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的总结范文

2024-07-17

文献综述的总结范文第1篇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转化成自由择业,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日本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一点意见。

建议:努力探讨适合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利用网络功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加快立法历程制定有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法规

(理论型的)

1、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及其启示,南方专科学校。教育工作者

【4】马永霞·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及其启示【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100

(4)

本文提到了国外的就业指导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外的就业指导的工作经验,进而提

出了对本国的就业指导的建议。

建议:就业指导应得到法律的保护、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学校开设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传播相关的职业信、架起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

理论型。

1、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及其启示,沈阳师范学院,教育工作者

【8】池忠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 ,第2 期

本文值得研究一番,从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发展历程,强调了就业指导理

论、理念的重要性,谈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就业指导的发展过程,有之前的“择

业指导”到焦点在研究人的职业行为、职业发展阶段、职业适应(职业成熟)

和职业发展任务,并且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国外的就业指导的本质内涵有三点共识:其

一、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来择

业的;其

二、就业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

就业指导的目标有三个层次:其一,毕业生能够就业;其二,毕业生能

够充分就业;其三,毕业生能够充分合理地就业,体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

解决第三个目标有四个问题:

1、职业兴衰演变迅速, 对人的要求不断提高,

这就需要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与特长, 并不断地发展、完善, 以胜任职

业对人的要求。

2、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又往往与适应的职业有矛盾, 而对不

适应的职业又缺乏素质与能力准备, 这一矛盾需要在发展当中加以调适;

3、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同职业岗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而是专业与职业

群的联系。这就需要学生在专业选择和专业学习中认识专业的特点与其所

适应职业的要求。

4、人的职业意识的成熟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受到多方面因

素的影响, 人与职业的结合是动态发展的关系, 要经过职业准备、价值认

同、选择职业目标、职业适应和能力的确认、价值的再认同以及是否做出

调适等环节。

就业指导的理论应包括以下5 个方面:① 就业指导贯穿于学

生受教育的始终, ② 就业指导是职业意识养成教育, 。③ 就业指导是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养成教育系统内的基本环节。。④ 就业指导要始终

坚持教育性的原则⑤ 贯彻整体性原则

二、实践模式的构建

1. 系统规划 2. 列入教育计划, 开展课堂教学 3. 群体辅导形式 4.

开展个体咨询。5. 注意检查评估

三、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 机构和队伍是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依托 2. 树立大

就业指导观 3. 要正确认识心理测试的作用 4. 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人的

个性认识与职业特点的研究 5. 重视就业指导的科学化建设

理论型

4、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

副教授 教育工作者

【12】程艳旗 王富荣·理工科大学生择业观演变分析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年第9 期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1991 年至2000 年的毕业生流向按单位的性质作了统计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从而分析毕业生的择业观的变化,引出就业指导的侧重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加强就业指导的力度和深度,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加强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一点的实证加理论

6、某类型或某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陈述的是理工科类大学生。浙江大学 教育工作者

【15】李 萍·中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比较分析及启示【J】· 江苏高教·大学生就业研究,2002

本文回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历史。分析比较了美国、德国和香港地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特点,指出我国毕业生就业指导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立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就业指导制度和模式。

提到的建议中 有 开设就业指导课

理论型,

1、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及其启示,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生

【16】金蕾莅 樊富珉 王志诚·北京高校及大学生关于就业指导的评价【J】·清 华 大 学 教 育 研 究,2002 ,第5 期

本文是实证研究,从学生和学校的角度来分析就业指导对象、内容、方式等做了比较,再给出建议。服务对象为全体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第一篇实证文章,很有意义,对我们的调研主题很有借鉴意义)

实证型,

2、某类型或某高校清华大学 就业中心,北京 100084 ; 21 清华大学 研究所,北京教育工作者

【27】王保义·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4 ,177(1)

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早, 成效较为明显, 无论在就业指导的理念、内容、方法上, 还是在人员构成、组织结构上, 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都有较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提出对策, 对这一跨世纪课题作一些探讨。

