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2024-06-12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精选6篇)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第1篇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氧气的制法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的制备,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是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和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包含的内容,它在教材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气体制备的起始,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启后:为第六单元中《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做铺垫,因此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气体制备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动手操作中体会实验原理、装置的制约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氧气用途,能用带火星的木条 检验氧气;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会取用固体药品、知道固体加热的方法。液体的取用。通过其它学科及前面知识的学习,对氧气比较熟悉,但不知道在化学实验室里用什么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氧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观察实验和常见仪器的操作的技能,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二、设计思想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历年中考化学实验考试中,也是重点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

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学会倾听、分享。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高锰酸钾、木条、火柴、药匙、试管、铁架台(带铁夹)、脱脂棉、酒精灯、集气瓶、水槽(四套)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关于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现在回忆一下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实验室制备氧气有三种方法,分别是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和加热氯酸钾。教

师:很好,请三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下相应的文字表达式。(学生板演加以评价)

制备气体需要实验装置,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制备气体的装置分成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下面就共同看看我们实验室中有哪些装置!

提 问:前四种装置与最后一种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前面四种没有酒精灯加热,最后一种酒精灯加热 教 师:对了,我们根据这样的不同,将发生装置分成两大类:固热不加热型、固固加热型。其实从名字上就可以判断我们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思考下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反应物的状态、反应的条件 教 师:对了,我们在选择发生装置的时候考虑的就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接着看收集装置!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收集气体的方法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考虑的是什么因素呢?

学生回答:考虑的是气体的溶解性和气体的密度

教 师:是的,排水法适用的是不易或难溶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适用的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这是我们介绍的制备气体的装置。

想一想:若以加热高锰酸钾为例来制备氧气,我们应当选择哪些实验装置呢?

学生回答:因为高锰酸钾为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选择固固加热型的;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可以选择排水法,也可以选择向上排空气法。

好的,今天我们就以高锰酸钾为例来看看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具体步骤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装置如图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重点讲解】:

(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2)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3)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4)加热时先预热,再用外焰对着药品处集中加热。(5)试管内导管刚露出橡皮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6)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7)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8)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因为刚开始收集到的是空气)

(9)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拿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3.操作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药品(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燃酒精灯加热

(5)当导管口出现连续均匀的气泡时开始收集气体(6)先把导管移出水面(7)再熄灭酒精灯

老师演示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引导学生利用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记忆。

【提问】

(1)收集完氧气后,如何验满?(2)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不是氧气? 4.验满方法:

(1)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说明集气瓶已收集满氧气。

(2)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集气瓶已收集满氧气。5.检验方法:

将一支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学生分组实验:请按照以上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备一瓶氧气,并验证其为氧气。(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适时引导、指导实验操作)学生小结本节内容,教师总结!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第3课题的内容,主要就是如何制备氧气,这一块的内容在今后的考试当中会多次出现,而且高锰酸钾制氧气也是初中化学实验考查必考的实验之一,所以这节课就是想学生能够动手做一下实验,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能是经验不够,整个课堂的氛围不是非常活跃,今后在调动课堂氛围方面要继续努力!

这节课中,时间的分配上有些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时间用多了,使得学生实验的时间显得仓促了,这点要改进。学生分组实验中,我只安排了“制备一瓶氧气并验证”,实验内容少了,应该多加些内容,比如氧气和铁丝反应、氧气和硫反应等。

总的来说还是要多学习多听课,汲取他人长处,从而获得更多的进步!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第2篇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如何提高化学成绩

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

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第3篇

课堂上, 教师每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或提出一个问题, 都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较大的问题时, 教师要放慢速度, 搭设台阶, 引导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案例】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发现问题]在完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课堂教学后, 我安排了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的学生实验。有几组学生由于一开始所取的高锰酸钾的量比较少, 在收集第二瓶时, 就没有氧气产生了。学生都很焦急, 却无计可施。我问其中一个很优秀的学生: “为什么会没有氧气了?”他回答:“我不知道, 这试管里明明还有固体, 怎么会没有氧气了呢?”

