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1

人生观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青年教师讲堂:开创“青椒”理论学习新途径

3、朱伍松矢志不移的地产情结

4、陈大向:真教育者,拒绝“模板浇铸”

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6、习近平青年奋斗观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及时代价值

7、培育时代人才,助力中国制造

8、锻造“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

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论述摘编

10、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1、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12、论“竞秀文化”背景下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

13、辅导员视角下完善高校资助体系的研究与思考

14、广州中职教育迎来“5技时代”

15、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时代新人培养的三个维度:精神要义、实现思路与意义表达

16、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讨

17、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塑造一支担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教师队伍

18、精准扶智:内涵与典型实践的探析与思考

19、论“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

20、我用一生奔向你(上)

21、小学生自觉性品格的培养

22、专业化建设视角下提升大学班主任职业幸福感

23、初中英语核心素养提升的要素探讨

24、用爱心开启中职生心灵之门

25、教育公平的启示与思索

26、夯实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

27、六年级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8、新时代新奋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职业教育

29、互联网背景下设计专业学生内生动力的养成研究

30、基于工匠精神的数学课堂教学

31、试论中职学生良好学习心态的培养

32、用女排精神引领高中英语学习

33、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

34、试论高职教育中基础课“教”与“学”的把握

35、建功新时代 努力更出彩

36、省委副书记邓凯在共青团河南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3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系列重要论述探析

38、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9、中小学外语教师的成长之路

40、基于核心素养的职业学校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

41、实施“五个一”工程,培养时代新人

42、高校志愿活动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43、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开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

44、基于党史学习厚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45、陈登职业技术学校“出彩德育”理念下的德育品牌培育体系的构建

46、善用表扬激励,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47、中国梦视角下大学生有效政治参与的途径研究

48、试论“中国梦”指导下的辅导员工作

49、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党支部

人生观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2、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观评析

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生活化

4、从“三性”视角把握新发展阶段统一战线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使命

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四重内在辩证关系

6、社会学视野中的公共安全与应急机制

7、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

8、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对策

9、“人际和谐”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10、新形势下大学生义利观教育探析

11、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研究综述

12、多元文化激荡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影响及对策

13、我国失独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14、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

15、浅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当代指导价值

16、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性

17、文艺核心竞争力的评定标准和博弈因素

18、职业院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处理机制研究

19、正确处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20、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调处与思考

21、围绕和谐社会的价值特征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22、当前中等职业院校学生价值观探析

23、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统一战线构建

24、营造科技创新团队和谐发展环境

25、思想政治理论课务虚与务实的三重维度

26、“两新”组织党组织作用发挥:难题及对策

27、论和谐社会与和谐大学

28、新型师生关系准确定位要论

29、高职院校学生违纪处理的实践与教育管理对策

30、论新时代统战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

31、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转变领导干部思维方式

32、坚持辩证思维,不断延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用空间

33、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34、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和谐能力的培养

35、大学生心理危机分析及干预

36、知识服务视角下数字出版概念谱系的构建与拓展

37、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与整合

38、矛盾分析法视角析当代大学生群体矛盾

39、儒家“和”文化在处理辅导员与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运用

40、领导干部要争做学习型组织创建表率

41、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42、论和谐背景下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43、重建中国式的道统与政统关系

4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十个理论问题

45、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

46、教师视域下的中学师生冲突冷思考

47、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48、美国对华“网络自由”渗透背景下我国公民政治鉴别力提升策略

49、新时代我国大学会计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人生观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朱德 人生价值观 形成和发展 启发作用

朱德的一生是伟大而平凡的一生,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国家的富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朱德一生的伟大成就,是由于他青年时期就树立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并作为他的终身信念实践和追求。朱德青年时期高尚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是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代青年人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和启发意义。

一、青年朱德的人生价值观的构成

首先,为国家民族的解放而奋斗是朱德早年树立的人生价值目标,也是他一生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

幼年的朱德,经受了生活的贫苦,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从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因此,他从小立志追求光明,反抗压迫,他探索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1906年,朱德在离开顺庆府中学堂时,曾写诗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这可以说少年朱德人生价值观的真实写照。

