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论文

2022-05-09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运用我国1996-2008年间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两者的协调发展比例。研究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比例是动态的变化,我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处于较正常的波动区间。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论文 篇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

摘要: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命题已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述评。从国际趋势看,借助定量分析工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具体到我国,研究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度、二者间的协调效应、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对经济系统各层面造成的影响、虚拟经济泡沫膨胀率测算及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预警分析等是目前重要的研究内容。

“虚拟资本”一词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虚拟经济源于虚拟资本。十九世纪70年代以前,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从资本批判的角度,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货币经营资本和借贷资本发展变化的新形式。二十世纪以来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逐渐引发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发展研究的关注。成思危(1999)将虚拟经济定义为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国内学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一般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界定虚拟经济研究范畴和理论框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以及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等研究方面提出了诸多见解。国外关于虚拟经济及其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文献主要是关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相互影响方面,侧重于金融市场的收益分析及实际产出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虚拟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经济运行方式影响的研究较少,有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产价格与实际产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方面。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方面,可追溯至魏克赛尔及凯恩斯的研究,他们在以货币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方面做出了先驱性分析。魏克赛尔在《利息与价格》中提出了著名的资本累积过程理论,该理论揭示了以利息率为中介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方式。凯恩斯将投资者预期考虑进分析过程,预期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行为趋于复杂,认为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市场利率,投资扩张;反之,投资缩减,但利率的传导机制并未发生变化。

Guttmann(1994)通过研究美国1972--1982年萧条期间的重大结构调整,认为这10年美国虚拟资本的爆炸式增长,为其经济结构转变提供了巨大动力。Carter(1989)、Crotty与Goldstein(1993)、Goldstein(1995)、Tobin(1984)和Zinn(1993)等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认为经济结构转变对实体经济部门造成负面冲击。Binswanger(2003)认为投机泡沫可以持续的三个前提条件是实体经济面临动态无效约束、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使得金融约束得以放松以及实体经济中的总需求面临约束。Green(2003)通过研究资金流量、利息率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了金融部门发展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思路。Caporalea和Spagnolob(2003)通过构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模型,分析了金融危机的产生机制。

卢卡斯,门克霍夫(2004)通过对德国金融资产比率分析,认为以金融部门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已经与实体经济分离,并辨别了三种分离假说,对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分离现象构建了典型的“背离假说”论证模式。“背离假说”认为,过去实体经济处于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虚拟经济部门扮演辅助实体经济发展的角色,但现在这种支配地位发生了颠倒,金融市场依据自身的逻辑和规律运行,实体经济不得不适应虚拟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卢卡斯,门克霍夫等总结了三类分离假说,进一步拓展了对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现象的认识,具体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市场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及独立信用扩张能力,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分离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这种分析思路较接近于凯恩斯主义的假设,将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看作是必然的。Strange(1986)引用Minsky的金融不稳定假说,从金融市场不稳定性角度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必然性。Chick(1993)通过对银行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认为信用扩张促使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日益分离。Schulmeister(1996)通过分析日益增长的政府贷款及相对下降的私人投资现象,认为债务上增加的利息支出必须由相对减少的实物资本及公司利润弥补,从而产生了利息与利润的分离。

第二种观点认为,金融部门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对实体经济具有根本性破坏作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Tobin(1984)、Schlesinger(1987)、Ehrlicher(1989)、Hesse等(1994)、Filc(1996)以及Emunds(1996)等。其中Tobin(1984)着重从金融市场中的短期投机行为进行分析,在《关于金融系统的效率》一文中,通过分析信息套利效率、基本价值效率、完全保险效率及功能效率,认为金融部门逐渐关注存货与交易量,持续的交易和具有最小交易成本的金融市场吸引了短期投资者,大量的投机行为扭曲了价格并引起了负面的外部效应。Schlesinger(1987)通过分析企业融资行为改变的动因,认为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金融上层建筑出现不成比例的增长。Emunds(1997)认为,由于“羊群效应”及“权益要求”的外生增加促使投资者兴趣转向金融资产,从而使有限的金融资源以限制实物资产投资的形式被金融部门吸收,最终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由此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会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

