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的审美文化论文范文

2023-10-29

古典舞的审美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舞蹈艺术在新时代下, 需要加入新思维, 创建具有现代感的舞蹈艺术。与其他舞蹈相比, 《千手观音》的成功之处在渲染了舞蹈的形式美, 视觉文化适应大众的审美标准, 引得社会广泛的关注之后, 进一步保护了古典舞蹈的魅力, 有效地提高了古典舞的“语言文化”艺术。《千手观音》作为艺术创作的成功, 极具时代舞蹈审美意义。

一、《千手观音》的艺术风格

《千手观音》舞蹈, 借鉴敦煌的动态壁画与现代动画相结合的手法进行创作, 舞者能够一气呵成的进行表演, 同时《千手观音》舞蹈更能表现出作品丰富的艺术内涵。[1]《千手观音》的形象可以更好地表达舞者的情绪, 《千手观音》的形象不仅取材于敦煌莫高窟、而且借鉴了泰国的舞蹈元素, 因而具有较强的舞台感染力。舞蹈感染的表演过程与难度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千手观音》舞蹈的后半部分, 舞者膝盖跪着, 双手往后延伸, 舞者通过模仿观音的神态特征, 充分发挥舞蹈的形式美, 千手纷至沓来的舞蹈编排艺术, 最终形成了优雅而华丽的视觉效果。

观音手臂在开始表演时就进行不断神秘变化, 最后观音的手臂返回原位, 《千手观音》整个大幅上涨, 二十多位舞者的肢体语言融为一体, 所有舞者都在进行手部动作时, 迅速释放花蓝舞姿。终极简单的舞蹈技艺配合单纯明快的音乐设计, 更能够体现《千手观音》舞蹈精神层面的和平与庄严。[2]《千手观音》舞蹈旨在给观众带来心灵的净化, 激发出观众内心的怜悯与同情, 演绎出完美而神圣的观音形象。

《千手观音》在中国古典舞蹈特点的基础上, 加入了小快板的舞蹈动作, 并强调了敦煌洞穴舞蹈元素, 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千手观音》的配乐与舞蹈形象形成了较强的节奏变化, 集传统艺术文化与现代审美互补的舞蹈氛围, 得到了全国观众的认同与喜爱。《千手观音》舞蹈具有大气的整体舞蹈元素, 形成了舞蹈文化公演艺术的时代新艺术发展方向, 而注重形式美的舞蹈艺术也必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二、《千手观音》的审美特征

《千手观音》从形式美最终升华成完美的动态舞蹈肢体语言, 《千手观音》的舞蹈形式经典富有艺术魅力。让观众更直观的认识了中国的古典舞蹈艺术, 古典舞蹈赋予舞者生动的眼神意义。通过舞者变化的眼神, 带给观众的内心震撼。舞者用精彩的舞蹈动作, 抓住了观众的内心, 舞者想要得到这种美学感染,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演员们的表情直接表露出内心的情感。[3]他们通过眼神表露情感, 并没有在脸上直接表达情感。《千手观音》独特的艺术创作, 有效的借鉴了泰国的观音形象, 在舞蹈中移动变幻出灵动的观音。观众在观看过程中, 可以深刻感受到《千手观音》舞蹈的艺术以及它量身定做的独特的美感。

所有演员安静而迅速的舞蹈行动, 表现了女性舞蹈肢体语言的形式美, 而《千手观音》也是中国古代敦煌舞蹈动态入画选择。[3]《千手观音》里所具有的“动感”指的是舞者形成舞蹈动作身体部分, 正因为如此, 舞者才能够表达意义深远的舞蹈感情。《千手观音》具有较高的美感, 主要是因为选择了合适的动态舞蹈形象, 舞者优雅的身体呈s字型曲线, 舞者少女柔软光滑的身体, 随着音乐的变化发生微妙优雅动作变换, 动作精巧而准确。舞者少女的臀部弯曲, 他们的身体柔软、坚韧, 在呈现圆弧形的舞蹈展开时, 最大程度地表达了观音的素净与高贵, 所有演员在舞前半垂眼睑、神态举止和平, 在进行舞蹈肢体语言表达时, 向观众展现出慈悲的观世音形象, 轻轻地温暖观众的心扉。

另外, 舞者少女的平静呼吸和不屈意志, 创造更多和平、安静、优雅的观音菩萨让更多观众铭记在心中。《千手观音》舞蹈是由动态性美学舞蹈而形成的, 集中国的绘画、雕塑等常见的美学艺术魅力。《千手观音》融入了编导无穷的想象力、采用了极具佛教色彩的观音手势, 前面第一位女演员借鉴了很多观音雕像, 其他演员也模仿不同的观音手臂进行表演。演员不同高度的手臂舞蹈动作时, 金色舞者的千手观音形象历历在目。

三、《千手观音》的文化底蕴

《千手观音》文化艺术优雅而庄严的舞蹈、音乐、自然的声音, 还有神秘的灯光, 舞者们身着金色豪华礼服还有和平的舞蹈气氛, 《千手观音》对于观众来说是场完美的艺术盛典, 观音形象集善良、智慧于一体, 观众可以感受到观音升华的精神文化。《千手观音》属于民俗艺术, 在舞台上体现出了非凡的文化价值。

《千手观音》是中国经典的文化遗产, 因为《千手观音》舞蹈在佛教文化背景的环境中, 尽可能的表现了观音形象的美感, 同时蕴含着很多复杂的中国佛教思想。观音在中国佛教中具有非常深远的形象, 国人特别崇拜观音菩萨, 观音自古都具有普渡众生, 慈悲救世的形象, 并且在国人心里已经根深蒂固。[4]《千手观音》的舞蹈形象使得许多人心里产生尊敬与亲切的感觉, 《千手观音》舞蹈在表演过程中, 具有较强的舞蹈美感。观音在中国文化中是神圣的代表, 观音形象神秘而尊贵,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千手观音》舞蹈的文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千手观音》也是中国佛教文化象征的艺术表现。

四、总结

《千手观音》具有安静的古典魅力, 通过金黄色的场面设置显得十分的温馨和谐, 观音形象优雅高贵。聋哑少女不屈的意志塑造了观音菩萨安静、优雅的形象, 慈悲的观音永远是人民记忆中最深刻的精神感受。《千手观音》艺术作品的成功, 在于人们尽情享受舞蹈作品的同时, 得到了更多的文化体验。