朱德在1908年任体育教员时,努力推广国民尚武精神,极力想摆脱中国“东亚病夫”的形象,实现他“强身救国”、“教育救国”的抱负。到1909年,他更进一步认识到不能甘做“一介书生”,应该投笔从戎以更直接地拯救国家。在投身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中,他写下了“誓拼热血铸中华”,“倾心为国志无违”的诗句,并屡立战功,成为滇军名将。在驻防泸州期间,朱德还向民众高声呼吁:“打倒西方帝国!”他以一腔热血在追求着他的人生价值。

在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朱德认识到军阀混战不可能救民于水火,不可能实现国家民族的解放,他毅然抛弃了在旧军阀中所拥有的高官厚禄,与旧制度彻底决裂,决心重新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外国的政治思想和制度,学习俄国的新式革命理论和革命方法,并于1922年远渡重洋去德国寻找真理,实现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从此开始了他作为共产主义战士的斗争生涯,并在以后的终身奋斗中一步一步地实现了他伟大的人生目标。

其次,青年朱德有着一心为民的人民利益观,这是他救国救民的人生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朱德是贫苦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了解人民的苦难,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学校读书期间,就十分关心国家的兴亡、人民的疾苦,痛恨欺压人民的“污吏”,深感自己即使是“一介书生”,也要对祖国安危负责任,也要有救国救民之志。他曾思考通过推广体育健身来拯救国民,帮助国民丢掉“东亚病夫”的不光彩称号。这是他民族自尊心的强烈体现。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和一心为民的信念,他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期间很快接受了孙中山“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先进思想,把救民于水火作为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朱德在早期的革命生涯中,就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以“回天之力”来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让广大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早在1913年至1915年间,在领军镇守云南的蒙自、个旧一带时,朱德就亲自带兵清剿了大批土匪,并努力防止法国人从越南入侵边境,使得边境居民安居乐业。在护国战争的泸、纳之战中,朱德对士兵十分关心爱护,从不打骂士兵,并努力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充分发挥广大士兵的才能。由于他充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因而打了很多胜仗,使他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18、1919年,在卷入护法战争的军阀混战后一段时间,他深感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感到十分的苦闷和彷徨。在1918年的军官骨干会议上,他多次发言指出:天天打仗不是办法,老百姓太苦了。他还提出了“撤回部队,还政于民,川滇和解”的主张。这一时期,朱德还写下了较多的诗歌,其中如“久受飞灾怜百姓,长经苦战叹佳兵”、“沧海桑田焦土变,名山秀野战云封”、“举国人人作政客,何人注意在商农”等诗句,都是朱德对备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深表同情和关注的肺腑之言。

朱德不仅在内心深处深切关怀和同情劳动人民,更可贵的是,他已经认识到自己作为军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履行军人职责过程中,他积极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1918年3月,他奉命移防泸州,任旅长兼任泸州城防司令和四川下南清乡司令。当他看到老百姓备受兵灾匪患折腾时,心急如焚,决心“以兵卫民”。于是,他专门用了几个月指挥所部平息了匪患,还民以安宁。为了表彰他剿匪卫民的功绩,泸州当地的士绅和百姓专门为他建树了“救民水火”和“除暴安良”两块德政碑。这可说是青年朱德人民利益观的最佳体现。

为了真正实现求民于水火的人生志向,朱德毅然抛弃了个人所拥有的高官厚禄和家庭的荣华富贵,于1922年远渡重洋去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26年,身为共产党员的朱德从苏联回国后,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充满了必胜的信念,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积极投身于救民于水火的革命斗争之中。这时的朱德,其思想境界已经完全超越了个人的前途和荣辱,将整个生命都投入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把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作为终身追寻的目标。

第三,“崇尚学习、追寻真理”是青年朱德人生的价值追求,也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途径。

如何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如何才能实现救国救民的宏伟志向,年轻的朱德总是在在革命斗争中加强学习,学习中不断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努力寻找实现国家民族解放的伟大真理。

