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论文范文

2024-07-22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会展行业发展日益正规化、规模化,会展行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变化。向100名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基于数据所呈现出的结果,分析了高职院校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终提出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现状;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已经成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体现出国家对于会展业发展的重视。

会展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适应市场需求和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竭动力。在会展专业尚未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区域会展经济发展现状,确定各自的人才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研究向100名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基础数据。

1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1.1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会展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本研究调查统计了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通过调研发现,会展专业毕业生规模数量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签约率和就业对口率均逐年降低。近三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总数225人,平均实际签约率70.2%,而在会展企业、会展场馆、广告设计类公司、酒店、旅游等相关企业进行工作的学生比例仅有20.6%。

1.2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校自2010年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以来,距今已有九年,共培养了六届毕业生,总毕业人数达到383人。为深入了解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笔者对本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2013级、2014级、2015级四个班的100名学生展开网络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从就业现状、课程设置、培养效果等方面进行设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根据调研结果,本文对本校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并未完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目标,具体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逐一进行解读。

1.2.1 样本结构

60.61%的被试毕业不足1年,39%的被试毕业1-3年。可见,被试均为3年以内的毕业生,调查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出当前或近期高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2.2 生源结构

分析会展专业的生源情况,有助于深入进行学情分析,为后续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帮助。仅有37%的会展学生报志愿前对该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因为就业前景好而自主选择该专业。35%的学生根据社会、学校、他人的宣传而填报的该项志愿。20%的学生对该专业不了解,家人代报。9%的学生服从调剂,被动选择的会展专业。可见,63%的高职会展专业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缺乏基本的职业观。这提示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强化对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

1.2.3 就业现状

18%的被试在会展核心企业工作,39%的被试在会展相关企业工作。在会展专业就业对口率仅20%的情况下,我们57%的被试在对口行业工作,这说明我们的问卷调查较为成功,继而效果较好。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会展毕业生主要从事营销、现场服务及策划类工作。而从事策划类工作的毕业生仅占20%。从事设计、调研类工作的毕业生更是寥寥无几。

61%的被试看好会展专业的就业前景。可见,多数学生对于会展专业的自信心较强。

1.2.4 课程设置评价

仅有47%的被试认为高职会展专业课程对现在工作的帮助非常大或较大。

笔者对市场调查与预测、会展策划实务、会展营销实务、会场展馆布置实训、会展现场管理实务、会展概论、会展文案、项目管理8门专业课程的重要性等级进行了调研。按照每项课程的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会展文案》、《会展现场管理实务》、《会展营销实务》、《项目管理》、《会展策划实务》、《会场展馆布置实训》、《市场调查与预测》、《会展概论》。

1.2.5 满意度

70%的被试认为毕业后能非常好或较好地胜任企业的工作要求。58%的被试对高职会展人才的培养满意。

2 会展专業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2.1 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目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学科体系,所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国际贸易、广告学、艺术设计、外语六大类。这直接致使我国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统一标准,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会展策划及管理类技能型人才。而会展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天津会展行业所需要的主要是营销类、市场调研类人才,他们所需要的能力是营销能力和商业文案策划能力。

2.2 课程设置不科学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会展教育课程设置中过于强调学科、共性及社会需要,忽视了学生需求、素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调查结果显示,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会展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与会展企业、学生的需求有较大偏差。

2.3 学生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会展岗位需求

多年来,会展行业需要大量的具备宽泛的知识理论、策划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但在长期“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育模式的培养下,学生所学知识结构不全面,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2.4 会展专业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会展师资队伍决定了会展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大会展”时代,会展产业服务体系产生了变化,以往陈旧的知识和经验已经难以迎合时代发展需求,时代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高职院校会展师资队伍中,专业科班出身的师资较少,主要为经管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出身。大多数会展专业教师并未参加过行业实践,缺乏工作经验。因此会展教育师资队伍的知识“老化”、“窄化”已经成为影响会展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因素,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3.1 教育理念:由“会展策划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

2010年,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开始招生,人才培养方向是 。近三年,我校的会展专业就业对口率平均仅为20%,原因之一在于学生对于会展概念的理解较为狭隘。

“大会展”所包含的“会议、展览、节庆、赛事、奖励旅游、产业观光、公关、传播”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均为活动。随着“大会展”时代的来临,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也要随之改变,由会展策划与管理改为活动管理,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能,拓宽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

3.2 教学组织形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贯穿全过程

任何一个会展项目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展前筹备阶段、展中现场管理阶段、战后总结评估三个阶段。会展专业教学围绕真实的会展项目,选取这三个阶段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教学转化,确定了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情境。通过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完成与其对应的工作任务,实现会展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主要开发思路如下:以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课程体系”为目标,本着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思路,构建项目驱动型课程体系,选取真实的会展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并根据展会举办的时间设计相应的课程教学时间,联通会展公司、行业协会将实际工作任务列入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中。

3.3 实践能力:搭建校内、校外两大实训平台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且高职院校尤其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见长。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行业协会、会展公司联合培养会展人才。

3.3.1 校企合作平台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从以下四方面开展:首先,会展公司为会展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其次,会展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去会展企业进行实践,以期提高自身的实操技能,更新专业知识,及时掌握行业动态,为教学、科研积累丰富的案例素材;再次,高职院校可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联合会展公司、行业协会开展员工培训;最后,采取公司委托或横向课题等形式。组织会展教师和公司员工对业界问题开展市场调研并展开研究。

3.3.2 校园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平台,构建“会、展、节”三位一体化的会展校内实训教学体系:校企合作开办校内展销会,为学生打造真实的会展教学场景;充分利用校内会议资源,开展会议实训教学;会展专业学生承办校园文化活动,对接节事课程的实训教学。

3.4 教学评价:引入项目作业评价模型

建议高职会展专业在实践教学项目中引入项目作业评价模型,以项目为主线,从团队、客户、个人和专任教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

为确保考核的公正、客观,在设置考核体系时要确保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成绩的可用性,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评价要与学生的學分获得、成绩评价、综合考核等方面相结合;同时学生的教学评价成绩又与教师的教学业绩考核、教学质量评估挂钩,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师的教学指导积极性。

会展专业纵向化考核贯穿整个项目过程,横向化考核涵盖多样考核指标,通过纵横结合,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实操水平及实操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5-04-19.

