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

2023-09-16

学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

处在奔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中国在发展历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是需要我们迫切解决的。存在即合理。在经济发展中,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多。到了今天,在知识社会转型的背景挑战之下,中国正在争取一个很好的历史契机,能够从国情出发,来应对知识社会本身的挑战。

以前高等教育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机构,它处于一个非常清晰的地位,它是一个精英的、象牙塔似的这么一个机构,它在社会中间有它的研究知识的这个位置。然而现在,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从安静渐渐迷失于喧嚣。大学是培养人才最理想的地方,可是现在它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是否能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培养出适合的人才?大学生学习的目标究竟是为了知识还是为了就业?这些都是现在已存在的,并且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在中国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经历了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后脱颖而出。他们是在智力与毅力的双重磨砺下培养出来的佼佼者。理论上,面对大学的专业化知识,他们可以较好地掌握并运用。然而,为了释放高中的压抑、为了寻求理想的生活、为了体验大学的乐趣,很多人只把大学中的少部分时间真正花在学习知识、专心研究上。这种“轻松”的大学生活在中国应该不是少数。在经历了认真刻苦的高中学习生活后,为什么在大学里就松懈下来了呢?这并不只是一个大学现象这么简单,它更是中国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联系到社会,我们不能不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知识性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衡量知识型人才的唯一硬性指标就是文凭,这样,在这个喧嚣的年代,很多人就变向为:为文凭而读书。很多人在利益和竞争的压力下,变得渐渐浮躁,导致真正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学术的中国学者成为“稀有动物”。急于求成是人们选择捷径,然而捷径终究是需要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付出代价的。这代价就是,大学这些社会场所资源是否达到了效用最大化呢?这也就是说大学是否真正培养出了社会所需要的一流的高等教育的知识型人才。 另外,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大学生在面对会不会面对有史以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呢?在十年前,中国大学生扩招,现在高等教育走向了一个大众化阶段。由此未来面临最大问题就是失业,很多大学毕业生将找不到工作。因为高校培养出来很多毕业生之后,他暂时可能会面临一个失业的问题,因为劳动力市场对你这个人才的需求,它可能是有一个限度的,你突然给它增加很多,它吸纳不了。但同时,劳动力市场它会做出反应,很多职业本来是不需要大学毕业生文凭,但是在大学生“泛滥的年代”里,它们就可以招大学生了。这就是所谓的挤占效应,大学生把高中毕业生的职位挤占了,高中生把初中生的职位挤占了,就一层层往下挤。所以这个假以时日可以解决,这是一个临时性的问题。当然了,政府可以积极地从产业也好,从就业也好,从创业也好,各种角度,促进他们短期消化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它是个短期的问题,长期的话,我们中国现在接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还是很低的,我们中国还需要大量地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

学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对外政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近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

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

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

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奥巴马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受福岛核危机,经济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

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改善。

2、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3、南南经贸合作明显加强。亚洲与拉美、亚洲与非洲,亚、非、拉区域合作步伐加快,带动发展中国家间的泛区域、区域和双边合作蓬勃发展。

4、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南非等发展中大国经济加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中起着空前的示范效应和领头作用。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1、世界经济保持增长,我国外贸市场空间仍较大

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对我加工贸易影响显著,一般贸易保持高速增长。。

3、主要经济体失业率高企加剧了世界经济摩擦的风险,欧美等国对我发起的贸易摩擦多由失业部门发起。

4、油价高企加剧了我国的进口成本,可能导致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5、顺应世界FDI大潮,调整引资政策重点。将重点转向有针对性地发展部分服务行业,优先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贸易以及重点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运输和商业分销服务业等出口导向性服务业。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五个突出问题:

——粮食进一步增产、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粮食收购价格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化肥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洪涝灾害偏重发生。

——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投资结构仍不合理。由于产生投资膨胀的体制性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投资增长仍然过快。

——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行业效益出现明显分化,煤炭、石油开采、黑色和有色金属等采掘业利润增长较快,建材、石油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纤行业利润下降较多。

——煤电油运总体形势仍然偏紧。由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仍然突出。

——安全生产形势仍比较严峻。顶风违规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事故多发。

节能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目前,我国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资源的消耗强度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今后,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增加。

因此,能源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节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我国富煤少油。在替代石油的化石资源中,煤炭在近中期内可以满足与千万吨数量级的油品缺口相匹配的需要,即通过煤液化合成油实现我国油品基本自给,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煤可经直接或间接液化两种方法转化成汽柴油。煤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苛刻,对煤种的依赖性强。煤间接液化是将煤首先经过气化制成合成气,合成气再经催化合成转化成汽柴油。煤间接液化的操作条件温和,几乎不依赖于煤种。