摘要:中国古典舞蹈《千手观音》受到了现代观众的喜爱与认同, 《千手观音》之所以得到较大的成功, 是因为《千手观音》传承了古典舞蹈的美学风格, 而且融入了当代的审美风格。本文通过分析《千手观音》的艺术风格, 继而介绍《千手观音》的审美特征, 最后指出《千手观音》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古典舞,《千手观音》,艺术风格,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 陈雪飞.从“红绸舞”到“千手观音”——当代舞蹈创作从前文化审美到文化审美的嬗变[J].文艺研究.2010 (03)

[2] 张二平.东晋净土及观音信仰的地域流布[J].五台山研究.2010 (01)

[3] 李建生.基督教伦理对新疆“两教”信众的影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1)

古典舞的审美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现代传播如何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是大众传媒面临的最重要的基本命题。娱乐传播作为媒介“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文化诉求和特点。娱乐传播的“快乐原则”必须从属于文化语境所规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指向,符合各阶层人民的真正审美与娱乐需要。

关键词:现代传播 传统文化 娱乐节目

娱乐传播多元化是当今传播中的一大景观。但我们深入探究娱乐传播的文化传统,会看到不管现代娱乐传播如何“时尚”、如何“纯娱乐化”、如何“大众化、商业化”,都无法离开中国传统文化所规定的语境,传统的思想意识、文化取向不但不可抗拒地浸染着现代娱乐传播的具体内容与审美欣赏,而且从官方、精英和大众等三个方面决定着现代娱乐传播的成败。

价值观念和文化诉求“传道”与“经世”的语境

时代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现代娱乐传播,但不管有多少新的娱乐文化价值观,总是有引导其现实表现和未来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念和道德指向。考察现代娱乐传播的历史,透过“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传播现状,这一点表现得非常鲜明。约翰·费斯克曾谈到电视娱乐节目具有使人“愉悦”的三个原因:社会凝聚力、民族认同感和对民众的安慰与鼓舞作用。①世界各国的娱乐传播媒介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规范、触角、等级和制约”,但其“身份特征”并不相同。与西方娱乐传播相比,在中国,传播媒介的“身份特征”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要求把“国家意识”、“政治意识”和“群体意识”置于首要地位,即使是娱乐传播,也是娱乐愉悦、宣泄减压与教化、审美并行不悖。这样的“身份特征”,是被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双重决定的。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的文化传播是以“传道”与“经世”作为它最大文化功能和社会作用的,这其中娱乐传播成为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娱乐的大众化使其具有最广大的受众面,最能为广大受众所乐意接受。中国的娱乐传播在其发展中主要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的娱乐必须是“国家利益的体现”,审美之乐的境界一般是政治文化的境界,娱乐风俗和社会政治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娱乐从来都是国家利益和社会政治的形象展示。孔子强调人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乐”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孔子看来,“乐”的核心在于它必须是“国家意识”、“政治意识”和“群体意识”的体现,危害国家利益之乐是不可取的,无论什么文化娱乐形式都要符合传统文化所规定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儒家对人们娱乐生活必须维护“国家意识”,强调“政治意识”,体现“群体意识”的要求绵延两千多年,一直是中国娱乐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娱乐传播的宗旨。

虽然中国已进入现代社会,但“传道”与“经世”已深入中国人民的心里,仍然是现代中国人自觉审视文化艺术包括娱乐传播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诉求。因此,我们仍然强调娱乐传播的“传道”与“经世”功能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关键是“传”什么样的“道”,是封建主义的“道”还是社会主义的“道”,是表现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还是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现代文化传播的历史看,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样制约并规范着现代娱乐传播,依然是现代娱乐传播最主要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内容“主旋律”,是现代人们娱乐生活必须遵循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在20世纪中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指出:中国的文学艺术要“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这里的文学艺术当然包括娱乐传播在内。毛泽东由此又提出了文学艺术的两个标准,即“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要坚决反对传播“三俗”的东西,文化艺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一直以来,媒体的娱乐传播必然受到这些要求的规范和制约,正是在维护“国家意识”,强调“政治意识”,体现“群体意识”这一方向上发展的,凡是偏离了这一文化传统和舆论导向的娱乐传播,都会受到官方的、精英的和大众的一致批评和抵制。很显然,媒体必须在娱乐传播中确立自己的中国身份,重新认识和确定当下媒体的文化与社会属性,要从和谐社会建设,核心价值建构,舆论导向确立,加强媒体素养等方面进行主动设计和重新定位,让娱乐传播符合中国各阶层人民的真正审美与娱乐需要。

以影视娱乐传播为例。在娱乐传播的实践中,自中国有了影视以来,就完全地继承了这样的“传道”与“经世”的传统,20世纪2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30年代的抗战电影,新中国成立后的影视娱乐虽然在批判旧的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但更强调在影视中宣传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文化道德,依然是表现为党和国家的主体意识和方针政策的宣传载体和文化手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内容的先进文化。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②观察近二十年来的影视娱乐传播及其代表作品,有“主旋律影视”,有结合思想政治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国际关系需要的各种综艺晚会、娱乐节目等,好的娱乐节目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其传播基石的,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中华情”、“中秋晚会”、“挑战主持人”、“青年歌手大奖赛”、“星光大道”等,都具有弘扬中华文化的鲜明特点。

行为规范和道德指向“伦理”与“美德”的语境

中国娱乐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它决定了中国娱乐传播对“规范道德”和“体现伦理”的重视,“伦理剧”、“伦理文艺节目”等伦理化的娱乐活动层出不穷。在中国大部分影视片和娱乐节目中,一方面宣传着中国优良的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又以剧中人物和情节规范着人们的伦理价值观。实际上,“规范伦理”和“体现美德”并不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对影视娱乐的强制要求,相反是中国大众本身最大的心理与文化需求。我们同样强调:“伦理”与“快乐”并重,“美德”与“愉悦”同行,应是现代娱乐传播的重要艺术方法和主要传播追求。这不仅是政府或者精英的大力提倡,也是大众娱乐的现实需要。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中国民众在娱乐中都有一种自觉接受伦理和道德教育的欲望,中国人从内心就认同娱乐传播的宣教作用。中国的每一种娱乐方式都有它对中国民众的独特教育意义,都发挥着“寓教于乐”的功能。如春节和元宵节都以娱乐的方式教育人们要天人合一,要遵守秩序,要守孝道,要“仁者爱人”等等,在许多影视片中,不管多么地以娱乐的方式来让观众得到愉悦,其目的都是要让观众得到教育和修养。我们看到,受到人们普遍欢迎的娱乐传播,正在于做到了这一点,如多年来的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欢乐中国行》,上海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江西卫视的《红歌会》,广西卫视的《寻找金花》等,如果没有达到或者违反了这一点,就会引起人们的文化不适感和文化空虚感。关于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等娱乐节目的争论和批评,就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曾经有观众看了200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喜剧小品《粮票的故事》,就说“春晚让我们学会关爱”。“春晚,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天下为人子女的人,又要到年底了,让我们相约:放慢匆匆的脚步,常回家看看,除夕之夜陪着老父老母看看春晚,继续听他们讲那‘粮票的故事’吧!让我们共同记住:孝心不能等待。”③这样的感想是很有典型意义的。

