性、变化性、私密性和滞后性。其中,“依据性”是指财务信息记录(账本和支付款凭证等)与各种财务报表能够为企业财务活动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参考,这样既可以提高企业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又能够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优化财务管理功能;“变化性”也称为“动态性”,主要是指财会信息会随着企业的经营运转、资金增减和债权关系等因素不断变化;“私密性”是指财会信息属于企业的机密,特别是企业组织的流动资金数额私密性最强,因为这一财会信息被泄露以后很容易滋生企业的重大经济风波,所以大多数企业组织都会把流动资金定为最高机密;“滞后性”则是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只能在某些财务活动执行之后再补写财会信息记录,因此缺乏一定的时效性。

2 财会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

当前财会信息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三大问题,即财务信息失真、透明度过低、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不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因为财务信息有高度私密性,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不少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会弄虚作假,上市公司的财会信息几乎都含有虚假成分。另外,在利益面前,企业也会制作虚假信息。另外,财务信息的私密性也是导致财务信息透明度过低、缺乏全面监管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没有严格约束财会信息管理工作,导致财会信息的相关法律监督职能也难以执行。而且,大多数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倾向于维护企业资本、形象和荣誉,不重视监管财会信息。另外,当前不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不符合本职工作的要求,不能准确预算财务数据,没有及时完成账本、支付款凭证和财务报表的制作,不能辅助本企业组织规避财务风险。

3 解决对策

3.1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解决财务信息的失真问题,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理应科学组织财务活动,处理好财务关系,编撰完善的财务报表,明确财务活动主要包括财务资金的筹集、投放、运营和分配等。处理财务关系时,应明确这四项财务活动不是互相割裂、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一个完整的财务活动是有必要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另外,财务管理人员理应建立强有力的财会信息管理制度,保持财会信息管理会计体系的清晰性、经济性、统一性和内部控制性。所谓的“清晰性”指财务管理人员要使原始财务凭证与本企业财务统计信息相符合;“经济性”特指财务管理人员要在财务信息中指明财务资金的来源、动向、填制日期与资金数额等;“统一性”是指财会凭证和财务信息记录应齐全,财务凭证内容和格式应尽量做到统一和标准化;“内部控制性”特指财务管理人员应做好各种财务报表,为本企业组织提供完备的财会信息。

另外,财务管理人员应重视制定完整的财务报表,先做好資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然后根据财务报表做好财务分析工作,运用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对本企业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主要包括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保障程度,其中,短期偿债能力的分析指标有三种,分别是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所谓的流动比率是本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现金比率是本单位货币资金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而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指标包括负债比率、权益比率和固定比率)、运营能力(运营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企业资产与权益的周转速度,周转速度越快,运营能力越高。而分析企业运营能力,理应综合分析本企业组织的资金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全部资产周转率)、发展能力(特指企业的发展前景)与综合性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全面改进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工作,优化财务决策。

3.2 促进财务信息透明化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组织应引导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保护财务机密的同时重视披露相应的财会信息,促进财会信息透明化。财务管理人员应结合市场的透明度,合理计算本企业经济,制订科学的财会信息披露方案,监督本企业的财会信息,指导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全面了解本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相应的财务信息,辅助企业正确支配财会资金,重点把握并公开会计信息,逐步实现财会信息透明化。

3.3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企业组织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财务预算能力,引导财务管理人员建立科学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对流动现金的支付、福利待遇、各种津贴、业务招待费和补贴费用支出进行合理的预算、记录与规划控制,编制完整的财务分录,用出纳账务处理系统预算流动资金调配,用固定资产处理系统管理好固定资金,用成本核算处理系统预算财务支出,用账务处理系统来登记所有的账簿,编制精确的财务报表,全面做好财务信息预测管理工作。另外,财务管理人员在执行财务信息管理工作时应坚持风险与收益平衡原则,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来规避财务风险,明确当前企业财务投资风险主要涉及了市场风险与企业特别风险。其中,市场风险是指企业经营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特别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因为生产经营和举债经营以及不适应市场经济所导致的风险,这会使得企业对预期财务成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企业应重视为财务管理人员开设职业道德课程与会计法律教育,引导他们研究《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切实地按照企业规定行使自己的职责,努力维护本企业组织的合法利益,以此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与法律信仰。除此之外,企业组织可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考核来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以此构建高素质财务管理队伍。

4 结 论

综上所述,当前财会信息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财务信息失真,透明度过低,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不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企业组织应重视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财会信息透明化,并培养高素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引导财务管理人员科学组织财务活动,处理好财务关系,编撰完善的财务报表,明确财务活动主要包括财务资金的筹集、投放、运营和分配工作。而且,企业组织应重视为财务管理人员开设职业道德课程与会计法律教育,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财务预算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阮驰远.从财会信息角度分析财会信息管理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4).

