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外贸论文范文

2023-09-16

外语外贸论文范文第1篇

1、怎样申请香港大学

英语水平至少应该能够比较正常的交流吧!毕竟要全英文的面试。

报考程序是:登录到香港大学的官网上注册报名、缴报名费。在高考成绩出来后第一时间将高考成绩填写上去,达到入围条件就会通知你面试。合格后录取。 入围需要的高考成绩要求很高,一般要达到清华的录取线才有机会,有很多的省份甚至高过清华十几分。

由于香港大学要全英文面试,所有英语必须学好,具备通常的对话的能力。

2、 港大的面试录取情况是怎样的?

每年报考香港大学的学生高达一万二千多人,但是它只招收两百多人,录取率不到2%,竞争异常激烈。一个可对比的数据是,斯坦福大学每年的本科申请录取率为 7%,港大的内地学生申请录取,比斯坦福这样的学校都更加困难。每年6月底,香港大学开始在内地招生,届时一百来个面试委员会成员将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各大城市进行严格的筛选,今年暂时定于6月28到30号连续三天进行面试。和美国一些学校不采用教授面试,而是由专门的本科录取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面试的形式不同,港大面试主要由香港大学的教授团队来面试学生,面试采取全英文形式。面试的时候经常是五六个人一个小组,由两个教授给一个topic(话题)。在面试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题目,不询问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太技术性的问题,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反应、语言能力、和团结精神。整个面试分为两轮,第一轮为15分钟的两个教授与五六个学生的团体面试,表现好的将会进行下一轮面试。第二轮面试会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提问,以使得他们更加去了解港大、选择港大。

3、什么样的学生可以申请香港大学?

最终被香港大学录取取决于三个方面:综合成绩、面试和其他方面。香港大学很重视综合成绩,中高考在其中占大部分,高考必须达到它的分数线;其次面试也是重要部分;是否得奖、在中学的一些情况、学校推荐等都会被列入综合考虑。 香港大学在划分数线上没有一个规定,主要根据报考的人数来定。而在奖项方面则是更看中学术方面的奖项,奥数比赛之类的全国性竞赛较为重要。

4、学生面试中的常见问题

面试在港大的招生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面试满分为10分,高考成绩加上面试成绩为最终的分数。在面试当中,港大不会出一个固定的题目,而是就当前大家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学生从各个专业各个方面去回答。这样开放的问题没有唯

一答案,但可以有效地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逻辑能力和思维方面等各方面。特别的内向或过于外向都会影响面试的部分。对于高考分数很高,但面试成绩较低的学生将会慎重考虑。

邱教授讲到了一个去年他所在的面试团队所采用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功夫发源于中国,而中国却拍不出《功夫熊猫》这样的电影?”他解释说其实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学生平时的积累和思考。

5、大陆学生和香港大学的不同点

大陆学生作为尖子生被选拔出来来港读书,他们的加入提升了港大整体的学生质量,而且,还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体系。他们本身的起点高,不存在学术方面的问题,但他们可能会面临语言方面的问题。大陆学生的英文读写能力较强,但缺乏有效的口语锻炼,使得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较弱于香港学生。此外,大陆学生和香港学生由于缺乏充分沟通,在课堂上、做项目上相互交流、合作有待加强。而现在香港对于大陆学生的政策也放开了,原来香港的政策是不准许本科生读完之后留在香港工作的,要通过专查的形式。所以现在移民政策上,近两年才有。而且政策比较宽松,可以准许你多待一年的时间。

外语外贸论文范文第2篇

凭啥校长办公室冷气嗖嗖,学生宿舍就得像蒸笼?