[查找原因]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意义建构是由个人的认知结构所决定的, 因此, 检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能帮助我们找到症结所在。因为学生在初学有关氧气的化学性质时, 都是可燃物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后消失, 并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化合反应。于是学生会沿用这种思维观念来理解高锰酸钾的分解反应, 才会产生这样的困惑。

[解决问题]只有打破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 才能发展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我通过问题的搭建, 暴露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缺陷, 制造认知冲突, 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欲, 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于是我对该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改进。

首先, 教师做实验, 学生观察, 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真实地记录在下表中。

教师依据现象适时提出问题, 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 逐渐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

问题1: 用酒精灯加热高锰酸钾, 为什么加热到t1时只有少量气泡产生?

问题2: 为什么加热到tn后就没有氧气产生了?

问题3: 加热到tn后, 没有氧气产生了, 说明高锰酸钾没有了。那现在试管里怎么还有固体? 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该固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问题4: 假如你还想继续得到氧气, 你该怎么办?

问题5: 产生氧气的多少取决于什么物质的量?

问题6: 这是化合反应吗?

[案例评述]通过把握学生存在的问题, 充分挖掘实验资源, 创设探索情境, 调整教学流程, 使学生感受到对物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 应该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描述, 而不是孤立地只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 经过比较和分析等思考过程, 得出可靠的结论, 学会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 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更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要给学生的思维“留白”, 据此决策教学的进程

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 抽象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需要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发展逻辑思维。为了满足这种需要, 教师应创设有思维容量的问题情境, 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空间,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激发内在动力, 使有想法的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使没有想法的学生不断形成想法,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

当我用实验论证完高锰酸钾的分解原理后, 一个想法从我的脑海中蹦出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不仅能通过“数”和“形”的结合使抽象问题直观化, 更能促进学生掌握化学反应规律。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问题: 根据刚才所讲的高锰酸钾的分解过程, 结合表格中的实验数据, 请在坐标轴上直观地表示出加热时间 ( 横坐标) 和产生氧气质量 ( 纵坐标) 的关系图。先让学生自己画, 再互相讨论。在巡视过程中, 我发现初次接触此类问题的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于是我适时地提醒学生: “数学上我们学过点连成线, 因此要学会寻找这个过程中几个特殊的点。”有一部分学生找到了方法, 但是不全正确, 比如起点是否在零的位置。我提醒他们可相互讨论, 在一次次的讨论中进行修复, 最终达成共识。接着, 我把纵坐标分别改成高锰酸钾的质量、二氧化锰的质量、试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 让学生画出它们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图, 此时学生都能不费力地完成作图。最后, 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应注意的三点: 1. 关注横纵坐标的对象;2. 关注起点、拐点、终点这三个点; 3. 关注趋势。掌握方法, 形成思想, 才能最终使学生终身受益。有些教师会认为, 学生学的化学知识不多, 这么早将数形结合应用起来是否过早? 我认为常用的思想方法应经常与不同的知识背景对接, 这样才能熟能生巧, 事实证明效果确实很好。

三、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由于最初的化学教学中对于氧气的收集方法只介绍了排水法, 我顺势在该课的教学中又介绍了向上排空气法。有学生举手提问: “排水法收集氧气很容易观察到是否收满, 向上排空气法却不行。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我没有马上回答, 而是把发言的机会留给学生。一会儿, 有学生回答: “假如我想检验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水, 所用的氧气就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因为集气瓶中的水会干扰蜡烛燃烧生成水的检验。”学生的精彩回答令我折服, 我没想到学生会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巧妙地用在这个新情境中。受此启发, 我想出一道原创题: 将燃着的蜡烛伸入一瓶氧气中, 根据冷却后集气瓶壁是否有小水珠检验蜡烛燃烧是否生成了水。收集这瓶氧气的方法是用排水法还是向上排空气法? 受此启发又有学生联想前面的知识并提出: “还比如前面学的二氧化硫气体易溶于水, 也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但马上有学生反驳: “二氧化硫气体有毒, 也不适合用这种敞口式的向上排空气法。那该怎么办?”此时学生都很困惑。我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 告诉学生我们可以对敞口式的向上排空气装置进行改进 ( 如下图所示) , 解决二氧化硫污染的问题。

最后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了评价: 如果仅针对氧气的收集, 从现象明显的角度, 排水法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这也是教材只设计排水法的原因。但是针对某些特殊情况, 排水法有其局限性, 所以我们要学习多种收集方法。

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由于把发言的机会交给了学生, 学生在质疑、否定、肯定中不断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融合、互补、综合。不知不觉间, 就已经从容易过渡到复杂,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作为教师, 这个过程也让我意识到, 向上排空气法的介绍不一定要教到二氧化碳的收集时才讲。学生在学习氧气收集时就可以依据学过的知识认识到排水法对收集其他气体的局限性, 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完成收集方法的拓展教学。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这样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刘娟娟, 马路平, 王后雄.多轮认知结构教学模式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35) :52-55.

