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赏析范文

2024-07-24

海子诗歌赏析范文第1篇

重 建 家 园

在水上 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

为了生成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家乡平静的果园

生成无须洞察

大地自己呈现

用幸福也用痛苦

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

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风吹炊烟

果园就在我的身旁静静叫喊

双手劳动

慰籍心灵

讯 问

在青麦地上跑着

雪和太阳的光芒

诗人 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一种愿望

一种善良

你无力偿还

你无力偿还

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头顶寂寞燃烧

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

我想我已经够小心翼翼的

我的脚趾正好十个

我的手指正好十个

我生下来时哭几声

我死去时别人又哭

我不声不响的

带来自己这个包袱

尽管我不喜爱自己

但我还是悄悄打开

我在黄昏时坐在地球上

我这样说并不表明晚上

我就不在地球上 早上同样

地球在你屁股下

结结实实

老不死的地球你好

或者我干脆就是树枝

我以前睡在黑暗的壳里

我的脑袋就是我的边疆

就是一颗梨

在我成型之前

我是知冷知热的白花

或者我的脑袋是一只猫

安放在肩膀上

造我的女主人荷月远去

成群的阳光照着大猫小猫

我的呼吸

一直在证明

树叶飘飘

我不能放弃幸福

或相反

我以痛苦为生

埋葬半截

来到村口或山上

我盯住人们死看

呀 生硬的黄土 人丁兴旺

麦子熟了

那一年 兰州一带的新麦

熟了

在回家的路上

在水面混了三十多年的父亲还家了

坐着羊皮筏子

回家来了

有人背着粮食

夜里推门进来

灯前

认清是三叔

老哥俩

一宵无言

半尺厚的黄土

麦子熟了

死亡之诗(之一)

漆黑的夜里有一种笑声笑断我坟墓的木板

你可知道。这是一片埋葬老虎的土地

正当水面上渡过一只火红的老虎

你的笑声使河流漂浮

的老虎

断了两根骨头

正当这条河流开始在存有笑声的黑夜里结冰

断腿的老虎顺流而下 来到我的

窗前。

一块埋葬老虎的木板

被一种笑声笑断两截

死亡之诗(之二)

我所能看见的少女

水中的少女

请在麦地之中

清理好我的骨头

如一束芦花的骨头

把他装在箱子里带回

我所能看见的

洁净的少女 河流上的少女

请把手伸到麦地之中

当我没有希望坐在一束

麦子上回家

请整理好我那凌乱的骨头

放入一个小木柜。带回它

象带回你们富裕的嫁妆

但是 不要告诉我

扶着木头 正在干草上晾衣的

母亲。

死亡之诗(之三:采摘葵花)

雨夜偷牛的人

爬进了我的窗户

在我做梦的身子上

采摘葵花

我仍在沉睡

在我睡梦的身子上

开放了彩色的葵花

那双采摘的手

仍象葵花田中

美丽笨拙的鸭子

雨夜偷牛的人

把我从人类

身体中偷走。

我仍在沉睡。

我被带到身体之外

葵花之外。我是世界上

第一头母牛(死的皇后)

我觉的自己很美

我仍在沉睡。

雨夜偷牛的人

于是非常高兴

自己变成了另外的彩色母牛

在我的身体中

兴高彩烈地奔跑

两座村庄

和平与情欲的村庄

诗的村庄

村庄母亲昙花一现

村庄母亲美丽绝伦

五月的麦地上天鹅的村庄

沉默孤独的村庄

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这就是普希金和我 诞生的地方

风吹在村庄

风吹在海子的村庄

风吹在村庄的风上

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

北方星光照耀南国星座

村庄母亲怀抱中的普希金和我

闺女和鱼群的诗人安睡在雨滴中

是雨滴就会死亡!

