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工业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13

烟草工业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运用DEA方法对两广地区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和要素冗余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广西大部分行业的能源效率高于广东。广东行业能源效率在考察期内较稳定,中高技术行业较高,低技术行业普遍较低,且相差较大。广西能源效率在各行业中表现良好,相差不大。广东要素投入冗余较少,而广西则较多,要素冗余主要存在于能源效率低的行业。进一步对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证实,广东的工业化水平、劳动力和固定投资基本都表现对中高技术有促进作用,对低技术行业有抑制作用;广西则表现相反。而能源价格的提高对两地区各行业都有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

关键词:能源效率;要素冗余;影响因素;DEA

一、引言

近年来,工业的高速增长推动了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同时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总量也迅猛增加。工业部门的节能对全国的节能将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那么,如何在保持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减缓能源消耗,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能源效率是指单位能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多少的问题。在研究中国能源效率问题上,大多数文献都集中在全国或某一区域、某一行业的能源效率的变动趋势上,对于地区间分行业能源效率差异及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的研究较少。因此,很有必要通过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问题。本文运用DEA方法对两广地区的工业行业能源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力求找出地区间工业行业效率差异及产生的原因,建立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模型并进行计量检验。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使用非参数估计的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展开研究。DEA是一种运用线性规划的数学过程,用于评价决策单元(DMU)的效率,其目的就是构建出一条非参数的包络前沿线,有效点位于生产前沿上,无效点处于前沿的下方。此外,由于本文关注的是投入要素,因此将采用CRS假设下基于投入法的DEA模型。

(二)数据处理

以1997~2008年广东和广西主要的八大工业行业的GDP作为产出要素,以资本存量、劳动力和能源消费量作为投入要素来进行能源效率分析。(八大工业行业分类如下:煤炭采选业包括煤炭开采业和洗选业;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及它们相关的制造业;电力工业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工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冶金工业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工业包括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业。GDP以各行业工业增加值表示,资本存量由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表示,劳动力用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表示,能源消费量用折合后的标准煤消耗量表示。

根据年鉴中对工业行业的定义和分类,我们选取了八大工业行业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其中年鉴中行业工业增加值均以当年价格按生产法计算得来。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表1和表2。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均值指标中,广东省工业行业增加值是广西地区的近10倍,资本存量是广西地区的近3/4,劳动力是广西地区的近8倍,能源消费是广西地区的近3倍。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两地区能源效率得分分析

根据DEAP2.1软件包可以计算得到广东广西八大工业行业1997~2008年的能源效率得分,见表2和表3。

通过表2和表3可以看出,广东工业行业能源效率最高的是电力工业和机械工业,广西得分最高的为电力工业和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两省区能源效率得分最低的行业均为煤炭采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中,广东得分最低的两个行业能源效率均在0.5以下,远低于总体得分0.766。广西得分最低的两个行业能源效率都在0.6左右,与总体得分0.832比较接近。此外,广东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平均得分比广西低0.066,就该指标而言,广西略胜一筹。与前文的表1得出的结论不相一致,说明投入要素、产出之间的比例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线性关系。

广东工业能源效率的优势行业比较突出,电力工业,机械工业,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和化学工业能源效率均在0.960以上,均位于前沿曲线上,而其他行业得分则均低于平均值,效率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相差0.632。广西只有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电力工业和机械工业的能源效率得分在0.990以上,但与广东不同的是,广西其他几个行业的能源效率平均得分均比较接近行业总的平均水平,行业最大差距为0.412,比广东少了0.22。

从时间上看,广西各年的能源效率得分均高于广东的得分。2005年两地区能源效率得分相差最大,为0.274;2007年相差最小,为0.003。

为了比较两地区的能源效率变化趋势,如图1和图2。可以看出,广东除纺织业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能源效率得分在2004年和2005年出现较大波动及煤炭采选业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外,其他五个行业1997~2008年的效率水平基本持平。这说明广东工业化水平已经趋于稳定状态,能源效率提升空间并不大。虽然煤炭采选业在1997~2004年有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广东煤炭资源有限,其能源效率仍不能与电力工业这种高技术、高效率的行业相比。广东拥有大量的纺织厂,但是其纺织业的能源效率并不高,比较几种投入要素可以发现,主要是劳动力投入过多,这也证实了纺织业在广东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

而广西除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电力工业和机械工业在各年均保持较高的能源效率,其他五个行业只有在2006年和2007年能源效率有较大幅度下降外,其余各年份均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能源效率变化情况。根据图2显示,主要的转折点还有2002年和2005年。1997~2002年,化学工业、煤炭采选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能源效率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2002~2005年,除上述三个行业以外,冶金工业的能源效率也有一个明显提升,平均提高了0.6。而2006年和2007年煤炭采选业、纺织业和冶金工业的能源效率有明显下降,2007年的能源效率值均低于考察期的平均值;相反,其他五个行业的能源效率在2007和2008年都达到了1.000。也就是说,广西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是在不断提高的,但对于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如金属和煤炭行业的能源效率的改进却没有那么明显,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跟广西的地形地貌有关。广西是一个岩溶洞地区,煤炭和金属资源可能较少。相比广东而言,广西能源效率较高的还有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其原因可能是广西是一个旅游大省,其各地特产及“真龙”卷烟的生产销售给广西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基于要素冗余的效率得分

由于广东和广西两省区的能源效率平均值都没有达到100%。因此,在投入要素的分配上仍存在可以改进的空间,以求得到更大的产出回报。因此,我们利用DEA计算得出1997~2008年合理的要素分配情况。

从表4的Slack值可以看出,投入要素2和投入要素3在多数行业都存在要素配置的无效率。两省区的纯技术效率为1的行业相同,都是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电力工业和机械工业,因此产出需要改进的行业均为其他五个行业,但是两地区产出需增加的数值明显不同,如在纯技术效率相近的冶金行业,广东需增加的工业增加值为59.73亿元,而广西则为17.64亿元。由该数值可以看出,广东是广西的3倍多,这也体现出广东的工业经济发展程度要远远高于广西。在劳动力方面,广东只有煤炭采选业人员配置浪费大,其余行业均不存在人员冗余,这说明其他各行业劳动力未饱和,这与每年民工打工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最多的省份是相一致的。而在广西,能源效率不接近前沿水平的各个行业在劳动力和能源消费两个投入要素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冗余。从绝对数上看,存在最大冗余的为非金属矿物业,但是从比例来看,与广东相同,仍是煤炭采选业的冗余度最大。因此,对于两地区来说,都应该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来调整好煤炭采选业的投入程度,争取提高能源效率。

四、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一)模型设定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利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两者相结合的数据,这种具有三维(个体、时间、指标)信息的数据结构成为面板数据。因为本文研究中影响因素对各个行业的影响是存在差距的且仅对样本本身的个体差异进行分析,因此要使用变截距模型中的固定效应模型。

(二)变量和数据

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经验,结合两地区工业行业相关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不妨考虑以下影响因素:工业化水平、能源价格、劳动力、固定投资。其中,工业化水平以各行业每年的工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来进行测算。能源价格以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表示,均以上年为100来计算。人力资本选取各行业从业人员数来衡量。固定投资状况以各行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进行计算。由于各个指标数据的单位不同,为消除由此带来的不可公度性,本文将相关数据用均值化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三)实证结果

基于两地区八大工业行业的12年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如下。

从表5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工业化水平对两地区行业1和行业6,对广西的行业3、行业5、行业7和行业8都有影响。不同的是,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广东的行业1产生负面影响,对广西则是正面影响,这与前面分析的两地区的能源效率差异和自然资源的差异是一致的。由于工业化程度不同,发展的重点亦不同,广东工业化已步入正轨,重点发展中高技术产业,而广西工业化才刚刚起步,因此煤炭采选业这样的低技术行业此时受工业化水平的影响较大,并且工业化推动了该行业的效率提升,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煤炭采选业的能源效率上升约0.81%。这一点在低技术行业中的纺织业也有体现,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该行业效率就上升约0.41%。而行业6化学工业是属于中高技术行业,由表5可以看出,工业化水平在广东对该行业产生的是正面影响,而在广西是负面影响,这也与两地区的工业化程度有关。广西工业化程度低,高技术行业的效率提升被低技术的提升抵消,最终在高技术行业的效率为负的影响,这一点在机械行业也有体现。