[2]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科学,2010,24(6).

[3]胡凌霞,肖圣飞.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对策研究——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7,(11).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和发展意义

(一) 概念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最为本质的区别在于其动力来源的不同, 新能源汽车主要依靠汽车燃料和设备或者一些非常规燃料来驱动车辆行驶。且在驱动设备设计上, 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和原理, 减少了汽车运行中产生的污染。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类型, 其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二) 发展意义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实现了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 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技术也得到了优化, 这为我国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如今我国目前汽车普及率一般, 新能源汽车的深入发展为我国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再加上各类相关政策的扶持, 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奠定了基础。21世纪后, 我国在大中型城市的公交公共服务领域进行试点研究, 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单位实行补助, 旨在更好的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拓展。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 生产技术薄弱, 事故频发

新能源汽车其实比燃油汽车的发展时间还长, 不过由于受到技术方面的限制, 导致新能源汽车的起步较晚。现阶段, 虽然人们对新能源汽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生产技术相对薄弱, 驾驶人员安全技术水平较差等因素, 这使得新能源汽车在使用中事故频发, 降低了整体效果。另外, 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立时间相对较短, 相关的资金以及制造经验还略显不足, 在产品的质量控制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生产出的成品车辆隐患比传统燃油车高, 在日常的驾驶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而在电池续航、电池衰减、充电速度等关键技术上没有重大突破, 这使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缓慢。

(二) 配套设施不完善

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使用中最为重要的配套设施, 但是现今拥有的配电桩数量相对较少, 根本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 再加上一些小区缺少固定停车位, 电容量负荷不足, 使得充电桩的安装存在较大难度, 汽车运行效率得不到有效保障。另外公用充电桩的设计为了考虑人们的出行方便, 往往距离小区较远, 且充电时间较长, 很容易影响人们的正常出行。又由于配套设施的缺失, 导致新能源汽车在应用上存在一定阻碍, 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三) 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主要是依靠自然对流冷却或者液体冷却技术。一方面冷却效果有限, 另外一方面, 例如:液体冷却技术模块占用空间大, 且存在漏液等安全问题。影响电池模组的性能发挥。高效率的冷却方式例如:平板热管冷却, 相变材料冷却, 离子风冷却等技术或者复合冷却技术仍在处于研究阶段, 大规模商用仍需要继续实验论证。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与传统汽车产业相比, 新能源汽车具有环保节能、结构简单、成产成本低、驾乘体验好等优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在未来的应用也将得到了显著改善, 并逐渐成为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基于此, 相关部门需要结合新能源汽车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战略措施, 以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实现汽车强国的建设目标。具体的战略措施为:

(一) 纯电动汽车为主, 其他车型为辅的混合车型战略

为了增大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份额, 我国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市场这两方面的管控力度, 提高纯电动汽车的生产效率, 然后在此基础上, 发展其他类型的汽车, 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 我国可以提高纯电动汽车研制的市场补贴金额, 为汽车研究和应用提供帮助。纯电动汽车主要是由电动机、动力电池、电驱控制器组成, 较传统柴油汽车的结构更为简单, 生产成本也更为低廉, 这使得其在销售中能够获得一个好的销售价格, 再加上政府补贴, 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对于企业销售额的提高以及汽车行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此外, 在其他类型新能源汽车研究中,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是较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其不仅能够降低能源消耗, 还能够弥补原有汽车中存在的不足, 从而增大新能源汽车的利用率, 为其发展贡献力量。

(二)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智能汽车发展战略

我国在十二届人大会议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 这为我国未来新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互联网与其他国家互联网战略的本质区别在于, 其具有较好的融合性、嵌入性和适应性特征。且将作为新兴产业佼佼者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推向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在相关政策规划中明确提出, 要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鼓励新能源汽车利用“互联网+”这一高效、智能的信息技术, 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效率, 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中其电子元件数量相对较多, 结构也较为简单, 这为发展智能互联功能提供了助力, 同时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技术等的应用, 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远程操控、驾驶辅助等功能, 更好的保证了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安全性、稳定性。

(三) 补贴制和准入制度并行发展战略

在最开始新能源汽车发展中, 国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补贴制度, 并在各大中型城市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中, 政府通过补贴制度的落实为生产效率的提升带来了帮助, 加大了新能源汽车优势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人们了解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作用。在汽车购买上, 国家的补贴政策降低了税收效率以及购买成本, 人们投入少量的资金即可购买到性能较高的汽车, 这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鼓舞。

但是在补贴政策落实过程中, 一些企业钻法律漏洞, 借助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购买制度, 骗取补贴款, 这为我国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基于此, 我国在近几年重新调整了新能源汽车补贴制度内容, 并加大了监管力度, 希望可以制止这些不法行为, 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除了补贴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外, 新能源汽车行业想要更好的发展, 还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这就需要相应的技术准入制度实行合理管控, 以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技术准入制度中, 对汽车的最高车速、续驶里程、汽车安全、质量分配、加速性能、爬坡性能、低温性能、可靠性等都做了明确的规范, 以保证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质量, 提高其整体价值, 为实现汽车行业的有效变革贡献力量。

四、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路径

在现今社会发展背景下, 由于我国各大汽车品牌制造商自身条件和业务的不同, 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发展路径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 传统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转型

虽然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总量还略显不足, 但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 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以及市场占比也将逐渐扩大, 这对于传统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必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传统企业要想在现今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有必要做好自身的转型, 然后结合现有的技术、资本以及客户群体, 不断进行产品、业务的优化与升级, 尽早占领市场。

(二) 新能源产业的配套发展

新能源汽车主要是以电能为主要驱动能源, 其自身的发展势必会带动电能行业的进步, 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 电能企业也将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逐渐深入提供助力。例如, 电力企业与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共同研发具有适配功能的充电桩, 为多种型号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并且在偏远地区, 可以通过输配电线路改造的方式, 增设临时充电桩, 让多种车型共用一个充电桩。

(三)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整合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 传统新能源产业与新能源汽车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市场体制下, 企业需要实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 做好产业整合工作, 以保证自身的良好发展。同时在整合过程中, 需加强对政府相关政策的落实, 以保证新能源产业和传统能源产业之间的供需平衡, 避免因快速扩张, 增大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压力。

五、结语

总之, 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我国现今发展中较为重要的新型产业之一, 除了要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外, 还需注重技术水平的完善, 以此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 为我国经济技术实力的加强贡献力量。

摘要:近年来,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在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经分析发现,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战略方向不清晰、核心技术缺失以及消费环境不完善等问题, 故而建议采取合理改进措施, 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改进措施,核心技术

参考文献

[1] 郭哲婧, 管婷婷, 董伟, 张家赢.基于产业链视角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6 (14) .

