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黄昏赏析范文

2022-06-20

第一篇:季羡林黄昏赏析范文

黄昏 季羡林

黄昏 季羡林 读后感

最近读《季羡林》。引来些许感慨,片言记述。书中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季羡林老先生的人生哲学------------谈人生、谈读书治学、谈人生感悟。

亲近书的日子,让自己感觉生活充盈而丰盛。走在路上,怀中揣着一本书,感觉好踏实;每天的生活虽然忙碌,但能咀嚼一缕书香,感觉一天的时光没有白费,否则会有一种欠债的感觉。如何充盈自己的人生呢?

一、良好的心态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的根本。目前的生活虽然是忙碌的,

但却是充实的。自己知道不是一个完人,但足以能够克服目前的任何困难。因为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大!如果不充分挖掘自己,那样声明中的时光会白白的浪费掉。

把组织上给自己安排的工作,生活中自己的负重看作是一种宝贵的挑战。向自己的能力挑战,向自己的“工作方法、技巧”挑战。自是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但愿能接受这种考验。只要你愿意,便不会为自己的付出而疲倦。

我们需要的往往是一种“我愿意”的感觉!

二、吝啬时间,善于利用生活中的“边角料”时间。

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要挤总会有。在读书方面,写随笔、撰写文稿、提高

基本功方面要持之以恒。季羡林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是四五点钟起床,晚上读书治学几个小时。这种对生命的高度敬畏值得我辈学习。自己虽不能做到每天都像是最后一天一样珍惜,但应该时刻保持一种“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

三、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冰心老人送给别人的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由不为!自己尤其应当铭记在心。人总会有充足的时间,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能够及时地合计一下今后三年的规划。思考着如何做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做一个好家长;如何做一个好人?让自己满意,让大家满意!

围绕工作重点,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不要总想着最后的结果如何。重要的是努力去做,我付出了我的所能,我心满意足。尽力了,结果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但是做不做却是自己做主的。

在生活、工作的过程中,不可不顾及周围人的态度,要及时征求大家的批评意见,以便让自己的工作能更进一步。最好能在别人批评之前先自我批评。人贵有自知之明吗?

当然,也不可一位生活在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中。因为人与人的看法是不同的,千万不可学那个“最后扛着驴走路的老头”。认准了的事,就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大家可能因为你这样做而心生异议。因可能因为你不这样做而心生异议。你何不按照正确地方向去努力呢?这也许才是“走自己的路”的真正含义吧!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怎样才是正确的路?可能仁者见仁,于我而言,莫过于对教育工作有利,对为别人服务有益,对个人修身、健身、成长有益。生命的质量提高了,生活的品位提升了。有些看似说假、大、空话的感觉,但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的确是自己最为关注的问题,真假与否,请明鉴!

一不小心在joyo上逛了几本书,突然觉得买书还挺贵的,于是赶在下班前到浦东图书馆办了张借书证。现在的图书馆福利越来越好了,只要80块钱押金,不需要年费,凭身份证就能借书,好生方便。好久没在图书馆里逡巡了,刚睡了13个小时又犯困了的小师妹催着我

快走,这个时候,我发现了这本书——《季羡林谈佛》,也就是我在joyo上看中的几本书之一,崭新得应该没有被读过,那当然不由分说赶紧借上。

回到家,拥着温暖的被窝把它看完了。现在希望除了小说之外,读过的书都做一些笔记,所以趁着记忆还新,来写写读后感。

首先,很喜欢季老对佛学的态度,他说:“我认为,释迦牟尼确有其人,是一个历史人物。因此我就把释迦牟尼当成一个人,同世界上的其他历史人物一样,他是我研究的对象。”这个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我一直以来对佛教都充满兴趣,但我并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对此,季老也诙谐地说:“如果一个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种宗教,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他的研究不实事求是,不够深入,自欺欺人。”基于这样的观点,我对季老这本从一个语言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到佛教史的研究论文集更多了层亲近感。大学里读过不少佛教评论的书,要么就是什么法师的著作,讲了很多好玩的公案之余,非要给你说一番佛法道理,无趣得很,要不就是一个革命批判,讲了些佛祖的故事之后就跳出来说一番唯心主义局限性的东西来提醒读者不要信这些故事,又可笑得很,这些都不是我足够感兴趣的佛教研究领域。

