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范文

2024-06-23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范文第1篇

横沥镇老人协会于1997年1月成立,从当初的30多名会员已发展到如今的100多人,现已经历了十个春秋,虽然岁月在不断地流逝,但老人协会“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宗旨却永恒不变。

横沥镇的老人协会是在陈汝辑、钟发明等老同志的牵头下发起成立的,从成立之初至今一直得到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协会成立的筹备阶段,镇政府就将横沥影剧院的三楼约180平方米的地方规划给老人协会作为活动场所,同时发动全镇的各机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捐资、捐物,镇政府带头捐款2000元作为活动启动资金,在镇府的大力号召下,镇机关、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也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资、捐物。协会成立当天,镇政府主要领导到现场致贺词,对协会的成立表示了大力的祝贺。协会成员主要来自圩镇的一些离退休干部职工和老人,协会设有专门的理事机构,包括一名会长、若干名副会长和委员,这些人都没有任何酬劳,是自愿担当这些职务的,协会奉行民主、互助、积极向上的精神,开办的娱乐节目都经过全体会员讨论一致通过。会员除了每年例行性地交纳24元的会员费外,平时都能力所能及地捐资、捐物,财务的使用情况也非常透明,保持每个月的上旬公布上一个月的财务使用情况。

协会成立之初仅设有晨操、象棋、乒乓球、麻将等4项娱乐节目,随着协会成员的不断增加,协会所办的项目也越来越丰富,现已增至7个娱乐节目,增设的节目包括唱歌、老人健康舞和钓鱼等。 1

协会每天都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有些是固定的活动,如规定了每周的

二、

四、六早上都要晨唱,每逢农历是

三、

六、九的日子则是音乐组专门的学习日,协会每年都会举办一些项目比赛,象棋、乒乓球、钓鱼等都是固定的比赛项目。会员个个都相当热爱协会,大有把其视为第二个家的感觉,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原横沥粮所退休职工刘兴同志,他自协会成立之初就是一名会员了,但他始终坚持十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热,他都坚持每天的下午到协会乒乓球室打球,虽然他今年已81高龄了,但看上去却仍很健朗。协会除了搞好内部的活动外,还经常与周边地区的老人协会互相交流,每年都会与淡水镇粤乐社举行主客地共两次的联谊活动,在今年6月17日举办的演唱活动中就吸引了许多居民前往观看,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据协会会长张锦坤介绍,为了更好地丰富我镇群众的文化生活,协会下来将计划到附近的一些村庄进行义演。

协会从成立之初至今一直都得到镇党委、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镇政府分管老人事业的领导在每年的春节和重阳节都会到协会进行慰问并送上慰问金,前些年,镇政府又将横沥影剧院的二楼划拨给协会,使得协会的活动场所增至360平方米,2006年又为协会音乐室配备了一部空调,协会的各种设备也配备得比较完善,现已有2台乒乓球台、4张麻将台及一套音响,音乐室里也配备了许多乐器,包括二胡、扬琴、秦琴、锣鼓等。去年,横沥镇政府还被区老龄委评为先进单位。

横沥镇党政办廖爱文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范文第2篇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改善民生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养老问题一直是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老龄化形势严峻,而农村老一代农民更是面临“劳无所能,老无所养”的双重困境,养老问题愈加严重。为实现我国老一代农民老有所养、颐养天年,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该问题解决路径,发挥多元主体的解决参与和合作解决该问题。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

党的十八大论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民生成就,并在十六大、十七大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和当前五位一体的社会总布局息息相关的。社会建设是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而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则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背景下对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进行探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解决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的关系

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解决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是互为犄角、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能够给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奠定充足的物质基础与社会保障,另一方面解决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解决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

首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必须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在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不断开拓新思路取得新进展,保证可持续性发展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由于经济迅速发展与计划生育政策负面后果等因素的逐渐显现,中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加之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等因素,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我国现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作为社会民生的重点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无法回避的障碍。

其次,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与内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关键和目的。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作为人民群众生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组成部分。解决农村老一定农民养老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后,我国当前水平的小康,还处于较低水平。与此同时,“当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以及人口流动常态化等因素快速变化,导致农民传统养老保障弱化,而现代养老保障制度保障水平又非常低下,农民养老保障整体上处于不断弱化趋势,当养老支持弱化到一定程度,农民养老的脆弱性特征便表现出来,最终导致养老困境的出现。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被有效化解,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的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即使是到了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仍然存在。只是到那时,小康社会以的面建成,可以为老一代农民的养老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二)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首先,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有效解决能够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养老问题的解决,能够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当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只有当人民群众的生活真正意义上发生了提高、有了充足的物质保障,就会提高积极性,会凝聚成改变世界的洪流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其次,我国农村养老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必将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老一代农民养老的解决有利于扫除农村适龄老人的后顾之忧,增强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当前我国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好的环境会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二、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现状分析

