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民居建筑文化论文范文

2023-12-09

古镇民居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胡青宇、林大岵所著的《聚居的世界:冀西北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 (下文简称《聚居》,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一书, 围绕冀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与民居遗产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既是在相关课题资助下进行具有遗产抢救意义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又是一项通过全面梳理冀西北代表性的传统聚居资源、寻求地域建筑文化记忆的重要工作。本书一方面基于冀西北传统村落的成因与演变, 地域性特质对建筑形态特征的影响, 梳理了冀西北建筑形态与建造技术的判别标准与认知方法, 从理论层面总结了传统民居遗产的本体价值, 为保护与传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 对冀西北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具有及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目前, 国内学界对于传统民居研究的学术取向已经逐渐形成了趋同的套路和统一的方法标准, 建立起了相应的理论框架或学科体系。其中一种是侧重于建筑之道、制度和文化, 偏重于社会文化角度的外向观研究;另一种则是侧重于建筑尺度、风格、类型及技术的内向观研究。但是基于交叉地域民居的研究体系则充满了众多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聚居》一书将上述两种方法相结合, 充分运用了文化史与建筑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该书在资料查阅和田野调研的基础上, 从区域布局、聚落类型和民居建筑研究三个层面展开, 从地域特征、空间形态、装饰形态、建筑构造等方面重点进行研究分析。按时代的发展演变顺序, 时间 (纵向) 和空间 (横向) 相互映衬, 强化横向比较与纵向演变的研究思路展开。书中全面梳理了冀西北地区明至近代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类型、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路径, 提炼出“形”与“制”两个层面的建筑形制, 初步构建了聚落形态的四种基本类型和民居建筑的四种空间模型, 并针对近代的“中西合璧”建筑语汇特征, 探析了中西文化体系下的建筑语汇与式样融合的演化范式, 从而梳理出一种具有外部整体开放性和内部相对差异性的地方建筑文化和“地域性思考”。

笔者认为该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确实有一些独特之处:首先, 通过对与冀西北接壤的相关周边区域进行风格流布、匠作谱系的文脉研究, 有助于全面地认识冀、晋、蒙、京四省市区交汇区域的传统民居建造特征与文化的整体面貌, 正确认识与比较传统民居所呈现出的多元差异性的发展脉络与鲜明特征。在某种意义上, 该著作所形成的理论框架, 实际上更像是对“乡土整体认知体系的一种重新建构, 更真实的去触碰和体验地域性建筑文化, 探究并重新找回“乡土的意义”。对于拓展传统建筑研究范畴与方法, 构建乡土民居建筑思想、弘扬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二,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遗产的专项研究, 从而获得关于某一具体地区断代建筑的研究方法和体系架构, 促进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普遍意义的提升。本书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 将传统建筑中主要的类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与剖析解读, 选择出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建筑案例。虽然这些内容不能涵盖传统建筑的所有类型, 但已能充分反映冀西北地区建筑文化艺术与技术特征的著述;其三, 在整理已有的传统建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进行了大量的拾遗补漏。为当下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创新奠定了基础。其四, 从考察、测绘、研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共涉及调研的聚落124个, 实测研究样本建筑物共403栋, 获得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客观的纪录, 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资料。本书采用“图解文论”图示表达方式, 既有案例的论述剖析, 又有专业性的图示语言对案例进行准确的解读。

“充分认知”是“有利保护”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聚居》专著对当下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和地域建筑传承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研究方法科学, 案例类型丰富、体系完整缜密, 资料翔实准确, 必将使得冀西北地区这一人类聚居图景会显得更加清晰生动, 并唤起人们对传统民居的关注和保护, 为建筑遗产的保护修复、更新改造, 以及新时期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居住环境建设等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决策。

(胡青宇, 林大岵著.《聚居的世界——冀西北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7年12月出版。ISBN:978-7-5198-1646-9) 。

摘要:本书将冀西北与周边邻近地区进行同时同类的比较, 在凸显区域本体特点的基础上, 试图保有宏观的思考和整体性, 重视大多数底层平民百姓的创造和需求, 强化地方普遍性和原真性, 在概括性共性描述的同时注重特定案例的具体分析。同时, 通过横向共时比较与纵向历时变迁的系统性厘清和梳理, 诠释了明清及近代时期的大背景下的传统聚落与民居的演变轨迹和民居文化的交流互动, 从而揭示聚居表象蕴藏的丰富内涵。

古镇民居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居建筑;晋商大院;“天人合一”;“合和”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2013ZDIXM032)]

中国自古以来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居建筑亦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民族特色。晋商民居建筑是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它不仅具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还兼具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目前,山西省境内尚存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约有1000多处,其中最为出彩的当属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大院,其建筑规模庞大、气势恢弘、格局精湛,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

山西晋中一带在明清时期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大量边关城镇和屯兵聚落驻扎在此,为晋商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同时,特殊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又使得朝廷对此地颇具青睐,颁布了一系列利于山西经济发展的措施,允许百姓与官府一同经营,极大地拓宽了晋商的市场。位于村落中的晋商聚落为抵御外敌的侵扰,纷纷建立起带有浓重军事设防色彩的寨堡,这些寨堡的构建过程严格遵从晋商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组织结构,采用一定的理性和秩序标准,使得民居建筑形态布局严整,形成了晋商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

一、晋商大院的空间布局及特点

(一)严整有序的平面布局

晋商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整体呈院落式,形成一个东西窄、南北长的纵长方形庭院,沿中轴线方向分布几套院落,最为常见的有一进至三进,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主,也有纵横拼接形成深宅大院,再向横向发展,辟通道开门相连。院落之间通常以矮墙和垂花门隔开,按照标准的三三制建造正房、厢房和门房。正房坐北朝南,通常采用两层楼阁形式。厢房为木构单层单坡瓦顶,南房为倒座形式,大门一般位于东南角,大门对面设有影壁。院内整体布局受井田制、里坊制等影响较深,因而显得严整有序、紧凑规则。

