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式传播范文

2023-09-20

病毒式传播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3例乙型肝炎病毒产妇, 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进行分析, 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评估对阻断产妇出现母婴传播病毒的效果。

1.2 方法

1.2.1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

①宫内感染。宫内感染主要是指产妇在分娩前通过生殖细胞、胎盘等将病毒传染给胎儿, 当前临床研究发现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已达10.2%~35.8%, 是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 这主要是由于产妇在实行免疫接种时失败所导致的[2]。引发宫内感染的因素包括病毒变异、胎儿宫内窘迫、孕期出现其他病原性感染等。

②产时感染。产时感染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较为常见, 在婴儿经过产道时会出现吞咽母血、产道分泌物或羊水的情况, 由此容易引发胎儿出现感染。由于产道挤压影响, 需要采用产钳进行助产操作, 由此容易损伤产妇皮肤, 使得引导分泌物或母血会经过破损处进入到婴儿的体内, 导致婴儿感染病毒。

③哺乳感染。哺乳感染主要发生在产后, 产后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虽然途径单一, 但却较为常见, 主要表现为产妇在喂养新生儿的过程中或者是与新生儿密切接触的过程中引发感染。临床研究表明[3], 患者乳汁中含有的乙肝表面抗原达70%, 而患者的唾液中所含有乙型肝炎病毒也达到了22.03%, 当新生儿与母亲的体液或者是乳汁发生接触时, 则会导致其出现感染情况。

1.2.2 预防措施

①围生期干预。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预防措施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行围手术期的全方位干预, 在产前应当对产妇普及健康知识, 告知产妇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机制, 同时实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及早发现感染此种疾病的孕妇, 如果孕妇在孕早期时的血清中乙肝病毒水平较高, 则应当考虑让其终止妊娠。对于病毒携带较少, 能够继续妊娠的产妇, 应当加强其围生期保健处理, 必要时给予产妇药物治疗, 以确保其血清中所含乙肝病毒水平维持稳定, 以避免通过宫内感染传播给胎儿。

②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病毒对于患者的危害较大, 其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导致患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痛苦, 因此需要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当前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 其中包括拉米夫定、干扰素、恩替卡韦、阿德福韦等药物, 但是由于药物治疗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导致产妇出现不良反应, 影响到胎儿的健康生长, 而且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只能够对病毒进行抑制, 控制病情发展, 并不能够实现彻底根除[4]。因此,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给予其适当的护理干预, 对于药物服用应当保持定时、定量, 如果出现并发症应当及时就诊, 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 以确保母婴的生命体征均维持稳定。

③新生儿联合免疫。围产期出现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 其新生儿携带病毒的占80%, 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的免疫功能不全, 难以抵抗病毒所致, 由此会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严重影响。临床研究中, 通过应用乙肝免疫蛋白或乙肝疫苗接种, 能够有效阻断病毒感染, 效果显著。乙肝免疫蛋白球是主要针对乙肝病毒而研发的, 其能够在粘膜表面或者血液中与侵入体内的乙肝病毒发生中和, 并逐步的将病毒清除, 从而阻断感染, 但由于此种药物不能够进入肝细胞内部, 只能在病毒进入肝细胞前发生中和, 由此就强调了药物注射时间的重要性[5]。对于新生儿, 应当在其出生后的6 h内进行注射处理, 而且越早越好, 以促使新生儿产生保护性抗体, 从而降低新生儿出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几率。

④应用剖宫产手术。在产妇分娩过程中, 如果是通过阴道分娩, 胎儿在经过阴道时由于挤压作用, 会与母体中的血液、引导分泌物、羊水等接触, 而这其中含有大量的乙型肝炎病毒, 如果新生儿出现皮肤损伤或脐带损伤情况, 势必会导致其出现感染。因此, 在分娩过程中阻断病毒感染对于产妇和婴儿都是非常重要的。临床研究表明, 对于携带乙肝病毒的产妇, 指导其采用剖宫产手术的效果较好, 剖宫产可以避免胎儿与母体的血液、羊水及引导分泌物接触, 从而大大降低了婴儿的感染几率, 这对于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63例产妇的具体情况, 对其应用4种预防措施中的1种或几种联合, 对预防产妇母婴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价。

2 结果

63例产妇中, 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应用药物治疗联合围产期干预的有23例, 产后新生儿未出现病毒感染, 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有18例, 产后新生儿出现2例感染, 应用剖宫产联合新生儿免疫治疗的有22例, 产后新生儿未出现感染, 见表1。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较强, 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危害, 再加上此种疾病的治疗周期较长, 由此又给患者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对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及未来发展都产生了严重制约[6]。因此, 加强孕产妇的产前检查, 及时采取有效的阻断措施进行预防, 是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重要举措。在该文的研究过程中, 首先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机制进行分析, 并针对收治的63例产妇具体情况采取了对症预防措施, 其中, 18例产妇仅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进行干预, 产后有2例新生儿出现感染, 占11.1%, 但其余联合应用的预防措施中, 新生儿均未出现感染, 预防效果显著, 由此可见,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 两种方法联合应用的效果更佳显著, 应当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进行分析, 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策略。结果 63例产妇中, 应用药物治疗联合围产期干预23例, 产后新生儿未出现病毒感染, 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8例, 产后新生儿出现2例感染, 应用剖宫产联合新生儿免疫治疗22例, 产后新生儿未出现感染。结论 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应当首先明确传播机制, 并采取对应阻断措施, 以降低感染率, 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

[1] 冉光义.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7) :45-46.

[2] 柯彩萍, 肖小敏, 向静文.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1 (11) :102-103.

[3] 张玥, 魏俊妮, 郭珍, 冯丽萍, 等.乙肝孕妇分娩方式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11, 27 (10) :55-56.

[4] 朱玛.乙型病毒性肝炎母婴传播及父婴传播的阻断[J].中外妇儿健康, 2011 (9) :99-100.

[5] 谌小卫, 潘文涛, 杨越波, 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相关临床因素分析[J].新医学, 2011, 42 (12) :44-45.

上一篇:政治思想论文范文下一篇:合同管理经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