(一)内涵界定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老一代农民定义内涵的界定大致统一,即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年龄大于35岁,已经步入或即将步入老年的,农村户籍人口。如此界定的根据主要是根据中国整体社会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农民开始外出务工,由“农民”成为“农民工”。这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定义也随之改变。如果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在农村的人口划分为市场经济的农民,那么20世纪80年来以前出生的农村人口具有鲜明色彩——传统小农经济基本上基础上的农民。

(二)群体特征

老一代农民身上既具有着传统农业遗留的烙印,又具有当今时代的鲜明特征。他们人数多、文化程度低、老龄化严重,且趋势加快,曾长期体力劳动。体弱多病,养老需求强烈。且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挑战,老一代农民逐渐失去劳动机会与劳动能力,大多数“老、弱、病、残”。

(三)养老现状分析

首先,养老需求传统,农耕色彩浓厚;但小农经济解体,支撑体系瓦解

依赖家庭养老,“养儿防老” 是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延续着传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养老方式,其实质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方式。自耕农所有的土地属于自己的,他们只对皇帝缴纳赋税。当他们自己年事已老、无法继续耕作时,会将土地传给下一代的子女以换取子女对自己的赡养。子女不仅在其父母的培养下长大,甚至当自身成年甚至“另立门户”后仍然继承上一代人的产业以及土地。这种两代人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中国社会的农耕文明历史得以延续千年。在这种模式下,亲情与政治相缠绕,孝顺父母的意识不仅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也是老人所认可与希望的。

但是近代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解体,导致这种养老意愿不断失去了经济基础的支撑,如今已难以为继。马克思认为 “随着人类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家庭赡养功能就慢慢脱离家庭而社会化。”两千年来中国农村的生产方式一直是非货币的“衣、食”的小农经济作主导: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相对匮乏。当一个农民因为年老或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时,他要想存活就不可避免依存其他跟自己有血缘或姻亲的家庭成员。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社会发生巨大转变,使这种非货币经济逐渐消亡,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由此逐渐失去支撑。

其次,追求“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式的中国传统家族生活,但传统家庭开始解体难以支撑

“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式的天伦之乐属于中国农村传统的养老必然精神需求。老人喜欢热闹,喜欢和年轻一辈共居共处。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形成的强烈的群体归属感情,是促使传统农村家庭结构形成的向心力,形成如蜘蛛网一般相互交织传统家庭关系,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能够共同保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每个人与家庭之间、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依赖,一种稳定的关系。于是造就了传统农民家庭的固守性以及封闭性,以及对老人的赡养义务不得不在家族内部实现。

这种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以“孝道”等思想为舆论倡导。然而当今农村小农经济不断解体的,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加之目前社会城乡二元化结构问题突出,户籍制度改革困难,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导致原有的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据2011年“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已达15.4%,比全国平均水平13.26%还要高出2.14个百分点。跨度大、基数大、说明的是中国老龄化的真实写照。另据上海财大《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披露:我国我国千各村留守老人户数占村总户数比例分别为17.7%、19.63%、19.5%、21.8%,全国整体各村留守老人户数比例为19.1%。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占村总户数的比例为11.4%、11.9%、12.8%、14.2%,全国整体各村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户数比例为12.0%。农村留守问题严重。加之受农村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中国农村青壮年人口的数量已经逐渐下降。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已经逐步被现代“4-2-1”的家庭结构代替,传统养老方式所需的养老人口支撑不足。

最后,回乡养老意愿迫切,希望“落叶归根”,但现实物质基础薄弱,难以满足期望。

几千年来,传统农村一直基于农业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而存在。这种“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是相对欠发达的,仅仅能够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且,它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一块块被分割完的“阡陌”上,封闭在一种隔离的环境中。使得农民在精神上对上天极度崇拜,对土地极度依赖,很难愿意走出自身生活的环境。一生“日落而作,日落而息”,最后“尘归尘,土归土”,终老于乡村。回乡养老的理念,在老一代农民的思维中根深蒂固。

但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一直不完善、水平不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政府加快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其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内容,加大对农村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目前已形成了“以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大部分为支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无法否认的是现实情况中仍然存在农村养老形式单一,缺乏政策落实的监督机制等问题。受国家及地方政府提出的养老政策,与农村老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老一代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低退保率高 、新农保参保率高待遇低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待加快,“以地养老”等模式仍需观望研究等因素制约,我国现有农村养老水平难以完全符合老一代农民的养老意愿。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解决对策

