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学员远程教育论文范文

2024-07-14

农民学员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新疆农民教育培训因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幅员辽阔等因素制约,造成就近就地培训难度较大,农民培训效果不太显著。远程教育以其学习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学习成本较低等优势,对于在新疆开展农民培训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差、农民知晓率低等问题。笔者建议,立足新疆实际,加快远程教育在农民培训中的运用。

加大资金投入,健全远程教育基础设施。 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新疆财力与内地省份还有一些差距,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特别是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几乎是从零开始,亟需大量资金更新设备。建议教育、农业、科研等部门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新疆远程技术设备建设和维护;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机构(如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采用代建远程教育站点、代为培训农民等方式,通过推销优质农资、先进实用技术或签订订单等方式回收成本,构建企业+农民+政府的利益共同体。各援疆省市应因地制宜帮助受援地建设、维护、升级远程教育设备,也可以通过选派援疆干部、培训远教人员等方式,提升受援地远程教育水平。

整合优势教学资源,拓宽远程教育覆盖面。 加大摸底力度,掌握农民需求与教学资源现状。组织区地县三级远程教育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基层对当前远程教育站点、农广校建设和农民培训需求等问题开展调研,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掌握需求。协调各方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在摸清家底和农民需求的基础上,邀请农业部、援疆省市、自治区内专家针对某一需求热点进行授课。在远程同步授课的同时,做好资料保存,构建教学资源数据库。开放授课效果评价体系,评估授课结果,对广受农民群众欢迎的老师,增加授课频率、提高授课报酬,以此优化教学资源。

加大宣传,提高农民知晓率。 采取农民喜闻乐见、乐于接受、能够接受的方式,让农民知道远程教育。加强基层远教技术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基层远程教育设备的运用率,让农民能接触到远程教育。通过挖掘那些受益于远程教育的典型事例,发挥模范的带头作用,让农民渴望远程教育。优化远程教育课程,更加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让农民能从远程教育受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3G、4G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手持上网终端的不断完善,改变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站点的建设,还应重视网站、手机网站的建设,以此进一步打破以往远程教育对站点的依赖性,拓宽远程教育渠道,使受众更容易、更方便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农民学员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城镇化的过程实乃人口转移的过程,河南作为农业人口大省,新型农民的自身素质在河南特色城镇化进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基于此,在界定新型农民内涵的基础上,对当前河南特色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措施,以期提高新型农民的素质推进河南特色城镇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 城镇化;新型农民;培养;河南

1 新型农民的内涵及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

新型农民就是有思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不仅是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劳动者,更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的文明公民。具体来说,新型农民应具备的特点有:一是政治素质高,新型农民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方针、法规等能够及时地掌握与领会,不迷信,不盲从,敢于创新与实践;二是农业技术硬,新型农民是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劳动者,具有过硬的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经营与管理技术,具有创新、开发意识,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更能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三是法制观念强,新型农民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他们懂得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他们的生产、生活趋于组织化,更能适应动态多变化的市场经济。

培养新型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利益考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然而当前农民素质普遍低下,使得进行新型农民的培养尤为重要。一项针对农民的最新调查显示,在问到“是否知道农业高新技术”时,92.9%的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回答“不知道”,而初中文化和高中文化水平回答“不知道”的比例分别为85%和56%[1]。这表明,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认识有所增加,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不了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性。

培养新型农民对河南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新型农民是河南特色城镇化建设的动力主体。河南作为农业人口大省,城镇化的过程乃是在农业人口的产业转移中实现的。当前,千千万万农民正在自发的或有计划的向城市、小城镇转移,转移速度的快慢决定了城镇化的进程,而转移主体自身的素质又决定了其转移的速度。因此,新型农民的自身素质是推进河南特色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关键,是塑造特色城镇化动力主体的基础。

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关系着河南现代农业的发展、河南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农民,农民是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的主体。当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速度缓慢关键还是在于农民自身素质的低下、思想观念的滞后。因此,培养新型农民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2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培养现状

