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时间议论文

2024-05-15

神奇的时间议论文(精选14篇)

神奇的时间议论文 第1篇

神奇的时间议论文

我们家有许多个小闹钟,整天嘀嗒嘀嗒地走着,走着走着,我就会觉得它很神奇……

时间很美妙,它忽短忽长,当我在上一节不想上的课时,它会变得非常慢;当我在玩耍时,他非常快;当我再练琴时,它又非常慢;当我在看电视时,它又是多么快!

时间很公平,他从不会看谁怎样勤奋就给那个人多一点的时间,看谁不用功就给那个人少一点的时间,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绝不会有半点私情,不过,时间还是需要人把握的.。

时间很神秘,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时时刻刻存在着,它可以让生物进化,可以让铁变锈;他可以让人变老,可以让生物灭绝,,就好像会用魔法的魔法师一样,但你永远也都会看透他的神秘面纱。

时间很无情,它该开就来,该走就走,而且一去不回头,从不会因为谁热爱它,珍惜它,就多停留一分钟,哪怕是一秒钟。

虽然时间很美妙、公平、神秘、无情,但我们还是要珍惜时间,在有限的生命里进自己努力做很多事,因为它说走就走,一旦它走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了,所以我们要抓住每一秒,做对自己有帮助的事,要不将会一无所成,遗憾终生。

神奇的时间议论文 第2篇

时间真的好奇妙。它给我们的感觉,有时快,有时慢。当我们在玩游戏,或者睡觉,讨论活动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我们都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而当做完试卷、考得不好,准备将卷子给爸爸签字时,时间又特别慢。

疯狂写成语

我们的.第一个体验是两分钟的游戏,叫“疯狂写成语”。乍一听,咦?好像特别简单呀!平时积累了很多成语,我眼睛一眨就是一个成语。在老师喊开始之前,我们你看我,我看你,心弦绷的紧紧的。

“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我们全都低下了头,抓耳挠腮地想着,教室里面很安静,只有“哒哒哒”地写字声。我觉得写得越简单越好,于是我想到的第一个成语便是“一心一意”,在写“一心一意”时,我已经想到了“三心二意”,接着,又蹦出了一个成语“车水马龙”。

当我正积极地写着第四个成语的时候,老师喊了一声:“已经过去30秒了。”老师一喊不要紧,要紧的是我的思绪全被老师给打乱了。哎,完蛋!这时,我看了看黑板上一个“慢”字,哈,这个字可帮了我大忙,我立即挥笔写下了“度日如年”,接着一个又一个的成语如泉眼里的水一样冒了出来。现在春天的季节,又让我想到了一大串词语。

“停!”我一惊,因为,我才写了14个多两个字,可没想到,我写的却是我们班最多的。真是出乎意料,好意外呀!

难受的木头人

老师让我们到过道上,摆出“金鸡独立”的姿势,我们一个个好像一只马上要腾空飞去的大雁。刚开始,我们很轻松,不以为然,可过了30秒,有些人便败下阵来,一分钟的时间,大家几乎都东倒西歪。时间终于到了,我们都难受的不得了。

自由时间我做主

最后,老师让我们自由活动两分钟,无论你想干什么。许多人,像飞出笼子的小鸟,陆陆续续地跑到了教室外面,而我是悠哉悠哉地拿起了巧克力吃了起来,津津有味。谁知,还没享受几秒钟,两分钟的时间竟然到了!

神奇的意念魔力 第3篇

实验之一:医生仅用“催眠麻醉术”而非麻醉药, 成功地为一名老人摘除脂肪瘤。实验之二:是生理学家指导一批志愿者用意念假想自己的一个小指去推动一件巨大的重物。经三个月的训练以后, 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这些人小指肌肉的力量竟增加了35%。实验证明, 仅用思维的方式同样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这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及卧床不起的重病患者来说无疑也算是个福音。实验之三:是对癌症病人实施良性诱导教育。四个月后发现, 她们T细胞 (在抗癌中起关键作用的白血球) 的增殖能力已趋于稳定或得到了加强, 这充分表明患者的免疫系统己被调动起来开始工作。实验之四:让一个健康人处于舒适状态, 并用语言暗示使之精神愉快。这时他的血压也降了, 脉搏也减慢了。

催眠也叫暗示。不列颠医学联合会率先支持使用催眠术来控制减轻疼痛。比如有一个实验, 煤的表面温度大约是华氏1千度, 但渡火者竟能赤着双脚在如此高的温度下用极慢的速度行走20分钟而毛皮无损。表明渡火者确实是凭意念使其身体免受损害的, 并且是用意念阻止了负责疼痛的大脑报警系统。

科学家们还发现:心情放松和意念内守、思想专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这种修身养性的方法目前在美国和日本已经被当成一种“念力疗法”, 十分流行。《黄帝内经》一书中也说道: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这就是指意念力。应该承认意念力是一种力, 具有特殊的能量, 在国外有人称它为人体的“第六感觉”, 或叫超感觉力。精神病学家费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与下意识两个部分, 前者分量很小, 代表人格和外表。后者分量很大, 在它里面隐藏着巨大的潜力, 这个下意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念力。

神奇的“时间效应” 第4篇

心理学家发现,在男女约会过程中,存在一个“九小时效应”——当两个人连续单独相处9个小时以上时,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就会大大拉近。大家都知道,一次普通约会的平均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在这段时间内,约会双方都会尽力保持自己最好的一面,但副作用是不够放松,不能真正进入状态。当相处时间达到5小时,人会开始松懈;而超过9个小时,本性基本就开始暴露了,但同时男女双方的心理距离也将迅速缩短。

所以,刚开始恋爱的男女,如果要想彼此关系更上一层楼,从量化的角度来看,就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和对方单独相处9个小时以上。一旦突破这个时间节点,其后的关系发展就容易多了。针对“九小时效应”,我们不妨制订一些约会策略:

首先,要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九小时效应”的前提是她愿意跟你独处9个小时,你要是太无趣的话,人家就走了。

第一次约会前要多做些功课,多准备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单独相处时才不至于冷场。

选择一些时间长的活动,比如假期中的郊游、野炊;或者共同承担一项时间较长的工作任务,比如一起出差。

對方请你帮忙时,你要表现出高度热情,同时暗地里“拖延”时间。比如,女孩请你修电脑,你就边修边聊,边聊边修:格式化时谈童年,装驱动时谈人生,更新时谈理想,仔细修、慢慢修,欲修还羞,欲羞还修,修上三四个小时,等到快7点时任务圆满完成了,人家还能忍心让你走吗?说不定会留你吃晚饭呢。

三小时效应

时间管理大师哈林·史密斯曾提出“神奇三小时”的概念——每天晚上9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这样可以每天在起跑时就领先于别人,而5~8点这一段时间就是“神奇三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不受任何人和事的干扰,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

其实,哈林·史密斯就是鼓励人们自觉地早睡早起。无论我们是晚上10点睡觉,早上5点起床,还是午夜12点入睡,早上7点起床,都能保证7~8小时的睡眠。但是提倡早睡早起,运用“神奇三小时”,就能够将晚上10点至午夜12点本是用来看电视、看报纸、娱乐、应酬的时间,用来休息。然后再将早上5~8点这段本应用来睡眠的时间,用来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在“神奇三小时”里,我们被打扰的频率会大大降低,所以把这个时间段用来工作或学习,能有效屏蔽掉外界的干扰,让我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取得比平时更好的效果。