核裂变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相关技术日臻完善,是未来百年内解决能源紧缺问题可行、且可靠的方案。建设、运行、维护核裂变电站及对核材料的开采和核废料的处理等将在未来百年内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核裂变能源的利用受制于地球上有限的核材料蕴藏量和人类对核废料处理的艰难和危险。利用核聚变能可能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一种最重要途径。太阳光即是太阳中的氢核聚变释放出来的能量。核聚变的主要原料是浩淼的海水中所蕴藏的用之不竭的氘,其产物是惰性气体氦,因此,核聚变既无原料短缺问题亦无核废料或核泄漏等污染问题。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平与发展是主流,但是影响和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例如: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核武器扩散,自然灾害,跨国犯罪,疾病,走私贩毒等。因此要加强国际合作。

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做出判断,应酬好与大国的关系,对我国的外交有重大的意义。当前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呈现出合作与竞争,依赖与牵制等关系。国际局势的总体稳定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我国要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尤其是与美、俄、欧盟、日的关系。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受挫,正在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但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并未改变。我国一方面要扩大合作,增加两国外交中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坚持原则,维护我国利益。

北约不断东扩,严重影响了俄在欧洲的扩展,俄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亚洲。同时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能源供应与边境问题上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

欧盟在积极加强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加强与中国的对话,在大国问题上谋求与中国的协作,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

由于日本不能正确面对历史问题,同时在积极扩展和建立其大国地位,积极配合美国牵制中国。中日抗衡比较明显,处理好中日关系决非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中日关系的长期僵硬将不利于我国的发展。

学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摘    要: 2018年国家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是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在肯定专题式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主要授课方式的同时,就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总体来说,规范化建设将成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将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出现新的调整与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形势及要求。

关键词:新时代;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路径

2018年4月12日国家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意见》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的重要渠道[1]。如何使“形势与政策”课发挥《意见》中提出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是所有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正积极探索但同时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的优势与弊端的基础上,剖析和解读《意见》对新时代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的要求,进而提出未来高校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和路径。

一、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的优势与弊端

所谓专题式教学,就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思想世界与社会现实问题,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核心来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2]。大学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与专题式教学模式的使用要求高度契合,从而使其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但同时该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运用中也凸显出一定的弊端。

就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式教学的优势而言,主要有三点:首先,专题式教学对当前热点问题的深入挖掘大大提升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上半年的形势与政策課为例,面对朝鲜半岛形势的迅速转变,课程专门设置了朝鲜半岛核问题专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朝鲜半岛局势的实质和未来走向。这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其次,专题式教学运用所带来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弥补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也有利于任课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开课时就将每个学时的课程内容分为国内部分和国际部分,这样擅长讲授国内形势的教师专门讲授国内形势与政策,而有着国际问题研究背景的教师则专门讲授国际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行统一备课制,这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同时又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长确定讲授重点,实现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也保障了授课内容的专业性。再次,专题式教学为增强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提供了新途径。专题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每一次课程都是一次小型讲座,都是对当前国内外正在发生的一个热点的生动阐释,其在宣传、阐释、贯彻十九大精神中的优势尤为明显。当其他课程正努力研讨实现十九大精神如何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师生头脑(简称“三进”)时,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则以通过多个专题讲座将十九大精神第一时间送进了课堂,教师也在形势与政策的集体备课中,早早实现了十九大精神进教师的头脑,进而实现进学生的头脑。

就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的弊端来说,教学效果和考核方式是需要解决的挑战。一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式教学会因大学生相关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导致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要讲授对象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他们大都不是政治类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有限,专题式教学集中围绕形势与政策“焦点问题”深入讲授的做法有时会让学生听不懂和听不明白。二是专题式教学使得课程的评价和考核面临挑战。就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而言,由于任课教师的不断变换,导致很多时候学生都不清楚是对哪一位任课教师做出评价,评价结果可想而知。至于对学生的考核,鉴于专题教学是由多个教师轮流完成的,教师很难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对学生的评价重心仍是落在期末的“卷”上,使得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一个完整、准确的考核评价[3]。

二、教育部对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顶层设计与基本要求

2018年4月12日,体现国家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顶层设计的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作为2018年教育部社科司的一号文件印发,不仅显示了教育部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期待和重视,而且就该课程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建设要求和指导原则。

首先,《意见》肯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教学,同时提出要加强专题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意见》明确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确定教学专题、明确教学重点、研制教学课件、规范教学要求, 这就意味着专题式教学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授课方式,因而也就要求进一步强化专题式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对于专题式教学带来的问题,《意见》提出形势与政策课“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4]。由此,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将实现“专题教学+”的模式,即“课上专题讲授+课下自学”的混合教学模式。