第二篇:诗歌《乡村黄昏》赏析

诗歌《乡村黄昏》赏析 文/过客

乡 村 黄 昏 吴楚生

黄昏的雾霭

朦胧了苍穹下的乡村

朦胧成淡淡的山水画

袅绕了千年的炊烟依然

沉默了万载的青山仍旧

读乡村的黄昏

越觉雁群于天际写的诗行

清新隽永

甚至那赶着羊群

走进画廊的牧童的笛音

也震撼着东山那弯醉月

射出乡村的神韵如禅

闪烁成黄昏的祈盼的眼神

望穿石径那姗姗的脚步声 1998.3 (选自诗集《春天的约会》) 因故回到阔别十年的家乡,黄昏独坐,忽记“昔同学少年”、“乡村歌手”、青年诗人吴楚生嘱我写评论的诗歌《乡村黄昏》。作者吴楚生,是我的同学。社会发展到今天,早有人叫嚣“文学不值钱”,而作为河源市诗词协会会员、岭南诗社社员,商海沉浮仍笔耕不辍,由是感慨万端。 作者以“乡村黄昏”为题,以“黄昏的雾霭”起笔,平平叙起,单刀直接,切入主题,再从容承接,把黄昏雾霭“朦胧了苍穹下的乡村/朦胧成淡淡的山水画”的景致映入读者的眼帘,并在读者脑海掠起一道隽永的涟漪,使人不由联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中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笔下的“黄昏”和“雾霭”, 有点象王安石“岭云分暝与黄昏”的味道。诗句中有静的景物变换,有动的时间推移。写作表面写黄昏雾霭,朦胧了乡村,也朦胧人们的视野。“朦胧”两字既是动态色光的描写,是静态景物的描写,又是远涉他乡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渐已“朦胧”。然后笔锋一转,炊烟袅绕的乡村象山水画一样慢慢地“淡”入眼帘。尽管淡,但却隽永。时过境迁,乡村“袅绕了千年的炊烟依然”,乡村“沉默了万载的青山仍旧”,使人不由联想起杨慎《临江仙》里的名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时近深秋,大雁南飞。南飞的大雁勾起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愫,并暗暗祝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作者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那“淡淡的山水画”似的乡村,甚至南飞的雁群,也会“于天际”写出“清新隽永”的诗行! 作者家乡在山清水秀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河源农村,这里阡陌交错,鸡犬相闻。“那赶着羊群”的牧童,不知不觉“走进画廊”;那悠扬的笛音,“震撼着东山那弯醉月”;那伊人“祈盼的眼神”,望穿秋水;那“姗姗的脚步声”捣响乡间石径的静谧„„ 月亮升起来了,乡愁也自作者心底升起,思乡的心啊,似箭,射向黄昏的乡村!

全诗总共14行,诗行工整而跳跃,讲究诗行的艺术性。短短122字,营造出一个韵味无穷的意境。全诗自然景象有“黄昏的雾霭”、 “袅绕了千年的炊烟”、“沉默了万载的青山”、 天际、东山、醉月、石径等,描写有生命的如雁群、牧童和隐于诗行中的恋人,最后两行写“祈盼的眼神”和守约“姗姗”来迟的情人的脚步声,把一幅“痴男怨女、人约黄昏后”的恋爱情景勾勒得栩栩如生含蓄却又栩栩如生,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作者深谙古诗词创作,《乡村黄昏》作为现代诗歌,略带有点古典的味道却又不泛现代诗歌的内在张力、形式上的自由和内涵的开放。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苏轼),读后给人留下了想像的余地。

第三篇:用季羡林的方式来读季羡林

——《夹竹桃》第二课时教学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解放路小学 周晓霞(41号)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9课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体会“无„„不„„”和“无不”句式的表达效果。

3. 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分享夹竹桃给他带来的妙趣。 4. 初步形成散文赏析的一些基本常识,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概述,以情切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夹竹桃》,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了课文,就同学们预习中收集到的夹竹桃和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作了初步的交流。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对这篇散文的欣赏,真正走近夹竹桃和季先生。

2. 请你回顾一下课文内容,找出最能概括季先生对夹竹桃情感的语句。(最后一句)

[设计意图:有了第一课时的初步朗读和资料交流,如何将获取的信息消化于阅读过程之中需要一个切入点。季先生有言:“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读文章首先要感受作者的这份“真情”,这就是走进文本的切入口。]

二、循情而读,读出文章“神”之所在

1.(投影出示句子)散文讲究的就是形散神不散,这句话也就是这篇课文的“神”之所在,那么大文章中又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样的“神”呢?请你自由默读课文,圈一圈,划一划。

2.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语句,并精细品味) A.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赏析指导:请给关键词加点(留恋、回忆)。这句话放在了文章的开头,说说你读到它时的感觉?与结尾的句子有着怎样的呼应?