夜里风大 听风吹在村庄

村庄静座 象黑漆漆的财宝

两座村庄隔河而睡

海子的村庄睡的更沉

扩展

海子与四姐妹的故事

1964年《桃花时节》,男孩《在家乡》《亚洲铜》《北斗七星 七座村庄》诞生,他的啼声如同《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穿过《一滴水中的夜晚》,回荡在《拂晓》的《村庄》,响彻《五月的麦地》,《从六月到十月》经久不息,母亲干脆把他取名海子,把他的歌唱称作《海子小夜曲》。

或许与《春天的夜晚和早晨》出生的时辰有关,海子既爱《夜色》又爱《黎明》,并且天生具有诗人气质。大学毕业后《在昌平的孤独》日子里,他写出了系列夜诗,如《黑夜的献诗》、《印度之夜》、《夜晚 亲爱的朋友》、《八月 黑夜的火把》、《草原之夜》。《晨雨时光》他借手中之笔,尽情歌颂《美丽白杨树》、《山楂树》、《太阳和野花》。字里行间流露出《为了美丽》的《女孩子》甘愿做《农耕民族》、当《民间艺人》,在《两座村庄》之间的《麦地》种植《粮食》、建造《房屋》,日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四姐妹》名叫《云朵》、《日光》、《月光》、《汉俳》,分别出生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来自《祖国》的《喜马拉雅》、《敦煌》、《青海湖》、《西藏》。《云朵》是《太平洋上的贾宝玉》《公爵的私生女》,一天,她在《野鸽子》《黑翅膀》上发现《情诗一束》,原来是《耶稣》少年写《给卡夫卡》少女的,这一首首《四行诗》激起她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熟了麦子》时,《云朵》《给母亲》留下一张纸条,《抱着白虎走过海洋》来到阿拉拍沙漠《弥赛亚》镇,立志做《九首诗的村庄》《新娘》;《日光》生在《黄金草原》,长在《草原上》,特别喜欢《阿尔的太阳》,经常登上《跳伞塔》看《日出》,并在《大草原大雪封山》时骑《马》过瘾,她的绝招是能《在大草原上预感到海的降临》,她的性格像《夏天的太阳》火辣辣;《月光》天生多愁伤感,柔媚如同《九月的云》,每每《秋日黄昏》击打《中国器乐》,演奏《浑曲》、《谣曲》,口里反复唱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歌或哭》、《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尼采,你使我想起悲伤的热带》;《汉俳》是《长发飞舞的姑娘》,《冬天的雨》《雪》铸就了她迷人气质,许多青年为之神魂颠倒,连《诗人叶赛宁》也不例外,曾专门为她创作了十几首《灯诗》,例如:《我的窗户里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不要问我那绿色是什么》、《酒杯:情诗一束》、《我请求:雨》等等。

海子热爱旅行,1986年《八月尾》,他《给安徒生》、《给托尔斯泰》、《给萨福》各写了一封信,相约到《大自然》采风,《九月》初《在一个阿拉伯沙漠的村镇上》,他巧遇美若天仙的《四姐妹》,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由此展开。

中《秋》那天,弥镇在《北方的树林》举行《献诗》会,要求作者以《献给韩波:诗歌的烈士》为主题作一首十四行诗并登台朗诵,美女送谁梅花最多谁就是冠军。海子与朋友一时兴起,创作了《十四行,夜晚的月亮》、《十四行:王冠》、《十四行:玫瑰花》、《十四行:无题》参赛。

海子最后上台,他用略带沙哑的男声朗诵《十四行:无题》:《七百年前》《海水没顶》/《水抱屈原》《肉体》发酵/注入《酒杯》《生殖》器/《光棍》《怅望祁连》/《重建家园》《日记》/被《八月之杯》煮沸/化成《马、火、灰,鼎》/《我,以及其他的证人》/赞《梭罗这人有脑子》/默《土地 忧郁 死亡》/《吊半坡并给擅入都市的农民》/将《秋天的祖国》《历史》/《写给脖子上的菩萨》/蕴酿《马雅可夫斯基自传》。这是一首隐喻诗,表达了国破家亡者的复杂心情,先抑后扬。海子一朗诵完,会场上立刻爆发出雷鸣般掌声,美女们不但把手中所《折梅》花全抛向他,云朵姑娘还送给他一个吻,海子成为赛诗会当然的冠军。