中考化学“氧气的制取”考点聚焦 第4篇

一、药品选用

例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实验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下面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写出实验室中通过甲、乙两种途径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

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实验工作。从实现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室中,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__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途径更能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解析: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由于过氧化氢分解的产物是氧气和水,对环境无污染,加之过氧化氢本身无毒、无害,故相比之下,通过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更符合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

点拨: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给信息,理解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含义。

二、实验装置

例2: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的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

(2)实验室欲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已知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如果在实验室中用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来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选用装置是_______。

(4)通过上述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所选用发生装置的对比,你觉得选择气体发生装置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A和C都可以作为实验室制取同种气体的发生装置,A和C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答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因高锰酸钾是固体,且反应需要加热,因此应选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时,因过氧化钠是固体,水是液体,二者常温下便可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应选A或C作为发生装置。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故要得到干燥的氧气就得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从原理上看,A和C是同一类型的装置,但A装置中使用了分液漏斗,可随时添加液体药品,而且可以通过调整滴加液体的快慢来控制反应的速率。

答案:(1)锥形瓶,酒精灯;(2)B,2KMnO4

K2MnO4 + MnO2 + O2↑;(3)A、E(或C、E);(4)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5)便于添加液体反应物,控制反应速率。

点拨:初中化学中制取气体的典型发生装置有两套,即固体加热装置和固液反应不需加热装置,究竟选用哪种装置制取气体,由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由气体的溶解性及气体的密度决定。选择时要紧扣实验目的。

三、操作步骤

例3: 下图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关于氧气制取和收集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往试管里装药品前必须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前要先给试管预热

C. 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才能开始收集气体

D. 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然后把导管口移出水面

解析: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是取得试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实验安全的需要。无论制取任何气体,都应该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只有在装置不漏气的前提下才能加药品。加热后,试管中原先含有的空气首先逸出,若收集过早,得到的氧气不纯。实验结束时,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水槽中撤出导管,此时温度降低,试管中的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会倒流入试管,致使试管破裂。

答案:D。

点拨:做实验时,必须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不得随意颠倒先后顺序。学习中要善于总结、归类,如制取气体时应该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加药品,刚开始产生的气体一般不宜立即收集等。

四、气体检验

例4: 小雨对爸爸给患病的奶奶购买的“便携式制氧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了它的工作原理和所用的药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雨用过碳酸钠固体和二氧化锰做如下实验,请你一并参与。

【查阅资料】过碳酸钠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可用于制取氧气。

【设计与实验】

(1)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应选择上图中所示的仪器_____(填字母),理由是___________。

(2)氧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可用_____________法收集。

(3)如何验证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简述实验操作与现象)____________。

解析:气体的检验方法是由气体的性质决定的。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其他物质燃烧得更旺,因此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检验,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答案:(1)ABCFG或ACEG,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反应不需要加热;(2)不宜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排水;(3)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

点拨:解答时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本题中尤其要注意气体的验证与验满是两个不同的操作。

五、结果分析

例5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灵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影响双氧水分解因素”的实验。请你帮助回答下列问题。

(1)取两只大试管,分别倒入适量的6%、15%的双氧水,再加入等量的MnO2,各收集一小试管气体,发现浓度大的先收集满。可见影响双氧水分解的因素是___________。

(2)取a、b两支试管加入等体积6%的双氧水,再分别加入少许MnO2粉末、CuO粉末,发现a中比b中产生气泡多且快。随即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悬空伸入试管内,发现a中火星复燃,b中火星仅发亮但不复燃。由此得出影响双氧水分解的因素是___________。

(3)再取一支试管倒入适量6%的双氧水,仔细观察溶液内有少量细小气泡浮起;然后将该支试管浸入约80℃的热水中,溶液气泡明显增多。分析两者现象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

