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外来建筑文化论文范文

2023-12-09

岭南外来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岭南外来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外来文化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材料一:2006年春节,一篇《保卫春节宣言》的网文,使“保卫春节”的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某报就此对1080位读者进行调查,调查显示54.5%的被调查者认为“春节逐渐被淡漠”,7.2%的人认为“春节正被洋节取代”。与春节的冷相对应的是洋节的火爆,圣诞夜万人攒动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

材料二: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抢先申报胜利而告终。

读完上述材料,每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中国人的都深受“刺激”。韩国以端午的名义申遗成功,给予我们的文化提醒是: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悠久的历史传承了众多灿烂的华夏文明。产生了数不清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一部分一直延续到现在。

但是,我国不少传统文化都存在着香火中断、继承人匮乏的威胁。这些自古以来就与我们生息为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会这样一直流传、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世吗?臂如说我们的传统节日会不会被“洋节”取代呢?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内涵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从历史上延续下来得民族文化。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的时代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所谓外来文化,是指从其他民族传入,或本民族从其他民族引进的文化。有人认为: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即外来文化。那看看我们现在的地产流行文化:欧陆文化、欧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就象看到企业文化、官场文化、家庭文化,网络文化,人们的家里又有了厨房文化、厕所文化、阳台文化、乃至床上文化一样。

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现状及特点

1.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积淀而成。因此,我们现在还能见到古老的风俗习惯,五花八门丰富多采的各种传统游艺以及在全世界每天都有节日般的传统文化活动。但自从上一世纪的八十年代以来,在形式多样的外来文化面前,传统文化出现了危机,加之其自身优化创新不足,对时代特点的适应差,传统的核心地位已逐渐削弱。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传统文化活动日渐淡化,传统文化活动的个性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正在失去赖以生存的最广泛的群众性这个带根本性的基础。仅以春节、元宵为例,传统文化活动“年淡一年”的现象比较突出,至于“社日”、“七夕”等传统氛围很浓的传统文化活动只见于传说和文艺作品了。新的纪念日除了专场的演出以外,大都以纪念性的会议取而代之。另一方面,由于“泡沫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活动的受众与参与面出现断层。面对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风靡全国的卡拉OK、流行歌曲热潮,传统的庙会、灯会以及区域性的传统文化活动显得苍白无力。在旅游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商业行为,失去了群众性的参与这一群众文化基本特征。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和永不沉没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阶段民族文化最优秀的文化积淀:既反映各个历史横断面的文化特征,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链条;充分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民族文化具有凝聚力的根本所在;民族传统文化最广泛的集群性特点体现出民族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强烈的向心力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艺术的大课堂,形成了“锣鼓一响人满场”的生动画面。

2.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形式多样,现在已成了我国众多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外来文化具有重个人轻社会、重人的自然属性轻人伦关系、重 法器轻德教、重利轻义等特质。还有,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以利为核心,有利于刺激经 济的发展;强调人性,有利于尊重人和对人的人文关怀。重视法、器的精神,有利于建立法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例,圣诞平安夜的人气正直追丢失了爆竹声的除夕。2003年,尽管有非典、世界战火,但毫不影响横行无忌的舶来品在华靠岸。哈利·波特、《猫》、《大河之舞》、《兄弟连》、嘉年华,他们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更留下了可回味的思考。另一方面,外来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极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和纵情恶欲的人生观;冷漠的人伦关系;弱肉强食的霸权主义。例如,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所谓先进文化或时尚流行文化来实现对我们的“和平演变”,这听起来有点“左”但确实存在。西方的所谓“性开放”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并演变得有中国特色已是不争的事实,压抑了多年的中国人性泛滥的程度令其创始者也望尘莫及。

一般来说,外来文化当属“强势文化”,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只有是主动适应,是有目的的迎合和吸纳。而在历史上,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为:武力征服、自由贸易和民间渗透、国家问的交往、强势外交等等。这就需要传统文化主动积极地认知所谓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区别,在理性中寻找自己文化和价值的立身之地。今天的所谓“欧洲梦”与“美国梦”,还有“中国梦”、“非洲梦”的关系也同样是一个文化适应的问题,即世界文化交融的问题。

如今,外来文化已渗入中国的角角落落。好长一段时间的电视上、网络上韩剧刮起了狂潮,从生活剧再到“历史”剧《大长今》,里面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够引起我们的深思:朝鲜半岛的文化应该是从中国传承过去并结合自己民族的特点发扬光大,到现在冠以自己的名字进军中国的文化市场,并在中国国内引起一阵又一阵的热潮,用中国的传统打败中国人,我们的心里究竟是怎样想的,会是酸酸的么?我们做的有他们好吗?

