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发展分析论文范文

2024-05-04

古镇旅游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水乡古镇旅游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开发前景。但是,由于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对于水乡古镇的过度开发和使其过度商业化。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与其竞争,这使得水乡古镇的发展不复从前。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水乡古镇区域规划进行研究,从而为同类型水乡古镇应该如何经营与发展提供參考依据,并提出具体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水乡古镇;“SWOT”分析法

由于21世纪的旅游产业已经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旅游产业的产业价值和前景越来越突出,更多人重视精神文化内涵。水乡古镇旅游凭借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内涵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但是,由于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对于水乡古镇的过度开发和使其过度商业化。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与其竞争,这使得水乡古镇的发展不复从前。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水乡古镇区域规划的研究,来为同类型水乡古镇应该如何经营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并提出具体的发展思路,希望可以对水乡古镇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水乡古镇的发展概述

(一)水乡古镇的概念

水乡大体上是指浙江,上海,江苏长江以南地区。江南地区历来是中国最富足的鱼米之乡,体现在生活、文化、建筑、物产等各个方面。水乡古镇就是具有江南文化的历史民居集群。

(二)水乡古镇的发展状况

水乡古镇地处中国的江南,因其独占优势的区位环境和发达的地区经济,一直以来广受游客好评,游人如织。但是,从这几年各古镇的宣传内容来看,他们的定位其实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造成很多游客去了乌镇不想再去周庄。水乡古镇的发展遇到瓶颈。

二、水乡古镇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

水乡古镇大多都集中位于上海、江苏、浙江这一带,所在位置交通发达,资源丰富。这一点有利于游客接触了解水乡古镇,使得水乡古镇较为容易进入大众视野。

2.地方特色突出,古镇风貌保存完好

提到水乡古镇,人们通常会想到“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意象已经成为水乡古镇独特的文化符号,对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更为突出的是,水乡古镇对于民居保护十分到位,身处其中,仿佛使人感觉穿越回到古代,游客普遍对这种历史代入感有很强的认同。

(二)劣势分析

1.旅游资源类似,千篇一律

江南的古镇资源虽然非常具有特色,但同时旅游内容重复的问题也很突出。游客们对一些相比周庄、乌镇来说,不是特别出名的水乡古镇,如同里、甪直等,就经常会产生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体验感受。

2.过度开发,商业气息严重

一个地区要发展旅游业,必须注入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水乡古镇在这些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古镇的业态单一,主要是靠旅游业来支撑整个古镇的经济发展。就依托旅游业而发展起来的商业而言,其市场存在很多问题,加上浓厚的旅游商业氛围掩盖了古镇原有的生活状态和休闲氛围。

(三)机遇分析

1.旅游行业整体形势大好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2017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5.37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其中,城镇居民17.57亿人次,增长15.8%;农村居民7.80亿人次,增长8.5%。国内旅游收入2.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8%。

2.所处地区经济基础好,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江南自古以来便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长期以来积累的雄厚的经济基础对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大有裨益的。除此以外,当地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以及给予的大量政策支持,无疑为古镇旅游业的发展添柴加薪。

(四)挑战分析

1.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以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这无疑为水乡古镇的发展带来挑战。

2.游客流量速增带来的环境问题

由于近几年游客的迅速增加,景区游客量达到饱和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和过大的人流量容易给环境治理和保护带来严重阻力。

三、水乡古镇发展的策略

(一)细化分析自身特色,找准定位

纵观水乡古镇的形象定位,如:周庄“中国第一水乡”、同里“旧时江南”、甪直“醇正江南”……这些定位给人感觉大同小异,在这其中,想要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这就要求策划者要细化所规划区域的文化特色。比如:周庄前街后河、前店后房、商业繁华, 是典型的江南河街式贸易集镇,周庄的重点宣传应该在于旧时商业繁荣对比今天都市喧嚣的碰撞;同里是“宁静乐土”, 有着宁静的水乡居住环境; 甪直是以寺兴庙、以庙兴镇的典型, 体现宗教古镇的特征;乌镇则是典型的人家尽枕河, 是优雅的河街市镇,有“诗画乌镇”之称。这些不同的特色要大力的推广开来,使得游客明确的体会到各个古镇的不同魅力,给游客带来新鲜感,游客也更加愿意来各镇旅游。

(二)找准合作机遇,整合营销

既然具有水乡文化的江南古镇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相似的地理环境,集中的地理位置,在风貌气韵上、风格上也具有一致性,所以共同发展合作,才能有利于古镇的综合效益。

江南古镇目前还处于独立发展的局面, 因此应该共同打造同一个品牌,各镇发展战略的制定首先要着眼于“江南水乡古镇”, 在这一母品牌下再形成自己的子品牌, 突出自身的特色。母品牌与子品牌共打“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品牌。江南古镇应更着眼于战略合作,而不是相互的激烈竞争。

四、结语

从以上对水乡古镇旅游资源分析可以看出,古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知名度高,开发价值巨大。这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格外重视,利用先进发达的网络科技,树立古镇良好的形象,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我们一定要打造江南古镇特有资源,扶持古镇水乡经济,使古镇的特色产品能够“走出去”,让更多人熟知,并加强与全国各地的合作,提高古镇的综合效益,深入发掘古镇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组.

[2]李东和,张捷,卢松,钟静.苏州水乡古镇旅游形象定位研究——以部分水乡古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

作者简介:汤艺一(1997—),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古镇旅游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工业旅游是新型旅游业态,有利于全域旅游的纵深发展和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乐山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设施完善,工业资源丰富,据此,以乐山为研究对象,分析乐山工业旅游的开发意义和条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工业旅游开发策略,希望政府、部门和企业合力推进工业旅游开发,快速实现 “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目标。

关键词:工业旅游;开发策略;乐山

1 引言

工业旅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我国工业旅游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起步,但近年来随着游客观念的转变、企业对利益的追逐和政府政策的引导,工业旅游得到了较快发展。在2015年乐山峨眉山农夫山泉率先拉开乐山工业旅游的大幕,尽管乐山工业旅游起步时间晚,但是也面临着传统工业转型和全域旅游纵深发展等难得的机遇,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呢?不仅要借鉴国内外的工业旅游研究成果,更要结合乐山的实际来探索工业旅游的开发策略。本文分析了乐山工业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条件,并结合地域实际提出具体的乐山工业旅游开发策略,希望尽快实现乐山的“旅游兴市、工业强市”战略。

2 乐山发展工业旅游的必要性

2.1 推动全域旅游,提升乐山旅游竞争力

旅游是乐山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改革创新热点,为了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乐山不断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而乐山工业企业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分布在各个区县,游客观念的转变使得具有教育性、科技型、文化性和参与性等特点的工业旅游备受青睐。乐山工业资源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要素,成为旅游新亮点,工业旅游也成为乐山全域旅游的关键步骤和重要抓手,推动乐山全域旅游的纵深发展。工业旅游使乐山区域内的景点分布更为科学,景城联袂更加紧密,旅游供给更加丰富,旅游厚度有效增加,另外,也可通过工业旅游景点与传统景点相结合,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满足游客全方位的旅游体验需求,从而提升了乐山旅游竞争力。

2.2 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2016年乐山工业对经济贡献率达到58.5%,目前正在实施的工业强市战略,其关键在于促进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工业+旅游”有助于工业强市战略的实现。首先,工业旅游在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有利于社会稳定,2016年乐山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小企业166户,工业旅游对于有效消化其面临的问题;其次,使现有甚至废弃的企业资源发转化为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增加工业企业的利润来源;再次,通过工业旅游为企业节省大笔的营销推广费用;再次,通过工业企业的知名度提高,来不断扩大工业企业的销售;最后,工业旅游促进企业经营意识转变,不断创新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加速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实现企业效益质的飞跃。

