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技师工作室制度

2024-06-09

首席技师工作室制度(精选8篇)

首席技师工作室制度 第1篇

一季度工作小结

进入2014年一季度以来,本人认真学习公司的各项文件精神,深入细致地领会精神内涵,切实提升个人的思想素质。在机电制修中心领导的部署下,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立足岗位、安全高效地完成任务。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尊师教徒,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大胆改革创新,把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工作中,切实起到一个技术骨干的作用。下面本人就从三个方面对一季度的工作作以总结。

一、安全生产方面

本人认真学习各项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按章作业,围绕着岗位工作的性质,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由于工作车间空间小,工作环境有限,再加上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如果精力不集中,就有可能出现碰手刮脚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每位员工必须时刻绷紧安全弦。每位员工的心中,再把有限的空间加以整改,利用待修设备与完好设备分层次排放,扩大工作空间,创建安全的工作环境,杜绝出现工伤的现象。由于固定设备的陈旧与老化,始终影响着工作的正常进行。经过车间领导的研究,同意把月检制度改为日检制度。这一举措既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又能较高的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安全生产也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二、学习带徒方面 一季度本人不间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掌握更多的特长。从煤矿设备来说,种类繁多,性能各不相同,结构原理也有差异。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了解掌握其中的性能结构和原理,才能更大程度地完成修复任务,投入生产中才能放心。现在的煤炭生产,大量的投入先进机械化设备,任凭单一的工种不可能完全修复,需要几种不同专业配合工作。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掌握多元化知识,才能适应科技的发展。在我学习的同时,也会毫不保留的把我所学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新工人,并与他们一起共同进步,从而使他们能够很快的独立工作,发挥骨干作用,为我单位创造效益,得到了职工与领导的好评。

三、小改小革方面

本人作为机电制修中心的一名职工,积极响应矿领导的号召,开展小改小革创新活动,用所学的知识给工作创造便利条件,用经验改出有利于提高生产的方法。在一季度,我参与完成的几项创新得到了领导的认可,给生产节约了成本。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个人思想素质,诚恳待人、刻苦钻研,积极服从领导的安排,尽最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日常维修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技术交流和创新,完成多项设备的更新改造任务,为公司增砖添瓦。

张传东 2014.6.30

首席技师工作室制度 第2篇

—某同志推荐材料 某某,男,汉族,1977年5月出生,大专文化,化工总控工技师,某公司催化车间班长。他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和人民,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精神为指导,爱岗敬业,勤恳工作,严于律己,竭诚奉献。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工作在生产一线,深挖潜能,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在工作中不断探索,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攻艰克难,迎难而上,面对困难从不退缩,正因为他的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才铸造了今天的辉煌。

他在工作之余不忘学习,博览群书,勤学好问,尤其是化工方面的理论知识,学而不厌,他的这种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每位职工,为创造学习型班组做出了贡献。作为一名老兵,他戒骄戒躁,为人随和,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严谨、细致、求实的态度,为打造高效一流的团队而做出了努力。

他敢打善拼,敢于并且能够啃“硬骨头”、“打硬仗”,在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锐意创新、不断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2007年8月催化装置的加工量由7万吨改造成20万吨,原来的分馏塔的塔盘已不符合生产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更改,他参与了塔盘的设计,把原来的浮阀塔盘改造为立式塔盘,立式塔盘的开孔率比浮阀大,这样以来就满足了气相的上升和液相的下落,增强了分馏塔的精馏效果,保证了产品的合格率,为公司节约了20多万元。

2008年7月,由于催化裂化原料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汽油碱洗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导致了汽油的硫醇不合格,产品难以销售,为了解决此问题,他绞尽脑汁,查阅资料,到周边的同行业中学习考察,最后又他牵头负责改造了汽油的精制,采用了最低碱量循环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汽油中硫醇的含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减小了汽油的销售压力,为公司产品质量的提升做出了贡献。

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做为一名技术骨干,他对自己的绝活本领毫不保留,对待自己的徒弟总能言传身教,细心讲解。在他的不懈努力努力下,他的20名徒弟已经能独挡一面,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3名徒弟已经走上了管理岗位,他为公司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身为兵头将尾,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认真学习领悟QHSE的理念,始终坚持安全大于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注重工作中的细节,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消除职业健康危害,为职工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首席技师工作室制度 第3篇

自1991年进入公司后, 宁允展一直扎根生产一线, 目前主要从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研磨、装配工作。从业24年来, 他立足本职, 兢兢业业, 从他手中出去的产品创造了10年无次品的纪录, 为高铁列车的高质量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分别获得2006年、2011年公司生产质量标兵。

钻研, 打破瓶颈难题

2004年, 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开始由国外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 而转向架构架上的“定位臂”则是转向架的核心部位。正是这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的“定位臂”, 一度成为高速动车组试制初期困扰转向架制造的巨大难题。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200多公里的情况下, 定位臂的接触面要承受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 定位臂和轮对节点必须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 否则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

唯一可行的操作方法就是手工研磨。然而经过机器粗加工后的定位臂, 留给人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 也就是一根发丝的直径。在当时, 国内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操作技术经验, 宁允展主动请缨, 向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发起挑战。打磨机以300多转每秒的转速高速旋转, 一旦磨小了, 精度达不到要求, 不慎磨大了, 动辄十几万的构架就会报废。经过无数次反复研究试验, 宁允展仅用一周的时间便掌握了外方熟练工人需花费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 打破了这一瓶颈难题, 他研磨出的定位臂受到外方专家的高度肯定。