三、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

1.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传统文化:(1)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不能割断历史,而要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2)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要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3)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4)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毛泽东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遗产”。

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血脉相连的。离开传统就谈不上创新与发展,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毫无批判地一并吸收,更不是机械地照搬照抄。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传统文化只有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加以继承和发展,才能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我国著名的哲学大师、著名的思想家张岱年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爱国就从了解和热爱自己国家的传统做起,做一个明明白白的中国人。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必须批判的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传统。他说:“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批判的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在这里,毛泽东全面地论述了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明了继承与批判、继承与创造的辨证关系。实践中,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的解放思想,打破种种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革新和创造。

2.借鉴与创造: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沟通

我们中华民族不仅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自己的文化活动中也是最善于批判地汲取和借鉴一切外来文化的有益部分。

(1)将传统文化放在与外来文化平等的地位

对外来文化全盘接受的态度其实是一种将外来文化凌驾于自身文化的不平等的状态。这种现象是由于对外来文化发展过程的理解的片面性造成的盲目崇拜而形成的,是无知和不切实际造成的对人的压抑和束缚。

(2)善于分析

面对外来文化时,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和民族自信心,在吸收的过程中,运用我们的智慧有分辨力的吸收和融入。急于融入和吸收势必会牺牲自己的文化。所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很重要。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没有优劣之分,只要这种文化适合这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就要发扬和支持。

(3)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

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4)清醒的认识

对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拿来就用不考虑长远的后果,要提防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所谓先进文化或时尚流行文化来实现对我们的“和平演变”,这听起来有点“左”但确实存在。西方的所谓“性开放”在中国的迅速普及并演变得有中国特色已是不争的事实,压抑了多年的中国人性泛滥的程度另其创始者也望尘莫及。

3.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交融中促进人类文化的转型

文化转型就是文化“更新”或者说“复兴”,是文化交融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一个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融,而更多地表现为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或世微文化的交融。文化的转型只是原有文化的更新和进化,而不是产生一种完全独立的不同于原有文化的全新文化。文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文化代替和无差别的统一。

文化的转型是一种内在创造性的转化。就是说,特定的民族或社会文化对自身产生质疑和批判,并相应采取应变的措施,从而完成内在的创造和向强势的转化。人类历史进程中,往往那些率先进入新的文明时代的民族和社会,其文化的转型会采取自我否定和创新的方式。

总之,正是由于世界文化交融过程中各种文化要素的取舍、组合及各种矛盾的运动和调适,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才更具生命力,才能流传到今天。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其实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它不仅有传统内容,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继承。但是,我国不少传统文化都存在着香火中断、继承人匮乏的威胁。而整个社会中,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要想给无形的文化遗产注入生命力,就要学习“江陵端午祭”的一些做法,吸引年轻人,“薪火相传”,这样的传统和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中所述:“记忆对创造力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和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只有及时挖掘和保护无形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我们面向未来的时候,拥有数千年不坠的创造力和根植于黄土地的文化表达与幸福方式,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保持个体与民族的清晰身份。

文明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各种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各有其特色和优势,各民族人民都曾经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贡献。文明的多样性使世界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所以,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所长,特别要善于吸收发达国家中那些为现代社会所需要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文明成果,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建设的成就,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人,不应该仅仅沉湎于祖先辉煌的过去,还应该积极地应对已经到来和将要到来的机遇与挑战。以洋节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已经如潮水般涌来,我们作为比较有觉悟、有社会责任感的的一群人,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保持一双慧眼,去发掘、吸取外来文化中闪光的精华部分,洋为中用。如果要富有全球影响力,那就必要要正视汉文化以外的文化和文明,不可能回避的。所以,我们有必要用积极的心态去尝试去应对洋节等等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岭南外来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岭南文化、兼容性、岭南文化影响、岭南造园艺术

一、岭南文化的形成

I、兼容海内三大文化体系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落后,限制了广东与中原的沟通,南海又将广东与大洋彼岸隔开,因而,其封闭性和落后性是可想而知的。在封闭条件下形成的百越文化便是岭南文化的底本,比起中华民族各先进的文化体系来说,实在是底薄本微,于是渴望吸收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

秦以前,岭南属楚地,荆楚文化正是不囿中原礼制传统,开放地博采众长,富于创新的文化,非夷非夏,亦夷亦夏。无羁的想象和浪漫的激情,飘逸流畅的动态。岭南与荆楚山水相连,历来交往密切,岭南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面,都吸取荆楚文化。荆楚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胜过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三国时,岭南与吴越同属东吴,吴越自古是中华富庶地,文化发达,对岭南的语言、艺术、园林、建筑等方面都产生相当影响。

秦汉以来,中原文化凭自身的先进和中央集权的推力向全国辐射。随着秦汉、晋、南北朝和南宋4次中原人口向岭南的大迁徙,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至宋、元时,中原文化与先后融入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作为底本的百越文化,共同构筑起岭南文化体系。

2、吸收海外诸类文化

东吴时,佛教传入广东;南朝梁代,禅宗始祖达摩来广州传播印度佛教文化,后来在潮汕和徐闻形成两大佛教中心。唐代,阿拉伯商人传入伊斯兰教文化;明、清时,西方传教士将天主教、基督教传入岭南。这些外来的宗教文化在岭南比较顺利地传播和发展,建起了许多寺院、教堂,将各自的宗教建筑形式、雕塑、图案、彩画等艺术随之传进来。