空调矛盾拖了“以学生为本”后腿

6月中旬开始,多地已出现35℃以上甚至40℃的高温。高温天气来得越来越早,各大高校却还没到放暑假的时候,于是,大学生们又开启“求空调”模式了。

一张600名学生在学校体育馆地板上借宿避暑的照片,一个重庆某大学学生在操场上摔跤导致三级烫伤的段子,一首被填上各个大学和校长名字的《江城子·求空调》,一则则以空调作为“硬指标”的招生宣传广告,在各大贴吧和社交网站上广为流传。

今年出产湖北省文理科状元的襄阳五中,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也被网友戏谑为学校在空调等硬件上的优势:“教室配备前后双空调防暑神器,寝室空调月附送30度电量,太阳能卫浴,住宿费只少不多,加量不加价,秒杀所有大学配置。”

与以往的“吐槽”不同的是,高校的领导和教师都发现,学生们一年比一年更加“难搞”,90后、95后向校方“开火”的方式也越来越猛烈:他们不但熟练地使用论坛、社交网络进行意见表达,还将抗议行为从网络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

作为学校的负责人和管理者,大学的校长是首当其冲的受攻击、被调侃的对象,学生不仅用改编的古诗词、公开信对校长隔空喊话,更有南京、广州、武汉等地高校学生,用砸热水瓶、烧棉被、半夜在校园里集会和游行等方式表示抗议。一名江西农业大学[微博]的学生甚至提出花1000元“约睡”高校后勤集团老总,请他来寝室体验一晚。网上流传的一则段子有些夸张:医学院的学生给予了“生不如死”最新的定义——停尸房有空调,而寝室没有。

而在眼下的高考[微博]志愿填报季,学生也已经学会了用脚投票,空调成为不少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大学时考虑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有网友表示:“那些98

5、211都是浮云,宿舍有空调的才是实实在在的好大学。”

给寝室装空调到底有多难

学生对空调的呼声一年高过一年,给寝室装空调到底有多难?

对许多高校,特别是百年老校来说,首先面临的是硬件上的考核:一所大学,动辄有上万学生、几千间学生宿舍,其电路系统一般都是专线,难以承担巨大的用电负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少高校的负责人都解释道,学生寝室在原先的电路设计中没有考虑过装空调,如果要大面积安装空调,电力增容和线路改造将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还容易出现电压超载的危险。

除了硬件上的掣肘,学校还要考虑的是,到底应不应该装空调,怎么平衡因装空调而可能产生的矛盾?一些学校领导和后勤集团的负责人都谈到,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同,对空调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装空调,可能会增加一些学生的负担,空调的购买或租赁费以及电费,对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的确,在一些高校寝室里,空调也成了学生之间贫富差距的触点,“不差钱”的学生恨不得24小时开着空调,家境困难的学生却想节约一些,由此引起的宿舍内部纠纷也不少。

于是,在种种矛盾和障碍下,很多大学仍然面临着暂时无法安装空调的局面,校方只得“曲线救国”,比如开放食堂、体育馆、图书馆供学生借宿。学生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降温方式:水池、冬瓜、矿泉水瓶之类的“解暑神器”被纷纷仿效,还有达人用纱布、吊瓶、风扇制作成简易空调。

不过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学生对于空调的诉求,已经成为一道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无法视而不见的考题。因为寝室没有空调,校长们不得不一次次经受学生、家长[微博]和媒体的质问,复旦大学[微博]校长杨玉良、中南大学[微博]校长张尧学都曾因没有给宿舍装空调,而向全体学生公开道歉。

在学生的呼声面前,一些校长和负责人体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在给江安校区宿舍全部装上空调后,就赢得了学生的掌声。早在2009年,武汉大学[微博]的新生家长见面会上,就有一名家长对校长顾海良哭诉“我女儿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空调”。当时,尽管顾海良仍然强调“孩子应该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但在第二年暑期,学校就启动了“空调进学生宿舍计划”,逐步为宿舍安装空调和热水器,这成为很多武大学生对这位校长在任期间印象最深的“政绩”。

空调甚至成为了一些学生对学校管理者认同度的直接评价指标:装空调的校长就是好校长。

家里穷,有了好东西,是自己吃还是先给孩子吃?

