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是文科还是理科

2024-06-25

天文学是文科还是理科(精选8篇)

天文学是文科还是理科 第1篇

在天文学的下属学科中只有天文学史算得上是偏文的学科,别的不管是做观测、科普、理论研究,都是理科。

在大学中,天文学主要是学习物理、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学科和天文学的内容,在少数开设天文学的大学中一般都定位为理科的基础学科之一或者物理学的分支学科。

天文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观测,通过观测来收集天体的各种信息。因而对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研究,是天文学家努力研究的一个方向。

在古代,天文学还与历法的制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天文学已经发展成为观测全电磁波段的科学。

天文学为各类空间探测的成功进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学也为人类和地球的防灾、减灾作着自己的贡献。

天文学是文科还是理科 第2篇

会计专业是研究企业在一定的营业周期内如何确认收入和资产的学问。会计专业领域涉及面广:鉴证,审计,税收,公司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破产清算,法务会计,预算制定,商业咨询等等都是会计专业将要涉及的.领域。

会计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学科,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国际管理会计、注册会计师等方向。在开设课程方面,各校会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侧重点来开设专业课。总体来说,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都会涉及会计、审计、工商管理、经济学和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天文学是文科还是理科 第3篇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我们欣喜地感觉到素质教育的温馨和教学过程中人性的回归, 新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存与发展,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倡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在当今这个弘扬以人为本的时代, 它好似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干涸的课堂, 使沉闷、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那么, 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老师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设置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在实施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2009年9月8日, 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走进了楚雄市金鹿中学, 在楚雄市教科所副所长, 化学教研员熊文的主持下, 与楚雄州教科所、楚雄市教科所、楚雄市金鹿中学、楚雄市北浦中学的部分教研员和教师, 以理论探讨和评课相结合的形式展开了具体讨论。

理科教学难以生活化的四对矛盾

邹红梅 (金鹿中学物理教师)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 只有生活之树常青。”我们的教学, 只有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才能使枯燥单调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关注学生的需求, 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 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 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 走出知识传授的单一价值取向, 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 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教与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依托生活, 返回生活, 实践第一”, 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 从教材所呈现的资料中寻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结构所涉及的有用的生活信息, 给他们感受自然、感受社会、感受过程的机会, 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世界交流、撞击。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 要想实现理科教学生活化必须解决以下四个矛盾。

第一, 课程准备需时较长与教师精力有限的矛盾。生活化的教学要求教师从生活中找寻学生熟悉的事例, 并对这些事例进行适当的提炼加工, 以为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准备素材, 这些准备工作往往都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但是由于的精力有限, 就我们学校来说, 物理教师师资不足, 每位老师每周至少有16个课时, 老师就不可能每节课都精心地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 尤其是不可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多媒体课件。

例如“核能”一节, 中考几乎不涉及, 但是学生对此又十分感兴趣, 本节中的核裂变、核聚变、链式反应、核电站的原理、核武器的威力等知识, 如果仅仅一带而过, 让学生自己去想象的话, 学生很难弄清楚, 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我自己查找资料, 制作课件, 将近用了一周的课余时间, 另外还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学生查阅资料和交流信息。虽然说教学效果非常好, 但仅这一节就用了两个课时, 势必会影响其他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时间。就这一问题, 我想, 能否加强学校间、教师间的交流合作, 达到资源共享, 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二, 教学生活化情境单一与学生差异的矛盾。我们学校是楚雄市生源最为广泛的学校, 有来自山区民族班的学生, 民族班的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家用电器, 如电冰箱、空调这些电器, 甚至没有见过, 如果讲压缩机和灯泡的连接方式, 他们没有一个直观地印象, 很难理解, 很难想象。教师需要费很多口舌才能解释清楚。另外还有一些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 这些学生由于家长忙于生计, 很少管束他们, 导致他们的学习习惯差,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如果创设的生活情境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 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正是由于生源的因素, 不能生搬硬套, 我就做这方面的尝试。例如, 学生对抽象的“牛顿定律”很难理解, 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牛顿定律”的意义, 我就用“辩论课”的形式来深挖“牛顿定律”的含义。我分别在任教的两个教学班进行了实验, 把全班同学分成两个组, 正方支持“牛顿定律”也就是伽利略的观点, 反方支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双方进行辩论赛。赛前一天, 双方查找支持各自观点的资料。第二天上课, 大家都有准备, 教师宣布比赛规则, 每个组十多位同学, 每位同学都要发言, 重复发言者不给分, 全班选出一位主持人, 每组选出一位评委。规则宣布清楚就开始“辩论课”。在第一个教学班, 在主持人的带领下, 辩论得非常精彩, 下课铃响后, 都不愿意结束, 4位评委点评得也头头是道。我觉得, 现在的学生真的不错, 表现得非常地好。紧接着, 我到第二个教学班, 按照同样的方式, 才开始10分钟就没有学生发言, 学生说不出自己的想法, 当时, 我的感受是“落差怎么会这么的大?”显然, 这个设计方案在第二个教学班是不成功的。因此, 我觉得, 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时, 必须关注学生素质的差异,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设计。当然, 这无形中也就增加了教师的课前和课后负担。所以, 我前面说的精力有限, 其中就有这方面的问题。

第三, 体验时间有限与学生人数过多的矛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理想模式是小班化教学。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是, 一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少则五十几, 多则六十五六,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要较好地开展生活化教学是很困难的, 人数多、时间短, 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地表达, 也很难保证师生有充分交流的机会。