可见,岭南文化是土著文化、各个时期的移民文化以及海外文化在交流、碰撞、激荡、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样的大融汇,必然以兼容精神为前提,是兼收并蓄的结果。正是由于岭南文化能对各种不同的文化流派甚至异质文化保持较为开放的态度,敢于和善于吸收各种文化的养分以丰富自己,所以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也正是因此,岭南文化虽然是一种年轻的文化形态,却能够在古老而壮观的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展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辉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兼容性是岭南文化的生命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二、岭南文化对岭南造园艺术的影响

岭南造园以清新旷达、素朴生动取胜,造园构意新颖,布局平易开朗,较少江南园林那种深庭曲院的空间构设。在园林的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建筑造型、色彩运用、叠石理水和花木配置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形成不似北方园林之壮丽、也不似南方园林之纤细的一种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岭南格调,成为与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

1、儒家美学思想与岭南园林

在岭南文化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由于岭南远离中央集权,受北方儒家思

想影响较少,因此导致岭南文化具有远儒性。其实早期岭南文化受先秦儒家思想和楚文化的影响都很大,特别是孔子美学思想和屈原楚骚思想。孔子及儒家“文之以礼乐”的美学思想,一方面是指对人而言,通过美育对人的提升,是本质上的升华;另一方面是指对物,通过对物的美饰,反过来又作用于人,同样使人得于美育的熏陶。在岭南的建筑及园林中,最能体现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就是孔子美学思想和屈原楚骚思想中的“文”饰和“好修”。例如广州的陈家祠,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手法,前后三进,包括9座厅堂、10座东西斋、6个庭院,建筑群主次分明,虚实相间,庭院与建筑紧密结合,体现出传统四合院建筑严谨规整的整体美感。祠堂中大量运用木雕、砖雕、石雕、陶雕、灰塑、铁铸、铜铸、壁画以及书法对联等艺术装饰,各种装饰工艺充分发挥了材料的性能特质,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还有广东四大名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和顺德清晖园的园林建筑的装饰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道家“朴素自然观”与岭南园林

道家崇尚自然之旨,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园林建筑等方而都有巨大影响。在园林上表现为崇尚自然山水,沉醉其中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虽然山水创作不是道家才有,但园林审美的自然观则是道家的总结:“人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岭南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岭南人喜欢户外生活,居住场所常选择既生活方便而又景色优美的环境,所以,山水环境的格局成为生活空间的首选。粤西肇庆城的城市布局将七星岩湖光山色和西江小三峡连成一片,比起桂林来也好不逊色。在岭南传统园林发展进程中的南汉造园时期,就将园林景观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形态结合起来了,古代广州城的布局是“青山半入城,

六脉皆通海”[2],北面为山,南面为海(江)。城内的白云山、与城北明代城墙相连的越秀山、城墙外的番山、禺山、东山、西山,使广州古城内融入相当面积的青山绿地。

3、岭南园林造园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具有实际性与实用性。

岭南园林受商业实利思想的影响,强调生活的跟进性,园林的布局构成和造园立意受某一阶段的社会思想潮流影响很大,因此园林的变动性较大。岭南造园的思想立意与北方、江南园林有所不同,虽然也叠山理水,但园主人并不刻意追求山水,也并不完全陶醉于山水园林的享乐中,在岭南人眼中,园林生活只是全部生活的一小部分,所以,不刻求园林某些细部的精雕细琢,不居于某一园的终生享用,而强调园林的随见性和环境的怡人性。因此,园林不仅存在于私园,也存在于城市公共活动区域之中,如惠州西湖、潮州西湖和荔枝湾等,以及公建园林,如酒家、茶楼、戏园园林等。

4、岭南园林造园结合岭南的地理气候特点。

岭南造园比较周密地考虑了气候的因素,非常注意朝向、通风条件和防晒。其中庭园布局比较特别的是粤中庭园,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前疏后密型,以顺德清晖园为代表。清晖园的前部(南面)布置庭园,后部是密集的建筑群,通过庭园、天井院落、巷道以及敞厅等形式来组织自然通风,夏目的主导凤,无论从平面布局或纵面的设计布置,都能吹到后院的每个角落。另一种是连房广厦型,以东莞可园、广州小画舫斋为代表。岭南园林喜用庭园或庭院的园林布局方法, 除了岭南地处丘陵地区、农耕地少、土地价贵而造成园林用地狭小之外,最为重

要的原因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用建筑围合而成的庭园或庭院可利用建筑的楼宇和廊墙来减弱强风暴雨对园林的侵袭,将强风对园林景观植物的破坏尽可能地减少。

5、西学东渐的思想,中西合璧的审美观念。

西方文化对岭南近代建筑园林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建筑的外观造型和园林的造园手法上。民国以后,留学回国的工程师、建筑师日渐增多,广州开始出现中西风格融合的一般建筑和高层建筑,20世纪初,由于广州开始开辟马路,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广州传统形式相结合,演变成广州的“骑楼”建筑。“骑楼”是跨人行道而建的,建筑之间互相连接形成有遮蔽的人行道长廊,适合亚热带气候,方便行人,成为广州商业区街景的主格调。位于商业中心的各大茶楼,其外观形式无论偏重传统特色还是模仿西洋古典风格,但多以折衷糅合为主,形成岭南饮食文化市井风情的特有形式。立园的水池造型,也是采用西方几何形的喷泉池形式,水池四周用栏杆围合,这与中国传统造园的山石池岸做法大相径庭。岭南建筑除了外观造型外,建筑细部、装饰装修等方面业吸取外来建筑形式河技术,如拱形门窗、外廊式阳台、铁枝花纹栏杆等等。

