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教育范文

2024-05-29

天文教育范文(精选12篇)

天文教育 第1篇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怎样用它, 究竟给人们带来幸福还是灾难, 全取决于自己, 而不是工具, 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 但它也可用来杀人”。为了保证科学这个工具被正确使用, 科学需要人文导向, 求真需要求善导向。在天文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培养, 对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大有益处, 在人文精神熏陶下成长的学生今后应用科学知识时, 就会进行政治的、法律的、伦理的、生态的思考, 他们的行为就会符合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

目前, 我国中小学的天文教育发展迅速, 许多学校配备了各种天文观测设备, 天文观测已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但大多数学校的天文教育仅在天象观测、普及天文知识这一层面上游弋, 而缺少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其实, 在天文学中蕴藏深刻的人文内涵。那么, 中小学天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可通过哪些途径来实施?对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天文教育实践,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 挖掘天文活动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1.1 将天文与文学、哲学合理自然地整合

我国的许多歌赋诗词、哲学思想都与天文密切相关, 在天文活动中融入文学和哲学, 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在中秋夜, 可以通过开展咏诗赏月活动, 将天文和我国的中秋文化融合起来;在野外观测时, 让学生一边卧看牵牛织女星、欣赏银河, 一边朗诵有关银河的诗词, 将天文观测和经典诵读融合, 星空之美和我国古典文学之美融合, 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帮助他们积淀文化底蕴。

宇宙以无比宽大的胸襟, 包容了一切, 也包容着我们每一个人。仰望星空, 让学生联想宇宙之大, 自身之渺小, 从而勉励学生要心胸宽广, 有所包容。了解星空运行规律后, 让学生谈论对《周易》中“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解, 使学生懂得星空的运行是如此的刚健而有规律, 世间万物无能阻挡它的运作, 于是勉励人们效法天宇, 为实现理想而百折不饶。通过这样的情景体验, 不仅使学生领略到星空的美丽, 更能使学生感悟到深邃浩渺的星空中蕴藏着的人类思想的美丽。

1.2 从神话传说中挖掘人文教育内涵

神话传说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天文中的神话传说俯拾皆是, 如我国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天狗食月以及西方的88个星座的由来、天空之神宙斯等。将这些神话渗透到天文理论学习和观测活动中, 不仅能愉悦学生的精神, 还能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比如观测昴星团时给学生讲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故事, 让学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观测天蝎座和猎户座时, 引用杜甫“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的诗句, 讲述帝王喾的两个儿子阏伯和实沈互不和睦的传说, 使学生懂得珍惜友谊、亲情。学习和辨认星座时, 让学生查找各种星座的希腊神话, 感受与人同形同性的希腊神灵带给大家的欢悦之情, 了解希腊神话和我国神话的差异以及希腊神话所凸显出来的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

1.3 从天文发展史中挖掘人文教育内涵

科学史家萨顿说过:“把科学同人文主义结合起来, 科学史是两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天文发展史中 (下转第201页) (上接第153页) 有众多探索者的事迹都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他们有的热爱祖国, 运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有的互助合作, 真诚宽容;有的身残志坚, 用短暂的生命解读无限的宇宙。在天文活动中巧妙地插入对天文学家的人生经历、人生体验的介绍, 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还能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促使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另外, 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发展, 成就举世瞩目, 每当神舟号飞船、天宫号目标飞行器、嫦娥号探测器发射时,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发射的现场直播,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 营造人文环境, 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人创造环境, 环境也创造人”, 和谐良好的人文环境具有润物无声的熏陶功能和激励功能。我们可以把天文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挖掘出来, 使之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例如, 在天文活动室张贴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画像、学生书写的天文诗词和天文学家的格言, 在校园中建造大型的日晷、圭表等天文测量仪器, 在学校的宣传窗中定期展出学生天文活动的照片。

在加强自然环境人文化布置的同时, 还可以在天文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表现和发展自己的温馨环境, 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 建立自信心和荣誉感。比如, 把学生的天文小制作、天文手抄报、小论文、观测记录和日记等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出来。

在这种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感染下, 学生的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价值判断等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会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懂得尊重、懂得理解、懂得宽容与合作, 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

3 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的人文底蕴。作为中小学天文指导教师, 不但要有丰富的天文专业知识, 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 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 才能用自己的个性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那么, 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是读书, 读书能造就完善的人格。理科教师应多读些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方面的书籍, 尤其是要加强经典阅读, 在读书中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哲理、体会人生价值。

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了, 指导学生开展天文活动时, 就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总之, 中小学天文指导教师只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用心挖掘天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在活动中将天文和人文自然地融合起来, 必将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必定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和精神动力, 为培养出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张涛.论神话的教育意义[M].湖北: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5) .

天文教育 第2篇

解析天文学将天文观测翻译成数学语言

周坚/2014年4月11日

2008年6月29日,家住广西柳州市柳北区柳长路611号的土生土长的普通中国人——周坚,基于1998年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的那个超新星哈勃图进行曲线拟合研究后,发现光(电磁辐射)在传播过程中的传输波长会随传播距离的增大有规律地向红端自然位移【为区别于多普勒效应,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周坚效应】,将这种传输波长向红端自然位移的相对变化量定义为周坚红移,则光(电磁辐射)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距离与周坚红移成正比,与周坚红移加1的和成反比的自然规律——周坚定律【周坚,来自超新星哈勃图的观测证明一个周坚红移定律,中国科技财富,2011,24:274】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目前,当我们将它直接应用到天文学中,解析天文学【著作权登记证号是:2009-A-020687】由此就自然而然的诞生了,至此,天文观测与数学有了直接的联系,使所有的天文观测结果竟然都能用解析天文学将它翻译成数学语言(详见笔者一系列的解析天文学应用博文),这可真是天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啊,它为我们带来全新的天文理念,成为人类向宇宙深空发展的伟大丰碑。

天文教育 第3篇

启动仪式上,黑龙江省天文学会理事长荆武兴致辞,黑龙江省天文学会秘书长刘川浩作了《天象之美》的科普报告,黑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杨铭铎向黑龙江省天文学会颁发流动天文馆的牌匾并讲话。

杨铭铎说,流动天文馆启动仪式是黑龙江省青少年亲身体验天文科普活动的又一次有利契机,是推动天文学走向青少年、天文科普惠及青少年的一项有益举措。近年来,我国的天文学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黑龙江省天文学会在黑龙江省教育厅和黑龙江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黑龙江省各市(地)教育部门和科协要再接再厉,从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天文学普及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做好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为青少年开展天文科普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努力推动全社会形成学天文、爱天文的浓郁氛围。

杨铭铎鼓励青少年朋友们努力学习,把握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潜能,激发自己对天文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成为卓越的天文科技创新人才。 (文/黑龙江省科协)

天文教育 第4篇

上海市南汇中学重视开展天文科技教育,让梦中的天空和宇宙成为学生可以触摸、探索的领地。

南汇中学以基础设施为起点让学生感受体验天文学的魅力,以课程建设为依托让学生学习和思考天文学知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让学生自主探究天文学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现代天文科技的平台,促进学生从体验感受现代科技开始,走向对知识与方法的学习思考,并逐渐发展为对开放性课题的自主探究。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南汇中学的科技教育坚定实施以天文为特色项目的多样化课程及多元化教学,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树立了科技教育的品牌。

