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论文范文

2023-09-17

资本运营论文范文第1篇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行加快,煤炭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竞争逐渐变得更加激烈,资本运营对促进煤炭企业经营模式改革、推动煤炭企业快速发展、提升煤炭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部分煤炭企业的资本运营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基于此,文章为解决煤炭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煤炭企业高效发展,为其提供几点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一、引言

煤炭是国家经济的血脉,煤炭企业的兴衰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而资本运营作为促进煤炭企业有效发展,保障煤炭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承担着较为中的要的责任。

二、煤炭企业资本运营概述

(一)资本运营的内涵

资本运营又称“资本运作”“资本经营”,是指煤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运用市场法则,在通过采用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和科学性运动,来实现煤炭企业的价值增值的一种效益增长方式。所谓资本运营,是指对煤炭企业所拥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组合、优化配置等多方面手段进行有效运营,以期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讲,煤炭企业资本运营还可划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等两种运营模式,都可进一步实现每台企业价值增值。资本运营的内涵是以资本最大限度为企业增值目的,对煤炭企业资本极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

(二)资本运营模式

以上所述,煤炭企业资本运营模式主要划分为资本扩张和资本收缩。其中,资本扩张的运营模式是指煤炭企业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企业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等兼并和收购的方式,进一步实现煤炭企业资本规模的扩大。可以将煤炭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横向性资本扩张类型,一种是纵向性资本扩张模式,而另外一种则是混合性资本扩张模式,都具有增值煤炭企业价值的作用。其次,收缩性资本运营模式是指煤炭企业将自己所拥有的一部分企业资产、子公司、企业内部某一部门或者其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外围,以此实现公司经营规模的缩小。此种资本运营模式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一种是企业资产剥离、一种是公司分立,而另外两种则是分拆上市、股份回购。

三、煤炭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运营认知不足

资本运营的运作是以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基础,在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将其具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充分发挥出去。同时,资本运营是属于一种外部经营战略,资本运营的实施目的是挖掘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力与价值,用于增强和培育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而煤炭企业资本运营中的上市筹集资金和扩大规模,仅仅只是资本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两个环节,但部分煤炭企业在了解资本运营含义方面却存在片面化,其具体表现在将过程视为目的、将规模经济误认为简单扩大煤炭企业经济规模、生产经营方式脱离资本运营等三个层面。其一,部分煤炭企业公司在进行资本运营时,经常会将筹集资金作为资本运营的主要目的,为推动产品上市而上市,甚至会制造和发布一些产品上市的虚假信息等。其二,个别煤炭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片面追究规模,在对并购对象评估和分析时缺乏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估,经常会出现一些盲目重组、并购一些发展前途不高的企业或者本应该退市的上市公司等等,结果却适得其反。其三,部分煤炭企业并不是以做好自身生产运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资本运营开展的前提,而是盲目的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便实行多元化经营,导致煤炭企业战线过长,首尾难以兼顾,最终使其陷入被动的发展模式。

(二)资本运营主体模糊

煤炭企业作为资本运营开展的主体,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应参与并主导运营工作。但是,由于受当前煤炭企业经营体制方面的一些原因所影响,在资本运营工作的开展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阻碍着资本运营的有效开展。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煤炭企业自身的资本运营模式完全服从于相关政府的意愿与建议,服从于政府对企业资本运营的一切支持力度。然而,虽然在政府的帶领下煤炭企业资本运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作用,但总体来说,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本运营所起到的效率与作用,使煤炭企业资本运营存在“拉郎配”的现象。其二则是企业资本运营的开展是由企业经营人员而决定的,缺乏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使的煤炭企业资本运营成为经营人员谋取私利的渠道。

(三)资本运营人才缺乏

企业资本运营是一种具有复杂性而又注重技巧的经营活动,一方面,煤炭企业的资本运用要求相关从业人员要具备广泛的金融、证券、税务、财务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在工作中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管理手段。同时还要求从事人员要具有企业家的市场洞察力和处理各种复杂事物的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然而,部分煤炭企业所招收的人才却并不具备此方面的能力,或是具备的能力偏低。此外,由于煤炭企业资本运营方面缺乏专业能力较高的优秀人才,导致煤炭企业在资本运营方面的相关技术、管理、经营方式等方面亦称不变,缺乏模式的创新,使煤炭企业资本运营止步不前。

四、完善煤炭企业资本运营的策略研究

(一)实现资本运营多样化形式

煤炭企业在开展资本运营工作时,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来进行,并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分别采用符合煤炭企业发展的资本运营方式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从而确保煤炭企业资本运营的有效开展。首先,相关煤炭企业可通过兼并、收购国内具有较强实力和优势的企业上司公司,在围绕自己本身的产业进一步扩展资本运营规模,将自身企业做大做强,以此形成具有大规模、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其次,煤炭企业还可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开展即竞争又合作的“柔性竞争”模式,强强联合国内企业实现双赢目标。此外,还可借鉴国内优质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煤炭企业内部产品结构,改变以往传统的公司主业结构,再通过进一步对网络销售和销售渠道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使煤炭企业成为规模化、垄断性的经营企业。

(二)加大资本运营的力度

煤炭企业应适当增强资本运营力度,将资本运营的力量集中起来,再通过借助此力量将其做大、做强、做优企业集团。首先,在当前大企业、大集团在国际市场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下,煤炭企业应根据这种发展趋势,全面加大资本运营力度,集中企业资本运营力量与优势,积极组建以资本为纽带,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其次,煤炭企业应立足于自身优势,以发展为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为工作核心,充分发挥出资本市场的作用与价值,再通过筹资无形资产联合、租赁、参股、并购等形式实现自身资本规模的扩展。此外,煤炭企业资本运营要充分利用资信较高的市场中介组织和相关的金融工具,进行规范、合适、高效的资本运营活动,确保资本运营的顺利进行。在借助我国相关政策、信贷、税收和工资等方面金融工具,来促进煤炭企业自身资本运营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建立优秀资本运营人才队伍

现如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全球化发展,很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的企业都是高科技人才和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因此,煤炭企业要跟进时代发展趋势,明确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促进企业适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并积极抓好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提高自身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首先,煤炭企业应在公司内部建设信息化管理制度与工作模式,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引入企业日常工作当中。其次,再推广管理信息化、工作模式信息化的过程中,还应当加强对资本运营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可通过组织公司内部相关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来完善和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同时,除却对在职人员的培训,煤炭企业还应当引进大量优秀岗位人员,可通过调整企业薪资待遇和福利来吸引优秀人才目光,为煤炭企业资本运营工作团队引进一批新鲜的血液。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加快信息技术在煤炭企业内部的渗透和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和提升煤炭产业,还可使煤炭企业培育出一支高效率、高技能的工作团队,并以此作为促进煤炭企业资本运营顺利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结语