三、小结

岭南造园艺术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从岭南园林造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看到,它是个多方面的有机综合体,既有孔子“文之以礼乐”的儒家思想,又有老庄“原天地之美” 的道家思想,因此岭南园林在造园环境的取向上崇尚自然,追求山水田园风光,园林建筑的表现上则突出“文”饰的人工艺术性。明代以后,对着

商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经世致用的造园理念和西学东渐的造园手法也融入到了岭南园林造园之中。所以,岭南园林既有北方、江南园林的影子,也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国外文化和国外园林的影响下,许多外来的建筑符号和造园手法也被用在岭南园林中,在各处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中,既有其共性特征,也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同时造园既有一定的严谨性,也有很大的随意性。

由此可见,岭南地区所创造出的这种具有极强地域特征的文化体系,和开放、兼容、多元、创新等文化特征,将使岭南园林的造园能不断求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李锦全等编.岭南思想史.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3.[清]黄佛颐编.广州城坊志.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4.刘管平. 岭南古典园林. 建筑师(2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5.张家骥. 中国造园史.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岭南外来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岭南文化、兼容性、岭南文化影响、岭南造园艺术

一、岭南文化的形成

I、兼容海内三大文化体系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落后,限制了广东与中原的沟通,南海又将广东与大洋彼岸隔开,因而,其封闭性和落后性是可想而知的。在封闭条件下形成的百越文化便是岭南文化的底本,比起中华民族各先进的文化体系来说,实在是底薄本微,于是渴望吸收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

秦以前,岭南属楚地,荆楚文化正是不囿中原礼制传统,开放地博采众长,富于创新的文化,非夷非夏,亦夷亦夏。无羁的想象和浪漫的激情,飘逸流畅的动态。岭南与荆楚山水相连,历来交往密切,岭南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面,都吸取荆楚文化。荆楚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胜过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三国时,岭南与吴越同属东吴,吴越自古是中华富庶地,文化发达,对岭南的语言、艺术、园林、建筑等方面都产生相当影响。

秦汉以来,中原文化凭自身的先进和中央集权的推力向全国辐射。随着秦汉、晋、南北朝和南宋4次中原人口向岭南的大迁徙,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至宋、元时,中原文化与先后融入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作为底本的百越文化,共同构筑起岭南文化体系。

2、吸收海外诸类文化

东吴时,佛教传入广东;南朝梁代,禅宗始祖达摩来广州传播印度佛教文化,后来在潮汕和徐闻形成两大佛教中心。唐代,阿拉伯商人传入伊斯兰教文化;明、清时,西方传教士将天主教、基督教传入岭南。这些外来的宗教文化在岭南比较顺利地传播和发展,建起了许多寺院、教堂,将各自的宗教建筑形式、雕塑、图案、彩画等艺术随之传进来。

可见,岭南文化是土著文化、各个时期的移民文化以及海外文化在交流、碰撞、激荡、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样的大融汇,必然以兼容精神为前提,是兼收并蓄的结果。正是由于岭南文化能对各种不同的文化流派甚至异质文化保持较为开放的态度,敢于和善于吸收各种文化的养分以丰富自己,所以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也正是因此,岭南文化虽然是一种年轻的文化形态,却能够在古老而壮观的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展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辉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兼容性是岭南文化的生命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二、岭南文化对岭南造园艺术的影响

岭南造园以清新旷达、素朴生动取胜,造园构意新颖,布局平易开朗,较少江南园林那种深庭曲院的空间构设。在园林的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建筑造型、色彩运用、叠石理水和花木配置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形成不似北方园林之壮丽、也不似南方园林之纤细的一种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岭南格调,成为与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

1、儒家美学思想与岭南园林

在岭南文化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由于岭南远离中央集权,受北方儒家思

想影响较少,因此导致岭南文化具有远儒性。其实早期岭南文化受先秦儒家思想和楚文化的影响都很大,特别是孔子美学思想和屈原楚骚思想。孔子及儒家“文之以礼乐”的美学思想,一方面是指对人而言,通过美育对人的提升,是本质上的升华;另一方面是指对物,通过对物的美饰,反过来又作用于人,同样使人得于美育的熏陶。在岭南的建筑及园林中,最能体现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就是孔子美学思想和屈原楚骚思想中的“文”饰和“好修”。例如广州的陈家祠,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手法,前后三进,包括9座厅堂、10座东西斋、6个庭院,建筑群主次分明,虚实相间,庭院与建筑紧密结合,体现出传统四合院建筑严谨规整的整体美感。祠堂中大量运用木雕、砖雕、石雕、陶雕、灰塑、铁铸、铜铸、壁画以及书法对联等艺术装饰,各种装饰工艺充分发挥了材料的性能特质,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还有广东四大名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和顺德清晖园的园林建筑的装饰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道家“朴素自然观”与岭南园林

