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式教学模式范文

2024-07-12

餐桌式教学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专题 教学

[作者简介]张华(1975- ),女,河北徐水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北京 100015)张永辉(1971- ),男,河北保定人,中华女子学院对外汉语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及中文教育。(北京 100029)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常以文学史为线索,以单篇文章的分析讲解为内容,将授课环节禁锢在分析层次结构、体会作者情感、总结中心思想等八股套式中,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式刻板僵化,展现给学生的多是先入为主的最终结论,缺乏批判性思维及创造性观念的引导与培养,剥夺了学生深入思考、分析体悟、探究学习的权利。

如何使大学语文课堂富有活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所思考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专题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所进行的一项有益尝试,它将教师的知识传授与理论灌输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一、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概念

大学语文的专题式教学,是教师捕捉富有时代感、现实性且具有讨论价值的热点问题,以此为主题在中外古今文学史中选取人文科学性与审美性兼具的若干佳篇名作,并以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与发现,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追求教学目标工具性、审美性以及人文性的多重实现,通过立体式教学内容的构建,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造学生的文化品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基本理念

1.教学目标的人文性。在中小学教育中,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工具性的实现,强调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进入大学阶段,语文课程不再仅仅满足于此,而是将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拥有了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

如今,社会的改革与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都极大刺激了文化的蓬勃发展,文化成果呈现了丰富多元的特征,这些赋予了青年大学生更为广阔的视野、更为开放的心态以及更为鲜明的个性特征。如何在光怪陆离的文化丛林中不迷失自我,头脑清醒地进行优劣高下的甄别,并以包容宽广的心态接纳正面能量,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侵扰,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文化评判能力。而这一切的实现,都依赖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此外,社会的改革与经济的转型,带来了人们观念意识的震荡与价值信仰的摇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出现了道德观念的模糊与价值理念的困惑,甚至出现了道德失范与价值错位的现象。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以文学经典“真善美”的正面能量引领学生分析社会与人生,用文学经典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熔铸正确的伦理道德与文化品格,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在大学语文的专题式教学中,教师围绕社会热点选取主题,将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的经典文学作品归纳为不同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式的探究性学习,更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内容的立体性。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不再局限于单篇文章的解读,而是在若干单篇经典仔细研读的基础上,对某一主题统领下的若干单篇进行比较阅读,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具立体性和丰富性。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某一主题做引导,以多元化的经典文学文本做参考,内容可能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作,学习范畴也可能涉及文学、历史、哲学、伦理等诸多学科。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平面空间,而是交错纵横、丰富多面的立体空间。在这里,既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碰撞,又有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交汇;既有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对接,又有文学与历史、哲学的相互融通;既有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拷问,又有正义责任对青春生命的构筑。在专题式教学中,教学内容不是某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也不是学习中遇到的某一具体问题,而是从若干经典文学篇目中提炼出来的“专题”,它能统领全部教学篇目,具有研究探讨的价值。“专题”既是教学的切入点,又是语文能力的整合点,还是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点。这个点,仿佛几何图形中锥体的顶点,撒出去就纵横成一个个丰富的平面;收回来,就凝聚成一个统领诸面的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涉及历史、哲学、科学、艺术等诸多人文领域,但这些专题的讨论必须建立在对经典文学作品仔细研读的基础之上,这个根本不能丢失,否则,大学语文就失去了自身的学科特点。而这一要求是可以实现的,因为语文作为语言性的工具文本和作为人文性的文化文本,二者之间从来都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3.思维空间的开放性。专题式教学中,要切实激活大学生创造性的审美发现以及深刻的批判反思意识,万万不可用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将学生的思想禁锢住。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用开放性问题适时地引导学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在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背景下,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不像判断题只有不对即错的生硬结论,也不像单选题只有非A即B的简单选择,学生们获得的是无数个思考的路径、多种角度的探索、无数种可能的追问,从而认识文学的丰富性、人类文明的复杂性以及人类思维的广阔性。

比如在《诗经》的教学中,笔者以“诗无达诂”作为专题,选取了《诗经》中的若干篇目展开教学。学生要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解读、提炼观点、阐释交流等多个步骤完成学习过程。而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评价作品的标准、认识事物的深浅有所不同,结论也自然各有差异,这是正常也是合理的。单单就《诗经·卫风·木瓜》这一篇作品,关于主题历史上就出现了“美齐桓公说”“男女赠答说”“朋友情谊说”“臣下报上说”“讽卫人报齐说”“礼尚往来礼俗说”等多种解读,古人通过多种角度阐释了自己学说的合理性。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与交流,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诗经》的相关文学知识,收获的还有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思考问题的多种角度、思维空间的延伸拓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思想,拓宽了视野,掌握了鉴赏方法,相比于传统教学中若干知识点的获得,学生的收益无疑是巨大的。

4.学习方式的探究性。专题式教学,教师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阅读范本,并以开放式的问题带动学生进行研读比较,探究讨论,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以开放性的问题为引导,抛给学生的不是一个个僵化的标准答案或死板的思维路线,而是一条条珍贵的学习线索,它们犹如黑夜中的一点点星光,引导学生追随着这点光明。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信息、讨论交流、形成结论、展示成果等环节,完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分析品鉴,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观点,从而拨开黑暗走向光明,实现对教学内容的自主探索,并水到渠成地完成学习目标。