秋去春来,海子与《四姐妹》感情日深,此间他创作了大量诗歌,例如:《给1986》、《黎明一首小诗》、《歌:阳光打在地上》、《十四行:玫瑰花园》、《为什么你不生活在沙漠上》、《哑脊背》、《幸福的一日 致秋天的花楸树》、《给B的生日》、《让我把脚丫搁在黄昏中一位木匠的工具箱上》、《太平洋的献诗》、《幸福的一日》、《雨鞋》、《七月不远》等等。尤其对《汉俳》情有独钟,为她而作《两行诗》:《你的手》让《我感到魅惑》,可因汉俳已心有他属,自叹《不幸》。

1989年《桃花》盛开的季节,海子在苦恋《汉俳》两年后卧轨自杀。一直暗恋他的《云朵》在整理海子遗物时,发现了他近期创作的不曾公开的诗歌:《秋日想起春天的痛苦也想起雷锋》、《石头的病 或八七年》、《病少女》与《天鹅》、《主人》《生日》《自画像》、《盲目》《感动》、《眺望远方——给安庆》、《答复》《雨》《枫》《灯》、《春天,十个海子》、《思念前生》、《遥远的路程》、《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打钟》:《自杀者之歌》、《死亡之诗》,这些诗歌无不表露出伤感、消极的情绪。

海子诗歌赏析范文第2篇

篇一:三月的春雪散文赏析

打开窗帘,屋顶上一片雪白映入我眼帘!这不是三月的雪吗?我的心突然有些悸动。洁白的雪花,就像是层白沙轻轻的覆盖在屋顶。早晨的小城,就像一个安静的新娘,披着洁白的婚纱回忆着走过的曾经,满眼都含着一份青春少女的渴望与期待!

伫立在窗前的我,望着这眼前的春雪,一份久违的心绪,在这场三月的雪里润湿,思绪万千,如同见到就别的恋人不知道怎么去开口!

春天的雪如少女般的柔情,每次都能将春天的心今天又是一个周六……

一大早我就醒来,心绪点燃,眺望着这场春雪的倩影,我相信,不只是诗人笔下的诗句,画家手中的临摹,摄影师眼里的镜头,而更多的是对于这春天的恩赐——在这场雪之后,定是一片绿意的疯长!

院子里的柳树已发芽,新绿与这春雪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案,迷恋着此刻人的心绪,我不知道怎么去描述,只觉得自己的心绪随着窗外在轻风下摇摆的柳树舞动着!我好想是这树上的白雪,将自己一生的思念嵌在这新绿里;又好想是一只飞鸟,在这树丛里,高歌一曲大自然的赞歌。这就是我此刻的心绪,伴随着春天的轻风,在春雪的早晨上路!

许久了,总是把自己搁置在一个匆匆的足迹里,蓦然回首,望着这茫茫的天空,自己在问着自己,时间都去哪里了?

想到这些,于是一份感伤便从心底隐隐的升起,难道我们的生命短暂的有时候就如同这春雪,还没有来得及去欣赏春天的人生,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化成了汩汩的溪流……

我静静的望着窗外,阅读着这春天的文字。春天的雪,就像一个少女在春天的思绪,不论落入屋顶,还是挂在枝头,都有一种柔情,将人们的幻想勾起!是的,我不敢试图去触摸这春雪的肌肤,只怕那一瞬清凉在心里的悸动成为一份永远的牵念!

忽如一夜出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刻,面对这场三月的春雪,我更加懂得了这句话隐含的深意,是对春天深深的眷恋,是对青春无限的怀想,是对青春长长的期待。

春天是一个热闹的季节,满地的绿,如海洋般招来无数的群飞蝶与蜜蜂;寂寞的树林开始在这里疯长,一树树的绿意,像是看一场群鸟的演唱会,仅仅的靠着,挨着;荒芜了一个冬日的田地里,渐渐的有了农人的身影,日起月落,于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能见到一个个踏着晨曦上地的身影,以及晚霞归来,一声声放松心绪的歌声!

而这雪,本不是三月的文字,但是在三月的人生里,却像是一首三月的诗,愉悦着人们的心绪,让人们在这份清凉的时空里遐想与回味!