總而言之,目前我国部分煤炭企业资本运营尚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煤炭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只有积极创新煤炭企业资本运营模式,加大资本运营力度,提高企业内部相关人员专业水平,才可进一步实现煤炭企业高效发展。(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资本运营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本文从影响现代商务的经济国际化,中国企业国际化和商务内部的贸易、金融、电子商务和人力资源等诸多方面论述了现代商务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和电子化,而这两个方面又息息相关。中国现代商务的国际化和电子化发展现状及对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商务 电子商务 国际化 电子化

一、现代商务国际化趋势

现代商务活动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国际金融、资本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等许多方面,而这些商务活动都是在现有的中国和世界经济体系下进行。经济体系和商务活动又有紧密联系。任何商务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经济体系下进行,反之商务活动又可以影响和推动经济向前发展。受现行经济体系制约的中国的经济正在沿着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是指一国经济发展超越国界,与别国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断扩大和深入的经济发展过程。经济国际化是动态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就出现了初级阶段的经济国际化。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阶段,资本和商品的国际流动更加扩大,经济国际化进入了新的时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国际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商品国际化、到资本国际化、再到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国际化潮流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高涨,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取得全新的突破,知识信息网络化,全球贸易自由化,金融资本国际化,生产体系跨国化和运行机制趋同化等方面趋势都有了空前的加强,经济国际化进程迈向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表现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经济国际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其核心内容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主要包括贸易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政策、体制和技术标准的国际化等方面。企业经营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基础,经济国际化发展受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制约,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必然会推进一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反之,则会制约经济国际化进程。另外,经济国际化也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外向型发展战略和自由贸易体制,有利于促进经济国际化发展;而内向型发展战略和保护型贸易体制,则会延缓经济国际化的发展。经济国际化表现为一国不断开放其国内市场和国内经济逐步融入国际经济的过程。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互动的结果。在国内经济承受力允许的范围内,开放的程度越高,经济国际化进度就愈快。

2.企业国际化

企业是现代商务的载体,企业因商务而发展,商务中的最基本、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企业。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经济愈来愈紧密的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企业国际化已是必然的趋势。中国企业无论是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在日益“国际化”的国内市场中都将面临国际化的竞争。

一方面,“走出去”战略正成为更多中国企业的选择,做大做强走向世界是众多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而中国企业要国际化,就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战略,更要具备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技巧与操作能力。资本国际化为企业全方位走向国际化开辟了捷径。海外资本市场比国内资本市场更成熟,资本市场规模较大,企业融资空间比较广阔,而融资成本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在海外上市将为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引进来”也为更多国际企业和人才所青睐。中国市场的强大潜力、无所不在的机会和快速的国际化进程对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中国正在成为海外归国创业者的乐园和展现人生辉煌的舞台。

中国众多龙头企业已经做了国际化的尝试,也有一些取得宝贵的成功经验,比如ZTE中兴通讯的董事长侯为贵放飞“国际鹰计划”。国内企业制订国际化的策略一开始就跟其它公司不一样。中国国内市场比较大一点,大家顾不上外面的事,另外英语也差点,所以很多企业出去也晚。对我们来讲,我们认为思路应该放开一点——你不做人家的,别人还要做你的市场。韩国这样的国家很有可能第一张订单就是国外的。因为,它们的国内市场小。 国内国外市场其实是一样的。所以1995年中兴就开始做海外业务。通信产业跟其它的还不一样,家电产品价格可以低价出售但是电信产品一定要入国外的电信网。中兴发行H股也是国外资本运作的第一步。H股起码在换股方面的障碍会小一些。在A股也能增资扩股,同时中兴海外市场业务比重越来越大,H股形象比A股形象更好。

3.贸易国际化

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带来了贸易的国际化,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既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中国是近年来国际贸易增长中显眼的“亮点”,表现为中国不仅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和排名不断攀升,而且对全球贸易增量的贡献也更为显著。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和增量的比重分别达6.4%和20%。但贸易的国际化就意味着出口国和进口国利益的交织与冲突,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后,遭遇到一些“无形”的壁垒的几率自然越来越频繁。“以前做出口只有产品质量、退货等风险,现在越来越多的是来自国外目标市场贸易壁垒的风险。”

4.电子商务国际化

依托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地打破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壁垒,刺激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发展。随着国际电子商务环境的规范和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企业必然走向世界。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电子商务对我国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各种资源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借助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传统市场的竞争力可以得到加强,并有更多机会将产品销售到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

商业趋势是一个强有力的催化剂,它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以及如何打发我们的休闲时光。许多专家都认为,在我们生活的21世纪里,主要有三种商业趋势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巨大的冲击, 下面通过在美国市场的一组数据说明此趋势:

1.在家中购物:美国在家中购物的比例现在占所有零销业务的15%,到2010年可达55%趋势:无店面零售业将迅速增长。在1994年,无店面零售额占GAF(一般性商品,服装服饰以及家具)零售总额的15%。预计到2010年,无店面零售额可以增长到占GAF零售总额55%,也就是说,GAF零售总额的一半以上,都将通过无店面零售形式实现。这一切都得益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由于几个其他商务形式无法比拟的特点,在众多商务形式中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电子商务:美国在线零售业在2000年迅速增长到6百亿美元。趋势:在线购物是未来的浪潮。波士顿咨询集团在2000年的报告中指出,在线零售业在2000年增长了85%,超过了6百亿美元。

3.在家中工作:美国现在有5千5百万人在家工作,这一数字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趋势:科技使工作地点变得并不重要。目前在美国,估计有5000万人在家中工作。这些人当中,估计有1650万到850万从事家庭生意。这些家庭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些都说明现代商务的另一个趋势是电子化:

二、现代商务电子化趋势

企业信息化的步伐正日益加快。2000年,企业信息化进入第一次热潮,这次热潮是以企业上网工程为主要特征,成千上万个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企业在互联网上开设宣传自己的门户。2005年,企业信息化进入第二次热潮,这次热潮是以信息化应用为主要特征,企业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大量商务活动中去,实现企业商务电子化。最近,网络经济再度掀起热潮,今年上半年,国内创业投资公司70%左右的资金投给了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企业。