2. 能源价格提高对两地区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化学工业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能源价格每提高1%,对广东两行业的能源效率分别有约0.66%和0.80%的提高;对广西两行业的能源效率分别有约4.60%和1.09%的提高。对广西的冶金工业也有正向影响,能源价格每提高1%,该行业的能源效率就提高约0.96%。这说明,我国在能源领域的改革已初见成效,政府对能源价格的管制已逐渐放开,部分能源领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市场机制。但是,由于两地区的市场化进程不同及能源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对广西的能源效率影响程度较大。

3. 劳动力对两地区工业行业的影响的主要特点是,对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如广东的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以及广西的冶金工业有正面影响,劳动力每增加1%,两地区两行业的能源效率提高约为0.17%和0.09%。可能是由于效率较高的行业正处于发展的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因此劳动力的增加对其产生正面的影响。而对于能源效率较低的行业如广东的煤炭采选业、纺织业以及广西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都有负面的影响,劳动力每增加1%,对它们能源效率分别降低0.40%、0.30%、0.11%。原因可能是这三个行业的能源效率较低,增加投入要素劳动力,就会使能源效率变得更低。而劳动力对广西的能源效率较高的化学工业也产生了负向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化学工业在广西的发展属于起步阶段,虽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能源效率提高较快,但目前在该领域并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

4. 固定投资对广东的煤炭采选业、纺织业和广西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工业都是负向影响,固定投资每增加1%,其能源效率就分别下降约0.56%、0.39%、0.39%和0.18%。而对广东的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都有正向影响,固定投资每增加1%,其能源效率分别上升约0.10%、0.05%和0.09%。这与前文分析的能源效率也有关系,能源效率高的行业投资越多越有利于产出,能源效率就会提高,能源效率低的行业则反之。固定投资对广东的行业影响明显多于广西,这可能与两地区的经济能力有关,广东整体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广西,在重点发展的行业进行投资的力度比广西大,因此带来的能源效率影响也较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首先,在能源效率方面:第一,广东地区的能源效率略低于广西地区的能源效率;第二,广东的各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在考察的12年间较广西的稳定;第三,广东的能源效率优势行业和劣势行业表现得较明显,中高技术行业的能源效率较高,低技术行业的能源效率较低,并且两者差距较大。

其次,投入产出的Slack值表明:广东在劳动力和能源消耗量的投入方面冗余比广西要少得多,表现出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要素冗余较少,能源效率较低的行业要素冗余较多。

最后,利用变动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所考察的四个影响因素对两地区不同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广东的煤炭采选业有负向影响,对广西的部分低技术行业有正面影响,对广西的部分高技术行业有负面影响。能源价格对原材料价格依赖程度较大的行业影响较大,能源价格上升能提高行业能源效率。劳动力和固定资本的投入在广东和广西基本都表现在对能源效率高的行业有正面影响,对能源效率低的行业有负面影响。

(二)政策建议

首先,广东工业化虽已步入正轨,能源效率已趋于稳定,且中高技术行业的效率高于低技术行业,但仍有提升的空间,相关部门应该明确工业经济发展目标,重点发展中高技术行业,突破瓶颈,继续提高能源效率,同时及时找出低技术行业存在的问题,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广西的工业化刚起步,多数行业能源效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一些高技术行业仍然受到限制,所以重点应该在保持低技术行业的能源高效率的情况下,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实现由低技术行业向高技术行业的转移。

其次,广东和广西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有所不同,造成了对各个要素的需求不同。两地区应该结合自身条件合理配置资源,如广东经济发展得快,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多的能源供给;而广西经济发展总体而言落后于广东,在这些方面需求较少,投入过多则会造成浪费。因此,应该根据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重点,合理利用和配置相关资源。

参考文献:

[1]李世祥,成金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07).

[2]魏楚.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009.

[3]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J].财经研究,2006.

[4]Jin-Li Hu,Shih-Chuan Wang.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Energy Policy,2006(34).

[5]屈小娥.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分解——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8).

[6]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08).

[7]张唯实.能源效率、产业结构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7).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新型城市化包容性发展的道路与政策研究(编号:12AZD0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戚红艳,湖北省黄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刘黎,湖北大学)

烟草工业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市场需求波动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影响,而信息化技术水平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并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竞争越激烈、市场需求波动越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动力就越强,进而对紧密型纵向一体化模式的要求就越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将会选择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演进趋势。

关键词:竞争程度;市场需求波动;纵向一体化;农产品;加工业

Competition, Market Demand Fluctuations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 Empirical Data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in China

WANG Yu

(School of Business,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

Key words:competition; market demand fluctuation; vertical integr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一、引 言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也是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实施了纵向一体化,农产品的价值才能充分实现。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大而不强。2009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居世界首位,但中小型企业比重大,自主创新能力弱,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产值之比低于发达国家2~4∶1的水平。二是集中的不高。规模以上企业仅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的24%,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仅有21家,过500亿元的企业仅有4家,过1000亿元的企业仅有2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只有1家。①①引自: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1/6。 在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和相应的企业理论中,纵向一体化(如煤、电、铝等产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传统的横向关系问题(例如企业横向兼并及相关的反垄断与规制政策)已不再属于前沿性问题。为此,研究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创造条件促成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紧密型垂直协作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综述和文献检索

在理论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动因的研究中,学者们的观点多集中于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产权理论、产业生命周期、规避不确定性等视角,也为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

(一)理论综述

1.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解释

第一,交易成本说。溯自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与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两种可相互替代的治理机制,一项经济活动究竟应该交由市场还是企业去完成,取决于两者的效率比较。对于农产品供应链来讲,整个链条是由生产商(合同农户)、收购商、运输商、批发商和零售商所组成,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对此,作为交易费用理论的重要代表,威廉姆森(1979)[1]认为可以在一多部门联合的大企业内部实行内在化,它较之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具有两点优势,一方面是减少了各环节交易主体间的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农产品加工业由于农产品的易腐性等特点,对其供应链要求快捷,以降低时间成本。而链条当中过多的中间环节导致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之间需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生产者—产地批发商—运输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从而产生了批发商采购农产品所发生的费用、运输费、销地批发市场所发生的费用、销地零售市场所发生的费用等,加上由于各环节之间存在讨价还价的环节,增加了交易费用,而因农产品运输时间较长所造成的腐烂损失以及装卸次数较多所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扩大了加工企业纵向一体化趋势。

第二,资产专用性说。尽管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了企业面对一笔交易时应该自己“制造”还是到市场上“购买”需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并没有回答哪些因素决定着内部组织费用或市场交易费用的高低,也没有给出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时可操作性的建议。威廉姆森(1991)[2]通过引入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等关键变量,进一步解释了企业的边界和规模问题,认为只有当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都较高时,企业才会代替市场,出现纵向一体化;反之,当资产专用性程度和交易频率有一个不高时,其他治理方式就会替代企业治理。

第三,产权理论说。在交易双方信息对称和无成本讨价还价的假定下,产权理论利用正式的G—H—M模型论证了不同的纵向一体化模式(包括非一体化、甲方控制的一体化和乙方控制的一体化)对事前专用性投资激励的影响。并指出,虽然任何一种纵向一体化模式在事后总是有效率的,但都会对事前的投资产生不同程度的扭曲。这种扭曲又表现为谁在纵向一体化后的企业中拥有控制权谁就会出现投资过剩,而处于被控制的一方则会投资不足。

2.产业组织学派

第一,垄断动机说。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厂商选择纵向一体化,除了考虑市场交易费用外,还考虑市场结构的影响问题,产业组织理论的传统分析范式是“结构—行为—绩效”(SCP),市场结构会影响组织模式的选择,从而影响组织的绩效。当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市场集中程度较低时,市场交易是主要的选择模式;当市场出现垄断,尤其是垄断程度较高时,将产生控制程度很高的组织模式。例如,一种极其重要的投入品的唯一供应商可通过购买制造厂商进行前向纵向一体化,垄断最终产品市场从而提高他的垄断利润。相似的,厂商或许会购买它唯一的供应商以提高联合利润。通过一体化,厂商具备了价格歧视,消除竞争或阻止进入的能力,从而可以创造或提高它的垄断利润。