南汇中学确立的“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机会”“给每个学生创建一条‘脚踏实地,探求知识’的途径”的科技教育思想,提出的“体验探究学习,提升科学思维”的课程理念,在学生心中埋下了创新的种子,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最终结出创新的果子。

天文学名词类谜语 第5篇

二十四小时餐厅。(打一天文学名词——日全食)

三餐不缺。(打一天文学名词——日全食)

无隔宿之粮。(打一天文学名词——日全食)

三十团圆饭。(打一天文学名词——日全食)

光明。(打二天文学名词——日全食、月全食)【解析】光→只有,只剩;明=日、月。

片甲不留。(打一天文学名词——北极光)

虽败犹荣。(打一天文学名词——北极光)

人迹板桥霜。(打一天文学名词——白道)

雪路。(打一天文学名词——白道)

话说潘长江。(打一天文学名词——白矮星)

生日。(打一天文学名词——变星)

美丽的天文 第6篇

绝不仅仅是高深的理论,枯燥的数字,

为宣扬天文的艺术美,不懈追求,尽力探索,

总是会沉醉于落日云霞的辉煌,流连于星汉灿烂的夜空,

企盼有朝一日,走遍大江南北,

能将无穷尽的星空美景,与世间秀水山川,

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独特的天文艺术影廊,

将星空的美,尽情挥洒。

我是学美术的,也喜欢夜空的群星,或许是兴趣所致,不论是黄昏还是黎明,在天际衬印的星空对于我始终有种强烈的吸引感。面对专业的天文理论或繁杂的数字分析,只会一片茫然,是星空的广博浩瀚,大美无言,让我投身其中,乐此不疲。“美丽的天文”也成了我的网名,徜徉在网络的星空中。

相信很多的天文爱好者在初涉天文发烧路的时候,最想拥有的就是一架望远镜了,在十几年前,想要购买一套两三千元的装备,是个非常遥远的梦想。我也经历过最早用老花镜片自制望远镜的过程,用塑料管装起来,可以看到月球上的环形山。后来通过上海一位热心的科技辅导老师,在科模服务部邮购了一组镜片,1994年做成了一台口径104mm,焦距800mm的双胶合消色差折射望远镜,当时的感觉简直就是鸟枪换炮,视野一下子大大拓展,看到了暗达10.5等的D'Arrest彗星和1994年的彗木大碰撞。

天文观测是独乐乐,而天文摄影是众乐乐,将自己的喜好与观点,通过画面表述出来。在摄影界里,天文摄影似乎还是一片生疏的领域,而如何装备我们的器材,来走进天文摄影的殿堂?我的观点是关键想表达什么,才决定了如何选购器材。

星空,大美无言

我觉得在星空下,一切都是美丽的,神圣的。我的追求是将璀璨星空与地面美景结合,达到一种特殊意境的天文风光照,其中的器材要求并不高,更重要的,是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当夕阳的余辉还未完全消失,星星就迫不及待地显现在天幕上,比起深夜的星空,此时更像一方大自然变幻万千的魔布。让我们离开喧嚣的城市,放飞尘封的心情,去找寻一片宁静的乐土吧!纵使是前往郊外的路上,那时的心情也是欢快的,犹如一场期待已久的赴约。

在数码相机大行其道的今天,也给天文摄影带来许多便利。可以说大部分消费型数码相机都可以胜任天文风光照,有了好的构思与取景,用一台稳固的三脚架籽相机固定好就可以开工了。曝光模式选择手动档,等效感光度定在ISO200左右,这样既可减少曝光时间,尽量使星点不因地球运转而形成难看的香肠状,也可减少长时间曝光引起的噪点。但若是以长焦端拍摄,又没有赤道仪的跟踪,则推荐选用高感光值,以得到更短的曝光时间来快速记录天体,保持细节清晰。镜头焦段越是广角,则相等时间内要比长焦端更不易发现星点移动,因为焦距短了,相应在CCD(底片)上移动的距离也小了,同时也可以使用更大的光圈。当然消费型数码相机在高ISO值下也会产生噪点,所以应视拍摄要求在感光度和曝光值中来选择。

数码单反相机(DSLR)是天文风光照的最佳选择,以高解析度和低噪点优势绝对胜出普通数码相机,惟一的缺点是无法像普通数码相机一样以LCD即时取景与对焦,由于天文风光照大多是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进行的,所以很难准确对焦,很多时候自动对焦成了鸡肋。如果是相机直接拍摄,我们只要将焦距调到无限远就可以了,但有的低价镜头质素不高,焦距拉到无限远还有一点移动量,极易造成对焦失败。若是接驳望远镜,则无法这样操作了,如拍摄月面细节,仅仅靠光学取景器很难达到理想程度,配置直角取景器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但这也不能保证对焦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最保险的做法是通过相机回放或电脑马上检查,确认是否精准。在天文摄影中,准确的对焦始终是需要时刻面对的难题。

Canon公司曾出过一款很适宜用来天文摄影的数码单反——Canon 20Da,它也可以说是专门为天文摄影而设计的机种,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低波段滤波器部分,由于许多天体都会以656nm的H-alpha波段发光,而这个波段因为已在不可见光的红外线端边缘,因此一般的相机都会将它过滤掉而无法拍摄到,而20Da却是将它突显出来,达到正常20D的2.5倍,以便拍到更加红艳亮眼的天文照片,如呈现红色的M8礁湖星云。另一个亮点是它可以将反光镜锁在打开的位置,并且通过机背LCD直接对焦,就像普通的数码相机一样,如此一来大大方便了对焦,并提升了准确度。另外20Da在长时间曝光反光板开启时,LCD可同步显示CMOS感光状况,即时判断曝光情况,这也是数码单反相机的一大创举,但目前此机已经停产。

数码单反相机一般含有RAW存储格式,对于宽容度本来就小的数码相机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而遇到天文摄影,更是极端情况。所以后期的数字暗房处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Photoshop经常被用来解读RAW格式以及多张不同曝光时间照片的叠加、色彩的调节等等。或许拍摄仅仅是三分精力,而数字处理却花去七分!

天文,奥秘无穷

天文风光照所包含更多的是艺术创作成分,而单纯的天文摄影则讲究了一个科学的严肃性,它的目的是正确记录发生的事情。现在借助于摄像头拍摄行星/月球等亮视面天体也是爱好者在天文摄影中开展非常广泛的课题。

下图显示的就是本人的部分摄影器材,主镜是Celestron9.25折返式望远镜,赤道仪为Vixen GPD,控制器为SkySensor2000 PC,摄影终端为Philips Tollcam740k摄像头,背景月面图就是由此设备拍摄而成。

天文器材五花八门,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选择,在本刊2006年11期《星空下的天文摄影》(find.pcworld.com.cn/21883)一文中本人详细介绍了各种天文摄影所需要的器材知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同时向读者推荐国内两大天文论坛,以便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牧夫天文论坛http://www.astronomy.com.cn,天之文论坛http://www.astron.sh.cn/cgi-bin。

天文摄影的器材在价格上相差悬殊,有人用极其简陋的设备在星空下静静摸索,也有人精益求精,为更上一层楼而不惜一掷千金,更有收藏爱好者,仅仅是对收藏器材感兴趣,而不想研究如何使用它。我想都是人各有志,只要能让追求为自己带来快乐就可以了。器材是死的,只有人用活它、用好它,才能发挥器材的最大功效,现在有很多爱好者,盲目追求器材的高档性,却忽略了自己的基本功夫是否已锻炼扎实。