现代商务电子化是个大趋势。商务电子与电子商务是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层面。电子商务是技术层面,主要是企业营销的信息技术,如B-B(business to business),B-C(business to customer)等;商务电子是应用层面,主要是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电子商务的主体是IT企业,商务电子的主体是应用企业。电子商务是实现手段,商务电子是应用目的。可见,企业商务电子化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商务活动中。

企业商务电子化的目的是提升企业的价值,使企业价值链增值,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商务电子的本质是将企业商务活动分解成若干价值链,然后将每项商务活动实现电子化,通过商务电子化提高其价值,促使价值增值,只有这样企业信息化才有真正的作用。企业商务电子化的关键在于需求,必须系统研究企业的实际需求,根据需求逐一推进商务活动的电子化,从局部商务电子化到全部商务电子化,最后完成企业价值链的全程电子化,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这是企业信息化的生命力所在。

企业商务电子化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单个事务活动的电子化,实现人脑与电脑的连接,其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办公效率,例如电子人力资源系统;第二阶段,企业内部资源网络的电子化,实现电脑与电脑的连接,企业内部资源得到了优化,实现了共享,例如企业采用的ERP系统;第三阶段,企业内外部资源网络的电子化,实现系统与系统平台的连接,企业的内外部资源通过因特网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商务电子化。

企业商务电子化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互动,实现了流程化、互动化、协同化管理。主要有五大优点:提高企业对市场快速反应的能力;整合优化企业内外部的资源;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供决策支持;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现代商务的国际化和电子化趋势在某些方面也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我国现代商务经过加入WTO后7年的发展,现在商务萌发新的冲动,或许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益处的新机遇。但即使前景极端诱人,现实的障碍仍需要企业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能盲目乐观。对于现代商务覆盖的各个行业而言,要全面与国际接轨,实现电子化,仍需要翻越许多高山。

参考文献:

[1]陈执义王祖兴主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简明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P:5

[2]姜旭平主编:电子商务实用全书.印刷工业出版社,2001年1月

[3]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编著:中国企业电子商务论坛.中国企业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

[4]王振东: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培育与国际贸易磨擦及反倾销应对策略、技巧实务全书.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年

[5]雅克阿达:经济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月

资本运营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如何做好风险防范是每一家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针对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情况提出一些风险防范措施,使企业在资本扩张、优化产品结构过程中减少盲目性,提高资本运营效率,使企业损失最小,资本增值最大。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资本运营 风险防范

一、改善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外部环境

从根本上讲资本运营是企业为寻求自身资本增值最大化而采取的经济行为,它的主体应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作为国家政权主体的政府,正确界定其在资本运营中的职能是很有必要的。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结构调整,处在这样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政府要控制好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把高效的服务作为经济职能的转变,在对资本运营活动实施间接的引导和控制的同时利用一定的宏观手段,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企业资本顺利和有效的运营开展服务,更好的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由管制向监控的真正转变。总之,好领导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是政府要扮演好的角色,让企业有一定的技术支持、信息支持和金融支持,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可以健康快速地发展。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完善产权制度,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这是保证民营企业资本稳健运营的根本所在;加快专门立法的步伐,制定关于规范产权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让企业在有产权交易中尤其是企业并购重组行为有法可依;

由于民营经济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政府不应对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为设置“技术性”障碍。市场准入壁垒要得到消除,民营经济的投资限制得到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得到降低,在投资资本涉及领域上,应与外商投资资本和国有投资资本“平起平坐”。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并购、控股参股、项目合并、转让经营权等多种整合形式,参与战略性调整。

2.在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方面

为解决民营企业金融需求和供给的问题,政府应该大力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发展并建立起满足民营企业资本运营所需的多层次金融体系。第一,首先要加大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银行信贷,这本因成为外源融资中最主要的融资方式,然而如今却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瓶颈”之一。银行应适当降低民营企业融资门槛,让民营企业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第二,要建立中小型民营银行。区域性中小民营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有其天然的地域优势,从而建立起区域性金融中心。如深圳现在的很多大企业,如华为、中兴等资金运营的成功,很大部分得益于九十年代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立为解决深圳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的融资难题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第三是发展风险投资上要花大力气。无论是新型民营企业还是发展期的民营企业,大部分股权融资要从风险投资这种渠道获得。

3.加快发展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中介服务机构

我国民营企业多数为中小型企业,他们规模小,信息不对称,职工的专业素养不高,靠自身条件很难达到资本运营的最佳效果。然而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活动,这就要积极推动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财务与投资管理、人才培训、资金融通、科技开发、市场开拓、资产评估、信用担保等一系列的综合配套服务,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提高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二、优化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内部环境

1.实行人力资本运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人力资本运营是指通过对劳动者高能素质的战略性投资,形成人力资本存量和总量而实现经济增长和收益增加,进而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的企业管理活动。而知识经济中,人力资本是民营企业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本。然而,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本存在素质偏低、流动性强和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针对我国民营企业这种状况,在今后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筛选和录用机制;二是实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开发战略、企业文化教育、人力潜能开发、技能培训及职工素质培养等方面;三是制定优惠的吸引人才的政策。

2.实行科学管理与制度创新民营

企业要想增强战斗力,必须实行科学管理,并且这种科学管理要贯穿企业的全过程。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良好的治理结构是随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的实践而不断完善的,是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其次,要下大力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做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

3.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可以建立公司会计核算体系,保持财务资料完整,从而全面把握企业资本经营状况、现金流状况、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财务信息,为自我评估、投融资、财务预算等财务管理活动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财务内在机制,正确控制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避免资金呆滞,扩大资金周转中的资金收益,提高资产报酬率,保障资本运营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呈现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4.注重技术创新

民营企业无论是经营资产的规模化,产品的标准化,还是目标市场的稳定性,都无法与大企业抗衡。美国学者阿克斯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生产企业创新更多地依赖于资金的优势,而新兴的信息产业是技术创新最具活力的主体,更依赖于知识和人才的优势。因此民营企业只有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要,才能占有市场,可以说“创新”,尤其对民营企业是“立命之本”。

5.加强诚信建设

提高自身的诚信意识诚信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如果民营企业不自觉提高自身的诚信建设,其下一步的发展、竞争力的提高都会受到以前不良诚信纪录的限制。作为民营企业本身,应从自身做起,对内部员工的承诺、对外部相关交易企业的承诺、对其他投资者的承诺、对社会的承诺都应做到及时兑现。民营企业只有长期不断的强化自身的诚信建设,才能彻底扭转过去市场对于民营企业的偏见,才能改善很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诚信问题的质疑,才能改变民营企业因诚信危机的融资困难。