“神奇三小时”是处理事务的黄金时间。经过一夜的休养生息,醒来后的这段时间是我们精力最充沛、思路最清晰、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段。

在“神奇三小时”里,大地还没有醒来,我们往往可以捕捉到都市喧嚣忙乱背后难得的安宁,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得以沉静。

神奇专注力的议论文 第5篇

专注力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专注力,那我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老师给我们做的两个测试充分说明了专注才能获胜的道理。

第一个测试:倒水。两位参赛者每人有两个瓶子,其中一个装满了水,把水往空瓶里倒,倒完再往回倒,四个来回之后,谁倒出来的水多,速度最快者获胜。

第一轮由陈怡彤PK孙杭涵。老师一喊:“比赛开始!”,陈怡彤二话不说,眼疾手快的抓起一个有水的.瓶子,直往空瓶里灌。我起初以为她的动作这样剧烈,水会流的稀里哗啦的。事实却出乎我的意料,水非但没流到外面,而且速度惊人。她神情严肃,眉头紧皱,眼神聚焦在一个点上。一个回合都好了,孙杭涵还在细水长流。我欣喜若狂,心想:这回赢定了!可就在这时,陈怡彤用余光瞄了一下孙杭涵,“啊!”水哗啦啦的流了出来。孙杭涵稳稳当当地倒出了水,虽然最后是平局,我依然简略的明白了专注力的重要性!

做任何事,一定要抛开一切困扰,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点上,才能百战百胜!刚才陈怡彤如果抛开杂念,把水拿好,肯定会赢。

第二轮有我和张烨PK。我心中分外激动,但同时又害怕失败,拖累队友。“三、二、一,开始。”听着王老师的口令,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起装水的瓶子,对准空瓶瓶口将水稳稳当当的倒下来。一旁好胜的张烨似乎很急,嘴不停的念叨着。再听观众们的闲言碎语,我又萌生一新想法: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的水肯定会倒出来的,我可一定要稳呀!“时---------间---------到!”我放下瓶子一看张烨得水倒出的也太多了吧,我惊讶极了,老师也无话可说了:“这……我宣布-----张怡获胜。”

接下来的挑豆子游戏,陈铭博凭借超凡的专注力飞快地在一分钟之内挑起了三十六颗豆子获得第一名。

神奇的数字“三”论文 第6篇

数字在人类语言文化方面拥有特殊地位,以数字命名商标具有易读、易识、易记、易传播的优越性。本文用图表分析方法证明数字“三”在中文数字商标命名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析数字“三”的东西方文化内涵,挖掘其惊人的“数字”文化。

数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为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数字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的个数,同时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领域,已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形成了数字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涉及宗教信仰、思维理念、传统习俗等方面,还是各种世界观,价值观,哲学观,审美观的体现。本文记录了中文数字商标出现的频率,旨在借助对具体语言事实的调查与分析,而不是停留在空洞的理论层面来研究语言中的文化现象,探求中文商标中最具吸引力的数字。

一、中国驰名商标中的“三”

商标是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组合等所组成的一种可视性标志。”商标是商品生产者为了反映商品性能、促进消费欲望,区别其他商品而使用的一种显著性的标记。商标还是一种有内涵的实用标记,其形式、语言、内容必须引起目标受众(target audience)注意,通俗易懂。商标除具有特定的标志意义外,还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底蕴,应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因此商标具有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独特风格。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并施行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第二条指出“驰名商标是指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截至1月1日中国驰名商标网颁布的中国驰名商标共计1115件,其中涉及日化、电子、服装、鞋类、涂料、药品、化肥等45类商品类别。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可靠性、代表性、概括性、准确性,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及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被调查的1115件商标中,以数字命名的商标共87件,占全部商标总数的7.80%。最值得关注的是用数字“三”命名的商标有:三诺、三红、三人、三源、金三塔、三全、三鱼、三鹿、三A、三枪、三利、三角、三力士、三一、三环、三江源、三精、三金、三征、1398360、779315、3537、361、3F共计24件,占全部数字商标总数的27.59%。中国驰名数字商标分布图说明带有数字“三”的商标除具有数字商标特有的吸引力、便于记忆,使人印象深刻这些特点外(除3件按商标注册证号或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厂代号命名外),都含有商品生产者希望生产的产品数量多、规模大,期盼生意兴隆、事业长久等特殊含义。

二、中国人心目中的“三”

汉语中,“三”是个极为活跃的数字,有实指与虚指两方面的含义。除表示确切数量“三”外,其虚指义有两类:一是表示不确切的小额复数;二是表示众多、许多、极多、无限等含义,由此引申出盛、大、多、久、强、壮、集、合、群等意思。“三”的这种引申表多的虚指义在汉语中是很常见的。正如清代学者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上》中所说“因而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

数字“三”所具有的包容性对中国人的哲学观、价值取向有很大影响。《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庄的哲学思想中“三”就是有限之极,无限之始 ,其蕴含着高度的哲学理念。“三”还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的最高智慧基数,它富有魅力,为中国人所喜爱。“三”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观念、思想,在汉语成语、谚语、俗语及固定词组中都有所体现。如:三年五载,火冒三丈,三生有幸,举一反三,三思而行,等等;俗语:三句不离本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等。对“三”的钟爱已经成为中国数字文化的一大特色。

三、倍受世人偏爱的“三”

在日本文化中,常用数字“三”把美好的事物连结在一起,还赋予其威武、崇高的气概,也常用“三”作为表达吉祥、平安的象征。数字姓名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带有数字“三”的姓氏不胜枚举,如三浦、三宅、三上、三好、三木、三轮、三岛、三谷、三井、三原、三村、三泽、三桥、三田、三枝等等。还有众所周知的日本最大的垄断财团“三菱、三井”都是源自日本人的姓氏。

西方人喜爱“三”与基督教文化有密切联系。在西方人的意识中“三”代表一个完美的整体,如:圣父、圣子、圣神即“三位一体”。基督教文化中数字“三”频繁出现,“圣经”里关于“三”的故事有:以色列有三大圣祖;先知约拿在鱼腹中活了三天三夜;耶稣降生时“三王来朝”;彼得三次不认主;犹大出卖耶稣要了三十银元;基督受难第三日复活等等,都为数字“三”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说说神奇的大蒜(科普小论文) 第7篇

新邵县雀塘镇上麻小学三年级 刘博洋

指导老师:陈益平谢芳 我三、四岁的时候,很不喜欢大蒜的味道,可是爸爸告诉我:“大蒜是个宝,可以防癌……”爸爸还用大蒜制作了一瓶大蒜药酒,有一次我腿很痛,爸爸用药酒一擦,第二天竟然全好了!于是我开始慢慢地喜欢吃大蒜了,而且我也学会去百度搜索一些关于大蒜的功效,结果我发现不起眼的大蒜竟然是我们身边最神奇的宝贝。

一、大蒜具有多种食用价值

大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伙伴,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东西。词典解释说:蒜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带紫,叶子和花轴嫩时可以做菜。地下鳞茎味道辛辣,有刺激性气味,可以做佐料,也可以入药,有杀菌和抑制细菌的作用。由于它具有广泛的健身防病功效,是很值得推荐的健身佳蔬。