第二,技术经济和技术创新说。技术创新和扩散提高了企业内部包括研发过程等的不确定性,导致研发成功的概率降低,使得企业不得不加大R&D投入以获取更多技术创新成果。正是基于企业内部研发在技术进步条件下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倾向于采取外部化的形式,通过出售、剥离等手段将企业的内部交易变成市场交易,在有利于对环境变化做出灵活反应的同时,促进了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收缩。

第三,产业生命周期说。由Stigler(1989)[3]认为一个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随着产业生命周期改变而改变。在新兴产业中广泛存在后向一体化,因为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太小难以支持独立供应商的专用性投入,随着产业增长,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引致中间产品的需求扩张,递增的产品收益将导致产业的纵向分解,而当产业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以后,产品需求减少将导致新的纵向一体化的趋势。

第四,规避不确定性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观念已经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生存观念,正在向对农产品安全、营养等较高层次的需求转变,尤其是对农产品的安全需求已经被当前时期我国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对农产品安全需求的提高要求农产品供应者能够对自己产品的安全性负责,以期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但作为销售地点流动性大、交易随机性大的农产品行业,缺乏一般商品行业的信誉体制,消费者很难追溯农产品的责任人。市场经济条件下,买方需求决定着卖方的供给对象、供给模式等,消费需求的变化使得供应方式也应该相应调整,这成为我们研究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趋势的前提。

总之,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纵向一体化理论主要是从规模经济、市场需求、技术经济和产业生命周期等角度而没有从交易费用和产权等角度来研究企业之间的纵向交易关系。而这又与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交易费用为零是直接相关的。

(二)文献检索

近几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企业或行业的微观数据出发,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产权结构和不确定性等纬度进行验证和探索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决定性因素(Spengler,1950;Arrow,1975;Grossman & Hart,1986;Perry,1989;Baumol,2001)[4],例如对美国食品加工产业的一体化过程及其动因研究(Kliebenstein & Lawrence,1995;Rhodes,1995;Ward,1997;Martinez,1999)[5];还有一些集中在对农产品加工纵向组织模式的绩效比较研究(Azzam,1996;Kinnucan & Nelson,1993;Boehlje & Schrader,1998;Cotterill,2001;Bhuyan,2002)。[6]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六方面:一是对农产品加工业TFP的研究和测度,估计中国食品加工业技术效率及变化趋势,如张莉侠等(2006)、赵燃等(2008)[7]、蔡海龙等(2008)、靖飞等[8](2009)、刘志雄等(2009)[9]、郑宏等(2011)的研究视角大多数是基于全国范围内农产品加工业或某种具体农产品行业TFP的研究;二是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空间和产业集聚的关系实证分析,如乔朋华(2011)[10]、郭昱等(2008)、秦建军等(2010);三是对FDI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增长和农民收入影响研究,如吕立才等[11](2006)和韦珍(2011)[12];四是对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如吴学君等(2011)[13];五是应用投入产出方法并结合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如郭利京(2011)[14]等;六是运用案例分析,结合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理论对中国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如文理等(2009)认为企业实施“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向前一体化发展战略,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成功模式。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关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效率考察、产业集聚及FDI对加其成长和绩效考察的研究较多,而对纵向一体化的研究文献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对农产品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为此,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将从诸多影响因素中,进一步探索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变化以及来自其自身特性、行业竞争状况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程度。

三、模型构建、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

本文实证检验涉及作为因变量的行业纵向一体化和作为自变量的竞争程度、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还包括影响行业纵向一体化的相关控制变量,笔者在此利用面板数据,采用如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VIit=β0+β1RDit+β2PIit+β3MSit+β4CDit+β5LOARit+β6LOARDit+β7DGit+β8ITLit+εit(1)

上式中:下标i代表十二个农产品加工行业,下标t代表时间,时间跨度是1999—2009年;VI代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程度指数;被解释变量VI 代表企业纵向一体化,也就是企业纵向一体化的程度;解释变量TE为全行业技术进步水平。控制变量方面,MS和CD分别代表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LOAR和LOARD为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度,是影响纵向一体化的财务层面因素;DG为市场需求波动,反映不同生命周期的农产品加工行业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程度;ITL为信息化技术水平;β为待估计系数,其中β0为常数项,εit为误差项。我们将上述假设变量、变量含义以及理论预测符号用表1列出。

表1变量衡量标准及其描述性统计(全部样本)

变量衡量标准单位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预期影响方向纵向一体化程度增加值/总产值%0.320.141.9020.139技术进步R&D经费万元94601.2147580.11097905.30.0++专利数量个140.19201.781610.00.0++市场结构资产总额/企业数量%2.605.8250.1110.187+/-竞争程度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利润)%0.930.061.0680.646-资本结构资产负债率%57.429.8886.5223.35-资本密集度资产总额/销售收入%1.210.473.1430.466+市场需求波动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本期销售收入%16.0015.4491.48-55.2+/-信息技术水平微电子控制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12.868.7150.770.06-(二)变量选择

1.行业纵向一体化程度(VI)的测度主要包括五种方法:一是被广泛应用的价值增值法(VAS)(Adelman,1955),以增加值占销售额之比作为衡量指标;二是主辅分类法,由辅助业务在所有业务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纵向一体化程度,辅助产品越多纵向一体化越大,一体化程度越强;三是纵向产业联系指数法(VICI),主要由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指数所构成;四是投入产出分析法(MacDonald,1985);五是微观分解处理法(MA)(Masten、Meehan & Snyder,1991)[6],主要由几个代理变量组合而成,共同予以解释。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及可操作性,本文选择Adelman(1955)[5]的价值增值法,该比率越大,说明外包水平越低,一体化程度越大。因此,VI 值越大,说明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越大。

2.对于技术进步水平的衡量,可以从研发投入和产出两方面来衡量,前者包括R&D经费支出、R&D人员数量和研发强度,后者包括专利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本文分别用代表投入和产出的R&D经费支出(RD)和专利数量(PT)作为解释变量,以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型。如Armour & Teece(1980)通过对美国汽油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和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实证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对于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选择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3.由现代产业经济学原理可知,企业规模与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关系并不十分确定。例如,企业规模越大,逆向一体化或者外包的情况越可能出现。企业平均规模越大,由于内部控制的成本增加大大超过了由纵向一体化所带来交易成本的节约,所以企业规模越大对于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影响并不十分确定。本文使用行业的总资产与某行业企业数量的比值来衡量市场结构(MS)的替代指标。

4.行业竞争程度主要以赫芬因德指数(HHI)、营业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CD)和净利润波动率(VNE)三个变量来反映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其中HHI 的计算方法为:HHI = Σ(Xi /X)2,Xi为企i的销售额。考虑到无法获取样本区间衡量行业市场竞争程度较好的指标(Herfindahl指数),本文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CD=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利润),该指数越小,说明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越倾向于采用纵向一体化。

5.Adelman(1955)认为新兴产业成长得越快,生产专业化和供应依赖问题就显得越突出。由于产业成长年龄数据难以获得,作为替代变量的选择,Polli & Cook(1969)采用产业需求增长速度来区分产业生命周期,正如Levy(1984)& Stigler(1968)所假设的那样,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为了降低信息成本往往更倾向于纵向一体化。

6.其他解释变量:资本结构(LOAR)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平均资产负债率越高的行业一般被认为偿债能力越弱,破产风险较大,因此企业选择一体化生产的动力越小。本文预期产业资本密集度与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均正相关,并采用农产品加工业每个行业的总资产值与销售收入比来衡量产业资本密集度,用(LOARD)表示。信息化技术水平(ITL)可以用微电子控制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加以衡量,现有多数研究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导致企业专业化生产,而纵向一体化会缩小。

(三)数据来源

本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9年历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01~2009年历年)。鉴于相关年份统计资料和口径的不同,本文选取的农产品加工业包括食品加工业(PFD)、食品制造业(MFD)、饮料制造业(MBE)、烟草制品业(MTB)、纺织业(MTX)、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MWR)、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MLF)、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MWD)、家具制造业(MFU)、造纸及纸制品业(MPP)、印刷业与记录媒介的复制(PRI)以及橡胶制品业(MRB)共12个行业。另外,按规模大小将农产品加工工业企业分为规模以上和大中型,按所有制将其分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和“三资”工业企业,共四部分。