近年来,受到西方娱乐文化的负面影响,一部分娱乐传播特别是电视娱乐节目要“反传统”、“反文化”、“平民化”,宣称要“站在高雅文化的对立面”,部分电视媒体在娱乐传播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商业化、内容低俗化的倾向,这些节目往往不择手段,在满足部分观众的低层次需求,争取“收视率”上比拼,而不顾节目的社会效果。特别是2010年以来,一些电视台上星频道开办婚恋交友类节目,一些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很明显,这样的言论低俗、行为失检、恶意嘲讽、主持人引导不力、放任拜金主义、虚荣、涉性等表现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的节目,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传播角度上说,其一,这类娱乐节目以“娱乐”作为形态特点,从娱乐形态本身来说似乎不存在“社会问题”,但许多这类节目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一比较,就显出了它们与真实世界的分裂而导致的本质上的虚假性,它们本身就是利用娱乐的“幻想”在对人们“说谎”,制造着虚幻的“晕轮”现象,让大众信仰全无,找不到正确的前进方向,造成了虚假、浮夸、病态的风气到处蔓延;其二,这类娱乐节目从一开始就是庸俗和不道德的,它有一个普遍的表现,就是它们表面上是“大众娱乐”,骨子里却充斥着“商业逻辑”,不切实际的自我包装、自我夸耀、自我炒作和物欲拜金随处可见,从而对人们的民族道德观、价值观和民族文化修养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消解作用。这些道德低下,缺乏品位,既不能“观风俗”,更不能“正人伦”的节目,为错误思想和粗俗言论提供了传播渠道,降低了传媒的社会公信度,大大损害了社会主义媒体的形象。

从“规范伦理”和“体现美德”的要求出发,针对近年来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中比较泛滥的庸俗化“审丑”和对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的渲染,对中国传统伦理和美德的嘲弄甚至否定及缺乏人文关怀的倾向,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规范广播电视婚恋交友情感故事类节目,制止娱乐传播中这些严重的不良倾向,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这样的“整顿”反映出了社会公众对现代娱乐传播以审美的形式、精神的熏陶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诉求,不顾这样的诉求,解构优秀传统美德,必然导致受众的疏离和反感,导致社会的整体排斥和强烈抵制。

虽然“快乐原则”是人类娱乐活动的主要原则,娱乐文化是享乐人生的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已经不是人的“本能娱乐”,娱乐已经具有社会性和群体性,任何一种娱乐活动都会产生重要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影响。娱乐传播作为“文化建构”和“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诉求,娱乐的“快乐原则”必须从属于社会化的娱乐传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指向。进一步说,虽然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与“道德”有落后的一面,需要我们批判和舍弃,但更多的是合理和优秀的,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都是精华,是支撑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的精神纽带,更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根基所在。就现代娱乐传播而言,就是要做到通俗而不庸俗,有情而不滥情,娱乐而不愚乐,平凡而不平庸,要为大众提供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又有现代创新品质的健康有益的娱乐产品。

注释:

①参见大卫·麦克奎恩[美]著,苗棣等译:《理解电视》,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67~68页。

②周正刚:《认清文化国情 发展先进文化》,《光明日报》,2004年12月1日,第B2版。

③陈显萍:《春晚让我们学会关爱》,《中国电视报》,2006年12月4日,第A4版。

(作者为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授)

编校:施 宇

古典舞的审美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乡土文学作为现代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学生可以阅读乡土文学作品,感受乡土文化的氛围,这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的文学素养正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而守望乡土的文学意义在于,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追求,而本篇文章以火会亮《村庄的语言》为例,并结合我国的乡土文学的现实情况,立足于现代的乡土文学的意义,为今后乡土文学审美策略进行仔细的分析与深入的研究。本篇文章旨在为乡土文学以及火会亮的作品提供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借鉴。

关键词:乡土文学;现代文学;村庄的语言

前言:乡土地域生活的审美批判是现代文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乡土文学的审美,是社会大众对乡土文学作品的主观感受,从当前我国乡土文学作品的发展规模来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而乡土文学作品就是中国历史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能够看出当前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代名词,当然,在乡土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这一过程之中涌现出的经典乡土文学作品以及乡土文学作家。这些人物以及其著作在未来的乡土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及意义,而作为学生,我们在阅读乡土文学的代表作时,就需要对乡土文学的作品进行了解,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出发,将乡土文学创作者以及乡土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乡土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

一、乡土文学的意义

火会亮是一个具有现实情怀和文化素养的乡土文学代表人物,在其《村庄的语言》的文学作品之中,火会亮描绘了一幅令人感慨的乡村生活的景象,而在这种乡村生活中,发生了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中体现出主人公的温情和忧伤,我们在对这部著作进行赏析的时候,需要结合作者的学历层次,作者火会亮受过现代高等教育,而且又是一个坚定的儒家文化的支持者。火会亮一方面受到秦汉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中欧等伊斯兰国家文化的影响,因此,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在火会亮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而我们也能够从其著作中,体会到乡土文学的现实意义。

鉴于火会亮特殊的文化背景,我们能够看出生活的激流和个人的感悟都体现在《村庄的语言》这部文学作品之中,且我们也能够从著作中读出,火会亮纯朴厚道、天性敏感,会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感而发,并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形成了自己的作品。《村庄的语言》这部作品是一部代表性的小说,且其现实意义在于,能够为社会大众,描绘出众多的人物形象,并构建起民族深层文化价值的体系,我们能够结合传统节日,对本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精神文化内涵进行解析,从而引发社会大众对本部小说的思考与感悟。从\"让写作回归内心,这其实是我一直努力为之的\"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出,火会亮是具有灵魂的文学作家,其内心拥有努力奋斗的火焰。从上面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是需要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感悟,具体比如郭文斌在《大年·跋》写到:“如果我的写作不能带我进入‘一’中心,那么,写作就是谋杀”,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乡土文学作家,是需要有着坚定写作信念的人,而石舒清也在火会亮的《村庄的语言·序二》中谈到:“作家的写作绝不可能脱离自身的真实经历,不可能凭空捏造”。