发烧路上总是充满艰辛与快乐,由最初的天文知识发烧,到天文器材的钻研、天文摄影的琢磨,对于精力及财力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除非你想做一番宏图大业,不然保持一颗上进的平凡心才是最重要的,将天文作为一门修身养性的爱好,所谓胸怀宇宙方能天地开阔。

明末的中国天文学 第7篇

欧洲人正在研习从阿拉伯人那里回流的古希腊天文学著述, 为他们即将到来的天文学复兴储备能量时, 中国正在进入最后一个与欧洲没有大规模交流的封建王朝——明王朝。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以乞丐出身打得天下, 因此格外感恩上天对他的眷顾, 而对自古以来被视为“天命”反映的天文历法, 他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与认知。据记载, 朱元璋刚一立国, 就立即立法严禁民间人士学习和研究天文历法, 像以往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 他要把“天命”的话语权掌握在“天子”一人手中, 而且似乎握得尤其紧了一些。

中国古代天文学一直被天子所垄断, 是皇家的禁脔。据《国语》、《山海经》等古书记载, 在远古的少嗥氏时代, 天下混乱, 人与神都混杂不分, 人人都搞起与上天沟通交往的巫术, 于是颛顼帝断然采取措施, 设立专门官员掌管天地之事, 这就是后来所谓的“绝地通天”的传说。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断绝平民与上天交通的权利, 这种权利从此以后就由天子垄断, 只能由王家的专职巫觋去施行。

既然天文学为天子垄断, 很自然, 天学机构及其直接象征观象台 (类似于现代的天文台, 当然用处不一样) 也为皇家独占。历代天学机构名称及主要负责人官名变动沿革如下:

实际上明朝以前的统治者也都是禁止民间学习和研究天文的——天文学在中国古代一向政治意义大于科学意义, 只是对民间学习和研究历法则管理得还算比较宽松, 所以天文学的研究虽然经常被朝廷垄断, 但也并不至于受到致命的威胁。但是到了朱元璋时期, 不但禁止民间研习天文, 还要禁止研习历法, 这就使天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因为一旦民间没有人学习天文历法, 也就断绝了天文历法人才产生的活水源头。更为遗憾的是, 朱元璋的天文禁习令竟然被很认真地执行了120余年。民间天文人才不仅被斩草除根, 连生存的土壤也给毁掉了。

至于官方唯一的天文研究机构钦天监, 也没好到哪里去。钦天监的人员主要是元朝的天文历法人才, 他们被朱元璋留用, 继续从事他们本来的研究。但实际上这些天文研究人员虽然换了上司, 却基本上什么新的有意义的工作也没做。他们为明王朝制定的新历法《大统历》只不过是改了名的《授时历》, 其中陆续作了一些微小的更动罢了。在日常工作中, 天文历法官员们则更是宛若消失一般。截止到万历末年, 钦天监仅仅为《大统历》修改过一处, 而改动的这一处还没过一年就又改回去了。

当然, 也许钦天监的懒惰是有他们的理由的。一方面, 元朝郭守敬留下的《授时历》确实已经非常精准, 本来就不需要大的改动。而另一方面, 皇上对天文历法有着强烈的控制欲, 作为下臣又何苦因对历法修改而导致龙颜可能的不悦呢?

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很严重。明朝开国初期天文人才有两个来源:收编的元代天文历法官员共25人, 以及征召的民间天文历法学者若干人。明政府实际上把当时天下所有的天文人才都一扫而空了。而明太祖又规定天文历法官必须是世袭的——若这些天文历法官的后代不愿学习天文历法, 就被发配海南充军。因此在禁止民间私习天文令解除之前, 所有的天文历法人就全部被限定在钦天监之中。也就是说, 一旦随着时光流逝连这些人也不懂天文历法了, 整个大明王朝也就没什么人懂天文历法了。这样的窘境后来居然真的发生了。明后期“厉禁”松动, 朝廷面向全国征召通天文历法的人才时, 全国上下竟然没有一个人应征。

至于《大统历》本身, 由于朱元璋之后的很多皇帝懒得去管或者管也不知怎么管, 一下子就通用整个明朝277年。而随着使用期的延续, 历法的误差毫无疑问会越来越大。事实上《大统历》在明朝后期确实已经非常不准了。钦天监官员根据《大统历》预报个日食什么的, 一点也不比现在的天气预报准。到了万历 (明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的爷爷) 年间, 用《大统历》推日食、月食的误差甚至已经达到了“一日”之多。

而对于钦天监依据《大统历》推验天象屡屡失误的问题, 明代的不少官员就曾一次次地提出改历建议。举几个例子:成化十七年 (1481) , 真定 (今河北正定) 的俞正己上书请求改历, 结果遭到礼部尚书周洪谟的攻击, 说他“轻率狂妄”, 俞正己甚至因此被抓了起来;成化十九年 (1483) , 专门研究天文的天文生张升向上反映说应该改历, 结果钦天监说, 祖先留下来的东西能说改就改吗?于是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正德十五年 (1520) , 礼部员外郎郑善夫又提出, 应该按照现在的月食、日食来重新考订一下历法, 该改动的地方改一改, 但他的建议一如既往没有被采纳。

钦天监和主管钦天监的礼部阻挠改历经常用的“祖制不可变”、“古法未可轻变”之类的理由还确实挺能唬人的。试想一下, 如果改历, 那么就是改祖宗的东西, 改祖宗的东西, 那么就是狂妄自大, 谁敢?而另一方面, 鼓吹改历的很多人也并没足够的实力让朝廷确信历法真的需要修改, 长期执行且颇具成效的“厉禁”让普通人根本无法在天文历法上有所建树, 偶有言及改历的也总可以被那些虽然水平很烂但至少还比普通人强一点的钦天监官员们抓到口实。

当然, 并不是说一定就没有比钦天监官员水平高的人出现。改历呼声越来越高的明末, 著名的天文学家邢云路就出来上书倡议改历了。这次改历倡议得到了部分朝野人士的支持, 但大部分的钦天监官员还是极度不满的, 比如钦天监监正张应候就上奏章给皇帝说邢云路太狂妄、混淆视听。钦天监官员们就是这么的因循守旧。不过这些对改历的诋毁倒也反映出了他们总体的心态:自己没能力改革, 也不思进取, 所以只好以明初不许私习天文历法的厉禁为法宝, 斩杀一切可能出现的竞争者, 从而保全他们的垄断和饭碗。

如果说要选出明朝本土天文学的前三大家的话, 那么我觉得邢云路应该是可以当选的。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呼吁朝廷改历并制定历法。而邢云路提出改历的直接原因是上面我们已经提过的“差一日”事件:明神宗万历“二十年 (1592年) 五月甲戌夜月食, 监官推算差一日”。对于搞历法研究的人来说, 某种历法跟实际的天象之间能差“一日”, 绝对是不可忍受的极限了。但即便如此, 当邢云路向皇上提出改历的时候, 钦天监的一帮人还是想尽了办法阻止他。