2.1 对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农民自身的参与性被忽视。当前,很多需要农民参与的事情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人员的重视。比如,农村基本设施的建设、修路修桥、水电改造等,这些是关乎农民自身基本生活的事情,但是很多的时候,只是相关部门依据规划而单方面去实施,并没有征求农民自身的意见,忽视了农民的参与性,很容易抹杀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改善自身的主动性。或许当政者会认为针对城镇化如何建设,农民根本提不出什么合理化的建议或意见,因为他们的基础是认为农民素质低下、不懂这些,其实这正说明了问题的所在,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农民素质提高对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抹杀了农民参与、自治的能力。虽然很多的地方也组织培训农民,但也都是做做文章,很多时候是没有真正实施到位,并没有实现对农民培养的真正目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当政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型农民培养问题对推进河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

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传统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相对比较低下,认识不到培训对于其自身的长期利益的正面影响,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更认识不到河南特色城镇化发展和他们自身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农民以农业为生,相对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回避风险的意识强烈,这些都阻碍了农民的主动参与。当然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的低,这也使得单纯的技能传授难以吸收。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如读书无用论),农民觉得培训可有可无。再加上现实情况是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进城打工成为潮流,农村留守人员大多是“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导致实际上的参与精力不足。

2.2 培训内容设计欠合理

各种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设计上更多的是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农民整体素质方面,尤其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目前,就一些进行新型农民培养的地方,通过一些资料发现,他们对培训内容的设计上更多的是短期的技能的简单传授,忽视了长期农民自身对技术或技能的自觉吸收或自主创新。从短期利益来讲,农民学会了一技之长,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从长期来讲,农民能否在变化的基础上去时时的改进或创新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指导。同时,对于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方面的培养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很少给予体现。

2.3 培训缺乏内在价值的分析

各种培训多重外在形式的多样化,缺乏内在价值的分析。较多的地方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为了宣扬自己培训的落实情况,就更多地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化,采取较多的培训模式,但往往在注重形式的同时忽视了外在价值形式所应该表现的真正的内在价值,即新型农民的内在素质的提高问题,导致外在较多的培训模式的内在价值被置之不理。

2.3 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安排

就新型农民培养的制度安排方面,缺乏可操作性。很多地方新型农民培养的政策制度更注重的是制定制度本身,并不很关注制度的实施。因此,很多有关新型农民培养的制度只是做做文章,很少考虑到制度之后的实施问题,制度的存在形同虚设,有名而无实。

3 推进河南特色城镇化进程的新型农民培养对策

3.1 提高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反映农民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及运用科学知识于生活与农业生产的程度。而目前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整体不高,运用农业科技于生产的程度相对偏低,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进度。因此,提高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是推进河南特色城镇化进程的关键。

提高新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二是发展新农村成人教育。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包括加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软件设施,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同时,还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制度等政策、体制支持。比如,目前所实施的支教活动就很好,但缺乏体制保证,并不具备配置资源的能力。因此,也就不能给农民建立一个可以长期稳定接受优质教育的平台,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发展新农村成人教育在普及科技知识、设施在培训工程的同时,应该注重成人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因为成人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成人具有很强的固定思维,多样化成人教育形式有助于吸引他们主动接受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的效果和实现成人教育目的。例如,利用假期对农民进行培训、举办短期培训班、举办政府分管农业干部培训班、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组织生产大户、科技示范户到农业发达地区或农业院校参加技术培训,组织一些农民带着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到农业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开设讲座,组建远程教育网等。

3.2 加强新型农民劳动技能的培训

河南特色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是否能够实现空间转移、产业转换,新型农民不但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还要一定的劳动技能,这样才在选择就业的时候有一定的竞争能力,顺利实现职业转换[2]。河南要实现中原崛起就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主要的预备队。目前,河南一方面缺乏大量高级技工;另一方面,城里很多人又不愿做技工,而新型农民又没有条件成为技工,因此,必须从战略上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新型农民的劳动技能。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提高新型农民劳动技能的最佳途径。各地、各部门要把农民的职业培训纳入职业教育规划,并把培训经费配套纳入财政预算。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学校及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对农民开放,并根据培训的人数和质量给予适当财政补贴;要进一步明确用工单位的培训责任,对那些光使用不培训,或不按规定用足培训经费的企业给予处罚。

