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

2023-09-17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选修课设置;结构性偏差;选修课证书

我国高校经过上世纪90年代数量扩张之后,将工作重心转向了质量的提升。纷纷通过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科研突破等方面来加强和提升各自的办学质量。在课程建设环节中,选修课成为课程改革大潮的当纲之选,许多高校不约而同的把多开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和份量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应该说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高校选修课课程设置日趋完善。总结各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大致可以划分为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及实验教学课和实验环节等四类。部分学校设立类似于公共专业选修课的平台课,以及为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而设置的研究型课程。本文针对目前财经专业类本科生选修课课程设置情况,分别从课程设置的约束条件、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思路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约束条件

各高校由于存在生源质量、办学条件、资源禀赋等差异,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目标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尽相同,因此各高校在设置选修课的方式、选修课的内容编排、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方式等方面都不应该一致,不同的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但是从整体角度而言,高校选修课的设置还是具有一些有规律可循的共性。首先表现为选修课内容设置和开设方式上应该体现并服务于课程的培养目标;其次表现为选修课的设置从内容到具体实施必须考虑到在校生普遍面临的约束,包括硬约束和软约束。硬约束指学生择业、继续深造、获取财经专业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等多重任务。这种约束的存在决定了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坚持有助于缓解学生进一步深造、就业和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含行业资格考试)之间矛盾冲突的原则。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各用人单位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动手能力,而且要求他们具有各种行业技能证书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于财经专业学生对于而言,这一要求更多。学生在大二年级时基本上要开始考虑自己大学毕业时的出路和走向了。就目前而言,其发展方向大致就是直接择业、继续深造两种。如果选修课无助于减轻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无助于实现上述目标完成所面临的各种任务的话,那么选修课的效果必然不尽人意。因此,考虑到如今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外在的硬约束,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坚持有助于缓解深造、就业和参加各种技能考试(含行业资格考试)矛盾冲突的原则。软约束指学生自身条件和就读学校教学、科研的硬件和软件。软约束决定了高校选修课既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要坚持扬长避短、因校而异的设置原则。在现行的高招体制下,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基础已经在高考的招生录取中得到了初步分类。因此不同批次的高校同种专业开设选修课应该是不相同的,这里所说的选修课的不同是指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并不是指不能开设同种课程。一般而言,批次高的综合性院校和财经专业类院校往往定性为研究型大学,其学生素质也往往比较高,选修课的开设上可定位为跨专业设置选修课,学生的自主能力、自我识别和自我约束能力也强,可以采取把选修课的课程介绍和讲授人的相关信息挂到网上,然后让学生在试听之后自主做出选择的方式;批次低的一般是地方性的财经类专业院校,定位于教学型专业性大学,学生素质较低,可以为相近专业设置选修课。学生一般基础和自制力也较差,在选修课的选择中,应该适度界定选择范围或实行导师适当干预选修的举措。还有一部分技能实用性院校,则以掌握多项技能为基本目的来设置选修课。总之,从学校的角度来说,选修课的开设应该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根据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和领域,细化后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坚持扬长避短,发挥和挖掘学校优势资源的原则。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高校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大类。其中公共选修课课程名称并不统一,重点体现方向性,通常包括人文艺术类选修课课程、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理工类课程、经济学类课程、法学类课程等。这类课程一般占课时比重较低,学分不高。专业选修课则由各学校根据财经类各专业方向设置,重点体现专业方向及专业特点。所开设课程门数在15~40门之间,课程属性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其中理论课类别主要涵盖金融学科、保险学科、财会管理学科、风险管理学科、国际经济学科、财政税收学科、证券投资学科等。实践类课程包括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模拟操作实践及暑期社会调查实践和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等。总结财经类本科阶段选修课的设置情况,本文认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课程设置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目前选修课采取自下而上、因人设课的方式设置,审批相对宽松。学校在设计选修课时,只是简单进行分类,主要内容取决于教师的申报情况。这种申报管理方式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质量参差不齐。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有缺陷。第二,课程设置存在结构性偏差。首先,公共选修课开设门数严重低于专业选修课,选修课虽然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但其开设的门数和所占学分都远低于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一般开3~5门,而专业选修课少的开25门,多的开40门。其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计没有考虑文科、理科交融的问题,几乎没有开设自然科学类科目和哲学类科目选修课。导致学生学习结构单一、思维狭窄,缺乏全面、辩证看问题的高度和思想。其次,专业类选修课内容片面,偏重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与此有关的经济学家的思想,对其他经济学流派及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学习较少。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多元化的视角,立场单一,眼界低下。最后,专业选修课科目开设过多,并且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课时安排过少,难以让学生满意,教学效果也不如意。第三,课程设置突出功能性,忽视人文素质培养。为顺应潮流,体现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多数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并没有表现出通识课程的议题导向和跨学科知识整合及学术入门基础知识与思维方向的特点和精神。表现在缺乏具体课程方向和名称以及课时安排,往往只是很宽泛的列出选修课的方向,随意性比较大,课时分配与学分分配都很少。第四,填鸭式教学方式,欠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学习时间太多。特别是在一部分低层级、教学型的高校,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很满,主导思想使学生自觉性差,需要一定强制性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留给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改善的思路