[2]朱玲芳.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数波动特征研究——基于全行业、产业和行业财务指数的视角[J].西南财经大学,2013(3).

[3]范芳芳.以财会信息角度分析财会信息管理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4).

[4]王悦.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13).

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工程造价人员从传统的纸笔,计算器和翻定额转变为借助软件及网络平台来完成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介绍了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及组成,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的和传统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的不同特点,并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信息系流

在中国内地,从事工程造价的专业人员多数认为,计算工程量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占用了他们的大部分的工作时间。而在香港,工料测量师大部分的精力及资源是占用于工程合同管理,算量花费并不多,但他们算得很准,几乎不漏项。为了保证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香港工料测量师有一套防止工程量清单编制出差错的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们更注重造价管理中技巧的发挥,而不注重管理技术的革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了精确和实时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加快了建筑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一、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及组成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Construction Cos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CMIS)是指由人和计算机组成,能对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传输、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充分积累和分析工程造价管理资料,并能有效利用已有的数据来预测未来造价发展趋势,以达到对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有效控制。

一般来说,一个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有工程造价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四大部分组成。

2003年,中国开始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技术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从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应用发展来看,国际上已经经历了单项应用、综合应用和系统应用,软件也从单一功能发展到集成化功能。目前许多国家已经进入了第二、第三阶段,而中国还处于第一阶段。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

(一)传统概预算编制过程的缺点

1.预算的编制过程要求编制人员必须掌握相关概预算定额、取费标准、各种图纸和地区有关取费规定。但是,由于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上述内容全面了解,容易出现偏差。

2.传统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耗用人力多、计算时间长、人工计算慢、计算容易出错、工作效率低。

3.为适应工程招标投标需要,要及时、迅速、准确地计算出工程项目的预算价格,确定标底或报价策略,这样就加重了造价人员的工作强度。建筑施工企业急需改革原来的预算管理体制,造价管理工作迫切需要新技术的应用,而计算机技术的广为发展为此提供了可能。

(二)计算机辅助工程造价管理的优点:

1.精确度高。采用计算机进行的工程造价文件编制,较之传统的手工编制方法精确度大为提高。例如,在工程量列式计算、套价计算、对数据精度的取舍等方面,手工操作精度要远低于计算机。而利用计算机及预算程序,只需将工程初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并确认无误,就可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

2.编制速度快、工作效率高,能适应快节奏的市场要求。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可大大提高效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工作效率更显重要,应用计算机也势在必行。

3.易修改,调整。应用造价软件后,对工程量计算规则的调整、修改,套取定额、换算,工程变更的修改都很方便。

4.计价成果项目完整,数据齐全。应用计算机编制工程造价文件,除完成工程造价文件本身的编制外,还可以提供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料分析、单位建筑面积工料消耗指标、各项费用的组成比例等丰富的技术经济资料,为备料、施工计划、经济核算等提供大量有用的数据。

5.人机对话,使用方便,有利于培训新的造价技术人员。只要对电脑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如能够合适地选用定额和根据要求输入工程初始数据,就能独立地完成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工作。

6.科学的数据积累。通过工程计价过程中可利用数据的持续积累,提高数据的重复利用率和快速报价效率。

三、目前中国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播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编码、系统分类,信息系统开发与资源拥有之间处于相互封闭、各自为战状态。其结果是无法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更多的管理者满足于目前的表面信息,缺乏信息深加工。

2.采集技术落后,信息分类标准不统一,数据格式和存取方法不一致,导致对信息的远程传播,加工处理变得困难,信息资源的内在质量很难提高,信息维护更新速度慢,不能满足信息市场的需求。

