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2023-09-18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第1篇

201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中, 使“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由此可知, 在新时期农业事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 认知新兴职业农业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的重要性, 掌握农民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效改善至关重要。

2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新兴职业农民指一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政策性概念, 主要是指以农业为职业, 且具备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 在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现代化农业从业人员。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 新兴职业农业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更要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 会经营, 能够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建设等责任, 具备现代化观念。

2017年由农业部颁布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 通过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由此可见,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民知识与素养的培训, 是一个系统化、综合性、复杂的工程, 是对农民多元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角下农民在线学习需求

远程教育培训作为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发展与普及应用下产生的重要教育培训形式。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 农村网络基础设置建设日渐完善, 加之农村手机网民数量的不断提升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表示, 2017年手机网民超过7亿, 其中90%以上为农村手机网民) , 农民素质与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 为农民在线学习提供了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在线学习的物质需求, 使更多的农民原意自主参与到在线学习中去。

在“互联网+”战略发展下, 为迎合时代发展需求, 促进现代化农业的优化发展, 实现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目标, 发展农民在线学习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然要求。而为更高的发挥农民在线学习优势, 明确当前农民在线学习动机需求、行为需求、形式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在线学习工作至关重要。在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中发现, 农民在线学习需求与农民年龄、经济水平等存在密切关联性。就农民在线学习的动机而言, 26~35岁之间的农民侧重于提升自身知识。文化水平, 并期望多赚钱获取更好的生活水平;在学习内容上, 农民更多的期望通过在线学习掌握政府政策信息、农业种植技术信息、农业经营知识、农业市场变化情况, 提升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促进自身优化发展;在学习形式上, 要求内容能够直接指导生产时间, 学习氛围轻松, 教学资源直观形象, 能够激发兴趣的同事, 节约时间与成本。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角下农民在线学习问题

从农民主体角度入手, 对其在线学习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 信息素养不高, 农民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更倾向于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而不是利用互联网记性问题的处理, 加之由于多数农民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使其在学习中干道困难, 从而降低农民在线学习兴趣。其二, 由于在线学习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农民自主学习, 农民根据自身需求在海量的资源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 进行农业生产经营问题的处理。但是, 由于农事繁杂, 农民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生产中, 从而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 制约了在线学习的发展。加之我国当前成人教育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 远程教育的交互性与时效性不高, 从而降低了农民在线学习的兴趣。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结合农民在线学习需求, 建议在加强农村在线学习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如开展“信息惠农普及工程”, 提升农村信息普及率, 乡镇光纤入户率。注重在线学习平台的研发, 整合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信息, 如农业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农业政府政策解读等,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制作形象、直观的数字化、虚拟化在线学习内容, 为农民学习提供轻松、自在的环境。此外, 加强农民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完善农村成人教育, 发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 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学会基本计算机技能, 并为其提供咨询与指导服务。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与“互联网+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农民在线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认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 掌握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改善, 是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开展的重点, 有利于实现在线学习优势的充分发挥, 为我国农业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 传统农业已经进入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作为农业事业发展的主体, 面对农业现代化发展, 其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综合能力与素养成为关键, 构建适应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新兴职业农业队伍势在必行。基于此, 本文从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视角出发, 在资料分析、实践调研的基础上, 就农民在线学习需求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几点培育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线学习,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钮瑗瑗, 胡兵, 屠新虹.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云上智农”河南平台 (“农广通”) 建设与应用[J].农民科技培训, 2017 (8) .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第2篇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有了新的要求, 主要是在原有的个人基本素质属性、职业价值属性以及生产经营模式选择属性中融入相关的信息素养要求。在个人基本素质属性上, 必须要有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拥有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与能力和信息化手段等三方面的信息化素质。基本素质要求善于接受各种信息产品和信息技术, 并愿意主动了解和运用, 包括能使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职业价值属性方面表现为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宣传自身的新型职业农民身份, 并获取社会认同感, 同时能够通过信息系统与平台的应用提升职业价值。

2 新型职业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方法

2.1 通过“互联网+”强化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认识

“互联网+”使得新型农民有了新的培训手段, 利用互联网通过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等对新型农民进行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 再利用大数据手段对目前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以及规律, 从而深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机构, 进而不断的优化农民的培训制度, 培训方案以及绩效评价, 挖掘出具有潜力的新型培训思路。