鉴于当前我国老一代农民的养老的困境,必须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也应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加以解决。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为指导,继承中国传统社会养老保障思想、借鉴和吸收西方社会养老保障理论,发挥以政府为主导、多元社会组织参与的治理主体的作用,切实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问题。

解决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的需要发挥作用的主体有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

(一)政府

在封建社会中,政府是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外在动力。几千年来的各朝各代的政府都把养老作为国家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当今政府仍是社会治理的主导,理应为老一代农民养老发挥作用。市场经济中,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愈来愈起决定作用,政府的行政权力则渐居其次,由社会的管理者向社会的服务者转变。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建设需要服务型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应坚持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需要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利于老一代农民的养老问题的解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的一个目标。其次,政府应逐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加大三农支的持力度,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 其次,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的现实状况,加强政策落实与监督,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支持,提高新农保的待遇水准,降低投保门槛再次,加大对养老尤(其是农村养老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招商引资,为农村养老产业搭建有效平台 最后,发展农村文化生活,丰富老一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感受到社会温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二)企业

市场经济社会下,农村养老问题应放到市场中去解决。农村老一代农民的养老现状虽是当前我国发展无法回避的障碍,但也是市场经济下千载难逢、具有重大潜力的机遇。现代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面对老一代农民养老这一巨大的潜力市场应在养老产业中发挥特有的作用。老一代农民年轻外出务工时,所在企业没有妥善履行该方面社会责任,如为农民购买养老保险等,劳资矛盾尖锐,削弱了农民参保能力。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健全,企业在雇佣农民工工作时,应遵纪守法,切实履行《劳动法》。并且在当今国家深化体制改革之际,加入养老事业建设,在实现自身创造经济效益同时创造应有的社会效益。

(三)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解决养老问题离不开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应主动激发自身活力,参与政府的服务外包,发挥自身治理作用,承担与农村老一代农民养老有关的社会公共服务和解决事项。同时,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如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其职责。村委会应发挥自身职能,弥补甚至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家庭养老,使老一代农民“老有所养”。

(四)家庭和个人

虽然因现有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制约,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但鉴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尚未完成,传统养老模式仍需发挥一定作用。如今,看望照顾老人已被纳入法律,以明文的形式规范起来。这表明老一代农民家庭中的青壮年仍然有义务和能力可以对老人进行应有的、可能的义务承担。利用自身经济、时间提高老人生活水平,使其安度晚年。老一代农民自身也要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参保意识与法律意识,主动参与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的构建,实现自身养老。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12.

[2]新华网.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恶变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yanglao/2015-07/09/c_128002941_4.htm.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0.

[4]于长永.依赖与脆弱性:农民养老问题的一个实证分析——基于全国十个省份1000余位农民的调查数据[J].?西北人口,2013(11).

[5]上海财大.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R].中研财经.

[6]周梅.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范文第3篇

新平县委老干部局现有干部职工8名,肩负着全县140名离休、县处级退休干部和10个党支部247名党员的管理、教育、引导、服务工作。近年来,该局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老干部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带着对老干部的深厚感情

,努力落实老干部的各项待遇,积极探索创新老干部工作思路,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受到了广大老干部的称赞,得到上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一、突出重点抓两项待遇落实按照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要求,以组织老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和老干部党支部建设为重点,抓好老干部政治待遇落实;以确保老干部三费不拖欠和做好老干部健康保健为重点,抓好老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

为了搞好老干部的时事政治理论学习,每年该局在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为每位老干部征订《云南老年报》,为每个党支部和副处级以上离退休干部征订《云南支部生活》、《老干部参考》等报刊供老干部和支部学习,同时,每年还认真选派党支部书记参加省、市举办的理论读书班学习。坚持每月5 日为离退休干部学习日,20日为副处级以上离退休干部阅文日,组织老干部学习中央、省、市、县的有关文件、学习时事政治理论。在学习中结合老同志的特点和要求,不断创新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让每位老干部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以及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提高了老干部的思想理论认识和建言献策水平,使老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县委、政府保持一致,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