3.信息网建设有待完善。现有工程造价网多为定额站或咨询公司所建,网站内容多为定额发布、价格信息、相关文件转发、招投标信息发布、企业或公司介绍等;网站只是对已有信息显示,缺乏对这些数据整理与分析。

四、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和工程造价行业的不断发展,面向将来的工程造价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将不断向着网络化、全过程、全方位的方向迅速展开。

1.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化进行工程造价信息管理。包括行业信息的有效收集、分析、发布、获取全部网络化;建筑市场交易的网络化;资源有效利用的网络化;信息网和软件的相互整合。

2.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全过程造价管理。全过程造价管理是指在造价工作的全过程中对建筑工程造价信息进行收集和有目的的分析整理,并将分析得出的数据用于形成使用者自己的企业的实际消耗标准,并在后续的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全过程造价管理的信息技术应用,强调的是动态管理。只有充分收集各方面的相关技术,把握全过程造价的各个环节,并且对历史数据和新的工程数据进行动态提取和分析,形成经验性的积累,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积累的平台性全过程造价管理软件。这样的应用才能从根本上帮助用户实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管理,从而获得巨大竞争力。

3.利用信息技术的全方位管理。随着网络化和全过程的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行业的深入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会只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工作环节或者某一类具体的企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个工程造价行业都将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平台上工作,不论是行业协会,还是甲方、乙方、中介等相关企业和单位,都将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重建自己的工作模式,以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从工作内容上,行业信息发布、收集、获取、企业商务交流、工程计算及分析以及企业的全面内部管理都将全面借助信息技术。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中必将迎来网络化、全过程、全方位的信息化应用时代。

参考文献:

[1]劉元芳.建设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郭婧娟.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尹贻林.工程造价新技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建峰.工程计价与造价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系统开发;开放实验室;系统设计

1 概述

前些年的高校扩招导致如今高校毕业生日趋增多,2016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到了历史新高,上升到了创纪录的765万人。很多毕业生没有达到企业要求的技术水平,在毕业之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毕业就失业,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很严峻。一方面是很多企业求贤若渴,希望大学毕业生到企业能够上手直接工作;另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没有掌握企业要求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用人单位感觉应届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马上从事相关工作,离企业要求有一定差距。如此造成了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当前很多高校将课堂学时压缩,将更多的自学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然而很多学生参与的课外活动却与学校的初衷相背离,一些学生沉迷于网吧,将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于上网聊天,打游戏,有的学生的笔记本电脑不是用来学习的,电脑成了影碟机、游戏机。如何让学生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很严峻的课题。

每所高校都有很多实验室,但大部分高校的实验室是用于教学与科研。当某些实验室闲着的时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高校管理者要考虑能否把教学与科研任务不满的实验室开放给学生使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利用开放实验室将学生吸引到第二课堂里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把学生的课堂延伸到课外活动,让学生对实践项目有切身的感受,让学生对实际技能的提升有切身的体会。

2 实验室建设目的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积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本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提出要建设信息系统开发方向的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要把学生较迷茫的课余活动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使他们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利用课外活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实际的就业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课外活动还能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不断将新知识融入教学环节中,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并不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能够系统全面学习软件开发知识的理工科专业,很多计算机课程设置并不全面,大部分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仅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少量软件开发课程,由于受学时限制,只能利用有限的课时讲解基本语法。开发完整的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全面知识,在课堂上无法覆盖。开放实验室要将课堂教学延展到课外,利用实践项目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实验室功能设计

3.1 动态网站开发

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管理平台,采用C#编程语言,使用ASP.NET技术开发动态网站。

开发案例来自于企业实战案例,要求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开发后的成果可以直接用于企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使学生的技能与企业无缝对接,毕业后直接上手企业的软件开发。

开发案例:客户档案管理系统。

①主页面。使用母版页面做主页面,采用menu做导航。

②系统管理:a用户信息添加。b用户信息编辑删除(在GridView中显示信息,增加编辑删除按钮)。c用户信息显示。

③客户信息管理。a客户信息添加。b客户信息编辑、删除(要求在显示信息页面有编辑按钮,点编辑按钮后,在新的页面显示原有客户信息,进行编辑、删除)。c显示客户信息(要求分页显示,并链接到详情页)。d简单查询客户信息(查询客户名称中包含查询关键词的信息)。e组合查询客户信息(将多个条件,如客户编号、客户简称、专营业务员等多个条件组合起来进行查询,缩写查询范围,进行更精确查询)。

