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2-05-02

小编精心整理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人类的生存条件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利用规模和程度越来越高,从而造成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的产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水资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满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成为水资源利用的发展方向。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促关系研究

作为自然母体资源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互促的关系。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从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野出发,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研究;通过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现实契合、发展优势及时空载体等方面,分析两者之间的互促关系,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进一步提出法制层面、管理层面及社会层面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李长健(1965—),男,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法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三农”问题;吴薇(1985—),女,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法制;刘函(1987—),女,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湖北武汉430070)

水资源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然母体资源之一,既是人们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成分,又是可以给人们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组成元素。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目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江西省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或是湖北、湖南的“两型社会”试验,都可看出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水资源是维系该区域各个城市的天然纽带。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都是根据湖泊来划分生态板块,更好地利用水资源的生态优势来促进城市规划,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样,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然而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里,为了经济发展牺牲水资源,最终又因为水资源制约经济发展付出昂贵代价的事例,已屡见不鲜。早在18世纪,英国在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模式下发展经济,其泰晤士河被大量工业废水废渣污染,使人深受其害,最终政府花费5亿多英镑,花费了两个世纪的时间,才使其水质得以改善;还有典型的日本水俣病事件,几乎威胁到了当地居民几代人的生命安全。之所以发生这种严重后果的原因在于人们仅仅考虑到经济发展,却没有考虑到忽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对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甚至对整个人类的生存问题,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在研究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时,必须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例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中“生态经济区”就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生态区”和“经济区”两个概念的总和。

一、环境人权: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人类为了适应自身发展的需求,就必须进行不断的经济活动来实现。经济利益是决定人们享有其他权益的基本保障,所以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不断实现人们的各种权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就已提出“人类有在过尊严和幸福生活的环境中享受自由、平等和适当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蔡守秋教授曾在21世纪环境资源法前沿问题探讨中指出:个人环境权是单位环境权、国家环境权和人类环境权的基础,也是实现个人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生存权、生命健康权等其他基本权利的必需条件。个人环境权不仅完善了当代人的权利,也是实现后代人其他人权的前提条件[1]。这些定义的内涵是发展,并且是可持续的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环境人权又可分为环境权和环境发展权,发展权是人权的现代化,是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环境人权作为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权利,其保护模式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为了寻求更好更优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及战略对策,我们必须在以人为本的主体发展权和以水资源为中心的客体发展权的立法框架中,建立水资源环境发展权理论。在现实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客观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主体发展权的真正实现,因此探求客体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2]目前人与水资源这对主客体的供给矛盾已经不断深化,因此,探索以生态区域为时空载体,促进公民环境权和环境发展权的实现,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资源经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契合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理想状态。但是水资源配置无论是“以需定供”模式还是“以供定需”模式,都是将水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分离开来考虑的。单方面地强调需求或者供给,均忽视了水资源配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不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要求。[3]水资源优化配置必须结合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对人口、资源、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量,才能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还需注意外部经济性活动的影响。外部经济理论又称外部性理论,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效果。外部经济性活动有利于全社会福利的增进,例如企业的废料综合利用就是一种外部经济性,因为它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对社会产生了环境效益;如果企业在从事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活动时,却使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受损,则为外部不经济。只有合理利用水资源,建立水资源保护机制,以及有效的产权制度和补偿制度,才能实现区域生态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产业化”是指应用科学技术和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经营管理效率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过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标之一即形成新型产业集聚区,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推动项目集聚、产业集群。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针对以资源高投入为基础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一种全新的工业化道路。它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等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4]。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表示外部不经济现象将逐渐地减少,而外部经济性将不断地增强。