围绕巩固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切实加强和改进老干部党支部的建设,着力创新组织生活制度,改进组织活动方式。结合老干部党支部党员年龄大、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的实际情况,该局要求每个党支部每月集中组织老干部党员过组织生活,在过组织生活中,重在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为确保组织生活会取得实效,各支部班子在每次党员组织生活会之前,都要对组织生活会的内容、目的、重点和要求等做认真研究,力求内容集中、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达到预期目的。由于准备充分,每次支部党员生活会,一般在1至2小时内就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任务,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老干部党员认为这样的组织活动方式切合实际,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思想。近年来,通过该局的积极努力,县委、政府把离休干部的离休金、医药费、专项经费(三费)全部纳入由县财政预算,确保了离休干部离休金按月足额发放、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专项经费按时按规定足额发放兑现。同时,建立了老干部特困机制,每年县财政按排5万元特困帮扶资金,帮助有困难的老干部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坚持每两年为离休干部和县处级退休干部健康体检身体一次,让老干部有病早发现、早治疗。该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为了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边学边改。一是为140名离退休老干部建立了老干部爱心卡。爱心卡上注明离退休干部的基本情况,长期居住的详细地址,家庭联系或其他联系方式和相片,离退休干部的原工作单位电话和老干部局的联系电话等等,确保老干部外出发生意外时,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二是认真开展三走进三破解三学习三提高五送主题实践活动,对全县所有离退休干部生活、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深入到离退休干部和离退休干部遗孀家中,了解他们的身体、生活及家庭情况,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筹措资金8500 元,对6 户困难离退休干部家庭送温暖,通过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加深了相互间沟通与理解,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离退休老干部的关怀和爱护,切实帮助有困难的老干部解决实际困难。

在工作中,该局还坚持重大节日走访慰问老干部。每年春节和敬老节期间,该局都要对离退休干部进行走访慰问,了解老干部们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同时,认真听取老同志对老干部工作或有关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该局坚持做到凡离退休干部生病住院必看望,家中有较大事件必访,2008年以来该局领导以及工作人员看望老干部生病住院89人次,看望在家卧床及行走不便的老干部46人次,并带去了组织的问候,通过看望,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离退老干部的关怀和爱护,加深了相互间沟通与理解。对老干部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始终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落实,直到老干部满意为止。坚持离退休老领导考察视察制度。每年组织离退休老领导考察视察1至2次,如2008年,组织56位离退休老干部到戛洒镇,参观考察该镇的集镇建设和南恩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通过参观考察,老干部们纷纷表示,一定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积极献计献策、发挥余热,并表示对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定给予县委、县政府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为推进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平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发挥余热,为三个文明建设作贡献

近年来,该局积极认真组织老干部在全县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老干部离退休后,有积极参与各项工作、继续发挥余热的愿望和要求。该局积极为老有所为创造条件,在自愿和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广大老同志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发挥余热,奉献社会。去年5月15日,四川省 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后,该局党委组织全体老干部党员积极以交纳特殊党费形式向地震灾区人民奉献爱心,党委247名老干部党员和在职党员共自愿交纳特殊党费105850.00 元。一支部的普朝云、张振荣、李毓兰,二支部的刘富、吴光明,三支部的鲁志宽,四支部的张丙昌、周万富、陈荣祥、缪德章,五支部的杨美惠、王立勋、周龙、李继周、史正安、白永先、鲁文武,六支部的丁光显,七支部的罗开明,八支部的白文辉,九支部的邱本发等在党支部、老体协、县关工委(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诗书画协会、老年大学等工作,深入到各乡(镇)中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在他们的带动下,广大离退休党员都从自身实际出发,在不同领域为全县的三个文明建设积极发挥余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发挥两块阵地的作用,为全县的改革发展稳定服务。

坚持把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管理及建设作为老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寓教于乐,广泛开展有益于老干部身心健康的活动,使之成为学习先进文化的场所,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为全县的稳定作出贡献。

(一)加强活动中心的管理,服务工作。为使老干部的活动有滋有味,该局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干部活动创造了优 美舒适的环境条件。如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该局为老年人活动中心解决用电量大,电费高的问题。多方筹资2800.00元,把原有的耗能照明灯改造为节能照明灯,从原来的4800瓦/时照明灯降至为1700瓦,少用了3100瓦/时用电量,实现了减少用电负荷,节省用电开支,节能降耗,厉行节约的目的;解决了老年人活动中心用水困难的问题。老年活动中心活动人数多,用水量大,加之房顶过高,每年枯水季节,自来水厂供给的自来水量变小,压力低,不能送到活动中心的屋顶上,影响了活动中心正常活动。针对这一情况,局党委召开现场办公会,决定在活动中心左则空地内投资近9800.00元,建了一个水池,供枯水时节备用;为老年人活动中心排出安全隐患,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桂秀商城施工后,前来读书学习、活动的老年人处于好奇心进入施工区观望。进出来往人员复杂,工地施工繁乱,活动人员多,存在着安全隐患。局党委班子深入调查,认真分析研究,多方筹措资金,投资了8900.00元建起了桂秀商城与活动中心之间的长80米的一道安全防护墙,排出了安全隐患,杜绝了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赢得了广大老同志的一致好评。