建议:必须树立全新的就业指导理念、要把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开展大学生个性心理与职业适应性测定工作、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前面的文章都有提到,本文的创新指点在于从中美两国的就业指导模式的不一样,哪些不一样,都很清楚的表达了出来。从这个角度上来分析。

理论型

1、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经验及其启示, 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教育工作者

【28】郑晓明·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164

(2)

文章阐述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追溯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历史发展,概述了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总结了其工作特点,同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于我国研究和开展高校大学生指导工作具有的借鉴意义。文章的新点和上一篇不同的是,分析了美国就业指导的不足的地方,我们之前所看到的都是说的优点。

建议:

1、以“发展性指导”为目标;

2、充实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法;

3、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和市场资源;

4、建立全程和全员的就业指导体系;

5、慎重使用测试工具。

理论型

文献综述的总结范文第2篇

二、 意义和目的 总结和综合该方向前人已经做了的工作,了解当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存在问题,指出可 能的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等, 并且列出了该方向众多的参考文献, 这对后人是一笔相当大的 财富,可以指导开题报告和论文的写作。

三、主要内容 (1) 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2) 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发展脉络。 (3) 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4) 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发展方向概况。 (5) 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四、分类 综述分成两类。 一类是较为宏观的, 涉及的范围为整个领域、 专业或某一大的研究方向; 一类是较为微观的, 这类综述可以涉及到相当小的研究方向甚至某个算法, 谈的问题更为具 体与深入。 前者立意高,范围广,面宽,故也不易深入,比较好读好懂。这对初入道 者、欲对全局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很有参考价值。然而,欲深入课题的研究,则希望能有后 一类的综述为自己鸣锣开道,这会节约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但往往不能遂人意,于是只好旁 证博引,由自己来完成该课题的综述。当写学位论文时,我们要写的也就是这类结合自己研 究课题而写就的综述。

文献综述的总结范文第3篇

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繁荣一直是世界的理想。自1986年开始扶贫开发以来, 中国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 仍有一些偏远地区, 山区生活水平低, 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没有明显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前的扶贫方式比较广泛, 没有采取有效措施。2013年11月3日, 湖南湘西提出“扶贫要切实可行, 地方条件”“扶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于2014年年初将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提上政府工作日程。

所谓“精准扶贫”就是针对不同的贫困环境、不同的贫困户状况, 采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贫困的识别、帮扶和管理都做到精确的治贫方式。扶贫方式要从粗放式转变为瞄准式, “点对点”的开展扶贫扶贫, 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由上而下、由宏而微的, 从乡到村, 从村到户, 建立起一整套的扶贫管理办法。目前国内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理论逐渐成形, 其中关注较多的主要集中在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扶贫对象的选择以及扶贫的方式方法三个方面。为此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归纳, 并从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中挖掘出可供后续深入研究的领域。

2 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中国在全县实施扶贫为单位, 扶贫资金只注重贫困县, 因而导致扶贫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也增加了扶贫资金的挪用风险, 许多真正的穷人被排除在外, 缺乏有效的支持。2006年王春华通过对个别贫困县的调研, 指出我国扶贫攻坚的反贫困资金外泄风险严重恶化是我国扶贫攻坚工作最主要的问题;不一致的项目选择和扶贫目标, 贫困难以获得财政支持帮助穷人;商业性农业银行实施扶贫资金的行为需要存在严重的矛盾。丁昭 (2014) 将共同基金纳入代理机构的贫困率和贷款利率进行四川省的实证分析。从制度角度来看, 共同基金对贫困户提供的贷款利率并不高,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贫困的本质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 在一点程度上也与能力的缺乏有关。对于贫困的检测体系, 虽然一些地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贫困检测体系,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仍有诸多问题无法解决, 要实现精准帮扶, 相关的正向激励举措仍需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探索。

3 扶贫对象的选择

扶贫人口的选择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如何区分真正的贫困人口和帮助真正的贫困人口, 筛选是实现贫困人口多样化的关键所在。只有确定贫困人口, 扶贫工作才能继续下去。