第三种观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但破坏性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政策选择。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Tietmeyer(1995)、Stottner(1997)及Borio等(1994)等。其中Stottner(1997)总结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情况,主要从价格泡沫引致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角度进行分析,并认为如果存在绝对支配,投机者们可能更为富有,但实体经济却可能遭受严重损失,造成的后果是金融部门的投机破坏了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基础;相反,在不存在绝对支配的情况下,因价格泡沫导致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存在一定极限而不可能无限扩张。Borio等(1994)通过对资产价格膨胀进行分析,解释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现象,其通过对13个工业化国家1970-1992年间资产价格变化的分析,认为资产价格与实物资产价格的脱离主要源于解除管制导致的信用扩张。

Sachs(2004)研究认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两者的发展逐渐背离,在宏观经济体系内,实体经济处于首要位置,其次是金融。Krippner(2005)提出金融化是通过金融渠道而非贸

易和商品生产渠道的一种积累模式,并利用数据分析验证美国经济正深入地进入金融化发展模式。Crochane(2005,2006)利用时间序列及横截面数据,通过建立以股票溢价和消费为基础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关系,并认为金融市场回报率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

Jacobson等(2005)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具体分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问具有联动效应,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对金融市场波动会造成直观影响,而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对实体经济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冲击效应。Hudson(2008)分析二十世纪以来多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探索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问的关系,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需与实体经济发展规模保持在一定水平范围内,在该范围内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需防范超出该范围而引发的危机。Gregoriou等(2009)运用ARCH模型,利用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月度数据分析美国股市回报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股市波动情况能较直观反馈实体经济变动状况,并对金融部门决策产生影响,进而进一步影响到消费及短期内实际货币供应量情况,并认为消费在短期及长期内都是相较于股市回报更为敏感的经济变量。

二、国内研究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学者纷纷展开了对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相关研究,主要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及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刘骏民(1998)给出一个加入证券交易的新货币公式,进一步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分流向两个市场即代表实体经济的产品市场及代表虚拟经济的证券市场。刘骏民(2003)指出,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虚拟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实体经济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相互作用关系。

刘骏民和伍超明(2004)通过构建货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三部门关系模型,推导出货币量增长率是实体经济增长率和虚拟经济增长率的函数,通过对虚拟资产收益率和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分析,描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经常性背离关系。伍超明(2004)认为世界经济虚拟化的趋势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成为一种常态,由于货币循环流模型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资金流量占比和其规模之比不能保证保持相等状态,虚拟经济在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消极影响。近年其他学者的研究如表l所示。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李宝伟等(2002)提出资产定价的微观基础是分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关联的重要途径。彭卫民等(2002)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有自己独特的运动规律,以及虚拟资本中的长期资本会以某种方式与产业资本融合。刘东(2003)认为实体经济良性运转将有力支撑虚拟经济发展,虚拟经济的稳定性最终以虚拟资本是否能够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财富为基础,虚拟经济发展需与实体经济发展保持协调关系。

刘霞辉(2004)利用资源转换概率模型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并认为从长期经济增长趋势来看,任何一方面的偏离均对增长无益;从短期看,任何投资不均衡均有可能引起宏观经济大幅波动。刘金全(2004)通过相关定量研究,进一步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规模与活性上的相互作用,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

王国忠等(2005)利用1919-2004年的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实证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的时变特征,验证了经济虚拟化后虚拟经济作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的经济系统的独立性特征。马卫锋等(2005)利用我国27个省市区1978-200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我国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投资总量而非效率提高的途径实现。周业安等(2005)在国外学者现有研究基础上构造我国金融市场化指数并将其引入标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型中,发现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实体经济增长,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呈相反关系。近年其他学者的研究如表2所示。

(三)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

国内一些研究认为需防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泡沫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关系的研究,不能只关注虚拟经济引发泡沫经济这一负面影响,需进一步研究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间的更深层次关系。刘骏民(1998)认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存在密切关系,但二者不能等同起来,泡沫经济是虚拟资产价格膨胀的结果。陈文玲(1998)认为,当虚拟经济脱离实物经济过度膨胀时,形成了虚拟经济的经济泡沫;但把虚拟经济等同于泡沫经济并不确切,只有过度虚拟部分形成经济泡沫,并认为决不能抑制虚拟经济的发展。李晓西等(2000)在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联过程中,引入泡沫经济形态的中介作用,认为泡沫经济主要体现为产品名义价格与基础价格的严重偏离,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的结果。近年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总结如表3所示。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外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侧重于研究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贡献在于:(1)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奠定基础。(2)从经济发展的宏微观层面具体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相关理论已较成熟,应用的具体实证方法对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此外,国外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定量研究较少,关于应用何种计量方法判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状况尚未有统一定论。(2)对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的原因提出了背离假说,缺乏应用于实际经济分析的有利论证等。