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效果能否顺利实现,依赖于老师是否切实发挥了引导功能,如专题的确立、问题的引导、活动的组织、学习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巧心设计、细心安排,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效地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5.学习过程的延展性。大学语文课时有限,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专题式教学将学生的课下自主探究、课堂学习讨论、课外拓展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凸显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延展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为了更好地完成专题式学习任务,首先,学生要在教师提出的若干问题的引导下,在课前阅读多元化的文学范本,并通过图书馆、网络学习平台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文献,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认识,以备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爆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不同的想法相互碰撞,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观点,展示思考成果。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积极活跃、轻松开放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深入思考,相互质疑,将教学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转变成现代意义的认知互动。课堂上的思想碰撞和相互激发,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延展为更广阔的意义链条,链接起学生的课堂思考和课外拓展实践。学生将带着这些思考和疑问再次进行探究,利用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做更为深入的学习。最终,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整理归纳、分析提炼等环节,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并通过论文、专题报告、学习总结、专题手抄报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

6.评价方式的综合性。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评价体系中,不应囿于单一的知识评价,要侧重能力评价与素质评价;也不应局限于单一的阶段性评价,避免“一张考卷定成绩”的武断做法,要侧重过程性评价,更为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一,评价要有针对性。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教师会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有的专题会侧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的专题会侧重知识框架的构建,有的专题会侧重批判意识的形成,有的专题会侧重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采用专题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形式的评价;知识框架的构建,可以采用论文或试卷等形式的评价;批判意识的形成,可以采用辩论、发言形式的评价;审美能力的提升,可以采用专题手抄报、学习展览等形式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用评价方式,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和准确评估。

其二,评价要有持续性。专题式教学能否顺利实施,和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认真投入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单纯的终结性评价,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搞突击”的不良现象,不能有效控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倦怠情绪,更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鼓励或提醒。因此,为了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题式教学采用过程性、持续性的评价方法。学生的最终成绩由每一次专题学习的成绩共同组成,而每一次专题的成绩又可以分为出勤成绩、课堂参与成绩、作业成绩三个部分。评价结果要在每一次专题学习结束后,及时向学生公布,使学习评价切实发挥诊断反馈、激励督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艳.大学语文主题式专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文学教育,2010(8).

[2]刘宇新,东军.高中语文选修课专题式教学的实施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3).

[3]袁宏.论高校通识课程的专题式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4(15).

餐桌式教学模式范文第2篇

抛锚式教学探究的基本目的不是进步学生在测验中的分数,由于这类测验大多数侧重的是互不关联的技能和知识的片断。温特比尔特认知和技术小组(ctgv)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步达到目的能力,这种目的是完整的——从某一新题目的一般定义开始,天生为解决新题目所必须的子目标,然后达到目标。附加的目标还包括和他人有效地交流思想和展开讨论以及为有效地评判他人提供论等。为此,探究职员设计了一系列评价标准,试图根据自己设定的目的评价抛锚式教学的全过程。

在大产业范围应用不着抛锚式教学中,探究职员不仅采用自己的评估工具,同时,也采用了标准化成绩测验作为评价工具。这样做是为了表明,在不降低学生在标准化成绩测验中的分数的同时,学生能在有关复杂新题目解决的评价中获得明显的成就。探究职员曾经担心,从传统课程中抽取一部分时间用于杰斯帕系列的教学,有可能降低学生在标准化成绩测验中的分数。不过,实验进行至今,这种担心还没有变为现实,在若干平安中,实验小组在标准化测验中甚至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有趣的是摘要:普通学校的教师还可利用抛锚式教学课程中和某一知识、技能相应的教学时段,往帮助学生在标准化测验以及其它各种测验中获得高分。

为了证实抛锚式教学方式能导致比传统方式更好的学习和迁移,探究职员设计了若干方法用以丈量复杂新题目的解决。首先,应确保实验组和控制组在教学中获得的是同样的基础内容,只是对教学进行支撑的程度各不相同。例如,在夏洛克系列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获得有关故事要素的教学,以使更好地发展故事的情节。不过,实验组的教学是在各种形式多样的故事背景中进行的。结果表明,在故事写作、词汇应用和相关的历史知识的获得方面,实验组的学生都要优于控制组。

又如摘要:在杰斯帕系列的教学探究中,实验组和控制组同样得到包括间隔、速度、时间计算在内的基础概念的教学。只是,实验组的教学贯串于解决杰斯帕历险中的一系列新题目;而控制组学生解决的是标有不同题目的、一般的一步或二步文字题。数据表明,有机会在解决一个完整的杰斯帕新题目的背景中工作的学生,向复杂新题目解决的迁移能力大大强于控制组,这是由于,在杰斯帕新题目中包括了很多内在相关的子新题目,这种教学远胜于仅仅解决覆盖同样内容的彼此不相关的一步或二步新题目。