[2] 周逊.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5 (04) .

[3] 董本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 2015 (03) .

[4] 陈瑞青, 白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汽车工业研究, 2015 (01) .

[5] 王志玲.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创新科技, 2012 (08) .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基于2003-2012年中国与全球在42国对外直接投资ODI面板数据,分别研究发达与发展中东道国主权信用对中国ODI的影响,并与全球ODI所受影响相比较得出结论:因主权信用下降、遭遇全球ODI流出的发达国家反而越来越吸引中国ODI,对发达地区市场与战略资产的寻求驱动我国企业在此时增持资产;中国与全球ODI均规避主权信用下降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企业也并不偏好主权信用下降的自然资源丰富国。

[关键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东道国主权信用;全球直接投资;实证分析

一般认为,东道国主权信用下降会恶化当地投资环境,给国际直接投资者带来收益不确定性。但我国作为近十年来新近崛起的资本输出大国,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ODI)在实证研究中多被报告与发达国家及全球“平均”对外直接投资特征“相左”。因此,考察东道国主权信用对我国及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并分析结果异同的成因,是一个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东道国主权信用与外商直接投资:

影响的机理与效果

1.主权信用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机理

从经济角度分析,主权信用针对的是一国在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境内外企业及居民之间借贷关系中履行偿债额度、时间、方式等承诺的表现。若主权国家对其债务违约,其带来的结果则远非一般公司信用违约可比拟,它连带着影响该国境内甚至区域内所有经济活动。

经典国际直接投资折中理论(Eclectic Theory)认为,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如稳定良好的政策环境、较高的人均购买力与科技水平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等,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1]。主权信用较好,意味着更优良的东道国区位条件;主权信用出现问题,国际直接投资者则不得不面对波动的经济与制度环境。描述性分析东道国主权信用危机给中国跨国公司带来复杂环境的研究较多[2][3],其中蓝茵茵、罗新星在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了主权信用违约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一般分析框架[4]。

据该框架分析,目前主权信用违约多由政府财政困难引发,政治风险引致的违约在冷战结束后已逐渐减少。具体来说,财政困难引发的主权信用违约通过三种渠道作用于外商直接投资。

第一种渠道,债务国政府往往通过增税、颁布特殊的进出口规定、颁布外汇管制措施对利润和资本汇回实施限制以及通过增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本币贬值等方式增加政府收入、减少实际债务水平。这些措施虽然不涉及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但却会损害在该国经营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利润,构成了对投资回报的间接征用。

第二种渠道,债务国往往执行大规模的财政紧缩计划,包括削减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支出、减少公务员薪金和裁撤政府雇员和减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措施。财政紧缩使国内需求下降的状况更加恶化,导致经济失去长期稳定发展和增长的驱动力,直接损害其境内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盈利基础。

第三种渠道,债务国银行一般因持有大量该国“问题债券”而引发银行业危机。银行业风险增加伴随着信贷紧缩和贷款利率上升,使经济缺乏流动性,境内企业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总之,东道国主权信用下降、违约风险增加将导致境内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投资回报降低。长期来看,主权信用下降将导致流入该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减少或撤资。

2.主权信用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效果

外部评级机构最早从1930年开始对主权国家未来信用强度和清偿能力进行评估,但直到1990年早期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开始获得主权信用评级时,以外部评级度量的主权信用的市场影响研究才开始活跃。

20世纪90年代的墨西哥债务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使研究者主要关注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债务问题频出的新兴市场国家。研究证实,一方面,主权信用违约系统性地导致流入该国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国际信贷持续多年地减少[5-7];另一方面,评级下降对东道国金融市场回报率也有负面影响,从而流入其股权和债券市场的国际证券投资减少[8][9]。此外,新兴市场国家一国主权信用风险聚集对其相邻国家股市也有负面影响[10]。

2011年起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及美国主权信用屡遭调降事件,使人们意识到即便是发达经济体也有出现主权信用问题的可能性。当时涌现的研究均指出,欧盟国家信用评级下降导致其债券收益利差飙升,主权债券市场国际投资流出[11][12]。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6期蓝茵茵,[美]刘莉萍:东道国主权信用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我国对主权信用的资本市场影响研究开始较晚,但近年发展较快。田益祥等比较了新兴经济体信用评级变动对其境内股市、债市和信贷市场的冲击效应[13],李建军等检验了部分发达国家评级变动的债市波动效应[14],管辉考察了欧债五国评级变动的金融市场波动效应[15]。

影响效果研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研究集中在主权信用对国际信贷及证券投资的影响,但本文研究的直接投资与这些金融资本不同,它反映投资者在东道国直接控制、经营企业的长期而稳定的兴趣。目前已知仅有田益祥、陆留存通过研究48个新兴经济体1996-2009年间信用评级变动对境内不同类型国际资本的影响,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受到的冲击程度高于国际银行净资产及组合投资受到的影响[16]。该研究旨在考察新兴经济体信用的市场效应,并不涉及对外商直接投资反应的分析,也未单独考察中国资本的反应。二是大部分研究重在考察主权信用调降的影响效果,少数涉及信用调升的研究也指出:主权信用升与降对资本市场呈不对称性影响,信用调升影响并不显著[8][13][16]。因此,本研究只考查主权信用调降的情况。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平均”

对外直接投资的差异性

21世纪以来,源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在国际资本流动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我国ODI增势引人瞩目,2013年中国ODI流量更是突破千亿美元,连续两年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第三大经济体。近年来针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开始涌现。

