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论文范文

2024-07-21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运用事件研究法。设置了一个更短的事件窗口。就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A股市场的总体影响和基于中国证监会分类的13个行业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无论对总体股票市场还是行业股票的短期影响,在统计上都是不显著的,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影响甚小。

关键词:货币政策 股票市场 事件研究法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众多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越来越多的居民将资金投向股市,股票在居民资产结构配置中的比例持续增加。根据股票价格估值模型,货币政策的变动会以两种方式影响股票收益率:(1)改变贴现率会对股票收益产生直接影响。在股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贴现率越大,股票价格就会越小;相反,贴现率越小。股票价格会越大。央行实施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会使利率提高,高利率使得企业未来现金流下降进而使股价下降;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利率降低,利率的下降使得企业未来现金流增加进而使股价上升。(2)货币政策变动通过改变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会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间接影响。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而且公司股价也会增长;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经济增长,公司股价也会下降。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不论对于股票投资者,还是对于货币政策当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投资者而言,股票价格与其资产组合密切相关;而对于中央银行,这一问题可以检验货币政策是否经由股票市场传导。

二、文献综述

1 国外文献综述。国外就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Sprinkd(1964),他首先研究了货币政策变量变化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运用作图的方法,发现1918年-1963年期间,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峰值领先股价约15个月,谷底值领先股价约两个月。

Keran(1971)考察了1956年第一季度到1970年第二季度的数据,经过回归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领先S&P500指数两个季度。Homa和Jaffe(1971)、Hamburger和Koehin(1972)运用相同的方法,得出与Keran(1971)相同的结论。

Berkman(1978)和Lynge(1981)分别以M1和M1、M2作为货币政策的衡量指标。运用事件研究法,他们发现货币供应量变化和股市价格变化之间存在逆向变化关系。Pearce和Roley(1983)以M1作为货币政策的衡量指标,并将货币供应量变化区分为预期和非预期的,主要研究股票价格如何对非预期货币供应量变化做出反应,结果发现未预期到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股市价格成反比。

Jenson和Hohnson(1995)发现货币政策发展与股票收益模式有关。他们的研究表明,贴现率下降时的长期股票收益率要高于贴现率上升时的收益率,而且波动性小。Jenson、Mercer and Johnson(1996)運用双重虚拟变量来度量货币政策态势,以表明贴现率的变化。结果发现,股票收益的可预测性既依赖于货币政策环境,也依赖于商业环境,股票的预期收益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要高于宽松时期。他们的研究也表明商业环境与股票收益之间存在不对称性:只有在货币政策扩张时期,商业环境才可以用来预测未来股票收益;而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商业环境不能预测未来股票收益。

Thorbeeke(1997)运用一系列方法检验了美国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的关系。运用VAR模型(包括股票月度收益率、产出增长、通货膨胀、联邦基金利率),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冲击对市值较小的股票有更大的影响。在这篇论文中,Thorbecke(1997)运用Bosehen和Mills’(1995)指数作为度量货币政策环境的变量,根据他的VAR模型,研究发现。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月度股票收益有大而且统计上显著的正影响。

Patelis(1997)运用Fama和French(1989)的长期回归法,运用两组自,变量:货币政策变量和融资变量。检验了美国股票收益的一部分是否可以归因于货币政策态势的变动。结果发现,货币政策变量是股票未来收益的重要预测指标,虽然这些指标对观测到的股票收益的可预测性并不能给出全面的解释。为此,Patelis的解释是,货币政策指标是超额股票收益的重要指标。

Conover、Jenson和Hohnson(1999)的研究表明,不仅美国股票市场,而且外国股票市场都与美国货币环境有关。他们发现,从1956年-1995年,12个OECD国家的股票收益在美国和各自国家货币政策扩张时期要高于紧缩时期。

Cassda和Morona(2004)也使用了VAR方法。他们使用了协整VAR模型(包括实际GDP、通货膨胀、实际M3余额、短期利率、债券收益率、股票实际价格)来检验欧洲地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基于脉冲响应分析发现,持久的、积极的货币政策冲击对于股票实际价格有暂时的积极影响。

Michael Ehrman和Marcel Fmtzseher(2004)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对般票市场的影响。结果发现,平均而言,货币政策紧缩50个基点,会使股票收益降低大约3%。此外,当货币政策变动未被预期到、货币政策态势存在定向变动和市场高度不确定时期,股票收益反应会更加强烈。美国个股对货币政策冲击具有高度的不一致性,且这种这种高度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与融资约束(Jnancial constraint)和托宾q有关。研究也表明,美国货币政策具有很强的行业效应;构成S&P500的股票中现金流量低、规模小、信用评级低,资产负债率低,PE值高,托宾q高的股票受到的影响更大。

Christos Ioannidis和Ahxandros Kontonikas(2006)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变动对股票收益有显著的影响,从而支持了货币政策经由股票市场传导的观点。

2 国内文献综述。钱小安(1998)采用经典静态回归的方法,考察了1994年3月-1997年6月沪指和深指的同比增长率作为股票价格指标。对货币供给量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沪指、深指与中国M0同向变化、与M1无关、与M2反向变化,相关性较弱,且不稳定。他认为预期因素在股价形成中更重要,故货币政策影响不大。

唐齐鸣(2000)研究了1991年1月-1997年12月,中国股票收益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发现股票收益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具有正的相关关系。