3.2 安卓手机App开发

利用Eclipse开发工具,开发安卓系统的手机App。

开发案例:校园交友系统

①校园交友系统欢迎界面;②校园交友系统注册用户页面;③校园交友系统输入验证码页面;④校园交友系统设置密码页面;⑤校园交友系统设置生日页面;⑥校园交友系统设置头像页面;⑦校园交友系统主页面布局;⑧校园交友系统实现“附近的朋友”页面;⑨校园交友系统实现“附近的同好群”页面。

3.3 模拟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多人组成的软件开发项目团队,需要正规化管理。设置软件开发项目经理,主管项目团队建设、项目计划等工作。项目经理对软件项目进行工作分解(Work Breakdown),工作分解会对整体项目进行细化,每项任务的需求更加明确。项目经理将团队成员进行明确分工,每个成员赋予不同的角色和岗位,模拟企业项目开发实际运作流程。岗位分为: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员、测试员、实施工程师等。对于软件开发流程设置里程碑管理,每个阶段都设置一项里程碑任务,要有成果交付物。可行性分析阶段的里程碑任务要制作可行性分析报告,需求分析阶段的里程碑交付物要提交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系统设计阶段的里程碑交付物要提交系统设计规格说明书,系统实现阶段的里程碑交付物是软件代码及数据库,系統测试的里程碑交付物是测试报告。

4 实验室环境配置

①投影设备:投影仪、幕布一套。

②计算机:30台PC机(其中台式机20台,笔记本电脑10台),采用较高配置(开发工具及数据库管理软件耗资源较大)。

③服务器:2台,其中一台部署.NET Framework 4.5,用于开发ASP.NET动态网站;另一台部署Tomcat,用于开发Android手机App。两台服务器需连接外网。

④有线局域网与无线局域网(路由器、交换机等)。

5 开放实验室管理

系统开发开放实验室并不是对全校学生全面开放,主要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开放实验室有很多设备,如服务器、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如不加强管理,会造成学校财产损失。为对开放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制定以下规则。

①实验室开放时间,必须至少有一名实验室管理人员值班。

②学生进入实验室要用本人校园卡刷卡。

③为防止学生将计算机病毒带入实验室,将文件拷入实验室计算机前,必须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扫描杀毒。

④严禁使用实验室计算机玩游戏、看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

⑤严禁将食物、饮料带入实验室。

6 实验室负责人职责

①负责制定开放实验室发展建设规划;研究和制定开放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设计和制定开放实验室教学工作实施方案,检查工作方案执行情况。②负责组织开展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带领开放实验室辅导教师成员完成实验教学的教研、教改工作任务,探索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③负责开放实验室的实验辅导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配合学校管理部门做好开放实验室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与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④负责组织制定开放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开放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⑤负责开放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⑥负责开展与政府部门、兄弟院校、社会组织及企业的合作,推动开放实验室的对外交流。⑦负责开放实验室的经费预算与日常开支。⑧对参加开放实验室活动的学生进行考核,并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大赛、辽宁省大学生移动应用开发大赛、“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7 结论

系统开发开放实验室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际软件开发技术的平台,学生能够在学校就直接参与到实际的软件开发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的宽度,探索了知识的深度,为今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放实验室的实践活动,给教师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将开放实验室的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丰富了课堂内容,延展了课堂教学的范围,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华,王杰,李海燕,杨会如,王红.高校开放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9).

[2] 楊宇科,杨开明.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0).