(二)保守封闭的空间层次

晋商大院总体空间形态呈现出一种神秘和封闭感。院落内通过四周建筑物的围合,产生一种向心的封闭空间,宅门保持并维护着民居内部空间的完整性和秩序性。宅门的对面是影壁,通过宅门和影壁的收敛,使得宅内外空间平衡过渡。大院四周包裹着厚实的高墙,呈现出一种封闭感,墙角多挖出壕沟,与堡墙一同起到防御的作用。这种神秘又封闭的建造理念来源于主人的从商思想,密闭的建筑空间布局有利于收集雨露,象征财源广进,高大的外墙也给人造成易守难攻的视觉冲击力。

(三)技艺精湛的细节装饰

晋商大院的典型代表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等大多装饰豪华,一方面凸显了主人的尊贵地位,一方面也向世人展示了当地民俗民艺的独特魅力。作为大院的精神防御构建,影壁、泰山石敢当、风水楼等分布在聚落的各个空间中。院落的屋顶通常采用筒瓦或青瓦,上筑五脊三兽,下建前檐走廊,檐廊前矗立通天明柱,上面挂着匾额对联,柱下的石鼓做工精湛。正房顶部设有水壁以示吉祥,四周的照壁亦显得宏达精美。院门处的兽头瓦当多为闭嘴兽,神态坚毅,栩栩如生,极尽雕饰的斗拱凸显着主人的权力和地位。最值得一提的是遍布院内的三雕艺术,即砖雕、木雕和石雕,多为吉祥图案,做工精湛,造型精美,是晋中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二、晋商大院的审美特征

(一)“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学思想

晋商大多重视儒学,绝大部分晋商把“儒贾相同”作为他们从商之道,因此儒学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也影响了他们对居住场所的选择和构建。“天人合一”思想中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念,这种理念也深入到晋商大院的选址中。不难发现,较为有名的晋商大院多选在环境优良、适宜居住的风水宝地。如乔家大院地处山西祁县,历来便是三晋地区的礼仪之乡,同时地理位置的选择也符合风水学中的“枕山、环水、面屏”的空间模式和居住模式。古语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这里所强调的“尚中”思想也是晋商大院建造时所遵从的标准。作为举行盛世及家族叩拜的重要场所,晋商大院的“堂”位于中轴线上的绝佳位置,并与前面的空地组成完整的天地象征。此外,儒家的“天人合一”强调仁、礼、义,主张以礼治国,强调人伦教化,人与人之间要严格遵守等级和阴阳秩序。因此大院在建造过程中均按照人的高低贵贱分出等级,建筑的空间顺序、材料品质和规模都与等级严格匹配。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也是建筑美学与儒家礼教的完美结合。

(二)“合和”审美观的突出体现

“合和”是极具中华特色的哲学概念,也是中华民族独创的文化概念。“合”乃过程,“和”则归一。从“合”至“和”先有整体,再由整体化一至最终的和谐之美。中国自以来就属于内倾型农耕文化,在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都表现为向内收敛的形态,对美的阐释也同样立于整体,有整体向内关照。晋商大院内影壁的设计是“合和”观念的集中体现。影壁上最常出现的有圆形和“S”形构图,圆形代表着圆满和完整,是吉利的象征,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运动、收缩的审美感受。影壁的建造过程中挑选圆形图案,是对人们追求宇宙和谐、生命统一、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的体现。“S”形是曲线中最具美感的线性,有着无限延伸的趋势,弯曲的造型也增添了活跃的气氛和流动的美感。如影壁中采用“S”形较多的“鹿鹤同春”题材,映射“六合同春”,寄托了天下欣荣,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这是“合和”思想的进一步提升。此外,除了影壁的建造遵循“合和”的思想,楹联、砖雕、木雕和石雕等也在强调这一审美观念。例如乔家大院一副对联的上联为“子孙贤,族将大”,下联为“兄弟睦,家之肥”。这中间充分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无论是生意兴隆还是家族兴旺都要依靠“和睦”二字,“和气生财”的世俗文化对当时的晋商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砖雕、木雕、石雕及彩绘艺术是晋商大院的一大亮点,它们造型多样,涉及到的题材广泛,寓意也各不相同。聪明的晋中人在继承汉代雕刻手法的基础上,巧妙地吸收了宋元时期雅秀绚丽的雕刻技法,同时又体现了清代“纤细繁密”的典型艺术风格,娴熟地运用在晋商大院的建筑装饰中,无论是高浮雕、浅浮雕、圆雕还是透雕,在较为有名的晋商大院中都是应有尽有。雕刻的内容大多体现吉祥如意之兆,如保存较好的砖雕图案有:和合二仙、葡萄百子、麒麟送子等;石雕图案有:猫碟闹春(取耄耋谐音)、丹凤朝阳、马上封猴(取侯谐音)等;屋檐的木雕也有采用闭口猫的形象,古时称“张口官家、闭口商家”,暗指晋商在从商过程中要严守商业机密、精于算计,充分体现了行业特色。彩绘俗称丹青,是建筑物上一种独特的装饰,它不仅能够利用油漆保护木质结构的建筑,减少雨淋日晒的侵蚀,还能以其生动的形象状物抒情,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晋商大院的屋檐下大多都有真金彩绘,内容以人物故事为主。这些图案采用堆金立粉和三蓝五彩的技法,用纯度较高的金箔层层堆制,直到把一件饰物制成逼真的浮雕为止,再加上线条勾金,用天然石料敷底上色,使得图案上的颜色经久不褪,即便长期风吹日晒仍旧保持光彩熠熠。这些精湛的技艺和手法无不体现着当地民众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社会经验,成就了山西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三、结语