“装空调一是认识问题,一是能力问题。认识方面就是该不该装?能力方面就是有没有钱装?只要提升装空调这件事的优先级,钱自然不在话下。我认为空调早就不是奢侈品,而应成为宿舍标准配置,凭什么校长办公室里冷气嗖嗖,学生宿舍就得像蒸笼一样?”一所985高校的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说。

一台小小的空调折射出的矛盾,可以为高校管理者与教育者的思维定势敲敲警钟:我们的大学教育一直倡导“以学生为本”,这个“本”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空调揭示出的重重矛盾并不可怕,校长面临的考验也并不可怕,借空调之机,改变高校领导和行政人员的观念,让教师审视与学生的关系和相处方式,使学生与校方之间的有效沟通成为常态,就能起到正向的效果。无论是否具备马上安装空调的条件,学校都应该向学生说明情况,给学生发声的平台,共同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与他们的沟通越多,他们就会越理解学校,越能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考虑。

事实上,尽管最近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论和事件,这些被质疑的90后学生们,在“求空调”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完全陷入谩骂与无理取闹。在一些倡议书、公开信中都可以看到,学生不仅要求装空调,还要求参与到学校民主决策的过程中,他们认为,空调装不装,以怎样的形式安装和使用,应该由学生和校方协商决定,并由学生参与到空调购买、租赁的招投标过程中去。

一名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还记得一个“先给孩子吃”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中科大[微博]筹措经费准备安装暖气,由于锅炉容量有限,只能先安装一部分,学校经过讨论,决定首先满足学生宿舍。有老师提意见,校领导解释说:“家里穷,如果有一点钱可以买点好东西,你是自己吃还是先给孩子吃?当然是先给孩子吃。在学校,学生就是我们的孩子。”从此,该校学生宿舍有了暖气,而教师宿舍和办公场所的暖气,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全部装上。他认为,“这一做法体现出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大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经费使用等都必须以育人为本,真心实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困难问题。”

外语外贸论文范文第3篇

一、省内外语外贸专业的发展态势和问题

1)外语外贸专业的课程分类与人才发展。我国外语外贸专业的起步和发展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各省内高校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的教育政策号召,把外语外贸就业发展方向和学科课程设置特点进行合理的对接,积极培养国际型外语外贸人才。教育部2000年3月颁布的《高等学校外语外贸教学大纲》将外语外贸专业课程分为外语外语外贸专业技能课程、外语外贸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三种类型[1]。就广东省外语外贸院校而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率先走在了学科课程建设先锋模范的路上,掀起了高校培养外语经贸人才的热潮。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广东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也纷纷加入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行列,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抓手,深入开展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和输送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外贸人才。2)外语外贸高职教育面临的困境。纵观省内省外,高职外语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的“年轻化”和专业时间“起步晚”等特点,学科、课程建设和国内办学软硬件条件未能紧跟国际形势,现今省内高校外语外贸职业教育仍遭遇着“瓶颈”。①外贸与外语兼容方面。当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采用的是“国贸+外语”的教学模式,学科基础需要巩固和加强。高校教师用大学英语的传授模式来拓展学生的经贸知识,贸易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来锻造学生的外语素养。此种模式的最大“短板”在于不能将外语和外贸课程的有机结合。出生于国贸和外语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分别教授相应的课程,由于教外语的老师对经贸知识“知之甚少”,教经贸的老师不能精于双语教学;二者分化,其结果是学生不能学以增进、精于所长。②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方面。外语外贸高职教育中的一大“瓶颈”是“两年理论、一年实践”。我国当下的高校教育体制与之息息相关。同时,在社会“资源补给”方面和办学条件方面还需亟待提高。高职高专外语外贸专业实习学生通常不能前往大中型跨国贸易企业实习,其原因在于国际经济与外语专业性强和过高的学科准入门槛。因此,学生即将毕业时对外贸外语的的实操并不能通晓其理、学以致用。学生与大众型跨国外贸公司的关系也因普遍缺乏专业综合竞争力而失之交臂。

二、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外语教育的新举措

1)注重学科课程建设,融合外贸与外语学科。高职外语外贸教育为应对并走出“经贸+外语”“各自为政”的困境,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外语学部千方百计吸纳和引进具备外语和经贸双重学科背景的海内外硕博人才,并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双师型”高职教师比例;同时,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特点,优化学科课程,在原来分设的外语和外贸课程基础之上,增设国际班商务英语、国际经贸双语班、国际交流中心等专业复合型和课程融合性设置,努力打造外语实操和经贸的双向融合。目前,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外语学部正积极探索和培育具有国际经贸头脑和外语口才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优化学生队伍,多元整合开拓就业出路。2)把握理论与应用结合新途径,统一实习锻炼与理论学习。我国高职外语外贸教育要培养出学术型、应用型人才,要积极走理论与应用结合的道路。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开拓和完善教学体系评估与激励机制,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握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带领和指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带出课堂,参与国际经贸与外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国际口语交流与合作能力,完善校外教学基地实训平台。近年来,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外语学部专业一大批学生,在学院学部老师支持和带领下,积极参与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校外实践,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寻求更多并建立新的校企新型友好合作关系。3)整合社会资源与人才培育,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