2.2 虚拟化的实验实训模式

所谓实验实训模式, 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 构造出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 并且该环境是具有可视化功能的, 然后通过让新型职业农民在计算机上进行反复的操作训练, 达到提高农民动手能力的目的。利用虚拟化的实验室, 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在计算机上实现虚拟的操作训练, 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吸引力, 由于不需要在现场进行实验训练, 还节约了培训费用。此外还要和各大院校的图书馆建立连接, 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在利用互联网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的时候, 要将互联网的资源优化配置、高服务效率的特点发挥出来, 从而促进产业的融合, 在实际工作中, 要保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理念, 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网络化、经营电商化”的目标, 在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快创新, 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 将互联化信息技术和职业农民融合起来, 最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2.3 基于信息系统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的长效发展机制

利用信息系统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培训是信息化背景下农民职业培训的一种新模式, 其关键在于培训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培训信息系统要长效发展, 必须遵循“以人为本, 应用驱动”的建设原则,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 形成一批区域内领先的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引领、带动区域内各级培训主体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全面铺开”的策略, 区域各地方“轮流做庄”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特色应用推进会议, 及时宣传推广基于信息系统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典型应用案例, 总结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好经验、好模式, 建好一批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化示范地区。

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 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要求培育一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针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索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和效益, 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为促进农村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它有利于把优秀人才留在农村, 使其成为新农村农业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 借政策东风和思维创新, 立足国情, 构建一个结构理、运行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新课堂模式, 必将有力推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深入发展。本文主要就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途径

参考文献

[1] 崔妍.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培育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6.

[2] 屈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 2016.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第3篇

(1) 认知与实践行为的脱节。大学生绝大多数在思想上都认同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 对加强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关系也是清楚的, 对自己肩负的道德责任说出来也是头头是道的, 但在把他们肩负的道德责任与实际生活中发生矛盾冲突, 要他们进行选择时, 情况就不象他所说的那样乐观, 往往会出现偏差。

(2) 刻苦奉献精神有待提高。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自己能学的专业还是比较满意的, 学习态度比较端正, 学习目的也比较明确。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学习, 刻苦钻研,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也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加之有些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就业压力加大, 往往使这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渺茫, 学习缺乏动力, 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就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精神不振, 成绩滑坡, 有的贪图享乐, 不思进取, 要求付出比别人少, 得到比别人多。

(3) 集体荣誉感有待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这个原则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 坚持国家利益为先。当代大学生中,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关心集体, 坚持集体利益至上原则。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国家利益, 集体利益不顾, 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往往会首先考虑到个人利益。他们往往脱离集体, 我行我素, 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对集体的事情, 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缺乏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4) 功利主义色彩浓重。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 中国出现了价值功利化, 多元化的倾向。大学生一方面较易接受新思想, 新观念, 积极变革, 勇于探索。另一方面, 由于年龄, 阅历等限制, 鉴别和抵御外来影响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潮缺乏正确的认识。过去我们提倡和认同的无私奉献, 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受到怀疑, 金钱至上。个人享受、唯利是图等功利化观念却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信奉。在这种状态下, 大学生道德理想是失去了方向, 一些大学生刻苦学习是为了拿奖学金, 表现积极是为捞一张党票, 存在着明显的功力主义色彩。造成大学生公民道德产生的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社会环境因素,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同时也与公民道德教育中的缺少有关, 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个方面。

(1) 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与转轨, 人们处于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之中, 相当多的人有失落和不满足感, 社会和经济矛盾冲淡了一部分人对国家和名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诚信和善良缺乏, 道德退化。历史的嬗变, 经济的转型、新旧价值观的冲突, 使大学生出现道德上的迷惘。在社会某些领域出现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校园内的大学生。使他们对道德准则的信任感开始减弱, 对于公正的社会规范开始产生动摇, 这也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前进, 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发生巨大的变化, 思想观念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 这些都使公民道德教育的艰巨性, 复杂性和重要性更为凸显。