又过了十八年, 到了万历三十八年 (1610) , 钦天监又一次预报日食失误。这一次朝廷终于有了更坚决的改历决心:“精通历法, 如 (邢) 云路、 (范) 守己为时所推, 请改授京卿, 共理历事。”邢云路被召至北京参与修历事宜——这已经是他参加的第二次改历了。大约一年之后邢云路抵达京城, 从此开始了他旷日持久但最终基本无果的改历历程。

邢云路在他第一改历的过程中, 为了测算精确的回归年长度, 建起了高度空前的六丈之表来测影。根据测得的影长他推算出回归年的长度值是365.242190日, 与理论值仅仅差2.3秒, 无论如何这都算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最高水平了。而从更大的层面上讲, 邢云路的这次测量以及与此相关的天文历法研究似乎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天文历法研究的正式复苏。

图1说明:地球上物体影子的长短变换, 除非特殊原因, 都是由太阳的高度变化决定的。古人通过测出一年当中正午影子最长的一天为冬至日, 并根据两次冬至时刻的时间差, 来确定一年的长度。古人观测影长所使用的仪器是圭表——一种搞得比较像样的“杆子”。现存的历史上最早的圭表是登封观象台所保存的周公测影台。当然所谓“周公”并不是说测影台是由周公制作的, 而是由唐开元年间的天文学家南宫说制作的。

图2说明:元代郭守敬在登封建造的测影台, 有四丈之高。邢云路在兰州建造的测影台更高, 有六丈, 但现在已经没有遗迹了。

玩天文,也能玩出财富来 第8篇

今年25岁的曾荃英是个活泼开朗, 喜欢追求时尚的女孩。2008年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 她来到了广州, 凭着出色的表现, 很快加盟了一家外资公司, 做业务销售。工作之余, 曾荃英最大的爱好就是和天文爱好者相互切磋。2009年是天文奇观年, 曾荃英和她的伙伴们, 对这一年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转眼到了2009年情人节, 曾荃英去同在广州的姐姐曾莫英那里玩耍, 正好遇到了姐姐的同事钟志龙。钟志龙是湖南桃江人, 在曾莫英的店里做事, 性格开朗, 喜欢旅游。两人一见钟情, 很快陷入了热恋之中。

有爱的日子, 时间总会流逝得很快。4月22日, 一场视觉盛宴即将到来, 届时月球、金星、火星将在东方低空近距离相遇, 这天又恰逢农历二十八, 一弯残月犹如镰刀, 天空中的两个“弯月”会让观测者倍感神奇。曾荃英早就盘算了, 要去衡山观赏。和钟志龙说后, 两人一拍即合。

4月21日, 曾荃英向公司请了一周的探亲假, 两人带着望远镜、观测仪, 登上了到衡山的汽车。在衡山玩了一周, 两人才意犹未尽地回到广州。

有了这么一次成功经验, 曾荃英又将目光锁定在7月22日的日全食, 这可是500年一遇的机会。曾荃英和她的天文发烧友们, 都在为之疯狂, 她们约好一起在长沙集合, 然后奔赴成都。

7月18日, 曾荃英再次以父亲病重为由, 向公司请假。因为她请了一次探亲假, 公司人事部谨慎地和曾荃英家人进行核实, 证实并无此事。公司经理狠狠批评了曾荃英一顿, 并打算派她去云南出差。

眼看自己即将与日全食擦肩而过, 曾荃英又急又气, 经过一夜思考, 她决定辞职。为了筹集旅行经费, 她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块瑞士手表低价贱卖了, 把刚买的笔记本也折价出售, 但还差钱, 曾荃英只好向姐姐曾莫英求救。当得知曾荃英辞职、借钱, 只是为了去成都看日全食, 姐姐愤怒了:“你可真野啊。为了一个日全食, 还跑那么远, 连好好的工作都不要了。”父亲也打来电话, 大骂她不孝, 并责令她迅速回家。

但此时的曾荃英犹如上了弦的箭, 7月19日下午三点, 曾荃英和男友钟志龙一起踏上了T14列车。来到长沙后, 两人吃了饭, 打朋友们的电话, 不是关机, 就是停机。“这些人也真是, 约好了在长沙集合, 一个都联系不上。”曾荃英抱怨着。无奈之下, 曾荃英只得和男友上了去成都的K577列车, 到达时已经是7月21上午10点。因为旅途太过劳累, 再加上心理压力太大, 曾荃英病了, 住进了医院, 这一呆就是两天, 有关日全食的消息, 也只能在报纸上看到。

7月23日, 曾荃英从医院出来, 依然愁眉苦脸。男友钟志龙若有所思地说:“这样来回奔波也不是办法, 为什么不弄一个俱乐部, 足不出门就观看到各地的天文奇观呢……”曾荃英先是愣了一下, 继而一拍大腿:“对, 就是这么干。”没等男友说完, 她就搂住了对方的脖子, 两人深情地拥吻到了一起。

弥补遗憾:天文俱乐部横空出世

曾荃英打听到, 在国内, 北京和上海有两家天文馆。很快, 她带着男友来到了上海, 一到上海, 就扎进了天文馆。经过两天的仔细考察, 曾荃英不仅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也弄清楚了天文馆的操作流程, 而且在和参观者的交流中也更加坚定了她脑海里不停闪现的想法:天文也有大市场, 绝对能受到都市人的喜爱和追捧。

2009年8月13日, 曾荃英用男友家里资助的5万元, 在广州火车站附近的一条巷子里开了自己第一家天文俱乐部。这个地方, 是她和男友反复考察定下来的, 不仅租金便宜, 而且人气也很旺盛。走进她的小店, 立刻会被里面的布局所震惊, 小店分两层, 楼上是天文观望台, 有一台望远镜, 两台天文观测仪, 一书架的天文书籍。楼下分三个小房间, 一间天文景象展厅, 一间投影室, 一间交流室。装饰材料都是仿照上海天文馆设计的, 如果不是地方太小, 观众会以为真进了国家级天文馆。

广州开了家民间天文俱乐部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 第一天开业, 小店里就人满为患。因为消费不贵, 又时髦, 许多年轻人喜欢在下班后或者周末前来转转。考虑到南方很多人都没有看到完整的日全食过程, 曾荃英动用了朋友的力量, 她将朋友们传来的影像资料, 找了家专业摄像馆, 进行剪辑和整理, 制作了一个完整的日全食视频, 又在门口贴了一张2009年天文观测指南。

生意就这样在意料之中一天天好了起来。2009年9月17日, 将上演天王星冲日奇观, 9月23日, 用望远镜能观察到4颗完整的著名的伽利略卫星。对于这个一月双喜的事情, 曾荃英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商机, 因为本地观测不到, 为了确保能及时把摄像资料传过来, 2009年9月1日, 曾荃英推出了“天文爱好者会员制”, 一旦加入, 会员们就可以把自己观测拍摄的视频传过来, 收入按照三七分成支配。这对于全世界各地的骨灰级天文发烧友来说, 确实是个天大的好消息。短短一周时间内, 通过网络、短信报名的人数就超过了一千人, 很多会员提出不要回报, 对于他们来说, 能把自己的视频给更多人的分享, 已经是最大的快乐了。

曾荃英向都市年轻人打出了“好事成双”的广告:你为周末没地方去而烦恼吗?那么, 请来俱乐部吧, 在这里, 你可以体验刺激, 制造浪漫。17日到23日, 俱乐部推出一带一活动, 你还犹豫什么呢?这样一宣传, 有情侣的, 就带情侣来, 没情侣的就带朋友, 既能体验一把天文发烧友的感觉, 又可以寻找属于自己的缘分。