三月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盎然。和万物一样,我相信,这三月的雪也一定是这万物里的一份子,是长在北方里的一种花,开在树上,开在地面,开在北方人的心里,极美,极致却是它最好的人生写照。它不仅能润湿了人们春天干渴的心绪,而且能给予人们渴望,让人们在这三月的天空里放飞自己的心怀,那是一种高尚的花儿!

走进三月,点点的春绿,早已在眼前出现,每一处,每一处,都能舞动起我们心里的沉寂,而带着我们一起融入这春天的季节里……

窗外的晨曦渐渐的走进我的眼帘,明媚的春光如同是少女的笑脸,写着青春。阳光落在这三月的雪上,发出灿烂的光泽。突然给人一种不舍的滋味,不闻其声,却见其影,我担心的在不远的时刻,这场春天的雪会渐渐消逝在这春天的阳光里,变成一个春天的记忆,如同这春天的文字一样,搁置在我们生命的足迹里,鼓舞我们人生去寻找一个个美丽!

春雪在稍纵即逝的人生里,将自己最精彩的文字留给大地,我们能因为其的短暂而忘却它在春天的存在吗?她如同这三月的桃花与杏花,在北方人的眼里,一样的娇贵,一样的矫情,一样的叫人在梦里寻找……

一生写尽无限意,不言春雪人生短,只要是美的东西,总能打动我们的心。三月的春雪虽然不是三月春天的主题,但是其给予人们的渴望与爱,一样会成为我们在这三月里最美最让人眷恋的文字,载入在我们生命的土壤里!

在欢乐甜蜜的春雪里,你能听到春的歌声。片片的春雨雪,诉说着淅淅沥沥的故事,看起来总让人想起线装古书中的诗句。染绿了原野,染红了桃林,染白了梨园!

走进春天听春,春的气息宜人,春的脚步匆匆,春的旋律悦耳,春的歌声甜润。就连春的的雪花,都会让我们的心蠢蠢欲动!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现在我或许懂得这三月的雪在古人心里,不只是一份感伤的心绪,更是一份对人生万物的极好的推崇!

篇二:三月的春雪散文赏析

一大早醒来,打开窗帘,屋顶上的一片雪白映入我眼帘!这不是三月的雪吗?我的心突然有些悸动。洁白的雪花,就像是层白沙轻轻的覆盖在屋顶。早晨的小城,就像一个安静的新娘,披着洁白的婚纱回忆着走过的曾经,满眼都含着一份青春少女的渴望与期待!

伫立在窗前的我,望着这眼前的春雪,一份久违的心绪,在这场三月的雪里润湿,思绪万千,如同见到就别的恋人不知道怎么去开口!

春天的雪如少女般的柔情,每次都能将春天的心今天又是一个周六……

一大早我就醒来,打绪点燃,眺望着这场春雪的倩影,我相信,不只是诗人笔下的诗句,画家手中的临摹,摄影师眼里的镜头,而更多的是对于这春天的恩赐——在这场雪之后,定是一片绿意的疯长!

院子里的柳树已发芽,新绿与这春雪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案,迷恋着此刻人的心绪,我不知道怎么去描述,只觉得自己的心绪随着窗外在轻风下摇摆的柳树舞动着!我好想是这树上的白雪,将自己一生的思念嵌在这新绿里;又好想是一只飞鸟,在这树丛里,高歌一曲大自然的赞歌。这就是我此刻的心绪,伴随着春天的轻风,在春雪的早晨上路!

许久了,总是把自己搁置在一个匆匆的足迹里,蓦然回首,望着这茫茫的天空,自己在问着自己,时间都去哪里了?

想到这些,于是一份感伤便从心底隐隐的升起,难道我们的生命短暂的有时候就如同这春雪,还没有来得及去欣赏春天的人生,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化成了汩汩的溪流……

我静静的望着窗外,阅读着这春天的文字。春天的雪,就像一个少女在春天的思绪,不论落入屋顶,还是挂在枝头,都有一种柔情,将人们的幻想勾起!是的,我不敢试图去触摸这春雪的肌肤,只怕那一瞬清凉在心里的悸动成为一份永远的牵念!