(2) 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的高考制度是学生上大学的唯一通道, 成绩、分数对学生来说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东西, 老师也往往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忽视其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标准不高。许多大学生跨进大学校门以后, 认为人生的理想已经实现, 就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以至于不知所措, 得过且过。因此急需在大学阶段对他们补上基本道德和行为修养的一课。同时, 由于我们对道德本身认识上的偏差, 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研究和探索也非常缺乏, 并没有形成一套有效推广的道德教育体系, 在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是摸着石头过河, 以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空洞乏力, 形式单调, 缺乏新意, 也导致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难以深入学生的头脑化为自身的要求。高校在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过程中, 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都比较落后, 与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思想的实际不相适应, 道德教育工作的评价效果手段单一, 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 道德教育政治性乏化严重, 这都是影响了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实效性和延续性。

(3) 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是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的。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的建立, 他们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市场意识和自主意识。在具有这些优点的同时, 在他们的身上还存在着责任意识浅薄的现象:一是社会历史责任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对能要承担的历史重任不明确, 不清楚自己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栋梁、名族复兴的希望, 不能正确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差异, 片面追求物质文化层面的享受。二是社会角色责任意识不明, 漠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承担的基本责任。三是社会行为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做事随意性很大, 遇事好冲动, 对行为的后果缺乏考虑, 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意识负有明确的责任。发现自己做出了不当的行为后, 不是正确面对和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而是尽量地隐瞒, 躲闪和推卸责任。

(4) 施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也影响着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 在高校中敢担着重要育人责任的辅导员和班主任自身的素质、品质、职业道德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 甚至影响着公民道德教育的效果。

十六大报告指出, 公民道德建设应“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使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 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成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培育, 让他们明辨是非, 懂得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可以做, 什么是不可以做, 什么是应该提倡的, 什么是必须反对的, 从而使大学生认清道德选择的方向, 掌握道德评价的标准。只有这样, 大学生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质, 确立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与信念, 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从而使大学生们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的建设着和接班人。

以科学发展的理念, 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针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中, 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 同时还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以持续发展为第一要素,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把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既要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优良品质, 又要大力弘扬时代先模精神, 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应体现在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建设的各个环节。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但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利益观, 坚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先进思想道德建设。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与社会建设相统一。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 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提高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涵盖了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集体主义思想, 抓住了当前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 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 要深入开展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 把“八荣八耻”引入教材, 引入课堂, 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养。

把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与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动力源于客观的社会实践, 人们只有不断地认知、体检、认同、选择以及践行社会道德的要求, 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促进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整体和谐。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绝不能回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凸显出来的利益关系, 要积极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影响,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改进高校中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传统方式方法, 遵循思想教育的原则, 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身作则”。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着力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 为大学生排忧解难, 办好事实事, 使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使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大学校园文化应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爱国守法, 尚荣晓耻。通过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知识素养, 工作能力,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从而成为完善的人, 社会和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他们公民道德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建设与发展。本文对现行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与分析, 提出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公民道德的方法与原则, 力争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11.

[2] 陈立民[主编].高校辅导员管理与实务[M].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1.

[3] 龚海泉.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第4篇

湖南省有着悠久历史,人才辈出的地方。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只是“硬件”设施的发展同样也需要“软件”的发展。特别是当前“互联网+”发展迅猛,同样的也推动着农业从低端向高端、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发展精细农业亟需“互联网+”提供新支撐,促进农民增收亟需“互联网+”提供新动力,加强农业市场监管亟需“互联网+”提供新平台,推进新农村建设亟需“互联网+”提供新载体。

一、农民素质对新农村建设意义

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前的方式:农民卖产品不一定要出门叫卖,可以利用互联网,利用电商平台给客户进行沟通与服务。如果还是以前的生产模式对于农产品的品质、安全以及信息的沟通都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这发展需要农民的素质做支撑,如果农民整体素质不够就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大众,进行现代化农业的深度发展,为“互联网+”现代农业提供更多阳光雨露。

(一)素质提升促进农业技术发展与更新

拥有高素质的农民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生产技术的发展,而高素质的农民才能适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节奏。人才有人才是根本,没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如何能进行互联网的沟通与服务,以及了解市场的发展行情,而不是一窝蜂的进行生产。例如,蒜你狠,姜你军等等的市场行情的出现就是农民跟不上市场的行情,一看到价格上去了立马扩大规模生产,而忽视了市场的供需情况。导致第二年的行情大变,众多农民吃了大亏,损失惨重。而且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更需要农民自身的素质的水平,如果水平有限对于技术的理解以及更新就跟不上节奏。目前,各地都意识到要想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上台阶,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水平。