晋商大院是北方民居建筑的精华,它见证了晋商500多年的兴衰史,展现的不仅是卓绝的建筑艺术,更有着丰厚的历史纤尘和文化积淀。从艺术角度来看,晋商大院的民居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体现,具有深厚而成熟的美学意蕴。从民俗文化角度来说,它以恢弘肃穆的方式,无声地向世人讲述着中国最传统的“和睦”思想以及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晋商为家族拼搏奋斗的故事。晋商大院是历史和文化共同铸就的产物,是现代社会不可多得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光潜.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潘知常.生命美学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3]汉青.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侯延亮.王家大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5]朱向东,王崇恩,王金平.晋商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高宇波.晋商文化与晋商建筑[J].建筑学报,1999(09).

[7]孟聪龄,马军鹏.从“天人合一”谈山西传统民居的美学思想[J].建筑学报,2004,(02).

[8]程轶婷,唐孝祥.浅析山西传统民居的审美文化特征——以王家大院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04).

作者简介:

秦姣,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学(旅游美学)。

郭剑英,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古镇民居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对传统进行解读,认为传统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秉承之魂。同时从广义和狭义视角下对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进行解读。在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的双向整合方面,认为可以采用化整为零、移植重构、借鉴再生的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

关键词:传统;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传承

何为传统?不同语境下传统的内涵和界定不尽相同。在建筑学及其所在的地域文化语境中,传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特质,在地域文化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传统可认为是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而这个遗传基因主要通过传统在地域文化的点滴记录和一脉相承来体现,传统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更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1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

1.1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

文化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地区性的。地域文化作为地区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区域文化,根植于区域特性,受当地的自然、经济、政治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会有很大差别。而在地域文化的种种影响因素中,传统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特质,使人们在千古流传中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习俗、道德、制度等相关的有形的无形的行为方式和制度。在这种时代延续的传统中,可以追溯到地域文化的发展踪迹,更是可以通过这些踪迹去进一步寻求和探寻地域文化在当今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根植于传统特质,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变得愈加清晰,而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愿景也变得有迹可循。

1.2 传统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美国学者希尔斯认为,传统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创造的种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在他的观点中,认为传统是地域文化的“达芬奇密码”。同时,英国学者亚卡尔桑德斯对传统的诠释更进一步的具体化,他形象的将传统比喻为存储,随着时间不断地推移,人类不断地发展,传统也就不断的存储在历史长河中,而这种传统随着人类世代的更迭,进行着不断地传承,引导着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活动不断地“按常规向前推进”。因此,从以上的角度来看,“达芬奇密码”和“不断地推进”都可以认为传统在地域文化中的一脉传承作用,传统可以认为是地域文化的秉承之魂。

2 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

2.1 广义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解读

从广义视角来看,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是要根植于所在的区域大环境中,那么要对区域环境进行解读。前文提到,地域文化受所在的社会文化自然政治要素影响较大,可以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者综合作用于传统民居,决定了传统民居的建筑外形与建筑性质。自然要素中的气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地域辽阔,从南到北,跨越几个纬度,气候和温度差异较大。在东北三省,建筑体量较大,墙体较厚,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这也是由于寒冷的气候所导致的。而在两广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潮湿,很多民居采取将一楼架空的形式,而形成骑楼的建筑景观。

2.2 狭义视角下的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传承基因解读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大区域中的小区域小环境中,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与建筑特色之间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性相比大区域下的差异性相对较小,但也是属于文化传承基因的作用范围之内。例如,在云南,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中,虽然都在云南这片大区域当中,但是不同民族的传统民居具有很大差别。传统民居在建造时,要依据其所在的地形地貌,有的在平原上聚居在一起,有的顺应山势而建,有的则是一楼架空临靠河边,有的则是在丘陵地区,种种地势差异对建筑组合形态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3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化的双向整合

传统基因传承下的民居是中华建筑文化的瑰宝,在当今现代化与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发展趋势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求当今我国传统民居发展的灵感与火花。

3.1 化整为零

不管是自然因素还是人文因素,最后综合作用于传统民居体现出来的是建筑形式与建筑特色。这些都是传统设计手法的体现,在新时代发展下,不能固守传统一味不变,也不能完全抛弃以前的形式。在传统设计手法与现代设计手法的融合问题上,化整为零是一个有效的整合方法。这种整合方法主要运用于建筑单体。例如在云南石屏古城传统民居商业步行街的改造中,将部分传统民居改造成特色商业步行街。将建筑单体大体量划分为零星小体形,将整条商业街也是进行划分进行分段处理,在各个建筑小体形和分段街道上,根植于当地云南特色传统民居特点,对建筑的门窗开间、小空间形态处理、装饰细件以及街道临街建筑的开间进深等细节空间的处理问题上,将传统设计手法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

3.2 移植重構

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空间的处理,有内部空间的营造,也有外部空间的过度。其中空间的组合是建筑设计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在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的时候,过于老旧的传统民居要进行拆除与更替,那么新旧建筑如何协调共存是改造的核心议题。其实新旧建筑共存落实到空间上,也就是传统与现代空间之间如何协调组合。在平面组合过程中,要汲取传统民居中的精华,将传统建筑文化基因体现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设计中,其中根植于传统民居原型的基础上,可以采用方位秩序、空间序列、组合方式、不同构成单元、对称与非对称等多种组合方法,来进行平面布局的组合重构。可以理解为是在现代设计手法的基础上进行传统设计元素的移植与重构。

3.3 借鉴再生

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下得以延续和再生。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对传统民居进行多种处理,强调再生是目的,借鉴是形式。为了延续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脉络和地域特征,需要不仅在形式上借鉴当地传统民居建筑的局部造型和装饰,更是要在内涵上体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精髓。而且这种借鉴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复制甚至是抄袭,而是有的选择有的放矢的去运用,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回归,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体现,强调的是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这样的借鉴再生,才是地域文化理性的回归。

4 结语

传统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留下的产物,传统民居和建筑文化更是传统元素在建筑中的体现。对待传统民居和所显得建筑文化,我们要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能毫无保留全部继承,也不能不加理解一味全部摒弃。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传统民居文化与现代化双向整合,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 刘先峰,冯新刚,牛大刚.传统民居建筑理念、特征及其当代传承问题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2(12).