3.3 注重新型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政治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基础和保障,思想素质的情况从根本上影响到新型农民综合素质的情况[3-6]。因此,新型农民不但要有良好的科技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由此决定,新型农民的培养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要更加的注重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针对当前河南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培养存在的问题,注重新型农民自身素质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一是各级政府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对新型农民自身素质培养的基础作用;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基础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的各个环节,从新型农民培训更多的注重形式转移到注重内容的培养;三是加强立法,通过对新型农民培养相关问题的立法,一方面使各种培训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使农民从心理上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7-8]。

4 结语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的解决、新型农民的塑造是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只有重视对新型农民的培养,才能进一步促进河南特色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婷婷.留守农民低素质与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群体研究[J].商业经济,2011(16).

[2]姚晓莉.构建河南特色城镇化动力系统[J].商场现代化,2009(12).

[3]江春.新型农民培养与农村职业教育[J].巢湖学院学报,2013(5).

[4]龙翠红,易承志.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格局与现代新型农民培养[J].经济问题探索,2011(1).

[5]韩新宝,刘志红,王鹏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的视角[J].江苏农业科学,2013(7).

[6]陆俊杰.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

[7]张淑萍.河南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农民培养调适机制研究[J].河南农业,2013(3).

[8]管学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与探索农民科技培训,2013(12).

(责任编辑:刘昀)

农民学员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升。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信息素质及经营管理素质,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现阶段,发展农村远程教育需要多方配合,政府支持,资源支撑,法律保障,还需要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走地方高校参与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农村远程教育;科技文化素质;信息素质;经营管理素质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强,必须走现代化的农业道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素质,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民素质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又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举措。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稳定和壮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1 农村远程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远程教育是起源于西方的教育民主化和学习终身制的教学理念,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3个阶段。农村远程教育是“通过对各种科学技术手段以及教育手段的综合应用,使农村劳动者能够公平的享受继续教育的机会”[1],提高农民素质的一种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新型教育形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1 教育对象大众化

农村远程教育基于广播电视技术、卫星接收技术、互联网技术3种形式,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可以对全国各个地方的农民进行教育,做到了地域的广阔性。此外,远程教育充分考虑了不同学员的实际,为不同学历、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农民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可能,做到了人员的广泛性。

1.2 教育资源共享化

远程教育尤其是现代远程教育更多地依靠于互联网体系,绝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开放性的。它采用的教学模式绝不是单纯的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而是点对面,一点对多点的放射性体系。因而能做到“多个点的知识、技术和信息的集合,各个点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2]

1.3 教学手段灵活化

农村远程教育的远程性决定了它是没有围墙的教育,所以其灵活性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用任何方式进行灵活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更加突出“以农民为中心”,采用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广播、视频指导、短信告知等方式进行灵活教学。

2 农村远程教育对提高农民素质的作用分析

农村远程教育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解决农民信息贫困,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究其根源在于其全面提高了农民素质。

2.1 农村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带动农村文明程度

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停留于小农意识,缺乏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文化层次不高,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大都流入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文化程度集中于小学和中学水平;他们崇尚封建迷信,赌博之风盛行;法律认识程度低,情大于法的现象突出,法律维权意识淡薄等。

农村远程教育借助于政府资助、采用“三网合一”的方式,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极大地解决了农民求学资金、时间上的限制,为广大农民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了解新生事物,掌握社会发展动态,开阔视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在培训内容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民生活实际相联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通过开展农民文化节、争做文明公民等活动有助于将农民聚集在一起,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带动农村文明程度。

2.2 农村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推动生产技术的科学化

传统的生产模式导致了较为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大多数农民是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形成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科技意识不强、缺乏对农业科技的认同,对农业技术持观望态度,更谈不上科学技术的应用转化能力了。