李红艳、汪涛(2000)采用1993年1月-1999年8月的数据检验了货币供给量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价格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货币供给量不是引起股票市场

变动的因素。

孙华好、马跃(2003)采用滚动式向量自回归与增加时滞的自回归系统(augrnented VAR)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相结合的计量估计方法,分析1993年10月--2002年6月的月度数据,结果发现货币供给量(M0、M1、M2)对股市没有影响,央行的利率变动量在15个子样本中对股价产生了显著影响。

胡援成、程建伟(2003)运用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方法,以货币供给量MO、M1,名义利率R和真实利率NR作为解释变量,以沪深两市股票流通总市值Y为被解释變量,研究了1993年一2001年的季度数据,对中国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货币供给量对股票市场有较大的影响,而利率对于股票市场的影响较小。

上述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就央行货币政策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这些研究结果对投资者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宏观指导意义,对货币当局的政策制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建立较早,发展也比较成熟,所以上述国外文献基本上都是以发达国家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股票市场相比,中国股票市场建立时间还不到20年,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也就不足为奇。另外,现有的中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总体影响,而各个行业股票对于货币政策的反应如何,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投资者和货币政策当局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事件研究法,以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公布为事件,就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A股市场和A股行业股票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A股市场的短期影响甚微。

三、数据与方法

1 数据来源:1998年3月21日--2010年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27次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其中8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关存款准备金率的数据来源于搜狐证券。A股市场日收益率和中国证监会分类的各行业A股日收益率数据均来源于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RESSET)。

2 方法:本文将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的短期影响。事件研究法主要是观察某一事件的发生或某一资讯的发布是否会影响股票价格或交易量的变化。该方法是Fama和Roll等人在1969年分析股票拆细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时提出来的,目前已经成为金融经济领域常用的一种计量统计方法。事件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以某一行为作为“事件”,考察事件前后一段时间内样本股票价格或收益率的变化,来解释这一事件对样本股票价格或收益率变化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选取2010年1月12日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作为事件,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为事件发生日,如果当日没有开盘则以事件发生后第一个交易日为事件日,然后将事件日前后分为“事件期”和“估计期”两个阶段。在运用事件研究法进行研究时,许多文献都设置了较长的事件窗口。这种方法引起了学者的质疑。在一个较长的事件窗口内,其他事件的发生也有可能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因此。较长的事件窗口使得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和其他事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很难进行区别,因此较为理想的方法,是尽可能设置一个较短的事件窗口来研究货币政策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外国有学者已经开始采用高频数据,就货币政策公布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进行研究,其时间窗口在几分钟之内。但是我国目前要获得这样的数据还不太现实。

四、实证检验

运用上述方法,本文检验的2010年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总体A股市场和各行业股票累积异常收益率指标总结如表1。

从表l可以看出,2010年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O.5%,从t统计量来看。无论对A股总体市场,还是对各行业股票的影响都是高度不显著的。但单个行业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得反应是各不相同的,其中A股总体市场。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股票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综合类行业都获得了正的平均异常收益率,而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技术业以及传播与文化产业都获得了负的平均异常收益率。

五、结论

根据相关理论,央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使股票价格下跌。上述检验结果显然与该理论相矛盾。这可能与下列原因有关:(1)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商业银行这一问题的解决。但从实践来看,居民将资金投人到股票市场,一般情况下,这部分资金是居民储蓄的一部分,但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会影响居民的储蓄。另外,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主要不是靠银行贷款,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对我国股票市场几乎没有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2)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时滞。存款准备金率变动首先影响货币供给量,然后再影响股票市场,由于时滞的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短期内并不会对我国A股市场及各行业股票收益造成影响。(3)各类投资者已经预期到了央行的这一行为。根据有效市场理论,信息可被分为预期的和未预期的,预期的信息不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只有未预期到的信息才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因此。上述检验结果表明,央行这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举动早已为市场所预期。因此,当央行宣布政策变动时。股票价格没有相应变动。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论文范文第2篇

2013年, 在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期间, 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随后, 该倡议写入中共三中全会《决定》, 成为国家战略。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一方面, 是古代丝路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 是破解当下国内国外经济困局的良方。

从国内形势来看, 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 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根据2017年数据, 我国目前GDP比重中第三产业占比为51.6%, 已经超过50%, 我国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 应把重点转向调结构。第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必须意识到经济发展需要市场化, 但宏观调控又必不可少, 重点是选择何种调节方式, 对于中国而言, 必须谨记2008年4万亿投资的教训, 不能再走大水漫灌的老路, 而是要走微调, 预调, 定向调的新路。第三, 人口问题。庞大的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因, 但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劳动力成本升高, 如何此情形下谋求长期均衡发展是一个重要命题。

就国际背景而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世界经济陷入低迷, 各国经济苦无良方扭转颓势。而危机的暴发也让人们再一次意识到西方经济体系并不完美, 旧有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新的突破口。正是鉴于这样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状况, “一带一路”政策应运而生。

2 数量分析

“一带一路”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冲击是多层次的, 本文将以出口贸易为视角, 分析其影响。首先, 从总量上看, 2009到2016年, 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为27865942.5, 36554666.5, 45192020.37, 49774386, 56480923.6, 63170489, 60556773, 57600768 (单位:万美元) , 观察数字可以发现其呈上升趋势。而在不同年份, 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额的增长率不同。其中, 2012年和2013年增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2012年, 增速为2.06%, 而2013年, 这一速度骤升至5.24%。而对比非一带一路国家, 增速总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将以此为基础, 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本文将选用混合横截面的分析方法。数据为2009-201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与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模型设定为:

时间为一带一路政策提出之前, d2=0, 一带一路政策提出之后, d2=1。

对非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 dt=0, 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额, dt=1。

e为汇率, 为人民币兑美元年均汇率。

其中, y是关注的结果。而δ1衡量了一带一路政策对我国出口额的影响。经过回归得到R2为0.899803。说明该方程的解释力度很强。δ1的P值为0.3784, 结果不显著。说明“一带一路”的政策效果没有预计中的大, 鉴于此, 我们对比分析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比较优势, 寻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思路。

3 比较优势分析

出口贸易可以分为两类, 分别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首先, 对于服务贸易, 建筑服务表现突出, 2014年的比较优势为3.21, 这意味着中国在该年其服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21倍。同时, 通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在确认过程中。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地区, 在运输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2014年高达3.00。而东南亚地区在旅游业方面的比较优势日趋深化。而中东欧作为联通中国和欧洲的“桥头堡”, 在运输服务方面优势突出。

而在货物出口方面, 一方面, 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 其比较优势明显, 但是以纺织, 服装, 鞋类为代表, 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而另一方面, 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电子和电气产品的比较优势逐年增强。而中亚和西亚北非地区依然在初级产品方面具有强劲的比较优势。同时, 中国沿海地区在纺织, 服装, 鞋类的比较优势正在被东南亚地区瓜分。而独联体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及传统的钢铁工业优势, 在初级产品, 资源型产品和钢铁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对于处于转型阶段的中东欧国家在初级产品, 资源产品和钢铁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其中, 技术制成品的比较优势呈现出增长势头。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一方面, 要稳固自身传统服务出口, 另一方面, 要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 这是中国逐渐建立服务贸易比较优势, 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的必由之路。同时, 也要重视货物出口贸易方面技术的提升。实现“以出口技术为导向”的贸易模式, 打造中国高端的制造发展路线。只有如此, 才能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之下, 从根本上扩大出口贸易的规模, 提高出口贸易的质量, 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一带一路”是一项对外政策, 势必将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立足于出口贸易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 对该政策进行概述。然后, 运用描述统计和计量分析的方法, 评判政策效果。最后, 以计量经济分析结果为基础, 对比分析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比较优势, 为促进出口贸易提供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出口贸易,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 孙楚仁, 张楠, 刘雅莹.“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 2017 (2) .

[2] 公丕萍, 宋周莺, 刘卫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 2015 (5) .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越南与美国从昔日敌人到当前的“全面伙伴关系”,是越南“全方位、多样化”外交政策的成功,也是建立“强大经济”,借助第三方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的长远谋略。同样,越美关系的发展也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一部分,是美国加强其在该地区影响力的战略选择。尽管越美关系近年来军事安全合作步伐加快,但越美之间存在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方面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未来越美之间的关系将依赖于越美如何平衡人权、贸易和地缘政治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越美关系 战略选择 外交互动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调整,以及近期南海局势的紧张,越美关系越来越成为值得关注的双边关系。越美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建交初期相对冷淡,2005年之后逐渐升温,再到近年来急剧升温的过程。两国关系也不断加深,从外交正常化到经济正常化,再到近期不断引人注目的国防安全合作。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近期访美,更是将越南与美国关系提升为“全面伙伴关系”。在越美关系发展中,双边关系中的改善或拐点大都是越南起主动作用①。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和地区安全局势的变化,美国开始调整其全球战略,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影响,越南在美国战略中的地位也不断提升。尽管存在着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分岐,但战略利益的交汇使越南与美国选择加强双边关系,从昔日敌人成为当前的全面伙伴。

越南对美国的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原来是管理学的概念。这一概念引进国际关系领域是指某国的国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后,其对外政策所做出的主动变化。越南对美国的战略选择是基于转变外交政策、发展国内经济与增强安全实力的需要。

冷战时期,越南与苏联结盟,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加之入侵柬埔寨,越南在国际社会中处于被孤立和被封锁的状态。为了打破被孤立状态,越南一方面从柬埔寨撤军,一方面调整外交战略。1986年,越共“六大”决定,越南必须进行内外政策的全面调整,对内推进经济革新,对外则提出“广交友、少树敌,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越南国内经济服务”的外交总方针②。1988年,越共政治局颁布十三次会议决议——《关于新形势下的对外政策任务》,主张调整与中国、美国和东盟的关系,为经济建设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是越南外交调整的重大突破,即不再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敌友。1991年6月,越共召开“七大”,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政治制度不同的所有国家进行平等互利的合作③。1992年6月,越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在《当前的时局与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提出新形势下越南的外交政策是“开放的、多样化、全方位的”,并提出“扩大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④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越南外交的重点。2006年,越共“十大”提出“深化、稳定和巩固已建立的国际联系”⑤,注重与大国加强联系和深化关系。2011年,越共“十一大”提出“主动融入国际社会”,谋求在东盟中发挥领导作用,提升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大国,尤其是美国的支持。所以,发展与美国关系不仅是越南“全方位、多样化”外交政策的需要,而且也是其提升国际社会地位的需要。