[2] 陶渊,孙杨栩,唐孝详.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十九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综述[J].南方建筑,2012(06).

古镇民居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张掖甘州区古民居以明清、民国时期居多,以其门、罩、窗和屋顶的构件组合、以木结构、地域色彩浓郁和简洁朴实但又不失精美装饰的建筑艺术,在中国西部古民居中别具一格。发现研究保护开发古民居包括艺术性在内的诸多价值,是地方性知识的必要课题。

现存张掖甘州区古民居以明清、民国时期居多,共有34处,占地面积12726.5平方米,共513间,建筑面积8394.3平方米。主要分布在:西大街区法院办公楼以南居民区、东街、青年东街文庙巷,青年东街、劳动南街、北街、税亭街、东街道德巷、民主西街西来寺巷、北环路仓门街、西街行军巷有零散分布。张掖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独特,魅力独具,其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构件组合的建筑艺术

张掖古民居的建筑构建主要是:门、罩、窗和屋顶。中国传统建筑的门可以分属两大系统,一是划分区域的门,多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出现,如城门、屋宇式大门等;一是作为建筑自身一个组成部分的门,如板门、格扇门等。而在传统民居建筑当中的门有大门、二门、院门、垂花门、屏门、房门等,因处在建筑中的不同位置二而命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不论是官式建筑还是传统民居,住宅大门都代表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因此对大门的形式和装饰特别重视。门可分为门框和门扇两部分。门框是门的边框,在文庙巷32号古民居中门均以木质材料为主,门框上的门楣和其内部的门扇都相对简单,雕刻装饰较少。其下端称为下槛均以单个样式呈现,简单朴实、实用性较高。门印上所刻画的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或花瓣等样式,并在头上常刻有花纹图案或吉祥文字,采用浅雕、浮雕或请当地书法家代为描绘书写等形式。这些都是古民居所保有的传统风格与完美艺术智慧的结晶。

在大门或厅堂入口前的廊坊下,为突出大门的总体形象,常设有一部分突出的形体,称之为“罩”。罩作为室内分隔而又部分闭空间的装修木隔断,用硬木浮雕或透雕而成,上面布满精美图案,极富装饰型。罩的立面形象大体呈倒凹型,根据具体形象的不同,可分为多种形式。在建筑的开间或进深的两柱边各安一扇落地隔扇,上有横披的称为落地罩;其中在此次调研的古民居中,以炕、床上的落地罩为主,我们将其称之为炕罩。其特点表现为:罩面上刻有图案作为装饰,主要以蝙蝠作为基本题材,寓意为福禄寿中的“福”,具有鲜明的吉祥祈福之意。

窗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唯美表现形态。文庙巷32号古民居,从堂屋两侧的厦房可以看出,其窗的表现形式均以漏窗为主,并可在窗洞内雕出或塑出各种优美图案,使装饰和艺术性更强。众多民居反映出中漏窗有多种形式,如六角窗、椭圆窗、八卦窗、月洞窗、扇面窗、书卷窗、竹节窗、寿桃窗和蝴蝶窗等,充满艺术的韵味和律动。

中国传统民居的屋顶形式非常丰富,主要有庑殿、歇山、硬山、攒尖、卷棚,还有 顶、盔顶、十字脊顶、勾连搭顶、平顶、拱顶、半坡顶等。屋顶不仅在建筑上面起围护结构的作用,而且屋顶的形式和装饰能反映出建筑的等级。而悬山、硬山是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古民居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基于此種原因,张掖甘州区民居建筑结构中的屋顶形式,具体表现为:屋顶均为悬山、硬山等形态,即“人字形”屋面,其考虑雨天的影响,此种结构配合完善的输、排水系统,保证了整个体系的实用性与完整性。

以木结构的建筑艺术

张掖古民居多采用抬梁式(梁架式)的木结构体系建造,而其中单体建筑则贯穿于整个结构体系中,主要结构特点为:古民居中分堂屋、倒座、厢房、耳房等。多为四架梁六檁前廊硬山式,前出廊,飞檐翘角,悬山式。梁、檩坊与地脚坊避齿相接,使每座建筑皆称为独立木框架结构,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牢固坚实,拆去土墙可抬起移位,结构科学合理,抗震、防潮、防盗性能极强。堂屋、倒座在张掖古民居为主要建筑和上房,为突出其威严状屋顶使用双脊檩,檩上放置罗锅椽,双驼墩,置月梁,使顶部隆起呈弧线形轮廓,不设脊,穿廊部做飞檐翘角,是整个屋面形成一个卷棚曲坡顶。厢房山墙做四梁架,梁上开一桁椀置檐檩,以防止檐檩滚动,梁下为随梁,主梁首部做骑马榫与正面横坊相交,随梁上下开椀,上椀与平板坊开半开半榫相交,下椀与燕尾坊相接,燕尾坊开卯与立柱馒头榫相接传承柱于柱顶石,正面燕尾坊与山墙随梁开许多卯口(暗卯)与壁齿中榫相接壁齿管脚榫与地脚坊相接,以维持柱架水平方向的稳定性。厢房做悬头顶,屋顶两端延长到山墙以外五六椽至七八椽,各部檩子一并挑出,檩头上钉博缝板,将檩头封住,檩下加燕尾坊帮助檩子承托上上部荷重,博缝板背面不做穿带。