在农村开展远程教育,依托电视、广播等媒体开展科技宣传,以讲座、培训、示范、咨询、服务等方式向农民推广科技知识,开办农业科技网传播最新科技信息、评选农业科技领军人物等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技应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2.3 农村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农民的信息素质是指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方面的修养和能力。造成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的信息贫困。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往往是通过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或者村民之间的相互传播,导致许多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信息无法及时、有效获取。因而农民从事的只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无法进行农产品加工,更谈不上与市场接轨。

农村远程教育通过培养农民如何利用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技术和技巧, 使其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知道何时需要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到哪去找、如何有效利用以及发布信息。在城乡之间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可加快农产品交易的频率和速度,能充分扩大传统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交易范围,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发挥区位优势。改善生产和投资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产业化”[3]进而缩小城乡差距。

2.4 农村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搞活农产品市场

我国农民的市场意识比较单薄、不能很好的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加上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土地比较分散,农民既缺乏管理和经营的相关知识和意识,又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所以很多农民只能做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家庭作坊的经营方式。”[4]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素质,就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

中国农业大学吕文林教授提出: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要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既要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了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律[5]。可以通过提高农村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延长广播电视中经营管理节目的时间、打造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平台等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营销技术和策略等,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搞活农产品市场。

3 河北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业发展以蔬菜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目前正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政府统筹

要求政府高度重视。作为农村远程教育的主要推动者,政府应做到:一是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远程教育项目,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具体情况确定,如河北省昌黎县的旱黄瓜,望都县的特色乡村建设等,做到因地制宜;二是必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农民远程教育的关键是资金,目前农民还不可能进行自我教育投入,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牵头,带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投资的资金链;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必要的法律和规定,明确职责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如终身教育立法、远程教育版权立法等,让法律为农民远程教育保驾护航。

3.2 拓展资源

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开展农民培训的关键。只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才能让农民转变为有文化、有信息、有技能、有管理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为此在资源的开发上应坚持“三宜”原则:因地制宜,开发乡土教学资源;因时求新,开发鲜活资源;因人而异,开发多种资源[6]。在开发的内容上,应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板块、思想道德法律板块、信息技术板块、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板块、农业经营管理板块等以满足不足层面农民的实际需要;在开发的形式上,计算机网络层面采用“流媒体技术,将视频、音频、文本及图示等充分融合在一起,制作成多媒体形式的课件”[7];电视广播层面的采用专家讲座、视频展示、新闻播报等方式,甚至可以采用娱乐节目的形式实行寓教于乐。

3.3 培养人才

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农村培养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等方面骨干力量的实用型人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个体素质的提升带动群体素质提升。一是加强人才评价和再培训工程,通过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壮大人才队伍;二是调动实用型人才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实用型人才建功立业;三是完善用人政策,强化激励机制,确保留住人才。

3.4 高校参与

地方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要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与特长,积极、主动地投身、参与到农村远程教育的实践之中,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学校教育具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地方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应自觉地把广大农民作为自身的社会服务对象,参与远程教育课程学习资料及学习支持服务方式的设计与开发,力求为远程教育提供高质量、实用型的教育资源及教育技术。贯彻“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利用地方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带头致富的实用型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 结语

提高农民的素质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大力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全面推进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做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张红敏.发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9):20.

[2]张三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支点[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2007(2):9-11.

[3]徐静.“信息分化”背景下农民“信息贫困”问题研究[J].消费电子,2012(8):147,149.

[4]戚忠娇.我国新型农民素质培养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23.

[5]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素质[EB/OL].(2015-03-10)[2015-06-22]http://www.ngx.net.cn/zfzbc1/jmnr/201503/t20150310_167577.htm.

[6]王强.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15-116.

[7]孙素芬.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4):5-8.