解析:用控制变量法可以解决多变量的复杂问题。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某个变量的影响时,只改变这个量的大小,保持其他量不变,确定这个变量的变化对问题有何具体影响,从而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

(1)在加入等量的同种催化剂(MnO2)后,收集到相同体积的氧气用15%的双氧水所需的时间短,可见双氧水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2)向等体积同浓度(6%)的双氧水中分别加入MnO2粉末和CuO粉末,同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发现放MnO2粉末的试管中木条复燃,说明MnO2对双氧水分解的催化作用更强。

(3)用6%的双氧水做实验,温度升高,溶液内气泡明显增多,这表明温度越高,双氧水分解的速率越大,即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氧气越多。

答案:(1)双氧水的浓度;(2)催化剂的种类;(3)温度越高,双氧水分解的速率越大。

点拨:在掌握氧气制取的基础上,要学会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当实验结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应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加以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第5篇

教材分析,氧气的制取位于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三。学生学习本课的目标不光是简单的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思路,包括原理的研究,装置的选择,收集方法的选择,操作过程等。从而能举一反三,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氢气的制取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上一次课刚刚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初步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方法。总体来说,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因此,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难点是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实验,逐步学会利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通过实验、观察等获取信息,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说教学过程

这堂课我将分为:新课导入,演示探究,分组实验,巩固练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新课引入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人是要呼吸氧气才能存活的,太空中没有氧气,那宇航员呼吸所需的氧气是哪里来的呢?自然过渡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探究

演示一:分别加热MnO2,KClO3,MnO2和KClO3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演示二:用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的H2O2,向其中一个试管加入少量的Mn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两个演示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得出KClO3和H2O2都可以用于制取氧气,而MnO2不能制取氧气,但MnO2对制取氧气有加速的作用。而这个加速作用,就是催化作用。从而到处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概念。至此,学生对催化剂就有了较为形象的理解。接着再继续对催化剂与催化作用进行讲解,本课的教学难点就得以突破。

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让学生通过加热KMnO4制取氧气,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学生总结出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简要的说就是七个字“查、装、定、点、收、离、熄”。

巩固练习

这一环节我会分为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课堂练习,我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2~3道题目,回顾并巩固所学知识。

我也会布置教材上的一些典型课后习题让学生做,在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的同时,学生也能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2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取氧气。该内容隶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的说课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在教材分析里,首先说一下制取氧气在课标中的解释:它属于一级主题,科学探究和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和地球周围的空气。在教材的编写顺序上,前期有小学科学介绍过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简单方法,上了初三学习化学后,进一步系统的学习了氧气的主要性质,为本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应该初步掌握了气体制取中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方法,进而为下一阶段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准备。

前期,学生已有的知识及能力是氧气基本性质,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基本实验操作。

要想顺利选择出制取氧气的仪器,还需要掌握的是:用什么药品能得到氧气,以及对所学实验仪器的熟练操作。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初步掌握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对实验仪器的使用更加熟悉。

气体性质+仪器使用=气体制取装置选择依据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得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内容是关于气体制取实验装置的学习,并总结出选择装置的一般方法,方便在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制取学习中应用。

难点是通过本节课对仪器装置的探究学习,初步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且能在实验中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以后的探究题目练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总体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

首先是复习氧气的基本性质,引入新课。

之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怎么得到一瓶氧气呢?进行氧气制取的学习。

最后总结归纳出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一般方法。

而在重点介绍的气体制取过程中,又分为三步来学习:反应原理介绍,装置仪器猜测,以及最后教师演示制取一瓶氧气。

下面进入整节课过程说明。

通过图片和ppt的复习,巩固基础,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并且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用完整规范的语言来说明,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之前一系列性质实验的演示,学生都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知道如何得到一瓶氧气。

这种条件下,以生活中实例介绍两种生成氧气的方法,通过对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介绍,为一起选择做铺垫。

在进行反应物介绍时候,就可以带出仪器选择方法了。对比两种反应物状态:一种固体,一种液体和反应条件:一种加热,一种不加热,得到两套发生装置。注意让学生观察他们搭建的仪器和ppt上的有什么不同,训练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并在此解释一下棉花的作用。