B.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赏析指导:结合“爱”的情感谈谈你的理解。

C.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赏析指导:这样的句式在情感表达上有怎样的优势? D.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赏析指导:非常直接而质朴的语言中你读到了什么?

3.小结:季先生认为写散文就要像谱乐谱一样,一定要有一个主要的旋律,然后围绕主旋律添加一些次要的旋律。最重要的是对描写的对象一定要是由感而发,你能通过这几句话读出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吗?

季先生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出示):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设计意图:将作者与事物的情感与文章的产生所联系应该是散文教学过程中与文本对话的一个重要的起始环节,即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季羡林认为:“一个作者,情与境遇,真情发乎内心,汹涌回荡,必抒之以文字而后已。”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品味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更有一份写作冲动的体验。]

三、随景而读,读出文章“感”之源头

1. 有了如此深厚的情感,看来季先生这《夹竹桃》是不写不快的。常言说得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夹竹桃为何让作者如此留恋,如此钟爱呢?请在文中找出原因。

2. 学生自由阅读,简单点评。 3. 交流:请说说你找到的理由。 A.夹竹桃的花奇妙而有趣

提示:奇妙而有趣在哪些方面?(颜色、融洽) B.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提示:文章哪些自然段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4自然段) 谈谈你如何体会到了这份韧性。(花几败几开 一声不响 一年三季无日不迎风吐艳 无不奉陪)

训练:请将第四自然段中的“夹竹桃”换成“我”,试试在哪几个句子前面再加上“我”更合适。

感受:读读这样的句子,代夹竹桃发言:说说你在不同季节里的感受。 ①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②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C.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

提示:让季羡林最为着迷的莫过于此,作者描述了几幅幻想的画面呢?

联系你自己见过的花草树木的影子,体会这几幅画面中的动静之妙。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理解,我们了解了夹竹桃让季羡林深爱不已的原因,那就是:美、韧、趣(板书)。

[设计意图:一个作者包含深情写出来的散文,能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陶冶读者的性灵,使读者能得到美感享受,也就是我们《课标》中常常提及的能提高读者的人文素质。将作者优美的文字读出画面,读出情境就是老师需要引导提示的方向。对于“无„„不„„”“无不”这样的句式所表达的情感,在圈外的朗读是难有深入体会的,所以我安排了一个人称转换的朗读小训练,旨不在技能的训练,而在将自己读成夹竹桃后一种面世的态度体验。至于叶影、花影引发的幻想之“妙”学生的兴趣足够帮助其理解。]

四、通篇而读,读出文章“炼”之精妙

1.夹竹桃给羡先生带来了无尽的美感,触发了季先生的写作冲动,才让我们在此读到了如此美妙的文章,通过文字一样感受到了它的奇妙和有趣。世间美妙的事物很多,但如何才能表达得好,让读者喜爱呢?你能说说季羡林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吗?

2.交流:

A.构造出一个主要情感的旋律。

B.写出夹竹桃本身的特点以及和自己之间的神交。 3.提示:读到现在,文章中有一个自然段好像始终没有进入我们的视线(第3自然段)谁来说说它写了什么?

4.讨论:这个自然段在文章中有必要出现吗?请你来辩一辩。

提示:请正反两方从这个自然段与主题“夹竹桃”的关系切入进入阐述。 5.小结:文学最忌单调平板,必须有波涛起伏,曲折幽隐,才能有味。所以这第三自然段就是作者的一个起伏安排,更是一个映衬的安排。所以对于作者谋篇布局的巧妙还应该加上一点:

C.运用映衬的手法突出主体。

[设计意图:突出第三自然段这样的教学过程,旨在帮助体会作者谋篇布局之匠心。这种惨淡经营的结构,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情绪为之一荡,更有变换节奏所带来的一种愉悦,而“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也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所以要特别提出来引导学生运用辩论的形式来层层理解。]