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引言

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石的新型教育模式,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信息化教学也成为彰显学校教学特色,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努力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准,增强老师教学设计能力,开拓更多信息化教学途径,加强信息化课程建设就变得非常重要,也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仔细研究与探索。

一、信息化课程建设的现状

随着MOOC,微课等在线课程的开放,打破了传统教育面对面的传授方式,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我们看到了新型教育方式的新出口,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与参与,更快的催熟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高职院校中,信息化课程最初主要是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资源的建设,而这个建设也仅仅是将纸质课本变成电子教材。即便只是一个小小的进步,于我们信息化课堂建设也是有益的,最起码让我们公共资源的平台变得更大更完善,各种资料的库存变得丰富。而事实上我们离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信息化课程建设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1教师对信息化课程的认知和教学能力不到位。

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在努力响应信息化教学的号召,要求教师们进行信息化课程的完善,但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教师对于信息化课程的认知还不够深,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也不达标。我们大部分人对网络的应用认知还是停留在即时通信,网络浏览等表面。

我们的信息化课程建设,大部分还停留在PPT上,实际上就是老师把纸质教案改成了电子版而已。老师对信息化课程认知的不足,导致信息化教学手段单一和枯燥,自然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所以,想要完善信息化课程的建设,让老师深刻认识到信息化课程的重要性,提高老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1.2师生关系的固化印象让信息化教学方式很难施展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也让师生关系进入了固化局面。老师只在课堂上出现,课后如非必要,互不联系,更别提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所以要想完善信息化课程的建设,首先要打破师生固有关系,才能增加更多信息化教学手段。

1.3信息化教学资源配套设施和课程设计不完善

信息化教学是系统性的,想要完成一堂完美的信息化课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资源配套设施,也需要多重课程设计方案,而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大部分都达不到完善的配套标准。教师的信息化课程设计单一,教学方式单一,自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二、以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完善信息化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工作就业问题,所以我们《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当注重实用性。所以我们的课程教学应该优选来自办公室事务管理工作岗位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进行课堂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让教师从课堂上的主导者,变成课堂上的引导者,促进者,激发者,帮助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1课前成立学习群和学习小组,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前准备。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老师备课,讲课,学生听课完成课后作业,老师批改,最后完成了填鸭式教学。这对于其他传统性文化课程还能好一点,而对于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学生毫无参与感和實操体验,可以说收效甚微,甚至根本学不会。

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课前准备,那么效果要好很多。我们以《信息技术基础》里面的课程简单举个例子,比如下一堂课我们要讲Excel的制作。

课前我们在信息化教学平台提前建好的这门课程的班课里,老师把制作方法录制成微课发布上去,学生根据视频提前预习,并尝试制作。在等到上课的时候就不会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

2.2课堂上成立竞争小组,以实际案例为载体,设计趣味性情景教学。

像《信息技术基础》这一类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果是干听干看老师讲述或者演示的话,不仅想要学会很难,想要集中精神认真学习都不容易,并且容易造成学生的盲目性,因为类似于这种数据化的课程都是比较枯燥乏味的。那如果我们老师在授课的时候不拘泥于传授,而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多样而富有乐趣的情景式教育,就会轻松很多。

比如说这堂课需要学习的是Photoshop,如果只是听讲和看普通教程是没意思的,但是如果把视频教程的内容改成网络上流行的PS梗,那就有意思多了,例如把苏大强PS成吴彦祖的过程,或者是网上大家耳熟能详的搞笑P图,老师的实际操作,然后再带上讲解,让学生清晰明了,一学就会。看完教程,然后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操练习,组与组之间比赛互相处理照片等等,一堂课既实用又充满趣味,课后学生也印象深刻,并且能够实际地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2.3课后的持续性沟通,趣味性或者有实用价值的作业布置。

经过课前的预习和课堂上的老师的指导与实操,课后持续性加深印象是必不可少的。单纯的课本上的课后练习不完全适合信息技术的学科,所以老师与学生课后建立持续性联系是很有必要的。根据学生不同的强弱点,因材施教,用布置不一样的作业让学生加固已学课程的印象等方式。

比如说,让学生为学校毕业年级的学生做纪念PPT,或者让学生用PPT或者word为下一堂课尝试做教案,或者用Excel统计自己微信运动排行榜,做数据分析等等一些有实操性又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也能改变固有的师生关系,让老师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更能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以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以实现“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会自己安装使用计算机外部设备,能够自己根据实际需求配置计算机。能够熟练的使用一种或多种输入法进行信息的录入。能够熟练的使用办公软件,完成图文排版,制作电子表格并对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管理,完成美观的精致的演示文稿。会使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基本的加工处理。能够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前沿信息技术,能利用计算机快速获取有效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培养信息素养。

但是要能够用信息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圆满的完成课程任务,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在目前国内信息化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耕发展。