2.3 促进产业融合,带动乐山经济发展

旅游具有开放性和关联性,可以带动当地多个产业的发展,当工业旅游融入乐山全域旅游中来,会进一步壮大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链,有效促进产业融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乐山经济发展后劲。一方面是依托工业旅游促进旅游产业内的融合,使更多吃、住、行、游、购、娱企业参与进来,可有效优化要素配置,延长产业链条。另一方面是积极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充分融合,使旅游与工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产业(商业、金融、体育、运动、影视娱乐、文化等)融合互动,实现多产联动,交叉融合,有利于培育更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有利于旅游产业由发挥经济功能向提高综合效能的转变,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3 乐山工业旅游开发的条件分析

3.1 优质的工业资源是工业旅游开发的基础

乐山工业企业数量多、类型和业态多样,品位高,为乐山工业旅游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乐山工业旅游资源布局科学,主要分布在乐山各个区、市、县,且以游客感兴趣的行业居多,如食品、药材、饮料、特色工艺品和陶瓷企业与游客生活密切相关,游客对这些行业兴趣浓厚,参与工业旅游意愿高。此外乐山工业企业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有些企业有几千年的历史,如盐文化、造纸文化、根书文化等。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诞生,进一步丰富了乐山工业旅游的重要资源,详见表1和表2。

3.2 完善的旅游设施是工业旅游开发的条件

乐山地处南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的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港口的相继建设,使得交通更加便捷、游客出行更加方便。此外,乐山旅游发展多年,旅游设施不断完善,为工业旅游开发提供难得的条件。乐山投入資金大力建设停车场、游客中心、住宿、餐饮、卫生、购物、水、电、通讯等公共设施,旅游配套持续改善。另外依托旅游产业体系的升级,新建和改造了乐山旅游信息咨询、游览索引、旅游解说、旅游网络销售渠道系统,使得乐山旅游服务设施进一步优化。

3.3 充足的客源充足乐山工业旅游开发的前提

客源数量、结构及其特点决定了工业旅游前景广阔。学生是工业旅游的光顾群体之一,目前乐山市适龄儿童、小学生、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初中、高中和大学生分别为23.3万、17.6万、0.22万、7.5万、4.4万和2.68万人;乐山市的本地居民约有352.43万(2017),乐山中心城区目前人口58.4万人,到2020年将有望超过100万;外来游客成为工业旅游的重要组成,从2011年以来,乐山旅游接待人数每年呈两位数增长,2017年旅游人数达到4380.75人次。随着旅游意识的转变,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工业旅游意愿更加强烈,工业旅游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4 乐山工业旅游开发对策

4.1 政府的合理引导和支持

4.1.1 對工业旅游资源统一规划开发

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对工业旅游成功与否密切相关,政府的统一规划有利于乐山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工业旅游产品的整体定位,前期的统一规划也可避免长久开发中的“狗尾貂现象”。 首先,政府要认识到工业旅游对于城市经济的作用,明确工业旅游在乐山经济中的地位,并理顺工业旅游与大众旅游、专项旅游之间的关系,其次,制定工业旅游规划,使规划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保证工业旅游开发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再次,要调查工业资源特色,从而确定优先开发方向与顺序,并有效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最后,加大工业旅游基金和旅游用地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土地有偿转让制度和企业资金、技术等入股政策,为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保证。

4.1.2 制定工业旅游标准体系,规范工业旅游发展

在《国家级工业旅游区(点)规范与评定》和《四川工业旅游发展纲要》基础上研究制定乐山本地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和工业旅游服务规范,保证乐山工业旅游开发的高起点和高质量。工业旅游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工业旅游企业的资质、旅游设施建设标准,保证工业旅游企业按照相关标准建设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咨询点。工业旅游服务标准主要是规定必须提供的旅游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相关的具体的要求。除了工业旅游书面评价标准,还可通过政策引领或资金支持,引导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创建各类工业旅游示范点,发挥对工业旅游企业的示范性和引导性作用,实现乐山企业由工业生产向旅游服务的转变。

4.1.3 合理选择工业旅游开发模式

工业旅游内容和项目设计上要强调多样化,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政府需要对乐山工业资源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工业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特点,并根据工业旅游资源的要素价值、开发价值和资源吸引力科学分类,科学选择开发模式,优化配置工业旅游产品,吸引潜在游客,具体的开发模式见表3。

4.2 多方通力合作,协同推进乐山工业旅游开发

工业旅游开发系统复杂,要避免单打独斗,多个部门合作才是快速推进工业旅游开发的关键。一是乐山各区、市、县的旅游、经济、信息化、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和文物等部门共同参与到工业旅游的开发中来,在申请程序、资金、土地和税费等政策方面为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便利,保证在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上取得突破。二是工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在开发过程中要有“一盘棋”和“差异化”的观念,从游客利益出发,整体优化旅游产品设计和功能布局,使得乐山区域内的各类功能产品体系化、类型多样化、功能多元化。三是现有的工业旅游企业与原有的销售渠道成员联手运营,尽量将工业旅游产品纳入到常规旅游和国内外旅游的网络体系。

4.3 主体企业积极参与,顺势而为

4.3.1 观念上重视

企业在工业旅游开发中扮演着产品开发、品牌形象建设和经营管理等多重角色,受多种原因的影响,部分企业对工业旅游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工业旅游开发中政府一头热的现象比较突出。要让企业重视工业旅游,踊跃参与到工业旅游的开发中来,工业企业应该改变不正确的认识,应充分认识到工业旅游对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并以此为契机,通过深度挖掘工业资源的文化旅游价值,对企业资源的重新组合和开发,将工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切实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此外,工业企业需要理解工业旅游的综合效益内涵,科学评价工业旅游效益,增加工业旅游开发信心。

4.3.2 自上而下的推进

在工业旅游开发初期,缺乏必要的知识能力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员工工业旅游抵触情绪浓厚,工业旅游开发启动难,企业可采用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实现开发工作的全面铺开。如何自从而下的推进工业旅游,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首先,企业高层必须重视工业旅游,有工业旅游开发的坚定决心,并将这种坚定的决心传达给每位员工;其次,通过宣传引导、利益调整和政策调控等措施为工业旅游开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提高员工参与工业旅游的积极性;再次,要成立由企业领导人员牵头的工业旅游小组,将本企业的工业旅游开发工作层层铺开,逐级推进;最后,企业要对人力资源、财务、生产部门、市场营销等各部门进行逐级培训,加速培养一支能适应工业旅游的发展要求的高水平营销、策划和管理人才队伍,保证工业旅游开发之需。

4.3.3 强化工业旅游产品设计,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工业旅游重在满足游客的求知、娱乐、体验和怀旧等需求,因此工业企业的创意、设计与景观改造都需要以游客为中心。在设计上要针对不同人群设计出各类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及项目,如观光、休闲、科普、节庆游、遗产游和购物等。在创意上要通过现场实物、特色图片、有趣视频、生动讲解和互动体验等多种创意来提高工业旅游的亲和度,增加游客对企业生产材料、制作流程工艺和企业文化的深入了解。在旅游配套方面要为游客提供咨询、预订、讲解、特殊人群服务和餐饮医疗等服务,只有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和细微化的服务才能让游客真正体验到“游”味。