忽如一夜出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刻,面对这场三月的春雪,我更加懂得了这句话隐含的深意,是对春天深深的眷恋,是对青春无限的怀想,是对青春长长的期待。

荒芜了一个冬日的田地里,渐渐的有了农人的身影,日起月落,于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能见到一个个踏着晨曦上地的身影,以及晚霞归来,一声声放松心绪的歌声!

而这雪,本不是三月的文字,但是在三月的人生里,却像是一首三月的诗,愉悦着人们的心绪,让人们在这份清凉的时空里遐想与回味!

三月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盎然。和万物一样,我相信,这三月的雪也一定是这万物里的一份子,是长在北方里的一种花,开在树上,开在地面,开在北方人的心里,极美,极致却是它最好的人生写照。它不仅能润湿了人们春天干渴的心绪,而且能给予人们渴望,让人们在这三月的天空里放飞自己的心怀,那是一种高尚的花儿!

走进三月,点点的春绿,早已在眼前出现,每一处,每一处,都能舞动起我们心里的沉寂,而带着我们一起融入这春天的季节里……

窗外的晨曦渐渐的走进我的眼帘,明媚的春光如同是少女的笑脸,写着青春。阳光落在这三月的雪上,发出灿烂的光泽。突然给人一种不舍的滋味,不闻其声,却见其影,我担心的在不远的时刻,这场春天的雪会渐渐消逝在这春天的阳光里,变成一个春天的记忆,如同这春天的文字一样,搁置在我们生命的足迹里,鼓舞我们人生去寻找一个个美丽!

春雪在稍纵即逝的人生里,将自己最精彩的文字留给大地,我们能因为其的短暂而忘却它在春天的存在吗?她如同这三月的桃花与杏花,在北方人的眼里,一样的娇贵,一样的矫情,一样的叫人在梦里寻找……

一生写尽无限意,不言春雪人生短,只要是美的东西,总能打动我们的心。三月的春雪虽然不是三月春天的主题,但是其给予人们的渴望与爱,一样会成为我们在这三月里最美最让人眷恋的文字,载入在我们生命的土壤里!

在欢乐甜蜜的春雪里,你能听到春的歌声。片片的春雨雪,诉说着淅淅沥沥的故事,看起来总让人想起线装古书中的诗句。染绿了原野,染红了桃林,染白了梨园!

走进春天听春,春的气息宜人,春的脚步匆匆,春的旋律悦耳,春的歌声甜润。就连春的的雪花,都会让我们的心蠢蠢欲动!

三月雪连夜,未应伤物华。现在我或许懂得这三月的雪在古人心里,不只是一份感伤的心绪,更是一份对人生万物的极好的推崇!

篇三:三月的春雪散文赏析

今天是周末,我一大早醒来,带着朦胧的睡意静静地走到透着一丝光亮的窗户,将窗帘略微的拉开了一条朦胧的缝隙,那一丝的光顿时变的鲜亮起来了,我透过这一丝丝的光亮,顺着缝隙看出去,转移视线了?不,是这白茫茫的雪野用善意的谎言欺骗过了我暗存睡意朦胧的双眼,我轻柔了几下,瞪大了双眼,啊,到处都是一片白色,洁净的雪野,簌簌落下的雪花,田野和村庄在这雪的虚无缥缈中,略显的那般沉寂和壮观。

三月的雪,来的多么的及时啊!刚刚过去的严酷冬季,曾将滋润大地的水分给冻的几乎绝尽,你可以拿脚底下的泥土为证,深挖几十厘米也不见湿的迹象,此时此刻的大地正放开了腮帮,大口大口的呼吸着,吸收着这阳春的雪赐予它们的恩惠。飘着雪花的早晨尤其可爱,晶莹中不失光亮,飘逸中不失洒脱,悠然中不失沉稳,寂静中不失生机。正是这样的一场大雪,给春天准备复苏的大地以滋润和生气。