朱德出身于寒门,但渴望改变命运的他,从小就十分喜爱读书。最先受教于席聘三先生的私塾。席先生思想十分开明,不仅教四书、五经等旧学,还经常给学生讲解时政,并用他那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去感染学生。这样,朱德在席先生的启蒙下,不仅打下了旧学的基础,而且看到了大山之外更为广阔的世界,也在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要拯救中华民族的爱国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德更加努力地学习。他曾先后在顺庆府中学堂、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和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过。这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独立思考了许多新问题。正是在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中,他逐步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也使他树立了人生的远大理想。

朱德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过程,不仅表现在学堂中,更体现在在他动荡奔波的军旅生涯中。1916年至1920年期间,朱德驻节蜀南,其时,新军阀混战不休。在戎马倥偬之中,军务繁忙之际,朱德也潜心研读了大量的中国古籍。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朱德在泸州还阅读了《新青年》、《新潮》、《响导》等进步书刊,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民约论》等西方书籍,同时,还在泸州朱家山、老君庙侧建立学习小组,学习新知识,讨论新思想。现在泸州市图书馆还保存着朱德阅读过,并盖有“德字玉阶”、“仪陇朱氏藏书”之印章的书籍1596册,以及他读过的进步书刊和他写的诗歌、对联70多首,这是朱德给泸州人民,也是给中国人民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青年时期的朱德,是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中、不屈的革命斗争中,努力的追寻和探索中渡过的。他从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和新思潮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获得了极大的启发,并且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从而孕育了新的革命思想,找到了新的革命道路,为朱德在1922年11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青年朱德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分析

我们知道,人生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伟人之初,其崇高的人生价值观也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必然有其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必定是一个不断超越的思想发展历程。

首先是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使朱德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幼年时期的朱德,对广大下层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的体会,自然也就对那些为富不仁者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另外,朱德的母亲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他母亲把她那种勤劳、忍耐、宽厚、善良和正直的伟大人格深深地植入了朱德的血肉之躯,并启发了少年朱德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意识。朱德后来曾深情地回忆道:“我应该感谢母亲,他教给我生产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其次,学校的教育提升了朱德的人生境界,对朱德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朱德少年时候的启蒙老师席先生就是一个“对外部世界颇有远见卓识的学者”,他为人刚正,嫉恶如仇,是一个“周身刺骨,朝气勃勃的评论家”。九年的熏陶,对朱德树立“救国救民”思想,走上民主主义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在顺庆府中学堂学习,朱德又深受类似张澜、刘寿川等有识之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并有幸阅读了像邹容写的《革命军》这一类革命书刊,使他立志要不惜个人的身家性命去拯救民族、拯救国家。这可以说是朱德早年价值观形成的雏形。这时,他的人生价值观已经从个人的命运升华为国家民族的大义。尔后的朱德,由于“体育救国”的理想受阻,毅然决定投笔从戎,以更直接地拯救国家。在云南讲武堂,朱德进一步接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特别是受到资产阶级革命家蔡锷的影响,他更加坚定了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终身的人生价值观。

再次,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思考,使他真正找到了一条能够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光明道路。他曾为了革命理想,积极参与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也曾热情地讴歌护国运动。但在战争中,他也清醒地看到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国家的混乱,于是开始思考“中国革命是否出了问题”,进而开始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何在”,思考怎样的革命才能真正救民于水火。革命斗争的亲身实践,使朱德毅然选择了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青年朱德人生道路上的历史性超越,是他人生价值观的一次伟大升华。

可见,青年朱德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多方原因和不断超越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家庭环境启发了他的认识,学校教育塑造了他的思想,革命斗争实践坚定了他的信念,也使他最终选择了科学的革命道路。由此更进一步说明了,青年人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是由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展应该是一个努力追寻,不断超越的过程。