此外,ctgv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评估探究,对抛锚式教学方式和目前在各种学校中进行的传统教学方式作了比较。在最近的探究中,探究职员不对对照组的教学内容进行控制,但实验组仍优于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参和的“真实的”对照组。从大规模评估获得的数据表明,实验组的学生(不受性别和种族的影响)无论在学习态度还是新题目解决能力方面都具有上风。

抛锚式教学中的迁移新题目

曾有人担心,发生于具体情境地中的抛锚式教学会使学生对所获得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跟具体背景焊接在一起,这样势必影响知识的迁移。应该承认,在特定场景中进行情境教学确实存在这种潜伏的危险,但对于知识迁移而言,这种危险并不是不可避免的。ctgv在过往三年中进行的实验表明,经过全盘认真考虑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学生在情境性的抛锚式教学中发展各种经验的表征,这将促进迁移发生的可能性。以下就是探究职员设计的可由抛锚式教学引发的不同类型的迁移。 向新的类似新题目的迁移

迁移的第一个标准是对新新题目的建构,该新题目应和先前解决的新题目直接相似。例如,学生已经在杰斯帕的第一个和航行有关的历险的背景中提示了间隔、速度、时间概念。现在,教师则要求在类似的新的场景(比如,船型、耗油不同、起迄地点、时间不同等)中,建构新题目及其解答。

向部分类似新题目的迁移

迁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将某一特定课堂中的活动和其它课堂或校外的活动自发联系起来的程度。早期的探究发现,在一些事例中学生自发地将课堂获得的信息用于日常生活。最引人注目的是摘要:学生在影像提供的情境中学习如何利用标准度量稀奇(印地安娜·琼斯的高度)后,会自发地将所学知识用于丈量其它物体,如飞机的长度、校园里旗杆、树木的高度等。同样,在夏洛克项目中,学生会把学到的词汇自发地应用到其它的课堂和不同的内容领域。此外,有些学生在书写活动中,还自发地天生横贯几个故事的连贯的情节结构。

使用权用杰斯帕系列的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探究职员不断收到家长的报告,反映的孩子将杰斯帕学习和日常生活活动联系起来。例如,有的家长注重到,当他们的车子停在加油站时,孩子开始询问车的燃油容量和功率;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对各种度量单位产生喜好,等等。这种将抛锚式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自沉地应用到生活真实情景中的能力,及有力的表明抛锚式教学有助于提主学生向真实的、高效率学习的移迁能力。

向特定学科领域的迁移

ctgv曾说明,用于教学的支撑物并不一定是视觉的。探究组的一位成员就曾经将基于平安和基于新题目的学习推广至医学、法律和商务内容的学习领域。在这一探究中他主要利用语词形式的支撑物,探究结果表明学生通过学习把握了一整套组织有序的知识,同时还提出并达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参加这一实验课程的学生都有是按照侧重语词技能的标准选择出来的。

尽管如此,ctgv仍然以为有足够的理由偏爱视觉支撑物,而不仅仅使用语词支撑物,尤其是对于那些未达到语词技能选择标准的学生。偏爱视沉支撑物的理由之一就是给阅读能力差的学生一个参和课堂讨论的机会。理由之二是,视觉支撑物更易于传达极其丰富的、复杂而新奇的信息。理由之三是摘要:既然丰富的视觉环境能引起更广泛的关注,那么,在这种视觉环境中,不同小组的学生就有机会集中注重同一个支撑物中不同方面的新题目。比较语词和视觉支撑物差异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单用一种方式——或书面的或影像的方式解决杰斯帕的一个新题目。结果表明,只用书面材料的学生,在返回原处寻找解决新题目所必须的相关数据时,有较大的困难。

目前,ctgv在夸大视觉支撑物的优点的同时,仍在努力进步学生处理语词材料的能力并将此作为探究目标之一。比如,在涉及阅读、写作的抛锚式课程中,探究职员在开始时试用视觉教材,然后逐渐帮助学生适应纯语词不达意的教材。

抛锚式教学的优点

ctgv以为,围绕支撑物组织课程有以下几点好处摘要:

首先,对于教师为完成一个基于社区的真实项目往发现所必须的一切资源是十分困难的。但围绕支撑物组织教学则比较易于治理。利用具有丰富信息的支撑物为改变课堂教学的实践提供了台阶,避免了因项目自身的改变而导致的过于忽然的变化。

由于学生在活动开始之前具有的经验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围绕支撑物组织教学有利于使学生的原有的预备水平趋于平衡。

支撑物还为学生以及社区其他成员积极参和知识的共享提供了一个共用平台。不同的学生可以从同一个原始情境出发,提出 不同的新题目以及解决的方案。新新题目的提出往往受到他人的重视并激发出浓厚的喜好。

支撑物的利用还促进了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社区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流。例如,邀表家长和社区成员进进课堂,和学生共享支撑物,在解决复杂新题目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在有些领域可以为学生提供补充信息。其中有一例就是家长在观看了涉及紫外线的历险后,邀请学生现场参观真正的紫外线外线。