实证检验东道国区位条件对中国ODI影响的研究集中在国外学者的工作中。Buckley等发现东道国政治风险降低反而会引起中国对其直接投资水平的降低[17]。Cheung等学者研究指出,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ODI影响并不显著,但非洲国家中低经济风险和高腐败程度的东道国则会吸引更多中国企业[18][19]。Kolstad和Wiig研究认为中国企业倾向于在全球以及非洲自然资源丰富同时又法治混乱的国家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和保障国内资源给[20][21]。国内学者王娟和方良静也发现东道国经济风险对中国ODI无显著影响,而政治风险高的国家反而会吸引更多中国资本[22]。

上述研究报告了中国ODI一个突出特点,即其不为东道国高政治风险、高腐败程度及法治混乱等恶劣的区位条件所阻碍。这是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及实证研究不符的现象,表明我国作为发展中经济体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双重背景下、尚在崛起中的资本输出大国,其海外投资具有值得进一步挖掘的特点。[23]此外,上述工作中缺乏检验东道国主权信用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

综合第一、二部分所述,东道国主权信用下降负面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机理相对明确,对境内及区域国际资本流动溢出效应显著,其中新兴经济体信用调降导致外商直接投资流失已证实;但中国ODI被报告具有与全球“平均”ODI不同行为特征,中国资本是否同样对东道国主权信用敏感是个尚未检验的问题。因此,本文第三部分基于2003-2012年间中国在42国ODI面板数据,分别检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主权信用调降对中国ODI影响的方向、时间趋势与程度,并与全球ODI所受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第四部分总结研究结论与启示。

三东道国主权信用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基于中国与全球ODI的实证比较

(一)东道国主权信用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1.变量及数据选取

本文以2003-2012年间中国对样本东道国ODI流量数据为被解释变量,样本国家中排除香港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及卢森堡四个离岸金融中心以避免对结果干扰。

Brooks等研究发现,市场对标准普尔主权评级的反应最为强烈[8],因此文中以标准普尔(S&P)评级为解释变量,避免采取其他机构评级可能带来的信息扭曲或损失。标普主权信用评级的主要结果包括长期外币信用评级和长期本币信用评级,其中后者往往高于前者,因为有些国家可能选择通过增发货币造成通货膨胀及本币贬值来缓解本币债务压力。Kim和Wu研究认为本币评级应被看作是一个通货膨胀风险指标而非主权信用违约风险指标[24]。所以,本文以标普长期外币信用评级为首选指标,把长期本币评级放到稳健性测试中检验。附表1为标普评级序列结果与量化数值对照表,数值分数越高表示主权信用违约风险越大、信用越低。

根据 Dunning在国际直接投资折衷理论中提出的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市场寻求、效率寻求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战略性资源)寻求三种目标[25],本文以分别反映上述三种目的的代理变量、中国在东道国ODI存量以及东道国贸易开放度作为中国ODI区位选择的控制变量。同时,考虑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主权信用变动可能对我国投资者有不同效应,增加东道国类型虚拟变量OECDDummy,取值1与0分别对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附表2列出2003-2012年间所有变量数据可得的42个样本东道国。到2013年底为止,该42国占我国(除离岸金融中心外)ODI存量超过九成,具有较大代表性。表1是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表2为变量描述统计及相关性。

2.模型与估计方法

借鉴之前研究者所使用模型[26],以东道国i在第t-1年的主权信用评级及相关控制变量为解释变量,中国对东道国i第t年的CDI为被解释变量,模型设定如下:

CDIit = α + β Controlsi,t-1 +

γ Sovereign Credit Ratingi,t-1 + εit (1)

根据检验结果,本文面板数据选用混合估计模型。

3.初始检验结果及分析

如表3所示,回归1未控制中国在当地前一年直接投资存量CDI Stock(-1),因此回归1是包含历史累积影响的结果,回归2则反映扣除历史影响后样本时段2003-2012年间的结果。

回归1、2中主权信用FCR与发达国家虚拟变量OECDDummy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就整体来说,东道国主权违约风险越高、信用越低则流入当地的中国直接投资越少。回归2中FCR与OECDDummy系数均大于回归1中相应系数,说明随着时间推移,主权信用调降对中国资本的负面影响减弱,发达国家也开始得到更多中国资本流入。

上述检验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表2中部分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可能导致多重共线性,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解决;二是表3中OECD-Dummy的显著性说明中国在发达与发展中市场直接投资情况差异较大,下文将分别检验发达东道国与发展中东道国主权信用对中国ODI的影响。

4.主成分分析

实验发现控制变量提取四个主成分更合适,分别为发达地区特征(包含GDPP和WAGE)、经济规模与科技基础(包含GDP和PATENT)、市场潜力与开放度(包含GGDP和OPENNESS)以及自然资源(FOMEX)。表4为主成分矩阵。

5.基于主成分和发达、发展中东道国分类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如表5所示,将我国对20个发达东道国与22个发展中东道国2003-2012年ODI面板数据基于主成分分别回归后,得到了更加清晰的结果。

就影响的方向与趋势而言,表5中回归3、4的发达东道国主权信用评级FCR系数不仅是正号,而且在分离了中国直接投资存量CDI Stock历史影响后的回归4中FCR系数更大,说明发达国家主权信用降低不仅不阻碍中国直接投资,反而对其有越来越明显的吸引趋势。就影响程度而言,发达东道国主权评级每下调一级(FCR上浮1单位),下年度流入的中国直接投资将增加105.1611万美元。

这个有趣的发现表明中国ODI独特的一面:主权信用评级遭调降的发达东道国,反而可能得到更多的中国直接投资。一些研究中国在欧盟等发达地区ODI 的学者也曾指出,过去中国投资多为贸易支持型和市场维持型的小规模创建投资,2000年后,兼并与收购( M&A) 投资增长迅速,并且中国企业更倾向于对经营不善的企业进行侵略性较强(自身规模与目标规模之比较低)的并购[27-29]。本文回归3、4的结果证实了上述研究结论。