其次,发展与美国关系有利于越南经济发展。1988年,越共政治局十三次会议决议强调,“经济薄弱、政治孤立、经济封锁是我国安全和独立的主要威胁,保卫和平、发展经济是最高战略目标,是全党和全体人民的利益”。⑥越南连续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经济已近于崩溃的边缘,苏联的解体更是让越南失去了唯一的外部经济来源。打破经济封锁,发展经济成为越南的最高国家利益和最高战略目标。时任越共中央总书记的阮文灵曾主张“越南不应该只同原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国际关系,而同时应该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建立经济关系”。⑦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且掌控着有影响力的多边经济机制。改善与美国关系,无疑是越南摆脱经济封锁和经济困顿的最好选择。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越南经济持续低迷,2012年GDP增长仅5.03%,不仅低于5.2%~5.5%的计划目标,而且是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⑧。美国是越南的最大出口国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国,还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主要谈判对象,越南希望借力美国摆脱经济低迷的“泥潭”。

再次,加强与美国关系可以增强越南应对安全问题的实力,有利于实施大国平衡战略。越南的安全观从侧重于军事实力的传统安全观逐渐向“综合安全”和“相互安全”转变,更加重视对外关系在安全中的作用,即利用现实主义的权力制衡原理,通过借助他国之力保障自身安全。“当越南感到不安全的时候,它会对谁感到不安呢?老挝?柬埔寨?泰国?美国太遥远了……所以就是中国。”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军事现代化引发了越南的担忧,作为一个庞大的快速发展国家的邻国本已心生恐惧,再加上两国之间存在着领土领海的争端,就更加引起越南对自身安全利益的担忧。作为毗邻大国的小国,越南自身实力无法与毗邻大国抗衡,而扩大与第三国的关系则可以增强小国与毗邻大国的实力对比⑩。世界超级大国美国是越南所能借助的最好的外部力量。近年来,越南领导人一直致力于与美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希望通过加深与美国关系更加有效地实施大国平衡战略。

美国对越南的战略选择

美国对越南的战略选择主要是基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越南因其与中国的地缘关系、领海争端等,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个重要棋子。此外,越南重要的战略位置也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不可忽视的。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始终奉行“两洋”战略(大西洋和太平洋),从未放弃过对亚太地区的经营。冷战时期,美国更是与苏联在该地区展开激烈的争夺,越南成为两个阵营对垒交锋的前沿。美国企图扶植南越政权阻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地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陷入越战,在经济、心理、社会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越战综合症”。战后,美国曾试图通过孤立越南忘却和治愈这一伤痛。1990年,布什政府开始对越南采取接触战略,克林顿政府则提出全面接触战略,并开启了美越关系外交正常化。小布什政府时期,美越关系在经济上逐步走向正常化。2009年,奥巴马政府提出亚太新战略,推出“重返亚太”的口号,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越南以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了美国的拉拢对象,双边国防安全合作不断加强,美越关系开始急剧升温。2012年,美国发表新版《国家军事战略报告》,强调将加强与菲律宾、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尼以及新加坡等国的军事关系,尤其要把越南塑造为新的战略伙伴,为其战略调整服务。

美国视越南为重返亚太的战略支点,重返东南亚的桥头堡,首要原因是美国可以借力越南制衡中国。美国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其实质就是平衡中国崛起后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保障美国在该地区的国家利益。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曼谷宣布“美国归来”,预示着美国重返东南亚的开启,随后美国与东盟签订了《东南亚和平友好条约》,2010年,首届美国—东盟峰会在纽约召开。美国一方面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关系,一方面巩固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关系,其中与越南的双边关系升温明显。越南与中国虽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相同,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政治因素,越南对中国一直存有疑虑,视中国为“不可预测的北方巨人”。中国崛起的现实以及中越间存在的领海主权争端,使越南对中国更加警惕。美国正是基于与越南共同的安全关切,以及越南在经济、安全上有求于美国的现实,欲借越南之力平衡中国。

其次,越南战略位置重要,有助于美国在亚太的军力部署和确保海上航道自由。在2012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时任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作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修订和补充,其中针对中国的防范势头上升。越南金兰湾海军基地是重要的军港,港湾深入内陆17公里,可停泊航空母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深水港之一。它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枢纽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美国海军60%的舰船部署到亚太地区后,其后勤补给、舰船维修、人员休整等需要新的港湾以维持其前沿部署。如果美国海军能够进驻金兰湾,可与菲律宾苏比克湾的第七舰队航舰战斗群驻地相互连结,则能有效控制南海水域,平衡中国的崛起。同时,美国也欲通过深化与越南关系影响其改革进程,促进个人自由、改善人权、扩大民主,乃至改变越南现有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

