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ET认证高等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21

ABET认证高等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沈阳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59 2、沈阳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159)

摘 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世界接轨的有效途径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这是因为认证体系和程序实质等效。因此,工科专业应当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补充标准为依据,从以下方面加强专业建设。根据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并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有效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完善的支持条件、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以及持续改进。从而提高我国工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建设;工程人才培养

一、簡介

作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我国正在经历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低端粗放转向高端精细,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而且,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今世界日渐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来实现。目前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每年培养的大学生达700余万,其中工科毕业生的占比较大,我国是工程教育大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当前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用人单位苦于招聘不到满意的胜任岗位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频繁参加招聘会而出现就业难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校重视课堂教学,灌输知识,忽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这引起教育界、用人单位、家长和学生的关注[1-3]。

我国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有悠久的历史。在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方案、质量监控、反馈机制等方面都有成熟而完善的体系和机制,这些都值得我国高等教育界借鉴和学习。中国科协代表我国于2013年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接纳为预备会员。该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旨在促进工程本科学位互认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流动,工程学位的互认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工程教育标准的互认实现的。要求成员间的认证体系和程序实质等效。目前,中国工程教育认真协会正在对机械类等38个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从已经通过认证的院校的专业来看,效果较好,推动了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进程,提高了工程教育质量[4-9]。

本文结合我国工科类专业实际,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角,探讨工科类专业的专业建设。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工科类专业建设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制定了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的通用标准和补充标准,涵盖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学生、持续改进、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方面[8-9]。

(一) 根据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必须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通常,各专业应当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听取行业协会专家、企业界专家、教师、毕业生代表和在校生等各方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各专业多年办学而形成的特色以及学校的定位,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且培养目标必须为师生所知晓和理解。同时培养目标还要包括学生毕业要求以及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预期取得的成就。应当注意培养目标是对所有合格毕业生的要求[8-9]。

目前我國某些高校专业的培养目标类似于口号式的描述,过于宏观,并且雷同,没有结合学校和专业的特色,导致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毕业时的毕业要求达成度不高。因此,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

(二)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各专业应当听取行业协会和企业界专家、教师、毕业生代表和在校生等各方意见和建议,整合优化现有课程体系,支撑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通常,建立如表1所示的课程与学生毕业要求能力的支撑关系矩阵。例如《高等数学》课程支撑毕业要求中学生掌握数学和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数学计算和分析能力。可能某门课程支撑学生毕业要求中的多个能力;也可能多门课程支撑毕业要求中的某个能力。要求教师知晓所讲授课程与学生毕业要求中能力的支撑关系,并在授课与考核环节执行,从而保证学生学习本科课程后达成毕业要求。同时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保证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类以及工程基础和专业基础与专业类等课程的比例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和补充标准的要求[8-9]。

目前我国某些高校的教师授课时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工程能力的培养,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当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基于工程案例等教学方法,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各专业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分布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师应当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专业教师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具有工程实践背景。要求各专业聘请行业或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8-9]。

(四)以学生为中心,有效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

各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达到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为宗旨。各专业要求具有完善的学生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手段并执行落实。专业应当对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表现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学生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通过评价证明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8-9]。

我国某些高校的部分专业仅重视课程考试试卷,而轻视甚至忽视考查等非考试形式的教学效果、本门课程或环节对毕业要求的关系以及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心理辅导站,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开设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类课程,但对于学生学习指导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各专业的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各项教学活动都要有效保证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

(五)完善的支持条件

各学校应当保证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学校应当保证图书资料、网络等资源能满足教学需要,并实现资源共享。与行业企业共建工程实习和实践基地,搭建校企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合作平台。学校应当具有规范的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达成各专业的毕业要求[8-9]。

(六)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以及持续改进保证质量提升

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必需环节。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并持续改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各专业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8-9]。

我国多数高校建立校、院、专业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校级一级监控由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校团委、招生就业处等部门共同实施校级教学过程及质量监控,包括监督实施教师教学工作流程、制定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监控学生就业及毕业生工作状况及用人单位和社会的综合评价和学生的就业率等,实现对学院教学过程及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学院二级监控主要开展评教、评管、评学工作,负责对教学工作自评;负责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组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估,分析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目标。专业教研室主要监控培养方案的落实、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教学质量等。另外,专业应建立由教育系统以外的相关方如行业协会或企业专家以及毕业生代表参与的社会评价体系,定期评价培養目标的达成度。这些校内外的监控评价结果经反馈后用于教师教学过程监控管理以及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调整等方面的持续改进。目前我国某些高校所建立的教学过程及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只有经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实施,才能形成科学管理、动态监控评价、有效反馈、持续改进的教学过程及质量监控反馈机制,并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等进行持续改进,切实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三、结束语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应当抓住机遇,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和补充标准加强专业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从制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到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加大投入完善支持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融合,通过反馈机制保证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提高我国的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接轨,实现培养标准和认证评价的实质等效,将工程教育大国逐步建设成工程教育强国,实现强国富民的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张振香,张艳.以专业认证为导引构建探究型专业教师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1):37-39.

[2]吴启迪.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全体大会上的讲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1-4.

[3]卢晶.我国专业认证制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7-19.

[4]张大良.改革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5-7.

[5]王海艳,骆健.关于高校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探讨[J].江苏高教,2014(4):103-104.

[6]杨若凡,何倩.美国工程技术类专业认证标准对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5(8):87-91+106.

[7]陆勇.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157-161.

[8]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14(1):42-47.

[9]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M].2012.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强化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辽教发[2012]130号);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GZ201208);辽宁省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专业(辽教发[2016]23号);沈阳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搭建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李永华(1970,4-),男,汉族,辽宁丹东人,博士,教授,主任,研究方向:功能材料、塑性成形、高等教育管理。

上一篇:土地开发成本房地产的论文范文下一篇:二维动画制作教学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