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性思想品德论文范文

2024-05-08

主动性思想品德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但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在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而低碳经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那么,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如何树立低碳消费理念?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大学生如何养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行为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如何培养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理念?作为社区的成员,无论在宿舍、校园,还是毕业后的居住区,大学生作为社区的居民享有社区自治的权利,同时负有关注和参与社区发展的义务。通过社区居民理念的培养,大学生成为社区的一分子,把社区作为自己的家园,关注社区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并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这是气候变化约束条件下亟待解决的课题。三是经济方式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会不会产生影响,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低碳消费理念的培育

社会个体的消费行为是个人行为还是社会行为?我们往往看到消费是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个人的消费是基于自己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产品价格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的综合选择。个人消费什么产品、消费多少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并且,个人消费自己偏好的产品对其他人并没有产生负性的外部影响。这种理念和行为方式是经典消费者行为经济理论的基础。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个人的消费行为和偏好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具有社会意义,具有鲜明的外部性。这种个人消费行为的社会意义源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公共产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个人消费产品的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经济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正是这些无数社会个体排放的温室气体的积聚,导致全球气温的提高和气候变化的加剧,给社会成员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生命健康的损害。

对于大学生来说,低碳消费的理念和行为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在正处于心智可塑阶段,低碳消费理念的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对气候变化和碳约束的关注,进而加强对理性消费行为的理解,并将低碳消费的理念贯穿到大学生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低碳经济要求人们转变对“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的片面理解,越盖越高的摩天大楼、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高能耗的能源消费不是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对高耗能、高排放生活方式的依赖不仅会引发身体疾病,而且会导致精神活动的空虚和孤独。

具体而言,低碳消费的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社会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应当注意的是,低碳消费理念和行为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

二、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的培养

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的理念是指居住在特定区域内的社会成员是该社区内不可分割的一分子,承担保护社区环境的义务,积极地参与当地社区的环境保护,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性。大学生生活在相对集中化的社区内,有的高校已经开始探索社区学院的培养机制。在集中化的大学宿舍区内,大学生通过自治性组织积极行动起来,把宿舍区看着自己的家,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理念下,应当扩大吸收大学生的自愿性参与,培养大学生的环境居民意识。

对大学生居民和社区居民理念培养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后勤管理社会化服务。有的高校宿舍管理和教室卫生清洁服务已经由专门的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经营,环境卫生服务已经商业化。这种社会化的服务虽然方便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但是不利于学生行为的培养。在社会化服务体制下,学生极易形成依赖心理,学生的自觉性没有得到积极调动。在无约束的环境下,学生会在无形中养成懒散、追求奢侈等不良的行为习惯。

尽管学生的居住社区会发生变化,但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在社区居民的培养下逐渐养成的。这种大学生环境居民和社区居民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宿舍区和学习区的环境保护中,如何处理好学生的志愿活动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关系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之处,实则涉及高校管理的基本理念和体制。

三、就业的绿色化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不是我们从父辈那承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这个论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的严峻性。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改变人类的消费行为和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大学生最现实的挑战就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我们可以看一组数字。2009年2月和6月,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制定了《美国复兴与投资法案》和《美国清洁与能源法案》。根据美国政治经济研究中心的《投资清洁能源的经济利益》的研究报告,这些投资每年将会增加25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也会导致近80万传统能源领域的失业,但每年可净增就业岗位近170万个,即绿色就业岗位。

从上述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气候变化的解决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方向和职位选择有重大影响。按照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定义,绿色工作指那些可以减少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又符合“体面劳动”标准的工作。作为一个庞大人口而生态环境脆弱的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非常敏感,全球变暖同时威胁到国家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就业战略提供了双赢的解决方案,以实现经济增长、创造工作岗位、就业保障和保护环境的宏伟目标。在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实现劳动力市场的积极转型。

那么,如何扩大绿色就业岗位呢?这需要高校、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一系列的条件。就高校而言,应当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及时指导,以及绿色就业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在专业课和公共选修课程中增加绿色就业的内容。重要的是,大学还会积极地与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进行沟通和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我国高校而言,应当积极与国际劳工组织进行战略合作。至目前,国际劳工组织已经与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政策研究和实践项目。同时,国际劳工组织还提供了一些培训课程,我国大学应当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对企业而言,企业应当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地进行技术化改造,扩大绿色就业机会。政府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社会成员从事绿色职业,并对特定的环保行业和岗位提供政府补贴资助。