今年26岁的扬帆, 就是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女友杨玉的, 两人都是天文爱好者, 经常周末来这里转转, 一来二去的, 就谈起了恋爱。

随着生意的火爆, 顾客的来源更广泛了, 既有上至八十岁的老人, 也有小到3岁的孩子, 曾荃英特意准备了一本意见簿, 悬挂在交流室的墙壁上, 很快就有建议:能不能制作一些科普性的宣传小册子, 给孩子阅读。顾客的建议引起了曾荃英的注意, 她联系厂家, 赶制了一批天文科普知识图册, 低价卖给顾客。因为图册内容充实, 且图文并茂, 一问世, 就受到了顾客的喜爱, 很多家庭主妇带着儿子来参观, 离开仍不忘记带一本。有个中年妇女反映, 自从孩子来了一次后, 天天缠着母亲教她学图册上的文字, 还信心百倍地表示, 要好好读书, 将来当一名科学家。

一本小小的读物, 能起到这么好的激励作用, 曾荃英自然百般高兴。短短三个月, 曾荃英的账号里就有了十五万元存款, 去掉投资的五万, 净赚十万。

听到女儿在广州开了家店, 生意很火爆, 曾荃英的父母也耐不住好奇, 在曾莫英的陪同下, 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一天, 当看到晚上十点后, 店里依然人流如潮时, 他们不得不佩服女儿的经商头脑。看到父亲也认同了自己的事业, 曾荃英不由感慨, 这个天文俱乐部, 开对了。

2009年11月15日, 曾荃英的店里迎来了一位重要客人, 乔治·泡森, 泡森是美国塔夫斯大学的教授, 也是一名天文资深专家。这次他特意带来了一台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 两箱子珍贵书籍, 第一箱为仿制文物和仪器, 比如有丹容菱镜等高仪, 清代漏壶, 氢原子钟等等, 虽是仿品, 但做得足能以假乱真;第二箱为中外天文学杰出人物的照片和近现代运用观测仪器所拍到的成果, 比如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拍摄到的太阳黑子照片, 就弥足珍贵。

此时, 距一年一度的狮子座流星雨爆发只有两天。曾荃英正在为缺少深度望远镜发愁, 泡森教授的到来简直是雪中送炭。在曾荃英的盛情挽留下, 泡森教授呆了三天, 也主讲了三场天文知识兴趣讲座。离开时, 他伸出大拇指说:“一个弱女子, 就能办出这么高水平的天文馆, 真令人惊讶, 中国女人, 很了不起。你好好做, 明年我还要来中国, 来广州看你。”

天文风暴旋出财富大舞台

随着双子座流星雨的到来, 曾荃英的生意越来越好, 人也越来越忙碌了。2009年12月, 曾荃英的家人和男友都来店里帮忙。12月3日, 曾荃英买下了旁边一家鲜花店, 增加了“时间与人类”和“中外交流史”两个展馆。

曾荃英此时已经不满足仅靠参观和展览来积累财富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后, 荃英创意工作室成立了, 工作室专门以设计各种各样的天文产品为主, 比如“狮子座双星兔”, 小巧玲珑的情侣兔子上缀满流星雨的团案就令人爱不释手, “追日太阳帽”就是以2010年1月15日的日环食为背景图案, 既时尚, 又实用, 粉红色的“双月映日”抱枕, 由于采用高质量棉絮所做, 让人抱着它睡觉, 既前卫, 又耐用……上百种与天文奇观有关的天文产品一下就迷住了所有进店的顾客, 有顾客为了收齐2009年一整套天文产品, 甚至不惜向其他顾客高价购买。

对于2010年的日环食景观, 曾荃英很早就拿出了自己的计划, 她决心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组织一次大理追日行动, 以弥补去年的遗憾。为了提高人气, 活动还设置了三个奖项, 最高奖项是一架价值万元的天文望远镜。曾荃英的追日计划一公布, 立刻受到了天文迷的追捧, 短短一周内, 报名人数就达到了一千人。曾荃英最终挑选了50人组团去大理茶马古道开展科普旅游及观测活动。为了让其他天文爱好者能够欣赏到这一天象奇观, 所有的视频资料同时传到俱乐部的电脑上, 进行同步直播。

随着曾荃英的不断努力, 她的俱乐部每天精彩不断, 每天都在快乐的成长, 如今, 她的俱乐部已经拥有员工十名, 所创造的纯利润达到40万元。曾荃英兴奋地对男友说:“没想到, 我这个比男孩子还野的女孩子竟然也能把天文爱好转变成生产力, 而且竟然越做越大, 我相信有一天, 我的俱乐部能开遍中国的每一个城市, 天文迷也将遍布大江南北。”

广西天文科普文化与旅游发展初探 第9篇

广西地处中国南疆, 地理位置独特, 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壮民族独特的宇宙星空文化及其相对应的纪时历法和生产生活方式, 进而通过广西壮族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案揭示出壮乡民族特色的天文奥秘和天象文化,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宇宙文明, 今天, 把天文科普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具有重大意义, 这种全新的思路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这将推动着壮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

1 广西天文事业现状

一直以来天文科普工作作为科普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受到了自治区领导部门重视和关怀的同时, 也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天文爱好者的关注和支持。

1983年初, 广西科技馆 (旧馆) 建成开馆, 馆内建有一个400平方米面积“天象馆”, 它作为广西开展大众天文普及与青少年天文教学的场所, 对于促进当时经济落后的广西天文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20多年前建成的广西科技馆 (旧馆) 因建筑设施陈旧、管理体制不合理、经费缺少等因素的制约, 生存和发展困难, 已不适应广西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于是在2008年12月凝聚着无数人辛劳汗水的广西科技馆 (新馆) 在众人的翘首期盼中建成开馆。新落成的广西科技馆 (新馆) 与广西人民会堂、广西博物馆、广西民族宫毗邻, 拥有常设展厅、临时展厅、高科技影视中心、培训中心及学术交流中心, 是一座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的科普类场馆;广西科技馆开馆至今, 接待观众超150万人次, 社会、经济效益良好。但是, 在原址上拆除重建的广西科技馆 (新馆) 由于在建筑面积及资金短缺等条件上的限制, 最后在天文科普方面仅设计、建设了面积30平方米的天文工作室。就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 依托广西科技馆的场馆资源, 天文工作室仍然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天文科普活动:坚持承担着广西的天文普及工作和天文教学辅导工作;坚持特殊天象观测活动和中秋赏月活动。据不完全统计, 天文工作室共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上百次, 累计受益人群数十万人次。如2009年策划组织日全食、月全食、流星雨等天文观测活动;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科普讲座和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对天象知识的宣传报道, 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天象观测活动, 达到了破除迷信, 普及天文知识, 使更多人对特殊天文现象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的目的。

与此同时, 广西天文活动也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天文探究氛围日渐浓厚, 民间的天文爱好者们在默默地推进着广西天文事业的发展。早在2001年, 广西天文爱好者因为“星星”走到一起, 组建了广西第一个以天文观测为主要内容、由业余天文爱好者组成的群众组织“广西观星会”;2007年10月, “广西大学天文协会”成立, 建立起南宁高校第一个天文社团。目前, 广西部分大学院校均已成立了天文学方面的学校社团。