高职高专院校在优化人才结构和整合社会资源方面,高校可采取与经贸机构和跨国企业共建实习教学基地;同时,高校联盟和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还可以进行校外素质拓展活动。例如,联合举办经贸特色专业院校大学生暑期英语夏令营交流活动,是一次很好的就业机会模拟和对话体验。伴随着国际经济贸易潮流的推进和国际间的融合发展,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外语学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手抓,积极武装学生的头脑,培育国际“大外语”意识。例如,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积极鼓励国贸外语学生参与CCTV演讲比赛、大学生英语竞赛、BEC和国贸考证等权威性比赛。华立国际经贸与外语学子还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大赛D类、经贸单证考试等多项国家及省级“重量级”赛事中屡摘桂冠,为学生就业无形中提升了综合竞争力。

三、外语外贸人才培养的对策探析

以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为代表的高职高专院校为社会输送和培养了一批外语外贸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然而,学科和课程的建设之路仍长途漫漫,需要积极主动借鉴和探索国内外经贸外语院校的相关成功经验和学生培养模式。1)打通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改进传统学制。目前,国内高职高专的学制是三年,在短暂的两三年内要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同时精通外语和国贸的复合型人才难度颇大,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高专院校可积极推行尝试专本连读的学习方案或者“招收外语外贸的‘直本生’,通过延长培养时限的方法,打通并对接专科到本科阶段的通道”[2]。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也因此开辟了“专升本”和“专插本”绿色通道。2)“订单式”培育外语外贸人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适应市场需求,促进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日益受到许多高等院校和企业的欢迎[3]。现如今,我国高职高专为促进学生专业基础的提升和实操业务的能力培养,往往多方密切与国内经贸媒体和兄弟院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进行深度合作与交流,促成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通过“订单式”培养强化和夯实其外语外贸功底,实现就业“零障碍”。

摘要:随着国际贸易交流的深入发展,我国外语外贸人才供不应求。肇始于2006年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率先招收国际经济与外语专业高职生,国际经济与外语专业教育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如何更好地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外语外贸人才,现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以广州华立科技职业院校的探索为此提供了另一种视角,通过注重学科课程建设、强化理论与应用、拓展学生兴趣爱好、深化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有助于外语外贸人才的培养。而打通本科与高职教育、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外语外贸专业,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经贸院校,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 谈宏慧.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设置[J].教育探索,2007,(11).

[2] 朱运通.基于外贸人才需求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04).

外语外贸论文范文第4篇

(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 试图对理工科院校第二外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学校专业特点以及学生需求,以二外韩语为例,设计第二外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从而形成一套适合理工科院校的第二外语课程设计方案。

[关 键 词] 理工科;第二外语;课程设计;韩语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是国际文化、经济、社交等多方面全方位融合的时代。这种国际环境和市场经济环境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需要掌握一种外国语言的较高技能外,还需要具有另外一门外语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在全国各高校实施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非通用语的第二外语课程犹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然而,这类新兴课程大多数属于选修课,课时又少,且缺乏统一的课程体系,尤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很多都是参照文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结合自身的专业和特色进行设计,使很多课程成了摆设,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第二外语课程是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开设的零起点外语课,近年来,以英语为第一外语的主流形势下,部分理工科院校的非外语专业也相继开设了各种形式的第二外语课程,第二外语与专业外语在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目的等方面有很多不同,而非外语专业的第二外语课程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第二外语课程,具有更复杂的要求,必须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方案,从而更好地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