三、研究朱德青年时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我们现在研究朱德青年时期的人生价值观,既表达了我们对伟人的无限敬仰,又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人生历程,对于帮助当代青年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促进个人前途和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首先,它启发当代青年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历史的责任紧密联系起来,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人生价值观既具有时代性,也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虽然社会的发展越不越尊重个人价值,每个个体也比较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期望自我实现,但人的价值必定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因此,每个要想有所作为的青年人,在人生观上必须超越个人利益的狭隘思维,一定要牢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因为,只有对社会做出了相应的贡献,社会才可能成就个人的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大变革时代,广大青年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应该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来激励我们构建起既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又能自我实现的人生价值观。

其次,它启发当代青年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从而构建起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影响青年价值观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个人的内在素质起着决定作用。因此,青年必须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深刻地理解“义”与“利”的关系,坚决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杜绝那种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幸福观和个人奋斗观,而应将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繁荣联系起来,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以此来激励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幸福观。另外,还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发展,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这个飞速发展的21世纪的新青年,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再次,它启发我们认识到,在青年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者应该整合力量,努力发挥好良好的导向作用和塑造功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更注重提高青年的全面素质。家庭教育注重潜移默化,学校教育必须在青年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使他们在学校期间形成良好的理想信念、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进而引导他们逐步地构建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真正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还在为他们指明实现人生价值目标的正确方向和途径,使他们走上一条既能推动社会进步,又能实现个人发展的理想之路,以促进现代社会中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德研究》.南充师范学院学报出版,1987.12.

2.《伟人之初》.姚建平,刘本良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6.

3.《泸州史志》.纪念朱德同志诞辰一百周年(1866-1986)专辑.

4.《朱德自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编.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朱德在泸县》(1916—1920).泸县文教局编.

责任编辑 张荣辉

人生观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一、当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现状

1、追求多元化。传统时期人们的思想就是致力于国家建设,以奉献为主。然而在当下社会发展的今天,这种心态已不复存在,当代学生的头脑变得复杂化,与旧时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各种形式和渠道的出现,使得他们有了更多展现自我的平台,多元化的追求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没有传统思想的束缚,更多地强调自我价值。

2、竞争意识强,责任感匮乏。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学生的竞争意识尤为强烈,一方面是压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追求目标所影响。光是就业压力就足以让当代学生有了很大的压力感,竞争意识尤为强烈,因此就出现了本升研升博的局势,虽然,考研、考博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此过程中带有明显的功力化,且责任感比较匮乏,由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社会发展。

3、人生价值观物质化,忽略个人精神世界构建。学生的世界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尤其在当下的社会形态之下,各种高科技、电子产品等相继出现,学生被社会所诱惑着,一些不良的习惯时刻在学校上演着,导致了社会发展的恶性环节,学生的内心世界大部分被物质所充沛着。在这些物质的诱惑之下,他们的理想追求显得尤为淡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迷茫着、彷徨着、犹豫着,直至选择时刻真正到来,由此导致了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物质化,个人精神世界构建全无。

4、人生价值观迷茫化。当下一些学生进入学校要么成才,要么无所作为,甚至有些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失去了目标,没有人生理想,缺乏个人奋斗力。他们对于人生规划没有方向和目标可言,认为大学对于他们没有任何作用,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观点,常常会导致学生自身的风貌和心理有所扭曲。

二、当代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方法

1、加强自身修养。对于当下学生来说,应该努力学好自己的各门课程,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时刻关注社会新闻动态,向一些积极优秀的人员学习,各种对身心健康有利的活动应该积极参加。作为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心中有抱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一个大学生如果想要做到这些,内心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在个人品质方面较为优越,与此同时还应该具备一些能力,比如说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等,将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明确地端正人生的目标和方向,由此提高人生价值观。

2、深化教学革新。学校应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将课堂作为基础,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加大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视度,注重各种趣味教学的导入,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由此感染学生,使得学生自身形成较好的道德水平,在其它课程上教师也应该将道德类引入课程。此外,应该定期开展与此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此有关的电影,观后写出观后感,且将优秀的观后感评出,感染其他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亲身体验,可以鼓舞学生,让他们从中感悟生活,扩展眼界,丰富生活。对于那些有条件的学校更应该充分利用条件,聘请一些名人授课,定期开展积极有效的课程教学,让学生从这些名人教学中体会与众不同,感悟课程的有效性。此外,在课程其中可以加大学生与名人教师的交流互动空间,让学生从交流互动中解决一些疑惑,从而真正达到有效课程的目的。