越美关系中的外交互动

越美关系总体上呈现出从冷淡到热情,从敌人到伙伴的渐进发展过程,前期发展相对冷淡,2005年后逐渐升温,近年来呈现急剧升温的态势。1988年9月,越南开始与美国合作解决越战美军失踪人员问题,并开展人权对话,希望以此表达改善关系的诚意。1991年4月,美国公布美越关系正常化的详细路线图计划,直到1994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才下令解除对越南的贸易禁运。1995年7月,美国和越南虽恢复外交关系,但迟至1997年5月,美国派驻的越南大使才正式就职。2000年美国国防部长科恩访越,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形式大于内容。同年11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越南时,还与时任越共中央总书记黎可漂因民主、人权等问题相互批驳,最终不欢而散。这一时期,越美在加强双边合作中虽仍存在较强的战略疑虑和人权障碍,但在国内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双边经济关系取得一定进展。2001年,越美签订双边贸易协定(BTA),又于2003年分别签署了《双边纺织品协议》和《航空协议》,截至2004年底,美国在所有对越南投资的75个经济体中排第11位,共有215个项目,13亿美元注册资金。越南计划投资部外国投资局副局长阮英俊称:“如果将从第三国的投资计算在内,美国向越南的直接投资要高出三倍多。”2003年,越南国防部长范文茶访美,之后不久美军“范德格里夫特”号导弹护卫舰访问胡志明市,这是双边国防军事往来的开始,开启了越美之间的军舰互访机制。

自2005年越南总理潘文凯访美之后,越美关系开始逐步升温。此次访问不仅使美国作出支持越南加入WTO,取消越南纺织品出口配额等的经济承诺,而且也奠定了未来情报、军事等合作基础。2006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越,他在河内对新闻记者说,美越两国正在考虑加强和扩大军事关系的途径。同年11月,美国总统小布什访越,给予越南永久最惠国待遇,这标志着越美两国双边关系的完全正常化。2007年1月,越南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第150个成员国。2007年越南国家主席阮明哲访美,带回了110亿美元的经济合同和订单,双方签订了《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当年美国成为越南的最大出口市场,双边贸易额达120亿美元,同时美国还是越南的第五大投资国,2008年前五个月就达到40多亿美元。据美国贸易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越南是东亚国家中美国给予经济和教育援助最多的国家,美越双边贸易额达152.83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3.61%,越南出口美国126.10亿美元,增长19.60%,美出口越南26.73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46.60%。所以,有学者认为,“双边贸易和投资已成为新越美关系中的面包与黄油”。2007年,美国修改武器贸易条例,允许视情况向越南出售非致命性武器。2008年,越南总理阮晋勇访美,双方一致同意设立两国间关于政治国防安全问题高级官员对话机制;此次访问中,美国总统小布什明确表示支持越南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2008年10月,越美首次政治国防与安全对话在河内举行,此后每年轮流在越美首都举办,至今已举办五次。越美双边经济关系捆绑更加紧密。2008年11月,越南副总理黄中海访美,时任美国国务卿赖斯表示欢迎越南加入TPP的谈判,认为越南早日加入该机制符合越南向地区和世界经济开放和融入的趋势。2010年3月,越南参加了TPP的首次谈判。2013年7月,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美,双方确定将争取于今年内完成TPP谈判。越南外交部长范平明称,这将有助于越南融入区域经济,促进越南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创造就业机会。目前美国虽然只是越南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却是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场,从美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电子机械、钢铁、塑料等)不但不会冲击越南国内经济,而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2011年9月18日,美国商务部助理部长兼美国外贸服务局局长库马尔访问越南胡志明市时称,“贸易平衡不是美国的目的。我们不会减少来自越南的进口,而是要鼓励更多的越南产品出口美国。促使美国出口的动力是市场。”

近年来,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出,以及南海问题的升温,越美关系急剧升温。2010年,越南利用其东盟轮值主席国身份不断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美国是越南的主要拉拢对象。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美演讲时直言:“针对变化中的地区和世界局势,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大国有重要责任处理地区热点问题,例如‘东海’(即南海)。”明确表示希望看到美国在亚太发挥更大影响。2010年7月,在第17届东盟地区论坛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宣称“美国在航海自由,开放亚洲海上通道上具有国家利益”,并且认为解决南海争端是“地区稳定的关键所在”。同年,奥巴马政府还与越南就分享核燃料和核技术事宜举行高级谈判,一旦谈判顺利结束,美国将向越南提供所有关于核材料生产、保存及研究的信息。2010年,两国开启国防部副部长级对话机制,即国防政策对话会议,形成经常性的高层对话机制,就涉及两国国防安全的国际和区域问题交换意见,增强两国间的了解与信任,开展两国间的国防合作。2010年两国海军交流也频繁起来,6月,“仁慈”号医疗船访越;8月,“乔治?华盛顿”号航母、“约翰?麦凯恩”号驱逐舰分别访越南岘港,后者还与越南首次开展了海军联合演习;9月,两艘美军运输指挥船在越南接受维修服务。2011年8月1日,美国驻河内大使馆发表声明称,越南和美国的军方代表就两国间建立起正式军事医学伙伴关系达成协议。这是两国自1995年邦交正常化以来首次签署涉及军事合作的正式协议。以上外交互动既体现出美国急于拉拢越南的心态,也表露出越南欲与美国建立更紧密关系的考虑。2010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首次提出越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此后越南在不同场合明确表示希望推动越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越南认为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可以加强安全合作,而且能提高越南在国际社会的地位。目前越南已与包括俄、中、英、法在内的9个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5月,越南总理阮晋勇在第12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的主旨发言强调,越南将致力于与联合国所有常任理事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但由于对“战略伙伴关系”的不同理解,美国国内面临的人权压力,以及避免关系过快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2013年7月,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美,越美《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所列九大合作领域也只是已有合作的总结。