大蒜分为蒜苗、蒜苔和蒜头,在人们日常膳食中占有重要地位。蒜苗、蒜苔和蒜头都是人们特别喜欢食用的好蔬菜。春天食用蒜苗,夏初时节食用蒜苔,秋天食用蒜头。平常当我们吃面、炒菜、吃火锅、海鲜时都会用大蒜苗或者大蒜头做佐料。蒜头也可以直接用盐腌制、醋泡做成精美的食品,供我们品尝。绿油油的大蒜苗,是我最爱吃的蔬菜了。大蒜苗炒腊肉真是一道人间美味,肉我可以不吃,但香喷喷的蒜苗简直就是我的命,我可以一口气吃掉一大碗。大蒜苔是所有人钟爱的蔬菜,我奶奶和大伯伯最爱吃凉拌蒜苔和蒜苔炒肉。总之,大蒜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必不可少的食材。大蒜的营养价值高。据资料介绍:大蒜的风味特殊,色香味形俱全,能多层次满足人们的饮食欲望。蒜头洁白辛辣、郁香,形如珍珠白玉,后劲十足。蒜苔质嫩清甜,绿白相隔、脆嫩可口。蒜苗色绿鲜美,味辣带辛,蒜香扑鼻,爽口开胃。大蒜因为含有大蒜辣素,生吃时非常辛辣,但是经过烹调、蒸、煮、烤、炸后它的味道就变得更甜了。所以大蒜尤其是蒜头的食用方法非常多,平常除了生吃、拌食、炒食、蘸酱外,常常用作调味品,还可以醋渍、酒泡、研粉,或加工成多种食品,一般加工成盐蒜、醋蒜、糖蒜、蒜片、蒜油、蒜酱等。简直可以开一个大蒜宴。

二、大蒜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大蒜是很好的营养品,它的营养价值高于人参,位列保健品首位;除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糖及维生素c和钙、铁等无机盐外,还有很强的杀菌能力。因此,大蒜除了是调味品、能助消化、增食欲外,又是防病治病的良药。

我从网上查询到,大蒜的医疗价值很明显,自古就被称为药用蔬菜。5000多年以前,大蒜就开始当做药用了。古罗马的自然学家认为大蒜可治疗61种不同的疾病,我国古代药典名著《本草纲目》认为大蒜辛辣,性温,入脾、胃、肺三经脉,可行气、温胃、消积、解毒、杀虫,治腹痛、腹泻、痢疾,有暖脾健胃,促进食欲,帮助消化的作用。大蒜的有效成分达200多种,最受注重的是S一烯丙基半胱氨酸(SAC),它具有增强免疫力的功效能激活免疫系统的辅助T细胞。这种细胞发挥着司令部的作用,命令体内的“防卫部队”捕捉、杀死细菌等外敌。大蒜是一种杀菌消毒剂,对多种细菌有强烈的杀伤力。可用来预防和治疗呼吸、消化系统的多种疾病,如感冒、头痛、鼻塞、各种结核病、口腔与肠道感染、肠炎菌痢、胃炎、流行性脑膜炎等症。老百姓深知它的药理,用它来土法治病,又省钱又有效。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次腹泻很厉害,打针吃药都不见效,我爷爷就给煮了一小碗蒜头,逼着我一气把它吃完,两小时后我的腹泻就好转了。睡觉前再吃一小碗,我的腹泻问题解决了。

此外,大蒜还含有能预防循环系统疾病的成分。这些成分可以降血压、改善血液循环、抑制造成血栓的血小板凝结等。

资料介绍说,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中,大蒜含蛋白质4.4%,含较多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钙、磷、铁,其中尤其是大蒜辣素、芳樟醇等有益成分较特殊。日本人还研究出大蒜含有丰富的锗,它可阻止癌细胞的扩散。专家介绍说,大蒜还含有丰富的硒,实验表明人体中如果有足够的硒就可以降低肿瘤的发生。由此看来,每天食用一些大蒜,有助于防治癌症。此外大蒜还有降低胆固醇、抗血小板凝结、降血压、降血糖的作用,适当食用可以促进食欲增加,增强体力。资料上还介绍说,大蒜还可以安定精神、缓解工作压力所造成的紧张,可促进皮肤气血循环,使肌肤红润。所以,如果冬天洗澡时煮一些大蒜汁倒入浴缸中泡澡,效果将更佳。每天吃两片大蒜,可维持1天的精力,还可以预防感冒、贫血、高血压、动脉硬化、癌症、改善肠胃循环、治便秘拉肚子、避免肝功能衰退老化,及精力衰退。

总之,大蒜的药用功效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点:(1)抗菌消炎

大蒜是天然的植物广谱抗菌素,大蒜约含2%的大蒜素,它的杀菌能力是青霉素的1/10,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及白喉、痢疾、伤寒、副伤寒、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都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还能杀死更多种致病真菌和钩虫、蛲虫、滴虫。生吃大蒜是预防流感和预防肠道感染病的有效方法。

(2)抗癌

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在肿瘤发生的“启动阶段”,通过增强解毒功能,干扰致癌物的活化,防止癌症形成,增强免疫功能,避免正常细胞向癌细胞转化。大蒜含的微量元素,硒能杀死癌细胞,降低癌症发病率。

(3)抗血小板凝聚

大蒜精油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4)降血脂

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平均每日每人吃蒜20克的地区,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没有吃生蒜习惯的地区。表明经常食用生蒜也有降压作用。

(5)降血糖

实验证明,生食大蒜有提高正常人葡萄糖耐量的作用,还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使血糖下降。

(6)可使血液变稀

抽烟喝酒会使血液变得粘稠,如果同时吃些大蒜,就会平衡稀释血液。而且还具有类似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抗氧化特性。

(7)降低血压

高血压患者每天早晨吃几瓣醋泡的大蒜,并喝两汤勺醋汁,吃半月对高血压患者会有明显的效果。

(8)降低胆固醇

大蒜配蛋黄食用可以抑制血管和皮肤老化,蛋黄里所含的卵磷脂能清除黏着在血管壁上的胆固醇,起到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另外,蛋黄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能抑制活性酸素,减缓血管和皮肤老化;而大蒜又能促进血液循环。这一搭配不但能有更好的抗老化作用,对怕冷症的治疗甚至美容也有不错的效果。对于那些不喜欢大蒜刺激性气味的人来说,大蒜煎蛋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是在捣碎的大蒜里拌入蛋黄,然后用文火慢慢煎成,既没有刺鼻的味道,双不会对胃产生强烈刺激。

(9)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大蒜配猪肉是个不错的吃法,猪肉是含维生素B1最丰富的食物之一。而维生素B1与大蒜所含有的蒜素结合在一起,能起到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作用。

(10)使血液畅通

大蒜加青鱼食用,能够使血液通畅,大蒜能促进鱼中蛋白质的消化。鲳鱼、秋刀鱼、青鱼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于降低胆固醇、凝固血小板、溶解血栓有明显效果,和大蒜一起吃,更有助于血液畅通。

(11)可以治疗艾滋病

更为神奇的是,我在网上发现,南非研究人员最近宣布,大蒜中的一种提取物可以治疗艾滋病。南非红十字儿童医院儿童外科研究室主任彼得维特对外宣称:他们用一种名叫爱莱欣的大蒜提取物,治愈了发生在儿童艾滋病患者口腔和喉咙部位的坎迪德感染。南非红十字医院给50名感染坎迪德的儿童艾滋病患者服用了爱莱欣,2至5天后,这些儿童口腔和喉咙部位的感染全部消失。彼得维特介绍说,大蒜的药用价值一直得到医学界的承认,但用于治疗艾滋病患者身上的感染还属于第一次,如果其功效能够得到进一步证实,对于那些艾滋病患者将是一个福音。