三、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完善条件

3.1加深教师对信息化教学重要性的认知,提升其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是信息化课程效率高低的前提与关键,所以要想建设完善信息化课程必须先让教师深刻认知并重视信息化教学,然后经过学习培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提升信息技术技能,这也是最根本的途径;二是适当的引进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专业技能。

3.2建立完整的信息化教学资源配套设施,转变教学主体,强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除了信息技术上以外,就是主体的不同。由以前的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当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变为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过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3.3构建资源共享渠道,及时更新资源库,紧跟互联网发展。

要在“互联网+”时代,建设信息化课程,高职院校就应該构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保证通畅的信息资源积累。在课程标准指引下,学校应该加强网络资源库的建设,让信息化资源系统化,让学生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拥有强大的资源保障。我们教师要紧跟互联网发展,及时更新自己了解的互联网资讯,了解当下互联网上学生们关注的事件与现象,保证我们教师与学生的零代沟,保持课前、课中、课后的乐趣和新鲜感。

四、结束语

总之,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化课堂教学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的建设,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后期研究与探索中,高职院校应该总结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和现状存在的问题出发,不断地探索与改进,努力寻找更多有利于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完成对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效率提高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郭淑贞.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5,08.

[2]张丹丹.高职院校信息化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A).现代信息科技,2018,09.

[3]何美武.高职高专院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方案(J).信息系统工程,2010.7.20.

[4]赵丽,孙彬.高职院校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图书馆;应用;优势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10.091

0 引 言

现阶段,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社会压力,人们想在短时间内获取所需图书。但是很多时候,图书管理人员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用户找到所需图书。因此,想要推动图书馆进一步发展,就需要使用先进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图书馆管理图书的效率和水平。

1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前,我国图书馆在管理图书时,选用的方式逐步发生了改变,利用信息技术能进一步提高图书馆在实际管理图书时的整体管理效果与质量,改变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逐步提升图书利用率,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应明确阅读图书对课堂教育延伸带来的重要影响。现阶段,很多人都利用图书扩展自己的课外阅读面,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图书馆管理图书时,如果无法有效对图书馆内的所有图书进行整理,就会导致人们在选择图书时消耗时间较长,进而降低人们的阅读欲望。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1 丰富图书资源

传统的图书多为纸质资源,然而纸质资源随着时间的不断消逝,资源本身会受到一定损害。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让图书突破传统的纸质资源,并形成一个全新的媒介,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储存的方式,能让图书以电子形式传递。这一种信息交换方式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突破,同时也能提高图书馆管理质量。在传统的图书管理过程中,图书信息都以纸质状态存在,这种存储方式浪费了大量空间,在寻找图书时的效率也相对较差。由于传统的图书馆都由管理人员对图书进行管理,管理人员每天需要搬运大量图书,给图书养护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然而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能提高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并进一步丰富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储备量。图书馆可以利用远程协助的方式调取其他图书馆的藏书,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同时,减少纸质资源,对环境保护做出积极影响。

1.2 图书资源共享以及传播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时,分享图书资源不再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这种传播方式十分便捷,能够让不同地区的用户获取更多、更加丰富的图书资源。但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资源传递需要更加谨慎和规范。目前,我国传统信息技术不断升级,使用全新的信息管理技术,在图书管理过程中更容易操作、获取的数字信息形式更多样。现阶段,确保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更加人性化、科学化,且能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图书,做好图书管理工作,满足当前人们对图书的阅读需求,是目前图书馆急需面对的现实问题。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传播和共享图书馆内的所有图书资源,借阅者不需要到图书馆进行实地借阅,可以从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搜索,了解该图书馆是否有自己喜欢的图书,如果没有则可以选择其他图书馆,如果有则可以通过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员进行沟通,获取该图书的相关信息,并借阅该图书,从而提升图书资源的共享质量。

1.3 提高对古老藏书的保护质量

在传统的图书管理过程中,部分图书资源十分珍贵,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需要图书管理者细心保存与管理,但是在阅读图书时难免会出现图书资料遭到破坏或者污染的情况。特别是在很多图书馆,大部分图书资源都是叠放的,容易出现盗窃、粘连、晕墨、倒塌等诸多危险情况,不利于管理古老藏书。然而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避免了由于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叠放导致的问题。同时,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也可以实时监督图书馆的情况,有效避免图书盗窃行为发生,既保证了图书安全,也提高了图书使用质量。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每一本图书进行记录,一旦图书馆缺少哪一本书或者哪一本书的位置出现了变动,都可以及时确定,降低了图书馆出现偷窃的可能性。