在高速动车组进入大批量制造阶段后, “外方”的研磨方法已经不适应企业生产需要。宁允展将目光瞄向研磨工艺。他反复摸索, 试验了近半年时间, 发明了“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 采用分层、交错、叠加式研磨, 将定位臂接触面织成了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这一研磨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 接触面的贴合率也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 这项绝技被纳入工艺文件, 应用到现场生产, 使长期制约转向架批量制造的瓶颈难题得到破解, 为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高质量、高产量的交出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研磨的定位臂, 已经创造了连续十年无次品的纪录。目前, 就定位臂研磨而言, 在国内能够在0.05毫米的研磨空间里进行打磨作业的只有宁允展一人。

创新, 做“万众创新”代言人

宁允展出身钳工, 但他自学了焊工、电工, 是高速列车转向架生产的“多面手”。突破常规、寻找更好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 这成为他工作中始终如一坚持的原则。转向架检修加工部位容易损伤, 由于精度要求高, 修复起来非常困难。而一个加工件动辄上万元。针对这一突出难题, 在行业内没有先例可以参照的情况下, 宁允展将自己的研磨技术和焊接手法巧妙结合, 独立发明了一套“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 修复精度最高可达到0.01毫米, 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5, 能够有效还原加工部位, 这一操作法被中国南车认定为集团级别的“绝招绝技”。而他利用空闲时间研究出的“折断丝攻、螺栓的堆焊取出”操作法, 适用于所有螺纹孔的检修或者新造过程, 适用于全部具有螺纹孔的产品, 具有非常广泛的推广价值, 这项在行业内被广泛认可的“绝招绝技”, 成为解决相关难题的必备“武器”。

平凡中铸就伟大。宁允展善钻研、爱钻研的性格让他不断承接公司大量颇具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生产制造攻关课题项目。在构架加工初期, 如何保证加工铁屑杂质排出、如何确保构架空气室内无铁屑等杂物?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构架生产的难题。作为公司提高产品质量的大师级人物, 宁允展认真研究分析了各车型构架内腔结构, 决定通过技术革新从根源上避免铁屑等杂物进入空气室内。他结合各车型构架特点, 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 经过上百次的试验和改进巧妙地制作出了多套防护空气室工装, 有效地避免了构架加工空簧孔时铁屑进入空气室内。空簧孔防护工装在各车型构架生产中得到应用及推广, 并在高速动车组和出口产品上广泛应用, 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多次表彰。

能够立足岗位主动工作, 解决多部门无法解决的难题, 这也是宁允展的工作理念。当广州地铁6号线构架上二系空簧安装座1/4′BSPP管座螺纹损伤, 无人员能修复构架即将面临报废时, 宁允展自告奋勇, 结合构架结构特点和螺纹孔缺陷类型, 利用精湛的操作技能研究出了一套独特修复方案, 该方法纳入公司级“解决技术难题库”。其中, “一种轨道车辆构架空簧孔防护装置”“350公里速度等级克诺尔夹钳开口销开劈工具”等2项发明通过专利审查, 获得了国家专利。一种转向架衬套退卸力判定装置专利初审已通过, 这些发明每年能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 为企业精益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宁允展的理念是“工匠就是凭手艺吃饭”。2012年, 他在家自费购买了车床、打磨机和电焊机, 将家里三十多平米的小院, 改造成了一个小“工厂”, 成为他业余时间钻研新工装、发明新方法的第二厂房。凭借这种创新创造、探索不止的劲头, 宁允展成为企业“万众创新”当之无愧的先锋代言人。

奉献, 授业解惑育人才

作为高铁研磨的第一把手, 宁允展当上了研磨班的班长。可没过几年, 他主动辞去了班长职务。他认为一心扑在一线更加适合自己。之后, 宁允展潜心研究工艺改进和工装发明, 将多数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怎样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上, 做起了生产线上的“疑难杂症”处理专家。

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如何将自己的所学所获最大化地奉献给企业, 宁允展一直在思考——将自己多年摸索出来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年轻的同事是他作出的选择。多年来, 宁允展一方面不断为自己充电, 一方面将自己的经验无私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在他传帮带的徒弟中, 1人成为高级技师, 2人成为技师, 5人成为高级工, 2人成为中级工, 这些人均成为生产一线的骨干, 通过这种无私传授, 宁允展为企业发展培养输送了多名优质的制造技术人才, 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来自基层的一股动力, 他所带领的团队也由此成为基层互帮互助、凝心聚力的典范。

一心一意做手艺, 不当班长不当官, 扎根一线24年, 宁允展与很多人有着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 但我的产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这一点, 需要一辈子踏踏实实做手艺。”这是宁允展的信条。

从“最笨临时工”到“首席技师” 第4篇

范丽锋的心里很难受,有几次躲着大哭。他回忆说:“虽然师傅说我笨,但他是刀子嘴豆腐心,他见我年纪小,夏天就安排我在室内干活,那样会凉快些。”

焊工有个最基础的技术练习,是把两块钢板焊接起来,其他人基本都是一次合格,但范丽锋焊接的钢板却一次次被师傅退了回来。他不服气找到师傅理论:“明明已经焊牢了,怎么就不行?”师傅指着他的“产品”说:“表面凹凸不平,里面还进很多气泡。我们做的是石化压力容器,压力一大,就容易爆炸,如果这是出厂产品,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范丽锋找来很多废旧的铁板,一遍遍地练。随着练习的增多,他焊的钢板接缝也平整光滑了。

整整两年的时间,除了春节,他没回过家,没休过一个双休日,所有的空闲时间全用在了学习上。两年刻苦钻研练习终于有了收获,方师傅也欣喜地发现,往日笨手笨脚的小徒弟,不仅赶上了大家,力气也变得大了。

范丽锋利用周末自学焊接理论知识,先是拿到了大专文凭,又报考了宁波大学焊接本科班。他说:“我理论基础差,多学学总是有好处的。现在的企业都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如果一线工人适应不了新技术,总有一天会被淘汰的。”