本文采用产品销售收入作为衡量各行业产出的基本指标,它可以衡量一个企业的销售能力,同时也反映一个企业的库存管理能力;采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作为衡量各行业投入的基本指标。其中,产品销售收入以1998年为基期利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减,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以1998年为基期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论文采用Eviews 6.0软件对模型(1)进行全样本估计。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主要包括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本文经过Hausman检验,四个样本模型均拒绝随机效应原假设,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由模型回归结果可知,除“三资”农产品加工业的判定系数(R2)较低外,其余均在0.9以上。

考虑到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其余三组的判定系数较好,且三组都以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了总体显著性检验(F检验),表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各种规模和类型产业纵向一体化水平与所选解释变量存在显著性关系。对应解释变量前系数的符号完全一致,方程拟合度较高,而且通过了方程整体的显著性检验。本文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考查单个解释变量的参数估计结果,可得到如下实证结论(见表2)。

(一)技术进步对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比较显著的正效应。本文利用研发支出费用和专利数来衡量行业技术进步程度,可以发现专利数对国有及控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纵向一体化具有一般显著的正向影响,类型一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在我国的农产品工业行业中,技术进步越快,国有及控股企业越倾向于采取纵向一体化的方式组织生产。然而,技术进步对于其他类型和规模加工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并不显著,这点值得深入探讨。

(二)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以资产总额与企业数之比,以及营业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作为衡量指标的市场结构系数和竞争程度在4个样本模型中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多,控制市场的能力就越低,市场存在较少的利润空间,因此企业会倾向于提高产品增加值以获取更多利润,采用专业化生产或者部分业务外包的方式,最终导致纵向一体化程度降低。由于我国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巨大,而“三资”企业数量较少,所以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对“三资”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即来自中国本土市场的竞争程度越激烈,农产品加工“三资”企业越倾向于采用紧密的纵向一体化方式来规避对于原材料供应的外部依赖性,从而降低不确定。

(三)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正向影响,显著水平均在1%的水平上。资产负债率和资本密集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资产负债率越大,说明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大,为了规避风险,企业进行一体化生产的能力和动力相应减弱,而会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使得企业纵向一体化缩小。

(四)市场需求波动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影响,显著水平均在5%的水平上。而对于大中型和国有及控股企业的影响十分显著,但是影响方向正好相反,根据Stigler(1968)的产业周期理论认为,在产业发展的初期,企业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结构;随着产业的快速增长,企业纵向分离的趋势增加;在产业减速增长到接近最繁荣的时期,由于竞争的激烈,企业将再次倾向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结构。在产业衰退开始,企业倾向于纵向分离;在衰退接近结束的时期,企业又倾向于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策略。这一点正好可以证明我国大中型、规模及以上和国有控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成长阶段和纵向一体化发展趋势。

(五)此外,信息化技术水平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并没有显著影响,与理论预期不一致。可能原因是,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中,微电子控制设备所占比例较低,没有起到促进专业化生产的应有效果,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及控股企业并没有延续“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经营模式,与其他性质工业企业之间的差异在逐渐降低。

五、结论和启示

(一)主要结论

本文根据交易成本和产业组织学派等理论,以理论预期为基础,利用1999—2009年间我国12个农产品加工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市场结构和竞争程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这说明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多,控制市场的能力就越低,市场存在较少的利润空间,因此企业会倾向于提高产品增加值以获取更多利润,采用专业化生产或者部分业务外包的方式,最终导致纵向一体化程度降低;其他控制变量方面,资本结构和资本密集度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市场需求波动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具有显著影响,信息化技术水平对纵向一体化程度并没有显著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竞争越激烈、市场需求波动越强,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动力越强,进而对紧密型纵向一体化模式的要求就越强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将会选择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一体化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将成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演进趋势。

(二)研究启示

如何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是市场机制下市场经济主体的自主选择行为。垂直一体化给加工企业带来额外成本的增加并不能抵消节省的交易费用。有少数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尝试把农产品的生产阶段纳入自己的企业内部进行生产,意图减少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选择这种方式的同时也会增加很多额外的管理费用,生产组织费用,原材料浪费等各种问题。纵向一体化既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也不一种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适应,不断优化的多样化的博弈过程。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纵向一体化并非简单的企业外延的扩张,其本质是上下游产业间通过组织拓展和建立科学的契约关系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为此,政府在引导农产品加工业纵向一体化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竞争程度的农产品加工行业要分类分阶段进行指导,发挥先进企业的带头作用。借鉴我国经济发展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人带动后富的人”路线,在农产品供应链发展中,政府应该鼓励、提倡出口或者“三资”型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农产品加工业模式,并逐步推广到以连锁超市为供应链终端的农产品供应企业。待到条件成熟,尤其是当超市能取代农贸市场成为我国主要农产品销售场所时,农产品加工业自然将会演进为纵向一体化的结构。

2.完善相关法规,切实保障加工业体系中各相关成员的利益。例如公司、合作社、基地和农户之间的不完全性合同,虽然合同各方都有收益,公司往往具有“剩余”(合同未尽事宜) 的最终解释权。而公司、合作社、基地和农户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所以一些合作社、基地或农户的利益难免受到侵害,将会阻碍合作的进行。所以,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为农产品加工业的纵向一体化提供一个公平、公开、透明的环境。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扶持、鼓励优势农产品企业。纵向一体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整合,它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经济实力、技术优势、整合能力等更为严格的先决条件。农产品加工业一体化需要大企业承担起生产—收购—加工—运输—零售等诸环节的主要任务,对农产品加工实行企业化运作管理。

参考文献:

[1] Williamson, 1979,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XXII, No.2: 233-261.

[2]Williamson, 1991,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6: 269-96.

[3] ][美]斯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9.

[4]Grossman,G. and Helpman,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 ]. M IT Press,Cam bridge,MA. 1991.

[5]Keesing,D. B. and Lal,l S. Marketing,Manufactured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Learning Sequences and Public Support,in Helleiner G. K.(ed.),Trade Policy,Industrialization,and Development:New Perspectives[M]. Clarendon Press,Oxford,1992.

[6] J. M. Wooldridge. On Estimating Firm–level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Proxy Variable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M] . Economics Letters. 2009,104:112.

[7]靖飞,俞立平.中国食品工业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基于各省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09(9).

[8]刘志雄,何忠伟.中国食品加工业的技术效率及变化趋势——跨省随机前沿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2).

[9]赵燃,骆乐,韩鹏.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长[J].中国农村经济,2008(4).

[10]吴学君.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3).

[11]乔朋华,王维.农产品加工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要素研究——基于黑龙江省调查数据 [J].农业经济问题,2011(2).

[12]珍韦,王征兵.陕西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基于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3]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增长、国内投资和就业[J].中国农村经济,2006(5).

[14]郭利京,胡浩,杨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关联特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1).