3、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当代学生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树立这些不是简单的三言两句,需要一个十分长久且艰难的阶段。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坚定信念,有勇气和毅力,当国家利益摆在面前时,要有牺牲个人利益的充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毛泽东同志的要求,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人生价值观。

4、将国家社会作为后盾力量

国家应该不断适应新时代,进行各种课程教育的改革,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专业课程教育同步对待,可以将一些课程设置进行相关的调整,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将政治文件作为主力,把社会媒体舆论作为辅助条件。此外,要加大各种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摒弃不良社会风气,将高校素质教育作为重点,切实保证当代大学生能够将个人追求与国家社会追求有效地结合。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当代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分析不难看出,当代学生在此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这些不足和缺陷导致了他们人生目标的不明确,不能够有机地将个人利于与社会利益有效结合。为此,必须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当代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他们成长、成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甚至要牺牲一些个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象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 罗世钦.论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暨南学报.1995年03期

[2] 成 力.对人生价值观几个问题的探讨.海南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3] 王锐生.21世纪的人将有什么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年04期

[4] 靳安广.人生价值的结构.理论探讨.2000年05期

人生观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当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存在诸如理论视野狭窄、说理方式抽象、教育技术缺乏等问题,而如果将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奠定大学生在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基础,规范他们在大学中的基本行为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的教育主要依托政治理论课这一载体来完成,因此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衡量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

目前,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1)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理论研究:包括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内涵的界定、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定位等。其中,教育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包括对人的本质、生死观等的教育;狭义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包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的教育。而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主客体定位,目前尚存争议。(2)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当前国内的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产生重要影响。(3)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研究:包括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术创新等等。

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研究虽然很多,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1.教育理论视野过于狭窄,学科交叉融合较少

目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理论,大都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都具有相当的高度,而且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但是,也正因为这些理论过于概括化和抽象化,因此在指导解决大学生人生观实际问题时便显得乏力。面对这些理论,大学生更多地会表现出一种无奈:这些道理我都懂,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学,我也知道它们都对,但我依然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于是,精深的人生观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中往往被架空,无法从根本上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育理论视野的狭窄也可能会导致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人生观教育只不过是变相的意识形态教育而已,因此,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不利于人生观教育的展开。

2.教育方式多以说理性为主,但说理方式过于抽象

根据以往的研究,目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基本只以政治理论课的授课作为依托,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又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人生观教育理论的描述和解读上,即使以案例形式进行教学,也往往跳不出说理教学的窠臼。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处于互联网时代热衷于追求实用性和趣味性信息的大学生来说,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显然不会很好。

3.对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缺乏新颖有效的教学技术方法

目前,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索方面,而在如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教育实践层面上的研究依然很少。于是,导致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具体技术方法始终没有突破,除了依赖教师的个人经验、人格魅力等之外,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总体实用性始终得不到切实提高,这也成為阻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的最大问题之一。

不难看出,以上这三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而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视野狭窄、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技术低端等问题,就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核心,然后站在跨学科视野下丰富这一核心的内涵,使之兼具概括性和易接受性,最后据此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科学的验证。

二、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前人的研究,无论从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来界定大学生人生观,都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态度和价值这三个方面。因此,对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的教育,可以认为是力图教会大学生如何来正确看待人生的目的、态度和价值,也就是试图培养大学生树立对人生的“正确观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内容如何,都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对事物尤其是对人生的正确观念为核心的。抓住这一核心,不仅能够更加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对于“如何树立正确观念”,政治理论课教材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一方面,这种阐述无疑体现了非常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但另一方面也难免显得过于抽象化和概括化,不易被思想尚未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也成为影响政治理论课中人生观教育部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大问题之一。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坚持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授课核心思想的科学性不能动摇,即对于“如何树立对事物的正确观念”这一问题,教师的讲授和解释不能庸俗化,必须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第二,授课的具体内容、方式和方法必须充分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尤其是智力和人格发展特点,以便能够最大限度上被大学生所接受。