我们从上述的乡土文学作家对火会亮作品的品评中能够看出,在语言风格上,这些乡土文学作家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文学词句的驾驭上,每一位作家又不尽相同。这是西海文学的风格与特点,即使身处同一历史时期,可每一位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体会,从语言风格的表现中,我们能够看出火会亮与宁夏小说作家的乡土描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文字的表现方面,陈继明更加侧重对景物的直观描写,石舒清则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彰显,而郭文斌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乡村居民的贫苦生活之上,并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之中,表达人们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不屈不挠,依旧在寻求着自身的发展,从而说明当前乡土文学作品的创作意义在于,为社会大众描绘出一幅乡土生活的美丽图景,并指引人们去感受乡土文学作品的魅力。而在火會亮的小说中,我们一方面能够看出乡土文学中的亲切与人情味,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出农村传统文化对乡村文学作品影响。乡村文学作品中不乏人文关怀,所谓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而乡村文学作品的写作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人文关怀的终极目的就是关注人的生活与生存。而当前乡土文学的发展需要结合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这样才能够为乡土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乡土文学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

(一)乡土文学作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能够独树一帜,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之中缺乏后劲

随着文学的发展,乡土文学也在与时俱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面对崭新的时代背景,文学作品都在进行着改革与创新,然而任何一种文学作品的改革与创新,都不是历史的偶然,本文对火会亮以及相关的乡土文学创作者的文献以及相关研究报告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当前乡土文学的作品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所谓的乡土文化,就是生长在乡土里的、村落里的人们所孕育出来的文化。我们能够看出乡土文学作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能够独树一帜,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之中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4],这就成为乡土文学发展过程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作品没有系统的发展路径

我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阻力,究其原因,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发展没有系统的路径,这一点与很多的诗歌流派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类似性。那么,我们从乡土文学作品的发展过程之中,很难看出文学作品中的体系性与逻辑性,这才是制约文学作品向前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那么对于学校与教师来说,如何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发展起来,这就需要研究结合乡土文学作家的实际情况,为现代文学的乡土文学作品谋求系统化的发展路径。

(三)学科发展与乡土文学的发展存在着脱节的现象

乡土文学的进步与社会变迁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也是作为学科发展以及乡土文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乡土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们的乡村生活以及乡村生活中人们所蕴含的精神。这一点在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中够有所体现,而本文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研究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细分。从而说明国家需要明确乡土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研究方向,为未来的乡土文学作品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而当前语文学科的发展与乡土文学的发展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这是制约乡土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因素之一。

三、乡土文学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创新乡土文学的发展形势

摆脱传统乡土文学的发展形势,从根本上提升乡村文学的层次与质量,首先要求文学作品的欣赏者,从乡土文学的特点出发,创新乡土文学的发展形式,并不断提升乡土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多样化的乡土文学作品,丰富学生们的阅读选择,当然学生也需要对传统的乡土文学的内容以及意义进行深度的思考,深化对乡土文学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提升乡土文学作品的层次与水平,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结合学生对乡土文学的作品的认识与感悟,从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鼓励学生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样就能够创新乡土文学的发展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校可以在乡土文学作品的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例如,在乡土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之中,适当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 在学生们对背景音乐进行聆听的时候,再配以乡土文学作品中的段落,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深刻体会乡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侧面提升学生对乡土文学作品的认同感,创新乡土文学的发展形式。因此,乡土文学的形式不断创新就能够为今后乡土文学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二)设立乡土文学作品的评价机制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当前乡土文学发展的路径之一,众所周知,学校与家庭的环境是学生们了解乡土文学的两个平台,家庭是学生们生活的地方,那么学生们可以在家里阅读乡土文学作品,而学校的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这样就能够突出乡土文学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这一点充分说明,在乡土文学作品的欣赏中,我们需要注意家庭成员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为了全面推进乡土文学作品的发展,学校需要设立乡土文学作品的评价机制,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乡土文学作品,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乡土文学作品的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对乡土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设立乡土文学作品的评价机制不失为乡土文学发展的优化路径之一。

(三)教师对学生的积极与正面的引导,向学生们传递乡土文学作品的精神意义与实用价值

随着社会中的信息增多,我们要想实现乡土文学的跨越式发展,就需要从乡土文学作品的本身出发,借助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借助先进性的科学技术,辅助学生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具体比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们在鉴赏乡土文学作品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的把握乡土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精神主旨,从而突出信息技术等教学方式在乡土文学作品中的意义,而且在乡土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与正面的引导,避免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而作为学生,也需要自觉对这些垃圾信息进行抵制,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乡土文学作品鉴赏中的作用以及意义,而学校也需要净化乡土文学作品的学习氛围,并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而乡土文学作品的欣赏形式,教师可以组织人员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具体借助的活动比如说班会、自习,向学生们传递乡土文学工作的精神意义与实用价值,突出乡土文学中的作品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以及价值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积极与正面的引导,向学生们传递乡土文学作品的精神意义与实用价值不失为乡土文学发展的优化路径之一。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乡土文学的发展需要兼顾到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的想法,因此,在乡土文學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学校与教师需要将上述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量,本篇文章认为,乡土文学作品欣赏,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乡土文学作品,让学生们对这些作品进行阅读,并谈谈自己对乡土文学的认识与理解,并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沟通,最后教师对同学们的整体表现进行点评。本篇文章立足于乡土文学的意义,并结合乡土文学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文章认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分别为乡土文学作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能够独树一帜,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之中缺乏后劲、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作品没有系统的发展路径、学科发展与乡土文学的发展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最后提出乡土文学发展的优化路径,分别为创新乡土文学的发展形势、设立乡土文学作品的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的积极与正面的引导,向学生们传递乡土文学作品的精神意义与实用价值,为学生树立起乡土文学的基本框架,这样就能够为文学作品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依据,本篇文章旨在为乡土文学作品以及乡土文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伟. \"文学信仰\"的重建与\"乡土精神\"的开拓——论贺仲明的乡土文学研究[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5):0030-0036

[2]向荣. 地方性知识:乡土文学抵抗\"区域化\"的叙事策略——以四川乡土文学发展史为例[J]. 2021(2010-2):0016-0023.