第四, 教学生活化对教师的要求与教师素质的矛盾。新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教材中理科知识独特的呈现方式, 对教师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活事例的提炼加工要求教师具有敏锐观察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能力,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具有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和设备的能力, 等等。理解课程标准中的新要求, 体会新课程理科知识呈现的新模式, 提高教师适应课改的能力, 改变学习与现实生活的现状, 让学生感悟现解理科的真谛, 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和认识世界,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课程改革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大量的活动, 整个教学看似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气氛活跃, 实际上, 大多数活动内容空洞、肤浅, 流于形式, 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课程回归生活, 不仅仅是要课堂具有生活气息和生活趣味, 重要的是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 领悟生活所蕴含的道理, 从而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 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特点, 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精心筛选资料, 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中, 主动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还能够透析事物本源, 领悟生活的真谛, 开掘创造能力, 激发情感活力。这都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 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研究不同的学生, 让自己的教学永不落伍。

梅银琼 (金鹿中学物理教师) 对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中难以实施的原因, 我深有体会, 就我们楚雄地区说, 课时安排不是十分合理, 据我了解, 县、镇上的一些学校的物理课程的课时为每周两课时, 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 完成教学任务都够呛, 能课本知识理完一遍就不错了, 更别说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了。虽然我们也知道物理课程无论是考试, 还是教学内容, 其支撑点都是生活实际和自然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转变教学理念, 尽量选择适当的生活化事例, 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景, 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 让学生亲近生活、爱上学习。但是面对升学压力, 面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学生的成绩, 有时候舍弃一部分生活化教学内容, 的确使不少任课教师感到十分矛盾和为难。

杨德菊 (金鹿中学物理教师) 脱离生活实际的理科教学, 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支持而阻塞。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下, 课堂教学重智力培养轻能力养成, 重视理论价值, 忽视实际应用价值, 以教教材为主,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 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严重脱节,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学生学习被动, 死记硬背, 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 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我们看到, 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中理科课程内容的呈现是现实的、生活化的、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 孩子从中体会到了理科知识与社会的联系, 体会到了知识与社会的联系, 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 新课程标准构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与应用”教学模式, 教材中模拟现实生活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 图片和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 提供了许多有趣而富有趣味的问题, 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科学的眼光, 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 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基础。

段国祥 (北浦中学物理教师) “生活化教学”在我们物理学科中比较突出。怎样才能让物理学科教学实现生活化, 怎样才能从生活中、教材中寻找贴近物体教学的事例呢?

我感到最困惑的一点是, 从2002年开始, 我们学校各学科都在倡导“情境化教学”, 而情境化教学从素材的准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最典型的一点是, 物理本身是来源于生活, 又还原于生活的一门课程, 教师在教材与生活的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者和领路人的作用。教师在如何引导和领路的过程中, 对课程教学的度的把握, 成了能否提高课堂效率、能否让物理贴近生活的一个关键。如果上得过深过细, 明显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够;如果上得过浅, 学生又一头雾水。这就给我们物理老师出了个难题, 课堂教学的度能否很好的承上启下,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真正的让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走进生活, 更好的贴近于生活。

其实, 我们实行教学生活化还面临着一个困难:教学设施和教学仪器的配备相对滞后。在教学过程中, 仪器的配备于课改的理念相对滞后, 这就给我们物理老师提出了个难题。首先仪器配备的硬件设施是由教育部门相对配备的, 该配备的也都应配备到位, 但是在客观条件无法实现的条件下, 我们的教师应该怎么办呢?一是教师要有创造性, 因地制宜的制作相关仪器、器材, 来当作素材。第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 从而为教学准备器材。

如何设置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熊文 (楚雄市教科所化学教研员) 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认识和感受学科知识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一个目标和理念。为达到这一目标,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提炼学习素材, 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 大胆创新, 设置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怎样设置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 灵活运用教材。为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现在各种版本的教材, 都设置了大量与生活、社会和技术联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和素材, 内容非常丰富, 这是我们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最重要的资源,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 很多老师一提到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总是想到一些小的物件、小漫画、小创作等等, 这是对的, 但创设教学情境, 最丰富、最重要的资源就在教材上。如何利用好这些教材资源设置教学情境才是关键。首先, 我们要对教材中的这些资源进行研究, 理解教材资源与教学目标的联系, 在理解到位的基础上, 近一步挖掘、拓展, 再整合、创新, 设计出新颖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切忌不研究、不创新、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地处理教材, 这是对教材资源的巨大浪费。其次,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的创设, 因为这些与生活、社会和技术相关联的教学内容, 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 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千万不能把学生当听众, 教师一讲到底。

第二, 开发教学资源。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源是极其丰富的, 生活中不起眼的一个小物件或小故事、小漫画, 在教学中如果应用得当, 创新到位的话, 就很可能创设出一节好课来。 (1)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教学中用来创设教学情境的物品很多, 最常用到的如:商标、使用说明书、电器铭牌和一些实物。如何用这些物品来创设一堂好课?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挖掘这些物品中包含的丰富的学科知识信息, 利用教师的教学智慧大胆创新。 (2) 利用社会热点和社会事件, 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社会热点和社会事件, 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感觉学科知识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有极为重要的教学价值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常用的方法。如, 结合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会, 一些教师设计的《2008北京奥运会中的化学知识》、《“嫦娥”探月的物理知识》、《2008年化学诺贝尔奖中的知识》等等, 紧扣时代脉搏, 紧扣学科知识, 深入浅出, 起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现代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音频及一些网络资源内容丰富多彩, 也是创设教学情境很好的资源, 为教师广泛使用。但是在使用时, 教师要精选这些资源, 再整合和创新,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使展示的内容与教学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学习极积性, 不宜搞成“视频课”, 一看就是半节课, 学生也不知道要学什么。

第三, 模拟现实情况。理科的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我们的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善于从复杂的现实生活中, 发现一些有潜在教学价值的内容, 挖掘整理, 迁移入课堂。例如, 数学教学中会涉及一些利率及收益的计算问题, 复杂, 难度有点大, 我们的数学老师大胆创设, 模拟现实生活中银行存款及股票交易创设教学情境, 既生动又形象,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的案例各学科都很多, 关键是我们的教师要善于思考, 大胆创新, 要有一种将社会生活的现实情境, 迁移入课堂的教学创新能力。