4.3.4 扩大工业旅游宣传,拓展客源

工业旅游不能等客上门,应针对不同客源要积极主动出击,获得更多客源,保证工业旅游的可持续性。针对外地游客,乐山政府可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和承办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平台外,增加乐山工业旅游在百度的搜索广告,和马蜂窝、大众点评的游客评价,工业企业则与原有的旅行社合作,吸引外地游客在光顾乐山大佛和峨眉山等景区后进行工业旅游。外地投资客和本地企事业单位主要通过乐山经贸委、乐山工业行业协会联合举行以促进交流观摩为主题的商务接待主题旅游。针对本地学生,企业利用抖音、QQ空间等新媒体发布有趣的小视频,激发学生们对外界的好奇心,吸引他们参加工业旅游,也可以与学校合作,为在校的大中小学生提供亲子游、修学游和专题游。针对本地的老年人市场,企业采用工业旅游进社区,以降价形式激发他们的旅游欲望,也可与超市合作,采用购物送工业旅游门票的形式,还可与当地的老年协会和老年大学合作,提高老年人参与度。

参考文献

[1]王德刚,田芸.工业旅游开发的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2]符江红,唐玲萍.对红塔山集团工业旅游开发的思考[J].社会发展研究,2007,(19):43-46.

[3]乐山工业:创新驱动竞风流[EB/OL].https://leshan.scol.com.cn/ttxw/201801/56069710.html.2018-01-26.

[4]工业旅游|六大模式+六大功能[EB/OL].http://www.sohu.com/a/195250956_99957503.

[5]魏清清.工业旅游开发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古镇旅游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天台山位于浙江中东部的天台县境内,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业已开始步入蓬勃发展的阶段。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对策。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服务,发挥旅游资源的最大优势,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SWOT分析;发展对策

佛教是人类文化的源泉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佛教文化与旅游结缘己久,以佛教为目的旅游活动,古己有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国内旅游的兴起,我国佛教文化旅游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天台山,位于浙江中东部的天台县境内,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闻名于世,它以浓厚的宗教特色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国内外的佛教信徒和众多游客,成为我国重要的佛教旅游胜地。

一、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广为应用的一种机会—风险分析方法。SW是指内部的优势和劣势(Strengths and Weaknesses),OT是指外部的机会和风险(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现针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风险做如下分析。

1.优势

(1)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禀赋突出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无论从资源的丰度、品位度,还是资源的集中度来看,都具备相当好的开发优势。天台山佛教文化历时千年,天台佛教自成一体,在传播过程中保持自己完整的佛理、佛法。天台国清讲寺的天台宗祖庭地位在中国佛教中毫无争论。寒山与拾得的“和合”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贵和谐,尚中道,非常切合当下的时代背景。五百罗汉信仰、济公传说、佛教音乐、佛教造像工艺、茶禅文化等天台山佛教文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其中“济公传说”、“干漆夹苎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山还曾驻锡其他有名高僧,包括一行法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东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佛教天台宗在日本、韩国具有深远的影响,济公文化在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影响很大。

(2)天台山佛教旅游已有较好的基础

天台山是第二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曾入选由搜狐网发起、国内40多家网站参与开展的“中华十大名山”。在景区建设上,旅游管理部门加大投入,集中力量,打造精品。近年来,重建、修缮了国清寺、万年寺、高明寺、济公故居等宗教活动场所。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接待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天台山佛教旅游具有良好的市场优势

随着上三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开通,杭州湾大桥的建成,天台至上海仅需3个小时,至杭州、宁波仅需1.5个小时,至路桥机场、海门港口仅需1小时,天台已融入沿海大交通立体网络之中,十分有利于天台纳入温台、杭州、宁波、上海等最具活力经济区。华东地区经济发达,人的精神需求旺盛,天台山佛教文化的价值能得到最大彰显。同时,台湾三通的开放,港澳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日、韩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客源国,日、韩朝拜天台宗祖庭,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崇拜济公,佛教朝觐游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越来越发达。

2.劣势

(1)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较为单一

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基本停留在朝圣游、寻踪游及观光型旅游方面,没有形成有影响的特色产品。旅游活动大部分重复,有的佛教景点开发项目雷同、单调,宗教仪式、宗教节日活动等方面的开发不足,很少有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导致游客们觉得每处佛教景点都是沉闷呆板、单调乏味,导致非信教游客逗留时间短,回头率低。

(2)天台山旅游经济发展容量较低

旅游环境容量主要组成部分有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及旅游心理容量,在天台山这四个旅游容量中,天台山的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是各容量的最小的,其游览、接待、服务等基础设施落后,景区道路等级差、路况不好,旅游住宿设施档次低,其低经济发展容量是制约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3)缺乏专业导游人才

佛教文化旅游是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对于对佛教文化知识知之甚少的游客来说,佛教文化旅游只是看看建筑、欣赏自然风光。导游人员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元素,导游人员的天台山佛教文化知识相对匮乏,对天台宗的发展和意义了解不多,对和合二仙思想的精髓缺乏研究等,难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欲、好奇心理等要求,大部分导游人员讲解存在皮毛化和庸俗化的现象。

3.机遇

(1)世界、国内旅游发展形势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正处于持续发展阶段,这对于各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旅游接待国和旅游客源国,到2020年,世界旅游组织预计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2)新休假制度为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注入了强心剂

中国的“假日经济”已成为中国旅游业迅速增长的助推器,新休假制度的实行,使得中短途旅游将占主导地位。五个三天的“小长假”,会让华东部分游客,尤其是上海、苏闽部分游客取消长途出行计划,进而被中短途出游所消化。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应抓住这一极其有利的时机。

(3)区域合作的开展扩大了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2001年,新昌、天台、仙居、临海四县市的旅游主管部门开展区域合作,借助“天仙配”之名设计推出了“新天仙配,长城作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如今,经过短短几年宣传、运作,该线路已成为旅游界知名的品牌线路、浙江省精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赢得了华东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美誉。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作为天台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必将从中获益良多。

4.风险

(1)旅游竞争愈加激烈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从自然增长方式转向竞争性增长方式。旅游业的竞争不仅仅是旅游市场的竞争,而且是发展理念、创新意识、旅游产品、旅游环境、旅游形象、旅游特色、旅游人才、旅游投入等全方位的竞争,各地都不断加大旅游工作的力度。天台位于浙江旅游资源密集区内,雁荡山在其南,杭州旅游区、绍兴旅游区在其北,普陀山在其东北,从而使天台旅游区位于上述著名风景区的阴影区内,存在争夺共同客源市场的不利因素。杭州灵隐寺、新昌大佛寺、奉化雪窦寺、宁波天童、阿育王寺和“海天佛国”普陀山等佛教旅游景区,更是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直接的、有力的竞争者。

(2)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旅游业是一个敏感的行业,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一些突发的事件都会对旅游业造成冲击,,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都会构成对旅游业的威胁。

二、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1.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吸引力

天台山佛教文化内涵丰富,根据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特点,发展各种类型的佛教文化旅游,如佛教观光旅游、佛教朝拜旅游、佛教生活习俗旅游、佛教修学旅游、佛教疗养旅游等。增加能够使游客身临其境体验佛教活动的旅游项目,增强佛教文化旅游的参与性,以此满足游客对佛教强烈的好奇心及新奇感。积极筹划有意义的活动,如法会、守塔、放生等佛事活动,可以让广大的非信教游客参观寺院中的佛教活动、佛门一天的生活。从而多层次、多角度地让游客强烈感受到佛教所带来的厚重的文化感。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容量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基础性工作。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游客以来自经济发达的地区为主,尤其是海外游客,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要加强县城通住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道路交通建设,努力实现旅游道路交通方便快捷。要积极发展星级饭店,同时努力发展度假旅馆、民居旅馆、寺庙招待所等住宿设施,形成结构合理,满足需求的旅游住宿体系。要改善游览设施,提高景区和其它旅游服务设施硬件水平。