[3]杨翠平. 当代乡土文学的类型研究——评《多维视角下的当代乡土文学》[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v.40;No.261(09):188+203.

[4]王豪. 乡土文学在教科书中的存在价值及建议[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19, 000(019):P.205-205.

古典舞的审美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华民族的舞蹈在历史发展中随着朝代的更迭,衍生出了绚丽多彩的古典舞剧目。而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中的灵魂与精髓,对于古典舞剧目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古典舞身韵与剧目之间的关系,从而以这个视角来剖析身韵对古典舞剧目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古典舞剧目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也是当代中国舞蹈中的一种独特艺术。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元素赋予了它别具一格的审美个性。其中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审美特征,也是这一舞种的灵魂所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是每个舞者所必须掌握的技巧,不仅可以缓解表演者身体的僵硬,还可以使整个古典舞的表演变得更为流畅与丰富,从而引起观众内心的情感共鸣。身韵使中国古典舞独立于戏曲之外,且其促使剧目成为古典舞教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往往和其剧目相辅相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本文对二者的关系展开了研究与探讨,并深入分析了中国古典舞身韵对古典舞剧目的重要性。

一、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舞蹈,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宫廷舞蹈,甚至是上古时代的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独立的舞种,其的定名,于1950年首次被欧阳予倩提出,随后得到舞蹈界人士的认可并最终确立。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的舞蹈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其并非中国古代舞蹈的同义词。现阶段俗称的中国古典舞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代背景发展而来的,其主要是在中国戏曲、舞蹈与武术的基础上,借鉴西方芭蕾等舞蹈艺术中的优秀元素,并且以现代审美及精神风貌加以总结、归纳而建立。中国古典舞的概念具有鮮明的历史性,而且更具有风格性,其也是一个正在发展着的概念。

我国众多舞蹈教育学家和工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典舞进行研究,并整合相关的舞蹈素材,同时借鉴西方芭蕾的训练,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并创作出了《宝莲灯》与《春江花月夜》等诸多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舞蹈作品,从而形成了刚柔并济及情景交融的美学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典舞迎来了崭新的发展局面,其外形和内蕴均逐渐向新空间拓展。舞蹈学家及业内人士突破了以往只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其开始逐渐涉及古代石窟壁画的研究,并研究一些伴随陵墓文物出土的舞蹈形象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从而创作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古典舞剧目。例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等乐舞,均体现出雍容大气的风格。另外,舞蹈教育学家李正一对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理论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使中国古典舞具有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的抽象化特征,使中国古典舞不再是戏曲舞蹈的翻版。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与剧目的关系

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往往和其剧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身韵,就是对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进行分解,并提炼出一些活性精髓元素。而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古典舞剧目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舞蹈基本功,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身韵表现技巧,并将其融会贯通于剧目中,以此来实现艺术张力。

每一个舞种都有其自身的风格元素,中国古典舞也不例外,其核心元素就是身韵。其身韵又包含提、沉、仰等多个元素,且每个元素都并非孤立的动作,而是综合融入古典舞的每个动作和技术中。换言之,中国古典舞身韵的每一个元素都是剧目构建的基本元素。

中国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存在课堂教学和舞台创作相脱节的现象,而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手法的创建则恰好对解决此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出色且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剧目,如《木兰归》《月夜听琴》《新婚别》等,这些剧目均是由身韵的教学创作发展而来。确切来讲,这些剧目均直接或间接地和古典舞的身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然,有部分古典舞剧目没有直接运用身韵的教学手段,但身韵为其创作和教学提供了现代化意识,为其注入了新的元素。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其剧目息息相关,且二者通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不仅拉近了古典舞教学和创作的距离,还促使中国古典舞的形式更加规范,推动了其不断发展。

综上,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自形成后,就使其剧目打破了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再模仿戏曲的套路,而是运用身韵的动作元素来进行结构的组合。例如《黄河》这部具有影响力的成功剧目,其创作方式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该剧目的创作运用了较为抽象的身韵来展现民族英雄奋勇牺牲的精神。它将戏曲结构更变为音乐交响结构,将表演情节的动作结构转变为着重渲染情绪,并在舞台上充分利用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元素进行表演,从而营造出黄河的澎湃气势,彰显出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同时给人以奇特的审美感受,充分展现出了黄河的内涵,以此来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再如《踏青》这部中国古典舞剧目,其也以古典舞的身韵元素表现了人们对春天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超越了这个题材,以此实现人类共时性的精神外化。这些剧目充分利用了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元素,不仅深刻表现了中国古典舞从戏曲向舞蹈的转变,也展现出了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形式从叙事性向抒情性的转化,甚至揭露出中国古典舞舞蹈语汇的现代内涵。

三、中国古典舞身韵对其剧目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在创立初期,用于教学的剧目相对较为匮乏,且大部分都是由戏曲舞蹈演变而来。后期老一辈的教育学者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国家的芭蕾舞训练模式,使其脱离戏曲却又保留了相应的传统元素,这便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雏形。而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往往需要情节与人物状态的共同诠释,使其舞蹈动作体现出表演者的情感。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训练强调发力点和气息的运用,并且在训练时需保持各个动作的统一规范性。

在古典舞剧目中,身韵可以鲜明地渲染出要表达的情绪,所以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能够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但在舞蹈课堂上,剧目是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的基本规范原则,不能逾越过多,这也是剧目表演与课堂训练的区别。以《爱莲说》为例,舞者用双手表演的“小五花”和“兰花指”等动作,主要是为了展现莲花开合之间栩栩如生的感觉,而在课堂训练中,仅仅是标准的规范动作。该剧目更是运用了提、沉等身韵元素,使得宛若青莲的舞者犹如在微风吹拂的碧波中摇摆,这就更加凸显出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身韵对该古典舞剧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又为古典舞剧目进行了良好的动作文化铺垫,而古典舞剧目也为身韵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和剧目在其表演过程中缺一不可。而且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吸收了众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也促使中国古典舞剧目更具有中国化特征。

四、结语

身韵的训练是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核心部分,且身韵的展示对古典舞剧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剧目的课程教学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和身韵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赋予了古典舞全新的内涵。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古典舞的身韵不仅可以给古典舞剧目进行相关的韵律动作铺垫,还能促使古典舞剧目将舞蹈主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足以说明,只有充分注重身韵的训练,才能使中国古典舞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并促进古典舞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敬丹.中国古典舞身韵对古典舞剧目的重要性[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51-53.

