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教案范文

2024-07-17

溶液的形成教案范文第1篇

1. 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试剂,准备蔗糖溶液、食盐水、果汁各一杯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海洋图片,由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物质,而我们又看不见他们的存在入手,引入我们要探究的课题—《溶液的形成》。

1、 探究实验一:老师演示蔗糖分子溶解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些固体跑哪里去了?观看物质溶解的微观模型图,相互讨论。

设计意图:设置真实的情景,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学生亲身体验,并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

师生互动1:

(1)请三位同学上来品尝三种液体,说出液体名称,上、中、下三处的味道如何;老师总结溶液体现的特征;

(2)观察溶液是否分层,得出溶液的另一个特征; (3) 问:形成的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答:能(不能) 老师给出答案并说明原因

(4)问:此时的液体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答:混合物

总结:通过上述探究得出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思考:如何判断一种液体是溶液?

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强化对溶液特征的理解。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过渡。 师生活动3: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准备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得出结论(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学习对比实验方法。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

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溶质、溶剂判断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充当的角色可能不同。

师生活动5:既然已经知道某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区分,再引导学生进行溶液命名的探究,说出命名的原则,根据原则让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与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总结。

课后习题

溶液的形成教案范文第2篇

1. 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试剂,准备蔗糖溶液、食盐水、果汁各一杯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海洋图片,由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物质,而我们又看不见他们的存在入手,引入我们要探究的课题—《溶液的形成》。

1、 探究实验一:老师演示蔗糖分子溶解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些固体跑哪里去了?观看物质溶解的微观模型图,相互讨论。

设计意图:设置真实的情景,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学生亲身体验,并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

师生互动1:

(1)请三位同学上来品尝三种液体,说出液体名称,上、中、下三处的味道如何;老师总结溶液体现的特征;

(2)观察溶液是否分层,得出溶液的另一个特征; (3) 问:形成的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答:能(不能) 老师给出答案并说明原因

(4)问:此时的液体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答:混合物

总结:通过上述探究得出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思考:如何判断一种液体是溶液?

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强化对溶液特征的理解。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过渡。 师生活动3: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准备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得出结论(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学习对比实验方法。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

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溶质、溶剂判断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充当的角色可能不同。

师生活动5:既然已经知道某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区分,再引导学生进行溶液命名的探究,说出命名的原则,根据原则让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与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总结。

课后习题

溶液的形成教案范文第3篇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第一节。这是一节课前说课。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程序三个方面来进行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介绍溶液的基础知识,是以后学习溶解度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当中发生的,所以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溶液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2) 了解乳浊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现象; 3)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 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B. 教学重点

1、 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 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C. 教学难点

1、 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的解释

2、 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 教法分析

溶液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类物质,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这些物质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概念,更加直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 教学程序

首先从学生们最熟悉的物质入手,引出新课溶液的形成,通过蔗糖溶于水的实验介绍溶液的概念,讲解溶液的特征和组成。通过实验介绍溶质与溶剂之间的辩证关系。再由实验引出乳浊液、乳化现象,最后介绍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板书设计

9.1

溶液的形成

一、 溶液的定义 特征:均

一、稳定

组成:溶质、溶剂

二、 乳浊液的定义

乳化现象

溶液的应用

溶液的形成教案范文第4篇

化学组 刘学兴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洗衣服入手,展开实验探究,层层深入。学生兴趣较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化学,体现了化学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探究,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够准确,语言表达还缺乏逻辑性。这就提醒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自己所想的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受时间限制,本来学生有一些问题和疑惑想问,但教师没能给与充分的时间来解答,是本节课的不足。

溶液的形成教案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溶液的形成》化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

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

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

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

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

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溶液的形成教案范文第6篇

(第二课时)溶液的配置

【学习目标】:

学会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重点】:即目标

【学习重点】;即目标

课前预习

1.100g10%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别是多少?溶剂的体积是多少?

2.如何称量10克氯化钠,如何量取90毫升的水?

3.在家庭里面为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可以怎么做?

课堂探究

一、配置50g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一下课本43页-44页,能解决一下问题:

1、实验步骤为:、、。

2、所用的实验仪器是:、、、、、。

合作探究:

(1)计算:需固体氯化钠的质量为g,需水的体积为ml.(2)称量时,天平的使用原理是:,物品应放在盘,砝码应放在盘。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怎样读数:。

(3)溶解配置溶液时,玻璃棒的用途是:。

二、用38%的盐酸(密度为1.19 g·cm-3)和水配制5000g 20%的盐酸

1、实验步骤为:、、。

2、所用的实验仪器是:、、、、、。

合作探究:

(1)与配制氯化钠溶液时有何不同

(2)计算溶液配制需用的试剂时,固体一般要计算出质量,液体需要计算出体积,为什么?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内容,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与感悟。

有效训练

1.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g质量分数为5%氯化钠溶液,下列仪器中需要用到的

A、②④⑥⑦B、①④⑤⑥C、①③⑤⑦

D、①③④⑥

2.用氯化钠配制lOO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

钠溶液,现有下列操作: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

③过滤;④量取水;⑤计算;⑥蒸发结晶。正确的

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⑤②④①

(C)①③⑤②④①(D)①③⑥⑤②④①

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5%的盐酸、,10%的盐酸三种溶液。

(1)配制10%的盐酸的步骤打:①稀释②汁算③装瓶并贴标签④量取浓盐酸和水。

其正确的顺序为(填序号)。

(2)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时,看到试剂瓶口发生的现象是。

(3)他们忘记了给配制的三瓶溶液贴上标签,想对未贴标签的三瓶溶液进行鉴别。老师只给他们提供了无色酚酞试液、试管和胶头滴管,如果你是小组的成员,请用简便的方法鉴别出三种溶液,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课后延伸

1.实验室要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硝酸钾溶液,现有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硝酸钾溶液、2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硝酸钾溶液及足够

2.制作“叶脉书签”需要配制100g12%的NaOH溶液(设水的密度为1g/mL)。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可调节游码

B.在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取12.0gNaOH固体

C.将准确称取的NaOH固体直接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上一篇:身边的最美教师范文下一篇:乳制品国家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