3.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旅游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只有合作才能双赢甚至多赢,区域合作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已开发的“新天仙配,长城作证”旅游区域合作线路,我们要继续深度开发,做的更精,更强。同时应该和舟山、绍兴、宁波等周边地区在佛教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方面加强协作,联手打造“浙东佛教文化游”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游客。

4.拓展旅游市场,搞好旅游市场定位

天台山佛教文化底蕴非常深,做好宣传可以让游客了解天台山在佛教传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打开知名度。在宣传中,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重点,不断拓展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国内市场要坚持“立足华东,主攻上海,兼顾苏闽,延伸全国”的总体思路,海外市场坚持用“天台宗”牌开拓日、韩市场,以“济公”牌开拓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应有组织、有计划地举行一些道场、法会等宗教仪式及节事活动,吸引大量的海内外信徒以及对宗教有兴趣的朋友参加,也借此提高其宗教影响力,通过努力转化为核心客源市场。

5.开发佛教旅游商品,增加游客的购物消费

目前,游客在天台佛教文化旅游的消费主要为交通、食宿、门票等,旅游商品购物所占比重小。加快开发具有天台山佛教文化内涵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如佛教护身符,“干漆夹苎法”技艺造的和合二仙、济公吉祥物,济公葫芦,天台云雾茶等,以便满足对此有兴趣的许多游客的要求。这些佛教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能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品位,也可增强天台佛教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增加旅游收入。

6.培养优秀导游人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佛教文化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培养专业旅游人才是建设旅游文化的关键。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寻求的是一种文化,大部分的游客并不具备深层次的天台山佛教文化知识。因此在天台山佛教文化的导游讲解中,导游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佛教知识的讲解,应向游客介绍天台山佛教文化的精髓,力求深入和对比。旅游主管部门、旅游开发者和宗教实体应共同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和专业测评制度,以保障为讲解服务系统提供优质的天台山佛教文化专业导游人员。

三、结论

运用SWOT分析法,对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把天台山建成华东乃至东亚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游览地。因此,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从自身文化内涵的特点出发,采取有效的宣传,积极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完善旅游服务系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经济容量,从而促进天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传康 牟光蓉 徐君亮: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J].旅游学刊,1988年增刊.

[2]胡忠行 朱爱珍:天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3).

[3]孙爱丽 王 晞: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J].社会科学家,2003,100.

[4]周丽君 王金伟:论佛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16(2).

[5]田俊迁:社会结构理论视阈中的宗教旅游资源开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5).

古镇旅游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采用SWOT分析模型,分析了发展新疆草原生态旅游业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机遇和挑战,通过分析得出:新疆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对此我们提出了发展新疆草原旅游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草原生态旅游 SWOT 对策建议

一、前言

新疆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近年来,新疆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新疆的旅游发展迅猛,草原旅游的发展也较快。新疆的草原面积为5 726万公顷[1],约占新疆国地面积的36%,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7[2],新疆的天然草地分布区域广,著名的草原景点有:巴州草原上的天鹅湖、南山牧场、天池牧场、伊犁那拉提草原自然保护区、阿尔泰草原上的喀纳斯湖等。人们十分关注如何有效地开发草原旅游资源的问题,而生态草原旅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3]。

生态旅游的概念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墨西哥人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且于1988年被他定义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使游客在欣赏和游览于文化遗产的同时,可以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受美丽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4]。生态旅游的概念一经提出,生态旅游在国际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国不少地方也建立了生态旅游区。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新疆的生态草原旅游进行分析。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组合分析方法。SWOT分析即内、外部环境分析,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会)及threats(威胁)的统称,其中SW 代表内部因素,OT代表外部因素。本文将SWOT方法用于新疆草原生态旅游分析,分析新疆草原生态旅游的内外部环境因缘,对新疆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全面的把握,提出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建议。

二、新疆草原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1.内部优势分析。(1)独具特色的气候。新疆草原分布的地区,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气候优势,且新疆草原大部分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夏季,草原几乎可以成为难得的避暑胜地,草原地区日夜温差较大,夜晚可盖棉被,“中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对新疆气候变化真实的写照。冬季,草原可以开发成如滑雪等冰雪风情项目。(2)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海边、农区的人们来说,草原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从电影、画报上看到过,即使想象力再丰富,也很难体会出草原蕴藏的无穷魅力。草原植物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特性不同,花色美丽,使人流连忘返。到草原旅游的人们常会看到不同大小的墨绿色圈,这就是草原独特的奇观现象——“蘑菇圈”,在这墨绿色的圈子周围,人们可能找到气味芳香的野草菇。在新疆草原地带,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天山山地垂直带草地的变化,可以观赏到不同海拔的植物群落。草原的动物妙趣横生,也会使人感到新奇。长于奔跑的各色野马、盘旋天空中的凶猛老鹰、鸣声嘹亮婉转的百灵鸟、狡猾媚态的狐狸,则是草原上非常有特色的野生动物。当然,各种各样的老鼠更为有趣,草原是老鼠的王国。(3)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景观。新疆草原地区远离重工业区,没有受到工业污染,绝大部分是人迹罕至,属于原生态景观。草原往往与森林联结在一起,蓝天白云,雪山森林草地,小溪流水帐篷,牛欢羊跳牧人,美不胜收。(4)独具特色的草原民族风情。新疆草原分布的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生活习俗,他们的文化历史都各具特色,这些对生态旅游者来说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新疆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民族。蒙古包,这种哈萨克族、蒙古族人民的传统住房为圆形,冬季下雪,包顶积雪不多,轻便,易于拆装和移动。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极具特点。不少旅游者很喜欢穿上漂亮的少数民族服饰摄影留念。少数民族的奶茶也别具一番风味,清炖羊肉更是一绝。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少数民族热情大方,款待四方来客,能歌善舞,这些对游客都是一种吸引。(5)促进草原地区农牧民收入的提高,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游客旅游会产生大量的消费,比如吃饭、住宿、玩乐等,这些可以带动草原农牧民的收入,生态旅游还会产生一些诸如“农家乐”等旅游形式的草原增殖服务,同时也促进草原地区的经济发展。(6)有利于草原的保护。生态旅游会给旅游区带来收益,有了这些收益可以缓解草原草被植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加强草原区的保护,避免草原沙漠化,同时也可以大大改善草原旅游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避免旅游给草原带来破坏。