一、理工科院校第二外语课程现状分析

在教育转型的大背景下,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理工科院校开设了分别针对本科学员及硕、博研究生的第二外语课程,语种以俄、日、德、法、韩等为主,而实际的教学状况可以说是各校各异,既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也没有规定的教材及学时。以信息工程大学为例,典型理工科院校,本科无外语专业,目前开设了本科大学英语必修课,以及小比例的大学日语、大学俄语、大学法语课程。目前二外韩语课程的开设情况如下:针对本科学员开设了综合素质项目,名称为韩语俱乐部,30学时,选修性质,教师自编教材,以韩国语入门知识、基础语音、韩国文化等内容为主。针对研究生学员开设了第二外语选修课,80学时,教师自编教材,以韩国语入门、基础语音、基础语法、韩国文化等内容为主。基于以上现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师方面

理工科院校一般无外语专业,外语教师大多集中在大学英语课程,小语种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每门语种仅有1至2名教师,师资结构大多为年轻聘任教师,师资力量单薄,不利于教学、学术交流的开展,从而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材方面

教材是教学中不可替代的环节,现在市面上的外语教材虽然很多,但专门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第二外语教材少之又少,导致只能引用一般的第二外语教材,而这些教材普遍有难度大、内容陈旧、针对性弱、趣味性不强等特点,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学模式方面

学时安排不合理,特别是针对本科学生开设的课程学时太少,教学效果不明显;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导致教学手段不丰富,形式单一,学习氛围不活跃。

二、理工科院校第二外语课程设计建议

(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第二外语课对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职业素养及教学能力都是一种挑战,外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知识水平,同时,学校应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与国内外其他优秀院校建立合作与交流的关系。

(二)强化教材建设

為了适应理工科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编写专用教材迫在眉睫,建议教师团队总结本校教学经验,借鉴其他优秀专业教材,编写符合理工科学生知识需求的教材,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优化教材内容,注重视听说结合能力,增加实践环节,形成系统的第二外语教材体系。

(三)强化丰富教学模式

适当增加课时,提高第二外语课排课的比例,针对本科学生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每学期应不低于40学时,并连续修两年,针对研究生一年级开设第二外语必修课程,每学期不低于80学时;利用电教、音像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丰富的教学形式,锻炼学生视、听、说等综合方面的能力;由教师组织开展韩语角、韩剧配音比赛、韩语广播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在未来的发展形势下,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领域,都对学生的第二外语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理工科院校更应满足这些要求,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第二外语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完善教材等教学配套设施,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岳晟婷.独立学院第二外语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

[2]郑岩.高校第二外语教学策略初探[J].才智,2010(12).

[3]崔红男.浅谈韩国语教学现状及改进方案[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9).

[4]刘树琪.理工院校第二外语语音教学漫谈[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学报,1994(2).

[5]曹尚文.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努力把政治理论教学改革提高到新水平总参某部政治部主任曹尚文的讲话[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S1).

作者简介:徐丹(1985—),女,汉族,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市人,硕士,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应用语言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

外语外贸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默会知识; 明确知识;商务英语教学

一、默会知识的含义及其特点

默会知识理论是由匈牙利裔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他的《个体知识》(Personal Knowledge)一书中提出的,该书到明年将是出版50周年了。波兰尼是一个非常有建树的化学家,后开始转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默会知识又称“缄默知识”或“内隐知识”,它主要是相对明确知识或显性知识而言的。它的核心观点是“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能够言说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这另一种知识就是默会知识。

1 默会知识的优先性 在波兰尼看来,默会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和重组经验,以期达到对他理智的控制的能力,心灵的默会能力在人类认知的各层次上都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这表明,默会知识是明确知识的基础。一切明确知识都有默会的根源。由此可见,人类认识中默会知识的优先性。

2 默会知识的不可明言性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感到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波兰尼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我们却说不出我们是怎么认识这张脸的。所以说,“我们知晓的比我们能够说出的多”,默会知识的大部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即它的不可明言性。

3 默会知识的3项组合 波兰尼在默会知识理论中强调了两种意识,即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他还强调了认识者(kFlOWer)在默会认识中的作用,即默会认识的过程就是认识者将各种细节、线索等辅助物通过整合融入到集中对象,它就是在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间建立一种“由此及彼结构”。辅助意识是我们所依赖的东西,集中意识则是我们所关心的东西。