目前, 者关于扶贫对象选择问题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结论, 如2014年罗江月通过文献的总结梳理, 将扶贫对象选择方法总结个人需求法、指标选择法、自我判断法和基于社区的瞄准4种方法, 并对的国外扶贫学者进行了分析反思。邓维杰 (2013) 结合了贫困村自身的发展目标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对贫困村进行了分类, 并据此提出了“贫困村分类指标得分法”。按照这种分类方法, 将贫困村按照其资源分为可利用资源村, 不可利用资源村和无资源村三种情况, 使得扶贫工作中对于贫困群体的选择可以更加的精准, 也提高了扶贫工作的精确性。朱晶 (2010) 通过价格变化对贫困人口的结构性差异进行分析, 分析了贫困测量对贫困影响的不同调整方法与贫困认识差异。通过Logistic模型对贫困进行测度, 相比OLS模型, Logistic模型在能选择到合适的概率切割点的情况下, 预测的准确率可达70%以上。但无论是理论分析, 还是模型实证, 这些研究都没能将农民的具体需求和主观能动性纳入分析框架, 因此。这些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可行仍需进一步加强实践的检验。

4 扶贫的方式方法

扶贫的途径和手段千差万别, 关键在于解决贫困人口的准确识别和相关机制的建设。找到目标, 实现突破, 合理的政策, 实现目标。2004年汪三贵等人提出, 除了要继续加强扶贫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外, 还应该增加社会服务领域投资, 以解决贫困人口教育成本和医疗成本过高的问题。郭培霞 (2007) 提出扶贫攻坚的方法要考虑其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应该融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特征, 重新选择扶贫的对象, 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对象选择“瞄而不准”问题进行解决。全丞相 (2015) 提出实现产业扶贫的基本思路, 认为应该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针、对贫困农民的产业技能培训和科学的产业扶贫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出发。

5 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的不断深入, 指导且应用实践的相关研究将成为主流。目前中国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层面, 没有得到有效的实践来证实理论的有效性, 贫困目标识别仍然是精准贫困的焦点, 资本流动和资本的有效管理也将成为后续研究的焦点。本文总结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

5.1“精准扶贫”的意义解读

准确的扶贫不是村干部向贫困家庭捐款的所谓帮助。精准的内涵更是要准确的了解农民的项目, 农民是否有较强的投资意愿, 农民的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等等。准确性不仅仅是体现在资本的投入, 更是思想的输入。让一些贫困家庭放弃“依靠别人”的观念, 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扶贫方式。如何做到“授人以渔”才是后续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

5.2 扶贫对象的识别

首先, 扶贫对象的识别要设立一个标准, 其判断标准是不是有效。其中在扶贫对象的识别要采取广泛的农民的参与制度, 如何建立合理有效公平的参与制度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还有就是如何解决乡村干部中优厚亲属, 委托代理等问题, 淘汰真正需要的扶贫对象。

5.3 精准帮扶的措施

贫困的原因有很多,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因导致贫困, 如何采取个性化的帮扶?是要增加民众的参与度?还是引入大学志愿者的形式?还有就是在扶贫的资金投放中, 资金的运用如何有效管理, 确保资金为贫困者所使用。

5.4 贫困的进退制度

在我国, 贫困的帽子实际上意味着更多的资源投入以及更为优惠的政策环境。也正因如此, 贫困户似乎成了福利的代名词, 这也造成了我国很多贫困县、贫困户不愿脱帽的尴尬处境。因此, 精准扶贫应当要加大力度建立进退有序的管理制度, 需定期对扶贫对象进行监测。目前关于监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以及如何制定工作机制等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中央扶贫工作的新模式。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目标客体以及新的途径和方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试图从目前关于精准扶贫的文献综述中总结和梳理, 为精准扶贫的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贫开发,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 王日旭.农村扶贫资金项目目标瞄准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农村经济, 2006 (3) .

[2] 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 2014 (6) .

[3] 邢成举, 李小云.精英俘获与财政扶贫项目目标偏离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13 (9) .

[4] 汪三贵, Albert Park.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 2010 (2) .

[5] 罗江月, 唐丽霞.扶贫瞄准方法与反思的国际研究成果[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4) .