2.内部劣势分析。(1)导游素质不高。不少人对草原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草原导游的重要性目前并未为人们所普遍认识,他们的地位和作用也并未引起入们的重视,且称职的导游很少很少,不少导游不能阐述新疆草原的独特风景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不能让游客感受到草原生态旅游的意义,这不利于新疆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发展。(2)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滞后。草原景点大多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导致景点的管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足以满足景区的管理所需,专业管理人才更是奇缺,服务意识淡薄,景区没有专业规划,部分景区管理混乱,还存在乱收费的现象,影响旅游声誉。(3)基础设施条件差。新疆草原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差,交能不便,卫生条件差,厕所较少,垃圾桶较少,是草原这些损害了游客去景区旅游参观的积极性,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4)景区分布分散。新疆草原景区多,但分布较分散,一般景区之间的距离都在数百公里以上,驱车也需要数小时,使游客的部分时间消耗在了路上。(5)景区管理水平不高。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游客的大量进入、旅游项目的设置、服务设施及游道的修建必然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的环境。新疆大多旅游景区的开发管理不当,将直接造成旅游资源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3.外部机会分析。(1)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有利于促进新疆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今年5月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强调新疆要“发展旅游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央投资将继续向新疆倾斜,新疆迎来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新疆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到新疆来投资和旅游的人数也会激增,这会促进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新疆草原生态旅游业的发展。(2)国家西部大开发。1996年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明确了集中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发展、扩大开放五个方面的工作。这些具体措施的实施都为新疆草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机遇。(3)国家扶贫政策。中央非常重视贫困地区的扶贫,历年业,在旅游税收、财政拨款、人才、技术、生产各方面给予大力优惠和扶持,切实推动了新疆草原旅游事业的发展。(4)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势态良好。近年来,新疆旅游业发展较快,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势态良好,速度迅速,呈现出一片欣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中不乏。(5)政府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和新疆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新疆旅游业,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旅游来确定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确定为新疆发展的支柱产业。

4.外部威胁分析。当前,世界各国都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的经济产业之一,地区之间,国家之间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旅游竞争在所难免。在国风,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将旅游业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来发展,西部省份更是将其作为重点来做,新的一轮旅游开发热潮来已经形成,新疆周边的青海、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旅游对新疆旅游业市场有较多的冲击。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新疆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发现,新疆草原生态旅游业内部优势明显强于劣势,外部机会也比挑战多,新疆应该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结合前面的SWOT分析对新疆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提出以下一些建议。(1)大力培养草原生态旅游导游。大力培养具有知识广博、面宽的导游员,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生态导游的队伍,导游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对少数民族风情的了解。(2)加强草原旅游的规划,大力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大力培养优秀导游和管理人员,加强道路的修建,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垃圾回收站、厕所和指示标牌。(3)大力开展畜牧业试驾体验活动,生态草原一体化旅游。结合草原特色,突出人文风情,开展畜牧业试驾体验活动,开展综合现代科技、生态和人文为一体的生态化草原旅游。

参考文献:

[1]马玲玲.新疆草业产业化的SWOT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2009,(3):30-34.

[2]陈佐忠.略论中国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优势、问题和对策[J].草原文化,2004,(2):42-45.

[3]朱丽娟,尚杰.中国环境产业的SWOT分析[J].世界农业,2008,(11):55-57.

[4]谢安民,郑小燕,刘洋.中国草原生态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9,(2):15-16.

The SWOT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f Xinjiang Grassland Ecological Tourism

RENA·abdukelimu,LI Rui-nian,SHAWULIE·shabihan,ZHANG Hui-hui,MALIYA·ersibieke

(Grass and Science Institute of 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Urumqi 830000,China)

Key words:grassland ecological tourism;SWOT;suggestions[责任编辑 安世友]

古镇旅游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对于改善乡村环境、推进产业融合、扩大农民就业、弘扬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治理、驱动乡村发展及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而探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对乡村旅游发展有重要影响。以江苏省苏南地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五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调研对象,通过实地与网络调查相结合,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业态规模、业态空间、业态价值、业态集聚、业态生态等5个方面19个二级指标,构建乡村旅游业态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目标,研究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之機理。研究结果发现:(1)苏南五市乡村旅游综合评价中,南京市最优,其次排序为常州、苏州、无锡、镇江;(2)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源于传统业态的“推力”、新业态的“拉力”以及支持系统带来的“中间障碍因素”作用,在强调乡村旅游乡村性、地方性、真实性、吸引性的同时,通过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内驱动力与外驱动力、个体与群体的知识存量、创新文化、创新方法、自身特性等形成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模型,融入乡村公共服务文化与现代文化,驱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通过实证调研,本文试图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提供借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业态评价;创新机理;乡村振兴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1904031

乡村旅游经多年发展,已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旅游休闲方式,其对改善乡村环境、推进产业融合、扩大农民就业、弘扬乡风文明、促进城乡发展及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影响。乡村振兴是乡村全方位的振兴,其中文化与产业的振兴是基础和核心内容。2019年中央1号文中提出:“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这对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期待更高、任务更艰巨、发展理念更创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乡村旅游较为突出的问题,并成为主要制约旅游者日益增长的美好旅游生活需要的因素之一,如业态供给单一,产品与模式趋于雷同,缺乏创新,要素错配,乡村文化利用不足以及“造村运动”带来结构性过剩等。从乡村振兴视角审视乡村建设,会发现乡村文化功能与价值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中可以进一步延伸与利用。基于此,探讨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及创新机理等问题,对实现乡村旅游平衡充分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当前学者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供给研究、旅游业态研究等三个方面作相关研究,这三者也共同构成了文献研究基础。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1]三十多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众多,有效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并为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乡村振兴研究可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文献。学者基于新时代的现实背景下,一是辨析乡村振兴的内涵,重点关注当前农村的客观实际,提出乡村振兴内涵和重大战略意义[2];二是从乡村为何要振兴、为何能振兴、振兴什么以及怎样振兴[3]、战略核心思想演化[4]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探讨了乡村振兴路径及模式,从乡村振兴要素、振兴主体、治理[5]、复兴[6]、路径及模式[7]等不同视角对乡村振兴思路的辨析与论证等展开研究。

这些年,乡村旅游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影响[8-9]、路径[10]、社区参与[11]、供给动机[12]、可持续发展[13]、新型城镇化[14]等方面。 而“业态”源自零售业,学者极少提及“乡村旅游业态”,且主要关注的是旅游业态的内涵研究[15],相关观点主要有三种:要素综合说[16]、经营形态说[17]、范畴差异说。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对旅游业态创新的研究颇为少见,且大多围绕创新机制[18-19]和创新方式[20-22]两个方面。

近年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国内外鲜有学者直接提出“乡村旅游业态”概念,对乡村旅游业态的相关论述只散见于旅游业态和新业态研究中;关于旅游业态评价的研究颇为少见,对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的关注少之又少,而从乡村文化振兴与供给视角探讨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更为罕见。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态体系中的一支,应该如何进行业态创新,创新机理是否有别于其他业态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一、案例地概况

苏南是江苏省南部地区的简称,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和苏州等五市,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苏南地区经多年发展,培育了一批以禅意小镇、花海为代表的旅游风情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集聚区等系列新产品与服务,并开拓创新了以特色民宿、乡村精品酒店、乡村自驾游基地、研学农庄、非遗传承课堂、非遗工作室、房车露营地、乡村主题乐园等为特色的新业态。苏南乡村旅游业态丰富,旅游资源多样,形成浓郁的乡村休闲度假氛围。截至2017年末,苏南地区拥有3家中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09个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5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17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江苏省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区,10家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2个江苏省级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

因此,以苏南地区作为案例地探讨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及创新机理问题,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为其他地区加快乡村旅游的协调、平衡和充分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借鉴。