勤学苦练加上理论知识的不断充实,范丽锋的技术越来越精湛,成为了公司电焊工中的佼佼者。公司承揽了美国的一个业务,产品执行美国压力容器标准,而在全公司100多名焊工中,只有范丽锋一人能做。究竟这活有多难?具体说,焊接一个20米高、直径5米的压力容器罐,外观焊缝误差必须控制在0.5毫米以内。最关键的是,必须一次完成,不能打磨再加工。范丽锋做到了。

范丽锋过硬的技术让他赢得了浙江省2013年企业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焊工赛区)第一名,不仅拿到了省政府颁发的8万元奖金,还被授予“浙江省首席技师”和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称号。

首席技师工作室制度 第5篇

沪工总经〔2008〕233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和上海市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研究决定,在本市企业中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并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市九次党代会精神和市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紧紧围绕本市“十一五”时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任务,在企业中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进一步创造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地位,充分调动广大技能劳动者学技术、比贡献的积极性,进一步形成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围绕“‘十一五’期末,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25%,到2012年将力争达到30%左右”的目标,在本市各类企业中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到2012年,本市制造业80%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施行首席技师制度;到2015年,本市制造业80%的大中型企业施行首席技师制度;首席技师“高师带徒”结对率达到100%;首席技师岗位津贴实施率达到100%。通过几年的努力,在市和区县局、集团公司树立一大批行业、职业和工种的技能领军人才;树立一大批岗位技能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努力形成高技能人才层出不穷、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良好势头和氛围。

三、实施办法

本意见所称首席技师,是指本市技能劳动者队伍中具有高超技能水平、良好职业道德、丰富实践经验,组织能力较强、贡献突出,在本行业、本企业、本专业(或工种)中影响较大,能够起到技能引领人作用并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高技能领军人才。

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首席技师的培养。要坚持围绕企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以高精尖设备操作维修、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等岗位为重点,培养企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要紧密结合职业生涯设计,以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职工为重点,使培养对象能够迅速成为生产业务骨干;要特别注重培养一线的生产技术骨干,鼓励一线职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要着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技能水平,注重搭建不同层次技能人才快速成长的平台,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学习知识、钻研技能、奉献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

(二)首席技师的选拔。首席技师应具有技师职业资格3年以上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1年以上,目前在一线岗位上直接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企业技术改造、引进高新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使用中,掌握关键技术,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能够排除重大关键技术障碍、重大安全隐患,消除质量通病,对提升产品质量有突出贡献的;

2、个人职业技能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市内同行业中处于拔尖水平,并在生产实践中作出突出贡献的;

3、刻苦钻研技术,具有绝招绝技绝活,创造了行业、企业公认的先进操作法,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出突出贡献的;

4、积极参加合理化建议、双增双节、小改小革、节能减排等活动,多项成果获奖,经济效益显著,在创造发明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

5、发扬团队精神,传技艺、带高徒,在组织攻关、培养技能人才等方面成绩显著,为提高团队技能作出突出贡献的;首席技师的选拔应坚持德才兼备、好中选优、公开透明的原则,确保选拔对象的先进性和选拔程序的规范性。选拔对象必须经过公示,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具体选拔程序和选拔办法由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三)首席技师的管理与使用。首席技师实行企业管理、行业指导、市首席技师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首席技师由企业聘任,一般以两年为一个管理期,可续聘续任。要充分发挥首席技师的作用,注意把首席技师安排到关键生产技术岗位,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在承担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任务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先进操作法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和组织推进作用。要积极开展“高师带徒”活动,首席技师每人每年结对带徒不少于3人,在管理期限内帮助徒弟技能至少晋升一个等级,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四)首席技师的激励。坚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提高首席技师的地位,发挥首席技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技能人才争先创优。要在企业中实行首席技师岗位津贴,津贴标准一般不低于1000元/月。特殊行业、特殊工种开展以高技能人才个人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技术工作室、生产团队等工作的,可以参照首席技师制度享受岗位津贴;有条件的企业要为首席技师开展技术攻关提供资金、工具设备、场地、人

员等方面的支持。要积极为首席技师创造交流学习、培训考察、体检休养等条件。对于首席技师的非职务发明,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的,鼓励企业建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首席技师在管理期内,可根据企业需要和本人意愿暂不办理退休手续(可参照市政府关于高技能人才的有关政策)。

四、具体要求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单位要站在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将组成上海市首席技师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定期研究和部署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工作,做好指导服务、管理协调、总结表彰工作。从2009年起,将每两年在实施首席技师制度的企业中择优选拔表彰“上海市十大首席技师”,由市总工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国资委颁发证书,并给予相关待遇,具体选拔表彰办法另行制定。对于贡献突出的首席技师,优先授予各类荣誉称号。上海市首席技师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总工会。

各区县局(产业)工会、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相关局、集团公司劳动人事部门要组建相应管理机构,结合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实际,突出重点,加强对推行首席技师制度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

各企业要建立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工会配合,共同推进的工作机构;要结合本企业实际,研究制定本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及实施办法。企业行政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切实建立首席技师岗位津贴制度,努力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企业工会要积极主动配合行政,把推行首席技师制度作为深化职工素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积极开展“高师带徒”活动,大力宣传首席技师制度和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2、加强推进实施。各区县局、集团公司要切实发挥组织推进作用,结合地区和行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选择重点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加强典型引路和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措施、有步骤地扎实推进这项工作。

推行首席技师制度重点在企业。各企业要把建立和实施首席技师制度作为本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探索,认真实践,着力构建有利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企业环境,着力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争当高技能人才,使高技能人才能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着力培养一大批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加强宣传总结。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首席技师的宣传工作,注重选树先进典型,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首席技师及其团队在参与重大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攻关、带徒传技等生产、培训活动中的贡献和事迹,宣传首席技师岗位成才,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