(责任编辑:赵中正)

农民学员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有关农民教育培训的部署和要求,指导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支持和服务“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各级政府加大了经费投入力度,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工作覆盖面和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积极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农民培训需求,实行普及性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务农培训与务工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不断拓展新的工作领域,积极探索新的工作途径,先后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返乡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等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培训,培训规模快速扩大。“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共计培训农民1900多万人,是“十五”期间培训人数的2.3倍;资金投入快速增长,中央财政投入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专项资金56亿元,是“十五”期间投入资金的6.5倍。

(二)教育培训效果和作用更加突出

“十一五”期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要求;各地将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部分省市颁布实施了农民教育培训条例。

“十一五”期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打造了一支热爱农业、具有较高生产和服务技能的专业农民队伍,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向城镇转移农民的职业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现代产业技术和实用操作技能的产业工人,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部分农民通过成人学历教育、实践技能培训,成长为适应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民企业家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发挥了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连续七年增长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逐步建立

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初步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地、县、乡互相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目前,全国有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577所,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339所,农村职业高中4200多所,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万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15万个。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机制的发展完善为下一步大范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加快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对农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发展机遇

1.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继续贯彻,强农惠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将带动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党和国家对农民教育更加重视,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外部环境更加宽松。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呈现出多部门分类培训、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初步建立了满足农民不同需求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一些地方还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了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启动了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工作,推动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快,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2. 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出现了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扩大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范围。现代农业建设推动了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延伸了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步伐,出现了大量新的职业和岗位,扩大了农民的就业空间和教育培训领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工业、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人数不断增加,为大规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结构、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3. 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完善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培训等单位和涉农企业等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形成农科教结合和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和农民远程教育等事业,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努力改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切实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依靠的资源更加丰富、条件设施更加完善、师资队伍更加壮大。此外,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网络、卫星等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得到广泛应用,带来了农民教育培训手段和方法的革新,也为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教育培训覆盖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形成的新需求。推进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结构不断优化、功能不断开发、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带来农民群体不断分化、职业领域不断拓展、就业岗位不断细化,这些新的变化与不同地区发展水平、不同产业发展特点、不同农民素质结构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区域化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层次、内容和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目标上不仅需要培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村实用人才,还需要培养农村二三产业的产业工人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人才;在内容上不仅需要各类种植养殖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社会事务管理知识,还需要满足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和自身发展的各种技能;在层次上不仅需要普及性的知识技术培训和专项技术技能培训,还需要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方法上不仅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言传身教,还需要广播、电视、网络等方便快捷的途径。

2.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新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还很突出,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吸纳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力较差,资源配置使用不科学、低效率。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新任务。

3. 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的新变化。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外部效益明显,比较效益较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业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加快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年龄越来越大,女性越来越多,整体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后备劳动力严重不足,这些新变化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加快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适应农村劳动力的这些新变化,必须加大投入,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满足农民轻简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从业需求。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培养职业农民为目标,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通过重大培训工程引导,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热心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扎根农村生产创业的职业农民和实用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政府主导原则。依靠行政力量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 服务产业原则。立足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把服务产业、支撑产业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任务,以提高产量质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为重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急需关键技术和紧缺人才开展教育培训。

3. 因地制宜原则。面向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管理等不同对象,根据区域、产业、服务、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等领域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加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确保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4. 需求导向原则。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特点,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把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环境不断优化,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教育培训条件不断优化、能力不断增强,农民教育培训质量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和能力结构明显改善,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优化环境。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农民需求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建立,支持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备,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法制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得到优化。

——扩大规模。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训10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5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5万人,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100万人。

——改善结构。农民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明显改善,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吸纳、承接和转化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持有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中高等学历证书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的结构更加协调,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提高质量。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创业和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加强技能培养,提高农民教育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规范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稳步提升。

——提升能力。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建设投入,重点充实和完善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和手段;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专兼职教师培训覆盖面达到100%,培养造就“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快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开发优质教育培训资源,满足农民多元化和终身学习需求。

五、主要任务

(一)大力开展多层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1. 广泛开展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手段和农业科技直通车、宣传栏、明白纸等对农民进行培训,努力使农民掌握新知识,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增强质量安全、资源环境保护和依法维权等意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形成相信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和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风尚。