四、绿色大学的实践

绿色大学一词在国际间的共同意义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为愿景的各类活动,代表了高等教育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应负的重要责任。我国的部分高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已经开始了绿色大学的建设,在绿色教育、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绿色教育、绿色科技和绿色校园的有机结合,不仅有效地实现了生态理念塑造和行为培养的结合,而且有机地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生态主体的结合。尤其是每一位学生对绿色校园的亲历参与,对生态理念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将永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观念融入大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大学教育的功能。

为了促进绿色大学的发展,有的高校内部设立了独立的机构负责绿色大学的建设和实施。如清华大学设立了绿色大学建设领导小组和绿色大学办公室,专门负责绿色大学的实施机制。为了更好地吸引外部智力因素和专家力量,清华大学还设立了专家委员会。在其他高校,也存在类似的机构设置。另外,绿色大学建设的实施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对学生低碳行为的培养,一些学生自治性的社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自治性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在校园生态氛围的塑造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治性社团积极开拓校外的合作,建立了形式多样的绿色学生社团联盟,不仅扩大了其在校园的影响力,而且在社团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和技术信息,提高社团组织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元.“低碳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未来思考模式的变革——哥本哈根会议的绿色革命[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62.

[2]陈柳钦.低碳消费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5-20.

主动性思想品德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 有效性 教学方法 策略 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勢头很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改正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重视课堂讲解质量的提升,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并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重视教会学生知识,给学生实施养成教育,在教学中落实社会实践,在生活中全面实施学校教育。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发展并创新教育教学的模式,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上创新,实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效率。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并形成教学思想,发表自己的想法。

一、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也伴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师要充分发挥机房的作用,重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并积极获取信息,采用方便快捷的操作方式,并提供教学保证,教师重视声音图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师要重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改进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学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课件的使用方法,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二、优化课堂导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新课的导入非常重要,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感情的共鸣,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要重视精确的感人的情境导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的欲望,并交给学生新课讲解的钥匙,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发挥激情的作用,并重视引进教学导入的情境化,做好教学的前奏。

教师可以编写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和联想教学目标,研究的主题。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并引进实际课型的需要,保证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具体可以分为:

1.多媒体的教学导入

2.引用故事导入教学

3.列举事例进行教学导入

4.引进社会热点话题

三、优化学法指导,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1.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将问题提得具有综合性,有讨论的价值,并让学生领会围绕问题的实质分小组进行合作讨论,交流讨论的结果,并展示讨论的成绩,请每个小组一个同学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加以提炼和引导拨正,并指引学生深化认识,形成深刻的理解。

2.精讲精练

精讲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学生探究的学习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和学生难以理解的共性问题,进行有效合理的筛选,追根求源,透彻剖析,做到精讲,才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才能留出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能力。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度的,教师要提高备课的质量,设计精讲精练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刻而高效地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分清答题的层次,梳理知识结构,这些才是完成练习的真正的目的所在。

精练要求教师提高备课的质量,在备课中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用心设计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练习。力求让学生对所讲知识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在选择习题时,教师还要注意内容要精要,方法要精巧,语言要精炼。另外,要把握好适度的习题量,以免学生在过多的习题下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在精练以后,教师还要注意针对学生练习中集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合理及时的纠正和反馈。

3.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讲解和练习所巩固的知识就像珍珠,教师要用线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并进行梳理,去除不重要的细节,指引给学生形成完善详细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形成知识化系统化的理解,构造出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脉络和内容。

四、优化课堂拓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1.课堂拓展的重要性

课堂拓展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重视形成课堂拓展,发展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学习的能力。

2.课堂拓展的“广度”

课堂拓展要在广度上做文章,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宽泛,认识问题也比较全面,思考也比较缜密,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图,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3.课堂拓展的“深度”

课堂拓展要在深入上开掘,挖深学生的内容理解,可以增加学生的认识深度,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质量,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深刻的讨论,提出深刻的见解,并通过这些方法来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刻,答题的时候就能答得深刻而有见解。