各单体建筑苫背部多做麦秸泥屋面:先在椽子外端置连檐,再在内侧铺望板或芦席一层,相应的望板之间斜面相接,做柳叶缝,然后铺芦苇或高粱秸,先用6-8厘米厚半干草泥做底子,当地称头掺泥,二掺泥须在泥内加大量的麦秸草,泥和好以后要反复“摔泥”、“揉泥”、“捂泥”,成好泥后再上房,其厚度在8-10厘米,屋面拍实墁平,素面,多不挂瓦,有的只在堂屋屋面和街门屋面铺设方青砖。为防止夏日阳光蒸晒和雨水淋溅,在堂屋、倒座、厢房外装置穿廊,厢房穿廊进深一般为1.6米,堂屋、倒座达2.3米,倒座廊下金爪吊柱开卯与抱头梁出榫相接,吊柱上与檐檩榫相接,两吊柱间大额坊、小额坊中榫卯相接,额间坊镂空雕刻福禄寿贵、奇珍八宝等精美图案内容。

地域凸显的建筑艺术

为使院落有层次空间,使用功能齐全,在建筑群中添加一些附属建筑设施,如垂花门,垂花门又叫做“二门”,张掖人称“一字门”,它不仅是分隔院落之物,还具有防盗之功能。张掖古民居垂花门形式为独立柱担梁式,只有一排柱,梁架与柱十字相交,挑在柱的前后两侧梁头两侧各各承担一根檐檩,梁头下端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整座垂花门犹如樵夫挑担,所以又被形象的称为“二郎挑山”式垂花门。其结构做三檩双坡四垂柱(或八垂柱),四柱三门,明间面阔大于次间两倍,明间柱间装屏门四合,次间开实榻门或棋盘门,檐檩斗拱各向外悬挑出一个拽架明间立(六棱柱)柱头和柱身上部1/4出开明榫,插入两层通身插坊入垂柱出榫,出榫做霸王拳装饰,明间平板坊下做圈口雕刻,飞椽、连檐、斗板、平板坊,次间走马板、门额与两侧厢房山柱、屋檐构建勾连搭接。院落中为防日晒雨淋,在人形通道厢房与倒座、厢房与堂屋、对持厢房与堂屋相间处装置有三檩双坡天棚,天棚的进深依过道宽窄而定,面阔有跨天井通天棚或过道遮挡天棚两种,宽度依院口天井大小和檐距不等而定,天棚厢房一侧使用通柱,屋面做清水素面或挂瓦件。整个建筑群排水采取集中处理的方式,在堂屋和倒座屋面两侧做两道鸡嘴式的小木槽,将水排向厢房屋面,在对持厢房间檐下搭牵有酷似张掖古老“天桥式”的木质“櫈槽”的排水槽,在排水槽的正中开一方形接口,使用导水槽将水引入天井口的极水窖,再使用套瓷排水管将水排出院外,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铺面院落或有钱人家皆装置防盗栅墙,整座宅子除正面院落不设栅墙,在四合院的三面山墙和后墙有2.5-3米高的圆木做马蹄形的防盗栅墙。

装饰精美的建筑艺术

张掖古民居的雕刻装饰多为木雕一般都雕刻在斗板,阑额,平板枋,垫板,雀替,门合,封檐板和圈口花牙板上。接口门斗多采用斗拱飞檐,枋板上下左右相扣,彼此之间错落有致,加之以浮雕彩绘,工艺精湛,庄重典雅,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内容多为博古图案,有梅兰竹菊、琴棋书、,鹤鹿同春、牡丹戏凤、暗八仙、四爱二十四孝等吉祥图案或传统故事经典情节等,形式为连贯图案,手法为浮雕,在色彩的使用上由于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如:宋代有“凡庶人家,不得施五色文彩为饰”。明代有“庶民居舍,不许饰彩色”的规定及经济条件所限,所用草泥墙、白墙、灰瓦和栗、黑等色的梁、柱装修,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与民居环境气氛相协调,在色调的处理上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在内檐装修分隔的隔断上满装隔扇,有四扇和六扇两种,以间深大小而定,或直接做隔扇墙,墙体内外做棋盘式方格,方格内做雕刻或彩绘,卧室内盘炉炕,做落地式炕罩。牌匾书法讲究,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牌匾不仅挂于街门,在堂屋倒座门上也挂柱,如堂屋“青藜堂”,倒座“容膝易安”,街门“渤海名宗”、“太白传家”、“义经遗徽”等,各自典故实至名归,独具内涵与特色。不论是装饰雕刻艺术所反映出的文化寓意,还是其历史渊源所隐含的文化均可表现出张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位,其古民居的文化内涵是兼容与多元,深厚而广泛。

张掖古民居保存至今,凝结历代民间艺术智慧,它合理的构架造型,精美的雕刻装饰以及古朴秀丽的古文古风散发着诱人的艺术魅力。研究古民居,意在传承久远的建筑艺术和文化。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古镇民居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杨柳青古镇 运河文化 大院文化 民俗文化 品牌文化战略

天津杨柳青古镇位于天津市西南,是西青区人民政府的所在地,京杭大运河从镇区南部蜿蜒流过。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古镇旅游热日渐升温。然而,一个古镇能否长期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古镇独特的文化。整合古镇各类文化,进行提炼、转化并构建古镇品牌文化是扩大区域产业链、打造古镇旅游经济圈的必要手段。