抛锚式教学探究项目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是摘要:教学能在何种程度上使学生通过学习为未来作好预备。支撑物可能为学生敏感的、形成性的评价奠定基础,这交有助于保证所有的学生尽自己的可能学到最多的知识。 对情境认知的反思

通过1990年以来的实验探究,ctgv对情境认知作了进一步的反思。提出,1)必须以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表境性”;2)有关学习和迁移的情境观点;3)如何利用远程教学技术创建“学习共同体”,以支持学生为生活做好预备的学习类型。

有关“情境地性”的广角思考

1990年以前,ctgc主要夸大以影像为支撑物或在宏观背景中进行情境地教学。如今,探究职员固然仍然相信,支撑物对改变课堂中发生的教育活动着重要的功能,但有必要进一步清楚地思考支撑物所处情境的文化背景。实验表明,教师和学生在开始杰斯帕系列课程的工作时,首先必须面对的挑战是改变其课堂的文化,即帮助教师从“讲述者”转变为“教练”或“学习的伙伴”。其次,学习最好从比较简单的技术开始,如带有远控器的电视唱片或条形码解读器等,比较复杂的计算机技术可以稍后再先容。此外,应为技术的试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设备的支持,以避免因设备新题目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此外,通过实验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也证实,帮助实验教师获得学校和社区对新项目的广泛支持是极其重要的。为此,教师已经在工作中创造了很多方法,比如,邀请家长和行政职员进课堂解决杰斯帕新题目。探究职员也创造了一些重要的评价工具,以便让教师有可能性展示学生通过抛锚式课程所学到的东西。这一切将有助于转变家长和社区其他成员的教育观念,以便为抛锚式教学的顺利实施创造相应的文化背景。

学习和迁移的情境观

抛锚式教学的实验探究帮助探究职员逐渐确立起有关学习和迁移的情境观点。根据格瑞诺(greeno)等人的学习定义,即学习是“„„和一情境中的物和他人交互功能能力的进步”,将迁移新题目理解为摘要:如何学习参和某一情境地中的活动可以影响(正面地或负面地)此人对某一新情境中另一活动的参和。ctgv以为,greeno及其同事对学习和迁移的定义的启示是摘要:不同情境地中的学习是不同的。由此,应该引起探究职员注重的是摘要:大多数有关学习的探究都主要关注典型的学校场景中的活动。然而,有些探究者指出,典型的课堂文化会导致学习的肤浅,而不是深进。因此,为了全面、深刻地熟悉和探究真实的学习和迁移,作为各种学习理论基础的应该是对由各种场景中发生的学习所引起的广泛变化进行分析,而不只是单一地、局限地孤立地探究学校场曩发生的学习。

夸大情境地认知的理论家十分注重对发生于日常场景中的学习和新题目解决进行分析。例如摘要:赫美罗(hmelo,1992)以为学习和教学的原则提出应该依据两种不同的分析摘要:其一是对基于课堂教学的学习的分析;另一种分析对象是非学校场景中的学习。他曾对这两种学习原则进行比较。他指出,在学校场景中,学习通常是教师指导的,而在非学校场景中学习必须由学习者自己指导,这就要求学习者克服学习中对他人的依靠独立地识别、分析、解决新题目。此外,不同场景要求的学习策略也不同摘要:学校场景中夸大的学习策略的类型主要是应付考试的,如记笔记、回忆并记忆课文中信息、关注新题目的标准答案、猜测测验的可能性范围等;和此相反,在以解决真实新题目为目标的很多非学校场景中,学习策略夸大的主要是识别重要新题目、机会和场景以及如何确立符合自己需要的学习目标、如何寻找为解决新题目所必须的资源、手段、方法和途径。

学习和迁移的情境观对评价新题目有着同样重要的启示。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障碍是教师和学习系统经常过高地考虑标准化成绩测试中分数的意义。事实上,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并不能保证且有助于他积极参和新情境中相应的活动,如摘要:职业工作所必须的独立学习活动。因此,改变课堂文化挑战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改变作为学习标志的评价的实质。这一点对于解释杰斯帕软件的目的是很重要的。该软件的主要目标并不在于提供学生在标准化测试中的成绩。但ctgv需要有评价学生进步的方式,所以,开发了评价工具,主要用以评估新题目发现、新题目表征的天生性技能。沉得这些技能对于不断变化的日常情境是十分重要的。新的评价方法作为一个题目已成为近十年来论述的主要新题目。情境学习和迁移理论有助于阐明教材、教学和评价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确定课堂、学校和共同体的文化。

餐桌式教学模式范文第3篇

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 姜大源

“学习领域”,是在面向21世纪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方案,或称课程模式。“学习领域”是两个德文单词Lernen(学习)与Feld(田地、场地,常转译为领域)的组合同Lernfeld的中文意泽。