在复习氧气密度和溶解性之后,根据氧气性质特点,密度比空气大,利用物理上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好理解氧气应该沉在空气下方,空气从上方跑走,因此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因为此前在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比较的实验中已经介绍并亲身尝试过,所以难度也不大。

在介绍完向上排空气法,可以马上追问学生,利用此种收集方法,你们怎么能观察到氧气是否收集满呢?并结合之前学习的氧气助燃性,由此引出验满的操作。

以上内容完成后,本节课重点部分已经可以算介绍完了,之后就是对制取气体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详细解读,学生进行语言表述训练。

【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相关文章:

1.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2.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制取氧气》说课稿

4.制取氧气化学教案

5.制取氧气说课课件

6.制取氧气试题训练

7.制取氧气的说课课件

8.《制取氧气》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第6篇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在课堂中是架起师生之间关系的桥梁,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我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制取氧气》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三的内容,主要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高锰酸钾加热,过氧化氢分解,氯酸钾加热。本节课将主要对高锰酸钾加热的方法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实验中仪器装置的注意事项以及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是初中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很重要的实验,在中考中也是常见考点之一,所以在整个初中化学阶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新课改指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充分的了解,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本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也是刚开始接触化学,所以对化学的好奇心还是很重,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兴趣,这也对我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学生还是初步学习化学,所以在实验的注意事项上还需要教师重点讲解。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认知用实验验证化学原理,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掌握实验装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气体收集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以就要求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堂课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所以接下来我将主要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我将以四个环节来展开我的教学:

(一)设疑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设疑导入的方法,具体来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氧气的性质,氧气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工业中大量制取氧气,是通过分离空气,利用不同的气体沸点不同的原理来获得大量氧气,属于物理变化。那么在实验室中,我们是如何获得纯净的氧气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之前学习过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设置疑问,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顺利地引入我的课题。

(二)新课教学

接下来就进入到我的新课教学环节,在本环节中我将主要讲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并按照以下三个环节依次展开:

1、制取原理讲解

我会先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并进行讲解高锰酸钾是暗紫色固体,在加热时会分解产生氧气,同时板书文字表达式。

2、实验装置介绍

让学生先通过教材上的插图来观察,并且提问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都有哪些?我会适时点拨并总结出试验中需要的装置有铁架台、酒精灯、大试管(带塞子)导管、棉花、水槽,集气瓶。并且我会演示实验装置的连接,并让学生指出哪一部分是实验发生装置,哪一部分是收集装置。进而引导学生联系药品的状态和选用实验发生装置的.关系,由于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可以选择直接加热并且便于防止固体药品的装置。收集装置部分,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选择排水集气法。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一般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选择规律。

3、演示实验过程

实验制取的过程,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制取实验,防止意外发生,所以我选择进行演示实验的方法,来让学生进行观看。学生看完我演示完该制取实验之后,我会找学生来复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通过回想来描述实验过程,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制取氧气的过程,为后边的讨论打下基础。演示实验完成之后,我会指名学生来上前进行操作,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具体问题为:

为什么试管要略向下倾斜?

为什么试管口要装一团棉花?

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要等冒出均匀的气泡后才开始收集?

收集完毕后,为什么先将导管移出再熄灭酒精灯?

收集完成后,如何验证气体是否集满?

学生通过讨论之后,我会结合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防止药品中的水蒸气在加热时凝结在试管口温度较低的小水珠倒流回温度很高的试管底部发生试管破裂或爆炸。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刚开始产生的气体不纯,因为混有试管中的空气,所以要等待气泡均匀后再开始收集。

防止先拿走酒精灯,温度降低,产生压强,水槽里的水进入试管中发生爆炸。

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处,如果木条复燃,说明集满。

(设计意图)整个新课环节围绕着实验展开,通过让学生观察与动手亲自操作并且积极思考,真正的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并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整个制取过程的印象。

(三)巩固延伸

巩固延伸环节,我会通过播放一段有错误的制取氧气的过程,让学生进行观看,并且指出错误之处。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了巩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且可以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小结作业

接下来是小结作业环节,我会指名学生站到讲台上来,带领全班同学进行本节课的总结。最后我布置课后任务,课后预习另外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并且总结出三种方法的异同点。

上一篇:怎样写销售培训心得下一篇:黑色的文化内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