首席技师工作室制度 第6篇

沪工总经〔2011〕72号

各区县局(产业)工会:

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充分发挥劳动模范、首席技师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快本市高技能、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推动上海“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上海市总工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当好科学发展主力军、打好创新转型攻坚战”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首席技师培养选拔千人计划”组织实施的通知》,将在全市开展上海市首席技师工作室推荐申报和劳模品牌创建

命名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上海市首席技师工作室推荐申报

(一)推荐申报名额

“十二五”期间,将在本市不同行业、不同专业(或工种)培养千名首席技师,其中将选择一批高技能的领军人才,建

立100个上海市首席技师工作室。

今年,将首批命名20个上海市首席技师工作室。各区县局(产业)工会可推荐申报首席技师工作室2-3个,其中推荐1个市首席技师工作室,市总工会将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审核、认定,并由市首席技师培养选拔千人计划工作小组办公室

择优命名,统一挂牌。

(二)推荐申报条件

(1)有一名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实践经验丰富,在本行业、本企业、本专业(或工种)中影响较大,得到业内广泛认可、具有领军性质的首席技师,并以其名字命名首席技师工作室。同时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组成的技术团队;

(2)做到有场地、有任务、有课题、有经费;

(3)积极参与本单位或本系统的重点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积极作用;

(4)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高师带徒等活动,推动团队成员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

二、劳模品牌创建命名

劳模品牌是指以在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以及社会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以劳模姓名命名的公司、车间、班组、工作室(站)、操作(工作)法或其它具有一定知名度、美誉度和普及度的无形资产。

(一)推荐申报名额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选树1000个劳模品牌。从2011年起,每年将选树200个劳模品牌。其中,为更好地发挥劳模在推进本市群众性科技创新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市总工会每年将选择20个以科技创新为特色,形成创新攻关团队的劳模品牌,命名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命名100个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今年,各区县局(产业)工会可推荐申报劳模品牌2-3个,其中可推荐申报1个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市总工会将择优命名,统一挂牌。

(二)劳模创新工作室推荐申报条件

劳模创新工作室须有一名在技术、业务方面有专长,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劳动模范作为领军人物,同时有相关人员构成创新团队,做到有场地、有任务、有课题、有经费。符合条件的首席技师工作室可同

时申报劳模创新工作室。

各区县局产业(工会)要结合实际,在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积极开展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重点的劳模品牌创建活动,以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更好地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市总工会将对全市劳模品牌进行命名和登记备案。

三、材料报送

(一)“上海市首席技师工作室申报表”、“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申报表”(一式三份、正反打印)请于4月28日前上报。推荐表可在上海工会网站公告栏下载;

(二)劳模品牌登记表请于6月30日前报送至市总工会;

(三)报送时请同时将申报表、登记表的电子版发送至市总工会经济工作部电子邮箱(jjgzb@shzgh.org)。

上海市首席技师工作室联系人:田福宝

电话:63211939*4112

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劳模品牌联系人:李伟电话:63211939*4113

地址:中山东一路14号411邮编:200002

附件:

1、上海市首席技师工作室申报表

2、劳模品牌登记表

首席技师事迹 第7篇

一、创新创造,为新品研发作贡献

金通灵公司正处于跨越发展时期,新品研发生产、投入市场更迭不断,因此,发挥创新思维,完善产品设计,改进新工艺不可懈怠。新产品研发及新材料应用过程中,该同志刻苦钻研技术,学习和借鉴行业内的经验,结合企业产品特性,创新思维模式,积极提出建议,为新品的研发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他进入新品研发的八年期间,共协同开发新品十余类、数百个规格。

2005年,在公司多级离心鼓风机进入循环硫化床锅炉发电行业初期,循环硫化床锅炉发电技术作为一门新工艺,在市场上暂无经验可循。技术摸索过程中,发现原先选用的深沟球轴承,为径向轴承,仅能承受少量轴向力,导致现场风机震动大且轴承寿命短,针对这种情况,他适时提出重新选用QJ系列轴向轴承,满足了风机转子的轴向承受力要求。通过整改,风机振动值在原来的4.2-6.3mm/s之间降到现在的2.5mm/s以下。轴承寿命由原来的10000小时提高到50000小时。公司该类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及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并在国内循环硫化床技术发电项目上取得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2008年,适用于污水处理行业的单机高速风机展开研发,他协同设计人员,展开了大量的实验工作。经过反复推敲,专用齿轮箱结构紧凑、传递稳定,最终设计出了独具特色的整体紧凑型鼓风机布局模式,使产品占地面积较原模型机减少三分之一。在齿轮箱的油雾处理上,他积极探索,借鉴国外先进的油雾处理技术,结合专用齿轮箱自身特点,总结大量实验数据,与设计团队深入探讨,探索出一套适用性强、效果好的油雾处理装置。目前,该类场频已迅速占领市场,替代进口,设备运行各项指标良好,并在2008年第四届中国国际流体机械展览会上获得金奖,该项产品中新型叶轮与主轴连接模式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2010年,公司调整战略目标,进军压缩机行业,技术要求提高,装配工艺编排难度加大。如叶轮装配,轴孔配合过盈都在0.25毫米以上。他与团队成员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总结,最终采用液氮冷却主轴、叶轮加热的办法,达到了设计要求。在整个油润滑系统布置上,也提出了布局更为合理的方案,缩小了产品占地面积。该产品在2010年第五届中国国际流体机械展览会上荣获金奖,有力助推企业实现跨越发展。

二、团结团队,为批量生产立功劳

生产是企业立足之本,管理是企业生存之道。作为车间主任——企业生产指挥者,他熟悉生产,能有条不紊的安排各工序的衔接与配合;他团结员工,能调动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把车间人力资源发挥到最优。他在自身钻研技术的同时,致力于新人培训,带领车间员工提高技术、更新观念,凝聚团队整体力量,共同成长,共同创造。从第一台GC多级鼓风机试制成功到批量生产,从小型压缩机的开发到产品的系列化,无不凝结着他的智慧与心血。在他的带领之下,逐渐成长出一支高素质、懂技术的员工队伍,满足了新品开发的人力需求。

随着压缩机公司产品不断更新、迈向高端,他所主持的车间装配能力迅速提高,陆续完成单级高速鼓风机产品批量化、压缩机的试制、齿轮箱稀油站的配套化,建立了满足当前生产的装配体系,合理安排、组织生产,月装配能力达二十台以上。自2010年压缩机公司组建至今,他带领员工完成各类任务264台套,自产值7362万元,为公司新品的批量化生产立下汗马功劳。

云岭首席技师成长经历 第8篇

——林安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学员

上午好!