财经类专业本科生所具有的知识体系模块化的特征,即在校大学生所学习的各种课程尤其是专业课,除了个别课程之间存在前后延续的逻辑关系外,多数课程之间并无太多的必然关联和严格的递进关系,各个课程之间往往彼此相对独立。这种模块化的独立系统只有在相互组合成一个整体之后,也就是集成到某一个整体系统中去之后,才能极大的发挥彼此的功效。模块化的特征决定了选修课的开设从内容上应坚持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原则。出于稳固已有知识体系(这对于兼顾学生从事各种类型的择业考试或者是继续深造都有极大意义),整合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选修课的设置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这种知识体系模块化的特点。从整合和运用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来界定选修课的内容,从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来归属和界定选修课。如果选修课是一种已有知识的运用过程,是各种零散知识的组合应用过程,那么不仅起到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观察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效果,同时也加强了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不仅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而且这种稳固和深化还足以让学生从容应对各种类型的考试,避免了因为求职备考耽误正常学习的情况。由于这种选修课中新增知识并不多,所以需要完全讲解给学生的东西并不多,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结合选修课设置的约束条件及存在的问题,遵循设置原则,我们提出选修课改善思路:一是对选修课进行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加强选修课课程管理建设。遵循选修课综合性、基础性、专业性等特点,设立由各个学科门类专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对选修课教学专门设计。包括建立选修课目录,并确定每门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体系及课程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制定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在选修课教学管理方面,控制每个班级的选修人数以保证教学效果,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采取建立试题库、交叉阅卷、集体阅卷等措施,保证教学质量。二是加强平台课建设,拓宽选课范围。秉承“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平台课和通识选修课,打破了专业限制和年级限制,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并将部分公共选修课改为自由选修课。为了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课源可以选择,各院系的基础课和选修课互为开放,一些好的通选课进行滚动上课。有些大学将本科阶段的课程调整优化后按模块设置,必修课引入选修课,设置不同档次和不同专业方向,扩大选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种类。另有一些研究型大学实行课堂开放教学和分层次教学,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成不同的层次和模块供学生选择,给学生选择性学习的主动权。三是实行“选修课证书”制,克服课程资源限制和师资资源限制。“选修课证书”作为一份完成选修课进修的证明文件,可以设计“选修课证书一”和“选修课证书二”。前者为本校内完成选修课的记载,学生可以跨不同学科系、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进行选修课进修,完成进修后,相应学分记载于证书;后者为不同学校完成进修的记载,学生可以跨不同高校、可以以网络学习方式进行选修课进修,完成进修后,相应学分记载于证书。当然,这个实行的难度比较大,要求高校开放教学资源,相互承认学分。但这应该是今后高校开放教学的新趋势。四是建立选修课菜单模式,即像设计菜单一样设计选修课。根据选修课的类别、性质和功能,做到既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也兼顾继续升学和就业需要。针对批次高、研究型的综合性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设计完全自由选择的选修课套餐,每一套餐里都做到营养合理搭配。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研究方向及个人特质,自由选择某一种套餐;对于批次低、教学型的财经类专科院校,将本校可以提供的选修课,进行合理组合,就像套餐一样,推出多套套餐,每一套餐里都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做到营养全面。这样需要突破原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固有的安排和限制。

本文以我国财经类专业课程设置为对象,从本科生选修课的视角,分别从课程设置、课程管理等方面探讨了选修课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方案,认为目前财经类本科选修课设置仍然存在较大改善空间。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不仅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训练学生,而且从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美好人性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课程进修,这是选修课应该担当的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于立军.大学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2]庞海勺.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2)

[3]刘笑天.选修课面临困境的多元审视[J].教改探索,2010,(6)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经济学院2010年度教研课题“财经类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特色探索——基于选修课菜单设计的视角”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刘燕(1962-),女,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报道;财经媒体;经济日报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第一次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概念。经过近40年的发展,“食品安全”的含义不断扩大,包含了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品的获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解决。然而在我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诚信问题的爆发,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另外,食品安全问题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首先,食品安全关系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粗放型增长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质量标准低,产品质量差,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次,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环境。再次,食品安全问题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食品安全报道是经济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探讨财经类媒体如何进行食品安全报道,一方面希望找出这类媒体针对食品安全报道的优势,以期对经济新闻实践有所帮助;另一方面试图对报道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并给出合理的意见。本文之所以选择《经济日报》作为样本,因为该报纸是“中央三大报”之一,有着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其宗旨是指导经济工作、提供情况、提供经验、提供信息、指导消费、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可以说《经济日报》是财经类报纸中的典型,其报道有着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对该报纸的相关报道进行解读是有意义的。

一、方法说明

本文以《经济日报》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的食品安全报道为考察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制定内容分析指标,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因为内容分析法能够分析明显的传播内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它将为本转化为数字,利用文本相关的参数检验,能够从不同层次对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另外,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制定的编码规则对所选定文本进行量化统计,将统计的结果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的分析数据,然后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文本主要内容分析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经济日报》2011年全年的食品安全报道,通过查阅,找出该报纸一年间的食品安全报道共113篇,进而对这113篇报道从报道的时间、版面、标题、立场等多方面制定了内容分析的指标,以下内容是对文本的分析结果:

(一)报道数量、版面及体裁分析

上图是《经济日报》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食品安全报道数量的时间分布图,如图中所示,该报纸的食品安全报道虽然每个月都有所涉及,但是篇幅不多,且报道多集中在三、四、五月,其主要原因是2011年三月的“抢盐风波”,瘦肉精事件,四月的染色馒头和牛肉膏事件,五月的塑化剂事件等又一次引发了各界对食品安全以及食品添加剂的讨论,因此,报道也随之增加。在报道的版面分布上,113篇报道只有1篇报道是在头版上刊发的,可见在众多题材中,食品安全报道并不属于财经类媒体关注的重点。另外,从报道体裁方面来看,消息和通讯所占比例最大,而深度报道只有3篇,评论有8篇,可见此类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多为信息传递,缺乏深度的解读和分析。

(二)报道内容分析

本文从各篇报道的标题、立场、报道主题等方面对文本进行了数据分析。就报道的立场来看,《经济日报》的食品安全报道立场多为中立,其次是正面的宣传,极少有负面的批评报道,其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关于报道的主题的分布,如下图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其它”类别包含了相关知识的介绍,也有对相关企业的宣传报道。从报道主题来看,该媒体涉及最多的报道是“行政监管”,既侧重于报道政府的相关作为和话语权。

另外,本文还就报道的区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如下图所示:

上图很直观地反映出,在报道地域方面,涉及到具体地域的共有37篇报道,其中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所占比例最大,而关于农村的食品安全报道几乎没有涉及到,这种不全面的报道范围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播。同时我们发现,在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信息接收和反馈的不平衡现象,而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更令人担忧和值得关注,因此,媒体在报道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区域间的平衡报道。