2. 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菜篮子工程、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草原建设与保护、现代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村生态能源等重大农业工程项目,结合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因地制宜向广大农民推广普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结合农时季节,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等多种方式,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开展高产优质新品种、高产高效种养技术、防灾减灾技术、节本增效技术、农机化新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等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

3. 系统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依托相关农民培训项目,重点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经营服务的职业农民,开展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劳动力素质和结构,增强农民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就业的能力与生产经营服务水平,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健康发展。

4. 扎实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等开展创业培训,通过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使其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方法、提高创业能力,促进其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

5. 积极开展农民学历教育。针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村组干部、农业经纪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复转军人等,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村经济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等专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改善农业劳动者学历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二)着力构建多渠道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业科研院所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主导地位,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他培训机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逐步构建起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三)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能力建设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增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及时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等新成果转化为浅显、通俗、形象、易懂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工作水平。

(四)积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

大力推广有关省市制定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的经验和做法,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推动地方性农民教育培训法规的制定,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

六、重大工程

为确保全面实现农民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以下五大工程。

(一)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以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主要依托,组织具备条件的培训机构,以农业生产技术、农村能源与环境、农业经营、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特色产业为主要内容,对种植业、畜牧和渔业、兽医、农机、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涉农企业和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的引导性培训,切实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农民创业培训工程

依托条件较好的培训机构,以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农民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提升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对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创业方法、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增收。

(三)农民学历提升工程

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继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采用送教下乡、工学交替、分段学习、强化实践、学分管理、跟踪服务等方式,解决工学矛盾,确保教育质量。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面向农业一线生产经营者和有志于从事农业的“两后生”,探索农业中高等教育免试入学、免费教育、弹性学制、定向使用的机制和模式,培养大批具有中高等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职业农民。

(四)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工程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将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建设列入农业基本建设计划,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完善教育培训设施,重点改善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乡镇或区域农技推广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教育培训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加强中央和省、县、村三级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提升中央和省级平台的资源开发、管理和传播能力,提升县级平台的接收、加工转化和传播能力,提升村级平台的应用和辐射能力。

(五)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专兼职教师开展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和专业知识培训,着力打造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和农民需求、掌握现代知识技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农民培训质量。建立各级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开展教学竞赛等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学能力。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重视农业农村人才就是重视“三农”发展的未来,投入农业农村人才就是投入“三农”发展的未来。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支持政策,充分调动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的积极性,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协调推进,逐步形成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公益性地位,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民教育培训,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努力建立起以政府主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资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充实和改善农民教育培训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场所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教育培训手段,不断提升教育培训能力。

(三)创新教育培训机制

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中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反馈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引导培训机构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建立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民培训与职业教育衔接试点。

(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各地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动有关部门把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情况列入执法监督内容。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支持政策体系,努力将非全日制中等农业职业教育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范畴,使接受过系统教育培训的农民在参加农业项目、开展科技示范等方面享受优先待遇,充分调动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农民学员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本刊讯 近年来,梁园区观堂乡牢牢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任务,千方百计为农民搭建致富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成立专业合作社。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把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作为农村经济提速、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不断激发农民的积极性。该乡先后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山药种植合作社。目前,农民入社的积极性颇高,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带领农民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设立农家书屋。该乡各村以农家书屋作为农民致富载体,积极购置蔬菜种植、农产品加工和新品种种植技术等书籍,为广大农户提供各类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信息资料,方便广大农民查阅。

重视远程教育。该乡非常重视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组织大学生村官,村村到,亲自培训,亲自示范,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让农民的思想更加开阔,不少农民从网上学到新技术,掌握新本领,得到新机遇,成为农民致富不可或缺的帮手。

农民学员远程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新时期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关重要,因此探索出符合天津实际的农民培训模式与机制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通对于国内外较典型的农民培训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天津市农民培训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提高农民培训的实际效果,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机制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到城镇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务农人员老龄化、知识水平较低、农村产业空心化,不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典型国内外农民教育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农民培训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完善现有的体制机制,提高农民培训的失效。