三、食用大蒜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好的事物都有不好的一面。我要给同学们提醒的是,大蒜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吃多了大蒜也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大量食用大蒜还对眼睛有刺激作用,容易引起眼睑炎、眼结膜炎。每天1次或隔天1次即可,每次吃2~3瓣。大蒜更不宜空腹食用,胃溃疡患者和患有头痛、咳嗽、牙疼等疾病的人,在患病时,不适宜食用大蒜。此外,大蒜适宜生吃。食用大蒜最好捣碎成泥,而不是用刀切成碎末。并且先放10~15分钟,让蒜氨酸和蒜酶在空气中结合产生大蒜素后再食用。

另外,因为大蒜有辛辣味,吃后会散发出强烈的臭味,生吃后,可以饮用牛奶,或者吃的时候搭配生蔬菜,吃后还可以在口中含茶叶、或用绿茶嗽口,这样就能迅速地缓解异味。

神奇的“脑控”技术 第8篇

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教授罗杰西·拉奥日前在该校进行了一次试验。拉奥坐在学校的实验室里, 头部通过电极与一台脑电图描记器相连。此时,在校园另一侧,拉奥的同事安德里亚·斯托克头戴一顶装有经颅磁刺激线圈的紫色游泳帽,线圈正好对准控制他右手活动的头部左运动皮层。

拉奥注视着电脑屏幕,想象自己正在操纵一个电子游戏,并在游戏中用右手发射火炮,此时他的手并没有动。脑电图描记器录取了拉奥“发射火炮”的脑电活动信号,并传输到斯托克头上的经颅磁刺激线圈,斯托克随即移动起右手食指,敲打了面前键盘的空格键。按照斯托克的描述,感觉右手不由自主地活动, 就像神经抽搐一样。

其实,拉奥试验中的“意识融合”概念已出现了40多年,这一学名为“脑机接口”的研究已取得诸多进展。在“脑机接口”概念中,“脑”指的是有机生命形式的脑或神经系统,“机”指任何处理或计算设备,其形式可以是简单电路,也可以是复杂的硅芯片。

脑机接口研究,是指从大脑中捕捉电波信号,然后由计算机翻译成指令,从而可以完成移动计算机光标,乃至操纵一台机械臂等动作。科研人员认为,随着脑机接口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迟早可以实现由一个大脑“影响”另一个大脑。

2013年2月,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米格尔·尼古莱利斯采用电子传感器捕捉到巴西一间实验室里小老鼠的脑活动信号,并通过互联网将其传输到美国一只小老鼠的大脑,结果美国小老鼠获得信号后模仿出巴西小老鼠的动作。最近,杜克大学实验室里一只猴子的脑电信号通过互联网传输到日本后,操纵了一台机械人的手臂。

大多数此类研究的目标在于帮助瘫痪病人重新获得某些活动能力,但生物伦理学家也对这种“脑控技术”可能会被应用在引起争议的领域表示不安。

一些人担心,脑机接口技术会被应用到军事领域,制造出 “动物士兵”,或者行动受控于人的“脑控士兵”。路透社表示,杜克大学的脑机接口研究便获得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资助,而拉奥的试验也得到了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和其他非军方联邦机构的资助。

谈到自己的最新试验,从事脑机接口研究已逾10年的拉奥认为,斯托克大脑中读取的只是简单的脑信号,而不是思想,这种“意识融合”试验无法不知不觉地用在任何人身上,更谈不到对他人进行“操控”。拉奥强调,这一研究在未来将产生巨大的应用价值。比如,当一架飞机上的飞行员丧失驾驶能力时,地面上的飞行员可通过脑控技术帮助机上的其他人操纵飞机降落。

不过,脑控技术最先可能在消费电子领域得到应用。利用这一技术,人们通过意念便可操纵智能手机发送邮件,或者调节音量大小。据悉,韩国三星公司正利用头戴式脑电图感应器,测试大脑与平板电脑的互动方式,而其他科技公司同样也在研发相似产品。

神奇的时间 第9篇

老木

吴金良

“您保重!”老木握着处长的手说。“嗯,好!”处长漫应了一声。握着的手松开了,老木觉得无话可说了。他暗恨今天这个差事怎么偏偏落到自己头上。处长出差,难道非要有人送才行吗? 难道非要我来送才行吗?处长的下巴肥厚而有光泽,微微向上扬着。拧着眉,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他把双手背过去,风雨衣的扣子全开着,被风吹得掀起一个角。真的是一副长者之风!老木不敢仰视,只好又讷讷着说了一句:“您一定多保重!”

“唔。”处长拧着的眉松了一下,眼睛看着远处。老木便也随着去看,什么也没有。

“车快来了!”“唔,快了。”处长点点头。

老木巴不得自己就是火车,赶紧把处长驮走了事。他知道处长为什么不高兴。首先,事前联系好的小轿车,临时送一个产妇去了医院,处长只好坐吉普车来车站。其次,上汽车前,在院子里见到局长,处长跑上去,大概是想告别一下再走。谁知局长却转身上楼了。而这一幕又偏偏被老木看个正着。这就使处长那可怕的浓眉一直拧着,也就使老木始终如芒刺在背,总觉得是自己得罪了处长。他暗自设计了不少幽默、诙谐、热情、豪爽的告别辞;结果连一个字也用不出来。除了“保重”,他再也想不出在送一个领导出差时还应该说什么才好了。

火车终于进站了。停车四分钟。老木急忙拎起处长的小小手提箱,谨慎地托住了处长的一只胳膊。他想过了,如果实实在在地去搀着处长,会使处长不高兴的:怎么,我已经老到要你来搀了吗?如果不做一点表示,又有失礼貌,显得太不尊重。所以他只能这样托着,才十分得体。处长老实不客气地让他托,却又不动:“再等一等,人多呢!”老木只好等。一手拎箱,一手“托”。

“您保重吧!”老木觉得终于到了最后的时刻,他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想起不少精彩得体的告别辞:“往北走,越走越冷。您小心些!”“唔唔。”“家里有事吗?要不要……”“不,不要!”

能想到的词又用光了,处长依然不动。老木觉得喧嚣的站台一下子变得无声无息了,巨大的、无边的沉默把他压得不敢呼吸了。

大约过了一个世纪,老木勇敢地看了看手表,好,还有一分钟!他如释重负般地吐了一口气,总算说出了早就想说的那句话,为了憋住这句话,他几乎尿了裤子:“好!处长,您请上车吧!再见!”

“再见!”处长迈开大步。就在这迈步的同时,好像踩到了一个电闸,站台上忽然响起了广播员亲切的声音:“旅客同志们,本次列车因故晚点四十分钟开出,请大家……”

【解读笔记】

[背景知识]

余华在《活着》的日文版序言中曾说过:“时间不仅仅创造了故事和情节的神奇,同时也创造了句子和细节的神奇。”读过《活着》的读者,或许会对这一说法有真切感受。其实,时间不仅对于长篇故事叙述意义重大,在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中,我们同样可以见识到时间所创造的神奇。

一般来说,微型小说在处理时间方面往往聚焦于主人公在某一瞬间的行为活动和精神状态,借助于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巧妙穿插,使有限的时空能展现出相对完整的故事。而精彩的“瞬间”如果能巧妙地表现为人物的心理时间,那将能更充分地展示出人物隐蔽复杂而又深邃的内心世界。

吴金良的微型小说《老木》可谓艺术地呈现人物心理时间的代表作,它充分显示出了时间对于表现人物心理的神奇效果。小说选择了火车站站台的场景,通过捕捉主人公老木给处长送行的短短几分钟里的尴尬心态,最大限度地展示了心理时间对于物理时间的拉长,既折射出官场的现状,也写出了非常普遍的一种人生的尴尬和无奈。