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诞生背景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小台,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全德进行的一场大辩论:面对新世纪知识社会的挑战,当企业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企业中与工作一体化的学习态势增强,基于终生教育的企业继续教育日益扩展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的教育怎么办?当欧洲职教白皮书推崇“模块化”课程模式,德国工商行会随之提出核心基础资格加补充专长资格的“卫星型”课程模式之时,培训企业的实践教学与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既分离又合作的“双元制”课程是否适应新世纪的需要?通过激烈的辩论,极富思辩传统的德国社会,教育界、经济界、科技界以及下会、雇主协会获得共识:德国职业教育面临着白1969年颁布“联邦职业教育法”以来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压力,要使“双元制”在新世纪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职业学校的教育必须改革。除了要进行职业学校机构外的“大环境”,即有利于职业学校发展的,包括法律、职能、政策方面的外部框架条件的改革外,还必须在职业学校机构内的“小环境”,即对教学过程,特别是课程开发实施根本性改革,才能对机构外的改革予以强力支持。

负责制订德国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的“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常设秘书处,在坚持德国职业教育历来主张的职业性、发展性、过程性、行动性及反思性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于1996年5月9日颁布新的课程“编制指南” (全称“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用所谓“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方案。这在指导思想上不同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其集成化的课程方案,是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对职业学校课程模式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尝试。自1996年改革序幕拉开至2003年改革深入,8年来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理论与实践的严肃检验,尽管对作为课程标准的“课程指南”做了三次重大修订,但改革目前依

1 然还在进行中。

二、“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本涵义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订的适用于职业学校“框架教学计划”,即国家课程标准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这一课程标准的意义;第二部分为“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主要阐述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文件、教育原则和能力目标;第三部分为“教学论原则”,主要阐述基于学习理论及教学论的教学重点;第四部分为“与培训职业(专业)有关的说明”,主要阐述该专业的培养日标、课程形式、教学原则和学习内容,特别指小跨专业的学习目标(通用目标)与本专业的学习日标均采用“学习领域”加以规范;第五部分为“学习领域”,列举本专业全部学习领域的数量、名称、学时;描述其中每一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和学时。

根据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的定义,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二部分构成。

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结构来看,一般来说,每一培训职业(即专业)课程由10至20个学习领域组成,具体数量由各培训职业的情况决定。组成课程的各学习领域之间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直接联系,但在课程实施时要采取跨学习领域的组合方式,根据职业定向的案例性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

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内容来看,每一“学习领域”均以该专业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作为学习单元的主题内容是职业任务设臵与职业行动过程取向的,以职业行动体系为主参照系。由于所学内容既包括基础知识义包括系统知识,因此也不完全拒绝传统的学科体系的内容,允许学科体系的“学习领域”存在。

目标描述表明该“学习领域”的特性,内容陈述则使“学习领域”具体化、精确化。目标描述的任务是学生通过该“学习领域”学习所应获得的结果,用职业行动能力来表述;而内容陈述具有细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功能;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基准学时)可安排灵活。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各个年级的学年安排,也可在整个学制的年限内实施,以利采取跨学科的、跨学年的,如普

2 通文化课与职业专业课的整合教学组织形式。

“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结构为:

现以“信息商务员”专业为例描述标准形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各“学习领域”的基本结构为:

现以“信息商务觅”专业为例描述标准形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培训职业(专业):信息商务员(1997.7.10)

按照德国职教课程专家巴德教授和谢费尔的诠释,学习领域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校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它包括实现该专业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采用职业能力表述的学习目标不是封闭性而是开放性的,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其任务设臵是构建该学习领域里学习内容的基本成份。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础是职业丁作过程,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的过程,可以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领域的最大特征在于不是通过学科体系而是通过整体、连续的“行动”过程来学习。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情境成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决定性的参照系。迄今为止,采用分科课程传授的细节知识,在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中是通过具体的学习行动领域,即采用问题关联的教学、案例教学来实现的。这一课程方案有利于实现行动导向的考试和考核。

但是,鉴于标准形式的课程方案中,其内容描述未区分对工作的组织、方法、手段、对象以及工作环境中企业、社会和个人对工作的要求,对目标描述及能力培养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有较大不便。根据富于创新意识的德国职教著名学者劳耐尔教授的研究成果,黑森州教育部的建议方案加进了上述内容。

现以能源电子工/工业电子工专业为例,对改进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加以说明。

学习领域改进方案

三、“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特征

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二个显著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构建理论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育理论基础。从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的观点看,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呈现出针对职业行动领域实施整体学习的特点。由于各个职业行动领域所需的基础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根据实际的职业行动领域开发的课程方案,其相应的课程成分,包括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与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紧密相关的学习领域,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由各个教师构建的学习情境也将具有“校本特色”、“师本特色”。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构建的知识体系或经验体系也各不相同。学校课程安排将不再受传统“学年制”的限制,可以更多地按照整个学习年限予以综合和弹性的考虑。鉴于此,为确保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的国家标准,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修订“编制指南”时建议,应由国家颁布一定数量的职业行动领域,作为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基础。

第二个特征是:行动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实施原则。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德国已延续十多年的讨论及实践证明,无论是从教学论的理论层面,还是从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行动导向的教学都被认为是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方案,是德国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的一页。这一方案尽管可以通过广泛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其基本原则是“行动导向”,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丁作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