三月的雪,下的多么的浪漫啊!抬头望去,远远的,噗噗的雪花儿,伴着轻柔的好像情人温暖臂膀的风儿,洋洋洒洒的,它们好似在尽情的舞蹈,情人有节奏的节拍伴着她那清幽的舞姿,悄悄的沉寂在大地的怀抱里。时而吹起的风儿,将雪花吹的满脸都是,脸颊的皮肤亲密接触着这些花儿,丝丝暖意侵上心头,不远处的一对情侣正在雪地里散步,他们的影子在雪景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的开始变的模糊起来了。我只好眼看着他们朝着远处走去。

海子诗歌赏析范文第3篇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诗歌的表达技巧 附: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③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 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 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

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答案参考] 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高考诗歌鉴赏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

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附:答案

1、(1)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3、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4、 答:(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5、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 ‚雉雊‛‚ 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6、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 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海子诗歌赏析范文第4篇

六、七百年中遗留下来的诗篇数目多两三倍以上。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五六十个,也大大超过战国到南北朝著名诗人的总和。而李白、杜甫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高峰。古体近体争奇斗艳,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初、盛、中晚各期,名家辈出,星驰云涌。

一、初唐诗歌

初唐时代,当政的文臣多年深受齐染影响的前朝遗老,唐太宋本人也带头写浮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贞观年间的诗坛,多为奉和、应诏待宴等类作品,如虞世南、上官仪。如上官仪的《八咏应制》“瑶笙燕始归,金赏露初稀”,“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此外还有宋之问,沈住期等。 随上述宫廷诗人之外,先后或同时,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起的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努力突破宫廷诗风的统治,取得一定成就,即唐开国初年的王绩和高宗武后时期的四杰及陈子昂。

1、王绩,字无功,自长东臬子,早年有过一些事业抱负,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归田以后,常以陶渊明自比,作诗也处处模仿他们,但缺乏陶诗那种内在理想和热情,结果只剩下一种封建七大夫闭造懒散的生活情调,此外还从庄子学来一套既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学,如《过酒家》“此日长昏炊,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但是比宫廷诗显示出了清新朴素,可以说王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农的先驱人物。

2、“初唐四杰”“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初唐四杰”地位都比较低下,但积极开始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

(1)王勃,字子安,是王绩的侄孙,一生处于下位,最后溺海而死,他是一个才学兼备的青年诗人,和宫廷诗人走着不同的道路,诗歌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泰,风烟望五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本来是复杂的,但他去用“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抱负。

(2)杨炯,四杰中他恃的数量最少,成就最低

(3)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一生不得意,晚年得恶疾,卧病十余年,最后自沉颍水而死,擅长七言歌行。

(4)骆宾王,作过小官,曾遭事下狱,最后因参加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后的活动,写了著名的《讨武檄》事败被杀。四杰中他的诗最多,擅长七言歌行,名作是《帝京篇》也写了不少边塞诗。

总之,由于历史条件以及他们本身生活的限制,他们的诗都没有彻底洗净齐梁的习气,但是,后人所说的声律风滑兼备的唐诗,究竟是他们才开始的,题材扩大的,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出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则是正确的评价。

(5)陈子昂,字伯玉,思想较复杂,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登幽州台歌》体现了他的主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恰然而涕下!”

二、盛唐诗歌

这一时期,除李白、杜甫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他们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成长生活的边塞诗人。

(一)山水田园派

1、孟浩然,襄阳人前来生主要在家闭门苦学,四十岁到长安求仕失败,又重回故乡,归隐死于家中,一生经历简单,没有经历很多生活风波,决定了他诗歌思想内容不够丰富,代表作品是山水田园诗,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邀我至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是,还来就菊花。”《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其好友数量不多,而且篇幅多很简短,擅长的诗体主要是五古和五律。但是从艺术的完整,精美来说,他却完全可以和王维并驾齐驱,名标风韵,在创造盛唐诗歌浑融完整的共同风格上,他是有不小贡献的。李白、杜甫、王维等对他都深情敬意,并给他的诗以相当高的评价。

2、王维,字摩诘,多才多艺,诗书画音乐皆精,前期思想向望开明政治,但政局变化,使他开始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后期思想基本上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晚年更是抱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心情,完全变成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其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清新洗炼,朴素之中有润泽华采。

(二)边塞诗人

1、高适,字达夫,是“喜言王霸大路,务功名,尚节义”的诗人,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其诗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