三、基于文本分析的结论

本文通过对各篇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发现该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具有以下特点:(1)报道语言平实稳重,具有大报风范。在文本分析中,有一项对文章标题是否含有“致癌”、“致命”、“有毒”等关键词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13篇报道中没有一篇文章的标题用到这些耸人听闻的词汇,不混淆视听,不妄下结论,这是《经济日报》这样的权威媒体应有的大报风范。(2)侧重于宏观的政策解读,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正如上文分析过的报道主题,相关政策法规解读和会议记录等主题占了很大比例,却很少有对个案的关注。例如2011年3月的“抢盐风波”,大多数媒体会针对具体事件进行报道,《经济日报》却反其道而行之,尽管没有对该事件进行详细的报道,却连续刊发了四篇与此事相关的文章,分别是3月17日的《中盐总公司发布声明食盐储备充足能够满足群众需求》和3月18日的《卫生部指出吃碘盐不能预防放射性碘摄入》、《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我国食盐生产和供应有充分保障》、《商务部表示我国食盐供应完全有保障》,四篇均为消息,短小但有很强的权威性,有效地制止了谣言的扩散,同时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正因为该报纸政策性的信息资源丰富,所以能有效地引导舆论,制止谣言,安抚人心。

尽管有以上特点,但也不能忽视《经济日报》这类主流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方面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报道缺乏专业性。食品安全报道涉及的相关食品标准较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媒体在报道食品质量安全卫生问题时,要尽量了解国际国内有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了解食品安全质量卫生相关常识,同时加强和相关部门沟通,在事件报道中坚持客观、科学、准确、真实的原则,既不能耸人听闻、恫吓式误导,也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告知性传播。现有的一些媒体报道对涉及到的科学参数和专业术语丝毫不解释,虽然也对食品安全事件信息进行传播,但是却不能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在研究分析的113篇报道中,只有5篇报道用到了食品安全领域的专业术语,而在这5篇报道中,只有3篇报道对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不难看出,食品安全报道整体上而言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相对于财经媒体的其他报道而言,比如房地产报道、证券报道等等,理论层面的报道少之又少。这也是食品安全报道缺乏深度报道的原因之一。(2)过度强调政府的话语权,导致消费者话语式微。从内容分析的结果来看,报道大多凸显政府立场,对消费者的利益关注不足。主要表现在对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多以宏观角度为主,多为站在政府的立场上,以专家的姿态来解读相关法律、政策及监管等方面的信息,而报道焦点一般也锁定在食品安全监管、食品召回制度,干部考核任用制度、食品安全法等方面,对消费者维权、受害者索赔及生活状态的关注很欠缺,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同时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刻板乏味、缺乏人情味,缺乏对受众生活细节的具体描述,过于生硬、增加阅读障碍。

四、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财经类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有独特的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报道仍缺乏专业性,另外,食品安全报道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然后,诸如《经济日报》这样的财经媒体在报道时对普通群众的关照尚且不够,因此,财经类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财经媒体能建立起一个运转良好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叶慧珏,曾理.尴尬的食品安全报道——从不规范的媒体行为到不健全的信息体系[J].新闻记者.2008(1)

[2]梁思思.新财经纸媒的深度报道研究[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质量管理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大幅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但是,人数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这导致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的下滑。

根据财经专业背景,其毕业论文的撰写比起其它专业而言有其特殊之处。毕业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或市场经济运作中某个实际问题,从而培养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但是,目前财经类的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抄袭现象严重、内容空洞、缺乏创新、文字语言不通、答辩效果不佳等问题。若不加以识别和改进,势必要影响到财经类毕业生在经济和企业管理研究方面的能力,影响到今后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

一、电大学员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电大是一所开放性大学,学员大都是在职职工,分布在各行各业,学习上以自学为主,辅之以适当的面授。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对许多问题有更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的学习较普通高校学生更困难,因为他们身负学习、工作、家庭三重任务,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准分离的状态,突出反映在毕业论文环节师生互动方面的局限性。从近几年辅导和批改论文的情况看,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

1.论文的形式质量不够规范

所谓论文的形式质量,应该对论文的结构层次、语言文字,以及规范性、标准性、可读性方面有所要求。近年来,论文的规范化问题已经成为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的因素,(刚下发的《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管理暂行规定》比原执行文件更规范)。原因是如果没有一套标准的写作规范来严格要求的话,那么论文撰写过程中不仅会出现格式混乱、错别字病句等问题,而且不同论文之间缺乏统一的模式进行比对,也就会给论文的评判工作带来困难。本人曾在2006、2007年对论文的形式质量做过专门的观察,两年累计在批改某高校会计专业的50余篇论文中,缺参考文献的竟达11篇,文章结构层次混乱的有2篇,乱编序号的有2篇,没有编序号的有1篇。这些数据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从学生到论文主管部门对于论文撰写规范的重视度还不够高。此外,还有参考文献规范化的问题。参考文献的著录不但有助于文献计量统计学研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和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另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论文的结构层次和框架的合理性,优良率只有11%,较差率竟达到22%。这说明学生在开题阶段对于论文今后的写作思路没有明确的目标,文章章节混乱,缺乏逻辑性,并且论文主题也不明确。

其他的形式质量问题还包括缺字、错别字、字体格式不合规范等细节上的问题,如果没有仔细检查,是很难发现的,从中也说明了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指导教师都对于这些小范畴的问题不够重视。虽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会对论文的本身造成致命的影响,也不容易被人查觉,但这有悖于学术研究的严谨作风,也是毕业论文管理部门的一个管理上的漏洞。

2.论文的内在质量问题过于肤浅

内在质量主要涉及选题和成果价值(即论文的具体内容)。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专业为本、创新发展为主,实践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对于财经类的毕业论文而言,选题必须符合财经类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受到全面的锻炼。选题的范围和深度应该符合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反映时代经济和企业管理的发展水平。