[2]宁治.浅论中国古典舞的现代教学意识:身韵与剧目课程关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3):66-68.

[3]赵梓宁.探究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及策略[J].艺术评鉴,2019(18):125-126.

[4]舒永智.中国古典舞身韵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6):27-29.

[5]张婷婷.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与演变[J].音乐大观,2012(6):169.

[6]杨菁菁.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古典舞基训中的探索与思考[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7]郭璐.中国古典舞剧目中的动作变形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8]胡蓉.古典舞身韵的作用及其重要性[J].艺术品鉴,2015(10):223.

作者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古典舞的审美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美特征;影视文学

前言:

影视文学是指充分运用电视、电影画声媒介,以视觉、听觉的传播设计为着力点,将传统文学作品创作的规律结构情节与人物塑造充分运用起来,满足受众群体审美情致的一种文学种类。就实质特性而言,影视文学本质就是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所以影视文学与其他的文学形式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且具有规律上的共性。它贴近社会,关注社会的热点话题,迎合大众的情感需要,与社会心理的敏感区域相碰撞,以群众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对事情展开叙述,进而是最具大众化的一种艺术载体。同时,影视文学作品是以影视传输媒介为载体,所以无法避免与影视媒介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具备的该种独特性,在新兴影视媒介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下的产物。

一、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影视文学作品

现今是处在社会生活效率高、节奏快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人已经没有精力去仔细推敲、品味和探索在概念和词语里隐藏的内涵和蕴意,也没有精力展开精心的思想反刍和心灵省察。不想阅读文章,更有意愿直接接触那些精美的形象。图像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主流趋势,而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已经逐渐淡入人们的视野,影像、图像文化成为主流元素。当下,影视文化的群众基础扎实,与社会焦点问题相贴近,且与人民大众的爱好和情致相契合,逐渐地成为现今审美文化的主流元素。不过一种新事物的兴起总是矛盾的统一体,影视文化在具备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尼尔提出在电视兴盛的时代,政治、新闻、宗教、体育、商业以及教育都自甘堕落成为娱乐的附属品,更甚至默默无闻地为娱乐所服务,而后果可想而知。影视文化是以图像为主,这就使人们解密文字世界的能力大打折扣,特别是影视文化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主,经济性是影视文化的一大特性,趋利性导致影视文化向品类化和单一化发展。所以影视文化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应当重新对审美价值体系和机制进行审视,尤其是应当将文学艺术中的精髓吸取进来,才能够使影视文化更加富有艺术气息和艺术生命,而不是供人娱乐的工具。

不得不承认,主打文字的影视叙事作品依然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将图像、颜色以及音乐配合文字进一步阐述了影视作品的审美内涵和蕴意,文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所起的审美作用是无可取代的。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就创作文学来说,想要将文学作作品的内在含义顺利呈现给大众,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优美的语言。同时优美的语言还有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最近几年来影视文学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文学语言的铺垫。虽然影视文学和文学创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学种类,不过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互动交流关系。而影视作品的成型是由导演、编剧、演员等艺术创作者共同的结果,假若他们没有高品质的文学作品(影视文本)做铺垫,那么再高水平的影视艺术传输也只能像巧妇一样“难为无米之炊”,由于没有艺术作品做铺垫,想要广泛传播也就难上加难。所以在审视传统影视文学时,应当站在大众文化的角度来展开,即观察现代大众传媒大环境下所创作的影视文学作品。

二、大众文化语境下解读影视文学的审美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是指人民大众创作且欣赏的一种普通文化。当前,运用高新科技电子产品为传播载体的一种事件和时间上相同步的世界性文化也包含在大众文化当中,呈现出通俗容易解读的风格。所谓的精英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精英所创作且欣赏的文化,其风格是博大精深和高雅。精英文化主张影视艺术应当具备文学性,这在本质上 就是精英和大众两种文化形态的融通,是指对仅仅少部分人才能理解阅读的经典精英文化作品,经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进行凝练、提取、升华后变成大众能够吸收的文化。因此精英和大众两种形态的文化能够互相融合和沟通、交流,互为补充是笔者的观点。而当下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影视文化审美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特征。

(一)美的真实性

卡希尔这为美学家提出,所有艺术都是由自身的语言标记,这些标记是一种非文字型的直觉符号语言。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比如颜色、图像、光感、声音等等均可以当做艺术载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寄托思想和感情的生命形式符号。这些直觉性的标记符号拥有直接造型的能力,可以将文学艺术作品中编撰的场景及人物用接近于真实的画面在观众眼前呈现出来。

在针对相同的事物时,强调直觉影像性的影视文学作品与以文字为主的文学作品之间,都是想要达到表达真实性的目的,不过两者之间在挖掘层次和立场却各有个特点。文学作品重视的是内在无法言语的含义,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中外哲学美学史以及佛教的“顿感”学说等,均是通过对外在事物描述而提升到表现意境的高度。萨特曾经指出,每种事物通过人的语言表达后就已经不是以前的事物,该种事物已经丧失了原先的“纯洁”。外在事物经过人内心的想象而实现“境生象外”“传神”等景象,也就是说文字这种语言符号通过对事物的表述和概括后能够十分真实。人们在创造的文学作品中,是依靠着内心的想象来构造一个虚化的艺术世界。就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而言,则是不管是塑造服装、人物长相、表情等外在要素,还是塑造人物性格等内在要素,均是由演员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演绎。即无需重塑思维,就能够直接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见到确切的人物和聽到声音。影响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加工后能够重现现实物象,进而在人们眼前呈现出具有审美意境的事物。就表现物体活动以及物质对象而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与影视作品相媲美,这时说明影视作品最接近现实和人的经验。很多作品是通过人们幻想而编撰的影视作品,也能够因为图画和声音的艺术感染力和造型力变成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作品,这主要是因为影视作品接近于“实际”和“物象”。相比较来说,影视文学将真实性的影视世界展现给大众,尤其是视觉的具象使审美对象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所以运用影视来展现对象时,具有独一性和形象性的艺术特点。而文学语言是运用抽象思维来达实现形象的真实,影视文学在描述事物时恰恰与语言文学相反是采用形象思维方式。比如文学家会用“太阳出来了,天气真暖和”这种表达方式来将人们内心对太阳的感受描述出来,不过影视作家想要将这种暖和的天气表达出来,则是在具体形象的世界中找寻适当的图像进行描述。这时就可以采用“一个人正在脱下厚实的棉衣,额头冒出涔涔的汗水”、“他一抬头就看到刺眼的阳光,衬衫被汗水打透,紧紧地贴在身上,他右手拿着把蒲扇用力地扇着”等等语句来转换成视觉图像。比如将小说改版为影视作品后,就会用生动、真实的形象补充文学作品中给人留下的空白,将经典的文学形象塑造出来。比如将《红楼梦》小说改版成影视文学作品以后,将其中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贾迎春等人物加以重塑,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人物的期待。