邹红梅 (金鹿中学物理教师) 课堂教学中创设小而具体, 新颖有趣, 有适当难度的生活化情境, 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其实就在身边, 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第一, 利用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 创设生活化情境。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密切, 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 使学生有“相见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原动力。例如, 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时候,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现在菜市场有不少小贩通过一些手段来缺斤少两, 我们如何知道是否被“宰”了呢?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 接着教师用实际的杆秤演示给学生看, 称同一个物体的质量, 用两个不同的秤砣去测量, 结果是小的秤砣测出的质量大, 教师指出, 小贩就是用这样的手段来谋取黑心钱的。在接下来杠杆平衡试验的研究中, 学生的探究情绪高涨。第二, 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 创设生活情境。多媒体网络, 跨越时空的限制, 能生动再现现实生活情境, 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 并且能动态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利用计算机设计的图形, 特别是动画, 结合多媒体的优势,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 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物理过程, 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我曾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夜明珠是否是光源?”我根据自己的经验, 就认为夜明珠是一种光源, 当时有位学生就提出来, 光源是能量的转换, 那么夜明珠的光源是什么能量的转换, 课堂我就被学生问住了, 我只能说:“你能够主动提问的想法非常地好。老师下去查一查, 我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学生的积极性非常地高, 当天回家就上网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第二天, 很高兴地告诉我:“老师, 我查到了。网络上说了, 夜明珠是一种光源。”然而, 向大家陈述了理由。他还说:“有另外一种观点说, 夜明珠不是一种光源。”同时陈述了理由。通过日常教学中学习策略的培养, 学生课后能够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来扩充知识, 这也同样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地增强, 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实现了转变, 教学和教研能力得到提高。

周丕能 (金鹿中学生物教师) 初中生物是一门与生活结合紧密的课程, 易于开展生活化教学, 关键是教师要有“心”。备课时应尽量去寻找贴切的生活实例, 教学前引导学生收集生物图片、信息资料等带到教室来展示。用感性的实物促进学生理性知识的形成。此外, 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注重观察、积极探究, 用自己的感性认识来提高和促进理性知识的合理构建。

赵雄 (金鹿中学化学教师) 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那么如何把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呢?首先应该是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琢磨学生到底对什么感兴趣, 其实学生最感兴趣的还是他们身边的生活化知识。教学中你一提到生活中的常识和现象, 学生都会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其次, 在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一些深刻的问题, 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就应该考虑到。比如跟学生谈到结石时, 很多学生就会问结石的成分一般是些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查阅资料了。又如输氧气时, 为什么要装上一小瓶水, 这水在输氧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所以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必须做到多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加强学习, 这样有助于我们教学的实施以及教学成绩的提高。

徐毅 (北浦中学化学教师) 楚雄的初中化学教学, 从课改以来对生活化教学方法一直在探索、研究, 逐渐对生活化教学有了些方法、有了一些思路。我就结合几个案例来说说, 第一, 灵活运用教材, 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 核心是教材。比如说我们备课组在考虑酸碱综合反应微观结构示意图的时候, 就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识图而是以其进行拓展的探究和发散, 让学生真切地掌握化学变化的微观概念与微观结构图联系起来, 通过拓展达到教学目的。有了课本上的插图, 学生学起来也比较直观。比如说, 在学到酸碱指示剂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植物花瓣及枝叶, 亲自动手探究酸碱指示剂的显色效果, 甚至提出是否有比石蕊更加有显色现象的物质以及为什么石蕊最终成为使用指示剂的主流等问题, 就是为学生提出一个探究的思路。第二, 开发教学资源, 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比如说在讲质量守恒定理的时候, 常模拟烟花实验,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喜欢有光、有响声、有颜色变化的实验, 这时学生注意力往往很集中。烟花实验一是可以闻到刺鼻的气味, 而是看到烟的消散, 很容易解释质量守恒定理为什么出现偏差的情况。第三, 模拟现实情境, 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我们备课组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多探索和思考, 比如说二氧化碳的制取, 我们就努力地创设情境, 知道石碑是怎样往上刻字的吗?我们走访了石碑刻字的人。其实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 刻字之前涂上一层氢氟酸, 其实是盐酸加了一点过氧化氢, 这样刻起来效果就很好。盐酸加了一点过氧化氢, 它可以起到催化作用, 能起到瞬间的震撼作用。举出这些案例, 是为了说明:在新课程理念下, 我们应该不断地继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以及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实际的情境。