针对选题的合理性问题,笔者同样对之前的某校会计专业的50个毕业生的论文题目进行了简单的统计,发现选题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比如“会计信息失真”、“应收账款的管理”、“会计电算化”这类题目特别多,而且论文大同小异,结构相似,内容相仿,缺乏创新。选题这一指标存在最多的问题还是题目的范围太大或者深度不够,经常出现“试论我国会计……”等范围较大、缺乏操作性的题目。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还是适合从一个范围较小的研究点入手,然后再逐步深入。如果要求更高点的话,还可以从选题的创新性加以评判。

成果价值一向是论文质量的重中之重,它主要体现出作者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论点的创新性等方面。但电大学生论文的成果大都是陈旧、照搬别人的资料和结论,缺乏个人的创新观点。

3.答辩质量只是流于形式

毕业论文的答辩与考核是对大学生的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计算机技能等全面素质的一次检验。大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具有直观性、过程性、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尤其是对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无论是其内容还是答辩方式,其模式与商业咨询报告和工作报告十分接近,通过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过程,无疑为学生今后在企业中做出优秀的工作汇报打好了基础。

但是学生在答辩过程中,由于前期工作欠扎实,对论文中的问题浅入浅出,与论文知识密切相关的深入问题很难回答出来,答辩委员会人员只能根据答辩者的简要说明,简单地提一、两个问题了事,答辩有时只是流于形式。

二、改进的措施

1.选题质量的改进

对于财经类毕业论文而言,由于在当前情况下,经济和管理领域的题材相当丰富,所以应该不会出现题材匮乏的情况。通过之前对论文开题的统计情况,选题的问题主要出现在范围太宽泛或者可行性问题上,例如“我国上市公司研究”、“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等。因為要完成这类题目,作者需要对整个研究对象有一个较为宏观的了解和把握,其中涉及大量的行业和企业数据、信息,这对于一个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侃侃而谈、难以深入的话,就失去了学术研究的价值。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电大毕业论文而言,研究对象的范围应该控制在一个中等或较小的范围以便有足够可挖掘的空间,例如对于某一经济理论、某一品牌、某一企业、某一经济区域或现象的研究。同时,在范围适中的前提下,也要看题目是否具有可行性,特别是一手资料的可获得性,这关系到论文是否有足够实证分析部分来支持论点。笔者认为,对于论文的选题质量的检查,应该关注于选题范围和可行性两个指标。

2.从成果价值检查论文质量并加以改进

财经类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研究对象与当前经济、管理潮流密切相关,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其真正的成果价值在于帮助某一或某些经济体(个人、企业和社会)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一篇论文的结论是否有价值是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的肯定,也是对论文整体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的、占很大比重的评价指标。根据价值服务的对象,笔者认为检查的方法有:结合选题的质量检查,考察论文的题目,对论文的价值类型有初步的了解提出初步修改意见;考察论文绪论部分,尤其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部分,判断其是否具有创新性并加以充分挖掘;重点考察论文研究结果陈述部分,对论文价值类型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作出判断,提出改进意见。

一篇好的本科毕业论文,光是观点正确还不够,还必须在正确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总结,有新意,这样才算是一篇好论文。它要求学员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不囿于陈规,不承袭俗套,能对别人认为不存疑义的已有结论从反面加以思考、分析、审查,寻找其缺点与不足,从而向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或者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得到与众不同的新认识。具体来说,可以补充、深化已有的观点,可以赋予过去的理论新的社会意义,可以批驳、修正已有的论点。对于一个本科毕业生来说,要求他们创造一套新的理论和方法可能要求有点高,所以应该更多地要求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从现有的理论和方法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原有理论和方法加以补充、改进。

比如:一个并不新颖的题材如果在研究方法上能加以创新,也就是说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作者采取了新的论证角度或新的实验方法,所提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以启发,那么也同样具有很大价值。但其前提是实事求是、不牵强附会,不提倡硬把某些理论套在某个相关性不大的对象上面,或者过度追求实证分析而对一些没有必要、也不能反映问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导致统计分析的滥用。

3.引入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机制

在当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了学生评价机制。论文教学是学校和指导教师对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过程,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主体,对于这个过程了解得很清楚,他们的评价将直接体现出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水平高低以及问题所在。这其中以教师在现场指导学生论文最为重要,因为这个环节处于一线服务现场,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服务质量的高低,即论文的质量。从指导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论文教学参与者的角度来探讨分解出12项评价内容:

(1)教师对论文指导工作负责,每一阶段都认真把关。( )是 ( )一般 ( )较差

(2)教师定期召见学生进行指导,并每次予以记录。

( )是 ( )一般 ( )较差

(3)教师指导过程中十分投入。

( )是 ( )一般 ( )较差

(4)教师本身对论文很有见解,指导思路十分清楚。

( )是 ( )一般 ( )较差

(5)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人的观点。

( )是 ( )一般 ( )较差

(6)教师对细节问题(如格式、错别字)也很重视。

( )是 ( )一般 ( )较差

(7)教师很重视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和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

( )是 ( )一般 ( )較差

(8)教师很注重学生在论文中的创新。

( )是 ( )一般 ( )较差

(9)教师经常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

( )是 ( )一般 ( )较差

(10)教师的每次指导对于学生撰写论文有很大帮助。

( )是 ( )一般 ( )较差

(11)教师的指导能够激发学生对论文撰写的浓厚兴趣。

( )是 ( )一般 ( )较差

(12)整个指导过程气氛热烈活跃,双方能积极发表意见。

( )是 ( )一般 ( )较差

把这些指标在开学初写论文时发给学生,到论文完成时密封交到论文管理部门,由论文管理部门汇总,根据这些评价酌情给指导教师发放论文辅导的报酬。

论文管理部门也可以对论文指导环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

4.引入学生对论文撰写工作的自我评价

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服务,光有服务者提供的优质服务是不够的,如果被服务者自身不能够很好地配合服务提供者的话,那么服务过程和结果未必会很理想。同样,作为论文教学服务的接受者,学生如果不能在论文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教师的话,那么论文指导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从而影响论文的最终结果。为此笔者制定出以下四个问题作为学生自我评价指标:

(1)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度和兴趣度。( )重视 ( )还好 ( )一般

(2)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论文教学实践的次数。( )每周一次 ( )每半月一次 ( )每三周一次 ( )每次约见是主动跟教师联系的 ( )每次约见是教师打电话的

(3)学生认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写作能力强 ( )写作能力不行 ( )兴趣大 ( )没兴趣 ( )就业压力太大,没心思写 ( )工作太忙

(4)学生与学校之间就论文教学问题的沟通情况。( )畅通,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或BBS知道学校方面的最新通告( )不畅通,特别是关于论文的进度、写作规范等重要文件无法及时传递到学生手中。

学生的自我评价目的在于能够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管理办法,帮助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并满足学生未能得到满足的合理需求。

论文指导研究主要建立在教师指导学生这一平台之上,旨在发现论文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点,并加以改进,建立起一个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积极参与、论文质量为根本目的,高效、有序、和谐的毕业论文指导环境。

参考文献:

[1]谢虹光.毕业论文学术定位初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郑春玲.对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的反思[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杜善平,姜彤.浅谈如何保证成人学历教育毕业设计的质量[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12期.

文章为:浙江电大2007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成果。课程编号:XJG-0735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财经类院校 商务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

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涉外投资、服务贸易和进出口贸易也在飞跃式地发展,需要大量的国际经贸人才,并且需求还在不断上升。商务英语是为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商务英语或外贸英语等专业已经具有一定英语基础和国际贸易知识的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商务英语因为侧重实例、实践性和实用性,并且与进出口业务紧密相关,已经成为培养外经贸人才的一门有效的专业课程,也越来越被高等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重视。近几年来,开设该课程的院校增多,重点的、普通的、财经的、非财经的、外语的和非外语的院校都开设该课程。但是在课程设计、教学手段和师资情况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培养的学生往往知识面狭窄、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面对这样的形式,财经院校应该依靠自己拥有国贸、金融、财经、会计、管理、物流等经贸类各种专业的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

由于商务英语与基础英语课程不同,又区别于一般的外经贸课程,因此,如何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根据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就其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注重教材的选择和编写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核心,而教材则是教师授课的基础,选择好的教材是授课成功的关键。因为世界经济形式不断变化,贸易规则和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所以教材的内容也需要变化和更新。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该把握时代的节奏,力求教材的内容跟上最新动态。

教材的内容应该全面,贯穿商务内容全过程。基础英语课程的教材一般是以语言点为中心,每个单元都是选择一至三篇范文作为输入的内容,内容和排列基本相同,单元和单元之间并没有太大联系。与基础课程的教材相比,商务英语教材的内容应该更讲究连贯性,单元的编排应该根据商务活动的过程编写,给学生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整个贸易活动包括:建立贸易关系、讯盘和发盘及还盘、价格、订货、支付方式、合同、装运、保险、索赔和仲裁、电报和电传等环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按照商务活动的不同环节进行系统的讲解,并进行相关的练习。每个单元还应该配有相应的英文版单据,比如支付方式的单元应该附上信用证,装运的单元应该配上提单、装箱单,保险的单元配上保险单,合同的单元配上销售合同等,以作为每个单元内容的补充。

另外,教材的内容应该难易适中,难度太大、专业词汇过多的教材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而太简单的教材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好的教材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词汇、句型和信函,并配合大量的体现这类信函特征的练习。

二、明确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分为基础阶段(及基础英语EGP)和专业应用阶段(即专门用途英语ESP),商务英语属于后者。与基础英语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知识性和实践性,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学科或专业相关的英语,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特殊的内容。商务英语是专门针对商务和商务活动的专门用途英语之一。《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听、说、写、译能力,使他们能使用英语交流信息;领会式掌握1000—1500个本科专业有关的常用单词;能阅读有关专业的原版教科书、参考书及其它参考资料;能听懂与本专业有关内容的英语讲课、会话、报道、和讲座;能用英语进行有关专业内容的一般性会话;能在阅读有关专业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写提纲、写论文摘要和论文简介等;能在半小时内写出150-180词有关内容的短文和信函。”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我们制定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掌握在国际商务领域中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入门知识;掌握商务英语信函的基本写作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商务英语对话。”根据教学目标可制定具体的教学要求为“熟悉商业函电规范、格式;掌握有关询盘、发盘、还盘及价格术语方面的基本商务知识;了解订货、支付方式、交货及装运环节及常识;认识信用证、发票及海运提单等单据;对购货合同和收货确认有初步认识;掌握保险和索赔业务;具有起草电传、传真及电子单据的基础知识”。最后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制定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练习分配及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是一个课程的核心,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商务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商务活动中各环节中的信函、电报、传真的写作方法和专业术语。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讲解专业术语和句型,介绍信函格式,然后翻译教材上的信函。缺乏实践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且难以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和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和学生正襟危坐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使学生能联系理论和实践,增强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例如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等方法,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工具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工具。教师以案例为题,与学生互动讨论。学生通过案例的讨论,可在具体环境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已经在法律、管理学、经济学中广泛使用,在语言学习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可根据商务义务中不同的环节,设计不同的案例和情景,首先向学生描述案例,提供分析和写作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信函或电报,最后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点评和讲解。案例分析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和实践的能力。

角色扮演教学法不仅是英语口语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分为若干组,给组里的每位学生安排不同的职务,例如经理、秘书、业务员等,分配不同的工作,让学生合作完成函电的写作。角色表演教学法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浓厚的学习

氛围。

四、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培养

目前商务英语教学基本是按“英语+外贸商务知识”的组合模式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缺少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学者贾玉新指出: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语言教学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与商务活动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这也是商务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可选择较典型的商务交际行为,从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两方面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语言交流方面包括称呼、问候语、拒绝语、称赞、称赞回应、告别、送礼、戒忌语、委婉语等;非语言交流包括体态语、姿势、身势、握手、拥抱、沉默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对比中外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我国已加入了WTO,商务英语的学生面临着如何更好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这一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加入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只有在教学中把语言、专业知识和文化相结合,才能使商务英语教学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

