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中历史观的演变

2023-01-04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总的观点和看法的集合,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也是哲学问题中的主要命题。人怎么认识历史以及怎么对待历史, 成为了历史观形成的主要内质, 而中国人很早就有了历史的意识, 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历史观念。在时间长河中, 把历史当成客体来认识的观念本身的变化也就有历史特征, 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故本文探讨历史观的演变与发展, 是对中国哲学进行部分梳理, 也更为深入的认识了中国文化。

一、古代哲学中的历史观

1、以孟子为代表的与英雄史观与循环史观

古代中国的历史观生发于原始神话和传说, 先民在神话中表现自己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在这个认识过程中, 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对过去的观照, 历史意识也由此产生。而英雄史观和循环史观是古代哲学历史观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早在先秦, 这两种意识就可以萌芽, 并在孟子的思想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阐发。

英雄史观其实是一种个人创造历史的观念, 只是这个“个人”在不同的思想家眼中代表不同的群体。英雄史观一直是中国古代历史观念中贯穿的基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英雄崇拜的传统, 从开天地的盘古、补天的女娲、射日的后裔、到尝百草的炎帝再到尧、舜、禹等帝王。他们一直是百姓眼中的神人、圣人, 也是思想家、哲学家眼中创造历史的主要力量、影响历史的主要动力。孟子的思想, 就较为完整的表现了英雄史观的内涵, 他站在了英雄创造历史的立场, 审视历史的发展与变幻。孟子眼中的英雄是圣人贤君、贤臣, 这些英雄创造历史的前提是原始人被自然所困, 成为自然的附属品;而那些英雄将人类带入了文明的时代, 人们在这些英雄的统领下开始认识自然, 趋利避害, 从而获取了人类生存的可能性。在艰苦、困难的前文明时代, 那些英雄们承担了拯救整个社会的重担, 并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例如尧生活的时代, 飞禽等动物威胁人类的生存, 自然环境恶劣, 但仅有尧有了忧民的思想, 并且让舜治理国家。在孟子眼中, 尧、舜、禹这些先王将人类从自然中解放出来, 他们掌握了整个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发展动向, 他说:“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 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1]。也就是说他认为社会的掌控权在“君”手中, 历史的中心是少数的英雄人物, 是积极的社会因素。

循环史观是指将历史看成是特定过程的循环往复, 历史的发展是总是分与合、治与乱交替循环变化过程。我们现在熟知的“刚柔并济”、“物极必反”、“盛衰相继”等天命观念就体现的是循环史观的观点, 孟子也在他的思想中表现出认为历史是循环过程的观念, 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其间必有名世者”[2]。孟子眼中的历史循环和他的英雄史观是分不开的, 他认为圣人、英雄是以五百年为时间单位出现的, 圣人拯救社会、英雄推动历史也就以五百年为准, 循环发展。孟子的这种循环史观的历史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并一直有人发扬传承, 邹衍就提出了“五德始终说”, 虽然与孟子对历史阶段的具体认识不同, 却也体现了循环史观的观念。

2、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天命史观和进化史观

除了英雄史观和循环史观之外, 古代历史观还有两种不容忽视的观念, 那就是天命史观和进化史观。这两种观念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成为了中国哲学中不可规避的一部分, 也是古代历史观中的重要部分。创作了《史记》的司马迁便在他著书立说的过程中, 表现出独特的天命观和进化史观等思想。