2 天文科普与旅游结合在广西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广西既是少数民族地区, 又是国家与东盟各国开展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通过天文馆普及宣传天文学史及最新的天文、航天、气象成果, 将以更多形式、从更高层面提高广西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1) 抓住机遇, 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 既是西南出海大通道, 又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往来的桥头堡。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 乘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东风, 为南宁乃至广西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贡献科技人员的一份力量。

(2) 抢占先机, 带动广西科普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在《科普法》中有明确规定, 自治区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 出台相关文件, 支持广西科普场馆建设。

我国已建成的天文馆 (天象厅) 有200多个, 但是独立存在的并不多, 目前仅北京天文馆一家是中国内地唯一的一座集科普、观测为一体, 以开展大众天文普及与青少年天文教学为主的专业化场馆。随着各类科普活动、教育培训、交流讲座和学术会议的举办开展, 专家往来, 学者云集, 必将带动广西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教育水平提高, 天文科普旅游将逐步发民展起来成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3) 坐享优势, 打造广西民族文化特色的天文科普品牌。

广西历史文化悠久,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40多处。首府南宁经度108°33', 纬度22°84', 东经108°19'11"有着优越的南方低空观星的条件, 对着星空能看到“南十字”星座, 有着独特的壮乡星空文化:如壮乡民间传说中的“福禄寿三星”即“东斗三星”的人物特有形象, 神话中的“花婆牌”星座, 还有金牛座中七颗可爱的小星星聚集而成的“猪笼星”, 及民间九个太阳、青鸟、蟾蜍、图腾等天象传说……最精彩的当属于广西大部分地区特有的天象:“日中无影”的有趣现象:一年当中总有几个特定的正午, 人们在阳光下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又如古代历法在长期原始农业生产活动中, 壮民族注意对天象变化的观测, 因而逐渐积累了一些历法知识。考古器物上也有相关方面的记载。

壮乡星空是蕴藏着壮族人民的精神和创造力, 让我们穿越历史, 了解壮乡星空发展历程、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4) 搭建科普资源共享平台, 有利于促进民族安定团结和共同繁荣。

天文馆是广大群众了解天文知识, 拓宽视野, 提高科学认知水平的平台之一, 深入挖掘天文馆的趣味性和可观赏性, 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更能为观众带来更高水平的科普盛宴。

广西少数民族总人口数居全国第一位。在现阶段, 人们对天文的认识仍然是有限的、甚至是缺乏的, 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 地域及空间的限制使人们无法接触到先进的科学信息, 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如在2009年7月发生的“日全食”天文现象, 当时就有不法分子危言耸听, 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从事封建迷信活动, 使普通的天文现象成为了他们反政府、反人类的借口。广西50年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告诉人们:只有惠及各族群众利益的发展, 才能得到各族群众的拥护, 才能激发能量, 维护民主团结。广西天文馆的建立, 可以为广西各族人民共享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尤其是青少年搭建起一个资源平台。这符合广西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有利于促进民族安定团结和共同繁荣。

如上所述, 处在中国与东盟各国携手创建互利共赢、北部湾开放开发战略格局上的广西, 需要抓住历史机遇, 普及宣传天文等科学文化知识, 不断提高各层次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养。

3 发展广西天文科普文化与旅游的障碍因素

(1) 有关方面尚未认识到天文科普旅游的重大意义。

天文科普旅游是一项普及科学知识, 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旅游活动, 但许多人没意识到科普旅游的意义, 他们只重视了自已的经济效益, 忽视了社会效益和对国家、对群众就有的贡献。

(2) 面向人群经济基础较薄弱。

青少年学生是天文科普旅游的主要面向人群。这部分人群有强烈的旅游欲望, 也有高昂的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 且人群数量庞大, 但是可支配收入及消费能力普遍偏低。青少年学生是潜在市场, 一般都缺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 购买能较力较低。因此, 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适合青少年学生出游的科普旅游形式, 并呼吁政府、社会给予支持, 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多走走, 多学习, 从而推动我国青少年旅游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3) 天文史迹、现代天文胜地、有特殊天文意义的地面标志物、反映古宇宙贤的建筑物等天文旅游资源较为分散。

太阳在壮语称作天灯, 或把太阳称作天的中心或天的眼睛。太阳周而复始的东升西落运动, 壮族人根据日光投影方向的变化作为纪时辰的依据, 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时间表”,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古代一天重要的时间概念“清晨、中午、午后、下午、傍晚”就由此而得到粗略划分, 壮族人民曾经把太阳作为自己的崇拜和信仰刻在各种生活器物上, 崇左的宁明花山壁画也有相关记载。北回归线贯穿广西全境, 每年夏至前后, 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时会发生太阳直射现象, 人站在太阳底下看不见自己的影子, 即“立竿无影”的奇观。北回归线是热带与北温带的天文分界线, 沿线区域为亚热带。北回归线横贯我国台、粤、桂、滇四省区, 陆地线总长两千多公里, 在广西经过梧州、桂平、上林、平果、那坡等十六个市县, 长达五百多公里这些天文旅游资源较为分散空间跨度大, 而且有些景点规模较小, 虽意义重大, 但知名度不高。

(4) 广西导游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天文科普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比较欠缺。

对于天文科普旅游来说, 普通的讲解员已不能满足科普旅游者的需要, 虽然硬件设施已展示出来, 但是导游员的讲解不够专业、不够深入, 依旧达不到科普旅游的目的, 满足不了天文科普旅游者求知的欲望。

4 发展广西天文科普旅游的思考与对策

(1) 加强领导重视, 引导天文科普旅游正确观念。

各级领导应加强天文科普旅游的重视程度, 依据国家对科技、教育的发展战略方针, 大力推进天文科普事业的发展, 为天文科普旅游能真正的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同时, 应注重引导公众对科普旅游的正确认识, 为公众树立正确的天文科普旅游观念做好相关工作。

(2) 加大资金投入, 整合资源改善科普旅游环境。

随着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断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以此为契机, 旅游业不断招商引资, 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加强自身发展。广西旅游业也紧抓时代机遇实现自身的发展。广西天文科普旅游的发展, 应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机遇, 加大资金投入, 在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基础上, 整合旅游资源。如按照现准备新建的广西天文馆拟选址的南镜山600m半径范围内, 集合了广西自然博物馆、低碳生活展示馆、民俗文化街、海洋馆等具有一定公益与展示效应的项目, 是龙象谷国际旅游度假区 (一期) 游客的集聚地之一, 且交通便利, 符合科普场馆应处于良好地理位置和具有便利交通条件的建设标准, 同时宜选在城市的文化区, 可与其他文化设施共同构成集群效应。

做好发展工作计划, 按步实施, 用好自治区、市级平台, 争取更多资金的投入, 从思想转变到行动, 确保工作取得实效。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全方位的考虑, 可引进企业进行投资, 改善广西天文科普旅游的环境, 使天文科普旅游形成一个可持续产业。