第三个特征是:职业学校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开发实施主体。德国早在1991年3月15日关于职业学校任务的框架协议里就指出,职业学校承担着对“双元制”的另“一元”——企业具体的工作情境实施“教学论校正”的任务。1997年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对1996年出台的“编制指南”再次进行修订后指出:职业学校是—个独立的学习地点,与专业有关的学习目标,不应简单地、直接地取自培训企业所使用的、联邦政府制定的“培训框架计划”,而应根据职业学校的任务,以具有职教特色的专业性视角,紧密结合职教的学习过程加以考虑。为此,职业学校的课程,特别是跨专业的职业能力,如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内容选择和方法应用层面,都应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中,应对那些非技能性的教育内容采取课程综合的方案。特别是在课程具体实施时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过程中,职业学校应成为主体。这与国际上“校本课程”的发展趋势是同步的。

四、“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重要意义

鉴于1996年背景下改革的紧迫性,职业学校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德同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事先没有经过充分理论论证直接由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实施的课程标准。白实施以来,伴随着对这一“编制指南”的争论而急需的理论支撑在同步进行。可喜的是在理论探究领域已经并还将获得许多令人兴奋的成果。从“职教教学论”或“职教专业教学论”的观点分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蕴涵着许多改革与创新的理念,对新世纪“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课程开发以丁作过程为基点,开拓厂职教课程改革的新维度。

“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其基本教学理念是:职业教育应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即与专业实践紧密相关的案例学习来实现专业知识的习得与职业实践技能的掌握。但各个“学习领域”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要在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情境”中实施。而这些“学习情境”是需要教师依据职教教学论进行分析及整合来构建的。它以——种全新方式与企业的职业行动逻辑,即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列实现“同步”,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长期以来的实践表明,对纯学科体系的部分“否定”不会引起“灾难”性的麻烦。新课程方案是对学科体系课程的一次革命。但是,对学科体系所体现的“系统性”仍赋予了科学的评价:系统性本身既是“学科体系”所必需的,也是“行动体系”所要求的。“系统性”所体现的联想思维无论是对知识的构建,还是经验的积淀都具有根本性的作川。所以,新课程方案不仅确立了职业行动领域在职教理论上的定位,而且还强调了系统性学习的重要地位,体现了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将有利于德国职业学校使用的“框架教学计划”(国家学校课程)与国家制订的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国家企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相互补充,为职教课程的改革开拓了新维度。

第二,课程实施以行动体系为依托,提出了职教师资培养的新要求。

新课程方案中“学习领域”的构建采用“主导型问题方法”,形成学习“主题”序列。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到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行动领域,从对其进行“通用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再从学习领域转化为“学习情境”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整合企业现场工作与学校专业教学的能力。特别是国家课程标准确定之后,教师对学习情境的构建就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要求教师按照跨专业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要求构建的“学习与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把原先封闭的专业课与现在开放的行动课的教学理念、专业内容与跨专业内容有机结合。因此,与分科、分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不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本质上已不是一般学科意义上的专业课程模式了,它要求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关系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要求对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从整体性“行动”的角度进行一种跨专业的、本质上全新的处理,体现出一种综合性、整体性职教教学论的理念。

这意味着,“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职业学校教师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使得教师的教学论分析与决策不再局限于微观层面,即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计划、实施和评价,而使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进入了一个过去很少涉及的“行动体系”之中,使职业学校教育行动的维度得到一个质的扩展。传统的学科专业教学论远不能满足新的教学要求。所以,只有对高等学校按照学科原则培养职业学校教师的做法实施重大改革,特别要在职教专业教学论的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要根据新课程方案的“行动体系”强化“职教教学论”或“职教专业教学论”,使职教师资专业的毕业生适应职业学校采用非学年制原则与非学科体系的“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高校职教师资的“专业”教育,将不再是普通工程技术教育的翻版,也不再是普通学科专业教学论的复制,而将从职教专业教学论的角度来研究“专业性”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摆脱过窄过深的专业教育对教育内容综合化的束缚,使高校培养的教师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第三,课程创新以合作学习为目标,展现了职教校企合作的新空间。

加强“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的相互协调与合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直是德国职教界讨论的焦点。由于职业学校是州一级的国家设施,因而管理职业学校教学的各州文教部共同制订的“编制指南”,就是职业学校的课程标准。从德国课程发展的历史看,学校课程只是企业课程的补充。企业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的制订,则是联邦政府的职能。企业在德国始终被看作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理想的学习地点。由企业提出的职业资格要求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分:工。所以,尽管新课程方案已经实施了

六、七年,但迄今为止,适用于企业的“职业培训条例”中“培训框架计划”的制定程序,还没有职业学校的参与,这表明新课程方案是在尚未充分考虑企业与学校这两个学习地点的分离。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职教界趋向一个新的共识:企业与职业学校各自功能的法律界定,并不意味着两个机构一定要进行自我束缚。否则既不利于消除具有不同发展途径和相互竞争的两个教育机构间教育环境的差异,而且也不利于满足青年人希望在职前教育是打造一个接受职业继续教育坚实基础的要求。从学习地点的合作前景来看,为使学生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适应变化着的劳动世界和社会