文献综述的总结范文第4篇

Bliss (1924) 最早对传统的会计稳健性进行了定义:预计所有的损失, 但不预计任何收益。Basu (1997) 构建的会计盈余/报酬关系模型被学者广泛应用, 并且在实证检验上丰富了稳健性的相关研究。

Pope和Walker (1999) 比较了欧美国家不同地区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差异。研究发现与英国上市公司相比, 美国上市公司在扣除非常项目之前, 会计稳健程度较高。La Portaetal (1998) 指出当股权集中度提高时, 控股股东可能会采取操纵公司财务信息等行动来掩饰自己侵占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 降低了公司财务报表的会计信息稳健性。

Fan和Wong (2002) 在对东亚新兴市场进行研究后指出, 由于这些国家具有高度集中股权、投资者保护较弱以及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最终会使得公司的财务报告盈余信息含量降低、损害审计质量的后果。Watts (2003) 对会计稳健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契约、诉讼、税收和管制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会计稳健性。

Ahemed和Duellman (2007) 通过研究美国公司再次证实公司治理结构的董事会特征影响企业的会计稳健性, 表明独立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成正相关关系, 内部董事与会计稳健性成负相关关系。

Lafond和Watts (2008) 通过实证发现信息不对称程度与会计稳健性成正向关系, 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 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越具有稳健性。Kamran和Darren (2012) 通过利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公司11年的数据, 研究发现董事会独立性的增加和董事会规模减小与会计稳健性呈正相关关系。

Yongtae etal (2013) 通过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公布的利润与会计稳健性呈正相关关系。在负面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 审计委员会公布的利润与会计稳健性关系不显著。Tamer和Ahmed (2014) 通过研究发现在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 独立董事很可能对管理层施加更多的压力, 使得会计稳健性得到提高。Simon etal (2015) 研究了首席执行官性别、领导宗教和会计稳健性, 研究发现女性首席执行官的数量与会计稳健性成正相关关系。在较多的诉讼中和收购风险中, 女性首席执行官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更显著为正。

二、国内研究

李增泉和卢文彬 (2003) 通过实证研究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变化是不对称的。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总体上存在稳健的现象。董红星 (2009) 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股权集中度出发, 研究股权集中度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他通过对大股东控制与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 大股东股权集中度越高, 越不利于企业的会计稳健性。

刘运国等 (2010) 研究发现公司在向银行贷款时, 短期借款占比大的和长期借款占比小的更愿意使用稳健的会计政策满足银行要求。朱松等 (2010) 研究审计任期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发现, 净资产和收入被虚增也许会产生大于虚增部分金额的诉讼成本, 公司和审计师事务所的预算诉讼成本因稳健性的会计进而减少。

杨克智和谢志华 (2010) 以2003年至2009年我国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持股比率越大, 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稳健性越低。陈艳艳等 (2013) 研究政府联系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对地方经济的作用越大在地方上市公司数目小时, 政治联系不利于公司的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孙光国和赵健宇 (2014) 从行为金融视角研究, 实证分析管理层过度自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以及不同产权性质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程度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 管理层的过度自信越强, 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稳健性越低。

肖作平和乔晓琴 (2014) 实证检验终极控股股东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的性质不同, 终极控股股东与公司会计稳健性的要求不一样, 非国有企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稳健性要求较低。梁利辉等 (2014) 以2004年到2010年我国上市的具有金字塔股权结构的公司为研究样本, 讨论金字塔股权结构层级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实证结构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金字塔股权结构层级越多, 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越高。

康健 (2015) 等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以2003至2009为研究期间, 研究公司治理结构特征的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研究发现,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成反向变动关系, 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呈负相关关系, 独立董事比例越高, 公司的会计稳健性就越好。

三、研究评价

通过前述文献回顾发现, 企业会计稳健性受债务结构、政府干预、金字塔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政治联系、终极控股股东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但在某些方面已有研究并未达成一致意见, 也没有取得公认一致的研究成果。

摘要: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国内外均有研究。本文从国外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 国内关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 简要评价方面进行文献综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容易掌握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会计稳健性,国外研究,国内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成民, 吕长江.利润操纵行为影响会计稳健性吗?——基于季度盈余不同汇总方法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10 (9) .