二、默会知识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

1 重新认识教学的含义 波兰尼指出:“在语言拓展人类的智力,使之大大地超越纯粹默会领域的同时,语言的逻辑本身——语言的运用方式——仍然是默会的。”语言作为一种既定的、客观存在的客体,有其特定的、内在的系统和规则,它是可以用文字加以表述的,因此语言具有明确知识的特征。但语言又是一种技能,它是一个不断习得和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认识者的默会能力的运用过程。商务英语与一般语言一样具有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的特点。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的基本知识,如:语音、语法、词汇等,还要传授一定的商务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等,这些都是明确知识。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对这些明确知识的理解、赋意和运用,这个过程也就是默会的过程。既然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外语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兼具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教师就应充分认识到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明确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运用和获取必要的默会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使默会知识显性化、符号化,从而不断体验、修正和熟练运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默会知识的重要性,要意识到教学过程及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默会知识,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来自于教师和课堂,它们的不同经历和感受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默会知识和学生的默会知识,使明确知识与默会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默会知识对明确知识的导向作用,使其成为广泛意义上的认识和实践的必要基础。

2 重新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 波兰尼的“默会知识3项组合”突出了认识者的地位,强调“默会知识是一种个体知识”,“是认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带着普遍的意图,在接触外部实在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成果。”这也为我们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借鉴。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强调的是“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学生所要学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课本和课堂。教学被简单地看作传授一接受的关系,传授的只是可言传的知识,而忽视了默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默会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基于以往的经验和默会知识,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因此,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达到共同学习提高。波兰尼的“默会知识3项组合”与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非常接近。它们都强调:(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个性化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它们会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带入学习中;(2)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简单是个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地去参与所传递的信息的诠释和理解,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中心地位或主体地位,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挖掘他们的个体作用,帮助和促进他们的“由此及彼”的建构过程,成为学习者“由此及彼”的协助者。

3 重新认识实践性教学的作用 在以往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实践教学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主要是指通过实践的途径来强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实践教学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这样的实践知识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极为重要。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提出过:“重做中学”,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明确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 同时在实际的“做”中也可加深对那些难以言明的默会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创新能力。语言兼具输入和输出的默会特征。语言教学是一个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输入假设强调语言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必须满足下列条件,语言习得才有可能发生:(1)可理解性的输入;(2)包含已知的语言成分;(3)包含略高于已知语言水平的成分;(4)学习者把注意力放在对输入材料或信息的理解上,而不是语言形式上。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大量有助于学习者理解的材料,学习者通过领悟,加上已有的默会知识,进行吸收,赋予语言以新的意义,然后通过一定形式加以输出。在对Krashen的输入

假说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Swain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理论。她认为语言输入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实现语言习得的充分条件;要使学习者达到较高的外语水平,仅靠可理解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可理解输出。Swain的输出假设指出,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不够充分的,习得者应该有机会使用语言,因而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具有重要作用。输出即对语言的运用,它也具有默会的特征。文秋芳教授指出:没有输入帮助的输出不利于语言体系的拓展,输出一输入结合的教学活动更具有交际的真实性。语言的输出与运用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才得以真正的实现。由此可见实践性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三、基于默会知识理论的商务英语教学策略