9 发展的动态,要求企业不再把职业人才看成是应对近期需求的“短缺性资源”,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而职业学校也应发展成为具有跨地区辐射功能的开放型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机构,成为区域能力开发中心。因此,在课程改革时,既要考虑职业学校的课程,又要考虑培训企业的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既要考虑对各个企业生产的劳动组织,又要对个案学习与系统学习进行整合。这就要求首先强化职业学校在制定企业“培训框架计划”时的作用,实现与全德统一的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协调一致的颇具创新意识的职业学校的“框架教学计划”——“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最终的目标是从宏观层次改革现有联邦与各州在教育职能上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一个统一的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均适用的综合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为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打造一个更新的合作空间,从而实现由职教课程改革导致的新的教育合作与分工,实现职教创新新局面。在这方面,布莱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给出了一个满意的方案。

总之,根据“劳动——技术——教育”三角关系,探究、构建职教教学论、课程论,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进而引起德国对职教政策的反思,是德国职教界始终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的贡献。

餐桌式教学模式范文第4篇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它让每一个学生朝着更优秀的方向发展,每一个职业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在政策环境的支持下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去实践,确保实施方案效果的最优化。贵州新华电脑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就研究和实践了许多的教学策略,本文简单的介绍一下“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导师训练”。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导师训练”,全国独创。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新华所执行的教学方法,即“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导师训练”,是全国独创。

1997年,在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苏群教授带领下,新华电脑教育在总结学院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分析学生学习心理和特点,经反复论证、实践后,在全国独创了电脑教学的“五步教学法”。中国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称“五步教学法”是“电脑教学的一次革命”;北京师范大学李德芳院长著名教育学家吴云教授以及原合肥工业大学校长王成福教授等教育界、学术界的专家,也一致称赞“五步教学法”是“电脑教学最有效的方法”。

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加导师训练是新华电脑教育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被誉为中国人学电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五步教学法的“五步”分别是理论讲解(听)、案例教学(看)、强化训练(做)、归纳总结(思)、实战应用(查),导师训练是学生在毕业前,采用高效教学模式,由学院优秀导师集中指导,结合市场,全实战模拟,技能+专业+市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五步教学法+导师训练”汇集新华二十多年电脑教育精髓,确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较高的质量。“导师训练计划”是新华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教育模式,结合中国高院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新华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中,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好确定专业的主攻方向,选择最优秀的、最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导师,带领学生以项目设计应用、实战演练等方式,强化学生对所学技术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进入工作岗位的竞争力。

“导师训练”是“项目导师+主讲+辅讲+班主任”四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全程掌控式的教学系统,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好更充分的消化课堂所学。项目导师,模拟IT企业实境,立项操作,全程引导学生们在专业上取得进步;主讲老师即国家权威认证讲师,专业治学,精心教学;辅讲老师手把手辅导同学们解决课程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班主任老师无微不至真心关怀每一名同学,让学子体会家一般的温暖与自由,同时,不仅在专业上关注同学们的每一次进步,而且全程的辅导学生成为专业的IT高级技术人才。

餐桌式教学模式范文第5篇

学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自学、自练的一种方法。学导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法,同时也体现一种教学组织模式,是一种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的因素的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为使学生主动探索,开发智力,发展体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教学过程

学导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提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和小结。 提示:导入新课,提出本次课的目的与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学:课前预练,课上自学、自练,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重点,发现难点,自学和教学提供依据。

解疑:由学生自提问题,通过练习与相互讨论或教师辅导进行答疑。

精讲:教师重点讲解、示范,解析教材的重点、难点。

演练:课堂上反复练习,课后坚持体育锻炼,力求掌握动作技术。

小结: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掌握“三基”情况,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提出课外练习 和下一次课进行预习的要求。

以上的自学、精讲、演练是主要环节,而提示、解疑、小结是辅助环节,各环节的程序应自然流畅,环环相扣的。

注意事项

学导式教学法是“学”与“导”的统一,放手让学生自学、自练,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导式教学法一般以单元教学为宜。因此,应该制定合理的单元教学计划,设计教材练习的程序,必须依据教材的系统性其动作的原理来编排,设计好学生自学、自练内容,体验动作技术结构的环节,努力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练习。

在学生自学、自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激疑设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引起思维、探索的兴趣,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认真备课,搞好教案的设计。要了解学生掌握“三基”情况的信息,明确动作的疑点与难点,特别是课外活动情况,适当布置一些课外和家庭体育作业,使课内与课外更密切地相结合。

魏书生教学经验-------“学导式”教学法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学导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如下:

1.学生略读课文、讲义,尝试练习,初步体验一下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这一步可以在上课之前的课前预习阶段完成。如果每节课以45分钟计算,也可以在这一堂课的、头3~5分钟进行;或者在前一次课的后面3~5分钟进行这一步)。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出示范操作,供学生模仿。同时,可向学生提出简明扼要的有关这一学习单元或这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这些工作内容,可用3~5分钟进行,也可以在前一次课上利用下课之前的部分时间完成),要求学生独立去获取答案。