参考文献:

[1]李亚.民营企业管理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张敏,陈会芳.民营企业资本运营探析.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

资本运营论文范文第4篇

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合理的绩效评价是客观衡量我国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前提,有利于为优化国有资本结构提供有益的参考,对于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确保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及确保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运用绩效评价的系统方法,根据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准确地描述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资本运营的效率和效果,为国有资本运营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绩效评价目标就是依据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目标,加强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资本投资、运营和盈利能力的监控,以促进国有资本的效率,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目标是在政府规定的运营范围内进行投资并实现国有资本的价值增殖。对其增殖判断的标准是资本价值形式的增加。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资本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对所投公司或企业的股权或股份,二是价值形式存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收益包括出资企业的股息和红利、转让股权所获得的股权转让收益以及清算收益等。在对于一些重要的出资企业长期持股的情形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收益将以股息和红利的方式取得。在以最终退出为目的的股权投资情形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收益将主要以股权转让收益的方式取得。

对国有资本的增殖程度和增殖方式的具体化和指标化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绩效评价的核心。对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绩效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评价主体开以分为多种不同的评价方式。从运营过程来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绩效评价可分为投资阶段的绩效评价、对出资公司培育管理阶段的绩效评价以及退出出资公司阶段的绩效评价等多个阶段的绩效评价。从评价的周期长短来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绩效评价又可以分为年度绩效评价和中长期的绩效评价,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内部看,绩效评价又可细分为投资管理能力、增值服务管理能力、盈利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绩效评价,依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又可分为利益相关者、主管机构、专业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绩效评价等。本文着重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资本增殖的角度来进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绩效评价。

二、绩效评价系统和评价原则

(一)评价系统

根据系统论观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绩效评价系统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评价结果等要素构成。通常情况下,绩效评价系统各要素与国有资本经营的宏观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等,评价方法又与评价指标的选取密不可分。

首先,作为宏观的国有资本整体与作为微观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具有不同的绩效评价主体。对于国有资本整体,其评价主体应是国有资本的终极所有者或其代表,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委托的部门或政府。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绩效评价主体则为各级政府或其委托的部门。依据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则有不同的评价主体(罗会武,2012)。

其次,国有资本绩效评价目标与绩效评价主体及评价对象的经营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有着不同的评价目标。如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富方面的评价主体与人事安排的主体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具有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目标也随着国有资本运营的政策、经济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以及政策环境下,国有资本运营的评价目标也将不同。如在改革开放前,国有企业并不单纯以利润为目标,而是以利润、社会保障情况以及就业状况等方面为企业目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对一般企业的绩效评价也在不断变化,由企业利润最大化发展到股东权益最大化以及现有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多重目标。

第三,国有绩效评价的指标依据评价目标而确定。确定国有资本绩效评价目标后,评价主体需要确定符合评价目标的评价指标,以此来评价国有资本运营的绩效。从现有研究与实践来看,对于一般公司的绩效评价已经从过去的单一指标逐步过渡到多元指标体系,包括单纯的财务指标体系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指标体系,从单纯关注财务结果的指标体系到既关注财务结果又关注驱动财务结果的非财务活动指标体系。

第四,评价国有资本绩效优劣的基准是评价标准。在选取评价指标之后,确定指标的标准是进行国有资本运营绩效优劣评价的前提。一般来说,对于评价标准的确定,需要从历史标准、行业标准以及预算标准等多个方面进行。历史标准即国有资本运营所涉领域或产业历史上的评价标准,行业标准即同行业的标杆企业或行业平均水平,预算标准即以事先的预算即预期收益作为评价标准。

最后,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在国有资本绩效评价系统设计时,需要关注评价系统的完整性以及评价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对于作为个体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绩效评价必须与作为整体的国有资本绩效评价联系起来,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仅仅就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进行绩效评价或对国有资本整体进行绩效评价。

(二)评价原则

首先,必须遵循相关性原则,是指绩效评价内容要与国有资本宏观与微观的目标相关,绩效评价既要体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整体目标,又要反映国有资本进入的行业特点。由于不同产业、不同领域的公司或企业各有其特点。这些特点将直接影响与之相关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运营目标、预期收益以及收益的实现方式等。如在某些高科技行业,需要国有资本进行长期的投资,并存在一定的风险,在一些资源领域,则需要国有资本的大量投资,以此实现规模效益等。因此,在国有资本绩效评价时,应根据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目标和所投资产业、领域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评价内容和评价要素等,并深入研究不同评价内容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能够准确体现国有资本经营目标并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评价内容、评价要素等。

其次,必须遵循全面性原则,一方面,国有资本绩效评价体系要考虑到影响国有资本目标实现的各方面因素,如外在政策与关联因素,以便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对经营绩效作出评价。另一方面,还应考虑评价体系各要素之间的系统性和相关性,使评价系统能对国有资本做出综合、全面的评价。

第三,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是指在全面性的基础上,国有资本绩效评价必须围绕最为核心的目标进行,如宏观上国有资本的控制力等,微观上国有资本的增殖等某些最为重要的目标,其他的评价要素应围绕这些重要的、核心的和关键的目标来进行,从不同的侧面反应国有资本微观与宏观重要目标的完成情况等。

第四,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是指在国有资本绩效评价过程中,必须考虑评价过程或体系本身需要耗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大小,采取经济有效的方式进行。如对于一些评价国有资本绩效有效的指标或要素,如果收集的时间或经济成本过高,则应寻找替代方式,或进行相关的取舍。

第五,必须遵循相对稳定性原则,是指对国有资本绩效的评价体系应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稳定性,以便于绩效的跨期分析和比较。稳定性并不是绝对的,应是相对的,当国有资本的经营环境和目标导向发生变化时,必须及时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增加反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要素,并减少不能反映环境变化的要素等。

第六,必须遵循可操作性原则,是指评价体系和评价过程以及各要素的可得性,必须使评价要素和评价指标等数据易于获得。

三、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的选取

(一)资产报酬率

资产报酬率是衡量资本运营公司盈利能力最常用的指标,反映了资本运营公司资产的盈利能力,一般情况下,主要包括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报酬率两个子指标。总资产报酬率是衡量资本运营公司全部资产的获利水平。作为国有资本全资的公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不能进行股权融资,但是能进行债权融资。净资产报酬率衡量资本运营公司权益资本的获利水平,能够反映公司受金融市场短期波动影响的特性。