(二)老年大学寓教于学、学为结合。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坚持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教学形式寻求多样化。一是每年邀请请县委、政府和有 关部门领导到学校作国际国内形势及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报告,使老干部了解当前形势及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真正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为我县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作用。二是采取多各形式学习市场经济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使老同志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保持清醒头脑,提高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自觉抵制非马克思主义和伪科学东西的侵蚀。三是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2008年,设8个专业10个教学班,学员618人,比2007年增64人,增长11.5%,2009年,设10个专业12个班,学员925人,比2008年增307人,增长31%。四是加强管理,办出质量。校长、副校长既抓教学管理又兼教员,同时聘请在职的专家和退休的有专长的老同志任教师。走出了一条老年教育办学的新路子,缓解了老年教育投入不足,设备匮乏,师资短缺的矛盾。近年来,学校从老年学员的需求和特点出发,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成为老年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课堂,培养精神文明之花的沃土,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寓教于乐的最好组织形式。

老有所为先进事迹

(二)

大连市经信委离休干部刘春雁同志,1931年出生,1994年入党,1983年离休。从她离休开始,就一刻没停歇过对社会的奉献。以实际行动绽放出人生的别样光彩。她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正确理解和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心公益事业,在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

一、服务基层,真情解民忧

刘春雁同志离休以后,曾在大连市中山区华昌街道三个社区担任过党支部书记,凭着一种甘愿吃苦,无私奉献精神,怀着一颗情系百姓的爱心,为社区居民和下岗失业职工,做了大量好事、实事,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拥戴。在她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初期,正赶上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下岗职工再就业是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她深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为了社区里4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刘春雁不知跑了多少腿,磨了多少嘴。她兜里总是揣着一个小本子,每当看到报纸上、店面上有招工的信息,她就记录下来,与招工单位联系,再亲自领着下岗失业人员去面试,上岗后,她还定期进行回访,了解再就业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面对一些没有一技之长,年龄偏大下岗失业人员难以安置难题时,她到处找项目、找合作伙伴,建立社区服务站,成立20多人卖报哥、卖报嫂服务队、美发队、家政服务队等,不仅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难问题,而且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实现华昌社区417名下岗失业人员全部就业,成为无失业社区。被居民称为小巷总理,2007年夏季达沃斯会议期间,曾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

二、扶贫帮困,热心助学

教育是百年大计,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心下一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举。刘春雁同志用爱心铺就学子的求学路。早在1997年就结对子资助普兰店市瓦窝镇蔡明小同学,她现在已经走向社会开始工作。

在华昌社区还有一个小女孩叫李晓琳,12岁时妈妈病故,父亲又得了重病成为植物人,晓琳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植物人的爸爸,并考上大连市重点高中二十四中,2001年的夏天,李晓琳考入北京对外贸易大学,当面对近万元的学杂费,使李晓琳萌生放弃学业,打工攒足学费再考的念头。当刘春雁得知李晓琳的想法后,刘春雁坚决的说:你回去做好上学的准备,学费的事我来给你解决。在她自己捐助一部分资金后又到社区单位寻求帮助,她还到大连广播电台利用大连好人节目,向社会有爱心人士呼吁。不仅解决了当前学费问题,社会爱心人士还对她4年的学费给予资助。颗颗爱心化作了李晓琳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大学期间,她每年都获学校一等奖学金,还担任了班长、学生会干部的职务,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双学士学位。毕业后被北京一家公司录用。像这样的贫困学生经过刘春雁的帮助,有4人圆了大学梦。

三、传播正能量,践行核心价值观 刘春雁同志2010年在全省开展的千名先进模范进大学校园活动中,被选定为大连海事大学大学生政治教育辅导员。她深知这项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精心准备发言材料,先后为大学生做了有国才有家,爱国要为民、关爱、奉献让我的晚年更精彩等政治辅导报告,使大学生品味红色经典,感悟精彩人生。在大学生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早在1994年,刘春雁同志就利用自己具有的文艺特长,有乐有为、奉献社会在社区组织了夕阳红艺术团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并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在社区、街道、广场演出,宣传居民身边的好人好事,表达了居民对祖国、对家乡、对大连的热爱。2009年,她们编写的短剧《情与法》被大连电视台2套节目选中进行录制和播放,刘春雁还在剧中扮演一位老妈妈。2006年,被中山区体协选为海霞艺术团团长以后,她每年都组织演出团去部队、下农村、到敬老院及广场进行公益演出,除夕夜,她还会组织她们演出团的演员们带着水果陪孤老过年。