4.加强课堂练习

教师要加强课堂练习,训练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课堂练习,给学生充分训练的园地,教育并引导学生学会在课堂练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高效地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在带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的优化永远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一系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归根到底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因此,我们要优化初中品德课堂,要提高教学的质量,优化教学的设计,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优化初中品德课堂的办法,为全面提高初中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初中品德课堂向着高效、科学的方向发展而努力。

主动性思想品德论文范文第3篇

(山东省昌邑市柳疃小学;山东省昌邑市柳疃初中)

[摘要]本文从在学生原有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提高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五个方面探讨了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贯穿于思想品德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 道德情感 思品教学 学生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的提高有直接推动作用,对道德行为起着极大的调节作用,是架设在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作为重要一环,贯穿于思品教学的始终。

一、在学生原有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材来源于生活,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日常生活中,各种客观事物的引发下,已产生过不少情感体验,例如见到身体有残疾的人,心中可能会产生关爱之情,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可能是点滴的、模糊的、肤浅的,有较大的偶发性和不稳定性,像偶尔闪过的小火花。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并以此为基础来引发学生的内心震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加以助燃,使其燃烧得更旺盛、更明亮,得以深化,将其引向比较丰富的、鲜明的、深刻的情感,将学生原有的个体情感体验,变成群体的情感共鸣。

二、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是中小学生突出的年龄特点,榜样对他们来说具有特别强的感染力。具体的榜样形象一经树立在学生心中,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学习和模仿的愿望。教学时可从两个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榜样来感染学生。在思想品德教材中,引用了很多伟人、名人、领袖、英雄、模范,他们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既表现在爱祖国、爱人民、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等大的方面,又表现在爱父母、爱同伴、对人善良、宽厚待人等小的方面。我们要将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情操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以此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丰富、稳定、深刻。例如,教学“要有毅力”时,教师要抓住“在学习和生活中,张海迪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样克服的?”这一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心目中树立起张海迪不怕挫折、顽强坚毅、勇于拼搏的光辉形象。

2.从优秀学生中选树榜样来激励学生。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从学生身边选择优秀学生作为榜样,以学生榜样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学生中选树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作为榜样,并注意选取感情色彩浓厚的材料,以充分运用其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

三、在提高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相对于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而言,具有较大的依附性,既依附于道德认识之中,又依附于道德行为之中。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贯穿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学中。

1.在提高道德认识时,培养道德情感。情感是以认识为基础的,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也会不断发展,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动之以情。例如,教学“爱护名胜古迹”时,如果学生对名胜古迹知之甚少,就无法产生爱的情感。因此,教学时要向学生介绍名胜古迹,引导学生明确其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珍爱之情,再举出人们爱护名胜古迹的事例,激发学习愿望。这样,道理越讲越明,爱护之情越来越强烈。

2.在指导道德行为时,培养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需要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而道德动机的产生要靠道德情感的作用,因此在导之以行的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教师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在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例如,为指导学生关心体贴父母这一道德行为,教师可抓住“父母是怎样照料自己的生活,关心自己的学习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父母不辞劳苦把儿女养大,并无微不至地关怀儿女的生活和学习,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道德情感一旦被激发起来,关心体贴父母这一行为动机也随之产生了。

四、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临其境、闻其声、观其形,触景生情,激发起学生对美德的向往。

1.借助媒体技术,渲染情境,培养情感。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再现情景,渲染情境,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2.扮演角色,体验情境,培养情感。根据儿童易于动情和易受感染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适当参加角色表演,来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能加深内心体验,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组织活动,感受情境,培养情感。儿童好玩好动,酷爱各种活动和游戏。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恰当的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道德规范和道德认识,在活动中产生道德情感。