三、后发优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互补

后发优势(late-mover advantage)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后进入者较先进入者而言,通过观察先进入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取的“免费搭乘”成本优势。我们可作如下理解:其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初始阶段一味追求经济发展,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基于资源的有限性,这种先动者在资源供应的持续性方面肯定弱于尚未开发资源的后来者,正如Chandler(1990)指出,能够引领市场的不一定是先驱企业,而是要进行大规模生产资源投资的企业。由此可见,资源的持有率以及资源使用的可持续性是企业在经济市场中取胜的关键因素。其二,经济发达地区取得的先进经验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集聚、城市建设和经营管理理念等等都成为共享资源,后发地区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些先进经验,少走弯路,节省成本,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效应,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溢出效应”。其三,后发地区可以通过吸取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直接采用更先进的技术策略以及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从而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而发达地区如不及时进行技术革新,其效益效率很快将落后于采用先进技术的后来者。拥有“山、江、湖”丰富资源优势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具有这种“后发优势”。天然的水资源禀赋了鄱阳湖区域的发展优势,同样,唯有区域经济得到发展,才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实现鄱阳湖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巩固保持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着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水平,实现水资源和区域经济双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载体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生态造成了巨大压力,尤其是对江河湖泊的污染问题,城市是最主要的污染源头,因此生态城市建设在区域建设中应处于重要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生态城市可以被定义为:“城市的资源配置和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符合生态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共生系统,以达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者高度和谐的发展系统”。[5]生态区域的定义应是在此之上,强调区域内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下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世世代代人类的用水需求,充分体现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发展公平。根据我国《水法》规定,水资源综合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编制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部署。以一定的流域为自然单位的规划,为流域综合规划;以一定行政区域为自然单位的规划,为区域综合规划。而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都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由此可见,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系统工程。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应是相互交叉、涵盖的关系。这一点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战略定位中可以得到体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区。生态区域是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绿色增长模式的基本思路。

五、现实阻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经济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要素被纳入社会再生产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化作用介入自然资源的演变过程,在自然资源的社会属性日益明显的同时,自然资源与生产力的矛盾也日益凸显。目前,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已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阻碍;而这种矛盾的激化恰恰是因为传统的粗放经济增长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消耗[6]。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如何使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须破解的重大命题。

从法制层面看,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一般具有普适性,但对一些具体区域的实际操作不一定全部适用,因此区域立法显得尤为重要。江西省已出台了一些有关鄱阳湖水资源保护的条例,也已取得了一定的约束效应,但就水资源而言,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水法》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而“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并未拥有流域规划、管理和监督的实质性权力,明显阻碍了鄱阳湖流域开发、保护的优势和潜力的发挥。[7]2003年出台的《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措施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不足以应对水资源管理的多重问题;2006年施行的《江西省水资源条例》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责任不够明确。在《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中提及的水污染防治部分也过于笼统,法律责任不明确,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不健全。从经济管理层面看,鄱阳湖的开发与保护涉及整个湖区,流域上下游各市、县(区)行政区域和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等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履行职能职责时,皆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因此往往会出现利益冲突的现象,直接导致整个湖区的发展失衡。从社会层面看,在鄱阳湖区域,还存在公众参与不充分,公共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根据九江市环保系统环境执法年简报显示,鄱阳湖沿湖各县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鄱阳湖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公众水资源忧患意识薄弱,环境宣传还不够广泛;另一方面,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建设相对滞后。这导致湿地资源遭到侵害,湖泊生态系统脆弱;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增加,内湖湖泊富营养化加重等影响鄱阳湖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危害。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鄱阳湖区域尚未形成对无序排污切实有效的威慑机制,尤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法手段。