四、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随着年龄增高,身体条件也越来越差,刘春雁逐渐退出社区一线工作,但她仍担任校外辅导员,长年做义工。多年以来,她坚持每天早晨义务辅导老年人晨练,锻炼身体,愉悦心情;利用校外辅导员身份,带领大学生参加重阳节敬老公益活动,慰问空巢老人;走访慰问患有重病困难孤儿;邻里之间出现矛盾,她主动进行调节,促进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她辅导的班级获大连海事大学2010-2011学年优良学风班荣誉称号。她的无私奉献,社会各界给予了很高评价,先后获得市模范退休职工、先进工作者、市五老维护稳定志愿者标兵、市优秀共产党员、区学雷锋标兵、中山区首批优秀志愿者、敬老模范等称号。每当别人提到这些荣誉称号时,她总是谦虚的说,这都是我一个老干部应该做的。

从刘春雁同志身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离休干部的高风亮节,她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人生的价值,奉献让晚年更精彩。

老有所为先进事迹材料

(三)

老骥伏枥 倾情奉献

离休二十多年,他虽然身退,但心未退、党员的本色未退,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执著追求,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余热。他就是老干部李锦畅。

老有所学思想常新

作为一名离休干部,李锦畅时刻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离休20多年来,他每年订阅报刊3份以上,坚持每天学习,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深入社区为群众做宣传。在党中央决定开展西部大开发时,他还专门撰写了《西部大开发潞西怎么办》一文,提供市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使用。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要将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熟记于心、将国家历史熟记于心、将芒市历史人文熟记于心,才能更好地教育下一代,让他们记住党的恩情,记住祖国的伟大。李锦畅说。

老有所为贡献社会

人离休了,思想不能离休,革命精神不能离休。这是李锦畅离休20多年来一直坚守的信念。

他总说: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把青少年培养成祖国合格的接班人。为此,他主动协调有关部门,为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积极工作,还经常受邀到学校、社区宣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发改局挂钩点青少年多次捐赠图书;他总是积极地在自己熟知的领域中主动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2006年为芒市委、政府撰写了《三台乡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2014年撰写了《芒市蔗糖产业发展的概况》;他积极参政议政,每届市人代会都担任列席代表,经常参与或列席一些重要会议,2011年被选为芒市第一届党代会离退休干部党员代表,2012年被选为人代会离退休干部列席代表。

无私奉献热衷公益

我们的下一代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特别要让他们吃饱穿暖,上得了学。热衷公益事业的他,2001年至2013年十多年时间,每月坚持从微薄的工资拿出一部分钱来,资助贫困生上学。资助的3名贫困学生,现在都已参加了工作。

我不奢求他们对我怎样,供他们读书是我的责任,党和国家很关心我,我只希望从国家给我的补助中拿一部分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把自己所学用到的知识回报社会,这样我就知足了!谈到自己的善行,他简单地说。

多年来,在各类捐助活动中,他总是踊跃参加,汶川、玉树、盈江地震灾害中,李锦畅捐款近万元。2011年7月受邀到中华大家园第二届全国关爱各族少年儿童夏令营德宏芒市分营给小朋友们讲中国革命史时,捐款1000元,给孩子们购买需要的学习用品。

牢记宗旨永葆先进

李锦畅牢记党的宗旨,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永葆先进。2002年分别被评为全市、全州和全省的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芒市优秀共产党员。多次在市上组织的评星晋级创三百活动中被评为百优党员;参与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2008年获得全国健身先进个人。

2013年在总书记提出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时,他为自己立了一个目标:建党100周年交一次特殊党费。为了实现梦想,他每年坚持晨练3小时,希望通过锻炼,坚持活到建党100周年,到时自己亲自向党组织交1万元的特殊党费。并交代:如果活不到那天,肯请组织从他的抚恤费中扣出代缴,为他实现梦想。

支持绿色环保,他一直倡导火葬,老伴先行去了,实行的是火葬,他要求子女在自己百年后一定要为他实现意愿。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已没有能力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能尽我所能,永葆党员本色,尽一名老离休党员干部应尽之力,百年了化为灰烬吹上天,回归自然,一生也就不留遗憾了。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范文第4篇