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总资产×100%

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净资产×100%

资产报酬率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收益水平最为直观的反映。资产报酬率越大,说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收益水平越高;反之,资产报酬率越小,也意味着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收益水平越低。

(二)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是一种考虑了资本成本的绩效评价指标,使用该指标评价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绩效能充分体现资本利用的效率。依据经济增加值的定义,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利润与全部资金成本的差额(见如下公式),其中资金成本包括债务资金成本和主权资金成本。

EVAt=NOPATt-CCt=NOPATt-TCt×C

其中:EVAt为第t期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经济增加值;NOPATt为t期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税后净利润;CCt为t期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资金成本;TCt为t期期初的资本账面价值;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对于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其计算可以通过下述公式计算:

C=DM/(DM+EM)×CD+

EM/(DM+EM)×CE

其中:DM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债务资金;EM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主权资金即所有者权益;CD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税后债务资金成本率;CE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主权资金成本率。

(三)投资增值率

投资增值率是反映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所投资企业股权价值增值大小的指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收益来源中,投资增值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公司收益的影响在某些情形下远大于股息和红利收益,投资增值的幅度大小直接影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收益水平。在较长时间内必须将持有的所投资企业的股权除外,对于其他所投资的企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最终将以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的形式实现投资收益。在投资以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资本表现为货币资金,投资以后,资本由货币资金转化为所投资企业价值形态的股权。股权价值形态的增加依赖于所投资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所投资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越快,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持有的股权增值也越快。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持有所投资公司的股权增值幅度越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资本增值幅度也越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退出获得的收益也越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资本的投资价值增值就是所持有的各个出资企业的股权价值增值之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投资增值率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投资资本增值率=(期末投资资本价值-期初投资资本价值)/期初资本投资价值

期初投资资本价值=期初享有的出资企业的权益价值

期末投资价值=期末享有的出资企业的权益价值+退出部分权益实现的价值

(四)投资退出收益率

投资退出收益率是反映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投资退出所实现的收益大小比率。与投资增值率相比,投资退出收益率主要反映的是国有资本投资退出变现所实现的回报大小。投资增值率主要反映的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投资资本收益水平,更多的是从账面上衡量投资资本的回报,而投资退出收益率则是以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资本退出变现所实现的资本收益,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投资资本退出收益率=(退出部分或全部股权时实际收到的资金金额-相应的投资金额)/相应的投资金额

投资退出收益率并没有将投资的时间要素考虑其中。在多数情况下,投资增值幅度与投资期限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投资时间越长,企业成长和发展的越好,投资退出的收益率也就越大,但其衡量的标准只是从投入时点和退出时点上进行衡量,并没有从时间维度上对退出投资收益率进行衡量。因此,可以将时间要素考虑进来,简单的除以投资时间,得出年平均投资退出收益率。

(五)盈利退出项目占比

盈利退出项目占比是指最终以盈利退出的项目数量占总投资项目数量的比率,反映的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投资盈利的项目比例。投资有风险,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将进行诸多的投资活动,不可能每一笔投资都以盈利退出,有些投资项目实现收益,有些投资项目则可能亏损。该指标能反映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所有投资项目中最终以盈利退出的项目占比,从一个侧面反映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投资能力。

结合不同的退出方式,国有资本投资盈利退出项目占比又可以进行不同方式的细分。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投资退出方式中,主要包括IPO退出、并购退出、回购退出和清算退出等四种主要的方式。每种退出方式所能实现的投资收益也存在很大差异,如IPO退出方式一般能产生较高的收益,而清算退出通常是最差的退出方式,通常会产生亏损甚至较大幅度的亏损。需要进一步对退出项目进行评价时,可以分别从四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以及盈利比例进行细分。

(六)收益来源占比

收益来源占比指标主要是反映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收益中股权转让所获得投资增值与股息、红利取得两种不同的收益方式中各自所占的收益份额,反映的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收益结构。从投资增值率的指标描述中可以看出,投资增值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收益的重要来源,但并不是唯一来源。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另外一个收益来源就是所投资企业的股息与红利分配。在很多情形下,为实现国有资本的整体目标,如对某一行业的控制权或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的控制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对一些公司的股份需要持有较长的时间持有并有效的参与所投资企业的治理。对这些持有时间较长的企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主要收益来源则是持股企业的股息和红利。投资收益与股息、红利收益反映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收入来源结构,一定时期的收益来源占比也能反映出一定时期内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经营方式的转变。

(李军,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投资经济系博士研究生。肖金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所所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

资本运营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国有文化企业加入“混改”大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混合所有制下的资本运营不能匹配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未能发挥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杠杆效应,既削弱了“混改”效果,也阻碍了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其中财务问题尤为突出。文章围绕混合所有制大背景,通过数据分析阐述了国有文化企业现状及其混合所有制发展状况,分析了其资本运营将面临的财务问题,并提出破解思路,给相关企业提供借鉴,以促进混合所有制下国有文化企业资本运营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有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资本运营;财务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20.15.085

2018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中提到,要“推进国有文化资本授权经营,形成国有文化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增强实力、活力、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發挥控制力、影响力”。国有文化企业的资本运营相对商品经营而言,指的是国有文化企业对其所有拥有的资本进行筹划、运作与管理,优化配置,以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提高国有文化资本的运营效率是“混改”的终极目标之一。

1 国有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

1.1 国有文化企业发展现状

国有文化企业作为文化创造和传播的“国家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者,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逐步“脱胎换股”转企改制,一大批图书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信息服务等文化生产企业和文化信息传播企业迅速成长,文创产品销售火爆,文化服务形态多样。根据财政部、中宣部联合发布的《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报告(2018)》显示, 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国有文化企业资产总额45662.2亿元,同比增长23.6%;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481.2亿元,同比增长7.8%;净利润1287.8亿元,同比增长7.6%。结合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国有文化企业户数年均增长893户,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9.49%,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3.6%和10.97%。可见国有文化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并且紧紧抓住了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在探索文化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成效显著,利润持续增长,总体保持稳健发展态势,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

同时也要看到,和众多国有企业类似,国有文化企业存在着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不高,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较少,内部经营管理问题较多,相关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等众多疑难杂症。