1 开展课内外的实践教学 默会知识理论认为习得有几种途径。其中之一是通过实践活动,如反复操练和训练的方式获得,如技能的强化训练。语言的运用是认识者默会能力的运用。无论是默会知识论,还是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的输入假设,Swain的输出假设,以及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语言的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学生中心论,加强明确知识的输入,注重学生的默会知识,让学生的默会知识不断得到批评验证直到能熟练运用为止,使学生学习的外在动力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一般教师输入的明确知识包括两部分:语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商务的基本概念。输入的关键还在于输出。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动力来源于输出,没有输出驱动的输入,无论输入的知识有多少,学习者习得输入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我们在注重输入的同时,要强化输出。而输出的过程便是学习者领悟、整合所接受到的输入“知识”的过程。对商务英语学习者来说,通过领悟和整合教师输入的基本知识或概念,以及重组他们以往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达到英语语言和商务知识习得的目的。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的输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形式,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圆桌会议、演讲等,在给出的与商务有关的情境中,如商务酒会、商务会议、商务谈判、商务营销、商务推广等,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操练,不仅提高了语言技能,也掌握了商务知识和商务礼仪等。除了课堂中的这些活动外,教师还可布置学生课外做一些商务项目。譬如:策划建立一家符合市场需要的公司或一项业务。学生们根据教师给出的任务,结合课堂中学到的一些语言技巧和方法,先拟定一份问卷调查,然后面试至少50人以上不同的人,根据面试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并得出市场对建立公司或业务的需求程度。在明确了该公司或业务很受市场欢迎后,学生将进行公司财务预算、公司介绍和产品策划、营销等,在项目基本完成后,学生将在课堂以小组演讲的形式,介绍整个公司或业务策划、建立、推广的情况。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语言和知识的掌握。

2 建立导师制教学方式 波兰尼在他的《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到传递默会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师徒制”,他说:“一种不能够详细描述的技巧,也不能够通过规則的方式加以传递,因为它并不存在规則。他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传递。当科学的内容在全世界成千上万所大学被教授的时候,科学研究不可详细描述的技巧却一直未能渗透到大学教学中来。好的学习就是服从权威。你听从你导师的指导,通过与他竞争,科研新手就能不知不觉地掌握科研技巧,包括那些连导师也不是非常清楚的技巧。这种默会的技巧只有通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无批判的模仿才能消化”。中国也有句名言:名师出高徒。可见,师傅的学识在与徒弟不断地交流和沟通中,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徒弟,使比明确知识更重要的默会知识得以有效的传递。英国牛津大学最早建立了大学导师制,之后,剑桥大学也建立了导师制并加以完善。加拿大散文家斯蒂芬,利考克在两次参观了牛津大学后,对牛津为什么能培养出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得出了结论。他在1972年写的散文《我见牛津》中说:“这个秘诀的关键在于导师的作用。学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导师那里,或者不如说同导师一起学到的。”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间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是师徒关系。今天,在英国及其他一些欧美国家中,导师制还在实行,这也证明了导师制是充满活力的,它在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目前,虽然我国在博士和硕士学习阶段已建立了导师制,那么在本科阶段是否也有必要呢?笔者认为是完全必要的,而且还应根据专业和课程的不同建立导师制。近几年我们开始尝试在我们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中开展导师制。担任导师的基本上都是从事商务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老师,他们不仅了解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也对课程的设置、教学的方式、内容、要求等都十分的熟悉,这为他们指导好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个导师一般指导6~10个学生,导师每周至少与学生见面…次,学生可以一起去,也可以单独和导师见面。导师重点就专业学习进行指导,同时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此外,我们还规定在商务英语的课程学习中,课程老师还要专门留出时间给学生进行课程的辅导。课程的导师制一般是将同一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组,老师会布置每个组做不同的项目,或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不同的项目组,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会对每个组进行辅导。当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导师制后,老师会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当老师与学生的导师制关系确定后,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的指导、分析、讲解中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从导师的循循善诱中还学到了导师身上良好的品德。老师们通过担任导师,也能更直接地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看法和他们学习的情况,找到教和学的薄弱环节。导师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影响着他们人格的形成。

3 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提出:“为组织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需要有新型的教师。”它强调新型的教师必须具备现代知识观、教育观、学习观,必须加强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必须促进教师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会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这些经验往往被无意识地纳入行为,有些从来没有文字表述或语言表达。这些教学经验是典型的默会知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使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同时也要反思自身的教学经验,把经验与理论的探究结合起来,为解决现实的或未来的教学问题打下基础。熊川武教授在他的《反思性教学》一书中说:“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面我们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我们要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培训,主要向教师传授教育理论、规则,一般教学方法知识,最新教育发展的动态等等,这些都属于明确知识。另一方面,我们要想办法“揭示”、“分析”和“发展”他们已有的默会的教育知识、技能、态度或信念,要引导教师主动体验、反思自己的教学,将自己的默会知识外显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只靠掌握外显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相应的“个人实践知识”,这种知识以默会的形式存在。根据波兰尼的冰山理论,当显性知识浮出海面时,默会知识则在下面托起整座冰山。默会知识深深地镶嵌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只有通过在行动中的体验才能提高。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意味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我们要鼓励教师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反思教学,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