例如2014年全省完成水稻集中育秧等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3万人、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2.93万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1.52万人。全面超额完成了2014年绩效评估指标任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这样有利用我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尽早实现农业强省。

(二)素质提升,是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

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农业收入而来,也有是进城务工所得。由于有些农民的素质不够,基本上从事的是体力劳动,靠天吃饭。农民掌握技术水平落后,无法进行现代化高效的农业生产,使得现代化农业专业化、机械化生产受阻。新农村建设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前进,需要高素质的农业具备相应的管理水平和技术。他们运用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以知识为导向,运用现代技术方法了解和关注市场的发展动向和相关信息,通过市场规律把握好经营的方向,进而不断的改善经营的模式和战略。新时代的新农民指:“能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改良和创新的能力,能对农业生产的传统方式适当改良。”

所以,要稳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力度,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现代化经营理念,以此来增强农民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能力,从根本上带领农民致富,让农民学以致用,让经营成果真正惠及农民,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素质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胡福明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新农村由谁来建设又依靠什么力量建设?这是个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新农村建设最后的享用着是农民,以此来引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来,让农民意识到他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以此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改善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水平的更新和应用。只有高素质的农民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才能积极响应政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例如,2016年,湖南的农业主要以粮食和生猪二元结构为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30%以上。由于农民自身素质不够,所以对于品种选择意识不强、销售渠道差、盲目投资扩张,导致市场出现旺季有余、淡季短缺的现象。在畜牧业结构中,生猪养殖一家独大,近三年生猪产值占牧业产值比重均超过60%,而市场需求旺盛的牛羊合计产值占比仅不到8%。总的来看,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农业竞争力和整体效益不高。所以提高农民的素质有利于对于市场的把握和调整经营方向,能够从根本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农民素质提升的方法和路径

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31244.68亿元,位居全国第9位;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84元。除少数贫困地区外,基本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毕业升学统考成绩多年来一直稳定在全国前列。湖南综合技术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居世界领先地位,铝箔轧机单辊驱动理论与应用、人类高分辨染色体技术,“试管婴儿”、银河计算机、地洼学说、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研究等均达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农民整体素质还是偏低,而且就2017年4月湖南省提出农业现代化与“互联网+”结合发展更需要农民素质的提高,来适应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农民的素质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分阶段分层次的有序进行。只有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时代特征又能长远发展的目标,是现阶段农民素质提高的首要任务。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制定阶段性的培养目标,充分的利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资源优势,只有顺应时代、立足实际,从长远来看,农民的素质才能可持续的得以发展。

(一)基础教育是根本,加大投入

现在农村教育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学校分布不合理;农村儿童就学条件、质量都远低于城市儿童;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就学、升学、因贫辍学等问题。从政府来说,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和教育资源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学水平,方便学生就近就学,同时政府应该提高对于乡村教师的补贴,培养和造就一支稳定而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政府已出台相关政策,保证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可在当地参加考试,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当地政府和教师应给予更多关爱。对于家庭困难的缀学儿童,政府应建立相应机制予以解决,或呼吁社会相关部门依靠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总之,对于农村基础教育要稳固持续的发展,从现在做起,从眼前做起,从而达到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大学生村官带头作用

大学生作为有着高素质的人才,对于新农村建设能起到引领作用。由于大学生相对来说“有文化、脑子活、有一技之长”,对于市场信息的了解和分析相较普通农民有了显著的提高,能够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增强收入水平。大学生村官能够能够了解政策变化以及政府的支持方向,寻找契合当地的特色的产业进行发展,引导农民走向“科技兴农”之路。由于大学生村官的带动作用,使得农民对于知识文化的需求增多,对于新思维、农业现代化技术都适应性增强,使得大家共同发展。2017年目前,湖南各类“互联网+”经营主体加速成长,去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倍。全省有1806个乡镇建成光网宽带,无线信号覆盖1858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96%;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顺利推进,建成村级信息站2250个;“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范围覆盖全省。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大学生的引领,光有这些信息但是不会用也是白搭。