1.国内外典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与机制的分析

1.1国外

1.1.1不同层次,不同主体,不同培养目标—韩国

韩国的农民职业教育主要分为4H教育、农民后继者教育以及专业农民教育。培训主体不同,培训的内容、目标也不同。例如,农民后继者教育主要针对那些准农民加以培养,而专业农民教育则更偏重于现从事农业工作者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管理能力等[1]。

1.1.2办学模式多样,机制灵活—美国、法国、德国

美国以办学模式多样见长,主要有SOE、FFA、SAE及课堂指导等,FFA模式主要培养职业农民的自主创业所需要的能力,团队合作、组织能力及领导能力,而SAE模式主要是由相关领域的专家辅导职业农民的某项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以便其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当中[2]。法国、德国则突出办学机制灵活的特点,企业的职业培训可以直接进驻与学校的教育当中,以结果为导向办学,更加适应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1.1.3紧密衔接的培训体系,互为补充—日本、美国

日本针对不同教育层次,将农业推广辅以农业改良普及形成了完善的五个层次培训体系,彼此相辅相成,为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美国的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教育科教体系将不同分工又有机的结合,其56所州立的农业院校统领教育培训,农业部下设生产局配合实验站及农业院校搞科学研究,又有专门的推广服务中心等[3]。

1.1.4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多样,注重实效—法国

法国创立的“农村家庭旅馆协会”,开辟了新的教育方法—交替培训法,课程配合农忙农闲时采取工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工作以及学习的效率[4]。这种培训模式实现了长短期、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

1.2国内

1.2.1 浙江省

浙江省地处沿海,农业经济发展居于国内前茅,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多种新型农民培训并存的培养模式。其成功的莲花模式就是利用莲花镇的产业优势大力打造其品牌效应,由专业合作组织吸收解决农民就业,促进了农业的科学发展[5]。同时,浙江电大通过发挥电大的远程教育以及系统办学的优势,开展的“农村大学生培育项目”,培养了农民大学生和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科技致富、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为新农村建设开辟了新的天地[6]。

1.2.2 江西省

江西省是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之一,农业人口高达70%以上。调查研究显示,江西省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营业,因此,通过加强技术培训进而提高生产技能也就成为了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经之路[7]。江西省农民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而服务进而促进农业发展,一方面,着力农民的务农能力的提高,通过专家实地指导加典型示范的模式进行创业能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培训,此外还大力开展有关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培训。

1.2.3 河北省

河北省特色的“定兴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开展对新型农民的培训,以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目的,有选择性的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通过建立企业培训中心进行现场实践培训,提高农民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河北农大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除了面向初高中生,取得大专文凭还面向具有一定经验的青年农民、现任村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等,培养掌握农经动向、懂技术、有理论、能创新的实用性人才[8]。

2.天津市农民培训的现状分析

天津市作为北方地区最大的沿海城市,城镇化发展迅速。截止2014年,天津市农业人口371.61万人,非农业人口645.05万人,农业稳定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441.69亿元,较13年增长呢3%[9]。近年来,天津市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促进培训事业的高速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不懈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政府主导,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推进

自2004年实施“351培训工程”以来,天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在农民培训方面的投入。“十二五”期间,计划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0万人次,培养职业农民10万人,开展农业创业培训1万人,培养5000名农业高技能人才,组织2万人参加大中专学历教育并取得证书,市财政计划安排1.44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10]。在政府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专项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程的道路,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保障。

2.2 规范化管理、强化取证,确保实效

“351工程”的实施使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管理推动机制,层层推进。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则通过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所有的培训专业课程都要制定课程大纲、培训学时、考核标准等,使具体培训变得有章可循。同时为了防止培训走形式,补贴资金采取“先培训、后取证、再补贴”的方式,农民经参加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证书,方能申领财政补贴。

2.3 多部门配合,资源整合,强调体系化培训

天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体系是由农业主管部门统领,市、区县、乡镇、村各级分管部门组织实施,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相互沟通共同推进工程。制定培训目标之后,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从认定培训机构到建立培训实训基地,成立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到聘用专兼职教师,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全面服务。