[内容梳理]

尽管只有短短几分钟,但以时间为序,小说还是可以分为列车进站前几分钟、进站后停车的三分钟和开车前的最后一分钟三个阶段。从一开始的“无话可说”,到后来“沉默把他压得不敢呼吸”,物理时间的几分钟,却让老木产生了“一个世纪”的心理感受。极短的篇幅内,作者精心安排了两人之间的四次“冷場”来展开故事,既通过对叙述节奏的巧妙控制,拉长了人物对心理时间的感受,也通过“冷场”的重复,逐步深化了主题。

1.第一次“冷场”:老木热情的告别与处长冷漠的回应

小说一开场,火车尚未到站,作者首先展示的是两人握手的画面:老木主动向处长握手告别,处长则是漫不经心的回应——“握着的手”很快“松开”,完全是一副冷淡、随便、敷衍的姿态。对于这个上级领导,小说运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借助老木的心理感受来刻画:“微微向上扬着”的“下巴”,“拧着”的“眉头”,“背过去”的“双手”。寥寥数笔,有动作,有神态,不仅准确而形象地勾勒出了处长作为官员的典型特征——略显傲慢、故作深沉、高高在上,也与老木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真的是一副长者之风!”体现了老木作为下属卑微的心理;“不敢仰视”的细节,生动表现出老木心有抱怨却又怯弱惶恐的复杂心理;“讷讷”则体现了他性格的老实木讷以及与领导独处时的不自然。当老木第二次说完“保重”时,处长“拧着的眉松了一下”,“眼睛看着远处”,这一细节再次把领导高高在上、若有所思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而老木“便也随着去看”的举动,则突出了他迎合领导的心理。

2.第二次“冷场”:老木“一个字也用不出来”与处长“可怕的浓眉一直拧着”

如果说两人的握手是开场第一个层次,既有外在动作也有内在心理,那么第二个层次则主要是老木的心理活动。作者打破了时间顺序,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借助老木的回忆和联想,倒叙了两人进站前的一些情况,也道出了处长不高兴的缘由:一是“只好坐吉普车”——“吉普车”当然没有“小轿车”有派头;二是处长想向局长告别时“局长却转身上楼了”的一幕恰巧被下属老木撞见。这里的补充,解释并回应了开头处长一直“拧着眉”的悬念,也解释了老木始终觉得“芒刺在背”的原因。“芒刺”的形象比喻,生动揭示了老木难受、自责、尴尬、惶恐的细微心理感受。提前设计好的告别辞,此时却“一个字也用不出来”,他想不出除了“保重”以外的说辞,这些都侧面衬托出本就自感低人一等的老木在撞见领导“出丑”后极度压抑怯懦的心理。此处可谓老木和处长间的又一次“冷场”,也是作者借由人物心理感受的呈现让小说的叙述节奏第一次减缓。

3.第三次“冷場”: 老木“谨慎地托住”与处长“不客气地让他托”

故事第二阶段是在火车进站后。“终于”一词,表现出人物急切盼望的心理。“停车四分钟”的交代,既表明物理时间的短暂,也与后文老木“大约过了一个世纪”的漫长心理感受形成对照。此处,作者将画面定格在“托”这一动作上,时间也仿佛凝固。这四分钟的等待,是整个故事中让老木感觉心理时间最长的一段,他既不知说什么好,也不知做什么好,只能极其尴尬地保持着既不让处长反感也不让自己显得失礼的这个动作。作者巧妙设计的这个“急忙”又“谨慎”的举动,既符合人物焦急却又谦卑、胆怯而又多虑的特定心理状态,也塑造出了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迎合领导的办事员形象。处长的一句“再等一等”,使得老木一手“拎”箱、一手“托”的画面定格,也让我们看到了两人间的第三次“冷场”。

4.第四次“冷场”:老木“用光”“精彩得体的告别辞”与处长“依然不动”

在这种极度尴尬而又压抑的情形下,一分一秒对于老木来说都是煎熬,时间已经成为了一种绝对的主观感受。终于,待他“觉得”到了最后一刻时,总算想起了一些“告别辞”。这里作者又特意安排了一场小丑式的独角戏——他一口气说完几乎所有的告别辞,可“处长依然不动”。一个无比焦急、煎熬、尴尬,另一个却全然不在意,两人间的第四次“冷场”也就此出现。这一刻,矛盾冲突到了极点,故事也被推向了高潮。开阔而喧嚣的火车站台和老木极度封闭压抑的内心形成了鲜明反差。连最喧嚣的站台也“变得无声无息”,作者把这种极度压抑的心理状态彻底写活了。当“巨大的、无边的沉默把他压得不敢呼吸”时,其心理时间也被拉伸到了极致——“大约过了一个世纪”,作者借由“一个世纪”的夸张表述,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其极度压抑、几近窒息的主观心理感受,让人颇有些技惊四座之感。而这,或许正是心理时间对于展示人物深邃心理的神奇之处。

[技巧点拨]

1.出人意料的“突转”式结局需格外关注

突转式结局往往紧随故事的高潮不期而至,它既能有力增强故事的张力,也更能引人深思。小说临近结尾处老木“勇敢地看了看手表”的举动,把他从主观的时间世界里拉回到现实。“为了憋住这句话,他几乎尿了裤子”的表述看似夸张,却把人物此前极度压抑的心理诠释得淋漓尽致。行文至此,老木终于可以讲出“再见”,透过作者的笔触,读者似乎也能真切感受到老木那“如释重负”的心理。然而,就在“终于只剩最后一分钟”时,故事结尾竟出现了意外的突转——广播中播出列车因故晚点四十分钟开出的消息。伴随着新的冲突出现,小说戛然而止,只留下无限的悬念耐人寻味,也让人不禁对老木的遭遇心生无限的同情。

2.分析人物要注意人物间的特定关系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形象的分析,既可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着手,也可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直接切入。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对不同人物或者说主次要人物之间关系的分析,同样也是把握人物性格的重要突破口。原本普通的“送行”这一生活场景,却因两人间的特殊关系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老木是下属,处长是上级,这种身份差异使得两人存在着巨大的心理距离,也使得老木的心理时间被不断拉长。下属与上级独处的尴尬处境,使得老木那种卑微怯懦、老实木讷的性格特征仿佛被置于放大镜之下彻底凸显出来。

[主题解读]

不论是人物关系的设定,还是叙述节奏的掌控,抑或是心理时间的展示,最终都服务于主题表达。作者通过特定人物的心理视角,着重展示了老木和处长之间巨大的心理距离,用细微的心理活动,艺术地呈现了短暂的物理时间向漫长的心理时间拉伸的过程,既真切表现了特定情境下小办事员面对领导时的尴尬压抑心理,也寓示了人与人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尴尬和无奈处境。

科学小论文-神奇的修剪器 第10篇

“妈,妈,快看看,这毛衣质量一点都不好,都起毛了,快扔掉吧!”眼看天气渐渐变冷,可衣橱里的毛衣又让我傻了眼。

“你这孩子,一点也不知道节约,你以为钱那么好赚呀!”

“那怎么办?”

“ 我当然有法子洛!”说着,老妈变法子似的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小的机子,打开开关,随着“嗡嗡”的声音,在毛衣上来回移动,嗨!还真别说,起毛的球球真的没有了,太神奇,太神奇了!