(三)推进农村职业教育

这样有利用我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尽早实现农业强省。随着市场化发展,现代化农业发展对于农民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不仅仅只是单一技术,同样的对于农民创业、就业也有不一样的要求。这就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农村的职业教育,以实用性为主题,根据各地的特色和农民的需求来设置相应的技能培训。特别是职业教育要体现当地的特色,结合当地的现状进行发展。例如2014年全省完成水稻集中育秧等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3万人、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2.93万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1.52万人。全面超额完成了2014年绩效评估指标任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这个说明我省对于职业教育这块是相当重视,但是我省农业人口众多,相对来说水平还是较低,还需要长远的努力。2016年,突出深化改革建机制,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继续实施“千社”“万户”工程,开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累计认定家庭农场15749家、农民合作社55919个,新型职业农民累计发证人数达到30352人。(作者单位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高速发展,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也越来越迫切。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模式,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给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教育资源库;新农村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04.0184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凭借其独特、新颖的管理系统和存储庞大的教育资源库在现代教育系统中对于现代化建设下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任务,在此前提下,研究现代远程教育下的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1 现代远程教育

1.1 现代远程教育

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而发展形成的现代远程教育,颠覆传统的面授等教育的教育形式,通过互联网的远程连接,采用多媒体手段承载学习的课程内容,有效的发挥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优势。为偏远的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给了有力的教育资源支持。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使教育资源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共享,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教育服务。

1.2 现代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征

现代远程教育凭借其独有的开放性特征,把整合的所有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向四面八方扩散开来,通过扩散使得系统中知识信息的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教育资源不发达的偏远农村。

其次,现代远程教育相比于其他的校园化教育更具灵活性,突破了空间上的地域限制和时间上的学期制限制。新农村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广大的农村建设者可以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技术支持。

再次,现代远程教育相比于其他应试性的高校统考招生教育,大大降低了学习相关知识的门槛。农村因为其自身的经济条件有限,造成当地的教育教学力量相对较弱,甚至在偏远山区农村中教育教学师资力量匮乏。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学习同等知识的门槛,使得社会大众不同阶层的受教育者都可以得到良好的继续教育。

此外,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互联网整合了全部的教育资源,品种繁多,分类明确。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工作需要,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并且现代远程教育虽然教育资源数量庞大,但可凭借计算机的检索技术快速的搜索到需要学习的网络教材,比如视频、音频、文字等用多媒体形式呈现出的教育资源。

2 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

2.1 现代化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应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2.2 现代远程教育下的新农村建设

现代远程教育下的新农村建设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各个行业的关心和支持,才可以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信息技术下的新时代产物,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信息服务平台,丰富农民自身的知识素质素养,为农业的信息化、科技化、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提供最新的信息服務。为无业、失业、待业的农村广大居民,提供相关农业知识,大力培训农村创业人员,提供创业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提高了当地的居民就业率,对稳定社会治安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创业就业的过程中产生的企业效益,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只有农民的收入提高了,衣食住行和生活质量改善了,新农村建设才算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增加的财政收入可以投入的更多的民生项目中,形成良好稳健的社会氛围,更加全面完整的发展新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以说,现代远程教育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

3 现代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虽然远程教育相比于其他的面授式教学,有其独特的扩展性、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灵活性等优点。但在新农村建设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许多不可抗力的自然和非自然的因素,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在研究现代远程教育下,充分做好新农村建设项目的调研准备,提出并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首先,农村的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如城市,所以相对的学习远程教育的硬件设施不完善,农村居民受远程教育的范围不广泛。其次,学习的自觉性不强,有待提高。现代远程教育不同于面授式校园教学的重要一点是,现代远程教育没有学校、老师、家长等外部人员的监督,所以坚持学习靠的是自觉性。受教育人员,大多数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家庭和本职工作。要在照顾家庭和工作之外的时间抽空学习,并且长期坚持下来是需要强大的自我控制能力。

4 结 语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新历史时期的新型的特殊教育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采用多媒体手段承载教育资源,有效地发挥了互联网的共享优势。现代远程教育为社会主义形式下的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给了有力的教育资源支持。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教育资源服务,为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坤明,周蔚.服务“三农”:远程教育的新使命[J].中国远程教育,2004(8).