道家崇尚自然之旨,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园林建筑等方而都有巨大影响。在园林上表现为崇尚自然山水,沉醉其中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虽然山水创作不是道家才有,但园林审美的自然观则是道家的总结:“人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岭南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岭南人喜欢户外生活,居住场所常选择既生活方便而又景色优美的环境,所以,山水环境的格局成为生活空间的首选。粤西肇庆城的城市布局将七星岩湖光山色和西江小三峡连成一片,比起桂林来也好不逊色。在岭南传统园林发展进程中的南汉造园时期,就将园林景观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形态结合起来了,古代广州城的布局是“青山半入城,

六脉皆通海”[2],北面为山,南面为海(江)。城内的白云山、与城北明代城墙相连的越秀山、城墙外的番山、禺山、东山、西山,使广州古城内融入相当面积的青山绿地。

3、岭南园林造园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具有实际性与实用性。

岭南园林受商业实利思想的影响,强调生活的跟进性,园林的布局构成和造园立意受某一阶段的社会思想潮流影响很大,因此园林的变动性较大。岭南造园的思想立意与北方、江南园林有所不同,虽然也叠山理水,但园主人并不刻意追求山水,也并不完全陶醉于山水园林的享乐中,在岭南人眼中,园林生活只是全部生活的一小部分,所以,不刻求园林某些细部的精雕细琢,不居于某一园的终生享用,而强调园林的随见性和环境的怡人性。因此,园林不仅存在于私园,也存在于城市公共活动区域之中,如惠州西湖、潮州西湖和荔枝湾等,以及公建园林,如酒家、茶楼、戏园园林等。

4、岭南园林造园结合岭南的地理气候特点。

岭南造园比较周密地考虑了气候的因素,非常注意朝向、通风条件和防晒。其中庭园布局比较特别的是粤中庭园,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前疏后密型,以顺德清晖园为代表。清晖园的前部(南面)布置庭园,后部是密集的建筑群,通过庭园、天井院落、巷道以及敞厅等形式来组织自然通风,夏目的主导凤,无论从平面布局或纵面的设计布置,都能吹到后院的每个角落。另一种是连房广厦型,以东莞可园、广州小画舫斋为代表。岭南园林喜用庭园或庭院的园林布局方法, 除了岭南地处丘陵地区、农耕地少、土地价贵而造成园林用地狭小之外,最为重

要的原因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用建筑围合而成的庭园或庭院可利用建筑的楼宇和廊墙来减弱强风暴雨对园林的侵袭,将强风对园林景观植物的破坏尽可能地减少。

5、西学东渐的思想,中西合璧的审美观念。

西方文化对岭南近代建筑园林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建筑的外观造型和园林的造园手法上。民国以后,留学回国的工程师、建筑师日渐增多,广州开始出现中西风格融合的一般建筑和高层建筑,20世纪初,由于广州开始开辟马路,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广州传统形式相结合,演变成广州的“骑楼”建筑。“骑楼”是跨人行道而建的,建筑之间互相连接形成有遮蔽的人行道长廊,适合亚热带气候,方便行人,成为广州商业区街景的主格调。位于商业中心的各大茶楼,其外观形式无论偏重传统特色还是模仿西洋古典风格,但多以折衷糅合为主,形成岭南饮食文化市井风情的特有形式。立园的水池造型,也是采用西方几何形的喷泉池形式,水池四周用栏杆围合,这与中国传统造园的山石池岸做法大相径庭。岭南建筑除了外观造型外,建筑细部、装饰装修等方面业吸取外来建筑形式河技术,如拱形门窗、外廊式阳台、铁枝花纹栏杆等等。

三、小结

岭南造园艺术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从岭南园林造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看到,它是个多方面的有机综合体,既有孔子“文之以礼乐”的儒家思想,又有老庄“原天地之美” 的道家思想,因此岭南园林在造园环境的取向上崇尚自然,追求山水田园风光,园林建筑的表现上则突出“文”饰的人工艺术性。明代以后,对着

商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经世致用的造园理念和西学东渐的造园手法也融入到了岭南园林造园之中。所以,岭南园林既有北方、江南园林的影子,也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国外文化和国外园林的影响下,许多外来的建筑符号和造园手法也被用在岭南园林中,在各处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中,既有其共性特征,也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同时造园既有一定的严谨性,也有很大的随意性。

由此可见,岭南地区所创造出的这种具有极强地域特征的文化体系,和开放、兼容、多元、创新等文化特征,将使岭南园林的造园能不断求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李锦全等编.岭南思想史.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3.[清]黄佛颐编.广州城坊志.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4.刘管平. 岭南古典园林. 建筑师(2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5.张家骥. 中国造园史.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岭南外来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岭南文化、兼容性、岭南文化影响、岭南造园艺术

一、岭南文化的形成

I、兼容海内三大文化体系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落后,限制了广东与中原的沟通,南海又将广东与大洋彼岸隔开,因而,其封闭性和落后性是可想而知的。在封闭条件下形成的百越文化便是岭南文化的底本,比起中华民族各先进的文化体系来说,实在是底薄本微,于是渴望吸收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