五、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只有教师先动情,学生的情感才容易激发起来。有人曾说,情感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这就说明教学语言一旦包含情感性,就能产生“听者动容”“受者激情”“纳言暖心”的神奇效应。因此,教师要运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和生动的讲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教学“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时,教师在导入环节进行了一段激情演讲:“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继雷锋、焦裕禄之后,又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祖国大地,他就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同志……他的精神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教师声情并茂的演讲,激发起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并产生了一种强烈求知欲,孔繁森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哪些感人事迹?当学习到孔繁森不幸因公殉职,在料理后事时发现了他仅有的两件遗物8.6元人民币和发展阿里的12条建议时,教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此时学生也被教师的情绪感染,更被孔繁森的高尚情操深深震撼,不禁热泪盈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被进一步激发起来了,道德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主动性思想品德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我们通常将大学比做成一个微型社会,是学生们正式迈入现实社会之前的一个过渡,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大学教育对学生们成长过程中起的的培育作用,使其在大学生活中获得充分的发展。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品德素质,所以大学不仅仅要传授学生们相关的文化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们的品德培养,加强育德教育。

关键词:大学体育;育德功能;影响因素;解决办法

一、引言

大学育德的形式多种多样,体育育德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在大学育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式显著不同;因此,大学体育的育德功能相对于其它文化课程的育德功能更加具有明显的优势。大学体育育德的呈现效果更加明显、直接、粗俗易懂,更容易被学生们所理解、接受。本文主要通过对大学体育育德功能内涵的研究及其作用进行分析,并探索影响大学体育育德功能发展的因素,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二、大学体育育德的内涵及作用

1、什么是大学体育育德?大学体育育德:就是在大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在学生门参加这些体育活动过程中培养其品德素养,让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政治品质和心里健康品质得到提升发展。我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受在体育”的教育观点,主张将体育活动作为育德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育德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2、大学体育活动多为团体活动,需要学生们的紧密配合才能完成一项任务。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们在对抗、竞争、合作中,培养其责任意识、公平意识等。此外,通过开展大学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精神压力,强化其意志力;通过大学体育育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和德育水平的提升,实现其多方位的全面发展。

三、影响大学体育育德的发展的因素

大学体育育德具有导向功能、塑造功能、规范功能及调节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作用。开展大学体育育德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我国在大学体育育德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影响了体育育德功能的实现。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部分高校的管理者思想固化、落后,认为育德功能的实现还是需要通过传统的教育课程,将体育课程作为教学工具的辅助,没有认识到体育育德功能的重要性及优越性。此种错误、落后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体育育德功能的实现及发展。

2、理論研究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为部分高校管理者仍然将传统的文化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没有充分、准确、客观的认识到大学体育育德的重要性,因此,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体育课程的研究,导致对此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阻碍了大学体育育德功能的良好发挥。

3、投入不足

由于部分高校管理者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对大学体育重视不够,所以导致对大学体育的经费投入过少,体育活动 场地的不到保障,相关体育活动的设施欠缺,无法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体育育德功能的发挥。

4、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其更容易被影响,极易出现过分追求自我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的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改善大学体育育德功能发展的方式

1、切实强化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从根本上要改变学校的教学方针,重视体育教育,认识到体育课程在育德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此外,学校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经济投入,保障正常体育课程的开展。在体育教学中,要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达到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

2、树立榜样,强化体育明星的典型示范作用

体育明星是在相关体育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佼佼者,其影响作用非常大。同时,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涌现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明星。我们可以在大学体育的课程中,适当宣传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明星,向大家介绍其刻苦锻炼的过程,不怕困难、勇敢坚毅的品质;对部分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定期邀请相关体育明星来本校进行演讲,宣传体育活动,介绍自己成名的心路历程,让学生们了解到体育明星的不容易,学习其一系列优秀的品质。

3、切实强化学校体育文化建设

文化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这对于推动大学教育改革和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推动大学体育育德功能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大学体育育德功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同时,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有利于学生们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体育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提升自己。

4、加强大学体育社团建设

对于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其渴望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希望在社团活动中表现自己,得到大家的肯定。但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中体育社团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学体育社团是大学体育活动的有力抓手,可以将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们聚集在一起,在社团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衬托,培养其合作意识,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体荣誉感。

五、结语

大学体育育德是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德育教育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的实现更加直接、更容易使人接受。充分重视、发挥大学体育的育德功能,不仅仅丰富了大学育德的手段和方式,而且也满足了学生们对德育需求。本文主要对大学体育育德功能重要作用进行了相关阐述,分析了影响大学体育育德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对进一步提高大学体育的育德功能有所帮助,对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2):1-13.

[2]张洪谭.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J].体育与科学,2008(2):81-86.

[3]刘海元.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基本趋势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5):5-9.