[2]高敏霞,顾侠强.农村城镇化战略背景下的现代远程教育[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第6篇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为:文盲或半文盲占6.65%,小学文化程度占24.91%,初中文化程度占53.63%,高中文化程度占13.16%,大专以上占1.65%。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雅安市名山区,全区现有27万人口,其中有24万农民,一个典型的丘陵农业县,其农村劳动力结构与全国情况也大致相同,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中,其年均收入与其文化程度对比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低学历、初等学历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最大,收入却不高,高中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很小,收入却相对较高,而经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职业农民,因为接受新技术快,成果转化率较高,收入就比较高,有少数职业农民收入是低学历农民的数十倍,差距悬殊。

很显然,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与其文化程度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农民个体文化素质的差异,最终会在他们的劳动所得上体现出来。偏低的文化素质严重制约了农民接受新信息、新技术的能力,进而制约了绿色农业、高效农业、集约化农业等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发展,并最终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止步不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于乡土人才的累积。

2 农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西方现代农业比较发达国家,有经验表明:农村劳动力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时间每增加1 a,可使GDP增加1.5%左右。

在我国,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没有接受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教育,因此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弱。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大多数农村,农民获取农产品供求信息主要渠道是广播电视、集市市场、基层组织以及农户之间互相交流等,65%的农户从广播电视获取市场信息,35%的农户从集市市场、基层组织和友人之间的交流获取,而由于电脑和网络知识匮乏,仅有不到2%的农户从手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平台自助获取市场信息[1]。大多数农民还是通过长辈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原始方式来掌握和运用农业职业技能,从事简单原始的农业生产,这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难想象。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的运用和掌握在农村存在巨大的障碍,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生产力的提高。

在今天,良种培育、转基因、植物保护和农产品加工等新技术已经能够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确保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还能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使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去接收和转化,这些成果都仅仅停留在实践阶段。一个文盲遍地、愚昧无知的农村要实现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是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要加快农民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水平,这将对推动农业转型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

3 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严重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有着数以亿计的农民,按理说,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廉价、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然而,由于这些劳动力资源的文化素质低、质量差,不但没有形成财富,相反却成了一种负担。

1)多数农民学习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较差,无法很好地接受新知识,农业生产粗放分散、只能生产初级农产品,不能进行经济附加值高的农产品深加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困难。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是导致雅安市名山区和全国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这样一种农村劳动力文化知识结构已经很难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2)少数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农村优秀人才更显匮乏。根据劳动经济学理论,劳动力流动与其文化程度、年龄成正比,如今新型城镇化改革大幕拉开,户籍改革、社保改革全面开启,农民进城的束缚进一步解除,再加上繁华都市生活环境和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农民大量涌向城市,留在农村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主要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儿童,有知识、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民精英更是凤毛麟角,这种“386199”现象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十分普遍,农村人才流失愈演愈烈,长期下去“谁来种地”的问题将更加突出,农业生产将后继无人,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农村经济的发展。

4 整体提升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是振兴农村经济重要途径

农村经济是否具有后发优势,关键在于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能否整体提高。

4.1 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创新农民科技培训

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他选择就业的机会就越大。目前,农民职业教育举步维艰,处于经费短缺、设备落后,手段单一、生源萎缩以及师资匮乏的境地,要以这种局面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显然是行不通的。

因此,需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切实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引导,支持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优化配置农民职业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形成一套严格高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对在一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各种层次的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和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幅度提高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的占比[3]。

4.2 创新农技推广模式,全方位服务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

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主要是靠一线农技人员的现场培训与指导。但机构改革导致了农技推广出现“人散、线段”的局面,农民要获取前沿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即时的市场供需信息只能是道听途说,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都没有可靠的保障,信息和技术的缺失使得生产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备受打击,丧失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5 结语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从业者能够迅速准确的把握市场脉搏,低素质受众和传统的技术传递模式显然无法适应。近年来,国家在对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方面付诸了切实有效的行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诸多政府行为逐步为新时期农民素质提升探索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摘要: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和核心,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我国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要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运用先进技术成果,进行规模生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就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民,文化素质,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

[1] 刘鸿儒,肖茸.陕西农村现代农业情况调研[EB/OL].(2007-04-20)[2016-05-11]http://www.sei.gov.cn/Show Article2008.asp?Article ID=94974.

[2] 郭亚军,郑少峰.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6(3):142-147.

上一篇:工作举措范文下一篇:心得体会封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