六、制度创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促协调的必由之路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而法治是法制的最终目的与归宿。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都需要完备的法律制度和积极的法治建设。我国较国外已相对成熟的水资源法制体系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英国《水法》中水环境管理权力向一体化机构的集中规定,很好地避免了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监管重复、利益冲突的问题。美国根据水资源分布特征,东部区域采用的是河岸权制度,西部区域采用的则是优先占用权制度的做法。我国可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深化到各个区域的具体管理机制中,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制度,提出有效的开发利用监管措施,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使水资源监管有法可依。当然,鄱阳湖区域应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各方面建立起完备的区域水资源法制体系。而在管理层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有效结合。两者的结合既是宏观的又是微观的。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政水资源局局长刘振胜认为,宏观上的结合主要表现在流域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的统一与衔接上。微观上的结合,就是要根据不同流域、流域内不同河段、不同的水利水电工程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程度以及对流域全局的影响程度,划定流域机构的直管范围,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层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注重宣传节水型社会,鼓励和推广节水技术的运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与公众参与三者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和联系。基于水资源作为一项公共物品,根据公众参与和公众负责原则,加强公共参与机制,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同时更加促进该区域的生态发展。例如日本的“农民灌溉合作社”、澳大利亚地方政府协会、澳大利亚工会理事会等等,都是水资源管理公众参与的典型代表,也是公民共享水资源权益的充分体现。另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调节作用。民间组织作为新型的“第三部门”,是公众参与社会、与政府沟通的媒介,是水资源保护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维护社会公众基本环境权益、关注弱势群体的热心团体,是遵循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绿色组织,是治理社会达到“善治”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不容忽视的“第三力量”[8]。

七、结语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促关系,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制度、管理制度以及社会文化制度基础之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同样,只有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民权益保护、区域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协调起来,才能最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彰显其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开创了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模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 蔡守秋,徐祥民等.21世纪环境资源法前沿问题(笔谈) [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2] 李长健,伍文辉.基于农民权益的社区发展权理论研究[J].法律科学,2006,(6).

[3] 王顺久,张欣莉等.水资源优化配置原理及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4] 卫兴华,张宇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杨筠.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 张梓太.自然资源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傅春.中外湖区开发利用模式研究——兼论鄱阳湖开发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 马捷,锁利铭.基于产业转型的城市水资源配置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8,(10).

【责任编辑:叶萍】

作者:李长健 吴 薇 刘 函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2: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摘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人类的生存条件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利用规模和程度越来越高,从而造成水污染、水资源浪费等问题的产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水资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满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成为水资源利用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是衡量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成败的標尺。本文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阐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重要意义;分析

0.序言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人类的生存条件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的发展战略。水利部部长陈雷在《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讲话中指出:“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①可见,如何满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成为水资源利用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是衡量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成败的标尺。

1.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1.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分析

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资源的利用规模和程度越来越高,直接造成了地下水补给不足,地下水位下降、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地表水污染及利用率低下、水资源严重匮乏、生态环境出现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同人类社会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及无序、不能科学利用水资源造成的。因此,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水资源管理、利用和运营机制,将为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协调各方合理、科学、有序、适度地利用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生态、高效、优质、安全地利用成为当今社会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必须。坚持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水资源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根本保障,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障生态平衡,维护生态环境,减少洪涝灾害,减少水土流失,解决干旱缺水难题改善土地的植被条件,提高土地的产出效能,避免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及土地退化,从而为人们提供绿色、环保的生存环境,实现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

1.2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

1.2.1 优化水资源的配置

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首要的措施。能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科学配置水资源,水资源的利用主要是工农业用水及居民生活用水,要加快工农业产业调整的步伐,限制高耗水、低产出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低耗水、高产出的产业,对居民用水进行分类控制,提高中水利用水平 ,合理布局水资源的利用,根据本地域的水资源利用的现状和特点制定利用战略,采取措施解决有限的水资源与供给需求之间的矛盾,达到水资源的最佳配置。

1.2.2 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第二个措施。水资源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就要大力提倡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和生活节水,加强污水处理设备及技术的开发利用,提高中水的利用效率,大量应用节水器具和节水设备,开发雨水及江河、地表径流水的的利用技术和利用水平,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1.2.3 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实现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

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实现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第三个措施。任何资源的利用都要充分考虑该资源的承载能力,水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每一个小流域都有自己的承载能力,因此,对水资源的利用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适度性,针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这些特性,制定严格的水资源利用整体规划,并按照这个整体规划调整流域内的产业结构以适应流域内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动员全人类的力量,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优化水资源的配置,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实现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只有以是否有利于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水平作为水资源的利用原则并在工农业发展及人们生活中全面落实该原则,才能实现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水利部部长陈雷.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J].人民日报,2010-3-22.