冷战后,越美关系从冷到热的发展过程,是越南与美国基于各自战略利益而展开的外交互动的结果。越南革新开放后逐渐实现了从意识形态到国家利益的战略思想转变,形成了“全方位、多样化”外交政策,改善与发展对美关系不仅只是摆脱政治孤立的权宜之计,更是建立“强大经济”,借助第三方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的长远谋略。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越南在制衡中国、维护海上通道自由等战略部署中作用凸显,给予越南经济实惠,提供安全保障成为美国拉拢越南的重要手段。但应当注意到,越美之间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分歧是不可调和的。越南与美国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是不可能逾越越南共产党执政这一现实红线的。未来越美之间的关系将依赖于越美如何平衡人权、贸易和地缘政治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中国的关注,同样也是地区内各国所关注的焦点。尽管越南与美国关系背后有明显针对中国的考虑,但这只是大国政治在地区博弈的一个侧面。未来,随着中国发展的持续和美国参与的加强,地区实力对比会继续发生微妙变化,大国政治中合作的一面将不断增强,越美关系作为地区总体框架内的一部分,不会有突破性发展。

注释

[越]阮孟雄:《越美关系:回首35年》,《国际研究》,2010年第3期,第5~24页。

《越南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文件》,河内:事实出版社,1987年,第99~108页。

《越南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文件》,河内:事实出版社,1991年,第88~90页。

[越]杜梅:《当前局势与我们的任务》,《共产杂志》,1992年第6期,第3~4页。

《越南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6年,第112页。

《越南共产党政治局十三次会议决议》,河内:事实出版社,1988年,第17页。

越南《西贡解放报》,1997年7月28日。

越南《回顾2012年越南经济》,《海关报》,2012年12月31日,http://www.baohaiquan.vn/pages/nhin-lai-kinh-te-viet-nam-2012.aspx

http://www.voanews.com/content/vietnamese-president-in-washington-seeking-new-relationship/1709661.htm.

[越]阮武松:《毗邻大国小国的共存:理论与实践》,《国际研究》,2010年第2期。

Brantly Womack, China and Vietnam -the politics of Asymmet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9.

李春霞:《越南官方媒体的中国认知变迁分析——以越南〈人民报〉(2000-2011)为样本》,《当代亚太》,2012年第5期。

《访齐建国:越南不可能成为美国的“盟国”》,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2-07/2953688.html。

《美国—越南的最大投资国》,越南驻美使馆官网,http://viet.vietnamembassy.us/tintuc/story.php?d=20060223141559。

《越南加强外交提升国际地位》,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6655663.html。

《关于美越关系的研讨》,越南驻美使馆官网,http://viet.vietnamembassy.us/tintuc/story.php?d=20081008162048。

《2008年美越贸易金额达150亿美元以上》,http://viet.vietnamembassy.us/tintuc/story.php?d=20090309155120。

Frederick Z. Brown,\"Rapprochement between Vietnam and the U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ume 32 Number 3, December 2010, p.317, America Re-engages Southeast Asia.

《阮晋勇总理与小布什总统会谈》,越南驻美使馆官网,http://viet.vietnamembassy.us/tintuc/story.php?d=20080702110511。

《副总理黄中海会见美国外长》,越南驻美使馆官网,http://viet.vietnamembassy.us/tintuc/story.php?d=20081120161655。

《外交部长范平明谈国家主席张晋创访美》,http://nguyentandung.org/bo-truong-pham-binh-minh-noi-ve-chuyen-tham-my-cua-chu-tich-nuoc-truong-tan-sang.html。

《越南对于美国是重要的市场》,越南驻美使馆官网,http://viet.vietnamembassy.us/tintuc/story.php?d=20110919114603。

张晋创在美国国际与战略研究中心(CSIS)的演讲,http://www.voanews.com/content/vietnamese-president-in-washington-seeking-new-relationship/1709661.html。

转引自Carlyle A. Thayer,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11。

2011年7月7日,越南新任驻美国大使阮国强在向美国总统递交委任书时称,其任期内的任务是,为了两国人民的利益和地区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不断促进两国关系达到一个新高度,并最终实现两国成为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7月22日,在东盟外交部长会议上,越南外交部副部长范家谦与美国务卿希拉里会见时称,希望两国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并成为战略伙伴关系。

丁工俊:《关于战略伙伴关系的几点思考》,http://www.tapchicongsan.org.vn/Home/Nghiencuu-Traodoi/2013/22829/Vai-net-ve-quan-he-doi-tac-chien-luoc.aspx。

《2013年香格里拉对话》,http://nguyentandung.org/tag/doi-thoai-shangri-la-2013。

责 编∕凌肖汉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论文范文第4篇

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调整之后,玉米价格进入一个由市场主导的环境,这也是一个健康并可持续的状态。

实行了8年之久的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将被“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取而代之。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近日表示,新机制将采取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信贷支持等综合性措施,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合理消化行业库存。

“市场化收购”+“补贴”让玉米价格和收储政策走上市场化之路,这较当年大豆、棉花的“目标价格”改革更加市场化。目前,相关部门公开的信息中,只是明确了玉米是由市场定价,对于种植户的补贴标准则并未透露。

对于新政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习银生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出现价格严重偏低,相关部门将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适时进行托底收购。不过,届时政策给出的玉米托底收购价,可能只能够弥补玉米种植户的种植成本。”

习银生认为,政策调整后在短期内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震荡,不过从长远来看,玉米价格进入一个由市场主导的环境,这也是一个健康并可持续的状态。