邓芳 (北浦中学生物教师) 我们都是生活的主人, 对生活都有自己的认知, 由于阅历的不同、经验不同, 对知识产生的联想、感悟就不一样,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肯定, 给他们与教师交流的机会。这个环节可以课后来进行, 我们学校就有不成文的规定, 让教师上完课不要马上就离开教室, 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因为这样的交流更放松、更自然, 最重要的一点是宽泛, 只要与学科知识相关就行, 没必要局限于某一点上。我就举两个例子, 我讲骨折时说, 骨折后要把骨膜保护好以便恢复, 学生课后反向思维提出一个问题, 关羽在治疗箭伤的时候要刮骨疗伤, 即把骨膜刮掉是为什么?这就涉及到骨膜上有丰富的血管, 他可能会把伤口的有毒物质带到全身的其他部位, 引起其他部位的感染。又如我讲完植物细胞吸水后, 学生就问到我一个问题, 说我终于知道妈妈问我吃洋芋丝是吃脆的还是面的时候, 我说吃脆的她就要用清水先泡一下。所以我们只要重视学生的能力, 我们就会从中获得很多把学科与生活化相连接的知识点,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邓兵 (楚雄州教科所物理教研员) 在运用生活化材料时, 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用生活化材料构建出来生活化的情境, 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即要抓住我们罗列的素材和教学目标的联系。罗莉萍老师的这节课在这一点上有所体现, 但联系得还不够。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应该落实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上, 比如说在讲到风动货轮、滑翔伞、风力发电、龙卷风、水管冻裂这五个事例以及之前的酒精灯上边的风车实验,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都是气流的变化, 但气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气流产生与密度存在怎么样的联系?这些处理得都过于简单了一些, 风车为什么会转起来, 照学生的理解来看, 把手放在火苗上, 除了感觉到温度外, 还会感觉到有一股气流往上升, 学生就会理解为气流推动风车转, 这个现象与密度有什么联系, 我觉得老师挖掘得还不够。如果我们在这些事例里面, 抓住一个简要地进行分析, 把它分析透了, 剩下的让学生去发挥, 就会更好一点。第二, 如何处理生活化的材料。就罗莉萍老师的这节课来讲, 因为涉及的素材比较多, 过得非常快, 这也是多媒体带来的弊端之一。如果在教学设计环节, 对事例精选、组合, 分清主次, 在课堂教学中, 捡主要的事例详讲, 次要的事例让学生思考、讨论, 老师点拨。这样做, 师生交流的机会增多, 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段国祥 (北浦中学物理教师) 生活化事例的呈现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罗老师用了大量各个方面的生活实例, 通过实验操作和多媒体展示, 从各个角度把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示出来, 充分体现了物理教学的生活化, 而且其中有好几个事例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内需。如, 酒精灯让风车旋转的实验应该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相对都很贴切, 而且清楚流畅。听了这节课后, 我有两点感悟:第一点, 课前要全面地了解学情。学生知道的东西有时可能会超过教师的想象, 我们老师有时可能会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情境, 那些学生已经很清楚的现象就没有必要用多媒体展示并详细讲述;第二点, 要为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要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现象和生活实例中来抽象出物理规律、概念。

侯志刚 (金鹿中学数学教师) 如何选择生活化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教学的闪光点、灵动处。课堂上如果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那么老实教师的激情也就出来了, 教学效果也就会提高。就罗莉萍老师的这节课来说, 其实可以结合楚雄前几天的火把节实际来导入, 燃放几个孔明灯, 学生对此一定很好奇, 我们可以做几个小型的孔明灯, 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后, 在课堂上燃放,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黄云刚:罗老师的这节课整个的信息量非常大, 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 信息量够了以后, 怎么抓住一个点做深、做细。

教学生活化应注意的问题

邓兵 (楚雄州教科所物理教研员) 针对教学生活化, 我想讲四点:

第一点, 我们的生活化教学已经被扭曲了。实施生活化教学,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投身课堂的学习, 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但是,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大多数老师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成绩和升学率, 而不是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为了从教材中得高分, 为了在升学中取胜。始终向学生灌输“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座右铭。在这样的课堂中, 即使有生活化的场景, 大多也仅仅是做表面上的功夫, 学生并没有实质性的参与与发展。与世隔绝的学习单调乏味, 学校真正成了“文明的监狱”。任何学科都一样, 枯燥的学习, 不断重复的练习, 往往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望而却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深思:“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 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须臾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 离开学校时, 变的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 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

第二点,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恰当利用生活化材料。不同地区学生的现实生活水平、习惯有很大的差异。教材的有效程度、实用性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拿城市与农村来说, “高楼大厦”、“灯的海洋”、“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 对农村, 特别是山区大多数学生来说, 只能是一种梦想。“田园生活”、“泥土气息”、“五谷杂粮”的农村生活, 对城市学生来说, 可能是一种盲区。因此, 在生活化教学中, 我们应该选择学生能引起体验和感悟的材料, 把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物理现象作为学习的感性知识和来源,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 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 加深他们对知识知识的理性认识,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此外, 在教学中, 要为学生对生活化情境的体验与思考留足时间和空间。

第三点,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找到恰当的生活实例。我觉得我们的一些老师过分追求教学生活化, 追求每一点知识都要创设相应的情境, 我的一个朋友讲的一个例子对我很有启发, 一位教师在教学“有理数”时, 为了贴近生活, 创设了这样一个事例:2008年, 刘翔为了迎战奥运会, 在跑道上训练短跑, 先后跑了两次, 共跑了80米, 问最终刘翔会停在跑道的哪个点上?老师分析说, 因为每一次跑的方向和路程都没规定, 也就是说是任意的, 所以他最终会在以起点为中点的左右各80米的跑道上的任意一点。乍一看, 这个事例很好, 紧扣生活、紧扣社会, 但细一琢磨就发现问题大了, 刘翔进行跑步训练时, 有一定的步幅, 怎么可能会是任意一点呢?这是严重的知识性错误, 是会误导学生的。就有理数的教学来说, 要找到贴切的生活化事例是很困难的。

第四点, 要预防“视屏即教学”。随着现在教育教学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 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够把静态的、平面的教学转化为图片、音像、文字结合的多媒体动态教学形式, 可以把一些物理知识所不能找到的生活实例通过多媒体的加工, 较为丰富形象的展现出来, 极大地方便了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物理知识和现代物理学的前沿知识更加有机的联系起来, 有力地丰富了我们的物理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但是我们要牢记我们的教学目标, 不能为了追求视觉刺激而把我们的教学搞成“视频展示课”, 丢失了教学的本真。

总的来说, 若是我们的理科教学实现了生活化, 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轻松容易。作为我们老师, 只要处处用心, 不断积累一些与教学有关的事例, 就能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气氛、提高效率。