[4]彭庆文.《大学体育概念新释》[J].山东体育学报,2010(6).

[5]《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网站,2007.5.

基金项目:安徽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azy2016zt07,项目名称:<<基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德育研究与实践>>

主动性思想品德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类逐步走入了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次新旧教育管理体制的碰撞,也是一种在促进学校管理理念与实际工作过程中,结合时代发展特色与趋势为基础的有机转型。因此,学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有效优化学校机能要素、合理配置学校教育资源,以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有序的管理措施,为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创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达到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与育人目标的目的。本文就以中小学学校管理方式为基础,探讨坚持以人为本的策略对学校管理的重要性与有利有益之处。

【关键词】 中小学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 校园管理策略 重要性与优势

“以人为本”,旨在强调人的本性特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合理化需求为目标,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现代化的教育改革进程中,利用有效的人本教育思想与管理理念:首先,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竞争积极性,使学校管理者不仅仅依靠行政命令、规章制度和各种强硬措施来进行学校的行政管理与人员管理,而是创造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宽松、和谐、团结的人际环境;其次,忠实“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用其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管理政策及措施,为教师创建一个安心、舒心、热心、尽心的育人环境,激励学生乐意、愿意、有意、得意地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使中小学的育人之责和管理之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上发挥最佳的效果。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建构实质性校园管理

笔者认为,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程度的空泛性,它是以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管理形式存在的,教师与学生每天似乎都在相同的校园活动中度过。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种严肃、谨慎的校园管理模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以达到约束教师与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的目的。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超前共享力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很难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接轨,这对学校吸取时代特色,从而对增进校园内部教育与管理机制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中小学为更有效地改善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校园管理理念,以建构实质性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基础,并结合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为校园管理文化“改头换面”。那么,这样做的原因何在?

首先,现代化的推进让我们越来越关注人的主体功能作用,而中小学教育是学生基础性教育的开端,掌控着为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但是,学生在校园中以群体形式生存,其普遍性特征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方向,而更要认清的是,每个学生也都是以单个个体存在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异同性,这才是学校管理的难点之处。

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就是从本质上认识到了这种情况的存在,要求学校重视学生以个体特性存在的主体功能,在日常校园管理中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实质性的教育与管理,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泛概念式的管理。

以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管理为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以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为主。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学生是否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否吸收了课堂上教师对素质道德知识的传授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思想品德课程完善学生思想情操的目的。

而新课改下,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程管理也应注入“以人为本”的新鲜血液,以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能动性为主,运用合理、创新式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的身体与思维都“动起来”,有利于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程完善的实质性管理,学校对教师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的实质性管理,学校对学生课堂高效学习效率的实质性管理。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创建有针对性的校园管理

传统的中小学管理组织模式呈“金字塔”状,管理者处于塔尖,学生处于塔底。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责任主体明确,进行层级管理将使得各项任务得到有效分解与落实。但是,在如此的校园管理方式之中,学生在学校中是受支配的被动管理方,学校的管理是以学生普遍性特点为支撑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内在潜质、弱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因此,中小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提升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与接受能力,灵活使用管理手段,以最大、最优的程度发挥校园管理的积极作用。其优势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主体功能作用得到了重视,有助于学校管理效率的提升,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第二,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强有力的针对性管理,以多层面、多角度的方式看待不同学生的发展,有助于显现学生自身的突出本质与独特技能,为中小学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个性化铺垫。

例如,张三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佳,但却是一个善于沟通且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孩子。如果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教师一般喜欢学习好而乖巧的学生,所以张三同学可能不会得到教师的“青睐”与“重用”。但是,当学校管理认真贯彻并落实了“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与教育思想,针对张三同学的优势与特性,给予他充分的鼓励与肯定,让他的才能得以发挥的同时,也将促进他努力奋进的学习积极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营造全员出动的校园管理

传统的中小学校园管理中一般施行“硬着陆”的管理方式,主要是指管理者(校长等)对被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直接进行上下级之间指令式的要求与约束,这种管理方法是所有学校管理惯用的管理手段。然而,学校是育人之地,过于武断而强硬的管理措施将会产生不良效果,结合现实实例来看,近年来学生不服学校管理,进而以违反校园规章制度为乐趣的现象很多,还有学生家长与学校矛盾激化的现象也频频发生。