其次,《意见》对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专题式授课的内容做非常明确的规定。《意见》指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重点讲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从而实现引导大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①。据此,今后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开设的四个教学专题:一是全国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专题;二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专题;三是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专题;四是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并为每个专题需要涵盖的内容做出了规定[5]。可以说,《意见》的上述规定使得专题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明确,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再次,《意见》对新时代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课时和教师队伍做出了的规划。《意见》要求形势与政策必须严格落实学分,保证本、专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开课不断线。本科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共计2学分;专科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6]。不仅如此,《意见》则明确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组成和来源,即按照“优中选优”原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择优遴选“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实行“形势与政策”课特聘教授制度,分层建立特聘教授专家库,选聘社科理论界专家、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各行业先进模范等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积极邀请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讲“形势与政策”课[7]。这样的举措不仅能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队伍有了保障,而且也进一步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最后,《意见》也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式教学的效果评价指明了方向。就考核主体而言,《意见》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单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主体,统一管理任课教师,而其他如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教学管理工作[8]。而对于如何评价课程效果和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意见》也要求评价要注重考核学习效果。具体来说,成绩考核以提交专题论文、调研报告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了解情况。按照学期进行考核,各学期考核的平均成绩为该课程最终成绩,一次计入成绩册。

三、对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改革方向的思考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国家对形势与政策的日益提升的重视度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规范化要求也愈来愈高②。依据《意见》的顶层设计,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可以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师队伍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改革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

就教学模式而言,探索专题教学新途径是未来形势与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意见》明确肯定了专题是形势与政策教学的主要途径,但必须对专题式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更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授课效果。为此,今后的形势与政策专题式教学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改革努力:一是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将专题教研团队与教学实施团队结合起来,探索“按课题组进行备课、按专题实施教学”的新形式[9]。二是在教学途径上,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和网络在线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从而将大大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

就教学内容而言,改革和做好课程教学内容的遴选和设计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未来改革的关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的是宣传党中央大政方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這就要求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应该按照《意见》的要求涵盖全国从严治党形势与政策、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政策专题、港澳台工作形势与政策以及国际形势与政策等四个方面的专题,同时结合形势与政策四年不断线的课程特性,做好四年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安排,将讲授的系统性和时效性体现出来是未来形势与政策的基本取向。

就师资队伍而言,建立专职教师负责,兼职教师配合和参与,涵盖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优秀人才和管理者的全方位形势与政策教师构成体系成为必然的趋势。新时代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建设需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坚持专任教师的选拔依据“优中选优”的原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教师队伍遴选课程教学骨干。二是在兼任形势与政策教师的选择上,高校将建立涵盖社会各领域理论家、单位负责人、党政干部、先进模范人物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并探索如何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特聘教授制度。

最后,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也是新时代提升形势与课程专题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意见》为新时代的教学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系,并且要充分保证规范开课[10]。具体来说,在课程管理上,改革后的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管理模式只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统一组织开课、统一管理任课教师,其他职能部门如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等积极配合。在学分落实上,挤压形势与政策课程学分的情况将改善。在课程考核上,改革后的形势与政策考核将更加注重内容和过程考核,并且以撰写专题论文和调研报告为主,实行每个学期都要考核的机制。所有这些改革都将使该课程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要求。

从目前来看,新时代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将仍然以专题式教学为主要手段,但是与以往相比,新时代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将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师队伍以及教学管理出现新的调整和变化,从而更好地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要求。作为该课程的责任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按照《意见》的要求,同时结合自身校情进行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也成为必然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注释:

①四个“正确认识”是《意见》为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设定的最终目标,也是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专题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即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②石珉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划分为初创探索阶段(1949—1960年)、地位确立阶段(1961— 1986年)、改革发展阶段(1987—1999年)和全面创新阶段(2000年以来)等四个阶段。具体分析可参见石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池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30—133页。

参考文献:

[1][4][5][8][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Z].教社科〔2018〕1号.

[2]蒋红艳.专题式教学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7]教育部:高校学生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不低于8学时[EB/OL].(2018-04-27)[2018-07-05].http://www.xin    huanet.com/local/2018-04/27/c_1122752563.htm.

[6]邓辉.高校学生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不低于8学时[N].    光明日报,2018-04-28.

[7]祝颖丽.“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八大问 教育部印发《意见》给出答案[EB/OL].(2018-04-27)[2018-07-13].

http://edu.china.com.cn/2018-04/27/content_50975187.    htm.