让我来研究一下,小小玩意竟有如此功能。我先把修理器的开关关闭,再把最外层的外刀网旋开,拔出来,然后再把最主要的圆刀拿出来,上面有着极其锋利的刀片,再往下就看见风叶,上面有着四块竖起来的板,打开开关就会飞快的转动,在风叶的最下面,有一个巨大的缺口,毛球就是从这里掉下去,掉进储物仓,保存在里面。

原来这个修剪器,由一个马达转动风叶,风叶连接着圆刀,风叶高速转动,外面的外刀网隔开了衣服和圆刀,防止直接接触衣服造成破损。外刀网上有许多小孔,在接触衣物时让毛球伸进外刀网,被圆刀直接割断,被割断的毛球从圆刀的旁边掉入下面的风叶上,风叶上的四块竖起的板子在高速的.情况下,像打羽毛球一样,把毛球“打”进储物仓。

是这样呀!让我试试别的衣物吧。我拿来冬天的棉袜,“嗡嗡”修理器开始运转了,这个也可以,很好用,不一会儿,我的棉袜就像新的一样了。我那双夏天穿的长筒丝袜也有好几个线头,也试试吧,“嗡嗡”刚一打开开关,那双薄丝袜,就被卷进去了,糟糕!好大一个洞,又要挨老妈一顿臭骂啦!原来,这个修理器只能修剪厚衣物,不能修剪薄衣物哦!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一把外刀网旋下来,这个修理器就不在转动啦。难道是没电了?那为什么刚才还转的那么快?经过我多次实验,发现风叶旁有个按钮,就像冰箱的灯一样,有个下压按钮。外刀网旋紧后,会把这个按钮往下压,压到最底部时,保护功能就会关闭,修剪器就会正常工作。

神奇的时间议论文 第11篇

虹膜的后面有一个椭圆形的晶状体,就是照相机的镜头部分,它通过边上的睫状肌调节,看近处的时候能够变凸,看远处的时候能够变平。哦,对了,大名鼎鼎的白内障就是晶状体“生病”变混浊的后果哟!晶状体后面的那部分空间就是一个“暗房”,照相机的底片就附在暗房的壁上——那就是眼睛的视网膜!当眼睛看到东西时,影像就投在视网膜上,刺激了视网膜上的细胞们,再通过视神经传到我们的总指挥部——大脑那儿啦。

角膜后面是棕色的虹膜,虹膜中间有一个圆圆的瞳孔,光线就是通过这里进入的,虹膜通过肌肉调节瞳孔的大小,就像照相机的光圈可以自由调节——烈日下,瞳孔会缩小,减少光线进入;阴暗处,瞳孔会放大,增加光线进入呢。这么说吧,我们的眼睛就像一只顶级照相机。所以,接下来让我带你去探究一下吧。

“咔嚓——咔嚓——”,我们的眼睑一张一合,就像快门在工作,“照相机”时时刻刻都在摄影哩。这样,我们就能看到这个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了!

小朋友们使用“照相机”时可一定要注视卫生啊!要是用眼过度,眼睛就会感到疲劳,“暗房”就会变长,我们看到的东西的影像就会投在视网膜前面,这就是令人感到恐怖的近视了。这时候我们就只能戴凹透镜——近视眼镜来纠正,使物体的影像重新落在视网膜上。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是你了解你心灵的窗户吗?一定不清楚吧。它前方凸起的地方是角膜,就像是照相机前面的镜片——我们常用眨眼睛来清洗它哦。有少数小朋友是远视眼,那是物体的影像落得太远,到视网膜后面去了,这时你就只能戴凸透镜——远视眼镜了,使物体的影像重新落在视网膜上,这样,看到的世界才正常哦。

神奇的火柴棒六年级数学论文 第12篇

火柴棒到处可见,用它来做游戏,简便易行,妙趣横生。而游戏时,你必须认真思考,探索规律,因此被人们公认是一项有利于训练思维,增长智慧的益智游戏。

暑假里,我闲着没事干,随手打开书橱,拿了几十本我哥哥那时候的奥数书,要知道,我哥哥那时候特别酷爱数学,其中有一本名叫《神奇的火柴棒》里面都是让我们思考关于火柴棒的一系列题目,我翻开第一页,一道火柴棒的`题目映入我的眼帘,上面写着一道题目17+41+1=72,要求只移动一根使火柴棒的等式成立。

我便开始思考起来,首先想到的是答案72不变,17的下面加上-就变成了12,12+41+1=72?不是,看来不能这样一个一个的试看。只有从个位着手了!7+1+1=9,如果进位的话还相差3。我就想到了41的4,如果把1移开个位上7+4+1正好等于12,然后再考虑1往哪移,在这到题目中,1只能放在两个7的下面变成12+4+1=72或变成17+4+1=22看来是第二种行得通,由此得来答案17+4+1=22。

神奇的蝌蚪 第13篇

神奇的蝌蚪

二、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蝌蚪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知道蝌蚪长大后变成青蛙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学会爱护它们。

2. 饲养蝌蚪,观察记录其生长过程,,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并用图画、符号、相片、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来记录。

3. 增进孩子与小蝌蚪之间的互动,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界动物探究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的喜爱。

三、参与人员

1. 5 ~ 6 岁学龄前儿童 33 人

2. 教师6人

3. 家长42人

四、活动准备

1. 活动场地: 户外、教室

2. 教学手段: 户外游戏、小组活动

3. 教学工具: 项目横幅及旗帜、小漏网( 15个) 、盆子( 6个) 、鱼缸( 3个) 动物图片( 24张) 、奖品若干、动物头饰( 33个) 、遮眼罩( 3个) 、标签贴若干

4. 教师分工: 方案制定、现场指导、游戏道具制作

5. 社会资源布局: 活动邀请了长沙市园林局相关工作人员和家长参与其中。

五、活动实录

活动( 一) 分班讨论确定活动主题

目的: 儿童参与讨论,作为活动设计的主角,在后续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会更高。

步骤:

1. 孩子各自表述自己想要与哪种动物做好朋友。

2. 教师记录,儿童集体讨论,最后确定蝌蚪为本班小朋友的自然伙伴

活动( 二) 人员招募

目的: 招募时,儿童会清楚自己的任务、在活动中担当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做好铺垫。

步骤:

1. 教师依确定的主题设计活动框架,与孩子们沟通交流后,招募人员。

2. 全班孩子踊跃报名,全体参与本项活动。

活动( 三) 相关知识准备

目的:

1. 初步了解蝌蚪的外形特征

2. 了解蝌蚪的生长过程

步骤: 通过图片、ppt教师引导孩子们一起观察、认识蝌蚪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发育过程、生长阶段和饲养管理知识。

活动( 四) 户外观察蝌蚪

目的:

1. 实地寻找、观察蝌蚪及它们的生长环境

2. 培养儿童动手能力

3. 增进孩子们对蝌蚪、对大自然的情感,促进亲子互动。

步骤:

1. 人员分组: 全体参与人员分成3个小组

2. 准备道具: 盆子、鱼缸、小漏网

3. 活动过程

( 1) 各小组孩子和家长一起观察小蝌蚪的生长环境,仔细观察小蝌蚪在水里的活动。

( 2) 请蝌蚪到我家,在不伤害蝌蚪的前提下,用漏网捞起、小蝌蚪,放到准备好的桶子、盆子里。

( 3) 孩子和老师一起近距离观察小蝌蚪: 看看他们是什么样子? 什么颜色? 身体是硬的还是软的? 能看见小蝌蚪的眼睛吗?小蝌蚪有嘴巴吗? 长在了哪里?