根据2015年上半年天津市农民培训情况(见表1)显示,农民对于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需求量、参与度仍然是最大的,其中以种植业和林业参与培训人次最多。同时,职业资格证书类的培训和学历教育的投入是最大的。承担农民学历教育的机构主要有提供大专学历教育的天津电大以及考试院和提供中专学历教育的农广校,其中以农广校的中专教育人次最多,这与天津市整体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有关。

3.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的思考

3.1农民综合素质偏低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18.9%,初中占 62.75%,高中及中专占 14.7%,大专及以上占 3.73%[11]。整体学历偏低,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较低的文化水平会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产生一定障碍,同时也很难接受新的生产工具、信息技术。文化背景差异大,也会出现在培训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供给予农民自身的需求不统一,相互脱节。

针对此问题,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根据不同层次主体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结合农民实际不仅要关注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提高不同水平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更要注重培训教材编写和实际授课过程中的易懂性、生动性,使农民愿意走进培训课堂,并且在课堂上听得懂、学得会、能应用。

3.2 办学模式、机制相对单一

天津市的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如市农委种植业管理办公室、市林业局、市畜牧兽医局等,而相关的学历教育则集中于电大、考试院和农广校等。

因此,应广泛借鉴美、德等国以及浙江、河北省等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以及灵活的办学机制,一方面,吸引龙头企业参与到农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中来,按需打造的特色农业,利用产业优势打造品牌,组织大规模的经营,这样一来针对性强,实用性高,又因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其培训效果也有保障。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上岗前参与职业训练,以结果为导向办学。另一方面,利用农村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生产主体的主动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3.3 政府管理、监督机制仍不完善

在现实中,组织推动培训工作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各职能部门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具体问题不能及时落实。有关培训的推广工作不到位,导致部分农民对培训参与度不高。而且培训过程中的管理也相对松散,缺乏统一的监督机制,导致培训质量降低。

首先应该加强各分管部门对农业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可以将农民培训效果纳入其绩效考核中。其次,加大对于公民培训工作的推广宣传力度,可以由相关专家、技术人员下区县进行实地指导,深入村镇开展宣讲。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培训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加强对培训结果的监督、考核、反馈,是保证农民培训实效的有力保障。

3.4 培训体系建设仍有欠缺,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在整体的培训体系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针对性不足。师资力量上真正能够以新颖的教学方式传授新理论、新技能、新方法的“双师型”人才缺乏。培训内容虽与农业技术相关,但实用性的可实际操作的东西欠缺必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因此可以借鉴美、日等国的经验,不断完善培训基础条件、实训基地、设施建设,加强市、区、县、村的培训平台建设,改善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范围,使农民能够就近参与培训,满足其多样化需求。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的作用,弥补师资缺口,并建立一支稳定的、有经验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将农民需求调研常态化,据此开展针对性培训;专家远程一对一指导和农业论坛,发挥远程教育优势。

(作者单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

基金项目:2013年度天津市终身教育学会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ZSZ130015)。

参考文献:

[1] 齐美怡.日本、韩国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4.

[2] 官爱兰,蔡燕琦.农业现代化中农民职业培训:美国、韩国经验及启示[J].高等继续教育学校,2013,26(5):63-67.

[3] 安云蓉.国外农民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新型农民培养的启示[J].科技世界,2014,8(22):18,41.

[4] 丁国杰,朱允荣.欧盟三国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及其借鉴[J].世界农业,2004,(8).

[5] 徐晓菲,王成福,赵云.浙江新型农民培养途径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4):89-92.

[6] 培养造就更多更好的现代新型农民[N].浙江日报,2006-06-06(14).

[7] 周娟娟.江西省农民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江西:江西农业大学,2014.

[8] 张亮.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10.

[9] 《2014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 张大鹏,刘长生,张伯平.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与思考[J].天津电大学报,2012,16(4):76-79.

[11] 《2013年天津市统计年鉴》

上一篇:地域特色校园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网络传输数字电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