新政落地

近年,我国粮食产品出现“三高”局面,产量、库存和进口量创历史新高。据统计,2008~2014年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扩大24%、产量增加30%。其中,东北产区面积增加35%,产量在全国的份额,由2008年的 39%,增加到2014年的43%。2012年,玉米超越稻谷,总产量突破2亿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

国内玉米进入国家库存,国外玉米价格相对较低,进而压缩了国内玉米的需求空间。

农业部是参与制定玉米政策改革的重要部门之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习银生表示,“国粮入库、洋粮入市”的现象使玉米产业链受到很大影响,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对玉米临储收购政策进行改革,逐步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政策调整后由市场决定玉米价格的走势,由市场调节资源的分配,通过这种机制来调节,进而使整个产业顺畅地运转起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粮价政策改革不仅具备倒逼机制,而且在国内外宏观环境上,具备推进粮价政策改革的有利条件,是全面启动改革的最佳时机。

2015年9月,玉米临时收购价格曾做出重大调整,从2014年的1.12元/斤降到1元/斤,收储价格降幅达10%。程国强表示,此次调低临储价格属于过渡性调整,虽然有利于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但实际收储超过1亿吨,不仅没有减缓收储压力,反而使玉米库存总量超过2.5亿吨,超出2015年全国玉米产量,政策调整远未到位。

事实上,即将实施的“市场化收购”+“补贴”是玉米价格由企业和种植户共同来商定,双方的交易价格基本上是完全市场化的,而国家层面承担的应该是给玉米种植户按照一定的标准补贴,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为种植户营造良好的卖粮环境,也是为整个粮食产品价格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一个先锋和示范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玉米新政实施的目的是让玉米政策向市场化之路加速迈进,甚至直接省去了此前大豆、棉花设定的“目标价格”,这也是对整个粮食收储政策的一个大胆尝试,目的是希望尽快缩减玉米种植面积,进而减少玉米总产量,尽早消化国家玉米库存,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中华粮网研究员郭春爱对《民生周刊》记者说:“当前玉米价格较高对食品加工、生产企业是很大的负担,不利于企业控制成本,而政策调整后由市场决定需求,那么玉米价格与市场价格接轨后,价格会有所回落,这有利于国内玉米加工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良好无形中会拉动玉米的需求,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而对于玉米种植户来说,目前最为关注的是在新的玉米收储政策实施后,国家最终能有多少补贴给到种植户手中?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习银生表示,政策调整后将按照市场化收购,国家在此基础上会有一定的补贴,但是具体会给玉米种植户补贴多少,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消息。习银生说:“也有一些决策者透露一些信息,补贴肯定会有,但是还是能保证玉米种植户有一定的收益。”

在采访中,有种植户担心,如果市场价格出现严重偏低,或者畸形发展该怎么办。

对此,习银生表示,在价格过低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会有干预措施,也就是保底价,会安排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托底收购,具体怎么操作并没有明确。不过,相关部门会有一套完整的预案。当市场价格影响整个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水平时,这种干预机制就有可能启动,如果市场上出现卖粮难问题,不排除国家再启动收购政策的可能。

去库存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经成为整个农业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玉米收储新政不仅牵涉上游玉米的种植调整,大范围波及其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且牵涉下游高库存的消解、中央财政负担的减压,以及国内饲料业、粮食加工產业的成本变动。

妥善解决好粮食临储库存问题,既是当前推进粮价政策改革的重要保障,更是当务之急。新政策出台目的就是要调整生产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首要的就是要压缩一些玉米种植面积,这也是将玉米的供求关系理顺到一个趋于平衡的状态。降低国家库存、减轻财政压力,促进整个玉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今年财政部、农业部整合了35个亿,促进玉米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在非主产区,通过鼓励和补贴的方式让玉米种植户减少玉米种植面积,为种植其他农作物的提供一些补贴,通过这个政策促进镰刀弯地区玉米生产结构的调整。而“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在“镰刀弯”地区是没有补贴的。

2015年农业部下发《“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调减5000万亩以上,今年计划下调目标是在1000万亩以上。可以看出,在调整玉米种植区域上,重点针对的是“镰刀弯”地区。“镰刀弯”具体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13个省份的部分地区,该区域在地图上形似镰刀,在过去的10年间,该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增长最多,不过,该区域不属于玉米优势产区,玉米产量低而且破坏环境,所以国家计划缩减该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

政策调整后对市场的震动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政策改革迫在眉睫。“这个震动期对农民来讲确实也很难,种植结构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如果非玉米主产区不改革,那么粮食主产区种植户的收益是很小的。今年秋天,玉米价格还可能会降低,所以农民的收入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尤其是‘镰刀弯’地区这样的非玉米主产区,受到的冲击会更大。”习银生说。

高库存和粮价走低的处境大概需要多久能有所改观?习银生坦言:“今年的产量可能会有所回落,但是国内的需求还是上不去。三四年的时间内很难扭转这个局面。我们仍然会面临供大于求的情况。这种情况要四五年之后才有可能缓解。”在习银生看来,这取决于好多因素,如国内需求、国际市场价格等因素。供大于求的关系,在5年之内难以有根本性扭转。