明永乐年间,京杭大运河的竣工,为杨柳青镇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商贾云集,工商业日渐兴盛。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民间文化艺术的兴起,杨柳青年画、杨柳青风筝以及砖雕石刻逐步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历史文化价值颇高的传统民居石家大院、安家大院也是杨柳青古镇文化不可或缺的亮点。

由此可见,运河文化、大院文化、民俗文化是探究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核心的基石。

品牌文化的概念来源于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营销的一种战略理念。将品牌文化战略的理念运用于杨柳青古镇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有助于加大杨柳青古镇文化传播的力度,从根本上提升古镇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品牌文化涵盖了赋予品牌的全部文化表征。以杨柳青古镇为例,品牌文化则表现为古镇整体文化在游人心目中的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是结晶在古镇品牌文化中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审美因素等观念形态及经营行为的总和。

推导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可分两个步骤进行:

一、研究杨柳青古镇的现状,分析其文化表征。

1.杨柳青古镇品牌优势基于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古之有云,“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杨柳青古镇早在宋代就已形成聚落,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明清时期,杨柳青就成为我国北方商贸、民俗文化集散地和漕运、航运业的发源地。其运河文化、大院文化、建筑文化、砖雕文化等民俗文化精彩纷呈。被冯骥才先生称为“斯文小镇”,是古老与现代文明相契相融的经典之作。

(1)杨柳青古镇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底蕴深厚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作为民族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已走向世界,曾在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泰国、新加坡等国展出。

杨柳青砖雕透窗以民俗花鸟吉祥图案为主,结合图案造型,体现出浓郁的地方区域的民俗特点。杨柳青砖雕石刻兴于清康乾时代,精于道光年间。后装饰于杨柳青朱门大户,它融质朴婉丽为一体,操杨柳青年画之风韵,风格独具地方特色,极富象征意义耐人寻味。杨柳青砖雕可谓是杨柳青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柳青风筝创于19世纪末名扬20世纪初,其间能工巧匠辈出,以风筝魏(字元泰)最为出色,1914年魏记风筝《麻姑献寿》、《天女散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名扬世界。

(2)杨柳青古镇古建筑艺术精美,为北方古镇清代民居之典范

杨柳青古镇古建筑艺术的精美集中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颇高的传统民居石家大院和安家大院,其中以石家大院为典型代表。

石家大院三绝:牌坊,戏楼,文昌阁;始建于清末(约1875年),至今已有130年的历史。石家宅院共有15进院落,占地6000多平方米。石家大院不仅有其流动的空间结构,具备一般建筑的实用功能,同时也是清末政治、经济、科学、哲学和审美的载体,蕴含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文化潜质,不仅成为北方清代民居建筑文化的代表,而且形成了杨柳青古镇特有的大院文化。它有着“津西第一家”;“华北第一宅”的美誉。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宅。

2002年西青区政府在相继建成的杨柳青广场等景点基础上,建设了明清街、杨柳青年画馆、御河楼商业街等民俗旅游点。再现了明清时期古镇、古街、古建的风采,与传统的民居大院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不仅表现了杨柳青古镇古建艺术的精美,同时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2.京杭大运河环境绿化工程景观规划的改造,丰富了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内涵,展现了古老与现代文明相契相融的景象

京杭大运河绿地环境规划改造的主要成果是杨柳青段御河景观带。景观带以四季植物景观和历史文脉为主线,将生态、休闲、观赏内容有机结合,依次形成了“春之声”、“绿之情”、“夏之曲”、“秋之恋”、“冬之韵”的五个景区。

春之声:主景观为乾隆御赐杨柳青园。绿之情:主景观为杨柳青砖雕石刻园。夏之曲:杨柳青年画廊,步云桥,御河人家等。秋之恋:主景观有风筝园。冬之韵:主景观为精武园、精武广场(霍元甲擂台比武铸铜雕及平面线刻迷综艺图壁等)。

通过一系列景观规划改造,杨柳青古镇以绿色为基调,融合运河文化和民俗精华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崭新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

二、依据杨柳青古镇的现状和文化表征,建构其品牌文化战略

1.品牌与品牌文化的特征

(1)品牌体现文化价值,彰显古镇个性。以古镇文化价值的美丽从思想上驾驭游客的心智模式,引导受众的需求。

必须从古镇各类文化的角度加以塑造和提炼品牌,使品牌之中的各个要素中都穿透着古镇文化的内涵。品牌在形式上,以符号为表征,通过古镇品牌名称、符号、图案、色彩、公共关系和广告等多种传播沟通方式,与古镇景观以及民俗延续产品有机结合,向受众传达古镇品牌价值理念,强化品牌个性,促进消费的实现。

(2)品牌文化以古镇文化为主线,深究古镇品牌的内在特质,构建以文化为基础的受众品牌关系。古镇品牌文化具有市场导向特质,古镇品牌的价值不是来源于杨柳青的名称,是杨柳青古镇品牌的市场价值,是受众对古镇品牌的认可。

古镇品牌文化具有文化表征特质,古镇品牌的营销过程又是文化的传播过程。古镇品牌通过名称、古镇民俗文化延续产品的包装、古镇Logo、古镇色彩、广告等方式向受众传递产品信息。为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古镇需要用富有文化特质的表征方式进行包装和传播。

古镇品牌文化具有市场竞争特质,古镇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属于差异化竞争战略,构建具有独特品牌文化属性的品牌能使杨柳青古镇在中国甚至世界古镇林立的今天独具个性,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总体来说,构成古镇品牌文化的三个主体是:品牌的物质文化、品牌的精神文化和品牌的行为文化。三个品牌文化主体的建构整合了古镇各类文化的特征,将古镇品牌的市场导向、文化表征、市场竞争等特质准确而精炼的体现出来,为古镇整合营销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和指导方向。