我们认为,如果要同时保证这两个基本原则,那么将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合适的,并且也将是完全可行的。这种考虑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相同的。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无论采取什么视角,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其核心都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看待事物、看待人生的正确观点和正确看法。而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如何让人们更科学和更准确地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从而更有效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因此,心理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核心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即都是帮助我们对自身和对世界进行更准确、更科学的认识。

其次,心理学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门学科,它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状态及行为规律的研究,能够直接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对于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当中,心理学之所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高等教育必须首先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规律,从而才能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方法,以更有效的途径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心理学的依赖性非常强,甚至可以直接从心理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为己所用。

最后,心理学更注重为人们树立正确观念,并提供实际操作的方法,将这些具体的方法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相结合,可能更容易获得思想素养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的认可,同时还可以在实践层面上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进行丰富和深化。与传统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不同,心理学不仅关注人生问题的“为什么”,更关注“怎么办”,即切实解决人生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目前决策学、行为经济学等以心理学作为主导的学科,都热衷于研究人类常见的观念错误,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修正此类错误的方法。因此,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恰恰可以弥补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的缺陷,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既具备高度的理论性,又具备很强的实用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心理学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在原则上完全一致,在目标上殊途同归,在内容上互为补充。因此,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仅可以保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理论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使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更加立体化。

三、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方法探索

正因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因此,我们应该着力考虑如何将这种结合付诸实践,即在实际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有机地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融合进去。

1.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的教学可以按照“问题提出—理论分析—理论升华—实践反馈”这一步骤进行

(1)在大学生的人生目的、态度、价值的问题范围内,精选出一个或多个学生最为关心的具体问题,并说明这些问题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哪些具体理论做以解释和解决,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为随后的新旧知识联系和学生认知结构改变打下基础。

(2)以具体的实例作为教学材料,以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作为手段对其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讲授和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在分析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的科学性更加信服。

(3)将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以有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将这一结果对应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某个基本原理,将学生对心理学原理的认识自然上升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掌握上,并使学生认识到,面对人生问题时的最佳解决方法,就是树立看待事物和人生的正确观念。

(4)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与人生观有关的其他问题,并尝试着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行分析、解释和解决,使学生完成对正确人生观认识的最终内化。这一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促进自我身心和谐”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材料进行实证性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并观察最终的教学效果。总体教学方法是:抽取两个同质班级,A班作为实验组,B班作为对照组。对A班采用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进行教学,对B班则单纯按照《基础》教材中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填鸭式教学。经过相同的教学时间后,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可靠性和实效性。

2.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将情商培养有机纳入进来,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与情商形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情商是心理学尤其是当代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主要包括认识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等五个主要方面。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认知与情绪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认知离不开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又依赖于正确的认知。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必须同时注重对大學生良好情绪的培养,而这一点恰恰是过去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容易忽略的。此外,大学生的人生观包含了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三个重要方面,而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确立,都需要积极情绪的支撑,因此,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将起到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在实际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情商培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教给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以进行自我激励,还要教给大学生如何能够从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发掘出人生真正的价值。所有这些,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质量来说,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11(05).

[2]胡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若干心理学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4).

[3]李佳.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探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4]施爱民.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心理学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6).

[5]彭付芝.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北京教育,2011(11).