(二)美的时空性

影视文学表现出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扩展。假若文学上表现出的是一种组成或者展现的空间,并且呈现出时间持续中的某个片段,那么影视文学是将空间的再现和再反映。文学的空间是读者思想意识中的记忆与虚构的时空图。在用文字符号建造的虚幻世界中,通常是会有所压缩或者变形。文学空间的根本属性是以时间为主轴进行故事的讲述,而空间则表现出跳跃和间断性,人们在文学作品看到的是文学世界中局部的某个片段,是在按着时间主轴表现出的意识空间环境。

巴赞指出“银幕并非是一个相框,而只是显示某个事件一部分的屏蔽光的框,在人物从画面走出后,应当觉得这些人物只是暂时从我们视野中消失,依旧在另外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生存着”,画框以外的背景与画面呈现出相反性,作为“窗户”的荧屏空间能够向观众展现出一个近似无限向外延展的世界。影视文学作品中所构筑的空间是源自于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表现出向外无穷延展的形态,以荧屏上有限空间为依托,构建出虚幻的无限空间;充分运用画框内场景的转移,将框内和框外的联想空间一同组织起来铸造影片的审美艺术空间,因此可以将连续性、信任性的影视作品呈献给大众。在影视文学作品构筑的艺术世界中,时间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流动性为依据来表现艺术空间的时间。即影视文学是在空间转化中加入时间元素,在流动的时间之中纳入空间变化,因此影视文学时空是一个持续流淌的艺术时空。

在观众面前呈现的影视文学作品图像实际上是由空间性、持续性的动态图画组成顺畅、系统性的视觉图像。当我们在观看影片时,视觉中产生的空间幻想是由光影技术制造生成,特别是当前流行的3D影片,其独有的透视效果给人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再融合剪辑画面和时间交错的暗示性,给人带来时间上的幻象。作为充分运用透视性的影片,在辅之以音响、声音图像和场景切换技术,给人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三)美的重构性

华丽的视觉效果、波折的视听叙事、精美的听觉感觉是影视文学给人们带来的效果。改编原著成为影视文学作品以后,不但具备原著的內涵,而且影片自身以独特的影像策略重构文学作品的内含。重构后的影片会在读者心中产生与文学作品不相同的领悟和感受,即一种新式的审美体验成型。改编后的影片会在无形中消除了一部分原著的哲学意蕴,将原著的深度降低,不过在降低这种深度时,增强了影像的叙事性,给观众一种新的感悟,能够使读者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原著作品。接受美学理论家指出,只是绝对的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文学作品是不现实,而电影或者文本与观众或者读者是共同存在的,是有机的统一体。因此文本合理的采纳观众的批评或者反馈,对自身发展是很大的推动力。

比如崔漫莉的《浮沉》小说有“最鼓舞人心的职场生存小说”,“经理人和销售者的商战圣经”的美誉。在改编成电视剧之后,人们开始对小说有重新的认识,将“把爱留下,将钱带走”、“羡慕别人,不如发挥自身长处”等赋予时代特色的经典语录在电视剧中提取出来,并且对满足时代特色的职场生涯以及深不可测的商场对弈进行完美解读,就是因为《浮沉》电视剧重构小说的效果。即一部好的影视文学作品能够对小说中的各种因素、意识和社会文化形态进行重组,建立内在联系,阐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这充分体现了影视作品重构性的价值。

结语:

在当今社会中流行的大众文化,不断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有长盛不衰的气势。不过大众文化在与社会流行趋势相接轨具有时代性的同时,还存在许多弊端。在大众语境下的影视作品,要求作品与文学底蕴相结合打造精英文化作品。比如张艺谋将莫言的《红高粱》改编成电影,也是借着这部作品张艺谋成为人们熟知的导演。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影片的精美造型、绚丽色彩对莫言文学语言的一种补充,给予人们一种强烈的冲击力,直观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所以影视文学作品只有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增强影视作品内在文化意蕴是现今乃至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以大众文化语境为标准,才能够使我国影视文化作品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国. 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解读[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90-93+99.

[2]王璠. 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解读[J]. 青年文学家,2014(18):124.

[3]刘文辉. 20世纪90年代传媒语境下的文学转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徐哲. 艺术裂变时代经典文学的影视阐释[D].云南大学,2014.

[5]胡霁. 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的跨媒体传播[D].重庆大学,2015.

古典舞的审美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民乐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44年,如今已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七十年来,学校五易其名,两迁校址,经历了初级中学——完全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

1958年学校开始高中招生,成为完全中学。1995年秋,学校停止初中招生,1997年完成过渡,成为全县唯一一所只承担高中教学任务的高级中学。

2000年11月,学校被甘肃省教育厅命名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是甘肃省首批14所“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唯一一所县级中学。2005年又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示范性高中复评,并受到了省教育厅的表彰奖励。

学校现有教职工454人,设有教学班112个,在校学生7300多人,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普通高中。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学校的发展稳步提升,办学特色日益显著,教学质量蒸蒸日上,已成为宣传民乐的一张靓丽名片。

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民乐一中已在困境中崛起,在奋进中发展,在特色办学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前行。

硬件支撑 助推学校发展

七十年风雨,记忆着民乐一中艰辛的崛起史;七十年沧桑,见证着民乐一中坎坷的发展路。

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育人理念的仿古式校门,以“秦汉古风——魏晋风流——唐诗江山——宋词写意——明清流韵”为主题的“三廊一阁一亭”仿古式系列建筑群,彰显了民乐一中的人文品位,成为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文昌苑立体花坛孔子雕像,让师生在举手投足之际,时时“聆听”先哲的教诲;积淀着丰厚历史文化的三台阁,已成为师生们登临抒怀、休闲学习的好去处。

民乐一中楼宇的命名以“学”为中心,个性独具;“班级文化”催人奋进,“宿舍文化”情深意远;“校园文化”浓郁芬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基础设施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民乐一中占地162.5亩,建筑面积 80000多平方米,设有一个东圃分校区。学校校园布局规整合理,教学设施功能齐全,设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多功能综合楼、学生公寓、餐饮楼共14幢。