古代哲学中的天命史观讨论的是“天命”与人的关系, 这种天命有一种形而上的精神特质, 他与中国的神话传统密不可分, 正如西方思想体系中的上帝, 天命也创造出一个俯瞰众人、对人类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价值对象——即天。天掌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 而人的命则是必然的, 由天决定, 同时家国灭亡发展等等都是天命作用的结果。天命观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儒家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的再认识、再阐释, 天命观也影响着对历史的认识。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意无意地的表现了天命观的历史观念, 在《史记》中, 我们也看到许多对于“所以然乃天命使之然”的描述[3]。其实, 在司马迁这里, 天命观本质是天命信仰要求的道、智与权三种神性, 以及对生存质量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是人类的自然本能。人类往往把自己没有把握、不能确定的未来看成是神秘莫测的天意, 而把不可理解的各种自然现象说成是神圣天命的显示。天命观念的种种内容, 处处闪现着人类自身的意愿和特性。也就是说, 天命观是人自己选择的一种信仰, 是人的意愿与特性使之然。而司马迁的天命观就是自我选择的、宽泛的天命思想, 司马迁的天命观是站在道德的角度看待天命的, 他认为天命是可以预测有时有数的, 虽然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但有时又表现出对于天命的无奈。认为天命有时事无法理解和揣测的, 这也是司马迁的天命观中略显矛盾的地方。不过, 司马迁是力排这种情况发生的, 哪怕是通过对天命的否定来达到个人的成功, 司马迁都在竭力维护天命的道德与公正。

进化史观是一种较为进步的历史观, 在很长一段时间, 特别是现代开始接受西方史学观念之后, 很多人都认为进步史观是舶来品, 是借鉴西方进化论的产物。事实上, 中国的传统哲学中早就表现出了进步史观的思想, 司马迁也在《史记》的写作中表现出了这个历史观念的特质。进步史观肯定社会是进步的, 向前发展的, 并且赞成外部力量推进社会改革, 以此推动历史的发展, 《周易》中就明确提出“变易”的观念。司马迁在《史记》开篇便说“通古今之变, 明一家之言”, 通古今之变的思想是他进步史观的集中体现。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不是一瞬间就能完成的。司马迁在《史记》框架宏大, 他试图以“五体”表现出变化的历史进程, 并记载了许多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勇有谋之士, 历史的进步在变革中产生, 又不断朝前发展。

3、总结:连续、继承的历史观念

不论是英雄史观、循环史观, 还是天命史观、进化史观, 这些历史观念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恰恰相反, 在这些史观背后都有历史发展的脉络与线索。相比世界其他古老文明, 中国的文化是连续的, 线性的,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 中国文化有明显的传承特质, 哲学中的历史观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在孟子的思想中窥探到英雄史观和循环史观的痕迹, 也能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审视到天命史观和进化史观的基因, 但这些历史观念都不是他们自己的独创, 在他们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些史学观念的萌芽。此外, 这些历史观念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交织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历史图景, 例如孟子的英雄史观与循环史观就是不可分开的, 英雄的出现有周期特征, 循环史观也由此生成。总之,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念是复杂多样的, 他们在中华文明的土壤中, 较为完整的保存并表现出来, 且呈现出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的连续、继承特征。

二、近代以来哲学中的历史观

1、再发展的进化史观

近代中国是动乱、风云变幻的, 近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而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历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 历史继承古代传统, 又与时代相融合, 呈现出不一样的观念;另一方面, 西方历史观念的涌入, 对中国的思想体系和历史观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并以此形成了新的史学观念。

进化史观是中国古代已有的历史观念, 但随着近代历史的社会变迁和西方观念的引进, 进化史观被赋予了新的特质, 并成为了近代思想家、革命家手中的武器, 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力量。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马关条约的签订让国人的民族危机感空前强烈, 于是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都在试图拯救民族危亡的局面, 达尔文的进化论科学理论便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由此近代哲学开始转型, 历史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般认为康有为是将西方进化观引进中国的第一人, 而古代进化史观中历史是变动的、进步发展的观念并未形成蔚然大观, 西方进化论的引进成为了历史观革新的导火索。康有为提出了“三世进化说”, 即“乱世”、“平世”、“太平世”[4]。三世说是中国哲学本有的观念, 康有为将他与西方进化论相结合, 将平等、进化、发展等引入其中, 成为近代进化史观的重要推动力。此外, 孙中山也是进化史观的推动者之一, 孙中山将宇宙进化分成三个阶段。