1.2 国有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国有企业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在“1+N”政策体系的推动下,逐步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盘活,国有资本功能进一步放大,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

随着经验和成就的取得,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渐由商业类向公益类、由非垄断行业向垄断行业推进。作为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国有文化企业也逐渐迈入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混改”阶段。2018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件提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推动资产证券化”“通过公司制改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上市”,从制度上明确了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同样是在2018年年底,中央财政向中央文化企业注资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支持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等增加国家资本金。主要目的就是调整文化领域国有资本布局,以资本为纽带,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组建集团公司,整合资源,推动文化资本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有效对接。

根据分析证监会2019年第三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中58家文化业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得出,其中24家为国有文化企业,占比41.37%。国有股平均占比42.34%,且大部分股东为各省市出版集团,如中原传媒、城市传媒、新华传媒等,而在影视娱乐方面占比较少。2018年,上市的国有文化企业总资产为3982.35亿元,非国有文化企业总资产为4238.59亿元,但各国有文化企业平均总资产较非国有企业高出33.10个百分点,全年平均营业总收入和平均净利润分别高出35.68个百分点和39.45个百分点。如果将目光放大到近3年的数据,国有文化企业平均资产增长率和平均营业总收入增长率分别为6.92%和3.59%,落后非国有企业1.56个百分点和1.52个百分点,两者的净利润增长率相差无几。这说明,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文化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表现突出,大部分实现了“混改”初衷,达到了多种主体资源整合、资本良性运营的效果。但同时也应理性地看到,非国有文化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仍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

2 混合所有制下资本运营所面临的财务问题

2.1 财务管理的目标偏移

国有文化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地方在于,担负着国家文化传播的重任,导致其必须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其公益属性甚至比其他国有企业更具艰巨性和使命性,这和非国有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属性必然存在矛盾。双方合力下的资本运营,其财务管理目标极易偏离为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从而做出一系列错误的营运决定。不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破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秩序。

2.2 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面对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原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难以适应混合所有制的要求。会计核算不够细致及时、预算编制脱离实际、执行不彻底、成本核算含糊、内部控制意识不强等,财务管理思路仍拘泥于资金运动,没能参与到资本运营的实际。直接导致财务数据不够清晰准确,资本运营策略出现偏差。

2.3 未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功效

财务数据会第一时间体现资本运营的效果。国有文化企业往往对数据分析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发挥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的功效,不能正确估计资本运营过程中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如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存量资产大量闲置,就会直接造成融资成本高、资金流通不畅、盈利水平持续降低。不仅不能实现倍增式膨胀发展,反而会两败俱伤。

2.4 国有资产存在流失风险

资本运营的关注点在于各类资产所表现出的价值。混合所有制企业在进行股权交易、合并、资产重组等资本运营活动时,必须要有明确的评估价值。国有文化资产价值评估一直是一个难题。文化资源和产品往往形成的是无形资产,如版权、知识产权或文化创意等,这些文化资产在账面上体现的一般是账面余额,不能代表其实际的市场公允价值,不能作为资本运营的财务依据。此外,一些非國有资本利用其大股东地位或拥有主要运营权的优势,采取关联交易、借款、成本费用承担、收入转移等多种形式逐步“掏空”混改企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5 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由于混合所有制股东多元化的性质,国有文化企业极易出现监管失灵,如财务审核不严、内部审计缺失、内部控制不能控制风险,监事会、内审部门形同虚设等,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严重影响股权交易、兼并重组、投融资等资本运营工作。

3 探索国有文化企业资本良性运营的破解思路

3.1 树立清晰的财务战略方案

混合所有制下国有文化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继续坚持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两者协调统一发展的思路。将财务管理的战略目标明确,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企业利润。总体思路应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不断向其他能够创造利润的领域扩展。利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手段,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参与投融资的筹划和运作,掌控投资预算和融资节拍,同时,制定符合混合所有制发展的投融资战略和收益分配战略,并随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才能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

3.2 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

国有文化企业要摒除固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快速适应混合所有制的管理思路。首先加强会计核算等基础工作,为资本运营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其次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全员参加、全面覆盖、全程跟踪,加强预算执行的刚性和韧性。同时,通过绩效考核投入产出的效能,通过项目跟踪控制投融资方向,通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严防财务风险。形成会计核算准确、预算管理全面、绩效管理务实、项目管理细致、风险管理严谨、内部控制制衡等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系。

3.3 利用财务分析发挥杠杆效应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精华在于,用少量的国有资本与尽可能多的非国有资本合作,发挥国有资本的杠杆作用和倍增效应。目前,我国国有文化企业总资本已达到45662.2亿元,每亿元的资本收益率如果提高1%,即可增加百万元收益。因此,应充分利用财务数据分析的优势,控制资产负债率,选择合适的负债经营结构,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和资本利润率,盘活存量资产,最终达到提高权益收益率的目的。

3.4 完善国有文化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和文化产权交易制度

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国有文化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制定评估指导意见,强化评估监督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国有股权被“贱卖”或 “贵买”非国有产权。完善文化资产产权交易制度,优化交易流程。完善知识产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投资、流转和变现等办法,使资本运营有据可依。

3.5 从多角度完善监督机制

首先要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时刻保持制度化、高效化和规范化的操作,建立包括监事会、内审、纪检监察、法务、财务等部门的监督体系。在推进资本运营过程中,从项目遴选、架构设计到资源整合等各环节,都要构筑“防火墙”,坚决杜绝因监管不到位、改革不彻底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此外,各外部监管部门应理顺管理职责,完善国资监管体系,加强制度保障,健全监督处罚机制,从行政角度控制财务风险,保护国有资源。

4 结论

总之,国有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才刚刚起步,需要从制定财务管理的战略入手,转变财务定位和工作思路,建立全方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充分利用财务数据分析发挥资本杠杆功效,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以确保国有文化企业资本保值增值,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平彦.财务管理视角下混合所有制改革探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8(5):46-48.

[2]张嵩易.资本运营管理中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18.

[3]陈伟荣.国有企业资本运营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3):135-136.

[4]齐珊.新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22):18-19.