项目基金: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实践研究”(L14BSZ043)。

?誗编辑 段丽君

人生观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天宝三年,李白因受奸排挤,辞去翰林一职离开长安,后来到嵩山友人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时写下此诗,诗人在政治上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胸中郁积很深,因此借酒消愁,抒发感慨,表达了对权贵和所谓圣贤的鄙薄和轻视。

关键词:李白;人生态度;艺术风格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早期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博览群书,喜欢吟诗作赋。李白的理想过于高傲自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浪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常使李白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李白身上有一种狂傲不羁的性格和飘逸洒脱的气质,遭受打击后敢于正视现实,蔑视权贵。为了排遣遭受打击后的苦恼,为了世俗种种烦恼,他经常狂饮纵歌,追求精神上的陶醉。

《将进酒》是李白于天宝十一年,在河南嵩山友人元丹丘处写下此诗。诗人借饮酒放歌一吐胸中理想难以实现的郁闷,诗中所显示的超凡脱俗、鄙薄富贵的精神气质,反映出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黄河是地上河落差极大,如同从天而将,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一涨一消,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这是空间上的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句是悲叹人生短暂,诗人面对明镜看到满头的白发,徒生慨叹,早晨满头的青丝到了晚上却成了白发满头,顾影自怜,徒生哀叹,这是时间上的夸张。诗人把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过程说成是一朝一暮的事,即以河水的一去不回来比喻人的青春易逝,用黄河的宏大来反衬人生命的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得知长安供奉翰林时是何等的欣喜,在《南京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赐金放还后,对朝廷失望、痛苦,自己陷入迷茫之中,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李白看来,人生无论得意与否,都要高举金杯、对月畅饮,尽情的享乐。此句发生了逆转,诗人情绪有“悲”转“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以乐观的心态正视人生,肯定自我。这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藏的一種怀才不遇而又渴望遇到明主得到重用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视金钱如粪土的人生态度。李白潇洒的气度、旷世豪情岂凡夫俗子、装腔作势的当权者所能比。“烹牛宰羊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诗人此诗句中描绘了一个盛大的宴会场面,人逢知己,酒逢对手,要“烹牛宰羊”助兴,喝它个酣畅淋漓,喝它个一醉方休。“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酒酣耳热,使人难以自持。忽发奇想,饮酒高歌。“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诗人认为锦衣玉食“不足贵”,只愿一醉不醒,忘记自己的无尽忧愁。诗至此时,诗人的狂放之情转为悲愤激动。酒后吐真言,以李白的才能本可以封王拜相,但由于生性耿直,不肯“摧眉折腰”,遭到权贵的排挤,只好辞官不做,一腔的豪情壮志得不到施展,只能借酒消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自古以来贤能的人遭到冷落,诗人用陈王曹植的例子来说明这点,我们可以领率到诗人的忧愤和感慨。“主人为何嫌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诗人唱到这里狂放难以自持,忘记自己只不过是被被友人招待的客人,俨然以主人自居,大呼沽酒对饮,引出最后的一番豪言壮语:即使千金散尽,也不要停杯,不惜牵出珍稀的“五花马”,拿出名贵的“千金裘”以换取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为“劝酒歌”,含有饮酒放歌书言之意。诗人据此进行联想,抒发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迈气概,将及时行乐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还充分的展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此诗因偏重于抒情,较好得体现了李白的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其中奥妙在于可解可不解之间,既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书写感慨,响落天外,奇之又奇。《将进酒》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诗歌大起大落,由悲转乐,由乐而狂,又由狂转为愤激,最后归于深沉的悲愁。为了表现这种情感上的巨大变化,诗人使用了大量时间和空间的夸张,把黄河之水,漫长的人生,说成一涨一消,一朝一暮的事。诗中大量运用了巨额数目来表现豪迈诗情。这样的写法既抒发了诗人的狂放豪迈之情,又不给人空洞浮夸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诗歌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和那潜在醉语下波涛汹涌的郁闷情结。《将进酒》通篇以七言为主,夹有十言、五言、三言,这种参差错落的句式和音节的错落,显示其回旋震荡的节奏旋律,造成使得气势,突出使力度,呈现出豪迈的诗歌风貌。李白的独特艺术风格,及其非凡的气概和生命的激情,在此诗中,诗人能将失意的哀感,表现出气势凌厉,悲中见豪,令人心醉神迷。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罗宗强.中国古代文学史[M].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教出版社,1999.

4、薛天伟.李白诗歌解读[M].新疆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小学教育本科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药品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