杨华祥 (楚雄市教科所物理教研员) 我们的初中物理老师应该达成这样一个共识, 就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支撑点是生活实际和自然现象。实际上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支撑点, 同时现行的测试、评价的支撑点也是生活实际和自然现象。我们可以看到, 每一道试题都有这样的情景即以生活实际和自然现象为载体。在这个载体的基础上来考查技能和方法。面对这样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复习和应考的时候有这样的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讲、练、做, 讲题、练习、做题, 通过重复的强化练习来达成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的提高。这是部分老师在现在复习当中仍在采用的方式。另一种是还原物理本质, 从生活到实际, 从生活到复习。这两种方式复习的优、缺点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种方法过于功利,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应考, 第二种方式才是生活化教学与测试之间沟通的好方法。

杨文章 (金鹿中学数学教师) 我就从数学与生活化教学, 谈几点看法。第一点,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切入点是很多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比较多的, 如新课改后补充的统计的知识和概率的知识, 都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第二点, 是关于教材对实际情景的探究问题, 教材中的探究性问题还是应该让学生先尝试,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这就是许多高中老师对初中教学的抱怨, 抱怨学生只能机械地听, 动手能力差。原因就在于我们一些初中教师在探究性问题上没让学生去探究, 教学是满堂灌。第三点,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能找到恰当的生活事例。数学问题不能全部用生活去套, 不能太牵强附会。提倡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要学生活所必须的数学, 那么还是要懂得研究教学回归生活。

梅银琼 (金鹿中学物理教师) 罗莉萍老师的这节课把物理教学的目标与生活化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罗老师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例举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让学生理解物质的密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节课上得出物质的热胀冷缩与热胀冷缩的现象, 罗老师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体现物质的密度受温度的影响, 特别是是气体, 其中水有反常膨胀现象;3.理解和掌握用测定密度来鉴别物质的方法, 罗老师通过几个计算来实现。大量的生活实例, 如产品包装、农业选种、鸡尾酒的调制等事例来体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真正地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周明成 (金鹿中学物理教师) 罗老师的这节课知识材料相当丰富, 把各种器材带入课堂, 丰富了这节课的内容, 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如农业选种、戒指鉴别、鸡尾酒的配置等等, 通过图片和视频, 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参与选种、风车实验, 让学生来总结, 从头到尾都贯穿让学生做、讲、练,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足的地方是知识内容多而散, 导致了对每一个问题、每个内容的研究及探求都不够。如果戒指及铅球的鉴别可以组在一起, 我们可以让学生测量相关数据, 去计算、去鉴别。

冯杰 (金鹿中学物理教师) 《物理课程标准》中的一个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我觉得罗老师的这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很不错, 虽然我们现在大部分学生的上网能力很强, 但是要让他全面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知识的应用时很困难的, 所以罗老师一开始就展示了大量生活中的实例, 未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泛了解科学技术、知识对生活的影响。就这节课而言, 我有个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已经走进来了, “从物理走向社会”呢?罗老师在解释密度与温度时, 在展示了一些有利的方面 (风动货轮、滑翔机) , 最后着重讲了水管冻裂问题, 问题阐述清楚了, 产生原因也找到了, 那怎么解决呢?如果能把这个问题向学生问一下, 如何运用物理知识去处理呢?

王庆芸 (金鹿中学化学教师)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几个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结合生活的知识是比较多的, 罗老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充分展示了这些信息。1.在这一过程当中, 时间稍微赶了一点, 实际上我们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 可以通过学生先说, 然后很快过一遍, 就是我们教学中常说的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个目的, 这个过程可以再简短一点, 以为我们后面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留足充分的时间;2.学生积极性调动这个方面, 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不是很充足, 让学生来巩固知识点;3.这节课对生活化教学的体现显然有点不足, 但是, 总的来说, 我觉得还是给我们的理科教学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可以从多方面挖掘学生已知的知识, 充分体现学科知识在生活实际当中的应用, 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 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詹文全 (北浦中学数学教师) 关于生活化教学, 我在多年的教学经历中有这样的认识, 数学教学必须生活化。生活化的教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实惠, 首先是教师有激情, 所谓有激情就是老师上课好上, 有办法上, 然后学生爱学、想学。因为学生会在老师的生活化场景的引导中进入到教学中去, 由此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事实上, 从课改到现在, 很多教师都在不断地钻研情景化的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我们老师在听课后, 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好与坏时, 首先看的是授课老师有没有创设好贴近问题实际的生活情境。我们的教师在备一节公开课时, 考虑最多的也是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找到了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 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合适生活化情境, 比如说在数学教材中一些纯数学计算的内容, 我们就很难找到好的生活情境。第二, 数学复习课很难找到合适的问题情境。第三, 教师找到的问题情境不是那么生活化, 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是教师即便找到了问题情境, 但展示的手段、平台、方法不是那么充分。比如说有的教具单靠我们教师来制作, 还是很难达到一定得高度。或者找到一些多媒体材料却没有多媒体的帮助, 单靠教师在黑板上的演示很难展示给学生。

尽管如此, 我们教师还是要尽量从教材中挖掘有利的素材, 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素材。

文科脑袋好还是理科脑袋好? 第4篇

亲爱的萌萌姐姐:

展信快乐!

我是一名高一新生,在初中和小学时,我的文理科成绩都还不错,算是年级上可以数数的好孩子吧。但从心里来说,我觉得自己更喜欢理科,并且事实上,在相比较之下,也是理科成绩略微更优异一些。但是呢,我自己将来的职业梦想是当老大的秘书或者一些企业的经理(应该是管人的那种)什么的,然后,我就觉得我大学应该学习一些金融、财经这方面的内容,我还觉得我应该要学学法律。

可这些都不是理科的东西,我现在觉得自己很矛盾呢,不知道应该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希望姐姐能给予我一些意见!谢谢!哦!对了,我是女生。

姐姐,坦白说,我挺想学理科的,可是我认识的很多学姐都在学文科,妈妈也比较想让我学文,她老说女孩子学文比较好,将来可以安安心心地做事情。可是我们班又有很多人说,学文的就是因为理科不行,脑子笨什么的……总之大家的意见都七嘴八舌的,弄得我也很痛苦。萌萌姐姐,你一定要帮我啊!