资本运营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2013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创新资本工具不断涌现,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可续期债券、永续中票和优先股。本文在介绍了三种创新资本工具基本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三者的财税处理问题及适用的发行人,最后就市场对三种创新资本工具的投资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创新资本工具 权益工具 债务工具 可续期债券 永续中票 优先股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与成熟,金融创新日趋深化,国内创新资本工具不断涌现。2013年10月,武汉地铁集团成功发行了“13武汉地铁可续期债”,标志着酝酿已久的中国版永续债正式诞生;12月,国电电力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成功注册并发行了永续中票。与此同时,2013年1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6号),以期进一步丰富企业融资工具和拓宽融资渠道。今年4月以来,广汇能源、浦发银行等上市公司先后公布了优先股发行预案。

本文拟对上述三种最典型的创新资本工具——可续期债券、永续中票与优先股的特点、财税处理及适用的发行人等问题进行介绍和探讨,并就市场对三种创新资本工具的投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

概念与特点

(一)可续期债券与永续中票

可续期债券,是指在传统企业债券基础上嵌入续期选择权,并设定若干年为一个周期,发行人可无条件选择在某一周期末将债券续期的债券。理论上,发行人可无限续期以使该债券永久存续,这与国外的永续债券类似。

永续中票,是指无明确到期期限,并在某一年或几年末赋予发行人赎回选择权,若发行人不行使赎回权,将永久存续的中期票据。

可续期债券及永续中票都可以看作是中国版的永续债,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无固定到期期限,即在发行人赎回之前,债券将持续存在;二是可续期债券可以补充项目资本金;三是通过特定条款设计,可续期债券、永续中票可以分类为权益工具或金融负债。

(二)优先股

优先股,是指依照公司法,在一般规定的普通种类股份之外,另行规定的其他种类股份。其股份持有人优先于普通股股东分配公司利润和剩余财产,但参与公司决策管理等权利受到限制。

优先股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优先分配利润,即优先股股东先于普通股股东获得股息;二是优先清偿财产,即优先股股东的清偿顺序先于普通股股东,而次于债权人;三是权利受到限制,即优先股股东一般没有公司经营管理决策权,而仅在个别情况下享有投票表决权。

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问题

(一)会计处理

根据《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及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创新资本工具会计处理的核心问题是,发起人将其初始确认为金融负债还是权益工具,同时投资者的会计处理通常应与发行人的权益或负债属性分类保持一致。

1.发行人对创新资本工具的会计处理

创新资本工具的会计分类,核心是判断其发行条款中的一些约定是否使发行人承担交付现金、其他金融资产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义务,若有该义务,则金融工具分类为负债,否则分类为权益。

(1)权益类创新资本工具的会计处理

如果发行人不承担支付义务,则应将其分类为权益工具。在账务处理时,根据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贷记“其他权益工具——永续债、优先股”科目。同时,在存续期间分派的股利或支付的利息,作为利润分配处理。

(2)债务类创新资本工具的会计处理

如果发行人承担支付义务,则应将其分类为债务工具。在账务处理时,按其面值贷记“应付债券——永续债、优先股(面值)”,面值与实际收到价款的差额计入“应付债券——优先股、永续债(利息调整)”。在存续期间,按照摊余成本对债务工具进行后续计量;对于当期支付的利息或分派的股利,作为借款费用处理,即资本化的部分计入相关资产成本,费用化的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对于公开发行的优先股,要求强制分红,按照相关规定应将其分类为金融负债。同时,对于具有强制付息条款的可续期债券和永续中票,发行人承担了支付现金的义务,也应当分类为金融负债。

2.投资者对创新资本工具的会计处理

投资者在考虑持有的创新资本工具是权益工具还是债务工具时,通常应与发行人的权益或负债属性分类保持一致。

具体来说,对于发行人分类为权益工具的可续期债券、永续中票或优先股,投资者应将其作为权益工具投资进行会计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规定,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若发行人将可续期债券、永续中票或优先股作为债务工具,则投资者应将其作为债务工具投资进行会计处理,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期限不确定,一般不划为持有到期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二)税务处理

现阶段,有关部门还未针对创新资本工具的税务处理问题出台具体的规定。2013年7月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关于企业混合性投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对混合工具的企业所得税问题进行了规定。该公告规定,符合一定条件(如固定利息、有明确的投资期限或特定的投资条件、不具有选举与被选举权等)的混合金融工具,发行人支付的利息,应该在应付利息日确认利息支出,并按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根据上述规定,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中,可续期债券、永续中票可将应付的利息金额作为利息支出,进行税前扣除。目前,优先股的税务处理办法尚未明确。

适用的发行人

(一)可续期债券、永续中票适用的发行人

正如前文所述,与普通企业债券相比较,可续期债券、永续中票的特点包括无固定到期期限、可用于项目资本金及通过特定条款设计可以分类为权益工具等。

鉴于可续期债券、永续中票的基本特点,其符合三类发行人的需求:一是处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发行人。投资规模大、运营周期长、资金回流慢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如地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企业)的主要特征,而可续期债券、永续中票的无固定到期期限正好符合该行业的经营特征。二是项目资本金不到位或到位不足的企业。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武汉地铁可续期债券的批复,可续期债券募集资金可以用于项目资本金,所以一些资本金不到位或者到位不足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通过发行可续期债券来补充资本金。三是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通过特定条款设计,发行人可以将可续期债券、永续中票分类为权益工具,所以拥有降低资产负债率需求的企业(如某些国有企业有通过资产负债率考核标准的需求)也是潜在需求主体。

(二)优先股适用的发行人

企业发行优先股,旨在改善财务结构和拓宽融资渠道;同时,优先股的特点和政策特征,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对优先股的发行需求。根据《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公开发行优先股的,除商业银行补充资金之外,要求固定股息率、强制分红、股息可积累且不能转换为普通股;而对于非公开发行优先股,《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仅强调优先股不能转为普通股,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具体规定。

根据优先股的发行规定,并结合财政部对优先股会计处理的规定,只有商业银行用于补充资本金而发行的优先股,可以不强制分红和股息不累积,并分类为权益工具,而其他公司公开发行的优先股,应当分类为金融负债。鉴于此,四类企业更适合发行优先股:一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尤其是资本充足率较低的商业银行,出于满足资本监管要求的需要,对发行优先股具有较大的需求。二是现金流充裕但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如电力热力、土木建筑、石油石化等企业具有良好现金流,但资产负债率较高,其可以非公开发行固定股息率的优先股,在吸纳更多资本的同时,能够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三是资金不充裕且具有并购重组需求的企业。其可以根据并购双方的需求灵活设计,解决企业并购重组的实际困难,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活动。四是发债额度用满的企业。其可以通过发行优先股进行融资。

投资需求分析

目前,债券市场上的投资者主要为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及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鉴于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不同,各类投资机构对创新资本工具的投资需求也存在一定差异。