学校还为131个教室和办公室全部配置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建成了录播教室 、通用技术教室等18个功能室;各类实验室23个,教学仪器配备达到教育部《配备目录》Ⅰ类标准;图书馆藏书30 多万册、各类报刊215种,阅览室 6个,可供600位师生同时阅读。

同时还为所有教室和办公室配备了书柜和图书,方便了师生阅读;能容纳800多人的多功能综合楼,可开展学术报告、师生集会、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

先进的网络中心,覆盖全校的校园IP广播系统、VOD视频点播系统,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服务;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校史教育及学校德育教育于一体的德育基地,充分发挥了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高标准的心理咨询中心,及时对师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服务。

各类文体活动场地设施齐备,既满足了学校特色教育活动的需要,又满足了音体美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上课的需求。学校拥有 350余亩的劳动技术实践基地,还与河西学院、县职教中心、锦世化工等学校、企业合作,建立了通用技术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特色活动 点燃学生激情

七十年的探索实践,七十年的砥砺积淀,七十年的矢志不移,形成了民乐一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忠诚、爱国、健康、文明”的校训,铸就了民乐一中“自强不息,守正出奇”的精神,确立了民乐一中“以人为本,和谐高效,学生第一,质量至上”的发展理念。

在“给每个学生以希望,让每一个个体都发展”的人本化办学理念引领下,民乐一中继承多年积淀的文化传统,以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以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强化教师培训为抓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全力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机制,营造了民主、文明、快乐、和谐的校园氛围,有效催生了学校办学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将学校建成了一所“点燃师生激情、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学习型学校;一所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的古典园林式学校;一所学子向往,英才辈出,深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学校;一所“全市领先,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的“成果超群型”特色实验学校。

活动是点燃激情的载体,是个性张扬的平台,是学校文化辐射的窗口。学校的“百家讲坛”、“名师讲坛”、“道德讲坛”追寻真善美,给学生传递正能量;模拟法庭,庄重肃穆;主题班会,常开常新;安全教育,警钟长响;感恩演讲,诱发共鸣;励志报告,澎湃激昂;激情早操,气势壮观;大课间阅读,四溢书香。

《金色年华》文学社、绿洲画苑、鸿飞科技等兴趣小组活动精彩纷呈;“歌唱祖国”、经典诵读、汉字听写等特色课外活动有声有色。“微爱志愿者”协会,为社区奉献爱心;“心理学社”,为学生调节心理。一年一度的“体育之春暨校园文化艺术节”魅力无限,一年一度的“秋季田径运动会”挑战极限;一年一度的“春蕾艺术节”精彩不断。

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健全了学生的体魄,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民乐一中的教育因激情而鲜活,民乐一中的活动因激情而美丽,民乐一中的生命因激情而精彩!

教学实践 提升教师实力

优秀的师资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是名校发展的支撑,是学校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民乐一中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其中高级教师115人,中级教师195人,陇原名师1人,张掖名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11人。

学校对国家课程的开设施行全面稳妥,校本教材研发精益求精,“导学案”编写使用蔚然成风,小张化限时训练有条不紊。

民乐一中实施“请进来讲,走出去学”的战略,先后邀请爱尔兰籍Nory女士、美国玛斯金格姆大学孙焱教授,全国语文特级教师、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教授,全国数学奥赛金牌教练、特级教师周沛耕先生等多名国内外知名教育人士来校讲学,为学校创建多元化、优质化、特色化的 “成果超群型”实验学校注入了活力。

学校还积极与国内知名高中接洽,先后组织500多位教师走出校门,赴复旦附中、江苏如皋中学、海安高级中学、河北衡水中学等知名高中或课改示范高中考察学习,转变理念,改革教法,满足了新课改的师资需求。

和复旦大学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每年为学校骨干教师举办高级研修班,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素养。

新课程改革转变了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民乐一中借鉴江苏的“导学案”模式,融合河北的“6+1”模式,在学校 “三案九环节”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三案五段”高效课堂模式教学。

“三案五段”高效课堂模式教学以学案为载体,以教案为依托,以练案为突破,三案合一,互相辅助,共同作用,学讲练结合;以“学案导学——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点评——巩固检测”五个环节为链条,环环递进,层层深化,通过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等策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反思能力的持续提高,实现了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常态课堂高效化。

学校还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强校”战略,开展“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的大备课组研讨活动,及时反馈,长期跟踪,检查督导,修正完善,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凝聚教学共识,交流教学经验,结晶集体智慧,增强教学针对性,提升了集体教研品位。

近年来,学校教师发表的国家级、省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高达700余篇;立项、鉴定了90余项市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30余项教研成果已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

有序管理 凝聚师生人心

建立特色办学的制度化、精细化、人文化管理机制,是确保办学特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民乐一中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制度化管理促规范,精细化管理提效益,人文化管理聚人心”的管理理念。

制度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外壳。为了保障学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让制度“看守”校园,民乐一中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出台并完善了《教职工阶段性绩效考核评价方案》《YJP综合评价体系》《音体美学生选课走班指导意见》和《教职工科研管理奖励办法》等一系列学校管理制度,并切实落到了实处。

这些制度避免了以往“唯分数论英雄”的“一刀切”评价弊端,客观透明、公平公正地体现了教职工的工作业绩。

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精髓。结合规模大、人数多的实际,民乐一中的管理更趋向精细化。学校值日小组通过“检查——分析——督促——反馈——落实”等途径,对学校工作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透视,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

年级组以“目标管理——常规管理——效益管理”为链条,齐头并进,向管理要质量;学科组以“高效课堂——精细化复习——大备课组活动——教师“传、帮、带”为纽带,多管齐下,向教研要效益。学校形成了工作“时时有人抓,事事有人做,工作无空档,学校无闲人”的良好管理格局。

人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内核。民乐一中以人为本,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以热情换真情,以大家爱小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活力。

学校还成立了特困生基金会,设立了“珍珠班”,资助贫困学生,关心留守儿童;还设置了医务室,开通了方便超市,修建了浴池,为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使学校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民乐一中人正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空前的热情和活力在特色发展的道路上继承着、跨越着、创新着,以蓬勃的朝气、包容的大气、一往无前的勇气,矢志不移地坚守“自强不息,守正出奇”学校精神,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王金梅

上一篇:茶叶产业现状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地方城市规划评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