五、教师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

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学生的水平,所以充实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树立急迫感和责任感,要有不进步、不变出特色就很难使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胜出的意识。外贸商务活动的范围很广,教师只有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强业务学习,充实专业知识,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应该跨专业学习,商务英语教师除了提高英语水平之外,还要积极学习外贸及商务方面的知识。另外,教师可以寻找机会多参与外贸商务活动,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亲身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讲课时也会更有说服力和针对性。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比较复杂的一个分支,要求也更高,比如明确的教学目标、优秀的教材、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等。因此教授商务英语的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成功完成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大力.浅析WTO下我国商务英语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

[2]王兴孙.对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设计的几点思考[J].国际商务研究,2001,(5).

[3]叶兴国.面对21世纪的我校商务外语教学回顾与前瞻[J].国际商务研究,1998,(6).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财经院校 会计学科 专业英语 双语教学改革 实践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4号文件,要求高校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尤其指出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需要,对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与定位

《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英国朗文出版社)给双语教学下的定义为:The use of the second or a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即在学校使用外语或第二语言进行学科教学。在我国,目前各个高校所开展的双语教学应定位于利用英语作为教学工具,以帮助学生获取某一学科先进的文化知识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旨在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二、会计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

1、会计学科开展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人才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国内会计制度,更要能迅速掌握国际金融财务的发展动态,尤其是相关财务法规和制度。对于进入跨国公司或外资公司的会计人员而言,不仅要能读懂英文报表,甚至能用英文处理账务,编制报表。因此,在会计学科开展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双语教学能为国家输出具有国际视野、適应国际化需求的专业人才。

2、会计学科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我国会计学科的建设

会计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会计制度和准则正逐渐实现着趋同。我国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朝着国际会计准则(IAS)坚定地迈步;而美国也于2007年年底放松了对在美上市公司所使用准则的限制性规定,允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进行双语授课,可以加速我们吸收国外先进的制度,借鉴经验,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科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有利于我国会计学科的建设。

3、会计学科开展的双语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师梯队的总体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会计课程的双语教学将有利于会计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包括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从事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专业基础硬,英语能力强,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适合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因此,通过双语教学能推动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方法改革,改进财经类院校的教学质量。

三、会计学科双语教学模式的发展——以兰州商学院为例

笔者在兰州商学院会计学院执教,从2003年至今,先后在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学专业、审计学专业进行了双语教学实践。笔者现根据自身的实践,从专业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改进等方面,探讨如何从专业英语向双语教学过渡。

1、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料的选择

在2003年,笔者担任2002级三个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的教学任务。当时所采用的教材为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的经贸英语读物《会计英语》。该书的结构为专题式,按会计学科的基本模块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及审计等划分学习单元,每课分重点句型,专业词汇,背景知识及阅读材料等四个部分,重在指导学生掌握专业词汇,提高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水平。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英语阅读水平有所提高,并且掌握了相当数量的专业词汇,为以后进行专业文献阅读奠定了基础。然而,当时的教学内容均为学生们学过的基本知识的串讲,讲解侧重英语,专业深度不足。由于上述局限性,在2004年,教学大纲得到了重新修订,清华大学出版的英文影印版《会计学基础》被选作双语教学的实验教材。该教材的主体内容是会计学基础的相关内容,教材每一单元均采用练习的方式,归纳相关的概念,充分体现了国外“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转变思维方式。对于老师而言,主要的启发在于学习教材的体系,改革教学方式。

2、从专业英语向双语教学的过渡

(1)教材的选用。2007年春季,笔者与其他双语教学老师经过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双语教学的目标,并重新选定了适合过渡阶段双语教学的教材,并制定了教学大纲。本次双语教学采用的教材为Fundamental of Finance(财务学基础)。该教材是加拿大籍的教授专为财经类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编制的教材。该教材在内容方面体现了专业的前沿性,在教材的结构方面体现了科学性,并且在多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该课程的配套资料正日趋完善。从课程内容上讲,该课程主要介绍包括公司财务、投资学及财务分析在内的三大部分内容。从结构方面,由浅入深,各个章节具有内在逻辑性和前后承接性。课后案例丰富,与每一部分内容紧密切合。因此,适合作为普通财经类院校双语教学的教材。

(2)教学方法改革。从教学形式来讲,采用了提问、小组讨论、撰写英文报告、个人陈述等多种教学形式,并利用PPT制作课件,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力图让课堂变得生动多样化。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数量较多,同时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想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提前预习和课后的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每堂课开始之前,都会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术语,布置阅读任务。每堂课开始时先要考察他们对术语的掌握程度,有利于之后教学的互动。在讲授时,将重点放在国内外制度的差异上或国外先进的理念上。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任务,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专业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为增强互动,专门在每一章末增加案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课后布置的作业不仅有所学章节的练习,也有需要学生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的资料。通过这些形式,能让学生熟悉如何查找资料,如何筛选资料,如何进行陈述。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通有无,既增长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综合素质。

四、普通财经院校会计学科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1、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英语层次参差不齐,人数众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进度及使用英文的比例。在笔者所带的三个班内,英语水平总体较好的一个班级接受较快,而总体水平较差的班级接受较慢。因此,对于前者,使用英语讲授相关概念的比例在50%左右,同时要求学生用英语互动;对于后者则在讲解重点和难点时使用汉语解释,互动时尽量使用英语。同时,对于同一个班来说,也存在英语水平高、专业基础扎实的同学学不到东西,而英语和专业均相对薄弱的同学失去信心的现象。

(2)教师双语教学素质存在短板。目前我校从事双语教学的老师基本为专业课教师,也有少数为经过一定专业培训的外语老师。专业课老师在从事双语教学的时候,往往存在英语口语水平不高的问题。有的老师课堂基本用语是英语表达,而对专业问题的解释则不是英语表达。有的在使用英语授课时存在发音方面的错误和语病。另一方面,经过专业培训的外语老师一般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系统,理解的不够深刻,因此无法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