回归5中发展中东道国FCR系数由显著负数变为回归6中的不显著正数,说明发展中国家主权信用降低仍然阻碍中国投资者,但影响逐渐降低。

表5还反映出中国对发达地区投资兴趣上升显著,尤其是市场潜力与开放度大、发达地区特征(高人均收入与高制造业工资水准)显著的发达国家越来越吸引中国资本,而矿产油气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特别受中国资本青睐。此外,比较回归4与回归6的CDI Stock的系数可发现,前者不及后者一半,表明与在发展中地区投资的谨慎度相比,对发达国家市场与战略资产的追逐让中国投资者在该地区更勇于试水新区域,加大在之前涉入程度较低的发达东道国的投资水平。

6.稳健性检验

为检验结果稳健性,用标普长期本币评级替代标普长期外币评级作为主权信用的代理变量后进行回归,结果与表5一致。此外,为检验中国ODI是否像一些研究者报告的那样偏好既风险高同时又自然资源丰富的东道国[20][21],加入主权信用评级与自然资源禀赋相互关联变量FCR*FOMEX,并未发现其对结果有显著影响。

(二)东道国主权信用对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将全球对发达及发展中东道国2003-2012年ODI面板数据基于主成分分别回归后,结果如表6所示。

就影响方向而言,表6中回归7-10的东道国FCR系数均显著为负,证实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主权信用调降都显著负面冲击全球ODI。就影响趋势而言,比较回归7与回归8的FCR系数可知,全球ODI越来越规避出现主权信用问题的发达国家;而比较回归9与回归10的FCR系数可知,全球ODI对评级下调的发展中国家的规避程度在降低。就影响程度而言,发达东道国主权信用每下调一级(FCR上浮1单位),下年度流入的全球ODI将减少12.4054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信用每下调一级,下年度流入的全球ODI将减少2.358亿美元。因全球ODI组成成分与类型多样,其余偏好特征在表6中表现不明显。

为检验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同样用标普长期本币评级替代标普长期外币评级作为主权信用的代理变量后进行回归,结果与表6一致。

(三)东道国主权信用对中国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结果比较

比较表5与表6,中国ODI在发展中国家主权信用调降后的规避表现及发展趋势与全球ODI一致,但对发达东道国信用调降的反应与全球ODI迥异。具体来说,发达国家主权信用下降反而吸引更多中国ODI流入,且随着时间推移,吸引趋势与程度愈加显著与加强,但全球ODI明显越来越规避主权信用出现问题的发达国家。

对上述差异的解释需结合中国企业自身特性与主权信用危机中发达东道国的情况考虑。

第一,国内结构调整与经济转型使我国企业渴求扩展海外市场和获取关键专利、技术、品牌、管理经验等战略性资产;而信用危机中东道国资产价格下跌、本币贬值,正为我国企业增持海外资产创造了机会。

第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企历史以来的优势地位,央企和国企文中央企和国企分别指中央政府管理的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ODI一直占我国ODI存量的2/3以上,是中国海外绝对主力,在平时易导致东道国投资壁垒干扰和涉及“国家安全”“政治风险”问题的猜忌与审查。而危机中发达债务国一般实施大规模国企私有化计划,部分私企也因市场需求减少和流动性匮乏陷入危机,东道国对引入外商直接投资态度会变得比较宽松,从而有利于我国央企和国企资本进驻。

第三,中国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国内银行贷款进行海外投资,国际融资和东道国筹资比例很低,资本筹措能力较少受东道国及其区域内经济波动影响。

第四,也不排除央企和国企财务预算软约束、部分企业负责人好大喜功等原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因主权信用下降而遭遇全球资本大幅流出的发达东道国,反而得到越来越多中国ODI涌入;2)中国ODI与全球ODI均规避主权信用下降的发展中东道国,敏感程度同随时间降低;3)中国在发达国家ODI为市场与战略资源寻求型,在发展中国家ODI为典型自然资源寻求型。

研究给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均带来启示。

首先,主权信用作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机理研究,需结合东道国及外商投资者特性加以扩充。虽然机理分析和过往实证研究均认为,东道国主权信用下降负面影响外商直接投资;但主权信用下降的发达地区仍有机遇可寻,而具有某些特征的ODI,如母国资本雄厚、又极为渴求发达地区市场与战略资源的中国央企及国企ODI,也可能在其他投资者退出时逆市而上。

其次,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关于发展中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论述还需继续完善。我国向发达国家大举“逆向”投资是21世纪以后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新现象,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差异化的国内体制背景更使中国ODI行为一开始就独具特色。而现有的直接投资理论和绝大部分实证研究都是在发达国家及部分新兴经济体ODI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接运用来解释和预测中国ODI行为并不可取。跟进研究中国ODI实践,是完善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母国的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最后,我国企业在海外较强的风险承受意愿应引起重视。特别是央企及国企的海外高额资本投入,需要各级国资委、国开行更长周期的跟踪管理。其投资究竟是在高风险环境中,真正达到了合理利用国家外汇储备、开拓海外市场和获取战略资源的预期效果?还是由于政府财政对其预算软约束、企业投资决策权责不明或国际投资运营经验不足,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甚至有目的的资产转移外逃?此外,我国企业注意规避主权信用下降的、即使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说明其跨国运营表现还是越来越正常化。至少在东道国主权信用风险领域,指责我国是借助国家经济、政治及外交力量为国有资本攫取自然资源开道的“贪婪的龙”[29]不符合事实。

CC注:标普主权信用评级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随时调整评级结果,因此我们把每一个评级的有效天数作为权值来乘以相应评级数值,再将一个国家一年中所有加权评级数值除以总天数来得到该国当年的平均评级,以此使不规律变化的主权评级结果与以年为单位进行统计的直接投资流量及其他控制变量相对应。

[参考文献]

[1]Dunning, J. H. 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NE: 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A]. Ohlin, B. et al (eds.) The International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C]. London: Macmillan, 1977.385-418.

[2]黎宗仁,黎四奇.从美国主权信用降级析国际货币秩序的规范化发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40-144.

[3]蓝茵茵,罗新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风险与安全对策——以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为视域[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4,(3):80-85.

[4]蓝茵茵,罗新星.发达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4,(2):103-110.

[5]Eaton, J. Sovereign Debt: A Primer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3,(2):137-172.