[2]陆文聪,马永喜.水资源协调利用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

[3]马骏,郑垂勇.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度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

[4]刘渝,张俊飚.中国水资源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状态评价[J].资源科学,2010,(12).

[5]杨顺德.肃州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建设节水型生态灌区的思考[J].甘肃农业,2010,(12).

作者:张 苑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3: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和雨水的集蓄利用

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保证我国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对于该技术认真做一番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有效利用雨水来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危机,本文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可以使雨水集蓄利用效果达到最佳需要实施的注重工程场地的科学规划、保证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做好项目施工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说明和阐释。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已经在缺水地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利用,很多人把它看作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更好的将雨水集蓄利用是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注重工程场地的科学规划

(一)在我国西北、华北和西南的山区中,缺水已经成为常年性问题,这些地区差不多每年都会有干旱的情况出现,因而将当地宝贵的降雨资源利用好,保證当地民众的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已经成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实现均衡发展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被看作是发展雨水集蓄的主要使命;

(二)但很多被用来集蓄雨水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欠佳,地理上或气候上不太适宜修建涉及面过大、数量过多的雨水集蓄工程,此时就需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科学的对工程进行规划,有针对性的选择工程的具体形式,以此来保证节水灌溉技术和各项施工技术可以得到顺利实施。进行规划时,可以采用遥感定位技术、降水量统计分析技术来对当地雨水集蓄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试验,分析出工程可能会带来的好处和弊端。还要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切忌盲目规划,要做到稳妥规划、科学实施。

二、保证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一)保证集蓄的雨水可以得到有效利用的首要途径是要做好雨水集蓄工程的施工,要以构建高效雨水集蓄系统为施工目标,对施工过程中的的集水、蓄存、输送和利用等环节要重点进行建设,保证雨水资源的收集效果达到最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对雨水集蓄池防渗漏、蒸发、冰冻和污染的相关措施,还要保证集蓄池的相关建筑材料达到标准,水输送设备和输送方法科学合理。其中尤其需要重视得是要从实际出发,确保在施工时在可以按当地不同地理环境,在区域内因地制宜的建立符合地区情况的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从而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综合效益可以得到不断的提升,以此来为工程所在地区的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提供多种形式的有力保障;

(二)雨水集蓄工程的目的就是收集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将这些雨水收集到一个统一的蓄水池里,以保证当地民众生活和工农业的用水可以得到及时供应。但蓄水池所能收集到的水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很多实施雨水集蓄利用的地区都普遍存在着降水不足、蒸发量大的问题,此时就必须要提高所集蓄雨水的利用效率,做好节约用水。例如集蓄雨水进行农业灌溉时,有条件的话最好采用滴灌等能将节水效率达到最高的灌溉方式,实在没有条件也至少要采用喷灌等效果稍差一些的节水灌溉方式,以将有限的集蓄雨水的价值利用到最大,充分保证雨水的利用率达到最高。

三、做好项目施工制度建设

(一)管理好工程的配套施工是保证雨水集蓄利用的效益可以发挥到最大的重要因素,做好工程配套施工的重点是要摸清施工区域内可收集雨水资源的潜力,并以此为基础来开发和利用雨水资源,以保证当地民众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可以得到基本供应。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在进行施工时要重点评估工程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可能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及时将与之相配套的补救措施规划好,以确保当地的雨水资源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从而将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二)管理好工程的资金投入将使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这要求工程从规划、审批开始一直到立项、实施和验收环节都要合理的做好施工管理。工程资金要保证做到专款专用,这样可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资金的筹措方面还可以采用政府投资和民众筹资并行的方式,充分发挥民众积极性,建设一条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拓宽投资渠道,从而确保工程建设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集中研究了为我国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实行的雨水集蓄利用技术达到最佳效果的几点建议,通过注重工程场地的科学规划、保证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做好项目施工制度建设可以取得最大限度收集降水资源,确保缺水地区水资源得到最大利用从而缓解我国水资源危机的良好效果,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提升我国雨水集蓄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为我国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作者单位分别为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办事处、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水库管理处)

作者:陈西明?丁来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接线工程合同管理论文下一篇:人民银行合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