文献综述的总结范文第5篇

镀银最早始于1800 年, 第一个镀银的专利是1838 年由英国伯明翰的Elkington兄提出的, 所用的镀液是碱性氰化物镀液。而后随着工艺生产的需求, 研究者们开始寻求氰化镀银的添加剂, 如光亮剂、表面活性剂和络合剂等, 以改善银镀层的平整度、光亮度和与工件的结合力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许多电镀研究者开始将注意力由氰化镀银开始转向无氰镀银, 对无氰镀银的络合剂和光亮剂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镀银的技术起源于国外, 发展于国外,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引进国内, 应用于生产。

1.1氰化镀银添加剂研究概况

氰化镀银光亮剂大致可分含IVA族化合物的无机光亮剂, 含硫和含氮的有机光亮剂及含IVA、VA族金属盐的金属光亮剂三类。其中无机光亮剂是最早使用的添加剂, 但随着光亮剂的研究发展, 无机光亮剂的效果已经比不上后来发展起来的有机光亮剂, 目前采用有机光亮剂作主光剂。下表对氰化镀银添加剂的专利作出了概况性介绍。

由上表也可以看出, 氰化镀银的光亮剂已经从无机添加剂向有机添加剂或是有机与无机添加剂发展, 其有机添加剂的结构趋向复杂化, 从简单的链结构发展为含杂环结构, 尤其是含氮和含硫的杂环有机化合物。研究者们可以研究氰化镀银的有机添加剂, 来减少氰化物的用量, 向低氰或无氰方向发展, 以符合环保生产的需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1.2无氰镀银添加剂研究概况

虽然氰系镀银从1838年一直沿用至今, 但是由于氰化物的剧毒性, 人们早想革除它, 以“环保”型的镀液投入安全生产。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世界各国学者做了深入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974年, US3833486 A以磷酸盐为螯合剂, 并以高氯酸盐或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无氰镀银溶液;FR2042660B1公开了以聚胺磷酸盐, 聚胺磷酸为螯合剂的无氰镀银工艺。1976 年DE2610507 A1实现了碱性无氰镀铜, 其光亮剂采用氨、亚胺、聚氨和聚亚胺。1977年US4003806 A提出在碘化银、碘化钾镀银体系, 添加钙盐, 可以改善镀层的均匀性、延展性和结合力。1978年, US4067784A提出了以硫代硫酸钠为络合剂, 亚硫酸盐为缓冲剂的无氰镀银工艺。1981年DE2945163 A1 提出了一种光亮镀银组合物:0.5~10g/L的吡啶或酰胺的一元羧酸或其衍生物, 0.01~2g/L的偶氮染料、蒽醌染料或芳基胺染料。1984 年US4478692A中指出烷基磺酸银溶液是一种很好的无氰镀银和银合金的溶液。1986年US4614568A发现环状硫脲基化合物也是低氰或无氰镀银液防止置换银层形成的有效添加剂。1994年US5302278A提出用硫代硫酸钠作镀银的配位剂, 得到了致密的镀层, 但是硫代硫酸钠体系镀液稳定性较差, 时间久了易分解。在1999年JPH11302893A提出了以嘧啶作为配位剂的无氰镀银工艺。2001 年, US6251249A提出用含硫有机化合物和有机羧酸做光亮剂, 在烷基磺酸、烷基磺酞胺或烷基磺酞亚胺无氰镀银液中可以获得比较光亮的镀层。2002年FR2825721A中提出用硫代半卡脲同二硫化碳的反应产物二硫代氨基甲酰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的混合物作光亮镀银的光亮剂。2003年, US6620304A中发明了以甲基磺酸银为主盐, 氨基酸或蛋白质为配位剂的镀银工艺, 这是一种环保型的无氰镀银新工艺。2005 年和2007 年US2005/0183961A和US2007/0151863A提出了一种以乙内酰脲及其取代化合物与银的络合物为银盐, 联邻吡啶作光亮剂的一种全光亮无氰镀银配方。