(3)双语学科体系尚未建立。普通的财经类院校由于存在师资和学生这两大瓶颈,无法在多门专业课中开展双语教学。当前多数财经类院校所开设的双语课程不到全部课程的5%。对于普通财经类院校的会计学科,应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如何建立双语和其他非双语课程相互承接、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已成为下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4)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改进。现阶段,我国普通财经院校中从事双语教学的多数是本专业英语程度较好的专业课教师,只有少数为国外专家或海外留学生。因此,从教学模式和具体方法上来说,基本沿用了国内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方法缺乏师生的互动,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因此,如何改进本土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思维,也将是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发展思路

(1)试行双语班,规划双语课程体系。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也有选择教育模式的权力。因此,应从相同专业的班级中遴选出自愿加入的、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组成双语班。双语班的班级人数应控制在30人以內,以保证教学质量,增强师生互动。应制定专门针对双语班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做好各门课程的衔接工作。根据学科的课程特点和师资情况选择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并选择适合的双语教材。例如,会计学专业的课程特点是,某些课程需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而有些课程则需体现部分中国特色,如中级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税务审计,会计制度设计等。因此,在第一种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后续专业学习影响不大。而在第二种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则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甚至就业。建议选择第一类课程实施双语教学,而第二类课程仍使用国内教材用中文讲授。只要安排得当,双语课和非双语课可以做到很好的衔接,并互为补充。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双语教师综合素质。目前,大多数高校中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均为本土专业课教师。因此,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多层次地培养双语教学人才。首先,可选派少数有能力的专业骨干教师出国进修,通过浸泡式、全程式学习,增强外语应用能力,开阔视野,从而更好地从事双语教学。其次,利用国内甚至是本校的资源。可鼓励专业教师在国内语言学校参加语言培训,也可鼓励外语教师攻读会计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同时,可邀请外语专业财经英语教师与本专业双语教学教师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研讨双语教学的模式和具体的教学方法。这样既能节约资金,又能加强院系的交流合作,提高各方合作教师的个人素质,可行性较高。

3、建立严格的双语师资评估机制和长效激励机制

在我国,双语教学模式刚刚起步,大部分学校还处于摸索和试行阶段。一般而言,想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均可承担相关教学任务。有些教师使用英文教材,但用全中文讲授,课本和讲义脱节;有些教师使用英语教学的部分仅限于课堂用语,对于专业问题的讲解欠“专业”;也有教师英语口语较差,对学生造成一定误导。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双语师资准入机制,严格把关,在双语教学执行中,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确保双语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对于满足双语教学条件的教师,学校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自身的具体状况,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如对双语师资优先培养,优先评职称,提高报酬和工作量等,建立起长效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何阳: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本质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28).

[2] 任良玉、李静雅、柳海红、周俊娥: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4(3).

[3] 梁洪有、李爱国、郭增长、袁占良:谈提高专业课双语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教论坛,2006(2).

[4] 严军、王典洪:从专业英语到双语教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

[5] 朱爱萍:“中级财务会计”双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2006(2).

有关财经的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由于缺乏工程技术专业背景支撑,缺少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成为财经类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可以有效的弥补财经类高校教学资源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工程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改革的优势与不足,结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BIM实践教学改革经验,从前期调研、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实践教学、以赛促教、户外实践等措施,探讨了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该研究对其他高校BIM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BIM;财经类高校;教学改革

财经类高校以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为目标,优势是经济和管理领域。相比综合类院校,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缺乏丰富的实验室资源、优渥的企业实习条件和广泛的招聘信息渠道。这些资源的匮乏一是严重影响土木建筑类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讲述建筑材料、建筑空间构架时无法开展实验,学生无法深入了解课程内容,降低了实践操作能力;二是严重降低毕业生就业率,建筑企业少量的招聘信息使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毕业生不能获取大量的用人需求;三是严重降低工程管理专业的招生率和生源质量。因此,财经类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急需变革教学方式,引进能够发挥优势的教学手段。[1][2][3]

目前,无论是综合类还是财经类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将目光聚焦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教学改革上。BIM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涵盖了建筑寿命周期绩效水平的整个管理过程,能够显著提高效率、降低风险。[4]研究表明,BIM能够提升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以及职业竞争力。[5]更重要的是,BIM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可以有效弥补高校实验基地等教学资源的不足。目前,BIM在美国建筑业中的应用率已达到71%。英国政府则颁布了BIM推进战略,使BIM在英国的认知率达到95%,使用者达到54%。[6][7]我国《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要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

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进行BIM教学改革,既有财经类高校独特的优势,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为首经贸)BIM实践教学改革经验, 探讨了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对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

一、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BIM教学改革的优势与不足

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具备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学优势。与综合类高校相比,财经类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分类更加细致、齐全。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以下简称为首经贸)为例,首经贸设有20个教学单位,分设40个本科专业。其中,管理学类专业多达18个,比例高达45%;经济类专业7个,比例为17.5%。经济管理知识有助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可行性分析、工程价值评估时进行科学的判断。与理工类院校相比,财经类高校学生的经营意识、管理意识和政策捕获能力更强,能够更好地规避工程管理的风险。

但同时,由于缺乏工程技术专业背景支撑,缺少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实践教学成为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在财经类高校开展BIM教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财经类高校工程背景相对薄弱

财经类院校以经济、管理为主体,工程领域明显不足。工程管理要求具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财经类高校在相应的专业支撑方面明显薄弱。

(二)财经类高校实验室资源不足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也逐渐走向信息化。相对于综合类高校,财经类高校信息化改革更容易遭遇实验室瓶颈。

(三)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教师队伍缺乏交叉学科背景

我国工程管理教育起步晚,许多工程管理专业教师都是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經济管理队伍转行而来。而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更侧重于管理。BIM教学是一种强调学科交叉的新型教学体系,财经类高校如何引进具备多学科交叉背景的教师资源,成为BIM教学改革的一项难点。