[15]Adelman,M. A.(1955).Concept and statistical measurement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In:Business concentration and price policy(pp. 281-322).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责任编辑:吴锦丹

收稿日期:2011-09-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清真畜产品安全高效供应链垂直协作关系研究——从加工企业角度”(项目编号:70903001)

作者简介:王瑜(1978-),男,宁夏青铜峡人,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农业与产业组织理论。

烟草工业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追溯了中国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对烟草行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诊断与分析,对卷烟工业企业白沙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历程进行了案例剖析,从务实的角度提出了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成功要素。阐述了白沙集团“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的品牌文化塑造过程,通过问题的寻找,成功企业的案例剖析,提出了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7个关键成功要素,即:企业家要管理文化、企业文化要与战略匹配、企业文化要体现行业特点与个性、企业文化要与形象管理相互促进、企业文化要从建设走向管理、文化要成为一种传统、文化要滋养员工的心灵。

关键词:烟草行业;企业文化;企业家;战略匹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管理

1 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沿革及概述

(1)了解阶段。烟草行业对企业文化的了解,随着行业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政策的实施,产生于1982-1991年,这是烟草行业发展的第一个周期,也是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阶段。

(2)认知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烟草行业的第二个发展周期,也是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二个阶段。1991年《烟草专卖法》颁布实施,正式确立了烟草专卖制度的法律地位。在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涌现出了像红塔集团、将军集团、长沙卷烟厂、常德卷烟厂等一批企业文化建设先行单位。在此期间,中烟政研会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活动,先后多次组织了行业性和片区性研讨、推广活动,企业文化建设已广泛被行业各单位所认知。

(3)起步阶段。进入21世纪,烟草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税利实现持续较快增长,改革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职工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烟草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国际烟草业整合步伐加快、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正式签署生效,吸烟与健康问题引起全社会关注,烟草行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受到制约。国家局党组制定下发了《中国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组织落实了行业企业文化建设试点工作,举办了企业文化建设培训班,中国烟草行业性企业文化建设从此步入起步阶段。

2 白沙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

在烟草行业,白沙文化有口皆碑,不光只是“鹤舞白沙,我心飞翔”,还因其是由内向外透发的,丰富完善的。其内部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有质量的热诚”,详见上图,其内部的管理系统是自主设计和研发的简单管理系统。这样的一个相互匹配的文化系统,使白沙文化内外兼修,因其内部的脚踏实地,才有品牌在外的我心飞翔,白沙是迄今为止烟草行业唯一一个名优品牌在异地六点生产,产品质量做到均质化,五年来无顾客投诉的品牌。长沙卷烟厂也称作白沙集团在业内,以下简称白沙,在业内,白沙被称作是企业文化建设与产品品牌建设完美结合的典范。因其外在的显性特征和便于借鉴,以大家所熟知的“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的品牌文化进行案例剖析。

2.1 白沙的核心价值观——3A•HOT:有质量的热诚

2.2 “飞翔”定位的形成

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面对消费人群的更新换代,如何让新一代消费主力认同这个诞生了近30年的品牌?虽然“一次创业”为“白沙”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但在品牌传播方面还比较零散和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当时“白沙”烟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谈不上美誉度和忠诚度。研究会上,大家普遍对“万宝路”香烟的品牌思路赞赏有加:鲜明的个性、巧妙的演绎,一个代表雄性、骠悍的美国西部牛仔,风行世界几十年。

现代生活喧嚣、浮躁、烦恼,然而现实受困,思想无疆,超越永恒。品烟,要的不就是这样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飞一般的感觉吗?

大家顿时豁然开朗。鹤在飞,人也想飞啊!这就是吸“白沙”烟所要带来的心理感受!由此,“白沙”获得了对消费者独特的承诺——品“白沙”,会有飞翔的感觉、超脱的感觉。白沙充分利用社会时政中正在发生的大事件,一步步形成“白沙”独特的文化符号。白沙人用激情与虔诚演绎了飞翔的理念,为将“白沙”品牌打造成强势品牌作了最好的注脚。一系列以“飞”为主题的营销策划,如飞天门、助城运、贺申奥、签刘翔等使得品牌内涵、品牌文化广为传播,“白沙”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迅速提升。“借助事件、营销符号”,已成为白沙的一种传播探索。

2.3 白沙文化建设的启示

(1)烟草品牌广告追求精神的无限完美。

烟草由于受到《广告法》的诸多限制,品牌传播的重点不是产品,而是一种价值观。或者说,烟草广告传递的从来就不是其功能的尽善尽美,而是其精神状态的无限完美。“白沙”最大的成功,在于用文化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品牌。这一品牌,随着“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的传递,它已超越世俗的功能层面,而在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所以,它能开烟草品牌广告之先河,一直独领风骚,成为销售与市场领域的经典案例。

(2)七要素需要相互匹配,充分发挥软要素的作用。

在战略上:白沙没有红塔的资源优势,没有上海的区域优势,注定要走差异化的道路,必须超常规发展。从1990年至2000年,国家烟草局核定给白沙的计划一直是40万大箱,这些年,一直靠出钱购买或争取调济计划,怎么办?白沙为自己制定的战略路径是:成为全国单品牌销量第一。为此,白沙再一次敢为天下先,开行业之先锋,与河北石家庄联姻,2003年9月,第一包“白沙”烟在石家庄卷烟厂下线,这次合作,被业内誉为“白沙”模式,至今,无人超越!

①在结构上:为支持全国单品牌销量第一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专设一位副厂长主抓对外合作联营,专设一个对外合作部,组成一个由工艺、质控、质检、设备、等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借鉴万宝路在白沙集团生产的组织结构设置模式。

②在制度上:群策群力起草制定白沙在各联营点的均质化生产手册,设立优秀对外合作人员出国旅游和培训、升迁的激励措施。

③在管理风格上:为提高执行效率、降低沟通成本。白沙倡导简单管理,即:驭繁就简的思维方式、说到做到的执行力、去掉多余,凡事找规律。在内外沟通和管理中,推行一张纸备忘录,强调事不过夜,力推首问负责制和流程经理制。

④在共同的价值观上:从1999年在内部倡导:“有质量的热诚”核心价值观以来,白沙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入脑入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每年度员工绩效评价的四个维度,即态度、知识、技能、习惯中,把“有质量的热诚”核心价值观列为态度项,并细化为可评价的具体事例和数据。通过软性的熏陶和硬性的评比,“有质量的热诚”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以致于行业很多领导在人群中一看,就能从细节中感觉到谁是白沙人。

⑤在员工技能上:通过发挥白沙管理发展学院的作用,白沙有成熟的内部培训体系和模式,在业内也是首屈一指的,其创新后的技术比武、职业技能鉴定、内部师徒制等为日后的对外合作储备了一批手到病除的技术精英;白沙对培训高度重视,管理人员的观念十分开放,经常有机会参加最前沿的管理培训;通过与奥驰亚集团的合作,找到学习的最佳标杆,各类人员的素质提升很快。

3 烟草行业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

(1)企业家要管理文化:企业文化的源头来自于企业家在经营管理实践中的深层次思考。企业家在思考过程中,构建了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基本理念和行为准则。它通过一定的方式传达出去,为员工所接受,并在将其贯彻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体现于员工的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本质。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文化的创建者,还应是企业的管理者。过去的企业领导人仅仅管理企业的有形方面,如资金、技术、人员、设备,往往忘却企业的无形方面即文化。当代企业家的主要职能就是管理文化。管理学家埃德加•H•沙因甚至说:“领导者所要做的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和管理文化,领导者最重要的才能就是影响文化的能力”。在美国著名的坦顿公司(Tnadme),最高层经理大约花一半时间管理企业文化,这使它获得巨大的成功。

(2)企业文化建设要与战略相匹配:企业文化由于其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重要功能,成为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但当企业战略发生较大调整时,企业文化山于变革的缓慢又可能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战略相适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只有紧紧地将文化建设与企业战略相结合,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有不竭的动力和明确的方向。

(3)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行业特点和企业个性: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既存在于民族社会文化之中,又因各企业的类型、行业性质、规模、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企业文化的共性是时代特征和社会特征的综合体,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影响。然而,企业文化又是企业基本特点的体现,是一个企业独特的精神和风格的具体反映,并以其鲜明的个性区别于其他企业,形成自己的具体特点。每个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建设适合自己需要的、具有行业特点和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烟草行业因其产业的特殊性,各直属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以《烟草行业文化架构体系》为主线,在共性的基础上凸显个性。

(4)文化建设要与形象管理相互促进: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内在根基,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形象是企业内外对企业的整体感觉、印象和认知,是企业状况的综合反映。企业形象是企业对于社会公众(包括企业员工)通过传播媒介或其他方式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企业形象有好与不好之分,当企业在社会公众中具有良好形象时,消费者就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或接受其提供的服务;反之,消费者将不会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也不会接受其提供的服务。因此企业应将文化建设与形象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

(5)烟草行业要从文化建设导入文化管理:企业文化不能只是漂亮的外衣,它一定要有用。“有用”因为企业需要的不是深奥的文化理论,而是有效的操作方法和工具,企业文化的实质,在于通过解决企业的核心问题,提升企业的核心价值。要从企业文化建设过渡到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关注的焦点在文化体系上,企业文化管理关注的焦点在企业价值的提升上,只有实施企业文化管理,才能真正使文化知行合一,真正使文化给企业带来价值。