五、联想而读,读出文章“情”之共鸣

1.阅读如此精美的散文,就像聆听一曲优美的歌,就像欣赏一幅幅精彩的美术作品。请选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并说说它让你喜欢的理由。

2.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散”,而它的文字能让人产生如此丰富多彩的联想也正是其“散”这一特点的重要体现。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的语言极具画面感,在阅读中容易让人产生联想。所以在此运用学生阅读中产生的共鸣,自然地突出散文的行文特点,并对其作一强调,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点击链接,拓展文本

同学们如此喜欢这篇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将其背诵下来。另外季羡林先生作为一名著名的散文家,他有许许多多精美的散文,课后可以多多阅读,你会发现他更多的精妙之处。不妨再学学他来写一写身边那些能激发自己情感的事物。

[设计意图:欣赏、积累和表达是阅读的几个要素。课外阅读的延伸让其形成一种走近“大家”的意识,启发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教后反思

散文教学自当有散文教学的特色,自认为其阅读教学过程应该和其文体特色一样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精心部署。而作为散文大家的季羡林,其作品更有其自身的特色,这又进一步让我确定了遵循其对散文的诸多观念和实践来构思我的具体教学过程。季老的散文质朴而优雅,看似随便道来,却正如季先生所说的:“尽管有的文章看起来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一点费力的痕迹都没有,背后隐藏着多么大的劳动,只有作者和会心人了解,实不足为外人道也。”如何读出这样的匠心,运用传统的文学分析当然不行,作者也好,作品也好,读者也罢,形成一种行为的无非在于一个“情”,于是就有了这样以情切入,从学生面对文本的角度,“以季羡林的方式来阅读季羡林”的教学。面对仅为“一个例子”而已的文本,重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此文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2年第一期

第四篇:季羡林

季羡林: (1911.8—2009.7), 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山东临清县人 。1930年毕业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时年19岁。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从拥护、迷惑到醒悟,从旁观逍遥到挨批斗,遭毒打,接受血的洗礼,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与痛苦,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他感到“被开除了‘人籍’”,“自我感觉是:非人非鬼,亦人亦鬼”。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自杀。他反复思索种种自杀方式,最终选定吃安眠药死。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自杀了”,“还是活下去吧”。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 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第五篇:人生 季羡林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大四了,我即将离开学校,走进社会,但平日里我对生活、人生思考较少,心智似乎不太成熟。为此,我带着答疑解惑的想法,品读起《季羡林谈人生》来。

该文由数十篇短文组成,是季老结合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谈对人生的感悟。尽管季老是一代宗师,但他还是一口一个的“吾辈凡人老百姓”,何其谦虚。并且,他娓娓道出的感悟,都是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朴实无华启人心智。我感触最深的有三个话题。

一是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的。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挥霍无度,甚至纵情声色,飞扬跋扈, 昏昏沉沉, 浑浑噩噩, 等到钻入了骨灰盒, 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不走运时,则穷困潦倒, 终日为衣食奔波, 愁眉苦脸, 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 不愁衣食, 能够温饱, 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 被困于名利,同样是昏昏沉沉, 浑浑噩噩, 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但季老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人存活于社会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称的“中国的脊梁”该做的。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华夏民族的文明历程才得以一枝独秀延续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文明曾经辉煌一时,却无法延续。如今很多人,只看到“车与房”,是否目光短浅了些!

二是关于如何做人与处世。季老认为第一点是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他看到了现今环境污染严重,反复强调“天人合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不要学习西方的“征服自然”,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第二点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季老只谈给出了两个字——“真”、“忍”。真,即待人要真情实意,不允许弄虚作假;忍,即相互容忍,彼此体谅。第三点是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说白了,内心矛盾是私心杂念过重,其实保持一颗平衡心,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三是关于如何走向成功。季老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季老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遇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并且,季老也反复强调我们要珍惜时间,他引用宋代大儒朱子的一首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当下,多少正处于青春年华的人荒废学业,或沉迷于游戏,或纠葛于爱情,不思进取,蹉跎时光。殊不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个思想混乱、价值观缺失的年代,如果能够通过向大师学习而使思想得到一点涤荡,会是一件非常有有益的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巾帼文明岗事迹范文下一篇:教学比赛后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