[6]Eaton, J., Fernandez, R.. Sovereign Debt [J/OL]. http://www.nber.org/papers/w5131.1995-05/2015-03-15.

[7]Arteta, C., Hale, G., Sovereign Debt Crises and Credit to the Private Sector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8,(1):53-69.

[8]Brooks, R., Faff, R. W., Hillier, D., Hillier, J.. The National Market Impact of Sovereign Rating Changes [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4,(1):233-250.

[9]Biglaiser, G., Hicks, B., Huggins, C.. Sovereign Bond Ratings and the Democratic Advantage: Portfolio Investmen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J].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08,(8):1092-1116.

[10]Kaminsky, G., Schmukler, S. L.. Emerging Market Instability: Do Sovereign Ratings Affect Country Risk and Stock Returns? [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2,(2): 171-195

[11]Manganelli, S., Wolswijk G.. What Drives Spreads in the Euro Area Government Bond Market? [J]. Economic Policy, 2009,(58):191-240.

[12]Afonso, A., Furceri, D., Gomes, P.. Sovereign Credit Ratings and Financial Markets Linkages: Application to European Data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12,(3):606-638.

[13]田益祥,陆留存,李成刚,杨秋平.主权信用评级变动对股票、债券和信贷市场的冲击比较——基于国际面板数据动态模型的实证检验[J].投资研究,2013,(4):72-80.

[14]李建军,宗良,甄峰.主权信用评级与国家风险的逻辑关系与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 (12):41-46.

[15]管辉.主权信用评级的金融市场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实证分析[J].金融纵横,2013,(4):72-77.

[16]田益祥,陆留存.主权信用评级影响因素的长短期效应检验及对策——评级下调冲击经济的非对称效应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1,(12):46-56.

[17]Buckley, P. J., Clegg, L., Jeremy, C., Adam R., Liu, X., Voss, H., Zheng, P..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38):499-518.

[18]Cheung, Y. W., Qian, X. W.. The Empirics of China’s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09,(3):312-341.

[19]Cheung, Y. W., Hann, J., Qian, X. W., Yu, S.. China’s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in Africa [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2):201-220.

[20]Kolstad, I., Wiig, A.. Better than Devil You Know? 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Africa [J]. Journal of African Business, 2011,(1):31-50.

[21]Kolstad, I., Wiig, A.. What Determines Chinese Outward FDI? [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12,(1):26-34.

[22]王娟,方良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J].社会科学家,2011,(9):79-82、87.

[23]张晗,修媛媛.中国企业对美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5):55-58.

[24]Kim, S. J., Wu, E.. Sovereign Credit Ratings, Capital Flows and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in Emerging Markets [J]. Emerging Market Review, 2007,(1):17-39.

[25]Dunning, J. 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M]. Wokingham: Addison-Wesley, 1993.

[26]Sethi, D., Guisinger, S. E., Phelan, S. E., Berg, D. M.. Trends i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lows: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12, 34(4): 315-326.

[27]Antikiewicz, A.,Whalley, J.. Recent Chinese Buyout Activity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Global Architecture [J/OL]. http://www.nber.org/papers/w12072,2006-03/2015-03-15.

[28]Rabellotti, R., Sanfilippo, M.. Chinese FDI in Italy [J/OL]. http://gdex.org/ODI/17%20Rabellotti%20Roberta.pdf,2008-09/2015-03-15.

[29]Pietrobelli, C., Rabellotti, R., Sanfilippo, M.. Chinese FDI in Italy: The “Marco Polo” Effec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1,(4): 277-291.

[30] The Economist, Special report[EB/OL]. http://www.economist.com/specialreports,2008-03-15/2015-03-15.第29卷第6期 2 0 1 5 年 11月湖南大学学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9,No.6Nov. 2 0 1 5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数控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已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应用。随着数字控制技术的扩展,许多发达国家对数字控制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资金,这种技术以国家总体规划为导向,随着数字控制设备的发展成为战略物资。引进先进、先进的国防数字控制系统。同时,数控技术在机械工业中的重要性更为重要。因此,充分利用数字控制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加快先进控制技术的开发优化,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有效策略

1数控加工技术的概述

数控加工技术是在机械生产制造加工期间,应用数控技术,以使产品生产制造更加稳定,而提高生产效率,也能够实现精密仪器设备加工制造。数控加工技术的引入,并融入传统生产制造技术和新型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一般来讲,使用计算机传感器、网络通信、光机电技术,而且这些特色的技术也是高精密自动化技术。由此可以看出,在计算机设备控制下,完成各类智能制造加工任务,生产人员要按照既定的工程方式和程序模式完成设备的制造加工。对于传统生产模式来讲,应用数控加工技术可以体现出明显的灵活度,而且也会使操作更加便捷。近年来,随着微电技术快速发展,在数控加工时,引入微电子技术,要保证整体生产制造更加稳定,提高生产的效率。目前,施工技术逐步被用到各行业,伴随着各类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的成熟,数控加工技术也会在机械加工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

2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有效策略

2.1提升工作人员自身能力

工作人员主要包括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两者在机械数控加工技术上都起到重要作用。数控加工技术虽然是依靠科学技术,但是也需要技术人员的正确操作,从当前的职业发展趋势来看,操作人员不仅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在后期维护当中更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以此提升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对于操作人员来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身能力发展,例如,企业可以与当地的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每一年或者每一学期定期挑选高技能、高素养的优秀人才,进入到企业当中进行实习,从而实现吸纳人才目的。对已经就业的操作人员来讲,企业可以安排其继续教育或者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从理论和实践双方面完善自身能力,从而了解当前常用设备在运转当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并且根据这些常见问题制定先行预案,有效规避未来风险。开展培训活动时,企业可以邀请当前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专业人士开展系列讲座,从现代化角度以及企业当前的机械运转情况,为操作员工分析当前如何更好地操作数控器械,员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专家的观点,并且结合自己当前的实际操作经验,在全面分析的自身存在的问题。管理人员也可以邀请专家对当前的加工数据进行细致化分析,并且制定出有效的维修方案,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这一方案对操作人员进行具体培训,根据器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操作人员在维修的过程中注重这些差异,采用更为有效的方式进行维修。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下,操作人员与管理人员都得到了综合提升,数控加工器械的使用寿命也得以延长,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平稳发展。