2、岑参,诗歌题材广泛,边塞诗雄奇瑰丽《走马川行奉送山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鼎足而三似边塞诗)。其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慨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这和高适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

王维《山居秋瞑》赏析 诗的标题“山居秋瞑”表明诗写的是山乡夜晚的秋色。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地点明了标题。“空山”似乎给人以空旷荒凉之感,可是与“新雨”“晚”“秋”联系起来,却给人以深远,幽静、清新的感觉,秋天的傍晚,宁静的山村,雨过天晴,景色一新。

颌联“明月秋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谓静物写生“明月秋间”“清泉石上”这和种景物组成了两幅柔和优美的画面,后面再用一个“照”字和一个“流”字,便使景色更加生动真切而有活动感:在一个秋雨过后的傍晚,一轮圆月当空高挂,一片秋林浴着银色的月光;明月的清光穿过秋林,斑斑驳驳地洒落在林间地上;雨后清泉在山间乱石上欢快地流淌。——一幅优美的山村夜景。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的是人的活动,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和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下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颌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诘;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的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春天的芳草,让它任意凋落吧,山村的秋景,同样柔美迷人,王孙公子们尽可留在山中”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可以看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朴素、清新、明丽、含蓄、境界优美、富有生气。此诗给山、雨、月、松、泉、石、女、舟等以鲜明形象和神韵,绘景如画,景中传声,动静结合,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海子诗歌赏析范文第5篇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春天。

2、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3、 寻芳:游春,踏青。

4、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7、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

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二.寒食 作者: 韩翃 (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一】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读者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窗体顶端。[4]

【赏析二】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5] 三.山亭夏日(或山居夏日

【原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

1、题原作“夏”,据《全唐诗》改。

2、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纯乎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四.题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译文]五月里石榴花开了,红艳似火,耀眼夺目,隐约可见榴子结于枝子间。可惜的是,这么好的花却无人来观赏,此地没有赏花人车马的痕迹。大红色的榴花在人们漠视的冷遇中,百般无奈地飘落在长着苍苔的地上。 [注释](1)可怜:可惜。(2)颠倒:错乱,多指心神纷乱。绛:大红色。

五月的石榴花开得耀眼,枝条间已经可以看到初结的果实。可怜这石榴花,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是没有人专程乘车骑马而来欣赏它们的,大红色的花朵落在青苔上,混淆了那青绿的颜色。

五月是石榴的花期,石榴花开得绚烂璀璨,枝丫间可以看到初结的小石榴。可怜这石榴花没有人欣赏,这里是不会有车马载来游客的,那大红色的花瓣落在青苔上,红色夹杂在青绿色中,苔色被花色错乱。 小小赏析:

朱熹,理学家,文学家,二程学派继承人。二程即程颢,程颐。二陈的师傅即周敦颐。理学家和宋时司马光的见解差不多,反对王安石推行的变法。二程学说后来被朱熹发扬光大,世称“程朱学派”。朱熹也中过进士,中榜后直至去世之间长达五十多年,但因为他特立独行,竟然时常辞官不做,所以在职仅仅九年,而在京都任职仅四十天。他所著的《四书集注》成为后来科举考试中举子们作答的依据之一。因为朱熹的才华和贡献,他死后封谥徽国文公。(义理学说赞成唯心主义,反对唯物主义。)

我的理解这首诗有两层意思:一是欣赏鲜艳灿烂的石榴花,二是叹息自己没有知音。其间诗人的“颠倒苍苔落绛英”既是怜花之句也是想表露一种落寞的心情。首句没有用色彩直白描写花的盛开,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耀”,将花朵旺盛的颜色表达了出来,既然写了花朵,似乎不写果实还难以表达对石榴花的赞美,于是加上了枝间的小石榴,应了开花结果的道理。后一句中有“可怜”这个词,这里其实想说明的是美好的事物没有被更多的人所发现,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更不会乘车骑马而来这里看花赏花。这样想,诗人应该是在感怀时局,叹息没有伯乐将他这匹千里马发现,他的才华虽然如盛开的石榴花般灿烂耀眼,可是也只能和青苔一样平凡的人混迹在一起罢了。