不过,习银生对政策调整表示很乐观,“首先,如果政策实施效果好,我们的玉米价格下降之后,可能会相应地减少玉米进口,增加对国内玉米的需求量;其次,通过政策调整能够使得国内玉米生产面积持续扩张的势头得到遏制或扭转;最后,国内玉米需求能够在政策调整后得到有效的促进。这样我们整个的玉米产业链就能很顺畅地运转起来。”习银生认为,玉米的价格进入一个由市场主导的环境,这也是一个健康并可持续的状态。国家库存从高位状态有所下降,对国家缓解财政压力、理顺供求关系来讲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从开放经济的视角出发,阐述比较优势及其动态化原则的利用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的指导地位,并借计量模型解析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资源要素禀赋改变以及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合理利用比较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结构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12-03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我们对外开放项目的不断延伸,国际业务的往来也将越来越频繁。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国际贸易学科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校教学可以快速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相关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教学单一、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国际贸易学生毕业后竞争力较弱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阐述国际贸易学科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了当下国际贸易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了国际贸易教学改革创新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国际贸易;教改;策略

1.国际贸易课程的意义

1.1国际贸易课程简述

国际贸易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具备进出口业务实操能力的人员,国际贸易课程中还将学习英语、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外贸商品知识等,是一门与国际商务息息相关的课程,旨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外贸相关的工作。

1.2国际贸易课程的意义

国际贸易课程的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相连,比如英语课程,将来在贸易公司做单证时就会用到,而且贸易公司有出国出差的机会,良好的英语口语和沟通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国际贸易课程的开设重点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国际贸易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操作内容。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通过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该专业将来从事工作的范围,对学生将来面向社会就业有很好的帮助。

2.国际贸易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国际贸易教学有时效,需要紧跟社会动态

国际贸易学科需要随时了解国际贸易的情况,知晓当下国际贸易的动态。在实际教学中既要做到以课本为基础,也要做到将国际贸易实时情况进行代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本内容无法实时根据国际贸易进行动态调整,这就需要教师熟知国际贸易动态,再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做到这一点还需教师不断提升自我。

2.2国际贸易教学中实践与社会结合不够紧密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学生实践是在校方购买的了一些实训软件的基础上进行开展,软件的内容尽管都是模仿工作中的实用场景进行搭建的,但是国际贸易是动态更新的,形式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国际贸易的实际工作中也是随着形势动态进行调整的,所以在学校进行国际贸易的实训是单一的,不能紧跟国际贸易的实际变化。

2.3国际贸易教师实践经验较匮乏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是熟悉教学内容,但是不熟悉在真正的国际贸易相关工作中的情况,教师们在一线岗位进行实训机会较少,导致缺乏实战经验。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是校方不太支持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也有可能是教师没有到企业时间的意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导致了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的情况。

3.国际贸易教改的可行性方案

3.1提升教师团队国际贸易综合能力

教师是学生接触国际贸易学科的直接媒介,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国际贸易教师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的提升国际贸易教师的国际贸易综合能力。教师要主动学习,关注国际贸易动态,最好的方式是参与国际贸易的工作,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协助教师在日常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让教师到国际贸易的企业中去兼职、参观和学习,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綜合能力。经历过国际贸易实操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可以讲透理论,还可以结合实践的经验提前帮助学生做好就业规划。有了实践经验教师,既可以提升国际贸易专业说服力,还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和改革,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3.2完善国际贸易校园实训机制

实践出真知,在国际贸易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进行实训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国际贸易教学体系化运作中,实训是不可忽视的,校方要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实训模拟场景的搭建和创新,让实训更加贴近真正的工作岗位。校方在不断提升实训硬件条件的同时,还要将实训机制进行完善,设置奖惩等级,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实训比赛等。在完善实训机制的同时,要注重落实情况的不断跟进和改进。

3.3做好校企合作,紧密联系

校企合作已经是各大高职院校长期在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为了国际贸易学生更加稳健的成长和未来良好的发展,校企合作还需要持续加强。传统的校企合作是学校向合作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在此基础上增加合作内容,比如:日常可以邀请企业高管到学校为学生开一场意义深远的讲座,让学生通过成功人士的故事分享,从中学习精神和职业追求,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让学生到企业熟悉工作流程、了解企业发展等,充分借助校企合作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好更优质的提升契机。

3.4借助新媒体,提升国际贸易教学质量

新媒体的出现已经让更多行业信息成为一种公共信息,拓宽了学生接触国际贸易信息的渠道。在校方的指导下,借助新媒体可以快速进行国际贸易教学创新和改革。比如借助新媒体可以直接连接一些国际贸易领域的大咖,通过直播的形式让大咖们为学生讲一堂经验分享课。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也是校方要借鉴之处,借助新媒体全面宣传国际贸易的知识点和信息,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还可以进行个性化教学,比如:在国际贸易英语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前剪辑一个相关的有趣动画画面,然后根据课堂实际内容进行英语配音,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可以加深学生记忆,让枯燥的课堂一下生动了起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学科是当下一门较为热门的学科,社会需求也在逐渐增加,这就需要开设有国际贸易学科的高职院校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毕业后有较大的竞争力。在提升国际贸易教学质量时,教师要注重自身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用切身体验去传授知识,校方也要在国际贸易实训教学中加大投资力度,搭建更加贴合当下市场环境的国际贸易实训平台,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便利为学生提供更多拓宽视野的机会,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只有校方足够重视,并不断改进教学,才能真正为社会输出优质国际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朱莎莎.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职业教育,2018(03):186.

[2]田浩国.《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3):02.

上一篇:英汉翻译中西文化差异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