2.2在实际的机械数控加工中合理地选择生产设备

要想切实地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的整体水平,就要对进行加工的设备的种类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这也是进行机械数据加工工作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现阶段国内外的机械加工企业使用的机械设备都在朝着大功率、高速度的方向发展,这就对机械数据设备有了更加严格的标准与要求,这也就需要相关的机械设备能够拥有更强的加工环境适应能力,并且要能够有更高的抗损伤能力,以便切实地增加设备的使用时间。

2.3完善加工程序

对于数控机床的使用情况来说,还需要对具体的加工程序进行完善。也就是说,需要相关编程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编写出更加适合生产过程的加工程度。除此之外,还需要在确保加工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加工的步骤进行优化,还需要对加工的生产周期进行缩减。这样一来,才能有效的促进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提升。数控机床设备在运行过程中,还需要输入重复性的机械性命令,促进加工环节的环环相扣,这样也能进一步实现缩短生产时间的目的。并且,促进这道工序向下一道工序更加快速的转化,也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2.4强化数控技术得到智能化应用

机械制造企业要想不断提高数控技术应用的效果,必需要积极改进数控技术在各个生产环节的应用,在机械加工环节中,确保数控技术的智能化特点得到充分利用。数控技术智能化优势的发挥,对机械加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控技术的智能化促进了机械加工的信息化,利用机器替代人工来进行操作,通过编辑及控制设备来有效控制机械加工过程,不仅大大解决了人力资源投入,同时也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减少了因人工操作而引起的误差,显著提高了机械加工的质量、效率。所以,机械制造企业要积极改进传统机械加工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来创建数控操作系统,利用信息操作系统平台来对机械加工的各项流程进行操作。相关技术工作人员要对数控操作系统中的数据进行精准设置,保证数控机床能够早精确数据程序的有效控制下,开展高效率、高质量的加工工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机械加工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随着现阶段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机械加工企业对于现有的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所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格。机械加工的相关企业要想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住一定的地位,就需要对自身拥有的机械数控加工技术进行不断地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年得君.试论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提升有效策略[J].时代汽车,2020(17):141-142.

[2]胡志远.探究提高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有效对策[J].冶金管理,2020(13):34-35.

[3]朱輝,高增光.提升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的策略[J].农家参谋,2020(12):109.

[4]郭喜旺.提升机械数控加工技术水平措施探讨[J].质量与市场,2020(07):52-53.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控制,不能及时匹配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使企业发展出现相应的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是影响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企业内部管理进行制度完善,能够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企业管理人员在统筹规划企业投资方向时,一般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企业财务的现状是企业领导层关注的问题之一。

【關键词】企业;内控管理;财务风险

1 引言

企业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决策起着重要作用。若企业发生财务危机,企业财务指标会相应发生变化,与之相关的财务能力也会受到影响。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防范作用,有效的内部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使企业财务状况管理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中。本文通过分析内部管理的意义,以及相关的财务风险控制影响因素,研究企业提高内部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的策略。

2 内部管理与财务风险概述

2.1 企业内部管理与财务管理概述

企业内部管理是指对企业自身的管理,包括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对财务状况的管理[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管理的地位逐渐重要,成为企业经营必须完善改革的方面之一。内部管理能够保证企业财务部门向国家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使财务信息具有完善性的特点。

内部管理不仅有利于国家,对企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实施内部管理制度,能够帮助企业进行自我发展的监督,及时发现发展过程中有缺陷的方面,调整并改进。企业在进行内部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的同时,需要考虑市场经济的状况以及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才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内部管理的完善,能够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能够保证企业经营资料具有完整的特点,同时能够使企业财务具有真实性的特点,能够按照收益最大的原则,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内部管理制度还对企业人力资源有约束,能够对企业形象的树立奠定基础作用。

2.2 内部管理与财务管理意识较差

大多数企业遵循传统的企业运行方式,不能重视内部管理以及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例如工业生产企业存在重视生产的现象,不会重视生产安全制度的实施,导致企业生产长期发展受到影响。

企业领导层对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防范重视程度较差,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出现风险,增加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风险。

2.3 监管制度较差

企业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定的制度不能贯彻落实,导致企业背部管理制度控制出现问题,对企业财务控制管理下降。制度不能得到贯彻落实的原因较多,包括经济以及人力的原因。例如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不一致,会导致企业制定的制度不能兼顾企业所有员工的实际情况。

一些企业是现在市场较为热门的行业,因此企业领导层过于安逸的意识忽略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对于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不能及时判断,就无法做出風险防范策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影响企业财务真实性。同时内部管理的不完善,会增加企业在管理方面的成本支出,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3 企业内控管理以及财务风险防范改进措施

3.1 从企业环境方面进行改进

从企业环境方面进行改进,能够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以及财务风险防范[2]。内部管理以及财务风险控制的改进,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同时环境方面的改进,需要结合市场环境进行,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风险防范策略。

企业环境的完善可以从企业领导人员方面进行,提高企业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意识,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力以及财务的管理力度。可以将财务风险控制以及内部管理控制结合企业文化进行宣传,营造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环境。通过宣传,能够使员工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有重要作用。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案,完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当企业需要进行重大决策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包括财务状况以及人力管理等状况,制定相应的发展决策。

3.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能够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以及财务风险防范。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发展约束,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需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可以监理一定的奖励机制以及惩罚机制,促进制度的落实以及完善。

内部管理制度的落实,是保证财务质量的必要条件,可以设定专门的监督小组对内部制度落实践行监督[3]。挑选企业内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对企业制度落实进行監督。同时对企业财务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工作质量,规避预期出现的财务风险,保证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在监督过程中,容易发现企业制度不科学的地方,及时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调整和修正,完善企业的长期发展。

3.3 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改进

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改进,能够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以及财务风险防范。企业财务人员是管理企业财务的主体,对企业财务质量负有直接责任。提高财务人员执业能力,保证财务人员在记录财务支出时,做到详细全面的特点。

财务人员在职能方面需要对企业财务做出风险预测,因此企业财务人员应该及时观察市场经济变化状况,根据市场经济变化状况对企业进行投资决策制定。企业领导层还可以设定一定财务工作质量评价体系,对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工作进行评价和监督,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能力。

4 结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下,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保证内部控制质量,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的真实性,促进企业长期发展,提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从喜.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财经界,2015(32):210,275.