二、 研究设计及结果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基于区域环境与条件因素之复杂性,乡村旅游业态统计数据和资料缺失,各地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状态的度量存在差异。因而,采用了目的地居民和游客的评价和认知,运用德尔菲法与综合专家意见,拟定调研的各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苏南地区五市乡村旅游业态的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构建乡村旅游业态评价体系。“乡村旅游业态研究调查问卷”分为说明调查的内容、调查目的、感谢被调查者的参与和调查问项两大部分。而第二大部分调查问项是问卷的主题,涵盖个人基本情况、乡村旅游资源现实评价、乡村旅游的总体评价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受访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包含其人口学统计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区域、政治面貌、婚姻状况以及职业类别)、出行目的和收入水平等;二是关于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现实评价,包括受访者对苏南各市区域乡村旅游资源、业态及文化的认知等方面内容;三是关于对苏南各市区域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的总体评价;四是对该区域内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发展的其他建议。其中,第一、二部分采用选项作答,第三部分采取李克特5级量表来测度受访者对相关指标的评价,第四部分是对受访者的主观评价的信息采集。

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业态评价指标,经过对比整理,设计调查问卷,构建了19个指标初始量表的指标体系(表1)。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度,要求被调查者表明对调查表所列选项的感知(5=极满意,4=很满意,3=一般,2=较差,1=极不满意,0=无法评论)。

表1  问卷指标及量表设计

[编码 指标解释 指标量化(值) 1 2 3 4 5 0 B11 发展速度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滿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12 发展方式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13 市场饱和度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21 空间承受力 30 以内 31-50 51-70 71-90 91-100 100以上 B22 经营形态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1 功能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2 情境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3 情感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4 文化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35 社会性价值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1 区位条件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2 聚集形态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3 市场需求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44 居民支持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1 独特性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2 业态创新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3 业态丰度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4 业态融合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B55 生态环境 极不满意 较差 一般 很满意 极满意 无法评论 ]

(二)数据收集

正式调查前,调查团队在江苏农博园试调查了48份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指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调整完善。2017年8月至12月以网络调查为主,在网络上发放问卷。同时,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多次深入苏南五市(黄龙岘、七坊村、大福村、灵山、茅山镇等)乡村旅游地开展实地调研,并现场回收问卷。此次五市共发放了1 500份问卷,回收了1 230份,样本回收率为82%。团队对回收问卷进行了处理,剔除了未填写人口统计学信息、整页选择同一数字或未有实效的问卷,获得有效量表为1 203份,有效率为97.80%;并把苏南地区乡村旅游问卷发放、回收、有效率、线下线上分布情况汇总成表(表2)。

(三)层次分析法(AHP)分析

1. 构建乡村旅游业态评价结构模型

本研究在对量表进行SPSS信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根据调查问卷及综合专家意见,发现被认为综合评价比较重要的业态规模、业态空间、业态价值、业态集聚和业态生态五个方面,可作为乡村旅游业态主要评价准则;最底层为各地区层,即待评价的区域;最高层为目标层,即综合评价各地区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由此,构建了乡村旅游业态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图(图1)。

表2  样本的发放情况

[城市 发放样本数 回收样本数 回收样本率(%) 有效样本数 有效样本率(%) 在线调查数(%) 现场调查数(%) 苏州 300    270    90      265    98.15 51.70 48.30 南京 300    251    83.67 248      98.80 34.27 65.73 镇江 300    259    86.33 251    96.91 40.64 59.36 无锡 300    223    74.33 218    97.76 22.94 77.06 常州 300    227    75.67 221    97.36 28.51 71.49 ]

2. 构造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判断矩阵

在乡村旅游业态评价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邀请5位专家评判,基于倒数标度方法,构建乡村旅游业态评价判断矩阵;将两两比较结果写入矩阵,得到下列的矩阵形式(表3至表8)。

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及总排序,五市的优先排序分别为:0.425、0.200、0.155、0.152、0.067,所以五市乡村旅游综合评价中,南京市最优,其次分别为常州、苏州、无锡,最后为镇江。

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分析

乡村旅游融合了生产、生活和生态,这决定了其具有乡村振兴的天然“基因”,是开启乡村振兴之门的一把金钥匙。[23]乡村旅游可以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产业资源,集聚乡村人才回流,尤其是通过乡村旅游创新,改善乡村居住环境,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更多地承载乡村振兴之重任。因此,分析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是非常必要的。

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机理源于传统业态的“推力”、新业态的“拉力”以及支持系统带来的“中间障碍因素”作用,是内外驱动力、知识存量、创新文化、创新方法等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合苏南五市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实际情况,发现乡村旅游业态创新除了受上述因素影响,还受自身特征如乡村性、地方性、真实性、吸引性等影响。基于分析结果和分析框架,总结了苏南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形成机理(图2)。

具体来说,乡村性特征是指以乡村为根、土地为魂、农耕为本的基本性质,形成独特的地方风俗、本土文化、在地资源、特有风貌和风土人情。社会经济与乡村文化的观念和行为也都已经受到了旅游的渗透,并或多或少具有了旅游的特征。地方性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根本,是地方情感和历史传承,在乡村社会构建过程中其吸引力依托乡村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素,根植于本土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如乡风乡俗、民间艺术、农事活动、乡村建筑、家装、传统服饰等。苏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来自苏南乡村地区独特的地方性,吸引游客通過空间转换与地方发生关联,因而空间转换成为连接地方与游客的重要途径。乡村建筑及遗迹、乡民服饰、乡村饮食、乡村语言及口承文化、乡村节庆及礼俗信仰、工具及乡村工艺品等是影响乡村旅游真实性的主要因素;而真实性亦是对目的地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苏南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既要满足游客存在寻求“他者”真实文化的心理需求,也要避免文化再生产过程中对苏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产生结构性的影响,从而不破坏其乡村文化的真实性,如乡村文化变迁、乡村社会结构变化、乡村族群认同和乡村情感归属等,有效地推动乡村文化保护、活化与利用。

内、外驱动力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动力源泉,前者主要受到企业家创新精神、创新收益和效益需求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到技术进步、游客价值主张和旅游产业竞争格局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内驱力分析

首创性、成功欲、冒险和以苦为乐、精明与敏锐、强烈的事业心,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财富,其核心是企业家的成功欲。[24]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创新要素的整合者;作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主体,其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包括了乡村旅游企业管理者或经营者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魄力、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动力体系包括形成和推动这种创新精神发展及实现的各种推动条件和激励因素,是一个在原动力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动力体系。[25]其分为内在动因和环境激励这两个方面,前者包括相近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矛盾;后者则包括社会需求和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矛盾等。

乡村旅游经营的本质是创造效益,收益的获取亦是乡村旅游业态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创新收益因素是乡村旅游内部的创新动力核心要素。对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等效益获得的需求,既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内生动力,也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二)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外驱力分析

游客价值主张是指对游客而言什么是有意义的,即对游客真实需求的深入描述。需求结构根本性的转变与时空的变换使乡村旅游者的需求发生动态变化,只有对乡村旅游消费者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研判,才能为乡村旅游企业拓展新的业态和模式创造机会。游客价值主张的变化是乡村旅游新模式和新业态的重要推进因素;而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也会创造新的价值主张,又为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拓展新思维、新空间。

乡村旅游产业内的经营压力和市场竞争,迫使乡村旅游企业不断审视自身的业态模式,并寻求新路径,拓展乡村旅游新的业态和模式。乡村旅游产业竞争模式由资本、价格的竞争转向知识、创新的竞争,从而演化出乡村旅游新的业态。

技术进步是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外驱动力之一,是推进乡村旅游新业态和新模式出现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信息技术(如AR、VR、MR等)与旅游业的融合互动,增强了乡村旅游不同产业链之间以及产业链内不同环节的互动,“互联网+、文化+、技术+”的推动则催生了新的乡村旅游产业形态与模式。可见,技术进步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与转型升级,可多举措、多途径地提高乡村旅游业态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技术进步的驱动力。