秦以前,岭南属楚地,荆楚文化正是不囿中原礼制传统,开放地博采众长,富于创新的文化,非夷非夏,亦夷亦夏。无羁的想象和浪漫的激情,飘逸流畅的动态。岭南与荆楚山水相连,历来交往密切,岭南从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面,都吸取荆楚文化。荆楚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胜过中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三国时,岭南与吴越同属东吴,吴越自古是中华富庶地,文化发达,对岭南的语言、艺术、园林、建筑等方面都产生相当影响。

秦汉以来,中原文化凭自身的先进和中央集权的推力向全国辐射。随着秦汉、晋、南北朝和南宋4次中原人口向岭南的大迁徙,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至宋、元时,中原文化与先后融入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和作为底本的百越文化,共同构筑起岭南文化体系。

2、吸收海外诸类文化

东吴时,佛教传入广东;南朝梁代,禅宗始祖达摩来广州传播印度佛教文化,后来在潮汕和徐闻形成两大佛教中心。唐代,阿拉伯商人传入伊斯兰教文化;明、清时,西方传教士将天主教、基督教传入岭南。这些外来的宗教文化在岭南比较顺利地传播和发展,建起了许多寺院、教堂,将各自的宗教建筑形式、雕塑、图案、彩画等艺术随之传进来。

可见,岭南文化是土著文化、各个时期的移民文化以及海外文化在交流、碰撞、激荡、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样的大融汇,必然以兼容精神为前提,是兼收并蓄的结果。正是由于岭南文化能对各种不同的文化流派甚至异质文化保持较为开放的态度,敢于和善于吸收各种文化的养分以丰富自己,所以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也正是因此,岭南文化虽然是一种年轻的文化形态,却能够在古老而壮观的中华文化大系统中展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辉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兼容性是岭南文化的生命所在,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二、岭南文化对岭南造园艺术的影响

岭南造园以清新旷达、素朴生动取胜,造园构意新颖,布局平易开朗,较少江南园林那种深庭曲院的空间构设。在园林的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建筑造型、色彩运用、叠石理水和花木配置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形成不似北方园林之壮丽、也不似南方园林之纤细的一种通透典雅、轻盈畅朗的岭南格调,成为与江南、北方鼎峙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

1、儒家美学思想与岭南园林

在岭南文化的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由于岭南远离中央集权,受北方儒家思

想影响较少,因此导致岭南文化具有远儒性。其实早期岭南文化受先秦儒家思想和楚文化的影响都很大,特别是孔子美学思想和屈原楚骚思想。孔子及儒家“文之以礼乐”的美学思想,一方面是指对人而言,通过美育对人的提升,是本质上的升华;另一方面是指对物,通过对物的美饰,反过来又作用于人,同样使人得于美育的熏陶。在岭南的建筑及园林中,最能体现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就是孔子美学思想和屈原楚骚思想中的“文”饰和“好修”。例如广州的陈家祠,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手法,前后三进,包括9座厅堂、10座东西斋、6个庭院,建筑群主次分明,虚实相间,庭院与建筑紧密结合,体现出传统四合院建筑严谨规整的整体美感。祠堂中大量运用木雕、砖雕、石雕、陶雕、灰塑、铁铸、铜铸、壁画以及书法对联等艺术装饰,各种装饰工艺充分发挥了材料的性能特质,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还有广东四大名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东莞可园和顺德清晖园的园林建筑的装饰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道家“朴素自然观”与岭南园林

道家崇尚自然之旨,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和园林建筑等方而都有巨大影响。在园林上表现为崇尚自然山水,沉醉其中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虽然山水创作不是道家才有,但园林审美的自然观则是道家的总结:“人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岭南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岭南人喜欢户外生活,居住场所常选择既生活方便而又景色优美的环境,所以,山水环境的格局成为生活空间的首选。粤西肇庆城的城市布局将七星岩湖光山色和西江小三峡连成一片,比起桂林来也好不逊色。在岭南传统园林发展进程中的南汉造园时期,就将园林景观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形态结合起来了,古代广州城的布局是“青山半入城,

六脉皆通海”[2],北面为山,南面为海(江)。城内的白云山、与城北明代城墙相连的越秀山、城墙外的番山、禺山、东山、西山,使广州古城内融入相当面积的青山绿地。

3、岭南园林造园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具有实际性与实用性。

岭南园林受商业实利思想的影响,强调生活的跟进性,园林的布局构成和造园立意受某一阶段的社会思想潮流影响很大,因此园林的变动性较大。岭南造园的思想立意与北方、江南园林有所不同,虽然也叠山理水,但园主人并不刻意追求山水,也并不完全陶醉于山水园林的享乐中,在岭南人眼中,园林生活只是全部生活的一小部分,所以,不刻求园林某些细部的精雕细琢,不居于某一园的终生享用,而强调园林的随见性和环境的怡人性。因此,园林不仅存在于私园,也存在于城市公共活动区域之中,如惠州西湖、潮州西湖和荔枝湾等,以及公建园林,如酒家、茶楼、戏园园林等。