[9]卢艳兰,张吉雄,龚春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与建设 新路径探究——基于对江西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调研[J]. 新余学院学报,2015,(6).

学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字: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政策协调;聚氯乙烯

在自由贸易机制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世界各国都从中享受到了丰厚的回报。但部分国家肆无忌惮的倾销行为也给他国产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如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其不断扩大的贸易往来招致他国频繁的倾销行为。截止2018年年底,按照WTO涉案方“一国一起”的计算方法,累计对外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290起。本文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外商投资指导目录》等产业政策共同实施的背景下,对聚氯乙烯行业面临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国内聚氯乙烯产业在弱势状态下缘何出现跨越式发展进而深陷产能过剩的泥潭。最后,本文对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协调的对策提出看法。

一、聚氯乙烯产品简介及产业发展历程

(一)聚氯乙烯产品简介

聚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英文名为Polyvinyl chloride(简称PVC)。聚氯乙烯的主要生产流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电石法,一类称为乙烯法。聚氯乙烯的生产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而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如今已成为化工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聚氯乙烯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建筑行业,建筑行业对聚氯乙烯的需求量占比超过60%。除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之外,居民住宅需求的扩张以及持续的工业化进程也极大的消耗了聚氯乙烯产品。

(二)起始阶段:扩大生产时期与对外反倾销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国内经济建设进入了腾飞阶段,随着建设步伐急速加快,对塑料制品的需求也不断旺盛,尤其是国家开始提倡“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的绿色发展理念,更是拉动了塑料工业的迅猛式发展,之后便出现了聚氯乙烯行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国内厂商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度的居高不下、市场依赖国外进口。1996年至2002年期间,国内聚氯乙烯产品的自给率低于70%。同时期的国外企业生产规模化效应显著,技术成熟度高,出口到中国的产品价格低廉,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本土厂商工艺成熟度低,产量规模小,出厂价相比进口价格不具优势,产品价格长期维持低位,这对于尚处“幼稚”的行业来说,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进入21世纪后,中国正式加入WTO,大幅下调进口关税,对外贸易总量迅速攀升。受此影响,聚氯乙烯产品进口总量逐步扩大,国内生产厂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03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聚氯乙烯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自2003年9月29日起5年,税率区间为6%-84%。从此,聚氯乙烯产业进入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双重保护阶段。

(三)转变阶段:产能过剩与贸易摩擦

受产品价格走高的影响,国内生产厂商开始大幅扩充产能,各地区加速上马各类生产项目。此外1998年版和2000年版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将大型合成树脂以及乙烯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列入鼓励类项目。2005年版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20吨/年及以上的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列入鼓励类。将20万吨/年一下的氧氯化法制聚氯乙烯和12万吨/年以下的电石法聚氯乙烯装置列入限制类。自2003年起到2007年,聚氯乙烯行业产能年均增长率超过20%,其中,2005年产能增长率高达46.4%。到2006年年底,国内聚氯乙烯产能已高达1158万吨之多,电石法所占比例上升到70%以上,而乙烯法所占比例下降到30%以下。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相应企业失去了对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对其他企业和总量信息了解不足,导致固定投资出现“潮涌”现象。各地区企业选择盲目扩张,出现了一批技术差、规模小、环保不达标的厂商,这便为后期的产能过剩埋下隐患。到2006年年底,国内聚氯乙烯市场风云突变,价格急转下调。当政策制定者意识到行业高速发展形成产能过剩之时,聚氯乙烯行业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并选择将过剩产能转移到国外。2004年以前,中国每年出口的聚氯乙烯产品总量低于3万吨,占比当年产量不到1%。2004年起,聚氯乙烯出口出现飞跃式增长,2005年,出口数量仅有11.86万吨,到2007年,便跃升至71.04万吨,增长幅度高达498.9%。然而,出口数量激增的背后,不是世界市场需求大幅增长,而是厂商为缓解企业的过剩产能,出口他国,便造成了贸易摩擦。从2006年起我国出口的聚氯乙烯产品遭受多国的反倾销调查。调查情况如表1。