国内对无氰镀银液也有研究。1987年, CN86103364A通过在氰化溶液中加入过量硫代硫酸铵和SL~80添加剂、辅加剂或加入适量硫代硫酸铵和其它络合剂, 而使含氰镀银溶液转化为无氰镀银溶液, 转化后的镀银溶液性能也有所提高。2007年福州大学孙建军在CN101092723 A和CN101092724 A中分别提出以嘌呤类配位剂和嘧啶类配位剂的无氰镀银镀液, 其毒性极低或无毒, 稳定性好。2008年CN101298689 A以丙三醇与环氧乙烷合成0.1~5%, 低聚合度聚乙烯亚铵0.01~9%, 醋酸钾10~20%, 异烟酸20~40%的混合物作为添加剂, 成本低廉、使用效果好。2011年CN103173817 采用硫代硫酸钠、焦磷酸钾和硫代羰基化合物的混合物作为添加剂, 成功获得了光亮银层。2013年CN104342726 A发明一种硝酸银—二甲基海因体系无氰镀银工艺, 二甲基海因、氨基磺酸为络合剂, 并以水杨酸、联吡啶、丙氨酸和咪唑为光亮剂, 镀层结合力良好且光亮, 表面平整、抗变色性好、耐腐蚀、耐磨性高。

2 展望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无氰镀银符合今后的发展方向。无氰镀银添加剂一般都是含硫化合物、含氮杂环化合物或者是两者的混合物, 从上述专利发展趋势来看, 其已经从小分子的含氮硫化合物向大分子的含氮硫化合物发展, 从单氮硫化合物向多氮硫化合物发展, 从单杂环氮硫化合物向多杂环氮硫化合物发展。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各种新型络合剂、添加剂在无氰电镀上的发展和应用, 将使无氰镀银完全替代氰化镀银。

摘要:电镀银溶液可分为氰化镀银液和无氰镀银液两种, 由于氰化的污染问题, 无氰化清洁生产是电镀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 世界各国的学者开始主要研究与银离子配合的稳定常数、且与银氰络离子接近的无毒或低毒的添加剂。本文将对镀银的专利进行了总结及分析, 对于该领域的专利审查以及相关行业的工业生产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文献综述的总结范文第6篇

近几年随着“填土造城”、“削山填沟”策略的开展, 对黄土高填方沉降量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具体。对于高填方来说它没有严格的定义限制, 在公路方面, 当填筑高度为12m (碎石、粗砂、中砂为路堤填料等) 或20m的其他材料可视为高填方。在沉降方面一般认为高填方是包括软弱土层在内的原地基土体和上部人工填筑部分组成的特殊土体。因此, 高填方沉降变形包括底部原地基的沉降变形及填筑体压缩沉降引起的变形。黄土高填方固结沉降是指填土受到上部填土荷载后, 下层土体由于上层土体的自重荷载从而产生附加应力, 这使得下部填筑体孔隙减小产生沉降, 通常将这部分沉降视为黄土高填方的主要沉降。因此, 研究黄土高填方绕不开的是对土体沉降的研究。

2. 固结沉降的研究历程

1923年Terzaghi提出有效应力原理, 两年后他又建立了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由此奠定了土力学的学科基础。后来经由Terzaghi和Rendulic的不懈努力获得了三维固结方程;Biot进一步完善了土的三维固结方程, 形成了比奥理论。Scott.R.F., Barden, L., Lioret A., Fredlund, D.G.等人建立了非饱和土固结方程;Duncan-Chang针对非饱和土弹塑性固结问题也展开深入研究。国内学者沈珠江将散体静力学与运动学理论结合提出了极限平衡方程组的三类边值问题, 建立了非饱和土固结模型。刘祖典在考虑非饱和土吸力的情况下, 对对非饱和土进行系统研究。陈正汉通过对非饱和土固结理论的研究得到了非饱和土的非线性固结模型以及弹塑性固结模型。谢定义对黄土固结以及黄土力学今后的发展走向做了较为深刻的剖析。近年来李宁、朱才辉、胡长明、梅源等人在黄土高填方方面进行了很好的研究与探索。