4、岭南园林造园结合岭南的地理气候特点。

岭南造园比较周密地考虑了气候的因素,非常注意朝向、通风条件和防晒。其中庭园布局比较特别的是粤中庭园,常见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前疏后密型,以顺德清晖园为代表。清晖园的前部(南面)布置庭园,后部是密集的建筑群,通过庭园、天井院落、巷道以及敞厅等形式来组织自然通风,夏目的主导凤,无论从平面布局或纵面的设计布置,都能吹到后院的每个角落。另一种是连房广厦型,以东莞可园、广州小画舫斋为代表。岭南园林喜用庭园或庭院的园林布局方法, 除了岭南地处丘陵地区、农耕地少、土地价贵而造成园林用地狭小之外,最为重

要的原因是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用建筑围合而成的庭园或庭院可利用建筑的楼宇和廊墙来减弱强风暴雨对园林的侵袭,将强风对园林景观植物的破坏尽可能地减少。

5、西学东渐的思想,中西合璧的审美观念。

西方文化对岭南近代建筑园林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建筑的外观造型和园林的造园手法上。民国以后,留学回国的工程师、建筑师日渐增多,广州开始出现中西风格融合的一般建筑和高层建筑,20世纪初,由于广州开始开辟马路,西方古典建筑中的券廊等形式与广州传统形式相结合,演变成广州的“骑楼”建筑。“骑楼”是跨人行道而建的,建筑之间互相连接形成有遮蔽的人行道长廊,适合亚热带气候,方便行人,成为广州商业区街景的主格调。位于商业中心的各大茶楼,其外观形式无论偏重传统特色还是模仿西洋古典风格,但多以折衷糅合为主,形成岭南饮食文化市井风情的特有形式。立园的水池造型,也是采用西方几何形的喷泉池形式,水池四周用栏杆围合,这与中国传统造园的山石池岸做法大相径庭。岭南建筑除了外观造型外,建筑细部、装饰装修等方面业吸取外来建筑形式河技术,如拱形门窗、外廊式阳台、铁枝花纹栏杆等等。

三、小结

岭南造园艺术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从岭南园林造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看到,它是个多方面的有机综合体,既有孔子“文之以礼乐”的儒家思想,又有老庄“原天地之美” 的道家思想,因此岭南园林在造园环境的取向上崇尚自然,追求山水田园风光,园林建筑的表现上则突出“文”饰的人工艺术性。明代以后,对着

商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经世致用的造园理念和西学东渐的造园手法也融入到了岭南园林造园之中。所以,岭南园林既有北方、江南园林的影子,也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国外文化和国外园林的影响下,许多外来的建筑符号和造园手法也被用在岭南园林中,在各处岭南园林的造园艺术中,既有其共性特征,也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同时造园既有一定的严谨性,也有很大的随意性。

由此可见,岭南地区所创造出的这种具有极强地域特征的文化体系,和开放、兼容、多元、创新等文化特征,将使岭南园林的造园能不断求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李锦全等编.岭南思想史.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3.[清]黄佛颐编.广州城坊志.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4.刘管平. 岭南古典园林. 建筑师(2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5.张家骥. 中国造园史.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岭南外来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广东省积极响应号召, 贯彻执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 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岭南文化传播, 本研究顺应时代的呼唤, 探索岭南文化“走出去”的理想方式, 以提升广东文化形象, 增强广东文化传播力和辐射力, 大力建设“文化强省”。

目前的岭南文化外译和宣传方面的研究主要宏观的战略角度或个别的案例来考察岭南文化传播的途径。本论文将以书籍出版物、历史文化遗迹、政府企业网站宣传等岭南文化精品为研究对象, 立足文化自信以案例分析、中英对比分析为具体的研究方法, 为提升岭南文化外宣质量、提升广东文化形象探索新的路径。

二、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现状

通过对岭南文化精品的研究发现, 主要翻译方法有音译、音译+注释、直译、意译等, 如《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丛书中将康梁 (康有为、梁启超) 译为Statesmen and Reformers Kang Youwei and Liang Qichao, 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简介中将叶剑英译为Marshal Ye Jianying, 南越王墓博物馆介绍中将番禺译为Panyu (the original name of Guangzhou) 等, 大部分的翻译能够较好地传递源语信息, 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但目前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现状仍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一) 翻译准确性有待提升

例1

原文:太白尊

译文:Zun-jar

这是广东省博物馆英文网站对藏品的介绍。尊, 今作樽, 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太白尊又称太白坛、鸡罩尊, 是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 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得名。Zun-jar既没有译出太白的含义, Zun与jar意思又重复, 所以这个翻译应当为“Taibai Jar”, 同时最好以括号的形式备注Taibai的含义, 以便于读者理解。

例2

原文:豇豆红盂

译文:Kidney-bean red yu

豇豆红是铜红高温釉中的一种, 为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因其色调淡雅宜人, 以不均匀的粉红色、犹如红豇豆一般、造型轻灵秀美而得名。英文译名中Kidneybean为芸豆, 并非豇豆, 因而翻译为Yu with the color of Cowpea red更为适宜, 同时应当括号用英文说明盂的含义。因为盂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器具, 其概念并未广泛为人所知, 此处顺应目的语读者的文化, 适当添加英文注释, 将更有利于读者理解。