(6)要使文化成为一种传统: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能够传三代的东西就能成为传统。一旦成统,就积淀为集体无意识。无意识在深层次上支配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不假思索立即决定,立即发生。这实质上已将精神文化积淀为内在的机制文化,只要机制文化不变,不论企业领导人如何更迭,他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从机制文化中形成与这种文化相适应的精神文化。

(7)企业文化要真正滋养员工的心灵:“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用一个人到指定的岗位工作,你甚至可以买到按时按日计算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取决于所拥有的物质力量,更取决于企业文化力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寻求具有号召力、凝聚力的价值体系,将众多的员工发动起来,凝聚起来,将成为企业无比巨大的行动力量。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帕斯卡.日本企业管理艺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烟草工业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绩效管理;方法;分析

就绩效管理而言,是企业生存发展道路上经常采用的管理手段之一,可以不断挖掘各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强内部人事管理,客观地评价经营成果。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竞争日渐激烈,工业企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需要面对多方面的挑战,比如,科技竞争、管理挑战,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制约着工业企业自身发展,必须优化绩效管理,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工业企业要多角度、多层次入手,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优化绩效管理,健全绩效管理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以此,合理控制运营成本,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一、工业企业绩效管理概述

在新时代下,绩效管理是很多企业就内部员工各方面情况,制定的一项是考核制度,为了全面而客观地考核员工绩效,作为发工资、调整内部职务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工业企业运营发展中,绩效考核并不仅仅是一项考核员工的机制,也能够客观地折射出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成果具体情况,客观地评价企业生产的经营情况,更好地指导管理者的实践工作,促使企业准确把握新时期发展方向,顺利实现战略目标,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就绩效管理而言,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绩效实施、绩效改进,可以客观地评价员工各方面的表现,管理者也能掌握多样化的管理技巧,养成良好的管理习惯,动态了解自身运营情况,科学决策,不断挖掘每位员工的发展潜能,更好地落实企业战略规划。绩效也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企业绩效、部门绩效、员工绩效,各具特点。在实践工作中,企业必须正确认识绩效管理,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哲学,要以绩效为切入点,优化管理决策,注重管理实践,任何管理活动都要围绕绩效管理进行。也就是说,在实践工作中,企业要将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传达给员工,让他们的内心都有“绩效”这一重要的概念,科学规划,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员工能够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共进退、同发展,充分发挥自身多样化才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确保所制定的绩效管理目标顺利完成。

二、工业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目标单一化,随意性较强

在生存发展道路上,很多企业都没有站在客观的角度,统筹规划,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优化绩效管理,仅仅把它作为奖励优秀员工,分配奖金等的参考依据,但这和实际奖励行为存在偏差,所制定的绩效管理目标单一化,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的客观要求,无法指导实践工作。此外,就绩效管理而言,其评估内容、权重设置等都存在极大的随意性,没有清晰的评价标准,带有浓浓的主观色彩,经常根据企业核心领导的意图、喜好进行设计。

2.绩效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

在评估所建立的绩效管理体系中,企业员工很少参与其中,对其并没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绩效评估系统缺乏公正公开性。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作用下,绩效管理受到相关因素的困扰,比如,“人情”、“关系”,员工需要利用各种政治技巧等,获取更多的薪酬,并不是依靠真正意义上的工作绩效,所构建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在管理实践过程中,企业误以为绩效评估就是绩效管理,而管理者就是考核者等,导致利益双方处于对立状态。加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和指标是否完成密切相关,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员工总是通过各种途径,甚至损害集体利益,来完成局部指标,这已经违背了绩效管理的初衷。

三、工业企业绩效管理实现方法

针对工业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急需要采用全新的绩效管理方法,遵循相关的原则,制定合理化的绩效计划、绩效指标等,健全绩效管理体系,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更好地指导企业实践工作,确保各项经营活动顺利开展,获取疯多的经济利润。

1.制定合理化的绩效目标

就战略目标而言,是工业企业长期坚持的战略方向,需要实现的绩效目标,也就是说战略方向、绩效目标是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元素。通常情况下,绩效目标也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比如,常规目标、长期目标、个人发展目标。在制定绩效目标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坚持从上往下逐级进行的原则。具体来说,工业企业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化、合理化的企业战略目标,并层层划分战略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部门中,并将所制定的部门绩效目标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使其明确自身职责,避免权与责混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要以部门职责、职能目标为中心,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岗位发展的客观要求,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部门目标,确保所制定的绩效目标更加全面、客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流程,客观地分解绩效目标,落实到部门、个人身上,促使绩效管理更具导向性、真实性。还要根据不同层级人员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绩效目标,遵循SMART原则,要坚持“先建立后完善”的原则,上级主管要和下属充分沟通,促使所构建的绩效目标能够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能够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2.制定合理化的绩效指标

从某种角度来说,绩效指标的制定难度较大,落实难度更大,必须借助相关的方法,比如,PDCA方法,健全绩效指标,使其更加规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现绩效指标的具体化,有效解决绩效指标制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工作技术标准

就技术标准而言,是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属于技术作业规范,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相关行业。其技术标准内容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操作方法标准、安全标准。以车削工作技术规范为例,在日常工作中,要动态观察机床润滑情况,严格按照润滑表相关规定,开展相关的润滑工作,确保油标线高度能够满足相关要求。在生产之前,工作人员必须戴好工作帽等,认真检查手柄位置,不能在卡盘、导轨等上面进行校直、修正工作,要用扳手取下卡盘卡、零部件等。

(2)工作时间标准

就是岗位操作而言,必须根据相关的流程进行,制定可行的时间要求,提高操作绩效,工作时间不能太长,必定会增加运营成本,工作效率也会有所降低,如果工作时间太短,将会增加各方面的损耗,生产质量也会有所降低。在设置工作时间标准的时候,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采用标杆法、目标优化法。以标杆法为例,需要把组织内、外最佳实践案例同类工作时间作为对应的标杆,将其作为设置时间的重要标准。以目标优化法为例,需要通过多样化的途径,采取适宜的方法,优化整合岗位工作时间,根据自身运营发展客观要求,优化所制定的各类目标,选出可以满足不同组织需求的时间标准。以此,控制好工作时间,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创造更多的价值。

3.健全沟通机制,确保绩效管理顺利推行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想要绩效沟通顺利落实,必须上升到企业管理层次,使其更加规范、合理。具体来说,要根据相关规定,从不同角度入手,比如,沟通方式、沟通目的,构建合理化的规范制度,优化完善绩效沟通工作,优化调整绩效考评内容,把构建的绩效沟通制度落实到具体工作岗位中,避免流于形式。还要围绕企业文化,坚持“平等、互动”原则,构建全新的绩效反馈制度,构建多种反馈渠道,促使员工可以随时和上级管理者交流、沟通,探讨自己在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绩效改进计划等,及时得到必要的辅导、帮助,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工作绩效。

4.塑造全新的绩效管理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工业企业要根据自身运营情况,结合绩效管理系统,构建一种高绩效的企业文化氛围,一种以绩效为基点的企业文化,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新的共享价值观念、管理机制,奖惩要分明,要多鼓励员工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注重深造学习,优化工作形式,多鼓励员工承担责任,要多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工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演变成人的竞争。在生存发展道路上,工业企业必须正视自身运营情况,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把它作为一种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资源,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开发人才,科学化管理人才,深入挖掘不同工作岗位员工潜能,学会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为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采用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避免人才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使其转化为一种竞争优势。

5.健全绩效管理体系

工业企业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根据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围绕已有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构建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可以聘请一些管理专家,进行科学化的指导,加强内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投身到工作中。还要制定可行的工作流程等,构建科学化、合理化的绩效考核机制。也就是说,在制定绩效考核体系的时候,工业企业要围绕战略目标,根据目标任务、管理机制等,明确企业所构建的战略目标,充分显现关键性的部门业务。而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必须优化传统单一的绩效考核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合理化的取舍,确保所制定的考核指标更加规范化、合理化,能够有效指导实践工作,要根据运营动态变化,适当调整绩效考核标准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效控制存在的偏差。这样工业企业管理者也能动态了解各部门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化的决策,指导实践。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生存发展道路上,工业企业必须把绩效管理放在核心位置,要多角度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着眼于未来,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向心力,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员工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成长。在日常工作中,员工要明确和自己密切相关的绩效指标、目标,积极、主动参与绩效目标、计划制定中,更好地展现自己多样化的才能。同时,在考核员工绩效的时候,企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如果员工工作不易量化,要侧重于态度、能力、意识等方面的考核,确保考核更加客观、公正。此外,工业企业要注重自身文化方面的培训,转化相关的核心价值观,不断向员工传递自身具备的价值取向,多渠道激励员工,促使企业、员工绩效同时得到改进、提升。以此,优化调整内部人员结构,减少运营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高百宁.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矿山机械,2010,18:26-29.