一个人的生命也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活得完整。我们的生命应该从简单开始,进入复杂,然后再回归到更高层次的简单。童年时期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父母帮我们遮挡外界的风雨,因此再清贫的生活也显得温馨,生命充满了童真和欢乐,心灵充满着探索世界的渴望,生命中没有任何争权夺利的阴影;后来我们进入了复杂的社会,生命和思想一下子无所适从,变得无助而困惑。社会的黑暗使我们心寒,生存的竞争使我们计较,利益的争夺使我们阴险,别人的伤害使我们恶毒。童年的欢乐变成了童话,生命之路越走越窄。很多人在这一层次再也没法自拔,灵魂越来越平庸,心灵越来越封闭,对金钱和权力的贪欲使大多数人丧失了追求幸福和快乐的能力。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获得幸福,要看这个人能否走出第二层次进入第三层次,那就是回归简单的生活。此时的简单已经不再是童年时的简单,而是经历人生风雨之后的豁然开朗,就像雨后的晴空,生命一碧如洗,境界高远开阔。陶渊明是达到这种境界的典型代表。

世界上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苏东坡通过学禅,以为自己达到了生命的第三种境界,世俗的感情和繁杂已经不能再动摇他。所以就给佛印禅师写了一首诗:“稽首天外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所谓的“八风吹不动”,就是人世间的得失谤毁等已经对他没有影响。写完诗后,苏东坡让来人把诗歌拿到长江对面交给佛印禅师,佛印在诗上批了“放屁”两字,又让来人带回给了苏东坡。苏东坡一看气急败坏,渡江前往金山寺,找佛印理论。船到岸边,佛印早就在那里等候,对苏东坡说:“你不是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放屁’两个字就把你吹过江来了呢?”苏东坡已经是一个悟透人世沧桑的高人,依然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可见我们要达到生命豁然开朗的境界,还需要很多的修炼。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范文第5篇

1.通过诵读童谣,让学生感知童谣的特点:篇幅短小,富有韵律,充满童趣。 2.通过学习童谣,欣赏童谣,歌唱童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童谣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教学课件 2.学生:一本童谣书 教学时间:30分钟 教学过程: 一.走进童谣

1.小朋友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 课间播放:《春天在哪里》

听出来了吗?歌里唱得是什么呀?(春天)

2.是啊,美丽的春姑娘已经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瞧,鸟儿们在枝头欢快地歌唱,柳枝抽出了嫩芽随风飘动,小花小草争先恐后地装扮着大地妈妈,满树盛开的花儿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这一切都向我们预示着春天来了。

3.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春天美吗?老师这儿有一段非常美的文字,就是描写春天的,出示:

春天到,小鸟叫,草地青青穿绿袄, 杨柳枝条随风飘,桃花李花开得好, 小蜜蜂,嗡嗡叫,采集花粉把蜜造。 想读吗?自己看着拼音试着读一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读得不错。看一看这段话,一共只有六行,每行大约六七个字,十分短小。 谁再来读一读?这次能不能一边读一边打节拍呢? (师评:哎哟,这么一读,还真有节奏呢!)

多美的春天呀,再读一读,边读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 (相机点评,你还看到了什么?再闻一闻呢?)

师点评:此时,一幅美丽迷人,充满生机活力的画面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可真有趣!瞧,只有六行短短的文字就把一个春天都装在里面了,真不简单呀! 读到这里,你们一定更喜欢这段文字了,再读一读吧,这次带上感情,再配上点动作,一定能读得更好!(配乐)

4.像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就叫它“童谣”(指课题),其实小朋友们一点儿也不陌生,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儿歌”。

5.朋友们,幼儿园的时候,你们一定跟老师、爸爸妈妈学过不少童谣吧?愿意给我们大家念一首吗?(指4人汇报)

相机点评:这不是一则谜语吗?大家猜出来了吗?这是绕口令吧,真不简单,能再快一点吗?„„ 二.学童谣,赏童谣

1.师述:刚才小朋友们念的童谣都来自于生活,童谣有的描写动植物,有的是有趣的谜语,有的是逗人的绕口令,有的是滑稽的颠倒歌,可有趣了。 2.学童谣 a)课件出示小猴图片 瞧,谁来啦?