(3) 挖掘广西民族天文文化, 以文化影响带动旅游。

天文和文化两个词之中都有“文”字, 这两个“文”字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文化中的文是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的状态, 创造出丰富的精神财富。天文是观察和研究宇宙间天体的学科, 而在观察天体运行的过程中,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会产生不同的文化传说, 例如:壮族对猎户星座很重视, 称之为花婆牌星。花婆牌是婚姻之神, 专管生儿育女, 又是儿童的守护神。古代壮民结婚时, 在洞房中都要安设一块花婆神牌;据壮族民间传说, 凡是出生的孩子, 不论是男是女, 都是花婆神种出的花朵, 都将受到花婆神的保护。广西民间很早就有独具当地民族特色的天文地理、星空文化, 这些都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案进行天文知识科普教育, 进而打造出独具广西民族特色的天文科普品牌旅游文化。

(4) 精心设计, 打造天文科普专题旅游线路。

天文科普旅游的主要活动内容, 就是要让旅游者通过亲自观测和动手操作, 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学习天文知识, 在寓教于乐的互动活动中引发旅游者对天文科普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从而做到“学中做, 做中学”, 使天文知识化难为易。因此, 在设计专题旅游线路时应注重“重在参与”, 使天文科普旅游集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天一体。科学设计旅游产品, 丰富旅游内容。可根据分布不同, 专题讲解串联起来, 组成不同的参观体验路线, 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天文科普教育讲解服务。

(5) 加强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导游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旅游的质量与效果。天文科普旅游的导游不仅需要具备普通导演的基本素质,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扎实的天文科普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因此, 天文科普旅游的导游不仅需要聘请专业人士对导游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 还需要聘请天文专业人士对其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还可以对天文爱好者、中小学生进行筛选, 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后, 使其充当小小讲解员, 作兼职导游, 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公众的参与, 还可以丰富天文科普旅游的层次。

(6) 强化预测预报, 加大宣传, 做好重大、罕见天象的观测活动。

普通的市民对天文不是很了解, 虽然少部分市民会对重大、罕见天象有所关注, 但天象出现的时间往往很短, 大部分市民会错过观赏的时机, 就会削弱公众对天文的兴趣与关注。因此事前的宣传策划组织发动非常重要。强化天文的准确预报, 特别是罕见的天象的预报, 加大宣传力度, 促进天文科普市场的发展。例如:广西每年科学天文工作室每年都注重重大天象的预报工作, 多次向天文专家求证天象出现的确切时间,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在科技馆内及报刊上发布天文、天象消息, 做好公众观测的相关工作安排, 以中秋节搞主题活动为例:广西科技馆开展过“城里的月光”、“你看你看月亮的脸”、“探索月球的秘密”等系列主题活动, 准确的预报, 及时的宣传, 成功的观测活动, 赢得了市民的一致好评。

(7) 开发天文旅游周边商品, 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心理。

旅游周边商品是最受旅游者欢迎的内容之一, 也是消费中最有弹性的。在民俗旅游中, 由于民俗旅游商品具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特色, 能很好的满足游客“到此一游”的心理, 同时也能很好的展现当地的民俗文化, 因此开发天文旅游的周边商品是大有可为的。例如:广西科技馆研发纸质的小制作材料“壮乡天文小制作”活动, 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喜爱。因为做好的如南北星斗仪、瑞轮蓂荚仪、地球运动仪等简单天文小工具, 都可以进行实际天象或是日后必将发生的真实天象的观测或预测。天文主题小制作以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方向, 提供动手平台, 让青少年自主探究, 从而引发他们对天文学的兴趣, 让他们在探究实践活动中, 学到天文科普知识, 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具有强烈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食品、服饰和工艺品往往都是民俗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也最受游客欢迎。国内外很多事例证明, 越是民族的, 越是地方的, 越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越吸引人, 越能起到感奋游客的效应, 因此天文科普旅游产品文化开发, 尤其要十分注重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天文文化的发掘, 加强地方天文文化的包装, 最大限度的满足大众游客对文化、休闲旅游的需求。在旅游服务中, 除了可以销售天文科普知识有书籍、光盘、软件、望远镜、太阳观测眼镜等纪念品外, 还可以开发更多具有壮族特色的天文科普旅游商品, 以增加旅途中的乐趣, 丰富广西天文科普旅游的内容和层次, 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把天文科普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具有重大意义, 这种全新的思路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这将推动着壮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文章对广西天文科普文化与旅游发展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天文科普文化与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广西开展天文科普旅游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天文科普文化,开发,旅游,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菁.如何利用科技馆资源开展天文科普活动[J].大众科技, 2012 (8) :241-243.

[2]于洪贤, 何卓, 朱井丽.我国科普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 32 (3) :94-96.

浅析我国天文科普读物的市场现状 第10篇

一、天文科普读物的出版市场现状

(一) 天文科普读物的分类与评价标准

有学者认为, 科普读物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以青少年或普通大众为对象, 称为大众科普读物;一类以文化人或特定人士为对象, 称为进阶科普读物。这里, 大众和进阶无关优劣, 大众科普如影响广远, 就会成为名山之作, 进阶科普读物如出版后无声无息, 就会被时代淘汰, 因此, 影响力才是评论科普读物优劣的终极标准, 而图书的影响力则与其在市场上受欢迎的程度成正比。

(二) 天文科普读物的市场出版概况

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网络购书。据最新 《网购图书数据分析报告》显示, 亚马逊中国、京东、当当网已经成为网购图书行业的三大巨头, 因此, 笔者于2015 年11月10 日对这三家商城的科普读物特别是天文科普读物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概况为:

1) 在出版的各类科普读物中, 天文科普读物所占的比例不小。按照网站固有分类, “亚马逊中国/ 科普读物”共3973 件, 其中“宇宙天文读物”共493 件, 占比11.0% ;“当当网/ 科普读物”共82232件, 其中“宇宙知识”共9094 件, 占比11.1% ;“东京商城/ 图书/科普读物”共21123 万件, 其中“天文航天”共2268 件, 占比10.7% 。

2) 国内原创天文科普读物竞争力有待加强, 整体来说国外引进的“洋图书”相对更受大众青睐。据统计, 按照各自固有分类, 对亚马逊中国、东京和当当网三大网上商城中与天文相关科普读物分别按照人气、销量和畅销程度进行排名, 其各自前30 件商品中的引进版商品所占比例情况为:“亚马逊中国”为26 件占比86.7% 、“东京商城”为29 件占比96.7% 、“当当网”为20 件占比66.7% 。

二、畅销天文科普读物的特征分析

通过对畅销天文科普读物进行分析发现, 其大致具有如下特点:

1) 图文精美、版式新颖、传播美感。科普读物既要重视科学性, 也要讲究可读性。以一本美国引进的版权图书 《太阳简史- 一颗恒星的传记》为例, 该书图文并茂, 行文流畅, 在向读者打开天文知识之门的同时, 精美绝伦的天文配图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使得严肃的科学知识读起来轻松有趣、身心愉悦, 给人以美的享受, 受到大众欢迎。

2) 题材新颖、趣味性强、启迪智慧。“科普”堪称科研论文之外的科学艺文活动, 科普读物的趣味性是抓住读者的关键。以国人原创《嗨, 有人在吗?:月球车玉兔日记》为例, 该书以2013 年我国发射的月球车“玉兔号”为主人公, 以拟人的语气, 幽默风趣地向广大读者讲述了一段“玉兔登月”的奇妙故事, 题材新颖, 趣味性强, 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受到追捧。