活动中,有的孩子观察到“它的身体软软的,像果冻,放在手心痒痒的! ”孩子们对真实的蝌蚪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有了保护蝌蚪的欲望,不时有孩子提醒同伴不能在手上看太久,生怕蝌蚪离开水的时间长了会死掉。

问题与建议: 因队伍较大、游览车容量有限,大家只能分批次抵达活动地点。由于孩子们非常兴奋,下车就直奔溪边,老师还没来得及组织,就直接投入到活动中去了。建议选择活动点附近空旷地集中,以组为单位进入活动区域。

活动( 五) 亲子游戏———小蝌蚪找妈妈

目的:

1. 促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了解

2. 密切孩子与家长的亲子关系

步骤:

游戏准备: 蝌蚪头饰、眼罩、青蛙头饰

活动过程: 孩子带上蝌蚪头饰及眼罩,家长带青蛙头饰,青蛙妈妈们围成一个圈,小蝌蚪用手来摸找自己的妈妈,青蛙妈妈不可以发出任何声音。在整个活动中孩子和家长都很开心,积极投入。

问题与建议: 孩子在游戏过程用手摸分辨家长时,有些害羞、胆怯,普遍放不开可在游戏开始前作好充分的破冰活动,已让家长和孩子相互熟悉。

活动( 六) 亲子游戏———动物猜猜猜

目的:

1. 锻炼儿童整合判断能力

2. 感受亲子相处的快乐

步骤:

活动准备: 动物图片24张

活动过程: 分组进行比赛,每组6个家庭,老师负责出示图片,家长对图片上的动物习性、喜好进行描述,不能说出动物的名字中的任何一个字,先猜中的孩子获胜。

效果: 基本达到活动的预设目标,孩子和家长都乐在其中。

问题与建议: 这个游戏段,即将下雨,游戏进行得比较匆忙,大家不够尽兴。

活动( 七) 饲养蝌蚪

目的:

1.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2. 感受生命演化历程

活动准备: 记录卡、孩子分组、轮值表

活动过程: 孩子每天观察蝌蚪,用图画、文字( 拼音) 等方式记录其生长情况,教师拍照记录。当值小朋友负责喂食,教师协助换水。孩子们用心照顾新伙伴———小蝌蚪,耐心为它们喂食,细心观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了蝌蚪蜕变成青蛙的全过程。孩子们对蜕变过程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活动( 八) 放归青蛙

当蝌蚪逐步变成青蛙之后,我们再次组织孩子们去户外活动地放归青蛙,让青蛙回归自然。

六、作品展示

1. 活动图片展

2. 幼儿观察记录图画日记

3. 手工创意展

七、总结讨论

( 一) 关于活动设计的反思

1. 我们的周边已没有稻田,加之参与人数较多,做不到每天组织孩子们去自然环境观察,如果能去稻田、溪边、池塘等地,在自然环境中了解、观察小蝌蚪的成长,活动效果会更好。因为饲养环境的局限,有些小蝌蚪、小青蛙最终没能回归,令人遗憾。

2. 青蛙放生后没法继续跟踪观察,如果能继续观察记录青蛙的生长和生活就更好了。

( 二) 关于组织管理与反思

户外现场活动组织可以更为紧凑、有序。

( 三) 教师的发现与成长

教师们在此次活动中,应变能力、驾驭能力得到提升,更善于观察捕捉有效信息。

( 四) 儿童的发现和成长

经过这次活动,孩子们更富有爱心和耐心了,每天一早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小蝌蚪,他们观察得非常仔细: 是否长大了、哪只开始长后退了、又长前腿了、尾巴开始掉了……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兴高采烈的跑来告诉老师。午饭后,会把自己吃的饭留点来喂小蝌蚪。将小青蛙放生的时候,非常的不舍,放生好长一段时间后都在念叨要去看望小青蛙。有个小朋友说: “以后我都不吃青蛙了,说不定是我们养的那些青蛙。”

( 五) 家长的发现和感言

活动后,家长们都说: 孩子们更懂事了,知道爱护身边的动物、植物,也会关心身边的人、事。像模像样地告诉家长说: 青蛙是益虫,是人类的好帮手了,我们要保护它们,不能伤害它们了。

神奇!职场妈妈的时间管理术 第14篇

化“焦虑”为进步的决心

吉田穗波是一位生活在东京的职场妈妈,从名古屋大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便在位于东京银座的妇幼综合诊所成为了一名妇产科医师,工作十分忙碌。

和其他结婚后就辞职的日本女性不同,吉田穗波既享受为人母的感觉,也热爱自己的工作。她自己就有三个姐弟,所以一直想做“儿女成群”的妈妈,和丈夫结婚后就计划着至少要生三个孩子。

然而,真正升级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后,吉田穗波发现当一个职场妈妈非常不容易。既要兼顾工作,又不能放弃家庭,她每天不得不花三个小时奔波于家、托儿所和医院之间,疲惫不堪。孩子和工作挤占了吉田穗波的全部精力,完全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但奇怪的是,越是忙碌,她心中就越是有一股冲劲想做点什么,也越清醒地意识到时间正在日复一日地不断流逝,心中焦虑不堪。

2004年,大女儿因肺炎引发气喘,不得不住院治疗,原本就十分紧凑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吉田穗波的“焦虑症”彻底爆发了,她把自己关在医院的厕所里崩溃痛哭,恨恨地想:“一天为什么只有24小时?根本不够用啊!”她突然有些理解身边的女性朋友为什么大多选择了做全职妈妈,因为做一个职场妈妈的难度系数实在太高。

那天晚上,吉田穗波躺在床上想了很多,既然一天只有24小时的现实没法改变,可以改变的唯有她自己:“凭着这股冲劲,成为更优秀的人,没准可以化逆境为助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吉田穗波下定决心去美国哈佛留学。事实上,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在工作中,她面对病人时总会犹豫A治疗方案和B治疗方案哪个更适合。尽管根据经验,她也许能快速判断出A方案更适合,但只有拿出统计资料,才能用科学根据说服病人。无奈的是,日本女性医疗领域的研究基础仍然匮乏,常常找不到让人信服的统计资料,所以她一直很想去哈佛进修。

然而,去哈佛留学的想法除了获得了丈夫的支持,身边的大部分朋友都表示反对:“孩子还那么小,你哪有时间准备考试?”“不如等孩子长大,再去实现理想吧!”