国内学者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从二十世纪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理论模型的构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及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等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了具体研究。对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这一命题的研究贡献在于:(1)探析了虚拟经济这一命题的研究意义,并指出了虚拟经济命题需要研究的内容,构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2)构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相关理论模型,并借助定量分析工具,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3)对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如何导致泡沫经济、金融危机发生等内容进行了理论分析,进一步丰富了虚拟经济命题的研究内容,对深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然而,国内学者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这一命题的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及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对“虚拟经济”的内涵尚无统一概念,且对虚拟经济定义界定的不同,学者的研究范畴亦不同,从而对虚拟经济发展的认知不同。(2)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度测算可借鉴的研究很少,在协同学理论基础上,需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探索较优的协调度测算模型,展开对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度测算的研究。(3)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效应,尚需借助相关定量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详细刻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效应情况,针对我国经济实际的具体研究,判断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状况,并理出非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4)已有一些学者研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但对于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系统、实体经济系统各层面的影响仍需细化分析。(5)一些学者提出了对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泡沫膨胀率的测算模型,但基本停留于理论推导方面,模型的实际可操作性低,且未应用于具体测算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泡沫膨胀率。(6)对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预警方面的分析,应用不同的模型、方法构建的预警系统不同,实际应用效果及对背离情况的解释不同,尚需探寻更优的虚拟经济过度背离实体经济的预警系统研究方法,提高预警系统对经济发展情况的解释能力。

(责任编辑 耿欣)

作者:周莹莹 刘传哲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论文 篇2: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运用我国1996-2008年间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两者的协调发展比例。研究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比例是动态的变化,我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处于较正常的波动区间。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经济演化趋势,协调发展比例能对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起到一定预警作用,可以根据实际比例与协调发展比例的关系制定有效的货币与财政政策。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Logistic模型

作者:刘思峰 袁潮清 王业栋等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论文 篇3: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黄金比例

摘要:文章在分析虚拟经济总量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计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黄金比例,并且以滤波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为标准,分析哪些虚拟经济体对实体经济(工业增加值)影响最大。研究显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黄金比例为16.7;自2009年开始,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已经不在合理区间,可能会引发过度投机和金融泡沫,诱发系统性风险。研究还显示,当前股票市场、基金市场的短期波动,能够影响实体经济的短期发展,而期货市场、商品房市场、债券市场的长期波动对实体经济有较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黄金比例;滤波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一、 引言

近期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重申支持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虚拟经济更好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目前,经济领域学者对虚拟经济在合理范围内能够较好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而过度膨胀则会危害到实体经济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标准(Standards)和警戒线(Boundaries)。

二、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概况

1. 中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概念界定及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划分理论,并考虑我国的经济结构、发展阶段、金融市场分类等因素,文章将虚拟经济范畴界定为以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为主的经济总量,主要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证券基金市场、期货市场和商品房销售市场的交易规模。同时将工业增加值规模界定为实体经济方面。

从规模上看,2006年之前,虚拟经济总量与GDP、工业增加值呈相对协调发展,而2007年后,虚拟经济总量开始加速上涨,远超工业增加值等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

2. 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内在比率关系。金融相关比率FIR (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是国内外学者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内在比率关系的重要指标,它是指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在总量上的关系,即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的比率。金融增长快于实物经济增长,金融相关比率上升,但上升不是无限制的。文章将M2/GDP作为金融相关比率,虽与严格意义上的金融相关比率(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国民财富之比)存在差异,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我国1999年以来的金融相关比率和工业增加值变化趋势看,2009年之前,金融相关比率保持相对稳定,与工业增加值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而2010年之后,金融相关比率攀升而工业增加值增速不断下行,形成“剪刀差”。