2.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的建构

依据品牌与品牌文化的特征,杨柳青古镇的品牌文化战略建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杨柳青古镇品牌物质文化建构

品牌物质文化是品牌文化思想的实物体现,是古镇品牌的表层文化,由古镇的外观形象、应用系统和产品系统等各种物质表现方式构成。它是受众最直观的视觉感受,也是古镇品牌文化在视觉领域的文化表征。

杨柳青古镇的品牌物质文化可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策划:

①杨柳青古镇的外观形象

古镇独特的地里位置——运河文化的延伸。

古镇古建风格——明清时代院套院民居,大院文化的表征。

古镇标志景观——御河景观带、杨柳青民俗广场等。

古镇标准色——依据古镇标志(LOGO)的创意制定标准色。

户外广告设计——进入杨柳青古镇主干线上的大幅宣传招贴,呼告受众古镇品牌,增强杨柳青古镇品牌的知名度。

旅游服务系统——以标志为统领的景区导视系统。统领古镇识别,方便受众,亲近消费者。

②杨柳青古镇的应用系统

古镇的标识系统——标志(LOGO)、标准文字、标准组合、标准辅助图形等。

古镇的公共设施系统——以标志(LOGO)为统领的服务机构识别、医疗机构识别、商业机构识别等。

③杨柳青古镇的产品系统

一般纪念品:如明信片、画册等。

民俗文化纪念品:如杨柳青年画、杨柳青风筝、砖雕拓片等。

以古建、年画、风筝砖雕元素为基础各种延续产品(如T恤、鞋、文具、钥匙链等)等。

这些产品均具有杨柳青古镇本身的可识别性的文化特征。

古镇品牌物质文化的建构可以将古镇的各种文化通过图形的视觉传达形式将其外观形象和应用系统整合起来,为受众提供古镇的整体视觉形象。同时引导受众关注附有古镇标识等设计形象的产品系统,品牌文化的市场导向特征由此表现出来。尽管古镇品牌的物质文化处于品牌文化的最外层,但却集中表现了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在社会中的外在形象。

(2)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建构

品牌行为文化是品牌营销活动中的文化表现,包括营销行为、传播行为和个人行为等,是古镇品牌价值观和理念的动态文化表征,是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

杨柳青古镇的品牌行为文化可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策划:

①杨柳青古镇品牌营销行为。古镇营销行为,是体现古镇形象最直接的方式。它常常通过古镇决策层对外的政策、古镇营销公司员工在营销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古镇居民对游客和投资商的态度表现出来,给游人最直接的感受。

西青区委、区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思路中提出,既要议“经”,也要议“文”,以文兴商,力争将“静”遗产变为“活”资源,将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将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的政府决策,达到良好的招商引资的效果;当地居民也提出了“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杨柳青文化品牌”,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文化交融印象,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②杨柳青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新闻、促销活动等,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有助于提高杨柳青古镇品牌知名度的和古镇品牌文化形象的塑造。

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不同于一般的促销活动、广告、新闻告之。意在宣传杨柳青古镇外部形象和固有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向社会公众表明作为北方历史悠久的古镇所愿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从而使人们对古镇产生好感和认同,并在公众的内心深处树立良好的古镇形象。

③杨柳青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古镇品牌是多种身份角色的市场代言人,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家、员工等个人行为;二是古镇居民日常行为。

杨柳青古镇企业家、员工的个人行为,如日常民俗文化制作工艺的演示、服务与销售人员的礼仪等等,都会影响古镇品牌文化形象。好的个人行为会贴近受众,增强外来游客的归属感,提高古镇品牌的信任度。

古镇居民的个体行为也会对游客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居民本身良好的个人风貌,古镇居民群众活动也是品牌行为文化的延伸。如:杨柳青镇的石家大院、杨柳青年画馆、明清街等旅游场所分别举行堂会演出、民间杂耍武术表演、秧歌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均属于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应该遵循古镇品牌文化所制定的行为文化的规范,每一种活动都应体现杨柳青古镇的品牌精神文化。

通过杨柳青古镇的营销行为、传播行为、个人行为的建构,品牌文化的动态行为是支撑古镇品牌文化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行为体现。

(3)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建构

在一种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这种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它构成文化的精髓,掌控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建构应凝聚古镇品牌的价值观。它会直接影响着古镇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决策层的决策、古镇营销策略的制定、管理者的态度和对古镇品牌文化精神的贯彻、员工对古镇品牌文化的执行、产品对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体现等等。

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应分为两个部分:

①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经济使命:即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建构为基础,策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发展经济,提高杨柳青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②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社会使命:主要表现在杨柳青古镇的社会责任感,整合以运河文化为背景的各类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在保护古镇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延续古镇的文脉和历史。用杨柳青古镇特有的品牌文化形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力量。

现今杨柳青古镇政府提出了:“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经济强镇,开放活镇”的方针政策。

由此可见,杨柳青古镇的品牌精神文化已经具有了基础定位和发展方向,再加以品牌文化的理念的整合,古镇的品牌精神文化将成为支撑杨柳青古镇经济文化大踏步发展的灵魂。

杨柳青是开放的,杨柳青整体的规划融汇古今,造就了不一样的中国北方古镇,也成就了“津门十大景观”的殊荣。今日的杨柳青在品牌文化基础建设上已经初具规模,如能将品牌文化战略的理念与杨柳青古镇的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将充分体现杨柳青古镇品牌在中华古镇文化品牌中市场竞争特质、浓缩古镇品牌文化、精炼古镇品牌形象将为杨柳青古镇的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陶云彪:雷峰塔文化定位策略及旅游文化根基探讨.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年1月