吉田穗波也清楚,友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在作为职场妈妈的忙乱中,她也越来越了解人性:人啊,就是时间越不自由,越有冲劲想干大事的一种生物!越是急着出门,越是特别想整理桌子;越是加班工作,越是特别想学点英语……如果一天24小时任君自由支配,如果没有孩子需要照顾,没准她会干脆选择闲情逸致地喝杯咖啡,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充满斗志、热血沸腾了。

所以,在吉田穗波看来,“没时间”的焦虑感恰恰是激发人们斗志的特效药,这股斗志可不是一直都有的,等孩子长大了、等自己有时间了,这股斗志可能也就烟消云散了。趁着自己斗志昂扬的时候,她决心不辜负自己的一腔热血,先勇敢地踏出第一步。

改变思路“多管齐下”

然而,当吉田穗波斗志昂扬要准备留学事宜时,她却发现自己怀上了第三胎。换做别人,大概要对留学的事情从长计议,要么选择留学结束再生孩子,要么选择孩子出生后再去留学。但吉田穗波思来想去,拿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方案:不去考虑先做哪个,两件一起搞定!因为人生只有一次,一件一件按顺序来做,根本不够实现那么多理想。

打破常规思路后,吉田穗波发现生活变宽阔了许多,“多管齐下”的决定让一天24小时都被有效地利用了起来,完全没有被浪费。比如,吉田穗波在工作、带娃、怀孕的同时准备留学,身在一线治疗病人能让她时刻记得留学的目的,保持高昂的斗志;下午六点半要接孩子能让她专注工作,提高效率;有孕在身让她更加注意饮食,健康的身体也让她更有体力工作和学习;家里到处贴满英文单词,能让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工作、带娃、备考,数种状态互相切换,能有助于她摆脱压力。

当然,这种“多管齐下”的行事方式虽然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也会不可避免地让生活看上去乱成一团。所以,在选择这种时间管理方式的同时,必须放弃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心理,做好面对事务乱成一团的心理准备。

因此,为了多元利用时间,她强迫自己把完美主义放到一边,把“必须完美完成”的信念改成“做一点是一点”,生活中的很多事看起来就立马不一样了。

比如有一次,吉田穗波很想参加一场晚上7点到9点的读书会,但她必须在晚上8点前回到家里陪孩子。换做别人,也许就选择放弃了。但吉田穗波还是去了,她只参加了40分钟的读书会,在回家的路上她告诉自己:“有40分钟的收获,比完全没去强太多了!”正是这种“做一点是一点”的信念,让她慢慢摆脱了焦虑,稳稳当当地完成生活中每一次力所能及的改变。

时间有多金贵,成为妈妈以后才有了深刻的体会。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她开始琢磨:既然24小时的长度变不了,使用密度是不是可以提高?同样是一分钟,怎样才能用得更有价值、更精确?

为此,她开始练习一心多用,学习善用碎片时间的技巧,为此她的时间计划表甚至细分到15分钟。比如,她会在晾衣服的时候想着怎么回电子邮件,会利用诊所午休时间填写孩子托儿所需要的文件……走路、等车、上洗手间、晾衣服、收拾餐具……所有这些不方便拿纸笔的时刻,吉田穗波都没有浪费,会用来练习听力,或者思考回信、报告,这样下笔更快,可以省去一边想一边打字的时间。

众所周知,妈妈们能自己掌控的时间会变得特别少,因为不管做什么,都有可能被孩子干扰。为此,她每天和孩子一同入睡,清晨3点就起床,那么到孩子起床之间的三个小时就是完完全全不被打扰的时间。这样一来,每天凌晨3點到6点和每天通勤的3小时就成了她的固定念书时间。

nlc202309090928

当然,时间算盘算得再精,现实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有时候,精疲力尽回到家,孩子哭闹着要抱抱,会让她感觉特别累。但本着“做一点是一点”的信念坚持下去,积少成多的数量也是很可观的,因此她仍然认为“多管齐下”利大于弊。

花钱买时间一点也不亏

时间过去了近三个月,吉田穗波的留学备考进入了非常关键的时刻。虽然她已经很努力地进行时间管理,但家里的琐事实在太多,让她有些疲于应付。比如早睡早起虽说乍看之下匀出了大段时间,但如果不改变应办事项的总量,就只是把晚上该做的事挪到早上做罢了。

每天,从进家门到睡觉,吉田穗波要准备晚餐、吃晚餐、收拾餐桌、把晾干的衣服收起来、折衣服、收纳衣服、洗澡、洗衣、准备隔天托儿所要用的东西、检查联络簿、回电子邮件、填写文件交给托儿所和公家机关等等,做不完的例行公事。大女儿出院后需要在家休养,吉田穗波只能经常请假回来照顾,导致那段时间得到的工作评定很低。丈夫也在医疗系统,责任不小,不能请假;爸妈住得远,又还没退休,只有假日能来帮忙;公婆住的城镇,开车要两个小时才能到,而且也不能經常麻烦两老帮忙。

此时此刻,吉田穗波才意识到,如果不能创造出更多的空余时间,自己引以为傲的时间管理术也不过是空中楼阁,经不起考验。为此她开始认真思考是否需要花钱雇一个人来帮忙干家务。

说实在的,走出这一步对于吉田穗波来说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因为在日本,做家务是主妇们相当重要的日常工作,有很多人都认为每顿三菜一汤才算做饭,家里纤尘不染才算干净,孩子一定要亲手带大才会长得好等等。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让吉田穗波即使再疲累,也从没想过花钱雇人帮忙,因为那会让她有愧疚感,而且也没有富裕到可以随意请保姆的地步……不过最后,她不得不承认光靠自己无力应付,决心请人。

吉田穗波请了明美太太来家里帮忙洗衣服、做晚餐和照看孩子。明美太太是个家务能力一流的“超级主妇”,大女儿跟她熟悉后,还会笑着送妈妈上班。这样一来,吉田穗波要做的事情总量就少了,多出了更多时间工作、学习。她也慢慢发现,以前那些束缚自己的规矩其实都是“别人的常识”,作为一个家庭的照料者,她可以、也应该“自定规矩”。

当然,作为妈妈也有很多事情是“不能被替代的”,比如她会坚持帮孩子选择吃哪些食物更营养,并每天亲自列菜谱给明美太太;比如和孩子们每天的聊天、讲故事她也一定会亲力亲为。

吉田穗波见过很多忙碌的父母,即使没时间也要拼命做饭,结果吃饭时间延迟,难得做出的一桌菜却要催孩子狼吞虎咽。与其这样,何不吃别人做的饭呢?这样,空下来的时间可以不疾不徐地和孩子一起享受美味佳肴,一家人开开心心地交流。她认为这样的时光更加充实,也更有意义。

作为妈妈应该做“不能被替代的事”,剩下的事如果经济方面没什么大问题就外包吧!因为花钱买时间真的一点也不亏,省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提升自己,让自己时刻准备着抓住生活中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认清了这个道理后,吉田穗波做选择时也不再以“实惠”、“省钱”为第一原则。有时,她也会买贵一点的车票。比如,在普通车上要站二十分钟,耗费时间精力,不如花钱坐贵一点的新干线,舒服坐着,就能用这段时间静下心来读书。

凭着这股钻研精神和不懈努力,吉田穗波竟然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就成功考入了哈佛。其间,她的第三个女儿也平安降生。于是,吉田穗波带着三岁、一岁和一个半月大的三个女儿,和丈夫一同前往波士顿。两年后,她取得了哈佛学位,还怀上了第四胎。

如今,吉田穗波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如愿成为日本国立保健医疗科学院生涯健康研究部的主任研究官。她还利用闲暇时间写了一本分享自己时间管理心得的书——《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并且,在这本书出版之际,她的第五个孩子出生了。

吉田穗波的经历对于普通职场妈妈们来说简直像传奇故事一样神奇,人们惊叹于她如何在养育五个孩子、全职工作的同时还能完成那么多梦想。吉田穗波却告诉大家,只要懂得改变思路、善用时间,她能做到的,任何职场妈妈其实都能做到。

编辑/王晓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神奇的时间议论文】相关文章:

神奇的时间布范文06-06

神奇的植物王国论文06-21

神奇的皮肤06-23

神奇的土地06-24

神奇的苹果琴06-12

神奇的鱼竿作文05-23

神奇的叶子(美术)06-05

神奇的画笔作文07-04

神奇的课桌作文07-04

神奇的面汤作文07-05

上一篇:月度优秀员工表扬决定下一篇:计算机软件专业个人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