小猴这是怎么啦?赶紧读读这首童谣吧!(生自由读) 课件出示童谣:小猴子,真淘气, 看见蜜蜂想吃蜜。 爬上树,掏蜂窝, 馋得口水流一地。 小蜜蜂,不客气, 蜇得小猴哭啼啼。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啊?(淘气)你想对小猴说什么? 有意思吗?那就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

b)送走了淘气的小猴,接着谁回来呢?(指两人猜) 想知道吗?课件出示谜语童谣:圆脸蛋,金灿灿 一脸芝麻全长遍, 不怕太阳天天晒, 抬头绕着太阳转。

读一读,看谁先猜出来? 猜出来了吗?(向日葵)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是一首谜语童谣,你会读了吗?(指名读) 齐读。

c)这里还有一首童谣。 课件出示童谣: 问答歌

谁会飞?鸟会飞。 谁会跳?兔会跳。 鸟儿怎样飞? 兔儿怎样跳? 拍拍翅膀向前飞。 前腿蹦蹦后腿跳。

谁会游?鱼会游。 谁会爬?虫会爬。 鱼儿怎样游? 虫儿怎样爬?

摆摆尾巴摇摇头。 六条腿儿慢慢爬。 谁把题目读一读? 问答问答,有问有答。这首童谣提了哪些问题,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赶紧读读吧! 谁来问?谁来答?(指两人读)

还有谁想问?这次你可以向全班小朋友提问!全班小朋友在回答的时候不仅要能说出答案,还要配上动作,能行吗? 3.赏童谣:

a)这里还有一首童谣。 课件出示童谣: 颠倒歌 吃牛奶,喝面包, 夹着火车上皮包。 出了门口向东走, 碰见一条人咬狗。 拿起狗来砸砖头, 倒被砖头咬一口。

为什么叫“颠倒歌”呢?让我们一边听一边看。 知道了吗?

b)这首童谣也很有意思《板凳绑扁担》 这是一首什么童谣?(绕口令)

c)还有些童谣我们可以一边做游戏一边唱呢!《找朋友》

你们瞧„„

三.读童谣,唱童谣

1.原来童谣的内容这么有趣这么丰富,小朋友,你们喜欢童谣吗?那就打开手边的童谣书,选择一首你喜欢的童谣和四人小组的小伙伴读一读,待会儿还可以上来读给大家听。

谁愿意把你新学的童谣和大家分享?(指名汇报)

2.其实,童谣不仅可以读,唱起来也很动听呢,最后,就让咱们亮开嗓子尽情的歌唱吧!愿快乐的童谣陪伴你们度过快乐的每一天! 生唱童谣:《我和小树来比赛》 边唱童谣边下课

教后记:

小童谣 大阅读

本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童谣,喜爱童谣,产生阅读童谣的愿望,激发阅读童谣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自主诵读童谣的能力,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读课外书籍由“要我读书”变成“我要读书”。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教者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认识熟悉童谣,产生阅读愿望;二.学习欣赏童谣,激发阅读兴趣三.亲历阅读过程,培养阅读能力;四.小小童谣启蒙,走进阅读世界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范文第6篇

★本课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通过学习耐久跑技术,让学生学会一种运动技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终身体育的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珍爱生命,关注健康,养成习惯,努力提升生命质量,从而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对象与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三(2)班学生,在年级中整体身体素质处于中等,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但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独立完成动作的能力与良好的班风。耐久跑运动源于生活,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然而学习耐久跑技术是学生最为被动、最不愿学习的运动技能。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是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心愿。

本节课选择耐久跑单元教学中第一次课为课例,围绕三条线来设计,技术线(学习各种跑的方法,途中跑的技术);心理线(我能我行我快乐);背景线(分组比赛,场地设置),突出思想主题。在教材的处理上,力求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现在的“用教材教”,体现竞技运动的教材化、教材内容的健身化,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耐久跑的各项技术,排除心理障碍,感受到耐久跑的乐趣,学会一种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的渗透。 ★教学目标的界定

☆让学生初步掌握耐久跑的途中跑技术,并了解动作要领; ☆发展有氧耐力,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建立团队精神; ☆通过比赛为背景、形式多样的耐久跑练习,达到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掌握科学锻炼、自我监督的基本方法;

☆探索在较小场地进行耐久跑教学的方法,为耐久跑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教的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定向运动耐久跑形式引入课堂,采用提示、设置疑问、分组练习、互相讨论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学的方法: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探究学习,自学互学、自练互练、相互借鉴等方法促进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教学流程

☆运动体验:了解原有的水平,学生对耐久跑有初步认识,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学习体验:利用学生相互观察、思考,采用发现法,使学生改进并掌握正确技术;

☆挑战自我:采用分组、分层次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通过对比,有一个自我认识、评价,推动自己向更高目标挑战; ★预期达到效果:

本教学设计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充分利用场地、器材的变化,采用情境教学模式、比赛手段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情入境、以境乐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又能激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耐久跑教学的效果。本教学设计新颖,简便实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

上一篇:陵园方案设计说明范文下一篇:懒政怠政整改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