二、聚氯乙烯行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问题

(一)行业周期换挡过快

1998年国家出台《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聚氯乙烯行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春天,在国内产量供不应求、急需进口的情况下,国内氯碱企业分分上马聚氯乙烯建设项目。2002年,我国企业对外提出反倾销诉讼,终裁认定来自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台湾等地区的聚氯乙烯产品存在倾销。2003年起,聚氯乙烯产品大幅涨价,行业存在巨大利润空间,各地投资分分上马,新建、扩建大批项目。产能增长率长期维持20%以上高位,产量从2001年的308.8万吨跃升至2007年的971.7万吨,涨幅高达214.6%。在高亢的投资热潮背后,是逐年递减的产能利用率。数据显示,从2003年起,产能利用率逐渐下降,到2008年仅有56%,距2003年的82%利用率减少26%。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指引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将氯碱产业列入招商引资项目,以改善地方经济,创造稅收。单纯的产能扩张和简单的运营模式复制,使行业在高速发展之后,面临同质化产品竞争加剧、低端产品占比过大、产能结构性过剩等一系列问题。从国际上对产能过剩的判定标准来看,低于80%的产能利用率即可归类为产能过剩,而我国聚氯乙烯产业从2006年起,常年低于70%,2012年,行业平均开工率仅有56%,市场价格触及企业平均生产成本,部分企业选择完全停产。至此,产业面貌已经从21世纪初的弱势状态转入激化竞争的态势,而这种转变仅仅3年便完全实现。

(二)产业政策削弱贸易政策的保护力度

贸易政策中的反倾销行为,是进口国政府本着保护本国产业安全为宗旨,对他国实施的有损或威胁本国产业的行为的反制,其目的是救济本土产业免遭外部冲击。然而,在对外征收反倾销税的同时,作为产业政策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将聚氯乙烯生产加工纳入鼓励类项目,这无疑给原本已被限制的企业换了一种身份再次进入本国市场。2002年,被征收10%反倾销税的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宁波成立台塑工业(宁波)有限公司。2003 年,被征12%反倾销税的台湾华夏海湾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我国宁波动工建设聚氯乙烯装置,年产超 30 万吨, 2005年,被征6%反倾销税的韩国 LG 化学公司在天津开展聚氯乙烯原料合资项目,总投资3亿美元。2006年底,日本东曹在广东建设年产22万吨的聚氯乙烯生产项目。三大涉案方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凭借有利的技术和资金优势不断加大对国内涉案产业的投资力度,一方面将原本通过货物贸易形式出口到中国的聚氯乙烯产品直接在中国生产,绕开了高成本、程序繁琐的反倾销调查。另一方面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成本,给加工贸易带来了极大的利润空间。外资引进在提高聚氯乙烯产能、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形成技术和市场方面的垄断势力,迫使国内企业迎接价格和产品质量两个维度的竞争,从而削弱反倾销对聚氯乙烯的保护效果,再次导致生产技术和规模不具竞争优势的本国聚氯乙烯企业陷入被动局面。

(三)产业结构分散,低效产能占比过高

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山东、山西、内蒙古等26个省区共建有92家聚氯乙烯生产厂,其中10万至20万吨及20万吨以上产能占比分别为32%、35%。生产规模偏小,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竞争力低下。国内总产能超过1000万吨,但是产能超过30万吨的企业屈指可数。该年度我国聚氯乙烯实际产量为864.1万吨,同比增幅高达29.3%。其中,采用乙烯法生产工艺的产量为239.76万吨,占总产量的27.7%;电石法原料路线的产量为624.3万吨,占比为72.3%。2006年新增的157万吨聚氯乙烯产量中,采用电石法工艺生产的产品占比高达95%,共计150万吨。反观全球,约90%以上的聚氯乙烯已采用乙烯法工艺。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不仅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巨大的能源消耗,还因电石法聚氯乙烯质量较低,不能用于生产高档型材原料,只能用于中低档型材和管材等制品原料,约束了行业扩展的空间。政策支持聚氯乙烯产业发展,却忽视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使得产业结构处于低端锁定,电石法生产设备占比高达65%,而具有长远发展价值的乙烯法企业仅有不到35%的领地。因电石法的过度扩张,市场出现价格大幅走低的现象,此外国际油价不断高涨,不具备规模优势的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有能力投产乙烯法的企业仅剩下行业内的龙头企业。

三、建议与对策

(一)政策制定需要各部门共同协商

中国的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由商务部和发改委各自制定,制定标准与目标均存在异同,产业政策主要依据当下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有针对的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贸易政策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活动制定管理的方针和原则。从聚氯乙烯产业发展路径来看,作为反倾销的贸易政策叠加了鼓励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之后,对行业形成了双重呵护,这直接诱发企业投资“潮涌”现象。从这一现象着手,本文认为,作为后继出现的政策措施应充分考虑已有的政策影响,要科学度量政策影响力度,避免片面决策引起不良后果。如在考虑他国倾销行为造成低价侵害之外,還应考虑本国企业一旦得到保护可能出现非理性投资行为。因此,在正式确立反倾销税率之前,应与产业政策的制定者共同商讨市场主体可能形成的投资预期,应设置一个既有效减少倾销损害,又不至于为国内厂商提供过高的利润空间的保护税率。