因此,校园管理必须进行有效的整改与调节,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策略的优势,放低学校管理者的姿态,尊重与学校持有关系的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等人群,合理聚集他们对学校管理的意见与建议,营造全员出动的校园管理模式。

首先,学校的任何规章制度或要求都应清楚地让学生、学生家长知晓,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为学校内部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协作建造和谐的氛围。

其次,学校管理者必须尊重学生与教师在学校发挥的重要作用,对于学校即将开展的活动或构思,充分汲取师生的想法与观念,以人本思想不断提升学校社会服务型综合组织的能力。

再者,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献计献策中来,也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思维,增强他们的主观思考能力与敢于表达能力,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是有利有益的。

例如,学校领导为有针对性地紧跟时代步伐,增加了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力度,学校领导将此提案或以会议形式或以校内公示形式告知学生与教师,耐心接受师生的意见、建议或批评,并根据这些想法改进课程设计、科目安排等等,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到学校管理的各个角落。

四、结语

21世纪,无时无刻不挥发着“以人为本”、“科学教育”的时代气息,中小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打破了陈旧的管理理念,开拓了新型教育思路,是倡导更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措施的过程,也是学校管理体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新之路,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教师与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了学校综合实力的竞争能力,推动了学校跨越式的发展。

因此,中小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有利于迎合时代教育发展特色与教育发展趋向,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逐步追求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凝聚教师向心力的管理措施;有利于彰显新形势下和谐共融、互尊互爱、科学决策的教育理念,有效充实人本管理思想,有助于将校园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作为教育未来发展的风向标;有利于为学校构建一种“以人为本”的校园管理文化,令学生在和谐、友爱的教育环境中蓬勃上进,让教师在温暖、人性的工作氛围中创新教学,以达到不断促进我国教育水平提高与管理方法进步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D].内蒙古大学,2012(05).

[2] 章浩.高中教师管理中践行人本管理思想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04).

[3] 卜志国,李文芹,崔兴凯.坚持“以人文本”构建高校教学管理新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06).

主动性思想品德论文范文第6篇

一、前言

教育部于2011年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开展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地教学改革全面展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对思想品德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大多数的中学,都还再用传统的方式来教学,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过于强调教学的成绩,往往忽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就当下南华县海子山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情况而言,是不容乐观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很难适应当今激烈的竞争,在以后的社会中也很难站稳脚跟。

二、海子山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校基本情况

海子山中学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城郊火星村委会,距南华县城有5公里,是一所乡镇中学。

1、教师基本情况

海子山中学的老师共有名,老教师的比例不是很大,50岁以上的教师只有两名,其他大部分为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近两年来学校开始招收特岗教师,到目前为止,共有11名特岗教师在校任职。

2、学生基本情况

学校有三个年级,初一年级7个班,初二年级5,初三年级9个班,男生的比例占整个学校学生的百分之四十三,女生占百分之五十七,总的来说,男女比例相差不是很大,学校汉族学生占得比例较大,有一部份少数民族,其中以彝族和白族学生居多。在校学生大部分为农村家庭的学生,来自南华县城较远的村镇,都寄宿在学校里。

(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基本情况

1、当前的教学现状

南华县海子山中学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时,用的是老式的教学模式,一堂课40分钟,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上面讲课,偶尔点学生回答问题,课后交交作业,在考试前复习一下。很多学生都表示上课听得不是很懂,又不敢去问老师,所以到期末往往考不出理想的成绩。

2、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把所有的时间都拿来讲课,完全把讲课作为整堂课的主体部分,很少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引用科技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多媒体的运用很少。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师教学方法分析

1、教师缺乏创新教学理念。在海子山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是以老师为中心来进行授课的,教师在课堂扮演主动角色,而学生却只能被动的去接受知识,这是的课堂教学越来机械化,不能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往往根据课程标准、考纲等等来进行教学,过于追求“升学率”、“达标率”,会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拓展,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广;

3、课程的设置不合理。海子山中学不太重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对政治课的安排很少,每个星期4节左右,这对于知识的温故知新很不利。教学机制比较单一,教材内容陈旧,难以对当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有较好的反映,让学生脱离了实际经验和社会的实际