2、历史观的新质:唯物史观

在近代历史中, 进化史观在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严复、孙中山等人的推动下不断发展, 而到五四前后, 新的历史观念开始形成并影响之后几十年的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 这个新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开展, 让马克思主义的光芒照耀在神州大地之上,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又一次刷新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观, 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总结了唯物史观的观念, 推进了唯物史观的传播与发展, 提高了这种史学观念的影响力。而陈独秀与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倡导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 二人前期都有进化史观的思想, 并在此思想上著书立说, 而随着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 慢慢的由进化史观向唯物史观转变, 从而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史学思想。

陈独秀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两大要旨”, 分别阐述了生产关系和经济构造、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相互关系, 较为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实现了由进化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变。而李大钊与陈独秀一样, 为马克思主义唯物理论大张旗鼓,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哲学有较为精辟的论述。唯物史观与中国以往的史学观念是有极大的差别的, 中国哲学体系是非逻辑的, 英雄史观、循环史观、天命史观等观念都是精神层面的认识。但唯物史观给中国的哲学界吹来一丝清风, 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思想特质, 唯物史观遵从物质第一性, 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且能够被认识, 物质的、进步的历史观在中国完全是一种新的历史观念, 对当时的思想界触动颇深。

唯物史观影响了此后数十年的中国历史, 现在也仍然重要。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 成为了中国的执政党,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 唯物史观成为了思想主流, 影响了后来几十年的思想家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看法。

三、后现代历史观念:与西方的融合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十年, 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主导,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成为了主要的、甚至是排他性的历史观念。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走向世界, 西方的思潮再一次涌入中国, 和中国的思想发生激烈的碰撞, 擦出了交流的火花。历史观也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产生裂变, 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历史观念, 并相互影响。最主要的是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传入, 影响了中国新时期的思想变化。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20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并不断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分裂, 可是在中国, 80年代后现代主义才开始传入, 90年代以来还一直处于发展阶段。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后现代历史观念主要是受新历史主义的影响, 新历史主义是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对历史的重新认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便成为了生活的主导, 在这种环境下, 新历史主义观念影响了中国人对历史的认知和看法。

后现代的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破碎的, 零散的。解构主义是后现代历史观的主要内核, 解构中心、解构整体、消解宏大,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历史被看成是碎片化的。历史是语言, 是再阐释的结果, 所以人们无法把握真正的历史, 也无法认识真正的历史。这种观念带有虚无主义的色彩, 八九十年代新历史主义的直接产物便是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产生, 新历史主义小说将宏大叙事消解成个人叙事、小型叙事, 给人们阐释了一种新型的历史观。

此外, 后现代历史观念是不断分裂变化的, 除了新历史主义影响下的零散的历史观, 还有消费主义历史观等。消费主义历史观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这种历史观念是以市场为主导, 随意虚构、阐述历史, 人们从中获得的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消息, 反而是误导性甚至错误性的历史观念, 例如穿越、宫斗等题材都是建立在“伪历史”的基础之上, 开展自己的情节。此外, 玄幻小说、历史剧、同人小说等等都是对正史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造, 一般都是利用恶搞经典、借用名人、消遣历史等手段迎合自己的情节、人物设置, 以博得大众的眼球获取利益。在新时代的文化氛围下, 历史观已经和以往相差甚远, 并且呈现出了多样、繁杂的样态。

总之, 中国的历史观念演变经过一个由古代、近代再到当下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观念的线性发展史, 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以及不断融入的新质。但在当下, 我们能发现历史观的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并不利于我们的文化构建和思想教育, 故借助中国古代优秀的史观资源, 扶正当下被利益扭曲的历史观念势在必行, 构建先进、科学、多样包容的历史观态度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译注, 《孟子·离娄上》, 中华书局1962.

[2] 杨伯峻译注, 《孟子·公孙丑章下》, 中华书局1962.

[3] 司马迁, 《史记》, 中华书局, 2006.

[4] 康有为, 《论语注》, 北京:中华书局, 1984年版, 第19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充分发挥档案在提升医院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下一篇:纱布填塞宫腔在中期妊娠终止术后大出血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