奇景美景一般在险处,在偏僻地方,人们不费一番功夫是很难遇见的。这首诗里的石榴花固然美丽异常,但是因为这里并不是达官贵人们乘车驾马所经过的繁华所在,因此它们美丽的花朵直道落地凋谢也少有人来欣赏。这或许就是诗人真实生活的缩影,自己虽有经世之才却没有机会施展,最后顶多和苔藓一样平庸的人处事。这里的苔藓一样的人,我猜并非下层劳动者,因为诗人本身是出身上层阶级的,当然他这样的人家是不会常有白丁出入的,所以他所指苔藓样人应该是那些寄生门客,庸常文人,投机小人,钻营之徒等等混迹于官场的人们。这样推想,作者的慨叹也就有了一个适当的理由:花固然是艳丽脱俗,人固然能经国济世,但可惜世上少有张良。伯乐能相马,人才也是可遇而不可求,人才和识才之人都不可少。 五.霜月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1)青女:主霜雪的女神。素娥:月中嫦娥。(2)婵娟:美好的姿容。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赏析: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冷的秋意。

秋天,草木摇落,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女;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

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内烁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高标绝俗、耿介不随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

这诗的艺术手法别具一格: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统一。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绝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此诗可见一斑。

六.雪梅(1)

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注释](1)精神:神采,韵味。(2)俗了人:使人俗气,不高雅。

[译文]光有梅花没有没有雪,梅花就显得没有神韵,但是,有了雪陪伴梅花,而观雪赏梅的人不会作诗来批判它们,那他也还是个俗人。天已晚了,刚刚写好一首赞美它们的诗,雪又下下来了,梅、雪、诗三者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美的景色。 雪 梅(2)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诗】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对吗? 附:《柳梢青·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 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七.《晚春》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注释】 1.不久归:将结束。 2.杨花:指柳絮 3.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4.才思:才华和能力。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赏析】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钱钟联《集释》系此诗于元和十一年。注引朱彝尊《批韩诗》云:"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却是如此。"的确,仅就描写暮春景色而言,此诗可谓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诗题又作《游城南晚春》,可知所写乃春游郊外所见。诗人全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之惜春,而说草树亦知春将不久,因而百花争艳,各呈芳菲。凑热闹的还有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像飞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飘舞。人言草木无情,诗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活泼有趣。这是此诗明白有趣之处。

然而"无才思"三字颇怪异,遂引起后人诸多猜测。或谓劝人勤学,不要像杨花那样白首无成;或谓隐喻人之无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讽喻;或言赞赏杨花虽无芳华,却有情趣和勇气。细审诗意,诗人当是赞赏杨花的。"无才思"应是故作顿挫的谐谑之笔。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八.《冬景》 【宋】 苏轼

荷花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派别被称为“苏辛”词派,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孝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九.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②?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③?悠悠④。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⑤,坐断东南战未休⑥。天下英雄谁敌手⑦?曹刘⑧。生子当如孙仲谋⑨。[1]

【注释】

①南乡子:词牌名。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东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②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③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④悠悠:连绵不尽的样子。 ⑤兜鍪(móu):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⑥坐断:占据,割据。休:停止。 ⑦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⑧曹刘:指曹操、刘备。 ⑨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注:曹操尝试与孙权对垒,“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暗讽今天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

【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2]

作品评析: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旧历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代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若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乞和、靦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这当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读者自己去联想了。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妙就妙在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绝!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海子诗歌赏析范文第6篇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诗歌的表达技巧 附: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③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 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 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

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答案参考] 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高考诗歌鉴赏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

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附:答案

1、(1)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2、 ‚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3、 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 (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4、 答:(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 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5、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散:从人物来看,写了倚杖的老人、荷锄的田夫,从写景来看,写了‚墟落‛‚麦苗‛‚桑叶‛ ‚雉雊‛‚ 蚕‛等,看上去非常零乱,但是,这一切却统一在一种情感下,那就是对归隐、闲逸羡慕之情,从这个角度讲,文章并不散。

6、 答:(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 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上一篇:回乡调研材料范文下一篇:欢迎宴会致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