(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存量因素

业态创新知识存量直接影响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能力的大小,它指的是乡村旅游内部所储存的知识量,包括乡村旅游自有量、自创获得量及内化于外部共享的知识资源。[26]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知识存量受知识创新量、知识共享量和知识更新量等影响。乡村旅游企业通过投入自身知识,创新获得业态创新资源,增加或提升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存量。为主导乡村旅游企业和协同方实现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之目标,将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存量融入乡村旅游价值链的业态创新知识资源量称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知识共享量。基于更好地响应旅游市场变化之目的,将乡村旅游企业进行业态创新知识存量更新淘汰的量界定为业态创新知识更新量。通过对知识增量累积、乡村旅游生态变异以及业态创新知识势能转换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持续增强。

(四)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文化因素

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文化,既是环境因素,影响或制约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过程,也是渗透到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主体的潜在因素,影响业态创新者的思想和行为。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的人文内涵等。[27]业态创新文化包括与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有关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人文内涵的业态创新观念文化,以及有助于业态创新的制度、规范等人文环境的业态创新制度文化,如业态的开发、研究、创新、传播、推广、效果评估等环节中有利于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之文化或业态创新所需之文化。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观念文化包括理性的研判精神、以业态创新为荣的价值观、开放协作的竞争意识、不惧风险和允许失败的宽容精神等。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制度文化体现为激励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精神家园”。

(五)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方法因素

创新方法是指乡村旅游在业态创新过程中,用于解决乡村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流程相关的技术、管理与服务创新难题时,采用与提炼出的思维、科学方法和工具等总称;其具有一定的领域无关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集成和融合领域相关工程技术的“纽带”。[28]乡村旅游业态创新需完善的、科学的创新方法应用系统,并将其导入乡村旅游企业,指导解决业态创新难题,进而提升乡村旅游业态创新能力。乡村旅游业态创新主要包括业态创新能力的提升与转化,而最直观的表现主要为业态知识存量的创新,利用原始创新、引进吸收二次创新、集成创新等方式方法,对知识存量、标准、业种、业型、业势等创新, 进而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业态创新发展能力。

在强调乡村旅游乡村性、地方性、真实性、吸引性的同时,融入乡村公共服务文化与现代文化,传承农耕文化,挖掘利用区域民俗特色文化,培育乡村旅游的业态创新驱动力与创新文化,加快业态创新知识存量的积累,选择合适的创新方法,创新乡村旅游新业态,可助力乡村文化与产业的振兴。

四、结语

探讨乡村旅游业态评价与创新机理,对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因而,本文立足乡村振兴背景,多维度构建乡村旅游业态测度体系,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业态评价体系的可靠性与科学性。然而,篇幅所限,未能涉及乡村旅游业态创新机理对其他区域适用性的进一步验证、乡村旅游业态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效果测度等,这将是后续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智勇.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及区划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6),137-143.

[2] Yansui Liu, Yuheng Li.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 2017,548(7667): 275–277.

[3] 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1):6-11.

[4] 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6):49-55.

[5] 贺雪峰. 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J].探索与争鸣,2017(12): 71-76.

[6] 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1):30-34,63.

[7] 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1-9.

[8] 罗文斌,钟诚,Dallen J Timothy,等.乡村旅游开发中女性村官参与行为影响机理研究——以湖南省女性村官为例[J].旅游学刊,2017(1):54-63.

[9] 吴吉林,周春山,谢文海.传统村落农户乡村旅游适应性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湘西州6个村落的调查[J].地理科学,2018(5):755-763.

[10] 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336-339.

[11] 路幸福,陆林.乡村旅游发展的居民社区参与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1):1054-1056.

[12] 陈丽军.乡村旅游服务供给提质增效的路径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199-200.

[13] 谢彦君.呵护“姆庇之家”,重塑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新理念[J].旅游学刊,2017(1):8-10.

[14] 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8):1409-1421.

[15] 曾博伟,唐美波. 旅游业态辨析[N].中国旅游报,2009-09-02(11).

[16] 邹再进.旅游业态发展趋势探讨[J].商业研究,2007(12):156-160.

[17] 杨玲玲,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9(6):135-138.

[18] 袁中许.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J].旅游学刊,2013,28 (5):80-88.

[19] 严伟.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融合机理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4(10):97-101.

[20] Tremblay P.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5(4):837-859.

[21] Jackson J, Murphy P.Clusters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33 (4):1018-1035.

[22] 郭旸,沈涵.基于生態内生化的旅游新业态的体系构建与规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1(4):120-129.

[23] 舒伯阳,刘 玲.乡村振兴中的旅游乡建与包容性发展[J].旅游学刊,2018(7): 9-10.

[24] 郭俊华,白永秀.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及其培育机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06):138-143.

[25] 赵薇,杰弗瑞·德登.企业家创新精神原动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7):91-96.

[26] Mundbrod N, Kolb J, Reichert M. Towards a system support of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work [M]//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Workshop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3: 31-42.

[27] 陈依元.试论科技创新文化内涵体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 (4) :32-36.

[28] 江平宇,张斌斌,郭威.企业实施多创新方法集成与融合应用的LCUE矩阵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2):1-8.

(責任编辑  张月红)

On Evaluation 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Industry Mode from the Perespective of Rual Prosperity: A Study of Five Cities in Southern Jiangsu

Ji Genbao1,Guo Ling2 ,Wang Fei3,Tang Jing1

(1.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2.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 Cultural,Broadcasting,Television and Tourism Bureau of Zhenjiang)

Key words: rural tourism;innov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mode;evalu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mode; innovation mechanism; rural prosperity

古镇旅游发展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三亚旅游业日益稳健地发展,三亚越来越多的民俗文化也被挖掘出来,并开发成了旅游体验项目。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来探讨三亚民俗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问题,希望有助于三亚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三亚;民俗旅游;SWOT分析

所谓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 三亚位于海南岛的南部,处于北纬18°C的热带地区,是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黎族人口居多。在三亚民俗旅游业中,以发展黎苗民俗旅游产品为主。使景区在拥有自然资源的同时呈现出本地民俗的特色。目前,三亚民俗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正处于发展时期,既有其优势和劣势也存在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模型是一种综合性的考虑产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并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下面就对其发展的现状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

1 三亚民俗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优势

(1)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在民俗旅游的开发中,少数民族的文化产品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来源。三亚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1%,其中人口最多的黎族和苗族,从黎苗的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等几方面都已开发了不同的民俗旅游产品。为大家所知道的黎族、苗族的传统歌舞有竹竿舞、舂米舞等;另有别具一格的鼻萧、树叶吹奏、竹木打击乐等[2]。在三亚的民俗旅游中,体现黎苗民俗文化景区是位于甘什岭的槟榔谷,景区内展现了黎苗物质生活以体现黎苗风情,如织黎锦、船型屋等和黎家老人神秘的文身等。除了黎族、苗族,在三亚的羊栏地区是回族的聚集地。在三亚码头地带,船上群居着的是疍家渔民。疍家渔民虽然是汉族,却因生活方式独特也形成了自己的民俗特色,同时也展现了三亚曾作为崖州时期的渔民的生活方式。