3. 研究现状

高填方固结沉降的原因多种多样:含水率、干密度、压实度、化学或生物化学的腐蚀、冻融循环、暗洞等一系列复杂多变的因素。学者们在如何减小土体沉降这一问题上多数是以固结理论为基础进行的。路堤、桥隧、机场填方等方面对土体沉降要求较为严格, 沉降量的大小对后期的维护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文献的内容都对本课题有一定的启发:

3.1 国外研究现状

Sneddon, Roy V从含水量和干密度两方面分析了压实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Kitamura[7]从微观角度考虑, 应用概率论理论建立了非饱和土固结本构模型, 得到了非饱和状态时土的含水量、孔隙率、吸力值、以及饱和-非饱和渗透系数等。Bowders, John J等人分析了压实粘性黄土剪切特征, 认为重型击实标准相对相对轻型击实标准来可提高黄土抗剪强度2.5到3倍左右。Rabinovich, I.G.等人根据压缩试验结果, 研究了扰动黄土的湿陷变形特征。

3.2 国内研究现状

周镜总结指出瞬息变形、固结变形和次固结变形三部分组成软土地基的沉降。经分析得到当软土表面作用有局部荷载时, 土体产生剪应力, 由此引起的变形在软土沉降整个过程中显出其影响, 因此, 剪应力变形应视为软土沉降组成的一个部分。

张卫对路堤压实黄土蠕变特性进行探索, 在Kelvin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变形随时间和应力变化的计算模型;通过离心试验分析加载期与稳定期沉降变化规律及其构成变化, 并与原位试验进行对比, 建立了同时考虑路路堤侧向变形影响和路堤模量随填土高度变化的黄土高路堤最终沉降量简化计算模型。

梅源将原状黄土与重塑黄土结合, 展开土工离心模型试验, 采用数值法分析高贴坡合理的坡度、不同含水率状态下边坡的稳定性, 同时, 针对试验场区的压实工艺进行击实试验和一系列现场实验研究, 从中得出压实马兰黄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土体变形模量参考值及填筑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裴元新等人从沉降角度研究黄土高填方工程填土的合理含水率范围, 对西安地区重塑黄土进行不同含水率、不同压实度下的单向压缩蠕变试验。何青峰等人对西安地区马兰黄土进行单轴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 分析了围压和含水率对结构强度的影响。

董晓宏、张爱军等人以陕西关中地区杨凌Q3黄土为背景, 分析法向压力、冻融循环次数对冻融黄土固结蠕变特性的影响, 得出在相同法向压力下, 冻融后黄土应变比未冻融时有所增大, 但第一次冻融影响最明显, 一般情况下3-5次冻融后应变趋于稳定, 同时推导出冻融黄土在单向固结条件下的时间-应变关系模型。

4. 模型与计算方法的建立

4.1 模型的建立

在研究土的沉降问题时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规律及计算方法。邓肯-张模型、剑桥模型、莱特-邓肯模型、清华模型、沈珠江模型等等一系列模型的建立, 为黄土高填方的研究提供了许多便利。朱才辉以吕梁机场试验段黄土高填方原位监测为依托, 结合室内单轴固结蠕变实验、电阻率试验、回归分析、有限元数值反演分析、工程类比等手段对深厚黄土地基上高填方的沉降规律进行探索, 并建立了反应蠕变规律时效性的修正的Burgers模型。陈晓平、朱鸿鹄、周秋娟将Biot固结模型与非线性本构模型耦合, 建立修正的广义Kelvin蠕变固结模型 (非线性弹–黏弹固结模型) 。黄雪峰、孔洋等人做了大量的增湿变形试验和室内压缩固结试验, 讨论了压实黄土的变形特性, 构造了压实黄土应力-应变关系的最佳拟合模型。王丽琴等人提出了新的预测工后沉降的模型, 其精度高于双曲线模型和指数模型。

4.2 计算方法

对地基进行沉降计算大致分为以下几大类:

(1) 弹性理论法

(2) 工程实用法

(3) 经验法 (现场试验法)