3.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虚拟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虚拟资本一开始是从实体经济中产生的剩余资本里转化而来,因此,实物资本或实体经济是虚拟资本存在的依托,同时,实体经济是虚拟资本的利润源泉;第二,虛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第三,虚拟经济中的长期资本又会以某种方式与产业资本融合,以实体经济的形式存在。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对实体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实体经济的融资提供较大便利,利于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迅速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升级;但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容易造成泡沫经济,使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加大。

实际上,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时,虚拟经济的发展将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和一国经济增长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当虚拟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实体经济时,便会产生金融抑制现象,导致资金的低效运用和市场分割,并进一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膨胀时,则会引发过度投机和金融泡沫。

三、 全要素生产率

1. 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生产率综合反映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生产率与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均会促进经济增长。从效率角度来看,生产率等于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中总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以索洛(1957)等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增加要素的投入,另一种是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效率。但长期来看,资本边际效益递减,仅仅依靠增加要素的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是无法持续的。因此,一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是依靠提高技术水平以推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在衡量技术水平时,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比单要素生产率更优越,更合适。全要素生产率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可以看成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剩余值”。

2. 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假设中国经济的生产函数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分别代表资本k和劳动l的产出弹性;当规模报酬不变时, 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

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模型1:

采用1991年~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亿元)做为衡量国民经济整体产出的指标;历年社会劳动者人数数据(万人)做为历年劳动投入量指标;资本存量数据(亿元)(该数据是根据历年全社会固定投资完成额测算,按照10年期平均折旧,残值为0计算得到)做为资本投入量;但是模型1结果显示自变量间存在共线性,系数因偏小而不尽合理,于是采用哑变量代替模型1中的时间变量t,进而模型1变为:

根据1991年~2015年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情况,假设当处于2000年~2008年期间,哑变量取值为1。模型2结果如表1,从模型2结果也可看出,哑变量的取值是符合中国实际经济情况:即在2000年~2008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较明显。

3.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分析。总的来说,中国经济TFP是先升后降的,TFP在2003年之前一直呈现增长趋势,从2004年开始至今基本处于下降趋势,只是在2007年稍有反弹后继续下降。而TFP增长率在2003年前虽下降但也是正增长,而从2004年开始变为负增长。

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图1)中可以看出:第一,资本投入的报酬率高于劳动投入的报酬率,一定程度说明劳动力未能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发挥充分作用。第二,从2004年起TFP下降且TFP增长率由正转负,反映了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逐渐降低,说明此时中国经济的增长大量依赖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是典型的投入型增长方式,而不是依靠技术进步来提高效率。第三,1978年起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如1984年进行了以价格双轨制为特点的工业改革;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住房改革;2011年加入WTO,而这些改革措施带来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使得红利在2000年~2008年期间才陆续释放,导致这时期国民经济整体产出明显增加。第四,2008年之后,随着改革红利效应趋减、大规模经济刺激导致产能过剩行业重复建设,对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产生挤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下降。

由此可见,中国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低下,生产能力利用水平偏低,设法提高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有较大促进作用。

4.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黄金比例及结论。文章以虚拟经济总量代表虚拟经济发展规模,以工业增加值代表实体经济发展规模,研究虚拟经济总量与工业增加值之比对上述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影响。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這里xt表示虚拟经济发展规模/实体经济工业增加值规模。对上述式子求导,得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对全要素生产率起促进作用的黄金比例为:X=16.7。也就是说,当虚拟经济发展规模是实体经济工业增加值规模的16.7倍时,两者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这时对全要素生产率起着促进作用的正效应,虚拟经济的发展将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图2趋势表明:在2008年该比例达到15.2,2009年~2014年该比例远大于上述黄金比率16.7,在2010年达到顶峰31.3。这充分说明自2009年开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已经不在合理区间,也就是说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可能会引发过度投机和金融泡沫,诱发系统性风险。