安徽雾蒙蒙

亲爱的雾蒙蒙:

展信快乐!

很有趣的笔名哦,要是给你起个昵称,你就和萌萌姐姐同名啦!就凭着这个缘分,这封信萌萌姐姐也会好好给你回的,更何况,你还让萌萌姐姐想到了一些往事呢。

记得还是萌萌姐姐上高三时候的事情。有一回,姐姐从图书馆的楼上下来,遇到迎面上楼的两个初三的小同学,两人一边上楼一边就在说学文学理的。本来是一个不经意的话题,但在与她们擦肩而过的刹那,姐姐听到一句话:“听说高中学文的都特让人看不起……”当时觉得很诧异,差一点反驳就脱口而出了(好吧,姐姐承认当时选的就是文,心里狂想去当一把大姐头,抓着那两个小学弟妹让他们好好看看谁说学文的被人看不起,当然萌萌姐姐绝对只是幻想了一下而已)。

但是在回家的路上,姐姐就开始琢磨了,为什么现在小朋友对学文存在着这么大的误区呢?认为学文的就业范围窄就没有发展,就是理科不行才去学文让人看不起!其实文理本来是具有同样思维的选择,只是看个人偏重罢了,努力学也不是说就没有学理的学得好。虽然现在萌萌姐姐可以理解当初那两个小朋友的谈话,但是还是觉得因为某些宣传和教育氛围的原因,让大家的视野变小了呢。

好,我们回过来继续聊关于文理科的问题,姐姐个人觉得选文还是选理主要是依据个人思维条件来决定的,而不是说依据你现在的学科成绩(当然有时候也要做些参考,但是成绩并不代表你在文理方面的思维偏重)。这其中不排除有的人文科理科的思维比较平均,比如我们的雾蒙蒙,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衡量一下自己的文理思维偏向。比如说可能有的人在平时的成绩中显示都是所谓的适合学文科,但是这并不代表就一定是拥有学文科的思维。一个人成绩的好坏很大一部分都与努力程度和学习方法有关系,所以,文科和理科的思维定性并不只在成绩上体现。

一个人的记忆思维分为左半脑和右半脑的不同记忆方式,在这两种基础上记忆又分为听觉和视觉。最能体现思维的方式就是对现实事物的理解能力。这个大家能明白么?就是我们常说的左脑人和右脑人的区别啦!通常人们所说的理科思维都是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合理的抽象思维。但是在说这话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忘记对于文科生来说,一篇文章的语言组织和编排以及语法的周密严谨其实也是一种所谓理科思维逻辑。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概念,和太极图的感觉类似,这也就是萌萌从开始强调到现在的所谓学文和学理的选择不能从片面的角度进行的原因。

萌萌姐姐认为最合适学文的人应该具备前面所说过的听觉和视觉两种记忆还有逻辑联系能力,有一个方法可以帮助你测试一下自己,就是当一个人在讲台上说话时,你在笔录第一句的时候,能同时根据听觉在瞬间记住所说第二句的内容进行笔录,而无须发言人重复。还有就是在语感上对于文字的敏锐程度也是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的,这个主要体现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在阅读10遍之内的逐段理解记忆等等之类的能力。

学理的关键主要取决视觉记忆,以及对数字的敏感程度,空间想象力等。再提供给大家一个检测自己的方式,比如对于一个平面物体,你是否可以轻易地想象出它的三视图呢?你是否可以不受文字干扰直接在数字和数字之间找到它们的联系,并且八九不离十呢?

呵呵,估计雾蒙蒙现在是想要埋怨萌萌姐姐不给你个明确的建议了吧,其实你应该自己也能想明白的,选文还是选理肯定都是有利有弊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想要的,自己喜欢的,而不是听从他人的意见。而且,萌萌姐姐打包票,这绝对不会是你人生唯一的一次选择。

还有,谁也不能打包票,文科脑袋好还是理科脑袋好,对不?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文理兼修最终选文的萌萌姐姐

法律事务专业是文科还是理科 第5篇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扎实的法学功底与一定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法律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 、公证与律师制度。

经济与金融专业是文科还是理科 第6篇

中国所说的金融学是指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的是货币银行学(money and banking)。它在计划经济时期就有,是当时的金融学的主要内容。

比如人民银行说他们是搞金融的,意思是搞货币银行;第二部分指的是国际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研究的是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

天文学是文科还是理科 第7篇

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对以后的职业选择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这一点高中生一定要慎重。另外,在文理分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个人的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你学文科还是理科,没有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就不会高,成绩自然也不会很理想,这一点到了高三就会明显的体现出来。

科和理科哪个好:

很多高中生和家长都认为,学理科一定比学文科好,学习文科是没有前途的。这种观点其实是很片面的。文理分科政策施行了这么多年,一定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所以不存在理科一定比文科好的事情。文理科的选择主要影响的就是未来专业的选择,以后自身的发展情况还是要看高中生自己的努力和机遇。