(二)政策实施阶段要动态考察产业发展路径

行业景气度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业生命周期的转变有其演变的规律。以聚氯乙烯为例,在2003年对外征收反倾销税起,行业的扩张便如火如荼,每年的产能扩张率超过需求增长率。当一个行业产能有超过市场需求的倾向时,保护性政策便需要及时调整,避免企业不受限制的扩张行为。如果说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各自根本性目的是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话,那么,受扶持的产业在出现经营性竞争激化的局面后,便不能继续放任产业无序的扩张。国际上以产能利用率是否低于80%为界,判定产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结合我国国情,本文认为当某行业在基于政策保护后出现供给层面的单方面扩张情形,在产能利用率接近或低于80%这一界限时,就需要留心今后可能的恶化趋势。实际情形显示,多数行业在出现产能利用率下降的趋势初期都未引起政策层面的足够关注,当出现行业危机时才出台各类准入规范,这种事后补救行为无益于中长期的稳定发展。因此,作为宏观管控的政府部门,需要及时留意行业投资热度,适当降温才是行业稳定发展的长远之策。

(三)企业决策需要更多理性

从企业角度看问题,就不难理解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企业决策者在嗅到行业存在利润空间的时候,会立马做出投资决策。当市场中的每一位决策者都感受到行业的春天到来之时,便会快马加鞭,加速行业演变的进度。这背后是因为作为企业决策者缺乏对行业整体投资情形的准确判断,对未来收益情况的过高预期导致每位企业主很难放弃触手可得市场利润。以聚氯乙烯为例,早在对外反倾销之前,国家便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支持聚氯乙烯发展,就这一时期来看,行业的发展明显处于一种按部就班的节奏,因为此时市场受制于国外更低的价格竞争。市场中仅有部分有长远规划的企业在此时扩建生产,但当更大政策利好来临时,市场价格迅速走高,原本没有扩建计划的企业看到未来巨额的利润回报,大举投资办厂,有序的供给格局被打破,结局是数年之后,部分工厂几乎处于停工状态,高额的停工成本加剧企业的破产。因此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在做投资之前更应当保持充分的理性,要对市场需求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及时观察市场格局的变化,留意产品价格波动背后的经济原因,充分调研产业内市场结构,避开错开密集投资的高发期。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应避开市场单一,同质化严重的品种,将视线转向差异化、有特定需求市场的细分领域。此外,对于以牺牲环境换取利润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只有将心思放在主营业务的创新上,才能在市场的巨浪中波澜不惊。

(四)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亟待合理的对策

各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情形时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如低效产能占比过量,落后产能得不到淘汰。以聚氯乙烯行业为例,2006年,产能超过20吨/年的企业的总生产能力占比行业总体生产能力仅为35%。而国际前五的生产企业年产能超过100万吨,相比之下,我国的聚氯乙烯企业生产规模过小,产能集中度过低,这正是聚氯乙烯行业所面临的棘手的问题。因此,如何淘汰落后产能,如何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成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突出重点。本文作者认为,若能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的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或者是将各地区企业能耗、排污等情况纳入政府考核环节,那么地方政府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来化解低效落后的产能。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日本的产业发展经验,如在聚氯乙烯行业协会中设立“企业退出补偿基金”,由行业内部会员企业集体出资对退出企业进行补偿,以改善企业所面临的短期压力,从而有效增强企业主解决落后产能问题的决心。

参考文献:

[1]Prusa, Thomas J. “Anti‐dumping: A growing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trade.”World Economy 28.5 (2005): 683-700.

[2] 傅耀.產业升级、贸易政策与经济转型[J].当代财经,2008(04):73-79.

[3] 李燕,张波.我国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问题研究——基于制度性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2(02):41-45.

[4] 沈瑶, 颜珲. 铜版纸进口反倾销到出口被“双反”引发的思考——论中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问题[C].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论丛. 2013.

[5] 宋学义.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J].国际经济合作,2013(04):14-18.

[6] 田玉红.美日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体制的比较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8(05):98-102.

[7]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45(10):4-19.

[8] 江飞涛,耿强,吕大国,李晓萍.地区竞争、体制扭曲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2(06):44-56.