三、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1.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滤波分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既有短期波动因素也有长期的趋势性因素。从我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情况看,主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比如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加值等都会围绕着它们自身的确定性趋势发生周期性波动;同时,在微观虚拟经济体层面,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其交易规模的变化虽然呈一定的波动,但也并不总是随机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性。尤其对于虚拟经济体而言,趋势成分更能表明市场的机制建设和发展规模的趋势性特征,而波动成分更多的表明了短期市场的投资、投机行为。所以,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考察宏观经济的波动,还是在微观层面分析虚拟经济体的交易变化情况,既需要了解变量的趋势成分,又需要了解周期波动成分,这就需要时间序列的HP滤波法。

经过HP分解后,可以得到每一个变量的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其中:变量工业增加值经过HP分解后的趋势成分可以看作是我国实体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反应实体经济在较长时期内的增长潜能与变化的方向,所以其变化方向的调整也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大周期的体现;而周期波动成分反应的实际增长率和潜在增长率之间的差额,即所谓的短期波动,反应的是由于宏观经济内在或者外部环境变化的各种冲击带来的实体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具有反映的及时性特征,其变化方向的调整可以看作是实体经济小周期的调整。相应地,对虚拟经济、工业增加值、股票交易等指标经过HP滤波分解,可以得到其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分别代表虚拟经济、全要素生产率(TFP),以及各虚拟经济体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内的波动幅度。

2.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长期趋势、短期波动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由于样本数据都是时间序列数据,且要以动态时间序列模型作为分析基础,所以在进行深入的模型分析之前,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测其是否存在单位根,拟或是同阶单整的。因此,先检测单位根以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再对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分别进行协整分析。然后分别进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长期趋势的GRANGER因果检验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短期波动的GRANGER因果检验。

从上述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可得出:长期趋势上,实体经济与各虚拟经济体之间存在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虚拟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有助于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虚拟经济各主体市场的发展。从短期波动的关系上看,股票市场、基金市场的短期波动能够影响实体经济的短期发展,因此对于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不仅需要重视长期的制度性、趋势性分析和风险管控,也需要重视短期市场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而期货市场、商品房市场、债券市场的短期波动对实体经济短期波动的影响较小,因此需要长期持续的制度性、规律性和趋势性的规范管理。

四、 总结与建议

自2009年开始,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可能会引发过度投机和金融泡沫,诱发系统性风险。

因此经济结构改革势在必行。

1. 增加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在重视人力资本投入的同时要制定相关奖励措施以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经济结构的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 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与约束。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构已经严重偏离最优比例,出现金融资产、不动产价格脱离真实价格水平的虚涨现象。为了保障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必须监督和控制各种促进泡沫增长的投机活动以约束泡沫经济的发展。

3. 提高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准入条件。虚拟经济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步伐协调,要精准、高效地资金引导至实体经济领域,避免过多滞留在虚拟经济领域。一要提高金融机构设立条件和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规范金融市场发展秩序,强化准入标准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资本约束、从业经验和技术运用等方面的政策要求,必要时可以采用牌照监管方式提高准入条件;二是深刻认识金融创新的实质,要以是否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降低金融和系统性风险为出发点,回归金融创新的本质要求,对P2P、众筹等所谓的通道型、复制型金融创新要及时稳妥治理和规范;三是对于银行业等风险管理较为规范机构,要由业务监管向资本监管转变,进一步强化资本监管,在资本约束下,倒逼和鼓励商业银行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和精细化水平,助推银行机构向低资本消耗的模式转型。

4. 深化市场经济建设,构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双向促进机制。虚拟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虚拟经济各主体市場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及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应该多沟通、多协调以确保各市场政策目标一致。

参考文献:

[1]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51-61.

[2] 刘迎秋.论中国现阶段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及其警戒线[J].经济研究,2001,(8):3-14.

[3] 曹源芳.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背离关系——基于1998-200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6):57-62.

[4] 杨万东.虚拟经济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5):77-80.

[5] 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2):17-24.

[6] 刘沁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匹配性的统计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24):120-124.

[7] 曾虹.虚拟经济测度指标体系探索[J].统计与决策,2012,(32):6-7.

[8] 马守荣,许涤龙,李正辉.金融相关比率的统计界定与分析[J].中国统计,2015,(5):24-26.

作者简介:秦权利(1986-),女,汉族,山西省阳泉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博士生,中级经济师,美国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持证人,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与风险管理。

收稿日期:2017-05-14。

作者:秦权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危机应对思考论文下一篇:一体化教学计算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