天文学是文科还是理科 第8篇

从新新闻到新新闻主义。学界通常认为, 新新闻主义作品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 标志性事件是1952美国《纽约人》杂志发表了莉莲·罗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报道《影片》。 (1) 当时新新闻主义并无定义, 更无学说。60年代初期, 它还只是《村声》、《纽约》、《老爷》等“离经叛道”的杂志, 因不满当时新闻界沉闷的空气无意间扶植起的“一种特殊的散文式论文”。 (2) 直到70年代, 新新闻的践行者汤姆·沃尔夫完成了新新闻主义理论总结, 他于1973年与E·W·约翰逊出版的《新新闻主义》一书为这种新兴的现象正了名。 (3) 徐孜望先生总结了沃尔夫在该书绪言中提出的新新闻主义四大特点:第一, 采用一幕幕场景和画面组合结构来描写事件;第二, 通过事件亲历者的所见所想来再现每一幕场景;第三, 对人物的对话进行无删节的“实录”;第四, 用众多琐碎的细节来勾画人物。 (4) 国内较早的研究者王雄先生对新新闻主义做了如下概括:所谓“新新闻学”, 一言以蔽之, 就是指记者们借用小说家的诸多手法, 以更为丰富和更具想象力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和写作。

我们发现新闻与文学的纠缠贯穿始终, 因此, 要深入新新闻主义必然要回到新闻的文学性这一更根本的问题, 对新新闻主义兴起的成因也必须追溯至19世纪末有关新闻的文学性论争。 (5) 然而, 目前学界大部分论述仍然侧重对新新闻主义诞生的外部原因考据:或从美国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解读大众对无奈现实的逃避, 或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对这一心理的迎合。吴燕从发生学诸角度 (主体、社会、思潮、现代主义、传统血脉) 进行了非常完备的讨论。 (6) 这些卓有洞见的讨论无疑从外部提供了关于新新闻主义兴起的完备解析, 但它们同时可能遮蔽对于新新闻主义文体身份的深入研究, 并将新新闻主义置于一个外在于新闻的不明身份之处。身份的模糊一直是新新闻主义作品饱受争议的原因, 并促进了其在兴起不久后走向衰落。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设立特稿写作奖 (Feature writing) 可看做是新新闻主义的鼎盛时期。此后, 新新闻主义在反对声中几近沉寂。

市场压力下的“复活”与身份冲突的延续。20世纪90年代, 新新闻主义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但这种身份的缺失并未根本改善, 因为其复活并不是基于其身份合法性, 而是一种权宜之计。常见的理由是, “随着90年代的到来, 读者对‘描写手法’的兴趣再度高涨。……‘描写性新闻’可读性更强……而新闻媒体的竞争对手都是极难对付的高手。电视、好莱坞电影, 如今又多了交互式的电脑游戏。”独立撰稿人唐·富莱认为在这种情况下, 编辑会登载任何能把读者重新吸引回来的东西。 (7) 可以断言, 如果不解决身份问题, 新新闻主义仍会在各种理由下遭受攻击。

广义文学文本语境下的新新闻主义身份的归属

无法归类的定义及冲突的阵营划分。新新闻主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冲突由来已久。1980年, 新新闻主义代表作家诺曼·梅勒在访问了数百人、采集了上万页素材的基础上写成了长篇作品《刽子手之歌》, 获得当年度最佳小说奖;随后, 几乎以同样手法写就的有1984年威廉·肯尼迪写的《铁草》、1987年戴维·希普尔的《原子弹制造内幕》。它们先后被授予的则是普利策新闻奖。 (8) 文学乎?新闻乎?不得而知。新新闻主义的传统定义几乎都落脚于“报道”。如, 美国学者M·迪克斯坦认为, 新新闻学就是主张主观性的新闻。但新新闻主义的具体实践和作品却往往被划归“文学”的阵营。例如, 王雄认为, 新新闻学包括报告文学、纪实小说、口述实录文学等。 (9) 必须反思的是, 既然新新闻学早已作为独立的写作体裁存在, 并发挥着单纯的新闻作品和单纯的文学作品所难以承担的社会作用 (10) , 那么, 我们是否有第三条道路, 既解决新新闻主义的身份问题, 更因此而建立其明确的规范并能判别正确与谬误, 这样, 才能避免随时受到非难与攻击。

文体的形成:能指分节及其强大的规约力量。要明确新新闻主义的身份, 我们要重回到对“新闻”与“文学”二元对立的广义文体学问题的质疑中去。

一种文体的形成是在人类语言符号世界的一种人为划分。我们可以用符号学概念“能指”来表示“文体”, 而指称对象是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文本这一全域。只要我们稍加考察就会发现, 文体是一个随着创作实践不断推进而自我更新的概念体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文学被定义为“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 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从概念上看, 文学从未拒斥新闻这种借助语言文字手段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从具体所指对象来看, 文学是随着文学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的。虽然如此, 新闻自我拒斥进入文学的阵营, 是由于自新闻诞生之始, 两者就被纳入了真实与虚假、客观与主观绝对二元对立的两端。要突破这个二元对立, 就必须消弭两者的绝对对立的基础, 建立两者可以清晰区分的相对独立性。

“文学”与“新闻”划分的二元对立的根据。在新闻作为具有影响力的书写文本诞生时, 文学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已得到强大的文学传统的支持。因此, 新闻与文学分野被清晰地二分为“实用”与“艺术”、“真实”与“虚幻”。这种二元对立结构相当稳定, 即便在两者实践飞速发展中出现相互僭越时, 其概念仍坚守各自阵营。其对立的根据就是作为艺术的文学高于生活的事实。然而, 文学在当前社会已经表现为典型的多语言文学文本, 所谓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 其实质是曾为传统文学 (艺术) 语言所垄断的文学文本形态所占据的垄断地位的消失。 (11) 也即, 新闻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之间关于艺术与实用的界限已经消失。当大众传媒信息以“超真实”的面目出现时, 波德里亚说海湾战争从未发生。于是, 真实与虚幻之间就成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毕竟, 它可能是我们能抓住的新闻与文学分野的最后的救命稻草。