【2】柴嘉斌.試论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商,2015(17):12-12.

【3】洛藏周毛.简析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及对应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5):3962-3962.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油气储运设施是连接石油工业产、运、销各环节的纽带,其安全重要性日益凸显。介绍了油气储存和运输设施的分类依据及主要类型;从储运介质的易燃易爆和毒害性、油气储运设施易构成重大危险源两个方面论述了油气储运设施安全的重要性;通指出第三方破坏是导致管道发生泄漏事故的主要原因,而打孔盗油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在工程立项、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的各个阶段加强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油气储运; 石油石化; 安全; 长效机制; 完整性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而油气储运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能源的利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保证了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从而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油气储运设施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对社会、对人民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在大力进行油气储运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油气储运设施安全性的建设,从设计、施工以及运行等方面进行严格的管理。以避免事故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

我国是一个能源稀缺且分布不均的国家,所以为了满足稀缺之地对油气的需求,对于油气储存与运输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大。油气是一种高危险性物质,具有较强的储运特殊性,对储运设施的安全程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出现任何环节的管理不善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环境污染、财产损失、能源浪费,甚至会涉及人员伤亡。因此,进行油气储运设施安全性研究,建立设施安全施工制度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一、油气储运设施概述

为了论述油气储运设施安全的重要性,我们要先了解油气储运设施的定义,掌握其分类才能开展更好的安全实施工作。油气储运设施指的是油气储存与运输所用的设施,将石油工业产、运、销等各个环节连接到到一起。基本包括水路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与管道运输四种方式。我国最为常见的是管道运输。例如中石化,多是通过提前铺设在地下的天然气与石油管道进行运输。虽然经过多年的相关研究工作,我国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依然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工作,提高油气储运设施的安全水平。

石油的储存设施主要是油库。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油库具有多种形式。依据油库的经营形式与管理体制的不同,我们可将油库分为独立油库与企业附属油库两种。若根据石油的储存位置与方式,可以分为山洞油库、地面油库、海上油库等。依据油品的运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水路联运油库、水运油库等。根据油品又可以将其分为成品油库、原油库等。不同油库储运设施对安全提出不同要求。

天然气储存设施主要用于供气调峰,可以分为中长期的调峰与短期调峰。前者常使用地下储气库与各类LNG设施,根据地质构造可分为盐穴型、枯竭油气田型等。LNG设施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地上罐、地下罐、双容罐、单容罐等,每种分类根据不同情形可以继续分出小分支。后者则多用储气罐与输气管道末端进行储气。

二、油气储运设施安全的重要性

2.1储运介质具有危险性

天然气与石油均属于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属于易燃易爆物质。经常在马路上出现的石油运输车辆的车体上明确标明了“易燃易爆物品”等警告字样。汽车在加油、加气过程中都要保持熄火状态,是为了避免车体发动机运行出现火花,导致点燃成品油,发生爆炸事件。原油、成品油等不仅具有可燃性与易燃性,还具有挥发性。油品蒸气、天然气常常在油气储运设施区域弥漫、扩散或在低洼处聚集,在空气中只要较小的点燃能量就会使其燃烧。所有加油加气站都标明:油库重地,禁止打电话,禁止明火。当体积分数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一旦被引燃,即可能发生爆炸。一个小小的火花都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会产生严重危害。天然气与油品具有较宽的爆炸范围,爆炸危险性比较大。此外油品挥发出的蒸汽亦具有毒性,油品的易扩散性、流淌性等特性会对人与动物造成严重危害。例如,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油船泄露事故,对附近的海洋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致使大量鱼类与海鸟的死亡。储存介质的危险性充分展示了储运设施安全性的重要性。

2.2油气储运设施为重大危险源

随着石油气需求量的发展,油气储存与运输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油气长输管道具有管径大、压力高、线路长等特点。甚至在某些城市存在市区的市政管线与油气输送管道上下交错的情况。市政管道因为市区人口扩增、城市规划等特点经常需要进行挖地挖管进行重新改造。这无疑增加了油气长输管道的危险性。油气储运设施易构成重大危险源,伴随着油库储罐容量不断增大,大型浮顶储罐单罐容积已达15×104m?。油库区域内储罐数也较以往密集。国内储罐数因市场需求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多种类型储罐容量也在不断增加。根据 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国家安监总局文件安监管协调字[2004]56 号《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规定,油气储运设施易构成重大危险源。长输管道周围环境影响因素复杂、安全影响因素众多,受到自然灾害与第三方破坏的概率较高。设施建造途中,若不能严格根据相关安全规章制度进行施工,也会对油气储运设施造成严重危害,易发生事故。

【结语】:

我国正处于油气需求量持续增长时期,油气储运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管道的设计者、施工者与管理人员对油气的危险性都需要有深刻的认知,深入了解油气的特点,根据运输环境的异同,制定设施风险制度, 并据此制定详细的防范措施。要进一步规范管道加剂输送作业规程,细化管理,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设施项目在设计阶段必须通过安监部门审查。一方面可以落实设施工程安全评价,及时排除设计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油气储运工程形成良好的监督力度,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施工能够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降低油气储运设施造成伤害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油气储运》2006年第1~12期总目次[J]. 油气储运. 2006(12)

[2] 关中原. 致《油气储运》的作者和读者[J]. 油气储运. 2011(02)

[3]我国油气储运高等教育喜迎60华诞[J]. 油气储运. 2012(06)

[4] 孙富科. 试析油气储运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15)

[5] 王翰. 油气储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 电子测试. 2013(11)

[6] 张蓓. 油氣储运设施安全的重要性[J]. 化工管理. 2013(22)

[7] 吴迪. 基于油气储运设施安全的重要性的分析与研究[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3(23)

作者简介:

王政 (1972.2- ),男 (汉族),山东济南人 ,专科 主要研究方向:油气储运

上一篇:激励护理在分娩中应用论文范文下一篇: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