我是来自于昆钢粉末冶金科技分公司的职工林安川,在公司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帮助、指导下,有幸获得2014年云南省首批“云岭首席技师”荣誉称号。

今天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进行交流。下面是我将在昆钢公司参加工作19年以来在工作学习、专业技术和技能方面的一些总结和体会向大家做个汇报,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我于1996年从重庆大学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毕业,签约昆钢后,当时有几个单位可以选择:昆钢设计院、昆钢焦化厂、烧结厂、炼铁厂;遥想当年,和所有的青年人一样,也算是意气风发、一腔热血。我说,到最艰苦的岗位去吧,于是就来到了炼铁厂,在炼铁岗位上一呆就是18年多。

就我所从事的钢铁冶金技术技能岗位成长经历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进入工人角色、敦实基础期

刚到昆钢炼铁厂参加工作时,炼铁厂有个优良传统(规矩),就是新分来的学生必须先到炉前岗位干上一年,再到炉后、看水等其他岗位实习3~5个月,然后有可能成为高炉值班工长(工段长),这段经历让人难以忘却。从安逸的校园生活来到了炉火熊熊的高炉现场,反差很大,接触的对象也从老师、同学变成领导、师傅。那是一段汗水和委屈相并的日子。在高炉炉前工、炉后工、看水工、热风炉工各个岗位实习之后,终于,于1997年10月成长为高炉值班工长。此后,相继转战于炼铁厂生产准备车间、6高炉、3高炉担任操作员、工长等岗位。

从1996年7月~2007年12月这段时间,相继经历了4#高炉停炉、6#高炉高水平稳定期、3#高炉开炉筹备、开炉、强化冶炼、大修扩容等关键节点(这对炼铁工作者是一笔难得的经历,遇不上几回),工作岗位跌宕起伏,但收获颇多,丰富的工作经历和年轻人的一腔热情,以及在工作岗位上勤看、多问、勤思、多

干,我很快熟悉掌握了高炉基础理论知识和高炉冶炼相关操作,并熟练掌握根据高炉渣铁排放情况来调节炉内操作技能。从中掌握了中小型高炉工艺流程及相关附属设备工作原理及大型高炉一系列先进技术,如精料技术、皮带上料、无钟炉顶、纯铜冷却器使用、纯水密闭循环水冷却系统、高风温技术、富氧大喷吹技术。在操作方面,多次独立处理高炉气流失常等高炉异常炉况及悬料、偏料、炉凉、炉墙结厚等高炉失常炉况,对维持不同类型高炉强化顺行、改善高炉指标起到积极作用,对昆钢不同类型高炉开炉配料、达产强化、长周期顺行、指标改善均有了深刻体会和总结。这笔丰富的财富为今后进一步提升我技术和技能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省略500字)这段经历总结下来有那么几点体会。

1、坚持、坚定信念、永不放弃

在这期间,随着98年金融危机和市场风云变幻,公司决定于1999年3月对我所在的4#高炉实行停炉。停炉之后,相继分流到炼铁厂生产准备车间和六号高炉中控室微机操作岗位,直到2002年底,才又重新回到了高炉值班工长岗位。随后于2003年4月调往3#高炉参与开炉准备工作。在没有直接从事炼铁工长岗位的这段时间,我没有失望、没有灰心、没有丧气;一方面熟练掌握所在岗位(作为高炉重要附属系统)规程和原理;另一方面除了在班中积极参与处理工作中出现的相关故障,在业余时间仔细阅读炼铁专业书籍、文章及相关知识。我坚信只要掌握了这些专业知识,并且,养成养好工作总结习惯,在今后对于夯实自身基础与培养学习能力、提升素质一定是会有用处的。

其实,这之前还有个小插曲,当初毕业联系工作时,招聘老师说,你是省外学校毕业,昆钢优先招聘省内的,我说,我不会比他们差的,我所学的专业就是要进昆钢,于是,就顺利来到了昆钢。

2、记录笔记、查阅资料

工作以来,一是养成记录操作笔记的习惯,可以说,多年前的工艺操作参数都能查找出来。因为生产中每一次变化、调整的原因和根据效果时间上都是不一样的,这个习惯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印象,使各种过程、前因后果逐渐形成有机联系并日渐清晰。二是养成了记事、勤分析的习惯,并加上自己的建议,在操作中进行验证,记录了数十本笔记本。

再有就是针对性查阅,多翻阅文献资料、相关论文。在这里推荐两本对工作大有脾益处的好书:一本是前冶金部副部长周传典所著号称炼铁“葵花宝典”的 2

《炼铁生产工艺手册》;另一本是有号称“钢铁设计大师”之称的项钟墉大师、北科大前校长王筱留教授所著的《炼铁设计—工艺理论与实践》(最新版本为2013版)。两本900来页的书几乎看了7、8遍。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并对实践情况查证、理解、总结,梳理,加深印象。