[2]李振中.工业企业绩效管理及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3]娄建军.工业企业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2:56.

[4]曾德祥.对工业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3,13:27-28.

[5]张勇,翟勇.当代企业绩效管理问题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02:231.

作者简介:杨小龙(1993.07- ),男,四川简阳人,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烟草工业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企业管理基础中,绩效考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能够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提高他们对薪酬的满意度,确保各项运营活动顺利开展,企业经营目标顺利实现,实现双赢。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不同行业经营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工业企业更加注重绩效考核管理。在实践中,工业企业需要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优化绩效管理方法,构建合理化的绩效考评指标,把绩效考核落到实处,构建全新的绩效考核体系,符合工业企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使其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工业企业;绩效管理;方法;分析

就绩效管理而言,是企业生存发展道路上经常采用的管理手段之一,可以不断挖掘各方面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强内部人事管理,客观地评价经营成果。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竞争日渐激烈,工业企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需要面对多方面的挑战,比如,科技竞争、管理挑战,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制约着工业企业自身发展,必须优化绩效管理,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工业企业要多角度、多层次入手,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优化绩效管理,健全绩效管理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以此,合理控制运营成本,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一、工业企业绩效管理概述

在新时代下,绩效管理是很多企业就内部员工各方面情况,制定的一项是考核制度,为了全面而客观地考核员工绩效,作为发工资、调整内部职务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工业企业运营发展中,绩效考核并不仅仅是一项考核员工的机制,也能够客观地折射出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成果具体情况,客观地评价企业生产的经营情况,更好地指导管理者的实践工作,促使企业准确把握新时期发展方向,顺利实现战略目标,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就绩效管理而言,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绩效实施、绩效改进,可以客观地评价员工各方面的表现,管理者也能掌握多样化的管理技巧,养成良好的管理习惯,动态了解自身运营情况,科学决策,不断挖掘每位员工的发展潜能,更好地落实企业战略规划。绩效也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即企业绩效、部门绩效、员工绩效,各具特点。在实践工作中,企业必须正确认识绩效管理,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哲学,要以绩效为切入点,优化管理决策,注重管理实践,任何管理活动都要围绕绩效管理进行。也就是说,在实践工作中,企业要将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传达给员工,让他们的内心都有“绩效”这一重要的概念,科学规划,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员工能够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共进退、同发展,充分发挥自身多样化才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确保所制定的绩效管理目标顺利完成。

二、工业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目标单一化,随意性较强

在生存发展道路上,很多企业都没有站在客观的角度,统筹规划,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优化绩效管理,仅仅把它作为奖励优秀员工,分配奖金等的参考依据,但这和实际奖励行为存在偏差,所制定的绩效管理目标单一化,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的客观要求,无法指导实践工作。此外,就绩效管理而言,其评估内容、权重设置等都存在极大的随意性,没有清晰的评价标准,带有浓浓的主观色彩,经常根据企业核心领导的意图、喜好进行设计。

2.绩效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

在评估所建立的绩效管理体系中,企业员工很少参与其中,对其并没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也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绩效评估系统缺乏公正公开性。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作用下,绩效管理受到相关因素的困扰,比如,“人情”、“关系”,员工需要利用各种政治技巧等,获取更多的薪酬,并不是依靠真正意义上的工作绩效,所构建的绩效评估体系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在管理实践过程中,企业误以为绩效评估就是绩效管理,而管理者就是考核者等,导致利益双方处于对立状态。加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和指标是否完成密切相关,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员工总是通过各种途径,甚至损害集体利益,来完成局部指标,这已经违背了绩效管理的初衷。

三、工业企业绩效管理实现方法

针对工业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急需要采用全新的绩效管理方法,遵循相关的原则,制定合理化的绩效计划、绩效指标等,健全绩效管理体系,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更好地指导企业实践工作,确保各项经营活动顺利开展,获取疯多的经济利润。

1.制定合理化的绩效目标

就战略目标而言,是工业企业长期坚持的战略方向,需要实现的绩效目标,也就是说战略方向、绩效目标是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元素。通常情况下,绩效目标也是由多种元素组合而成,比如,常规目标、长期目标、个人发展目标。在制定绩效目标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坚持从上往下逐级进行的原则。具体来说,工业企业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化、合理化的企业战略目标,并层层划分战略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部门中,并将所制定的部门绩效目标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使其明确自身职责,避免权与责混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要以部门职责、职能目标为中心,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岗位发展的客观要求,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部门目标,确保所制定的绩效目标更加全面、客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流程,客观地分解绩效目标,落实到部门、个人身上,促使绩效管理更具导向性、真实性。还要根据不同层级人员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绩效目标,遵循SMART原则,要坚持“先建立后完善”的原则,上级主管要和下属充分沟通,促使所构建的绩效目标能够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能够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2.制定合理化的绩效指标

从某种角度来说,绩效指标的制定难度较大,落实难度更大,必须借助相关的方法,比如,PDCA方法,健全绩效指标,使其更加规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现绩效指标的具体化,有效解决绩效指标制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工作技术标准

就技术标准而言,是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属于技术作业规范,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相关行业。其技术标准内容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操作方法标准、安全标准。以车削工作技术规范为例,在日常工作中,要动态观察机床润滑情况,严格按照润滑表相关规定,开展相关的润滑工作,确保油标线高度能够满足相关要求。在生产之前,工作人员必须戴好工作帽等,认真检查手柄位置,不能在卡盘、导轨等上面进行校直、修正工作,要用扳手取下卡盘卡、零部件等。

(2)工作时间标准

就是岗位操作而言,必须根据相关的流程进行,制定可行的时间要求,提高操作绩效,工作时间不能太长,必定会增加运营成本,工作效率也会有所降低,如果工作时间太短,将会增加各方面的损耗,生产质量也会有所降低。在设置工作时间标准的时候,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采用标杆法、目标优化法。以标杆法为例,需要把组织内、外最佳实践案例同类工作时间作为对应的标杆,将其作为设置时间的重要标准。以目标优化法为例,需要通过多样化的途径,采取适宜的方法,优化整合岗位工作时间,根据自身运营发展客观要求,优化所制定的各类目标,选出可以满足不同组织需求的时间标准。以此,控制好工作时间,减少运营成本,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创造更多的价值。

3.健全沟通机制,确保绩效管理顺利推行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想要绩效沟通顺利落实,必须上升到企业管理层次,使其更加规范、合理。具体来说,要根据相关规定,从不同角度入手,比如,沟通方式、沟通目的,构建合理化的规范制度,优化完善绩效沟通工作,优化调整绩效考评内容,把构建的绩效沟通制度落实到具体工作岗位中,避免流于形式。还要围绕企业文化,坚持“平等、互动”原则,构建全新的绩效反馈制度,构建多种反馈渠道,促使员工可以随时和上级管理者交流、沟通,探讨自己在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绩效改进计划等,及时得到必要的辅导、帮助,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工作绩效。

4.塑造全新的绩效管理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工业企业要根据自身运营情况,结合绩效管理系统,构建一种高绩效的企业文化氛围,一种以绩效为基点的企业文化,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新的共享价值观念、管理机制,奖惩要分明,要多鼓励员工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注重深造学习,优化工作形式,多鼓励员工承担责任,要多了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工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演变成人的竞争。在生存发展道路上,工业企业必须正视自身运营情况,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把它作为一种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资源,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开发人才,科学化管理人才,深入挖掘不同工作岗位员工潜能,学会尊重人才,尊重知识,为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工作环境,采用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避免人才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使其转化为一种竞争优势。