3) 内容权威、定位明确、普及真知。科普读物的权威性关系到科学知识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分析发现, 市场上一些畅销书很多都有我国院士的推荐, 科学性和权威性得到了保障, 因此获得读者认同。此外, 畅销书市场定位明确, 在主题内容上打破了传统的对各种年龄段一网打尽的创作方式, 有着非常明确的适龄读者定位, 内容呈现“细而精”的发展趋势。同时, 图书系列化趋势明显, 内容更新实效性强, 保障了科普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

三、天文科普读物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 培养优秀科普作者, 提升原创天文科普读物的水平。“原创”永远是科普读物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优秀的天文科普作者既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坚实根基, 也是繁荣天文科普市场的必然选择。创作一本好的天文科普读物, 要求科普图书的作者不仅仅要具备深厚的天文科学文化底蕴, 还需要有良好的文学素养, 甚至对读者内心世界的精确把握, 因此培养优秀的科普创造者, 是保障原创作品后发力的关键。

2) 创新科普读物表现形式, 实现科普读物载体的多样化。正视我国与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差距, 创新科普读物的表现形式, 不拘泥于文字表达和图文并用, 例如可以尝试通过增加动手体验、融入漫画故事、设置科普游戏等多样化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来激发读者的阅读或者参与兴趣, 借助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来增强读者学习科普知识的乐趣, 使得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科学的熏陶等。

3) 强化营销策略, 提升天文科普图书宣传力度。像其他领域一样, 营销工作对科普图书而言也非常重要。以 《时间简史》为例, 据说起初该书在出版后的数十年内受欢迎程度较低, 因而发行量并不可观。2000 年起, 出版社围绕该书作者霍金访华事件精心策划了全方位的营销宣传, 随后, 《时间简史》彻底摆脱了长期销售不佳的窘态, 一年内热销15 万册, 创造了科普图书领域的营销神话与销售神话更被网络冠以“科普届畅销书之王”的称号。这一前一后之比较, 可见科普读物的畅销与宣传的力度不无关系。

参考文献

[1]徐超富, 何瑶琴.我国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现状及其对策.

[2]马延.略谈我国环境科普和天文科普读物的出版.中国编辑, 2009.

[3]张之杰.试论科普读物的层级与评量.科学文化评论, 2010.

[4]宋亚娟.今天, 你去哪里买书.乐山日报, 2015.

趣味天文币 第11篇

紫水晶的英文名称为Amethyst,化学方程式为SiO2,硬度为7,比重为2.65,折射率1.54-1.55,主要产地巴西、乌拉圭、桑比亚、印度、南非、阿根廷、韩国。

紫水晶是水晶家族里面最为高贵美丽的一员,又称风水石,日本人称紫水晶为能源石。紫水晶颜色带紫,因为当中渗入了微量Fe(铁)元素而氧化铁是造成其鲜艳紫色的主因,而浅色的紫水晶则多被加热(大多为人工加热,经过千万年天然加热而行成的黄水晶相当少量)处理为黄水晶。紫水晶也会形成其它的样式,大多是内向的晶洞(紫晶洞)生长方式,而外向生长的紫水晶簇(市面上最多的是白水晶簇)极为罕见。

人马座面积867平方度,有115棵亮于6等的星,拉丁文名称Sagittarius,黄经从240度到270度,每年11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这一宫,小雪点在人马座内。

我国古代把人马座这一区域的星分成两部分,南斗六星是斗宿,喀戎弓箭下边的星属箕宿。斗是量米用的,箕是扬粮食用的,它们都是农具,常常并称。

人马座正对着银心方向,所以它里面的星团和星云特别多。在南斗ο和λ两星连线向西延长一倍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小团云雾样的东西,这其实是个星云。在望远镜里看上去,它是由三块红色的光斑组成的,十分好看,被称为“三叶星云”。人马座里的星云还有不少,比如在南斗斗柄μ星的北面,有个星云很像马蹄子的形状,因此被称为“马蹄星云”。

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除了人和神以外,也有妖怪。它们长得凶神恶煞,有的甚至是半人半兽的模样。这帮家伙法术高明,性情残暴,常常兴风作浪,为非作歹,都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妖怪,人和神往往要费极大的力量才能对付它们。不过希腊神话中的妖怪也并不完全如此。有一种半人半马的怪物,腰以上是人形,以下则像一匹骏马。它们奔跑迅速,武艺高强,虽然形象奇怪可怕,但举止温和善良,从不残害人类。相反,它们时常与人类交往,人们也很喜欢和它们相处。

喀戎就是马人中出类拔萃的一位。琴棋书画,弓箭刀枪,拳斗相扑,天地人间,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无所不晓。喀戎有这么多本领,就隐居在皮力温山洞中,传授盖世武艺。凡是他的学生,哪怕只学会了一种技艺,就可以称雄天下。乃至古希腊神话中几乎所有英雄都出自他的门下。喀戎真可以说是希腊英雄的祖师,人们统称他的门徒为“皮力温的英雄”。

可这样一位造就英雄的伟大人物,其结局却很悲惨。一天,他的学生赫拉克勒斯正和几个马人搏斗。马人被他追得走投无路,只得向喀戎住的山洞跑去。赫拉克勒斯在后面猛地射出一箭,正巧喀戎从洞中走出,利箭一下钉在了他的膝盖上。赫拉克勒斯急忙跑过去扶起老师,可他的箭是用九头蛇怪许德拉的血浸过的,根本没有药物能医治。举世无双的名师就这样死在了自己最心爱的学生手中!

天文教育 第12篇

空洞位于猎户星座的NGC 1999星云中。NGC1999星云是反射星云, 被附近一颗恒星的光所照亮。“哈勃”太空望远镜1999年12月第一次捕捉到NGC1999星云的照片。天文学家原本认为, 这个星云中的一个黑点是一团温度更低的气体和尘埃, 由于密度太大, 阻滞了路过的可见光。

但是, 欧洲航天局“赫歇尔”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最新照片却显示, 那个气体尘埃团其实是个空洞。这是因为“赫歇尔”望远镜能以红外光拍摄照片, 或许使得望远镜穿透稠密的尘埃物质, 看到了里面的物体。不过, 即便是先进的“赫歇尔”望远镜, 那团物质看上去也是一片漆黑。

天文学家认为, 空洞跨度为0.2光年, 源于附近“恒星胚胎”V380 Ori的不规则诞生过程。这颗原恒星的质量已经是太阳质量的3.5倍。研究小组认为, 原恒星从南北两极喷射超高速的柱状气体, 驱散其形成中产生的“边角料”, 表明它正接近于成熟。

领导实施这项研究的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大学天文学家汤姆-梅格西 (Tom Megeath) 说:“我们认为, 那颗恒星正在以每秒钟数百公里的速度喷射双极喷流, 与周围气云中的巨大空洞产生碰撞。这些气体块基本上是被向前方喷射, 消除所有的气体和尘埃。”据梅格西介绍, 发现空洞的“赫歇尔”望远镜以19世纪著名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的名字命名。

在其对夜空中的长期观测中, 赫歇尔记录下多个黑斑, 他原本以为那是空洞, 但结果却是黑云。梅格西说:“从那时起, 无论人们什么时候看到太空中像黑色空洞一样的物体, 他们总以为那是云。近一个半世纪以后, ‘赫歇尔’太空望远镜对所有人都认为是云的结构进行了观测, 却发现它其实是一个空洞, 这真是太具讽刺意味了。”

上一篇:综述分析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