二、首经贸工程管理专业BIM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在BIM教学改革浪潮的推动下,首经贸工程管理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BIM教学改革,如图1所示。BIM教学改革一年多时间,工程管理专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一)前期调研,确定BIM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为了改善教学方式,首经贸工程管理系教师到清华大学BIM研究中心进行了调研。通过了解,BIM强大的三维试图功能和信息化管理功能,为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改革提供了方向,其强大的三维信息技术弥补了财经类高校实验室不足的弊端。因此,首经贸确定了以BIM为培养计划的重要目标。

接下来,结合国内20余所财经类大学和国内20余所综合类大学的相关课程,首经贸工程管理系在校内开展了课程体系调研,向多年级学生发放了100多份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卷。在调研结果基础上,我们筛选出适合首经贸的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二)根据调研情况,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根据调研情况,首经贸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从培养目标上,更加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特色,并且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基于调查研究,逐步确立了以BIM技术培养的重要目标,所以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将会继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学习关于BIM应用方法论的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使他们具有在建筑企业及公共机构中导入、发展、管理及监控BIM过程的能力,成为能够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从培养要求上,添加了具备BIM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将BIM技术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要求。为了培养信息化背景下复合式交叉学科的工程管理人才,首经贸逐步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首经贸毕业生在面临竞争时,能够脱颖而出。

从培养特色上,列举了三条特色教育:强化BIM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视实践教学。基于调查研究和一年的教学探索,将更加突出竞赛的作用,提出以赛促教的教学方式。竞赛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独立分析、勇于创新的能力,这也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融合的直接机会。[3]

从核心课程设置上,根据问卷结果分析,首经贸增大了土木建筑、BIM建模类课程的教学比例。除了工程估价学、工程制图、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项目评估、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课程外,还特意增加了BIM与工程信息化管理、BIM计量计价、BIM工具与方法、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等BIM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

(三)加大实验训练、实践模拟、实践教学等环节,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有效应用于工程实践。一方面,首经贸引入BIM技术平台,使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可视化、数字化。教师通过更直观、全面的虚拟仿真,展示建筑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工程管理的整体和局部甚至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课堂理论教学与BIM可视化平台的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学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了校企实训基地。首经贸邀请当地知名的建筑设计企业来学校进行宣讲,带给学生最前沿、最接近社会的实战经验;将企业的招聘要求反馈给学生,可以相应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同时,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和技术要求,调整培养方案,与时俱进,提升教学水平。

在真实案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借助BIM 相关技术,针对工程概论、工程制图、工程估价学等课程,通过设置实验训练、实践模拟、实践教学等环节,让学生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全面、系统的了解工程管理专业。同时,对于每一门实践课程均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侧重于综合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检测,以确保实践课程有计划、有目标的实施。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四)以赛促教,提高学生参与兴趣

为了推进学校BIM技术的发展,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兴趣,首经贸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中、高等院校BIM应用技能大赛。赛前对BIM大赛进行了全面的宣传,秉持BIM设计理念,开设了BIM建模培训课,并且专门配备了BIM建模竞赛专用实验室。通过预赛、初赛、复赛,培养了学生对建筑行业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专业和行业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参与兴趣。科技竞赛,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实践和应用意识[8],教师和学生从BIM大赛中受益匪浅,在帮助首经贸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改革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深远影响。

(五)户外实践,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首经贸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生可以根据课程选择企业进行实习。通过真正现场的接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沟通,学生提前接触和了解未来的职业情况,增强自己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另外,学生在企业实习中能及时发现不足,带着问题返回学校完善自己的学习。这样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也为建筑企业节约了培训成本。

首经贸工程管理户外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为学生营造自我体验、自主学习、及时反馈的环境,让学生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实现“做中学”。主要实践环节包括:工程制图训练、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建筑构造课程设计、工程结构课程设计、招投标模拟实践、施工组织设计、建筑生产工艺实习、施工专项实践、工程量计算实践、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估价编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每个实习过程按照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第一阶段,熟悉单位或工地,熟悉施工图纸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拟定个人实习计划。第二阶段,深入实习施工技术与管理,参加技术或管理工作或劳动,积累第一手资料,进行专题调查研究。第三阶段,整理总结实习收获,写出生产与管理实习报告,考核并离开实习单位。通过户外实践活动,学生了解了工程施工和管理的主要流程,直观认识了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机械和施工技术,并熟悉了工程管理制度和方法,为将来从事工程施工和管理工作打下了实践基础。

三、小结

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建筑信息化浪潮的推进,利用BIM技术实现建筑业的信息化进程已是大势所趋。各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高校如何根据自身条件改善工程管理专业现状,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式高级管理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财经类高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时应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掌握。BIM技术平台的建设将会弥补财经類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瓶颈。同时,将BIM知识体系引入工程管理教学,能够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新型人才。因此,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积极推行以 BIM为重点的专业教学改革。

[ 参 考 文 献 ]

[1] 尚宇梅.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理论导刊,2008(10):96-97.

[2] 陈小波,张建新.建筑信息化环境下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4):17-21.

[3] 张灵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4(13):118-120.

[4] Eastman C, Eastman C M, Teicholz P, et al. BIM handb?鄄

ook: A guide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owners, managers, designers, engineers and contractors[M]. John Wiley & Sons, 2011.

[5] Volk R, Stengel J, Schultmann 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鄄

deling (BIM) for existing buildings?鄄Literature review and f?鄄

uture needs[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4(38):109-127.

[6] 尚春静,李艳荣,任思佳,等.基于 BIM 的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建筑经济,2015(9):129-132.

[7] 孙皓,邹贻权.BIM数字建造实践教学探议[J].大学教育,2015(6):107-109.

[8] 李琦,夏宏达,韦丽娃.科技竞赛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影响[J].大学教育,2015(2):124-125.

[责任编辑:钟 岚]

上一篇:房地产档案论文范文下一篇:虚拟仿真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