1.4 进一步分析用户喜好

利用大数据对所有图书与读者信息进行分析,能得到用户选择图书的方式和用户最喜欢的图书类型,能够定期给用户推荐相关类型的图书,让用户在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时,能更好地获取自己想看的图书,促使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质量逐步提升。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加强信息检索效果,让用户在短时间内确定图书的所在位置,及时调出图书。确保用户在想要获取某一本图书时能够降低所消耗的时间,提高用户的阅读兴趣,增加用户对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频率。同时,图书馆内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用户对该图书管理信息系統的反馈进行进一步优化,确保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始终为用户服务,分析用户的喜好,为用户推荐最符合自身需求的图书。

2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方式

2.1 实现全自动管理方式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能提高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在传统的图书管理过程中,虽然很多图书管理人员已经了解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能提高图书管理质量,并逐步改变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但是管理手段仍旧比较落后,还有待改变。特别是在现阶段,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即使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需要使图书馆逐步进入全自动的管理阶段。为了进一步提升图书管理的服务质量,可以将图书馆传统的半自动管理逐步转化为全自动管理。也就是说,对图书资源按顺序排列,用户可以通过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获取某一本图书,图书信息录入、归档、借阅等不同的手续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完成,可以提高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同时也能解放更多的人力,降低图书管理的经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首先,应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由于网络信息本身是一个虚拟存在,可以承载的信息能力较大。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图书管理的质量。其次,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能对图书馆内所有的图书信息进行梳理与整合,了解每一本图书的主要内容,让用户在选择图书以及阅览图书时能进一步确定该图书是否是自己需要的资源。不仅如此,由于每一个图书馆都拥有珍贵的图书信息以及图书资源,这些图书资源由传统的纸质可以转化为信息模式进行保存,保存时间更长、保存质量更加完整,能避免这些珍贵的图书资源被盗窃或损坏。最后,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过滤和整合图书馆内存在的垃圾信息和重复信息,给图书馆的其他信息更多的存储位置。同时,也能在确保信息资源不改变的情况下,由图书管理人员为读者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咨询以及信息查询服务,提高图书管理系统的整体应用效率。当读者来到某一块区域时,可以将该学术领域所具有的核心期刊、学术期刊等推荐给读者,促使读者在应用时逐步增加系统的应用效果与应用质量,并降低读者在搜寻信息时消耗的时间,满足各类读者的实际阅读需求。

2.2 提升图书管理质量

目前,图书馆应提高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让图书管理信息系统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但是,在图书馆中应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时,还需要更新硬件设备。对于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而言,硬件设备是该系统运行的基础所在。如果一个图书馆自身的管理系统使用的硬件设备质量相对较差,将难以满足图书馆在应用该设备时的实际需求,导致读者在应用圖书管理信息系统时,实际应用效果较差;在后期维护过程中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不利于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由于硬件设备自身出现了损坏或者老化,而维修人员没有发现硬件设备损坏,将导致图书管理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制约图书管理的整体质量,难以为用户推荐满足其需求的图书信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选取最能满足图书管理发展的硬件设备,并定期更新设备,发挥信息管理的独特优势。因此,图书管理人员需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操作流程满足规范要求;管理者应定期改变图书馆管理形式,让硬件设备以及使用的系统能始终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3 结 语

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升用户在寻找图书时的应用效果。图书管理员可以收集、统计图书馆具有的藏书数据,对图书进行排列,也可以备份一些古籍或者相对珍贵的书籍,防止由于长时间搁置导致书籍出现污渍等一系列情况的出现。提高图书馆信息应用的效果,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发展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吉松.浅析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J].办公室业务,2018(18):69-70.

[2]高银.高等院校院系资料室图书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科技资讯,2018,16(22):218,220.

[3]李政军.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科学技术创新,2015(6):123.

[4]张贝.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1):82-83.

[5]吴军,燕瑛.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与应用策略[J].卷宗,2015(9):123.

上一篇:教学质量下初中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处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