3、活学活用,积极参加各项专项工作、攻关工作

在工作中,积极参加各项技术攻关工作,体现与感受技术进步、创新带来的成果,在2004年、2005年作为主要成员分别完成题为“使3高炉在低风温条件下实现煤比80千克/吨铁”及“确保3高炉停炉前安全稳定生产及安全停炉”、“降低吨铁冶炼成本”、“增煤降焦” 等多项专项攻关工作。均达到了工作目标,成效显著。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提升技术技能

在工作中,一方面在完成本工段生产任务、搞好本工段技术经济指标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理论指导指导实践,以实践印证理论,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之所以必然;另一方面我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拓展视野,丰满、丰富自身知识体系。

在这段时间内,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和同事们的帮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经历的逐步增长,在技术技能方面逐步成熟。先后获得了一些荣誉,主要有:

2003年:取得昆钢2003年职工技能大赛高炉炼铁工竞赛、昆钢第十九届青工技术竞赛高炉炼铁工竞赛第7名,获昆钢炼铁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实际上是2003~2005年连续三年获得该称号);

2004年:相继获得了昆钢QC小组三等奖;昆钢技术能手、昆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在“昆钢杯”第二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高炉炼铁工第6名,获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2005年:获得2005中国冶金行业质量管理小组“神王杯”竞赛优秀奖;昆钢2005年职工技能竞赛高炉炼铁工竞赛、昆钢第21届青工技能竞赛高炉炼铁工竞赛第2名,获昆钢职业技能竞赛高炉炼铁工竞赛一等奖;

2006年9月,第三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山东莱芜钢铁公司召开,昆钢炼铁技术具有优秀的传统,多年来在全国竞技舞台上成绩优秀。厂部也非常重视这次竞赛,仅仅是内部选拔赛就进行了三个轮次,最终决定由我代表昆钢出战莱芜,这给予了我具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最终在具有56家钢铁企业参加的 3

大赛中以实作第一、理论第三、答辩第二的成绩,取得“莱钢杯”高炉炼铁工第2名,再次获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并于2007年3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在此期间,技能等级、技术职称均有进步:1999年获得炼铁高级工等级、2004年顺利晋升炼铁技师;1997年助理工程师,2001年顺利晋升中级工程师。

二、技术管理、技能技术体系深化期

2008年以来,是我在技术管理、技术技能复合最关键的几年。在生产实践中,将新技术、改善技术指标、经济性较好地串接起来,更能体现技术技能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生产中的目的性、研究方向也更为明确,效果显著,表现在:(此处省略1000字)2008年2月起,先后参与、组织顺利完成红钢3#1350m3开炉工艺方案准备及筑炉监控、热风炉烘高炉烘炉、高炉开炉、达产顺产等工作及红钢炼铁厂3座高炉喷煤富氧强化冶炼生产、恶性高炉事故处理等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或组织完成“红钢高炉日常用矿用焦结构研究与应用”,日常实施中兼顾实际需求与客观资源条件,达到较合理成效;

“提升小粒矿、焦丁使用比例专项工作”,实施后全厂全年可增加烧结矿成品产量3.4万吨,显著降低烧结矿加工费;

采用焦丁、矿石混装技术实现高炉返筛焦丁不落地,吨铁焦丁比达到35kg/t铁;“红钢中小型高炉全80焦炭强化冶炼”,实现1#~2#高炉全80焦炭强化冶炼,在目前80焦炭和83焦炭价格差250~300元/吨情况下经济性显著;

顺利完成“红钢高炉中钛渣强化冶炼工业试验”,在高炉炉渣中项(TiO2)>8.0%条件下炼铁主要技术指标同比改善;“延长红钢高炉热风炉布袋使用寿命专项工作”使布袋工作周期延长;“含多种有害元素铁矿石的利用技术研发及应用”,解决本地资源合理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难题,实现本地资源使用量增加约50万吨/年,有效降低高炉生铁冶炼用矿成本及缓解物流运输压力;

“红钢高炉混合煤粉喷吹研究与工业试验” 使用瘦精煤比例逐步增加到40%,煤粉燃烧效率提高,置换比提高;

“改善技术经济指标降低生产成本攻关”,使在品位同比降低2.0~2.5%生产条件下,高炉保持长周期稳定顺行,焦比、煤比、利用系数、[Si]含量等保持稳定,显著降低生铁制造成本;“红钢炼铁工序挖潜降耗、增产增效专项工作”,炼 4

铁工序实现长周期、安全、稳定顺行,消耗降低;“转炉煤气在红钢1350 m3高炉热风炉的应用”,论证合理,投入技改后,提高风温45℃,效益明显;

“高炉工长量化精细化操作高炉标准与方法”应用后成效明显。1#~2#高炉:生铁含Si≤0.55%;Si标准偏差≤0.150;渣R2标准偏差≤0.010。3#高炉:生铁含Si≤0.55%;Si标准偏差≤0.150;渣R2标准偏差≤0.010 ;

“红钢3#高炉炉体上涨监控及高有害元素冶炼条件下的延寿研发工作”,保持3#高炉在高有害元素生产条件下操作炉型合理:内衬平均上涨速度≤15mm;风口平均上翘角度≤2.0度;碱金属排除率≥90% ;

“昆钢中型高炉冶炼高配比贵沙褐铁矿工业性试验及生产实践”,实现高配比褐铁矿在中型高炉的使用,炉况长周期稳定顺行,指标稳定;

“红钢低品位高有害元素高炉中钛渣综合冶炼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有效扩大铁矿石资源利用范围,确保高炉长周期稳定顺行,缓解有害元素对高炉炉体的危害。同比条件下指标进步并显著降低高炉用矿成本、生铁制造成本;