2.学生明确了这一堂课的学习目的与要求各自带着思考题去深入自学或操练,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然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这些也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进行),向同学请教或反映给教师(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

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前后坐位或4~6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可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第三次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已为数甚少,确实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

4.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本课的教学重点,加以精讲,再把学生正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与开发智能的进展情况加以讲评。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教师要讲清它的来源,说明它的性质,并举例说明它们的应用。对并列的概念,可以只讲清一个,以便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避免“抱着学生走路”。同时,交代并引导学生在课后去阅读必要的课外参考资料,这是教师在以45分钟为例的一节课中,集中讲解重点内容,解除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示范演示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可用10~15分钟。如果加上在上课的开头阶段教师提示要领,交代重点思考的问题或作示范操作,提出这一节课的目的要求所用的3~5分钟。“学导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一节45分钟的课上面向全体学生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主要由教师或学生分别占用课堂时间的比例大体为四比五,也就是说,主要由学生进行独立活动的时间一定要多于主要由教师进行引导、讲授、示范的时间。同时,在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示范的时间里,也要伴随着每个学生的注意观察,认真思考,记忆,想象的智力活动和简易的模拟动作,教师也要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以尽量饱满的情绪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智能。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也必然伴随情感、意志等相应能力的发展。

5.教师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掉错误,正确领会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和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达到记忆、巩固和熟练的目的(一般可用5~10分钟时间)。

餐桌式教学模式范文第6篇

为进一步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我校全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 “学导式”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提出的“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培养学生体验感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在结合自身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学导式”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创新提出了“预习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提升——检测反馈——拓展延伸”六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使某些学科的平均分数提高了一倍。

学导式教学倡导师生学在导前、探索创新、先学后教、当堂演练;凡是学生能看、能写、能练的尽量让学生先学做;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学生的自学和互学---主动进行的"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活动;相应得到教师示范指导,师生相互启发、教学相长;有效地改变了教师垄断课堂、学生普遍不会自学、缺少创新活力的局面。

一 学导式教学的精神实质是:学在导前、展示自我,突出培养肯创新的人才

学导式的精神实质是:学在导前、先学后教,把‘学’摆在先头,首先把自学和质疑、一题多解、标新立异、展示自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着力引导、诱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当堂理解、演练技能。学导式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充分扶植和积极利用学生自学和合作互学的积极性,是对注入式的彻底否定。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中,独立阅读探究教材,互相解疑评改,先在小组后在班级精讲-演练,展示自我开发智能,给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从而使学生精神振奋,发挥潜能,快速成长为肯创新的人才。学导式突出学生学、教师导的思想--即学导思想,突出‘学’的主动性和自主创新,完全符合当代教学改革的趋势。学导式既适用于小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原则与基本方法。因而,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法,正是学导法;体现学导思想的各类教学模式,即为学导式。

‚以学为主‛,即:教学的本质在学生的‚学‛而不在是教师的‚讲‛,以学为本,开放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个性发展,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学习内容‚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延伸内容,拓展知识点、展示过程,演绎、提升,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活跃的思维中运用和展现采集的多种信息甚至奇思妙想、各种感悟;快节奏:在单位时间内,紧扣学习目标和任务、通过周密安排和师生、生生互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学导式学生主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 直接从教材获知,掌握学法、形成学力,教师只相机引导,让学生学做课堂的主人

学生自学凡读教材能理解领悟之处,可自己复述或练习解答;教师不需重复讲解,只检查验收,仅在学生力不胜任时,才提示、点拨、演示、精讲。这是学导式对教师满堂灌的彻底否定;学生学在导前,先学后教,学做小先生,多人异步,一题多解,提出的问题能超出教师备课的范围,师生能相互启发,这是对启发式的发展与创新。

‚学导式‛课堂几乎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由学生主动进行的"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活动。

1、自学:包括预习、阅读、感知--无教材时可听报告或看演示,发现难点,明确目标、制订自学计划、尝试练习、检测;教师加工教材为学材,指导自学方法,研读、探究教材。

2、解疑:个人解疑与群体相结合,或前后座互相质疑、小组交流汇报,互学答疑、合作探讨。

3、 精讲(含展示提升):可先由各小组代表或优秀学生精讲所领悟的学习要领、解疑答题,后由教师精讲、总结。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每人不超过3分钟;互不重复。这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加深理解与记忆,又锻炼了表达、表演及写作能力;教师适当指点。 教师精讲点评要少而精--加深加宽,重在引路--指导自学方法和技能技巧,理清重点、难点的思路。

4、演练(含展示、反馈):包括学生复习、完成基本练习,巩固双基、作业、实验操作、实际运用、实践、自测(可2-3人相互出题、批改)、改错、自结(反思、小结)、测验--用书面或口试、实践与娱乐活动看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让学生考出兴趣。教师侧重验收---检查、批改、评价(总结、评定);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着重辅导学困生,掌握动态。

演练是学导式教学结构的重要部分,是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技能、开发智能--提升自学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优化品行的重要环节。

上一篇:冬奥吉祥物教学范文下一篇:档案室各项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