针对商务英语教师年轻化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办法。如送教师去英国合作学校学习商务英语课程,聘请在沪知名国际教育集团给教师培训教学法;同时,我们还开展W0rkShop,以讨论的形式对教学进行反思,加强互相间的听课和集体备课,开展课堂教学评比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鼓励教师提高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外语外贸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外语 公用外语 教学策略

一、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探讨价值

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总体而言是根据院校学科内容,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专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在众多专业性学科领域中,高职院校培育人才局域一定的专业特殊性,而其培育人才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同样有部分内容具备着专业的特殊性。在此其中,专业外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借由大量国内外专家学者研讨总结所得成果,均通过专业术语形式应用于受教者日常工作者,因此,专业外语学习,是确保从业人员行为专业性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专用外语并非独立存在,其与公共外语的有机结合,才是保证世界性专业交流的手段,因此,专业性人才不能局限于本国内的自行发展,其应通过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学习,实现国际性专业交流,从而提升并革新现有技术,实现专业的长足发展。由此可见,在专业性人才培养的摇篮中,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的新颖与先进,是保证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实现专业良性发展的不可或缺因素。故此,探究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策略,对地域性专业发展十分重要,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并研究发展。

二、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现存弊端

1.教育主体关注偏差致事倍功半。当前高职院校外语教学存在弊端之一,便是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所导致的事倍功半。分析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的应用主体可知,其重点落实于受教群体的有效利用,因此,教育主体应着眼于受教群体的本身。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则是以教师填鸭式教学为主,完全不顾及受教群体的吸收程度与理解状态,久而久之,无论是专业外语,亦或是公共外语,受教群体都只是一知半解,别说很好的专业交流,甚至连基本对话都有难度,很难达到专业交流水平。

2.教育方法运用不当致费时低效。相较于教育主体关注偏差,教育方法应用拙劣则是导致受教群体不能良好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的又一大问题。就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方法而言,杂乱无章,缺少系统性是其最大弊端。专业外语及公共外语分科太细,无法有效实现相互渗透,彼此促进作用,外语语言教学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同样无法良好的实现教学引导。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不足,无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外语教学中来,更加不利于受教群体吸收并应用外语知识,同时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

3.教育兴趣培养不足致成果难结。结合以上两点来看,教育主体关注偏差及教育手法运用不足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将是教育兴趣的培养不足。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只能是负担。然而,目前教育教学模式过渡注重知识的教导,而轻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将无法正确面对外语教学,更不可能于教学中收获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知识内容。

三、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策略

1.科学定位主体促事半功倍。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科学落实的过程中,科学定位主体是其教学目的落实的重点所在。就高职院校的教育特殊性,及其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教学主体的定位准确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落实。在高职院校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公共外语知识的了解,决定了其学以致用的程度。

2.时效教育手段促节时高效。保证了教学主体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教学手法将获得巨大的改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自主教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先学后教、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将引入课堂。学生可通过自主学习、疑问学习、情景体验等多种方法更为深刻的了解并认知所学知识,从而更为科学与合理的运用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

3.落实兴趣培养促成果凸显。科学的教学主体认知与全新模式的教学手段落实,将促进教育以学生兴趣培养为优先考量点,落实受教群体的外语兴趣培养,从而实现受教群体应用公共外语会话,采用专业外语学术交流。将兴趣这一老师引入外语教学之中,外语教学不再会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趣味学习方式,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实现兴趣培养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令专业外语不再冰冷,公共外语更为灵动,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生活化、常态化,从而扭转现行外语教学教育弊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外语教学中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的科学落实十分重要,尊重教育主体,科学教育手段,实现兴趣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策略,同时是保证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应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杨志康.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就业需要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4:42-44.

[2]刘黛琳,卢丽虹.论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师发展[J].外语界, 2012,04:23-29.

[3]魏烨.关于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3:9.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高职院校专业外语与公共外语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WYZDB1407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文化经营论文范文下一篇:大一传统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