[2]金彭育:天津房屋历史纵览.中外建筑

[3]Bemd H·Schmitt:体验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4]Frand R·Kardes:消费者行为与管理决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5]J·保罗·彼得、杰里·奥尔森:消费者行为与营销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6]Jesper Kunde:公司精神.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古镇民居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水乡古镇旅游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开发前景。但是,由于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对于水乡古镇的过度开发和使其过度商业化。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与其竞争,这使得水乡古镇的发展不复从前。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水乡古镇区域规划进行研究,从而为同类型水乡古镇应该如何经营与发展提供參考依据,并提出具体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水乡古镇;“SWOT”分析法

由于21世纪的旅游产业已经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旅游产业的产业价值和前景越来越突出,更多人重视精神文化内涵。水乡古镇旅游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内涵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但是,由于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对于水乡古镇的过度开发和使其过度商业化。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与其竞争,这使得水乡古镇的发展不复从前。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水乡古镇区域规划的研究,来为同类型水乡古镇应该如何经营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并提出具体的发展思路,希望可以对水乡古镇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水乡古镇的发展概述

(一)水乡古镇的概念

水乡大体上是指浙江,上海,江苏长江以南地区。江南地区历来是中国最富足的鱼米之乡,体现在生活、文化、建筑、物产等各个方面。水乡古镇就是具有江南文化的历史民居集群。

(二)水乡古镇的发展状况

水乡古镇地处中国的江南,因其独占优势的区位环境和发达的地区经济,一直以来广受游客好评,游人如织。但是,从这几年各古镇的宣传内容来看,他们的定位其实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造成很多游客去了乌镇不想再去周庄。水乡古镇的发展遇到瓶颈。

二、水乡古镇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水乡古镇大多都集中位于上海、江苏、浙江这一带,所在位置交通发达,资源丰富。这一点有利于游客接触了解水乡古镇,使得水乡古镇较为容易进入大众视野。

2.地方特色突出,古镇风貌保存完好

提到水乡古镇,人们通常会想到“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意象已经成为水乡古镇独特的文化符号,对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更为突出的是,水乡古镇对于民居保护十分到位,身处其中,仿佛使人感觉穿越回到古代,游客普遍对这种历史代入感有很强的认同。

(二)劣势分析

1.旅游资源类似,千篇一律

江南的古镇资源虽然非常具有特色,但同时旅游内容重复的问题也很突出。游客们对一些相比周庄、乌镇来说,不是特别出名的水乡古镇,如同里、甪直等,就经常会产生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体验感受。

2.过度开发,商业气息严重

一个地区要发展旅游业,必须注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水乡古镇在这些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古镇的业态单一,主要是靠旅游业来支撑整个古镇的经济发展。就依托旅游业而发展起来的商业而言,其市场存在很多问题,加上浓厚的旅游商业氛围掩盖了古镇原有的生活状态和休闲氛围。

(三)机遇分析

1.旅游行业整体形势大好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2017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5.3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其中,城镇居民17.57亿人次,增长15.8%;农村居民7.80亿人次,增长8.5%。国内旅游收入2.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8%。

2.所处地区经济基础好,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江南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长期以来积累的雄厚的经济基础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大有裨益的。除此以外,当地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以及给予的大量政策支持,无疑为古镇旅游业的发展添柴加薪。

(四)挑战分析

1.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以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这无疑为水乡古镇的发展带来挑战。

2.游客流量速增带来的环境问题

由于近几年游客的迅速增加,景区游客量达到饱和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和过大的人流量容易给环境治理和保护带来严重阻力。

三、水乡古镇发展的策略

(一)细化分析自身特色,找准定位

纵观水乡古镇的形象定位,如:周庄“中国第一水乡”、同里“旧时江南”、甪直“醇正江南”……这些定位给人感觉大同小异,在这其中,想要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这就要求策划者要细化所规划区域的文化特色。比如:周庄前街后河、前店后房、商业繁华, 是典型的江南河街式贸易集镇,周庄的重点宣传应该在于旧时商业繁荣对比今天都市喧嚣的碰撞;同里是“宁静乐土”, 有着宁静的水乡居住环境; 甪直是以寺兴庙、以庙兴镇的典型, 体现宗教古镇的特征;乌镇则是典型的人家尽枕河, 是优雅的河街市镇,有“诗画乌镇”之称。这些不同的特色要大力的推广开来,使得游客明确的体会到各个古镇的不同魅力,给游客带来新鲜感,游客也更加愿意来各镇旅游。

(二)找准合作机遇,整合营销

既然具有水乡文化的江南古镇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相似的地理环境,集中的地理位置,在风貌气韵上、风格上也具有一致性,所以共同发展合作,才能有利于古镇的综合效益。

江南古镇目前还处于独立发展的局面, 因此应该共同打造同一个品牌,各镇发展战略的制定首先要着眼于“江南水乡古镇”, 在这一母品牌下再形成自己的子品牌, 突出自身的特色。母品牌与子品牌共打“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品牌。江南古镇应更着眼于战略合作,而不是相互的激烈竞争。

四、结语

从以上对水乡古镇旅游资源分析可以看出,古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知名度高,开发价值巨大。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格外重视,利用先进发达的网络科技,树立古镇良好的形象,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我们一定要打造江南古镇特有资源,扶持古镇水乡经济,使古镇的特色产品能够“走出去”,让更多人熟知,并加强与全国各地的合作,提高古镇的综合效益,深入发掘古镇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2]李东和,张捷,卢松,钟静.苏州水乡古镇旅游形象定位研究——以部分水乡古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

作者简介:汤艺一(1997—),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上一篇:制度建设高校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岭南外来建筑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