(4) 数值计算法

姚仰平等人在考虑时间效应的UH模型基础上, 以瞬时正常压缩线为参考线, 引入弹性瞬时压缩线, 将分层总和法应用其中, 建立了高填方地基一维蠕变沉降计算方法。吴起星等人采用了原位直剪试验及室内直剪试验等测试手段, 同时运用优定斜率法、最小二乘法等数理统计方法, 对机场高填方压实土抗剪强度特性进行分析。Jianmei Chang等人采用扩展有限元法模拟黄土边坡开裂情况, 确定临界滑动面并分析黄土边坡稳定性。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与总结, 论述了土固结沉降对黄土高填方的沉降量有相当大的联系。土体固结沉降的研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完善与创新达到新高度, 但由于土体的复杂多变性, 还有许多问题处于探索阶段。要减小土方沉降量应从土的自身特性、外界环境以及物理化学作用着手, 因地制宜, 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在如何减小黄土高填方的沉降得问题上, 大多数文献研究中讲的是土的固结规律, 但是很少有通过研究改变填筑顺序来减小土方沉降量的方法, 例如路堤填筑中的间隙法。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和目标。

摘要:对于如何减小黄土高填方的差异沉降和竖向沉降近年来一直为不少学者困扰, 本文将黄土高填方与沉降理论相结合, 对其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为研究黄土高填方地基工后沉降及控制工后沉降提供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土高填方,固结沉降,模型与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 公路设计手册.路基 (第二版)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6.

[2] 梅源.黄土山区高填方沉降变形控制技术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3] 徐慧.考虑压实度的黄土高填方沉降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4] Terzaghi.Erdbaumechanikaufbodenphysikalalischer Grundlage, 1925.

[5] 梅源.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处理技术及稳定性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6] Sneddon, Roy V, Stress-strain characteriation of two compacted soil[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1975:97-103.

[7] Kitamura, Ryosuke.Constitutive model for consolidation based on microscopic consideration by probability theory[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C].Colorado:Golden, 1996.456-459.

[8] John J.Bowders, J.Erik loerhr, Jacob W.Owen.Shear behavior of compacted silty loess[C].Geo-DENVER 2000.2000:235-246.

[9] Rabinovich, I.G.etc, Feature of deformation of the rammed collapsible soils[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 Deformation of Soils and Displacement of Structures X ECSMFE, 1991:157-158.

[10] 周镜.软土沉降分析中的某些问题[J].中国铁道科学, 1999, (2) :19-31.

[11] 张卫兵.黄土高填方路堤沉降变形规律与计算方法的研究[D].长安大学, 2007.

[12] 梅源.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处理技术及稳定性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学, 2013.

[13] 裴元新, 顾强康, 张仁义, 屈波, 王乐凡.黄土压缩特性及高填方填土合理含水率控制[J].中外公路, 2014, 34 (04) :56-60.

[14] 何青峰, 林斌, 赵法锁.西安地区马兰黄土的结构强度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7 (05) :21-24.

[15] 董晓宏, 张爱军, 连江波, 等.非饱和冻融黄土固结蠕变特性研究[J].人民长江, 2010, (3) :88-91.

[16] 朱才辉.深厚黄土地基上机场高填方沉降规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 2012.

[17] 陈晓平, 朱鸿鹄, 周秋娟.修正广义Kelvin蠕变固结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 (z2) :3428-3434.

[18] 黄雪峰, 孔洋, 李旭东, 马龙, 杨宝山.压实黄土变形特性研究与应用[J].岩土力学, 2014, 35 (S2) :37-44.

[19] 李广信主编.高等土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0] 王丽琴, 靳宝成, 杨有海.黄土路堤工后沉降预测新模型与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26 (11) :002370-2376.

[21] 姚仰平, 刘林, 王琳, 罗汀.高填方地基的蠕变沉降计算方法[J].岩土力学, 2015, 36 (S1) :154-158.

[22] 吴起星, 刘文连, 阎鼎熠.机场高填方压实土的强度试验[J].暨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 2006 (05) :664-669+675.

上一篇:实名举报信免费范文下一篇:思想大解放讨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