“红钢2#高炉大修停炉及放残铁工作、炉体调查”,顺利安全完成停炉、放残铁工作;其他正在开展的“红钢提升低灰分高固定碳喷吹煤粉细度专项工作”、“红钢高炉低硅冶炼专项工作”、“红钢高炉降低燃料消耗专项工作”,进展良好,成效显著。近期完成了针对冶炼条件发生改变后后炼铁操作技术规程及相关技术规程在新生产条件下更新、修订工作。

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作为昆钢派遣中国专家参加支援越南老街钢铁厂建设。工作期间,顺利完成相关规划、投产方案准备、员工操作技能及管理人员培训等任务。

这段经历总结下来有那么几点体会。

1、学习相关工艺专业、财务知识、熟练运用工具

要想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除了有扎实的理论、坚实的实践经历之外,学会熟练应用计算机手段进行理论计算、分析和总结,也是面对越来越高的竞争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并且,生产的实践、技术指标提升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取得低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想在工程实践更好具有解决实际难题能力;在本专业理论技术领域能够开展创造性研究及应用;在业务技术工作中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分析、研究。熟悉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和有关前沿理论在本专业的应用情况。能够将炼铁技术技能较好地结合并将高炉炼铁工大工种内相关工种较好结 5

合,在工作实践中能够系统有效地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促进炼铁生产技术进步,改善生产指标降低冶炼成本。

2、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促进理论提升

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具体生产条件的变化和技术装备的进步,要不断及时归纳总结生产实践中来之不易的经验教训,将之提炼成理论(有效防止再交学费)。这就是一个不断将实践再理论化的过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之必然。

工作,贵在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动笔撰写专业论文和总结,利于理清思维逻辑关系,在过程中为解释、解答清楚一些问题,必然就会查阅相关资料,这又反过来促进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加强了解掌握与全国先进行业对比差距、关注行业热点难点,多多学习,集人之长。时而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推荐几个网站,一个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都是很不错的。几乎想要知道、了解的里面都有。这样,可以不断接触到新动态和得到针对性的解答。

期间撰写的18篇科技论文相继发表于《中国冶金》、《钢铁研究》、《云南冶金》、《炼铁》、《昆钢科技》、《炼铁交流》等专业期刊及《中国钢铁年会》、《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等重要会议。多次获得昆钢控股公司优秀科技论文一、二、三等奖。

3、学以致用、科技攻关显佳绩

道理想明白了,做事就更有方向行了。结合生产实践,学以致用和不断丰富的结果就是一个不断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积极主导、参加攻关活动、科研、管理创新。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又将行之有效的措施科学合理地付诸于实践,不仅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促进自己知识结构体系更为完善。

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含多种有害元素铁矿石的利用技术研发及应用》获2011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科技成果2等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的题为“低品位贫杂矿冶炼低成本生铁模式下炼铁综合生产技术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深化”管理创新项目获2013昆钢控股有限公司管理创新成果奖励2等奖,并获推荐全国第21届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评奖;2013年,作为主要成员申请并获受理“用高有害元素低品位贫化矿冶炼合格生铁的方法”、“ 用低品位高有害元素贫化矿冶炼合格生铁的方法”两项发明专利;2014年5月,完成“ 一种量化模式化开停炉方法”、“ 一种铁矿石经济性综合评价系统和方法”、“一种 6

低成本合格铁水及其制造方法”等3项发明专利申请工作;

4、交流学习,对标挖潜

利用各种机会和多种途径积极参加炼铁技术及相关专业、管理培训学习和加强与同行交流是进一步拓宽个人视野、提升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专业会议、素质提升、对标考察交流、专题讲座、挂职锻炼等,主要有(可不详述):

(2008年5月,2008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参会现场听取论文宣讲、现场学术交流;2009年3月,攀钢钒钛矿冶炼考察,考察、学习高炉钒钛矿冶炼先进厂家生产情况、现场交流;2009年5月,2009年全国中小高炉炼铁年会,参会现场听取论文宣讲、现场学术交流;2010年3月~5月,挂职玉钢炼铁厂钒钛矿强化冶炼生产学习、实践;2010年5月,2010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论文交流;2010年9月,昆钢技术中心、中启机构、昆钢培训中心主办昆钢2010年科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素质管理”培训班,优秀学员;2010年10月,傲峰公司、昆明前沿咨询公司“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合格;2011年4月,昆明工职院举办的昆钢科技创新部知识产权培训,合格;2011年8月,四川德胜、攀钢考察,考察、学习、对标高炉钒钛矿冶炼先进厂家生产、成本控制情况、现场交流;2012年4月,昆钢特请王筱留教授作风选煤调湿技术讲座,对风选煤调湿相关技术、煤调湿节能和环保相关方面的前沿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013年3月,2013年炼铁全国系列高炉实用技术与降本增效技术专题会议;听取程树森教授、朱清天博士、王维兴教授级高工、日照钢铁公司炼铁厂耿磊厂长相关专题讲座;程树森教授关于大渣量条件下炉缸侵蚀原因分析及相关治理技术讲座,进一步了解了炉缸炉底结构和在现阶段原燃料生产条件下的侵蚀变化特点、数学模型、治理途径等专题,在原燃料结构转变进行高炉强化炼铁时,更应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突破,并将其有效利用于生产实践中;朱清天博士关于高炉布料料流轨迹和布料规律、原理数学模型专题讲座,进一步对高炉数学模型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王维兴教授级高工的“转变观念,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生产”和“关于目前钢铁生产若干问题的探讨”等系列讲座,了解了相关炼铁领域前沿性、基础性、前瞻性科技领域情况,给我们提供大量的启发、大量的思考方向以及科研参考对象,这对目前我们在现阶段组织高效益低成本炼铁生产和进行相关技术方针制定提供指导和借鉴;日照钢铁公司炼铁厂耿磊厂长 7