5.健全绩效管理体系

工业企业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根据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围绕已有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构建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可以聘请一些管理专家,进行科学化的指导,加强内部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投身到工作中。还要制定可行的工作流程等,构建科学化、合理化的绩效考核机制。也就是说,在制定绩效考核体系的时候,工业企业要围绕战略目标,根据目标任务、管理机制等,明确企业所构建的战略目标,充分显现关键性的部门业务。而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必须优化传统单一的绩效考核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合理化的取舍,确保所制定的考核指标更加规范化、合理化,能够有效指导实践工作,要根据运营动态变化,适当调整绩效考核标准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效控制存在的偏差。这样工业企业管理者也能动态了解各部门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化的决策,指导实践。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生存发展道路上,工业企业必须把绩效管理放在核心位置,要多角度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着眼于未来,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向心力,构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促使员工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成长。在日常工作中,员工要明确和自己密切相关的绩效指标、目标,积极、主动参与绩效目标、计划制定中,更好地展现自己多样化的才能。同时,在考核员工绩效的时候,企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如果员工工作不易量化,要侧重于态度、能力、意识等方面的考核,确保考核更加客观、公正。此外,工业企业要注重自身文化方面的培训,转化相关的核心价值观,不断向员工传递自身具备的价值取向,多渠道激励员工,促使企业、员工绩效同时得到改进、提升。以此,优化调整内部人员结构,减少运营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高百宁.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矿山机械,2010,18:26-29.

[2]李振中.工业企业绩效管理及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3]娄建军.工业企业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2:56.

[4]曾德祥.对工业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3,13:27-28.

[5]张勇,翟勇.当代企业绩效管理问题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02:231.

作者简介:杨小龙(1993.07- ),男,四川简阳人,重庆市涪陵区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人力资源

烟草工业企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推动管理提升是企业固本强基、深化改革,加快转型、提升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举措,而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方法,是将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活动过程。供应链管理能够优化和持续改善整个供应链上的各类资源配置,特别适用于当今企业管理全过程,从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入手,探讨如何从供应链思维出发推进烟草商业企业管理提升,是文章要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提升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1.168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烟草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烟草行业如何有效推进工商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也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更大的挖掘、完善和发展空间。通过有效实施供应链管理,去除供应链条上的冗余流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将烟草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每个伙伴甚至是每个客户连接起来,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衔接,更好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效益,进而提高烟草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而同样,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思维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对于烟草商业企业而言,将供应链思维应用于提升企业基础管理中,也同样适用。特别是对于当下烟草商业企业面临的一些管理难题和管理痛点,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维来思考和解决,可能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 供应链管理简述

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后经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供应链是指企业在产业分工充分的基础上,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供应链管理是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令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客户的所有过程,MBA、EMBA等管理教育均将企业供应链管理包含在内。在传统的供应链形式中,每一个节点所管理并完结的都是“阶段供应链”,没有一个节点能够统揽大局并与一切的节点相联络,整条供应链的价值恰是散落在这样一个复杂关系网中的各个环节。同样,企业管理也是由多个层面、多个条线、多个节点构成的复杂关系网,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点、线、面之间相互交叉,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一个系统,但又各自有一定的独立性,既自成一体又互相交融,成为企业整体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供应链思维应用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应用供应链思维解决企业外部问题,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流通中的一环来思考企业经营问题,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应用;而将供应链思维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中,将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流程在各内设机构间的流转也看作是供应链的应用,应用供应链的思维来分析处理解决,对于企业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管理冗余、堵塞管理漏洞、弱化管理負担,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供应链思维在烟草商业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1 用数字说话

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核心是数据分析(Data analysis),这是供应链里最底层的内容之一。供应链所有的活动都是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的。而现代企业管理对于数据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也因此成为很火的热点词汇。烟草商业企业不论是卷烟营销、物流配送、专卖管理等主营业务运营,还是财务管理、后勤保障、人员调配等基础管理支撑,都会产生并应用大量数据,如何做好信息研判,如何有效甄选、收集、分析并合理应用这些数据,将数据分析应用于企业重大决策,例如发展规划、目标制订、货源供应、采购管理、市场信息采集、卷烟市场监管等企业经营中,通过建立强大的数据收集、管理、储存平台,充分识别各类数据间的关联性,运用数据模型和数据分析,让数据流动起来,提升数据的使用效率,真正用数字说话,让决策更加科学、让管理更加高效。

3.2 整体大局观

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基于流程管理的思维,而整体大局观也是以流程管理为基础。近年来,烟草行业将流程管控和质量管理作为行业夯实基础管理的重要手段,烟草工商企业均识别、建立并运行各自的业务工作流程。通过流程管控,可以有效识别流程节点的上下游关系以及各个模块间的相互关联。但是,在推行流程管理时,往往会出现立足本位谈本位的思想,对于流程接口和模块边界事宜经常会出现管理交叉或管理空白,或是接口不清,或是缺乏管理,或是出现矛盾等。而整体大局观告诉我们,在企业管理中,真正需要高度关注的往往是那些流程的边界、是流程和流程的接口,容易出现问题的也是在这些边界上,各个层级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如果能从整体大局观出发,真正理清职能接口,明白各个业务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做出一个决策之前,认真思考一下,每个动作、每项作业对整体供应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上下游、对平行部门可能造成的影响,这样很多管理中的难点也会不攻自破,管理成本也会在无形中降低很多。

3.3 平衡与改善

供应链是平衡的艺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平衡成本和服务。实际生产经营中,成本和服务这两项目标往往相互背离。而对于烟草商业企业而言,这两项目标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又要持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齐头并进是烟草商业企业面临的极大挑战。在这样的形势和要求下,精益和改善成为烟草商业企业永恒的主题。只有把精益和改善的思想真正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才能寻觅到更多的降低成本的空间,才能发掘出大量的潜在的降低成本的机会。特别是在各项成本费用持续增加的当下,面临信息化、技术化变革,固定投入增加,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客户需求日新月异,如何深入挖掘精益改善点,抓关键环节,真正解决经营管理中的资源浪费问题,真正发挥精益改善的作用,让精益管理发挥更大的价值,是烟草商业企业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3.4 补链条短板

木桶定律是管理中的一个经典理论,也被称之为短板效应。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也同样适用,整个链条只有在最薄弱的那一环被补强了以后,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同样的,短板效应也适用于烟草商业企业,无论是企业整体发展,还是企业内部各项具体管理,短板效应都同样适用。从企业整体发展而言,是技术先进性不足,还是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不高;是市场把控力不够,还是企业自身理念跟不上,都需要进行系统分析,找到短板,针对短板,制订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久久为攻,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从企业具体经营管理事项而言,通过市场调研、客户反馈、内外部对标、流程分析、检查发现、问题查摆、调查研究等,发现经营管理中的具体问题,通过策略调整、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流程精简、技术改造、强化管控等方式,制订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补齐短板,通过短板提升,增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3.5 顺应新变革

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的时代,新理念、新事物、新模式、新技术、新趋势不断涌现,电子商务,特别是新的零售模式、新的物流技术、高速分拣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可视化展现、机器人等对于烟草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烟草商业企业应时刻关注这些新趋势和新技术,结合实际,强化创新,做好前瞻性研究,以开放包容的理念主动拥抱并分析这些新趋势和新技术对于经营管理带来的重大变革,提前适应这些变革,做好战略匹配和策略应对,才能巩固现有发展成就,确保能够持久稳固地立足于未来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才能更有效地履行行业宗旨,更好地持续发挥烟草行业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度和积极促进作用。

4 结语

供应链管理思维的应用是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效力的重要驱动因素,为企业发展变革提供了全方位的思维模式,为烟草商业企业持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了一种创新的发展思路。烟草商业企业应充分认识到供应链思维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以更好发挥供应链管理思维对于企业稳健持续发展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信恒.基于供应链创新的企业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2020(2).

[作者简介]薛丽,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等。

上一篇:柔性管理企业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成长小说民族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