(二) 缺译导致文化信息不完整

例3

原文:清华喦金屋春深图轴

译文:Hua Yan (1682-1756) Dwelling in Spring

从广东省博物馆中英两个网站的对比中可以看到, 首先藏品名称翻译太过简洁, “金屋”的翻译被忽略, 原文的意象美未能成功再现, 不仅是该藏品的翻译, 其他书画藏品等的翻译也存在过于简单、缺译漏译的问题;其次, 英文网站欠缺对藏品的解释, 如果能加上一些注释信息, 将更有利于全面展示博物馆的藏品;最后, 英文网站所翻译的藏品数量远远少于中文网站, 缺少了大量藏品, 只选取了部分名称较为简单的藏品来翻译, 不利于岭南特色文化的传播。

(三) 文化内涵缺失

例4

原文:青花折桂教子图案纹瓷碟

译文:Blue-and-white Porcelain Dish with the Pattern of a Woman Breaking off a Twig of a Cassia Tree to Educate Her Child

这是出现在南越王墓博物馆的展品介绍, 由介绍内容可以看出, 关于所展示的瓷碟名称中英文译文皆具备, 而且通过直译的方式让英文与中文对应贴切, 读起来也清晰明了。但是英文却缺失了关于名称所涉及的文化内涵, 比如题目中的“折桂”, 在中文里“折桂”是带有望子成龙的美好祝福的, 而对于外国游客而言, 仅仅只能看到名称译文中的“breaking off a twig of Cassia Tree”, 而对于“折桂”背后的美好祝愿没有了解, 因此, 这样的翻译并没有补偿文化空缺。在翻译文物上的图案内容时, 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文化特征, 保留文化底蕴, 才能更好地使译语读者了解岭南文化特色。

例5

原文:府学双泉

译文:The Ancient Double-spring Well

这是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的景点介绍, 府学指古代府级行政区划的学校, 是学庙合一的府级官办教育机构。但可以看到中文名中的“府学”在英文中并未体现。因此为突出岭南文化特色, 应翻译为The Double-spring Well of Ancient Prefectural School, 才能彰显文化自信。

例6

原文:陈李济

译文:Chen Li Ji

同样是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的景点介绍, 只是简单的用音译方式来表达。虽然中文中也只有“陈李济”这样一个名称, 但熟悉岭南文化的都了解陈李济的文化内涵:广东陈李济于1600年创立, 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 也是代表着岭南文化特色的名片之一。因此对于不了解岭南文化的外国游客来说, 简单的音译无法达到文化传播的功能, 应该翻译为The Site of Chen Li J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y更佳。

三、岭南文化外宣翻译建议与对策

(一) 加强政府企业外宣网站建设

政府企业外宣官网是为人们所信赖的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加大岭南文化的外宣力度, 让更多外国友人借助网络了解岭南文化, 我们应该打造准确地道的英语官方网站, 将中国国际化的一面展现给外国友人。我们可以从如下几点进行改进:尽量避免中式英文, 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借鉴国外优秀网站, 添加自身创新元素;定期更新网站内容, 保证信息及时有效。

(二) 打造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作品的传播平台

在平台建设方面, 应该打造岭南文化精品外译作品的传播平台, 比如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集团、高水平的外文网站和多层次的交流平台, 在外文网站设立岭南文化专栏, 根据在粤外国人和境外受众需要策划推介岭南文化的传统与当代的表现形式和生动内容, 争取国际社会理解与支持, 树立广东良好国际形象。

(三) 翻译策略凸显文化自信

19世纪上半叶马礼逊、米怜、麦都思等在华英文报刊的作者和编辑经常在岭南文化之地名、人名、专有名词或者文化负载词的译介文本后附加对应英文名称、注释或插图等解释性信息, 即辅以副文本, 形成“地名/人名或专有名词/岭南文化负载词+副文本”的译介文本结构。首先采用文化负载词的直译, 保留了负载词在源文化背景下的初始面貌, 而副文本则是译者更深层次地解释该负载词的含义。因此, 为保留岭南文化特色, 凸显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软实力, 对岭南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普通话拼音+英译+副文本”的译介模式。

综上所述, 在“文化自信”视角指导下, 在贯穿执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 (2-11-2020年) ”的当下语境, 外宣翻译对于提升岭南文化形象, 增强广东文化传播力和辐射力具有显著地时代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应该针对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与不足加以改进, 以提升岭南文化外宣翻译质量。

摘要:在提倡“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 为顺应时代的呼唤, 需要进一步探索岭南文化“走出去”的理想方式。本文以书籍出版物、历史文化遗迹、政府企业网站宣传等岭南文化精品为研究对象, 透视岭南文化外宣翻译特征与不足, 并提出更加合理的岭南文化外宣策略。

关键词:文化自信,岭南文化,外宣策略

参考文献

[1] 仲伟合, 左岩.岭南文化精品外译[J].学术研究, 2015 (4) :154-156+158.

[2] 王海, 王海潮.岭南文化负载词对外译介的语用模式——以19世纪上半叶在华英文报刊文本为例[J].中国翻译, 2017, 38 (2) :43-51.

上一篇:古镇民居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主义建筑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