(二)学生自身分析

1、学习方法不得当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由于没有足够的独立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就完全按照老师所教的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没有把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所以会往往形成一些定式思维模式,没有把自身的优势很好发挥出来,为此,很多同学都会以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

2、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没有一个较“人性化”的教学机制的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根据书本上的东西来进行学习,慢慢的就会觉得书本知识很枯燥,对学习新知识失去兴趣,演变为一种“强制性”、“被动式”学习。

3、逆反心理的影响

中学时期的学生,是出于青春期,也是最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会对周围束缚自己的东西感到不满,包括老师,家长等,会对老师的管教不满,课堂不听从老师的安排与指导,从内心产生抵触情绪,渐渐的厌倦学校生活。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对于以上海子山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很有必要进行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特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完全照搬照抄书本的观点,利用一些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颖的东西来做课堂导入,可以现在大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电影、明星甚至星座血型等等,学生在上课这个严肅的气氛听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被老师说出来时,他们就会更加关注老师,希望老师可以说得更多,慢慢的注意力就会越来越集中,思路也就慢慢跟上来。

(2)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现今,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可能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几乎都是教师在黑板上做演示,教学工具只有粉笔,教学形式就显得比较单一,现在利用多媒体,可以用任何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幻灯片、动画、视频,还可以用电子教鞭代替以往的教鞭等,这些方式可以把一堂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变得趣味横生。

2、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要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就必须有很高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是一个一专多能、综合素质过硬、充满了新鲜感和活力的老师,要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就必须先让学生喜欢自己,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学理论外,唱歌、表演、绘画、幽默等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些不但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品味,而且可以增加教师的吸引力和活力。

3、对学生了如指掌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虽然说教书不是打战,学生也不是我们的敌人,但是了解学生的话,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开展教学工作。首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这样能更好的“因材施教“;其次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最后就是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只有很好的把握学生的情况,才能真正融入他们,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二)改进教学方法

1、“20+20”模式。原先课堂上的所有时间都是由老师来掌握,现在就需要进一步改进,根据海子山中学的情况,可以采用“20+20”模式,就是在40分钟的时间里,有20分钟时由老师进行讲解,另外20分钟交给学生自由讨论,并向老师进行提问,把学生变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2、改变课程结构设置。当今思想品德政治课越来越重要,如果不加以重视的话,就会很难跟上社会的步伐,所以应该平均每天都有1~2节政治课,每次课后都有相应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还要定期进行单元测试,根据学生的情况让他们给自己制定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体现了“因材施教”。

(三)整顿师资队伍

1、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一直都用同样的教学,师生都难免会产生一些疲劳感,所以需要有老师定期的去外地或其他学校进行先进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培训,才能给学校及时补充新鲜的血液,提高教学质量。

2、优胜劣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经常对他们进行定期的考核,对于一些在教学方面有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于他们更多的任教机会还有一定的奖励,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于工作能力差、缺乏上进心的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惩罚制度。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探究式学习

运用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探究式学习,课堂前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的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把那节课的主要知识点通过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然后小组间进行讨论,如果小组的对所提的问题有争议,就可以更大程度上来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最后派代表阐述观点,教师再来做解答与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小组的同学在课后可以相互检查笔记、查作业、监督背书情况、相互督促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2、利用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等,让学生能真正融入课堂,把身心都放在学习上。教师还可以有目的的导入或创设有一定情绪色彩或者形象生动的场景,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助于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

3、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在课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小品表演,情景剧、课堂剧表演等,这些活动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会很专注的做这些准备,比起课堂枯燥的无味来说,这些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就连平时不喜欢学习的同学都会跟着别的同学一起加入进来,慢慢就带动了大家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措施,可以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转变一个新的方式,让教师上课更有成就感,学生更有兴趣,教学的效率更高:对于学生而言,課程教育的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出时代的要求,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最重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力。

参考文献:

[1]袁艳.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现状研究[D].广东: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陈晓岱主编.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美]普莱斯顿﹒D﹒费德恩,罗伯特﹒M﹒沃格尔著,王锦、曹军、徐彬泽.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2006.

[5]曹冬梅.转变中学生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方法问题的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上一篇:集装箱车辆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计量学与气象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