传统的新闻理论中, 有要素真实、宏观真实以及因特殊政治因素而逐渐被扬弃的本质真实几种说法。无论哪一种真实, 所揭示的都是某种符号的真实———是并不卷入新闻事件的报道者对现场的一种柏拉图式的摹写 (柏拉图早已将我们置之于只见自己影子的洞穴之中) 。这里所说的主观并非报道者有意为之, 而是一切符号化过程必经的片面化的过程。新闻文本以新闻的立场呈现事实时, 其预设的新闻立场必然是对非新闻的其他所有立场的暂时性遮蔽。“有表意必有离场” (12) 的经典悖论在此须进一步推演为———表意不仅是意义缺场的召唤结果, 更是其他意义进一步离场的标志。但这种离场只是一种暂时性的遮蔽而非本真意义上的否定。蒋荣昌先生指出:“新闻的真实性并非新闻事件本身的真实性。新闻事件作为一个实际发生的生活事件, 其在伦理学、法学或生活事件自身的意义结构之中具有何种真相或何种本来样态, 是此一生活事件的实用意义相关者 (或利害关系人) 必须与之交道的事情。” (13) 也就是说, 随着该生活事件 (而非新闻事件) 摹写者身份的转变, 真实的指称对象也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新闻文本无非是以其中的一种方式进行摹写的真实而已。此种真实必须是一个“有着明确释义者”的某个具体语境下的言说。这一言说所再现的真实并非事实本质主义的那个唯一真实, 而是以新闻名义规约的“辞像”。而此一“辞像”对新闻阅读者所需达到的最佳效果是对现场真实的心像的唤起———也就是说, 新闻之真无非是在新闻的名义下的真实感, 而非那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真实彼岸!而新闻的真实性不过是以真实的名义发布的新闻对象的具有真实感的文学文本而已。我们曾经以追求客观性而努力的那些“精确新闻或是数字新闻”无非也是此种真实感的某一种呈现而已。回顾新闻纪录片历史, 不难发现:名之为“真实电影”或“直接电影”的那些纪录片形式, 并不比别的严格遵守其自身语法规则的纪录片更接近真相本身。基于此, 有必要再次引述蒋荣昌先生的观点:“新闻是表达人们基于现实生活的关切、兴趣、情绪的一种文学文本。”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的文学文本是广义文学文本, 而非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指向艺术虚构的文学文本。这两种文学文本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与读者之间所构成的隐喻关系。作为广义文学文本体裁中的“新闻文本”的文学性恰恰就根植于真实性、客观性之中。 (14) 只有这样, 关于新闻文本的真实感才能得以呈现。

新闻文本的阅读契约与广义文学文体的建构

严格来说, 新新闻主义甚至不是一个关于文体的分类, 而是一种“主义”, 更为恰当的说法是:新新闻主义是新闻采访技术与传统文学的修辞手段的合谋, 其具体形态超越了传统的文学或新闻的边界, 它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效应并形成的独立文体。从外延来看, 报告文学、真实小说、深度报道均可以纳入此范畴, 但它们必须在文体意义上规定各自对对象事实呈现的方式。为了处理这些规定, 我们甚至可以据此建立一个新新闻主义的文体学。

广义文学文本指涉下的现代生活的各种文本, 并不缺乏以真实为名的各种样态。与新闻文本相似, 广告文本的真实性, 并不表现在其对产品数据、质地的简单呈现, 消费者并不因为广告呈现了超越产品质感或心理感受的画面而称之为“假”广告。同样, 新闻文本之真, 也只不过是文本之真。在广义文学文本时代, 大众已经很好地适应了不断涌现的新阅读契约。基于这一视野:真实性不再是新闻文本得以区别于文学文本的根本性问题;新闻文本在广义文体种属关系上无法外在于广义文学文本;同时更基于新新闻主义文体“作为独立的写作体裁存在并发挥着单纯的新闻作品和单纯的文学作品所难以承担的社会作用” (15) 这一事实。由此, 在广义文学文本视野之中, 新新闻主义几乎是一个伪问题。至此, 新新闻主义命名的落脚点是文学或是新闻已然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基于文体学的明确的修辞规则。这一规则的广泛认知更是与读者建立起固有的契约以达成默契的阐释关系的唯一途径。

摘要:历史上新新闻主义的兴起与衰落确有其客观社会原因, 但身份的尴尬却是导致新新闻主义备受攻击的直接原因。今天, 我们重提新新闻主义, 必须是切适于当下生活的广义文学文本视野下的言说。也正是基于此, 我们才可能以“文体”的方式赋予新新闻主义明确的身份。这种身份的获得, 及其与阅读者构筑的阅读契约是我们判断一个作品的唯一参照坐标。

关键词:新新闻主义,广义文学文本,身份,文体

参考文献

[1][8]程道才:《西方新新闻主义理论的兴起与实践意义》, 《当代传播》, 2004 (2) 。

[2]芮必峰:《论新新闻学》, 《潍坊学院学报》, 2002 (2) 。

[3][4]徐孜望:《新新闻主义研究:理论沿革、历史贡献及发展趋势》, 《前沿》, 2008 (12) 。

[5]杨铮、唐明生:《新新闻主义在中美兴起之成因比较》, 《世界文学评论》, 2007 (1) 。

[6]吴燕:《新新闻主义的发生学探微》, 《学海》, 2000 (5) 。

[7]楼坚:《新新闻主义的复活》, 《新闻大学》, 1995年冬季号。

[9][10][15]王雄:《论“新新闻学”与“新闻文学”》, 《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0 (4) 。

[11]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广义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文本形态》,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4页。

[12]赵毅衡:《意不尽言:文学的形式论——文化论》,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第3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天文学是文科还是理科】相关文章:

天文学论文提纲09-28

天文学论文范文05-10

学天文学感想范文06-09

天文学论文参考文献09-08

天文学选修课感想08-02

八大天文学之谜论文06-10

天文学概论选修课感想04-13

天文教育05-29

天文仪器05-18

天文学选修课结课感想04-13

上一篇:党支民主生活会个人发言稿下一篇:在社区落成庆典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