学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有粮食企业;税收政策;增值税;问题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6.059

实现粮食安全生产、流通,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支撑国有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新的税制环境、新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对税种涉税优惠进行梳理,是进一步规范税收筹划、落实国家政策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营改增”的改革背景之下,国有粮食企业收税政策的调整,国有粮食企业增值税征纳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规范并引导国有粮食企业的健康发展。

1 资格认定

2015年5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关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销售粮食免征增值税审批事项取消前后有关管理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正式施行,国有粮食企业在销售粮食中享受免税的优惠;审核工作程序取消,改为备案管理。在公告中还明确指出,享受免税政策的国有粮食企业,应向所在地粮食管理部门、国税局进行备案。新的税务制度、新的政策背景,强调国有粮食企业应依据实际情况,按照相关文件指示精神,做好资格认定等工作。

2 免税范围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免征问题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销售过程中,必须遵循“顺价”原则。对于承担粮食收储任务的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销售中享受免增值税的政策优惠。具体而言,国有粮食企业除了“军队用粮”、“救灾救济用粮”等销售领域,一律征收增值税。梳理国有粮食企業免税范围,对于企业核算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企业在税务筹划、经营管理中,应强化对国家税收政策的有效运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1 军队用粮

军队用粮具有特殊性,对于凭军粮供应证、军用粮票供应的粮食,免征增值税。这一方面说明,国有粮食企业在国家军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国有粮食企业按《军粮供应与管理办法》填报“军粮销货证明单”和“军粮出库差价报单”等,按要求专账核算,用好国家优惠政策,提高业务经营效率。

2.2 救灾救济粮

救灾救济粮是一定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的重要物资保障。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按照规定销售价格,面向受灾群众供应的粮食。对于这部分粮食,实行增值税免征政策。

2.3 植物油业务的税收问题

2014年5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了《关于免征储备大豆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免税政策范畴进一步扩大,由传统粮食领域,延伸至大豆等油料领域。在食用植物油业务中,对于除“政府储备植物油销售”以外的业务,一律需要征收增值税。因此,对于国有粮食企业,若在经营中有免征税收范畴的“粮油品种”,可依法办理相关的免税手续。

3 企业核算

企业核算是税收政策落实的关键,也是强化税收筹划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于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不得免税、减税。为此,国有粮食企业应切实做好核算等工作,进而确保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地。

为了说明国有粮食企业核算这一工作,本文举例进行说明。X国有粮食企业是经粮食部门设立、税务部门核定的享有免税资格的国有企业。在2016年7月,该公司主要发生的经营业务有:

(1)顺价销售粮食,销售额107.5万元;(2)救灾救济粮销售,销售额215.93万元;(3)杂粮销售,具体销售情况为:①红豆3.0千斤,销售额1.8万元(不含税),平均收购价4.25元/斤(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②绿豆5.0千斤,销售额2.5万元(不含税),平均收购价3.5元/斤(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

进项税额可基于以下方法进行核定扣除。(1)从一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凭专用发票开具的税额抵扣。(2)进口农产品取得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的,凭缴款书开具的税额抵扣。(3)从小规模纳税人(包括农业生产单位)购进农产品取得农产品销售发票的,按照财税〔2016〕36号文件附件1规定的计算公式进行进项税额抵扣。(4)从农业生产者(农民)收购农产品,自行开具农产品销售收购发票的,也按照财税〔2016〕36号文件附件1的计算公式进行进项税额抵扣。对于X国有粮食企业7月份的业务情况而言,(1)、(2)业务在国家免征增值税范畴,应当享受免税优惠政策。但是,对于(3)的业务,当月所销售的红豆、大豆则不在国家免税政策范畴,则依照相关的税收政策,应依据13%的税率,对该部分业务征收增值税。

允许抵扣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农产品平均购买价×13%。为此,X公司在7月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具体为:5000×3.5×13%+3000×4.25×13%=3932.50元;销项税额:(18000+25000)×13%=5590元。假设X公司期初无留抵税额,X企业7月应缴纳增值税:5590-3932.50=1657.50(元)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面临新的制度与经营环境。这一是强调国有粮食企业要梳理税收政策,充分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二是适应新的税制环境、新的制度要求,不断地优化与调整经营管理活动,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稳定前行;三是关注国家相关税收政策变化调整理,依据税收政策切实做好核算等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正融.论新形势下江苏粮食流通政策的创新与发展[D].南京:南京大学,2016.

[2]高文刚.国家收储政策改革后地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粮食,2016,(09).

[3]夏永侠.审计视角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展问题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6,(01).

[4]曾善静.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1,(01).