(一)商业银行对创新资本工具的投资需求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银监会令2012年第1号)规定,商业银行对一般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而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400%~1250%(见表1)。由此可见,现行资本监管办法对商业银行投资权益资产有较大限制,而对投资债权资产的限制相对较小。因此,对于分类为金融负债的创新资本工具,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权重的考虑,或将具有更大的投资需求。

表1 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权重表

投资资产 风险权重

1.对一般企业的债权 100%

2.对符合标准的微型和小型企业的债权 75%

3.股权

3.1 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的股权投资 400%

3.2 因政策性原因并经国务院特别批准的对工商企业的股权投资 400%

3.3 对工商企业的其他股权投资 1250%

但同时笔者认为,投资者购买优先股与普通股所承担的风险有较大区别,建议监管部门制定更为明确、细致的风险权重标准,以区分评价投资者对于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投资行为。

(二)保险公司对创新资本工具的投资需求

保险公司对创新资本工具的投资需求,主要取决于保监会对保险资金运用比例、保险偿付能力指标的限制。

1.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的限制

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保险资金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账面余额,合计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30%,且重大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净资产;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的账面余额,不受投资比例的限制。同时,投资单一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的账面余额,均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因此,从资金运营比例限制的角度看,保险公司投资分类为债务工具的创新资本工具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小。

2.保险偿付能力充足率的限制

保险公司投资不同会计属性的资产,会对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8〕1号),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即资本充足率,是指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其中实际资本为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最低资本根据保监会《关于实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有关事项的通知》来确定。公式如下:

其中: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2号:投资资产》及《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第6号:认可负债》对保险公司投资资产及负债的认可标准进行了规定,具体见表2。

表2 保险公司投资资产及负债的认可标准

项目 分类 认可标准

认可资产 金融债券 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非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金融债 100%

资本充足率低于8%的非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金融债 90%

AA级以上(含AA级)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 100%

AA级以下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债券 90%

企业债券(含可转债) AA级以上(含AA级)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 100%

AA级以下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 90%

资产证券化产品 AAA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100%

AAA级以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90%

权益投资 未被证券交易所实施特别处理的上市股票 95%

证券投资基金

其他权益工具 0%(另有规定的除外)

认可负债 一般负债 100%

对外担保/保证形成的或有负债 50%

次级债 剩余年限在1年以内的 80%

剩余年限在1年以上(含1年)2年以内的 60%

剩余年限在2年以上(含2年)3年以内的 40%

剩余年限在3年以上(含3年)4年以内的 20%

剩余年限在4年以上(含4年)的 0%

根据表2,保险公司投资创新资本工具时,其会计分类直接影响着保险公司认可资产的计算,从而影响偿付能力充足率,即保险公司投资分类为债务工具的创新资本工具,对其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影响较小;而投资于分类为权益工具的创新资本工具,可能会减少认可资产,从而降低偿付能力充足率。

根据保监会《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及《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其投资行为有较大影响。具体来说,如果保险公司上一会计年度末或投资时上季度末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50%,则不得投资股权;如果保险公司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则不得投资无担保非金融企业(公司)债券,已经持有上述债券的,不得继续增持并适时减持;如果保险公司上季度末偿付能力处于120%和150%之间,应当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严格控制投资无担保非金融企业(公司)债券的品种和比例。

(三)证券公司对创新资本工具的投资需求

证券公司投资创新资本工具,受到证监会《关于调整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的规定(2012年修订)》的约束。

根据表3,在计算净资本时,证券公司投资企业债券扣减的比例明显小于投资股权时应扣减的比例。基于此,与投资权益工具相比较,证券公司投资债务工具受净资本的约束更小。但是,划分为权益工具的创新资本工具并不属于股票的范畴,现行的证券公司净资本计算办法没有就其扣减比例进行明确规定。

表3 证券公司计算净资本扣减比例

项目 扣减比例

1.股票

1.1 上海180指数、深圳100指数、沪深300指数成分股 10%

1.2 一般上市股票 15%

1.3 未上市流通的股票 20%

1.4 限制流通的股票 20%

1.5 持有一种股票的市值与该股票市值的比例超过5%的 40%

1.6 ST股票 50%

1.7 *ST股票 60%

1.8 已退市且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股票 80%

1.9 已退市且未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股票 100%

2.企业债券(包括公司债券)

2.1 有担保 5%

2.2 没有担保 10%

(四)基金公司对创新资本工具的投资需求

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相比较,监管部门对基金公司投资行为的限制相对较少。根据证监会《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2012年修订)》,6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的,为股票基金;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债券的,为债券基金;仅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为货币市场基金。因此,股票基金倾向于分类为权益工具的创新资本工具,而债券基金倾向于分类为债务工具的创新资本工具。

(五)社保基金对创新资本工具的投资需求

社保基金是证券市场的重要投资者。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12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理事会直接运作的社保基金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其他投资需委托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并委托社保基金托管人托管。

对于投资管理人管理的社保基金,《暂行办法》对其投资行为进行了限定(见表4)。表4显示,《暂行办法》对社保基金投资企业债限定了较小的比重,而对投资股票限定的比重较大。基于此,社保基金或许对流动性更好、收益率也相对稳定、股性更强的优先股具有更大的投资动力,而对可续期债券、永续中票的投资需求相对较小。

表4 社保基金投资资产及投资比重

投资资产 投资比重

1.银行存款和国债 ≥50%

1.1银行存款 ≥10%

2.企业债、金融债 ≤10%

3.证券投资基金、股票 ≤40%

4.单个投资管理人管理的社保基金资产投资于一家企业所发行的证券或单只证券投资基金,不得超过该企业所发行证券或该基金份额的5%;按成本计算,不得超过其管理的社保基金资产总值的10%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在投资创新资本工具时,其投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工具的会计分类属性。其中,商业银行受到的限制最大,出于资本管理的考虑,应更倾向于投资分类为债务工具的创新资本工具;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分类为权益工具的创新资本工具时受到一定的资本约束,但影响不大;基金公司及社保资金受到的约束最小。

综上,可续期债券、永续中票与优先股等创新资本工具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品种,可以更好地满足发行人的融资需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且还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标的。随着创新产品监管政策的逐步完善、市场配套措施的不断落实,可续期债券、永续中票与优先股等创新资本工具一定会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债券融资部

责任编辑:罗邦敏 刘颖

上一篇:绿色化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服饰与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