(2)岁时节庆充满民俗特色。三亚的岁时节庆有很多,黎苗节日“三月三”,回族新年“古尔邦节”,海南“欢乐节”等。少数民族节日近年来随着三亚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逐渐成了三亚的一大民俗特色。黎苗节日“三月三”尤为盛大,这同时也是全省黎苗同胞的一起庆祝的日子,在不同的地点都会设有民俗项目,比如竹竿舞,游客们可以亲身参与感受节日的欢乐。“三月三”节日的丰富与盛大在三亚已经超越了“春节”,这不仅成为了三亚民俗旅游的优势,也促进了三亚民俗旅游业的发展。

2 三亚民俗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劣势

(1)民俗旅游品牌比较单一。三亚虽然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但民俗旅游线路的规划与开发仍是处于滞后状态,对黎苗民俗旅游关注得较多,却忽略了其他民俗旅游的建设。疍家渔民是三亚最早的汉民族群之一,疍家民俗文化最近才受政府关注,其相关的保护建设也是刚刚起步,民俗文化的规划与建设几乎是零。目前可以让游客体验到的文化方式就是到疍家鱼排上吃海鲜,但疍家鱼排本是作为民居使用,其环境较差,这就造成了它只能在小范围的游客中传播,不知道的人占大多数。从市面上就可以看出,在三亚众多的民俗旅游线路中,极少看见疍家鱼排的影子。这就需要开发者要对三亚的民俗文化有全面了解,以多样化的形式去打造三亚的民俗旅游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2)旅游演艺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性。旅游演艺产品是针对旅游市场开展的,凸显旅游目的的特色文化并具有商业性质的文艺表演形式。[3]在三亚的民俗旅游中,多以黎族风情舞蹈作为表演内容,大多数都是“竹竿舞”。虽然这作为黎族代表性的舞蹈,是表演的主要内容,但仍然是需要创新的开发,可以做到“半年一小改,一年一大改”,这不仅使表演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对民俗文化也是创新继承,促进了民俗旅游业中旅游演艺事业的发展。

同样也是以旅游演艺产品为主的三亚“大宋千古情”主题园,其形式就同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多个民俗主题公园一样,都是在园区内的不同地点不同时段表演民俗旅游项目。《千古情》的民俗表演集聚了海南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近日开放后受到了多数游客的好评。而主题公园的弊端就在于,主题公园开发投资多,初期都是能够以其独特的民俗项目吸引旅游者,但在后期由于项目缺乏创新性而造成园区客源流失,这对其发展是致命的打击。

(3)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给当地民俗带来的破坏。开发一定会带来破坏,这不仅可以从环境的恶化得到体现,民俗文化流失也敲响了保护的警钟。国内许多充满民俗地区的旅游开发都让商业化破坏了当地淳朴的民风。三亚的回族和黎族、苗族,由于是与汉族混合居住,他们除了在岁时节庆体现民族特色,其他时候与汉族的无异,但生活习惯仍是遵守着祖辈留下来的禁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混住并进入了城市生活,随着时代进步文化交融的结果就是导致少数民族繁杂的物质民俗流逝。如黎族的黎锦纺织技术就面临失传,许多黎族的年轻都到城市里上学且更愿意向城市走去,这就使黎族的民俗技艺得不到继承而逐渐地消失,没有传承就更谈不上发展,这将会使三亚的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停滞。

(4)缺乏民俗旅游的专业人才。无论哪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人才血液的注入,三亚的教育文化事业在国内是相对落后的。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了解民俗熟知旅游业的综合性人才。从全省来看,涉及旅游专业的院校很多,但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从事于酒店行业或者旅行社行业之中,而对民俗旅游业的关注却很少。这就使民俗旅游业因为人才的缺乏,得不到科学有效的规划和开发而发展缓慢。

(5)民俗旅游景区分布得较散。三亚民俗景区的景点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相互距离都较远较分散导致了民俗旅游线路设计的困难,而这就要求民俗旅游线路的开发需要脱离往常的模式,目前许多旅行社开发设计休闲民俗体验一日游,往往就只能走一至两个景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精品一日游让游客充分感受民俗文化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

3 三亚民俗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机会

在三亚旅游业的旅游品牌中,会展旅游也是占一定分量的。许多会议和活动因为看中三亚的环境在三亚举办活动,如世界小姐大赛、沃尔沃帆船赛、世界旅游旅行大会等。2014年4月,世界旅游旅行大会在三亚海棠湾开幕,来参会的都是全球知名旅游组织和旅游企业的精英代表,这对三亚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和推介民俗旅游的产品是很好的机遇。各专家组会对三亚进行考察,在安排考察线路时会有许多涉及民俗旅游,像甘什岭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专家们在细化观察的同时对神秘的黎苗文化有所了解,在日后的开发规划中目标客源市场扩散到国外,会促进民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同时也会使后续的规划开发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

4 三亚民俗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威胁

(1)来自国内外民俗旅游地的威胁。对于三亚的民俗旅游来说,国内的民俗旅游市场如云南,贵州等地的民俗旅游业开发得较早发展的也相对较于成熟,国外的东南亚地区和许多海岛国家的民俗旅游品牌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泰国、马来西亚、巴厘岛等。这些与三亚的旅游资源相似度很高,民俗旅游业发展得成熟的地区和国家,对三亚的民俗旅游业造成很大的威胁。通过在网上的了解,三亚的物价水平较高,许多游客都在价格选择方面都更愿意选择马来西亚等国家。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就需要三亚的民俗旅游业从营销策略上去取胜,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开发不同的民俗旅游产品,在旅游推介的时候要体现三亚的民俗特色,同时也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地区成功的案例,以此去发展三亚的民俗旅游业。

(2)对三亚部分民俗缺乏保护。三亚的部分民俗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状态,崖城镇的许多民居在近些年来由于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城镇化的建设,老宅被征用拆迁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楼房。在崖城镇的港门村,许多建筑风格都是南阳骑楼,这是当时华侨文化在本地留下的印记,而如今由于没有保护的意识,许多骑楼已经变得寥寥无几。这是经济发展的后果,不仅是在三亚的城镇,在三亚市区生活着的疍家人也收到了民俗文化缺乏保护的威胁。现在的时代海岸停靠的豪华游轮是疍家人曾经的渔港,三亚疍家人的民俗文化不被人所知就是因为对其缺少开发,在今天对时代海岸的发展是朝着高端的方向走去,却忽略对疍家人民俗文化的保护,这不仅使疍家人的生存受到威胁还会使这一块民俗文化逐渐消失。

5 结 论

三亚的民俗旅游发展随着三亚旅游业的进步而进步,民俗作为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旅游业中不仅体现地方文化特色而且会使游客产生好奇的心理前来旅游。就目前来看,对于三亚民俗业的规划与开发存在的不足之处是需要我们去重视的,而该产业与地方人民的关联性紧密,民俗来源于大众,在规划与开发的同时我们需要尊重当地人民的习俗文化。不仅如此,三亚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仍是很落后,在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的同时应使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在旅游业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见许多因旅游业发展而带来的破坏,对于有形的环境破坏我们都可以看见,而无形的破坏当地民风民俗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一旦民风民俗改变,这会使当地旅游业走下坡路而被迫转型,而对于三亚来说失去民俗旅游就会使旅游业的发展变得完全商品化缺乏人文关怀。总之,对于三亚民俗旅游的规划与开发需要从可持续的角度去做,才能使三亚的民俗产业发展得以日渐成熟。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蔡道成,张侨.SWOT模型在三亚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特区经济,2010(5).

[3]徐世丕,异军突起.勃兴的旅游演艺市场[J].中外文化交流,2006(3).

上一篇:铁路站段人事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旅游产业发展探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