学形势与政策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学科行业形势 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开放型师资队伍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要求,高校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努力做到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再次鲜明地向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改进方向,是今后一段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总纲领和总指南。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实效性,笔者以西南交通大学交通土建类本科生学科行业形势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切入点,通过增列学科行业地位、行业走向、行业前景、就业形势、就业领域、就业去向等与大学生自我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形势素材,补充并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共用本科卓越工程师行业教学实践基地和构建专兼结合、校企协同的开放型师资队伍等措施,推进“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生动性和鲜活性,为“形势与政策”课“四基”教育、形势观教育、政策观教育、改革开放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提供鲜活的实施载体,全面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

1增列学科行业形势教学内容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

大学生高度关注自己的学科行业形势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因为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直接关系到自我的人生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程度。由于學科行业形势的总体情况事关大学生择业的可选择性和大学生从业的成功概率,因此,学科行业形势必然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春秋战国时代,辛研根据商情变化提出要“时用则知物”,其含义就是强调要分析未来形势需要,提前准备好货物,以防措手不及而延误了商机。当代大学生更应当学会分析学科行业形势,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学科行业形势的走向,顺应学科行业形势以发展自我,利用学科行业形势以实现自我发展,并在求学期间珍惜时光,为自己今后铺就的人生道路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科行业形势包括行业历史、行业地位、行业走向、行业前景、就业形势、就业领域等一系列内容。就我校交通土建类本科生而言,则应重点关注我国铁路、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担负的职责及其地位;此外,还应通过讲述2016年公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2013年公布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以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上中国主要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整体情况,让大学生了解我国2030年铁路、公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目标;通过对中美铁路、公路发展史对比的讲述,要求学生们珍惜和把握铁路大提速、重载铁路、高速客运专线、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大好形势。同时要在强调铁路、公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具有良好可持续性的同时,培养交通土建学生的行业危机感和行业危机意识。教学内容中还应涵盖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交集团等单位的改制和组成情况,结合各单位的工作性质和就业特点,分析各用人单位的就业情况。行业形势教学内容还应包括交通土建院校分布情况、各院校的毕业生规模和主要去向,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上述贴近大学生个人发展、择业就业的行业形势教学内容,既能调动大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因势利导,讲解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对行业形势的影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社会稳定与自身发展的辩证关系,不空洞,不说教,大学生也乐于接受,避免了空谈大政方针的枯燥性,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活力,可谓事半功倍。

2利用校内外专业教学实践基地丰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课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模式,表现出封闭性和集中性等特点。尽管近年来各高校都在尝试建设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基地,但由于经费和重视程度等问题,很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基地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高校普遍重视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如果能将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建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基地,既节约了专门建设和维护“形势与政策”课专门教学实践基地的费用,又能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聘请到基地内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开展学科行业形势的教育,可谓一举两得。结合我校交通土建类本科生的实际情况,目前交通土建本科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在成都本地就有校内实践基地8个,校外实践基地5个。校内实践基地包括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抗震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风工程实验研究中心等;成都市内的校外实践基地有中铁二院、中铁二局、四川奥斯特边坡防护公司、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专业实践基地与我单位都签订有战略合作协议或者有共建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协议,具备为我校交通土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软硬件设施和指导能力,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

3基于校企协同联盟构建“形势与政策”课的开放型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队伍大多限制在高校范围内,主要为专兼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一直以来,高校自身都在不断发展和培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队伍,许多大学广泛吸纳校内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业老师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由此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课的专职教师队伍;与此同时,各高校也非常重视和培养以基层党委副书记、各学院辅导员为代表的兼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近年来,根据“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新形势,各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外延性和开放性,有目的地邀请非高校内的专家学者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并将其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其主要形式是担任形势与政策的特约报告员。近年来,我校结合自身的行业背景和学科特色,开始聘请交通行业包括地方政府领导、行业知名企业家、行业知名专家担任学科行业形势方面的特约报告員。这些特约报告员行业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政治敏感性强,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增强学科行业形势教育的效果。我校土建学科的相当一部分特约报告员来自于我校有校企战略联盟的交通土建类企事业单位,如中铁二院、中铁西南院、中铁二局等,由于特约报告员具有“专业知识”与“行业形势”相结合的优势,其报告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权威性,能够将行业发展形势与国际国内形势、区域地缘形势、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政策等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同感、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

初步实践证明:学科行业形势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无疑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注入了“鲜活剂”,调动了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利于教师在行业形势的动态解读中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同时,学科行业形势的解读对于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有的放矢的开展择业、就业和创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在学科行业形势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包括共用本科卓越工程师行业教学实践基地以及构建专兼结合、校企协同的开放型师资队伍等的尝试与实践,对新形势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文系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CSZ14028);四川省教育厅课题(CJS14-009)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葛彦东.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187(12).

[2] 丁广明.农业类高职院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成效性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2.

[3] 宁晓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功能的互补融通——基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4] 王新刚,马金锁,王向华.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上一篇: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范文下一篇:小学数学老师年终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