关于精料技术的相关研究、发展及实践介绍,以及目前出现的一系列典型特殊炉况处理技术手段,这对于现阶段在资源日益紧张、品质下降客观现实条件下扩大了思路及提供技术措施,也进一步认识到原燃料预处理对于现代炼铁的深刻意义,对相应冶炼技术加深认识。通过聆听这些专家、教授主讲的学术交流会议,使我的视野和相关专业知识得到了扩展和深化,相关研究及实践体会更深。透过各位专家、教授的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交流,尤其是目前我所从事的事业正遇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挑战时,在深入炼铁基础技术研究和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生产遇到困境时,更应加强深入学习理论,加强与别人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结合,受益匪浅。

2013年4月,云南省高级考评员培训取证;2013年10月,2013年第九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交流;2013年7月~2014年2月,以昆钢派遣中国专家支援越南老街钢铁厂建设,完成建设相关规划、投产准备、员工操作技能及管理人员培训。2014年5月,2014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暨炼铁年会,论文交流;)

4、技能传承,共同进步

作为一个长期在炼铁岗位上工作的技术人员,在红钢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认为个人的能力、精力始终是有限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十人十双手,托着泰山走”,只有依靠大家,聚思广义,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促进工作的开展。为促进公司技术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组织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热心指导技术人员,解答各种技术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作为职业培训主教师对历年炼铁各个工种取证及炼铁工高级工以上等高技能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并先后作为裁判员、副裁判长参加了2009年后若干次昆钢级、省级炼铁工技能大赛,所指导多名选手进入技能竞赛前10名,获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数超过20名。作为高炉工长岗位技术带头人,多次签订师带徒协议,顺利完成协议目标。

5、学习终身、不断提升

2008年以来,在各级领导关心和同事们的帮助下,个人也取得了一些荣誉:比如红钢高炉工长专业技术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昆钢技术质量先进个人、武钢集团优秀科技工作者,、昆钢员工培训先进个人;并于 2013年5月,聘为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第三届炼铁首席工程师;2014年4月,获昆钢推荐第12批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提名候选人。

进入新世纪以来,冶金技术和相关材料技术、装备进步日新月异;另一方 8

面是随着工作的深入进行和工作舞台、责任的加大,逐步地感觉知识不够用了,有些问题想不通、想不明白了。比如:到什么时候会发生、临界点、把握各种平衡,又有诸多相关联系,这样变了,会带来一系列的怎样变化,应对措施是什么,在哪里?,会达到何种影响程度等等。给自己充电充电、不断提升自己就成为一项迫切而实际的现实任务。

持续不断学习是工作和做人的需要,是充实能量、提高素质的需要,通过切实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个人的综合能力、强化业务理论素养是满足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能力提升的需要。通过在2011年3月~2013年9月在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冶金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数学方法运用及试验测试技术。提升了基础理论的厚度和专业知识的宽度及系统性、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应用计算机、外语阅读、试验技术、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能力;加强了创新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也进一步激励我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并顺利于2013年12月获得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硕士学位。

在此期间,技能等级、技术职称均有进步:2014年顺利晋升炼铁高级技师;2008年晋升炼铁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等级,并于2014年11月顺利晋升炼铁正高级工程师。

三、转型、技术技能,多专业交叉复合开始期

2015年4月后,我到粉末冶金科技分公司公司,由炼铁转向直接还原铁,粉末冶金概述、展望、信心十足(可不说)。

昆钢粉末冶金科技厂作为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昆钢“转方式、调结构”,由传统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钢铁主业向无污染、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战略转型的典型产物。粉末冶金技术具备显著的节能、省材、性能优异、产品精度高且稳定性好等一系列优点,是冶金领域新材料科学中最具发展活力的分支之一。过去十年,世界粉末冶金产业的重心已逐步由美国、日本向中国转移,伴随我国汽车产量的增长和汽车用粉末冶金零部件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粉末冶金行业迅猛发展。与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云南的粉末冶金产业才刚刚起步,发展空间广阔。昆钢集团结合自身优势,依托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人才储备,准确把握了我国当前粉末冶金行业快速发展的契机,选准粉末冶金产业必需的原料铁粉作为切入点,致力于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高附加值、高技术 9

含量的粉末冶金产品,这对于紧密把握昆钢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顺势做大做强云南的粉末冶金产业,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富有昆钢特色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粉末冶金产品,增强昆钢冶金科技竞争力具有极大现实意义。

但是由于新材料产业在云南基础薄弱,软硬件环境配套还不完善,这就使得以粉末冶金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在昆钢乃至云南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中步履艰辛,需要付出比传统产业更多的努力。正是由于随着昆钢冶金领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作空间、挑战能力的扩大,这对于昆钢集团人才和技术由传统优势产业向新兴高技术产业转移,将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利于在昆钢转型发展过程中冶金技术及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决定以多年冶金专业工作实践经验,以及本人对冶金专业的热爱、钻研及实践精神。将传统冶金技术优势与新兴冶金技术发展进行较好的切入与结合,今后工作重点是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在当前生产工艺条件下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整合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推广操作技能水平进步和设备技术改造的应用和发挥,有效解决在冶金技术及相关领域生产工艺组织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为云南省和昆钢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推动社会发展。

当初毕业分配景象尚历历在目,一晃快20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路漫漫其修远兮”,成绩属于过去,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决心以最好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直接还原铁、铁粉制备和精深加工等以及中国第一条钒钛矿资源综合利用生产高附加值铁粉产业化生产线;我决心以极大的热情、充满信心,迎接极大的挑战。并深信,只要更加努力、勇于创造,每天进步多一点,厚积而薄发,一定能取得令自己满意、大家满意的将来!

祝愿大家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立足岗位早日成才,为昆钢的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和贡献。

顺祝大家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工作顺利!

我的汇报结束。

上一篇: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下一篇:凉州词 王之涣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